清朝有割地也有赔款,为什么有人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上前身后金的历史,总共立国二百九十六年,传了十一代人共十二个皇帝(同治帝和光绪帝是同一代人)。虽然晚清国家贫弱,但清朝也强大过,也曾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但由于封建国家的发展全依靠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决定,所以封建国家都会有盛衰更替。清朝的盛行和衰落跟当时的皇帝关系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种说法是“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为何会这么说呢?首先说一下满清十二帝都是谁,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顺治帝),圣祖玄烨(康熙帝),世宗胤禛(雍正帝),高宗弘历(乾隆帝),仁宗颙琰(嘉庆帝),宣宗旻宁(道光帝),文宗奕詝(咸丰帝),穆宗载淳(同治帝),德宗载湉(光绪帝)和宣统帝溥仪。其中努尔哈赤是清朝前身后金的皇帝,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帝,这两个皇帝是属于打天下的,作为帝国的创业者自然是不昏庸。清朝入关以后还有十个皇帝,顺治帝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稳定政局,站稳中原,功不可没;康熙帝文武兼备,平三番,收台湾,奠定康乾盛世基础;雍正帝勤政爱民,改革弊政;乾隆帝成全“十全武功”,四海生平,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嘉庆帝勤政有为,是个守成之君;道光帝节俭有加;咸丰帝呕心沥血,用心改革;同治光绪两朝出现同光中兴的局面,国家一度有复兴的趋势;宣统帝在位时间太短且年龄幼小,但也不是荒淫无道之辈。这么一看清朝的十二个皇帝确实没有出现一个昏君,相对于其他王朝经常出现奇葩皇帝来说,清朝已经不错了。但是其实“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清朝没有出现昏君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对于帝王的要求太高了,基本上都是立贤不立长,除了道光帝是以嫡长子身份入继大统外,其余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甚至有的连嫡子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对于皇子的要求特别高,皇子自六岁入学后要读书读到二十余岁,每天“卯入申出”(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而且每年只有六天假期,所学内容也甚多。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子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当中当选皇帝的人也不会差。但是严格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皇帝最多是比较勤政,就是到了清朝后期皇帝依旧很勤政,这才造成了一种清朝每个皇帝都不昏庸的现象。但是虽然没有昏君,但是也有平庸的帝王啊,他们只是追求统治的稳定,并不想着为国家做些改革,只想着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颠覆。就像乾隆朝后清朝的火器就不再研发了,就是因为天下太平了,皇帝自然不想有更强力的武器在民间,会威胁自己的统治的。中国之所以在清末落后于世界不是因为皇帝昏庸,而是因为皇帝都固步自封,不想着发展国家,错过了世界大潮流。所以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也对也不对,如果这个庸是昏庸,那确实没有,如果是平庸,那这样的皇帝就多了。
满清十二帝都是谁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3、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4、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5、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6、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7、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8、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9、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10、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11、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12、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满清十二帝雕像的迁移
满清十二帝雕像的迁移 20210218因为要记录北市场庙会,就想起了满清十二帝雕像的事情。记得曾经在那里见过,可是后来就不见了,当时也没觉得怎样,可是今天想起来,却不记得见与不见的确切时间了。 在我的相册里有去过实胜寺和锡伯族家庙的记录,时间是2012年的10月21日实胜寺和2012年11月8日锡伯族家庙,无法确定是否见过满清十二帝雕像,但是在此之前记得确实是见过的,只是那时候没有拍照。 记忆里同学有过拍照,看过他拍的照片,便与他求证,果然是在这之前,是2009年7月30日,那么我见过这组雕像的时间应该是2012年之前。 想来这样的事情网上会有报道,就想去网上寻找答案,然而无果,只有计划,没有确切的时间,当然是会有的,只是我没有查到。 网上的新闻与相关的帖子都说了搬迁相关的事情,但是也都没有搬迁的具体时间,而搬迁的过程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有一个帖子有一个照片,显示上传时间是2011年12月20日,可惜照片无法浏览,估计是搬迁之前的照片,帖子的发布时间是2012年5月2日,显然是在这个时间之前实施的搬迁,而官媒的报道在2011年底说计划搬迁。 回头再看之前我拍的照片,可以确定2012年的10月应该是看不到这组雕像的了。 对比两张照片,可以看出雕像已经拆除,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的痕迹,应该是刚刚才出不久。 在当天整理照片时,还看了谷歌地图,恰巧地图还没有更新,还可以看到雕像的影子。 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答案,就是这组雕像的最终去处,就当是一个伏笔吧。
清朝有割地也有赔款,为什么有人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呢?
这个话并不错,清朝的皇帝的确没有庸人,事实上清朝的政治制度设计也非常合理。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上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究极体。清朝的皇室教育非常成功,大家可能觉得这没啥,实际上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到光绪(宣统太小不算),每一个都是勤勤恳恳:没有几十年不上朝的(明朝嘉靖帝,万历帝)没有做木匠活的(明朝天启帝),没有智障人士(晋惠帝),没有沉迷书画作诗不干事的(宋徽宗,南唐后主),没有闲着没事滥杀无辜的(北齐高洋),没有出门打仗带老婆的(北齐高炜),没有强迫宫女人兽杂交的(刘宋废帝刘子业),没有占尽优势的时候把自己的大将冤杀了的(宋高宗),没有不让宫女穿裤子以便随时淫乐的(汉灵帝),没有放养野兽把全天下当自己的打猎场的(后赵石虎)等等等等。清朝皇帝,基本都能做到勤政,也没有哪个沉湎于酒色的,对待百姓,也至少知道一些爱民体恤的道理,而且没有文盲(很多皇帝都是文盲半文盲,比如明朝天启帝),应该说都是靠谱的。原因也简单,一是清朝的皇家教育很完善,皇子们从小就要强迫学习。另外就是清朝立储与各王朝不同,清朝立太子为“立贤不立长”。不像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清朝会从皇子中挑选聪明能干的作为接班人。雍正以后,更是不立太子,搞秘密立储制度,要到老皇帝死了以后才知道新皇帝是谁,所以皇子们都争相学习表现。除了皇家教育完善,清朝的其他制度也很完善。在地方上,除了清初的三藩之乱以外,清朝的地方基本被中央派去的总督巡抚控制的死死的。在中央,清朝严禁宦官干政,所以有清一代没有出现过像唐明一样的权宦。禁止后宫干政。除了慈禧太后和孝庄太后以外基本没有后宫干政的例子。而这两位还都算是比较成熟的统治者。禁止文官结党,由于清朝擅用旗人,所以文官势力一直抬不起头,党争远不如前朝大明严重。对待八旗贵族们,清朝也严格限制,终清朝灭亡没出现过亲王造反夺权的事情。可以说清朝的制度设计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教训,可是清末依然是割地赔款,屡战屡败。因为历朝历代也没用碰上过帝国主义殖民者,清朝的落后是整个文明的落后,是全社会的落后。就算把官制定的再合理,治隆唐宋,也没法和英法的制度相比。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
满清十二帝的年号和名字各是什么
清朝 (1616年-1911年)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时,改国号为“清”。清朝入关,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王朝。清朝承袭明制,继续强化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先以南书房掌机要,再以军机处为朝廷中枢;在地方则恢复省的建制,以督、抚管理。清中央还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对今西藏、新疆、蒙古及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治,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帝国达到鼎盛之日,所谓“康乾盛世”。到嘉庆、道光后,社会危机四起,清封建统治逐渐衰落。 清朝时期,在“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刺激下,传统经济达到顶峰,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商业贸易颇为繁荣。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压迫,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增长。 清朝在道光以前,文化成就巨大。产生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及戴震等杰出思想家,曹雪芹、吴敬梓、孔尚任及石涛等著名文学艺术家。史学硕果累累,考据学派名家辈出,并出现了《四库全书》等官修大型丛书。科技领域也出现了无数成果,其中建筑成就相当突出。 清朝年号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 在位 死时年龄 年龄 年龄顺治 世祖 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极之第九子 康熙 圣祖 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临之第三子 雍正 世宗 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 45 13 58 玄烨之第四子 乾隆 高宗 弘历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祯之第四子 嘉庆 仁宗 禺琰 嘉庆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历之第十五子 道光 宣宗 文宁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咸丰 文宗 奕宁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宁之第四子 同治 穆宗 载淳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宁之第一子 光绪 德宗 载恬 光绪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宁之侄 宣统 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12) 3 3 61 载恬之侄
满清十二帝之雍正?
满清十二帝之雍正爱新觉罗·胤禛,前任掌门康熙的第四子,也就是嬛嬛口中的那个“四郎”。在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胜出,成为清王朝的继任掌门人,同时也成为现今影视剧中出场频率最高的封建掌门人,成功当选“最受关注皇帝奖”,长长久久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此君在位时间并不长,仅仅十三年,他勤勉执政,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籍,秘密立储,平定边疆,创设军机。对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乾隆朝创建大清鼎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和清王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之一。一、勤勉执政四郎他爹康熙六下江南,他儿子乾隆也六次南巡。他呢?零。有人说他忙于政务,批阅奏折,无暇外出。可事实上却是,帝王出巡,动辄数千随从,而且后勤、护卫、驿道、行宫等等支出不下千万两之巨。四郎认为满清天下得来不易,而且局势初定边境不宁,实在不应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四郎准了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折,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直接影响就是,许多之前偷逃人头税的百姓也不再躲避,真实反应出当时大清朝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助于加强管理和统治。到乾隆朝时,这一政策经过长期的试验和应用,彻底推广并普及到了全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三、耗羡归公耗羡,说好听点儿是一种附加税,说难听些就是一种盘剥手段。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各级官吏向下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的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隐形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明显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和贪婪。康熙朝时便认识到了这个弊端,但是却一直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敏乞折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中,其余分给官员。此后,四郎认识到耗羡归公的益处,通令各地全面办理养廉,同时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明确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府库存银。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四、改土归流四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试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雍正四年,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取消土司制度,改派服从中央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极大地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忽视了宣传教育,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五、废除贱籍四郎对于百姓实施了一些人性化的政策,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由来已久,通常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贱民几乎没有社会地位,不能与一般百姓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是社会上长期的不稳定因素。雍正元年,山西、陕西等地因明朝建文帝末年时没有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籍的后代,四郎下旨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普通民户,标志着清朝大规模取消贱籍的开始。六、秘密立储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惨烈,四郎在皇位的继承上显得尤为关注,经深思熟虑和长久酝酿,开启了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四郎在雍正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用满蒙汉文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当众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查。而且,四郎严旨后世子孙:“坐堂之君不立嗣”,沿用这个秘密立储的方法,避免了皇子之间因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七、平定边疆雍正元年八月,罗卜藏丹津乘康熙皇帝逝世、雍正皇帝继位、皇十四子胤礻题回京奔丧之机,在青海发动叛乱并一路向内地扩张。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和硕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罗海会盟,自称“达赖浑台吉”,改称固始汗时的蒙古旧号。四郎获悉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一软一硬做两手准备。一方面令川陕总督年羹尧办理平叛军务,另一方面派兵部侍郎常寿到罗卜藏丹津驻地沙拉图传达朝廷旨意,促其罢兵停战。雍正元年十月,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指挥平叛并最终一举消灭叛军。清朝政府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割据青海、控制西藏的历史,确立了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管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创设军机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初设时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平定青海、西藏时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但后来四郎越来越觉得军机处的益处太多,逐步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将国政大权和实权由内阁移出。军机处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没有直接的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行成自己的派系和人马,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是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和产物。
满清十二帝画像,唯独溥仪是黑白照片,光绪帝怎么就没有?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在19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使用照相机了,虽然这项发明并不算很早,但是它却发展的相当快,例如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就有着很多方面的改进,也让我们可以更清楚更真实的看清这个世界。当然相机在那个时候一般都是皇室专用的,我们知道慈禧就曾经用相机拍过照片,那么光绪帝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可以照相的。但是大家最后却看到清十二帝的画像,唯独只有溥仪是黑白照片,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按照时间推算的话,从同治皇帝时期开始,清朝就已经有照片了。但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这两位皇帝都没有把自己的照片挂在这里,而是选择了用画像代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奉先殿里一直以来所悬挂的都是身着朝服的皇帝画像,这也是满清皇室默认的一个传统,因此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事实上,悬挂在奉先殿上的满清十二帝的组像是用于祭拜祖先的,因而每一个皇帝的画像都非常大,极具华丽、色彩鲜明。而根据清朝皇室的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和册封,还有先帝、先后的诞辰、忌辰、清明等,在任的皇帝都会亲自到奉先殿里祭拜列祖列宗。既然是传统,那为何有人还要打破呢?在奉先殿上只有末代皇帝溥仪的是一张黑白照片。也是因为这样,溥仪的照片才会显得如此突出。溥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也是满清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样的传统他也是知道的,但实际上,他的在位时间非常短暂,到了退位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六岁而已。其实溥仪也是有“苦衷”的,因为按照规定,满清悬挂在奉先殿之中的画像上所画的人物必须是成年人才可以,也就是说,年仅几岁的溥仪在登基为帝之后,并没有挂上自己画像的资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的皇帝根本就看不上相机这种东西,因为当时照片还是黑白色的,当然肯定是彩色的画像会更加好看一些,而且用这种黑白照片挂在墙上也是很不吉利的。不过这一点也纯属小编的个人猜测,说不定溥仪这人压根而就不在意这些呢,而且,在溥仪登基为帝之时,清朝正处于新旧文化猛烈碰撞的时期,这时的人们通常认为,一些所谓的传统都是腐朽落后的存在,只有抛弃这些腐朽的东西,清朝才可以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一些客观的外在原因致使溥仪不能在奉先殿留自己的画像,但是从溥仪的自传中就可以看出,他从小就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于当时满清境内存在的诸多陋习也是十分鄙夷的,他认为,迎接新事物的到来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如此说来,小编的猜测也并非是无稽之谈。也是因为从小接受西方思想的原因,溥仪对于画画像才并不热衷,反而更喜欢给自己拍照。同时,从他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溥仪对于西方服饰比较喜爱,并且他留下的许多照片都是身着西装或是西式戎装的。当然,年幼的溥仪皇帝还没有机会留下身着朝服的画像,就被赶出了皇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最后一点原因我们来说说溥仪的“苦衷”。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是有拍过照片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而溥仪从登基到退位这期间年龄都还尚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因为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而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白色的照片。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他肯定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所以他只能穿元帅的服装照相。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溥仪也就成为了满清十二帝中,唯一一个在奉先殿中没有自己画像的皇帝,但也是唯一一个有黑白照片的皇帝。不得不说,溥仪由于“末代皇帝”的特殊身份,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多个“第一次”了。有人也把他说成“最不像皇帝”的皇帝。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应该有照片?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奉先殿内的清朝皇帝、皇后画像)现在网上最常见的清朝皇帝画像,是最严肃的朝服像。朝服画像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摆的。溥仪没有朝服画像,是因为他退位的时候只有六岁,还没有成年。这张溥仪的照片是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时照的,当时他只有12岁,也没有成年。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1922年,16岁的溥仪把辫子给剪了。溥仪对满族的传统服饰不感兴趣,改穿西服。皇帝朝服像一般要画上几个月,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太过于繁琐,干脆也一并略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西式的戎装照。另外多说几句,皇帝、皇后、太后的画像除了朝服像外。还有很多生活画像。只要不是用于正式的祭祖,都可以用照片代替。(慈禧的朝服画像和私人照片)比如说慈禧,画像和照片她都有。但是只有上图中,左边的朝服像可以挂到奉先殿内。而右边的私人照片,是不行的,只能用于私下装比用。再比如慈禧的菩萨照,雍正皇帝也有类似的画像。如果当时有照相机,雍正肯定也会用照片代替画像。(慈禧装比照)(雍正皇帝的私人画像)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溥仪是成年后再退位,他肯定也会有正式的朝服画像。但是溥仪六岁就退位了,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画。同治和光绪时期,对照相机这个东西还非常抵触。尤其是同治皇帝,一直养在深宫之中,19岁就得了天花病驾崩。没有照片很正常。光绪倒是有照片,但都只是平时的生活照,没有照过身穿朝服的照片。因为,朝服是上朝时穿的,不可能让摄影师跑到皇宫,在上朝时给光绪照相。所以,同治没有照片,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照相机。光绪的照片,也没有朝服照。但是,不管同治和光绪有没有照片。照片是不能摆入奉先殿的,所以一定会有朝服画像。溥仪没有画像,是因为他退位了。后来还被赶出了皇宫。他自己也不爱穿龙袍,自然也就没机会给自己画朝服画像了。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呢?
清朝没有哪个皇帝有大才!近年来,随着清剧的流行,许多人对清朝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他们走上了极端,认为清朝的皇帝,如康熙,雍正,甚至乾隆,都是宏伟而有才华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康熙是清朝最成功的皇帝,但真的是这样吗?真正的康熙是极其残酷的。在他发起并策划的平三藩战争中,数百万人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历史记载”.王师赫愤怒了,全军覆没,玉难分,老幼死在冯玉,妇孺皆知,尸骨遍野,百姓无阶级”。当年,如果康熙对藩王采取孝庄皇后的缓减政策,就可以避免大战和无尽的苦难。此外,康熙还颁布了禁止出海的政策,即禁止人们居住在距离海岸30至400英里的范围内。当地居民要么被迁出,要么被杀害,要么被饿死。据史料记载,“数亿人失业死亡”。这些众多的罪行是康熙犯下的这些行为与唐太宗,隋文帝,等帝王有千里之遥。历史上被公认为有伟大才能的人。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都没有最大的才华!满清十二帝确实控制了实权,但是有十四个人。慈禧皇后是清末的一位,但她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她贪恋权势,背叛国家,不仅是清朝的罪人,也是华夏的罪人真正有才华的人不是十二个皇帝中的一个,而是摄政王多尔衮,他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父亲”。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大胆而有礼貌。凭着勇敢和忠诚,他联合八旗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向往汉族文化,但他只看过几部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从容治国。多尔衮的文学素质仍然很高,这不仅受到努尔哈赤的影响,也受到皇太极的影响。清军入关前夕,他在汉语的基本功已经相当扎实了,可以和范文程,讨论国学,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理解的!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
作传统看是康熙,对内击败了永历、定武两个小朝廷,击垮了夔东十三家,逼迫李自成之孙李来亨自焚,南明彻底灭绝。平灭了三藩,停止了多尔衮顺治朝代的圈地恶政,开放海禁,恢复明代京察制度,并且督察黄河水患问题,在1677年到1684年耗费大量钱财整治黄河。1690通过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并许诺通商,换取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1696年康熙亲自率军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决战,取得打胜,次年康熙亲自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围攻,将他逼的兵败自杀。(也有说法是病死)文化上康熙喜爱西学和程朱理学,尊重道教,豢养了一些传教士,在他组织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中收录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任用传教士们勘测了中国全境,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并且组织了宫廷内小规模的数学研究,有天赋的梅彀成被赐同进士出身,康熙还派遣教士闵名我回欧洲叫人来中国工作。他死以后,传统的雍正皇帝驱逐了这些洋人。从文明角度来看,最雄才大略的当然是光绪,光绪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锐意革新,主张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梁党人,礼贤下士,对谭嗣同等人当面称“若朕有何不对处,可以明言,朕一定改”等,以师礼事之。举办了京师大学堂培养干部,将各地祠堂、宗庙、书院等设施一律改为中西学学堂,在各省设立一高等学堂、各府城设立一中等学堂、州县设立一小学堂,鼓励民办教育,设立翻译局翻译西方各行各业技术文章并成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废除八股文、乡试、会试,并在科举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加上四书五经,并举行经济特科。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和各省分局,开办农会、农业报纸、培训农民技术。建立工厂、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不受政治干扰,推广口岸,开放八旗禁令,要求八旗自谋生路,不再免费供养。军队上改用西洋军事法训练,编改绿营,筹备军校,科举停止考骑射而改考枪炮,允许民办军工厂出现。政治上裁撤官员和大量无用机构,允许地方官和百姓直接上书,官办报纸并允许民间出版报纸。之所以称光绪雄才大略的原因是,戊戌变法之最近目的就是拒绝再赔付赔款、练新军、强国政,洗刷耻辱。慈禧等反动派将光绪打倒以后,庚子国难后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国将不国,慈禧被迫再次捡起光绪的旧制度,史称庚子新政。庚子新政就是现代遗老们所吹嘘的大清不亡国家会更富强之理由,但事实上光绪被打倒以后,中国就失去了改良的机会和耐心。(有人称戊戌变法毁于光绪的幼稚,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光绪因改革科举、裁撤官员、开放八旗工作等制度,让大群躺着吃钱的蛀虫、原罪者认为吃了亏,于是他们反对光绪,这些反动派将光绪击垮了,害的中国继续衰弱下去。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做出这种事情,这叫做幼稚,光绪在国家战败后锐意进取、一心革新,这不叫幼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倘若光绪一心弄权,他大可以也获得一个“聪明皇帝”如嘉靖、乾隆那样的评价,他大可以利用各种卑劣手段弄权,可国家如何?放在清末一个鲜明的例子还是反动派是慈禧,而稍微进取一些的是恭亲王奕u4723,奕u472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要求同治自强,在他种种直谏和改革中招惹了大量官员,于是被慈禧击败。很多人就此认为慈禧聪明而奕u4723是弱智,那便太没有读历史的良心了。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为什么只有溥仪是照片?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主要功能是供奉于奉天殿祭祀用的,所以用了非常正规的皇帝朝服画像。而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而溥仪非常的特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被迫退位了,也就没有正式的皇帝朝服画像。难道他做皇帝没有画像吗?不是的,虽然作为皇帝必须要画朝服画像,但是只能是给成年皇帝画像。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末成年的皇帝是不享受画像挂在太庙的待遇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祭拜的时候抬头一看,死去的皇帝是个几岁的娃娃,感觉不够严肃,所以只有成年的皇帝才有资格画像。溥仪作为皇帝的时候没有画像就能理解了,而此时清朝末期,照相机和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虽然非常的罕见,但作为皇家还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世界先进技术和器材的,比如慈禧就很喜欢照相,现在也保留了非常多的清末的真实皇宫照片。照片中的溥仪是在1917年的时候,张勋复辟时候照的正式皇帝照片,而此时溥仪依然还没有成年,还是不能画皇帝画像,当然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溥仪复辟再次登基只闹腾了几天,而画一幅大幅的皇帝画像,至少几个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画师来给他画。其实在同治和光绪朝,照相机就已经传入宫廷了,但两位皇帝对此西洋的“奇巧淫技”非常的不屑,不喜欢照相,同治皇帝是没有任何的照片流传下来,而光绪帝的照片也非常的少,甚至都没有一张确切的正面照片,倒是当时的慈禧太后接纳和喜欢了照相,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真实宫廷影像资料。
满清十二帝的名讳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 (天命) 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 顺治)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 康熙) 爱新觉罗胤禛:1723年-1735年(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 嘉庆 ) 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1850年(道光) 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咸丰) 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同治) 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911年(宣统)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
说起清朝,很多人总会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清朝虽然不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但清朝皇帝各个勤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基于此,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清朝的帝王们。清朝,一共存在267年,历经十二位皇帝,即所谓的“大清十二帝”。在清朝的十二位帝王中,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只有四位,很遗憾,乾隆未能入列。以下是具体介绍:第四位:咸丰皇帝即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说起咸丰皇帝,很多人觉得他丧权辱国,甚至在他执政期间丢失了首都北京。其实,咸丰皇帝并非如此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不能把罪责都推给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同时,他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早已病入膏肓,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可以说,咸丰皇帝是清朝中后期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思想活跃,敢于变革的帝王!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他率领八旗铁骑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的七十余城。《清史稿》评价他为:“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确实是雄才大略。第二位: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在位期间,大幅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他设置了军机处来加强皇权。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有句话叫“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句话是正确的吗?
清朝,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到达顶峰后又得到再次的加强。晚清和近代现代相距不过百年时光,近几年的清宫剧更是热播,因此我们对清朝历史应该是最了解的。有一个说法盛行着,那就是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不似他朝总有那么几个暴君另类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满清十二帝。类似前朝大明而言,大清的十二位算是中上之资,称得上是贤明有才、勤政务实、家教甚严、兢兢业业,不像有的28年不上朝、天天就知道打木匠、动不动裁换打杀重臣、北征被俘带敌伐国等。无一庸人,这是绝对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清朝的优秀不出格,很大程度在于培养教育上面。例如皇子作息有着严格规律,早晨公鸡还未打鸣时,阿哥们就要被太监叫起来洗漱,坐轿子去上课。你说你想赖床不起来,好,太监掀被子,这是权力,任谁也说不得什么。他们的勤勉是建立在“恐怖”的考勤制度上,凌晨四五点起床梳洗完毕,请安太后太妃等后宫长辈,然后就是用早膳、上早课(学习文化知识),然后再听政早朝、处理国事批阅奏折等。晚上9点是就寝的时间,不过有的批阅奏折到深夜,对后宫嫔妃的宠爱更是有时间限制,这是祖制改不了的。但是依旧会做一些混账事,害自己害别人害国家。明朝是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的正常套路,大明前期厉害中期一般后期废柴。清朝却不是如此,几乎所有都是勤勤勉勉,连请假什么的很少有。这与满清的国家性质有很大关系。
满清十二帝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
满清十二帝的排列顺序是:1、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通晓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正式起兵,最终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年号“天命”。赢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于盛京。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所属七十余城。2、皇太极: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满族。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3、福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二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4、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5、胤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6、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7、颙琰: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嘉庆”。8、旻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9、奕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10、载淳: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11、载湉: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12、溥仪: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满清十二帝分别是谁?
亲,你好,满清十二帝指的是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想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可以再向我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