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普里什文散文三则阅读 杨花 雾 幼嫩的小叶子
形水系自然渠成,森林公园的自然感与鸟巢的现代感形成和谐的过渡,公园草坪上嬉戏玩耍,聚会
苏联普里什文写的刺猬读后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普里什文写的《刺猬》与冯骥才的《珍珠鸟》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我”和动物相处过程中,对“我”越来越大胆,越来越亲密的变化,揭示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与老舍先生的母鸡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柱子上的母鸡和老舍先生写的母鸡相同的是都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不同的是老舍笔下的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柱子上的母鸡只描写了喜欢
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柱子上的母鸡读后感
柱子上的母鸡 普里什文 春天,邻居给了四只鹅蛋。我们把它放到我家那只外号叫黑桃皇后的母鸡窝里,黑桃皇后孵出了四只淡黄色的小鹅。它们唧唧叫着,口哨吹得和小鸡完全不同。黑桃皇后一副自高自大的样子,蓬起了羽毛,它压根儿不想分辨,依然像对待小鸡那样,以母亲般的关怀来对待小鹅。 夏天来了,到处都是蒲公英,小鹅伸伸脖子几乎比它们的母亲还要高了,但是它们还是跟着它到处走。有时母鸡用爪子刨地,招呼小鹅跟着它学。可它们只管玩着那些蒲公英,用嘴打它,把蒲公英的团团绒毛打得随风飞扬。这时黑桃皇后就朝它们那边瞅一瞅,似乎有几分怀疑。有时它竖起羽毛,一连几个小时咯咯叫着、扒着。可那些小鹅只唧唧叫着啄食绿草。有时,一只狗想从母鸡身边经过,嗬,没门儿!母鸡猛扑过去,把狗赶走,然后瞅一眼小鹅。有时候母鸡一边瞅它们,又似乎在想什么u201eu201e 我们开始留意母鸡,看它什么时候才能弄明白,这些孩子根本不是小鸡,也不值得为了它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和狗斗。 这样的事终于发生了。六月一个晴朗的弥漫着花香的日子,忽然间,阳光暗淡了,公鸡打起鸣来。咯咯咯,咯咯咯!”母鸡一边回答公鸡,一边呼唤小鹅到屋檐底下来。 “天哪,黑沉沉的乌云来了!”女主人们喊起来,三步两步跑过去抢收晒在院子里的衣服。 雷声轰鸣,电光闪烁。 “咯咯咯,咯咯咯!”母鸡黑桃皇后还在固执地叫着。 那些小鹅把脖子扬得很高,就像四根柱子,一个个跟着母鸡来到屋檐下。我们惊奇地注视着四只几乎和母鸡一般高的小鹅,怎样听从母鸡的命令,变成一个个小东西,爬进母鸡的身下;而母鸡,蓬松着羽毛,在它们上面伸开翅膀遮盖着,用母亲的温暖焐着它们。 雷雨很快过去了。乌云散开了,太阳又照耀着我们的小花园。房檐水也停了,各种小鸟又开始唱起歌,小鹅在母鸡翅膀下听到这些声音,都想出来自由自在地玩。 “放开我们,放开我们!”它们吹起了口哨。 “咯咯咯,咯咯咯!”母鸡回答。 这意思是说:“再呆一会,这会儿还太凉。”“还凉呢!”小鹅叫着,“放开吧,放开吧!” 突然,它们一齐站了起来,扬起脖子,母鸡就像被四根柱子举了起来,远远离开地面在空中摇摆着。直到这时母鸡才明白过来,它可不想再一次被举到那几根柱子上去。从此以后,黑桃皇后和小鹅的关系才算彻底结束了。它开始独自走来走去,而小鹅也单独行动了。 母鸡 法国 于·列那尔 门一开,她就脚爪并拢跳出鸡棚。 这是一只平常的母鸡,装饰朴素从不下金蛋。在眩目的亮光下,她犹豫不定地向院子里走了几步。 她首先看到的是灰堆,每天早晨她都习惯在那儿嬉戏。她在那里打滚沾上满身灰尘。她羽毛鼓涨,双翅激烈振动着,抖掉昨夜的跳蚤。 然后,她走到被最近一场骤雨注满的盘子前饮水。她小口小口地饮,脖子举起时刚够着盘子的边缘。 然后,她寻找散食。属于她的有嫩草,还有昆虫和遗落的谷粒。她啄着、啄着,不知疲倦。她时而停下来,挺立着,目光敏锐,嗉囊前凸,头冠有似一顶红便帽。她在用这只和那只耳朵倾听。而一旦确信并无什么新鲜事,她又开始寻食。她像关节性痛风患者那样高高举起僵直的脚。她张开爪子,小心地放下,没有声音。
作者普里什文的《金色草地》读后感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的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的颜色变化的原因。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做了提示,目的是引导我们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
跪求一篇【苏联】普里什文的(蜘蛛脱险)读后感{400字左右}。
昨天晚上,我在家里读了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蜘蛛脱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看到一只蜘蛛两次遇险,并成功脱险的故事,作者还联想到了自己在遇到危险时,也是像这只蜘蛛一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的。文中的蜘蛛曾两次遇险,第一次是身陷火海,它没有被大火吓倒,而是勇敢机智地脱离了大火。第二次是身陷“涎海”,它被小狗的口涎挡住了去路,它却仍然努力顽强向前爬,坚持不懈,终于成功脱险。从蜘蛛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灰心沮丧、不自暴自弃,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的精神。通过《蜘蛛脱险》这篇文章,我也想到一篇我曾经看过的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喜欢写作小男孩,虽然他很热爱写作,但他的每篇作文几乎都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对写作的热爱。即使功课再忙,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拼命写作,因为写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在他13岁那年,他写的一篇文章终于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并且老师还把这篇佳作当范文念给同学们欣赏。有了老师的鼓励,他更是坚持不懈、努力地写作,终于在他15岁那年,在一次全国少年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最终的胜利,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从不放弃而取得的成果。是啊,如果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坚持到底,不向困难屈服,那我们就一定能成功。我们也应该像文中那只小蜘蛛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自暴自弃,这样,困难总会向你低头的
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被高.尔基称为什么?
高尔基称他为“诗人和哲人”。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
作者普里什文的“什”读什么音?
什读音“shi”二声
写《林中小溪》的作者普里什文的资料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1873年1月23日(新历2月4日),普里什文出生于苏联奥廖尔省叶列茨县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飞鸟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他的作品《林中小溪》被选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2000年“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2001年“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作者普里什文资料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英文名称:Mikhail Mikhailovich Pristina Man 1873年1月23日(新历2月4日),普里什文出生于苏联奥廖尔省叶列茨县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飞鸟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他的作品《林中小溪》被选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2000年“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2001年“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 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 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飞鸟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成人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中国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中国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俄国的普里什文介绍和代表作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飞鸟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的读音是什么?
普里什文的什读音为shí。什的释义 [ shí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 各种的,各样的。 诗篇。 [ shén ]代词,表示疑问。代词,指不确定的事物。 说文解字 什,相什保也。从人、十。 译文:什,以十户或十人为单位,相护相安。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苏联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
普里什文的介绍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与树木对话、闻草虫之音的异能者,被俄罗斯文坛称为大自然的诗人与文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其作品中充满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自然诗人与文人。
普里什文是哪一国的诗人
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普里什文的读音 普里什文的简介
1、普里什文的读音:pǔ lǐ shí wén 2、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与树木对话、闻草虫之音的异能者,被俄罗斯文坛称为大自然的诗人与文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其作品中充满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自然诗人与文人。
跪求一篇【苏联】普里什文的(蜘蛛脱险)读后感{400字左右}。还有一篇规范用字的调查作文{400字左右}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蜘蛛脱险》,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文章描写了由于天气寒冷,作者升起了壁炉,在一根劈柴上发现了一只蜘蛛,在大火笼罩劈柴时候,这只可怜的蜘蛛在劫难逃。可是随着支撑的那只劈柴的倒下蜘蛛却脱险了,不过,这只可怜的蜘蛛刚刚脱离险境,又被小狗的口涎淹没,真是刚入虎口又如狼窝,在这片“汪洋大海”之中蜘蛛终于又一次脱险。看到脱险之后的蜘蛛,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面临灾难时候不要灰心沮丧,自暴自弃”。蜘蛛两次脱险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小小的蜘蛛能够在灾难面前勇敢、坚强的面对,很多时候我们人类自愧弗如,当代一些大学生在面临生活困窘,工作无着落时候,选择了放弃。刚刚看过《法制讲堂》中,一位女大学生大学毕业考研失败后开始自暴自弃,受女友不劳而获思想的诱惑,终于放弃了努力学习,而把希望寄托在她当保姆那家男主人身上,伙同男主人一起谋杀了女主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她是个生活的懦夫,面对困境她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像那只蜘蛛一样勇敢地面对。不过,当今有很多像那只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强者,他们依靠坚持不解的精神奏响了生活的强音,弹奏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当代保尔张海迪,5岁患脊髓灰质炎导致高位截瘫。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她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勇于攀登、从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奋斗轨迹。她在2005年的央视春晚上“千手观音”的舞姿至今还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还有《摇着轮椅进北大》中郭晖,12岁时因误诊延误治疗而导致高位截瘫。23年来, 她靠着惊人的毅力,不仅在病床和轮椅上学完了小学到硕士学位的学习,并掌握了四门外语。2003年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 。我们所知道的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现在正在进行的亚残运会中的运动健儿们,他们虽然身处逆境,身体残疾,但是他们依然锲而不舍地追求光明,向往光明,在赛场上一次次的拼搏,一次次的夺冠让无数人感动,他们遇到灾难勇敢面对,勇于拼搏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我们是健全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学习,回报社会呢?
米.普里什文写的关于春天的散文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 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境?可是,你不妨削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 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
读后感普里什文写的一年四季
一年四季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丽景色。就好比四位姑娘在比美。春天,百花盛开。你看,一串红露出了那张迷人的脸。几位小朋友走过,都夸一串红真好看。竹林里,雷公公唤醒了竹笋宝宝们,竹笋宝宝们高兴地钻出了土壤,笑嘻嘻地看着雷公公。好像在说:“谢谢雷公公把我们叫醒,让我们观看这场美丽的春雨。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人们都很热,有的人说:“这天气是不是发了疯了?”有的人说:“这天气怎么会那么热啊?”还有的人说:“这天气是不是想把我们变成烤鸭。”夏天就是那么热。秋天,叶子都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稻田里,农民伯伯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脸。因为他们大丰收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稻子成熟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金色的海洋。冬天,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白礼服。好像哪个人刚刚去世似的。腊梅很坚强地立悬崖峭壁上,就像一个士兵屹立在那,不怕冷,不怕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习腊梅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季节最没啊?
如何理解普里什文在《荒野》中说的 “整个生命就只是一夜或者两夜”呢?
平凡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庸庸碌碌的,若一生能拥有短暂的闪光时刻(一夜两夜),就足以照亮整个生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得长。回顾漫长的一生,有价值的日子也许“不过一夜两夜”,其余的时间,“虽生犹死”。
蜘蛛苏联普里什文主要内容
蜘蛛苏联普里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看到一只蜘蛛两次遇险,并成功脱险的故事,作者还联想到了自己在遇到危险时,也是像这只蜘蛛一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的.
米·普里什文名言
米普里什文名言 2、痛苦在一颗心中越积越多,就会在晴朗的一天像干草一样燃烧起来,放出一团无比欢乐的烈焰而统统燃尽。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3、人应该是幸福的。如果他不幸福,那么他是有罪过的。应该一直为自己而忙碌,直到有一天消除这种不便或误解为止。主要的不便在于,如果一个人是不幸福的,那么,你就注定要回答下面这些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来到世上?整个世界为何而存在?等等。而如果是幸福的,那么我会十分的感激,并也祝愿你们同样幸福。。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4、艺术家的风格是从包罗世界的激情中产生的,只有懂得这一点,并且亲身体验到这一点,同时学会抑制激情,小心地表达它,这样,你的艺术风格才会从你个人的吞噬一切的欲望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从单纯的学习技巧中产生出来。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5、我打心眼里认为,农村是一个多种行业并存的地方,几十年来,我作为一名作家,一直在农村生活,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的文学才能,或者说天赋,在这个以家庭为主的农村中,与农民们的行业相比较而言,正如我跟自己的副业猎人、父亲和朋友相比,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在农村,有当地老乡见证,作为一名作家的我,简直就是一个具有所有缺点的自己人;在我们家,他们对我的天赋不存在任何的惊异,因为我的全家人都把这一切看作一个行业,跟所有人从事的行业一样,只要他对男子汉这个称谓当之无愧的话。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6、我们似乎觉得,如果是鸟,那么他们就多半在飞;如果是扁角鹿或老虎,那么它们就在不停地奔跑,不停的跳。实际上,鸟停的时候比飞的时候多,老虎懒得很,扁角鹿常常吃草,只是嘴唇在动。人们也是这样。我们总是在想,人生中充满了爱,而当我们问问自己和别人谁有多少时候在爱,却原来竟是那么少!请看,我们也有多么懒惰啊!-米普里什文 《思想的诞生》 7、果戈理是高于托尔斯泰的,而就才华的性质而言,我是托尔斯泰的邻居,对他已经习惯了,我是按照一名邻居、亲戚的身份来评判他的。相反,果戈理领悟世界的方法是我无法企及的,为此,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凡人,而他却是神。起初,在我写得还不是那么起劲,尚未执著于自己的行业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称自己为作家或者诗人,因为人们往往会对他们指指点点,我还不愿意自命不凡地将自己定位在这种崇高的职业上,因为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各行各业里默默无闻地参与了生活创造。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8、世上有许多有天赋的人,他们觉得艺术就是他们摆脱困境的一条十分轻松的出路,他们可以拥有这份轻松,可是他们却不愿拥有。于是,这个直接感受到世界性灾难近在眼前的青年,就无法仅仅只做一名小说家,他之所以坚持写随笔,是因为随笔不似其中只有小虫虫的纯粹的小说作品,随笔中似乎还含有来自科学、来自生活真实的一点什么东西。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9、诚然,跟其他的天才们比起来,我的能力范围比较有限,对他人的影响比较微弱,然而,我的脚完全有能力使我很好地立足于大地之上,我的头在竭力朝着天顶去,它的力量跟真正的天才所具有的别无二致。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 10、可以把所有的作家分成两组:一组作家是其智慧胜于天赋,另一组是天赋胜于智慧。您这样设想一下勃留索夫、高尔基和所有其他的作家,那么所有的作家都可以分成两组,而且很容易区分。但是,还有处于两组之间的一小组作家,这些作家竭力做一位智慧高于天赋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还有一些为自己的天赋、为自己被时代的宗教伦理的说教所压抑的个人主义而斗争的战士。米普里什文 11、美是真理之光,而美的阴影就是谎言。米普里什文 克莱尔名言德雷达名言拜伦名言 普鲁塔克名言 普鲁塔克名言 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普鲁塔克 2、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有素的 普鲁塔克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鲁塔克 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普鲁塔克 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普鲁塔克 6、正义至高无上的尊号 普鲁塔克 7、荣耀地位会改变习性 普鲁塔克 8、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普鲁塔克 9、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普鲁塔克 10、学足以辅其志,志足以御其气 普鲁塔克 1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普鲁塔克 12、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普鲁塔克 13、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普鲁塔克 14、习俗也许不如法律来得明智,然而 普鲁塔克 15、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普鲁塔克 霍布金斯名言贝尔纳名言卡莱尔名人名言 沈从文名言 1、活得比人长久一点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一切死去了的,都有机会排日重新来活在自己记忆里,这实在是一种沉重的担负。 ----《若墨医生》 2、妹子,你的一双眼睛能使人快乐, 我的心依恋在你身边,比羊在看羊的 女人身边还要老实。 白白的脸上流着汗水,我是走路倦了的人, 你是那有绿的枝叶的路槐,可以让我歇憩。 我如一张离了枝头日晒风吹的叶子,半死, 但是你嘴唇可以使她润泽,还有你颈脖同额。 ----《无题》 3、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 4、生着气样匆匆的走了, 这是我的过错罢。 旗杆上的旗帜,为风激动, 飏于天空,那是风的过错。 只请你原谅这风并不是有意! ----《悔》 5、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6、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7、我一哭了,便心中十分温柔。 ----《湘行散记》 8、“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我皆能抓定她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连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从文自传》 9、中国海岸线长,江河湖泊多,鱼类品种格外丰富。因此,人民采用鱼形作艺术装饰图案,历史也相当悠久。近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约公元前四五十世纪的村落遗址中,就发现一个陶盆,黑彩绘活泼生动鱼形。河南安阳,公元前13 世纪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盘形器物,也常用鱼形图案作主要装饰。这个时期和稍后的西周墓葬中,还大量发现过二三寸长薄片小玉鱼,雕刻得简要而生动,尾部锋利如刀,当时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带在贵族衣带间。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10、因为神是正直的,不阿其所私的,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唯一的主人,日月不单为人类而有。日头为了给一切生物的热和力,月亮却为了给一切虫类唱歌和休息,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日月虽仍然若无其事的照耀着整个世界,看着人类的忧乐,看着美丽的变成丑恶,又看着丑恶的称为美丽;但人类太进步了一点,比一切生物智慧较高,也比一切生物更不道德。既不能用严寒酷热来困苦人类,又不能不将日月照及人类,故同另一主宰人类心之创造的神,想出了一点方法,就是使此后快乐的人越觉得日子太短,使此后忧愁的人越觉得日子过长。人类既然凭感觉来生活,就在感觉上加给人类一种处罚。 ----《月下小景》 11、风很猛,船中也冰冷的。但倘若心中有个爱人,心中暖得很,全身就冻得结冰也不碍事的! ----《湘行散记》 12、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13、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湘行散记》 14、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边城》 15、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湘行散记》 16、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白,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这样人绝不是好人! ----《龙朱》 17、“在人世上别的可以博爱,而爱情上自私或许可以存在。不要说现在不懂爱你才不爱我,也不要我爱就是懂了爱的将来,你也还应当去爱你那所需要的或竟至伸手而得不到的人,才算是你尽了做人的权利。” ----《从文家书》 18、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水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都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砂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也被水淹没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边城》 19、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一件事上负点儿责。 ----《边城》 20、“我们总以为这目前一分生活不是我们的生活。目前太平凡,太平安。我们要冒点险去作一件事,不管所作的是一件如何小事,当我们未明白以前,总得让我们去挑选,不管到头来如何不幸,我们总不埋怨这命运。” ----《从文自传》 2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沈从文家书》 22、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边城》 23、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八骏图》 24、我梦到手足残缺是具尸骸, 不知是何人将我如此谋害? 人把我用粗麻绳子吊着颈, 挂到株老桑树上摇摇荡荡。 仰面向天我脸是蓝灰颜色, 口鼻流白汁又流紫黑污血; 岩鹰啄我的背膊见了筋骨, 垂涎的野狗向我假装啼哭。 ----《梦》 25、——“那我给你的应当也是黑暗了。” ——“你给我的是光明,但是一种炫目的光明,如日头似的逼人熠耀。你使我糊涂。你使我卑陋” ——“其实你是透明的,从你选择阿阿谀时,证明你的心现在还是透明的。” ——“清水里不能养鱼,透明的心也一定不能积存辞藻。” 26、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27、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28、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 ----《沈从文精选集》 29、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湘行散记》 30、凡事都若偶然的恰合,结果又似宿命的必然 拉罗什富科名言 拉罗什富科名言 1、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拉罗什富科 2、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野心和爱情这类强烈的激情才能抑制其他情感,那就错了。懒惰尽管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拉罗什富科 3、有些人就像是流行歌曲,你只会短时间把他们挂在嘴边。 拉罗什富科 4、如果人表面效果来判断,爱情与其说像友谊不如说像仇恨。 拉罗什富科 5、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 拉罗什富科 6、人们为自己做出了漂亮的事情而沾沾自喜,但是事情的成功往往是由于侥幸,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 拉罗什富科 7、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它使灵魂超越那些苦恼,混乱和面对巨大危险可能引起的情感。正是靠这种力量,英雄们在那些最突然和最可怕的事件中,也能以一种平静的态度支持自己,并继续自由地运用他们的理性。 拉罗什富科 8、幽雅之于体态,犹如判断力之于智慧。 拉罗什富科 阿纳卡西斯名言薛煊名言郎费罗名言
中国作家对普里什文的研究著作有哪些?
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刘文飞主编、潘安荣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普里什文文集》共五卷,分别是《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大地的眼睛》。刘文飞说,普里什文有着语言家犀利的眼光,其所有作品都充满对大自然亲人般的关注和环保思想。对普氏的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可分为以下几类:对普里什文的研究综述,有笔者的《普里什文生态文学研究综述》、杨怀玉发表的《一份写给心灵的遗嘱——普里什文研究概论》、刘文飞发表的《普里什文三题》;对普氏作品的解读,有魏鹏发表的《大自然的歌手——普里什文》、王加兴发表的《“人应该是幸福的”——评普里什文的中篇小说〈人参〉》、傅璇发表的《依照心灵的吩咐——读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杨传鑫发表的《自然精神的赞美诗》;阐发普氏作品的生态意识的,有马晓华发表的《自然与人的神性感应——满都麦与普里什文生态文学的比较研究》、李明明发表的《浅析普里什文和谐生态理念》;揭示普氏作品中的生态自然观的,有杨怀玉的博士论文《论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的创作思想》、杨素梅发表的《论普里什文随笔中的自然主题》、杨怀玉发表的《试论普里什文作品中的自然观》和郭利发表的《普里什文自然观的东方色彩》。
作者普里什文的什读什么音
一般应该是读“十”的音。
《林中的小溪》普里什文【俄国】
普里什文 <林中小溪>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你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它的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刚开春的时候,我就在我那条可爱的小溪的岸边走过,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我看见,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于是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冒出气泡来。这些气泡一冒出来,就迅速地漂走,不久即破灭,但大部分会漂到新的障碍那儿,挤成白花花的一团,老远就可以望见。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面临免不了的一场搏斗,收紧肌肉一样。 水颤动着,阳光把颤动的水影投射到云杉树上和青草上,水影就在树干和青草上忽闪。水在颤动中发出淙淙声,青草仿佛在这乐声中生长,而水影显得是那么调和。 流过一段又浅又阔的地方,水急急注入狭窄的深水道,因为流得急而无声,就好像在收紧肌肉。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的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在小溪的淙淙声中,饱含树脂的幼芽在开放,水下的草长出水面,岸上青草越发繁茂。 这儿是一个静静的旋涡,旋涡中心是一棵倒树,有几只亮闪闪的小甲虫在乎静的水面上打转,惹起了粼粼涟漪。 小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有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还长出了新绿,但是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 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人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途中有一片宽阔的洼地。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 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煞像一只大蜘蛛,灰蒙蒙的,趴在水面上,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 云杉和白杨的种子在漂浮着。 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 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小溪早晚会流人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地响个不断。当最后一滴水还没有流完,当春天的小溪还没有干涸的时候,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人大洋。” 流净了冰的岸边,有一个圆形的水湾。一条在发大水时留下的小狗鱼,被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 你顺着小溪会突然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你会听见,一只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竟会响遍整个树林。 有时一些强大的水流,或者有两股水的小溪,呈斜角形汇合起来,全力冲击着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树根所加固的陡岸。 真惬意啊:我坐在树根上,一边休息,一边听陡岸下面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听它们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 流经小白杨树林时,溪水融融荡荡像一个湖,然后集中涌向一个角落,从一米高的悬崖上垂落下来,老远就可听见哗哗声。这边一片哗哗声,那小湖上却悄悄地泛着涟漪,密集的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像一条条蛇似的一个劲儿想顺流而去,却又被自己的根拖住。 小溪使我留连,我老舍不得离它而去,因此反倒觉得乏味起来。 我走到林中一条路上,这儿现在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路两边有两道车辙,里边满是水。 在最年轻的白杨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但是树林还没有穿上新装。在这还是光秃秃的林中,今年曾飞来一只杜鹃:杜鹃飞到秃林子来,那是不吉利的。 在春天还没有装扮,开花的只有草莓、白头翁和报春花的时候,我就早早地到这个采伐迹地来寻胜,如今已是第十二个年头了,这儿的灌木丛,树木,甚至树墩子我都十分熟悉,这片荒凉的采伐迹地对我说来是一个花园:每一棵灌木,每一棵小松树、小云杉,我都抚爱过,它们都变成了我的,就像是我亲手种的一样,这是我自己的花园。 我从自己的“花园”回到小溪边上,看到一件了不得的林中事件: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被小溪冲刷了树根,带着全部新、老球果倒了下来,繁茂的枝条全都压在小溪上,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一边流,一边还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在于这样一飞一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早晚”这一信念而进行的搏斗中,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一点儿到达目的地,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来了,绕了一个大弯子,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孤岛,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终于明白:对于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我的眼睛得到了愉悦,耳朵里“早晚”之声不绝,杨树和白桦幼芽的树脂的混合香味扑鼻而来,此情此景我觉得再好也没有了,我再不必匆匆赶到哪儿去了。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 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赏析:谢大光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普里什文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你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现在,让我们随着《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的生花妙笔走进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的森林。那里有薄冰悄悄脆响,那里有清泉潺潺流淌,那里有芳草簌簌作声,那里有百鸟和鸣,那里有黑星黄粉蝶翩翩起舞。溪流总是向前,越过一切障碍向前,我们随溪流,随作者,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请看这一段: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在于这样一飞—落。有一只水生小甲 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这段文字写空地的美景:写一群小生命,多彩多姿,生机勃勃。 作者观察和表达都细致入微,写色彩,情态,如“小黄花” “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动作描写尤其贴切,如“蹿出”“贴着水面飞”“往四面八方乱窜”“翩翩飞舞”。 作者怀着一颗“爱”的心来‘亲近自然,不用世俗的眼光,不依功利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于是,他把小生物们写得灵动可爱,苍蝇和小甲虫 让人赏心悦目,而那“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多惹人怜爱呀。 再品味这两句: 1.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如这段文字,写水微微有些急,并没有满足于湍急、奔流等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先写它的心态——毫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然后比拟。 2.你顺着小溪会突然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你会听见,一只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竟会响遍整个树林。 这段文字写树林的宁静平和。但似乎声响很大,有声音“响遍整个树林”。什么声响呢?“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 “低呜”则声音不大, “簌簌声”就更是微小,则整个树林响遍这种声音恰是因为环境的宁静。这里很好的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方法。 作者从这些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
谁知道俄罗斯作家 普里什文的散文诗哪里有卖
叶芹草节选:荒野 〔苏〕普里什文 在荒野里,人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人怕待在荒野里,就是因为怕独自静处。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我还没有忘掉;当我还活着的时候,我也不想忘掉。在那久远的“契诃夫”时代,我们两个农艺师,彼此几乎是不相识的,为了播种牧草的事情,同乘一辆小马车,到古老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县去。途中我们遇到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的含蜜的叶芹草,青翠欲滴,草花盛开。在晴朗的日子里,在我们莫斯科近郊妩媚的自然界中,这片鲜艳夺目的花的原野,蔚为奇观。仿佛是青鸟们从远方飞来,在这儿宿了夜,飞走之后,留下了这片青色的原野。在这片含蜜的青草丛中,我想,现在该有多少虫儿在争鸣啊。但是,马车在干硬的道路上发出轰隆声,令人什么也听不见。被这大地的魅力迷住了的我,把播种牧草的事情,早抛在九霄云外了,一心只想听听花丛中虫儿的鸣声,于是我请求旅伴把马儿勒住。 我们停了多少时候,我在那儿跟青鸟相处了多少时候,我说不上来。只记得我的心灵随着蜜蜂儿一起飞旋了一阵之后,便向那位农艺师转过头去,请他赶车上路;这当儿,我发觉,这位貌不出众、饱经风霜的胖子正在观察我,惊讶地打量我。“我们干吗要停留?”他问道。“不为别的,”我答道,“我是想听听蜜蜂的声音。” 农艺师赶起了车。于是我也从旁边观察起他来,我发觉他有点儿异常。待我再瞥他一两眼后,我就完全明白,这位极端崇尚实务的人,也若有所思起来了;也许是由于我的影响,他已经领略到这叶芹草花儿的魅力了吧。 他的沉默叫我很不自在。我拿闲话来问他,想打破沉默,但他对我的问话毫不在意。仿佛我对大自然所抱的一种非务实的态度,也许竟是我那略带稚气的青春,触动了他,使他想起自己的黄金时代;在那黄金时代里,每个人都几乎是诗人。 为了使这位红脸膛、大后脑勺的胖子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向他提出了当时十分重要的实际问题。“照我看来,”我说,“没有合作社的支持,我们播种牧草的宣传,只是一场空谈而已。” 他却问道:“您可曾有过自己的叶芹草?”“您问什么?”我摸不着头脑。“我问的是,”他重复说,“有过她吗?”我明白了,于是像一个男子汉所应做的那样答覆他:我当然是有过的,这是不消说的……“她来了吗?”他继续盘问道。“是的,来了……”“哪儿去了呢?”我感到痛苦。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微地摊开两手,表示她现在没有了,早已不见了。之后,我想了想,又说起叶芹草:“仿佛是青鸟宿了夜,留下些青色的羽毛罢了。” 他半晌不语,沉思地凝视着我,然后自己得出了结论:“这么说,她是再也不来了。” 他环顾了一下那遍地青青的叶芹草,接着又说:“青鸟飞过,留在原野上的也只能是青色的羽毛啊。” 我觉得,他好像在用力,再用力,终于在我的坟墓上堵上了墓石,我还一直在等着呢,现在可仿佛永远完结了,她永远不会来了。 突然,他嚎啕大哭起来了。这时,在我的眼里,他那大后脑勺,那肥厚的下巴,那由于脸胖而显得细小的狡黠的眼睛,似乎都不存在了。于是我怜悯他,怜悯他在生命力勃发时的整个身心。我想对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我接过了缰绳,把马车赶到水边,浸湿了手帕,给他擦脸,让他清醒清醒。他很快就平复了,擦干了眼泪,重新拿起了缰绳,我们照旧前行。 过了一会儿,我又对他说起播种牧草的事情,我说,没有合作社的支持,我们根本没法说服农民进行三叶草轮作。我这种看法,我当时觉得是很独到的。“曾度过美好的夜晚吗?”他问道,对我有关工作的话题置之不理。“当然度过的。”作为一个男子汉,我直言不讳地回答他。 他又沉思起来了,好一个折磨人的家伙!他接着又问道:“怎么的,只有一夜吗?”我厌烦了,几乎生起气来,好容易控制住自己,拿普希金的名言来回答他那一夜或两夜的问题:“整个生命就只是一夜或者两夜。”
马蹄 [苏联]普里什文
大约12年前,也就是1926年,我来到赛尔吉耶夫(现在叫扎果尔斯克)。在那里我为了找住房费了好些日子,谁愿意把房子借给我这个带着五只猎狗的人住呢!我不得不购买了一座带有一片空地的小房子,安顿成我的长久住宅。我的右邻——塔拉索夫娜饲养山羊,左邻住着一户剥死兽皮的人家。人们把那些老了的或是伤残了的马送到他那里,他把马宰了,马肉自己享用,毛皮给主人,而骨头则陆陆续续地喂了别人家的狗。在我们几家的地段之间没有任何栅栏,大部分被狗啃过、经过风吹雨打而发白的骨头都扔在我家的地段上。塔拉索夫娜的那些山羊常到我的地段或是屠夫家的地段来吃草,我的疯狂的猎犬常常欺侮它们。没过多久,我便在我的区域四周围起了槲木栅栏,把骨头扔了出去,把土地开垦了,羊和狗也分开了。那时我养着这样几只猎狗: 亚利克——爱尔兰猎犬,肯达——德国种,有波状长毛的猎犬,肯达的孩子——一年的狗崽涅尔里、杜别茨,还有善于追捕野兽的“夜莺”。这几只狗在我圈起来的地段自由自在的散步,有时它们刨出一些马骨头,于是就忙活这些骨头,争来抢去。后来,我发现它们将骨头啃得差不多了,就赶快抢过来扔到栅栏那边邻居的地段去,这样多少改变了过去我家那种凌乱的局面。后来我又买来了一只公鸡,这下可好了,公鸡一打鸣,我的屋子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春天和秋天的狩猎间隙,我坐在菜园里篱笆附近唯一的一棵椴树下的小桌上写我的文章。这张小桌的四只脚是埋在地下的。小桌上面悬挂着一架秋千,写一会儿,我就翻一会筋斗,把身子向上拔起来,接着再给黄瓜浇浇水,喝杯茶,然后又接着写。生活像我希望的那样进行着,但有一点不大好,就是这几条狗对我的写作妨碍颇大。毫无疑问,我成了吸引它们的中心。它们在我周围一会儿玩,一会儿争吵打闹,掀起一阵阵尘土。我本该把它们哄走,然而不知怎的我总是不能制服这些朋友,甚至有时看着它们玩耍比我写作还有意思。它们掀起的浓密的尘土令我窒息,争吵时受了委屈的狗蜷缩在我的膝前,我得评判谁是谁非,处罚有错误的狗。我这样做的缺点是忽略了几条狗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变得凶狠了,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 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肯达在离菩提树不远的地里刨出了一只马蹄,它早就被啃光了,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完全是一个角质的光秃的马蹄,带着一块生了锈的马蹄铁,上面还挂着钉上去时就打弯了的马钉。我看到这样的垃圾本想从栅栏上给邻居扔过去,但聪明的肯达把可怕的眼神投向我,它用迷信的恐惧的眼光瞅着这只风吹日晒陈腐了的马蹄,就像小孩或是愚昧的成年人望着一件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肯达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几只狗的注意,它们缓慢而小心翼翼地向它靠近。肯达看到那几只狗离自己已经不远,把嘴张到我都感到可怕的程度,咬住了马蹄,爬到我的小桌底下,以狮子的姿势卧下来,马蹄就在它的两只前爪之间。其他的狗像施了魔术似的慢慢向小桌移动,走到了肯达的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形成了半包围圈,卧在那里,注视着马蹄,其姿势就像是被发掘出的财宝的享有者。可是,只要其中一条狗悄悄向前挪动一下,超过规定的界限,肯达就要凶狠狠地嗥叫,边境破坏者只得垂下尾巴,重新退回原地。 很快我便深信,我书桌周围的这种宁静的局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虽然是一只啃光了的马蹄,然而狗与狗之间的气氛却是太严重了。由于肯达一开始就不照顾别的狗,内讧已经不可避免。不过,肯达终于独霸了马蹄。唉,其实它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啃光了的而又被风吹雨打太阳晒的骨头罢了。也许,蹄子这样的物质会发出一种令动物特别垂涎的气味,甚至在狗牙齿尚未碰到前,鼻子已经嗅到了。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神”气味,在一片寂静和无限延长中,肯达实现了对其他几条狗的统治权。 我的狗对上帝的存在没有丝毫怀疑,这个上帝就是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马蹄都是我创造的。既然是上帝给的,上帝也可以拿回去。于是我撂下手里的工作,捡起地上的马蹄随身带着。第二天,我把马蹄装在一个自己编制的小箱子里,和我那些纸呀,书本呀一起带在身边。我不让一只狗感到委屈,我想让它们挨个掌权,我依次选好了最高当权者,让它卧在桌子下面我的脚旁;其他所有的狗也都秩序井然地形成半圆卧在小桌旁边,摆出那种狮子般的姿势。这样安排好了以后,我便打开我的宝箱,把财宝取出来,轮到的幸运者开始掌权了,而我在这样的宁静中写我的关于动物习性的故事。 12年过去了,我所有的狗: 亚利克、肯达、涅尔里、杜别茨,还有“夜莺”,我都写过它们。我的大多数书是为成年人写的,为孩子们写的书在我国已经出售一空,有些书已开始越过国境。不仅如此,那些以我的狗的名字给自己猎狗命名的猎人经常可以遇到。有多少封充满友谊的信,就有多少朋友。这一切自然都很好,只是一点不好: 我所写过的这些狗现在已没有一条活在世上。它们为我和人们之间建立了友谊之后就永远地消失了。肯达死于心脏病,继它之后不久,涅尔里和杜别茨也突然死于同一遗传的疾病。“夜莺”死了,只有最好的追捕能手才能有它这样的死: 在追捕一只狐狸的过程中,瘫痪攫住了这只老猎狗。至于讲述亚利克的死,我到现在还感到沉重。我的猎狗就这样死去了。那个有名的宝箱里留下的只有编织粗糙的小盒子;马蹄不仅丢了,我甚至都把它忘了,十之八九是我的家人中不知谁清理我的废品时,把那个破玩艺儿扔到污水坑里去了。 最近我常坐在我家的菩提树下,就在过去那张小桌子旁。生下才四个月的光毛猎犬奥斯曼,毛色黝黑光亮,跟它的妈妈拉达,还有西伯利亚爱斯基摩犬比亚正在忙活着。有时甚至那只特别善跑的英俄杂交猎犬特鲁巴契也参加这种不停的忙活。空气里尽是尘土,简直无法呼吸。突然,游戏停止了,拉克开始刨起来,两只前爪不停地工作;它的儿子奥斯曼可笑地摹仿它,而其余的狗莫名其妙地站在旁边。就在那时,拉达也带着肯达当年所有过的奇怪表情望着下面,并且威胁似的露着牙齿吼叫着,把别的狗都赶开,只有奥斯曼一个不听它的,为此它大受申斥,委屈地吼叫着跑到我的脚跟前。 一只带着马蹄铁的马蹄又一次被刨出来,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自然照旧把它放在小箱子里,每天指定那些狗轮流当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宁静的小圈子里我写我新养的这几条狗。但是我得承认,我总觉得欠缺点什么。当然,我的爱犬肯达是永不会再回到这儿了,只有现在我才真正懂得老猎人的体会: 对于一个猎人来说,真正的猎犬只有一条。这时,有人敲篱笆门。要是肯达活着,这个时候听到了敲门声难道它会跑到大门跟前去而置神秘的宝贝于不顾?不,它肯定是以吠叫来回答敲门声。可拉达这时慌忙飞跑到大门跟前,还让所有的狗都跟着它。我只来得及抓住了跑得最慢的奥斯曼,用手指着马蹄,是想让它明白,这会儿一条狗都没有,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统治权。我津津有味地想象着,这只小奥斯曼将要在马蹄的帮助下统治那些比它大的狗。奥斯曼明白了我的意思,悄悄走了过去,可是想起不久以前为了这只马蹄所受的申斥,它停了下来。奥斯曼蹑足而行,希望不管怎样要安全到达,要鼻子先闻一闻,要是不可怕就留下来,要是不妙,赶快逃走。 “前进!”我命令它。 它向前闯了一下。 “勇敢点!” 它哆嗦起来,尽量把身子伸直,看来,它的鼻子已经闻到了我们所难以闻到的马蹄味,这种特殊的气味吸引了它。突然,它倒了下来,夹起尾巴往后跑,躲到高高的马铃薯丛后面去了。 群狗转了回来。拉达开始寻找马蹄,可是我已经结束了工作,把宝贝又放进了小箱子。当奥斯曼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后,便把头从绿茵中伸出狂吠起来。 (茹香雪 译) 【赏析】 邦达列夫说: 普里什文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在这篇《马蹄》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狗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和记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和动物狗之间是如此的亲密和了解,他们之间的爱是和谐与伟大的。对于普利什文的哲理性的散文,前苏联国内评价很高。高尔基就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同时,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这些中肯的评价,我们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都能感受到。 散文是从作者找到一个住房落脚开始的。由于自己邻居的特殊身份,才引出了马蹄的由来: 作者的右邻是饲养山羊的人家,左邻是剥死兽皮,经常宰马的屠户。在这片动物的地盘,有了开心打斗的场面,有了相互玩耍的情景,有了拉帮结派的动机,有了争当统治者的一幕。但是这些猎狗的上帝永远是作者,对于作者的忠诚可见一斑。 随着季节的变迁,作者在4只脚埋在土里的小桌上勤奋地创作,在悬挂的秋千上尽情地诉说着自己面前的朋友——狗,在菩提树前,小狗们打闹的尘土中描写着这群大自然的精灵。《马蹄》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狗如何警觉地发现马蹄,如何在防止别的狗强攻的情况下巩固了自己“最高当权者”的地位的,其他的狗又是如何在小桌前井然有序地排列成半圆形蹲坐的。这些一系列的描述,真的是作者像狗的朋友一样来洞悉它们的一举一动,并作为上帝来裁判是非对错,这一群狗怎能不像一群孩子呢? 12年来,作者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动作和意图,用心去刻画和记录它们的玩耍与掌权,作者也随着这些作品而名声大噪。然而时过境迁,所有写过的狗一一去世,它们与作者和人们建立了友谊之后就永远地消失了。各种各样的死因让作者心痛不已,但新的动物会逐渐地进入作者的生活,进入作者的笔下。狗就像是朋友一样,陪伴作者在菩提树下,在过去的那张小桌旁,轻轻地诉说着动物自己的喜怒哀乐。 普里什文这些对于动物和大自然的惟妙惟肖的刻画,是经典的也是伟大的;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 *** 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从《马蹄》这篇散文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动物的人性化,而且是人与狗之间竟然可以如此的亲密无间。所以说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 (陈 露)
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与老舍先生的母鸡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柱子上的母鸡和老舍先生写的母鸡相同的是都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不同的是老舍笔下的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柱子上的母鸡只描写了喜欢
普里什文的弟弟是谁
普里什文的弟弟是谢廖沙。普里什文,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商人家庭。
土地蒸腾 普里什文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著名散文家。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散文集以《大自然的日历》、《叶芹草》和《林中水滴》等为代表。 一年四季千变万化,其实除了春、夏、秋、冬以外,世界上再没有更准确的分法了。 自然晴雨表 一会儿细雨蒙蒙,一会儿太阳当空。我拍摄下了我那条小河,不料把一只脚弄湿了,正要在蚂蚁做窝的土丘上坐下来(这是冬天的习惯),猛然发现蚂蚁都爬出来了,一个挤一个,黑压压的一群,待在那里,不知要等待什么东西呢,还是要在开始工作以前醒醒头脑。大寒的前几天,天气也很温暖,我们奇怪为什么不见蚂蚁,为什么白桦还没有流汁水。后来夜里温度降到零下十八度,我们才明白:白桦和蚂蚁从结冻的土地上,都猜到了天会转冷。而现在,大地解冻了,白桦就流出了汁水,蚂蚁也爬出来了。 最初的小溪 我听见一只鸟儿发出鸽子般的“咕咕”叫声,轻轻地飞了起来,我就跑去找狗,想证明一下,是不是山鹬和来了。但是肯达安静地跑着。我于是回来欣赏泛滥的雪融的水,可路上又听见还是那个鸽子般“咕咕”叫的声音,并且一再一再地听见了。我拿定了主意,再听见这响声时,不走了。于是慢慢地,这响声变得连续不断起来,而我也终于明白,这是在不知什么地方的雪底下,有一条极小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我就是喜欢这样在走路的时候,谛听那些小溪的水声,从它们的声音上诧异地认出各种生物来。 亮晶晶的水珠 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青鸟和交喙鸟同声歌唱。雪地上结的冰壳宛如玻璃,从滑雪板下面发出裂帛声飞溅开去。小白桦树林衬着黑暗的云杉树林的背景,在阳光下幻成粉红色。太阳在铁皮屋顶上开了一条山区冰河似的,水像在真正的冰河中一样从那里流动着,因此冰河便渐渐往后面退缩,而冰河和屋檐之间的那部分晒热的铁皮却愈来愈扩大,露出原来的颜色。细小的水流从暖热的屋顶上倾注到挂在阴冷处的冰柱上。那水接触到冰柱以后,就冻住了,因此早上的时候,冰柱就从上头开始变粗起来。当太阳抹过屋顶,照到冰柱上的时候,严寒消失了,冰河里的水就顺着冰柱跑下来,金色的水珠一颗一颗地往下滴着。城里各处屋檐上都一样,黄昏前都滴着金色的有趣的水珠。 背阳的地方还不到黄昏时,早就变冷了,虽然屋顶上的冰河仍然后退着,水还在冰柱上流,有些水珠却毕竟在阴影处的冰柱的末尾上冰结住,并且愈结愈多。冰柱到黄昏开始往长里长了。而翌日,又复艳阳天,冰河又复向后通,冰住早上往粗里 长,晚上往长里长,每天见粗,每天见长。 春装 再要不了几天,过那么一个星期,大自然便会用奇花异草,青葱的苔藓,细嫩的缘菌,把森林中这满目败落的景象掩盖起来了。看着大自然一年两度细心打扮自己形容慌悴、恹恹待死的骨胳,着实令人感动:它第一次在春天,用百花来掩盖,免得我们再看见,第二次在秋天,用雪来掩盖。 榛子树和赤杨树还在开花,金色的花穗现在还被小鸟惹得飘下蒙蒙花粉来,但是毕竟物换星移,这些花穗虽还活着,灯时光却已过去了。现在满目都是星星一般的蓝色的小花儿,娇俏妩媚,令人叹赏,偶尔也会遇见瑞香,一样有惊人的美色。 林道上的冰融化了,畜粪露了出来,数不尽的种子仿佛嗅到了粪香,从云杉球果和松球果里飞到了它的身上。 稠李凋谢了 白色的花瓣纷纷落在牛蒡、荨麻和各种各样绿草上,那是稿李凋谢了。接骨木和它下面的草莓却盛开起花来,铃兰的些花苞也开放了,白杨树的褐色叶子变成了嫩绿色,燕麦苗像绿衣小兵一般散布在黑色的田野上。沼泽里的薹草高高地站立青,在黑魆魆的深渊里投下了绿色的影子,一些小甲虫在黑色的水中飞快地转着圈子,浅蓝色的晴蜒从一个绿茵茵的薹草岛上飞到另一个岛上。 我在荨麻从中的发白的小径上走着,荨麻的气味重得使我浑身发痒。成了家的鸫鸟们惊叫着把凶恶的乌鸦赶开了自己的窝,赶得老远老远。一切都是很有趣的:数不清的动物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说明着大地上的和谐的生命运动。
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的写作背景
普里什文学过农艺,是一名相当出色的农艺师,也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林中小溪选自作者的《叶芹草》,《叶芹草》的主题是写爱,作者在国外求学时曾与一个女大学生相爱,但他们只在一起两个星期就分手了,作者事后说一个女人伸手拨动了一下竖琴琴弦发出声乐,我也曾如此,她拨动了一下,我就唱起来了,在《叶芹草》中贯穿整篇的主角是作家本人。在作者笔下,恋人虽失去了,她的美丽形象却反映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上,恋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令作家欣赏不尽,不时触发他的诗情,作家本人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走出孤独,找到幸福,终于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普里什文是什么作家,他的处女作是什么,他的主要作品是什么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与树木对话、闻草虫之音的异能者,被俄罗斯文坛称为大自然的诗人与文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其作品中充满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自然诗人与文人。中文名普里什文外文名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ишвин别名普里希文国籍苏联出生地苏联奥廖尔省叶列茨县人物经历1873年1月23日(新历2月4日),普里什文出生于苏联奥廖尔省叶列茨县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飞鸟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鸟不惊的地方》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在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他的作品《林中小溪》被选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2000年“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2001年“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飞鸟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成人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中国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中国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普里什文的作品
普里什文的作品如下:《鸟儿不惊的地方》1907年《跟随魔力面包》1908年《在无形之城的城墙下》1909年《黑皮肤的阿拉伯人》1910年《亚当和夏娃》1910年《陈旧的故事》1910-1912年《五花八门集》1913年《猴子的奴隶》1920年,后更名为《尘世苦难》,1982年全文发表。《皮鞋》1925年《别连捷伊泉水》1926年《恶老头的锁链》1920-30年代《人参》1933年《灰猫头鹰》1938年《赤裸的春天》1940年《林中水滴》1940年代《太阳的宝库》1945年《大自然的日历》1953年,以《别连捷伊泉水》为基础加工、扩充而成。《船木松林》1954年《大地的眼睛》1954年《国家大道》,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创作持续近20年,最终未完成。《我们俩》1996年,与妻子列别捷娃合著。人物生平生于商人家庭。早年因“自由思想”被开除出耶列茨中学。1897年在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上学时,又因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被捕。1902年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农艺专业,回国后任农艺师,写过有关农业的著作和论文。后弃农从文,潜心研究民间文学和人种志学,致力于文学创作。
普里什文的简介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飞鸟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俄〕米·普里什文的简介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俄罗斯作家,他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一生都在旅行,对大自然一往情深,并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对人、对自然、对万物的爱与善化为诗意、哲理统一的散文。他的一些提出环保理念的超前之作,比公认的现代生态文学经典《寂静的春天》早出现10年。扩展资料米·普里什文的代表作品:1、随笔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分别记述了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2、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3、创作全盛时期作品:《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里什文
刺猬苏联普里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虽然满身是刺却又是那么的坚强,勇敢,善良的刺猬,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不要伤害小动物,因为它是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