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徐永煐由上海外事处调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室。3月,因外交部组织联合国代表团,徐永煐应召赴京。随即“周恩来、李克农先后通知主持译《毛泽东选集》,当即着手筹备。”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英译毛选委员会成立,徐永煐任主任。英译“毛选”是一项严肃重大的政治任务,其领导者既要有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些,徐永煐都是具备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国际宣传,中共中央南方局已开始着手组织毛泽东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与俄、日等文种相比,英文翻译是动手最早的。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南方局和美共中国局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由于当时国内环境不理想,故准备拿到美国翻译。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共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在董老指导下,徐永煐等参加了美共重建的工作,并主持建立了中共在美工作领导小组。据1941年受中共南方局之命到美的徐鸣回忆:当时“董必武曾交给永煐一批毛泽东著作,让中国局组织翻译审订。开始永煐和唐明照翻了一部分,后来因为忙,永煐问我能不能另外找到合适的人。我提出浦寿昌,永煐同意,所以这件事就让浦寿昌负责了。”每礼拜五晚饭后,中共在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徐永煐、唐明照、徐鸣、杨刚(时为《大公报》记者) 、赖亚力(时为冯玉祥秘书)都要在徐永煐家召开会议,商谈包括翻译“毛选”在内的各项工作,一直到1946年10月徐永煐回国。1948年陈翰笙来到美国,带来第二批“毛选”译稿。此时,由于国内形势好转,大家都想早点回国,翻译工作也受到影响,“毛选”译稿后由浦寿昌带回国内。英译毛选委员会成立后,陆续参加该委员会的委员既有金岳霖、钱钟书、王佐良、郑儒箴等名流学者,也有唐明照、浦寿昌、章汉夫、冀朝鼎等党内干部。前者多承担翻译,后者在工余审稿。办公地点在北京西城堂子胡同,秘书为邹斯履。1951年7月,英译委员会改名中宣部英译室,至1953年底完成任务后撤销。在英译“毛选”过程中,徐永煐最倚重的人是金岳霖。金比徐年长6岁,1911年进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回国后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在翻译《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时,每遇大的疑难,往往请金岳霖最后定夺。“毛选”英译,和徐永煐共事最久的是钱钟书。钱小徐永煐8岁,时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徐永煐与钱钟书相识于“毛选”英译工作时期,两人互相欣赏,切磋学问,成为莫逆之交。年逾九旬的杨绛先生后来回忆:在毛泽东一篇原稿里,有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子的话,钱钟书指出此话有误:孙悟空钻的是铁扇公主的肚子。胡乔木为此调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查证,果然如此。杨绛笑道:“钱钟书这个人很狂,敢说毛主席错了。”“毛选”英译工作中的反复修改给杨绛留下深刻印象。她说:“希腊荷马史诗中的奥第修斯在外流浪十年,他的老婆是很美的人。人家追求她,她就以给公公织衣服来拖延。早上织,晚上拆。翻译“毛选”就好像是织衣服。”的确,徐永煐等当年开始译“毛选”时,“毛选”中文本刚刚着手编辑——《毛泽东选集》中文版的1—3卷,是在1951年—1953年期间,每年出一卷,与“毛选”英译进度大体同步。中文原稿反复改动给英文翻译带来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1954年初,英译“毛选”前三卷完成。中宣部遵照中央指示,把它交给了英国共产党中央。1954年,三卷英文版《毛泽东选集》(国外版)由 Lawrance & Wishart出版社在英国伦敦出版。1960年春夏之交,“毛选”中文版第四卷出版。时值徐永煐大病初愈,挂外交部顾问衔半休,乃再次受命,于该年夏天出来主持“英译”毛选第四卷工作。此次参加英译工作的有程镇球、郑儒箴、杨承芳、陈龙、吴景荣、方钜成、于宝榘、赵一鹤等。为译稿润色的有钱钟书及外国友人马尼娅与柯弗兰等。以上人员集中在北京万寿路十八所,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毛选”第四卷英译的初定稿。然而,徐永煐的身体又垮了。其后,中央指定章汉夫组织审改和定稿工作。章汉夫时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脱不开身,转请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孟用潜主持审定。参加定稿的有:孟用潜、徐永煐、冀朝鼎、唐明照、钱钟书、裘克安、程镇球以及美国友人柯弗兰·爱德乐、爱泼斯坦和李敦白,工作地点在东交民巷15号宾馆。徐永煐因病只参加过几次讨论。1961年春夏之交,“毛选”第四卷(国内版)译文全部完成,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英译“毛选”第四卷告一段落,检查发现已出版的英译“毛选”1—3卷里有很多地方不确切,于是1961年又开始由孟用潜主持修订前3卷译稿,这一工作进行到1965年完成——此前不久,徐永煐因脑溢血后遗症,已半身瘫痪。这一时期翻译和定稿主要人员有些变动,有些负责同志如冀朝鼎、唐明照等因为工作繁忙而不得不退出,有的人则出国了。新增加的定稿组成员有钱钟书和吴文焘。此外,新华社外国专家夏庇若也开始参加定稿组的讨论。1965年,英文《毛泽东选集》(国内版)1—3卷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翻译出版,是五六十年代中国译界一大盛事,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其间,徐永煐既是翻译者,更是组织者,这种双重身份需要他既善于发现翻译人才,组织起一支精干高效的翻译队伍,遇到问题又能够拿出具体解决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由于参加者均为中国译界一流专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诚合作,加之队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使译本质量得到保证。除俄文本外,其他语种的“毛选”翻译都参考了英文本。然而,这质量却来之不易。为了使英译文字达到准确、传神,专家们呕心沥血。由于“毛选”英译本的主要对象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读者,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尽量照顾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民族心理。例如在“毛选”中,“走狗”这个词出现率是非常高的,起初直译作“跟着跑的狗”,但英共的人接受不了。他们认为,狗在西方是非常可爱的,你想,一个英姿勃勃的猎人,骑在骏马上飞奔,两条品种纯正的猎犬跟着迅跑,那个形象是很美的。后经反复斟酌,改译成Lackey,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世纪封建领主坐着挺漂亮的马车出去时,站在马车边上,穿着豪华制服的那个奴才。周恩来曾说,他认识的中国人,英文最好的有“两个半”:“半个”是宋庆龄,因为中文差些;“两个”里一个是徐永煐,另一个有说陈翰笙,有说冀朝鼎的。“毛选”英译本的完成,凝聚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翻译家的智能和心血。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积累起的许多宝贵经验,至今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