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文/吴永良
造纸乃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历来用作书写与绘画的纸张种类繁多,材质与性能亦各异,此处专以中国水墨写意画使用的宣纸简述一些感受与体验。
宣纸可分生、熟和半生半熟(亦称煮硾)三类。生宣用于写意画,有皮料、棉料和夹、单的材质与厚薄之不同,直接影响对水分与墨彩的不同反应,从而使画面呈现不同的绘画效果。质地性能上的不同使生宣纸对水分与墨彩极其敏感,故而下笔后在纸面上产生奇幻、微妙、不可预测的洇晕效果,有种自然而特别的美;又因非常见笔,使作画者行笔的疾缓、轻重和笔性等特点,及画笔所含水分的多少与所濡墨彩的浓淡等,均能丝毫不差地反映呈现于画面,既有其他纸质无法替代的特殊性能和呈现出自然天成的笔墨美感和意趣,也将画家的技艺状况如实反映。因此,凡是功夫扎实过硬和技艺修养高超的水墨写意画家,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特别钟爱专用生宣纸,于泼墨挥毫之际充分体会驾驭千变万化、难以预测而惟凭随机应变的机智与经验,得以掌握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所以,一件神来之笔的无法重复难以模拟的水墨写意画精品,虽然主要出于画家的杰出才智,但也离不开作为才艺载体的生宣纸的特殊性能和神奇效果。
笔者操持翰墨数十年,每日和宣纸打交道,对其脾性自谓已有不少体会和经验,然而它有令人惊喜的神奇现象,则是近十年间才发现并深深为之赞叹的事。笔者曾创作两件墨彩浓重、旨在探索尝试性的写意作品,其中一件还是巨幅宏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待到完成后却感到效果欠佳,墨彩晦暗混浊粉气,于是不欲多睹而锁入柜中。时隔月余想起此两件画作不知是何状况,怀着揣测之心将画取出一看,忽觉眼前一亮,竟现出令我击掌惊呼的意外奇迹;画面居然一片晶莹璀璨,洋溢着赏心悦目的亮丽光彩,不禁令人联想起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惊喜之时,更是感叹万分地连呼“神纸”不迭,深感一生能濡墨挥写于“神纸”之上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且能以自己的艺术爱好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实是三生有幸而令我时怀感恩之心。由此获知,生宣纸上的水墨写意画在刚画完之时效果虽佳,但待干透之后的数天至十余天期间,因水分与墨彩全被吸入含于纸内,纸面所呈现的效果是干枯晦涩不堪观赏;而再过十余天或一个月后,因空气的干湿变化和气温的升降等因素,使含于纸内的墨彩超于稳定而呈现接近刚完成时的状况。作为经验,始知对画好干后效果欠佳的作品应知此非其真实情况,而应予慎重处置,耐心地静观其变,不能轻易废弃。 文/吴永良
古人云:“情动于衷,诉之于言,言之不足,诉之于歌,歌之不足,则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便是一切艺术产生之根由,均出于情感表述与宣泄之需要。古往今来,凡感人肺腑影响至深的艺术作品无不出自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既是呕心沥血和殚精竭虑的真情与苦思的凝聚,也是坎坷人生和血泪倾诉的交融,使人们在获得艺术享受之时,又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固而成为不朽的传世杰作,实非偶然。
绘画亦然,清代四画僧中,最感人的八大山人即为最佳实例。作为明末遗民,国破家亡的巨大心灵创痛,使他精神受到极度刺激,因而经由画作表达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必然产生异常非凡的感染力。西方绘画中则以梵高最为典型,他因病痛的折磨和特殊的性格加上异常的心灵和超人的睿智,使其艺术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异彩和光芒,以他悲苦的人生和痛楚的生命铸就了他的艺术特质,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人人惊叹永不凋谢的奇葩。虽然这两人为中西绘画史上罕有之特例,非常人所能比拟,但是凡历来公认的不朽作品无一不是出于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甚或装疯卖傻的所谓“名家名作”只是心灵空虚和旨趣低俗的表现,而借助各种宣传或炒作手段掩饰其伪艺术的实质,目的仍在于“忽悠”蒙蔽大众谋取功利而已,此类人虽属少数,但其能量足以污染艺坛环境,毒化学术空气,危害之大不能小觑。
另一种情况则是虽旨趣纯正,然理念有误,一味秉承传统法则,不敢越古训雷池一步,因而极易只重笔墨技法,固守即成套路,忽视情感表达,于是徒显笔墨工夫痕迹,难有个性心灵和艺术境界的展现,实是有违艺术之本意于宗旨,惟盼能作自我省悟而得以改弦易辙,纠正方向,才能有正常的应有发展。
因此,黄宾虹苍拙古厚、郁勃深邃的神韵;林风眠疏淡旷远、沉静凄美的意境;潘天寿雄健凝炼、大气磅礴的气息,无不出自他们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挚爱和真情,否则何能创造出令世人赞叹激赏的不朽作品?再如,让人们珍爱的儿童画,也都出自孩童们情趣所至的信手涂抹,回忆起儿时到处涂鸦的天真无邪,便能深悟艺术创造的真谛仍在真诚情感,然而能恪守此艺术原旨的人有几何? 文/吴永良
人们常说人多好办事,然而人太多了有时却成了难办事。中国十几亿人口,干任何行业的人都多,单是画画的就有成千上万之众。每遇全国性美术展览之评选作品即达近千幅,实是令人咋舌,难免令评委们眼花缭乱筋疲力尽,何能评得精确达于合理公平?所以总让我时常想起38年前的一件趣事。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十周年》,浙江和全国各省一样隆重举办美术创作活动,抽调骨干人员集中于省城杭州精心创作,待到完成时即于市中心的展览馆进行作品评审并择优送京再评选。其时虽是初夏却天气闷热,经过连续评议,评委们已是困顿疲惫,我在油画创作组的大厅里看见最后一件待评作品,画面上一位公社书记在广播站讲话。长时间的寂静无语中忽有一评委发声说:“这麦克风(扩音器)的克罗米(英文音,防锈镀的镍)光亮质感画得很好!”众人随即齐声附和赞同,此画即算通过。由此自然联想到历届全国美展的评选状况。一位被特邀参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选的老画家感叹不已地说,面对数百件巨幅大画,令他头晕目眩难以应付,无法细看,难以品评。可以想见如此阵容的评选,其结果能否精准合理自然令人置疑。
艺术欣赏因人而异,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难以相同;艺术评鉴亦因人而异,所谓“见仁见智”,无法一致。比之体育竞赛的许多项目可由精确数据进行量化之标准,田径运动中的长短跑均以最后的冲刺时的几分之一秒的差别决定名次,且有仪器测定为证,令人信服不疑。而足球赛事中常因有人缺德作弊,踢假球,吹黑哨等丑事而使人不齿,皆因由人为决定而生。所以作为五年一度的文艺盛事,既然全国美展的作品评选无法量化而做科学测定,也就应予必须之理解,重在参与即可。然而自从有了奖项且客观上与利益挂钩,于是必然地引起许多意见与矛盾,从而影响到美展本身所持之宗旨与意义,某种程度上也有碍于达到促进美术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事实上已形成为一个无奈举措所致的颇难跨越的怪区,确需引起应有之重视,力求改善情势之应对良策,以免事与愿违令人扼腕而叹。细思之下,觉得应尽可能地减少奖勉措施与作者切身利益挂钩之程度,弱化功利效应,同时加强思想引导,维护清纯端正的画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学术空气,相信虽未能立竿见影,但若能坚持,终获收益。在努力提升全民道德风尚的形式要求下,作为创造精神产品之一的美术界,应该勇敢担当起不断改进力争完善的时代使命,亦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本职所在之事。 文/吴永良
艺术作品经艺术家之手诞生后,一旦进入社会展示于众,通常会产生观赏、评论、鉴定和收藏等一系列后续过程,本文仅以绘画作品之赏评鉴藏为例,略述一己浅见。
先是观赏。俗话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惟以观赏者之学养深浅、眼光高低和意趣差异为决定因素。
其次是评论。若是各抒己见,不做定论,自是合乎自由开放之要求,最有利艺术之健康发展。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而最令人忧虑诟病的是背离学术原则,一味客套捧场甚至阿谀奉承的庸俗风气。再则,一些评论家虽具理论功底,却少绘画技艺基础,所撰文章、所发言论往往“隔靴搔痒”。艺术评论家亦可称为“画医”,“画医”若能提高医术,严守医德,画家才能有“明镜”和“诤友”相助,才会前途无量。
其三为鉴定。艺术品鉴定之识高低、辨真伪,其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如今国内公认的书画鉴定权威已先后作古,高水准的鉴定专才已成稀缺。但要培养成材着实不易,既需有渊博深厚的专业学识修养,又需有长期甄别鉴识的经验积累,而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功利效应炽烈的情势下,尤其需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坚贞的道德操守,才不致见利忘义而鉴伪为真的坑害藏家、污染风气。
最后是收藏。要涉足收藏之境,首先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次对艺术品观赏有兴趣且有相应文化学识素养;最后是有收藏之雅兴和投资之意识与愿望。所以收藏一事,历来在较小范围且具备上述条件为数不多者间进行。然而却不料几年前国内突然收藏之风盛行,拍卖热潮红火,有的地方连挎着菜篮子的大妈都热衷参与,出现空前罕有的疯狂奇特情状。时隔不久,赝品泛滥成灾,粗制滥造的画作充塞市场,致使藏家深受伤害,丧失信心。究其原因,则是缺乏管理规范和道德诚信。 文/吴永良
《三字经》开头即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若做个实验,让怀抱中的婴儿选一大一小的水果,必选大者,为何?因为实际上“人之初”应是“性本私”也,由此觉得基督教关于“人有原罪”之说似乎也有依据和一定道理。因此要使人们能够具有为人为公的品性,努力抑制和弱化自私唯我的个人主义,尚需有赖教化之力。所以,为人处世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有我”之后,应努力追求为人为公的“无我”之境界。“有我”如果缺乏自省,必然日益膨胀为“唯我”而坠入“自私”、“利己”等极端个人主义之深渊,也必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甚至灾祸,最终趋向人性之毁灭、良知之丧失。因此人类社会历来重视德智兼备的教育和劝人为善的宗教以及文化艺术审美熏陶的教化功能,旨在保持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应具的品性和倡导为人为公的“无我”精神。
艺术创作中的“有我无我”问题则情况不同。此处之“有我”乃指艺术家必定终生孜孜以求的个性鲜明的风格特色,“无我”则指尽量排除和摒弃自我模式凝滞固定的技艺痕迹。譬如演艺界的表演艺术,最忌所扮演之任何角色都是演员自身音容举止和个性气质做千篇一律的重复再现,始终进入不了所扮演的角色。而绘画艺术中,也常见有的画家笔下人物,无论古今皆是千人一面,观之令人生厌无味,却还被人误认为是风格所在。其实上述现象乃是从艺者思想迟钝、懒于观察思考、疏于刻苦钻研之必然结果,最终养成难以改变的一种固步自封的惰性和习气,成为艺术追求、变革和发展的障碍,以至数十年岁月尽做错误之重复而终老无所成就。
世上数十亿人,仅凭脸部五官之微妙变化所导致的差异,即能造成人们相互赖以辨识的不同相貌,造物主神奇之功令人折服,也使古今中外的人物画家们自叹不如。由此可知,寻幽探微既是提高艺术家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必修课,也是创作实践中追求“自我”——即个性强烈、风格鲜明而无一成不变与人雷同之弊,达到“无我”——即融入自然、浑然天成而无生硬造作之痕,从而进入净化性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之必由途径。而入此蹊径向艺术高峰攀登者,若能具有宗教情怀,有利弱化世俗难免的功利欲求,则能于物质生活上知足而常乐,精神心灵上能感恩而图报。性灵之净化、精神之升华则重在灵源(即心)之内修,而远非一些动辄以静坐修禅或皈依佛门意在标榜自诩者所能混淆与企及,两者之真伪不仅在行为举止间可以识别,亦可在面世作品上予以甄鉴。所以于此亦可理解“画如其人”、“文为心声”实是必然规律。
据上所述可知,为人处世的“有我无我”之虑,乃互相映照、互为因果,明智虔诚的艺术家必于此坚持不渝地做终生苦修,历来凡德艺双馨的巨擘大家宗师无不于此修成正果,我辈应以敬畏之心,鞭策自勉才是。 文/吴永良
度之含义多种,计算长短、高低、深浅的器具或单位,如温度、湿度、经度等;形容事物所达程度,如知名度、热情高度等;应予遵守执行的标准,如制度、法度等;表明计算、考虑、推测,如忖度、揣度、置之度外等;标明由此及彼的过程,如度日;描述为人举止,如气度、风度等等。可以说,人之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度密切相关,诸如事之成败、物之优劣、人之善恶皆与度之合理掌控密不可分。所谓“真理逾越雷池一步即成谬误”之说不无道理,尤其一些严谨精密之事不容有丝毫之差错,否则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至无法挽回补救而造成巨大损失。大者如政策之制定与执行,如若忽左忽右,惯于从一个极端变换到另一个极端,则必造成重大失误与严重后果,此类沉痛教训已经不少。小者如烹饪之火候关系到菜肴之鲜美,室温之调控关系到人体之健康,车速之快慢关系到交通之安全……凡此种种均以适度为宜,则需有科学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
联想到翰墨艺事,其理也同。
书画技艺中亦处处与度相关,贵在“适度”,也难在“适度”,诸如章法之开合;结体之疏密;造型之大小方圆、长短高矮;用笔之刚柔疾缓、抑扬顿挫;用墨之浓淡;用色之冷暖;用水之干湿等等,都离不开度之合理掌控,即分寸之适度拿捏。只有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才有理想之最佳效果。
凡技艺之道均需于日积月累的长期磨练中逐步获得深切体会并形成扎实可靠之经验,合乎“实践出真知”之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掌控自如之境地。而书画艺术之技艺变化,丰富微妙,往往难以量化,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特点,惟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会,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分析总结,从中找出失败之原因和改进之方法,得以唤醒悟性,提升感知能力,达到心手相应的谙熟程度,则“适度”之妙相继而生。
中国绘画艺术需功力与才力契合,缺一不可。技艺效果之发挥有赖“适度”之妙,非功力之扎实深厚不逮。然而绘画艺术之“适度”又不能等同于科技原理之严谨,度之掌控亦因人而异,因需而定。所谓“画无定法”,即指艺术创作需有赖才力之发挥,才能突破陈规旧律之束缚,创造新的“适度”之法,另辟蹊径而自成一家。以中国山水画言,清僧释弘仁的疏淡与近人黄宾虹的密黑,风格各异,相殊甚巨,两人所追求之画境,秉持之理念,以及掌控之法度也各不相同,然均能因“适度”之掌握而臻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类似实例不胜枚举。反之,凡终生苦求而不成者,皆因“失度”而非“适度”之故,抑或从未认识与重视“适度”对于艺事进取之重要性。
然而若机械地理解与掌控艺术创作中所需之“适度”,必至偏颇,凡能遵循艺术规律精研不怠而由有法渐进至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之境,则恰到好处的适宜之“度”自蕴其中矣。 文/吴永良
能照直说出别人的过错,劝人改正,称为诤言;能互相直言规劝的朋友,称为诤友。此乃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所提倡和应具的风尚。
回想当年求学时期,班级里常按规定举行生活检讨会,对别人和自己的缺点与过错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相互提出善意的批评意见被大家视为忠告而接受,对保持纯净的校园学习空气起着良好作用。待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环境相对复杂,情况有所不同。尤其经历过史无前例的十年,被那些铺天盖地的狂言和恶言无休止折腾后的人们,很长时间里仍是心有余悸,因而敢说真话者稀若晨星。如今,在商品经济发达和物欲恣肆无忌的态势下,一些谋利心切者不择手段、诚信缺失,导致社会风气令人忧虑。若有敢于秉诚直言地批评歪风邪气者,反被斥为做秀和不合时宜,“闻过则喜”之说自然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忠言逆耳”成了人性可悲之必然。
诤友既无,何有诤言?溢美之词与吹捧之风也随之充斥各种社交场合和文字评介之书刊上,套话、大话、空话、假话已成惯常习气,令人只觉无可奈何。
以绘画创作的艺术追求言之,其艰辛不易非常人所能想象,除艺术家自身坚持刻苦磨炼钻研外,亦有赖于同仁间坦诚深入的切磋互勉和社会受众畅所欲言的评议,有了这些客观推进力量之辅助,得以获得启迪,不断改进,才可能迈入成功之蹊径。因为人们大多难有自知之明,艺术家也不例外,且常易于自我感觉良好,以至难以摆脱自满之羁绊。要想逾越这层障碍,应知“兼听则明”之理,诚恳觅求和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尤其对于已有一定成就和声誉者,更须放下身段以诚感人而或有诤言入耳之可能,于是在远避吹拍俗套的纠缠之时,得以保持宁静恬淡的心态和清醒睿智的头脑,全身心地投入艰辛而愉悦的艺术实践。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充耳触目皆是广告词式的自吹自擂,抑或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的互相吹捧,而令“大师”一词沦为贬损之义。同时与此相反,则是互相倾轧,为追名逐利明争暗斗而耗尽时间精力,利用官商的权钱功能和媒体的宣传效应而竭尽自我膨胀之能事,以至因无休止的炒作和不停歇的表演成了难以遏制的丑陋惯性,而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柄,实是可笑可悲。由此可知,在浮躁之风盛行的趋势下,诤言之难觅直至绝迹,乃属必然。
中国绘画是一门必须长期坚持和终生修炼的马拉松式的艺术学科,既无法一蹴而就地速成,也并非熬年头待到年迈自然可以成就。常见一些操持笔墨一辈子而并无长进者,并非皆因才智不足或懈怠不力之故,很多因素在于乏人进言提醒,因此长期缺乏自知自省之明,不知抑或不出瑕疵所在,更不知其因和改正之法,又因是长者前辈,周围人不便启齿相谏,只得停滞不前而终无建树,可见诤言之重要。细思之,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别人之诤友才有觅得诤言之可能,艺事才能精进,达于成功。 文/吴永良
艺术乃艺术家所具精神境界之载体,是人情事理的提示、生命的塑造和灵魂的重铸,而不应是现实的复制和事实的重述,也不应是观念的诠释。如果艺术作品只见形式外表和技艺痕迹,却无内在精神与思想境界的体现,只是没有灵魂的外在躯壳,则必违背艺术之宗旨,也即失艺术存在之必要,而此类徒负虚名的空头艺术家,自然不可取。
中国书画艺术的宗师巨擘潘天寿先生指出:“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又特别强调地指出:“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由此可知,历来世所公认之杰出艺术家,无论古今中外,其艺术之所以能千古不朽,皆因他人“未必梦见”的真善美之极致,即境界也。
境界之高下,既因天性秉赋之特有,也因磨炼苦修之坚持,前者为与众不同之个性特色,后者则是追求精深所必需。若前者有所欠缺,却能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孜孜以求,则也能达于境界美的极致。艺术虽注重天赋资质,然颇具天才者若忘却“天道酬勤”之古训,也必因“卖弄小智”而趋于“江郎才尽”之尴尬境地。潘天寿先生指出:“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境界也如此,缺一不可。因此需如前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穿梭古今,游弋中外,得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悟“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之理,境界或可梦见和企及,舍此别无捷径。
绘画之“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然常见师法前辈大家之画风者,很多只仿其迹,不研其理,不悟其心,故师宾虹者求得苍劲古厚雄浑华滋之神韵而失之紊杂混浊一片黑气,学白石者求得质朴疏朗率真天趣之情致而失之简陋滞拙粗糙潦草,尽显“东施效颦”之弊。可知研习画艺不能止于外在形迹之模拟,而需致力内在精神之领悟。而艺术境界之提升,天资、功力、学养与品德四项需兼顾皆备,天资高者,可遇不可求,弱者则以“笨鸟先飞”之奋进精神,也可“勤能补拙”而毋须过虑。功力与学养皆可经由刻苦勤勉而得,惟品德一项为境界中之关键者,非注重自我反省艰苦修炼不可,因此须谨守“静诤”二字,诚如白石翁所言:“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从艺者若能远离物化官化之羁绊,不跟浮躁之风,不做浮浅之人,必无浮华之作,严守本分,不辱使命,则清纯高尚之艺术境界水到渠成地蕴含于心,呈现于画,得以为世人所重,而不沦为“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石涛语)也如潘老所言:“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也即真善美之极致境界也,我辈须谨记深悟才是。 文/吴永良
记得儿时读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时,感到非常新鲜特别,十分钦佩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觉得毕竟是作家笔下高度夸张饱含讽刺意味的童话作品,像皇帝那样赤身裸体还自以为穿着最时髦新衣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绝无存在可能。谁知待到长大成人,吃惊地发现,现实社会中,“皇帝新衣”现象并不罕见。即以当今美术领域状况言,耳目所及的“皇帝新衣”现象已令人厌憎非常。
改革开放后,西风东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增加,本是期盼中之好事,然而一些投机者却从中窥得猎取名利的捷径,迅速接过所谓西方现代艺术的“新潮”、“前卫”等耀眼招牌,标榜“创新”,实际上是故弄玄虚甚至装疯卖傻大肆炒作哄抬身价牟取暴利而已。于是,原本一些才智不高甚至愚钝者,也迅速“脱颖而出”,成了东方现代版的“皇帝新衣”。即使面对议论和批评,这些披上“新衣”的“皇帝”们却都有着出众的心理承受力,早已具备“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过硬本领,照样毫无顾忌地表演不止折腾不休。
笔者曾“拜读”过一个被当地奉为“国宝”级“大师”的特大型豪华专集,里面皆是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和近似涂鸦式的绘画,竟能让当地不少官商和媒体引以为豪地炫耀,令笔者差点成了直指真相的小孩。也曾实地目睹所谓当今现代艺术大展的《威尼斯双年展》,其情状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看不出其文化内含与艺术价值所在。
在官化物化的趋势下,因了名利欲念的驱使,披着探索革新和现代理念的堂皇外衣,一些排斥人类应有理智无视人类正常意识的所谓现代艺术日益风靡,于是出现任何物品都可当作艺术品和任何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尴尬局面。十多年前,拥有悠久历史和享有盛誉的高等艺术学府里,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毕业展中竟有一毕业生展示所谓的装置作品:一只木板箱里有一只被绳牵往不断爬动的乌龟,板箱内壁以水墨画出天空星云;油画系一个毕业生则在展厅煞有介事地进行行为艺术表演:将已经发臭的蛋黄和麻绳使劲往矿泉水空瓶内塞。类似不可理喻的异常行为如果被称为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岂非是对人类理智的嘲弄与否定?
艺术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所需,负有促进人类精神净化和心灵升华的神圣使命,所以笔者深信真善美乃人类审美需求应以坚持的正确标准,为此离不开从艺者必须具有的高尚品格和聪明才智,决非唯利是图、投机钻营、欺世惑众、以丑为美的伪艺术所能混淆。如今常见的情况是明明赤身裸体却硬要美其名曰“新衣”,可悲的是此种自欺欺人的“附庸风雅”闹剧始终屡见不鲜地不停上演,而且不准有道破真相的小孩出现。也许有人会提醒,对一些你看不懂或不喜欢的所谓“新潮”、“前卫”等现代艺术尽可不予置理,既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须庸人自扰,只要闭起双眼或者视而不见,仍可保持心中那份清净纯真的美意,此话也有道理。凡是违背艺术本旨的任何新鲜玩艺儿最终必趋消亡,只要人类的良知不灭,艺术的真善美必定长存人间,对此笔者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