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知觉包括的内容及层次

2023-07-16 17:40:12
共1条回复
西柚不是西游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

空间知觉:

指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

人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的的知觉.

运动知觉:

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等特征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⑴,物体知觉:

①,对他人的知觉:是通过对一个人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这个人的兴趣,个性等心理特点产生总体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②,自我知觉(自我认识):通过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观察来认识自己的过程,通常以别人为镜子.

③,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己与别人;他人与他人.)

⑵,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的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⑴,正确的知觉

相关推荐

社会知觉是什么?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2023-07-16 11:44:461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人类彼此间的认知、自我知觉、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社会环境的反馈、情境中的长期记忆。1、人类彼此间的认知: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语言交流、肢体语言等方面来获得彼此的信息和想法,从而形成对对方的认知。2、自我知觉:人们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形象等进行判断,并与周围环境的反应进行对比,以得出自己的表现和形象。3、人际关系中的互动:人们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交往、合作及冲突等,在通过互动了解对方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己与他人的全面认知。4、社会环境的反馈: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反馈和影响,从而形成个体对社会的认知。5、情境中的长期记忆:人们在记忆中记录着其中一个情境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以配合接下来对于情境的认知和期望。这些社会知觉组成部分互相关联且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对自我和周围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从而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态度及情绪。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们从他人和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加工和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社会知觉可以帮助人们认知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识别和了解不同人和物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事件或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社会知觉包括多个方面,如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对社会和个人情境的理解。除此之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对听说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对其它种族、文化和角色的认知和理解等方面。不同的社会知觉可以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全面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社会知觉的理解不仅对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有益,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以及在社会交往和决策中更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2023-07-16 11:44:541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什么?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际关系、行为原因。1、他人表情:即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2、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3、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4、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以上内容参考:社会知觉 - 百度百科
2023-07-16 11:45:211

社会知觉概念是什么

社会知觉概念是什么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 *** ,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简述什么是社会知觉,以及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物件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物件进行交往时所处。 社会知觉包括什么 知觉的防卫,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 举例说明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是人们对人的感知并非仅仅停留在外表映象上,而且要进一步推知他的兴趣、信念、动机等,因此这个过程已不限于知觉的过程,而是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整个认知过程,所以也被称为社会认知。比如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 *** 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资讯,通过这些资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社会知觉效应是什么? 遵守 什么是社会知觉?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是人们对人的鸡知并非仅仅停留在外表映象上,而且要进一步推知他的兴趣、信念、动机等,因此这个过程已不限于知觉的过程,而是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整个认知过程,所以也被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偏差的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 *** 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原来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г.Μ.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知觉的内涵更加广泛。从知觉客体来看,它不仅指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而且也包括对群体的知觉。从知觉主体来看,不仅个体,而且群体也可以视为知觉主体,如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每个人都体验到其思想和感情,认为别人也是如此。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责任感就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有其内部原因,而不只是对环境力的反应。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对人知觉的目的就是使观察者预测作为 *** 之人的可能的行动,以便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关于社会感觉和社会知觉的 区别 先有知觉然搐才可能有感觉 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 *** 你只有经过感官上的 *** 才能形成感觉(比如说这个 *** 适合不适合自己的需求吧! 只有在 *** 的过程中或者过后才能知道这个 *** 适合不适合自己)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 另外对于二楼所说的知觉属于理性认识 从唯物论上来说绝对是错误的!不信你可以看看《新编逻辑学》是北京大学编写并出版的!上面明确说知觉在感觉前! 呵呵! 什么是社会知觉误区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物件的知觉,主要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的激觉。或者说,社会知觉是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个人或群体特征的知觉。不仅是对人的表情、语言、姿态等外部特征的印象,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在的动机、意图、观点、信念、个性特点等内心本质的推测和判断。
2023-07-16 11:45:341

社会知觉包括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 社会知觉包括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行为原因知觉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
2023-07-16 11:45:411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什么的知觉

一、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的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像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2动机和兴趣3情绪  二、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印象输入)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顺序的重要性)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一旦形成具有倾向性,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对某人或者事物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简单化,但是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具有消极作用,会形成歧视和偏见)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三、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它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四、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不可控的归因作出准确的预测,对可控的归因作出变化的预测)  罗特控制点理论:内控者、外控者  归因原因:海德不变性原则;凯利折扣原则;协变性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小丑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玛丽本人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情境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023-07-16 11:45:5611

什么叫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受人员特征和情景多方面影响。社会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选择过程一方面与刺激物本身的物理强度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刺激物与人的直接利益关系。  2、情绪性。社会知觉过程中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强烈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动机。  3、控制性。指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影响有一定的控制力,对自己社会知觉的定向选择性也有一定的控制力。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和各种外部表现知觉对象的性格特征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需要、动机、经验、思维方式、认知判断能力  (二)人际知觉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自我知觉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颜容、体态、健康、装饰打扮关注和追求。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智力、个性、道德、思想政治水平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和相应的名誉的认知。  (四)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023-07-16 11:46:211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什么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什么是社会知觉: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2023-07-16 11:46:291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际关系、行为原因。1.他人表情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2.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3.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4.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知觉
2023-07-16 11:46:473

社会知觉包括的类型有(  )

【答案】:A,B,CABC(基础P102~103)【解析】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知觉包括的类型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对比效应、刻板印象。
2023-07-16 11:47:041

解释社会知觉定义组织行为学中

  社会知觉: 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2023-07-16 11:47:211

社会知觉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主体因素有三个:1、知觉者因素: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种知觉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各自主观状态的不同。2、知觉对象因素: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3、知觉效应: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下面四种:即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
2023-07-16 11:47:281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作用?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有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而前者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示的主要作用包括: a,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 b影响记忆。 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c影响自我知觉。 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 d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能满足认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 3.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最先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2.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例,生活中的光环效应,我对一个朋友特别信任,他推荐的东西包括吃的,用的,我认为都是好的,会放心购买。 3.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例如在我们当地,一提到博山菜馆,大家都会觉得特别好吃。一个平时不好好听讲的孩子,考试考了很好的成绩,老师就会觉得他是不是作弊了。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品+品+品)/3 3.加权平均模式,是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是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平均分,是而是加权平均分数。 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也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 印象形成,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2.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方式。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及常见策略a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外表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觉察。所以个体往往注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 b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隐藏自我,个体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 自我抬高通过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需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 d投其所好。 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往采取自我暴露,献媚诗会等手段,投其所好。 三,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只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给予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异变性原因 在内部原因中,人的情绪异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易于变化。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 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如做一件事情,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这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成为内控者。 外控者: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临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四)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如果某种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能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如,一个小朋友他只要出现的地方,这个地方就会发生摩擦与纠纷,如果他不出现,小朋友就会相处的很融洽,此时就会假定该小朋友是个爱惹事的孩子。 2.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莉提出来的。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来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如教室里丢了东西,当时有三个同学在场,那么假定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 3.协变原则。 凯莉的三维理论: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a.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 b,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C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P126页。马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莉三维理论的验证。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有利于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睡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凸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2023-07-16 11:47:521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2023-07-16 11:48:012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具体不包括( )。

【答案】:A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众所周知,判断和解释他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仅判断对象的许多特征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就是人们在知觉和判断时的某些习惯和方式也会产生失真的现象。社会知觉主要包括:①首因效应;②光环效应;③投射效应;④对比效应;⑤刻板印象。
2023-07-16 11:48:081

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各种社会知觉误区

所谓社会知觉,主要是对人(包括对人和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人的角色知觉、心理知觉、行为知觉以及情绪知觉等。在社会存在中,情绪知觉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因为情绪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工作的进程。 具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从各种细微的信息中觉察他人的需求,破译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双方的关系,增强彼此的心理相容能力,并容易从情绪的阴影里走出来,重新站在事业的跑道上。 情感智商较低的人常常需要和低落的情绪交战,并且不易取胜,以致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升情商,必须着眼树立正确的社会知觉。一是对他人的知觉要全面。认知他人,除了从他的言论以及外表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观察他的表情(如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并对这些外在情绪表现背后的动机、需要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测,形成全面的认识,以便摸清其思想,把握其需求,并能据此调动他人的情绪。 二是自我知觉要准确。自我知觉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外在行为的观察和对自我内部意识的认识。在自我认知时,由于受认识因素和自身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因此,在自己内省和估价的前提下,还必须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使自我知觉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提升自我情商。 三是注意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影响对人的知觉,易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不和谐,从而影响自身情商的提升。
2023-07-16 11:48:161

关于社会感觉和社会知觉的 区别

社会心理学名词26、感觉和知觉:感觉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指人对外物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27、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感觉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开始,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山、有水、有人烟,有花、有草、有丛林,有广阔的自然界和无数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事物。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有着许多属性,而事物的个别属性跟事物的整体总是紧密联系着的。我们桌上的苹果就有许多属性:鲜红的颜色,甘甜的味道,清新的香气;我们用手摸摸它,就能觉察出它的一般硬度、温度和平滑程度。我们通过眼睛而看到苹果的红色。我们通过舌头而尝到苹果的甜味。我们通过鼻腔中的嗅觉器官而闻到苹果的芳香。我们的手接触苹果表面,便产生微凉的冷觉和硬而平滑的触觉。这时,我们主观的关于红色的感觉就是对客观的苹果的颜色属性的反映。我们主观的关于甜的感觉就是对客观的苹果的味道的属性的反映。我们主观的关于香的气味及关于凉、硬和平滑等性质的感觉都分别是对客观的苹果相应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不仅能感觉到我们身体以外的事物的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我们身体本身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可见,我们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结果。客观世界则是我们感觉的源泉。感觉的神经机制是:感觉器官中的感觉细胞(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由传人神经传递到 大脑的皮层下的相应中枢和皮层的相应中枢,来自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着分析、综合活动,以揭示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进一步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获得更复杂更深入的认识。知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感觉到苹果的颜色、滋味、香气、平滑、硬度和温度等,看到它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的空间位置,在综合这些方面的基础上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整体的映象,这就是我们对苹果的知觉。所以,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它们的差别在于: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所构成的整体的反映。我们在知觉的时候,头脑中产生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孤立映象,而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的整体关系的映象。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除初生婴儿以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感知着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有时总称为感觉(如在哲学中),有时总称为知觉或感知。实践活动的任务以及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物的哪些方面作为自己感知的对象,决定着人们如何去感知这些对象。同时,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这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实践活动是我们感觉、知觉产生的基础,同时又是检验我们感觉、知觉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一、什么是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眼睛反映物体的颜色,这属于视觉;通过耳朵反映物体发出的声音,这属于听觉;通过鼻子闻一闻物体发出的气味,这属于嗅觉;通过皮肤接触感受物体的温度或软硬程度,这属于肤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什么是知觉 1.知觉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因为我们总是要把对事物的各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事物。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例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或红花、红衣、红车等等的红色;对于听到的声音,我们总是知觉为言语声、流水声或汽车声等有意义的声音。 2.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惑性认识的活动形式。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 观察力指观察的能力,即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学习要求发展儿童的智慧,那么,它也应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良好的观察力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条件。德国的普莱尔、中国的陈鹤琴都曾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三、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感觉和知觉,心理学教材里面都有一章会专门讲这个,自己看看好了。还有很多分类什么的。下面的网址是一个心理学书库,有些片断可以看的。
2023-07-16 11:48:253

社会知觉的组成和印象生成的特点,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组织行为学归纳: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相反,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2、投射现象: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制别人也有。3、晕轮效应:当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后,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4、社会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玻璃天花板)5、制约现象:是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6、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应用:企业形象设计;招聘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价;成就归因;印象管理及其识别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讨好技巧、做恰当的自我表露二、态度改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2、认知不协调理论(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改变或否定一方、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3、平衡理论(人际关系的平衡因素、费力最小原则)影响因素:1、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传达者-
2023-07-16 11:48:331

社会认知通过哪几个阶段实现心理活动?社会知觉通过哪几个阶段实现心理活动?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2023-07-16 11:48:421

社会知觉产生的偏差分别给教育带来什么启示?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必然要与别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么,有那些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呢? 我认为,就心理呈面讲,主要有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三、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认知、情感、动机同时在其中起作用 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在交往中,态度给交往一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态度总是指向并倾注于某个对象,具有压迫性。如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亲而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缺乏诚意,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而远之。有的人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对别人轻蔑相向,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人则缺乏诚意。如评价别人一味吹棒、奉承,极尽吹拍之能事,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人产生虚伪之感;有的人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听,甚至不满。如此交往态度。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你接近 四、语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最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由于语音的差异或语义歧义或语言结构不当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对交际也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或者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还有的人说话好用反诘语言等等。这样说话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口角甚至不良后果。即使你再是怎样的"豆腐心肠",一张"刀子嘴"也难以使你与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中又称之为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际交往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 交往中,一个人热情、诚实。高尚、正直、友好。讨人喜欢,人们易于接受他而与之交往;相反,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奸诈、卑劣的人就会令人生厌,于是人们回避他,疏远他。对于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无中生有、嫉妒诽谤、搬弄是非的人和一个诚实正派、心诚意善的人,显然人们倾向后者,更愿意与之结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影响正常交往。但人们在性情、志趣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两个人,性格特点相左,但交往中如果以共同的文学爱好为基点,彼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把彼此相左的性格特点放到交际的次要位置,求同存异,那么交往双方也会感到其乐融融,甚至会随着彼此的相融而成为知己。如果双方丢弃彼此的共同点在个性品质上去相互指责或计较,这不仅使交往双方关系僵化,甚至会反目成仇。你看不惯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别人也看不惯你,对你不感兴趣。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说:导致双方情感疏远,情感疏远就易产生隔阂。有了隔阂自然格格不入,于是你会愈感孤立,当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关系与帮助,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孤家寡人了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深刻影响。为了更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我们有必要也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在交际活动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意味着对别人的理解,"理解能博万人心",有了理解,就有了交往的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缺乏相互的尊重就谈不上理解,甚至会产生曲解,这显然不利于交往
2023-07-16 11:49:032

问问社会知觉误区有哪些 还求例子呀

社会知觉误区主要包括:1.第一印象2.晕论效应3.心理定势4.刻板印象5.期望效应
2023-07-16 11:49:132

怎么利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知觉 理论 是心 理学 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把握好知觉及其特性对于进行思想 政治 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觉理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简要 分析 了知觉理论在 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设想。   关键词 知觉理论 特性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1 知觉理论概述 所谓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知觉的这一定义不难看出知觉是人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在感觉的同时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得出更理性的认识。与感觉不同,知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 社会 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个生理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知觉也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分析识别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人们运用知觉来感知世界,反过来作用谧约旱男形R虼耍枷胝谓逃ぷ髡咴诙越逃韵蠼幸际庇Ω迷擞弥趵砺鄣挠泄刂叮页鼋逃韵蟮奈侍庵冢佣扇≌攵孕缘姆椒ù锏浇逃嫉哪康摹T擞弥趵砺劢兴枷胝谓逃谄笠倒芾碇型衅浞⒒幼饔玫牡胤健?br 知觉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引导。同样的,一个人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取决于对他人的知觉,这里的知觉不仅包括对人的外表、穿着、语言等外部特征的印象,还包括对其性格、内心动机、爱好、信仰等内心本质的推测和判断。知觉在决定企业中个人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将企业期望其成员做什么、怎样做等信息传递给成员。然而,在很多的时候,成员在感知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仍容易歪曲地理解这些信息。例如,一个企业可以花费几十万元为员工创建愉快的工作环境,但是,不论花费多么巨大,如果员工们相信自己的工作环境很糟糕,他们依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也就是说,员工对于情境的知觉是他们行为的基础。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或改变其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都必须从知觉入手进行引导。在企业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是最首要的,员工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 问题 ,尤其是在看待他人时,常受到各种偏见的 影响 ,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造成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因此,如何运用知觉理论克服员工之间由于知觉偏差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对于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知觉的偏差效应及其影响 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于员工行为的是员工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这种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对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三个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员工往往会出现知觉的偏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和谐。把握好这些偏见及其影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有作用。 2.1 首因效应的影响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是指通过对某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表、穿着、举止、谈吐等产生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印象往往是形成知觉偏见的重要因素。若第一印象良好,就会在好的方面影响到人们今后对他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即使他后来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反之,若第一印象不好,要改变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就十分费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待员工时,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而对今后的认识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偏见。同时,新上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注意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不仅能够被员工很好的接受,而且也有利于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如果给员工的第一印象不好,虽然可能会在日后得到改善,但这无疑又多出了很多成本。 2.2 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也叫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某人的一个突出的品质或特征起到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特点,好像明亮的光环使周围黯然失色一样。晕轮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知觉对象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做出总体判断,或因受到某种情感的支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重要。例如,在人事管理过程中,选拔新的员工不能因其仪表出众或学历高等一两个方面的突出,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的不足。这样就可能达不到企业引进人才、促进 发展 的最终目的。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员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不好而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做不好,甚至否认他在其他地方的成绩。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引导其改正某方面的缺陷从而更全面地发展。 2.3 近因效应的 影响 近因效应是在某个行为过程中,最后接触的事物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观察了解一个人时,关于他的一系列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有重要影响,一般最先出现的信息和最后出现的信息都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如何把握好近因效应的影响,对 企业 思想 政治 工作者对员工进行 教育 和信息的传达很有意义。例如,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时难免情绪化,有时候语气可能比较重,言辞也容易过激。这时,如果在这之后再用比较温和、诚恳的态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理性 分析 。同时,可以通过“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的”这样的话语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可能使员工忘记前面的严词批评而记住最后的鼓励和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给员工传达信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所有的事情都说完的时候应当再把前面说的要点强调一下,以达到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2.4 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 社会 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 经济 、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用刻板印象判断他人,常会出现认知错误。人们在看待他人时,往往不自觉地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征归类,然后凭借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一些印象,对他人做出一定的判断。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定型很多:如老年人往往认为青年人年轻气盛、办事不牢,这种定势作用会把他所见到的青年人都划到这种印象里去;“头发长、见识短”的观念左右了人们的性别意识;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传统守旧,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日本人勤劳、有进取心、狡猾等。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够凭借自己所固有的定势印象对员工的行为和性格进行判断。而是要具体 问题 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员工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3 知觉特性的具体 应用 3.1 知觉整体性的应用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把距离上相近的物体、物理属性相似的物体等知觉在一起。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把握好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企业的办公环境都是以几个人一间的办公室为格局,思想政治工作者则更加分散。根据前面的 理论 ,同在一个空间里办公的员工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像前面那样安排企业办公环境肯定是达不到最优效果,充其量只是使每个办公室里的几个人的沟通更加方便。然而,各个办公室之间的交流以及员工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交流却受到了空间的局限。正如Intel公司一样,总裁格罗夫与其他普通员工都在同一个办公空间里工作。这样的安排首先给员工的就是一种亲切感。当地域的距离拉近了,那心理距离将不再遥远。上通下达的交流环境为公司的信息准确快速地交换创造了条件。 3.2 知觉选择性的应用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 内容 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没有选择我们很难从复杂环境中找出最关键的事物加以清晰反映,也就不能突出重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给企业的员工进行思想动员的时候,要利用员工知觉的选择性特点将最首要的信息传达给员工。要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首要信息是其他信息所不可比拟的、是最应该接受的信息。这样,员工才会在每天所接触的众多信息当中有选择地接受关键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宏观的、首要的目标能够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分析员工知觉的选择方向,从而能够把握员工的兴趣、价值取向,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 3.3 知觉理解性的应用 人们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总是会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对对象加以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知觉的这一特性也是造成前面所说的一些知觉的偏差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同一客观事物,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知识经验,可以导致不同的知觉理解性。而对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的内容就越深刻、越精确,知觉的理解性就越好。所以,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例如,对于刚进企业、对企业了解还不是很多的员工可以采取典型教育法,给他找一个榜样、典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那些知识面很广、社会经验很丰富的员工则更适合进行疏导教育法,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知觉恒常性的应用 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因为某些员工突然的一些变化而对其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通过其平时的表现和一贯作风来评价员工。在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时,应该教导员工不要因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换而经常改变其对他人和企业的看法,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2023-07-16 11:49:231

什么是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它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以下偏差: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2023-07-16 11:49:322

怎么利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启示我们,在社交中和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人,待人真诚,公正待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是一种由自我所引起的自爱自信、并期望受到他人或社会肯定的情感。然而,许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才尊重;不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没有必要尊重他。其实,尊重与某个人是否能干完全是两码事。尊重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我们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一样。 真诚待人。《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待人,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但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信赖。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往往决定着今后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它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帮助我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有效开展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晕轮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容易影响对人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定型效应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2023-07-16 11:49:391

求助心理学专家:心理学中的社会知觉怎么理解???

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社会认知这个词,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的过程。[编辑本段]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除此之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例如你新到一个工作单位,同事们对你很冷淡,你便有了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你总要去寻找一些与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你等。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别人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才没告诉你。先前的经验使你忽略这些信息。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先前经验本身可能是错误的,而认知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先前经验是在信息搜集时就产生了误差,下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他所搜集的信息往往是从少数人身上得到的,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或一类人的总体特征。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到沿海地区可以发大财,他们总拿某某人去南方一年赚了300万等作为论据,却忽视了大多数人都在那里辛苦打工的事实。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很独特,以下介绍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心理学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见表3.3。 表3.3 关于晕轮作用的研究 无魅力者 中等者 有魅力者 受欢迎性 56.31 62.42 65.39 婚姻的美满 0.37 0.41 1.70 职业地位 1.70 2.02 2.25 做父母的能力 3.91 4.55 3.54 社会和职业幸福 5.28 6.34 6.37 一般幸福 8.83 11.60 11.60 结婚的可能性 1.52 1.83 2.17 戴恩的研究说明,当人们由于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而对其产生了好感或坏感以后,就会据此对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这些其他的信息也就被笼罩上了"好的"或"坏的"晕轮。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例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
2023-07-16 11:49:582

社会知觉是对什么的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0:111

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如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左右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特性作出解释。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因此,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总是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谈举止等。但是,第一印象所获得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因此是不可靠的。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在有些时候,左右人们对某人特性作出解释的是最后形成的印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否有矛盾之处?其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只是起作用的条件不用罢了。加入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地被人感知,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是首因效应。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不是连续地先后被人感知,而是先知道第一个信息,隔较长的时间后才了解到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变成了最新的。者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是近因效应。此外,有关研究还指出,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党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如果人之对象被个体标明为“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环笼罩住,并赋予一切好的特性。比如,你一旦觉得某个人比较可爱之后,你就会对他的性格、态度以及能力等都会有一个较高的评价。也就是说,对可爱这个特质的高分评价影响力 对其他特质的评价,使得对其他特质的评价普遍偏高。反之,若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就会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他所有的特性都被认为是坏的,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负晕轮效应”,也叫做“扫帚星效应”。
2023-07-16 11:50:321

根据对社会知觉的理解分析如何帮助他人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社会知觉偏差 很玄的名词psychology1.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依据已知的或某一局部的特征推及认识对象未知的其它特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印象。3.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事物,特别对某一类人所形成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4. 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某些特征加到别人身上,人为别人也是如此。5. 角色固着: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自己理解过分简单化。6. 信息干扰:你对交往对象的认识和判断受他人信息的影响和干扰,出现偏差。
2023-07-16 11:50:381

举例说明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是人们对人的感知并非仅仅停留在外表映象上,而且要进一步推知他的兴趣、信念、动机等,因此这个过程已不限于知觉的过程,而是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整个认知过程,所以也被称为社会认知。比如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2023-07-16 11:50:471

什么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社会历史和变迁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1、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动、竞争、合作、紧张、敌对等方面,以及个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关系。2、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包括社会阶层、社会制度、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等方面。3、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包括道德、伦理、审美、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4、社会历史和变迁。包括社会发展轨迹、历史演变和趋势、时代特征等方面。5、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包括贫穷、不平等、环境问题、人类健康、公共治理、国际关系等方面。社会知觉的范围广泛,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2023-07-16 11:50:541

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

关于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有四大效应。1.首次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决定他人对你的印象。2.晕轮效应:以人的一方面决定你的全部。3.经验效应:用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人和物。4.刻板效应:在人心中总有一些个印象,比如一说到老师或者教授就认为他们是古板,呆板的。用四大效应来分析可谓是全了。
2023-07-16 11:51:042

  错误的认知,在普通心理学中称为“错觉”,在社会心理学对人文的错误认知称为“社会认知偏差”或“社会知觉偏差”。一般来说,认知错误会有许多原因,主要有:1、个人过去的经验。如果从来没有认识到该事物,或者只认识类似的事物,就有可能产生经验定势而导致错误认知,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刻板印象便是这一类情况;2、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思维的方式僵化、单一,就容易导致认知的错误。还有认知风格的问题,比如场依赖性的认知很容易单看环境来分析,也容易造成错误。就好像你把人放在一个车厢的环境里,外面呈现树林飞快掠过的视觉效果,他会认为车在开,而实际上车并没有开,只是外面的景物在动而已。包括社会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以偏概全)、过度理由效应等认知偏差也是这种原因;3、感觉通道本身发生的问题。某些特殊环境布置,会造成感觉系统的错误收集。比如各种视错觉的形成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利用了人各个感观系统的缺陷而导致的现象。还有每个人的感受性差异也是造成错误认知的重要原因。比如感觉麻木的人被扎一下不觉得疼,但实际上已经出血了。还有社会心理学中的“贝勃定律”也是利用了社会知觉的阈限而产生的效应;4、情绪情感的问题。比如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作出错误的判断。
2023-07-16 11:51:141

大学生社会知觉的途径主要有

大学生社会知觉的途径主要有对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等进行人际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观察、通过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的知觉来进行自我知觉、通过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地位、权利等由此产生的行为知觉来进行角色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2023-07-16 11:51:201

社会知觉是谁提出来

1947年,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经过发展,现在特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2023-07-16 11:51:291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2023-07-16 11:52:101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2023-07-16 11:52:191

社会知觉是指什么?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2023-07-16 11:52:261

社会知觉指的什么?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2023-07-16 11:52:321

社会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受人员特征和情景多方面影响。社会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选择过程一方面与刺激物本身的物理强度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刺激物与人的直接利益关系。  2、情绪性。社会知觉过程中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强烈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动机。  3、控制性。指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影响有一定的控制力,对自己社会知觉的定向选择性也有一定的控制力。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和各种外部表现知觉对象的性格特征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需要、动机、经验、思维方式、认知判断能力  (二)人际知觉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自我知觉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颜容、体态、健康、装饰打扮关注和追求。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智力、个性、道德、思想政治水平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和相应的名誉的认知。  (四)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023-07-16 11:52:402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他人表情:即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1、他人表情:即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 2、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3、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 4、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2023-07-16 11:52:481

简述什么是社会知觉,以及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分类一、他人表情1、面部表情,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2、身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3、言语表情,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二、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三、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四、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扩展资料: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3:042

社会知觉包括哪些方面

1、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2、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3、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扩展资料: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经验。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人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2、动机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理,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3、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3:214

社会知觉有什么特征?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受人员特征和情景多方面影响。社会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选择过程一方面与刺激物本身的物理强度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刺激物与人的直接利益关系。  2、情绪性。社会知觉过程中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强烈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动机。  3、控制性。指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影响有一定的控制力,对自己社会知觉的定向选择性也有一定的控制力。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和各种外部表现知觉对象的性格特征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需要、动机、经验、思维方式、认知判断能力  (二)人际知觉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自我知觉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颜容、体态、健康、装饰打扮关注和追求。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智力、个性、道德、思想政治水平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和相应的名誉的认知。  (四)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023-07-16 11:54:001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哪些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际关系、行为原因。1、他人表情:即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2、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3、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4、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拓展: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4:061

什么是社会知觉?

人们知觉到的刺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一类是人。把由感官获得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加以组织和解释,形成对人的印象称做对人的知觉。也可以叫做对人的印象。所谓对人的知觉不仅包括着人的外貌、言谈、举止,也会有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由于对人的知觉是构成人际之间交往的基础,所以又称为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4:393

社会知觉包括什么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范围他人表情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社会知觉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2023-07-16 11:54:474

如何进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受人员特征和情景多方面影响。社会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选择过程一方面与刺激物本身的物理强度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刺激物与人的直接利益关系。  2、情绪性。社会知觉过程中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强烈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动机。  3、控制性。指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影响有一定的控制力,对自己社会知觉的定向选择性也有一定的控制力。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和各种外部表现知觉对象的性格特征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需要、动机、经验、思维方式、认知判断能力  (二)人际知觉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自我知觉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颜容、体态、健康、装饰打扮关注和追求。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对自己的智力、个性、道德、思想政治水平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和相应的名誉的认知。  (四)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023-07-16 11:55:001

什么是社会知觉的主体?

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主体因素有三个:1、知觉者因素: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种知觉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各自主观状态的不同。2、知觉对象因素: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3、知觉效应: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下面四种:即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
2023-07-16 11:55:071

社会知觉包括什么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范围他人表情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社会知觉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2023-07-16 11:55:131

大学生社会知觉的途径主要有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际关系、行为原因。1、他人表情:即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2、他人人格: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3、人际关系: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4、行为原因: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2023-07-16 11:5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