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有什么经典的西方文学著作推荐?

《简·爱》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勃朗特三姐妹全集精装本,《简·爱》这本书实际上讲的是两个故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但我偏爱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读来令人心疼。长大以后的简·爱因为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而为世人所传颂,但我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我所喜欢的始终是那个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只能伸着冰冷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她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的简·爱。我觉得这是一个因为从小缺爱,因而只能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不幸的女人的故事。这本书冲击了了19世纪处于垄断地位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童话模式,在文学史上意义非凡。同时《简·爱》涉及到种族歧视、等级制度、社会的伪善、爱情的曲折等经久不衰的主题,非常可惜的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非要把《简·爱》解读成一个女屌丝逆袭的烂俗话本,就为了加上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之类的屁话!为了告慰几十年来都被强行打扮成庸脂俗粉的夏洛蒂·勃朗特,我能做的就是不惜血本把她的书都买回来,并且顺便照顾一下她妹。《飘》推荐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傅东华。傅东华是翻译家里最霸道的一位,他敢把外国人名直接译成中国人名,敢把他觉得没意义的段落直接删掉。这样的翻译家如今已经绝迹,而最能展现他天大地大老子最大性格的译作莫过于《飘》,当然如果仅仅阅读过这个版本的话和人交流起来会有些障碍,但是出于对霸道天才傅东华先生的无比热爱,我决定就推荐这一个版本,爱咋咋地。《约翰·克里斯朵夫》北京燕山出版社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都出版过的许渊冲版我没有读过,不好评价。我一开始读译林出版社韩沪麟版的时候,尽管怀着对译林精装书一贯的难以遏制的不屑和不满,但读这本书时总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是当我从旧书店淘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傅雷版时我就觉得我之前看的都是些神马!傅雷一生翻译的主要是巴尔扎克、梅里美、罗曼·罗兰、伏尔泰四个人的作品,他把最多的精力投在了巴尔扎克身上,但是最出彩的却是罗曼·罗兰的这本《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次神译甚至到了通篇都有韵律感的程度,我不懂音乐但是每次阅读傅雷版《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总能感到有背景音乐响起,这样的感受在我的阅读史上绝无仅有。《百年孤独》推荐黄锦炎版,高长荣版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删节较多,范晔版倒是能看出来这个年轻翻译家很尽心尽力但是他就是太较真儿了。以战战兢兢的态度翻译马尔克斯这么一个天马行空的奇男子的作品实在是不搭,过于追求准确性而牺牲了阅读的流畅。限于经济条件,我不可能每一本外国文学都把所有版本买回来,很多书我都是在书店墨迹半天慢慢对比之后买的,但这本书是我最下功夫研究的一本,不仅收藏了三个版本而且在我把英语还给老师之前还拿着电子词典啃过英文版,甚至我还动过为了这本书去大学学西班牙语的念头可惜没能实现。《红与黑》推荐译林出版社1993年郭宏安版,郭老翻译起市长夫人的空虚寂寞柔情自责来竟然能把我这么铁石心肠的人都感动得千回百转哇哇大哭。为了郭老出色的翻译,我破例推荐一次译林版。《追忆似水年华》推荐译林出版社徐和谨版,这是我第二次推荐译林版名著,目前为止也是最后一次,主要原因在于我苦苦寻找了多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克希版《追寻逝去的时光》让我大失所望。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周老水平太高我欣赏不了,反正我读起来觉得极其不通畅。本文仅仅是一家之言,我就是要大声喊出我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大失误的强烈不满。上海译文,你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灵魂我的罪恶,但启用周克希翻译普斯斯特,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尤利西斯》泣血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金堤版!这一版的销量远远落后于译林出版社社萧乾文洁若夫妇合译版,每次一想到这个事儿我就无限心酸。译林版我在书店拿起过很多次都放下了,尽管我一直想收藏天书《尤利西斯》但就是不喜欢这个版本,怎么都读不出感觉来。看到人文版那一年是在我高考前三个月,这么厚的一本书带回家很难逃过我老娘的眼睛,而且当时我兜里的钱都不够,我是可怜巴巴地跟一个书店里的陌生人讨的,这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乞讨。回家以后我是把这本书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藏在了电闸的门里,然后找机会偷偷带进家里的。金老先生,我永远感激你,怀念你,愿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你的版本翻身的那一天。《安徒生童话》推荐叶君键译版,翻译童话比翻译天书更难,因为翻译水平高超的人往往是成熟有阅历的人,越是这样的精英越难保有一颗童心,叶君键就是这样的奇迹,没有他我们简直无法阅读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我很想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广森版但是做不到,译林出版社屠孟超版都完爆他那味同嚼蜡的译笔,好在还有杨绛,可以不用第三次推荐译林版,好开心。《茶花女》推荐王振孙版,这次他稍微比他的竞争对手郑克鲁先生强那么一点点,比李玉民强出一截。而《悲惨世界》郑克鲁版高他一点点,李玉民又高过他俩,真纳闷这三位老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浮士德》我之所以对复旦大学出版社赞不绝口就是因为该社出了董问樵老先生翻译的《浮士德》。单独看也许不觉得什么,对比绿原版、钱春绮版的话马上就能发现差距,如果亲能搞到郭沫若版本的话,相信亲就会对郭沫若产生和本人非常一致的看法。《小王子》推荐的话,各个版本其实都差不多只要不是李继宏译的就行,李继宏翻译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目前只有他一个版本。请等待新版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推荐韩少功、韩刚合译版。上海译文出版社许钧改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版本其实也不错但就是有些过于追求准确了。《情人》王道乾译,话说这本书你想买不是王道乾版的有点难度,因为这个版本太好了,其他版本都被挤兑得没活路了。《基督山伯爵》周克希译,我之所以会对周克希报以那么大的希望,就是因为他翻译大仲马时还是非常靠谱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根本就是傅惟慈 一统江山,而且他翻译得相当不错,犯不着去买台版,这样的现象在外国文学翻译界是相当罕见的,一般来说比较有名的书不管现成的译本多好都会有人去挑战来着啊……

鲁滨逊漂流记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时期启蒙小说的代表作,其不仅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丹尼尔·笛福因为该作品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不仅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鲁滨逊漂流记》赏析《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不仅对鲁滨逊的冒险经历与磨难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他坚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能力战胜困境、征服自然,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鲁滨逊漂流记》是适应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经典文本,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及其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

对西方文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从古希腊到现在,西方的文学演变,虽然各民族、各国之间有区别;但其发展过程及趋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各种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但不论是哪个时代,流派如何演变,作品怎样复杂,一切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归根结底都不能摆脱如下的范畴: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自身的矛盾斗争。病、死、友谊、爱情、战争、孤独、而在主题上不外乎是生、老、寂寞等等。但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仔细辨认一下唱的都是同一个曲子,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不同时代的作家似乎虽是在唱老曲子,用的却是新的调子和新的唱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文学的演变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史。所不同的是,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反映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演变过程。每个时代的作品毫无例外地反映了该时代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深度。就以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来说,在文学作品里就能找到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认识是:人是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代替了“神”。启蒙运动时期,人在求得解放后,发扬并强调了人的理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人的感情面也开始苏醒,最后终于在浪漫派时期爆发出来。表面看来,启蒙和浪漫时期的主张似乎是相斥的,但实际上从整体观念看,都是互相作了补充的。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时期着重刻划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索客观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开始进行自我认识,追求自我价值、这个新倾向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作用通过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制造精密的“人功智能”,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带有时代性的课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同样会追随时代的脉搏在他们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个方面。这里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尽管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可以同属一个时代,同样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们的演变都具有规律性。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一种新思潮,某种新倾向却远不如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那样容易被人理解,得到承认。这原因也许是在子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属自然现象本身的奥秘,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手段予以论证。而文学艺术所涉及的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又包含有审美等观念,简而言之,文学艺术要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制约。因而,从历史上看,每当一个新潮流,新倾向一开始出现往往要遭到怀疑,非议甚至排斥,总要经历一段时期后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演出的情景,美术史上1874年法国无名氏画家的画展所遭到的命运都是最好的说明。虽然我们今天讲到法国文学和美术时,谁都会承认雨果所代表的沫国浪漫派文学以及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后世的文学和美术发展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但在当时,看到并承认它们价值的却是少数。  同样,当今,确立于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其差异更是十分明显,突出的一点是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传统文学唤起的往往是“同情”或“共鸣”,而现代派文学唤起的却更多的是“思考”。  之所以引起这样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当代作家所经历的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是过去任何时代的作家所不曾体验过的。当今人类在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动摇了旧的科技体系结构。新的科学部门,例如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现代人的视野二方面可伸展向一百亿光年的广裹无边的宇宙,另一方面却又细小到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人类知识综合的阶段已经开始。处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观察现实,分析现实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不可能仍然停留在旧的体系中,他必须使用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扩展性的、多层次的、深层分析的方法来看待现实。而当他再进一步要表现出他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他又必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方法。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文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个流派的产生都是出于上述的道理。作家也不例外,就以福楼拜为例,他的《包法利夫人》原稿约为三千六百多页,但最后却删去了九分之八。原因何在?我们知道,福楼拜是敬佩巴尔扎克的,他赞扬巴尔扎克透彻地了解他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巴尔扎克所熟悉的社会己经开始瓦解,因而他主张该“唱唱别的歌了”。[2]于是福楼拜提出了小说是生活的科学形式的论点。于是他抛弃了过去传统文学那种对事物外观细致入微的描绘,而以解剖学家的锐利目光力求最科学地观察事物内在的矛盾,然后以高度概括,简洁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作出本质的反映,《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由三千六百多页变成四百页的。马克思女儿艾琳娜不但把《包法利夫人》译成了英文在伦敦出版,而且她在译本的导言里对这部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奇妙的观察与分析的力量,这种结合了科学论文而具有得意的形式,这种作者人格完全隐藏的情况,以及所有人物的现实性。“这一切在帝国当时是新颖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佩甫也说,从《包法利夫_人》可看出“一些新的文学的标志:科学,观察的精神,成熟,力量……。”而左拉更把《包法利夫人》看成是“新的艺术法典”。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家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艺术上也就会相应地把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话,对于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那么,现代派文学究竟与传统文学区别何在呢?就以小说来说,传统文学多少有合情合理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果是一部剧本,戏剧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诗歌除了情感和想象外,还需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同样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必需要有逼真的形象。而音乐没有旋、律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现代派的文学艺术里却是另一个样:·小说里的情节逐渐减弱,传统的人物形象开始模糊。事物表象的描绘愈来愈被抛弃,时空观念被任意颠倒,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在新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在美术领域里,线条,色彩和形体不再仅仅用于逼真的形象塑造,而是用来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形象转向.“变形”,三度空间变成六度。在音符里旋律不再是作品的生命,不协和弦的应用推翻了古典和声学的绝对地位,节奏的重要性受到了极端的重视。从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来看,这种变化并非突然产生,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划方面不同于巴尔扎克,也会进一步看出,福楼拜与海明威作品间的巨大区别。左拉曾经指出说,散乱在巴尔扎克巨著中的近代小说的公式,经过提炼,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体现了出来。而海明成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不仅情  节简单,语言简洁,作品所着重表达的己开始转向主人公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他的《永别了武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的这种外形上极为简练的创作手法被誉为“白描手法”,很显然白描与浓重的细致的彩色画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至于讲到文学中时空观念的变化,“意识流”作品最能说明这方面的间题。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其中的时空完全是随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而任意被颠倒。在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里,时序是随着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追寻不断变化的。在这些作品里时空的颠倒具有立足的现实基础,显得自然而富有层次。说到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这些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但二十世纪以来,在各种流派的作品里这些手法使用得更为广泛。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作品来说,它们不仅表达某一事物,某种思想,某种境况,同时也表达某种非普通语言所能传达的情绪或感受,而且它们愈来愈跟哲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因而,它们往往首先被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所接受。在西德“卡夫卡式的境遇”一词已经成为用来表达人处于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压抑境遇的专用词。同样,“等待戈多”已经成为人们用来说明人处于一种茫然存有希望,而希望总不来临的代用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该剧在美国某监狱演出时意外获得成功的道理。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原意是否是这个意思,这无关紧要,因为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恰恰正是读者的“思考”。而单纯的模仿自然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美术领域也一样,以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来说,画里的天堂是炽烈的红绿色,应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人物体验到的恐惧感;而图中的人物却被画家画得没有现实感,只是模模糊糊的雏形。这人体,这景象,这色彩充分表达了画家在孤独苦闷中感到自然界浩瀚无尽而发出的呐喊。这对读者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同样,在音乐的领域里,早在德彪西的作品里就打破了“旋律是音乐生命”的常规,、而且和声不分三和弦,不协和弦可以任意混用,从他的《牧神午后》可以看到,音乐开始脱离注重形式的纯音乐的领域,转而表达一种模模糊糊的气氛,愈到近代,这种倾向就愈强烈。  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不仅文学也包括其他艺术,都是在一个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创作纲领下进行的,那就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也就是说,统治了几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创作准则“摹仿自然”开始动摇。法国画家马蒂斯在谈到表现事物的不同方法时,这样说过:“一种是原本原样地去表现它们。另一种则是艺术地把它们传写出来。”这种新的信条,不仅文学、美术、甚至连戏剧表演艺术也受其影响,在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就是一个证明,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如若扮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就应该牢牢记住,他只是在表演李尔王,而绝不能企图使自己变成李尔王。  对于这种新的现代派文学,我们不妨就它的某些突出特点略加分析。  一、传统文学主要描绘的是外在客观世界,重点是揭示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派文学主要反映的却是人的内在矛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世界常常以反对现存物质世界的面貌出现,同时表现为追求个人价值以及对自我本质的探索。这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虚无飘渺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作品里看到的乃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等“自我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其他意识所共有的本质和作用,正如《“自我意识”浅见》[3]一文所说:“自我意识”是“以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自我本身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主体对于自己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被隔离于人群之外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也要认识自己,要求认识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意义并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作出判断。当社会生活变得复杂时,“每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分化也就呈出多种状况。它能表现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的矛盾,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的矛盾,‘小我"与‘大我",‘自我"与‘非我"的矛盾”[4]等等。人类的这种自觉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人对自己的生存产生意识,正标志着人类发展之进步,因为这个探索本身是文明人的重要课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在现代社会要比任何过去时代要强烈的原因。  二、传统文学不仅画面广阔,篇幅长,反映的社会面宽,人物众多,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而现代派的文学画面窄,篇幅短,涉及的事变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从内容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综合特点,但作品却揭示了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起传统文学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这种简化的形式常常为习惯于传统文学的人贬之为“抽象化”。但我们知道传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象镜子般反映现实世界,它对人及-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采用的观察方法,基本属于直观的范畴,因而它所能做到的主要是“描绘”世界。而现代派文学不满足于描绘现实世界的表面矛盾,要求对它进行更深的剖析。它企图以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索人生、人的价值、人类发展的前途等等问题,运用的是哲理性的观念,因此,尽管它使用了大量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还是不能避免“抽象化”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这是坏事。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列顿[5]在谈到超现实主义运动时,曾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即直觉的时期和推理的时期,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以区别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在认识事物方面所经历的思维阶段之不同,也许是有益的。因为“抽象化”不仅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整个二十世纪这种抽象化的趋势有不可阻挡之势,物理学也不例外,要想回复到以直观来理解事物已属不可能。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在访问浙江美术学院时,曾对学生这样说过:“我并不想告诉你们怎样画画,我只想改变你们对艺术的观点,绘画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取决于你怎样观察对象。”画家王乃壮在《抽象与具象》一文中指出:“在完全凭记忆画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最初的抽象因素,因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中国画论中似有此说:‘看山画山不是山,闭门画山便一是山"”。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最初被看作是抽象的东西,往往日后就会变得实在起来,因为通过抽象,可以产生更进一步的直觉,而新的直觉又会变为进一步抽象的起点。194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提到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抽象往往只是将事物简化的一个途径,而在很多时候,简化的结果会导致一种新的美的产生。”当代的抽象画恐怕最能说明这点,至于文学中的抽象是否有美就不是能一目了然了,但如果它使人产生“思考”,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并非是虚无。  三、人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这个观点可能是由于它使用了“变形”、“歪曲”的手段而引起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非理性”的文学必然会引起,“非理性”的后果?事实证明,正好相反,现代派文学的创作依据是“思考”,要达到的日的也正是“思考”。在这里“非理性”、“荒诞”本身成了引起理性思考的手段。关于这点,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荒诞派、黑色幽默这种荒诞不经的艺术手段,可以毫不费力地使读者对作品中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恰恰是布莱希特一生致力于追寻的“陌生化效果”。这在当代已成为极普遍的文学艺术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意识和感受.较之过去的时代有了复杂的变化,“现代人”对生活的经验和理解以及他们的表现都具有了新的内涵。由于“信息社会”的来临,预示了信息、知识、智力的重要性。当代的文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头脑的思考力接受新的知识并将它与自己特有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与新的生存条件,现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又具有新艺术形式的作品。作家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融合众多学科的知识、除哲学、社会学外,还需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数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加深扩大文学探索人生奥秘的领域。  另外,文学的创作既离不开语言,也不能没有思维。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人类的语言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文学语言也不例外。在当代的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规的造句法被打破,标点符号任意被取消和混用;句子被无限缩短,或由不合逻辑的联想所组成;词义的转换等等现象。如果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些语言现象似乎显得有些荒唐,但在探索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就有可能会从与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语言领域开拓战场。  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如何分析观察现实,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固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跟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有关,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和人类的劳动不可分割的。猿脑之所以变成人脑,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完成的,"劳动促使人类发展了各种感觉、劳动需要各种感觉协同活动,需要反映事物的整体。而语言也促使大脑通过词汇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概括,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认识能力。说得明白些,社会劳动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也逐步提高。就这样,人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日益深刻、精确、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工作中,不仅新颖的语言学还有思维科学的研究将会起巨大的作用。

西方文学·荒诞派戏剧

西方文学·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和欧美许多国家的一个戏剧流派。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3)的上演获得的巨大成功,对当时的欧美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出了许多效法者,如法国的阿达莫夫(转向史诗剧以前)、冉奈,英国的品特、辛普森、斯托帕德,美国的阿尔比等。经过10多年的戏剧实践之后,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发表专著,正式把这个戏剧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有些评论家亦把这一流派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和“巴黎剧派”)。 荒诞派戏剧虽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初露端倪。雅利的《乌布王》 (1896年上演) 模拟莎士比亚的 《麦克佩斯》,对荒诞派戏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诗歌和戏剧中的“达达主义”、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以及皮兰德娄、卡夫卡、布莱希特的创作,都给荒诞派剧作家们以深刻的启发; 马尔罗的哲理小说《西方的诱惑》以及萨特、加缪的小说与戏剧中都存在深刻的荒诞思想,特别是加缪的 《西绪福斯神话》(1942年) 集中地阐述了荒诞派的思想,为荒诞派戏剧奠定了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虽然并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戏剧流派,但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是一致的。 “荒诞”一词原为音乐术语,意为“不谐调音”,引申为不合理性,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乎逻辑的。这些都是这个词的语义学上的意义。从哲学上来看,“荒诞”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之间和谐的丧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存在的无意义的深刻的荒诞感。正如尤奈斯库所指出的那样,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人在与自己的宗教的、形而上的、先验的本源隔绝之后,就不知所措; 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意义,荒诞而无用。荒诞派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人的这种存在处境的深刻反思,显然,这种反思深深地打上了存在主义的印记。 (一)客观世界图象的解体、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丧失在主体身上产生的荒诞感。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 中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与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加缪在这里谈论的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脱节与和谐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渗透了荒诞派戏剧家的思想及其作品之中。例如,尤奈斯库就善于运用具体有形的物体的无限增殖累积,来突出物质世界的分裂。突出它的非人性以及人性的孤独,从而揭示人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和对立。 (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尼采曾宣布: 上帝已经死了。在荒诞派戏剧中,我们可以说,大自然和她的创造者一起死了。不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存在了,而且大自然本身也丧失了生机。在《等待戈多》中,代表大自然的只有一棵毫无生机的树,而这棵树在剧中同时又是十字架的象征。在《最后一局》中,自然留给人的仅仅是垃圾箱里的沙子,自然与人的青春、理想是敌对的。在《快乐的日子》 中,舞台上出现的大自然只是一个枯焦的土丘,这个土丘很快就成为主角温妮的坟墓。 (三)人与人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在荒诞派戏剧中,人不仅与社会、与自然失去了和谐,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横着一堵“荒诞的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陌生感、孤独感和局外感就成为人的存在的荒诞性的突出表现。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阿尔比在《动物园的故事》中都力图表达这样的主题。 (四)人与自我之间和谐感的丧失而产生的荒诞感。在荒诞派戏剧中,荒诞感不仅存在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且存在于人自身、个性的泯灭、人与自我的矛盾、自我的异化以及寻找自我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阿达莫夫在《自白》 中发出“我是谁”的呼喊; 艾思林把贝克特的戏剧概括为“寻找自我”; 尤奈斯库在《责任的牺牲品》中干脆断言:“我们不是我们自己。个性并不存在。” 在戏剧艺术上,荒诞派戏剧的宗旨和核心是“反戏剧”,即反对19世纪以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和心理的戏剧,提倡“纯戏剧”,要求戏剧向原始戏剧复归。因此,一般说来,荒诞派戏剧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性格,语言贬值,对话没有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多双关和重复,且随情境和人物的意识潜流而变化。荒诞派戏剧重视舞台形象的虚构、直喻、象征和夸张,让道具、布景和人物动作说话,使人物心理和荒诞的哲理实体化、具象化,从而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荒诞派戏剧对戏剧艺术的大胆拓新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段,对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小说有哪些

代表国家/文学  ■意大利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诗人但丁、彼特拉克、短篇小说家薄伽丘是意大利和欧洲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他们为近代欧洲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家  彼特拉克  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  抒情诗《歌集》包括366首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歌颂了诗人对劳拉的爱情,而且表达了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爱情诗始祖)  薄伽丘  意大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运用框架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广泛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全书贯穿反腐败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宣扬幸福在人间以及要求国家统一的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奠定了欧洲短篇小说创作的基础。  ■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酝酿于15世纪末,形成于16世纪,涌现出以七星诗社和拉伯雷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文学。七星诗社——贵族倾向;拉伯雷——民主倾向;散文故事--《七日谈》  代表作家  拉伯雷  法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小说家  长篇小说《巨人传》通过塑造巨人国国王及其子两个巨人形象,赞美了从宗教束缚中走出来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和人的力量。神瓶上的启示“请你们畅饮,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艺术上运用了讽刺、夸张手法。  龙沙  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爱情诗《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七星诗社】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位诗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诗社提出的关于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提倡诗歌改革的主张,为法国文学革新作了贡献。诗社的宣言是《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中心人物是诗人龙沙。  蒙田  法国16世纪后期的散文家——《随感录》法国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西班牙  16世纪后期-17世纪初,西班牙、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产生了维伽、塞万提斯、斯宾塞、马洛、莎士比亚等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全面兴盛,欧洲文艺复兴文学达到了高峰。  代表作家  无名氏  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这类小说往往具有“出身-教育-浪游”的情节模式和“货运列车”的结构模式,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它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欧洲近代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产生过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塞万提斯  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先驱  历史悲剧《奴曼西亚》——取材于西班牙人民反抗罗马侵略者的斗争史实,歌颂了顽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惩恶扬善故事集》——自称该集为“社会的变形”,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西班牙封建社会各阶层生活面貌的短篇小说集。可分为意大利小说型和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型两大类。  《唐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对于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它在否定骑士精神的同时,提倡一种新的精神—人文主义  《训诫小说》——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羊泉村》——写羊泉村村民集体抗暴,国王最终无奈赦免青年农民和姑娘劳伦霞的故事。维伽主张戏剧创作应“和自然一样”。塞万提斯称他为“自然的奇迹”。  维伽  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  ■英国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  代表作家  乔叟  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框形故事,含24个。栩栩如生地勾勒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绚丽多彩的风情民俗画卷。  托马斯·莫尔  英国都铎王朝重要人文主义作家——幻想小说《乌托邦》通过一个回到英国的水手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司宾塞  发明独特的诗节——斯宾塞诗节——《仙后》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非戏剧文学的高峰。  马洛  莎士比亚前戏剧界最重要人物,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文学天才。29岁被谋杀。  本·琼生  莎士比亚同时代重要剧作家——《个性互异》《伏尔蓬奈》《炼金术士》主要成就是喜剧,而他的喜剧又主要是根据他的气质理论创作的。他认为不同的气质产生不同的性格、心态与行为,并对此在第一部剧作《个性互异》中进行了详细探讨。

指环王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托尔金(J.R.R.Tolkien),英国文学家,生於1892年1月3日,1915年牛津大学毕业,专研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历史和语言。1925年回牛津担任教授,时年33岁,是牛津有时以来最年轻的教授。同时,他也展开一系列神话故事的创作。最脍炙人口的有《魔戒前传-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 or There and Back Again)、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这两部震硕古今的奇幻小说。 此两部巨作被誉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影响深远。 托尔金於1973年9月2日在牛津逝世。托尔金死后,其作品并未因此销声匿迹。至今全球已畅销一亿余册,《魔戒》在英国的Waterstone和第四频道合办的票选活动中选为二十世纪之书、AMAZON网路书店票选为两千年以来最重要的书籍。 由托尔金所写的《魔戒》,是一部充满矮人、精灵、骑士、巫师、半兽人、神仙等等的奇幻探险故事。五十多年来,本书澎湃壮丽的背景,奇特而丰富的人物,带领了全世界奇幻(Fantasy)创作类型的发展及延伸。读者所熟悉的飞龙、精灵、架空世界及国族历史、魔法……等等,全是受到《魔戒》的影响。 由托尔金所写的《魔戒》,是一部充满矮人、精灵、骑士、巫师、半兽人、神仙等等的奇幻探险故事。五十多年来,本书澎湃壮丽的背景,奇特而丰富的人物,带领了全世界奇幻(Fantasy)创作类型的发展及延伸。读者所熟悉的飞龙、精灵、架空世界及国族历史、魔法……等等,全是受到《魔戒》的影响。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於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但黑暗的势力亦非省油的灯,魔王索伦派出黑骑士四处搜捕,并且决心发动大军入侵,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找到这枚小小的戒指。而拥有无比力量的魔戒也开始腐蚀人心,让人陷入黑暗的诱惑之中。正当邪恶的力量四出蠢动之际,善良的力量也因魔戒而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境。就这样,佛罗多一行人在毫无希望的状况下,踏上了漫长的旅途……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壮丽的史诗作品、它的角色众多而分明、情节丰富变化,不只引人入胜,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更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奇幻小说。 如果要评选出上个世纪在英美文坛最成功、在英语世界影响最广、在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一本文学作品的话,这几个桂冠恐怕都非史诗式的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莫属。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所著的《魔戒三部曲》自出版问世以来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至今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5000万册以上。《魔戒三部曲》多次读者投票中被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难怪一些熟悉《魔戒三部曲》的华人将它称为西方的《西游记》。 托尔金笔下的世界之所以能跨越了国界、语言和年龄的限制,引起全球读者共鸣,也许在于它将人性的爱恨情仇加载于一个魔幻神奇的遥远世界,并且以磅礴的气势描述出这个关于生存与勇气、友谊与自我牺牲的故事。20世纪的100年中,从未有任何作家敢于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因此甚至可以说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所引起的风潮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类型:奇幻文学。此后,无数的小说、录影带、角色扮演游戏、电玩、漫画或是电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启发,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市场由此诞生。 不过,有谁能够想到,这部让全世界着迷的魔戒系列小说的创作灵感其实只是来源于一个床边故事呢——在写作《魔戒》前,托尔金曾经为了哄儿子睡觉而编了一个“哈比族”(The Hobbit)的故事,随着故事越讲越多、越讲越完整,《魔戒三部曲》的雏形就此产生。托尔金于是将其系统整理,经过再创作后出版,一部旷世巨著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哈比族”和他们所生活的“中土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走进托尔金的奇幻境界中去了解一下吧。 要想知道魔戒的故事,首先要了解“哈比族”和“中土世界”是怎么回事儿,就像看西游记你得先知道唐僧是谁、大唐又在何年何月一样。 “中土世界”(Middle Earth)处于我们人类所谓的中世纪,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矮人、精灵、巫师、树人、半兽人及其他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而哈比族也是这些族群里的一种。他们的外型跟人类十分接近,但身材比较矮小,一般只有4英尺左右,相当于我们人类普通儿童的身高。哈比族人拥有一双长满卷毛的大脚和一对尖耳朵,喜欢品尝美食、吸烟斗、讲笑话和睡午觉。哈比族习惯居住在装饰精美的山洞里,过著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 好了,下面我们的“魔戒”故事可以正式开始了: 比尔伯·巴金斯是位年事已高的哈比族人,在110岁生日那天,他决定离开故乡,并将所有财产都移交给他的侄子弗罗多·巴金斯。不过,比尔伯唯一难舍的是一只可以让持有者隐身的魔戒,可据他说这只不过是个不值钱的小玩意。哈比族的守护者——灰袍巫师甘道夫却对这戒指起了疑心,他拼命研究大量的史册,结果证实他最大的恐惧已经成真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了弗罗多: 数千年以前,黑暗魔君索伦打造了力量之戒。他将其中三枚戒指送给精灵王,七枚送给矮人贵族,九枚送给人类。而索伦在暗中更铸造了一枚至尊魔戒,它拥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全世界都笼罩在黑暗中。精灵人类联盟向索伦以及他的半兽人大军宣战。联盟虽然牺牲惨重,但成功地将索伦赶回魔多,也就是他最后的根据地——末日山脉。困兽犹斗的索伦被迫亲自上阵,在战场上杀死了人类皇帝伊兰迪尔,并且粉碎了他的纳希尔圣剑。继而,伊兰迪尔的王子埃西铎拾起圣剑的碎片,用它砍断了索伦的手指,将至尊魔戒夺走。失去力量的索伦当场灰飞湮灭,部队也跟着四散奔逃。 战斗结束后,精灵王艾隆德建议埃西铎将魔戒丢入末日山脉的烈焰中,将其彻底摧毁。但埃西铎受到魔戒力量的蛊惑,决定留下魔戒。他很快的发现,这只魔戒可以让他获得隐形的力量,但只要一脱下戒指,这种能力就会消失。半兽人部队发现了解除隐形的他,趁机将他击毙。魔戒随之落入安都因河之底,在该处沈寂了数千年之久,直到格鲁姆成为它的新主人。 和之前那些魔戒的持有者一样,格鲁姆同样受到了魔戒力量的蛊惑。他原来是个外型和哈比族类似的生物,但魔戒堕落的力量让他的心智扭曲,身体变形。他最后躲进了迷雾山脉的半兽人巢穴中,直到巧遇比尔伯·巴金斯为止。他并不知道,全世界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中。 在比尔伯的生日宴会之后,甘道夫告知弗罗多:黑暗魔君索伦已经知道他的魔戒落在哈比族的手中。索伦正在重新建造要塞巴拉多,集结无数的半兽人,准备以大军夺取魔戒,并且征服全世界。他还告诉弗罗多,魔戒的力量会让持有者堕落,最后只有死路一条。要摧毁魔戒,一定要将它投入原先铸造它的烈焰中;那也就是位于索伦老巢的末日山脉。 于是,弗罗多在忠实的伙伴山姆怀斯、梅利和皮平的陪伴下,踏上了毁灭魔戒的征程。一路上,他们不断遇到索伦的爪牙——黑骑士(这些骑士也被称为戒灵)的围追堵截,还遇到了居心险恶的白袍巫师萨鲁曼的囚禁和可怕的炎魔怪的袭击。幸而有着侠客阿瑞刚、精灵公主爱雯、人类战士伯罗迈尔、精灵女王格兰瑞尔以及精灵莱古拉斯、矮人金利和甘道夫巫师等正义力量的保护和帮助,弗罗多他们的魔戒远征队才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但是,真正能阻止弗罗多毁灭魔戒的,是魔戒本身:魔戒的鼓惑力量使弗罗多众叛亲离,同时也使弗罗多自己越陷越深…… 究竟弗罗多能否完成中土世界众多族群的嘱托,彻底地毁灭魔戒,给大家带来永远的光明呢?《魔戒三部曲》会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的。PS:其实我不想转贴的,上面贴的就是在知道查到的。我不明白楼主为什么不自己查一下呢……

西方文学史上三大哲理散文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蒙田随笔集》作者:(帕斯卡尔)蒙田《培根人生论》作者:(英)培根《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法)帕斯卡尔

西方文学史上三大哲理散文是哪些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蒙田随笔集》[法]蒙田/著《培根人生论》[英]培根/著《帕斯卡尔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这三本书并称“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其中《帕斯卡尔思想录》在未完稿时,作者帕斯卡尔便不幸逝世。

18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什么方面可以做几千字读书报告?推荐几个有东西写的方面。谢谢。

18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作品有很多都可以做几千字读书报告,如:   18世纪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因此英国的启蒙主义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作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该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重要作家是迪福、斯威夫特和菲丁尔。  代表作家  迪福  英国现实主义奠基人。——《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小说歌颂了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主人公鲁滨逊是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一个殖民者形象,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他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寓言和缩影。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自述的方式。  斯威夫特  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格列佛游记》4卷,叙述一个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因国的经历,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理查生  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一部长达百万字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克拉丽莎因不肯嫁给一个俗不可耐的有钱人而被家庭幽禁,在听从了贵族青年洛弗拉斯的劝告从家中逃出后却遭其奸污,终于身心交瘁而死。小说在现实主义描写中渗透着感伤主义情调,对欧洲文学尤其对卢梭、歌德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菲丁尔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最高代表——《汤姆·琼斯》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小说18卷,采用第三人称夹叙夹议的写法,围绕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世之谜和恋爱波折,通过他们在乡村、在流浪途中、在伦敦的种种遭遇,极其广泛地描写了18世纪英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放荡、贪婪和虚伪,说明良好的道德可以战胜邪恶获得美满的结局,并影响他人改造社会。  彭斯  农民诗人,前浪漫主义代表——《苏格兰方言诗集》诗歌朴实自然,充满乐观情绪: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  ■法国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内容也特别丰富。  代表作家  孟德斯鸠  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著称——《波斯人信札》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哲理小说。作品通过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的通信,对法国上层社会进行了揭露和讽刺,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老实人》一部优秀的哲理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的老实人的曲折遭遇而终于觉醒,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拉摩的侄儿》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主人公拉摩的侄儿是一个“怪人”: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形儿的典型。小说通过该形象揭露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状态,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马克思称这部小说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上提出严肃戏剧的概念,即后世的正剧,代表作品有《私生子》。  卢梭  法国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领袖。  《爱弥尔》——一部讨论有关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  《忏悔录》——一部自传体小说  《新爱洛绮丝》——书信体哲理小说。通过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教师爱情之花的被摧残,批判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阶级。  博马舍  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费加罗的婚姻》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战斗性喜剧。写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准备与伯爵夫人的女仆结婚,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了伯爵对新娘的“初夜权”的故事。反映了第三等级对贵族的胜利。  ■德国  18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以晚年席勒和歌德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把古希腊文学“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作为自己民族文学的理想,把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推向顶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代表作家  莱辛  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其主要贡献有:美学理论、戏剧理论、戏剧贡献——《拉奥孔》文艺理论著作,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认为诗比画更有表现力。  席勒  德国著名戏剧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歌德  德国伟大民族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抒情诗是近代德国抒情诗的开端。诗歌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和友谊,隐含对专制和暴政的强烈不满,充满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精神。  历史悲剧《葛兹》——写农民起义领袖葛兹因不能脱离自己的贵族出身,彻底同本阶级决裂,故不同意农民的革命方式,终于背弃农民,最终被敌人抓住,壮烈死去。剧作体现了狂飙突进精神,被恩格斯称为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崇敬”。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是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维特是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但他的反抗缺乏战斗性,他总是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哲理诗剧《浮士德》  【内容】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上帝认为,浮士德是一个永远不会满足的探索者,“他探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魔鬼的赌注是要浮士德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结构】诗剧共分2部,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部25场分5幕。全剧没有首尾相连的故事情节,而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 除了这些,还可以写西方哲学与宗教 ,西方科学文明 , 西方政治文明 ,西方历史等材料可以写,我个人认为西方政治文明比较好写,因为:西方政治以个人主义,民主,宪政,自由,平等,和多元主义为代表。个人主义是西方 政这治文明的精髓。它的含义有.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西方国家和团体都以个人为出发点,保护个人权利。我们从小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但现实中很多时候个人是牺牲品,我们的的利益总可以被集体或国家占有,这样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显得很被动,我们无法认清自己是谁我们是不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有很多困惑我们有太多想改变的价值观。往往我们的集体主义价值引领我们走走向最极端的自私主义,因为长年被剥夺个人力所应得的利益导致公民越来越冷漠,对身边我们该帮助的是秦国越来越麻木不仁。对待战俘的观点上我们和美国有着不同的观点。上届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卡恩在越战时被俘,在监狱里受尽折磨,回到国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大家认为他是英雄,他保住了性命国家要感谢他。那么这个人如果是中国人呢?我们会如何?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会去接见吗?我们的cctv会写出欢迎xx战俘成功回国的字样吗?我想不会,我们在朝鲜战争时这样现在更不会改变。因为国人的价值观念比起当年没什么质的飞跃。中国人一再强调集体主义但是为了集体而真心付出的人少之又少。这就是长期压抑的个人主义的后果,变得不伦不类。 西方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在于发明了宪政制度。它的含义是通过宪法的形式规范和个限制国家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就是说国家和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不能逾越宪法的范围,同样国家和个人的行为被宪保护。无论是总统首相还是普通的人民都秉承着宪法精神。有一次奥巴马想关心孩子们的教育便拨通了一个学校老师的电话说:“你要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啊 。”没想到老师立即回答:“这不是您的职责总统先生。”是的,这不是总统该做的事情,在美国政治史不能参与到教育。那个老师拒绝了总统的违宪做法,也证明美国每个公民在宪政规定下生活工作着。这是一个美国普通教师的例子。让我们看看中国外交发言人姜喻在某次记者发布会上怒吼道:“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多么经典的话啊。如果在 一个民主国家宪法法律不是挡箭牌那什么该是挡箭牌呢?这句话应该让所有中国人深思。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不是愤青我只是想让我的祖国变得更好,政治更加民主更公开没有那么多躲猫猫没有那么多为违宪政的事情。 再说一下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美国人把自己的自由女神像看得跟我们中国人看长城或故宫一样重要。因为那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没有自由平等思想的号召,当年的清教徒,犯人,穷人们就不会承着五月花号到不知的美洲大陆来寻找真正的自由。正因为这种思想美国打败了自己的宗主国,也正因为这样美国人在不断的扫除着自由平等的绊脚石。从美国独立革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宣言,六十年代黑人运动,最后到黑人当上总统国家变成多边主义的民族大熔炉。 除了综上所述,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写的。

西方文学·斯特林堡

西方文学·斯特林堡 瑞典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表现主义戏剧的开拓者。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经过商,做过轮船经济人。斯特林堡的母亲曾是他父亲的仆人,他的4卷本自传体长篇小说 《女仆的儿子》 (1886——1909) 即取名于此。书中描述了作者灰暗的童年生活; 这种生活形成了他脆弱、敏感、渴望温情、以反抗克服自卑的气质,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876年,斯特林堡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次辍学。20岁时成为业余作家; 他的独幕剧 《被放逐者》 (1871)曾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赏赐,斯特林堡得以完成学业,但没拿到学位。1872年,反映瑞典宗教改革的历史剧 《奥洛夫老师》问世,充满了青年人的叛逆精神和悲观主义; 在艺术上,受到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影响,摒弃了瑞典传统戏剧朗诵式的语言风格。这是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较重要的作品,但直到1881年他的长篇小说 《红房间》 (1879) 在社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时,才得以上演。《红房间》是斯特林堡的成名作,副标题是 《记艺术家和作家们的生活》,其中记述的艺术家和作家生活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有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的色彩。作品中对从莫塞山俯瞰斯德哥尔摩的描写,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红房间》也是瑞典的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1881年,发表《幸运的彼得的旅行》; 1882年发表的 《新国家》,讽刺了1865年 *** 改革后的社会生活。 1884——1886年,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集 《结婚》 (1、2部) 问世,因作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保守态度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引言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将妇女驱赶到一个日益自私和道德败坏的位置上。在这部集子中,可以体味到作者最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对女性的厌恶在斯特林堡好似不可摆脱,这导致他在此后几年完成了被誉为自然主义戏剧之典范的三部剧作: 《父亲》 (1887)、《朱丽小姐》 (1888) 和 《债主》(1889)。受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这几部剧作借鉴了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某些原则,比如“三一律”的原则。 1890年,斯特林堡完成了描写渔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海岸线上》。在作品中,存在于受过教育的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敌意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妇女们站在与有“教养”的贵族们相对立的下层社会一方。此后到1896年,斯特林堡曾出国居住,未完成大型作品。1897年和1898年完成的《地狱》和《传说》,是两部以心理描写著名的忏悔录式的作品,讲述自己的灵魂经历考验和搏斗而终于得到升华。此后,斯特林堡的创作转入了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剧本《到大马士革去》 (三部 曲 ,1—2: 1898; 3,1904)、《死魂舞》 (1901) 和《一出梦的戏剧》 (1902),以幻想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人世的绝望,将目光射向了上帝。其中《一出梦的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开山作,在这一时期,斯特林堡还创作了一批历史剧,以《古斯塔夫·瓦萨》 (1899) 成就较为突出。1907年完成的室内剧《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一部名作; 同年,长篇小说《黑旗》问世。1909年完成的《大路》,是斯特林堡的最后一部剧作。被认为是作者一生的象征性写照。 斯特林堡于1912年5月14日去世。 斯特林堡一生创作丰富,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斯特林堡的剧作不以严密的逻辑和反映生活的真实见长,而以表现强烈真切的内在情感体验、丰富自由,不受羁绊的幻想和想象、对人类基本天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为突出特色,对后来欧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曾将斯特林堡推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 除剧作外,斯特林堡还发表过一些研究语言的论著,著有《中国文字的起源》。

20世纪西方文学有那些重要作家作品?请教各位老师,谢谢!

好像是 20世纪西方百部名著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7/8/class001700006/hwz65044.htm 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5.《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 6.《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德国) 7.《存在与虚无》,萨特(法国) 8.《大地》,赛珍珠(美国) 9.《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俄罗斯) 10.《大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性混乱》,布热津斯基(美国) 11.《当我们死而复苏时》,易卜生(挪威) 12.《等待戈多》,贝克特(英国) 13.《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美国) 14.《第二性》,波伏娃(法国) 15.《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 16.《东方主义》,萨伊德(美国) 17.《杜伊诺哀歌》,里尔克(奥地利) 18.《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英海尔德(瑞士) 19.《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英国) 20.《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英国) 21.《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美国) 22.《愤怒的回顾》,奥斯本(英国) 23.《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美国) 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 25.《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俄罗斯) 26.《古希腊罗马美学史》,洛谢夫(俄罗斯) 27.《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摩根索(美国) 28.《嚎叫及其他诗歌》,金斯堡(美国) 29.《荒原》,艾略特(英国) 30.《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德国) 31.《寂静的春天》,卡森(美国) 32.《吉姆爷》,康拉德(英国) 33.《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德国) 34.《嘉莉妹妹》,德莱赛(美国) 35.《经济学》,萨缪尔森(美国) 36.《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俄罗斯) 3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英国) 38.《句法结构》,乔姆斯基(美国) 39.《看不见的人》,埃利森(美国) 40.《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英国) 41.《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 42.《历史研究》,汤因比(英国) 43.《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匈牙利) 44.《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国) 45.《裸者和死者》,梅勒(美国) 46.《洛丽塔》,纳博科夫(美国) 47.《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 48.《茫茫黑夜漫游》,塞利纳(法国) 49.《美妙的新世界》,赫胥黎(英国) 50.《美学原理》,克罗齐(意大利) 51.《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52.《魔山》,托马斯·曼(德国) 53.《女性的奥秘》,弗里丹(美国) 54.《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瑞士) 55.《情感与形式》,朗格(美国) 56.《情人》,杜拉斯(法国) 57.《人类的命运》,马尔罗(法国) 58.《人类男性性行为》,金西(美国) 59.《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 60.《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霍华德(美国) 61.《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布鲁斯(波兰) 62.《生日晚会》,品特(英国) 63.《时间简史》,霍金(英国) 64.《实用主义》,詹姆士(美国) 65.《所罗门之歌》,莫里森(美国) 66.《条件反射演讲集》,巴甫洛夫(俄罗斯) 67.《铁皮鼓》,格拉斯(德国) 68.《土生子》,赖特(美国) 69.《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俄罗斯) 7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美国) 71.《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美国) 72.《我们的祖先》,卡尔维诺(意大利) 73.《我与你》,布伯(德国) 74.《五号屠场》,冯尼格特(美国) 75.《西西弗斯神话》,加缪(法国) 76.《犀牛》,尤奈斯库(法国) 77.《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德国) 78.《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德国) 79.《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美国) 80.《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英国) 81.《写作的零度》,巴特(法国) 82.《幸运的吉姆》,艾米斯(英国) 83.《性心理学研究》,霭理士(英国) 84.《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美国) 85.《一出梦的戏剧》,斯特林堡(瑞典) 86.《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英国) 87.《一九八四》,奥威尔(英国) 88.《印度之行》,福斯特(英国) 89.《蝇王》,戈尔丁(英国) 90.《尤利西斯》,乔伊斯(爱尔兰) 91.《语言论》,布龙菲尔德(美国) 92.《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尔斯(英国) 93.《在路上》,凯鲁亚克(美国) 94.《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英国) 95.《正义论》,罗尔斯(美国) 96.《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法国) 97.《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贝尔(美国) 98.《紫颜色》,沃克(美国) 99.《自由四论》,伯林(英国) 100.存目(由读者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