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颛
-
其实就是DNA聚合酶,参加的最主要反应是DNA的复制
DNA聚合酶(EC编号2.7.7.7)是一种参与DNA复制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后的分子将会组成模板链并再进一步参与配对。
DNA聚合酶以去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统称dNTPs)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将对应的去氧核苷酸连接到新生DNA链的3"端,使新生链沿5"→3"方向延长。新链与原有的模板链序列互补,亦与模板链的原配对链序列一致。
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合成DNA,而只能将去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羟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为序列指导,也必需-(zh-hans:引物;zh-hant:引子)-来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发酶。
反应式: :
历史
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
种类
原核生物
细菌中,已有五种DNA聚合酶被发现。
DNA聚合酶I(Pol I):大肠杆菌K-12株的DNA聚合酶I由基因polA编码,由9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103.1kDa,结构类似球状,直径约650nm,每个细胞约有400个分子。
DNA聚合酶II(Pol II):在DNA损伤修复中其作用。
DNA聚合酶III(Pol III):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DNA聚合酶IV(Pol IV):
DNA聚合酶V(Pol V):
真核生物
Pol α:做为引发酶合成RNA引物,然后做为DNA合成酶延伸此段RNA引物;合成数百个碱基后,将后续的延伸过程交给Pol δ与ε。
Pol β:在DNA修复中起作用。
Pol γ:复制线粒体DNA。
Pol δ:Pol δ与Pol ε是真核细胞的主要DNA聚合酶。
Pol ε:
Pol ζ:
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
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起始于引物(primer)和DNA配对,配对的引物3"端带有一个自由的羟基,随后是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这个自由羟基氧上的配对电子攻击三磷酸碱基上的磷原子的亲核取代,继而在戊糖和磷酸之间形成脂键从而完成一个碱基的延伸。
在整个过程中,能量是由三磷酸碱基所携带的高能磷酸键提供的,磷酸酯形成以后,一个焦磷酸分子脱落,焦磷酸分子再次分裂提供足够的能量给DNA聚合过程。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
这个过程是透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半保留复制是由华生与克里克所预测,并且由麦赛尔森(Matthew Meselson)和斯特尔(Franklin Stahl)於1958年进行研究而得以证实。
复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始阶段:DNA解旋酶在局部展开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为单链,引物酶辨认起始位点,以解开的一段DNA为模板,按照5"到3"方向合成RNA短链。形成RNA引物。
DNA片段的生成:在引物提供了3"-OH末端的基础上,DNA聚合酶催化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过程,由于复制过程只能由5"->3"方向合成,因此一条链能够连续合成,另一条链分段合成,其中每一段短链成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
RNA引物的水解:当DNA合成一定长度后,DNA聚合酶水解RNA引物,补填缺口。
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最后DNA新合成的片段在旋转酶的帮助下重新形成螺旋状。
- volcanoVol
-
其实就是DNA聚合酶,参加的最主要反应是DNA的复制
DNA聚合酶(EC编号2.7.7.7)是一种参与DNA复制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后的分子将会组成模板链并再进一步参与配对。
DNA聚合酶以去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统称dNTPs)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将对应的去氧核苷酸连接到新生DNA链的3"端,使新生链沿5"→3"方向延长。新链与原有的模板链序列互补,亦与模板链的原配对链序列一致。
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合成DNA,而只能将去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羟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为序列指导,也必需-(zh-hans:引物;zh-hant:引子)-来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发酶。
反应式: :
历史
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
种类
原核生物
细菌中,已有五种DNA聚合酶被发现。
DNA聚合酶I(Pol I):大肠杆菌K-12株的DNA聚合酶I由基因polA编码,由9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103.1kDa,结构类似球状,直径约650nm,每个细胞约有400个分子。
DNA聚合酶II(Pol II):在DNA损伤修复中其作用。
DNA聚合酶III(Pol III):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DNA聚合酶IV(Pol IV):
DNA聚合酶V(Pol V):
真核生物
Pol α:做为引发酶合成RNA引物,然后做为DNA合成酶延伸此段RNA引物;合成数百个碱基后,将后续的延伸过程交给Pol δ与ε。
Pol β:在DNA修复中起作用。
Pol γ:复制线粒体DNA。
Pol δ:Pol δ与Pol ε是真核细胞的主要DNA聚合酶。
Pol ε:
Pol ζ:
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
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起始于引物(primer)和DNA配对,配对的引物3"端带有一个自由的羟基,随后是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这个自由羟基氧上的配对电子攻击三磷酸碱基上的磷原子的亲核取代,继而在戊糖和磷酸之间形成脂键从而完成一个碱基的延伸。
在整个过程中,能量是由三磷酸碱基所携带的高能磷酸键提供的,磷酸酯形成以后,一个焦磷酸分子脱落,焦磷酸分子再次分裂提供足够的能量给DNA聚合过程。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
这个过程是透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半保留复制是由华生与克里克所预测,并且由麦赛尔森(Matthew Meselson)和斯特尔(Franklin Stahl)於1958年进行研究而得以证实。
复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始阶段:DNA解旋酶在局部展开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为单链,引物酶辨认起始位点,以解开的一段DNA为模板,按照5"到3"方向合成RNA短链。形成RNA引物。
DNA片段的生成:在引物提供了3"-OH末端的基础上,DNA聚合酶催化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过程,由于复制过程只能由5"->3"方向合成,因此一条链能够连续合成,另一条链分段合成,其中每一段短链成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
RNA引物的水解:当DNA合成一定长度后,DNA聚合酶水解RNA引物,补填缺口。
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最后DNA新合成的片段在旋转酶的帮助下重新形成螺旋状。
DNA合成酶是一种蛋白质,组成成分当然是氨基酸了。
有5"和3"之分.
跑SDS-PAGE时,有大小两个片断,
- gitcloud
-
DNA合成酶是一种蛋白质,组成成分当然是氨基酸了。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有5"和3"之分.
跑SDS-PAGE时,有大小两个片断,
你查下书吧还是,王镜岩<生物化学>
- Chen
-
蛋白质。
- tt白
-
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