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除了四种碱基的核酸以外有其他物质适合作遗传物质吗?

2023-06-30 19:02:50
TAG: 碱基 核酸
共3条回复
寸头二姐

作遗传物质的话必须要能与RNA上的四种碱基进行互补配对,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DNA,RNA,还有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作为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即朊蛋白,它是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朊蛋白能够逆向地控制合成RNA,说明朊蛋白上有相应的基团能与RNA上的四种简基发生互补配对。

因此,就目前为止,除了四种碱基的核酸以外,还有一种蛋白质——朊蛋白适合作遗传物质。

望采纳!谢谢!

血莲丿红尘

我知道有一种苏糖核酸是可以代替DNA、RNA的,但是它含有四种碱基……

苏糖核酸简称TNA,结构较DNA简单。

余辉

朊蛋白现在不能将其定位遗传物质,因为它的所谓复制只是一种构象的改变

相关推荐

核酸分为那两大类?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2、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遗传信息,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作为遗传物质:只在RNA病毒中;不作为遗传物质:在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作用。mRNA是蛋白质是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能携带特定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催化作用酶的一种。4、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5、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扩展资料:1、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5-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 。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 。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2、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3、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此外,现在已知许多其他种类的功能RNA,如microRNA等。核酸类似物主要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
2023-06-30 17:59:261

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有几种产物?

我们在这里需要区分下,水解产物和彻底水解产物,水解产物是四种核苷酸,但是彻底水解产物应该是磷酸,核糖,四种含氮碱基。水解和彻底水解不一样。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核酸类似物: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
2023-06-30 17:59:391

核酸的特征元素是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是磷。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及人体细胞中均含有核酸。 细胞内的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由戊糖、碱基(含氮有机碱)和磷酸三部分组成。组成核酸的元素有C、H、O、N、P等,与蛋白质比较,其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核酸一般不含元素S;二是核酸中P元素的含量较多并且恒定,约占9~10%。核酸定量测定的经典方法是以测定P含量来代表核酸量。核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核酸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单体由5-碳糖、磷酸基和含氮碱基组成。如果5-碳糖是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RNA;如果5-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DNA。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核酸分子(DNA和RNA)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和由此形成的空间结构。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其一级结构即核苷酸序列;DNA分子的二三级结构如双螺旋、超螺旋,RNA分子的二三级构如茎环结构、倒L形;四级结构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如螺旋–转角–螺旋模体、锌指结构等。
2023-06-30 17:59:521

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

任丘去沧州需要四十八小时核酸任丘去沧州需要四十八小时核酸吗应任丘去沧州需要四十八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四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48小时后来的。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48小时后来的。因为现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48小时后来的。因为现在周董的任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48小时后来的。因为现在周董的任何一个地方必须有48小时内核酸证任丘去沧州需要48小时核酸吗?应该是需要48小时后来的。因为现在周董的任何一个地方必须有48小时内核酸证明。
2023-06-30 18:00:271

要求做核酸,医院预约有68元的单采和20元混采。只有自己一个人能预约混采吗?

可以啊。你要明白混采是啥,就是十个人或者更多,放一起检测。如果今天没凑到十个人呢,你付了钱,标本就被冻起来,等凑满十个人再做,当然一般这种情况不太有,毕竟疫情期间 人还是挺多的。核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此一旦检测为核酸“阳性”,即可证明患者体内有病毒存在。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所以说,核酸检测阳性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新标准。核酸检测原理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病毒中特异性RNA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它病原体的标志物。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国科学家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并通过与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特异核酸序列。临床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如果能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应提示该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核酸检测法
2023-06-30 18:00:431

hgp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HGP在医学上通常指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一项旨在确定和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国际性科学研究项目。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于2003年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构成了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学科——基因组学,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帮助我们了解基础生物学和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知识。2、为开发新的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3、推动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信息学等领域的发展,以及为未来的基因治疗和个性化医疗奠定了基础。4、有助于了解人类进化和种群起源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进化研究等领域的发展。5、引发了伦理和法律等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推进在基因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建立。
2023-06-30 18:01:114

临床检验技师临检基础知识讲解:十五种细胞染色技术

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於水,略溶於酒精(0.3%)。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它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於水喝酒精,遇酸呈蓝色。它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它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刚果红可以跟苏木静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於它能溶於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   3、甲基蓝: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於水和酒精。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它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它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於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5.苯胺蓝:是一种混合酸性染料,平常所用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此染料一般很难溶於水,也不易溶於酒精(1.5%)。植物制片中可与番红合用,作为组织染色;也可作藻类植物染色。因为这种染料的成分很不一致,染色效果不易掌握。   6、苏丹Ⅲ: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不溶解於水,呈红色粉末状,易溶於脂肪和酒精(溶解度为0.15%)。常用70%酒精中的饱和溶液。苏丹Ⅲ是脂肪染色剂。   7、苏丹Ⅳ:苏丹Ⅳ是弱酸性染料,也是很好的染脂肪染料,现在多用以代替苏丹Ⅲ,可染树脂、乳汁管、蜡质以及角质等结构,也可使叶绿体染成暗红色。   8、伊红:这类染料种类很多。常用的伊红Y,是酸性染料,呈红色带蓝的小结晶或棕色粉末状,溶於水(15摄氏度是溶解度达44%)和酒精(溶於无水酒精的溶解度为2%)。伊红在动物制片中广泛应用,是很好的细胞质染料,常用作苏木精的衬染剂。   9、碱性品(复)红:碱性品红是碱性染料,呈暗红色粉末或结晶状,能溶於水(溶解度1%)和酒精(溶解度8%)。碱性品红在生物学制片中用途很广,可用来染色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嗜复红性颗粒和中枢神经组织的核质。在生物学制片中用来染维管束植物的木质化壁,又作为原球藻、轮藻的整体染色。在细菌学制片中,长用来鉴别结核杆菌。在尔根氏回应中用作组织化学试剂,已核查脱氧核糖核酸。   10、结晶紫:结晶紫是碱性染料,能溶於水(溶解度9%)和酒精(溶解度8.75%)。结晶紫在细胞学、组织学和细菌学等方面应用极广,是一种优良的染色剂。它是细胞核染色常用的,用来显示染色体的中心体,并可染淀粉、纤维蛋白、神经胶质等。凡是用番红和苏木精或其他染料染细胞核不能成功时,用它能得到良好的结果。用番红和结晶紫作染色体的二重染色,染色体染成红色,纺锤丝染成紫色,所以也是一种显示细胞分裂的优良染色剂。用结晶紫染纤毛,效果也很好。用结晶紫染色的切片,缺点是不易长久储存。   11、龙胆紫:龙胆紫是混合的碱性染料,主要是结晶紫和甲基紫的混合物。在必要是,龙胆紫能跟结晶紫互相替用。医药上用的紫药水,主要成分是甲基紫,需要时能代替龙胆紫和结晶紫   12、中性红:中性红是弱碱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溶於水(溶解度4%)和酒精(溶解度1.8%)。它的碱性溶液中呈现黄色,在强碱性溶液中呈蓝色,而在弱酸性溶液中呈红色,所以能用作指示剂。中性红无毒,常做活体染色的染料,用来染原生动物和显示动植物组织中活细胞的内含物等。陈久的中性红水溶液,用作显示尼尔体的常用染料。   13、番红:番红是碱性染料,能溶於水和酒精。番红是细胞学和动植物组织学生常用的染料,能染细胞核、染色体和植物蛋白质,示维管束植物木质化、木栓化和角质化的组织,还能染孢子囊。   14、亚甲蓝或美蓝:亚甲蓝或美蓝是碱性染料,呈蓝色粉末状,能溶於水(溶解度9.5%)和酒精(溶解度6%)。亚甲蓝是动物学和细胞学染色上十分重要的细胞核染料,其优点是染色不会过深。   15、甲基绿:甲基绿是碱性染料。它是绿色粉末状,能溶於水(溶解度8%)和酒精(溶解度3%)。甲基绿是最有价值的细胞和染色剂,细胞学上常用来染染色质,跟酸性品红一起可作植物木质部的染色
2023-06-30 18:01:351

江苏核酸检测价格调整为65元,将从何时开始执行?

江苏核酸检测价格调整为65元,将从2021年8月7日零时起执行。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检测工作,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行为,降低检测价格,减轻群众负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将《江苏省医疗保障局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调整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检测项目价格的通知》(苏医保发〔2021〕3号)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编码250403092、L250403092)价格调整为65元/次,项目内涵不变,并明确为单采单检价格。二、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编码250403092-a)原说明中仅指“混合检测,限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人群筛查”调整为“指混合检测,包括个人混采检测和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允许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人、陪护人员等采用混采方式提供检测服务,并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编码250403092-a)收费。三、医保支付政策仍按原规定执行。核酸检测的原理: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病毒中特异性RNA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它病原体的标志物。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国科学家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并通过与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特异核酸序列。临床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如果能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应提示该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上内容参考 央视网-7日起执行!江苏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调整为65元/次
2023-06-30 18:01:422

眼睛有眼屎流泪几天要去检查核酸吗?

眼睛流眼泪、有眼屎,可能是得了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常见的流行性眼病,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或黏液脓性分泌物,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在临床当中表现为起病急,自觉异物感、烧灼感,严重时眼睑沉重、畏光流泪。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双眼同时或相隔1-2日发病,发病3-4日病情达高峰,随后逐渐减轻,约10-14天即可痊愈。治疗可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一日6-8次;或左氧氟沙星眼膏,一日2次。眼睛红肿代表有充血的症状,流泪多是刺激性流泪,眼睛分泌物增多属于常见的炎症,代表有细菌或者是病毒感染。如果分泌物是黄脓样性多是细菌感染,如果分泌物呈水样或者黏液性多考虑是病毒感染,这种情况需要相应的抗生素或者是抗病毒治疗。同时要注意眼部的卫生,红肿明显时可以局部的冷敷,注意传染性,可以口服中药清热、泻火、解毒,症状一般能够缓解。如果症状加重,除了红肿、流泪、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现了疼痛、畏光、视力下降,需要进一步在眼科检查治疗,有可能是病变发展到角膜的程度。
2023-06-30 18:02:097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2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与Cu(OH)2反应,故D正确;故选A.
2023-06-30 18:02:231

今天6月23号龙江检测站人多吗?

不多不多……
2023-06-30 18:02:292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吃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有什么好处吗2、紫苏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3、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4、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你不能不知道5、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6、“紫苏子”的功效及其应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有什么好处吗1、紫苏子:辛温,归肺脾经,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2、紫苏子常用于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人生呕吐、胎动不安,又可以解鱼蟹毒,所以紫苏子具有很好的临床作用。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子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防护、抗癌抑菌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范围很广的。建议在中医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针对性的使用和治疗。紫苏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等,它都具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吧!紫苏子的作用1、紫苏子治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2、紫苏子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踵不可践地:紫苏子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圣惠方》)3、紫苏子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4、紫苏子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5、紫苏子治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6、紫苏子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7、紫苏子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服,日二次。(《圣济总录》)紫苏子的功效紫苏子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的作用,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紫苏子。药名: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野麻子、铁苏子。处方名: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性味:辛,温。归经:入肺、大肠经。功效:下气,清痰,润肺,宽肠。主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饮或入丸、散。炮制方法:紫苏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炒紫苏子:取净紫苏子,照清炒法炒至有爆声。禁忌: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本草逢原》紫苏叶泡水喝的禁忌想要了解紫苏叶泡水喝的禁忌以及副作用,那么首先还是要弄清楚紫苏叶泡水喝的功效。事实上,如果身体出现了风寒感冒,身体发热以及头晕闭塞等情况,那么可以将紫苏叶和生姜一起冲泡服用,能够起到发散表寒的效果。除此之外,如果出现了脾胃不顺畅的情况,那么可以将紫苏叶还有藿香一起冲泡服用。不过,虽然紫苏叶泡水喝对于身体好处多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的。数据统计,一些人在服用紫苏叶泡水喝之后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情况,例如恶心想吐的症状。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之后身体自然就会恢复健康。建议在不舒服的这段时间,最好能够停止服用药液。紫苏叶性温如果是火气比较旺盛导致身体作呕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因为服用之后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紫苏叶泡水并不能够长期服用,因为如果长期服用很容易导致体内的真气泄漏,长期服用身体的体质会越来越弱。如果你身体患有疾病,并且是属于阴虚方面的疾病,主要的身体表现为发寒热或者是头痛,那么最好不要服用紫苏叶,而是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收敛滋补作用的中药材。在饮食方面,紫苏叶不能够和鲤鱼一起烹饪服用,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出毒疮。如果是高热或者是虚火旺盛的病人,绝对不能够服用紫苏叶。紫苏叶的主要成分就是紫苏酮这类型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动物的身体会显示出非常强的毒性作用,特别是对肺部的伤害最大。如果这类物质大量的服用之后,肺部很容易出现肺气肿还有胸膜渗出,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死亡。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是一种很常见的草本植物,而且紫苏籽的保健功效是非常好的,除了日常食用之外,紫苏籽还可以制成油来吃。下面详细介绍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11、紫苏籽的功效紫苏籽味辛,性质温和,入药以后能入脾经,具有止咳平喘和润肠等多种功效,能治疗人类的咳嗽气喘以及肠燥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平时治疗时可以把适量的紫苏籽加清水煎制以后服用。2、紫苏籽能止吐安胎止吐安胎也是紫苏籽的重要作用之一,它是一种适合女性孕服用的中药材,对女性孕期出现的呕吐与胎动不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缓解作用;另外紫苏籽还能用来解毒,平时人们在吃海鲜出现食物中毒时,可以及时服用紫苏籽进行治疗,治疗功效特别明显。3、紫苏籽能防腐抗氧化紫苏籽还是一种能抗氧化的中药材,它含有多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平时人们食用以后能延缓衰老;另外紫苏籽还有很强的防腐性,它能抑制酵母菌和黑面霉菌以及青霉菌等多种细菌的活性,平时用它来保存多种食材,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预防食物变质。紫苏子泡水喝的功效1、紫苏子泡水喝可以提高人类记忆力紫苏子泡水喝,对人类脑细胞作用明显,能加快脑细胞的再生与活力,可能让人们的记忆力明显提高;这是因为紫苏子中的油脂对人类大为爱出发的"核酸蛋白质和单胺类神经质有促进再生的功效,而它们又是提高记忆力重要成分。2、紫苏子泡水喝可降血脂和降血压紫苏子中有大量的油脂和多种酸性成分,而且这些酸性成分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它们进入人体以后可以中和人体中多余的脂肪成分,减少胆固醇的生成,加快血液的流动,从而也就起到了降血压和降血脂的重要作用。3、紫苏子泡水喝可以抗病毒预防癌症紫苏子泡水喝可以减少人体中氧化反应的生成,也能清除人体中多种病毒与毒素,能有效预防癌细胞的生成,对预防癌症和多种病毒性疾病作用明显。另外紫苏子的抑菌功效也很出色,对人体内部的酵母菌和青莓菌等常见病菌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21、紫苏子具有理气调中的作用。紫苏子味辛,性温,可以理气,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病症,能够散风寒,生发力比较强,搭配生姜疗效更佳。2、紫苏子具有理气调中的作用,还可以对于由风寒表证,而且有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等症,可以用紫苏子辅助缓解症状,偏寒者服用紫苏子可以和藿香同用,偏热的可以与黄连共用,偏气滞痰结的与半夏厚朴同用,效果明显。3、可以用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胸腹满闷,与陈皮、砂仁配伍服用后,可以达到止呕安胎的效果,孕妇用紫苏子止吐,需要经医生指导。4、可以解毒,用于缓解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5、具有清热解毒,抑制真菌生长、升血糖、凝血、促进肠蠕动,镇静安眠的功效,可以治疗全身风疹瘙痒、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等病症,还可用于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紫苏子选方1、气喘咳嗽、食癌兼痰:紫苏子、白芥、莱菔子各等分。将以上3味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g,包煎,煮作汤饮。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2、治风热感冒:紫苏子、荆芥各10g,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3、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各适量,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4、防治感冒:紫苏子5g,大米50g,红糖适量。紫苏子(布包)水煎,取汁备用。大米另加水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子汁和红糖即成。5、治习惯性流产紫苏子8g,陈皮5g,莲子60g。莲子去皮、心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紫苏子、陈皮,再煮5分钟,喝汤,食莲子。每日两次。6、治疗久咳:紫苏子5g,八达杏仁50g(去皮、尖)一同研成末,大人每服15g,小儿服5g,白开水送下。年老人加白蜜10g。7、治气喘咳嗽: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各5g,分别洗净,微炒,研碎,装入纱布袋,煮汤饮,不宜煎熬太过。方一:治疗久嗽失音紫苏子100g,杏仁30枚,诃子3枚。共研为末,酒煎服。方二:治疗消化不良紫苏子、萝卜子各15g,草豆蔻10g,橘红5g。共研为末,姜汤调下,每次5g。方三:治疗感冒紫苏叶10g,生姜5g,水煎服。方四:治疗下肢水肿紫苏梗25g,老姜皮15g,冬瓜皮30g,大蒜1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用3~5日。方五:治疗产后气喘、气血两脱人参、熟地黄各100g,麦冬15g,肉桂、紫苏子各5g,蛤蚧10g,半夏3g,水煎服。方六:治疗妊娠呕吐紫苏梗9g,竹茹、陈皮6g,制半夏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方七:治疗咳嗽痰喘苏子10g,萝卜子9g(炒去皮),陈皮6g,水煎服。方八:治疗鱼蟹中毒紫苏叶30g,生姜9g,大蒜头10g,水煎服。方九:治疗小便不利,少腹胀痛紫苏子60g,捣烂,开水冲服。紫苏子日常食用方法1、疏散风寒,宣肺止咳:姜杏苏糖饮苦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姜10克,红糖10克。将苦杏仁去皮、尖,捣烂;生姜洗净切小片。苦杏仁、生姜与紫苏一起放入沙锅,加适量清水煮20分钟,去法留汁,加入红糖搅匀,略煮片刻即可。2、滋阴补虚,润肠通便:紫苏麻仁粥粳米100克,紫苏子10克,火麻仁15克。将紫苏子、火麻仁捣烂,加水研磨,滤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3、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苏子粳米红糖水苏子10克,捣为泥,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同入沙锅内,加水800克水,煮至米汤稠为度。每天早晚温热服食,5天为一疗程,对咳喘效果较好。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你不能不知道1、中药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压碎有香气,味微辛。2、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3、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小时素、高矿质元素等。4、禁忌:《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紫苏子是什么东西,其实这种东西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对人们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下面分享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1紫苏子的基本介绍别名:苏子、黑苏子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栽培。主产于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辛,温。归肺、脾经。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临床用名有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苏子还有以下作用:1、苏子可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其有效成分是紫苏子油。2、苏子有降血脂作用。3、苏子有降血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α-亚麻酸。4、苏子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α-亚麻酸。5、苏子有防腐、抗氧化作用,可用于食品和药物的长期贮存。6、苏子有抗癌作用。7、苏子有抑菌作用,0.1%紫苏子油对变形杆菌、酵母菌、黑面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多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子的营养价值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缁醇、磷脂等。紫苏子的存储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紫苏子的食用方法肺虚咳喘,脾虚滑泄者禁服。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2紫苏子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紫苏子叶能补充营养补充营养是紫苏子叶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与矿物质,而是一种低糖高纤维的食材,特别是抗衰老成分SOD的含量特别高,人们平时食用紫苏子叶可以吸收营养,促进身体代谢,也能延缓多种衰老症状的发生。2、紫苏子叶的作用紫苏子叶的作用也有很多它能解热,平时人们出现发烧以后及时食用紫苏子叶能让发烧的症状很快好转,另外紫苏子叶还能抗菌消炎,它对人类高发有肠炎和气管炎以及咽喉炎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紫苏子叶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经常食用可以润肠通便也能排毒养颜。3、紫苏子叶的食用方法紫苏子叶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平时可把它洗净以后加入油和蒜泥调成凉拌菜食材,也可以把紫苏子叶的表面粘上面粉和蛋清,入油锅炸制以后食用。另外紫苏子叶还是吃生鱼片的理想搭档,平时可以用紫苏子叶把生鱼片包起来醮食调味,这样会让生鱼片味道更好,而且能暖胃也能预防中毒。苏子籽怎么吃1、苏子籽是可以直接吃的一种养生食材,它嚼碎以后有自然的香味,人们把它咽下去以后能让肠胃尽快把它消化吸收,可让身体吸收它含有的有效营养,而且能让它发挥好的保健功效。2、泡水喝也是苏子籽的常见吃法,很多人对苏子籽儿的自然香味儿有点不适应,感觉直接吃口感并不好,这是可以用它泡水喝,想让它发挥好的保健功效,再用它泡水时可以用硬物把它捣碎,再用开水冲泡。苏子籽的家常吃法大全1、调凉菜苏子籽可以当香料使用可以用来调制凉拌菜,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在无油无水的铁锅中,炒熟取出以后用擀面杖压成粉末,再把准备好的各种蔬菜清洗干净,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加入准备好的调味料,最后撒上苏子籽制成的碎末,调匀以后就能吃。2、提纯油脂苏子籽还可以经加工提纯以后制成油脂供人们食用,用它制成的苏子油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植物油,人们不但可以用它调制凉菜,烹调各种菜品,还可以在空腹状态下直接口服它,食用后也能吸收苏子籽中的有效营养,能让它发挥好的养生功效。紫苏子粥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1、祛风除湿紫苏子粥能祛风除湿,它能去除人体内积存的湿气与寒气,能预防人类的风湿骨痛与关节炎,另外那些患者风湿骨痛的人群多吃一些紫苏子粥,对病情好转也有很大的好处。2、顺气通便平时用紫苏子煮粥时还能加不同的食材,特别是人们出现腹部胀气或者大便不通时可以把紫苏子与火麻仁以及大米等食材一起煮粥喝,这样就能理气通便,可以加快人体内大便生成与排出,也能让人们腹部胀气的症状很快减轻。3、润肺化痰紫苏子中含有大量的紫苏油,用这种中药材煮粥喝,能让人体尽快把它含有的紫苏油吸收和利用,能润肺化痰,也能止咳平喘,在冬天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中多喝一些紫苏子粥就能有效预防咳嗽痰多和肺炎气喘等不良症状发生。4、疏风散寒紫苏子粥味道略辛,它能疏风散寒,可以加快人体内寒气的排出,平时人们外出受到风寒侵袭以后及时喝一些紫苏子粥就能预防风寒感冒,另外女性情怀孕以后多吃一些紫苏子粥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缓解孕吐还能预防胎动不安和先兆流产,对维持孕妇身体健康和促进胎儿发育都有很大好处。“紫苏子”的功效及其应用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归大肠、肺经。用法用量:一般用量510克,可煎服、入丸、入散等。功效主治紫苏子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肠燥便秘、气喘兼便秘、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紫苏子滑肠耗气,故脾虚大便稀薄、腹泻、气虚者忌用。治病配方1、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等分。将以上3味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克,包煎,煮作汤饮。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2、治风热感冒:紫苏子、荆芥各10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水煎,去渣,取汁,温服。阴虚喘咳者慎服。关于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和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2023-06-30 18:02:371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这个“X”核酸分子?

就像工厂一样,我们的细胞内也存在着一条生产流水线。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核糖核酸(RNA),然后RNA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这套细胞内的流水线,我们称之为“中心法则”。 自1957年提出以来,中心法则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被不断完善。其中,对中心法则最重要的一条修改,源自逆转录酶的发现。1970年,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发现了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一种酶(蛋白质),这种酶能够以RNA作为模板,合成DNA。这个发现令人震惊,它不仅证明了RNA中的信息可以逆向流入DNA中,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鸡生蛋”的问题: DNA和RNA,谁首先出现,谁才是生命的源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如今地球上的生物在外形和生活环境上都迥然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将DNA作为遗传物质,一代代地生存、繁衍与演化。即使是已知的地球上的最早生命,35亿年前的蓝藻也凭借着DNA中携带的信息,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上氧气的聚集创造了条件。DNA是生命之源,似乎毋庸置疑。 但这一假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DNA除了携带遗传信息之外, 没有任何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 。失去了蛋白质的辅助,DNA甚至无法进行复制,代代相传更是不可能。而蛋白质和DNA两种大分子聚合物在地球早期同时出现的概率,更是小得可怜。 作为DNA和蛋白质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RNA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早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里奇(Alexander Rich)就提出,RNA或许可以同时履行DNA和蛋白质的功能,即携带遗传信息和催化化学反应。但在当时,具有酶性质的RNA还尚未被发现。直到20年后,科学家在四膜虫中发现了可以实现自剪接的RNA分子,才证明了RNA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因此,RNA分子具备了作为生命起点的可能性。1986年,分子生物学家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将这一假说正式命名为 “RNA世界”假说 。 支持“RNA世界”假说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核糖体的存在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工厂,在几乎所有细胞中广泛存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的活性位点由RNA组成,而蛋白质仅在RNA内核外起着结构支撑的作用。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将核糖体视作RNA世界的遗迹。或许正如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68年所预测的那样:“原始的核糖体可能完全由RNA组成。”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为“RNA世界”假说提供佐证。例如,要支持生命,就 需要R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今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向证明这一点迈出了重要一步。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进化技术,筛选出一种RNA聚合酶。它能以一条RNA为模板,合成另一条RNA链,从而实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这项发现表明,在地球早期也可能存在相似的RNA酶,能够执行如此复杂的功能。” 然而, RNA酶也恰恰是“RNA世界”假说的缺陷之一 。“如果有人接受了‘RNA世界"假说,他们将陷入另一个两难境地,”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拉迈克尔·罗伯逊(Michael Robertson)和杰拉尔德·乔伊斯(Gerald Joyce)指出,“如果没有演化的作用,能够催化RNA聚合反应的RNA酶不可能出现;但如果一开始没有RNA酶的话,也不存在生存优势,演化也无从谈起。”他们表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地球早期RNA能够自发进行复制,不需要酶的作用;另一种可能则是,在RNA之前或许还存在其他遗传物质,“如果有研究者认为RNA不是最早的遗传物质,他不仅需要证明地球早期条件可以支持另一种信息载体的存在,还要证明这种信息载体可以在没有酶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复制。” 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篇研究,向解决罗伯逊和乔伊斯提出的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同时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村山惠司(Keiji Murayama)表示,“在RNA世界前,可能还存在一个 异核酸(xeno nucleic acid,XNA)世界 。与RNA不同, XNA分子可能不需要酶催化就能够进行自主复制 。” 村山提到的XNA是一类核酸类似物的统称。一般来讲,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包括了糖类、碱基和磷酸基团三部分。而DNA、RNA和XNA只在糖类组成上有所不同:DNA和RNA中的糖分子分别为脱氧核糖和核糖,而 由其他糖组成的核酸类似物则统称为XNA 。 关于XNA的最初设想,是将其用于制造合成生命。但随着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越来越多的XNA,他们注意到一些XNA不仅结构上比RNA更加简单,同时也能够进行复制,并且还能与RNA进行配对。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XNA有可能先于RNA出现,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遗传物质。 莱斯利·奥格尔(Leslie Orgel)是一位研究生命起源的英国化学家,他曾表示:“我们很难理解组成RNA的单体——β-核苷酸,在地球早期环境中是如何形成的。因此许多讨论都强调了寻找比RNA更简单的遗传信息载体的重要性。这里的‘简单"不是指结构上更简单,而是指在地球早期环境中更容易合成。” 这促使科学家开始寻找其他合成简单,并且能够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类似物。此次最新研究的主角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名为 非环形L-苏氨醇核酸(L- a TNA) 的XNA分子能够与自身以及DNA、RNA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由于L- a TNA是非环状结构,因此相较于含有环状结构的RNA来说更容易合成。 正如罗伯逊和乔伊斯所指出的,要证明L- a TNA有可能先于RNA出现,需要证明它可以在没有酶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复制。这意味着,需要利用化学反应在两个L- a TNA单体分子之间形成磷酯键,从而将两个分子连接起来。此前研究表明,一种叫做 N -氰基咪唑 ( N -cyanoimidazole,CNIm)的缩合剂能够促使磷酸基团和邻近的羟基形成磷酯键。之前也有研究利用 N -氰基咪唑成功地合成了不同的DNA分子结构。村山和同事认为,考虑到L- a TNA与DNA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N -氰基咪唑应该也能够介导L- a TNA间磷酯键的形成。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研究人员将两条L- a TNA短链与一条序列互补的L- a TNA长链混合在一起,并向其中加入了少量 N -氰基咪唑,以及催化反应进行的二价锰离子,然后放置在4 C下进行反应。结果发现, 两条L- a TNA短链能够以长链为模板互相连接 ,在4小时内,连接效率达到了95%。 但DNA和RNA的复制,并不只是两条短链的简单连接,而是需要以长链为模板,连续连接多条短链。最终,利用碱基互补原理,形成一条长链。为了探究L- a TNA是否能在无酶条件下实现这一点,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2~5个核苷酸长度的序列随机的L- a TNA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与引物、模板链混合,最终在2个小时内 成功合成了16个核苷酸长度的L- a TNA ,转换效率达到90%。村山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无酶条件下,让随机的非环状X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酯键,并按照模板进行延伸。” 如果L- a TNA的确是比RNA更古老的遗传物质,那么 基于L- a TNA的原始生物,是如何转变为以RNA为遗传物质的? 最新研究表明,这可能与混合核酸分子的形成有关。村山及其同事发现L- a TNA能够以DNA和RNA作为模板进行延伸。“我们的数据显示,L- a TNA可能先于RNA出现。因为在 N -氰基咪唑存在时,L- a TNA可以将现存的两种核酸作为模板;反之,DNA也可以将L- a TNA作为模板进行延伸,”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这表明 L- a TNA与这两种核酸分子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 。”由于此项研究中使用的L- a TNA是在实验室中合成得到的,接下来研究团队准备进一步探究,L- a TNA是否能够在地球早期环境中合成。 事实上,关于地球上最早生命遗传物质的讨论,远不止于DNA、RNA和L- a TNA,还有更多你或许从未听说过的XNA分子,例如GNA、HNA、PNA。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曾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了近150万种核酸类似物。论文的第一作者,地球生命研究所副教授吉姆·克利夫斯(Jim Cleaves)表示:“现代生物世界存在DNA和RNA两种核酸,或许还存在20~30个能结合核酸的核酸类似物。我们想知道是否还存在更多的类似物,但搜索出的数目之多,远超我们的想象。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不同的核酸或许只是不同字母的排列组合。但事实上,它们中蕴含着地球早期生命的关键信息。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一场最伟大的演化:约40亿年前的地球上,小分子物质如何成为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又如何获得“智慧”,自我繁殖,创造出地球上第一个生命。 撰文:洪艺瑞 审校:吴非 原始论文: Murayama K, Okita H, Kuriki T, et al. Nonenzymatic polymerase-like template-directed synthesis of acyclic l-threoninol nucleic acid[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1-9. 参考链接: Cojocaru R, Unrau P J. Processive RNA polymerization and promoter recognition in an RNA World[J]. Science, 2021, 371(6535): 1225-1232.
2023-06-30 18:02:441

高一必修1生物苏教版知识点总结

(一)走近细胞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四、结论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成 C、H、O、N、P等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G、C、T A、G、C、U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水 结合水4.5%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低等植物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备注 在核仁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分工合作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四)细胞物质的运输○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水分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 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三、跨膜运输的方式例子 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 发现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升高而加快;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动物T:35—40℃PH : 6.5—8.0◎ 酶工程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呼吸作用(线粒体) 吸 Pi(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2C3H6O3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联系 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能量、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四、光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时间 短促 较缓慢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总式 CO2 + H2O → (CH2O)+ O2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2. CO2 → C5 → C3 → (CH2O) ↓ ↓ ↓ ↓
2023-06-30 18:02:564

为什么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测定时需应用2-巯基乙醇(2-Me)或二硫苏糖醇(DTT

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测定时需应用2-巯基乙醇(2-Me)或二硫苏糖醇(DTT。如核糖核酸酶A经巯基乙醇(还原剂)和尿素(蛋白质变性剂)处理后,发生变性作用,4对二硫键断裂,多肽链伸展开来,高级结构发生变化,失去生物活性。二抗有标记物,标记的酶是为了让底物显色的,以表示是否检测到了抗体,显色表明阳性,不显色表明阴性,有时还可以定量。中文名2-巯基乙醇外文名2-Hydroxy-1-ethanethiol别名巯基乙醇、β-巯基乙醇化学式C2H6OS分子量78.133
2023-06-30 18:03:241

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国家是哪国?

中国。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王应睐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应睐因此被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从1968年起,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始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这种核糖核酸由76个核苷酸组成,其中除了4种常见的核苷酸外,还有7种稀有的核苷酸。经过千百次的探寻和摸索,科学工作者终于自行制备出了11种核苷酸、近10种核糖核酸工具酶和有关的化学试剂等,并采取有机化学和酶促合成的方法,把核苷酸连接成小片段,然后分别接成含有35和41个核苷酸的两个半分子。1981年11月20日完成了最后的合成,以后又进行了五次重复合成试验,均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王德宝等,利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先合成了几十个长度为2~8核苷酸的寡核苷酸,然后用T4RNA连接酶连接成6个大片段(长度为9~19核苷酸),再接成两个半分子(长度分别为35和41核苷酸),最后于1981年经氢键配对,T4RNA连接酶连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扩展资料:1、科学意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含有11种核苷酸(4种常见的和7种修饰的核苷酸),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的合成体系中。由于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变tRNA的结构以观察对其功能的影响,又是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的最直接手段,所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学上特别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2、化学结构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的化学结构于1955年由英国的科学家桑格测定、阐明:牛胰岛素分子是一条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A链和另一条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B链,通过两对二硫链连结而成的一个双链分子,而且A链本身还有一对二硫键。 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测定了不同生物来源的胰岛素,发现与桑格首次确定的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大体相同。人胰岛素也是如此,只有:A链的第8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第10位由异亮氨酸代替缬氨酸;B链的第30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晶牛胰岛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023-06-30 18:03:321

世界上真有生化病毒吗?

有生化病毒。生化武器(Biochemical Weapon)旧称细菌武器。是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或化学制剂达到杀伤敌人的武器,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1、天花天花是一种病毒。在二十世纪被疫苗控制住之前,它一直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根除,但令人担心的是恐怖分子可能会散布新的变种。炭疽不同,天花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高传染性。它的传播和致人死亡的速度都极快。在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中,高达40%的人会在两周左右死亡,并且针对这种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疫苗是主要的防护措施,但只有在感染之前接种疫苗才有效。2、肉毒杆菌毒素肉毒杆菌可产生肉毒杆菌毒素;此毒素只需极少的剂量就能致人死命(少到十亿分之一克)。该毒素会抑制神经细胞中促使肌肉收缩的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麻痹。3、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凭借汤姆·克兰西所著的两本小说,埃博拉病毒成了人们最熟悉的生物战争制剂之一。这种病毒能在一周左右使感染者死亡,并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扩展资料在人类战争史上,利用生化武器作为攻击手段的记载很多。著名的例子是1346年鞑靼人进攻克里米亚战争中利用鼠疫攻进法卡城。原来鞑靼士兵中有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他们把死者的尸体抛进法卡城里,结果鼠疫在守城者中蔓延,终于放弃了法卡城。18世纪英国侵略军在加拿大用赠送天花患者的被子和手帕的办法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使印地安人不战而败,也是殖民统治者可耻的记录。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化武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病毒
2023-06-30 18:03:4915

如何鉴别糖类 脂质 蛋白质 还有核酸

糖类用斐林试剂(也称班氏试剂)检验,沸水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检验,溶液变成橘黄色或红色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溶液变为紫色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别用吡咯红和甲基绿检验,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这是高一的内容,可以看看高一的生物书
2023-06-30 18:04:221

高中生物该怎么学,我一窍不通

  别急,生物重要的是基础知识,这是要靠背功的。上课思路跟着老师走,有时间翻翻书。学校发的配套练习要认真做,嗯。。。其实我高一的时候也不是很会生物,只要心里不强制排斥它,你一定可以学好的,加油。  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希望帮得到你。
2023-06-30 18:04:564

检测生物大分子在细胞组织中分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PAS反应显示糖原2.福尔根反应后的DNA吸收546nm可见光特性,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检测细胞中的含量3.米伦反应检测蛋白质4.苏丹Ⅲ,四氧化锇脂类显色
2023-06-30 18:05:05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是很多的,很多高中生看到那么多需要背的内容就头疼、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S”。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②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③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④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 抗体)。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7、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8、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9、糖类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 10、细胞中的脂质主要包含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11、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2、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意义是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统一性。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5、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最明显的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核区中仅有一个环状DNA分子,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最常见的原核生物是蓝藻和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最常见的真核生物是酵母菌、霉菌、绿藻、水绵和所有动植物。 6、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整个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①具有大液泡;②具有细胞壁 。 质壁分离产生的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质壁分离产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4、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5、生物膜的特点 (1)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6、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_有机物_。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来自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能量用于维持各项生命活动。 6、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提取的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分离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 7、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注意:光合作用中氧气的产生在光反应阶段,由水光解产生,二氧化碳的消耗发生在暗反应阶段,参与碳的固定过程。 8、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影响酶的活性。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不同;末期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 (7)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操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结果:在视野中能观察到正方形,排列紧密的分生区细胞,绝大多数的细胞处在间期。 3、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4、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5、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6、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 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由于原癌基因被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高中生可以每天背一部分,然后多复习,时间久了,生物一定能提高不少分数。
2023-06-30 18:05:121

请大神写出生物中的八种核氨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T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尿嘧啶脱氧核苷酸U
2023-06-30 18:05:281

请教巴氏染色的原理,越详细越好

巴氏染色法是脱落细胞染色中最好的染色方法。苏木素染液,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主要是去氧核糖核酸(DNA),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精碱性染料以离子或氢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分化:苏木素染色之后,用水洗去未结合在细胞上的染液,但是在细胞核中结合过多的染料和细胞浆中吸附的染料必须用分化液1%盐酸酒精脱去,才能保证细胞核和细胞浆染色的分明,把这个过程称为染色的分化作用。因酸能破坏苏木素的醌型结构,使色素与组织解离,分化不可过度。蓝化:分化之后苏木素在酸性条件下处于红色离子状态,在碱性条件下处于蓝色离子状态,而呈蓝色,所以分化之后用水洗去酸而中止分化,再用弱碱性水使苏木精染上的细胞核变呈蓝色,称蓝化作用,一般多用自来水浸洗即可变蓝,也可用温水(50度温水最佳)变蓝。EA50染液的酸碱度对于巴氏染色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EA50染液由伊红、亮绿、等染料配成。伊红、亮绿、橘黄等属于酸性染料,在溶解媒中其发色团是负离子部分,发色团可与蛋白质中带正电的氨基结合,从而是胞浆显蓝色、绿色、橘黄色或红色,但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的多少是随溶液的PH值而改变的,在偏碱环境中,蛋白质的羧基游离增多(带负电),在偏酸环境中蛋白质氨基游离增多(带正电),磷钨酸在染色过程中,不但作为媒染剂可增加染料的着色力,同时磷钨酸与碳酸锂还是一对弱酸弱碱,实际上是一对缓冲剂,可中和分化及蓝化时可能留下的少量酸或碱,保证染色达到理想效果,其适用于上皮细胞及间皮组织的标本,是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该染色法不但具有显示细胞核结构清晰、分色明显、透明度好、胞浆受色鲜艳等特点。 巴氏染色法将胞核染为深蓝色;鳞状上皮底层、中层及表层角化前细胞胞质染绿色,表层不全角化细胞胞质染粉红色,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桔黄色;细菌:灰色;滴虫:淡蓝灰色;黏液:淡蓝色或粉红色;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胞质均为蓝色;红细胞染粉红色;高分化鳞癌细胞可染成粉红色或桔黄色;腺癌胞质呈灰蓝色。巴氏染色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染色有4个步骤:1、固定;2、核染色;3、胞浆染色;4、透明。   主要达到以下要求:1、核的结构清晰;2、透明度高;3、分色恰当。 一、固定  固定的目的细胞制片的迅速固定是制片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否则会影响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的标本需要不同的固定方法。最为常用的固定方法是95%酒精作为固定液的湿固定法。酒精作为一种脱水剂能够防止细胞内的酶捋蛋白质分解而自容,并凝固细胞内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使其保持与组织生活相仿的成分,从而使细胞各部分,尤其核染色质易于着色。对于巴氏染色来说,酒精固定最为重要的。如果酒精浓度不足引起的固定不佳,可造成细胞的人为变化,并可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诊断。   1、固定方法湿固定法:作为用95%酒精固定液固定的细胞学标本一定使用湿固定法。制片制备完后,趁标本新鲜而又湿润时,立即放入盛有95%酒精的固定缸内。制片在固定液内至少保持15-30min。固定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这种制片染色后,颜色鲜艳,结构清晰。如果细胞制片需要送至另一实验室或邮寄他处染色时,可以固定15min后,把制片取出后立即密封的容器中或者使用甘油防止制片干燥。因为无论固定前或固定后的制片,如果发生干燥后都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2、固定注意事项固定液的过滤:为了防止细胞污染,凡是使用过的固定液,必须过滤后才能再使用。使用过长的固定液,必须用酒精相对密度计测定,酒精浓度低于90%时应该及时更换新液。湿固定的重要性:标本再新鲜时及时固定时保证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苏木素对细胞核的染色,巴氏染色中胞浆的特殊着色作用,均可因标本干燥后固定而大受影响。制片标本的邮寄:标本再固定15min后取出,立即加甘油数滴于制片上,装入密封的小盒中。实验室在收到标本后,先浸入95%酒精中,使甘油溶去,再进行染色。 二、核染色  1、 苏木素液浸染时间一般在3-5min,但是必须随气温和燃料情况而酌情改变。夏季或放置较久的苏木素染液容易着色,时间要缩短;冬季或新配制的苏木素染液和应用已久较稀释的苏木素液不易着色,时间要延长。在使用苏木素染色时,一般有2种方法:   1)过染法:首先有意识地进行深染,然后通过盐酸酸化过程使核染色趋于合适。这种方法能够在酸化过程中把胞浆内黏附多余的苏木素染料去掉,使胞浆染色更为鲜艳、清晰、多用于黏液多的标本。   2)淡染法:在核染色过程中,严格掌握染色时间,使核染色适宜而不用盐酸酸化,但是胞浆中少量的苏木素会影响EA染色的质量。主要用于黏液少的标本,避免在酸化和自 来水冲洗的过程中使细胞成片地脱落。在使用苏木素染色时,一定要每日进行过滤,否则苏木素结晶会影响染色的质量。一般苏木素染液可以使用较长时间,所以每日增加少量新鲜染液即可。   2、碱化碱化亦称返蓝过程,可以使用饱和碳酸锂或3%氨水碱化,目的使苏木素及早显色,时间约数秒。更重要的是流水冲洗,可使蓝色显的更鲜艳。碱性溶液亦需要充分漂清才不会妨碍下一步的胞浆着色及标本制成后的颜色保存。分化和碱化溶液至少每天更换新液。 三、胞浆染色  胞浆染色在巴氏方法中亦称为OG—EA染色,它包括橘黄G(OG)和EA两部分染色。由于橘黄G是一种小分子染料,能够很快地作用于胞浆,一般染色时间不宜过长,通常1-2min。对于宫颈、阴道上皮中非正常角化细胞和角化型鳞癌细胞的胞浆中都可以出现鲜艳的橘黄色。 四、封固制片  封固制片对于避免空气干燥的影响,制片经长期存放不褪色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使用24mm×50mm或24mm×60mm的盖玻片,用二甲苯调配的中性树胶进行封固。 五、透明  染色的最后一步是透明,使细胞的色度与细胞的重叠不致影响镜下检查。这是在脱水与制片封固之间的一项重要步骤。最常用的透明溶剂使二甲苯,二甲苯的折射率在1.494,载玻片的折射率在1.515,两者较为匹配。如果二甲苯溶液出现颜色或变得浑浊,一定要更换新液。 巴氏染色操作流程 95%乙醇固定(15min)→清水冲洗多次→苏木素染液(3-5min)→清水冲洗三次→蓝化→95%乙醇漂洗→橙黄染液(1-10s)→95%乙醇漂洗→95%乙醇漂洗→100%乙醇漂洗→EA50(3-5m)→95%乙醇漂洗→95%乙醇漂洗→无水乙醇漂洗→无水乙醇(2min)→二甲苯(2min)→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注意事项1、细胞核着色不佳  (1)细胞核着色过浅:   1)盐酸分化时间过长或苏木素染液时间过长。需要缩短分化时间或延长碱化时间;每日加入少量新鲜苏木素染液或重新配制苏木素液。   2)在固定之前制片干燥。所以对巴氏染色的制片需要严格遵守湿固定的原则。   3)自来水的PH值偏酸性。使用碱性溶液。   (2)细胞核着色过深:   1)盐酸溶液浓度不够。适当加入几滴盐酸以增加浓度。   2)制片用高于95%以上浓度的酒精固定后可以出现染色过深。应用95%酒精固定。 2、细胞浆着色不佳  (1)如果全片内胞浆都淡染,则需要延长染色时间或更换新液。   (2)如果胞浆不分色,均为浅红色。制片在固定前干燥或制片被有大量球菌样细菌影响胞浆染色。此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染色时间能够部分纠正不分色状况。   (3)胞浆染成灰色或紫色,是由于苏木素染色时间过长或盐酸分化不佳。经过褪色后重新苏木素可以纠正。   (4)由于标本的不同,同样配方的EA染液可造成偏蓝、偏绿和偏红,对不同的标本应该使用不同的EA染液。一般认为,EA36和EA50用于妇科标本,而EA65或改良EA用于非妇科标本。   (5)胞浆不分色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EA染液的PH值不恰当所致。如染色为红色,可以加少许磷钨酸溶液纠正;如染色均为蓝色或绿色,可以加少许饱和碳酸锂溶液纠正。对于改良EA染液,每100ml染液加入2ml冰醋酸后染色效果更佳;染液使用更持久
2023-06-30 18:06:031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原因是什么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原因是许多生化反应离不开水。  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多种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大气中。参考:海洋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早期的地球没有任何生物。原始生命不大可能起源于陆上,因为陆上有大量的紫外线和很不稳定的条件。一般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 地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大量的水,有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水能调节气候,又能溶解许多化学物质。早期的地球是温热的,大气是还原性的,没有氧气,紫外线可以大量地到达地球;常有闪电和火山爆发,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提供了能量。海水开始是淡的,以后逐渐咸化。 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与细胞分不开。因为细胞有两个基本属性: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新陈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殖作用是在核酸分子复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生命起源的主要化学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以及相互作用。组成细胞的成分的还有脂质和其他若干化学物质。水一般占细胞成分的80~90%。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比较小,长度大多在60微米以下。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一般比原核细胞大得多。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则都由真核细胞所组成。 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过程经历了化学进化、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几个阶段。 化学进化 生命出现以前的物质逐渐复杂化的自然过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基础是化学进化。它至少包括:①元素的相互作用产生出许多无机化合物,由此又产生多种简单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学反应可以发生在大气中、陆上的池塘里和海洋中。但由于雨水冲刷,各种化合物最终汇集到海洋中。由于紫外线的穿透力比较弱,海洋表面的有机物被分解,而海洋表面以下的有机物则有条件进一步复杂化。②由简单的有机物发展出各种生物小分子,如氨基酸、糖分、有机碱基、嘌呤、嘧啶等。③由生物小分子发展成多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④有一定结构的隔离系统在水中出现,这隔离系统的逐渐完善化就出现了原始生命——原核细胞。 美国S.L.米勒和H.C.尤里曾设计一种仪器。他们模拟早期地球的大气条件,把水、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放在密闭的仪器里进行热循环,在容器内不断地放出闪电。一个星期后,他们从容器内的液体中得到了若干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这表明与生命有关的上述重要的有机物,在早期地球条件下自然合成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化学进化就产生出蛋白质和核酸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最终也会汇集于海洋。因为历时很长,海洋中所贮存的有机物便很多。20世纪20年代,英国J.B.S.霍尔丹和苏联А.И.奥巴林都认为当时的海洋是温热且富有多种有机物的,是一种“热汤”。在热汤里,蛋白质或其他多聚体(如核酸)会偶尔形成小球一类的结构。奥巴林称它为团聚体(coacervate),而S.W.福克斯称它为微小球 (microsphere)。这些微小体跟周围环境有一定区别,是一种初期的隔离系统。它不溶解于水,能进行类似新陈代谢的一些化学作用。但这样的结构还不稳定,更不能进行真正的生殖作用。 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 在团聚体一类的原始结构中,内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就有机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后通过核酸的变化,促使对环境有一定隔离作用的团聚体逐渐演变为原核细胞一类的物质体系。在这过程中,由脂质和蛋白质所组成的膜状构造的出现是重要的一环。于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在模内形成。这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在原生质里有一个遗传系统,它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几种核糖核酸(RNA)所组成,又有翻译遗传信息的小机器——核糖体。这样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至今还不清楚。 最先出现的原核细胞是异养生物,进行厌氧呼吸。它们从周围丰富的有机物中得到碳源和能源,直到细菌繁盛而分化成若干类型以后,它们消耗周围有机物的速度便逐渐超过了有机物的无机自然合成速度,原始生物世界中就逐渐出现了食物问题。大抵在此以前,已由细菌之类的原核生物演变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蓝藻使地球上的食物有了新的来源,同时产生出氧气。 根据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处材料:最早的岩石约有38亿年的历史;最早的细菌之类的原核细胞大致出现在34亿年前;大约在31亿年前的时候出现蓝藻。这表明地球上的化学进化经历了10亿年以上的时间,才出现了原始生物——原核细胞。在此之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非细胞或前细胞形态的生物,因为原核细胞(象细菌之类)已具有相当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 现在一般认为真核生物可能是由几种原核生物以内共生方式而形成的。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真核细胞,体积较大,已有原始的细胞核。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吃了好氧细菌,随后发生共生作用,细菌便在细胞里转化成线粒体。原始真核细胞吞吃了蓝藻,并发生共生作用,使蓝藻就在细胞里转化成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自己的脱氧核糖核酸,大小与原核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相近。 真核细胞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光合作用的功能得到了增强,海洋里的生物量逐步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也逐渐增多,为真核生物的加速进化提供了条件。真核生物进行的都是有氧呼吸。 现在的化石材料表明,最早的真核生物大抵出现在18~14亿年前。这些化石都产于沉积岩,表明真核生物也是在海洋中进化出来的。从34亿年前到18~14亿年前,是原核生物进化的时期。经过的时间很长,达20亿年左右,但进化的速度很缓慢。真核生物出现以后,出现了真正的性别,进化的速度也大大地加快:在大约10亿年前开始出现了多细胞的动物;到了距今5.7~5亿年的寒武纪,海洋里已长满了多种海藻,而且带骨骼的各门类的无脊椎动物也出现了;以后又出现了脊椎动物;在前寒武纪的末期,大气上层逐步出现和形成臭氧层,为生物上陆生活创造了条件。生物成功地上陆生活大致发生在寒武纪以后。 以上便是生命在地球上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大致进化过程。
2023-06-30 18:06:112

生物中常见的大分子物质有哪些

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应该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首先使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然后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的代谢之间相互制约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才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就由脂肪和蛋白质来分解供能,因此患者表现出消瘦。
2023-06-30 18:06:202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

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 酶 ADP+ Pi + 能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见必修一P 103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见必修一P 93 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见必修一P 95,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合成。 56、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 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CO2可使后者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6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就这些了吧应该,都是基础知识
2023-06-30 18:06:303

苏木精染色时为何要进行分化与蓝化? 具体如何处理?

苏木素染液,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主要是去氧核糖核酸(DNA),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精碱性染料以离子或氢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分化:苏木素染色之后,用水洗去未结合在细胞上的染液,但是在细胞核中结合过多的染料和细胞浆中吸附的染料必须用分化液1%盐酸酒精脱去,才能保证细胞核和细胞浆染色的分明,把这个过程称为染色的分化作用。 因酸能破坏苏木素的醌型结构,使色素与组织解离,分化不可过度。 蓝化:分化之后苏木素在酸性条件下处于红色离子状态,在碱性条件下处于蓝色离子状态,而呈蓝色,所以分化之后用水洗去酸而中止分化,再用弱碱性水使苏木精染上的细胞核变呈蓝色,称蓝化作用,一般多用自来水浸洗即可变蓝,也可用温水(50度温水最佳)变蓝。
2023-06-30 18:06:381

核酸检测证明是啥样子的?

检查是阳性还是阴性。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5-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1]。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2]。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作用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2023-06-30 18:07:021

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有几种产物?

我们在这里需要区分下,水解产物和彻底水解产物,水解产物是四种核苷酸,但是彻底水解产物应该是磷酸,核糖,四种含氮碱基。水解和彻底水解不一样。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核酸类似物: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
2023-06-30 18:07:171

从长沙去衡山要三天两检吗?

从长沙去衡山需要核酸报告就可以了,不需要三天俩检,希望对你有帮助,接下来我会详细说说核酸。首先: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是一类生物聚合物,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是所有生物分子中最重要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核酸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单体由五碳糖、磷酸基和含氮碱基组成。如果五碳糖是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RNA;如果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DNA。中文名核酸外文名nucleic acid分类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量一般是几十万至几百万相关视频6058播放 | 07:19来西双版纳如何做核酸,需要隔离吗?我来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5938播放 | 09:29分秒必争 专业高效!记者探访芝罘区核酸检测实验室1.5万播放 | 02:24什么是PCR,病毒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5667播放 | 04:16打工小伙响应国家号召全员核酸,发现人山人海,排队把马路都堵了5700播放 | 01:01被李现做核酸的姿势笑到了!一双大长腿无处安放,只能蹲马步5021播放 | 03:22出差中山,刚刚到就排队做核酸检,一路上是怎么样的?5013播放 | 02:46早上采核酸天还没亮,起早贪黑,天一天比一天冷,从夏天采到秋天5154播放 | 01:04小宝宝独自排队做核酸,不要妈妈抱自己张大嘴,一举动令人感动!5087播放 | 04:18同样是核酸检测,为啥新冠病毒仅需4元,亲子鉴定收费4000元?5077播放 | 00:25【视频】“智慧核酸宝”亮相武汉街头,核酸采样舱内大白“二减一”快速导航历史分子大小及组成相关性质变性、复性和杂交种类与作用种类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核酸DNARNA名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展开全部核酸类似物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1] 。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2] 。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作用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此外,现在已知许多其他种类的功能RNA,如microRNA等。核酸类似物主要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1] [2] 。历史核酸的发现核酸最早于1869年由瑞士医生和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分离获得,称为Nuclein[3] 。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生物化学学家,1910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科塞尔进一步纯化获得核酸,发现了它
2023-06-30 18:07:291

可以不管中国移动发的核酸信息吗

可以不管中国移动发的核酸信息。中国移动发短信提醒你做核酸检测,只是提醒信息,是对特定区域的人群发,并不是只对你发信息提示,只要已经做过核酸检测不必理会短信。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核酸类似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
2023-06-30 18:07:411

核酸分为那两大类?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2、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遗传信息,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作为遗传物质:只在RNA病毒中;不作为遗传物质:在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作用。mRNA是蛋白质是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能携带特定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催化作用酶的一种。4、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5、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扩展资料:1、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5-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 。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 。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2、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3、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此外,现在已知许多其他种类的功能RNA,如microRNA等。核酸类似物主要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
2023-06-30 18:07:583

核酸检测证明是啥样子的?

检查是阳性还是阴性。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5-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1]。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2]。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作用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2023-06-30 18:08:272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 2 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与Cu(OH) 2 反应,故D正确;故选A.
2023-06-30 18:08:411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2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发生银镜反应,故D正确;故选A.
2023-06-30 18:08:491

支付宝核酸预约怎么取消

支付宝核酸预约取消方法:1.打开支付宝app,在首页中点击“市民中心”,首页没有的用户可以通过上方搜索框搜索进入。2.进入页面后,点击“医疗健康”。3.已经预约了核酸检测的用户在这里可以看到“体检提醒”,点击进入。4.核对订单信息,然后点击下方的“取消预约”。拓展资料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是一类生物聚合物,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是所有生物分子中最重要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核酸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单体由五碳糖、磷酸基和含氮碱基组成。如果五碳糖是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RNA;如果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DNA。核酸类似物是与天然存在的RNA和DNA类似(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类似物在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分子以及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分子间发生了改变 。通常,这些改变使得核酸类似物种的碱基配对和碱基堆积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通用碱基可与所有四个经典碱基配对,又比如磷酸-糖骨架类似物(如PNA)甚至可形成三重螺旋。核酸类似物也称为异种核苷酸,代表了异种生物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基于替代生物化学的新生自然形式的生命设计。核酸类似物包括肽核酸(PNA),吗啉代和锁核酸(LNA)以及乙二醇核酸(GNA)和苏糖核酸(TNA)。因为分子主链发生了改变,它们与天然存在的DNA或RNA有明显的不同。作用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此外,现在已知许多其他种类的功能RNA,如microRNA等。核酸类似物主要用于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2023-06-30 18:08:561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D
2023-06-30 18:09:081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吃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有什么好处吗2、紫苏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3、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4、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你不能不知道5、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6、“紫苏子”的功效及其应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有什么好处吗1、紫苏子:辛温,归肺脾经,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2、紫苏子常用于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人生呕吐、胎动不安,又可以解鱼蟹毒,所以紫苏子具有很好的临床作用。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子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防护、抗癌抑菌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范围很广的。建议在中医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针对性的使用和治疗。紫苏子有哪些功效与作用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等,它都具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吧!紫苏子的作用1、紫苏子治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2、紫苏子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踵不可践地:紫苏子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圣惠方》)3、紫苏子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4、紫苏子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5、紫苏子治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6、紫苏子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7、紫苏子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服,日二次。(《圣济总录》)紫苏子的功效紫苏子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的作用,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紫苏子。药名: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野麻子、铁苏子。处方名: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性味:辛,温。归经:入肺、大肠经。功效:下气,清痰,润肺,宽肠。主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饮或入丸、散。炮制方法:紫苏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炒紫苏子:取净紫苏子,照清炒法炒至有爆声。禁忌: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本草逢原》紫苏叶泡水喝的禁忌想要了解紫苏叶泡水喝的禁忌以及副作用,那么首先还是要弄清楚紫苏叶泡水喝的功效。事实上,如果身体出现了风寒感冒,身体发热以及头晕闭塞等情况,那么可以将紫苏叶和生姜一起冲泡服用,能够起到发散表寒的效果。除此之外,如果出现了脾胃不顺畅的情况,那么可以将紫苏叶还有藿香一起冲泡服用。不过,虽然紫苏叶泡水喝对于身体好处多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的。数据统计,一些人在服用紫苏叶泡水喝之后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情况,例如恶心想吐的症状。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之后身体自然就会恢复健康。建议在不舒服的这段时间,最好能够停止服用药液。紫苏叶性温如果是火气比较旺盛导致身体作呕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因为服用之后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紫苏叶泡水并不能够长期服用,因为如果长期服用很容易导致体内的真气泄漏,长期服用身体的体质会越来越弱。如果你身体患有疾病,并且是属于阴虚方面的疾病,主要的身体表现为发寒热或者是头痛,那么最好不要服用紫苏叶,而是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收敛滋补作用的中药材。在饮食方面,紫苏叶不能够和鲤鱼一起烹饪服用,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出毒疮。如果是高热或者是虚火旺盛的病人,绝对不能够服用紫苏叶。紫苏叶的主要成分就是紫苏酮这类型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动物的身体会显示出非常强的毒性作用,特别是对肺部的伤害最大。如果这类物质大量的服用之后,肺部很容易出现肺气肿还有胸膜渗出,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死亡。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是一种很常见的草本植物,而且紫苏籽的保健功效是非常好的,除了日常食用之外,紫苏籽还可以制成油来吃。下面详细介绍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11、紫苏籽的功效紫苏籽味辛,性质温和,入药以后能入脾经,具有止咳平喘和润肠等多种功效,能治疗人类的咳嗽气喘以及肠燥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平时治疗时可以把适量的紫苏籽加清水煎制以后服用。2、紫苏籽能止吐安胎止吐安胎也是紫苏籽的重要作用之一,它是一种适合女性孕服用的中药材,对女性孕期出现的呕吐与胎动不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缓解作用;另外紫苏籽还能用来解毒,平时人们在吃海鲜出现食物中毒时,可以及时服用紫苏籽进行治疗,治疗功效特别明显。3、紫苏籽能防腐抗氧化紫苏籽还是一种能抗氧化的中药材,它含有多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平时人们食用以后能延缓衰老;另外紫苏籽还有很强的防腐性,它能抑制酵母菌和黑面霉菌以及青霉菌等多种细菌的活性,平时用它来保存多种食材,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预防食物变质。紫苏子泡水喝的功效1、紫苏子泡水喝可以提高人类记忆力紫苏子泡水喝,对人类脑细胞作用明显,能加快脑细胞的再生与活力,可能让人们的记忆力明显提高;这是因为紫苏子中的油脂对人类大为爱出发的"核酸蛋白质和单胺类神经质有促进再生的功效,而它们又是提高记忆力重要成分。2、紫苏子泡水喝可降血脂和降血压紫苏子中有大量的油脂和多种酸性成分,而且这些酸性成分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它们进入人体以后可以中和人体中多余的脂肪成分,减少胆固醇的生成,加快血液的流动,从而也就起到了降血压和降血脂的重要作用。3、紫苏子泡水喝可以抗病毒预防癌症紫苏子泡水喝可以减少人体中氧化反应的生成,也能清除人体中多种病毒与毒素,能有效预防癌细胞的生成,对预防癌症和多种病毒性疾病作用明显。另外紫苏子的抑菌功效也很出色,对人体内部的酵母菌和青莓菌等常见病菌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紫苏籽的功效与作用21、紫苏子具有理气调中的作用。紫苏子味辛,性温,可以理气,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病症,能够散风寒,生发力比较强,搭配生姜疗效更佳。2、紫苏子具有理气调中的作用,还可以对于由风寒表证,而且有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等症,可以用紫苏子辅助缓解症状,偏寒者服用紫苏子可以和藿香同用,偏热的可以与黄连共用,偏气滞痰结的与半夏厚朴同用,效果明显。3、可以用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胸腹满闷,与陈皮、砂仁配伍服用后,可以达到止呕安胎的效果,孕妇用紫苏子止吐,需要经医生指导。4、可以解毒,用于缓解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5、具有清热解毒,抑制真菌生长、升血糖、凝血、促进肠蠕动,镇静安眠的功效,可以治疗全身风疹瘙痒、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等病症,还可用于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紫苏子选方1、气喘咳嗽、食癌兼痰:紫苏子、白芥、莱菔子各等分。将以上3味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g,包煎,煮作汤饮。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2、治风热感冒:紫苏子、荆芥各10g,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3、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各适量,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4、防治感冒:紫苏子5g,大米50g,红糖适量。紫苏子(布包)水煎,取汁备用。大米另加水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子汁和红糖即成。5、治习惯性流产紫苏子8g,陈皮5g,莲子60g。莲子去皮、心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紫苏子、陈皮,再煮5分钟,喝汤,食莲子。每日两次。6、治疗久咳:紫苏子5g,八达杏仁50g(去皮、尖)一同研成末,大人每服15g,小儿服5g,白开水送下。年老人加白蜜10g。7、治气喘咳嗽: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各5g,分别洗净,微炒,研碎,装入纱布袋,煮汤饮,不宜煎熬太过。方一:治疗久嗽失音紫苏子100g,杏仁30枚,诃子3枚。共研为末,酒煎服。方二:治疗消化不良紫苏子、萝卜子各15g,草豆蔻10g,橘红5g。共研为末,姜汤调下,每次5g。方三:治疗感冒紫苏叶10g,生姜5g,水煎服。方四:治疗下肢水肿紫苏梗25g,老姜皮15g,冬瓜皮30g,大蒜1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用3~5日。方五:治疗产后气喘、气血两脱人参、熟地黄各100g,麦冬15g,肉桂、紫苏子各5g,蛤蚧10g,半夏3g,水煎服。方六:治疗妊娠呕吐紫苏梗9g,竹茹、陈皮6g,制半夏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方七:治疗咳嗽痰喘苏子10g,萝卜子9g(炒去皮),陈皮6g,水煎服。方八:治疗鱼蟹中毒紫苏叶30g,生姜9g,大蒜头10g,水煎服。方九:治疗小便不利,少腹胀痛紫苏子60g,捣烂,开水冲服。紫苏子日常食用方法1、疏散风寒,宣肺止咳:姜杏苏糖饮苦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姜10克,红糖10克。将苦杏仁去皮、尖,捣烂;生姜洗净切小片。苦杏仁、生姜与紫苏一起放入沙锅,加适量清水煮20分钟,去法留汁,加入红糖搅匀,略煮片刻即可。2、滋阴补虚,润肠通便:紫苏麻仁粥粳米100克,紫苏子10克,火麻仁15克。将紫苏子、火麻仁捣烂,加水研磨,滤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3、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苏子粳米红糖水苏子10克,捣为泥,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同入沙锅内,加水800克水,煮至米汤稠为度。每天早晚温热服食,5天为一疗程,对咳喘效果较好。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你不能不知道1、中药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压碎有香气,味微辛。2、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3、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小时素、高矿质元素等。4、禁忌:《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紫苏子是什么东西,其实这种东西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对人们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下面分享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1紫苏子的基本介绍别名:苏子、黑苏子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栽培。主产于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辛,温。归肺、脾经。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临床用名有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苏子还有以下作用:1、苏子可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其有效成分是紫苏子油。2、苏子有降血脂作用。3、苏子有降血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α-亚麻酸。4、苏子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α-亚麻酸。5、苏子有防腐、抗氧化作用,可用于食品和药物的长期贮存。6、苏子有抗癌作用。7、苏子有抑菌作用,0.1%紫苏子油对变形杆菌、酵母菌、黑面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多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子的营养价值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缁醇、磷脂等。紫苏子的存储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紫苏子的食用方法肺虚咳喘,脾虚滑泄者禁服。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2紫苏子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紫苏子叶能补充营养补充营养是紫苏子叶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与矿物质,而是一种低糖高纤维的食材,特别是抗衰老成分SOD的含量特别高,人们平时食用紫苏子叶可以吸收营养,促进身体代谢,也能延缓多种衰老症状的发生。2、紫苏子叶的作用紫苏子叶的作用也有很多它能解热,平时人们出现发烧以后及时食用紫苏子叶能让发烧的症状很快好转,另外紫苏子叶还能抗菌消炎,它对人类高发有肠炎和气管炎以及咽喉炎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紫苏子叶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经常食用可以润肠通便也能排毒养颜。3、紫苏子叶的食用方法紫苏子叶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平时可把它洗净以后加入油和蒜泥调成凉拌菜食材,也可以把紫苏子叶的表面粘上面粉和蛋清,入油锅炸制以后食用。另外紫苏子叶还是吃生鱼片的理想搭档,平时可以用紫苏子叶把生鱼片包起来醮食调味,这样会让生鱼片味道更好,而且能暖胃也能预防中毒。苏子籽怎么吃1、苏子籽是可以直接吃的一种养生食材,它嚼碎以后有自然的香味,人们把它咽下去以后能让肠胃尽快把它消化吸收,可让身体吸收它含有的有效营养,而且能让它发挥好的保健功效。2、泡水喝也是苏子籽的常见吃法,很多人对苏子籽儿的自然香味儿有点不适应,感觉直接吃口感并不好,这是可以用它泡水喝,想让它发挥好的保健功效,再用它泡水时可以用硬物把它捣碎,再用开水冲泡。苏子籽的家常吃法大全1、调凉菜苏子籽可以当香料使用可以用来调制凉拌菜,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在无油无水的铁锅中,炒熟取出以后用擀面杖压成粉末,再把准备好的各种蔬菜清洗干净,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加入准备好的调味料,最后撒上苏子籽制成的碎末,调匀以后就能吃。2、提纯油脂苏子籽还可以经加工提纯以后制成油脂供人们食用,用它制成的苏子油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植物油,人们不但可以用它调制凉菜,烹调各种菜品,还可以在空腹状态下直接口服它,食用后也能吸收苏子籽中的有效营养,能让它发挥好的养生功效。紫苏子粥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1、祛风除湿紫苏子粥能祛风除湿,它能去除人体内积存的湿气与寒气,能预防人类的风湿骨痛与关节炎,另外那些患者风湿骨痛的人群多吃一些紫苏子粥,对病情好转也有很大的好处。2、顺气通便平时用紫苏子煮粥时还能加不同的食材,特别是人们出现腹部胀气或者大便不通时可以把紫苏子与火麻仁以及大米等食材一起煮粥喝,这样就能理气通便,可以加快人体内大便生成与排出,也能让人们腹部胀气的症状很快减轻。3、润肺化痰紫苏子中含有大量的紫苏油,用这种中药材煮粥喝,能让人体尽快把它含有的紫苏油吸收和利用,能润肺化痰,也能止咳平喘,在冬天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中多喝一些紫苏子粥就能有效预防咳嗽痰多和肺炎气喘等不良症状发生。4、疏风散寒紫苏子粥味道略辛,它能疏风散寒,可以加快人体内寒气的排出,平时人们外出受到风寒侵袭以后及时喝一些紫苏子粥就能预防风寒感冒,另外女性情怀孕以后多吃一些紫苏子粥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缓解孕吐还能预防胎动不安和先兆流产,对维持孕妇身体健康和促进胎儿发育都有很大好处。“紫苏子”的功效及其应用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归大肠、肺经。用法用量:一般用量510克,可煎服、入丸、入散等。功效主治紫苏子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肠燥便秘、气喘兼便秘、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紫苏子滑肠耗气,故脾虚大便稀薄、腹泻、气虚者忌用。治病配方1、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等分。将以上3味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克,包煎,煮作汤饮。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2、治风热感冒:紫苏子、荆芥各10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水煎,去渣,取汁,温服。阴虚喘咳者慎服。关于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和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2023-06-30 18:09:271

五台山门在哪做核酸

五台山景区在南门外石咀乡卫生院可以做核酸检测,最快24小时出结果。现在疫情严峻,一定随时观察五台山的动态。仁寿县石咀乡卫生院,办公室地址位于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眉山石咀乡黑漆村,我卫生院主要提供组织实施本辖区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负责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和领导。核酸检测法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此一旦检测为核酸“阳性”,即可证明患者体内有病毒存在。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所以说,核酸检测阳性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新标准。核酸检测原理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病毒中特异性RNA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它病原体的标志物。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国科学家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并通过与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特异核酸序列。临床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如果能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应提示该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上参考百度百科-核酸检测法
2023-06-30 18:09:451

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国家是哪国?

中国。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王应睐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应睐因此被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从1968年起,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始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这种核糖核酸由76个核苷酸组成,其中除了4种常见的核苷酸外,还有7种稀有的核苷酸。经过千百次的探寻和摸索,科学工作者终于自行制备出了11种核苷酸、近10种核糖核酸工具酶和有关的化学试剂等,并采取有机化学和酶促合成的方法,把核苷酸连接成小片段,然后分别接成含有35和41个核苷酸的两个半分子。1981年11月20日完成了最后的合成,以后又进行了五次重复合成试验,均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王德宝等,利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先合成了几十个长度为2~8核苷酸的寡核苷酸,然后用T4RNA连接酶连接成6个大片段(长度为9~19核苷酸),再接成两个半分子(长度分别为35和41核苷酸),最后于1981年经氢键配对,T4RNA连接酶连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扩展资料:1、科学意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含有11种核苷酸(4种常见的和7种修饰的核苷酸),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的合成体系中。由于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变tRNA的结构以观察对其功能的影响,又是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的最直接手段,所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学上特别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2、化学结构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的化学结构于1955年由英国的科学家桑格测定、阐明:牛胰岛素分子是一条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A链和另一条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B链,通过两对二硫链连结而成的一个双链分子,而且A链本身还有一对二硫键。 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测定了不同生物来源的胰岛素,发现与桑格首次确定的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大体相同。人胰岛素也是如此,只有:A链的第8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第10位由异亮氨酸代替缬氨酸;B链的第30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晶牛胰岛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023-06-30 18:10:113

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要框架的

(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2023-06-30 18:10:282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2023-06-30 18:10:453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答案补充 更多请查看http://xuemeng.xuntan.com中生物版块
2023-06-30 18:11:043

如何鉴别糖类 脂质 蛋白质 还有核酸

糖类用斐林试剂(也称班氏试剂)检验,沸水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检验,溶液变成橘黄色或红色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溶液变为紫色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别用吡咯红和甲基绿检验,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这是高一的内容,可以看看高一的生物书
2023-06-30 18:11:161

含氮碱基通式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分子与细胞》元素 细胞膜 基质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细胞 生物膜系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减数分裂高一生物内容构成(一)走近细胞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运动、循环消化、呼吸 病毒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泌尿、生殖 多细胞神经、内分泌非生物因素 Ⅰ号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分解者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四、结论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二)组成细胞的分子基本:C、H、O、N (90%)大量:C、H、O、N、P、S、(97%)K、Ca、Mg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α-(N-M)×18 ;二、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成 C、H、O、N、P等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成分 磷酸 H3PO4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含氮碱基 A、G、C、T A、G、C、U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三、糖类和脂质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乳糖 动物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肝、肌) 动物脂质 C、H、O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四、鉴别实验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鸡蛋B: 0.01g/mL CuSO4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五、无机物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水结合水4.5%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六、小结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细胞膜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细胞器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低等植物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备注 在核仁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有机物、O2叶绿体 线粒体能量、CO2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 螺旋○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组蛋白 非组蛋白螺旋化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分工合作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六、总结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四)细胞物质的运输○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保护作用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水分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 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二、流动镶嵌模型1.要点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与单位膜的异同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三、跨膜运输的方式例子 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四、小结组成 决定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具有导致 保证 体现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H2O 外界水H2O O2 矿质元素[H]光 ATP 原生质ADP+PI 热能ATPADP+PICO2+H2O C3H6O3 C2H5OH+CO2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 发现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图例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1.在一定T内V随T的升高而加快;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动物T:35—40℃PH : 6.5—8.0◎ 酶工程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二、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A — P ~ P ~ P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2.ATP与ADP的转化ATP呼吸作用(线粒体) 吸 Pi(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体温(热能)萤火虫(光能)◎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水解酶、放◎ ATP ADP + Pi + 能量合成酶、吸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2C3H6O3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2C2H5OH + 2CO2 + 2ATP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比较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联系 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能量、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四、光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2.场所双层膜叶绿体 基质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胡萝卜素(橙黄色)1/3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3.过程光反应 暗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时间 短促 较缓慢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过程 ① 水的光解2H2O → 4[H] + O2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② C3/ CO2的还原2C3 + [H] →(CH2O)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总式 CO2 + H2O → (CH2O)+ O2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同位素示踪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H218O 光 18O2◎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023-06-30 18:11:251

高中生物必修一

(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2023-06-30 18:11:374

胸腺五肽储藏温度?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 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2023-06-30 18:11:573

高中生物必修一内容

(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2023-06-30 18:12:061

高一生物

你的教材是那个版本? 我这个是旧人教的1、解题过程和一般思路:首先是审题,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考查目的(切忌答非 所问),注意分清三种信息:抓住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 息;其次是回忆并组织相关知识点;第三是解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注意 用全用准有效信息。看清楚关键字:都、全、所有、某些、一定、必须、根 本、只、仅、刚、将、肯定、完全、直接、主要、正确、不正确、错误、一 直、总是、并非、除非、必定、可能、通常、一般、往往……2、区分应激性、反射、适应性、遗传性 应激性:植物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动物趋性、反射(一…就…最普遍) 反 射:神经系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性:决定、控制时选3、总结10个基础 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 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结构基础:细胞 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的基础:细胞分裂 转基因成功的物质基础:都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转基因成功的结构基础:DNA双螺旋结构 有性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基因重组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到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细胞增殖(未得到个体)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4、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00年以前 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1953,标志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提出,借助实验 手段,理化技术 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以后,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0世纪最伟大发 现之一 ) 发展方向:宏观→生态学;微观→分子水平5、必需元素、植物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矿质6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8种) C最基本,C H O N基本,C H O N P S主要,O湿(鲜)重最多 不同生物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 重点总结:N、P、K、Ca、Mg、Fe、B的重要作用6、自由水:良好溶剂,有利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结合水:细胞结构组成部分 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强; 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7、无机盐功能: 组成成分: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P、Ca、I 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生理盐水 生命活动:Ca→抽搐(哺乳动物)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8、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单糖动、植物都有) 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 动物二糖:乳糖 植物多糖:纤维素、淀粉 动物多糖: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可溶性还原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9、脂质分类 脂肪:储能 类脂: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大豆中磷脂较多) 固醇类:胆固醇、性激素、VD、醛固酮、维持代谢和生殖过程10、写出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会画简图) 核苷酸=五碳糖 +磷酸 +含N碱基 A、T、G、C脱氧核苷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A、U、G、C核糖核苷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11、蛋白质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写出通式) 氨基酸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肽键:—CO—NH— 多肽的命名: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蛋白质功能如下: 组成成分:肌肉 催化作用:酶 运输作用:载体、血红蛋白 调节作用: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促激素) 免疫作用:抗体 (蛋白质功能谐音记忆:狗催运面条) 相关计算: 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N×a—18×(N—M) 几条肽链至少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12、生物课本中的物质鉴定 鉴定物质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试剂现用现配、沸水浴加热 脂肪 苏丹III、IV III橘黄色,IV红色 必须用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先加NaOH,后加CuSO4 DNA 二苯胺 蓝色 沸水浴加热 淀粉 碘液 蓝色 操作步骤(见下格) 黑暗处理(绿灯泡)→对照处理(如遮光)→酒精脱色→清水冲洗→碘液检验13、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 原生质: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不包括细胞壁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胶状物质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 三种基质之间组成成分不同,所 含的酶不同,功能不同14、细胞膜 组成成分:蛋白质、磷脂、糖蛋白(识别、信息传递等)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区别DNA的基本骨架) 结构特点:流动性【体现:动物细胞膜内陷,变形虫,受精作用, 荧光材料移动,白(吞噬)细胞,细胞工程,内吞外排】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取决于蛋白质)【海水淡化、污水净化】 主动运输:矿质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生长素 出入膜 : 自由扩散:酒精、O2、CO2、甘油、 胆固醇、脂肪酸、脂溶性V、苯;(水)15、细胞器(参照课本细胞图) 结构特点 细胞器 细胞器形 细胞功能 注意问题 双层膜结 叶绿体 扁平椭球形 光合作用 色素、酶、少量DNA、RNA 单层膜结构:线粒体 椭球形 有氧呼吸 酶、少量DNA、RNA 内质网 网状 运输、加工 粗面、滑面 高尔基体 电话状 加工、分泌 动植物中功能不同 液泡 泡状 水分、颜色 色素、有机酸、单宁 无膜结构 核糖体 粒状小体 蛋白质合成 rRNA、蛋白质 中心体 两个⊥中心粒 有丝分裂 动物有、低等植物也有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高等植物根中无中心体、 叶绿体、 能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体内寄生动物无线粒体16、细胞核 核膜:双层膜结构 mRNA→外 结构 核孔:大分子物质进出核的通道 蛋白质→内 染色质(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 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新陈代谢的控制中心17、红细胞 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核,无各种细胞器,不合成蛋白质 鸡血细胞提取DNA 蛙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无纺锤体、染色体,有DNA复制) 细菌病毒(噬菌体)18、病毒 无细胞结构(分类地位) 寄生在活体(寄主不同,分为三类) 只有DNA或RNA 分类: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 只提供模板(原料、能量、酶、核糖体、tRNA都由寄(宿)主提供) 流感病毒 核酸 核衣壳 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只有核衣壳 衣壳 囊膜、刺突 (衣壳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 HIV、SARS、烟草花叶病毒都是RNA病毒(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有无细胞 19、能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生物进行分类 新陈代谢类型(同化、异化)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消、分) (1)生物 : 非细胞生物:病毒 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无其他复杂细胞器 拟核:无核膜,无染色体(一个DNA) 真核生物 代表:植物、动物(含原生动物) 真菌(单细胞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原核生物的拟核(无膜仁)→有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不能进行 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遵循孟德尔定律→只有基因突变无其他变异 (2) 异养需氧型:除体内寄生虫外的动物、真菌、好氧细菌、菟丝子 异养厌氧型: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蓝藻 寄生虫、厌氧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产甲烷杆菌等)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大肠杆菌(3)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分、无机盐)和能量(阳光、热能) 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指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蓝藻 消费者(异养型):除蚯蚓、蜣螂以外的动物、寄生和共生生物 的成分 分类:初级、次级、三级、四级 (如根瘤菌) 分解者:蚯蚓、蜣螂、异养腐生微生物(蘑菇、腐生细菌)20、做题时注意"养"和"氧"的区别 注意问的角度是从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还是从代谢类型角度考虑 连续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癌细胞、 部分,干细胞、生发层 DNA:复制就加倍,分到两个子细胞就减半 染色体:复制不加倍,着丝点分裂才加倍,分到两个子细胞减半 染色单体:复制就有染色体的2倍,分开就为0,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分到两个子细胞后减半 染色体∶DNA的比值 (有单体=1∶2;无单体=1∶1)①代表DNA的变化曲线 ②代表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③请自己画出染色单体的变化曲线 21、有丝分裂:分裂间期:时间长、起点、染色体复制 前期:两现,两失,最明显的变化:出现染色体 中期: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的最佳时期 分裂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相 同的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与前期相反 主要特征: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中心体) [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前期分开]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高尔基体)22、判断动物细胞分裂方式、时期(1)染色体散乱分布→前期:是否联会形成四分体(是为减I; 否→有同为有丝;无同为减II)(2)染色体排在中央→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两侧→为减I; 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有同为有丝;无同为减II(3)染色体移向两极→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带单体)移向两极→减I 子染色体(无单体)移向两极→有同为有丝; 无同为减II(看一极)(4)同源染色体的判断:先看奇偶数,奇数→无同;偶数→再看形状大小 →两两相同则有同,不同则无同。(注意着丝点分裂后只看一极)(5)细胞质的分裂是否均等:均等→初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次极体;不均等→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分别叫什么?)23、细胞分化 持久性: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不可逆转:与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再分化不矛盾 遗传物质不改变(选择性表达)手术时也不改变 概念: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4、癌细胞 概念:受致癌因子作用,不再分化,恶性增殖,无限增殖 特点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易运动)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直接原因:接触致癌因子 根本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水分减少 体积减小 细胞萎缩 代谢变慢 酶活性降低 白头发 25、衰老细胞特征 色素逐渐积累 老年斑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023-06-30 18:12:172

早上8.30我和女儿一起做的核酸检测,为什么我的结果出来了,孩子的没出来?

首先要多喝水。1.醋煎鸡蛋治咳嗽醋煎鸡蛋治疗各种咳嗽有奇效。做法是:取鸡蛋1个,打在碗里搅匀,米醋半勺放入炒锅,用文火烧开之后将鸡蛋放入煎炒,蛋熟后加适量白糖,凉后即吃。每天早晚各吃1个。一般吃两次就可止咳,重者3天可愈。2.姜煎鸡蛋止咳取生姜一小块切碎,鸡蛋一个,香油少许,像煎荷包蛋相同(姜末撒入蛋中)。煎熟后趁热吃下,每日两次,数日后咳嗽即愈。此“药”好吃且疗效亦佳,久咳不愈肺部无异常者可尝试。3.姜炒鸡蛋止咳取生姜切丁或丝,将鸡蛋打入碗内拌匀,然后将少许油倒入锅中烧热,再将姜丝放入油中过一下,最后倒入鸡蛋炒熟,趁热吃下。吃的量可我掌握,晚上临睡前吃更好。4.白糖拌鸡蛋治咳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伤风感冒后咳嗽易发作,胸疼气促,心烦不安。用鸡蛋拌白糖经蒸煮后服用,效果非常好。方法如下:取鲜蛋一个,磕在小碗内,不要搅碎蛋黄、蛋白,加入适量白糖和一匙植物油,放锅中隔水蒸煮,在晚上临睡前趁热一次吃完。吃了2~3次咳嗽就可痊愈。咳嗽顽固者可多吃几次。核桃治咳嗽三法1.芝麻核桃酒益肾止咳家庭自制芝麻核桃酒,有益肾止咳、治疗腰疼的食疗作用。以500克白酒为例,加入洗净的黑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密封好放在阴凉处,浸泡15天后即成,每日饮用2次,每回15克。2.荸荠核桃治小儿百日咳小儿患百日咳,用荸荠与核桃一起吃可止咳。为食之方便,去皮后,即一口荸荠,一口核桃同吃,疗效非常好。此两种东西每日吃两三次,每回各三四个即可。3.核桃、芝麻、生姜粉治咳嗽核 桃5个,生芝麻25克,生姜25克,红糖适量。核桃和生芝麻捣成碎末,生姜去皮捣成碎末。集中放入碗内,加红糖搅拌均匀。每回取一汤勺(约30克),白开水冲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梨治咳嗽三法1.蒸蜜梨治咳嗽把梨像检查西瓜生熟相同切开一个三角口,把梨核挖空,放入适量蜂蜜,再把三角小块盖好。开口向上放入一个碗内用锅蒸一刻钟,取出趁热服用。2.蒸花椒梨止咳定喘生梨1个,上戳几个小孔,每孔内塞入花椒1粒,隔水炖熟,待冷却后去掉花椒,食梨饮汁,可止咳,消痰定喘。3.梨汁炖冬菇治咳嗽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冬菇内的双链糖核酸在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能消灭体内的病毒。用“梨汁炖冬菇”的食疗法防治秋冬的燥咳,消除感染,一般服用两三天即见收效。方法如下:先将4个鸭梨去皮切片榨成汁,把冬菇200克洗净切片,加适量水和冰糖同炖,等冬菇炖熟后,早晚分两次连汤同食,即可。大蒜敷脚心治咳嗽、鼻衄、 便秘每晚睡觉前,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前后(大蒜对皮肤有刺激,贴的时间不宜过长),对咳嗽、鼻衄(俗称:流鼻血)及便秘有一定疗效,连续敷7~10天,效果更佳。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一般不再起水泡。吃生姜片也止咳把一块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片,咳嗽时往嘴里搁一片,咳嗽马上就停止了。嗓子再痒时再吃一片,一天吃两次,晚上临睡前吃一次,第二天再吃两三次,咳嗽即可痊愈了。香油炸绿豆可止咳咳嗽时,在铁锅里放一勺香油,在火上烧热后放进7粒绿豆炸焦(不要炸糊),待油不太烫时和些蜂蜜,临睡前趁热喝油吃豆。吃三四次就可止咳。还可在油里打个鸡蛋与绿豆同炸,或者用少许薄荷、白菊花、苏叶(中药店有售)与鸡蛋一起炸,加蜂蜜,吃法同上,对止咳有效。萝卜治咳嗽三法1.煮萝卜水可治咳一连数日咳嗽不止,晚上难以入睡,可买几根白萝卜,每晚把半截萝卜切成片,用清水煮,萝卜、熟后用茶杯或小碗将水滤出,待稍冷后喝下。咳嗽便可减少。连续喝几天,咳嗽就可痊愈。2.烧萝卜止咳把“心里美”萝卜切成约5厘米厚的条状或片状,放入炉灶内烧(煤气灶可用锅烤),烧至半生不熟的程度,从炉里取出趁热吃,吃几次咳嗽即可好转。3.萝卜汤止咳白胡椒5粒,萝卜100克,生姜3片,陈皮10克,煎熟饮汤。用于痰清稀多泡沫的咳嗽。43/杏仁治咳嗽二法患肺虚咳喘治愈的方法:甜杏仁约20克,用60℃热水将皮泡软,去皮后设法砸碎,与大米(50~100克)加水同煮,开锅后放入10克冰糖,熬成稠状食用即可。患热伤风,剧咳不止时,将吃甜杏时留下的杏核砸开取杏仁,嚼服一个后剧咳停止,后每隔2小时嚼服一个,连服两次,咳嗽可基本痊愈。冰糖香蕉止咳冰糖约5克,香蕉2~4根,装入碗内上锅,开锅后用文火蒸15分钟,即可食用,止咳效果非常好。搽风油精止咳平喘患哮喘病咳嗽不止时,可用风油精外搽前脖颈和颈两边,咳嗽立刻止住,同时还能朴行痰喘。罗汉果泡水治咳嗽罗汉果洗干净,把外壳挖破,连皮带瓤一起放在水杯中加开水泡。泡出的水呈红褐色,略有甜味,口感非常好。喝完续水,一天喝数次。一天后咳嗽大为减轻,两天后便可痊愈了。带肚兜保暖镇咳老年人每到冬季,就容易犯咳嗽病。吃药止咳但停药后仍咳嗽难忍。可做个棉肚兜带上起到保暖的作用,对止住咳嗽有效。深呼吸止咳入冬以后,患支气管炎的人总是咳嗽不止,彻夜难眠。采取用力做缓慢而深长的呼吸法,能非常快止住咳嗽,安然入眠。如果中间醒来,继续用深呼吸法,仍能止咳入眠。止疼膏止咳二法1.贴麝香止疼膏止咳剪一块麝香止疼膏贴在天突穴(胸骨上端凹陷处)及神阙穴(肚脐眼处)。每回贴24小时,一般贴两次治感冒后咳嗽不止有效。2.贴伤湿止疼膏止咳在喉头下贴一块约1厘米见方的“伤湿止疼膏”,10分钟后,咳嗽便可被止住。夏天吃西瓜防咳嗽买一个小西瓜,挖一小口,放入4两冰糖蒸20分钟,趁热服下,效果极佳。治干咳三法1.食油白糖煮鸡蛋有一种咳嗽(俗称干咳嗽)无痰且不发烧,可将半茶缸水煮沸,放食油(花生油最好)1两汤匙,再放适量白糖,然后将一个鸡蛋打碎加入茶缸中,烧沸为止。每天早晚(起床之后、人睡之前)趁热饮服,连服三两日即好。2.绿豆汤煮梨取绿豆100克,鸭梨两个煲汤喝,吃梨饮汤早吃各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可治干咳,也不复发。3.冰糖蒸白果白果3钱、冰糖2钱放一点水蒸熟,晚上睡前服用,一日一次,坚持一个月可治干咳。蒸时先将白果碎成渣,用水泡泡,再放进冰糖。花生止咳二法1.牛奶煮花生将一把生花生捣碎,放入牛奶中煮沸,然后趁热服用,每天2~3次,可有效治疗咳嗽。2.花生、红枣、蜂蜜煮汤取花生、大枣、蜂蜜各30克,用水煎好后,食花生大枣并饮其汤,每日两次,数次即可。鸭蛋治咳嗽1.醋炒鸭蛋将鲜鸭蛋一个打入铝锅内,搅拌均匀,之后,用勺子翻炒(防糊),半熟,再加入25克陈(米)醋,继续翻炒至熟。吃时要趁热吃,早晚各一次。连续吃10天,咳嗽可治愈。2.木耳蒸鸭蛋取10克黑木耳、1个鸭蛋、少许冰糖,加水适量搅拌后,隔水蒸熟食用,每日两次,可治阴虚肺燥咳嗽,此法对咽干痰少也有疗效。南瓜藤汁止咳鲜南瓜藤去头,插入瓶内,经过一夜,次日便有汁滴入瓶中,每日取汁,开水冲服,可有效止咳。蜂蜜止咳二法1.蜂蜜猪板油止咳蜂蜜60克,猪板油60克,化油去渣,倒入蜂蜜中,溶化煮沸。每天早晚开水冲服一勺,冬天加倍。2.蜂蜜水止咳蜂蜜16克,开水冲服,每日二次,早晚分服。牛奶鲜姜止咳取牛奶和鲜姜,把姜捣碎取汁,待牛奶烧开后加入姜汁略烧片刻就起锅,放凉后饮用即可。核桃治法:说起来,办法非常简单:坚持每天吃核桃。偏方说,从冬至这天开始,每天吃两到三个核桃,一直以来吃到“九九”结束。
2023-06-30 18: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