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等和仰韶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

参观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作文500字

参观博物馆有感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了宣化博物馆,使我见识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作文 博物馆游记.  我们买票后,首先去了一厅.进入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缩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边写着六个大字——宣化明请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时期的城市轮廓,以及当时的各种古城建筑.里面有文清宫、玉皇庙、米市街…….再往里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边则都是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门.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陈列文物的橱窗了.就见其中一个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和足球差不多一样大的蛋.看了下边的文字介绍,才明白这是远古时期的鸵鸟蛋,在2004年刚刚出土.接下来,又看到的是古人们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时的情景,而那时野牛的角,足有一只猪的大腿那样粗.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里面介绍的翁葬——就是用2、3片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边是空的,把死了的婴儿或小孩放进去,然后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户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看,而我却在走马观花,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博物馆游记》.不一会儿,就到了二厅,走着走着一个貌似木乃伊的木头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是古时候的夫妻死了后合葬存放骨灰的东西.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箭射中的战俘的头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六厅,第六厅主要介绍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的火车、汽车等和改革开放以后宣化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博物馆到下班的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六厅.  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请详细介绍以下问题:黄河上游的马家窟文化和齐家文化

仰韶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发现和研究 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遗存。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该遗址。后来又在黄河中、上游调查发现了若干类似的文化遗址。由于这些遗存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曾被统称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国学者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万泉(今万荣)荆村、河南安阳后冈、浚县大赉店等遗址。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从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自仰韶文化发现至40年代,学术界还初步探讨了该文化的特征和性质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有了新的收获。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比较大规模地发掘了一批重要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华阴横阵,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若干典型遗址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并对其分区、类型、分期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的绝对年代,进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还对其彩陶纹饰、制陶工艺、生产工具、建筑技术、埋葬习俗等,作了专题研究。又通过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实物资料,综合探讨了仰韶文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以期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其中主要对半坡类型的社会结构有了较多的认识。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 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 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①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②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③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④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⑤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 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 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 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 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 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 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 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在今山东及苏北一带,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这时期人们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粟、磨制石器的技术很好,能用硬度较高的石料磨成薄而锋利的工具,同时也能用玉加工为饰物。制陶方面是陶轮的使用日益普遍,从而提高了制陶的劳动生产率。白陶、黑陶,是这时期才有的品种。黑陶的高柄杯,器薄如蛋壳,是新石器时代陶业当中的杰出的作品。生产技术上的种种进步,标志着新石器文化至此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遗址位于郊区大汶口镇南部的大汶河北岸,总面积8250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汶口的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有春秋至战国时期齐鲁会诸侯的宫城旧城——文姜城遗址;有乾隆下江南的行宫遗址;有建筑风格独特,横跨大汶河的明石桥;有明末商贾云集的山西会馆;有神话般传说的汶河古渡(原泰安八景观之一);有著名的大汶河蝙蝠石(三叶虫化石)等。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4年,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该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均利税12万元,促进了大汶口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25公里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发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命名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及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谁知道齐家文化的三联壁玉市场价格大概是多少???

齐家文化的三联玉璧直径8cm的约在2万元左右。

1976年甘肃玉门清泉火烧沟齐家文化后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多少件红铜器与青铜器?

1976年甘肃玉门清泉火烧沟齐家文化后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200多件红铜器与青铜器,以刀、斧、锥、锤、凿、镢、镰等工具与装饰品居多,还发现了镞与镰的石质范。另外,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红铜、青铜制品,这些铜器的出现,为青铜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什么时候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什么铜器?

1957~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齐家文化区别于之前的文化是因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及重要位置是在哪里呢?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进入到新石器时期的地区,同时还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的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去期。最早的磨制玉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开始他们只希望石器锋利,做成一些刮削器、凿器、砍具、狩猎或割肉用。早期人类把磨制石器当成一种快乐。当把这块石头磨得圆圆滑滑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从而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追求。到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经开始用玉做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但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才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支延续到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神话故事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啥用五彩石,而不随便找块石头补上去呢?很简单,五彩石具有美感。从这个神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已有这种追求美学的主观意识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这个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的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期地域范围东至径、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穴500多座,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而齐家文化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也称为尹夫人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倾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之为“李尹政权”。尹夫人后被北凉的沮渠蒙逊掳到国都姑臧,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房子,称为“尹夫人台”。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穴88座,获得了一批相当重要的玉器,其中玉铲6件、玉锛5件、玉璜5件、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多用绿色玉材石和汉白玉琢成,共有264件。而在齐家文化当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的作用首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人们用财富祭祀天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经很高了,选料也比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的习俗。例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含有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个古墓中,两位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项链,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

读《齐家文化》有感 作文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1] 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1] 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齐家文化区别于之前的文化是因为什么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在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齐家文化广泛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纽扣距今多少年

4000年。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齐家坪遗址于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齐家文化源自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都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

齐家文化的文化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 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古老的兰州齐家文化

据考古发现,古老的齐家文化就位于兰州。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精通陶器制造,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这也为后来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和我来兰州文化看看这个古老的齐家文化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 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中国齐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杜义德是不是骗子

确确实实是个超级大骗子!他根本不是齐家会长,本人被他骗财骗色害的家破人亡!他就是一个摆过地摊的假专家后来专骗富婆或者单纯女人,直接骗钱不还然后抵押便宜破玉强行抵押不还钱!被警方多次拘捕,由于杜义德老奸巨猾,很会钻法律空子,他就利用卖玉做生意为借口掩盖他是诈骗犯的事实,假装信佛,其实特别贪财,对老幼病残都不放过,诈骗手法心狠手辣!确实非常狡猾!是江湖中诈骗高手!!

平线纹红陶罐还是马家窑还齐家文化

平线纹红陶罐是马家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多样,多为圆形或方形,通常具有特殊的纹饰,如平行线纹、弧形纹、菱形纹等。平线纹红陶罐属于马家窑文化,而齐家文化则是另一个与马家窑文化相邻的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分布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相当先进,其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品,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古人员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铜器的情况是怎样的?

1957至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民和。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齐家坪遗址的历次考古调查中,在齐家坪许多断崖和沟坎上发现了暴露有大量远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灰坑、窖穴、白灰居住面和灰层等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厚约0.5—2米不等,文化层中还夹杂有许多破碎的陶片,其中以泥质红陶、夹砂粗陶片最为常见,彩陶片很少见到,可辨陶器器物大部分为侈口垂腹罐、双耳罐、双耳高颈瓶,并有少量的素陶盆、折唇尊和壶形器等。陶片绝大多数为素面,少部分有纹饰,一般为竖绳纹和篮纹。同时,在台地上散布有原始先民曾经使用过的石器和骨器残件等遗弃物,石器表面绝大多数都经过磨制,器类有斧、刀、锛、凿、壁、环等,制作较为精细,骨器常见有锥、针、刀等。从历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情况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大型聚落和墓葬的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齐家文化玉璧和玉斧哪个稀有

玉璧。从数量上看,玉斧在齐家文化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而玉璧的数量相对较少。其次,从历史价值上看,玉璧是传统的礼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玉斧则主要用于实用和军事等领域,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相对较低。再次,从市场价值上看,玉璧的价格要高于玉斧,也反映出玉璧的稀有程度更高。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镜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镜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共发现两面铜镜:一为素镜;一为七角星纹镜,均为圆形。素镜是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发现的,圆形的直径约6cm,镜面平坦,镜背中部有一拱形环钮,无纹饰。七角星纹镜是197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直径9cm,厚0.4cm,表面光滑,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中间处饰有斜线纹。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是系绳穿挂之用。

齐家文化玉器的价格一般多少钱

齐家文化玉器,为高古玉,属于国家文物,除持有相关部门特殊批文外,是严禁交易的,所以没有拍卖记录。从民间交易的层面来说,确切到代的真货,一般完整器,十万起步,残损器,两万起步是大致的行情,交易一般比较隐蔽。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大约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顺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玉琮的齐家文化

【名称】:玉琮【类别】:玉器【年代】:距今4000多年【文物原属】:齐家文化遗物【文物现状】:现藏静宁县博物馆【简介】: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

齐家文化玉器鉴定特点

齐家玉器的工艺特点:1.切割开料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平面上留下一条较直的棱脊,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一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2.抛光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3.镶嵌、粘接镶嵌与粘接,在齐家古玉中也经常出现,碎小的石片用漆胶粘贴于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胶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树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强,且耐水和弱酸碱,粘接缝隙露出的漆胶一般是呈淡黄色。4.刻制纹饰直接在玉表刻制纹饰,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较大,齐家古玉中虽有,所占数量比例很少,玉刀与玉琮的细阴线纹均为直接刻制。5.铜、玉合铸与粘接铜、玉合铸之法,在近代基本无人采用。铜与玉的衔接不用镶嵌,不用胶粘接,而是合铸在一起。

齐家文化玉斧孔道特征

齐家文化玉斧孔道特征有形制独特和材质好。1、形制:齐家文化玉斧孔道以斧形为主要形制,通常斧身较长,斧刃较短,斧柄上开有孔道,整体呈现出简洁、粗犷的风格。2、材质:齐家文化玉斧孔道多采用优质的玉石制成,晶莹剔透,色泽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处于什么年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原来认为距今约4600-4000年,后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地方玉是真的吗

有真有假。玉器本身有真有假,或有高仿品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很难说某件玉是否为真,但确实存在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的器形略显单调,纹饰较为简朴,少了几分红山玉器的灵动飞扬,也不像良渚玉器的繁复抽象。然而她把切割、管钻、打磨应用到了极致,似乎齐家玉器就是为礼器而生。

红山文化和齐家文化谁更早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属于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红山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参观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作文500字

参观博物馆有感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了宣化博物馆,使我见识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作文 博物馆游记.  我们买票后,首先去了一厅.进入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缩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边写着六个大字——宣化明请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时期的城市轮廓,以及当时的各种古城建筑.里面有文清宫、玉皇庙、米市街…….再往里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边则都是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门.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陈列文物的橱窗了.就见其中一个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和足球差不多一样大的蛋.看了下边的文字介绍,才明白这是远古时期的鸵鸟蛋,在2004年刚刚出土.接下来,又看到的是古人们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时的情景,而那时野牛的角,足有一只猪的大腿那样粗.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里面介绍的翁葬——就是用2、3片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边是空的,把死了的婴儿或小孩放进去,然后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户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看,而我却在走马观花,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博物馆游记》.不一会儿,就到了二厅,走着走着一个貌似木乃伊的木头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是古时候的夫妻死了后合葬存放骨灰的东西.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箭射中的战俘的头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六厅,第六厅主要介绍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的火车、汽车等和改革开放以后宣化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博物馆到下班的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六厅.  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齐家文化之后是什么文化形式

齐家文化之后文化形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齐家文化的经济状况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齐家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 800 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中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纺织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 11 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表明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冶铜业已居各部族的前列。还有说法是,其青铜冶炼和制造的进步表明其进入奴隶制社会早期。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器有多件?

1957~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距今四千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什么铜器?

距今四千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因为齐家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105年前经碳-14测定结果,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及重要位置是什么?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进入到新石器时期的地区,同时还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的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去期。最早的磨制玉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开始他们只希望石器锋利,做成一些刮削器、凿器、砍具、狩猎或割肉用。早期人类把磨制石器当成一种快乐。当把这块石头磨得圆圆滑滑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从而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追求。到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经开始用玉做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但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才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支延续到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神话故事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啥用五彩石,而不随便找块石头补上去呢?很简单,五彩石具有美感。从这个神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已有这种追求美学的主观意识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这个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的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期地域范围东至径、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穴500多座,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而齐家文化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也称为尹夫人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倾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之为“李尹政权”。尹夫人后被北凉的沮渠蒙逊掳到国都姑臧,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房子,称为“尹夫人台”。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穴88座,获得了一批相当重要的玉器,其中玉铲6件、玉锛5件、玉璜5件、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多用绿色玉材石和汉白玉琢成,共有264件。而在齐家文化当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的作用首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人们用财富祭祀天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经很高了,选料也比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的习俗。例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含有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个古墓中,两位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项链,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

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处于什么年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 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齐家文化遗址的介绍

齐家文化遗址是1924年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发现的,西距广河县城35公里。这里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105年前经碳-14测定结果,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齐家文化的渊源及发展?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其源头大致在陇东及宁夏南部,由东向西渐进扩展。彩陶菱格网纹壶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称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由多到少,最后消失。如还有问题可到下面网站查询!

齐家文化对商的影响

齐家文化的影响范围东至泾渭二河,南至白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自安特生发现齐家坪遗址以来,考古学家已先后发现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清理发掘墓葬500多座,出土包括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在内的大批精致玉器。其中最为珍贵的玉器,主要出土于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自1957年起至1975年,我国考古专家先后在此四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88座,获得一批相当重要的齐家文化玉器,另外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遗址也是齐家文化玉器的主要出土地,不过这些遗址多出土绿松石珠、玛瑙等装饰品,其他玉石很少。

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分布

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流域。 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

齐家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区?

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围东自泾、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葬500多座,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

古代历史中关于齐家文化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齐家文化与殷墟的关系

齐家文化与殷墟没有必然关系。1、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2、殷墟文化为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10年,甲骨学家罗振玉对其进行考证,确定了出土地小屯村为晚商都城,1928年开始进行发掘。殷墟文化从此被学者们推向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铜镜出土于

你好,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坪石祭台遗址】。1975年,在齐家坪石祭台遗址墓葬内出土了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第一面铜镜,直径6.2厘米,背面光素无纹,中心铸有半环状钮,被誉为“中华第一镜”。此外,齐家文化铜镜的面世,一下子把我国铜镜历史提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齐家文化几何星纹镜拓展资料:目前在齐家文化中已发现铜器超过130件(如今可能更多),属齐家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有璧、斧、刀、匕首、矛、锥、扣、指环等。齐家文化铜器,虽然没有大型容器,多以小型器物为主,但铜器种类较多,可以说齐家文化已经步入青铜时代早期。

齐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宁夏南部地区,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 50 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 15 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首先,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其次,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曾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武山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两年多的系统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专家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这次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重要大发现有三方面,一是发现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墙内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过考古发掘发掘出玉器这在石峁遗址还是首次。可以说,这就就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二是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都有24个头骨。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通过考古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考古专家会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但其实,这次考古发掘只是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只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用陕西考古研究员院长王炜林的话说,就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许多雕塑成动物形象的作品,其中以鸟形的为主。这件器物外形似一只水鸟,腹部丰满,曲线起伏变化,犹如在水中游动,简洁生动。 在喇家遗址博物馆,距今约4000年的一场突发地震现场发掘后完整保留下来,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存更是穿越历史时空令人动容。

为什么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末期代表?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省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年。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的齐家坪遗址。另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有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齐家文化时期,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齐家文化的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齐家文化的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齐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响,是巧妙的工艺品。齐家文化陶塑的题材多样,以鸟类雕塑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圆浑。有的做展翅欲飞装,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和传说中的太阳鸟或许有关系。齐家文化有的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这可能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齐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画出的蜥蜴,这种神秘的爬行动物,特别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们的青睐,常作为造型艺术的主题形象。齐家坪出土的浮雕龙形纹红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条堆塑成横绕的龙形纹,头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鳞甲状刻画纹,身子中部有向上弯曲的爪足,展现了西北地区由蛇升华为龙的原始形态。齐家文化在建筑材料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灵台县桥村出土了—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状瓦等样式,为橙红色陶,瓦上面有时代特点鲜明的篮纹和附加堆纹。另外,齐家文化的纺织业的进步也比较显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齐家文化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中有一件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中的一件铜镜,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齐家文化的墓地与村庄在一起,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墓中大多有石器与陶器作为陪葬。此外,地面上发现类似于宗教建筑的石造建筑。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另外,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还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30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这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我国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尤其是齐家文化中还有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这一部族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广河齐家坪最先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后来在甘肃、青海地区共发现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08年,庆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宁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联合在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徐家崖庄新发现一处齐家文化遗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定西市安定区文物普查组发现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遗址的一大特征是玉器明显增多,这里早年曾发现过重型礼仪玉器——玉璧和玉刀,进入本世纪后,又曾发掘出祭坛遗址和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实物遗存。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青海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也有零星分布。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粟等农作物,人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有石镰、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饲养的家畜有猪、羊、狗、牛、马等,基中养猪业最为兴旺。手工业也发展到一定水平,制陶、纺织及冶铜业都取得较大成就。齐家文化的陶器独具特色,主要有泥制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纺织品以麻织面料为主,冶铜业发达,出现了红铜、铅青铜和锡青铜,表明齐家文化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私有制的产生,齐家文化中原始的贫富均等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并产生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

什么是齐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的命名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据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齐家玉来,近年还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目前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陇西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的介绍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重要的考古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为黄河上游地区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齐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进入的转折点;从地理分布的段落看,齐家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黄河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最初接触点,并成为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文化的古文化之一。尽管齐家文化时期的冶铜技术尚处在初始阶段,但它突破了若干万年的原始制石工艺。可以说,冶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飞跃,标志着青铜器时代的到来。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马家窑文化有了新的进步,轮制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陶器质量也有所提高并独具特色,题材多样。齐家文化陶器以鸟类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浑圆。有的作展翅欲飞状,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或许与传说中的太阳鸟有关系。一些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齐家文化时期的居民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有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从已发掘的墓穴中发现,这时期流行长方形土坑墓,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成年男女合葬墓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齐家文化的另一重要文化特征是——玉器。从已出土的文物考古发现,齐家文化玉器内涵丰富,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在齐家文化的地理分布范围内分布着丰富的玉矿,人们常说的昆仑玉、祁连山玉就分布其中,加上1000多年马家窑文化的铺垫,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齐家文化先民们能够制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