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福伦达15/4.5 l39徕卡能黄斑对焦吗

2023-07-24 17:14:53
共2条回复
kikcik

不能,毕竟超广,这颗头没有联动对焦机构,只能盲拍

阿啵呲嘚

需要用L39转M的转接环,可以对焦,请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

福伦达和徕卡关系

我们都知道德国相机有三巨头:蔡司、莱卡、福伦达!福伦达生产相机最早,在1840年生产出第一台相机“大炮弹”;蔡司其次,于1888年开始涉足摄影业。到了1926年,合并了四家相机制造厂,成立了蔡司·伊康股份公司(Zeiss Ikon AG);而莱卡诞生最晚,在1913年才进入摄影器材研发,却引领了135胶卷相机。莱卡虽然最晚,但它生产出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机,这种画幅相机最终成了20世纪的摄影器材引领者,1925年莱卡a型小相机正式走向市场,莱卡相机也是世界上最长久,最风光的35mm相机生产商。而蔡司则紧随其后,于1932年开始生产康泰时(Contax)品牌的连动测距式小相机,它的功能比莱卡更加复杂,同莱卡相机一样,也是可以换镜头和大量匹配附件。福伦达呢?太迟钝了!直到1939年才尝试着推出一款Vito I 使用135胶卷的相机,虽然这款相机功能很一般,也不是可以换镜头,但却是二战前唯一的35毫米胶卷相机啊!虽然此时福伦达的中画幅120胶卷相机,无论是皮腔机,还是双反相机都有精彩问世,但对于小相机,福伦达公司不仅起步晚,也没有好好的研发。二战后,福伦达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开始注重35毫米胶卷相机的研发,各种旁轴与单反通通上马,这一时期研发了很多精彩又漂亮的相机。但是,旁轴最高端的是可以换镜头“专业”135相机,福伦达的至尊35问世还是晚了。从1950年福伦达 Prominent 相机问世,到1960年这个系列的最后停产,十年间只推出了两个型号,整体变化也不大,如果非要细分,那么就画出四个版本吧。
2023-07-24 06:36:221

福伦达mc和sc差别

功能不同、外形不同。1、功能不同:福伦达MC是一款多功能的电子琴,具备各种音色、节奏、和弦、演奏模式等功能,适合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而福伦达SC则是一款合成器,主要用于制作音乐、编曲和录音等。2、外形不同:福伦达MC和SC的外形也有所不同。MC外形更像传统的电子琴,有键盘和音箱,而SC则是一个矩形的音乐制作器,没有键盘和音箱。
2023-07-24 06:36:291

福伦达镜头属于什么档次地位

高级档次福伦达镜头是属于高级档次的一款镜头,同时福伦达品牌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厂商。福伦达:其创始人名字。 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
2023-07-24 06:36:511

福伦达赛破铜好在哪

福伦达赛破铜画质优异,影调舒服,油润绵长。福伦达赛破铜Voigtl?nderSEPTON50mmF2(DKL)镜头,是F2亮度的半大光圈镜头,安装在西德Voigtlander最高端的相机Ultramatic中。其良好的图像质量,在1960年出现后立即迅速流行起来,直到1967年的7年间生产了约52,000瓶。镜头名称的由来是LatinSeptem,代表数字7,该名称声称光学设计包含七个镜头。
2023-07-24 06:36:581

福伦达135f4怎么拆

将限位锣圈旋下。福伦达135f4是一款样片型号,福伦达135f4将限位锣圈旋下即可拆。福伦达:其创始人名字。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
2023-07-24 06:37:051

福伦达28f2一代二代区别

镜头的放大功率区别和视角范围区别。1、镜头的放大功率区别。福伦达28f2一代的放大功率为2,二代为4。2、视角范围区别。一代为60度,二代为75度。
2023-07-24 06:37:151

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前的悲歌

在我的书柜里一直摆着几台带有 ZEISSIKONGVOIGTLANDER (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135胶片相机。在这块小小的铭牌上,ZEISSIKON 在上,VOIGTLANDER 在下,之间用一条横线隔开,密密麻麻的20个大写字母几乎占据了标志的全部空间,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图1), 就是这块并不漂亮的小牌子记录了上个世纪中期两家德国相机制造商之间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它是企业为生存而顽强奋争的一段艰难历程,也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德国四家最大的相机制造商各霸一方,它们既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争夺的市场。莱兹公司(Ernst leitz Wetzlar,以下简称莱兹)的经营方向是最为稳定的,除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它一直致力于135规格胶片小型旁轴相机的研发和制造,莱卡(Leica)相机几乎成为135胶片机的标准规范。禄莱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简称禄莱)则全力打造中画幅胶片双镜头反光相机,禄莱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被世界各国的相机制造商争相模仿。福伦达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简称福伦达)的业务领域最广,除了光学仪器还包括了胶片和化学材料,它一直全力开发各种规格的相机。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以下简称蔡斯伊康)虽然在1926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创始公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核心品牌是卡尔蔡斯(Carl Zeiss),除了用途广泛的各类光学仪器以外主推各种镜头。在相机制造方面,福伦达和蔡斯伊康都能设计生产各种规格的相机,是多年的竞争对手。 战后德国相机制造业全面复苏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局面。福伦达也不例外,它的大股东 Scheering 公司决定甩掉这个亏损的包袱,重回主营化工产品的老路。1956年Scheering 公司做出了出售福伦达的决定并公布于众。美国柯达(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福伦达毕竟是最老牌的摄影器材公司,它积累了丰富的相机和镜头制造经验, 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 福伦达的品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 就在这几家外国公司跃跃欲试准备收购这个著名品牌之际,它们并没有注意到德国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实早就做好了争夺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蔡斯伊康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以后一直在寻找着兼并福伦达的时机,自1940年代末期买入福伦达20%的股份后,一直没能够实现全面收购的目标,现在当然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好机会。1956年蔡斯伊康再次大手笔出击,打败国外对手, 买入福伦达89.7% 的股权,成为福伦达的绝对控股大股东。完成了彻底吞并这个竞争对手的计划。福伦达从此成为蔡斯伊康的一个分支,两个赫赫有名的德国相机品牌在市场上的殊死拼争从此偃旗息鼓。 在以后的十年时间里,蔡斯伊康对福伦达给与了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对原来的福伦达设计团队和制造工人都作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福伦达产品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遗留下来的工厂生产线得以继续生产。福伦达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团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他们能够比较自由地确定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方向。在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 福伦达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产品开发路线推出新的产品。著名的旁轴相机Vitomatic 系列(图2)和单反相机 Bessamatic 系列(图3)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推向市场的。 由于在1950年代以后135胶片相机已经开始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各家相机制造企业都已经将开发重点转移到这个相对狭小的领域, 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各自保持原有开发方向的格局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135胶片相机产品重复开发的现象。1960年,福伦达辛苦开发了数年之久的一款带有CdS测光功能的新型135单反机 Bessaflex(图4)在即将投产之际被废止了,原因是防止它与带有蔡斯伊康自有商标的Contaflex 和 Contarex 单反机型的竞争,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第一次被摆到了桌面上。对Bessaflex 的废止给福伦达设计团队带来了重大冲击,因为这意味着福伦达品牌失去了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自主权。 进入1960年代后,蔡斯伊康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为了减少管理费用,1965年蔡斯伊康管理层终于决定将长期保持独立的两套管理班子合二为一,两个独立的的产品设计部门也合并了,终止了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在尝试进行新的市场推销时,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带有两个品牌名称的商标出现了。这个标志的设计者一定觉得这两个公司名称太重要了,只有把它们完整地表现出来,才能表达铭牌背后所代表的真正实力。1967年,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标志的 Icarex 35 S 型相机 (图5)面市。 虽然在铭牌上加入了福伦达的名字,但是 Icarex 35 S 型相机实际上更多的是蔡斯伊康格调的单反相机,它和原来带着蔡斯伊康独家商标的 Icarex 几乎没有什么区别。Icarex 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列,它的型号包括:Icarex 、Icarex 35、Icarex35S、Icarex 35CS 等 ,可更换镜头又有BM和TM两种不同接口,机身又分为可更换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两种,取景器又分为俯视取景器和带有CdS测光棱镜取景器等不同(图6-9)。Icarex 拥有完整的覆盖各个焦段的配套镜头,后来在镜头中也加入了一些原来福伦达品牌的镜头名称。 加入福伦达名称的可能除了带来市场上的好处以外只能是给福伦达品牌的开发人员带来一点点心理安慰,因为 Icarex 从外形到实质都是一个更加蔡司伊康化的相机系列。 1966年开始蔡斯伊康对外销售采取了统一的步调,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中既有单独蔡斯伊康商标的机型,也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机型(图10)。虽然福伦达相机那种椭圆形机身已经逐渐被蔡斯伊康八角长方形机身所替代,但是至少福伦达的名称在市场销售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伦达品牌逐渐地融入了蔡斯伊康的整体之中. 从1968年到1970年,以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共同命名的另外一个旁轴相机系列面市,这就是新的 Vitessa 系列(图11-12)。这个系列包括126和135两种胶片规格。该系列的相机虽然被定义为中低档位,但是从相机质量来说却一点也不含糊,系列中的8款相机大都带有CdS测光,快门速度在 Vitessa 1000 SR 中达到最快1/1000秒(图13),有几款还带有联动测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机身和先进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爱。可惜的是,就在这个系列相机推向市场的时候,蔡斯伊康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71年蔡斯伊康因为持续亏损宣布破产,结束全部相机生产,1972年关闭所有装配线,福伦达和它的母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们的结合之旅竟然是如此短暂,十几年时间就走向了终结。虽然禄莱接收了福伦达相机品牌和它的生产线并且继续了新相机的设计,也很快恢复了生产,但是这时的福伦达从标志、外形到相机设计理念都已经离福伦达的传统越来越远,即便是这样的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禄莱的衰败,福伦达品牌几经易手,最后落入日本公司手中,除了开发自创的一些机型,也开始了为莱卡打工的另一段历程,这已经是另外的故事了。福伦达的品牌在经过多年以后又出现在市场上,而新的福伦达与那个曾经创建过辉煌业绩的福伦达之间仅存的关系就剩下它的名称了。 蔡斯伊康是德国四大相机制造企业中第二个倒下的。它的破产与当年福伦达的归顺还有不同,因为福伦达被蔡司伊康收购之后基本没有影响这个著名品牌的延续。而蔡斯伊康的终结导致了对两个品牌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德国相机制造业的发展。其实禄莱和莱兹两家公司的最终命运也都差不多,德国相机制造业的整体崩溃源于日本人强有力的竞争。对于日本相机制造企业的胜利我们会在今后有更多的深入分析,但是从蔡斯伊康的落败中我们至少能够总结出以下三点惨痛教训。 首先是从相机设计和开发理念上,应该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尽快融入到新产品中。20世纪是相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100年,在最初的50年中,新的技术和发明大都来自德国企业,蔡斯伊康和福伦达一直都是相机技术创新方面的先驱。日本相机企业从模仿起步,在1950年代才开始走入国际市场,但是从1960年代以后,不断将新的技术第一时间应用到它们的产品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称号为日本品牌所拥有。蔡斯伊康和福伦达的新产品研发过程过于漫长,在它们还致力于开发更为复杂的机械装置时,日本企业已经将更为先进和可靠的电子装置设计放在它们新产品开发的中心位置,研发成果很快就应用到新产品上,新颖实用的新技术马上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其次在相机的生产成本方面,“成本至上”的原则是打开市场的更高准则。德国相机虽然以高精度的机械功能著称,但每一种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着更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开发的高档专业相机 Contarex 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图14)。以著名的 Contarex Bullseye(牛眼机)(图15)为例,这部经过九年时间研发出来的相机有1100多个高精度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产,设计和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么复杂的结构需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装配和测试,蔡斯伊康在所有设计、生产和装配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使得相机的售价居高不下。日本各大相机制造企业则处处强调成本第一,采取种种方式降低成本,变复杂为简单。事实证明,精益求精的德国相机在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日本相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 第三是在市场销售方面,应该根据市场特点及时进行调整。在这方面德国企业明显落在日本企业的后面。像蔡斯伊康从建立后就拥有过长的产品线,吞并福伦达以后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企业倒闭那一天。过多种型号相机同时并存,其中很多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果断取舍,无法形成互补,反而造成内耗,庞大的产品目录导致销售方向、重点的分散。而同时期日本相机的几个主要品牌佳能、尼康、美能达、潘太克斯、奥林帕斯等公司是一方面各有侧重,强化各自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相互配合,在日本民间机构的协调控制下,利用它们在成本上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以明确而坚定的短期目标强力开发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个击垮德国企业,很快就称霸于国际相机市场,而且再也没有给德国相机东山再起的机会。 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我这几台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铭牌的胶片相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作为装饰品摆放了,偶尔拿出来摆弄一下,试试黄斑对焦的准确性,听听那清脆悦耳的快门声,看着这些经过多少人呕心沥血打造的精品,脑中浮现的则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时的悲壮场景。 图说: 图1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字样的商标。 图2 福伦达Vitomatic IIIc型 相机。 图3 福伦达Bessamatic Delux 型相机。 图4 福伦达Bessaflex 型相机样机,没有投入生产就被终止了。 图5 蔡斯伊康福伦达 Icarex 35 S型。 图6 Icarex 35S TM 型镜头接口为罗口。 图7 Icarex 35S BM 型镜头接口为卡口。 图8 可换机顶取景器的Icarex 35 SE型,镜头为135/4。 图9 配备天塞2.8/50 标准镜头的 Icarex 35 SE型,为此相机开发的近摄取景器,机顶包装盒上德文标语:黄金计划的组成部分。1960年代蔡斯伊康的宣传口号。 图10 统一后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 图11 Vitessa 500/1000 系列相机。 图12 漂亮的木纹版Vitessa 500 AE 型相机。 图13 Vitessa 1000型的最快速度到达了1/1000秒。 图14 Contarex SE 型相机,这个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 图15 有1100多个高精度零部件Contarex Bullseye 型相机。
2023-07-24 06:37:231

盘点福伦达单反相机:正宗有六款,不耀眼不经典,为啥盛年被限流

前段时间,写了一些相机的文章,有人说都是国产相机,能不能说点德国相机? 于是去翻找,结果找出一些福伦达,其中有好多台是福伦达的单反相机,这是一个系列的收藏。 懂相机收藏的朋友都会知道,摄影术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德国人后来居上,在相机 历史 上一度最发达,只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又被日本人抢了风头。 在德国众多相机厂商中,要数蔡司、莱卡和福伦达名气最大,也最有实力,而在这三家中,福伦达的 历史 最久远,但是命运也是最多舛的,如果细品它的发展 历史 难免会让人唏嘘不已。 福伦达品牌诞生于1756年,“福伦达”是家族的姓氏,而它的诞生也是家族企业,最终沿袭了两百多年。 福伦达一世 :主要做航海罗盘和一些仪器设备,那时还没有照相机这个东西; 福伦达二世 :先是到英国学习光学,后来除了继续做家族测量仪器,开始大量生产望远镜,将产品靠近光学仪器方面; 福伦达三世 :赶上了摄影术的发明,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宣告摄影术诞生,第二年,福伦达推出了第一架透镜式照相机(俗称大炮弹)。 福伦达的第一台相机就是划时代的经典,在摄影史上不仅独一无二,也留下深刻印记。 “大炮弹”既是福伦达横空出世的代表,也是摄影术发明后,首次用大口径光圈镜头,降低了摄影曝光时间,使得人像摄影成为现实。 而达盖尔摄影术的照相机最大光圈是F14,拍一张照片需要半小时(拍人据说要把人固定住,不让其动),福伦达相机的最大光圈是F3.7,实现了史上第一次“快照”,拍一张照片只需要1分钟,大大推进了人像摄影发展。 写这篇文章时,我请教了北京 路万江 老师,他是收藏研究古典相机的专家,他介绍说:福伦达这种炮弹型的相机当年只生产了600架,现在存世大约有9架,都在欧美的博物馆中,但福伦达公司后来复制了三次(图片是路万江老师提供的)。 第一次是1939年,只 复制了25架 。 第二次忘了具体哪年, 复制了200台 。 第三次是1978年, 复制了100台 。 一共复制了325台,虽是复制品,现在价格也不菲,难以买到。 福伦达炮弹相机的成功,也使福伦达公司大举进军相机制造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福伦达公司一直是相机制造业的先驱和领军者,它不仅要比后来的蔡司(1846年)和莱卡(1913年)都要早,在产品的研发上也不输后面这两家。 世界是第一台单反相机诞生于1936年,是俯视取景的爱克泰相机,这种相机可以方便地换取不同焦段的镜头,让照相机行业看到新的曙光和开发潜力,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机生产厂家都要听命于政府,主要生产军用光学设备,这期间延缓了单反相机上的研发。 二战后,经过几年休 养生 息,照相机行业再次迈开大步,而此时主要的推出就是单反相机,于是除了爱克山太,德国的蔡司、阿克发、美国的柯达、还有日本的尼康、佳能、旭光等都在研发单反相机。 这一时期的相机研发,福伦达起步还是晚了,此时的福伦达已经因经营不善被蔡司伊康公司控股,新产品的研发也受到了限制,结果是姗姗来迟地推出了单反相机 从1959年到1969年十年间,只出了六款福伦达单反相机。 看到这里应该说明一下,虽然福伦达公司 历史 悠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二战后走下坡路,它在1956年转卖给了蔡司伊康,1972年又转让给罗莱公司,移到了新加坡生产,福伦达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文化味道了。 这还不算完,1999年福伦达再次易手,这次接手的竟然是日本的确善能公司,这也太卑微了,怎么有种潘金莲被卖给武大郎的感觉。 现在的福伦达完全是日本品牌,除了“福伦达”名字,再与德国或福伦达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福伦达”品牌的 历史 上,叫“福伦达”的单反相机还有几种,但是具有纯正福伦达血统的就是下面这六台,其他的后期出品单反相机不是新加坡生产,就是日本确善能公司的贴牌产品了,同原滋原味的德国福伦达似乎少了血缘关系。 这里说说德国出品的纯正血统的福伦达单反相机,其中 Bessamatic系列四台 , Ultramatic 系列两台。 第一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 ,于1959年面世,外形上威猛,棱角分明,弧度过渡自然,使用的原材料优质,六十多年过去了,依然闪亮如新,整体秉承了德系相机的传统,用料扎实,做工精细,分量十足。 但是就性能而言,还是非常的保守和原始了,快门采用非常传统的叶片快门,所以速度最高也只有1/500秒,在测光上使用当时已经不先进的 硒光测光表,整个相机并没有什么亮点。 另外就是福伦达所配的镜头都精致非常小巧,硕大的机身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由于镜头上面不带光圈,所以调整需要在机身上进行,使用中也会觉得别扭。 第二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Delxe), 于1962年问世,这是一款名不副实的“豪华版”。 同第一款相比,整体变化不大,只是“脑门”不秃,略好看一点,在五棱镜前加了一个小“探头”,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取景器里面看到光圈与速度,大大方便了拍摄者,对于严谨的拍照人,会方便调整。而这个小“探头”,也成了后续单反的标配。 这两款福伦达单反产量都很大,现在市面上也很容易买到,而且价格不高,功能也基本相同,虽然过去了六十年,但二手机大部分也是功能完好,成色新净,这也看出福伦达相机制作上认真,与材质的优良。 第三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M型), 于1964年问世,这是一款意外的“简化版”。 不知道为什么,福伦达在单反相机生产五年后,为什么要来一款简化版,而且简化的又是非常有用的 硒光测光表,变成了一款“盲机”,完全需要经验曝光的机器。 这是一次完全看不懂的骚操作了,或许是为了某个特定群体推出,简易即廉价吧。总之,这一款并不受欢迎,产量也不大,现在市场上也不轻易见到,收藏价值却要高一些。 第四台 Bessamatic单反相机(CS型), 于1967年问世,这是加装电子测光的,把硒光测光表改为用电池的cds硫化镉电子测光。 Bessamatic系列相机此时已经走过了八年,这八年里世界单反相机的研发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日本尼康大F于1959年问世,佳能第一台单反FLEX也在1959年诞生,日本相机在单反领域不仅崛起,也要弯道超车了。 反观此时福伦达单反相机,在这几年里不思进取,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测光方面增加与减少罢了,其他方面没有改变,更没有创新,所以到1969年也就停产了,基本让位给了崛起的日系的相机业。 第一台 Ultramatic 相机 诞生于1962年。几乎是同Bessamatic第二款同时问世,它的不同在于它增加了一挡自动曝光(A),也就是快门优先曝光,其他方面的改进则是把调整光圈由机顶回归的镜头后,而将光圈与快门调整挨在一起了。 这一款也是使用了 硒光测光表和控制自动曝光,而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有个小“探头”,可以在机身取景器里读取快门与速度值。 第二台 Ultramatic(CS型) 相机 诞生于1965年。这一台的变化就是改用了硫化镉(cds)测光表,据说这也是最早的TTL测光单反相机。 它也是有手动和一档A(快门优先曝光),使用电池是现在的625型。 这六款原汁原味的福伦达单反,生产年限长达10年,产量也不少,但在变化上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都不大,可以看出此时的福伦达研发能力出了问题。 在蔡司伊康控股后,为了不影响蔡司的发展,福伦达显然被限流了,不仅没有后续产品,也显得对市场的保守与没有信心,路越走越窄了。 这可能是体制变化的结果,蔡司把福伦达当做了“二奶”,怕它太风头,没有过多投入真情啊。 在这时期的福伦达单反相机上,使用的DKL口镜头,虽然福伦达的机身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是配套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 其中标头有三种,分别是50/2.8(有两款)、50/2、50/1.5。 广角镜头有两种,分别是35/3.4和40/2(稀少)。而35/3.4这种又分为0.4米版和1米版两种。 中焦镜头有三种:90/3.4、100/4.8、135/4。 长焦头有两种:200/4、350/5.6。 变焦头一种:36-82/2.8,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135的单反相机变焦头。 这些福伦达镜头素质都不错,如果用转接环,都可以用在现在的数码相机上使用,由于镜头上没有光圈,所以镜头整体都“微缩”了,显得小巧,但是转接环要增加光圈功能,所以价格都比较高。 这些镜头中,最难找的是40/2,人们最喜欢的35/3.4,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珠戒”,而最便宜的是135/4,由于产量大,虽然镜头不错,但价格不高。 文章到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对福伦达单反相机的认知,只有两字:可惜!
2023-07-24 06:37:301

福伦达vm35一代二代区别

下面为大家分享福伦达vm35一代二代的区别都有哪些一、光圈不同。福伦达vm35一代二代的光圈相差半档,但是在日常的拍摄中,半档光圈的区别对拍照质量影响并不大,甚至说没有影响,若是专业拍摄,那半档光圈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二、镜片不同,两者虽然都采用非球面镜片,一代拍出来的照片似乎差点什么,但二代的镜片拍出来的照片没有缺点,,让人毫无挑之处。三、色彩不同一代跟二代拍出来的的色彩差异很大,一代是色彩清单,二代啊是色彩浓郁,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代或者二代。
2023-07-24 06:37:521

经久不衰的福伦达 Vito 系列相机(二)

福伦达Vito B 型是从1954年开始推向市场的,它是从Vito IIa 演变而来,但是与后者有很大的区别: 1). Vito B 小窗版 Vito B 用料十足、小巧便携,是一款非常适合街拍的小型相机。早期的Vito B采用了一只四片三组50mm Color-Skopar f 3.5 或f 2.8 规格前组螺旋对焦镜头,Pronto 快门只有4速和B门,带有自拍和闪光同步功能,少数相机的测距最近距离为2.7米,多数为3.5米。 后期机型有多种变化和改进,其中最大的改进有三项:一是改进了对焦方式,将原来的螺旋对焦方式改为直线对焦方式。Vito B的螺旋对焦方式的缺点是由于对焦时要旋转位于镜头顶部的对焦环,非常容易碰到同样位于镜头顶部的光圈调整环,形成误操作。而直线对焦方式对焦时镜头并不旋转,而是在镜筒内直线前后伸缩,这时的光圈调整环位于镜头中部,由一个带有两个把手的调节环来控制,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对焦时出现的误操作问题。二是扩大了取景器的尺寸,用带有亮框的明亮取景器代替过去的光学取景器,实现了1:1的取景效果,同时增加的亮框,也解决了取景时眼睛离取景器距离不同,取景范围不同的问题,只不过扩大取景器后使机身的高度增加了将近1厘米,相机整体显得比较高大。三是增加了EV曝光值表、电子闪光档,并增加了快门速度档的档位,出现了8速、9速和10速等不同机型。在1954 – 1960年期间,Vito B的机型出现了众多变化,总结起来可以有以下多种不同的版本: 以上4速为Pronto快门,8速、9速和10速都是Prontor SVS快门。 小窗为光学取景器,大窗为亮框取景器。 2). Vito BL 1956年福伦达在Vito B 的基础上开发出了Vito BL。从外形上看,除了两者都配备了1:1的亮框取景器,BL在厚度和高度上还略小一些。 BL 最明显的改进是为相机增加了一个硒光电池测光表,这个测光表是一个单独的装置,与相机本身并不联动,但是在当时相机配备一只能够立即反映被摄物体曝光值的曝光表,对多数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很需要的。同时期的相机技术发展都集中在联动对焦和附加测光表两个方面,福伦达优先选择了测光,将一只测光表缩小,安装在相机上,这在技术上也颇具挑战性。 BL的测光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 BEWI 按钮测光表,另一种是扁平形的 Bertram 测光表,后者又分为两种:A-F 刻度和 B-G 刻度。A-F刻度的包括 Weston、Din 和 ASA三种数值 ,而 B-G 刻度的不包括 Weston 值。根据对相机镜头号分析可以看出,BEWI 测光表出现最早,然后是 Bertram 测光表 A-F 刻度,最后才是 B-G 刻度。 现在收藏品市场上的 BL 型相机中带有圆形 BEWI 测光表的最为常见,带有矩形 Bertram 测光表的比较少,而其中 A-F 刻度的更为罕见。这个机型相机的取景器都是经过改进的1:1光学取景器,到1958年出现了少量取景器内部带有亮框的机型。 BL 型基本上都使用9速 Prontor SVS 快门,仅有少量使用10速Prontor SVS 快门,最快速度达到1/500秒。有少量早期BEWI 测光表的采用螺旋镜筒对焦,多数都是更为先进的直线对焦。这个型号全部配备了更为适合彩色胶卷的 Color Skopar3.5 或 2.8口径镜头 。 3). Vito BR Vito BR 在 Vito B 分系中最晚于1958年推出,它带有一只50毫米 Color-Skopar f 2.8 规格镜头,Pronto SLK-V 九速快门,BR型的最大特点是在 B 型基础上增加了联动对焦功能,取景器黄斑对焦能够与镜头联动。为了解决 BR 型的近距离拍摄问题,福伦达特别开发出了能够与其匹配的 Proxi-meter 近摄镜,完成近摄任务并进行视差补偿。 从1958年至1960年BR型共生产了11,000台,这与 B 型和 BL 型动辄几十万台的产量无法相比,这也是造成 BR 型在市场上一直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在收藏品市场上,一台仍然能够联动对焦正常运作的 BR 价格要高出一倍以上。从外观上看,BR 型与大窗版的2.8镜头的 Vito B 十分相似,只不过在机身正面多了一个测距用的小窗口,特别是 Vito BR 的黄斑测距在年久消失后,如果不注意机身顶部的文字标记,容易将其与大窗版 Vito B 混淆。 Vito B 分系采用了固定机身的设计,带有更为强烈的金属感,比起折叠机身相机,虽然失去了一些便携性,但是得到了更多的镜头稳定性和牢固性,这也顺应了摄影技术发展的趋势。Vito B 分系的几款机型虽然在功能上不是特别全面,但是由于机身结实,制作精良,得到了市场热烈的回应,从1954年到1960年,几种机型的总产量达到了70多万台,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种。 虽然从整体来讲,Vito B 分系的所有机型都值得拥有,但是从收藏角度,收藏者们更愿意选购那些数量较少、技术先进的版本。在整个 Vito B 分系中,应该注意那些带有2.8 口径镜头机型的要比3.5 口径的更为稀少,而带有1/500秒快门、直线对焦功能、亮框取景器和 Bertram 测光表等少见的版本显然更为稀少,价格也更加昂贵。
2023-07-24 06:38:051

福伦达200f4怎么样

很好。1、福伦达200f4镜头通体都是金属、遮光罩也是金属材质,遮光罩内侧是螺纹消光设计。2、景深尺位于镜头尾部,公英制物距显示,同时也有相应的放大倍率显示,十分细致。3、福伦达200f4镜头卡口合金,带原生触点,能向机身提供Exif信息,并支持局部放大对焦。
2023-07-24 06:38:111

林哈夫特选福伦达lanthar白字版与红字版的区别是什么

两本都很不错。拓展Bessa是福伦达的荣耀。1930年起,福伦达以Bessa为名推出了一系列的相机产品,做工精良且搭配福伦达自家的优秀镜头,风光无二。不过那时候的Bessa都是120格式的相机,包括Bessa,Bessa66,Bessa46,Bessa I和Bessa II以及Bessa RF,使用120胶片拍摄6x9格式的相片(Bessa66是6x6,Bessa46是645),那时候多采用福伦达为其配备的Skopar,Heliar(类似于Zeiss的Tessar)以及著名的APO-Lanthar镜头,以及简单的反转式取景器(后期配备了旁轴联动测距取景器)。其中搭载了APO Lanthar 105/4.5的Bessa II被称之为“最好的120便携机”,即便它没有测光。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台相机依旧优雅,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是收藏家们不可错过的名机。
2023-07-24 06:38:181

Bessa 系列

Bessa 系列相机是福伦达从1928年开发,1929年正式推出的一个中画幅胶卷相机系列,这个系列相机是福伦达在 Rollfilm 系列后开发的另外一个中画幅系列,随着福伦达对中画幅相机的开发方向逐步明确,开始 Bessa系列的设计和生产,从1929年到1960年代将近40年的时间内不断改进和推出新的机型,总共生产了超过600,000台,是福伦达最为成功的相机系列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期最为重要的中画幅相机之一。 Bessa 是福伦达折叠机中生产时间持续最长和产量最大的,从1929 年开始一直到 1950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生产了将近六十万台。这还不算根据原型机演变的 Bessa 系列其它机型。现在我们还能经常见到战后版的 Bessa 69、Bessa 66 以及 Bessa RF 、Bessa I 和 Bessa II 等。下面是一台 1930 版的 Bessa 69. 整个 Bessa 系列中虽然也有也有少量使用116胶卷的6.5 X 11画幅相机,但是占主要地位的都是120和620规格胶卷相机,拍摄6 X 9、6 X 6和6 X 4.5等画幅。按照推出时间的顺序分别介绍如下: 这是最早的 Bessa 机型,与 Rollfilm 系列相比较,更加强调简单实用,便于操作,6 X 9 胶片规格,配备 Voigtar f/7.7 镜头,光圈只有7.7、11和22三档,Gauthier 公司的 Vario 三速快门只有1/25、1/50和1/100秒三档,单人、多人和风景三点式快速对焦,仅带有一个小的反射式明亮取景器,不能直接取景。镜头固定在底板上,在打开面板后能够自动带出镜头,比那种要用手拉出镜头的设计要方便很多。这是福伦达第一次在折叠机身相机上使用这类技术,一改过去打开相机后要吃力拉出镜头的弊病。这个机型的相机镜头没有编号,但是在相机背面打开后盖后下方带有机身号,以大写字母A和B打头。 是Bessa系列的第二款,与第一款比较,这款机身周边增加了一圈镀镍金属边,镜头改为Voigtar f/6.3/10.5,同时在6 X 9规格基础上增加了使用116胶卷的6.5 X 11 画幅。镜头为Voigtar f/6.3/13.5, Embezet 三速快门。机身号位于机身背面,以B到F大写字母开头。除了原有的明亮取景器以外,又在相机侧面增加了一个框式取景器。 使用120胶卷的1930型比1929型更为小巧漂亮,很受市场欢迎。使用116胶卷的机型很少见,估计当时的产量很低。这两种不同规格的相机虽然使用不同的胶卷,但是从外形上却十分相近,特别是它们所使用的带有 Embezet 快门的 Voigtar f/6.3 口径前组对焦镜头上并没有标明焦距,因此从镜头表面很难判断它倒底是10.5 cm 还是13.5 cm。两种机型的区别是 6.5X11规格的机身要比6X9规格的长约3厘米、宽约0.5厘米,以容纳更大规格的胶卷。另外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是 6.5X11规格的计数红窗在机身背面右下方,而6X9规格是在左下方。 从收藏角度看,福伦达 Rollfilm 和 Bessa 系列中所有的 6.5 X 11 规格的机型都相对罕见,这与116 胶卷早期退出市场有关。从使用角度讲,所有能够使用120胶卷的机型都很受欢迎,因为它们仍能在实际拍摄中发挥作用。 这个机型是福伦达在1931年为了纪念公司成立175年而推出的一款普及型纪念版相机,相机正面上方带有明显的“Jubilar”标记,销售时配有带两个胶卷的精致包装展示盒,相机的整体配置较低,是简化了的1930型,主要供应大众和业余摄影爱好者,配备 Voigtar 9/105 低档镜头和 Singlo 两速简易快门,对焦也只有远近两档,这是整个 Bessa 系列相机中的最低配置,但是价格相对便宜,颇受市场欢迎,在1931年到1934年间共生产了80,000台,到今天80多年过去了,在收藏品市场上仍然很容易找到品相不错的这款纪念版相机。 Bessa 系列的这个机型与同系列其它型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结构,它是Bessa 系列中唯一一款采用铰链结构的机型。按照我们对福伦达胶卷折叠机型的分析,这个机型实际上与著名的 Inos II 型相机非常近似,Inos II 是1930年代初期福伦达开发出多种采用铰链结构的相机之一,这类相机被戏称为“铰链帮”,其中也包括那款著名的“至尊69”相机。在一些古典相机收藏目录中,并没有列出这个机型,但是在著名的《麦氏古典和传统相机价格指南》中,这款相机被归纳为 Bessa 系列1932型。 1932型 Bessa 配置较高,它的 Skopar 或 Heliar 4.5/10.5 镜头都是当时福伦达镜头快门配置中较高的档次,而带有伸缩铰链和镂空雕花旋钮等都是福伦达高档相机等特征。为了解决相机镜头快速弹出时,皮腔密闭引起的胶片凸起问题,这款相机与其它“铰链帮”成员一样采用了双层机身的通气技术,机身上方皮腔顶部有四个圆形通气孔,打开后盖也能够看到隐藏在胶卷仓内的通气槽,与机身外侧的四个通气孔相连,这个装置与 Inos II 型完全一致。 这个机型机身背面的机身号以大写字母 D 和 E 打头,分别代表 1932 和 1933 两个年份,相机能够通过一个挡板改为拍摄16张 4.5 X 6 画幅,机身背后开有两个红窗以应对两种不同画幅的计数。这个机型的相机只有很少的产量,在收藏品市场偶尔能够见到。 1935年福伦达在原有基础上推出了一款新的6 X 9 规格相机,机身四周以镀镍亮条装饰,这款相机同时带有明亮取景器和框式取景器,相机拍摄按钮改为相机底部,Voigtar 105毫米镜头分为7.7、6.3、4.5、3.5等多种不同口径,分别与 Singlo 两速、Pronto 四速、Compur 八速和 Compur-Rapid 九速快门搭配,还有很少量带有 Skopar 3.5 /10.5 镜头和 Compur 或Compur-Rapid 快门配置。镜头下方的底盖上增加了一个关闭机身的推杆,需要闭合机身时,只要向后推这个推杆,机身就能够解除锁定状态。 这个机型的相机所带的机身号是从大写字母G开始的,相机产量很大,它成为福伦达中画幅相机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机型,虽然相机机身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各种镜头和快门的不同组合有几十种,最简单的配置与最高端的配置价格甚至相差数倍,到今天的收藏品市场上也能够经常见到这款机型,但是收藏价格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镜头和快门配置的高低。 1936年推出的带有联动对焦系统的一种新机型,这是福伦达在至尊69后又一次将联动对焦装置融入中画幅相机内部,只不过是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对焦技术。机身全身为黑色,能够拍摄6 X 9 或4.5 X 9 画幅底片。 这个机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二战以后,战前版配备 Helomar、Skopar 或 Heliar 3.5/10.5 三个档次的镜头和 Compur-Rapid 最快1/400秒九速快门,镜头前配有可折叠黄色滤镜,战后版增加了配备 Color-Heliar 镜头的机型,并取消了镜头滤色镜。 与1935型基本相似,镜头和快门组合同样有很多种不同搭配,但是机身以黑色烤漆条代替镀镍装饰条。这一款相机明显的特点是将原有相机侧面的框式取景器改为光学取景器,并且在取景器上面加了一个顶部为半弧形的黑色小盖子,相机开启后能够自动打开,位于相机底部的拍摄按钮也能够在相机开启后自动弹出。相机能够通过安装档片在拍摄8张或16张之间转换,相机背部也带有两个红窗以适应不同画幅的拍摄。配备3.5和4.5 口径镜头的相机机身后背带有H到K的大写字母打头的机身号,而后期产品则没有机身号。 这个型号的基本特征与1937型基本一致,但是镜头和快门的配置比较低,只有 Voigtar 6.3和7.7 两种口径,其中6.3口径的配备Prontor 0号4速快门,7.7口径的配备Singlo2速快门。这个版本中有些机身侧面的取景器没有盖子,类似1935型的取景器,而且只能拍摄6X9一种规格胶片。1942型的最大特点是都不带机身闭合推杆,关闭机身时需要推动底板支撑杆。这个型号的相机在技术和功能上没有任何改进和提高,总体配置不高,机身结构简化,应该主要是为了满足战时需求。 战后福伦达很快恢复了相机生产,Bessa 也是最早恢复的机型之一。战后版的 Bessa 虽然保持了战前版的基本机身结构,但是减少了镜头和快门的配置种类,重点放在较大口径的镜头上,主要有 Color Skopar3.5 和 Voigtar 4.5 两种,镜头应用了更为先进的镀膜技术,快门也选择了那些更为复杂的高速品种,包括:Prontr II八速、Prontor S 八速和 Compur-Rapid 九速等。由于相机镜头是否镀膜很难分辨,因此战前版和战后版Bessa 相机主要通过镜头号来区分,战后版的镜头号都是在2,700,000 以上。1945型 Bessa 一直生产到1950年,才由更为先进的 Bessa I 型所替代。 这个型号的 Bessa 相机在1945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镜头快门组的档次,机身的其它结构功能都没有变化。相机配备更为现代的带有镀膜的 Vaskar f 4.5/105mm镜头搭配 Prontor-S 快门,或 Color-Rapid f 3.5/105mm镜头搭配 Compur-Rapid 快门。与 Bessa 系列以前其他机型黑色正脸不同的是,这个机型镜头快门组的正面第一次改为银白色,因此也被称为“白脸 Bessa"。这个机型推出后不久就被新的 Bessa I 型所替代。 从1950年开始推出的一个能够使用120或620规格胶卷的新机型,是在Bessa 1937和1945年版带有光学取景器的机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能够拍摄6 X 9 或4.5 X 9 画幅底片,相机的光学取景器能够切换两种不同画幅,同时带有视差调整功能,快门带有防止重拍功能,相机通过更换后背挡板切换不同画幅。相机配备 Vaskar 4.5/10.5 或 Color-Skopar 3.5/10.5镜头,快门的种类很多,包括:Pronto 最快 1/200 秒四速、Prontor-S 最快1/250秒八速、Prontor-SV 最快1/300秒八速、Compur-Rapid 最快1/400秒九速和 Sychro-Compru 最快1/500秒九速等,各种快门都具备 X 档闪光同步,有些还能在 M 档和 X 档之间转换。相机带有自动计数器,也能够通过机身后背红窗直接读取胶卷背纸上的数字。 Bessa I 共生产80,000台,相机用料扎实,空机重量达到770克,而且故障率很低,镜头和快门的配置都在中上水平,目前在收藏品市场上的价格也不高,能够以几百元人民币的价格买到品相不错的二手机器,如果不考虑估焦的缺点,这个机型其实是拍摄中画幅胶片的较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1950年代初期,福伦达公司一方面面临着莱卡、康泰时等德国公司和日本新兴企业在135规格相机方面的强力攻势,另一方面还要应对蔡斯伊康和禄莱等老牌公司在中画幅相机市场的残酷侵蚀,福伦达的 Bessa II 是他们在中画幅折叠相机方面推出的最后一款相机,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力求能够在激烈的中画幅相机市场的竞争中收复失地。 这款相机的各项功能虽然并不是最先进的但都经过长期的市场考验,稳定可靠。镜头和快门的配置上也都采用了更高的档次,甚至在 Apo-Lanthar 镜头上不惜血本使用了极为珍贵的镧系玻璃,以求达到完美的拍摄效果。 这个1950年推出的新机型虽然使用了 Bessa II 的名称,但是它并不是Bessa I 的后续机型,而是更早的 Bessa RF 机型的延续,Bessa II 和 Bessa RF 都是带有联动取景功能的6 X 9 画幅折叠相机,但是 Bessa II 在外形上采用了更为漂亮的银白色金属机身和黑色蒙皮设计,取代了 Bessa RF 型的全黑色装饰。机身正面增加了银色金属镜头支架,与机身上方的银色取景器遥相呼应,十分漂亮。两个大大的扁平旋钮位于机身两边,取景器的两个窗口位于机身正面,机身横放时显得对称稳重,能够在不开启前盖的状况下完成对焦,打开前盖后机身自动弹出到聚焦位置,可以直接完成拍摄。这款相机的用料十分扎实,整机重量达到870克。这个机型的缺点是对焦取景窗口太小,受相机体积限制,背后那个黄豆粒大小的取景窗很不方便,这也是 Bessa I 型的弊病。 Bessa II 的机身外形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细分起来能够划分为三个基本款式: 第一款的机身正面两个联动对焦取景窗有一个是圆形,另外一个是方形,没有附件冷靴。相机配备的是最快速度1/400秒的Compur-Rapid九速快门。 第二款的机身两个联动对焦取景窗都是方形的,早期不带冷靴,后期带冷靴。这一款相机在早期配备的是最快速度1/400秒的 Compur-Rapid九速快门,后期改为最快速度为1/500秒的Sychro-Compur 九速快门。 第三款相机能够适应4.5 X 6 和6 X 9 两种画幅,因此它的取景窗口带有供4.5 X 6 画幅的档片,早期不带冷靴,后期带冷靴。后背红窗有两个以适应不同画幅需要。这一款机型全部都是配备最快速度为1/500秒的 Sychro-Compur 九速快门。 Bessa II 一共生产了34,500台,三款相机中的第一款只是在相机推出的1950年有少量生产,很快就改为第二款了,因此现在很少能见到取景对焦窗口为一方一圆的款式。第二款的产量最高,不同配置又分为带冷靴和不带冷靴机型,应该是存世量最多的机型了。第三款因生产时间较短,产量也不高。 下图就是这三款机型配置的详细区别。 第一款:一个圆形、一个方形取景窗 第二款:两个方形取景窗 第三款 通过挡板拍摄两种画幅 福伦达在相机制作方面孤注一掷的努力造成了 Bessa II 相机高昂的造价,虽然镜头的配备分为三个档次,但是即便是最低的配置Color-Skopar镜头型推出时的售价也远高于 Bessa I,比同时期推出的 Perkeo 系列相机的售价高出两到三倍。 Bessa II 相机的高质量制作和高级的配置使它成为当今收藏品市场的宠儿,它的机身折叠后扁平狭长,便于携带,6 X 9画幅适合拍摄风景和高大建筑及人像的特点也让它特别受到专业人员和业余高手们的喜爱。 配备 Color-Skopar 镜头和 Color-Heliar 镜头的品相良好的机器仍然被很多中画幅胶片摄影爱好者们用于实际拍摄,而带有 Apo-Lanthar 镜头的 Bessa II由于出色的表现力被誉为“中画幅相机之王”,加上产量很小甚至人为炒作的因素,它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多数相机收藏者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稀罕之物。 1938年福伦达还推出过一个小型的 Bessa 分系列产品,与传统的6 X 9画幅不同,专门用于拍摄6 X 6和4.5 X 6画幅底片,虽然今天我们将所有的使用120规格胶卷的相机都称为中画幅相机,但是在1930年代,拍摄6 X 6 画幅底片的相机是被称为迷你相机的,这也是这个分系列 Bessa 相机被称为“宝贝 Bessa” 的原因。Baby Bessa 的生产和销售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一直延续到战后,直到1950年代初期才停止生产。这个分系列的相机有两种基本机型,一种是带有固定光学取景器的全包型,另一种是带有折叠框式取景器的平顶型,也有人将前者称为豪华型,后者为普通型。这两个机型又都有6 X 6 和4.5 X 6 两种画幅,所以一共有四种不同的机型,在这个分系列中还有一种能够同时拍摄两种规格底片的 Bessa 466型。可能是由于二战的关系,这个分系相机的产量没有准确的记录,现在能够得到的数据中仅有平顶型6 X 6 画幅的产量是12,000台,其它几种型号的产量数据不详。 Baby Bessa 的各个机型的机身底部都带有一个后盖锁,这个片状锁在相机收起时能够锁住后盖开关,防止意外开启相机后盖,相机开启时又能够充当稳定机身的支架。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这个分系中的相机都带有可关闭的后背红窗,带有计数器的全包机型不使用红窗时就可以关闭。 取景器位于相机机身顶部最右侧,突出机顶一点,机身向左侧开启后镜头能够自动弹出,同时左手边机身盖外侧也会弹出快门释放拨杆。早期机身带有皮带扣,镜头前端配有一块可以折叠的黄色滤镜,机身顶部正面带有防止过片误操作的滑块,后期取消了皮带扣和黄色滤镜,并且改进了相机的快门,只有在按下快门后才能够过片,因此也取消了机身正面的那个滑块。后期机型增加了在相机拍摄拨杆上方的快门线插孔,能够使用快门线操纵快门。全包型机身顶部带有计数器窗口,能够直接读取已拍张数。相机背面饰皮上印有Bessa 66标记。 这个型号的配置分为三个档次,分别配备不同价位的镜头和快门: f 3.5 Voigtar Compur 1-300/1秒八速快门 f 3.5 Skopar Compur 1-300/1秒八速快门 f 3.5 Heliar Compur –Rapid 1-500/1秒九速快门 与上述66型不同之处是:位于相机机身顶部最右侧的取景器呈竖长方形,以适应4.5 X 6画幅,相机背面饰皮上印有Bessa 46 标记,这两点是从外形上明显有别于Bessa 66型的。此外两个机型还有两点内在的不同:46型相机的计数器有16张,与66型的12张不同,另外46型相机背面皮腔底部多了一块固定挡板,以适应4.5 X 6画幅底片。两种画幅机型同时推出,它们的镜头和快门配置都一样,甚至几个不同档次相机推出时的售价都相同。 与全包型不同之处是:取景器位于相机顶部中心位置,由两片可折叠的光学镜片组成,相机没有计数器(靠后背红窗计数),因此平顶型机身整体比全包型更小一些,取景器打开后更为明亮清晰,取景更方便,视差也更小一些。早期型号带有黄色滤色镜,后期则没有,这一点与66全包型相同。相机的过片旋钮早期为钥匙型,后期改为扁平型。66平顶型比66全包型的变形更多一些,一直到1950年还在推出机身顶部带有冷靴的改进版本,但是各个型号之间只有很小的差距。后期机型的相机镜头比全包型增加了Vaskar 4.5 这一种类,也有一些配备了 Prontor II 型八速快门,这种快门的最快速度只有1/175秒,比 Compur 快门档次更低一些,由于结构更简单和配置更低,这类机型推出时的售价比全包型更便宜。 与66平顶型的不同之处是:相机的折叠取景器带有竖长方型取景框,相机背面饰皮上印有 Bessa 46 标记,相机内部皮腔底部带有固定挡板,以适应4.5 X 6 画幅。由于这个机型没有计数器,因此只能靠后背红窗计数,在胶卷后备上16张的数字是在12张数字的上方,因此这个机型的后背红窗位置比66平顶型更高些。相机镜头和快门的配置与全包型基本相同。46平顶型的相机推出的时间比较晚,又正值二战期间,因此产量很小,现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很难见到这个机型的相机。 这个型号只有一种全包机身机型,能够在6 X 6 和4.5 X 6 两种画幅之间转换,这种相机在1940年到1943年间只生产了476台,是福伦达相机中的收藏珍品,现在收藏品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个规格的相机,只是偶然会在相机拍卖会上露面。
2023-07-24 06:38:271

福伦达匹兹沃(Petzval) 镜头

福伦达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摄影器材制造商,它进入摄影领域的时间只比摄影术的发明晚了一年。1840年,当世界上多数人还不知道摄影术为何物时,福伦达已经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支经过科学计算设计和制造的镜头。 摄影术的发明还要归功于艺术家们的努力,为了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自然风景和建筑物的实际图像比例,画家们一直在使用一种描画镜箱的工具,这种最早用于绘画的镜箱在摄影术发明之前早已经存在超过100年的历史,但是画家们一直无法将投射到镜箱内并显现在底板上的影像固定住。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科学院正式宣布了达盖尔法摄影术的发明,法国著名艺术家和科学家达盖尔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尝试,并通过与其他科学家的合作,终于开创了一个影像记录的全新时代。这项举世瞩目的发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第一次将影像通过化学方式清晰地保留下来,让真实影像的记录成为可能。摄影术发明的关键在于使用碘的蒸汽在镀银的光滑金属板上形成碘化银的镀层,再经过强光的照射形成图像,但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化学反应过程完成,人们迫切需要缩短底板的曝光时间,镜头的改进成为关键。 摄影术的发明解决了留住影像的关键问题,但是在光学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步,因为相机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能够将影像引进相机底板的镜头和暗箱,另一个部分是能够将影像留住的底片。虽然摄影镜头是随着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这之前各种用于望远镜、显微镜和描画镜箱的镜头早已存在,能够通过两个暗箱调节镜头焦距的活动暗箱也已经很成熟,达盖尔用于达盖尔木质相机上的 Chevalier Achromat 镜头是法国光学家谢瓦利埃(Chevalier)发明的,它是在描画镜箱镜头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组两片消色差镜头,镜头的口径很小,由于早期金属底片对光的敏感性不是那么高,即便是在有阳光的情况下曝光都需要很长时间,拍摄风景和建筑时还能够勉强接受,但是在拍摄人物和活动物体时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在摄影术发明之后,如何改进镜头和缩短曝光时间成为影响摄影术发展的关键。1839年时福伦达三世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光学仪器商人,以制作贝壳镜筒和镀金装饰的福伦达观剧镜而著称。他对摄影术的发明很感兴趣,根据文献记载,1839年8月26日福伦达三世在巴黎会见了刚刚取得摄影术专利的达盖尔先生,他们一起讨论了摄影术中的难题:如何通过一只更快速的镜头来缩短曝光时间。在福伦达三世回到维也纳之后,与他父亲一起再次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决定去寻求维也纳大学的数学家匹兹沃 (Petzval) 教授的帮助。 匹兹沃先生1807年诞生于匈牙利,他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但是同时也颇具机械工程头脑,1824年曾取得两项专利,一项是对座钟钟摆的改进,另一项是打字机的设计。匹兹沃先生在小学和初中期间最喜欢的课程是拉丁语和宗教,对于数学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直到进入高中以后,他的数学才华才逐渐显露。1826年他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学习两年后取得了工程学位并开始攻读数学博士,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布达佩斯大学任教,作为助理教授讲授数学、力学和实用几何学。他在1835年就取得了高等数学教授职位,那时他才28岁。1837年匹兹沃教授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数学系主任,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了40年,直到1877年退休。他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有:线形理论、微分方程、代数方程、分析力学和弹道学等。就在这个期间,匹兹沃教授曾在维也纳附近租下一座废弃的修道院,建立了自己的一个玻璃研磨作坊,这为他之后钻研镜头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福伦达三世从法国带来的制作快速镜头的问题引起了匹兹沃教授的浓厚兴趣,他的数学家背景和对光学镜片的兴趣派上了用场,经过对镜片表面曲率和镜片之间间隙的周密数学计算和多次尝试,匹兹沃教授在1840年发明了通光量更大、速度更快的人像镜头,这只镜头使用四片两组镜片,前面的两片镜片粘和在一起,后面的两片中间隔开,镜头口径达到 f : 3.7 ,比谢瓦利埃结构的镜头速度快了十几倍,镜头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匹兹沃镜头。 与那些需要被拍摄者长时间不动来完成拍摄的镜头不同,匹兹沃镜头能将拍摄时间缩短到以秒来计算,这一进步可以称为是镜头设计的革命。而且与过去要通过反复打磨镜片,依靠经验来完成镜头制作不同,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经过科学计算的摄影镜头,实现了镜头规格的标准化,便于镜头的批量生产。 这只镜头的特点是:在焦距比较短的情况下,能够拍出中心部分非常清晰的影像,虽然图像的周边会产生眩影光斑,甚至变得模糊不清,但是用于拍摄人像时影响不大,而且能够达到突出人像的效果。即便是拍摄长焦距的远景时,镜头也能够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福伦达三世充分发挥他长期制造单筒望远镜的特长,为匹兹沃镜头配备了一个精美的镜架,加上能够精确取景的放大镜,1841年以福伦达品牌推出的匹兹沃镜头全金属相机面市,这种相机的外形像一只放在架子上的榴弹炮炮弹,机身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一只匹兹沃结构镜头,中间放置一块对焦屏,对焦后将对焦屏更换为能够曝光的金属底片,镜头的后半部分为放大镜,摄影师用机身上的齿条调整镜头焦距,通过目镜实现准确对焦,通过镜头盖的开关来控制曝光时间,相机能够拍摄直径96毫米圆形金属底片。 虽然有了能够快速曝光的镜头,但是在达盖尔时代的底片还是要在暗室里装卸,这使得拍摄过程依旧很复杂,一位英国摄影家曾经使用编号为84的福伦达“炮弹式”原型机还原了当时拍摄的过程:(1) 打开镜头盖在对焦屏上构图和对焦;(2)盖上镜头盖,将相机从支架上卸下来,移除对焦镜片,进入暗室安装底片,(3)重新安装相机并打开镜头盖开始曝光。在安装底片的过程中拍摄对象也是不能移动的,否则也会出现失焦的现象;(4)回到暗室卸下底片进行处理。科学家们随后又发明了在碘化银处理过的金属板上加涂催化剂的办法,增强底板的光敏性,进一步缩短曝光时间,在镜头结构和底板曝光化学反应技术都得到改进的情况下,新型相机一改人像拍摄要长时间端坐的弊病,能够很快完成拍摄。 福伦达的第一台全金属相机价值不菲,售价高达120奥地利盾(当时一匹好的座骑价值100盾,一件高档女士皮毛大衣10盾),但是它的先进性能却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1841年面市当年就卖出70台,1842年全年销量就猛增到600台。福伦达公司在以后多年不断推出新型匹兹沃镜头,生意十分火爆。 在光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与光学仪器成功商人的结合看似完美,匹兹沃教授负责深入研究改进镜头的质量,福伦达三世则致力相机的设计、制造和市场的宣传推广,在福伦达名下的匹兹沃镜头在摄影术发明后的最初几十年中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福伦达公司也因匹兹沃镜头的出色表现而扬名天下并成为最早和最成功的相机制造商。 不幸的是,相机的成功推出并没有为合作的双方都带来满意的结果,匹兹沃教授与福伦达三世的合作并不愉快。福伦达三世和匹兹沃教授都没有预料到他们合作发明能够带来如此惊人的轰动效应,也没有第一时间将匹兹沃镜头申请专利,结果从1840年到1859年间包括福伦达公司在内的各国镜头生产厂商都在利用这一没有专利保护的先进设计生产匹兹沃结构镜头。福伦达公司与匹兹沃教授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也很不完善,匹兹沃教授只是在合作之初得到过一次性的补偿,但是在随后的大批量生产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商业利益,这让匹兹沃教授十分不满,双方的合作最后以决裂而告终,聪慧的光学智者在商场上却成为精明商人的手下败将。 1859年匹兹沃教授又遭受打击,由于家中失窃,他在光学方面的珍贵手稿和相关资料全部丢失,心灰意冷的匹兹沃教授从此退出光学领域,开始他在声学领域的研究直到70岁时退休,他在1891年逝世。 时至今日已经无法在市场上找到1841年到1842年间生产的“炮弹式”福伦达原型机,据说目前存世只有十台左右,而完整带有附件箱的仅有三套,这些原型机都在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手中。1939年福伦达公司按照原有图纸制作了少量成套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镜头长31厘米,支架高38厘米,并带有金属底片和装有感光材料化学药剂的小瓶,这些复制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1978年福伦达公司又根据第84号原版相机制作了100台限量版的复制品,每一台上都有一个编号,这套复制品按照原版福伦达匹兹沃金属相机实际规格制作,也能够使用现代胶片拍出96.6毫米直径的圆形照片,非常精美,现在连这些复制品也很难找到了。 早期福伦达镜头除了“Voigtlander & Sohn” 的花体字品牌标志外通常还带有“in Wien und Braunschwein”(维也纳和布伦瑞克)的地名标志,1849年福伦达公司开始将工厂从奥地利迁往德国期间,相当长的时间内曾经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德国布伦瑞克两地同时拥有工厂,因此这个时期的镜筒上工厂的地名标志也是两个,这也是那个特殊时期福伦达镜头的特点。 匹兹沃结构镜头发明以后,虽然最先与福伦达公司合作并陆续批量生产专门供各种规格的湿版相机使用,但是由于它没有申请专利,当时世界一些大的镜头生产商也都争相生产这种结构的镜头,现在仍然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有 Ross、Dallmeyer、Bausch & Lomb、Isco、Cooks、Grubb、Harrison、Lerebours 等著名品牌,也有大量不知名的品牌按照匹兹沃结构生产的镜头,这类镜头曾被广泛用于相机、电影放映机、幻灯机等各个领域。很多喜爱大画幅摄影的爱好者仍在使用匹兹沃结构镜头拍摄人像。 福伦达匹斯沃镜头上除了花体的福伦达标记和镜头顺序编号以外并没有其它标志,我们只能够通过镜头顺序号来判断镜头的种类和出厂时间。根据福伦达镜头顺序号年份对应表(见附表),对福伦达早期镜头年代的判断就相对比较容易和准确,特别是在我们掌握了福伦达镜头产量的几个关键节点后,这种判断甚至能够精确到年。例如一只带有水房光圈的顺序号为8840的匹兹沃镜头,它的准确生产日期可以基本确定为1860年,因为福伦达在1854年生产出了第5,000只镜头,到1862年生产出第10, 000只镜头,这个期间镜头的平均年产量为625只, 因此推算出上述结果,而且这与水房光圈在1858年发明的时间节点也是吻合的。对另外一只编号为15247的匹兹沃镜头可以通过下列判断方式来确定年份:从1862年至1884年22年间福伦达在原有10,000只的基础上又生产了17449只镜头,平均每年的年产量达到793只,按照这个生产能力,这只镜头的准确生产日期应该在1869年到1870年。 匹兹沃镜头在1840年到十九世纪末的几十年中一直发挥着重大的影响,虽然后来人们不断改进镜头的质量,推出了很多新型人像镜头,但是匹兹沃镜头仍然被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在所有存世的匹兹沃镜头中,福伦达还是享有很好的信誉,这不仅仅是因为匹兹沃教授1840年的贡献,也得益于福伦达公司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每一只镜片都经过精密的测量和细心的人工打磨,那些保存完好的镜头仍然能够拍摄出精美的照片,福伦达的早期镜头在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大画幅相机爱好者们的心爱之物。 早在胶片摄影时代,就有人根据匹兹沃镜头的原理,利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制造出新的匹兹沃镜头,用于现代相机拍摄人像。到了数码摄影时代,人们对于一百多年前的这只镜头仍旧充满好奇,俄罗斯的泽尼特(Zenit) 摄影器材厂近年来开始批量生产匹兹沃艺术人像镜头,这些镜头能够接驳到现代数码相机上,即刻呈现匹兹沃镜头的风采,由于景深太浅造成的局部清楚的中心影像和模糊的背景、被夸大和艺术化了的影像周围斑点给看惯了清晰影像的人们带来了惊喜,人们甚至能够通过精密计算的镜片偏移控制背景斑点的变形程度,现代人也能够通过这些复古镜头充分体会不完美影像带来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物形象的迷离美感。 180年前,匹兹沃教授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匹兹沃结构镜头,将摄影技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谁都不会想到,在摄影术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后的今天,匹兹沃镜头竟然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百年之后的现代摄影中仍能焕发出一抹绚丽的光彩。
2023-07-24 06:38:391

经久不衰的福伦达 Vito 系列相机(一)

福伦达 Vito 系列是福伦达从1939年开始设计的并于1940年推出一个135规格胶卷的小型相机系列。福伦达进入这个领域的时机已经很晚了,当时先不说莱卡已经站稳了在135相机制造的老大地位,众多欧洲美国的相机制造商都已经争相进入这一领域,将先进的技术融入设计中,开发出很多不同机型。福伦达在此之前并没有重视这个领域,而是一直沉浸于对120、116和127等规格胶卷折叠相机的开发之中。而且1939年时,德国已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Vito 原型机推出后不久就停止生产了,多数福伦达 Vito 系列的相机都是在战后设计的。 战后福伦达终于看清了135规格胶卷相机的优势和前景,仅仅 Vito 系列就开发出了 Vito 折叠机身、Vito B、Vtio C 三个分支体系共11种基本机型,如果加上各种变型和不同镜头组合,细分的品种有几十种之多。Vito 系列机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成功机型,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可见,福伦达在35mm规格相机的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等方面还是尽了很多努力。下面这张图就就完整列出了Vito系列三个分系中11种基本机型。 1). Vito I, 2). Vito II,3). Vito IIa,4). Vito III, 1). Vito B, 2). Vito BL ,3). Vito BR 1). Vito C,2). Vito CD,3). Vito CL 4). Vito CLR 所有 Vito 系列相机都强调了相机的小型化和操作简单,不同机型中包括了对内置测距、电子测光、联动对焦取景等不同配置, 照顾到了高中低档客户各个层面的需要。多数的 Vito 系列机型都配备了位于相机后背右侧的扳手过片,只需扳动扳手一次就能够同时完成过片、计数和快门上弦三个动作,所有机型都带有防止重复曝光功能。从 Vito IIa 开始所有机型的倒片旋钮都隐藏在相机左侧机身内,回片时通过扳动一个小键,弹出倒片旋钮,能够很快回片。所有机型都能是后背整体开合,便于胶卷的装卸。这些努力都显示了福伦达强大的研发能力,也迅速缩小了与其它厂商在35毫米规格胶片相机上的差距,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至今仍能圆满完成拍摄任务的小型相机精品。 这个系列都是折叠机身,打开前盖后镜头弹出到拍摄位置,这种设计延续了福伦达其它规格折叠机的优点,折叠后的机身纤细轻薄,便于携带,镜头不用时藏在机身内不容易损坏。下面是这个分系的几款主要机型: 1). Vito I 在 整个 Vito 系列中并没有 A 系列,只有 B 、C 等,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来划分机型的话,第一个分系应该是 Vito A 系列,由于在最初开发 Vito 相机时,还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只是确定了这个新的机型的名称,而在后面的开发过程中才按照字母顺序不断增加新的的机型。Vito I 是1939年开发的最早的 Vito 系列机型,最开始也没有使用 Vito I 的名称,只是称其为 Vito,这在相机背后的蒙皮上只有 Vito 字样得到证实,但是在后续机型中则使用了 II 、III 等系列编号以后,人们才开始使用 Vito I 来区分它与后续不同的机型。这进一步说明了 Vito 相机开发时的匆忙和急迫性。Vito 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有生产。 战前版 Vito I(准确讲应称为战时版,因为1939年德国已经全面进入战争状态,为方便对比,这里仍然称为战前版)比较少见。战前版最明显的特征是镜头前配有一片带弹簧的黄色滤镜,这片滤镜能够根据需要开合。滤镜前面带有 Germany Voigtlander Moment 25-29 字样,这片滤镜也能更换为Focar 1 或Focar 2近摄镜片。相机配备一只50 毫米 f:3.5 四片三组 Skopar 镜头。快门为 Compur 1-1/300秒,战前版的快门组上没有闪光灯同步,镜头编号(位于机身内部镜头背面)为2,4XX,XXX。站前版和战后版 Vito I 的机身背面下部蒙皮上都印有 Vito 字样。 1945年战后版 Vito 取消了可以开合的滤镜,改为扣盖式滤镜,快门组加入了闪光同步插孔。配备 Compur 1-1/ 300秒和 Compur Rapid 1-1/500秒等更高级快门组。战后版镜头编号为2,7XX,XXX。 Vito I 型的过片和为快门上弦是分开的两个装置,这个机型的取景器很小,取景并不方便,这一点在后面的机型上得到了改进。 Vito I 型机身内部并不是通过齿轮带动胶片边缘的齿孔来过片和计数的,而是通过转动过片钮来拉动胶片,并通过一个带有两端带有小凸齿的立轴转动来计数和锁闭快门按键。这一点似乎很奇怪,因为这个设计完全没有利用135胶卷边缘的齿孔,与大多数这个规格的相机完全不一样。带着这个疑问,通过考证福伦达在开发 Vito 系列时的一些文献,我们找到了答案。 当福伦达在开发 Vito 时,135胶卷虽然已经很流行,但是市场上同时还有一种不带齿孔但是带有背纸的 828 胶卷存在,这种同样由柯达公司于1935年开发的胶卷规格是28 X 40毫米,它与135胶卷 24 X 36 毫米胶片的外边大小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135胶卷在两侧带有齿孔,减少了能够拍摄的有效面积。Vito 原型机这种独特的过片方式就是为了能够兼容828和135两种不同的胶卷。这一点从相机的计数器上可以得到证明,在说明书中对调整计数器是这样说的: 使用135胶卷时,将计数器调整到 F 档,使用828胶卷时,将计数器调整到 P 档 。可见这台相机能够兼容两种胶卷。这里的 F 代表Film,而 P 代表Paper,是指828胶卷是通过背纸进行牵引过片的。这一点从早期的Vito I 型的卷片轴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这种卷片轴上有两个槽,一个是为通用胶片所用的,另一个是为纸质片头所准备的,这就揭开了Vito I 型的卷片系统没有利用135胶卷齿孔的秘密。 从1935年开始,828 胶卷与135胶卷共同存在了一段时间,甚至有些专门为828胶卷开发的相机,但是毕竟135胶卷舍弃了背纸,直接利用齿孔传输胶片,既便捷又高效,因此很快就淘汰了828胶卷,在Vito 系列的所有后续机型中再也没有 Vito 原型机这样的过片构造了,计数器中也再没有 P 档。 2). Vito II 1949年的 II 型在 I 型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改进:1). 机身去掉了原来取景器的凸起,改为平顶。2). 相机镜头全部改为更适合彩色胶片的Color-Skopar f3.5,快门为Prontor S或Compur Rapid 带内置闪光连接(只有X档)。3). 过片改为齿轮立轴装置,这一点从这个机型开始就没有改变,只有一个胶片槽的卷片轴固定在机身上,这也意味着,Vito 系列相机从此之后只能使用35mm 规格带齿孔胶卷了。4 ). 1950年前门上的快门横杆改为按钮。5). 1954年相机顶部增加了冷靴. 6). 快门进一步升级为 Prontor SV 最快1/300秒8速快门或 Synchro Compur最快1/500秒9速快门(带有XM闪光同步)。7).机身背面蒙皮上去掉了下部的 Vito 字样,只在机身中部保持了福伦达厂标。 3). Vito IIa 1955年的 IIa 型从外观上与前面两种机型有较大不同,IIa 的机身采用了更为圆滑的设计,相机整体变得更为简洁漂亮。取景器清晰明亮,取景十分方便,在相机操控功能上将过片旋钮改为过片扳手,扳动一次扳手能够同时完成过片、上弦和计数三个动作。扩大的取景器明亮清晰,使得对焦更容易。倒片钮平时隐藏在机身内部,回片时推动一个小键,旋钮就会自动弹出,操作非常方便。这些新的改进一直得以保留,在后续的 Vito B 和 C 分系以及随后设计的 Vitomatic 系列都得到延续。 4). Vito III 1953年推出的 Vito III 与 Vito 折叠分系的前几款有很大的区别,从一开始设计 Vito III 就针对的是高档用户,整个机器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从它整体的质量上和配置上,可以称得上是福伦达生产的“最精巧的折叠相机”。 这台相机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镜头,这是一支1950年代新推出6片对称结构高速 Urtron 2.0 口径50毫米镜头,快门配备的是最快1/500秒 Compur Rapid 快门。对于它的表现,1951年的《业余摄影人》杂志有如下描述: 非常出色,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口径所有镜头中表现力最好的,在各个档光圈上它的极限只能受到胶片的分辨率的限制。 Vito III 的对焦旋钮在相机顶端的左手边,这对很多习惯用右手对焦的拍摄者来说有些别扭,但是如果考虑到能够在左手对焦的同时,用右手来按动相机快门按钮,就能够理解这个设计的初衷。 Vito III 的相机上半部与福伦达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 35毫米规格至尊( Prominent )系列相机的上半部非常相似,从相机镜头的编号来看,推出时间应该是 Vito III 在前,至尊在后。由于 Vito III 的高质量和它较为稀少的产量(见附录福伦达相机产量表),它一直是福伦达相机收藏者们追逐的目标之一,价格居高不下。
2023-07-24 06:38:451

经久不衰的福伦达 Vito 系列相机(三)

这是在 Vito B 分系后开发的另外一个使用135胶卷的固定机身小型相机系列。在这个系列中福伦达公司一改过去通过配备不同级别镜头和快门组来区分相机档次的习惯,第一次将同一个机型设计成奢华版和普通版两个档次,以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Vito C 系列的四款主要机型都分为豪华版和普通版,这两个档次在机身外装、使用材料和配饰方面都有所不同,奢华版用料扎实、电镀层厚、装饰性强,而普通版则强调用料节约、经济实惠,例如同样是配备 Lanther 2.8/50 镜头的普通版整机重量为527克,而奢华版的重量则达到632克,可见两者在用料水平上的差距。从出厂价格方面看,普通版一般比奢华版低15-30%。 这个分系中的机型都是固定机身,后背全开门,1:1亮框取景,快门按键位于相机机身正面,按键底部有快门线插口。 福伦达在1967年开发 Vitoret 系列时,再次使用了 Vito C 的名称,并陆续开发出Vito C、 Vito CS 和 Vito CSR 等几款方型机型,这几款相机与本节中提到的 Vito C 系列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是更多地与 Vitoret 系列相关,因此将它们放在 Vitoret 一节介绍。 豪华版与普通版机型从外形上有以下几点主要不同: 1). Vito C Vito C 型是这个分系的基本型,圆形机身,没有测光表,整个机身设计简洁流畅,取景器也很明亮,取景方便。大多配备Lanthar 2.8/50镜头,Pronto 或 Prontor 250 S 四速快门,带有自拍器。 2). Vito CD Vito CD 是在 C 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非联动硒光测光表。配备 Lanthar 2.8/50镜头,Pronto 四速快门,带有自拍器。 3). Vito CL 在 CD 型基础上增加硒光测光表与快门速度和光圈设定联动功能,一般配备 Color - Skopar 2.8/50 前组对焦镜头,这支镜头为四片三组结构,后镜两片粘合,Prontor 500 LK 六速快门,带有自拍器。奢华版有两种机型,一种能够从取景器底部观察到测光表数值与光圈值的重合状态,另一种只能从机顶观察测光表数值。 4). Vtio CLR 在Vito CL 基础上增加了联动对焦功能,是这个系列中最高级的机型。相机配备 Lanthar 或 Color-Skopar 2.8/50镜头,Pronto-LK 六速快门,带有自拍器。与 CL 型类似,CLR 型的奢华版也有两种机型,一种能够从取景器底部观察到测光表数值与光圈值的重合状态,另一种只能从机顶观察测光表数值。 以上我们已经将 Vito 系列三个分系的11种基本机型都做了介绍,在这三个分系陆续推出后,福伦达公司摒弃了折叠机身的设计,但是在 Vito B 和 C 分系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系列,这些系列虽然都是使用135胶卷的固定机身设计,但是融入了更多的新技术元素,形成了一个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市场和不同需求的更加丰富的产品链。下面就是一张福伦达公司在 Vito 系列基础上开发出来新系列的图示: 我们今后将陆续介绍这些在 Vito 系列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新系列。
2023-07-24 06:38:521

福伦达Vitessa ULTRON 50/2 怎么样 值得买吗

福伦达是个比较复杂的家伙,福伦达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一阶段——原福。福伦达的历史非常悠久,创始于1756年,而那个时候连照相机都没有发明,当时福伦达主要生产望远镜、眼镜之类的光学仪器。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第二年(1841年),福伦达推出了第一支经过数学公式计算而设计的镜头,光圈值达到f/3.7,这在现在并不是一个大光圈,但那是在1841年!当时其他镜头的光圈只有f/14左右!福伦达是欧洲顶尖的光学巨头之一,与卡尔蔡司匹敌,长期以来一直以独特的创新设计著称,光学实力非常强悍。在原福时代,福伦达制造出了Prominent 69,Superb,Bessa II,Prominent 135,Vitessa,Bessamatic,Ultramatic等等数不胜数的杰作,镜头方面也是非常辉煌:Heliar,Skopar,Nokton,Ultron,Septon等都是光学杰作,最出名的就是Apo-Lanthar,被誉为人类光学的奇迹!福伦达的产品(我更愿意称其为作品)工艺精巧,美得令人惊叹。(另外,著名的禄来(Rollei)也是从福伦达中分离出去的)第二阶段是蔡福阶段,20世纪50年代,价格低廉的日系相机的崛起,福伦达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市场营销等问题陷入困境,1956年被蔡司收购。后来,1972年蔡司退出相机市场,福伦达被禄来接手。再后来禄来也不景气,福伦达被几经转手后到了日本,也就是第三阶段——日福。第三阶段:日福,也称伪福。1999年,福伦达被日本Cosina收购,其实,这一次收购并不像之前一样,原来的福伦达公司人马早已离散,也就是,Cosina所买到福伦达的品牌和一些图纸、专利,而并没有接手公司,原德国福伦达到此为止。(这有点像后来Yashica和蔡司合作的Contax,不过Contax当时的镜头还是蔡司设计的,而Cosina生产的福伦达则是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因为德国福伦达已经不在了)不过,也算是没太辜负福伦达的大名,Cosina非常给力地在日本制造出了许多不错的产品,如Bessa系列旁轴,M42口的Bessaflex单反。镜头也非常不错,基本上每支都是精品,虽不及德国顶尖镜头的品质,但是和日系头相比完全不逊色,很多镜头远远超过一般的日镜。例如给单反的125/2.5 Macro,40/2,58/1.4等都非常好,125/2.5可以与蔡司百微比拼,并不逊色。日福的徕卡M口镜头也不错,虽然品质不及徕卡,但是价格便宜很多!补充:125/2.5拼佳能百微,180L没问题;有佳能口,卡口有电子触点负责光圈收缩(与蔡司ZE相同),是手动对焦的,不过手感非常好!
2023-07-24 06:39:011

福伦达Ultron 28/2和卡尔·蔡司Biogon T* 28mm/F2.8 ZM哪个好

卡尔·蔡司Biogon T* 28mm/F2.8 ZMT* ZM镜头的主要特点:1、几乎为0的畸变;2、光圈改变,焦点不漂移;3、采用10片光圈叶片,1/3EV“咯哒”定位,保证曝光的精确度;4、滤镜螺纹具有极强的耐磨性能;5、具有很好的防眩光控制;6、配合精确的旁轴测距机构,保证优异的光学性能。
2023-07-24 06:39:191

什么是福伦达相机?

德国的福伦达照相机也被制造出来。该相机采用圆锥体金属暗箱,镜头是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沃尔(Petzval,1807~1891),应福伦达(Voigtlander,1812~1878)的委托,首次用数学方法进行设计的。福伦达相机拍摄直径3.5英寸的圆形照片,曝光速度比当时的任何镜头都要快30倍。福伦达照相机的说明书上写道:冬天的阴暗天气,3分30秒;在晴朗天气的阴影下,1分30秒~2分;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0~45秒。
2023-07-24 06:39:261

福伦达的品牌历史

1900左右,徳国的相机行业迅速实现近代化。福伦达也陆续推出装置korinea和Heliar镜头的手提式摄影机和快拍照相机、箱式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立体摄影机等新产品,并出口到欧洲、美国及世界各国。“鲁宾”、“布鲁克哈依鲁”等著名相机,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可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战争结束、徳国遭遇到战争赔偿的浪潮。在这混乱时期、徳国的相机业界陷入困境,为了度过新的时代,掀起了重建运动,许多厂商加强了与其它厂商的联营,并由此带来针对世界最大照相机厂商蔡司·伊克的大联合。然而,福伦达并没有选择与其他公司协作、联营的道路。为了摆脱财政危机,1925年借助化学工业公司巨头营谢林克的资本,福伦达藉此加强经营机制, 迈出了崭新的一步。那时、不用说双筒望远镜和显微镜,为了度过战后的艰难时日,福伦达还制造各式各样的精密零件或金属制品等。不过,这时期,福伦达开始迈向重点开发生产摄影镜头的综合照相机厂商之路(但后来重又生产双筒望远镜)。可以说从这时起福伦达迎来了其相机厂商的黄金时期。 可是,这些的努力并未凑效、合并的第二年蔡司·依考宣布退出照相机行业。由此导致福伦达的商标及生产设备等全部转让给了佛兰克&海德克(罗兰)公司。自1974年,推出了新福伦达商标的相机。这个时期制造的产品有VSL系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以及VF101、VF135等相机。 1981年,罗兰也倒闭了。福伦达再一次踏上振兴之路。此时,福伦达的经营转给徳国的流通企业家布鲁斯福特。之后,靠布鲁斯福特销售多种福伦达商标产品至今。历经风雨之后,BessaL相机的诞生,为福伦达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07-24 06:39:341

福伦达Nokton 42.5mm f/0.95镜头试用

  对于焦外虚化效果来说,传感器尺寸越大越有利。关于这一点,在APS-C传感器面前,M4/3系统是赚不到什么便宜的。对于M4/3相机来说,搭载更大光圈镜头才是获得高虚化度焦外散景的最有效方式,就比如这次试用的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福伦达已相继发布了两支Nokton系列镜头——25mmf/0.95和17.5mmf/0.95,这次试用的是该系列的第三款产品42.5mmf/0.95,等效焦距85mm,是一支标准的手动人像镜头。  正如你看到的,中长焦距可压缩景深空间,再加上f/0.95超大光圈,使得该镜头在M4/3相机上可提供极致焦外虚化效果。  从试拍样张看,镜头焦内外过渡稍微有些不自然,合焦部分的清晰度格外显眼。f/0.95附近几档光圈成像较为柔软,甚至有些“梦幻”,光圈缩减至f/2后锐度骤增。最近对焦距离0.23m,对于一支中长焦镜头来说已是相当难得。  操作方面,福伦达Nokton42.5mmf/0.95是一支全手动镜头,因此无法自动对焦,不过在奥林巴斯E-P5上可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当然光圈值是不会记录在EXIF信息里的。  正因为确善能擅长制造手动镜头,所以镜头各控制环的造型设计都特别讲究。对焦环、光圈环阻尼让人感觉非常舒适。为适应视频拍摄需求,实现高精度控制,镜头还加入了无级光圈设计。只要将光圈环推至机身一侧,即可切换到无级模式,此时调整光圈不会产生任何声响。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4000s 光圈:f/1.4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5000s 光圈:f/0.95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4000s 光圈:f/2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800s 光圈:f/2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320s 光圈:f/5.6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1250s 光圈:f/1.4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800s 光圈:f/2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1250s 光圈:f/0.95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相机:奥林巴斯E-P5 镜头:福伦达Nokton42.5mmf/0.95 快门:1/8000s 光圈:f/1.4 感光度:ISO200 白平衡:自动
2023-07-24 06:39:481

请问福伦达bessamatic和bessamatic cs有什么区别?

福伦达的战前Bessa产品系列估计是因为受众原因,现在资料很少,只能说一点自己知道的(不一定对,欢迎大家讨论)首先说镜头,Voigtar是福伦达中大画幅镜头系列中的入门产品,结构是Cooke Triplet。您这台相机不是最早期的Bessa,最早的一代Bessa折叠机使用的是光圈f7.7的Voigtar镜头+最高速度只有1/100s的AGC Protor快门。但不久之后(三十年代初)福伦达就使用了更大光圈的f6.3 Voigtar替代了此版本,同时也出现了更高档的使用Tessar结构Skopar f4.5镜头的配置——以上大概就是最早的一代Bessa折叠机推出Skopar版本以后不久福伦达就对整个Bessa系列机身做了更新,原谅我对相机机身不太懂....总之最明显的差别就是Skopar版本上最高只有1/100s的AGC快门被最高速度达1/250s的Compur快门取代,Voigtar版本的快门速度也升级到了1/125s。——这是第二代版本接下来就是第三代版本,在三十年代中后期推出——也就是题主图中的那台,第三代Bessa系列。这代Bessa机身用的镜头可谓丰富多彩在保持原有f6.3 Voigtar和f4.5 Skopar 外,还有f3.5的Heliar和Skopar(后者很少,似乎是Harry Zollner加入后福伦达才设计的),以及题主这枚Voigtar 110/4.5,除最廉价的f6.3版本外都雨露均沾的配备了Compur-Rapid快门。在这段时间中福伦达又造了不少混乱的杂交版本,德国厂商一贯尿性。至于为啥镜头是11cm而不是10.5cm,估计是为了跟配备更高档Skopar 105/4.5的机身做区分,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为了画质,f4.5的中画幅Triplet,视角略窄一点对球差控制更好。况且,在这个画幅下,105mm相对110mm,使用感受应该不会大变吧。
2023-07-24 06:41:2513

请谁介绍一下福伦达旁轴相机的历史及性能

德国福伦达的历史很长,超过两百年,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说起来能说很多很多,有兴趣的话google或百度搜一下吧。你这个图片是Cosina-Voigtlander,其实除了牌子之外和德国福伦达关系不大,当年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福伦达破产后,日本Cosina就收购了它的牌子,以及据说得到了它的一些图纸、专利。以下是Cosina-Voigtlander的旁轴历史。1999年,Bessa-L,L39螺口,无取景器/测距仪,纵走式焦平面金属快门(快门速度:B、1~1/2000s),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2000年,Bessa-R,L39螺口,0.7x的联动测距取景器(含35mm、50mm、75mm和90mm线框),快门测光参数同Bessa-L。(但机构并不完全相同,官方称Bessa-R的快门更安静)2001年,Bessa-T,徕卡M口,1.5x的联动测距装置,无内置取景器,快门测光同上。2002年,Bessa-R2,徕卡M口。另有Contax RF卡口的Bessa-R2C,和尼康旁轴卡口的Bessa-R2S。2004年,Bessa-R2A和R3A,徕卡M口,增加了光圈优先曝光。R2A的取景器与R2相同,R3的取景器放大倍率为1x, 有40/50/75/90线框。2006年,Bessa-R2M和R3M,徕卡M口,机械快门。2006年,Bessa-R4A和R4M,徕卡M口,0.52x取景器,含21, 25, 28, 35,50线框。R4A带光圈优先曝光,R4M为机械快门。
2023-07-24 06:41:522

怎么区分德国福伦达还是日本福伦达

德国福伦达是很老的了,都是精品,全部是胶片时代的东西。(转) 约翰·克利斯托夫·福伦达,1756年创立了以家族名字命名的光学仪器作坊,从此开始了这个传奇品牌的历史,迄今已有整整250年。在小型照相机开始流行的20世纪初,福伦达为那个摩登、辉煌的大都会时代奉献了一款又一款的出色相机,凝结了福伦达最精巧、最匪夷所思的灵感设计,成为了至今仍为众多古典相机收藏家所追逐的掌中精品。有这样一种说法:福伦达是用钟表匠的精工来制造照相机!如果纵览过去250年里福伦达所创造的那些经典杰作,你会承认此言不假。 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就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徳国。福伦达从1800年开始制造眼镜及测量仪器等,尤其是用于观赏戏剧的小型望远镜的研制成功,令其闻名遐迩,在当时的欧洲,福伦达就是小型望远镜的代名词。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被发明之后,翌年福伦达就已经开始制造并销售自己的相机产品,继而开发各种镜头,受到世人青睐,不愧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品牌的荣耀。 1900左右,徳国的相机工业迅速实现近代化。福伦达也陆续出口到欧洲、美国及世界各国,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品牌,并在二战前后达到了顶峰,创造了一大批极具特色与个性的相机,产品覆盖了几乎所有相机和镜头产品领域,它的设计从不循规蹈矩,总有奇妙的巧思之处,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的技术创新。在制造上则不惜工本,专著于完美。也是因为这样苛刻的自我要求,终于让福伦达在20世纪后期无法与廉价的日本相机竞争,最终将品牌拱手相让。 Daguerreotype “Cannon”: 它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可谓举足轻重,这是福伦达的第一款相机产品,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经过科学计算而设计的光学镜头,同时也是第一部全金属相机。镜头的光圈达到了f3.7,在1840年可谓相当难得!著名古典相机鉴赏家Mckeown将这只镜头放在了他的著作封面上,对其推崇有加,它的显赫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Prominent 120折叠相机: 虽然历史上福伦达出产的古怪相机并不算少,但是这款折叠相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起来都是一个另类。Prominent 120折叠相机于1932年推出,是当时功能最多,结构最复杂的120折叠相机。画幅可以在6X4.5或者6X9之间切换,机身带有一个高精度的裂像测距仪,以及一个消光法测光表,这在当时还非常少见。 Bessa 120折叠相机系列: 在Prominent 120折叠相之后,Bessa系列成为了福伦达120折叠相机的主打机型,从30年代一直生产到50年代,外型也开始趋向主流。1950年,福伦达在之前的Bessa RF机型上加以改进推出了Bessa II型,成为Bessa系列的颠峰之作。Bessa II型拥有出色的功能、完美的镜头成像素质和精湛的制造工艺,经典程度与同时代Carl Zeiss的Super Ikonta不分伯仲。 Superb 120 双镜头反相机: Superb是福伦达最著名的120双反杰作,于1933年发表。Superb与竞争对手——著名的Rolleiflex有着很多不同:Superb的过片方式是横走,后盖打开的方式是左右水平打开。Superb的视差校正机构也独具特色,是所有双反相机中最复杂的,取景镜头会随着调焦距离拉近向下转动,而不是始终保持与拍摄镜头平行。Superb的快门速度转盘上的数字刻度都是反向的,在俯视取景时,就可以通过机内的镜子观察到快门速度。通过这些殚精竭虑的复杂机械设计,却能带给使用者更多的简捷方便。 Bessamatic 135单反相机: Bessamatic单反相机发表于1959年,同时还推出了在当时堪称卓越的36-82mm 1:2.8 Zoom镜头,这是世界上首只应用于照相机上的变焦镜头。Bessamatic单反相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内置测光装置的单反相机,做工相当考究,它的速度调节环紧挨着光圈调节环,调焦环上有一个小红点,对着相应的距离。而且在相机的顶部有简洁的刻度盘,刻着1.5、2、3、4等字样,用来进行曝光补偿。Bessamatic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一共售出了大约十四万套,直到今天仍极具收藏价值。 Prominent 135旁轴相机: 福伦达典雅的欧洲贵族风格,在它的135旁轴相机系列上表现得最淋漓尽致。一共推出了Prominent、Vitessa、Vito三个系列。作为最高等级的型号,Prominent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与Leica、Contax等顶级名牌都可相提并论。Prominent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采用镜间快门,可以提供在所有快门速度范围内的闪光同步。Prominent各个细节的制作,都体现了与至尊型号相称的精细优雅。 Vitessa 135旁轴相机: Vitessa被公认为福伦达最另类的相机之一。如此天马行空的设计,堪称完美的艺术品,让人至今仍赞叹不已!Vitessa关闭双开门镜头盖时,机身非常小巧,打开之后,连带推出折叠的镜头。而机顶状似天线杆的金属杆是Vitessa的招牌设计,平时收缩在机身中,拍摄时拉出。将金属杆按到底再弹回原位,可以同时完成过片和上紧快门。因为这个奇怪的设计,Vitessa小小的机身内安装了极其复杂的机械连动结构,体现了福伦达设计师们卓越的智慧。 Vito 135旁轴相机: Vito是福伦达最大众化的系列产品,是这三个系列中在商业上取得最大成功的产品。Vito摒弃了Prominent和Vitessa身上那些充满创意却不切实际的东西,造型简洁流畅,最难得的是工艺仍然非常之精湛。Vito系列的生产时间一直延续到70年代,并在其基础上衍生出Vitomatic、Vitoret、Vitrona等多个系列机型。Vito系列包括了Vito、Vito II、Vito IIa、Vito III等折叠机型系列、Vitomatic系列、小巧实用的Vito B以及基于Vito B设计的其他机型号,比如世界上第一部内置电子闪光灯的Vitrona。在Vitrona发表几年之后,福伦达因为不堪市场竞争而被迫转让品牌。为纪念福伦达品牌创立250周年,借日本Cosina公司复活的福伦达将推出两款限量发售的旁轴相机——福伦达Bessa R3M和福伦达Bessa R2M。两款相机都搭载福伦达HELIAR Classic 50mm/F2.0镜头。Bessa R3M和Bessa R2M的主要区别在于取景器放大倍率的不同,前者为1X,而后者为0.7X。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3M和R2M均搭载了最新开发的TTL露出式曝光指针,除可以全手动曝光之外,还可以使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据Cosina表示:银色R3M套装限量生产500台,黑色则为1000台,而银色R2M套装的产量将为300台,黑色版本则为700台。老福伦达相机型号:Voigtlander Bessa R2 销售日期:2002Voigtlander Bessa R2C 销售日期:2002 Voigtlander Bessa R2S 销售日期:2002 Voigtlander Bessa T 销售日期:2001Voigtlander Bessa R 销售日期:2000Voigtlander Bessa L aka Cosina SW-107 销售日期:1999 Voigtlander Vitoret 销售日期:1971 Voigtlander Vitoret DR 销售日期:1971 Voigtlander Vitessa 500L 销售日期:1969 Voigtlander Bessy AS 销售日期:1966 Voigtlander Bessy S 销售日期:1966 Voigtlander Vitoret D (square) 销售日期:1966 - 1971 Voigtlander Vitoret F 销售日期:1963 - 1965 Voigtlander Vito Automatic II 销售日期:1962 Voigtlander Vito CL 销售日期:1962 Voigtlander Vito CLR 销售日期:1962 Voigtlander Vito CD 销售日期:1961 Voigtlander Vitomatic IIa 销售日期:1961 Voigtlander Bessamatic 销售日期:1959 Voigtlander Vitessa T 销售日期:1957 Voigtlander Prominent I 销售日期:1952 Voigtlander Vito II 销售日期: 1951 - 1955 Voigtlander Bessa II 销售日期:1950 Voigtlander Bessa RF 销售日期:1936 Voigtlander Bessa I 销售日期:1931 Voigtlander Bergheil Voigtlander Bessa 66 Voigtlander Bessamatic CS Voigtlander Bessamatic Deluxe Voigtlander Bessy AK Voigtlander Bessy K Voigtlander Brillant V6 Voigtlander Dynamatic I Voigtlander Dynamatic II Voigtlander Perkeo Voigtlander Perkeo II Voigtlander Prominent II Voigtlander Superb Voigtlander Ultramatic Voigtlander VSL 2 Voigtlander VSL 3E Voigtlander VSL-1 Voigtlander VSL-2 Voigtlander VSL-3E Voigtlander Vitessa Voigtlander Vitessa 1000 SR Voigtlander Vitessa 126 Voigtlander Vitessa 126 CS Voigtlander Vitessa 126 S Voigtlander Vitessa 500 Voigtlander Vitessa 500 AE Voigtlander Vitessa L Voigtlander Vitessa N Voigtlander Vito Voigtlander Vito B Voigtlander Vito BL Voigtlander Vito BR Voigtlander Vito CS Voigtlander Vito CSR Voigtlander Vito III Voigtlander Vito IIa Voigtlander Vitomatic I Voigtlander Vitomatic III Voigtlander Vitomatic IIIb Voigtlander Vitomatic IIb Voigtlander Vitomatic Ib Voigtlander Vitoret 110 EL Voigtlander Vitoret L Voigtlander Vitoret LR Voigtlander Vitoret R Voigtlander Vitoret Rapid D Voigtlander Vitrona
2023-07-24 06:42:061

福伦达 color-skopar 是什么意思

这是福伦达镜头的名称,是福伦达非常成功大一款镜头。
2023-07-24 06:42:141

宾得,美能达,潘太康,福伦达镜头哪个好

福伦达,原福镜头最好。首先福伦达是最古老的镜头制造企业之一,历史悠久,光学基础和制镜技术实力雄厚,APO复消色差技术就是福伦达发明的,原福APO-lanthar系列的成像素质是现代镜头都难以企及的。其次是宾得在M42螺口胶片年代有着辉煌的业绩。在此是潘太康,质优价廉,成像还不错,最后是美能达(美能达后期数码头成像优于潘太康)。蔡司contarex牛眼系列的极优成像质量就是蔡司收购福伦达,用他的库存玻璃制造的。光学结构上有句行话“天下镜头结构多处于蔡司,唯福伦达独树一帜”。
2023-07-24 06:42:492

福伦达和蔡司哪个好?

福伦达是个历史很长的传奇老厂,相当年那是相当牛B,实力绝对不输Zeiss,有过Universal-Heliar,Prominent,Apo-Lanthar,Beesa,Superb,Vitessa等等神物,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营不善,转手卖给Rollei了,后来再卖到日本Cosina的时候,就只剩下牌子和图纸(据说是有一堆图纸,专利)。现在的福伦达品牌属于Cosina,Cosina用这个牌子生产相机,镜头,虽然也的确做了不少好东西,但和当年完全没得比。蔡司嘛,现在依然很牛B,光学实力强大至极,可以说没有它做不出来镜头,只是是否有人愿意付而已。
2023-07-24 06:42:593

福伦达50/1.1和50/1 5哪一只更值得

这几个镜头我都玩过,不过得看你指的VN50/1.5是哪一个,福伦达一共出过三个版本的VM50/1.5,第一版几十年前的老镜头了,市场价3K~5K都有视乎成色,福伦达自家卡口,镜身不带对焦需要专用转接环(少量为徕卡原生M口不过价格破万),转接环至少也要2K以上才能买到,古典成像,色彩很油润很浓厚,焦外旋转,低反差,第二版式L39的,分为银黑两个版本,成像一样,带两片非球镜片(不过是压铸的非球不是打磨的),成像与第一代完全不同(结构不同),焦外放大之后有洋葱圈(廉价压铸非球的效果),约3K左右,第三版是复核第一代自尊原生M口,同样有银黑两个版本,银版全铜材质贵几百块钱,光学一样,成像与第一、第二版也是不同的,虽然是复刻但只是外观并非复刻第一代的成像,分辨率不错,大反差,中规中矩的镜头,约5K左右。至于VM50/1.1,基本上1.1光圈可用,但景深太浅很难控制,个人观点在同样F2的状态下,成像比VM50/1.5第二代要好,比第三代略为逊色,这个镜头最大的问题是体积大、笨重,装在M上的话,取景器有1/3被遮挡,装上原装遮光罩的话遮挡基本到了1/2,而且镜头好粗,还会遮挡接近一半的黄斑采光窗(如果你是大M这种取消黄斑采光的机型则可以忽略,如果是M9及以前版本,则会发现因为遮挡导致黄斑亮度下降的问题,弱光下更为明显)。至于VN50/1.5第一代则不是比较光学性能的,比光学性能的话那个旋转焦外本身就是一种光学缺陷,但却有一种艺术效果,所以第一代镜头只谈味道,对比上述镜头来说,第一代味道非常古典,至于是不是喜欢这种味道就完全是个人喜好了。
2023-07-24 06:43:081

福伦达35 1.2 和徕卡的35 1.4 到底差多少

VM35/1.2和M35/1.4挺难比较的。光圈的比较,VM35和LM35对比只差了半档,日常拍摄中半档光圈的影响并不大,尤其是在数码M上的表现,如果是胶卷上使用并采用低ISO50的专业反转片(例如柯达的50电影卷),这半档光圈才有一定意义。镜片比较,两者同样都用了非球面,VM更是破天荒用了两片非球(VM35/1.2 II代),可谓诚意十足。但是徕卡更恐怖,非球镜片+浮动镜组(最新版LM35/1.4),浮动镜组啥也不说了,成像超级外挂。最大光圈比较,VM全开F1.2的成像不如LM全开F1.4的成像好,LM小了半档成像好一点也正常,两者光圈都收缩到F2的时候素质差不多,LM少许好一点,但极其有限可以忽略不计,F2光圈两者可以打平手,而然小光圈F8之后LM开始逐渐领先,肉眼可见的素质差异。焦外比较,VM虽然得益于大半档光圈,在焦外虚化时大半档得到的效果较好,但焦外的成像比起LM来说总觉得差了一口气,也许是心理问题,很多朋友看过都觉得LM的焦外好看一点。色彩,这个差异很大,VM的色彩清淡,LM的色彩浓郁,最关键是LM保持一贯徕卡的成像风格,而VM虽然挂着福伦达的LOGO,实际上色彩偏向日系一贯的小清新,当然没有小清新那么淡,介于日系风格和德国风格之间吧,少许偏日系一点。便利性,这个LM绝对秒杀VM的,VM的体积和重量是在是让人无语,沉甸甸的相机都放不平,挂在胸口的时候整个镜头往下沉,装在M机上的时候,35线框右下角至少1/4被镜头遮挡,如果装上遮光罩的话,呵呵不好意思,取景框右下角1/3看不到了。价格,LM是VM的四倍呢,所以就性价比而言VM当之无愧,可以这么说吧,7000块钱买一只35焦段定焦镜头,还是F1.2大光圈,加上全金属制作,两片非球面,这绝对是业界良心。当然咯,便宜分量足是不存在的,花一点点的钱,就不要追求什么徕卡味、追求体积重量。
2023-07-24 06:43:161

福伦达 bessaflex tm 怎么样

  福伦达 bessaflex tm  最大的使用感受:拍片时的轻松感,机身搭载老镜头所焕发出的活力给人一种时空交错感,就算是F5.6光圈时裂像对焦也能轻松完成。另外还可以使用和Bessa旁轴机通用的手柄来改善握持手感。总之,Bessaflex是一台经过精心打造而推出的几乎没有缺点M42机身
2023-07-24 06:43:251

福伦达的镜头Ultron系列的来历是什么?

color skopar.在大画幅里是带多层镀膜的天塞变种吧。。档次上略低于heliar 但蛮适合黑白的我觉得,Heliar人像、彩色无敌。。。。。Ultron具体我不知道。。。135画幅上常见吧 我知道比较早的是至尊口的那枚50 2.0了 天线机上也是50Nokton是大光圈系列吧。。。
2023-07-24 06:43:311

请问福伦达50mm 1.1镜头能转接到佳能5D2相机上去么?需要什么转接环?

M卡口的镜头不能转到佳能的EF卡口上。也就是说没这样的转接环。不过leica-R卡口的镜头是可以转接的。楼上所述的也不为错,确实网上有这样的转接环,不过都会著名,只能做微距,不能无限远和交。所以,不知道上述的转接环算不算此类。另一说,一般来说,都是大的卡口转小的卡口。比如EF转M口,或者M口转4/3画幅相机。不过,小口转大口,就非常不常见。PS: 弗伦达的这支标头价格在1000美金左右。而canon 50mm f1.2这只在1400美金左右。考虑到自动对焦的机会成本和转接环的边际成本。。。我会选择后者。
2023-07-24 06:43:412

福伦达天线机不能黄斑联动

可能是小玻璃镜片掉了,可以重新装回去。凹镜的曲率和取景器物镜的曲率是相同的,目的就是使黄斑影像与主取景影像大小一致,所以它的平面应该朝向影像来的方向也就是采样反光镜方向,而凹面则应该朝向半透半反棱镜也就是主取景器方向。
2023-07-24 06:43:481

怎样评价福伦达 VM 35/1.2 和 50/1.1

最直观就是体积大(对于旁轴头来说也算是)全开都不错 唯一问题就是紫边很严重。(反正上胶片没什么关系)50 1.1 焦外不好看 放大看是八边形的,如果很在乎bokeh最好别买。btw这个价格,全开不错(很多说肉的可能是没对准吧, 毕竟对焦精度不是很高)真的很良心了,两个镜头加起来也就一支11826,廉价大光圈不多的选择。(还有l39佳能的50 1.2)相关:有Leica头但没有原厂情节的Leica用户。福伦达在网上被黑的很惨的 毕竟大家股子里都有不屑于这样日本二流小厂的傲气。
2023-07-24 06:43:572

福伦达镜头f/0.95 是什么意思

是镜头可用最大光圈的意思,照相的时候光圈最大可以开到0.95,这个光圈值是非常大的了,对夜景,移动动物体的拍摄很有帮助
2023-07-24 06:44:041

福伦达凤凰瞳几代好

三代。福伦达其创始人名字,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福伦达凤凰瞳三代好,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
2023-07-24 06:44:281

福伦达10mm f 5.6镜头怎么样

福伦达是个比较复杂的家伙,福伦达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一阶段——原福。福伦达的历史非常悠久,创始于1756年,而那个时候连照相机都没有发明,当时福伦达主要生产望远镜、眼镜之类的光学仪器。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第二年(1841年),福伦达推出了第一支经过数学公式计算而设计的镜头,光圈值达到f/3.7,这在现在并不是一个大光圈,但那是在1841年!当时其他镜头的光圈只有f/14左右!福伦达是欧洲顶尖的光学巨头之一,与卡尔蔡司匹敌,长期以来一直以独特的创新设计著称,光学实力非常强悍。在原福时代,福伦达制造出了Prominent 69,Superb,Bessa II,Prominent 135,Vitessa,Bessamatic,Ultramatic等等数不胜数的杰作,镜头方面也是非常辉煌:Heliar,Skopar,Nokton,Ultron,Septon等都是光学杰作,最出名的就是Apo-Lanthar,被誉为人类光学的奇迹!福伦达的产品(我更愿意称其为作品)工艺精巧,美得令人惊叹。(另外,著名的禄来(Rollei)也是从福伦达中分离出去的)第二阶段是蔡福阶段,20世纪50年代,价格低廉的日系相机的崛起,福伦达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市场营销等问题陷入困境,1956年被蔡司收购。后来,1972年蔡司退出相机市场,福伦达被禄来接手。再后来禄来也不景气,福伦达被几经转手后到了日本,也就是第三阶段——日福。第三阶段:日福,也称伪福。1999年,福伦达被日本Cosina收购,其实,这一次收购并不像之前一样,原来的福伦达公司人马早已离散,也就是,Cosina所买到福伦达的品牌和一些图纸、专利,而并没有接手公司,原德国福伦达到此为止。(这有点像后来Yashica和蔡司合作的Contax,不过Contax当时的镜头还是蔡司设计的,而Cosina生产的福伦达则是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因为德国福伦达已经不在了)
2023-07-24 06:44:352

福伦达bessa I和bessaII的区别,哪个值得收藏

  福伦达是个比较复杂的家伙,福伦达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阶段——原福。福伦达的历史非常悠久,创始于1756年,而那个时候连照相机都没有发明,当时福伦达主要生产望远镜、眼镜之类的光学仪器。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第二年(1841年),福伦达推出了第一支经过数学公式计算而设计的镜头,光圈值达到f/3.7,这在现在并不是一个大光圈,但那是在1841年!当时其他镜头的光圈只有f/14左右!  福伦达是欧洲顶尖的光学巨头之一,与卡尔蔡司匹敌,长期以来一直以独特的创新设计著称,光学实力非常强悍。在原福时代,福伦达制造出了Prominent 69,Superb,Bessa II,Prominent 135,Vitessa,Bessamatic,Ultramatic等等数不胜数的杰作,镜头方面也是非常辉煌:Heliar,Skopar,Nokton,Ultron,Septon等都是光学杰作,最出名的就是Apo-Lanthar,被誉为人类光学的奇迹!  福伦达的产品(我更愿意称其为作品)工艺精巧,美得令人惊叹。(另外,著名的禄来(Rollei)也是从福伦达中分离出去的)  第二阶段是蔡福阶段,20世纪50年代,价格低廉的日系相机的崛起,福伦达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市场营销等问题陷入困境,1956年被蔡司收购。后来,1972年蔡司退出相机市场,福伦达被禄来接手。再后来禄来也不景气,福伦达被几经转手后到了日本,也就是第三阶段——日福。  第三阶段:日福,也称伪福。1999年,福伦达被日本Cosina收购,其实,这一次收购并不像之前一样,原来的福伦达公司人马早已离散,也就是,Cosina所买到福伦达的品牌和一些图纸、专利,而并没有接手公司,原德国福伦达到此为止。(这有点像后来Yashica和蔡司合作的Contax,不过Contax当时的镜头还是蔡司设计的,而Cosina生产的福伦达则是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因为德国福伦达已经不在了)
2023-07-24 06:44:462

为何徕卡的胶片旁轴都用布帘,福伦达和蔡司早都金属了,徕卡依然坚持

首先要清楚徕卡的横向布帘和福伦达、蔡司的纵向金属快门之间的优缺点。徕卡的横向布帘,最大的优点是声音及其轻微,很少会引起被拍摄者的警觉。江湖上不是有一个谣传么,以前在欧洲音乐会,只允许徕卡相机进场拍摄,因为徕卡的快门声音不影响音乐会的正常演出。横向布帘的缺点也很明显,并不是所谓的耐用性,横向布帘一般寿命20年以上很正常,最大的缺点是快门速度不快。我们知道横向布帘快门,是从右到左行进的一种快门,一般这种快门最高只支持到1/1000,,所以你会发现徕卡从IIIF到M7,快门最大都是1/1000。而金属纵向快门,是从上到下行进的快门,快门运动距离比横向快门至少短了一半,而且金属纵向快门大多数并不是一整块,而是分为上下两部分,运动的时候上半部分向上行走,下半部分向下行走,所以速度可以做到1/6000,但是缺点很明显,噪音非常大。快门速度越快,撞击声音越大。而且金属快门是由一片片特种合金组合而成,非常精密。对于徕卡而言,噪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起决定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使用寿命。横向布帘快门,如果不是人为损坏、虫蛀、潮湿环境保存导致霉烂,你要把它用坏至少要好多年,加上布帘本身具有弹性,相机掉落的冲击对快门的影响不至于致命,可以抵挡一些物理性的碰撞伤害,回头看看二手市场上那些徕卡螺口相机、那些早期的M3,迄今为止60、70年了,布帘快门依然功能完好。而金属快门因为持续高速撞击,一片片金属结合结构精密,只要其中一片有轻微变形,很容易导致整个快门结构故障、崩溃。徕卡对于相机的理念,是可靠、可以信赖,徕卡相机基本属于全气候使用的类型,也就是说零下10度拍摄,炎热40度拍摄都依然功能正常,你看看二战时期,隆美尔在北非沙漠、盟军在诺曼底、苏军零下30度的卫国战争,美军硫磺岛40度潮湿环境下围歼日军,多少瞬间是依靠徕卡相机记录的,那些经历战争的徕卡相机外观都变形了,但依然功能正常。回头看金属快门则不一定了,金属缓慢积累的应力、热胀冷缩、剧烈碰撞等等影响太大,容易出故障,所以徕卡那么多年坚持布帘快门,是经过二战这个人类史上最严格的检验的,去看看那些70年代金属快门的日本单反,现在正常使用的还有多少?去看看5、60年代福伦达、蔡司的早期金属快门相机,现在正常使用的还有多少?
2023-07-24 06:44:541

福伦达15毫米镜头是第二代第三代怎么区别

二代光学是旁轴镜头常用的对称结构,所以镜头体积比较小。三代光学是单反常用的反望远结构,所以镜头体积比二代大。光学素质上三代强于二代,但强多少见仁见智的问题。区别就是两个镜头放在一起,体积大的是三代, 体积小的是二代。
2023-07-24 06:45:032

军绿色纪念版 voigtlander福伦达 bessa-t胶片旁轴机好吗

机器还是不错的,日本确山能代工,虽然看起来很大,拿起来并不重。不过取景器看起来太难受了,复古设计虽然好看,但这个取景器看起来很辣眼。一般都建议外接取景器,问题就是需要根据不同镜头,配置不同的外置光学取景器,费用有点高。
2023-07-24 06:45:111

福伦达至尊什么时候生产

1950年,福伦达在Photokina展出Prominent(至尊),无附件插座。罕见的第一款机型配置镜后Compur-Rapid快门;速度为B门,1-1/400秒。带Ultron f2/50mm镜头1951年,至尊量产上市。与1950年展出的样机不同,量产版至尊可互换镜头。无附件插座。配置Synchro-Compur快门;速度为B门,1-1/500秒。1953年开始,至尊开始带附件插座型,除了通过相机自身带测距的取景器(仅供50mm标准镜头取景)外,还可直接插接带有有视差调整机构的专用外接取景器供35mm、50mm和100mm镜头进行取景构图。1956:带附件插座型、双驱动卷片机型。与第一款机型相比,卷片轮处多了个两次过片扳把。1957:带附件插座型、双驱动卷片、亮框取景机型。俗称Ia型。相机自身取景器带有供35mm、50mm和100mm三款镜头进行取景构图的取景亮框,并有测距和视差调整功能)。其外观与第二款无明显区别,只是机身后部的圆形取景窗比前款机型明显大了不少。1958福伦达推出Prominent II(至尊二型),除了配有适用于35、50、100和150mm镜头的大的原尺寸亮框取景器外,也带附件插座、双驱动卷片。
2023-07-24 06:45:191

卡尔·蔡司C-Sonnar T* 1.5/50 ZM和福伦达Nokton 50/1.1哪个好

卡尔·蔡司C Sonnar T* 50mm f/1.5 ZM主要性能镜头分类单反镜头镜头用途标准镜头镜头类型定焦镜头结构4组6片镜头卡口徕卡M卡口滤镜尺寸46mm光学参数最大光圈F1.5最小光圈F16焦距范围50mm最近对焦距离0.9m最大放大倍率1:15倍视角范围对角:46度,水平:38度,垂直:27度其它参数其它性能外观颜色:黑色,银色镜头直径56mm镜头长度63mm镜头重量250g
2023-07-24 06:45:281

顶级相机品牌有哪些?

一徕卡、哈苏、福伦达,在器材和配置都是顶级的。徕卡、禄来、康泰时,品牌都还在,不过自己的传统的工厂基本上都没有了。光学机器早都停产了,数码机器倒是在做,不过都是日本企业在代工。卡尔蔡司因为以生产高品质镜头为主,倒是还健存,目前除了为中画幅机器配套生产高品质镜头外,也为SONY数码相机提供镜头。徕卡品牌为松下相机提供镜头,不过都是在日本生产。一流的厂家有:林哈夫、禄来、骑士、哈苏、仙娜、飞斯、玛米亚、金宝、阿尔帕、博朗妮卡等。二流的厂家有:徕卡、蔡司依康、弗伦达、宾得、富士等。三流的厂家有:佳能、尼康、索尼、三星、理光、松下、奥林巴斯、宝利来、LOMO、柯达、适马等。
2023-07-24 06:45:491

福伦达15 4.5二代镜头的遮光罩能卸下来吗?

看看这张照片,比较能够说明问题……这支镜头的遮光罩,是一体的,拆不下来……实际上,即使能拆下来,也不必拆……有遮光罩,可以有效保护镜头的第一组镜片……所以,只要不影响收纳和存放,即使镜头的遮光罩能拆,也不必拆遮光罩的……
2023-07-24 06:45:561

福伦达Ultron 28/2和卡尔·蔡司Biogon T* 28mm/F2.8 ZM哪个好

虽然福伦达和蔡司ZM都是由日本确善能生产,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差异。蔡司的Biogon结构几乎不存在畸变,T镀膜抗逆光强,蔡司强项的色彩非常优秀。福伦达Ultron系列是中档镜头,畸变、抗逆光、色彩上不如蔡司。蔡司用的是本家的玻璃,福伦达用的是HOYA的玻璃,工艺和用料上蔡司要比福伦达好不少,当然咯,生产线是同一条。
2023-07-24 06:46:082

福伦达镜头什么档次比佳能红圈好

没有可比性,福伦达主要是定焦镜头,光学结构与佳能红圈是不一样的。福伦达目前光学最好、最有差异化、技术最强的镜头,是VM35/1.2,目前35MM定焦镜头里最大光圈,没有之一。
2023-07-24 06:46:161

花3000买这个福伦达旁轴相机BESSA-L值不?

3000完全可以买其他的新的,性价比并不输它
2023-07-24 06:46:233

福伦达40/1.4 装在徕卡m是什么框线

显示的是50线框,40MM镜头装在徕卡M上都是50框。可以用锉刀轻微磨掉镜头卡口那个圆弧,变成35线框,这样更接近40的取景范围。
2023-07-24 06:46:311

机身为;YOIGHANDER.VTESSA.T镜头为;VOIGTLANDER COLORYI一SKOPAR1:2.8/50是什么品牌的相机

首先,这个镜头是福伦达的50mmF2.8的镜头,我所知的是DKL口径的,五十多年前的西德产品,银白色,个头小巧。我没有见过有M42卡口的,但不能保证些头有其他卡口。机身你的第一个字母打错了,第一个应该是V而不是Y,也是福伦达的机身,属于旁轴相机系列,它是一个德国“原福”的精妙设计之作,脱胎于大名鼎鼎的石库门Vitessa双开门折叠机,VitessaT保留了其古典的外形和流线设计,以及标志性的天线杆过片上弦机构,改为可换镜头的传统旁轴相机。
2023-07-24 06:4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