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ufeff张锡纯学术的特点

张师熟读经典,细心探索经典之隐微,从中悟出很多道理,又吸取历代各家之经验,一生中创出不少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方子。以下列举几例说明。 治战汗方 战汗,《伤寒论》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战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亦调胃承气汤」的论述。这里提出太阳病未解可用调胃承气汤。叶香巖在《外感温病篇》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叶氏此段文中,提出温病战汗宜益胃,未出方药。还指出汗后宜静养不可扰其元神,亦无药物。 张师对温病战汗有如下论述:温病欲作战汗,多在病后六七日,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此为温热内盛,正邪相争,邪欲从汗解。治疗之法,可用梨片粘犀角面、生石膏面食之。犀角、石膏为寒凉之品,使邪从内清,邪去则正胜,正胜汗出而余邪可从汗解。梨片可养阴沃焦,补其阴液,犹如热釜之内浇水,立即有雾蒸腾,汗可自出。 1929年,孙雨亭在天津患温病,招余与赵云青同往诊视。病已10余日,高热一直不退。一日清晨,将作战汗,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我等无措,急请张师来,诊过曰:将战汗,命急购犀角面、生石膏面来,以梨片蘸食,食后约10分钟,头上蒸蒸汗出,继而颈项、胸亦见汗。汗过胸,略见安适。周身汗彻,则脉转数急为沉缓,神情躁急亦安顿。高热去,身感疲乏,稍饮些稀饭,即安然睡眠矣。一次战汗,病即告愈。这种治疗战汗的方法,《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尚无记载。 治中风方 对中风的认识,历代说法不一。秦汉至隋,一直认为是内虚为风邪所中,气血逆乱亦是一个病机。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所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上段文字,说明当时认为中风属外风。至唐宋400年间《千金方》、《外台秘要》以至宋代方书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对中风的认识无大进展,只《局方》有「暗风」的提法,使用至宝丹、牛黄丸等治疗。金元四大家有了新的提法,河间以火为主,认为火能生风。将息失意,心火暴盛,肾水虚衰是其根本。张子和亦主张「莫治风,莫治躁,治得火时风燥了」。东垣认为中风非风邪,本气病也。凡人四旬,气衰之际,七情房劳,或肥人形盛气虚,易患本病。丹溪认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当从痰治。总之以上四家从内因之论。明代王安道提出真中与类中之分,即有风邪所致者为真中,火、气、痰引起的为类中。虞抟进一步发挥了真中与类中之说。张介宾明确提出非风的观点,认为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清代叶桂认为中风是体内的阳气变动, *** 衰耗,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非外来之风,治以滋水平肝。 张师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从《内经》的《脉解篇》「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于上,使人薄厥」三段文章中悟出一个道理,即「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提出了自己的中风非外风的观点,创制了镇肝息风汤。用以治疗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痛发热,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力,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苏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方用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川楝子二钱,生龟板五钱,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南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代赭石加赤石脂一两。 张师认为,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血管而累及神经。方中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肝息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两脉之尺弱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山萸肉以补肾敛肾。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单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川楝子能使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南星。此方为张师治疗中风所用滋潜镇降之代表方,从立论到治法,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治习惯性流产方 在妇科方面,张师创制了固冲汤,清带汤,寿胎丸等非常有效的方子,尤其是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疗效更为显著。前人安胎,说法各一,如张飞畴曰:「古人用条芩安胎,惟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胎常上逼者相宜。若形盛气衰,胎常下坠者,非人参举之不安;形实气盛,胎常不运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归、芍养之不安……」此从证论治。王孟英认为:「条芩但用于血热之人,若血虚有火者,余以竹茹、桑叶、丝瓜络为君,而辅以他药,极有效。盖三物皆养血清热而息内风也……且皆色青入肝,肝虚而胎系不牢者,胜于四物、阿胶多矣。」此从肝论治。秦天一注重肝、脾、胃三脏。他说:「胎前大约以凉血顺气为主,而肝、脾、胃三经尤为所重。」张景岳认为滑胎多系气血不足所致,他在《景岳全书·数堕胎》中说:「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顾血虚,宜以胎元饮为主而加减用之,其次则芍药芎归汤,再次则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夺造化之功,所当酌用者也。」 张师主张滑胎主要应从肾论治,并认为治流产不能只看母体之强弱,还要注意胎儿是否发育正常,治疗时,既要治母,也要顾子。他说:「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流产为妇人恒有之病,而方书所载保胎之方,未有用之必效者。诚以保胎所用之药,当注重于胎,以变化胎之性情气质,使之善吸其母之气化以自养,自无流产之虞。若但补助妊妇,使其气血壮旺固摄,以为母强自能荫子,此又非熟筹完全也。是以愚临证考验以来,见有屡次流产者,其人恒身体强壮,分毫无病;而身体软弱者,恐生育多则身体愈弱,欲其流产,而偏不流产。于以知:或流产,或不流产,不尽关于妊妇身体之强弱,实兼视所受之胎善吸取其母之气化否也。由斯而论,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乃菟丝子是也。寿胎丸重用菟丝子为主药,而以续断、寄生、阿胶诸药辅之,凡受妊之妇,于两月之后徐服一料,必无流产之弊。此乃于最易流产者屡次用之皆效。」 处方:菟丝子(四两,炒炖),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气虚者加人参二两,大气陷者加生黄芪三两,食少者加炒白术二两,凉者加炒补骨脂二两,热者加生地二两。 「菟丝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续断亦补肾之药。阿胶系驴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脉,滋阴补肾,故《神农本草经》亦载其能安胎也。至若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大气陷者,加黄芪以升补大气;饮食减少者,加白术以健补脾胃;凉者,加补骨脂以助肾中之阳;热者,加生地黄以滋肾中之阴。临时斟酌适宜,用之无不效者」。 张师将此方传之于我,经临床验证数十例患者,有效者达百分之百。

俗话说,“脾胃虚弱百病生”,中医泰斗张锡纯,两种方法调养脾胃

相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肠胃上的病症,不过说起在中医学上调理脾胃病症的名家,当首推的医家是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和 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了 ,这两位中医大家在脾胃病症的治疗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东垣和叶天士两人在用药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 李东垣善补脾阳,用的中药大多具有燥性 ,而 叶天士则是滋养胃阴,用药偏于柔润 。 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不同于叶天士和李东垣,却又采用了两家的长处,融为一体,并且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奇效的有用方剂,例如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用药都是刚柔并济、燥润兼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 他便是近代中西医的先驱——中医泰斗张锡纯。 中医泰斗张锡纯在调理疾病上,通常也是从脾胃入手的,而且是“扶脾阳”和“益胃阴”同时进行,这主要是因为 张锡纯调理的病症大多以慢性虚弱病症为主,症候上比较的错综复杂,体内的气血阴阳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有所耗损,只是单纯的补益某一缺损,效果可能会很难体现,因此着重于调补脾胃、补充中气,方能缓缓见效。 俗话说,“脾胃虚弱百病生”,调理脾胃对诸多疾病的调理,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医泰斗张锡纯在中医的研究上,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在调理脾胃虚弱病症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这2点,值得我们着重学习。 1.重用补养药 中药学里的补养药物有很多,不过 说起具有益胃健脾的中药,那么山药、黄芪等中药就是医家常用的中药材。 张锡纯在这些中药的运用上,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 山药不仅味甘,而且主要是归于体内的脾胃, 对于脾胃病症的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滋胃阴,又能利水湿,经常服用或多量使用,弊端也会比较小 ,张锡纯曾在治疗热痢下重的时候,曾大胆多量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黄芪,历代医家认为它只是用于补益脾肺,但是张锡纯慧眼如珠,在补益脾肺的同时,还用黄芪补益肝脏,起着升补肝脾之气的作用。 凡是遇到肝脾虚弱的患者,同时还兼有饮食不佳,劳累过度,不耐风寒的病症,都重用黄芪来缓解。 2.补养与开破合用 张锡纯曾在调理脾胃虚弱,同时不能正常饮食,内生痰液的病症上,使用 振颓汤 调治, 方剂中的人参、白术、黄芪补益脾胃,当归、乳香、威灵仙、没药则是疏通气血、祛风化痰 ,这便是张锡纯将补养药和开破药并用最明显的代表。 至于该如何正确的将两者合用,其实张锡纯深有体会,他在这方面上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并广泛的做临床实验,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酌量的加减药物,以更好的治疗病症,这些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实属难得。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张锡纯在调治脾胃病上有着独特见解,脾阳和胃阳并重,用药独特,但又恰到好处,这些难得的临床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