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新的“基因改变”疗法如何对抗癌症?

2023-07-22 10:44:52
TAG: 基因
共1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据《 *** 》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一个小组本周建议该机构批准这一疗法,这一新型癌症治疗方法涉及改变一个人的基因,可以挽救儿童的生命。但治疗是如何进行的呢?”据《泰晤士报》报道,

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称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白血病和淋巴瘤协会(LLS)首席科学官李格林伯格(Lee Greenberger)说,在最近的一次临床试验中看到的治疗成功率“令人吃惊”。格林伯格没有直接参与这种新疗法的研究,但是LLS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白血病是白细胞癌,它始于骨髓,在骨骼中心发现的产生血细胞的软物质。格林伯格在接受《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说:

简单地说,新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重新连接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症。

要做到这一点,医生首先要从患者的血液中去除数百万名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格林伯格说,通常情况下,T细胞有助于破坏受感染或癌变的细胞。科学家将这些细胞与一种病毒混合,这种病毒作为一种“载体”将一些遗传物质插入细胞的DNA中。(病毒通常将其DNA插入活细胞)在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载体是一种非活性的HIV病毒。15到25天后,细胞开始产生由DNA编码的新蛋白质,并开始生长和繁殖,“基因改变”的T细胞被注入病人体内。

“这基本上是一次性治疗,格林伯格说:

病毒插入T细胞的遗传物质使T细胞在回到病人体内时做两件事。首先,T细胞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 *** 于细胞表面,他说。这种抗体使T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而且,新的基因材料激活了T细胞,当它们到达肿瘤细胞时,它们不仅识别它们,而且还抓住并摧毁它们。格林伯格说,一旦进入体内,

这些“猎杀和破坏”的T细胞就会大量繁殖,因此患者最终会在血液中形成一支“大军”。格林伯格说,

杀死癌细胞的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周。但他指出,当治疗奏效时,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包括一种叫做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状态,它可以引起发烧,还有另一种叫做神经毒性的病症,它可以引起诸如定向障碍和无法说话的症状。“KDSPE”“KDSPs”这些副作用始于T细胞开始杀死肿瘤细胞,当肿瘤细胞耗尽时,格林伯格说,症状平静下来。然而,在整个过程中,病人留在医院并受到非常仔细的监控。在某些情况下,病人需要特别护理。

此外,一些正常的非癌细胞也携带T细胞识别的蛋白质。这意味着T细胞也会杀死这些健康的B细胞。”但如果没有这些B细胞,人们将得以生存,”格林伯格说。然而,他们确实需要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这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

FDA小组的建议是基于诺华制药公司的临床试验结果, *** 报道。在试验中,63名患者接受了新的治疗,其中52名(83%)进入了缓解期,这意味着癌症消失了。其他11名患者死亡。

格林伯格指出该疗法被推荐给没有其他选择的白血病患者。他说,根据研究结果,“它起作用了”。FDA专家组建议,特别是那些癌症对其他治疗没有反应或癌症在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应该得到批准。

到目前为止,那些在2015年4月到2016年8月期间成功接受新疗法治疗的患者,他们的癌症还没有复发,也没有发展任何严重的副作用,格林伯格说。不过,他们还需要长期监控,看看是否有什么变化。诺华计划对患者进行15年的监测。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相关推荐

格林伯格理论的优点是什么

格林伯格理论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1、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格林伯格理论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也具有普适性。2、能够反映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过程:格林伯格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个体的道德思维为主线的发展过程,可以揭示出人类道德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3、能够解释道德决策的复杂性:格林伯格理论认为,道德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价值观、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它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道德决策的复杂性。
2023-07-21 16:47:091

国棒球好手葛林堡简介

职业:棒球运动员 国籍:美国 为什么出名:底特律老虎入选名人堂 出生:1911年1月1日出生地:美国纽约市纽约市 一代:最伟大的一代明星标志:摩羯座 去世:1986年9月4日(75岁) 结婚生活1946年02月18日美国职棒大联盟棒球手汉克·格林伯格(35岁)在乔治亚州海岛结婚继承人卡拉·金贝尔1966年11月18日美国职棒大联盟棒球手汉克·格林伯格(55岁)结婚女演员玛丽·乔·塔罗拉事件在汉克·格林伯格的生活中1935年10月20日汉克·格林伯格被美国职棒大联盟提名为最有价值球员,韦斯·费雷尔获得1935-10-21亚军汉克·格林伯格一致当选AL-MVP 1945-07-01美国职棒大联盟第一位从二战中归来的超级明星汉克·格林伯格在他的第一场比赛中(底特律击败费城的9-5)1945-09-30汉克·格林伯格在最后一天为老虎队赢得了锦旗1947-01-18底特律老虎队将汉克·格林伯格卖给海盗队(25-35美元,(000)1948年5月27日汉克·格林伯格收购克利夫兰印第安人的股份1956年1月26日汉克·格林伯格和乔·克罗宁当选棒球名人堂1956年7月23日乔·克罗宁和汉克·格林伯格入选棒球名人堂1959年5月09日多萝西·里格尼,丈夫约翰和汉克·格林伯格辞去白袜队1968年5月18日艾尔·卡琳打了他的第307个小时,1972-08-23芝加哥的迪克·艾伦以老虎的身份超过汉克·格林伯格,排名第四(吉米·福克斯,汉克·格林伯格,&亚历克斯·约翰逊)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棒球运动员卡尔·亚斯特尔泽姆斯基赛扬戴夫·德彪舍尔卢·格里格罗恩·甘特罗伊·坎帕内拉
2023-07-21 16:47:151

在线等!谁知道Rick Greenberg的信息!高人请帮帮我

Richard Greenberg (1958-) is a Tony Award winning American playwright. He is the author of over 25 plays including seven South Coast Repertory world premieres: The Injured Party, The Violet Hour, Everett Beekin, Hurrah at Last, Three Days of Rain (Los Angeles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 Pulitzer Prize finalist, Olivier, Drama Desk and Hull-Warriner nominations), Night and Her Stars and The Extra Man. His play, Take Me Out, traveled from London to New York in the first co-production of the Donmar Warehouse and The Public Theater, and transferred to Broadway in early 2003 where it won the Tony Award for Best Play. His other plays include The Dazzle (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 Lucille Lortel and John Gassner nominations), The American Plan, Life Under Water and The Authoru2019s Voice. Recently, his adaptation of August Strindbergu2019s Dance of Death could be seen on Broadway, starring Ian McKellen, Helen Mirren and David Strathairn. He is a winner of the Oppenheimer Award and the first winner of the PEN/Laura Pels Award for a playwright in mid-career.Richard Greenberg grew up in East Meadow, New York, a middle-class Long Island town in Nassau County, east of New York City. He graduated from East Meadow High School in 1976. Greenberg graduated magna cum laude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attended Harvard for graduate work in English, and was accepted into Yale"s playwriting program. (New York Times, by Alex Witchel, March 26, 2006, Magazine Section 6, p. 47)
2023-07-21 16:47:222

昆虫记第八章主要内容?

第八章《蜜蜂、猫和红蚂蚁》主要内容:我用纸袋把蜜蜂放在二里半以外,蜜蜂可以凭本能找到家。我们家里还养过一些野猫,每次搬家,都会有一两只淘气的猫,会自己跑回老屋去。后来经过我的研究,发现红蚂蚁也能找到自己的家。这些动物找到自己家的方式都很神奇。
2023-07-21 16:47:372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现代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及其后果]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科波恩讲席教授,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作为批评家,他见证了1960年代现代主义式微,极简艺术、波普艺术和各种综合艺术的勃兴,但他坚执现代主义立场,深入地批判了极简艺术为突显“物性”而走向的“实在主义”及其对跨媒介的“剧场性”的追求;作为艺术史家,他以抗拒“剧场性”为线索,对“现代主义的前史”做了重新审视,从而在传统的风格研究之外发展出另一套艺术史的内部研究方法。可以说,他在批评实践中所形成的主要论题,构成了其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他通过批判极简艺术的“物性”而指向自己批评事业的领路人——格林伯格。本文将首先点出弗雷德批评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现代主义辩证法”,以此说明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的本质主义式理解是如何误读了这种辩证法;进而在第二、三部分说明,极简艺术是如何实践了这种误读,因而屈从于物性的诱惑,最终走向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一剧场性。   一、现代主义辩证法   令弗雷德在美国批评舞台崭露头角的,是他为诺兰德(Kenneth Noland)、奥列茨基(Jules Olitski)和史特拉(Frank Stella)的“三位美国画家展”(1965)撰写的目录论文。在其中,弗雷德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断言:类似一种现代主义辩证法的东西,已经在视觉艺术中运作了大约一个世纪。他认为,从马奈到综合立体主义和马蒂斯,“绘画从再现现实的任务中不断撤退”,“而日益关注那些内在于绘画自身的问题”。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已经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那般与外部社会密切相关,富于雄心的艺术越来越关心“各种内在于自身的问题和课题”,而内在于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形式问题。这尤其是现代主义要致力于解决的东西。而艺术家对形式问题的不断解决,佐证了黑格尔式的艺术史观念:风格根据一种内在的动力或者辩证法而相互连续,而不是对整个社会中的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作出反应。   弗雷德试图用“现代主义辩证法”这个概念,来说明绘画艺术内部运行着的“持续的革命”,那种“不间歇的、彻底的自我批判”。显然,在弗雷德看来,存在相对独立于外部条件的“艺术的内部”,而现代主义就因专注于“内部”问题而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稍作辨析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首先要求存在一个自我运动的主体——“精神”,那么弗雷德所谓的“现代主义辩证法”的主体是什么?显然是“形式”。但是,如果抛开艺术家而说形式在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就会像李格尔、沃尔夫林一样,染上黑格尔式的历史决定论腔调。弗雷德显然不能认同那种过强的黑格尔主义,而强调艺术家个体的作用,他在为格林伯格辩护时说到,如果存在“一种内在的艺术逻辑”,那也是艺术家们在致力于解决刚刚过去的艺术所抛出的形式问题时做出决定的结果。即,作为个体的众多艺术家对形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成了现代主义永无止歇的动力。   而现代主义中形式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显然源于对媒介的意识。应该说,构成画面的线条、色彩等形式要素,在抽象绘画出现之前,就已作为独立的价值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而且画家在画面上安排形式要素时,多少总要结合画布的物理特征(比如平面性、长宽的比例)——即对画布的实在特征有所意识。但是,只有到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才将艺术家(比如塞尚、立体派画家)那里早已潜伏多年的媒介问题推到前台。他在《现代主义绘画》(1960)中指出,现代主义意味着以康德的方式,从内部展开不断的自我批判,以寻找到“每一种特殊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并且认为:   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为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效果。因此,每一种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自我界定。   现代主义因此是一个不断走向媒介纯粹性的过程。   与后来的弗雷德倚重于黑格尔不同,格林伯格构建现代主义理论主要借助康德的“批判”概念,其实多少拥有康德形而上学式的“奠基”冲动:探究各门艺术的根基——媒介的特性,从而划定其专属的有效范围。格林伯格这样做的结果,是倒向了一种还原论的本质主义。在《抽象表现主义之后》(1962)中,格林伯格很坚决地说:   在现代主义的检验下,越来越多的绘画艺术的惯例已被证明是可有可无的,并非根本性的。看起来,到现在为止已被证实的是,绘画艺术不可还原的本质只在于两个基本的惯例或者规范中:平面性以及对平面性的划定;仅仅对这两个规范的奉行就足以创造一个能被体验为一幅绘画的物品:所以,一张绷紧的或者钉在墙上的画布就已经作为一幅画存在——虽然未必就是一幅成功的画。   我们看到,格林伯格的“自我批判”最终落实到媒介的物理性质(平面性及其限定)上,并且将其理解为绘画艺术的本质。   就是在这点上,弗雷德与自己批评事业的领路人产生了分歧。我们能够想象:如果通过还原的方法,将绘画艺术的本质理解为媒介的物理性质,那么一旦实现这种本质就意味着现代主义的终结。而弗雷德在《三位美国画家》中所秉持的现代主义观念却是:“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它拒绝把某个特定的形式‘解决方案"视为最终方案,不管它如何成功、如何激动人心”,所以,“如果现代主义的辩证法在哪个地方一劳永逸地停下来,它就背叛了自身;现代主义奠基其上并且据以保持自身的彻底的自我批判行为不可能有终点”。对弗雷德来说更重要的是,如果张开的空白画布可以作为一幅画存在,那么艺术品与生活中的任意物品有何区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现代主义的后果与达达艺术之间表面上的相似性:“就像现代主义绘画能让人们把一块空白画布、一个随意滴洒的成果、一段着色的织物看作一幅画,达达与新达达能让人们把实际生活中的任何物品看作一件艺术作品”,“于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达达主义"对艺术领域的表面上的扩展,与现代主义绘画所达到的对绘画领域的扩展相应”。这也就是说,坚守艺术内部原则的现代主义,走到了质疑已有惯例、使用现成品的达达的道路上,尽管格林伯格对杜尚为代表的达达模式深表厌恶。后来的比利时批评家德·迪弗,专门讨论过空白画布作为一种“特殊的现成品”的问题。弗雷德没有去细致地论述这点,但出于对价值与品质的坚持,他不能容忍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理论可能导致的这个后果。
2023-07-21 16:47:441

美国专利律师事务所排名

律师是一个值得人们心怀敬意的职业,当人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都可以请律师来协助解决。而律师事务所在当下则是随处可见,有名气的律所更是不胜枚举。但是你了解世界顶尖律所有哪些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全球十大律师事务所排名,一起来了解一下。10.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u200d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始建于1945年,是全球顶尖律师事务所之一,事务所除了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还非常注重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9.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u200d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成立于迈阿密,佛罗里达州,目前在全球有41个办事处、约2100律师,他们最大的办事处在纽约。8.伟凯律师事务所伟凯律师事务所伟凯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01年5月1日,该公司已经扩展到纽约以外的地区,在美国和全球主要城市开设了办事处,并且在新兴市场(包括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非洲,中东和亚洲)设有业务团队。7.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是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于1909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成立,按收入计算是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6.众达律师事务所众达律师事务所众达律师事务所总部位于美国,它是全球最顶尖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其拥有众多知名客户,包括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5.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34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在美国,欧洲,中东和亚洲拥有约2,600名律师。该公司已成长为国际性的全方位服务法律业务,在交易、争议和监管领域均享有很高的声誉。4.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5月1日,是一家美英律师事务所,总部位于伦敦和华盛顿特区。它由美国Hogan&Hartson律师事务所和英国律师事务所Lovells合并而成,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的40多个办事处中拥有约2,800名律师。3.DLA Piper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5年,这是一家跨国律师事务所,在美洲,亚太地区,欧洲,非洲和中东的4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2014年,它的总收入为24.8亿美元,每位股权合作伙伴的平均利润为14.90万美元。2.Norton Rose Fulbright律师事务所Norton Rose Fulbright律师事务所Norton Rose Fulbright是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在2017/18年度,诺顿·罗斯·富布赖特的总收入为 21亿美元。诺顿罗氏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东拥有4000多名律师和其他法律人员。1.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49年,是一家跨国律师事务所,事务所被Acritas全球精英律师事务所品牌指数认可为全球最强大的律师事务所品牌,以及跨国并购的全球顶级律师事务所。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023-07-21 16:48:001

《现代主义绘画 》格林伯格一共多少页

181页。《现代主义绘画解读》体现了现代青少年面对的是多元的、多变的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社会进入了以视觉传播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正从信息化的E时代向数字化的U时代演化。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商业广告、电脑游戏和媒体影像中成长,人们在享受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艺术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现代社会多元、丰富的世界,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中西方美术发展的脉络,学会鉴别艺术品的高雅与低俗,理解传统艺术、接受现代艺术,结合生活环境中的艺术现象,有效提高审美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艺术已经进入后现代,现代主义绘画已经成为新的传统。以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主义绘画,其观念和形式都与真正的传统美术有很大区别。面对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人们最常见、最基本的反应还是“看不懂”。如何“读懂”现代主义绘画仍然是美术鉴赏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和演变过程,如何对现代主义绘画进行客观评价和判断,是提高青少年美术基本素养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2023-07-21 16:48:291

抽象表现主义 [黄宾虹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相通之处]

  中国近现代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晚年曾说:“不出二十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画西画之别的。”当张大千见到晚年的毕加索时,毕加索说:“西方没有艺术,艺术在东方!”有人说,中国艺术正在慢慢“西化”,而笔者认为西方艺术正在慢慢“东化”。   当西方的画家在围着“如何把实体画得更像”这一造型主题争论不休时,东方的艺术家早就视写实为工匠之所为,视表意为绘画之目的。当西方的艺术家不再纠结于写实这个问题时,中国的画家已然提出书画一体的艺术理论。中国的画家强调绘画的自身语言,使绘画语言更加独立。当西方绘画终于突破造型的牢笼,有了抽象的、表现主义的绘画时,中国早已有了黄宾虹。   20世纪是中西文化艺术沟通时期,在当时的美术界,对于如何面对外来艺术,发展自身的艺术文化等问题有着很多激烈的讨论,并且形成了一些潮流。黄宾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洞察东西文化的深邃目光,对这些潮流有着自己的观点。他对“中西折衷”的改良派画风极为不满。对于“见外邦作风之盛,辄思尽变我国旧有之法”的“全盘西化”,黄宾虹认为这是“用夷变夏”,并举日本艺术为例,“缺乏自己的东西,跟在人家后面跑”,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对于侈谈“新艺术”,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嚣嚣然自命新画派者”,黄宾虹认为是“舍中国原有最高之学识,而务求貌似他人之幼稚行为,是真无知者”。黄宾虹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否定,在当时可谓一位独立于各种风气之外的“独立之士”。他立足传统,以西画为参照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山水画,通过更为抽象的语言形式,把渐已远去的传统山水画拉回到自然中,从而具有了新时代的审美。   黄宾虹在世时说,他的作品要50年后,才得人理解。确实,他等了很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才掀起了黄宾虹热。今天,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我们已经对西方艺术颇为了解甚至学习甚久之后,当我们惊叹于西方艺术的纷繁复杂、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时,我们再看黄宾虹,“以物象的朦胧,他是莫奈;从形的抽象,他是塞尚;以点画的排列,他是梵高;以色墨的点染,他是修拉。黄宾虹晚期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油画般的厚重结实,而且焕发出印象派的明朗和野兽派的热情”。一个黄宾虹差不多囊括了大半个印象派。   不过,印象派早已成为历史,在其之后,受其影响应运而生的各画派缤纷成立,其中,仍然活跃在西方美术界,且开始回温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与黄宾虹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术思潮,重视创作行为本身,与超现实主义提倡的自动画法一脉相承,由此命名为“行动绘画”;又因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都以纽约为活动据点,故又称“纽约画派”。   黄宾虹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绘画创作过程、绘画空间、绘画语言的独立性这三个方面。   一、绘画过程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相信他们在绘画时的活动是不可预知的,所以他们欢迎绘画中的不可预见性。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不可预知的对艺术家创造性经验的形象的探索,因此他们拒绝在创作之前预先构想某种特定的意义。他们相信,在直接的绘画过程中,如果追随激情的指引,内容最后终将显现。波洛克说:“我更喜欢墙上和地板上未绷好的画布。我需要一个坚硬表面的抵抗力。在地板上我感到更加自由自在。我觉得自己与绘画更加接近成了绘画的一部分,因此我可以围着它走动,从各个方向进行创作,简直可以说是在绘画之中。”他接着谈到他力求在没有预先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当我在绘画之中时,我不知道我正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认知"过程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惧怕产生变化、破坏形象等,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图让它呈现出来。只有当我与绘画失去接触时结果才会一团糟。反之,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创作,绘画顺利地生长出来。”其他艺术家也持有与波洛克相同的观点。马瑟韦尔写道:“我是从一系列错误开始一幅画的。绘画来自通过感觉对错误的纠正……最终的统一来自对表面数不清的线索和错误的调制。最终的绘画是捕捉在我眼前闪现的我所寻找的时刻的过程。”在同一年,巴兹奥特斯表达了与马瑟韦尔相类似的观点:“我不能发展出任何特定的绘画理论。在画布上发生的是无法预知的并令我吃惊……当我开始创作一件作品时我并不遵循某种特定的体系。每一幅绘画都有其自己的发展道路。一幅画可能开始于画布上的一些色彩区域:另一幅则开始于数不清的线条;而也许下一幅开始于一种色彩的丰富性……当我工作,或者当绘画完成时,主题自己会显现出来。”德库宁也说:“我尽量不去‘完成"它。我自己在绘画之外创作,当我做完后,要么将它扔掉,要么留着它。我一直在画中的某个地方。我一直在我所运用的空间里,我似乎在里面四处游走,直到找不到我想要做的东西,然后从其中出来。如果绘画具有肯定的因素,我留着它。否则,就将它扔掉。”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对绘画时的不可预见性的追求与黄宾虹随机生发的行笔运墨方式是一致的。黄宾虹在画画之前可能脑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意向,便开始绘制,随着画面的变化,黄宾虹开始与画作“对话”,根据画面的需要添加笔墨,最后的结果可能与开始的意向完全不同。有时,黄宾虹会拿出画过的画,加以添改,画面的天,可能变成了水;树可能变成了石头;主题,可能只成了模糊一片非山非水之物。   这种绘画过程及方式大大提高了画作本身的地位。以前,每张作品只由艺术家经过提前精心设计完成,对其构图、颜色都有严格控制。而这种绘画过程,画作也成为了一个生命体,有其自我意识,而艺术家之功能在于协调自身与画作两者的意识。   中西艺术大师都反反复复强调写生,道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画作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艺术反映,绘画过程中认真聆听自然,学习自然,在绘画过程中渐行改进自我意识与自然的融合程度,才能形成与自然一体的画作艺术。   二、绘画空间   抽象表现主义与黄宾虹的绘画空间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平中见厚的空间观。   格林伯格关于现代绘画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装饰”性。格林伯格认为“西方传统架上绘画”是使“装饰性屈服于对二维平面的追求,其实,是对传统绘画那种深度三维假象的否定”。康定斯基说:“我们希望能重新强调图画的平面。我们喜欢平坦的形状,因为它们毁灭假象,显出真相。”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绘画就是如此,彻底摆脱了传统架上绘画所创造的三维空间,绘画只有某种“平面的”“二维的”点、线、面和色彩。仔细研究色彩学和人类视觉对于抽象图像的感官反应,通过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点、线、面之间的相互穿插变化,创造出另一种前后空间,使得画面中颇有中国画的“平中见厚”。
2023-07-21 16:48:351

认识一下帮助nba泡沫成功的八个关键人物

“当这个想法第一次被提出时, 这听起来不现实,“席尔瓦说。 美国国家篮球运动员协会执行主任米歇尔·罗伯茨对此表示怀疑。她说:“当时我没有说,但我不认为这会发生,这种病毒是如此的阴险。”我以为她会说,‘好尝试,但我能做到"。“ 弗罗里达州奥兰多附近的迪士尼乐园成为了一种可能。“我们不想把这里变成堡垒,”他说。“‘筑墙"太容易了,很难阻止人们出入。” “直到我开始与迪士尼执行主席鲍勃·伊格尔(BobIger)讨论时,我们才发现了一个现实的地理足迹,22个团队可以在那里创造一个环境;在那里,我们不会在酒店塔楼里把人隔离数月。”他说:“他们仍会与一般市民分开,但他们仍有机会进行户外康乐活动,相对容易地与外界保持距离,但仍会创造一个社区。”迪斯尼世界的环境是我的转折点。“ NBA和NBPA制定了全面的 健康 和安全协议,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过107天、172场比赛和数千场新冠肺炎在迪士尼校园的测试,NBA赢得了冠军,这是NBA联盟、其团队、球员、广播伙伴、裁判、媒体、支持人员和迪士尼员工之间前所未有的合作。 NBA的泡沫不仅是成功的,它也是一个安全 健康 的环境的典范,通过日常测试、 社会 距离、戴面具和追踪接触来减轻新冠肺炎的传播。 洛杉矶湖人明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James)说:“只要我们在这里,我们就会进行零阳性检测--95天可能是为了我自己。”“我有一个小日历,我正在检查。”但严肃地说,没有检测结果是阳性的。这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是成功的。“ 它需要成千上万的演员才能成功。这里有八个人在泡沫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天,席尔瓦如释重负。 希尔瓦说:“我们知道进入泡沫,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错,最终没有任何积极的情况下结束本赛季需要大量的好运--不仅没有任何积极的情况,实际上还能给冠军加冕。” 在重新启动的整个过程中,他在两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担忧。“让我睡不着觉的,”他说,“是每天的测试结果,以及我们是否在组织和集体上有能力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与这种病毒作斗争的纪律。” 另一个?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离开他们的孩子。希尔弗说:“有很多矛盾的情绪,因为在球场上取得了更多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分离。” “在与参与者进行了数百次谈话后,这些问题对我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幼儿的分离无疑是最困难的,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必须与父母分离这么长时间。” 随着2019-20赛季的结束,2020到21赛季已经不远了,因为联赛的目标是一月回归。 但是,西尔弗也注意到新冠肺炎案例的增加,以及NBA球队目前不允许球迷进入室内球场的大部分司法管辖区。 他说:“我们继续与市政当局和疾控中心合作,设计一个可以接受的协议。”“就像奥兰多的泡沫一样成功,我们想念我们的球迷,也想念我们的球员。” 弗拉托没有城市规划的背景。但NBA负责全球赛事的执行副总裁建立了一个篮球城市。 从让练习法庭从密歇根州上半岛的霍纳地板到确保发型师和理发师都在校园里,到提供高尔夫和钓鱼之类的活动,再到购买不同种类的饮用水--弗拉托负责。 Flatow说:“把所有事情整合在一起最重要的部分是合作。”“我们在世界各地开展的每一个活动和项目,都是一项跨功能的努力,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是高度敏感的协作,以确保我们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它。”从 健康 和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后勤方面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弗拉托和她的团队最终得到了一份超过100页的操作手册。即使是把减肥机器贴在墙上也需要迪斯尼的批准,而且他们必须与NBA的 健康 和安全团队协调,为为球员提供膳食的外部厨师编写协议。 她说:“然后我们继续改进这一点。”“从球队于7月7日抵达的那一刻起,我们每天都在寻找改进,当他们到达时,我们会向每一支球队做简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们感到舒服,因为我们知道他们至少会在这里呆上六周,最多在12周。” 魏斯今年1月开始与新冠肺炎的专家交谈,其中包括曾与魔术师约翰逊合作的艾滋病专家何鸿燊博士,因为NBA在中国有员工。 作为一名律师,魏斯是NBA球员事务的高级副总裁--这是一个覆盖球员 健康 和福祉的大天篷,包括脑震荡、传染病和精神 健康 。1月31日,他向各队发出了他的第一份冠状病毒备忘录。 “我们总是注意传染病,”韦斯说。“我们与CDC合作制定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寨卡病毒美国男篮和女队的指导方针。” 但怀斯说,在泡沫中结束一个赛季的想法“听起来太复杂了,太牵强了”。“第一个挑战是思考所有的挑战。” 韦斯和NBA的医疗团队制定了 健康 和安全协议--这是一份108页的文件,几乎涵盖了泡沫中任何人的每一种情况,包括如何清洁篮球。 测试处于泡沫成功的最前沿。 Weiss说:“我们的传染病医生认为,我们可以每天检测,并确定是否有人被感染,并制造了这个泡沫,我们不知道这些措施是否有效。”我们以为可以,希望可以,但我们不知道。“ 奥兰多魔术首席执行官马丁斯与迪士尼有业务关系。作为赞助协议的一部分,该公司的名字出现在魔术球衣上,球队的绰号是对魔术王国的认可。 但是马丁斯也和迪斯尼有私人关系。作为十几岁女儿的父亲,“我们在迪斯尼度过了很多时间,”他说。 当有关泡沫的讨论开始,马丁斯,联盟重启委员会的成员,听到休斯顿,拉斯维加斯,甚至巴哈马作为可能的地点。他打电话给西尔弗,说:“你在想奥兰多,不是吗?”我只是带他走过了我认为是一个完美的位置,因为酒店,餐饮业务,交通系统,当然,有三个场馆,我们可以玩 游戏 ,并知道迪斯尼已经完全关闭,因为大流行。“ NBA联盟运营总裁斯普鲁尔(Spruell)将泡沫比作一个谜。但这是一个经常缺失的谜题,他不得不创造新的。 广袤的 体育 场馆里没有淋浴。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当助理教练让球员通过赛前的常规和汗水,他们有一个地方洗澡,并为比赛做好准备。NBA提供无冲洗的浴巾。这似乎不是一件大事,但这是联盟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当球员们在重新开始比赛的早期就开始出界时,由于人们对一个几乎空荡荡的健身房的奇怪的深度感知,使得边线和基线很难看出来,联盟将他们加宽了6英寸。联盟建立了一个新的板凳配置,以保持 社会 距离,并要求不活跃的球员在板凳上戴上面具。 斯普鲁尔在20世纪80年代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名一线队员,他的工作人员还负责制定比赛时间表、练习时间表和裁判时间表,并在每场比赛之前对竞技场进行一次演练,这是一项相当大的任务,尤其是在22支球队出现的最初阶段。 斯普鲁尔说:“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让它发挥了作用。” 在NBA的间歇中,达拉斯小牛的鲍威尔经常与西尔弗和其他球员--俄克拉荷马城的克里斯·保罗和多伦多的凯尔·劳里--接洽。 这个小型工作小组--一个不同级别球员身份的跨部门--公开而诚实地讨论了什么是关键所在,以及如果联赛在泡沫中恢复的话,需要哪些球员。这是一个论坛,让这些球员了解联盟的想法,并讨论 健康 ,安全和财政的影响。 鲍威尔说:“通过与这些人通话的过程,我真的看到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有多少人在过度努力,以找到解决每天都会出现的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因为人民的生命最终处于危险之中。” 鲍威尔受伤了,没有在泡泡里打球,保罗和劳里对校园里需要什么球员才能发挥作用,什么位置最适合,以及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给出了强烈的意见。 他还了解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条件。 鲍威尔说:“能够在幕后看到一切,并意识到事情是如何运作的,尤其是在这样的时候,有着高度的紧迫感和高度的激光--专注于把事情做好,”鲍威尔说。“我对这个联盟的商业方面、后勤方面和日程安排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们工作多么努力,他们有多有才华让我们在今年的泡沫中推出这样的产品。” 起初,NBPA执行董事罗伯茨不确定她是否会进入泡沫。 她说:“我认为,我们需要在泡沫中维持这样一个群体,这些人只有那些对 游戏 成功必不可少的人。坦白说,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重要的人。” 然后,罗伯茨收到了一位球员的来信。“以最实际的方式,他可能会说,‘米歇尔,你下来了,对吗?"我一点也没错过。我说“绝对”我仍然认为呆在那里没有多大价值,最多三周。“ 然后她就来了。 罗伯茨说:“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与球员互动的机会,这是我在工作的六年里无法享受的。”“住在同一个地方,你确实会碰到他们--在餐馆里,去做测试,在游泳池里。”所有这些令人惊奇的机会都出现了,我发现自己很享受。“ 金不为NBA工作。她不为NBA球队工作。但NBA电视台的贾里德·格林伯格称金是泡沫的真正MVP。 她是ABC精细葡萄酒和烈酒公司的礼宾,这是一家家族经营的企业,在佛罗里达有超过123家商店,她负责向泡沫居民提供酒精。她的服务是必要的。 金说:“我们有一群从泡沫中冒出来的不露面的新朋友。”“我不能告诉你我每天有多享受这种友谊。” 在大流行期间,礼宾部门受到了冲击,婚礼和毕业派对等活动被推迟或取消。 金说:“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基本上停滞不前。” 然后NBA打电话来了。金热爱葡萄酒,并拥有酒店服务专业的大学学位,她的团队于7月16日开始送货,“从那以后,从来没有一个缓慢的一天,”她说。 她拒绝透露哪支球队或哪个球员花的钱最多,但她说她一天完成了大约20个订单。 金说:“我每天都在看比赛成绩,这样我就可以庆祝和我交谈过的团队中的一些人了。”“这是一种特殊而独特的体验。”
2023-07-21 16:48:421

简述格林伯格的艺术及媒介的主要观点

格林伯格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1914年他们移居弗吉尼亚州的诺弗克(Norfolk)。6年后,格林伯格一家又回到纽约,这一次定居于布鲁克林区,他父亲则成为一名制造商。格林伯格毕业于公立中学,并于1930年从萨拉库斯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及拉丁语。1933年起,他与父亲一起干起了纺织品批发业务,但克莱门特1935年就辞职不干了。翌年,格林伯格开始供职于联邦政府,起初是在民政委员会(the CivilService Commission),1937年转至纽约港的海关检查部门(theAppraiser"s Division of the Customs Service)。后面这个职位使他有空闲成为一个散文作家。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的话剧《穷人的一便士》(A Penny forthe Poor)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艺评论生涯。1944年,他接受了《当代犹太人档案》(ContemporaryJewish Record)执行总编之职。当这家杂志被《评论》(Commentary)杂志收购后,格氏被任命为助理编辑,他在这个任上一直干到1957年。直到1941年,格林伯格的批评主要限于文学。同年5月份,他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克利(Paul Klee)的文章,从此开始涉足艺术批评。但他的艺术观与方法论却早就成熟于两篇理论性文章。它们就是前些年发表于《党派评论》的《前卫与庸俗》(“The AvantGarde and Kitsch”, 1939)以及《走向更新的拉奥孔》(“Towards a Newer Laocoon”, 1940)。 在《前卫与庸俗》这篇论文里,格林伯格声称前卫的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拒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的手段。他用 Kitsch来形容这种消费主义的庸俗艺术(按:Kitsch这个德语词,原意是“垃圾”,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赚人眼泪的通俗剧等趣味低下的艺术品,因此也有译为“媚俗”或“媚俗艺术”的。但在中文里,“媚俗”一词更多地伴随着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名字出现,带有昆德拉赋予它的太多的哲学与政治意味,因此本人将格林伯格的Kitsch直截了当地译为“庸俗”或“庸俗艺术”。)而前卫艺术,跟现代哲学一样,探索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那些条件。它并不单纯提供有关世界的信息,就像那些精确地描绘世界表面现象的方法所做的那样。《前卫与庸俗》部分地也是对纳粹德国与苏联捣毁和抑制现代主义艺术,却代之以“雅利安艺术”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国家艺术的一种反应,因此带有当时鲜明的自由左派的政治动机。 与当时世界各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倾向于左翼一样,格林伯格的这一政治关怀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时,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政治关怀,也不能被解读成艺术要直接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更为机械的论点。没有比这种类推更荒谬的事了!波德莱尔以 来,杰出的现代主义者都坚持一定的党派立场,然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会认为直接受命于政治的艺术会是好艺术。这就是政治关切与艺术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 的命题,在理解全部现代主义叙事与理论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因此,没有什么比认为格林伯格的党派立场决定了他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御用文人的幼稚想法,距 离事实更远的东西了!因为,格林伯格批评生涯的出发点及其最终归宿,都在于坚持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及其审美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确切地讲,格林伯格的艺术 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格林伯格将庸俗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化,文化普及的兴起以及廉价艺术品市场的诞生。 他不仅将纳粹德国及前苏联的官方艺术,而且还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大宗文化艺术产品,都归入庸俗艺术。在格林伯格看来,对庸俗艺术的拒斥,倒过来要求对高级 艺术的坚决捍卫。不过他心目中有一个高级艺术的特别模式。格林伯格是在美国一个相当混乱的艺术时期写作该文的,当时在美国有四个主要的艺术运动:“美国场景运动”(“American-scene”)、社会现实主义(socialrealists)、受立体派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AmericanAbstract Artists”)以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从未在美国生根,但由于不少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到来,也颇见势力)。格林伯格对前二者没有兴趣;对他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庸俗艺术。 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对材料的重视,通过笔触来强调材料的表现力。格林伯格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述。他对罗杰·弗莱理论作出了推进。格林伯格在其《现代主义绘画》里,就讲到印象派画家放弃了底色和半透明色,他们要干嘛呢?要把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暴露在观众的眼前:即他们所使用的色彩就是从买回来的颜料盒里挤出来的原料,未加调制的,直接搬到了画布上。这就是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媒介论的理论源头之一。 格林伯格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由于他对整个现代主义艺术史做了一个总结,因此既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去说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也可以从反面的角度,说他是一个立法者。这也是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群起而攻之的说法。说他是一个立法者,一个独裁者,把现代主义理论变成了法典了。因此,格林伯格成了整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他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一个艺术批评家,70年代以后淡出批评界,因为70年代以后兴起的艺术运动,他已经不再感兴趣了,或者说他的理论已经无法再运用到这些新现象中去了。格林伯格论述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说,现代主义是一种自我批判,自我批判落实在媒介上,每一个艺术类型,例如绘画、雕塑,都有它自己最大的特点,这是由它的媒介性质决定的。绘画这种媒介的最大特点恰恰是平面性,因为平面性是绘画唯一与任何其他艺术不共享的东西,因此现代主义绘画就朝着平面性而非任何别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是格林伯格对一百年现代主义绘画史的总结,他不是先验地说我要规定这样一个现代主义原理,而是说,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反思,对一百年来的绘画发展的一个总结。这个平面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马奈那里开始的。马奈的这个作品《奥林匹亚》,显然来自于提香的《维纳斯》,是对提香的《维纳斯》的一个再创作。我们看到提香的维纳斯躺在前景里,中景中有两个仆人在帮她找衣服,后面还有一扇窗,这扇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必定要画的。这个几乎成了一个原理,为什么一定要 画窗户呢,就是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感,这是瓦萨里总结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原理之一。理论上还可以追溯到更早期,追溯到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筑师阿尔贝 蒂。阿尔贝蒂提出来的绘画理论里,最有名的一条就是:绘画是一扇窗户,我们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看到风景。这种将视野比作窗户的理论,一直影响到当代。大家都熟悉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也还是窗户。西方的整个视觉都是朝着窗户这个方向发展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这幅画里,看到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它的空间是一层、两层、三层,极其清晰地进行了划分。前面通过这扇屏风隔出一层空间,中间是一层室内空间,窗外又是一层空间。 格林伯格看不起超现实主义,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向绘画的虚构观念(通往想象世界的一扇窗户)的倒退。在进入40年代时,人们还不清楚现代主义绘画的主渠道会导向超现实主义还是抽象。格林伯格持续不断的、有时候甚至是好斗的论辩,在使当时的思想观念偏离前者而走向后者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前卫与庸俗》代表了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早期看法。他后来很少用“前卫艺术”(Avant Garde)这个词,相反,随着他的艺术批评理论渐趋成熟,他越来越多地使用“高级艺术”(advanced art)、“重要艺术”(major art)。而且,在他后来思想的发展中,“前卫与庸俗”这种尖锐的对立,也开始松动。格林伯格后来认为,对前卫艺术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什么庸俗艺术,而是 “中庸艺术”(middlebrow)。其实,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人们已经可以读到这种变化的潜在可能。因为在格林伯格对庸俗艺术诞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中,已经潜藏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现代庸俗艺术只是传统社会的民间艺术的继续。正如在任何一个传统社会里都存在着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一样,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社会里,庸俗艺术有它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在成熟期的格林伯格看来,对前卫艺术的挑战已经不再来自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什么是中庸艺术?就是假冒的前卫艺术,没有趣味或趣味低下的前卫艺术。在他的心目中,典型的中庸艺术就是波普艺术。因此,在格林伯格那里,“前卫”更多地是指某种态度,即前卫态度,一种反对既定艺术语言和学院派的态度。这种理解,同样也构成英美对前卫艺术的一般理解的基础。这一点,使格林伯格的前卫艺术理论,与德国美学家彼得·比格尔的前卫艺术理论(或先锋派理论)迥然不同。对比格尔前卫艺术理论的评论。 格林伯格的早期思想深受马克思(Karl Marx)和霍夫曼(Hans Hofmann)的影响。格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他对前卫艺术发生了兴趣,因为前卫艺术暗示着,抽象是一种革命的形式,远离美国叙事性绘画的流行趣味。但对格林伯格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德国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汉斯·霍夫曼。1938年至39年间,格林伯格参加了霍夫曼的夜校。在那里,霍夫曼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质量——扁平画布上的色彩、线条、平面及各种形状的“推-拉关系”。在格氏40与50年代的批评中,他发展了这些观念,将它们锻造成一种独特的批评工具。40年代中叶,格林伯格是第一个支持纽约画派的抽象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Kooning)、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及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人。其时,不要说美国民众尚未认识到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意义,就是极大多数美国批评家也都不认为这些纽约艺术家有什么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批评家支持这批艺术家,格林伯格是他们当中最坚决的一位。请读者留意这一历史时刻,格林伯格支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时,冷战是否已经开始了?1950年12月,格林伯格加入美国中情局(CIA)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American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文化自由委员会”的分枝机构。这一史实,成了后人攻击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御用政客这一不实之辞的主要来源。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格林伯格的批评写作直接地受命于该委员会,或间接地受命于中情局,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为美国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机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卷入了美国政府的冷战。那么,格林伯格之加入“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该作何解释? 奥布赖恩O"Brian,是格林伯格四卷本文集的编者。他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是较为客观、中立的学者。奥布赖恩认为,这一举动只能被解释纽约左派知识分子普遍的政治转向的一种象征。对共产主义(它在现实中是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现的)普遍感到失望的这些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通过这种“站队”的象征性举动来表明自己对自由的捍卫。自从用法语写作的加拿大人赛尔热·居尔博特(Serge Guilbaut)《纽约如何盗窃现代艺术的观念》(How New York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发表以来,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就饱受“冷战战士”(cold warrior)之饥,仿佛曾经无人理睬的前卫艺术家们,再度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即便是这位带有强烈的法国文化沙文主义情绪的居尔博特先生,也还能在他的书里开宗明义指出:“我的意图并不是想要将这一前卫运动的艺术家们说成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也不是想要暗示,他们的行为乃是某种阴谋的产物。”(SergeGuilbaut ,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AbstractExpressionism, Freedom and the Cold Wa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3, p.3)讽刺的是,后人不将这位始作俑者的观点篡改为阴谋论,是不会感到过瘾的。上世纪末,主持过一项关于“美国中情局与文化冷战”的大规模调查工作的作者弗朗西丝·桑德斯(FrancesStonor Saunders),曾采访了1954至1961年间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的瓦尔多·拉斯姆森(WaldoRasmussen,1961年以后任馆长)。 拉斯姆森告诉这位作者:有一系列文章在讲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展览计划与文化宣传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暗示这一计划与中情局有关。由于我那几年正好在那儿工作,我能说,这彻头彻尾是假的。国际计划的重点是有关艺术的——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宣传。事实上,对一家美国博物馆来说,避开文化宣传的暗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理由,跟美国大使馆或美国政府官员联系并不总是有利的,因为那会暗示这些展览意在宣传,而事实上它们却不是。(FrancesStonor Saunders, 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London, Granta Books, 1999, p. 268)。末了,即使是这位竭力想要曝料的作者桑德斯小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初步的证据证明中情局与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间有过正式协议。”(“There is noprima facie evidence for any form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CIA and the Museum ofModern Art”, Ibid., p.264)然而,全世界的“憎恨学派”(借用哈洛德·布鲁姆[HaroldBloom]的用词)并不会就此罢休。桑德斯小姐就明目张胆地说:“事实上,它(按指正式协议)根本没有必要。”但是,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桑德勒(IrvingSandler)指出的那样:对全世界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及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言,提供证据却有必要。(另一项反驳中情局推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论点的、最为晚近的大规模调查工作是由大卫·考特[DavidCaute]做出的,见他的The DancerDefect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格林伯格既不是学美术史出身,也不是美术史教授,而是一个海关职员;他所从事的艺术批评,是一种革命政治。克拉克的社会史理论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反对机械社会反映论,强调表象,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内,一切都取决于如何去描述任何一组表象与被马克思称 “社会实践”的总体之间的关联。只有当同时认识到,表象的世界并非严丝合缝地符合“表意实践”的集合或系统时,上面勾勒出来的社会活动的概念才能得到维持。 社会是一个表象的战场,任何既定设置的界限及其融贯性不断成为交战的焦点,也经常遭到破坏。因而,可以这样说,表象总是受到一种比它自身更为根本的现实——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社会实践是错综复杂的,总是超出一种既定话语的约束;它是表象的重叠和冲突;是表象在其运用中的重新安排;是巩固或推毁我们的范畴,制造或撤销一个概念,模糊一种特定的语言游戏的边界,使其难以(尽管有可能)区分错误与此同时隐喻的试验,即社会实践自身也可以被分析,至少在其总体结构和趋势上如此。了解克拉克的批评方法论对克拉克为格林伯格提出辩护和批判这一事实提供背景,《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中,克拉克肯定了格林伯格早期的两篇论文,《前卫与庸俗》和《走向更新的拉奥孔》,认为是为他“后来作为批评家的实践奠定了基础”。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中已经是一个将艺术不只是艺术而是与制度联系 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制度艺术论的论述者,艺术成为了在资产阶级内部体制内的对资产阶级批判的方式,这是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的宗旨,并且明确地 说,这不是一个美学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而《走向更新的拉奥孔》是对《前卫与庸俗》一文在艺术层面上的深入补充,即政治的前卫—— 像《前卫与庸俗》中所论述的,是如何转化为艺术的前卫的。《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就是讲了这样一种艺术的前卫的方法论。 格林伯格从1939年发表了《前卫与庸俗》一文时,他在美术领域已经有了政治身份,这篇文章会给那些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形式主义只要形式内部语言的人以沉重的打击,也给那些认为格林伯格是被中情局指使的人以沉重的打击,格林伯格参加自由大会,在国会中参政议政,本来就和他的批评理论浑然一体的(1950年12月,格林伯格加入美国中情局(CIA)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American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文化自由委员会”的分枝机构。),反斯大林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在格林伯格的核心思想中,更何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格林伯格反对斯大林主义是错误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格林伯格参与到美国反斯大林主义的艺术政策中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理论影 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也要求从各方议案中达成共识,当时反对斯大林主义就是一种共识,作为公民个体却没有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权利吗,反斯大林主义真的 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吗?格林伯格也回应了抽象表现主义是冷战的武器这一说法的,国务院支持美国艺术,那是冷战的一部分。将格林伯格的政治行为回到格林伯 格理论的本身,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中的前卫,他认为的抽象艺术是前卫的,被赋予了二个维度,一是反对斯大林主义,二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然后1940年格林伯格又发表了《走了更新的拉奥孔》,同样发表在《党派评论》杂志上,格林伯格认为站在欧洲抽 象的基础上并对其注以革命政治的观念,就能够超越欧洲抽象,所以从艺术史上来讲,格林伯格又是在欧洲形式主义的传统上反对学院派和对巴黎的迷信。一个抽象 表现主义至少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式主义,假如只从抽象表现主义的结果来谈论的话,是很成问题的,这个也可以让我们重温格林伯格关于 抽象的论述,即抽象只是结果,起因不是抽象,起因是从三维错觉到二维平面,当然还有更大的起因是人的态度,这个从形式主义早期一直到格林伯格的抽象表现主 义,它们都与人对自然和对社会的态度分不开的。对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中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结构上的还原,也是对格林伯格研究中所形成的《现代艺术与前卫: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接口》一书的框架。其实从波德莱尔开始,假如我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形式主义的批评家,形式主义就是与现代生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式的背后就是对现代主义的介入,所以形式主义是与社会冲撞出来的形式,它是不停地变化,并要求具有批判性的,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只能称它为模仿的形式,或者表面的形式主义。
2023-07-21 16:49:042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介绍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1909年1月16日生于纽约城的布隆克斯(the Bronx),是家里三弟兄中的老大,父亲是一个杂货店老板。40年代是格林伯格最活跃的时期。从1940年到1942年,他是《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编辑。在42年至49年间,他定期为《国家》(Nation)杂志撰写艺评。
2023-07-21 16:49:111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一)   在表面上,我是把美国作家凯瑟琳。瑞恩。海德的《把爱传下去》给看完了,但实质上究竟学到了多少呢?我无法怎样用我简陋的文字去诉说特雷弗带给我怎样的震撼,但我却又不得不承认,他的确让我中午失眠了。   特雷弗其实是个很简单也很单纯的十三岁小男孩,因为新来的社会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想一个主意来改变世界,并将之付诸行动。这个可爱的天使般的小男孩真诚的付诸了行动,他用自己业余送报的钱帮助无家可归的瘾君子杰瑞得到了一份工作;使年迈的格林伯格夫人再次见到美丽的心灵花园;帮助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老师雷本和妈妈阿琳找到真爱,而且,他在做这些时,没有索取任何回报,只是希望有人能把这种爱呈几何级地传下去。   然而,当杰瑞进了牢房,格林伯格夫人去世,雷本和阿琳分开都打击了特雷弗,让他以为他的行为失败了,但他没有想过放弃。他只是想是否应该再找三个人重新开始。所幸,上帝没有亏待这个小男孩,格林伯格夫人临死前改了遗嘱,把遗产分成三份,一份给了麦特,一份给了苔莉,一份给了流浪猫收容所的小姐,这三个人都与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格林伯格夫人只留给自己的无赖儿子一美元。并让那三个人继续把爱传下去。   文章绝妙的地方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也没有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而是以故事中不同的经历人不同的身份叙述来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   我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笔,也许不够生动不够优美,但却把我带进去了,我深深的觉得在大洋彼岸曾经真的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存在过,他为这世界努力过,他简单的爱着这个世界,单纯的看待周围的人。我想,他一定是有一颗水晶般的心,晶莹剔透,一尘不染。当特雷弗最后名震美国,被总统接见了的时候,他还在想自己只帮助了两个人。(格林伯格夫人和雷本)他把杰瑞看做一次失败的帮助,因为杰瑞再也没有和他们联系。他和妈妈去监狱看望杰瑞时,杰瑞也不见他们,但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杰瑞出狱后也在贯彻着这个活动。在他十四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看到酒吧门口的打架事件,他冲了上去,被人刺了一刀,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如果这些真的发生过,那些伤害特雷弗的人看到这些报道会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会不会去自首。   卷尾说:把爱传下去,它想阳光温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遥远,总有到的那一天。假如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点希望,请跟我们一起把爱传下去。   亲爱的我们永远不要怀疑身边的正能量,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那颗善良的心。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二)   《把爱传下去》是一本充满爱意的书,从它的外包装就能看出,包装的主色调是红色,在底色白色的衬托下显得很是醒目。硬纸壳书皮上印上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心型图案,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主题——爱。当然这个爱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人世间的大爱。   爱是纯洁的,有感染力的。特雷弗——把爱传下去运动的发起者,一个14岁的天使男孩,他的这个想法始于老师雷本的课后作业——“想一个改变世界的主意,并将它付诸行动。”,于是他想到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后让那些接受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其他人的“爱心方程式”的伟大主意。多么纯洁的一个主意,也许只有孩子才能想出这个主意,因为他们不谙世事,内心纯净。因为他,无家可归的瘾君子得到了一份工作;孤苦伶仃的老人再见美丽的心灵花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老师找到了真爱……特雷弗是用真爱全身心的去帮助别人,因此很纯洁。因为纯洁,才会有感动。因为感动,才产生感染力。而感染力恰恰是维持“把爱传下去”运动的动力,人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把爱呈几何级地传下去,正是因为被特雷弗的行为所感染。   爱需要坚持,需要忍耐。特雷弗在提出“爱心方程式”后就没有想过要放弃,即便他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出现挫折。他帮助瘾君子杰瑞找到工作,杰瑞答应他重新做人,可是重犯毒瘾并进了监狱,但是他始终把杰瑞当作朋友,并几次去探望他并相信他会信守诺言把爱传下。果然结果没让他失望;格林伯格夫人的突然去世给特雷弗以沉重打击,他觉得自己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放弃约定,始终坚持帮夫人整理花园,最后正是因为夫人的信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运动;特雷弗的坚持和巧妙的做法最终使老师雷本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拥抱了真爱。这个过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需要在周围的人对你耻笑和否定时保持忍耐,认为自己努力白费、理想破灭时选择坚持,特雷弗做到了,因此他才伟大。   最后,特雷弗倒在了血泊中,就在越来越来的人参与到他的运动中来的时候。他的离开升华了他的爱,增加了人们的感动。但是就像雷本在哀悼词中说的那样:“特雷弗不需要大家的感动,他需要大家的行动,把爱传下去”。因此,大家还是少说多做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我看了3次,每次都是感动得泪流满面。   《让爱传出去》这本书里所蕴含的力量是石破天惊的,是催人泪下的。它是一枚足以震撼每个人心最深处的弹药,是一把能直击每个人灵魂最纯净处的利剑,是一部值得珍藏一辈子,甚至更久,更久的好书。凯瑟琳?瑞恩?海德用她饱含真挚感情的笔,告诉我们关于“爱”的故事。   一直以来,爱,都是我们生活中永恒不变的话题。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三)   你是否想过,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爱,那么……   你是否试想过填好这个命题,我只知道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爱,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活在恐惧和噩梦中。医生希望病人永远也不要康复,维修工人希望所有的家电都坏掉,商人在卖出的劣质物品中牟取暴利这样你是否会有安全感,你是否还能胸膛里的暖流,你是否还在这个冰冷的世界存活。   我无法想象一个14岁的小男孩会有这么伟大的想法。弗雷特,把爱传下去的创始人,他去做了这个所谓的“改变世界”的课外作业,他依照要求,并不只是空想,而是付诸行动,当个人用自己送报的钱帮助一个流浪汉的时候,我不得不钦佩他的无私和善良。的确,他不要求别人的回报,只是单纯的想要那个受过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其他三个人,就这样,被帮助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把爱传下去”。   而故事的结局,令人遗憾的是特雷弗死了,但许多人仍然相信,爱不会死。我曾经试想,人与人之间如果真的缺少了爱,如果真的只为自己打算而不顾别人,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冰冷的,我们并不是*笔下的透明人。没有什么人可以完全猜透一个人的心思,所以,如果每个人的心都是黑暗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那么试问有谁还要苟且偷生的活在这个世界呢?   当你再伸手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人的时候,的确,你会考虑你是否应该救他,但大多数人宁肯选择袖手旁观,也不愿意对呻吟者伸出援助之手即使有人愿意帮助,他第一想到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帮了他是否会让自己吃亏,而接受帮助的人,会不会恩将仇报,会不会暗庆自己不劳而获。这些忧虑确实存在,但是这仅仅是极个别,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如果你如此不信任别人,那如何把爱传承?
2023-07-21 16:49:241

机组人员都说英语,就能提高飞行安全?

一家航空公司事故频频,已被美国、法国航空终止合作关系,被美军禁止其人员乘坐该公司的飞机,加拿大官方也通知该公司准备禁止其飞机飞越其领空及降落其领域。但几年后,这家公司就因为其安全记录全优,被久负盛名的《国际航空运输》杂志授予了“凤凰奖”。如果有人告诉你,使得这家公司的安全状况得以彻底转变的决定性工作是要求飞行员全部使用英语,你信吗? 这个事情还真的是这样的。韩国的大韩航空公司从1988年到1998年十年间的飞机损失率为百万分之4.79,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同期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损失率为0.27,比较一下就能明白大韩航空公司的事故率高到了什么程度。2000年,大韩航空公司请来了达美航空的大卫.格林伯格来协助公司改变大韩航空糟糕的安全情况。他走马上任后制定的规矩很简单:大韩航空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如果你想留下来继续飞行,你的英语必须流利。 格林伯格改革的绝对成功,会令我们困惑,飞行安全与飞行员使用何种语言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怎么就会有如此大的关联? 秘密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安全部门与心理学家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飞行员的文化背景与飞行安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韩国文化中的沟通方式是“以聆听着为导向”的。就是说,说话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谈话双方都需要揣摩对方的真实含义,能否听明白,完全取决于聆听者。同时,韩国文化中的“权力距离指数”是很高的,在相关研究中排名第二。权力距离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情况,有着高“权力距离指数”,且沟通方式为“以聆听着为导向”的机组人员,往往会迫于上级的权威压力和沟通的模糊性,而产生不可弥补的重大失误。 比如1997年造成了228人死亡的大韩航空的801航班空难事件。大韩航空的惯例是副机长、随即工程师要服侍机长,机长掌管飞机,机长可以按照他的想法做事,机长可以打副机长、随机工程师。所以当801航班的随机工程师、副机长发现天气恶劣,看不见飞机跑道,想要提醒疲惫不堪的机长时,说的是“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不在视野范围?” 所以,格林伯格要求大韩航空的机组人员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就是为了让飞行员突破本土文化的角色定位,用英语帮助飞行员打破森严的韩国等级文化,用英语进行直接交流,避免“意会”交流。格林伯格通过改变语言,成功地把那些机组人员从旧有文化传统中分离了出来。 这个故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的《异类》中所讲述的。很多人想起这本书,都是想到他所讲的那一万个小时法则,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成长在一个文化传统之中的,每种文化都是有其优点,有其缺点。正视自身文化的优劣,觉察自己的行为背后那些文化的影响,可以督促我们自觉学习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自我。
2023-07-21 16:49:311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当我开始明白“在社会上打拼的人,光有一身本领还不够,为人处世也要注意”,开始注意社交这一方面的书。 而这本书是疫情期间买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看完,而且一开始看的时候比较仓促,没抓住重点;于是重新拿起来从头开始看。 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呢?《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给出了一份答案。有效的、健康的沟通也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不再将品质绑定到个人,只针对行为做描述。 4段论表达(非暴力沟通的4要素): 根据作者的表达思想,分为2个方面:如何改变谈话方式、如何学会聆听;以做到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利用非暴力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的改变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根据这2个方面又分别进行细分,我会在笔记中进行展开。 阅读方法,一边看,一边实践。 暴力:一种能够在物理上或者精神上对人造成伤害的力量。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是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暴力的根源: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我们会在评论中暗含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会被我们视为不道德的或者坏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例如: 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异化的沟通方式淡化了我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但是我们更多地倾向“逃避责任”,喜欢用“不得不这么做”来将责任转移到他人身上,以下方面可能是我们逃避责任的理由: 例如: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对方不配合,就会受到处罚。这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的4要素: 精髓:察觉这4个要素,而不在于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学会区分“观察”与“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心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需要以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进行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准确客观描述某一事实。 感受很重要。但体会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尤为困难。争取的表达感受,才有助于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适当示弱有助于解决问题。 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 。多使用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例如“兴奋、感动;失望,难过”。 表达者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在“感受的根源”找到自己感受的真正原因,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就越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错误的表达方式: 建议的表达方式,使用“我感到xx,因为我xx”: 从以下方面找出自己感受的真正原因: 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如果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不看重自身需要,那么别人可能也不会。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例如: 所以,应该 准确表达自己的愿望 ,越具体越好,如果请求不明确,可能适得其反: 不要想办法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抽象的表达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作者的定义:如果我们说出愿望以后,面对对方的拒绝以后,我们对其进行指责,那么这样说出来的愿望就是一条命令。如果对方拒绝我们以后,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原因使对方无法说出肯定答复,那么这就是一条请求。 即使我们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请求,有些人仍然会误会为命令。 在集体讨论中,如果发言漫无目的,那么会议可能会毫无成果。只要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就可以提醒会议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之前我就发过这样的朋友圈: 注意,提出请求以后,最好要了解对方反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不一样。 了解对方的反应: 下面介绍一下作者提到的一个劝人戒烟的例子。 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体会对方。 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先通过沟通的方式弄清楚对方此时需要什么。 越是留意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了解到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后,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 建议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但错误的提问方式容易产生距离感。 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可能会被看作是应付。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丹·格林伯格 《当好人遭到了厄运》 - 拉比
2023-07-21 16:49:441

格林伯格的语言学家

Joseph Harold Greenberg (1915~ )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 1915年5月28日生于纽约。1940年获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以后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76年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格林伯格的研究领域很广,著有《人类语言学导论》(1968),写过许多关于非洲语言的论著,其中《非洲的语言》(1963)是对非洲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书中对非洲语言的分类法已为许多研究者所接受。他还把人类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普通语言学结合起来,在观察和比较了大量语言材料之后归纳出人类语言的一些普遍现象,从而开创了类型学研究的新局面。在这方面他撰写和主编了几部重要著作:《语言的普遍现象》(1963)提出的语言普遍现象有30多项,《语言类型学的历史概况和分析综述》(1974),《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1978)。最后一书分4卷:第1卷为类型学研究的历史和理论;第 2卷为语音类型学;第3卷为词语结构类型学; 第4卷为句法类型学。
2023-07-21 16:49:531

由迈克尔·格林伯格的行为,你想到了哪些名言或警句?选一句写下

迈克尔·格林伯格坚持21年,在冬天把手套送给没带手套的人,可以看出给予带给他的快乐,关于给予的名言如下: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英国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这样。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意思:飘落的花儿并不是没有情义的东西,零落在地化作春泥以后,更加爱护花儿。3、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爱因斯坦每个人都要其生命的价值,我们不要看到他得到了多少,而是看他付出了多少,给予了多少。如果只会一味索取,不会给予,那么则是自私的。将来也不会得到更多,因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4、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有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给予是一种美德,给予别人的同时,收获精神的升华。给予是一种由心而发的动作,无论是给予物质或是思想,都将带给自己或带给别人美好的回忆。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2023-07-21 16:50:162

布丽·拉尔森哪里人

布丽·拉尔森布丽·拉尔森(BrieLarson),1989年10月1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美国演员、歌手、导演。2001年,因出演个人第一部电视剧《单身老爸养俏妞》而正式进入娱乐圈。2004年,出演爱情片《女孩梦三十》。2005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FinallyOutofP.E》。2010年,出演动作片《歪小子斯科特》。2013年,主演剧情片《少年收容所》,而她也凭借该片获得第23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第66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15年,凭借剧情片《房间》获得第73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16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独角兽商店》。2017年,主演的动作冒险片《金刚:骷髅岛》在中国内地上映。2019年3月8日,主演的科幻动作电影《惊奇队长》在中国、美国同步上映。中文名:布丽·拉尔森外文名:BrieLarson别名:BrianneSidonieDesaulniers国籍:美国星座:天秤座出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出生日期:1989年10月01日职业:演员、歌手、导演代表作品:房间、惊奇队长、少年收容所主要成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早年经历布丽·拉尔森是在洛杉矶郊外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小镇上长大,小时候从萨克拉门托搬到那里,从7岁开始以演员身份踏入演艺圈,9岁时在《今夜秀》节目里出演短剧,而后成为迪斯尼电视频道的演员,10岁成为华纳电视影集的固定演出班底。演艺经历2001年,布丽·拉尔森接到人生中第一个固定角色,在喜剧《单身老爸养俏妞》中出演鲍勃·萨吉特的小女儿艾米莉,从而正式进入娱乐圈。2003年,与米卡·波瑞姆、蒂莫斯·道灵联合出演由迪士尼频道出品的剧情片《彻夜狂欢》,在片中饰演对音乐剧喜爱的莉斯。2004年,布丽·拉尔森与珍妮弗·加纳、马克·鲁法洛等联袂出演由盖瑞·温尼克执导的爱情片《女孩梦三十》。2005年,布丽·拉尔森签入了环球影业的子牌公司Casablanca,后以歌手身份出了专辑《FinallyOutof》,该专辑13首歌都是她自己创作的,上市之后只卖出4000张左右,后来就停止了歌手之路。2009年,参演由贾森·雷特曼执导的家庭喜剧《倒错人生》;同年,与切维·切斯、乔尔·麦克哈尔参演喜剧《废柴联盟》;此外,还与鲁尼·玛拉共同主演青春片《坦纳大厅》。2010年,布丽·拉尔森与本·斯蒂勒、格蕾塔·葛韦格联袂出演喜剧片《格林伯格》;同年,出演由埃德加·赖特执导的动作片《歪小子斯科特》,饰演摇滚青年斯科特的前女友安维·亚当斯。2012年,与欧文·威尔逊、詹森·舒瓦兹曼、奥利维亚·王尔德联合出演喜剧片《鸟为食亡》。2013年,布丽·拉尔森与小约翰·加拉赫、凯特林·德弗联袂主演剧情片《少年收容所》,饰演一个照看寄养中心孩子的年轻女人格蕾丝,她凭借该片获得第7届底特律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奖、第23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第66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14年,与马克·沃尔伯格合作主演改编自同名电影的犯罪片《赌徒》;同年,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合作主演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古装片《布鲁克林大桥》。2015年1月,与雅各布·特伦布莱合作主演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的剧情片《房间》上映,饰演被囚禁了7年、仍尽力为孩子保持快乐和童真的年轻母亲乔伊,她凭借该片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7月,与艾米·舒默、比尔·哈德尔联合出演改编自真实经历的喜剧片《生活残骸》在美国上映;8月,参演由乔·斯万博格执导的喜剧片《掘火者》上映;同年,与泰瑞·诺塔里、汤姆·希德勒斯顿联袂主演以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的动作冒险片《金刚:骷髅岛》,在片中饰演战地摄影师韦弗;此外,还与希里安·墨菲、阿米·汉莫联袂主演了围绕军火交易的仓库展开的动作犯罪片《走火交易》。2016年,与伍迪·哈里森、娜奥米·沃茨联袂主演由德斯汀·克里顿执导的奇幻冒险片《玻璃城堡》,饰演拥有价值百万美金的土地却坚持流浪街头的画家母亲JeannetteWalls;10月,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独角兽商店》,同时在片中饰演年轻女子Kit。2019年3月8日,与塞缪尔·杰克逊、本·门德尔森联合主演的科幻动作电影《惊奇队长》在中国、美国同步上映;12月25日,与迈克尔·B·乔丹、杰米·福克斯合作出演的电影《正义的慈悲》在美国院线小范围上映。个人生活父亲来自加拿大法语地区,所以布丽的母语是法语。父母离婚后,不到9岁的她开始跟随母亲在洛杉矶生活,布丽·拉尔森很少跟父亲说话。主要作品参演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2019-04-26,饰演卡罗尔·丹弗斯/惊奇队长惊奇队长-2019-03-08,饰演/正义的慈悲-2019,饰演EvaAnsley天竺蓝调-2017-11-6玻璃城堡-2017-8-11,饰演JeannetteWalls走火交易-2017-03-31,饰演Justine金刚:骷髅岛-2017-03-10,饰演Weaver独角兽商店-2017,导演布丽·拉尔森坦纳大厅-2015-01-15,饰演Kate房间-2015,饰演乔伊生活残骸-2015,饰演金掘火者-2015,饰演Max赌徒-2014-12-25,饰演AmyPhillips情圣_色夫-2013,饰演Monica美好的现在-2013,饰演Cassidy少年收容所-2013,饰演Grace龙虎少年队-2012,饰演MollyTracey堡垒-2011,饰演Helen布利斯的爱情-2011,饰演StephanieJouseski歪小子斯科特-2010-08-13,饰演EnvyAdams格林伯格-2010-03-26,饰演SaraNone-2009-04-22,饰演-分家总动员-2009,饰演SuzyDecker派克小宇宙-2009,饰演Emily美好的普通人-2007-06,饰演Angie我爱猫头鹰-2006-05-05,饰演BeatriceNone-2005-04-22,饰演Racing彻夜狂欢-2004-07-09,饰演Liz女孩梦三十-2004-04-14,饰演SixChick急速狂奔-2003-03-21,饰演CourtneyEnders参演电视剧联盟-2009,饰演Ashley(2episodes,2011)倒错人生-2009,饰演KateGregson(36episodes,2009-2011)废柴联盟-2009,饰演RachelNone-2001,饰演EmilyStewart(22episodes,2001-2002)与天使有约-1994,饰演Rachel(1episode,1999)资料来源导演作品音乐作品获奖记录人物评价布丽·拉尔森有着扎实的演技和极富感染力的情感(Mtime时光网评)。她的颜没有什么特色,放在片中能算是顺眼,戏外在电影圈这个满眼漂亮脸蛋的地方就不起眼了。但这也帮助她赋予角色一种真实感,加上自然、不外放的表演,让人觉得这个人、这件事确实是可以发生在生活中的(新浪娱乐评)。布丽·拉尔森是时尚角逐中的一名强力竞争者,他一直都非常让人惊喜,因为人们可以创造出她的识别度。她在时尚方面还没有选定自己的路线,并且她也没有因为签约时尚品牌而被戴上金手铐(腾讯娱乐评)。
2023-07-21 16:50:281

有迈克尔格林伯格的行为你想到了哪些名言或警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8、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9、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10、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11、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12、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1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6、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17、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19、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约瑟夫·鲁展开剩余76% 0 抢首赞
2023-07-21 16:50:471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相关文章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文/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1914年他们移居弗吉尼亚州的诺弗克(Norfolk)。6年后,格林伯格一家又回到纽约,这一次定居于布鲁克林区,他父亲则成为一名制造商。格林伯格毕业于公立中学,并于1930年从萨拉库斯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及拉丁语。1933年起,他与父亲一起干起了纺织品批发业务,但克莱门特1935年就辞职不干了。翌年,格林伯格开始供职于联邦政府,起初是在民政委员会(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1937年转至纽约港的海关检查部门(the Appraiser"s Division of the Customs Service)。后面这个职位使他有空闲成为一个散文作家。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的话剧《穷人的一便士》(A Penny for the Poor)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艺评论生涯。1944年,他接受了《当代犹太人档案》(Contemporary Jewish Record)执行总编之职。当这家杂志被《评论》(Commentary)杂志收购后,格氏被任命为助理编辑,他在这个任上一直干到1957年。直到1941年,格林伯格的批评主要限于文学。同年5月份,他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克利(Paul Klee)的文章,从此开始涉足艺术批评。但他的艺术观与方法论却早就成熟于两篇理论性文章。它们就是前些年发表于《党派评论》的《前卫与庸俗》(“The Avant Garde and Kitsch”, 1939)以及《走向更新的拉奥孔》(“Towards a Newer Laocoon”, 1940)在《前卫与庸俗》这篇论文里,格林伯格声称前卫的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拒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的手段。他用Kitsch来形容这种消费主义的庸俗艺术(按:Kitsch这个德语词,原意是“垃圾”,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赚人眼泪的通俗剧等趣味低下的艺术品,因此也有译为“媚俗”或“媚俗艺术”的。但在中文里,“媚俗”一词更多地伴随着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名字出现,带有昆德拉赋予它的太多的哲学与政治意味,因此本人将格林伯格的Kitsch直截了当地译为“庸俗”或“庸俗艺术”。)而前卫艺术,跟现代哲学一样,探索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那些条件。它并不单纯提供有关世界的信息,就像那些精确地描绘世界表面现象的方法所做的那样。《前卫与庸俗》部分地也是对纳粹德国与苏联捣毁和抑制现代主义艺术,却代之以“雅利安艺术”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家艺术的一种反应,因此带有当时鲜明的自由左派的政治动机。但是,与当时世界各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倾向于左翼一样,格林伯格的这一政治关怀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时,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政治关怀,也不能被解读成艺术要直接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更为机械的论点。没有比这种类推更荒谬的事了!波德莱尔以来,杰出的现代主义者都坚持一定的党派立场,然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会认为直接受命于政治的艺术会是好艺术。这就是政治关切与艺术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命题,在理解全部现代主义叙事与理论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关于现代主义的党派性,以及自主艺术与现实关怀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论述,详见拙作《什么是现代主义?》,载《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因此,没有什么比认为格林伯格的党派立场决定了他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御用文人的幼稚想法,距离事实更远的东西了!因为,格林伯格批评生涯的出发点及其最终归宿,都在于坚持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及其审美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确切地讲,格林伯格的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格林伯格将庸俗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化,文化普及的兴起以及廉价艺术品市场的诞生。他不仅将纳粹德国及前苏联的官方艺术,而且还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大宗文化艺术产品,都归入庸俗艺术。在格林伯格看来,对庸俗艺术的拒斥,倒过来要求对高级艺术的坚决捍卫。不过他心目中有一个高级艺术的特别模式。格林伯格是在美国一个相当混乱的艺术时期写作该文的,当时在美国有四个主要的艺术运动:“美国场景运动”(“American-scene”)、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ts)、受立体派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以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从未在美国生根,但由于不少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到来,也颇见势力)。格林伯格对前二者没有兴趣;对他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庸俗艺术。他也看不起超现实主义,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向绘画的虚构观念(通往想象世界的一扇窗户)的倒退。在进入40年代时,人们还不清楚现代主义绘画的主渠道会导向超现实主义还是抽象。格林伯格持续不断的、有时候甚至是好斗的论辩,在使当时的思想观念偏离前者而走向后者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前卫与庸俗》代表了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早期看法。他后来很少用“前卫艺术”(Avant Garde)这个词,相反,随着他的艺术批评理论渐趋成熟,他越来越多地使用“高级艺术”(advanced art)、“重要艺术”(major art)。而且,在他后来思想的发展中,“前卫与庸俗”这种尖锐的对立,也开始松动。格林伯格后来认为,对前卫艺术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什么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middlebrow)。其实,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人们已经可以读到这种变化的潜在可能。因为在格林伯格对庸俗艺术诞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中,已经潜藏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现代庸俗艺术只是传统社会的民间艺术的继续。正如在任何一个传统社会里都存在着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一样,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社会里,庸俗艺术有它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在成熟期的格林伯格看来,对前卫艺术的挑战已经不再来自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什么是中庸艺术?就是假冒的前卫艺术,没有趣味或趣味低下的前卫艺术。在他的心目中,典型的中庸艺术就是波普艺术。因此,在格林伯格那里,“前卫”更多地是指某种态度,即前卫态度,一种反对既定艺术语言和学院派的态度。这种理解,同样也构成英美对前卫艺术的一般理解的基础。这一点,使格林伯格的前卫艺术理论,与德国美学家彼得·比格尔的前卫艺术理论(或先锋派理论)迥然不同。[详见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以及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比格尔前卫艺术理论的评论。]格林伯格的早期思想深受马克思(Karl Marx)和霍夫曼(Hans Hofmann)的影响。格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他对前卫艺术发生了兴趣,因为前卫艺术暗示着,抽象是一种革命的形式,远离美国叙事性绘画的流行趣味。但对格林伯格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德国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汉斯·霍夫曼。1938年至39年间,格林伯格参加了霍夫曼的夜校。在那里,霍夫曼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质量——扁平画布上的色彩、线条、平面及各种形状的“推-拉关系”。在格氏40与50年代的批评中,他发展了这些观念,将它们锻造成一种独特的批评工具。40年代中叶,格林伯格是第一个支持纽约画派的抽象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及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人。其时,不要说美国民众尚未认识到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意义,就是极大多数美国批评家也都不认为这些纽约艺术家有什么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批评家支持这批艺术家,格林伯格是他们当中最坚决的一位。请读者留意这一历史时刻,格林伯格支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时,冷战是否已经开始了?1950年12月,格林伯格加入美国中情局(CIA)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American 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文化自由委员会”的分枝机构。这一史实,成了后人攻击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御用政客这一不实之辞的主要来源。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格林伯格的批评写作直接地受命于该委员会,或间接地受命于中情局,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为美国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机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卷入了美国政府的冷战。那么,格林伯格之加入“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该作何解释?格林伯格四卷本文集的编者奥布赖恩(O"Brian,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是较为客观、中立的学者)认为,这一举动只能被解释纽约左派知识分子普遍的政治转向的一种象征。对共产主义(它在现实中是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现的)普遍感到失望的这些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通过这种“站队”的象征性举动来表明自己对自由的捍卫。自从用法语写作的加拿大人赛尔热·居尔博特(Serge Guilbaut)《纽约如何盗窃现代艺术的观念》(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发表以来,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就饱受“冷战战士”(cold warrior)之饥,仿佛曾经无人理睬的前卫艺术家们,再度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即便是这位带有强烈的法国文化沙文主义情绪的居尔博特先生,也还能在他的书里开宗明义指出:“我的意图并不是想要将这一前卫运动的艺术家们说成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也不是想要暗示,他们的行为乃是某种阴谋的产物。”(Serge Guilbaut ,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Freedom and the Cold Wa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3)讽刺的是,后人不将这位始作俑者的观点篡改为阴谋论,是不会感到过瘾的。上世纪末,主持过一项关于“美国中情局与文化冷战”的大规模调查工作的作者弗朗西丝·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曾采访了1954至1961年间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的瓦尔多·拉斯姆森(Waldo Rasmussen,1961年以后任馆长)。拉斯姆森告诉这位作者:有一系列文章在讲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展览计划与文化宣传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暗示这一计划与中情局有关。由于我那几年正好在那儿工作,我能说,这彻头彻尾是假的。国际计划的重点是有关艺术的——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宣传。事实上,对一家美国博物馆来说,避开文化宣传的暗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理由,跟美国大使馆或美国政府官员联系并不总是有利的,因为那会暗示这些展览意在宣传,而事实上它们却不是。(Frances Stonor Saunders, 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London, Granta Books, 1999, p. 268)末了,即使是这位竭力想要曝料的作者桑德斯小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初步的证据证明中情局与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间有过正式协议。”(“There is no prima facie evidence for any form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CIA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bid., p.264)然而,全世界的“憎恨学派”(借用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用词)并不会就此罢休。桑德斯小姐就明目张胆地说:“事实上,它(按指正式协议)根本没有必要。”但是,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桑德勒(Irving Sandler)指出的那样:对全世界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及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言,提供证据却有必要。(另一项反驳中情局推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论点的、最为晚近的大规模调查工作是由大卫·考特[David Caute]做出的,见他的The Dancer Defect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那么,格林伯格本人是如何回应抽象表现主义是冷战的武器这一说法的?他说:有大量这类屁话——说什么国务院支持美国艺术,那是冷战的一部分,如此等等。只有当美国艺术在国内与国际,主要是在巴黎,都已经成功之后,国务院才说,我们现在可以出口这类东西了。在这之前,他们根本不敢这么做。[而当他们这么做时]仗早已打胜了。(Robert Burstow, “On Art and Politics: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Clement Greenberg,” Frieze, September-October 1994, p. 33.)因此,与50年代其他著名的纽约知识分子一样,格林伯格有着明确的政治关切。但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关切不应当与他的政治行动混淆起来,更不应该因其政治不正确将其言论一概抹倒。(在“自由世界”与“极权主义”这种简单的二极对立——所谓的冷战思维——里,反其道而行之难道就正确吗?)中国有一个良好的治学传统,叫做“不因人废言”。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通过揭示某人的政治动机(尤其是当这种政治动机与自己的政治立场不一样时),将其言论一笔勾销。50年代,当纽约画派获得承认后,格林伯格批评的质量使得他声名显赫。他应邀组织展览,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贝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等地讲学。格林伯格继续深化其思想,继续写作艺评。他以简洁的文字,将对现代艺术史的指涉与他对绘画的形式特质的分析,以这样一种方式结合起来,以至于使上述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很容易为艺术批评家及学习艺术的学生们所理解。他的艺术批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其艺术热情的那种完全个人的、充满了激情的阐述。1961年,他出版了评论文集《艺术与文化》(Art and Culture),对下一代批评家产生了重大影响。60年代早期,格林伯格还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现代主义绘画》(“Modernist Painting”)。此文勾勒出了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在其中,画家们对绘画的形式要素(特别是画面的平面性)压倒一切的关注,成了他读解现代艺术史的一条共同主线。从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到20世纪40与50年代的纽约画派的当代绘画,格林伯格追溯了一条持续地剥离主题材料、错觉与绘画空间的线索。由于其媒介的内在逻辑,画家们拒绝了叙事性,代之以绘画独一无二的形式品质。其中,他对现代主义的定义,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关现代主义理论的最清晰的论辩之一: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康德(Kant)运用逻辑以确定逻辑的边界,尽管他从逻辑旧有的管辖权范围撤回了不少,但在仍然属于逻辑的范围内,它的基础却更为坚固了。(C.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in C. Harrison & P. Wood(eds.),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p.755.)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的这种自我批判本质,源于但不同于启蒙运动的批判。启蒙运动开启了以人类理性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各种人类事务的先河。每一种人类活动都被要求奠定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同样道理,艺术也必须实施这种自我证明:每一种艺术都得实施这种自我证明。需要展示的不仅是一般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而且还是每一种特殊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每一种艺术都得通过其自身的实践与作品来确定专属于它的效果。诚然,在这么做时,每一种艺术都会缩小它的能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它亦将使这一范围内所保有的东西更为可靠。(Ibid.)格林伯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主要是一种思想方式)追溯到启蒙运动中的自我批判原则,还在于将特殊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艺术与每一种具体艺术的媒介特征联系起来: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了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任何效果。因此,每一种艺术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其“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的事业则成为一桩强烈的自我界定的事业。(Ibid.)联系到绘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格林伯格进一步指出,其媒介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的局限性: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艺术掩饰了艺术的媒介,利用艺术来掩盖艺术;现代主义则运用艺术来提醒艺术。构成绘画媒介的局限性——扁平的表面、基底的形状、颜料的属性——在老大师们那里是被当做一些消极因素来加以对待的,只能含蓄地或间接地得到承认。在现代主义作品里,同样的这些局限性却被视为积极因素,而且得到公开承认。马奈的绘画由于其公开宣布画面的平面性的大胆直率而成为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品。在马奈的启发下,印象派画家放弃了绘画底色与半透明色,使赤裸裸的事实暴露在观众的眼前:他们所使用的色彩就是由从颜料管或颜料盒中挤出来的颜料构成的。塞尚(Cezanne)则放弃了逼真性或正确性,以便使他的素描或构图更为明确地吻合画布的矩形形状。(Ibid.,pp.755-756)而在所有这些限定因素中,绘画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平面性”。因此,在格林伯格看来,一部现代主义绘画史就是不断地走向平面性的历史:然而,正是绘画表面那不可回避的平面性的压力,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据以批判并界定自身的方法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来得更为根本。因为只有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和专属的特征。绘画的封闭形状是一种限定条件或规范,与舞台艺术共享;色彩则是不仅与剧场,而且与雕塑共享的规范或手段。由于平面性是绘画不曾与任何其他艺术共享的唯一条件,因而现代主义绘画就朝着平面性而非任何别的方向发展。(Ibid., p.756)这些构成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论辩。随着波普艺术(Pop Art)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方法就不再管用了。波普艺术建立在赤裸裸的概念智慧(而不是艺术家的感觉或灵感上),又源于“低级艺术”,它们成了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理论的反题。作为对波普艺术的回应,格林伯格1964年举办了“后涂绘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展。在展览目录导论中,他拓展了自己的理论原理,认为展示开放性、赋形的线条清晰性以及明亮甚至单色调的绘画,乃是他在《现代主义绘画》一文中曾经勾勒出来的那个艺术的形式史的自然演进。格林伯格独创了“后涂绘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这一术语,用以区别抽象表现主义或涂绘抽象(按:格林伯格的“后涂绘”一词,来自沃尔夫林的Malerisch[涂绘]。沃氏用它来指称与“线描”相对的绘画特质,用以界定区别于古典艺术的巴洛克艺术。因此在沃氏那里,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绘画是线描的,而巴洛克绘画却是涂绘的。参Clement Greenberg,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 in Clement Greenberg,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 4,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并参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后涂绘抽象一词被用于大量抽象艺术家,他们反对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笔势的抽象趋势。后涂绘抽象中占主导趋势的被称为硬边抽象画家(hard-edged painters),如凯利(Ellsworth Kelly)、法兰克·史特拉(Frank Stella)。他们探索高度规则化的形状与画面边界之间,画布表面上被描绘的形状与画布基底的真实形状之间的关系。这一术语也被用来指称那些色域画家(color-field painters),如海伦·弗兰肯萨勒(Helen Frankenthaler)、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他们直接使用炳稀颜料在未涂底色的画布上探索大面积纯色块的肌理和视觉效果。不过,这些运动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艺术家,例如肯尼思·诺兰德(Kenneth Noland)具有两个运动的诸多共同特点。后涂绘抽象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自我批判的辩证法的继续(但是,也激发了不同意见,特别参见迈克尔·弗雷德:《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沈语冰译,以及沈语冰:《格林伯格之后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均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格林伯格的个人趣味导致他拒绝60年代的波普艺术,因为波普艺术是一种明显受到庸俗文化影响的趋势。在波普艺术之后,格林伯格的影响开始衰落。不过,在整个60年代,格林伯格在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当中,例如在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当中,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70年代以后,格林伯格基本上已经退出艺术批评界,转而总结其艺术批评生涯的哲学基础,亦即他的美学观。他的晚年讲学与写作,使他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即使对他那些挑战者而言,格林伯格也依然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所有人都同意他清晰简明地阐述了一种看待艺术的方法,流行达半个世纪之久。格林伯格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对当代批评家来说,他的阐述最终界定了整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汤姆·伍尔夫(Tom Wolfe)写于1975年的书《涂写之词》(The Painted Word)中,他称格林伯格是“文化三山(三伯格)”之王。所谓“文化三山(三伯格)”是指对美国艺术界影响最大的批评家三巨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和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格林伯格遭到众多的诋毁,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格林伯格的重要性。美国学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J. Lewis,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在本文里,为了表示平衡起见,我很少引用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们的话)曾经这样来刻画那些“克莱的诋毁者”(Clemblashes)眼中的格林伯格肖像:“他是推广美国艺术,使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的人,心照不宣地与所谓中情局资助的美国绘画在欧洲的巡回展览合作,也是一个将麦卡歇主义者的气质带进其审美判断的人,不能容忍不同意见,强化了令人窒息的一致。”(Michael J. Lewis, “Art, Politics & Clement Greenberg”, Commentary, June 1998)然而,也正如刘易斯所说,格林伯格持久不衰的重要性的真正原因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艺术界仍然为他的观念与训条所困扰。当下的至理名言是,艺术应当具有明确的和直接的政治用途;庸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毫无意义的;主题内容与叙事内容要比技法或形式更重要。至于内在于每一种艺术类型的风格发展的、融贯与逻辑的道路的观念,则被抛弃,转而成为欢迎地方性的、临时的、个人的和任意的东西的任情狂欢。“但是,”刘易斯进一步指出,其结果却不是一种较早阶段的文化活力的增进,而是一种明显的和灾难性的衰落。因此,如果说美国的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仍然在运用格林伯格的理论——他们确实如此——,那是因为在没有任何立足点的、汹涌险恶的大海上,拥有一个地标总是令人安慰的,即使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可恨的东西。作为一种陪衬,甚至作为一个秘密的理想,格林伯格所支持的某些东西——严肃、高度的思想完整性、对形式完美的倾心——或许还会伴随我们一段时日,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Ibid.)参考书目:1.Clement Greenberg,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Boston: Beacon Press,1961;《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Clement Greenberg, Late Writings, edited by Robert C. Morgan, St. Pau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3.Clement Greenberg, Homemade Esthetics: Observations on Art and Tas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4. Clement Greenberg,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4 vols.,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993.5. Donald Kuspit, Clement Greenberg: Art Critic,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6.沈语冰:《格林伯格:现代主义及怨言》,载《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178页。(原载《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0年第3期)
2023-07-21 16:50:551

格林伯格的介绍

格林伯格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许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
2023-07-21 16:51:081

莫利斯·格林伯格的自传简介

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莫利斯·格林伯格的名字在保险业如雷贯耳。离任后的格林伯格最近决定要写一本书,而他的写作角度也有别于他人,他以自己爱犬的视角回顾了以往的经历。据路透社10月26日报道,格林伯格的这本新书名叫《雪球眼里的世界》。书中以格林伯格的爱犬雪球的口吻来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格林伯格说:“雪球会在书中告诉大家一些趣事,如我在莫斯科的一次私人聚会上发生的事情;那次聚会的主人并不知道我把它藏在了餐桌下,但当雪球看见有名的歌星最终还是兴奋地叫出声来后被人发现了。”格林伯格还说:”我带雪球去了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它都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我带它去了中国,还参加了那里的国宴。”美国国际集团员工透露,格林伯格和他的爱犬的确形影不离,他专机上的卫生间除了他本人、他的夫人和雪球专用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雪球眼里的世界》讲述的故事主要涉及到忠诚和心理学。在书中,人们看到一位老人将他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事业,但最后却在种种压力下被迫离任。只有他的爱犬忠诚地陪伴着它的主人。年近八旬的格林伯格曾经被业内人士一致公认为是美国国际集团不可或缺的终生领袖,分析家们经常会说:“没有格林伯格的AIG是不可想象的。”1967年,格林伯格代替公司创始人斯塔尔成为首席执行官,在他执掌公司的37年里,美国国际集团凭借着创新和努力从一个小公司逐步发展为在130个国家雇用了9.2万名员工、资产高达1660亿美元的世界第3大跨国金融集团。但今年5月,美国国际集团卷入了经济丑闻,身陷种种尴尬境地的格林伯格最终被迫离任。
2023-07-21 16:51:201

布莱恩·格林伯格的介绍

布赖恩·1978年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12岁和父母、妹妹搬到圣路易斯居住,在那里他被Cookie Crisp Cereal的一则广告首次请入了镜头。纽约大学在学期间加连保格加入了数个剧团工作室,还曾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实验前卫剧团学习过一段时间。毕业后布赖恩开始亮相电视荧屏,最早客串出演了《法律与秩序》(Law & Order),在那里他遇见了令人尊敬的老演员杰瑞·奥巴赫,对方教给了他什么是演员应有的态度,即使是对于片场的临时演员们也要给与足够的尊重;接下来他又在在《黑道家族》、《Third Watch》等热门剧中频繁亮相,另一边通过约翰·特拉沃塔主演的影片《禁止的真相》登上大银幕。
2023-07-21 16:51:331

寻找 格林伯格 Greenberg 的论文 现代主义绘画(Modernist Painting)的中文版。

长期以来,艺术界洪流的流向一直不明,要么被拦蓄起来,要么泛滥而出,直到经过一些冒险的批评家多次试切(trail cuts),某些河道才得以成形。最后,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约翰斯赏析”(the appreciation of Johns)的宽阔河道——尽管它仍然弯来弯去——终于可以航行了。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轻视批评家们的作品的人——并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多么现实。他们等待着,一直等到河道安全成形,然后大摇大摆地现身,享受着顺风顺水的航行,然后说,谁需要批评家呢?[2]这段话是美国当代尚健在的、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施坦伯格说的。我之所以长篇累赎地援引它,是因为它最为雄辩地证明了我关于艺术批评功能的基本观点。我曾经指出:“不了解艺术批评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艺术史。我认为,批评史是艺术史的前史,只有在这部前史里,艺术史的化石才得到或多或少可辨认的形态。”[3]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唐纳德·库斯比特(Donald Kuspit)曾经指出,艺术批评家的角色经常是悖谬的。因为当艺术品还很新鲜和怪异时,他就率先,常常是最鲜活地做出反应,并且初步向我们解释它的意义。然而,他的反应又常常不很全面,因为这样的艺术品还没有被广泛地体验过:作品尚未有一个历史,一个据此可以解释“文本”的语境。当批评家将艺术品当作一个当下产品来遭遇时,它还缺乏历史“负载”。事实上,批评家的部分工作就是要在历史的法庭上赢得胜诉。这就是为什么,正如波德莱尔所说,批评家经常是一个对艺术品“充满激情和党派性的观察家”,而不是对其价值做出无利害判断的裁判员的原因。正因为其当代性,他扮演着鼓动家的角色,只能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处理整个案子。对敏感的批评家来说,作品始终让他感到惊异,而他则始终对它保持热度。他会让未来的艺术史家们去处理诸如解剖艺术品之类的事情,到那时,它通常已被假定有了一个公认的意义。另一位大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则认为,批评性地趋近艺术品的最佳时机是当它的新颖性已经逝去,而它自身却尚未成为历史之时。然而,正是这种时刻,艺术品的阐释最是未曾解决,最易受到攻击;也是在这样的时刻,批评家以即席命名的形式所作的当机立断,往往一劳永逸地封存它的命运。[4]轻视艺术批评的人所在多有。讽刺的是,艺术批评家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他声称要为其辩护的艺术家本人。艺术家很少理解批评家,正如许多批评家也很少能够理解艺术家一样。他们往往是在两种全然不同的教养背景和行为习惯中工作,故而难得有高山流水的雅致。轻视艺术批评的还有艺术史家。正如施坦伯格在《另类准则》“序言”里指出的那样:“很少有艺术史家严肃地对待当代艺术,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将注意力从罗马教廷转移到纽约第十大街,会令他们感到震惊,认为这是轻浮的——我也尊重他们的正直。因此,每当有同学提到我的〔艺术批评〕专栏,我都要乞求他压低嗓门。他在谈我的私生活呢。”[5]。坦率地说,有不少德高望重的艺术史家就瞧不起艺术批评,认为艺术批评只不过是批评家表达的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而已。这种说法对许多批评家而言,或许正确。但对那些伟大的批评家而言,则显然是错误的。施坦伯格就是这样一位令诸多艺术史家感到窘迫的伟大批评家。他对美国当代艺术的种种“试切”,不仅疏通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河道,更重要的是,为20世纪艺术史的书写和重新书写,拓宽了河床。 论文《另类准则》构成施坦伯格批评思想的纲领,后来成为同名批评文集的书名。该文在简短的序言后,分为八个部分。但从其主旨来看,这篇论文其实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破,下篇是立。上篇主要欲破除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美国形式主义批评思想,下篇则提供他自己的“另类准则”。对施坦伯格来说,格林伯格只是形式主义最晚近的版本而已。在做学生时,施坦伯格支持英国伟大的艺术史家与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确立起来的形式主义原则;但作为一个成年的艺术史家,他转向了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人类情感、动机及其隐喻式再现的童年兴趣。在为《另类准则》2007年版所写的“新序”里,施坦伯格回忆了自己的艺术教育史,特别提到了形式主义美学对其艺术感知中的童年经历的压抑。而成长以后的施坦伯格,终于发现了图像学的工具,仿佛为自己摆脱压抑,恢复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的兴趣打开了大门。这个“新序”一上来,施坦伯格就回忆道:由于我对艺术的痴迷,母亲终于带我去了一家博物馆,其中有幅巨大无比的画深深地惊扰了我,使我整整一星期都无法摆脱它。那一年是1930年,那个城市就是柏林(我们家七年前刚刚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庇护之所),扰乱我年仅十岁的那颗心灵的画,便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巨幅画作《圣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一个不穿衣服的年轻人,被绑在一棵枯树上,脚下散满了砍下的树枝,利箭穿过他的肌肉。这幅画令我忧心忡忡:他怎么还能站在那儿;难道他不感到疼痛么?三年后,这个家逃离纳粹德国,定居于伦敦。那里的艺术学校迅速将我培养成人。我学会了,细细地观赏画作需要别的准则。你不用问一个被描绘的圣者他的献身有什么感觉。成年人都在追踪视觉韵律和“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他们羡慕的是“画面的完整性”,或是“坚持媒材的真实性”。要是某些表现过度的塞巴斯蒂安(例如曼泰尼亚的作品)展示了他的痛苦,你不必在意,因为这类表现模糊了“绘画的本质目的”。我明白了,并试着将形式主义的准则加以内化。终其一生,施坦伯格似乎都为自己在成长期遭遇到了强大的形式主义理论而感到遗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不遗余力地反对形式主义理论。然而,当他终于认识到最好的形式主义美学并不排斥主题内容,他才觉得形式主义方法论与图像学方法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我意识到,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事,而我关于现代艺术或古典艺术所写的全部论文,都是基于一个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在绝非此即彼的基础上,施坦伯格尝试了一种多元论的解释,这种解释综合了形式分析、情感内容与历史语境——这种批评模式在其后的30年里影响越来越大。在《另类准则》一个标题为《预防的美学》的小节里,施坦伯格用了短短千余字,就勾勒了从波德莱尔到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美学史的纲要。他首先援引了波德莱尔(Baudelaire)论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文章,在该文中,波德莱尔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审美愉悦来源于艺术品的形式安排(在这个具体的语境里,他称之为“阿拉伯装饰图案”),而非主题内容:一个描绘得很好的人物会令你充满愉悦,而这种愉悦与主题无关。无论是撩人的还是恐怖的,这一人物都完全得益于它在空间中描绘的阿拉伯装饰图案。被剥了皮的牺牲的肋骨,晕厥的宁芙的身体,如果说得到高超的描绘,都会产生一种愉悦,在这种愉悦中,主题不起作用;如果你不信,我就不得不认为你是一个刽子手,要不就是一个流氓。其次,施坦伯格搬出了罗杰·弗莱《最后的演讲录》(Roger Fry"s Last Lectures),弗莱在这个讲座里谈到了印度雕塑艺术的“色情”主题,并且认为这种意在唤起观众的好色心理的艺术,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干扰了审美沉思(罗莱对印度雕塑的认识当然存在着一些偏差):印度艺术家的感官过于好色——他们许多雕塑的主题(leitmotif)都来自慵懒与被冷落的女性人物的姿势。他们艺术中的大多数,即便是他们的宗教艺术,都绝对是色情狂的,尽管我对这种表现形式没有道德上的偏见,但通常总会因为强行插入一个不相关的兴趣,而干扰了审美沉思;这种兴趣不仅能打搅艺术家的定力,也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观照艺术品的本质目的。再次,施坦伯格列举了美国收藏家和艺术史家阿尔伯特·巴恩斯(Albert C. Barnes)的例子。施坦伯格认为形式主义作家们总是指责艺术家试图以非法的方式打动观众——例如,巴恩斯就认为,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庭天顶画《人类的堕落》(Fall of Man)“其运动效果是强有力的,但过于戏剧化了”,是走错了方向,必定要付出代价。最后,施坦伯格请出了他的写作年代(60末和70年代初)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将毕加索在某个时刻失去了确定性这一点,归咎于画家对图解式表现性的关注,而在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中,绘画中所有表现性的内容,与文学性和叙事性一样,都是要不得的,是违背了形式主义律令的:一幅作于1925年,名为《三个舞者》(Three Dancers)的令人吃惊的画,自粉红色时期以来首次雄心勃勃地出现了图解式的表现性,这是他的确定性开始减弱的第一个证据。……然而,《三个舞者》走错了方向,不是因为它是文学性的……而是因为对画面中间那个人物的头部与手臂所作的戏剧化安排与描摹,造成了上方三分之一的画面游移不定。显然,施坦伯格的目的就是要在这篇论文的前半部分,系统地清理当时在美国艺术史与艺术批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思想。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略早于《另类准则》写作的1968年),施坦伯格在出版于1962年的一部罗丹作品展览目录里,念兹在兹的仍然是要肃清其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形式主义思想:那是在我接受艺术教育之前的事,不久后老师教导我说:激情是一回事,戏剧是另一回事,而艺术更是不同的一回事。美学判断要有责任心。由于青少年时期绝对可靠的教育,尤其是罗杰·弗莱这位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使我懂得了艺术审美并不是对任何有趣刺激物的心悦诚服。真正有品质的审美,我猜想,应该有其自身道德上的标准。它应该至真至纯、坚贞不屈,并且是禁欲主义的,不但要拒绝平庸,而且能够经受得住烦扰内容的诱惑和干扰。施坦伯格似乎特别不能接受罗杰·弗莱关于罗丹的评论:在年满十七岁之后,我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像之前从事前卫艺术的长辈们一样,罗丹的作品没有通过审美方面训练有素的检验。按照那些标准,它是失败的,那些标准只想单独满足它们自己对艺术的基本形式品质的要求。而罗丹喜欢表达的是多愁善感、容易理解的情感,罗丹作品的形式太过松散,因此没有资格被称为严肃的雕塑艺术。罗杰·弗莱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良师益友,他曾提出这样的经典语录:“罗丹的概念基本上不是雕塑语言。他关注的是性格与情境的表达,基本上是戏剧化的和图解性的。”在上面所引的任何一个段落中,形式主义理论,至少在施坦伯格看来,都主张要排斥绘画中的文学性、叙事性、图解性,或戏剧性、表现性的内容,都要求只关注绘画的诸种形式要素(线条、色彩、块面等等)的组织和安排。尽管这不是罗杰·弗莱的晚年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是,流行的形式主义理论,确实如施坦伯格在上述各种引文里所呈现的那样,只关注形式,不问主题内容。对此,施坦伯格有一个著名的总结性发言:我发现自己总是与被称为形式主义的东西相对立;不是因为我怀疑形式分析的必要性,也不是因为我怀疑由严肃的形式主义批评家所做出的那些工作的积极价值。而是因为我不信任他们的笃定,他们的定量手段,以及他们那种自我陶醉地漠视其工具无法测量的那部分艺术表现的做法。我最不喜欢的是他们那种令行禁止的立场——一种告诉艺术家他不应当做什么,告诉观众他不应当看什么的态度。我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形式主义”已经沦落为一个方便的指称,在施坦伯格写作《另类准则》的年代(1968年),已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大行其道,因此已经成为“被称为形式主义的东西”。换言之,它已经不再需要在波德莱尔、罗杰·弗莱、格林伯格等形式主义的代表作家之间进行必要的区分。更没有必要在早期弗莱与晚年弗莱之间作出区分。总之,“形式主义”已经成为某种广泛流行的思潮,已经成为过分简化了的、教科书的标准用语。第二,施坦伯格并没有否定形式分析的必要性,也没有否定严肃的形式主义批评家们的贡献(我猜想他所说的严肃的形式主义批评家更多的是指罗杰·弗莱,而不是格林伯格)。第三,施坦伯格指出了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形式分析方式无法处理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内容和表现性内容。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作为施坦伯格主要方法论基础的图像学的有关知识。他关于艺术史的理解问题的三个层次的观点:初步的或自然主题的层次:这是理解的最初步层次,是对作品的纯粹形式的单纯直观。以《最后的晚餐》为例,如果我们停留于这一最初层次,那么这幅画只能被感知为一幅绘有13个坐在桌边的人的画儿而已。这种对一件作品的初级理解是最为基本的,无需任何附加的文化知识。第二级的或常规主题层次(图像志层次,iconography):这个层次比前一层次深入了一步,并把人们带到需要文化和图像志知识的层次。例如,一个西方观众会理解围着一张桌子坐着的13个人的画,再现了基督最后的晚餐这一事件。而没有有关西方基督教历史知识的观众,则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习俗(或常规)层次上的主题。内在意义或内容层次(图像学层次,iconology):这一层次将要考虑在理解一幅艺术作品时个人的、技术上的或文化史方面的因素。它不再将艺术品视为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一种历史环境的产物。在这个层次上工作的艺术史家将会提出“这位艺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再现最后的晚餐?”之类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最后一个层次乃是一种综合。艺术史家会问“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潘诺夫斯基看来,艺术作品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加以考察,即:一、形式层面(一幅画的纯粹形式关系);二、图像志层面(一幅的主题内容);三、图像学层面(一幅画的深层意义)。对潘诺夫斯基来说,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潘诺夫斯基的学生拉文(Irving Lavin)所说:“正是对于意义的这种不懈追问和求索——特别是在人人都认为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地方——使得潘诺夫斯基将艺术理解为与传统的人文学科(liberal arts)同等重要的思想业绩。”[16]由此推断,施坦伯格所说的“我不信任他们的笃定,他们的定量手段,以及他们那种自我陶醉地漠视其工具无法测量的那部分艺术表现的做法”,似乎可以理解为,形式主义方法只能处理图像学方法所能处理的第一层次的问题,却无法处理图像学所要求的第二、第三层次的问题。(当然,在对20世纪抽象艺术的评论中,图像学倒过来却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纯粹抽象艺术没有主题或内容层次;只有形式和意义层次。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不赘。)或许正因为施坦伯格这一指名道姓的批判,使得格林伯格感到有必要为自己作一些辩护。这个有名的辩护便是发表于《现代主义绘画》之后一则长长的“后记”。格林伯格在这则“后记”里说,他的文章经常被误解为“告诉艺术家应该做什么”,那可能是他的修辞之过:每当他描述艺术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事(was)时,他的批评家们总是把他理解为是在颁布规范性的“应当”(ought to):我想借此机会更正一个错误,一个有关阐释非关事实的错误。许多读者(尽管远不是全部),似乎把我在这里勾勒出来的现代艺术的“基本原理”视为作者本人所采纳的立场,也就是认为作者所描述的当然也是他所宣扬的。这或许是文风或修辞之过。然而,仔细地阅读一下他写的东西,就会发现,他绝没有表示他赞成、信奉他所描绘的东西。(在“纯粹”和“纯粹性”这两个词上打上的引号可以清楚无误地表明这一点)。作者试图部分地解释,过去一百多年里最好的艺术是如何产生的,但他并不是在暗示它不得不如此产生,更不是在暗示将来最好的艺术也必须如此产生。“纯粹”艺术只是一种管用的错觉,但这并没有使它不再是一种错觉。它继续管用这种可能性同样也不能使它不再是错觉。这就构成了现代主义理论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公案:即格林伯格究竟是一个还原论者和本质主义者,并因此导致他种种断言的武断、绝对以及施坦伯格所说的“行令禁止”的态度,还是,正如格林伯格自己辩护的那样,是一个经验主义者?现代主义理论史上最著名的一些学者,例如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T·J·克拉克、德·杜夫(Thierry De Duve)等,都卷入了这场论战。施坦伯格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批评形式主义试图将形式当做单个变量,从艺术品的总体氛围中抽离出来,而这在他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认为:缩小参照的范围一直是形式主义思想自命的任务,不过其中仍有一些艰难而又严肃的想法。既然艺术品是如此复杂,其韵味又是如此无穷,因此将艺术价值落实到形式组织的单个决定因素,一度——在19世纪——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这种尝试是要通过将单个变量孤立出来,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规训艺术批评。艺术的“本质目的”——随便你称它是构图的抽象统一,还是别的什么足以阻止它坍塌或游移不定的东西——被假定为可以从所有艺术品当中抽离出来。而整个意义的范围则被规定不许处理“主题”,因为主题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没有害处罢了,通常的情况下则成为形式的负担。在形式主义伦理中,理想的批评家不为艺术家的表现性意图所动,也不受其文化的影响,对其反讽意味或图像学内容视而不见,目不斜视地按计划行事,就像奥尔弗斯(Orpheus)走出地狱一样。[20]第二,施坦伯格认为,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艺术与老大量们的艺术之间的差异的反错觉主义分析,是违背艺术史的。它夸大了错觉主义在老大师们的作品里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施坦伯格看来,与20世纪的画家们一样,老大师们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发现了一些手段,来提醒他们的绘画的媒介存在。这些手段包括对精心制作的画框的运用、在暗示与引用中故意指涉别的画作、形式的变形、色彩的节制、表面的闪光,以及极端的、非人间的美,等等。这涉及到格林伯格关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基本论述。格氏认为,老大师的错觉主义以艺术掩盖艺术,掩饰艺术的媒介特征,欺骗观众;现代主义绘画以艺术揭示艺术,突出艺术的媒介特征: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艺术掩饰了艺术的媒介,利用艺术来掩盖艺术;现代主义则运用艺术来提醒艺术。[21]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主义绘画里]观众在被迫注意到平面性所包含的东西之前,而不是之后,首先就注意到了绘画的平面性。[而在古典主义绘画里]人们在看到绘画本身之前,往往先看到老大师画中所画的东西[例如一匹马],而人们看到的现代主义绘画首先就是一幅画本身[一些或多或少抽象的色块与线条,而不是一匹马]。[22]施坦伯格反对格林伯格在老大师与现代主义者之间所确立的二元对立。他的反对分两步走:第一步,他提供了大量例子,说明事情并非如此,老大师们的错觉主义并不掩盖媒介特征,相反,他们以各种手段突出绘画的虚拟特点.考虑一下那种典型的老大师的表现,即迅捷的速写。要是其钢笔的笔触与深褐色的墨水先于,或与那位老太太的形象同时出现,那么伦勃朗的素描就会变成一幅现代主义作品吗?在我看来,这位画家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掩饰他的媒介,或是掩盖他的艺术;他想要的而且也得到了的东西,正是它所唤起的形象与纸张、笔触及墨水的物质性之间被明确指出了的张力。而且,从风格的角度看,这样一种速写正是老大师的艺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3]这里,施坦伯格所举的是伦勃朗晚年画作《读书的老太》(约1639-1640年)的例子。他指出,倘若伦勃朗的笔触与墨水,先于或者同时与画中所画的老太的形象出现,倘若伦勃朗明确表现出了绘画媒介与绘画内容之间的张力,那么伦勃朗的素描就会变成一幅现代主义作品吗?在施坦伯格看来,伦勃朗根本不愿意掩盖媒介,他想要唤起的就是那种格林伯格所说的老大师们竭力想要隐藏的“张力”,即笔触与墨水的物质性和它们所刻画的形象之间被明确指出了的张力。因此,在施坦伯格看来,格林伯格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然,笔者认为,施坦伯格将格林伯格的理论过于简化了。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绘画理论,当然不是不可能允许出现例外。因为他论证的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一般趋势。这种一般趋势是与古典绘画相比较而言的,总能允许有例外出现。伦勃朗晚年那种突出绘画媒介、强调笔触与材料的表现力的做法,正是古典绘画的例外,而非古典绘画的常态。顺便提及,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媒介特征的强调,源于但不同于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罗杰·弗莱。弗莱是第一个指出伦勃朗等老大师绘画中的笔触价值的现代批评家,他在为后印象派画家辩护时,曾将塞尚等人大胆暴露笔触的画法追溯到晚年伦勃朗:一般而言,荷兰画家被局限在一种最后加工完成的虚伪表面上,而不敢使用更有表现力的方法。正是这一点使得伦勃朗成为出类拔萃的典范。因为正是伦勃朗,在其晚年揭示了物质材料的充分表现潜力。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惰性的,相反,材料为观念所渗透,并仿佛为观念所极化,因而画面上的每一颗粒子都变得灵动起来。[24]施坦伯格反对格林伯格二元论的第二步是,他以现代主义绘画中新类型的错觉主义,来说明现代主义倒过来并不缺乏错觉,只不过是一种新型的错觉罢了:相反,假如观众倾向于将现代主义绘画视为风景的空间化抽象,那又如何?雕塑家唐·贾德(Don Judd)抱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画派的绘画使他强烈地注意到他们的平面性所包含的东西——“虚空”以及“错觉主义空间”。他后来说:“罗斯科的整个工作方式都建立在大量错觉之上,非常虚空。整件作品都关乎在空间中飘浮着的区域。与纽曼相比,他的作品绝对存在着一定的深度。不过,我最后觉得,所有的绘画在空间上都是错觉主义的。”[25]这样一来,施坦伯格认为,格林伯格在现代主义与老大师们之间所确立的对立根本就不能成立。(顺便提及,将罗斯科的纯粹抽象作品理解为风景的空间化抽象,或太空时代的虚空体验,从而将纯抽象绘画当作某种具有图像志内容——即主题内容——的东西来加以欣赏,并不是不可以,但似乎离纯抽象绘画的主旨相去甚远。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纯抽象画没有主题内容的说法。因为,硬要在这类纯抽象画中读出主题内容来的做法,违背了人们欣赏纯抽象画的直觉。)既然不能成立,那么格林伯格的绘画媒介论当然就不能作为现代主义的界定性定义。因此,需要另一种准则来加以界定,而这个准则就是施坦伯格所提供的另类准则:一个更大的反对意见关系到格林伯格对前现代艺术的处理,这需要加以讨论是因为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是在与老大师们的对立中界定自己的。假如这一对立变得不稳定了,那么现代主义也许需要重新加以界定,即由另类准则来加以界定。[26]施坦伯格是最早公开批评格林伯格的人,而且相当有力,但施氏的批评也不无商量的余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无视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独特的历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格林伯格的历史地位。他将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置于15世纪以来的全部西方艺术史中来加以观照,这种方式既有其有效的一面,但也有其甚不合理的一面。正如施氏在文中批评格林伯格不该动用康德来将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化时所表明的那样,施氏的方法很有可能演化成一种貌似历史主义的非历史观:按照他的逻辑,康德提出的理性的自我批判恐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理性的自我批判至少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时代,正如尼采曾经认为的那样。而格林伯格的历史地位,恰恰在于提供了对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关现代主义绘画迄今为止仍然属于最为清晰的理论总结,不管这一理论对于那段艺术史的全部丰富性来说显得如何单薄,但它仍然构成最有说服力的阐明之一。当然,如果说施坦伯格对形式主义的拒绝构成了这篇论文最具策略性质的大胆一面,那么,他还提出了许多其他富有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其后的30年里基本已成共识,而为人们普遍接受。施坦伯格将现代主义的线型发展历史,与诺兰(Norland)之类的年轻艺术家所要求的快速发展的感知模式联系起来。他还提出了从指涉自然的艺术向指涉文化图像的艺术的转向,例如在劳申伯格的作品里,他称这种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Post-modernist),这是在与当代艺术相关的语境中第一次使用该术语。这些概念在艺术史研究与当代艺术批评中仍然影响很大,也许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不再动问它们的起源。与任何老生常谈的始作俑者一样,施坦伯格的版本要比后来它在其他人的写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少教条色彩,更多细微的差异。施坦伯格的论辩高超而有力——没有人会说他故意手下留情——但是从来不仅仅为了置对手于死地。他从来没有想过让他的多重分析法被确立为惟一的方法,被确立为终结一切多元论的多元主义。事实上,施坦伯格从来不排斥形式主义的关切,也不排斥那些只坚持形式主义关切的公正的批评家。正如他自己所言,在一个有关最近的艺术写作的语境里(正当“视觉文化研究”以及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反形式主义愈演愈烈之时),他说:“如今,我发现自己比任何人都更是一个形式主义者。”[27]
2023-07-21 16:51:471

格林伯格健康的五级观点分别是什么

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的内脏功能正常。注意:“吃得迅速”不是指狼吞虎咽,是指胃口好,吃什么都香,不感到难以下咽,吃东西一定要细嚼慢咽。 便得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得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得快:是指语言的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而敏捷,反应良好,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是从下肢开始的。
2023-07-21 16:51:542

Michael Greenberg is a very popular New Yorker. He is not famous in sports or the arts.全文翻译。

同学,为你解答:今天上午帮一知友回答的,分享给你,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Michael Greenberg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纽约人。他不是因为运动或者艺术有名。但是在街上的人们都了解他,尤其是那些穷人。  对那些人来说,他被称为“手套” Greenberg。他是怎么得到那个名字的呢?他看起来像其他商人一样,穿着西装而且带着一个公文箱。但是他是不同的。他的公文箱里总是带着一些手套。  在冬天,Mr. Greenberg不像其他纽约人的行为。他看两边的人行道,并且匆忙走过街道。他四处看人。当他看到没戴手套的人就停下来,送给他们一副,然后继续寻找更多手寒冷的人。  在冬天的日子里,Mr. Greenberg赠送手套。在剩下的日子,他购买手套。那些听过过他的人给他寄手套,而且他的公寓里有很多手套。  Mr. Greenber在21年前就开始这要做。现在纽约的许多穷人都知道他,而且理解他的行为。但是那些不了解他的人有时候会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奇。他们没有意识到他只是想使人们高兴。  在他的家庭里。Michael的父亲也一直帮助穷人,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使每个人更快乐。Mr.Greenber也这样认为。在冬天,一副小手套可能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它能有很大的不同。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谢谢!如有不明白的,欢迎随时提问!祝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2023-07-21 16:52:023

GeorgAnthony是谁

GeorgAnthonyGeorgAnthony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厨房》。外文名:GeorgAnthony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厨房》合作人物:布莱恩·格林伯格
2023-07-21 16:52:271

如何理解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

20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情景绘画(American Scene Painting)已经开始衰落,而美国抽象艺术家协会(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的创作也由于过分拘泥于几何抽象的形式而陷于僵化,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探讨未来新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亟需一位理论家提出新的艺术理论,为创造一种美国独有的、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这位年轻的批评家承担起这个重任(图1)。有趣的是,最早他是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艺术理论的,现在,他的理论反过来又影响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可以说,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是与抽象表现主义一起发展成熟的。 一 与迈耶·夏皮罗等知识分子一样,格林伯格在30年代末是纽约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成员。由于不满斯大林在苏联实行的清党活动,他和很多知识分子一道转向了与斯大林主义直接对立的托洛茨基主义。因此,他的理论在早期明显受到利昂·托洛茨基的影响。格林伯格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中,这就是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表在《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上的《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和《走向更新的拉奥孔》。这两篇文章不仅为格林伯格后来替抽象表现主义所做的辩护和他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格林伯格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理论家的重要地位。 《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宣言和纲领。在文章中,格林伯格指出,前卫文化(主要是指前卫艺术,也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于衰朽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但它又反对资产阶级社会,并使自己超然于社会。前卫艺术的“真正的和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实验",而是要发现一条途径,沿着这条途径前卫艺术就可以让文化在意识形态的混乱和动荡中‘运行"。”[1]前卫诗人或艺术家为了保持作品的高层次水准,将艺术简化和提升到一个纯粹的境界,“为艺术而艺术”和“纯诗”的观念因此出现,而主题和内容成了像瘟疫一样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前卫艺术为了寻找绝对的形式,所以便出现了‘抽象"或‘非具象"的艺术和诗词。”
2023-07-21 16:52:461

匪夷所思的意思

匪夷所思,汉语成语,拼音是fěiyísuǒsī,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出自《周易·涣》。匪夷所思的意思:【词目】:匪夷所思【读音】:fěiyísuǒsī【解释】:匪:通“非”,不是;夷:平,平坦,平安,如:化险为~,表示“一般的,平常的”。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出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近义词】不可思议、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反义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当如此、不移至理、顺理成章匪夷所思造句:1)不管是匪夷所思的云团移动狂风暴雨夹着冰雹,还是电闪雷鸣以及惊险的风暴结构都无所畏惧。2)面对这种十恶不赦的罪人,你居然还想以德报怨,真是匪夷所思!3)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连章子怡自己也困惑了,张艺谋与章子怡两人就此事进行了一番长谈。虽然张艺谋言之凿凿地说,没觉得她长得像巩俐。4)书目多得令人匪夷所思,这可能预示一股新的庞大现金流。5)导演伯特兰布里尔将这部内容匪夷所思的浪漫喜剧拍得颇为生动有趣,格林伯格的开放性演出为她赢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6)这种说法和做法简直匪夷所思:有关部门越俎代庖自不待言,以我之标准行生杀大权,令公开审理的程序正义荡然无存。7)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网上完成买卖交易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8)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最具郊区特质的美国发明据说塑造了一个欧洲城市中心。9)苹果是我一生听过或看过的最愚蠢匪夷所思滑稽的名字。10)爱德华八世竟主动逊位,真是匪夷所思。11)为什么人的脸能长得这么匪夷所思呢?12)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文化以及匪夷所思的思想一并涌向我国,所以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13)雕虫小技居然解决了大问题,真令人匪夷所思。14)信念有时会在坚持中创造奇迹,可以匪夷所思的东西变成现实。15)前晚的景象,简直是匪夷所思。
2023-07-21 16:53:031

爸爸为了惩罚儿子,让他穿上裙子步行去公交车站,你赞同这个行为吗?

说到为人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很多书和文章等等,都讲到如何严格管教行为不端的孩子的方法。但有一位父亲强迫儿子穿着一件“漂亮的黑色裙子”去公交车站,已作为孩子早上对妈妈无礼行为的惩罚。这使他对孩子的教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上周五,布莱克尼在Facebook上发帖称:“当你在早上对妈妈不好的时候,你就会和爸爸一起,穿着一件漂亮的黑色裙子步行到公共汽车站。”这位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让他11岁的儿子穿上裙子,走到车道的尽头,然后男孩沿着街道走到公共汽车站。布莱克尼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到他们的全貌,然后把图片发在Facebook上与世界分享。不过,心理学家芭芭拉·格林伯格,她发表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当涉及到管教孩子的时候,羞耻感是如何不起作用的。格林伯格说,让孩子们表现和倾听的绝对最好的方法其实是鼓励他们。格林伯格说:“你什么也不教你的孩子,而是让他们蒙羞。事实上,你所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到悲伤,让他们更容易做出其他有问题的行为。”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透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必须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同时,借助MP3随身听的功能,也会加速我对古文的学习进程。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时间一长,我和孩子的文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吗
2023-07-21 16:53:116

如果将一粒沙子放大一百倍,能看到什么奇观?

以上是科学家Gary Greenberg,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沙子,平平无奇的沙子在放大之后,呈现出宝石一样的光芒。虽然在我们眼里,每一粒沙子都一样,但在显微镜下,这些沙子的形状千奇百怪。据他观察,不同地方的沙子,放大后看到的也不一样。下面这张照片中,是他拍摄的夏威夷海滩上的沙子,其中粉红色的是贝壳的碎片,黄色的是海胆脊柱,Y型透明状的曾是海绵骨骼,其他的是大自然的沙子。下图是普拉姆岛的沙子,这些沙子像是宝石一样,呈现出魅力的色彩。其中的红色为氧化铁等产物。沙子不全都是来自于矿石,有些是生物的残骸,放大之后能看得很详细。这些生物虽然早已死去,但它们的一部分却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陆地上的沙子大多是由石英石和长石构成的,这是花岗岩在风化后的产物。由于石英石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因此呈现出透明的玻璃状。纯粹的石英石是无色的,但掺杂了其他杂质后,就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有些沙子是天外来客,在南非的沙滩当中,他发现了有部分天外来客,这些客人穿越茫茫宇宙,然后落入地球,成为一粒再普通不过的沙子。据他观察,湖水中的沙子颜色要更加丰富,有些颜色与亮度甚至达到了宝石级别,只是由于太过于细小,因此不具备商业价值。大多数沙子的颜色,取决于晶体杂质的成分,比如红色的主要是氧化铁。下面红色的珠子也是沙子,它们来自遥远的月球,可能产生于38亿年前的火山爆发,它们很有可能是月球地幔层的物质,在一次火山喷发中被带到了月球表面,然后又意外的来到地球,被我们观测到。除了沙子,不同岩石在显微镜下的样子其实也非常迷人。下图是岩石上的金子,在放大镜下的样子,我们知道金子是一种惰性金属,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可以以单质存在。在显微镜下,金子的色泽充满了梦幻。下图是陨石在显微镜下的样子,虽然我们日常见到的矿石表面经常伴随着燃烧的痕迹,但在显微镜下,陨石表面的色彩也非常动人。用显微镜观测并拍摄沙子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格林伯格每次拍摄时,都会事先准备好构图,然后将所需要的沙子按照构图,用针将它们排列好,并随时调整。虽然我们看到的照片只有1张,但格林伯格每次在拍摄时,会拍摄30-40多张底片,去掉那些对焦失败、排列不够规整、组合不够精巧的照片,从这30-40张照片中,选择出1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的来源。目前,格林伯格已经不满足于拍摄地球上的沙子,他还希望能与NASA合作,拍摄一些外星球上的沙子形态,观测不同星球上沙子的区别。
2023-07-21 16:53:524

skechers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skechers是美国的品牌。中文名是斯凯奇,在美国市场是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鞋类品牌,被《Footwear Plus》杂志评为“2009鞋类产品年度最佳公司”。1992年诞生在加州的一个小海滨城市,已从一个风格单一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受欢迎鞋类产品的品牌之一。斯凯奇公司屡获殊荣。扩展资料:推出的Shape-ups塑身鞋系列横扫了美国快速发展的塑身鞋市场,被《Footwear Plus》杂志评为“2009年年度最佳新品”。2016年斯凯奇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美国第二大运动鞋品牌。斯凯奇新一代产品系列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的元素。南加州的品牌斯凯奇融合了活力元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凯奇
2023-07-21 16:55:332

高分求助请英语达人帮忙翻译一篇短文!谢谢!

程序和公平分配的影响,由 组织认同 (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测试是否广为人知的相互作用 程序和分配的公正影响的合作,但只有当员工的身份 与本组织是强大的。 设计/方法/方式-调查研究是在一家公司,其中包括表 评估分配公正,程序公正,雇员的组织鉴定和 合作的意愿。 结果-结果表明,这种互动效应只是发现那些有强烈的 组织认同的感觉。但是,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式是不同的thepattern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这就是高的程序和分配的正义要求的最佳预测合作。 创新/价值-这些调查结果确定的又一重要主持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分配公平和程序正义,而且也表明,由于内容的认知程度的组织认同,形状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比之前预测研究。 ( 2 )专题组织正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从外地组织,工业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福尔杰和Cropanzano , 1998年;格林伯格, 1990年) 。除了单独的观测主要影响程序和分配的公正,在过去十年中大量证据表明已经发现,这两种类型的司法互动影响员工的态度,认知和行为( Brockner和Wiesenfeld , 1996年) 。当然,一个重要的问题视野中的组织和管理的有效性是什么时候发生这种互动效应? ( 3 )因此,在过去十年中已变得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自尊,社会地位,信任和激励员工的个人不仅是重要的心理需求,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需求(博兰登, 1998年) 。 这些问题,反过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过程中,如何员工,在不同层次的组织,因此,决定,规范行动(例如, Wiesenfeld等。 , 2000年) 。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这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包括管理程序的公正和公平的成果,他们的行为曲目。在雇用这些职能,重要的是要监控的员工认为自己是该组织,因为作为一个职能意识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这两种类型的司法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时预测,他们愿意为联合国工作。 英语—检测语言—阿尔巴尼亚文阿拉伯文爱沙尼亚语保加利亚文波兰语朝鲜语丹麦语德语俄语法语菲律宾文芬兰语盖尔文(爱尔兰)荷兰语加泰罗尼亚文(西班牙)捷克语克罗地亚文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罗马尼亚语马耳他文挪威语葡萄牙语日语瑞典语塞尔维亚文斯拉维尼亚文斯洛伐克文泰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印度文印尼文英语越南文中文 > 中文(简体)—阿尔巴尼亚文阿拉伯文爱沙尼亚语保加利亚文波兰语朝鲜语丹麦语德语俄语法语菲律宾文芬兰语盖尔文(爱尔兰)荷兰语加泰罗尼亚文(西班牙)捷克语克罗地亚文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罗马尼亚语马耳他文挪威语葡萄牙语日语瑞典语塞尔维亚文斯拉维尼亚文斯洛伐克文泰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印度文印尼文英语越南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 互换
2023-07-21 16:55:5710

当代艺术评论家有哪些?

  当代艺术评论家有:格林伯格、沃尔夫林、尼采、吕澄、宗白华、李泽厚。  1、格林伯格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许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  2、沃尔夫林(Wolfflin,1864—1945)瑞士著名美学家与艺术史家,19世纪初在西方美学界名噪一时;他在艺术史研究方面独辟蹊径,取得重要理论创获,被誉为继温克尔曼和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艺术史学家。  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4、吕澄(1896--1989)现代中国佛教学者。江苏丹阳人。原名吕渭,字秋逸、秋一、鹫子。早年涉猎的学术层面颇广,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等校。此外,亦曾留学日本,专攻美术。  5、宗白华,雅号“佛头宗”,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6、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2023-07-21 16:56:213

世界上有哪十大语系?

(一)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1. 印度语族(Indic Branch)印地语(古典梵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信德语2.伊朗语族(Iranian Branch)波斯语、库尔德语、普什图语(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语、亚美尼亚语 3. 希腊语族(Hellenic Branch) 古代分四组:①东部伊奥尼亚语(Ionian)和阿提刻语(Attic)。古雅典与东希腊用此语。哲学家、历史家用此语言。②南部阿卡狄语(Arcadian)南及塞浦路斯岛③西部多利亚语(Dorian)品达(Pindar)感怀诗④北部爱奥利语(Aeolic)萨福(Sapho)爱情诗用此现代希腊语又有许多方言,且半文半白。至少分五组:①马纽提亚方言(Maniotic)使用于伯罗奔尼撒南部②萨空尼亚方言(Tsaconian)使用于拉科尼亚的残存多利亚语③马其顿方言(Macedonian)④塞浦路斯方言(Syprus)⑤克里特方言(Cretan)4. 罗曼语族(或拉丁语族Romance or Latin Branch)①罗曼语东支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②罗曼语西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普罗旺斯语5. 日耳曼语族(Germanic Branch)①日耳曼语西支英语、德语、荷兰语(包括佛来芒语)其中德国北部德语、荷兰语称为低地德语,德国南部德语(巴伐利亚德语)、奥地利德语、瑞士德语称为高地德语。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是辅音系统方面的不同。高地德语是官方书面语言。②日耳曼语北支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③日耳曼语东支哥特语(已消亡)6.斯拉夫语族(Slavic Branch)①斯拉夫语东支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②斯拉夫语南支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③斯拉夫语西支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7.波罗的语族(Baltic Branch)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8.凯尔特语族(Celtic Branch)威尔士语、爱尔兰语、苏格兰语9.阿尔巴尼亚语族(Illyric Branch)(二)乌拉尔语系(The Uralic Family)1. 匈牙利语2. 芬兰语3. 摩尔多瓦语 前苏联共和国,里海西岸的中欧部分,人口412万(三)南印度的达罗毗荼语系(The Dravidian Family) 1. 泰米尔语 南印度、斯里兰卡北部2. 泰鲁古语 南印度此系语言名词分高级、低级。高级指有灵的:上帝、魔鬼、人类,低级指无灵的:动物、非动物。(四)高加索语系(The Caucasian Family)1. 高加索语北支 车臣语2. 高加索语南支 格鲁吉亚语(五)阿尔泰语系(The Altaic Family)1. 突厥语族(Turkish Branch)①突厥语西支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土库曼语②突厥语东支吉尔吉斯语、阿尔泰语(哈萨克斯坦)2. 蒙古语族(Mongolian Branch)内、外蒙古、阿富汗、西藏东北3. 满通古斯语族(Tungusic Branch)①满州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②通古斯语鄂伦春语、索伦语 中国东北及俄罗斯③朝鲜语④日语(六)汉藏语系(The Sino-Tibetan Family)1. 汉语族(Sinitic Branch) 东南八区、官话八种、晋语、共10区2.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Branch)①藏语支 ②缅甸语支 ③景颇语支 ④彝语支3. 侗台语族(壮侗语族或台语族Tai Branch)①壮语支 ②侗水语支 ③黎语支 ④傣语支4. 苗瑶语族(Southern Branch)①苗语支 ②瑶语支 ③畲语支(七)南亚语系(澳·台语系The Austro-Asiatic Family or The Austro-Tai Family)1. 越·芒语族(Viet-Muong branch)①越南语支 在中国的称京语②芒语支 越南北部③莽语支 越南北部、中国云南(红河州金平县)2. 孟·高棉语族(Mon-Khmer branch)①孟语支 缅甸②高棉语支 柬埔寨3. 门达语族(Munda branch) 印度东部①科尔库语 ②卡里亚语 ③纳哈里语 ④桑塔里语 门达语族(或作蒙达语族)有人认为应该归入达罗毗荼语系,称为北方达罗毗荼语。另外,卡里亚语有完整的塞音四元对立,跟印地语、信德语同。(八)南岛语系(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The Malayo-Polynesian Family)1. 印度尼西亚语族(马来语族Western Branch)①西支 爪哇语、马来语、印尼语、马达加斯加语、占语(越南南部、柬埔寨东南)②北支 他加禄语(菲律宾)2. 美拉尼西尼语族(Melanesian Branch) 所罗门群岛等地3. 波利尼西亚语族(Polynesian Branch) 夏威夷群岛、新西兰(毛利语)等4. 密克罗尼西亚语族(Micronesian Branch) 马里亚纳群岛等5. 高山语族(福尔摩沙语族Formosan Branch) 台湾岛(九)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The Afro-Asiatic family)1. 闪米特语族(Semitic Branch)①南支 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语②西支 希伯来语(迦南语)③东支 巴比伦语(公元后被亚兰语取代,Aramaic)2. 埃及语族(Egyptian Branch) 古埃及语、科普特语3. 柏柏尔语族(Berber Branch) 除埃及外的北非,有30多种方言4. 库西特语族(Cushitic Branch) 东北非红海一带。索马里语、盖拉语、贝贾语等5. 乍得语族(或含米特语族Chadic Branch or Hamitic Branch)豪萨语(尼日利亚、喀麦隆、尼日尔)(以上四种传统上都归为含米特语族。)(十)尼日尔·刚果语系(或刚果·班图语系The Niger-Congo Family or The Congo-Bantu Family)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如斯瓦希利语、祖鲁语、柯萨语、刚果语等。非洲语言分类: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家格林伯格(J.H. Greenburg)将非洲诸语言分类成四个显著的大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科依桑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尼罗-撒哈拉语系。格林伯格的分类为许多学者所采用。语言间关系名称:同一语系内不同语族的语言之间为“表兄语言”(Cousin languages),同一语族内的不同语言之间为“姊妹语言”(Sister languages)。谱系名称:语系(Family),语族(Sub-family),语支(Branch),分支(Sub-branch)但大多时候人们用Branch代表语族,这是简略说法。
2023-07-21 16:56:291

《怕死》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怕死》(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19OA6WEWicJyNYWMcmSUg 提取码:3rhx书名:怕死作者: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译者:陈芳芳豆瓣评分:6.8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3页数:236内容简介:基于这些实验,3位心理学家说明了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负面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认识到死亡终至,使得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奢侈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作者简介:谢尔登·所罗门(Sheldon Solomon)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3位社会心理学家,分别在斯基德莫尔学院、亚利桑那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2023-07-21 16:56:361

西班牙律师事务所排名

西班牙律师事务所排名如下:10.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u200d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始建于1945年,是全球顶尖律师事务所之一,事务所除了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还非常注重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9.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u200d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成立于迈阿密,佛罗里达州,目前在全球有41个办事处、约2100律师,他们最大的办事处在纽约。8.伟凯律师事务所伟凯律师事务所伟凯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01年5月1日,该公司已经扩展到纽约以外的地区,在美国和全球主要城市开设了办事处,并且在新兴市场(包括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非洲,中东和亚洲)设有业务团队。7.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是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于1909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成立,按收入计算是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6.众达律师事务所众达律师事务所众达律师事务所总部位于美国,它是全球最顶尖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其拥有众多知名客户,包括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5.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34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在美国,欧洲,中东和亚洲拥有约2,600名律师。该公司已成长为国际性的全方位服务法律业务,在交易、争议和监管领域均享有很高的声誉。4.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5月1日,是一家美英律师事务所,总部位于伦敦和华盛顿特区。它由美国Hogan&Hartson律师事务所和英国律师事务所Lovells合并而成,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的40多个办事处中拥有约2,800名律师。3.DLA Piper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5年,这是一家跨国律师事务所,在美洲,亚太地区,欧洲,非洲和中东的4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2014年,它的总收入为24.8亿美元,每位股权合作伙伴的平均利润为14.90万美元。2.Norton Rose Fulbright律师事务所Norton Rose Fulbright律师事务所Norton Rose Fulbright是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在2017/18年度,诺顿·罗斯·富布赖特的总收入为 21亿美元。诺顿罗氏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东拥有4000多名律师和其他法律人员。1.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49年,是一家跨国律师事务所,事务所被Acritas全球精英律师事务所品牌指数认可为全球最强大的律师事务所品牌,以及跨国并购的全球顶级律师事务所。
2023-07-21 16:57:131

格林伯格健康的五级观点分别是什么?

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的内脏功能正常。注意:“吃得迅速”不是指狼吞虎咽,是指胃口好,吃什么都香,不感到难以下咽,吃东西一定要细嚼慢咽。 便得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得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得快:是指语言的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而敏捷,反应良好,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是从下肢开始的。
2023-07-21 16:57:321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从事什么行业的?

AIG发家史不可思议的成功这是一组令人称奇的数字:年利润93亿美元,股东权益828亿美元,年收入813亿美元,总资产6783亿美元。这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1919年创立于上海,目前总部位于纽约,涉足领域包括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的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它的第二任CEO,在美国保险界不可一世的汉克·格林伯格(HankGreenberg)是个独具魅力的人,坚毅、急躁、意志力强硬、不知疲倦等性格在他身上一览无遗。他担任AIG的CEO长达37年,在AIG公司工作长达45年。在职期间,他让AIG的市值飙升最高至1730亿美元,每股收益率平均每年上涨17%。我们总是能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宣传画上看到格林伯格仿佛战无不胜的和蔼笑容。格林伯格出身低微,他的父亲在纽约东边开了一家糖果店,却在汉克5岁的时候去世了。他母亲改嫁给一个纽约州北部的农场主,他的童年记忆中于是充斥着天不亮就起来挤牛奶以及诱捕麝鼠和貂的经历。1942年格林伯格用了一张假造的出生证明应征入伍,那时他17岁。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欧洲和韩国战区服役,并多次差点丧命。而他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得到了高中学历之后,他进入了迈阿密大学,最后毕业于纽约法学院。195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在曼哈顿欧洲伤亡理赔办事处与一个员工主管吵架时奠定了他未来要走的路。格林伯格认为那个人过于粗鲁,自己也在副总裁的办公室狂暴地咆哮,骂那个欧洲籍的员工主管是“疯子”。颇为意外的是为此他得到了周薪为75美元的保险业新员工的工作。10年后,他成为公司主管意外与健康险的助理副总裁。1960年,格林伯格被保险行业内另一家公司CorneliusVanderStarr挖走,这家公司正是AIG的前身。27岁的加州人斯达尔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设立的小型的保险办事处,也是当年第一个向中国人提供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他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业务也很快推广至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及中东地区。但是在美国,斯达尔的业务却迟迟推展不开来。他收购了销售量大的公司,并向市民与小公司推销保险,但仍未见起色。于是他便将希望寄托在格林伯格身上。格林伯格抛弃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了类似经纪公司布网的销售模式,接受企业成为会员。1968年斯达尔的心脏开始衰竭,去世时,他将格林伯格定为其继承人。格林伯格接手一年后,AIG上市,当时市值为3亿美元。他视自己为保险这个沉闷行业中的游戏叛逆者。1960年代,在人们普遍认为保险行业不要指望有什么创新时,格林伯格却认为“创新是可以做到的”。AIG开始以为非传统风险提供有条件保障,注重免赔额等手段吸引了市场的注意。之后AIG的新险种业务不断得到挖掘——其中颇具新意的就有因特网身份被窃险、劫机险、海上油田保险,还领先同行于2003年推出黑客保险业务。那时互联网公司大都认为自己公司的防护措施已经足够好了,不用再花额外的钱投保。AIG黑客保险业务刚刚推出的时候也颇受冷遇。但当2003年底一系列著名网站雅虎、亚马逊和eBay等相继被黑客侵袭之后,互联网保险业务马上热门起来,AIG当月的保险业务就增加了四到五倍。AIG的产品创新能力为格林伯格赢得巨大声望,并成为推动AIG迅速扩张的重要因素。AIG的高层管理者皮特·伊斯特伍德(PeterEastwood)曾这样评价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在经纪商和客户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直接询问他们关心的事情、面对的事务以及现有保险市场的不足??凭此我们在很多领域中确立了统治地位。”为将AIG的这些险种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格林伯格将运营网络遍布世界。AIG属下的成员公司,通过多种销售渠道,触角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及地区。格林伯格花费了很多时间环游世界,签订了很多重要的协议。AIG的一个前任高管人员说,“我在过去的10年到过中国48次,有多少个公司的高管人员能超过我的这个次数?”在AIG的网站上曾经挂出“Weknowmoney(我们懂得金钱)”的标语。也许,金钱对于AIG来说,只是一个他们玩弄于股掌的数字游戏而已。看一下AIG的版图,就不得不为格林伯格的巨大野心叹服。AIG集团旗下有四大业务,通用保险和人寿保险是最大也是时间最久的两块业务,财务服务、退休金服务和资产管理两大业务也在稳定增长中。在每一个主要市场中,AIG都有代表性的公司。主要的通用保险附属公司有美国家居保险公司、新罕布什尔保险公司、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国家联合火险公司,及其一系列附属公司。在人寿保险领域,友邦、美国国际再保险、美国国际担保公司(百慕大)、中国台湾南山人寿保险、AIGStar人寿保险、AIG养老保险公司、AIG美国通用寿险公司和SunAmerica人寿公司等都被AIG收入囊中,在全球拥有数百万客户。国际金融租赁公司、AIG金融产品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美国通用金融及其附属公司都是AIG的金融服务公司。主要提供航空保险、资本市场、客户财务以及保费财务。退休金储蓄和资产管理业务是由VariableAnnuity人寿保险公司、AIGSunAmerica资产管理公司、AIGSunAmerica人寿保险公司、AIG全球资产管理集团以及附属公司或相关公司进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股票、定息证券、地产及其它投资管理服务。在2003年报告中,格林伯格指出,AIG的领导地位,来自于其承保能力、保险产品创新能力、金融能力、出色的服务和处理能力。通过遍布在13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AIG实现了它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格林伯格具有极强的操控能力和生意嗅觉,玩弄金钱和法律规则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多年来,他与竞争对手和监管部门争斗不休,得到了好战的名声。他熟悉华尔街的规矩,曾经有人评价,“为了股票价格,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一个长期与格林伯格打交道的华尔街人士对他的评价是:“公司里就连一块石头落地的声音也逃不过他的耳朵。”他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已经达到狂热的境界,专门雇佣了100个人寻找AIG的错误做法。他们的意见直接抵达公司高层,并且需要得到众人的立即回应。另外,格林伯格每年秋季需要花50个小时集合25个不同机构召开预算会议,每一个机构都需要带来他们的商业计划。而首席财政官,CFO霍华德·史密斯(HowardSmith),必须按照他的规定准确无误地读完这些商业资料。格林伯格一个大学同学评价他:“他每天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也许更多,36小时。但是他就喜欢这样。”纵观AIG的历史,正是格林伯格痴迷的工作态度以及“在最广泛的领域满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的野心,推动AIG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世界上市场价值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他设置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开创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保险产品,现在看来,这些为人津津乐道和令人羡慕的财技同时也成为他控制公司、掠夺财富和逃避监管的工具。
2023-07-21 16:57:391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干什么的?

AIG发家史x0dx0ax0dx0a  不可思议的成功x0dx0ax0dx0a  这是一组令人称奇的数字:年利润93亿美元,股东权益828亿美元,年收入813亿美元,总资产6783亿美元。这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1919年创立于上海,目前总部位于纽约,涉足领域包括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的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它的第二任CEO,在美国保险界不可一世的汉克·格林伯格(Hank Greenberg)是个独具魅力的人,坚毅、急躁、意志力强硬、不知疲倦等性格在他身上一览无遗。 x0dx0ax0dx0a  他担任AIG的CEO长达37年,在AIG公司工作长达45年。在职期间,他让AIG的市值飙升最高至1730亿美元,每股收益率平均每年上涨17%。我们总是能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宣传画上看到格林伯格仿佛战无不胜的和蔼笑容。 x0dx0ax0dx0a  格林伯格出身低微,他的父亲在纽约东边开了一家糖果店,却在汉克5岁的时候去世了。他母亲改嫁给一个纽约州北部的农场主,他的童年记忆中于是充斥着天不亮就起来挤牛奶以及诱捕麝鼠和貂的经历。1942年格林伯格用了一张假造的出生证明应征入伍,那时他17岁。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欧洲和韩国战区服役,并多次差点丧命。而他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得到了高中学历之后,他进入了迈阿密大学,最后毕业于纽约法学院。 x0dx0ax0dx0a  195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在曼哈顿欧洲伤亡理赔办事处与一个员工主管吵架时奠定了他未来要走的路。格林伯格认为那个人过于粗鲁,自己也在副总裁的办公室狂暴地咆哮,骂那个欧洲籍的员工主管是“疯子”。颇为意外的是为此他得到了周薪为75美元的保险业新员工的工作。10年后,他成为公司主管意外与健康险的助理副总裁。 x0dx0ax0dx0a  1960年,格林伯格被保险行业内另一家公司Cornelius Vander Starr挖走,这家公司正是AIG的前身。27岁的加州人斯达尔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设立的小型的保险办事处,也是当年第一个向中国人提供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他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业务也很快推广至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及中东地区。但是在美国,斯达尔的业务却迟迟推展不开来。他收购了销售量大的公司,并向市民与小公司推销保险,但仍未见起色。于是他便将希望寄托在格林伯格身上。 x0dx0ax0dx0a  格林伯格抛弃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了类似经纪公司布网的销售模式,接受企业成为会员。1968年斯达尔的心脏开始衰竭,去世时,他将格林伯格定为其继承人。格林伯格接手一年后,AIG上市,当时市值为3亿美元。 x0dx0ax0dx0a  他视自己为保险这个沉闷行业中的游戏叛逆者。1960年代,在人们普遍认为保险行业不要指望有什么创新时,格林伯格却认为“创新是可以做到的”。AIG开始以为非传统风险提供有条件保障,注重免赔额等手段吸引了市场的注意。之后AIG的新险种业务不断得到挖掘——其中颇具新意的就有因特网身份被窃险、劫机险、海上油田保险,还领先同行于2003年推出黑客保险业务。 x0dx0ax0dx0a  那时互联网公司大都认为自己公司的防护措施已经足够好了,不用再花额外的钱投保。AIG黑客保险业务刚刚推出的时候也颇受冷遇。但当2003年底一系列著名网站雅虎、亚马逊和eBay等相继被黑客侵袭之后,互联网保险业务马上热门起来,AIG当月的保险业务就增加了四到五倍。 x0dx0ax0dx0a  AIG的产品创新能力为格林伯格赢得巨大声望,并成为推动AIG迅速扩张的重要因素。AIG的高层管理者皮特·伊斯特伍德(Peter Eastwood)曾这样评价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在经纪商和客户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直接询问他们关心的事情、面对的事务以及现有保险市场的不足??凭此我们在很多领域中确立了统治地位。” x0dx0ax0dx0a  为将AIG的这些险种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格林伯格将运营网络遍布世界。AIG属下的成员公司,通过多种销售渠道,触角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及地区。格林伯格花费了很多时间环游世界,签订了很多重要的协议。AIG的一个前任高管人员说,“我在过去的10年到过中国48次,有多少个公司的高管人员能超过我的这个次数?” x0dx0ax0dx0a  在AIG的网站上曾经挂出“We know money(我们懂得金钱)”的标语。也许,金钱对于AIG 来说,只是一个他们玩弄于股掌的数字游戏而已。看一下AIG的版图,就不得不为格林伯格的巨大野心叹服。 x0dx0ax0dx0a  AIG集团旗下有四大业务,通用保险和人寿保险是最大也是时间最久的两块业务,财务服务、退休金服务和资产管理两大业务也在稳定增长中。 x0dx0ax0dx0a  在每一个主要市场中,AIG都有代表性的公司。主要的通用保险附属公司有美国家居保险公司、新罕布什尔保险公司、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国家联合火险公司,及其一系列附属公司。在人寿保险领域,友邦、美国国际再保险、美国国际担保公司(百慕大)、中国台湾南山人寿保险、 AIG Star 人寿保险、 AIG 养老保险公司、AIG美国通用寿险公司和SunAmerica 人寿公司等都被AIG收入囊中,在全球拥有数百万客户。国际金融租赁公司、AIG 金融产品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美国通用金融及其附属公司都是AIG的金融服务公司。主要提供航空保险、资本市场、客户财务以及保费财务。退休金储蓄和资产管理业务是由Variable Annuity 人寿保险公司、AIG SunAmerica 资产管理公司、AIG SunAmerica 人寿保险公司、AIG 全球资产管理集团以及附属公司或相关公司进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股票、定息证券、地产及其它投资管理服务。 x0dx0ax0dx0a  在2003年报告中,格林伯格指出,AIG的领导地位,来自于其承保能力、保险产品创新能力、金融能力、出色的服务和处理能力。通过遍布在13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AIG实现了它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x0dx0ax0dx0a  格林伯格具有极强的操控能力和生意嗅觉,玩弄金钱和法律规则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多年来,他与竞争对手和监管部门争斗不休,得到了好战的名声。他熟悉华尔街的规矩,曾经有人评价,“为了股票价格,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x0dx0ax0dx0a  一个长期与格林伯格打交道的华尔街人士对他的评价是:“公司里就连一块石头落地的声音也逃不过他的耳朵。”他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已经达到狂热的境界,专门雇佣了100个人寻找AIG的错误做法。他们的意见直接抵达公司高层,并且需要得到众人的立即回应。另外,格林伯格每年秋季需要花50个小时集合25个不同机构召开预算会议,每一个机构都需要带来他们的商业计划。而首席财政官,CFO霍华德·史密斯( Howard Smith),必须按照他的规定准确无误地读完这些商业资料。 x0dx0ax0dx0a  格林伯格一个大学同学评价他:“他每天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也许更多,36小时。但是他就喜欢这样。” x0dx0ax0dx0a  纵观AIG的历史,正是格林伯格痴迷的工作态度以及“在最广泛的领域满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的野心,推动AIG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世界上市场价值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他设置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开创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保险产品,现在看来,这些为人津津乐道和令人羡慕的财技同时也成为他控制公司、掠夺财富和逃避监管的工具。
2023-07-21 16:57:461

友邦相对于其他国内几大保险公司有什么特色?

一直都觉得友邦很有特点。咱们一个个说。1. 中国唯一的外商独资公司2012年AIG出售友邦保险股份,成为注册地在百慕大的东南亚保险集团公司哎,至此美国友邦,成为泛亚友邦。美国友邦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改为友邦保险(国际)友邦与其他保险公司不太一样的一点是,每一个分公司均是独立的主体,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保险公司哪家强,我刚好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最新榜单!全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所以,友邦在内地的人寿公司也是独立经营核算,独立的产品体系。有人问,为什么香港友邦的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而内地的产品除了贵,只能靠公司名头卖呢。这就是原因。内地的友邦与香港,新加坡等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分公司是兄弟公司,与已经分手的AIG、与美国半毛钱关系没有。我们经常听说“百年友邦”,怎么来的呢1919年12月12日,史带先生在上海创立了美亚保险公司,即后来的AIG。此后专门针对华人可保的友邦人寿(Asia Life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二战爆发后,因为局势等原因,1942年停止所有业务,退出中国市场,将总部迁到美国,至此成为美国AIG。因此埋下老保单事件(张近德事件),过去缴费的保单,无法获得理赔(拒保,不承认与原友邦的继承关系),这个可以百度查询。也就是二战1942年到1992年之间是空白期,之前在友邦购买保险的人理赔无门。1992年, "AIG returns to its roots.", 1992.9.25日,AIG的全资子公司友邦在中国获得保险牌照。名称叫“ 美国友邦保险“。因当时友邦的最大股东为美国保险集团AIG,可以认为是外商独资。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AIG濒临破产,为了还债及生存,出售了子公司友邦保险。虽然我们百度搜索友邦,搜出来的还是AIG旗下美国友邦保险(信息更新滞后),但实质上是注册地在百慕大,总部在香港,各分公司独立经营的保险公司。中国友邦属于东南亚友邦集团的子公司,独立注册、独立核算。友邦中国的分支机构客户对友邦的认可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他外资公司2. 中国保险业利润率最高的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在外资保险公司排行中排前10. 但利润率却一马当先。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有三,死差、费差、利差。这三差影响保险产品定价,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不得不说,友邦的利润让很多公司自愧不如。所以,有人就想了,那我买分红型产品岂不是赚了。Too Young Too Naive.有人认为买了分红型产品就是保险公司的股东了?分红型产品分的是可分配盈余的70%。是分红产品的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之差的盈余再减去相应成本以及平抑基金后才能说有可分配收入,那么到底可分配盈余是多少,你清楚吗。超纲了,有机会再聊这部分。想分红,请买股票。3. 首次把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说到这一点不得不说到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史带先生创立了友邦,真正让其发扬光大的人其实是格林伯格(Greenberg)。“All is Greenberg”格林伯格将AIG的市值从3亿美金,到他卸任达到了6000多亿美金的市值(截止2004年底)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与此人深谙中国政治与经济,懂得经营有关。代理人制度,就是创造辉煌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多力量大的特点,还不用像公司员工一样养着,一旦培训到位,忠诚度极高。当然,后期也出现了很多人海战术的弊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销售误导盛行等问题。这些就不再赘述。题外话:史带财险,不知有人听说过没有,经常买境外旅行险或意外险的人都知道,真是狠不错的产品。格林伯格05年开始成为这家公司的掌门人后也是发展迅猛。人才在哪里都是发光的。对史带产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的评测文章。有保相伴:一篇文章学会如何精选境外旅行险【安联/安盛/史带/美亚】4. 只有友邦是全球理赔的。也就是说在国内买的重疾险,结果出国留学或移民,其他保险公司都不能理赔,只有友邦是外商独资公司,非常人性化,可以给客户理赔。全球理赔,是不是以为人在美国确诊了癌症,然后保险公司巴巴地把美金奉上,是这样的全球理赔吗? 哪儿生病在哪儿赔。是不是很暖心?哪有那么好的事儿那么真相是什么!首先,感谢友邦在06年闹出重疾险理赔纠纷(百度可查),间接推动中国保险业推出了《重疾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目前我们看到的25种标准定义的重疾险病种就是在这个时候统一标准的,虽然在有些细节上各保险公司可以调整(比如,双耳失聪 3岁始赔,阿尔茨海默症保到70岁等),但总体上只要是重疾险,必须包含这25种重疾,其他重疾各保险公司自己调整。什么意思?就是说理不理赔先看条款里有没有,其次看是否符合理赔条件,再看如何办理理赔。那么,全球理赔,如何理解呢,其实是如何办理理赔这一项的内容。健康险/寿险 : 规定了必须在国内发病、确诊、死亡才可以赔付吗?有这样的地域限制吗?没有!理赔的方式是确诊后必须拿到病例(病理报告等),以及理赔所需的证件需要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这里友邦说的全球理赔指的这些病例不需要翻译(仅限英文病例,不需要翻译),可以拿到国内申请理赔。比如国内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 工银安盛的英文病历也无需翻译。其他公司是怎么规定的呢,通常只需把病例拿到大使馆/领事馆翻译,公证、拿到国内可以申请理赔。走这一步的原因是认证其医院是否为正规医院鉴定资质的一种方式。为了不至于误解,再简单补充一下,以上仅为举例。有些公司要求国内二次确诊,这些要在条款中医院的规定查看,有些对医院没有要求,有些对医院有详细要求(比如公立医院,保险公司认可的/指定的医院之类)。最终解释请参考各保险公司每款产品的具体规定。其他各种事件请自行百度。
2023-07-21 16:57:531

AIG为什么破产

AIG并未破产,AIG于2008年9月16日接受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援助免除了破产。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2008年9月16日晚宣布,将授权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借贷850亿美元给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政府也将接受AIG79.9%的股权做为回馈。联准会说,这项决定受到财政部全力支持,其条件也保护美国政府与纳税人利益。AIG为美国最大保险公司,2011年因财务危机向联准会要求注资;美政府在希望协调民间企业注资不成后,AIG可能受美国政府接管的消息稍早传出,其股价也因投资人忧心股值流失而狂跌。联准会晚间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当前情况下,美国国际集团失序垮台可能让已不佳的金融市场情况更脆弱,并导致借贷成本大为提高,家庭财富减少与经济更为衰弱。联准会并强调,美国纳税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借贷以美国国际集团所有资产作为抵押,并可望由公司资产出售获得回收。借贷以24个月为期;美国政府将接受79.9%的股权,并有对普通与优先股东红利的否决权。财政部长鲍尔森随后发表声明指出,支持联准会采行的动作。白宫发言人也说,布什总统支持联准会的宣布,这些动作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与限制对更广大经济的损害。因财务形势危急,AIG计划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若干优质业务,以筹措急需资金。业界估算,为维持收支平衡,美国国际集团最多需融资400亿美元。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在纽约地区雇用了约8500人。据《纽约时报》报道,AIG大多数业务运行良好,但其设在英国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却因一种抵押贷款关联债券“翻船”,正是这种债券把雷曼兄弟拖垮。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AIG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净亏损。2008年第二季度的信贷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已高达250亿美元,在其他业务上的亏损也累计达到150亿美元。扩展资料:次贷危机影响:1、对美国经济首先,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力。这是因为美国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国家和组织能撼动;而且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像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就有效的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有论者认为,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根本上没有解决,负债逐年增加,从1975年至今没有出现过贸易顺差。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也好,还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义也好,没有解决社会分配和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缺口问题,美国就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其经济危机。2、对全球经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更大的问题的是,影响房价出现两位数下降的因素对在房地产泡沫鼎盛时期消费者大举借债的美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持乐观看法的人从消费者支出的反弹中得到些许安慰,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尽管在美国不计后果向高风险借款人放贷的规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价的膨胀一直比美国更为严重,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另外,《经济学家》还指出,全球经济抵御美国经济疲软的能力也不应被夸大。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3、对中国经济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中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国际集团百度百科-美国次贷危机
2023-07-21 16:58:046

伯鲁克综合征

本报综合报道 据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WBAL-TV电视台13日报道,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有这样一名“永不长大”的神奇女孩——伯鲁克·格林伯格。和那些患有早衰症的病人完全相反,伯鲁克患的是一种医学界至今尚未命名的“不老症”,因为这样的病症全球仅此一例! 现年12岁的伯鲁克·格林伯格,体重仅有13磅(约6公斤),身高仅有27英寸(约68厘米),12岁的伯鲁克至今仍然生活在摇篮中,不会讲话,不会走路。除了容貌像婴儿外,伯鲁克的智力也停留在了1岁婴儿的状态。 笔者曰:在现有资源上搜索,得到与症状有关如上,但是如果生理疾病很难称其为“症候群”,大概你说的是那个“巴尔的摩肯尼·迪克里格研究所”所研究的小儿自闭症吧~希望有帮助
2023-07-21 16:58:431

Liberator手枪的产品制造

据悉,威尔森将最早在下周发布这款名为“Liberator”手枪的 3D打印CAD文件。而且,威尔森还允许美国《福布斯》杂志特约撰稿人安迪-格林伯格(Andy Greenberg)记录了这款手枪的制造的全过程。不过,格林伯格表示,在自己确定这款3D手枪能稳定工作,且3D打印的CAD文件被上传至在线枪支蓝图网站之前,他不会公布更多详细细节。格林伯格透露,Liberator原型机的全部16个零部件均采用ABS塑料来制造,具体的3D打印设备则是Stratasys公司的Dimension SST型3D打印机,但唯一没有使用3D技术打印出来的零部件是手枪撞针。据悉,这款手枪将可以使用标准的手枪弹匣,并可以支持不同口径的子弹。严格来说,“分布式防御”组织所发布的这款3D手枪还有另一个非打印部件:该组织在手枪枪身上安装了一个重量为6盎司(约合0.17千克)的铁块,其目的是使金属探测器能够发现这款手枪从而满足《不可探测枪支法案》(Undetectable Firearms Act)的相关要求。当然,网站的用户可能不会遵守这些规定。因为一旦这些文件被上传至网站,那么所用户都可以下载并私下打印这些枪支,而不会去考虑是否合法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政府对于枪支持有者所要求的背景调查和其他要求。威尔森在去年夏天接受《福布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你可以打印出具备致命杀伤力的设备,这的确有些恐怖,但却是我们所希望展示的。”事实上,自2012年8月成立以来,威尔森的团体就一直在将尽可能多的枪支3D打印文件上传至网站,而他的此举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外界认为,这样的做法模糊了枪支管制和信息审查之间的界线。到目前为止,威尔森的团体已经上传了包括用于AR-15和AK-47步枪的高容量弹匣、一款半自动步枪的枪身、弹夹和枪管等打印文件。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威尔森成为了3D打印领域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2012年10月,在Stratasys公司了解了威尔森的计划之后收回了租赁给“分布式防御”组织的3D打印机。2013年1月,私人3D打印公司Makerbot已经从旗下用户上传打印设计的 Thingiverse网站上删除了所有3D打印手枪的文件。纽约州议员史蒂夫-伊瑟莱尔(Steve Israel)则试图通过对《不可探测枪支法案》的修订对3D打印部件增加新的条款。“如果罪犯们可以在家打印出塑料枪支,并可以安全通过金属探测仪的话,一切的安全检查、背景调查和枪支法案都将形同虚设。当我在几个月前首次听到这一消息时,别人告诉我这样的研究还属于‘科幻阶段"。但现在,这一技术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所以我们需要将相关法案扩展到塑料枪支领域。”伊瑟莱尔在一份声明中如是说道。不过,以上所有这些阻力都使得威尔森更急于证明3D打印枪支的可行性。威尔森表示:“所有人都在讨论3D打印革命。那么,当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我就很有兴趣看看这一工具的真正潜力,那就是3D打印能否制真正制造出枪支?”
2023-07-21 16:58:491

关于《美学》的一些问题,请好心人帮帮忙~全部回答了的有额外加分哦~跪谢~

黄金分割律是用于分割黄金的。×(详见: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贺拉斯《诗艺》)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有两大罪状:A、远离真理;B、伤风败俗。√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属于表现论范畴。×(本体论)鲍姆加敦是现代美学之父。×(是美学之父)康德首先提出了Aesthetics的概念,成为美学之父。×(应是鲍姆嘉通)道家美学思想强调美与社会的关系。×(是儒家)“尽善尽美”是道家的美学观点。×(是儒家)
2023-07-21 16:59:042

外国的保险业大佬是怎么玩并购的

这场对丘博的收购狂潮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不久。而此时,大多数保险公司更乐于将资本返还给股东,而不是用于并购交易。在谈到那些小心翼翼的竞争对手时,格林伯格说:“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决不能缩手缩脚。”来源:《金融客》杂志2016年6月刊作者:乔纳森·坎代尔(Jonathan Kandell)百年老店来了新老板2015年夏天,保险行业新贵安达公司(ACE)发起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公司称将以超过2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业内知名的丘博保险公司(Chubb Corp.)。消息发布数个星期后,原安达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伊万·格林伯格(Evan Greenberg)站在新泽西州沃伦市丘博公司总部四层的中庭大厅,向所有人员公布了此项交易。丘博公司员工们的脸色严肃而庄重,他们刚从自己的新老板口中正式得知了这个对他们来说突如其来的爆炸性新闻。现年60岁的首席执行官身材魁梧,脸上的胡须刮得很干净。他告诉自己的这些听众们说:“在这里讲话真有些身在罗马大剧场的感觉。不过,我可希望这里千万不要有狮子猛兽这类的东西出现,而且你们也千万别朝我扔东西。”紧张的氛围当中爆发出阵阵笑声。格林伯格详细描述了他对这家企业未来的期望和发展蓝图。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指出了一点,合并后的企业将继续沿用丘博的名称,而非安达。这位保险领域的实力派大亨补充说道:“我不知道应当如何向那些今后的同事们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不过,在我看来,继续使用丘博的公司名称或许是表示尊重的最佳方式。”几个月后,踌躇满志的格林伯格在曼哈顿市中心45层的总部办公楼接受了《机构投资者》的采访,他的高傲、激情和前卫式幽默在两个小时的专访中显露无疑。“我们还是过去那个安达保险公司。不过,今后我们将在丘博外衣的庇护下继续发展。”他打趣地说道。或许,这对于保险行业传奇人物莫里斯·汉克·格林伯格(Maurice Hank Greenberg)之子来说是一段非凡的旅程。他曾在美国国际集团(AIG)为自己的父亲工作了二十五年之久,原满以为能够接手这家全球知名的保险集团,然而,他的这个如意算盘未能实现,愤怒之下的伊万·格林伯格于2000年离开了美国国际集团,在市场上蛰伏了一年多。“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再次投身保险行业,加盟百慕大中型再保险机构安达保险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安达保险公司在伊万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包括丘博公司在内的16项并购交易,成功跻身于全美第六大财产意外险公司。从保险收入总额来看,排在这家保险行业新贵前面的只有州立农业保险公司(State Farm Insurance)、利宝互助保险集团(Liberty Mutual Group)、奥尔斯泰特保险公司(Allstate Corp.)、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和旅行者保险公司(Travelers Cos.)。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场对丘博的收购狂潮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不久。而此时,大多数保险公司更乐于将资本返还给股东,而不是用于并购交易。在谈到那些小心翼翼的竞争对手时,格林伯格说:“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决不能缩手缩脚。”事实上,这项关于丘博的收购交易很可能加速整个行业的重组。过去一年来,兼并收购交易层出不穷,尤其是再保险领域,尽管从规模上看其他收购都比不上丘博公司的收购交易。在此过程中,安达保险公司的一些竞争对手纷纷失手。比如,苏黎世保险集团(Zurich Insurance Group)对英国RSA保险集团的收购最后就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美国国际集团也面临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掀起的股东倒戈事件,后者要求压缩企业规模和成本。由于格林伯格不仅成功扩大了安达保险公司的规模,更给公司带来丰厚的经营利润,投资者自然对其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贝莱德公司是安达保险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劳伦斯·芬克(Laurence Fink)说:“虽然伊万十分熟悉保险行业,但是他却从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如此,他还对安达保险公司风险战略决策拿捏得恰到好处。”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安达保险公司对丘博公司发起的收购交易时,格林伯格指出,自己公司三分之二的增长源自组织内部的运作经营,对丘博的收购交易将极大地弥补公司原有交易的不足,收购这家墨西哥保险企业将会加速安达保险公司在南部边境的商业财产与意外险、事故与健康险业务;而且通过收购这家含有多元风险的农作物保险机构,安达保险公司还可以趁机巩固其在美国境内的农业客户市场。高风险扩张的背后显现安达已沉迷于保险承销业务(underwriting)。过去12年间,该公司的平均综合成本率(用于衡量财产意外险保费与成本之间的比率)比全球任何主要保险机构平均低7%左右。对此,格林伯格说:“我们首先是一个保险承销商。”在这个低利率的时代,这一比率将大大提升安达的经营底线,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保险投资组合业务的收益。2015年前九个月,安达保险公司15亿美元的承销收入几乎相当于其17亿美元的净投资收益;与此同时,公司净收入为21.5亿美元,比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23亿美元下滑了6.5%。在2010至2014年的五年里,安达保险公司总共给投资者带来了124%的投资回报,而丘博保险公司为113%,旅行者保险公司则是123%。在上述并购交易的同时,安达开始实施另一项关键战略——进军新兴市场。与相对成熟、低收益的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新兴市场不仅充满活力,而且积极活跃的社会更能创造较高的投资收益。“毫无疑问,伊万已经意识到了泰国、墨西哥和巴西等新兴市场中产阶级崛起的事实。作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芬克说。但是根据2015年7月1日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一前期收购交易总额目前还只是丘博收购交易额的一小部分。安达保险公司的经营保费总额一下子由234亿美元增至370亿美元,原因在于被收购企业的业务与安达此前的业务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安达保险公司在美国主要致力于大型企业账户和高净值群体业务,丘博保险公司也是以庞大的客户群体而得名,但在中等市场企业和个体客户方面明显要强于安达公司。两大保险公司都坚持相对保守的投资组合业务,综合成本率在整个行业中都位于前列。2015年前三个季度,安达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为87.2%,丘博保险公司为87.5%。格林伯格说:“我们都是以保险承销业务见长的企业。”相比之下,美国国际集团2015年前九个月的综合成本率达到了99.6%。就总体而言,此项收购交易仍旧风险重重。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纽约保险分析师约书亚·斯特林(Joshua Stirling)说:“最终完成这项收购交易还需要做很多艰巨的工作。这两家大企业必须克服彼此迥异的文化、组织结构以及双重的业务运作和人事制度。”交易公布后的数月内,丘博保险公司的高管跳槽案例发生了不止一起,这些高层管理者选择离开,而不是去接受和适应合并后企业的新职位。时至今日,许多分析师依然清晰地记得1998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保险公司之间7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四年后,它们再次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实体。格林伯格没有回避风险的存在。他说:“收购丘博公司和让安达与丘博融为一体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它们不可相提并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我的企业准备好了吗?我们的管理团队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吗?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好这一切。”自信是伊万·格林伯格与生俱来的特质。与他的父亲汉克和哥哥杰弗瑞一样,伊万似乎是命中注定要与保险行业休戚相关的。他的父亲莫里斯·汉克·格林伯格是保险领域炙手可热的人物。年少时的伊万走了很多弯路。他在十七岁时就结束了高中的学业,转而开始了自己三年的美国旅行生活。在此期间,伊万曾打过许多短期工,其中最长的一段是在科罗拉多一家疗养院当厨师。他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尽管也曾参加过纽约大学和保险学院的短期学习。1975年,年仅20岁的伊万·格林伯格在新汉普郡保险公司(New Hampshire Insurance Co.,该公司后来被美国国际集团收购)获得了一份年薪为7800美元的工作,其职责是评估汽车政策。数月后,他以意外与健康险业务员的身份加入了美国国际集团。在此后的二十五年,伊万一步步晋升到了集团总裁、首席运营官的职位,而且接下来很可能成为父亲的接班人。“我是美国国际集团制造的产品,分销保险业务就是全部的工作。任何一家保险企业都是如此。”格林伯格说。伊万曾经的同事仍然记得那些尘封的往事。威达信公司(Marsh & Mclennan Cos.)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格拉泽(Daniel Glaser)曾是美国国际集团高管,他说:“如果你适应不了高绩效、高预期和高竞争的氛围,那么你根本不可能为伊万工作。你永远也无法超过他。”但是当汉克·格林伯格宣布自己短期内无意退休时,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伊万对此异常愤怒,索性辞职离开了美国国际集团,开启了自己长达15个月的旅行。其他保险公司都在犹豫是否向这位保险行业的资深专家发出加盟邀请,它们担心自己无法提供伊万此前曾经工作过的岗位和职务。然而,安达保险公司却是个例外,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杜珀罗特(Brian Duperreault)曾任职于美国国际集团。他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来邀请伊万·格林伯格加盟安达保险公司。开始自己的冒险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让格林伯格最终决定接受杜珀罗特的邀请,正式加入安达保险公司,并担任公司副主席。恐怖袭击导致全球很多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大打折扣。然而,安达保险公司却对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的总部机构进行了整合重组,并筹集了超过10亿美元用于市场运作。如今已是百慕大汉密尔顿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的杜珀罗特回忆说:“所以当“9·11”事件发生后,我再次拨打了伊万的电话,告诉他‘我们现在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可不想让你错过它。"”格林伯格迅速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外界的质疑,因为此前很多人都以为离开美国国际集团的他加入安达保险公司是在走下坡路。杜珀罗特说:“他的所作所为一点都不像曾是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的二号人物。他埋头苦干,而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因为我希望安达保险公司能够在他的领导下更上一层楼。”这家始建于1985年的保险和再保险企业由34家公司组成,拥有众多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一直致力于市场承保能力的扩张。当格林伯格2001年来到公司时,安达保险公司仍在努力消化两年前以34.5亿美元的价格从信诺集团(Cigna Corp.)手中收购的财产与意外险业务,这项并购交易涉及5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同时也使安达保险公司突破了再保险业务的传统界限。杜珀罗特和格林伯格对于公司构建全球保险业务体系的可能性感到非常兴奋。在谈及“9·11”之后的发展状况时,格林伯格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愈发艰难的保险市场,此前很少见到这种情况。幸运的是,我们躲过一劫。目前,我们正积极构建新业务,分担个体风险,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此举意义重大。”格林伯格的到来使安达保险公司进入了大举并购扩张的时代。当然,一些收购交易也引起了法律争议。2004年,伊万成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同年,安达保险公司因涉嫌与包括经纪商威达信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在内的其他保险机构共同参与操纵竞标、价格垄断而遭到纽约州总检察官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的调查。该案之所以引起法律上的争议,是因为威达信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正是伊万的哥哥杰弗瑞,而美国国际集团也处于汉克·格林伯格的掌控之下。2006年,另一项总额高达8000万美元的清算交易也面临检察机关的调查。安达保险公司承认此交易是其优先决策的事项,并同意改变以往的业务运作模式。尽管安达公司一位曾经参与此项交易的基层职员承认了犯罪指控,但是伊万·格林伯格却否认检方的诈骗罪指控。就在斯皮策的调查刚刚启动不久,威达信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弗瑞·格林伯格于2004年宣布辞职。一年之后,美国国际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汉克·格林伯格正式退休,离开了他曾经工作了27年的岗位。紧接着,关于美国国际集团夸大保费总额和会计虚化等丑闻亦随之而来。斯皮策对于伊万·格林伯格的调查表明,上述指控并非空穴来风。在收购丘博保险公司之前的十二年内,安达保险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15项并购交易。这些交易在业务模式和地域分布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既包括亚洲财产意外保险企业,也有拉美汽车保险和美国高净值个人保险业务。安达保险公司海外市场的税收地位加快了其扩张步伐。由于经常在海外市场从事业务重组,安达保险公司比美国本土保险企业有着更为明显的税收优势,所以它在海外市场开始投入更多资本。但不久后,这家企业就发现自己摊子实在铺得太大,以至于没有能力再继续整合开曼群岛的保险业务。格林伯格对此解释说:“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保险公司,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绩效、合理性与稳定性问题,开曼群岛在这些方面并不突出。”因此,在2008年,安达保险公司开始重组苏黎世市场业务,同时保留纽约总部机构。苏黎世不仅是全球保险业中心,而且企业税率远远低于美国,只有7.83%,而美国名义税率高达35%;由于其收益核算需要采用不同税率区间的界分,所以实际的营业税额可能还更低。在谈及近期美国的经济争论时,格林伯格说:“我们不是墙头草。我们从来就不是一家美国企业。如果安达整合美国市场业务的话,那么它可能会面临资产所得税收风险。”一直猛烈抨击美国企业税收政策的格林伯格说:“我必须向公司股东们负责,因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关于公司籍贯问题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否有税收优势,这位首席执行官都决定开始打造全新的国际市场业务,进而使企业成为全球性的保险公司。金融危机期间,当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削减资产负债表或寻求政府债务援助时,安达保险公司依然采取收购策略继续进行市场扩张。而格林伯格此前的老东家美国国际集团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因其得到了创纪录的1825亿美元的纳税人援助资金才得以幸存。(这些债务援助资金最终是要偿还的,预计将耗费超过200亿美元的利润收入,美国国际集团需要因此出售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才能补上这个窟窿。)当时即便是像旅行者和丘博这类保险企业也在努力控制收购交易规模,更倾向于把多余的资本返还给投资者。2009年以来,这两家保险公司回购了超过30%的股份,而安达保险公司股份回购比例只有5%。伯恩斯坦公司的斯特林说:“2008年以后,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在过度补偿股东。”并购壮举2013年和2014年,安达保险公司总共回购了30亿美元的股份,这只相当于前十年收购支出总额的四分之一。而且,公司还专门拿出了60亿美元的现金用于收购丘博保险公司。KBW公司(Keefe, Bruyette & Woods)巴尔迪莫分析师迈耶·希尔兹(Meyer Shields)说:“格林伯格在确保收购交易资本问题上与股东们进行了坦率地交流。”纽约普莱西德湖米勒-塔巴克公司(Miller Tabak & Co.)分析师托马斯·米切尔(Thomas Mitchell)说:“伊万观察潜在收购交易的方式与其从事保险承销业务如出一辙。如果他觉得风险与回报比率可以接受的话(预期时间内的投资回报有一定的保证),肯定会出手启动收购交易。”新兴市场一直是伊万海外扩张的重心。1991年至1994年,伊万曾担任美国国际集团远东公司首席执行官。加入安达保险公司以后,他分别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综合性保险企业哲纳保险公司(Jerneh Insurance)、纽约人寿保险公司(New York Life Insurance Co.)韩国和香港事业部以及印尼保险机构AJP公司(Asuransi Jaya Proteksi)80%的股份。约翰·基奥盖尔(John Keogh)将在新丘博保险公司内继续担任全球财产与意外险主管、首席运营官。他说:“我们在美国市场以外的所有收购交易都有着明确的历史增长战略,每一次收购交易都能发现提升组织运作能力的机遇。”例如,虽然,安达保险公司在马来西亚众多大型商业企业中构建了自己的保险业务,但却无法快速全面地延伸到中产阶层客户和小型商业企业,而他们正是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逐渐走出贫困以后,马来西亚人期望通过财产和健康保险来保护自己的财富和家人。而进入这个中产市场需要庞大的代理与营销网络,安达为此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构建销售体系。所以,当收购哲纳保险公司的机会出现时,安达保险公司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地抓住了机会。现年50岁的基奥盖尔曾与伊万在美国国际集团共事,后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工作二十年之久的美国国际集团后,基奥盖尔于2006年加入了安达保险公司,随后在2010年升任公司副主席,一年后担任安达首席运营官。他是目前新丘博保险公司的二号人物。“我们需要一家在马来西亚国内拥有完整的营销网络和代理体系的保险机构。而我们自己组建这些运营网络可能需要花数十年的心血。”他说。尽管安达保险公司常常被认为是一家国际保险企业,但是其北美市场2015年的保费收益却占其保费总额的一半还多。安达公司在美国市场主要经营事故险 和健康保险产品,而财产与意外险产品涉及较少。伯恩斯坦公司的斯特林说:“在收购丘博公司之前,伊万一直在寻找通过中小型业务机构进入高收益多元市场的机遇。长期以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造安达保险公司的运作平台。”2008年,安达以25.6亿美元的价格从怡安保险集团手中收购了美国联合保险公司(Combined Insurance Co. Of America),此举使它的意外与健康险业务几乎扩大了一倍,其客户群体涵盖了独立的个体经营户和小型餐饮服务机构等。这些群体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情况,否则,他们的生计就会受到影响。2008年,安达将大西洋公司(Atlantic Cos.)的高净值个险业务纳入旗下,不过并未透露收购价格。两年后,安达保险公司投入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农作物保险承销商雷海公司(Rain & Hail)80%的股份。安达公司在规避或削减那些低利润业务方面很有建树。在新丘博公司内负责北美市场业务的副主席约翰·鲁皮卡(John Lupica)说:“一旦我们发现市场出现利润下滑迹象时,我们肯定会马上采取措施。”如今,他在合并后的新丘博保险公司依然保留了北美市场专业保险账户副主席的职位。
2023-07-21 16:59:231

求名词解释(美术概论):媒介说

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名词)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mo)。”《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动作状态。
2023-07-21 16:59:312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有一个永不长大的“不老女婴”,是真的吗?

布鲁克·格林伯格(1993年1月8日 - 2013年10月24日),被称为是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不老女婴”2013年10月辞世,享年20岁。她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一名1岁大女婴,她身高只有76厘米,体重7.3公斤,估计智力年龄为九个月至一年。布鲁克出生于1993年1月8日,父母霍华德和梅兰妮·格林伯格。布鲁克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西奈山医院出生,出生时体重只有1.8公斤,患有前髋关节脱位,这种情况导致她的双腿向上转向她的肩膀,通过手术得到纠正。当布鲁克4岁大时,她突然陷入昏迷,沉睡了整整14天。2013年10月24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有一个永不长大的“不老女婴”——布鲁克·格林伯格。尽管布鲁克今年已经20岁,但她的外表看起来仍然像是一名1岁大女婴。她的身高只有76厘米,体重只有7.3公斤。美国医学专家对布鲁克进行了一系列诊治,她有七个穿孔的胃溃疡。她也遭受了癫痫发作,发现她身体每个部分的衰老程度并不一样。20岁的布鲁克仍然长着乳牙,但她的骨骼年龄却更像是10岁儿童。20岁的布鲁克却仍然生活在摇篮中,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仅容貌像婴儿外,布鲁克的智力也停留在了婴儿状态。虽然布鲁克不会说话,但当她感到快乐的时候,她会像婴儿一样咯咯大笑。此外,她也能认出自己亲人的脸庞。布鲁克有3个疼爱她的姐妹:22岁的艾米莉、19岁的凯特琳和13岁的卡莉。布鲁克的3个姐妹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13岁的卡莉说:“我长大后,她就变成了我的小妹妹。对于20岁的美国女孩布鲁克·格林斯堡来说,时间仿佛停止在出生那年。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1岁大婴儿的模样,除了头发和指甲,她全身上下没有一丝长大的痕迹。布鲁克停止生长的案例十分特殊,她身上各个器官的发育步调完全不一致,医生称,从她的身上也许能找出一个至今无法识别的神秘基因,进而解开人类生老病死之谜。
2023-07-21 16:59:3910

路易斯维尔市被打事件,能看出美国社会是什么怎样的?

我觉得看得出来他们的社会可能是比较动荡的,没有什么太严格的法律约束,治安不好。
2023-07-21 17:00:363

找一部美国鬼故事电影讲的一个男作家为了写作住进鬼屋

找一部美国鬼故事电影讲的一个男作家为了写作住进鬼屋 幻影凶间 1408 (2007) 导演: 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 编剧: 麦特u2027格林伯格 / 斯科特·亚历山大 / 斯蒂芬·金 / 拉里·卡拉斯泽斯基 主演: 约翰·库萨克 / 塞缪尔·杰克逊 /杰西米·杰西卡·安东尼 / Chrisher Carey / 玛丽·麦克科马克 类型: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6-22(美国) 片长: 104 分钟 / 112 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第1408号房间 / 1408幻影凶间 根据著名作家史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恐怖小说家麦克(约翰·库萨克 饰)喜欢带着科学设备到闹鬼的地方探险,以收集写作素材。这次他选择了海豚酒店,不顾酒店经理(塞缪尔·杰克逊 饰)的强烈劝阻,住进了曾有多名住客自杀的1408号房间。麦克如愿以偿的经历了很多恐怖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之前对灵异现象的看法。当他终于承受不住一波一波的恐怖攻击,准备离开1408号房间时,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他用尽办法也无法离开 找一个鬼故事 一个年轻人住在XXXXX村,有一天晚上他路过了村里的封地,但也没啥怕的。突然一个十分漂亮的nude,男的一惊,但又还了过来,与是很的聊了起来。 一天男的把这件事将给王大婆听,王大婆定了他的话,不由自主的一惊 ……………………………………………………………………………………………………………………………………………………………………………………………………………………………………………………………………………………………………………………………………………………………………………………………………………………………………………………………………………………………………………………原来这是死在两年前的一个nude,………………………………………………………………………………………………………………………………………………………………………………………………………………………………………………………………随后那个人脸侧像吸干了似的,皮一片一片的掉落慢慢碰出碰出黑色的血骨头就如同散了架瘫在地上,随后大风吹挂,只见地上雪映了两个字复仇 求一部恐怖的电影和鬼故事 电影:中间人、航班224、陌生来电、死神来了1234 故事;第32条校规、黑眼泪、 想找一部几个鬼故事组成的鬼片韩国的 中文名恐怖故事2 外文名ubb34uc11cuc6b4 uc774uc57cuae30 2 / Horror Stories II 出品时间2013年 出品公司SOO FILM & Daisy Entertainment 发行公司Lotte Entertainment 制片地区韩国 拍摄日期2013-03-06 ~ 2013-03-26 导 演闵奎东、郑范识、金辉、金成浩 编 剧金成浩 / 闵奎东 / 郑范识 / 金辉 类 型恐怖 主 演李世英,朴成雄,盛骏,李秀赫,郑吝善,金瑟祺 ,白珍熙 ,金智媛 片 长95分钟 上映时间2013年6月5日(韩) 找一个鬼故事的网址! 我的QQ空间的日志上有,名字叫“有胆量把这个故事看完……(承受能力低勿入)”我想应该是你说的那个故事你可以去看一下,我的QQ号:935425167 这是空间地址:user.qzone.qq./935425167 哪位作家写的鬼故事比较恐怖一点? 比较出名的是蔡骏和周德东了。但是他们的很多小说里有没有鬼之类的,但是依然蛮恐怖的。还有比如说天涯,猫扑这些论坛上也有开设专门的板块。希望你能在那里找到好的! 张震的一个鬼故事 叫《房客》 寻找鬼故事书 讲的一个小男孩有阴阳眼 阴阳眼 有一位学长,要骑车载一个有阴阳眼的学妹回家. 一开始学长警告学妹说:"等一下不管看到什么,都别告诉我!" 过一下子,他们路过墓地,学妹大叫一声,并且拉住了学长的衣服.....学妹说:"学....学....学长....." 学长叫道:"你闭嘴!我什么都不要听!" 学妹说:"可是......." 学长:"不要告诉我你看到什么!" 一阵狂飙到达目的地后,学长说:"刚刚你要和我说什么?" 学妹:"刚刚路过墓地的时候,我想跟你说你的皮夹掉下去了,可是你头都不回的骑过去...... 有哪几位作家专门写鬼故事? 蒲松龄应该不是吧,他写的爱情故事满多的,什么人妖恋啊,人仙恋啊的东西 有声书《张震鬼故事》和电影《张震讲故事》是一个作者写的吗?电影好期待啊! 是根据这个改编的 张震讲故事(2015年张翰主演电视剧) 张震(1973年11月11 日),出生于沈阳,97年3月推出“张震讲故事”节目;1998年9月28日主持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张震时间”节目,99年至今创作推出大量精品恐怖故事,风靡长江以北大专院校。张震一直是电视台和电台两面混,不过不讲鬼故事了! 2008年12月26日,时值张震从事有声恐怖故事创作10年之际,张震推出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失控》[1] ,以文字营造惊悚氛围。网络传言张震被自己讲鬼故事吓死,前段时间,他现身北京新书首发式,谣言不攻自破。
2023-07-21 17:01:181

怎么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并非泾渭分明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并非泾渭分明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内容如下:“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这句话是正确的,表明了心理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动态连续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以及道德品质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所以对于心理健康,可以把它定义为心理和精神上的一种相对稳定平和、充满活力的一种状态。而这里的心理健康与非健康,也可以把它与躯体上的健康与不健康一起理解,健康是指整体的躯体心理状况在一定的水平标准内,只要符合这个标准都可以称作是健康的。而不健康的状态,则是偏离正常水平之外的情况,可能是略有不适,可能是感到不舒服,也有可能是形成疾病,这都是可能的。用格林伯格的健康-疾病连续体学说来理解,他认为健康分为最佳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和死亡四个相互连续的水平。健康有不同的水平,而不健康也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对立来区分。同时,人的状态就是一个动态连续的状态,身体心理状况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有时健康或者不健康,但都会有趋于健康的状态,就像心情曲线一样,虽然有高低,但连续不间断。心理健康的解释: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邀击战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懂验且充分发挥其身院挨翻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2023-07-21 17: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