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明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个。而且有一部分开国功臣是正常死亡,并非全部被朱元璋滥杀。提问者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四个人没怎么被朱元璋猜忌,至少在朱元璋一朝结局挺好的,这四个人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一、明初功臣人数,一般有多种说法说法一: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南京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说法二: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此外,还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但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
二、朱元璋猜忌功臣,尤其是胡蓝之狱,牵连人数众多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草根出身,本身家族就没什么实力,也没什么震慑力,那些和他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功臣,开国之后又难免骄奢淫逸,忘乎所以。不说人人有异心,但不排除确实写功臣开始有不臣之心,比如宰相胡惟庸,确实想谋反作乱,后来著名的大将蓝玉,也的确功高震主,关键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担心后辈更没有人能控制这些功臣,所以,借着胡蓝之狱,大肆牵连。
从统治安稳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的确构成严重的威胁,帝王心术本就无情,伴君如伴虎,那些功臣没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有重,两下一结合,明初开国功臣很多人结局不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朱元璋杀了,有些是正常死亡,只是可能深受猜忌,惶惶终日。但也有人相对来说活的比较太平。
三、朱元璋时期结局比较安稳的四位第一位:汤和,朱元璋的发小,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低调,也能抓住朱元璋的心理,不贪图权柄,急流勇退,所以后面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养老了,权力和富贵他都不要了,朱元璋很感动,虽然接了汤和的辞呈,但也没亏待他,给他造豪宅,赏赐丰厚财物,让他真的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
第二位: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而且,郭英对朱元璋还有救命之恩。在潘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是郭英拼死保护朱元璋冲出突围,对朱元璋救命之恩,过后也从没因此就邀功或张扬,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
第三位:沐英 朱元璋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任和喜爱,视若己出,沐英也同样对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亲生父母。沐英在奉命镇守云南期间,他除了消灭残元势力、平定各地叛乱之外,为开发、治理云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镇守的他哭到呕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过度患上重病,两月后也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讯后伤心不已,随后便下令将其葬于京师,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第四位:耿炳文 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以说,朱元璋指哪打哪,决无异议,所以,也没被朱元璋猜忌。可惜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战队朱允炆,领军与朱棣大战,曾让朱棣一度很头疼。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总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历代开国之君,有不少都会猜忌功臣,但想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的可能不多,毕竟名声不好。这也看出一个问题,朱元璋只关心对后世子孙有没有益处,他才不管历史名声好不好呢。
- 北有云溪
-
严格意义上来说你要问的应该是24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这24人是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自立门户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可以说是明朝资格最老的开国功臣。
这24人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事实上,明初淮西二十四将真正因朱元璋而死的只有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周德兴等7个人,还有李新材死因不明,其余16个人都是或病逝,或战死。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1385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伤重不治而亡,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并配享太庙。《明史.徐达传》载:“明年二月,病笃,遂卒”,显然徐达是病死的。
当然有野史说徐达的死与朱元璋有关。如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就是被朱元璋赐食烧鹅,然后病发而死。再如徐祯卿《翦胜野闻》说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
不过以上说法个人都觉得不可信。以朱元璋在徐达死后赐予他如此的荣耀,如赐他为王,并赠三世皆王爵,这等待遇可不是朱元璋想毒死的人能够获得的。
汤和。明初七王之一,1395年因病去世,并追封东瓯王。《明史.汤和传》载:“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显然汤和也是病逝。
吴良。1381年病逝于青州,追封江国公,时年五十八岁,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明史.吴良传》载:“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显然吴良也是病逝。
吴桢。1379年病逝,追封海国公。史书未对其单独列传,但从朱元璋对其进行追封来看,吴桢显然不会被朱元璋所杀。
花云。1360年五月,花云被陈友谅所俘,他誓死不降,最终被陈友谅乱箭射死,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明史.花云传》载:“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显然花云为战死。
陈德。1378年病逝于凤阳,追封杞国公,朱元璋为其停朝三日。《明史.陈德传》载:“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显然陈德为善终。
顾时。1379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朱元璋为其停朝两日,次年被追封为滕国公。《明史.顾时传》载:“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显然顾时为善终。
费聚。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爵位废除。《明史.费聚传》载:“竟坐党死,爵除”,显然费聚因陷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所杀。
耿再成。1362年二月,处州苗族降将叛乱,耿再成为叛军所杀,死后朱元璋追封为高阳郡公。《明史.耿再成传》载:“再成方对客饭,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显然耿再成为战死。
耿君用。1356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耿君用力战而死。
唐胜宗。1390年陷胡惟庸案,爵除被杀。《明史.唐胜宗传》载:“坐胡惟庸党诛,爵除”,显然唐胜宗是被朱元璋所杀。
陆仲亨。1398年陷胡惟庸案,爵除被杀。《明史.陆仲亨传》载:“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显然陆仲亨是被朱元璋所杀。
华云龙。1374年,从云州边境返京途中病逝。《明史.华云龙传》载:“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显然华云龙为病逝。
郑遇春。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明史.郑遇春传》载:“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显然郑遇春是被朱元璋所杀。
郑遇霖。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在攻打芜湖时战死。《明史·郑遇春传》载:“攻芜湖,遇霖战死”,显然郑遇霖为战死。
郭兴。1384年,郭兴因病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追赠陕国公。《明史.郭兴传》载:“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显然郭兴为病逝。
郭英。1403年死于家中,享年67岁,追赠营国公。《明史.郭英传》载:“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显然郭英死于永乐年间,再怎样也与朱元璋无关。
胡海。1391年七月病死,享年63岁。《明史.胡海传》载:“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显然胡海为病死。
张龙。洪武三十年去世。《明史.张龙传》载:“以老疾请告。三十年卒”,显然张龙为善终。
陈桓。1393年坐蓝玉案死。《明史.陈桓传》载:“还,坐玉党死”,显然陈桓是被朱元璋所杀。
谢成。1394年坐蓝玉案死。《明史.谢成传》载:“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显然谢成是被朱元璋所杀。
李新材。死因不明。
张赫。1390年因病逝世,追封恩国公。《明史.张赫传》载:“病卒,追封恩国公”,显然张赫是病逝。
周德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坐死。《明史.周德兴传》载:“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显然周德兴是被朱元璋所杀。
可以说“淮西二十四将”真正被朱元璋所杀的就只有7个人。
- 北营
-
“明朝共有34个开国功臣,但朱元璋只杀了30个。”这个命题有点不稳。
因为大明朝的功臣远远不止34个,老朱家坐天下,开国功臣自然也会论功行赏,封公爵的有25人(最有名的当属开国六公爵),封为侯爵的有79人,因此远远不止34这个数字。
这个我们先不谈,今天主要谈谈为什么有四个人不杀?
一、首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朱元璋曾经发表著名的“拔刺论”,他把荆条比作皇权,把功臣比作荆条上的刺。他对太子朱标说,我这余生要尽力替你拔掉这些刺,让你安安稳稳的接班。
其实自打朱元璋坐上皇位那一天,他就预谋拔刺了!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既有李善长之类的能臣,又有徐达之类的勇将。杀人总是需要理由的,朱元璋年事已高,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朱元璋为了巩固皇长孙朱允炆的皇位,必须要杀掉一些功臣,因为朱标若在,到还好,因为也是从创业一直开始的。而朱允炆过于年轻,在功臣心中没有过高的威望。所以为了孙子的地位,必须如此。但也过于狠毒。
二、为什么有四位不杀?
同时朱元璋又考虑到,朱允炆上位后,怕无将可用,这四位又显得很低调,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杀,主要为孙子皇位巩固过渡。
这四个剩下的功臣:汤和、耿炳文、沐英和郭英。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
1。汤和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还是一条小街上一起长大的,而且是汤和把朱元璋推荐给郭子兴,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队伍后级别比汤和还高,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2。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后晋封为信国公。
3。汤和能审时度势,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4。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总结:汤和的机敏和自律,并能急流勇退,不贪恋势力,在朝中洁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维护了家族。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第二位长兴候耿炳文
1.耿炳文为人小心。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对那些建国功臣挥起了屠刀。但他也不是要杀了所有人,只是把那些他认为心怀不轨的人全部杀光,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而耿炳文为人就十分的小心谨慎,他处处隐藏自己,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朱元璋,一个如此低调之人,朱元璋也没有必要去杀他。
2.朱元璋要留下他为朱氏子孙镇守江山。记得电视剧《亮剑》中有一个桥段,解放战争中楚云飞的部下,面对李云龙猛烈的炮火,没有守住阵地,回来之后请楚云飞责罚自己,而楚云飞放走了他并且说:“我不可能把我所有的士官都送到 军法处,那样的话谁来替我打仗”。
朱元璋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大将都送到地狱,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旦外敌来袭,谁替他朱家子孙去打仗。而耿炳文这个人有十分擅长防守,是守护朱家子孙的不二人选,所以朱元璋才会放过他。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
1。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他为人低调,又聪明好学,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沐英最有名的战例就是大财云南象兵的那次战役。话说本来投降的云南首领又发动暴乱,沐英负责率领军队去平乱。结果这次敌人派出了几百头披着铠甲的大象,往沐英军冲了过来。沐英并没有惊慌,命令手下的兵士分三队,火器和弓箭手交错着放,被后人称为“三段击”。果然打得大象乱跑,敌人大败。最终沐英平定了暴乱。
2。沐英后来被任命镇守云南,而且后来自己的子孙全部都镇守云南。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农业,还兴修水利,开垦土地,维修道路,还开办学堂,鼓励教育。在沐英的这样治理下,云南的农业,教育业,水利道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马皇后病死,沐英哭得大病了一场,再后来皇太子朱标病死,他又过于哀痛,也病死。
朱元璋在听到他死去的消息悲痛不已,追封他为黔宁王。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
1.郭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深谙为臣之道,他知道一个君主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借功干出一些损害帝王利益的事,因此他做事从不出错,别人都主张奢华时,他却只求富余即可;别人借功自傲的时候,他却谨小慎微;别人功高盖主的时候,他却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正是由于他在官场的所做所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才没有被朱元璋忌惮。
所以说为什么朱元璋不杀郭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郭英懂得君心。
2.郭英的不贪和不骄让他成功地躲过了那个可怕的洪武晚年,可是其他的老臣却不能幸免,最终多数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由此可见郭英的聪明睿智。从以上分析中就不难解释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郭英这个问题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郭英深谙为官之道,避免了自己像其他的老臣一样落得个不得善终,可见郭英本人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总结:这四人在后来能够保全自己的原因便是有功不骄,有赏不挑,逆来顺受,无病无灾。
- 康康map
-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烧庆功楼,加上自己残杀的其他大臣,位高权重的人数高达30人,为何还有四个不敢杀呢?
据说这4位逃过一劫的分别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职位并不小,却能使得朱元璋留他们性命,可见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首先信国公汤和与朱元璋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他们是同乡亦是发小,从小在一起嬉戏,一起成长,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过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仅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与自己一起留下成长的足迹,更是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其三汤和性格忠实老厚,凡事都能摆正心态,不争不抢。
如图
其四汤因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征战沙场,对朱元璋可谓十分了解。开国之初,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将权利集于一身,又设置监察制度监视百官。
汤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后的残暴做法。于是自己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隐退故乡。
汤和还乡后,为了不让朱元璋起疑心,便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与平常百姓一样过着无权的生活,不问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后没有对汤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终。
第二位长兴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虽没有汤和那样能审时度势的才华,更没有汤和那样知晓太祖心思的能力。但此人为人低调收敛,处事小心谨慎,和其他高调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如图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拥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带领起义兵打得敌军节节败退。
其三,明朝不能没有大将在,若是将军都死了,人心就会躁动,那些对明朝江山虎视眈眈的人就会乘机谋权夺位。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虽不是亲身的,但比亲生的大部分儿子强得多。
沐英当时和自己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才和众将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聪明好学,带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爱。
其二,沐英虽是养子,但若是自己死后,朝中有谋权篡位之人,沐英也会帮助自己的儿子平定叛乱,养的也永比外人强。
如图
其三,沐英被派去镇守云南,离应天府(南京)相差甚远。并且沐英在云南是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把云南整顿得很好,也没有谋反迹象,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念想。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个聪明之人,早就看破了历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权重而做事又高调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仅懂君心,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内弟。朱元璋走非常宠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 可可科科
-
明朝34个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结局如何?
明朝是汉人最后统治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少年时期的朱元璋家境贫寒,靠为地主放牛为生。后来因蝗灾和瘟疫导致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以及大嫂和侄儿。当时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一直逃到皇觉寺才没被饿死。后来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最终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一步步走到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去。
当朱元璋当上皇帝坐稳天下后,开始对当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进行赏赐,陆续分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这三十四被封公侯的人都是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每一个都武艺高强,谋略过人,立下了战功赫赫他们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大明。朱元璋不仅给他们颁发了免死金牌,还把公主选配给他们的儿子,让自己的皇子娶这些人的女儿为妃,彼此结为了儿女亲家,一个个都成为了皇亲国戚。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的时间,就对这些开国功臣大开杀戒,34个开国功臣被杀了整整30个,最终只留下四个人没有杀。
在洪武十八年因赐蒸鹅而死的魏国公徐达,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谋反案中,因牵连被杀的就有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等多位功臣。据说胡惟庸谋反案前前后后杀了3万多人,之后蓝玉案也杀了将近一万多人。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逼死颍国公傅友德,二十八年赐死宋国公冯胜。此时的4个开国功臣基本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只有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以及长兴侯耿炳文这四个人逃过一劫。
信国公汤和是个孤儿,少年时期就跟朱元璋玩得比较好,还一同参加了起义一起打天下。等到他当上公侯后,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才在那场大清洗中幸免于难;西平侯沐英小时候就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岁流浪到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觉得他挺机灵的,就收他为义子教他读书写和打仗。后来独领一军,一直负责镇守云南。
武定侯郭英也早年就跟随在朱元璋身边,是战场上最英勇的一个,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打过不少的胜仗,最终付出了身上留下六十多个刀伤,十多个箭伤的惨痛代价。他逃过那场劫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他的姐姐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以及他本人平时一直比较低调的缘故;兴侯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屡建奇功。他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逃过那场劫难的主要原因是要依靠他来制衡朱棣,这才逃过一劫。
- 瑞瑞爱吃桃
-
在过去的历史中,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对功臣都不那么仁慈。汉光武皇帝刘秀算是其中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是其中之一。不过两人是对待功臣不错的了。明朝的建立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农民彻底起义,驱逐鞑靼人。那么,农民起义军的组成本身就是一个拼凑的东西。
用今天的话说,全天的文化素质很低。如果我们在战场上,问题不大,但我们绝对缺乏文人或世家子弟治国的修养。打起来容易,坐起来难。让我们看看为什么那些有功的官员被杀了?韩国公众李善长:“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宋国公冯胜涉嫌蓝玉案。
颖国公傅友德:他与蓝玉案有牵连。梁国公蓝玉:有意造反。曹国公李文忠:为下属顶撞上司。永嘉侯朱亮祖:收受贿赂,殴打下属。定远侯王弼:为蓝玉鸣冤。淮安侯华云龙:霸占元宫之物。临川侯胡美:涉及胡惟庸等案件。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把自己放在错误的位置,或者他们想反抗,或者他们同情叛军,这是和平时期最大的危险。
让我们看看四位功勋卓著的官员。武定侯郭英:关上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牵连,你可以很好地结束。信国公汤和在安徽凤阳死于中风。平西侯沐英:关上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牵连,过着自己的日子。长兴侯耿炳文:他坚定地支持朱允炆。朱棣上台后,被迫自杀。这是一个排队的问题,也是朱元璋统治的结束。
平西侯沐英小时候跟随朱元璋做朱元璋的儿子。在这方面,沐英其实和朱元璋的儿子一样。而且,沐英性格纯洁,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此外,沐英也是一个孝顺的大儿子。据史料记载,马皇后病逝后,沐英非常伤心。沐英病得很重,几乎要死了。
这样的孝道如此感人,自然也能感动朱元璋。因此,朱元璋也知道孝顺的沐英不会对自己有害,也不会对大明有害。沐英年轻时跟随朱元璋南北作战。虽然他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对政治一无所知。但由于政治上的差距,他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平西侯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不懂政治。他只有大明的功劳,所以朱没有杀他。
信国公汤和,和朱元璋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两人是老乡俗话说,老乡看老乡,眼里满是泪水。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汤和的感情自然比别人强。汤和也是个清白的人。不管别人有多愤世嫉俗,朱元璋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这样的“忠实粉丝”显然会有更多的“爱”。
这样,汤和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层保护层。而且,汤和也习惯了聪明自保。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以退休的名义离开了政治斗争。长兴侯耿炳文也是朱元璋手下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他和徐达将军有同样的名声。洪武元年,耿炳文攻占中原,攻占汴梁等地;洪武元年,耿炳文守住陕西,为人民谋福利,受到高度赞扬;洪武十四年,耿炳文随徐达将军出塞,在出塞过程中,耿炳文下了功夫。这些只是耿炳文战争生涯中许多胜利的沧海一粟。
因此,在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耿炳文,靠实力吃饭。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将军,低调、谦虚,从不自满。就像鲁迅对“俯首甘当孺子牛”的描写一样,他忠于职守,忠于大明山川,没有傲慢。郭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何当大臣。他知道一个君主最忌讳的事是他的臣民凭借自己的功绩做一些损害皇帝利益的事情。
因此,他在工作中从不犯错误。当别人提倡奢侈时,他只想发财。当别人利用自己的优点时,他是谨慎的;当别人处于高位时,他在朱元璋面前鞠躬。正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才深受朱元璋的爱戴,而不为他所畏惧。
- 余辉
-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杀功臣杀出了名气,一位是刘邦,一位是朱元璋。巧的是,这两人都是草根出身,刘邦发迹之前在乡间游手好闲,没人看得起,朱元璋更惨,饭都吃不上,只能跑去当和尚。
类似的背景,登基之后的行为也很像,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真的是一个巧合吗?当然不是。只能说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其它朝代的开国皇帝那样宽宏大量。
并非他们生性残忍,而是家族根基太浅,震慑力不足,如果不先对有异心的功臣动屠刀,江山就不稳。为了本家的长治久安,只好狠下心肠,让功臣去死一死了。
明朝诸多功臣中,朱元璋杀了30多位,蓝玉案、胡惟庸案更是牵连数万,弄得人心惶惶,但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4人却幸运的逃过一劫,没有被杀。
那么,朱元璋为何放过他们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并不是杀人狂魔。诛杀功臣只是他稳固政权的手段,从来就不是目的。
建立明朝初期,朱元璋对功臣们是很好的,尤其淮西老乡,更是一再优待。但凡有点功劳,都被找出来封官封爵。后来为什么改变态度呢?其实先变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功臣们,他们的心被养大了。
就说李善长,朱元璋对他够好了吧?又是让他当丞相,又把女儿嫁给他儿子。那李善长是如何回报朱元璋的呢?他明知胡惟庸有谋反之心,却什么都不告诉朱元璋。这是立场有问题,也难怪朱元璋如此恼怒。
至于蓝玉,仗着军功骄横无礼、肆意横行是一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朱标死了。朱标的正妻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蓝玉是板上钉钉的太子党,对朱标忠心耿耿,向来维护东宫的利益。
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原先是喜闻乐见的,蓝玉本就是他给朱标配备的武将班底。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想让皇孙朱允炆继位,就自然而然的担心一件事情,朱允炆能控制蓝玉吗?答案是控制不住。
蓝玉的结局也就注定了。他若不死,外戚干政的大祸就在眼前。
以上内容,只是想说明朱元璋诛杀功臣有着充分的理由,不是由于他个人的好恶,而是那些人的存在客观或主观上威胁到了大明王朝的稳定。
其次,汤和、沐英、耿炳文、郭英等人与朱元璋情份不一般,而且他们很有分寸,从不触朱元璋逆鳞。
下面分别说一说他们跟朱元璋是什么样的渊缘。
咱们都知道,朱元璋走上帝王之路的第一步,是投了郭子兴的义军。但可能有些朋友不清楚,朱元璋之所以会去投郭子兴,是因为好朋友汤和写信让他去。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住在同一条街上,嬉戏玩耍、割草放牛、给地主家打工什么的,都在一起。后来淮西遭了灾,为了活命,汤和、朱元璋各奔东西。
朱元璋走投无路,去皇觉寺当了和尚,汤和却投入郭子兴麾下,因作战勇猛而被封为千户。站稳脚跟的汤和没有忘记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投郭子兴。
这种举动,就像我们某位同学进了个公司,各方面感觉不错,就召唤同宿舍的兄弟也来。
换言之,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他的心胸非常宽阔,朱元璋能力突出,很快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后来者居上,成为汤和的上司。汤和半点都没有嫉妒,反而由衷的为朱元璋感到高兴。
随着朱元璋的地位越来越高,汤和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他知道,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而是执掌天下臣民生杀大权的人间帝王,相处中小心翼翼,从不违背朱元璋的意图。
朱元璋晚年,猜疑心渐起,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但又不好直说。汤和对他的心思看得很明白,主动表示想要解甲归田。朱元璋十分感动,觉得还是老兄弟靠得住,收回汤和的兵权,在中都凤阳给他修建府第,两人一直保持着少年时的情谊。
这个时候,其他将领如果也跟汤和一样放下权利,想必也能像他一样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但权利这东西,拿起来难,放下也难,没几个人像汤和那么洒脱。
如果说汤和是朱元璋的知交好友,那么沐英就是朱元璋的自家人,关系更为密切。
沐英父母双亡,流浪到定远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那时朱元璋和马秀英还没有孩子,把沐英当做亲生孩儿,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不过,除了沐英之外,朱元璋还收养了其他很多义子,但为什么最终只有沐英出头呢?一方面是因为他勤奋好学、能征善战,另一方面,则是他知恩图报,对养父养母一片赤诚之心。
人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沐英将朱元璋和马秀英当做亲生父母那样敬爱,朱元璋和马秀英也就没把他当外人。虽说后来朱元璋让沐英恢复本姓,却没有和他就此疏远,依然疼爱有加。
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沐氏家族由此成为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是云南的土皇帝。无藩王之名,却有藩王之实。
马秀英去世时,沐英正在云南打仗,悲伤欲绝,哭得咳了血。再过几年,朱标去世的消息传到云南,沐英更为悲痛,大哭几日,没多久也病逝了。这样的真情流露,足以证明他是真把朱家人当亲人。
对于沐英的死亡,朱元璋非常伤心,下旨将他的灵柩运到南京,到达时亲往迎接,并追封他为黔宁王。
可以说沐英虽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子,但和亲生的也没多大差别。别说沐英没有犯错,纵然有错,朱元璋也不可能像对待普通外臣那样严厉。
第三位功臣耿炳文在后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实际上功劳极大,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没有被朱元璋清算,是因为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
可惜依然没有得到善终。为啥?因为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曾率领朝廷大军与朱棣作战,造成燕军很大的损失。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说来耿炳文也挺悲催,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
第四位功臣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及乌,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
郭兴因此而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靖难之役时,郭英是耿炳文的副将,但朱棣上位后也没对他怎么样,只是将他罢官归家。
总之,朱元璋不杀汤和、沐英、耿炳文、郭英,一是因为有真情实意,二是因为没必要,他们都是忠臣。
- 真颛
-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杀功臣杀出了名气,一位是刘邦,一位是朱元璋。巧的是,这两人都是草根出身,刘邦发迹之前在乡间游手好闲,没人看得起,朱元璋更惨,饭都吃不上,只能跑去当和尚。类似的背景,登基之后的行为也很像,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真的是一个巧合吗?当然不是。只能说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其它朝代的开国皇帝那样宽宏大量。并非他们生性残忍,而是家族根基太浅,震慑力不足,如果不先对有异心的功臣动屠刀,江山就不稳。为了本家的长治久安,只好狠下心肠,让功臣去死一死了。明朝诸多功臣中,朱元璋杀了30多位,蓝玉案、胡惟庸案更是牵连数万,弄得人心惶惶,但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4人却幸运地逃过一劫,没有被杀。
那么,朱元璋为何放过他们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并不是杀人狂魔。诛杀功臣只是他稳固政权的手段,从来就不是目的。建立明朝初期,朱元璋对功臣们是很好的,尤其淮西老乡,更是一再优待。但凡有点功劳,都被找出来封官封爵。后来为什么改变态度呢?其实先变得不是朱元璋,而是功臣们,他们的心被养大了。就说李善长,朱元璋对他够好了吧?又是让他当丞相,又把女儿嫁给他儿子。那李善长是如何回报朱元璋的呢?他明知胡惟庸有谋反之心,却什么都不告诉朱元璋。这是立场有问题,也难怪朱元璋如此恼怒。至于蓝玉,仗着军功骄横无礼、肆意横行是一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朱标死了。
朱标的正妻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蓝玉是板上钉钉的太子党,对朱标忠心耿耿,向来维护东宫的利益。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原先是喜闻乐见的,蓝玉本就是他给朱标配备的武将班底。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想让皇孙朱允炆继位,就自然而然的担心一件事情,朱允炆能控制蓝玉吗?答案是控制不住。蓝玉的结局也就注定了。他若不死,外戚干政的大祸就在眼前。以上内容,只是想说明朱元璋诛杀功臣有着充分的理由,不是由于他个人的好恶,而是那些人的存在客观或主观上威胁到了大明王朝的稳定。其次,汤和、沐英、耿炳文、郭英等人与朱元璋情分不一般,而且他们很有分寸,从不触朱元璋逆鳞。
下面分别说一说他们跟朱元璋是什么样的渊缘。咱们都知道,朱元璋走上帝王之路的第一步,是投了郭子兴的义军。但可能有些朋友不清楚,朱元璋之所以会去投郭子兴,是因为好朋友汤和写信让他去。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住在同一条街上,嬉戏玩耍、割草放牛、给地主家打工什么的,都在一起。后来淮西遭了灾,为了活命,汤和、朱元璋各奔东西。朱元璋走投无路,去皇觉寺当了和尚,汤和却投入郭子兴麾下,因作战勇猛而被封为千户。站稳脚跟的汤和没有忘记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投郭子兴。这种举动,就像我们某位同学进了个公司,各方面感觉不错,就召唤同宿舍的兄弟也来。
换言之,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他的心胸非常宽阔,朱元璋能力突出,很快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后来者居上,成为汤和的上司。汤和半点都没有嫉妒,反而由衷地为朱元璋感到高兴。随着朱元璋的地位越来越高,汤和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他知道,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而是执掌天下臣民生杀大权的人间帝王,相处中小心翼翼,从不违背朱元璋的意图。朱元璋晚年,猜疑心渐起,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但又不好直说。汤和对他的心思看得很明白,主动表示想要解甲归田。朱元璋十分感动,觉得还是老兄弟靠得住,收回汤和的兵权,在中都凤阳给他修建府第,两人一直保持着少年时的情谊。
这个时候,其他将领如果也跟汤和一样放下权力,想必也能像他一样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但权利这东西,拿起来难,放下也难,没几个人像汤和那么洒脱。如果说汤和是朱元璋的知交好友,那么沐英就是朱元璋的自家人,关系更为密切。沐英父母双亡,流浪到定远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那时朱元璋和马秀英还没有孩子,把沐英当作亲生孩儿,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不过,除了沐英之外,朱元璋还收养了其他很多义子,但为什么最终只有沐英出头呢?一方面是因为他勤奋好学、能征善战,另一方面,则是他知恩图报,对养父养母一片赤诚之心。人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沐英将朱元璋和马秀英当作亲生父母那样敬爱,朱元璋和马秀英也就没把他当外人。
虽说后来朱元璋让沐英恢复本姓,却没有和他就此疏远,依然疼爱有加。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沐氏家族由此成为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是云南的土皇帝。无藩王之名,却有藩王之实。马秀英去世时,沐英正在云南打仗,悲伤欲绝,哭得咳了血。再过几年,朱标去世的消息传到云南,沐英更为悲痛,大哭几日,没多久也病逝了。这样的真情流露,足以证明他是真把朱家人当亲人。对于沐英的死亡,朱元璋非常伤心,下旨将他的灵柩运到南京,到达时亲往迎接,并追封他为黔宁王。可以说沐英虽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子,但和亲生的也没多大差别。
别说沐英没有犯错,纵然有错,朱元璋也不可能像对待普通外臣那样严厉。第三位功臣耿炳文在后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实际上功劳极大,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没有被朱元璋清算,是因为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惜依然没有得到善终。为啥?因为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曾率领朝廷大军与朱棣作战,造成燕军很大的损失。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说来耿炳文也挺悲催,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第四位功臣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
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因此而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靖难之役时,郭英是耿炳文的副将,但朱棣上位后也没对他怎么样,只是将他罢官归家。总之,朱元璋不杀汤和、沐英、耿炳文、郭英,一是因为有真情实意,二是因为没必要,他们都是忠臣。
- Mugen-Hive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到底有多少位开国功臣?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说法太多,有人说有81位功臣被朱元璋杀得只剩3位;有人说是38位功臣被杀得只剩1位;还有就是今天题目所说的34位功臣剩下4位。我非常好奇这些数据都是哪里来的?这些不确定数量的功臣都是谁封的?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封赐的开国功臣共21位,均配享太庙。
这些是有记载,而且是朱元璋本人钦点的开国功臣,那些说30多位,80多位功臣的人,那多出来的功臣是谁封的?
明朝21位开国功臣中,病死的有9位,战死的有7位,意外身亡的有5位。其中意外死亡多数是在打仗的时候暴毙军中,一般属于旧伤复发这一类,而且意外死亡的人都是在朱元璋称帝前去世,因此不存在"兔死狗烹"的情况。
至于说朱元璋杀了其中的开国功臣,这些都只出现在野史之中,比如徐达,电视剧中也是认为朱元璋"间接"杀死了徐达。当时徐达身患背疽,而朱元璋却赐了一盘蒸鹅给他,徐达含泪吃下,当晚身亡。野史中对这个事件的解释是因为蒸鹅是发物,患有背疽的人吃完会加快体内毒素的扩散,因此徐达会死去,这正是朱元璋有意要杀他。
如今我们可以完全否定蒸鹅导致徐达死亡的说法,因为这完全不科学!
背疽在古代是个非常棘手的病,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当背部发生大面积溃烂后,很容易感染细菌,最终引起败血症。但是这些跟蒸鹅又有什么关系呢?
朱元璋时期,牵扯最广,被杀人数最多的应该是胡惟庸案。在处理胡惟庸案过程中,有很多名将大臣被杀,比如蓝玉、李善长等人,这些人在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胡惟庸案是个别人的逆反行为,还是朱元璋借刀杀人,这就很难说了。但是所牵连之人虽然都有汗马功劳,算不算功臣还必须要朱元璋认可才行。
因此明朝的开国功臣,登记在册的有21位,朱元璋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全部都有追封谥号,并且配享太庙!
- gitcloud
-
因为这四个人比较忠心,他们都知道身为臣子的本分,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战功而而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他们的为人朱元璋很了解,所以没有杀他们。
- Chen
-
回答如书:剩下四人不杀的原因是:一,沐英。此人是朱元璋的义子,从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战功赫赫,忠诚不二。二,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发小,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汤和为人谦恭,不争功利。三,郭英。绝对让朱元璋放心的人,没有必要杀他。四,耿炳文。善于防守的武将,对大明王朝构不成任何威胁。让他守住大明江山,朱元璋放一百个心。
- 豆豆staR
-
因为剩下的4个人已经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威胁了。朱元璋念在他们建立过汗马功勋。所以才没有赶尽杀绝。
- kikcik
-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喻、汤和、耿炳文、刘伯温都是自然死亡、风光大葬,光我知道的就有7个没杀U0001f602U0001f602U0001f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