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智慧中,不仅折射出古圣先贤的思考智慧,也留给我们后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智慧,提升个人德行修炼和为人处事的智慧。“不学易不以为良相”“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侵浸着国学的博大智慧,也包含了心忧天下的人文理想。在大国复兴的今天,重温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在日常或管理工作中获得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有着深刻的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剧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国学智慧对于职场人为人处世修为提升有着独特的影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超越,禅宗的修持,易经的玄妙,在今天国学复兴的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儒家讲求——“中庸”,道家讲求——“太极”,佛家讲求——“因果”,医家讲求——“五行”,易家讲求——“天地人和”。这些都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和头脑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之下,必将焕发崭新的、强劲的生机。
如何秉承圆满人生的“王道”?如何找到生存发展的“新驱动”?如何进入人生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国学,充满心智的营养。本课程将企业职场场景的触角与国学精髓进行多角度的契合与解读,引导学员认识国学中的儒道佛三家智慧精髓,了解国家民族文化思想历史,提高学员的文化品味,借国学智慧使学员心灵开悟,深入浅出,以达到学以致用.实现本立而道生,内圣外王之境界,提升职场为人处世的目的。
课程收益:
l 了解中华国学智慧思想精髓;
l 运用儒家文化规范个人德行修养;
l 汲取道家智慧遵循自然生命规律;
l 以佛家思想滋养心灵解脱烦恼;
l 将工作场景与国学精髓结合,引发学员独立思考和思辨学习;
l 结合国学智慧,将所学所思所想,梳理成现代实践应用法则。
课程时间: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企事业单位,中高层团队与基层精英
课程大纲
国学学习四字约定:听、想、问、开
导入:中国历史变迁史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思想代表
第一讲:国学智慧内涵
一、国学是什么?
1、国学是对中华文化历史艺术的总称
2、国学的六艺五术是什么?
3、儒道佛三家成为国学文化思想的主流
4、百家争鸣中最后为何儒家胜出?
二、为何要学国学智慧?
1、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案例:刘备
2、经典不会重复实施,经典可以反复呈现规律
案例:楚汉争霸、赵子龙等
3、回过头可以看到未来的样子
案例:知古史,鉴今朝
案例:毛泽东之北大经历
案例:国学智慧为稻盛和夫的经营带来的活力与能量
案例:《黄帝内经》之个人情绪修炼
第二讲:国学经典之本源追溯
一、古今经典思想精髓之变迁史
1、中国传统思想八大精髓
讨论:阴阳
案例:任正非华为价值观——灰度
2、先秦入学人情化
1)孔子——儒家学派
2)孟子——仁政说和性善论
3)荀子——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3、儒家思想的两次改造
1)两汉经学
2)宋明理学哲理化
二、经典提炼及重点解析
1、关于“统一”
案例:解放战争拒绝“划江而治”伟大战略
2、《周易》
案例:何为阴阳?手心手背?任督二脉?
3、关于“中庸”
思考辩论:国学智慧都是有道理的?
您如何看待国学智慧于您的价值和实践应用?
第三讲 内圣外王——向儒家学习做人和做事
一、做人之道
1、儒家的思想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案例:哈佛大学76年的研究:关系决定命运
2、经营职场就是经营关系
案例:年羹尧之死
3-和为贵:与人和谐相处是职场重要能力
(1)情绪管理三步法
(2)沟通的黄金法则:换位思考
案例:换位三思
(3)最受人欢迎的法宝:欣赏
(4)批评的艺术:三明治原则
4-诚信是职场的通行证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信任感大于实力:言必行,行必果。
(3)说话之前三思:真实、善意、有用。
5-敢于负责才会成长
6-清廉是职场的避雷针
案例:稻盛和夫会计七原则“双重确认原则”
二、做事之道
1、自强不息
案例:曾国藩从平庸到不凡之路
2、精细力:成就卓越之路
3、知行合一
第四讲:顺其自然——向道家学处世智慧
一、以“一”看世界的超脱智慧
1、系统的思维:一阴一阳谓之道。
2、共赢的思维:万物相生相克。
3、相对的思维:福祸相依。
【案例】商业做大做强要有生态思维
二、上善若水的智慧
1、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何为水的不争?正确理解不争不是不作为。
2、顺其自然:无为无不为。如何理解自然?万事万物本来的规律。
3、唯天下至柔能胜天下至坚。
【案例】曾国藩的官场哲学
第五讲:自利利他——向佛家学使命
一、自利利他: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1、 人生事业的四个象限
2、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3、企业家的使命
【案例】土匪变商人
【案例】松下幸之助的使命
二、缘起性空
1、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
2、机智:空性+各种定义=各种结果
3、职场的空杯心态
三、职场的“工作禅”
1、职场就是道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2、活在当下:全心全意投入是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则
3、舍得的智慧:慈悲喜舍
【案例】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
最后:课程复盘+学员分享+反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