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8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为铁道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扩展资料: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的工程伦理思想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这是为改造腐败、落后被列强侵略的旧中国所赋予他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思想是茅以升工程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而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的茅以升工程责任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工程社会责任伦理、工程自然责任伦理和工程职业责任伦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以升
- 北有云溪
-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壬谔粕铰房笱媒惭菔保赋隹笊健⑿尢返闹匾裕岫嗣┮陨摺翱蒲Ь裙薄ⅰ肮こ探ü钡牡缆罚哟烁臃芊⒍潦椋呀ㄉ枳婀游喝巍C看慰际裕杉ǘ际侨嗟谝唬?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 豆豆staR
-
茅以升(1896—1989),市科协第一、二届委员会主席,全国科普首届副主席,中国科 协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一至三届理事长,《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江苏省丹徒县人。1916年毕业于河北省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 大学硕士 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副主任;1982年获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衔。
茅以升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1937年11月 , 由他设计并监造的双层公铁两用钱塘江大桥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 造的局面。为此,中国工程师学会于1941年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茅以升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自1950年起,他担任铁道科学 研究院院长32年,使该院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铁道科技研究试验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 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茅以升80岁高龄时还亲自招收研究生。
茅以升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20世纪30年代,他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掌握了这门 新兴的学 科,并在1938—1941年间开课,是我国第一个讲授土力学课的人。1948年在上海发起成立“ 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1952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成立了土力学小组,举办学 术交流和普及讲座。1957年,茅以升主持成 立了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成为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团体会员,为 我国土力学界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茅以升从事工科教育30余年,曾任河海工程大学首任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4次出任唐山 交通大学校长。他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重视继续教育,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终身致力于教育革命,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教育的解放》等20多篇论著 。
茅以升是市科协及其前身的创建者和领导者。1952—1986年,他先后当选市科联第一、二 届主任委员,市科协筹委会主任委员和市科协第一、二届主席。1981年他自荐担任北京市科 技 进修学院第一任院长。1982年4月主持制定了《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1984年出 任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首任会长。他为市科协的建设投入了满腔热情和巨大的精力。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曾发表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70余篇 。他撰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 ,于1981年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获“斐蒂士”金质奖章。
1979年,他获卡利基—梅隆“卓越校友”奖章,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茅以升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1952年任九三学社副主席,1984年当选全国政 协副主席。
- 北营
-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