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本目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为繁多的一个目,全世界约有2800种,占现存哺乳动物种类的半数以上。国内约有160余种,将近全国兽种的40%。本目的特点是繁殖力强,这是由于性成熟早、一年产仔窝数多、每窝所产仔数多。数量众多,分布又异常广泛,这就决定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大作用。除少数种类能利用其毛皮或作为药用外,大部分鼠类对农、林、牧、卫生等方面带来危害,和有害啮齿类作斗争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目主要的形态特征是:
上下颌皆有一对门齿,门齿大多无齿根,终生继续生长。无犬齿。门齿和臼齿列(前臼齿和臼齿)之间有很宽的齿间隙, 称齿虚位。臼齿咀嚼面宽,齿尖变化大,呈二纵列、三纵列或交错的三角形。齿尖的排列形状是啮齿类分类的重要依据。大多以植物为食。本目分为三个亚目:松鼠形亚目、鼠形亚目和豪猪形亚目。三个亚目中以松鼠形亚目 松鼠形亚目最为原始,其它二亚目是由原始的和松鼠相近的种类进化而来。
松鼠形亚目: 颧骨构成颧弓的前半部。臼齿列(Pm十m) 5/4(少数种类是4/4,如巨松鼠)。
分为三科:松鼠科、鼯鼠科和河狸科。
松鼠科:有树栖、地掘和地下穴居三种类型。:树栖的种类尾长而毛蓬松,耳壳大;地面生活及地下穴居者尾校短,耳壳也较小。颌骨有较发达的眶后突。齿大为1.0.2.3/1.0.1.3,上颌第一前臼齿多很小。例如:灰鼠为本科中树栖的种类。尾长大,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毛蓬松,在树间跳跃时尾起重要的平衡作用。耳尖具明显的黑色簇毛。毛色个体差异很大,背毛呈灰色,灰褐色或黑褐色,腹毛白色。栖息于针叶林,营巢于树上,巢呈圆球形。白天活动。食物中以松子为主,也吃其它树木种子和坚果,夏季多吃蘑菇和浆果。秋季常将食物分藏多处以备越冬,起到散播种子的作用,也有在树上晾晒蘑菇以备贮存的。灰鼠毛皮的经济价值很高,有时单把背部灰色毛皮拼缝在一起,称为“灰背”;另把腹部白色、 毛皮拼缝在一起,称“灰坎”,供作里皮之用。
岩松鼠 是生活在多岩石地区的地栖种类,但也上树活动。尾毛蓬松似灰鼠,但毛较稀
疏。耳尖不具长的簇毛。身体背部和头部呈深褐色,仅眼眶四周有白圈。腹部灰黄色。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曾在北京金山一带进行过岩松鼠的生态调查。它的巢筑在岩石的缝隙内或是在人工垒成的石垄里,以山区盛产的坚果类为食,包括山杏、核桃、栗子、榛子,也吃玉米、豆子等作物,当桑子成熟时,它就转以桑子为主食,对果树危害甚为严重。我们曾观察到一只岩松鼠在8分钟内啃食了6个杏;一棵杏树所结的杏子在3—4日内就被3—4只岩松鼠糟踏光,它不仅就地饱吃一顿,而且大量往洞内搬运,或分散埋在地下。它的颊囊一次可装9一14个杏核。当地居民曾在其涧内挖出过2—3斗核桃和粮食。白天活动,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每年4月繁殖,每胎3—6仔,6月份已能看到幼仔在外独立活动。岩松鼠的毛皮可以利用,但它危害果树,盗食农作物,为山区的害兽。
黄鼠 体形肥硕、尾短,其长度不及体长之半。眼大而圆,故俗名大眼贼。耳壳短小,爪坚硬,较平直,前肢爪长,适于掘土,背部毛土黄色,混杂有黑褐色毛,两侧及腹部毛色较浅。黄鼠是松鼠科中营地下穴居的种类,栖息于干燥的沙质土壤的草原、耕地附近,而黏性土质地带一般没有黄鼠。它喜在低矮的植株间活动,常常直立远眺,远望好象一短木桩,看到敌害则吱吱尖叫而入洞。除在育幼期外,全是单洞独居。食物广泛,春、夏季吃草本植物的茎叶、野菜、返青的麦苗等,秋季盗食农作物,危害很大。白天活动,有冬眠习性,每年11月入眠,到来年3月才出蛰。出蛰后不久即进行交配,4月中旬至5月产仔,每胎5—8仔,最高可达14仔,一个月后幼鼠即开始分窝营独立生活。黄鼠是鼠疫的主要自然宿主。
鼯鼠科:是一类能滑翔的树栖啮齿类,外形似松鼠,但体侧有宽大的飞膜。飞膜从颈部开始,将前后足连在一起,向后延至尾基部。前足四指,后足五趾,尾毛蓬松似松鼠。本科多产在寒带、亚寒带和热带、亚热带森林。夜间活动。体大小不一。
例如:复齿鼯鼠 俗名罕搭拉虫、寒号虫。背毛灰色,具黄棕色毛尖,腹毛灰白色。栖居于山区松柏林中,其窝巢是在山岩峭壁上的岩缝内,窝内铺以细树枝初杂草。专以柏树籽及叶为食。白昼匿伏巢内,黄昏后出洞觅食,利用它的飞膜在树间滑翔自如。落在地面上的鼯鼠是不会鼓翼飞起的,它只能笨拙地沿树干攀线而上,然后再从高处滑翔。其粪和尿均可入药,粪呈黑褐色球枚,尿呈褐色结晶,即中药中的“五灵脂”。据本草纲目载“五灵脂,出北地,寒号虫粪也。”
河狸科:水栖的大型啮齿类。身体肥大,体长70---100厘米,体重18--20公斤。
例如:河狸 头圆形,耳、眼均小,颈短,前肢短肢小,后肢长,趾间具楼,适于游泳。尾宽扁(和河狸外形相似的海狸鼠尾是圆形的),尾上无毛而被鳞片。全身毛褐色。门齿大而锐利,能啃断树干。生活习性甚为有趣,能用树枝和泥土作成精致的巢,巢在水面以上,洞口开在水中,能筑堤坝以保持水位,堤长可 达200米,宽4米,高2—3米,能开运河以运输树枝。以树皮和水生植物为食,是珍贵的毛皮兽。分布于欧洲及西伯利亚,在我国产于新疆东北部。
鼠形亚目:颧骨小, 构成颧弓中间偏后的极小部分,臼齿列3/3。分为以下数科:
仓鼠科:体形一股较小(麝鼠体形大)。少数种类适应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如适于地下穴居的鼢鼠,适于水中生活的麝鼠。齿式为1.0.0.3/1.0.0.3。上颌的第一、二臼齿齿尖排成二纵列或形成交错排列的三棱体。臼齿具齿根,或不具齿根而终生能生长。
本科包括四个亚科:仓鼠亚科、沙鼠亚科、田鼠亚科和鼢鼠亚科。
仓鼠亚科: 包括一些营洞穴生活的小型鼠类。尾短,有颊囊。臼齿有齿根,臼齿咀嚼面有二纵列隆起。
例如:黑线仓鼠 俗名搬仓。体形较小家鼠略肥壮,尾特别短,只有体长的四分之一,四肢也较短。有颊囊一对(故又名腮鼠)。背部灰褐色,沿背中线有一不明显的黑色条纹,腹部毛基灰色,毛尖白色。栖息于接近农田的田埂、山坡、草地等处。洞穴因季节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临时贮粮洞,洞形结构简单,只是一个深约40余厘米的洞道,末端为一个膨大的粮仓,洞口一个;(2)居住及产仔洞,是春、秋季居住与产仔的思所,洞口1—3个,有鼠的洞口全足以松土堵塞的,洞道分支较 多,窝距地表30—40厘米;(3)越冬洞,洞道最为复杂,洞道总长度达2米多,窝距地面半米,洞口完全用松土堵塞。每年4—10月繁殖,年产4—5窝,每窝4—8仔。秋季农作物成熟时,它就利用颊囊搬运粮食贮存,对农作物危害甚大。仓鼠是医学上的实验动物,现已能在实验室中顺利地繁殖后代,在实验动物的行列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沙鼠亚科:臼齿咀嚼面形成相对的三棱体,是沙漠草原的一些鼠类。例如:长爪沙鼠 尾短于体长,尾上被以密毛,末端毛较长,形成毛束。爪黑色。危害农作物,破坏草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害鼠。
田鼠亚科:臼齿咀嚼面由许多交错的三棱体组成,臼齿大多无齿根,终生继续生长。
例如:布氏田鼠尾甚短,约为其体长的五分之一。毛呈浅土黄色。栖息于草原上,群居,洞道结构复杂。1957年笔者在内蒙察盟草原上曾对族种鼠作过数量调查,在一公顷的样地上计有洞口3865个,捕到布氏田鼠258只,足见其密度之大。洞由附近跑道纵横,对草原破坏十分严重,为草原牧场的重要害鼠。
麝鼠 为水中生活的大型鼠类。体长达30厘米,体重可达一公斤。颈短、四肢短,后肢趾间有半蹼,后趾两侧有梳状毛,在水中扩展开适于划水。尾长约为体长 的三分之二,侧扁,其上被有鳞片。虽然在外形上不象田鼠,但臼齿的咀嚼面还是由交错的三棱体组成。以水生植物为食。毛皮外观优美,呈棕褐色带有光泽,具有皮板厚、绒毛厚、针毛具光泽等优点,为一种珍贵的毛皮兽。原产北美,因其体型较大,繁殖快,便于饲养引起欧洲各国注意,先后移殖。我国自五十年代已引入进行放养。
鼢鼠亚科:包括一些地下穴居的鼠类。体形组壮。臼齿无齿根,其咀嚼面和田鼠亚科一样,也是包括一些左右交错的三棱体,无颊囊。例如:酚鼠名地羊、瞎老鼠。在形态:结构上明显地反映出对地下穴居的适应。体呈圆筒形,外表看不出颈部。头宽扁,鼻面部形成一个铲状的平面,充当挖掘洞穴时的“推土器”。上、下唇紧密地封闭着口腔,把一对大的门齿关在口腔以外,这样可以防止在穴洞内啃咬食物时泥土进入口腔。耳壳退化埋在毛内,眼小。四肢短而粗壮,前肢爪很长,尤其是第三趾爪特长,是挖掘的利器。尾甚短。背毛灰褐色,腹毛灰色。鼢鼠是平原农耕地带的主要害鼠。栖息在松软的沙质土壤荒草地和农耕地,挖掘窝巢时将士推到地面形成很多土丘。据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调查,最大土丘的直径达160厘米、高30厘米,洞内部有错综复杂的穴道、窝、仓库、厕所等结构。调查时首挖到一窝,内有17斤花生,10斤草根。估计一只酚鼠一年要损害半亩到一亩地的花生和白薯。酚鼠主要以植物的地下根及茎部为食,时常因吃植物的根而造成植株死亡,其食物包括白薯、花生、土豆、胡箩、豆类等。此外,在堤上作窝的酚鼠,因穿掘洞道,可能造成河堤的决口。繁殖期从3月即开始, 7—8月份可见幼鼠到近地表处活动,到11月份,幼鼠从体形上已接近成鼠,不过当年幼鼠并不能繁殖。每胎3—4仔,最多的达7仔。鼢鼠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是农田、草原的重要害鼠之一。
竹鼠科:地下穴居鼠类。体形粗壮,眼小、耳小、尾短、四肢短。前肢爪不特别发达,较扁平。门齿极为强大。挖洞穴居,栖于竹林、稀树草原。最喜吃竹根,常造成竹林成片死亡。主要分布于南方。例如:竹鼠。
鼠科:小型或中型的鼠类。本科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二上臼齿咀嚼面具三纵行隆起,每三个并列的隆起磨平后形成一横嵴。尾较长,尾毛稀疏,生有鳞片。本科在啮齿目中种类最多,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有的属、种甚至是全球性分布的,和人的关系也最为密切,许多种家鼠皆属于本科。大多数地面上生活,少数树栖。例如:
黑线姬鼠又名田姬鼠。体形似小家鼠但略大。背中央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背毛褐色,腹毛灰色。栖息于农田的近的土坡上,特别是在接近水源的地方,如水稻田附近数量较多。窝深度约40厘米。以农作物为主食,也吃草籽、绿色植物和昆虫等。夜间活动,4—9月繁殖,每产4—8仔。危害农作物,是农业区主要害鼠之一。
小家鼠 又名鼷鼠。体型小,体长仅65—85毫米,尾长略短于体长。背毛从灰褐色到灰黑色。小家鼠的牙齿有特点: 土门齿内侧面有一明显的缺到,可作为本种的鉴别特征。栖息地因时因地而异,在农业地区当农作物成熟时,它就大 批地迂入农田;到冬季则迁到居民点附近过各。各季在靠近住家的玉米稻、稻草堆内最易捕到小家鼠。一年四季都能繁殖,每年可生6一10胎,每胎产4—8仔,最多的可达12仔,妊娠期2l一26天幼鼠2个月龄即达性成熟。以上特点说明小家鼠的繁殖能力极强,再加上它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因此数量极大,分布遍及全球。小家鼠对人类危害极大,在野外破坏农作物,在室内损坏衣物、家具,盗食粮食,而且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者。彻底消灭鼠害是人类长期艰巨的任务。
实验中常用的小白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
揭家鼠 又名大家鼠、体型较粗大,尾长不超过体长。背毛棕褐到灰褐色,腹毛灰白色。广泛栖息于居民点附近,喜在地容及阴沟内(故又名沟鼠),善于挖洞。食性甚杂,在野外以农作物、草籽、植物的绿色部分及昆虫为食;在住家附近主要盗食粮食。繁殖力强,每年可产6—8窝,每窝8—10仔,最多的可达16一17只,妊娠期20日左右,幼仔生下3—4个月后就能繁殖。昼夜均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户内外迁居现象。褐家鼠和小家鼠同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害鼠。
实验中常用的大白鼠,是野生褐家鼠的变种。
在我国华南及沿海地区常见的家鼠还有黑家鼠又名屋顶鼠。背毛近全黑,腹毛略淡。区别于褐家鼠, 其尾长超过体长。
跳鼠科:荒漠生活的鼠种,大多数种类能用后足作长距离的迅速跳跃。与此相适应,其特点是:后足的腿骨特别长,中间三块跖骨通常愈合在一起,第一和第五趾不发达或消失。脚上密被长毛,在沙土上行走,有防止下陷的作用。前肢极小,仅用于挖掘和摄食,而不用于奔跑。尾甚长,末端有长毛束,在迅速奔跑中,长尾起着平衡棍的作用。耳壳甚长,在开旷地区,长耳越着聚拢声波的作用。夜间活动,觅食植物种籽及茎叶,也吃昆虫。它要分布于内蒙古及新疆等北部地区。例如:
三趾跳鼠 后足仅三趾。
五趾跳鼠后足有五趾,但第一和第五趾退化,一般不达到其它三趾的基部。
豪猪形亚目:颧骨较大,构成颧弓中部,齿式为1.0.1.3/1.0.1.3
豪猪科:体表具长的棘刺,作为防御器官。本科的数种全是危害农作物的害兽。例如:豪猪 是啮齿类中的大型种类,最大的体重达15公斤。身体背面密被棕色长刺,靠臀部的刺特别粗长,可达20余厘米。走路时粗刺互相碰撞,发出沙沙声音,遇敌害时,针刺竖立,转身以后部向敌,并倒迟向敌冲刺。以果类、草根及农作物为食,对农作物及瓜果类危害很大。
硬毛鼠科:本科原产于南美洲。例如:海狸鼠 体型大,尾圆且长 (海狸鼠和河狸很近似,但河狸的尾扁平)。后肢除第五趾外,其余四趾趾间具蹼。背部黑褐色,腹面棕灰色,全分密布浓厚柔软的绒毛,保暖性强,且色泽美观。海狸鼠原产南美,但由于它是重要的毛皮兽,世界各国都先后移殖。我国于1957年初次引进,现已在许多地区饲养。栖于沼泽、池塘中,以水生植物食。繁殖力强,一年产两胎以上,每胎产5—7只或更多。
豚鼠科:原产于南美初中美。臼齿列4/4,无齿根。头和耳大,形状似猪,尾短。前肢四指,后肢三趾,趾端有蹄形的爪。各国多引入饲养作为实验动物。例如:
豚鼠 又名天竺鼠、荷兰猪。由于豚鼠性情温顺、繁殖快、饲养条件要求不高,对若
干病原微生物易于感染,而且反应较一致,因此,是医学和生物学的常用实验动物。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B 山崖或岩洞中 中文学名:复齿鼯鼠
中文目名:啮齿目
中文科名:松鼠科
中文属名:复齿鼯鼠属
中文俗名:黄足鼯鼠、橙足鼯鼠
物种信息:体长268-300mm,尾长260-270mm。耳基内、外侧各有一小簇黑色长毛。后足底趾垫位于内侧,呈圆形。体背面黄褐色带赤褐色或浅淡土黄色杂有灰色。前、后足背面鲜黄褐色。眼圈赤褐色或黄褐色。体腹面白色,尾灰色带黄褐色。我国特有种。生活在海拔1360-2750m的山区。常在陡峭山崖的岩洞或石隙内营巢,洞口一般离地高30m以上。洞间距近者为1-2m,远者可达10余米。洞内有巢窝,以苔草类枝叶构成,通常一巢一鼠。
- meira
-
俗名罕搭拉虫、寒号虫。背毛灰色,具黄棕色毛尖,腹毛灰白色。栖居于山区松柏林中,其窝巢是在山岩峭壁上的岩缝内,窝内铺以细树枝和杂草。专以柏树籽及叶为食。白昼匿伏巢内,黄昏后出洞觅食,利用它的飞膜在树间滑翔自如。落在地面上的鼯鼠是不会鼓翼飞起的,它只能笨拙地沿树干攀缘而上,然后再从高处滑翔。其粪和尿均可入药,粪呈黑褐色球粒,尿呈褐色结晶,即中药中的“五灵脂”。据本草纲目载“五灵脂,出北地,寒号虫粪也”。
- u投在线
-
B .山崖或岩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