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投笔记
-
精神胚胎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源于人生而拥有“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包含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密码,因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
“爱和自由”科学教育方法,就是遵循生命成长的法则,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来破译这一精神的密码,按照生命的密码,自然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完善的人,一个心灵自由,自信安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一个高尚纯粹、有创造力的人。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爱: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健康和主动
爱是安全感、自信心的基础,是儿童探索世界的能量源泉。唯有获得了足够的爱,孩子才能在情感的满足中奔放,将生命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心智的发展中。
“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儿童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在爱的语言、行为和氛围中,生活再爱的意念、信任和理解重,不是溺爱、不是有条件的爱、更不是盲目的爱。
自由: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
人类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在于建构自我,自我是创造力的标志,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而创造自我的最重要的环境要素,是自由。
“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心灵的自由在于,你是否可以做自己身体、行为、意志、情感的主人,这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唯一可做的就是给孩子自由,而不是将他变成你期望他变成的那样子。
规则: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优美和内在的秩序
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而这样的孩子将是基本规则的保护者和产生更自由的规则创造者。
“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对基本规则的共同遵守,于人类社会来说,意味着对每个个体自由的最大保障,而对教育来说,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是让儿童自由、独立成长的最大保障,建构儿童完全自律的品质和智能。对于未来的社会来说,他们将是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平等: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人际的和谐和友爱
若一个人在建构自我的阶段,生活在没有权威、没有说教的环境中,那么他将从小坚守自我的自尊、朋友的真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不因面对权威而卑怯,也不因面对弱小而狂傲,他将在未来生活中享受精神和人格的平等带来的快乐,并形成勇于面对自我的勇气和品质。
“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当儿童在充满爱,拥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规则的平等环境中成长,儿童将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判断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人格特征也随即自然呈现。
“敏感期”理论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呀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底下钻?
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甚至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进入下一个敏感期。
孙瑞雪教育机构发展和延伸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的敏感期理论。
这一理论将帮助成人了解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
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人不只是认知的人,而包括——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精神的、心灵的。
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才有可能使儿童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一个新纪元,它有别于以往儿童只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
相关推荐
自由和爱能同时拥有吗?
个人认为爱与自由是不能兼得。既然你选择了爱,那么你就要牺牲一定的自由时间,不能说你一边说爱,一边又想让别人给你自由,如果你一定要这样的话,那你就不要恋爱呀。那些打着爱的名义说我不会打扰你的自由,我不会束缚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话,说这些的人我都怀疑他们到底爱着对方几分。都说爱上一个人,占有欲是十分的强的。如果是真正的爱,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做到给对方自由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不怎么爱对方。真正的爱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把他绑在自己身边,但是也不可能说给他全部的自由。2023-07-04 09:20:082
如何理解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太近或太远的关系,都会让我们焦虑。爱即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心是自由的,那么就是自由的。心被圈固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爱的意义相关: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学者、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们,都想说清楚“爱”。都想给爱以恰当的或准确的解释和定义。一般认为: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爱是纯正的正义。所以,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指的就是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纯洁而深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通常多见于人与人或人与物。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先生则将对爱的理解升华到了生命的高度。他认为:”爱,是一种生命现象。”早在《舟船的起源》一书中就对“文化”与“爱”等重要词汇做出独特的解释。爱,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属于整个生命系统。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美好。生命才拥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顾和牵念。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李二和《舟船的起源》)。2023-07-04 09:20:171
一生热爱爱与自由的意思
意思是这一辈子都特别向往爱和自由,一生都在追求这两种事物。在他的心里,爱可以媲美世间最好的事物,爱和自由都要同时兼得,如果为了爱就要放弃自己的自由,那么他是做不到的,如果因为自由而没了爱,也觉得是乏味无趣,所以他两者都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可以同时感受到两者带给自己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歌:《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不一样,有些人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有些人则是为了自由可以不顾一切,但其实爱和自由是很难同时兼得的,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2023-07-04 09:20:292
爱与自由可否兼得
个人认为爱与自由是不能兼得。既然你选择了爱,那么你就要牺牲一定的自由时间,不能说你一边说爱,一边又想让别人给你自由,如果你一定要这样的话,那你就不要恋爱呀。那些打着爱的名义说我不会打扰你的自由,我不会束缚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话,说这些的人我都怀疑他们到底爱着对方几分。都说爱上一个人,占有欲是十分的强的。如果是真正的爱,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做到给对方自由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不怎么爱对方。真正的爱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把他绑在自己身边,但是也不可能说给他全部的自由。爱,需要付出。如果你真正的爱对方的话,你会在对方身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你会很想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对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甚至你想了解对方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无形中就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压力,他需要告诉你他喜欢吃什么,他的爱好是什么,他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需要他都需要她跟你分享。如果他认为你这是干涉她的自由了,你这是对他管得太严了,你剥夺了他的自由权,他不愿意告诉你的话,你们就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自由,就是没有什么说服力,想干嘛就干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你今天想去玩,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想去就去,又比如你要是什么重大计划你也可以去,没有没有谁阻拦你。因为你是自由身。但是如果你爱着别人,别人同时也爱着你的话。那么你不自觉的会考虑到他的感受。因为你把她也加入到了自己的计划当中。而且对方往往是希望你告诉他你的计划是什么,而不是说你想做就去做了,然后过后人才告诉他你做了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你要知道你在规划你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对方把你也加入到他的计划当中去,等他兴致勃勃的来告诉你他已经计划好了这几天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只能说我没空,这样真的是极其不好的行为。爱与自由只能说最好是做到两边都平衡,而不能指说,你想要得到爱,但是你却不愿意放弃自由,或者是说。你只想得到别人全部的爱,你想得到自己全部的自由。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有舍才有得。既要做到爱别人,也要做到给别人足够自由,如果你抓得太紧的话,那也只能会适得其反。这一个还是要看双方的性格的,如果你的喜欢的那个人是比较粘人的话,相信你是没什么自由的,如果你还以自由跟他争吵的话,结果只会激化矛盾。如果你喜欢的人比较独自的话,你的自由时间也会相对较多。2023-07-04 09:20:374
爱和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自由是爱的前提,我想最好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失去自己。当然这个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爱有一种约束力。 一方面,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因为爱而失去自我,我们有自己的热爱和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有爱,所以不能过于自由,因为我们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举个很现实的话题,已婚人士能不能有异性闺蜜。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交友的权利,所以可以有朋友。但是因为我们有爱人,又要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 如果可以把对方的朋友变成共同的朋友那就很好,如果不方便的话,就需要避嫌。 有个词是瓜田李下,就是说在西瓜地里不要蹲下来系鞋带以免人家误会你偷瓜;在李子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以免人家怀疑你偷李子。我们最好不要做一些能引起误会的事情。 所以与异性交友要不逾礼不越界,不超过礼数不越过边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能因为爱而失去自由,也不要过于自由而失去爱。2023-07-04 09:21:001
我们都向往爱和自由,这两者到底能否兼得?
爱不是牺牲,爱是足够强大,这种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治愈自己伤口的能力,恐惧是最大的自由约束,恐惧是爱的最大约束,当我们因为恐惧而不再爱时,这就是“能够爱”的基础,在这个时候,爱情有自由,现在我仍然照顾我男朋友的感情,这不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我爱他,当我看到恐惧时,我不再将别人放在一切的第一位,不再害怕做我自己,我就会感到自由。在充满爱意的关系中,我可以表达自己,我可以做我自己如果在自由中没有爱,那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你被寂寞吞没了,你为什么有空,如果爱情没有自由,那就不是爱情,我以爱的名义互相束缚,很难滋养自由,除了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外,还在于与周围人建立联系的自由,这种联系本身就是爱的体现,因为爱,我不会拒绝你,也不会拒绝爱你,也不会拒绝你的爱,在爱中,如果没有自由,那就不是爱,而是恐惧。缺乏自由似乎是由他人造成的,实际上是出于恐惧和胆怯在真正的恋爱关系中,我们并不一定要爱我们,而是可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和互惠的关系之上,这种关系不能与自我成长分开,自我成长最重要的是面对伤口,你是什么样的人,愉快,控诉,冷漠,理性吗?不管你是哪种个性,背后都是对爱的防御,那么,是什么让你恐惧爱情,什么样的早期经历塑造了你的性格,现在该改变了。大多数人不喜欢这种方式,我们根本不了解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总是焦虑和嫉妒。受恐惧等因素的限制,这意味着我们在心中依赖他人,但实际上我们希望被爱,并不是说我们爱它之后,我们就彼此留下了,我们还要求分手,在此请求中,我们变得依赖,指出了为什么很难同时拥有爱与自由的原因,由于我们内在的缺乏,我们彼此依靠来满足我们。2023-07-04 09:21:0814
共读|《爱和自由》-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 02天
《 爱和自由 》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02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 03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04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05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 06 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07 从我嘴里吐出来的语言,全部都是概念,没有一句不是概念。我的整个语言是用概念组合起来的。 08 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呢?儿童依据感觉。感觉包括哪些?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其实不难发现,儿童整个6岁前好像都在做这件事。 09 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这种特殊的能力就叫敏感期。儿童整个的生命状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 10 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11 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关键词: 感觉 ; 智力 ; 概念 感觉 孩子是通过五官(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觉来认识世界的。这种感知的过程就是孩子智力发展,形成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发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是「精神胚胎」赋予的,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发展敏感期。 智力 智力显示的是孩子自我的发展的状态,自我开发的程度。 智力形成是一个过程,是感觉与体验和经验相关联映射的过程 6岁前,通过感觉学习掌握技能的方法,而不是被灌输的技能,孩子能自我发展好。 概念 用成人的概念去教导孩子,那是对孩子感觉世界的干扰,强行灌输概念,不利于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应该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感觉,在孩子感知的过程中,放入概念,帮助孩子理解世界,形成孩子自己的概念。 自身经验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丫头想吃一个菜,菜里放了辣椒。怕孩子辣到,对孩子说,有辣椒,「辣」,宝宝不能吃。可丫头就是想吃,拗不过她,吃了一口,被辣的哇哇直哭起来。这个过程中,丫头通过味觉感知了辣的感觉,在我们的解释下,形成了对「辣」的概念,这感觉是不好受的。从此,吃东西时,我们一提到「辣」,她碰都不碰。一看见辣椒,她就会说辣。 @ 杨凯旭 从来没有深刻体会过感觉,也不曾把词语与感觉相连。感觉匹配词语,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演化成智力。 通过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认识事物,进而行程概念,概念相联结。 不断的动作产生感觉,感觉反复产生经验,经验产生智力——智力的萌芽。 我们应该把语言同孩子的内在感觉及时匹配,配对的重要性才是关键。 兴趣不是成人培养的,而且天生就有的。 ——————— @ 勿忘心安: 爱和自由第一章。关键词 精神胚胎 ,感觉,主人与仆人。我们要做孩子的精神上的主人而不是仆人!要让孩子充分的去感知这个社会……而不是强行灌输我们自己认为对的事物 爱和自由第二章:重点关键字 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觉 味觉 嗅觉 触觉 听觉去感觉这个世界,当孩子有感觉的时候就是我们教给孩子的最佳机会 ——————— @ 颜涵: 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才知道感觉如此重要,想想自己带的两个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吃手,还买了类似手套给带上,现在看到过去是多么愚蠢,继续看书感觉越看越想看了 ——————— @ 抬头微笑: 通常我们认为,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信息,儿童接受后,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了,就是发展了智力。 事实是:智力不是掌握了某些知识,智力的最初来自感觉。 ——————— @ 陈莹莹: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 @ 童汇馆托教中心(琳琳): 1.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 2.感觉就是自己有所体会的内容 3.儿童依据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 4.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地入迷 ——————— @ 静舍瑜伽 张蓁: 心得:所有的认知源于感知,儿童的感觉源于内部,在他们有感觉的时候,再赋予概念。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去灌输知识,原来如此。。。2023-07-04 09:21:501
2020-07-0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读完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很感动。我们爱孩子,但我们要如何去爱他们,这本书教我们如何把他们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这里面始终带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之心,这使我感动。 一、精神胚胎 这本书是以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他有一个概念,叫“精神胚胎”,并且指出这是新教育的核心。我理解意思是说,它反对传统意义上的把教育认为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说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有自己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爱的滋养,静待花开。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弗洛伊德叫他“生命的能量”,华德福教育称为“灵性”。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深信不疑,他们就是这么有力量!那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是否可以真的静下心来,去陪伴去等待?我们常说,要成为自己。很多人大概活了大半辈子根本没搞清楚自己。我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什么呢,我们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能塑造什么呢?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自己就有无穷的能量,他们自己就可以构建,这种生命的力量感不让人觉得感动和震撼吗!还要说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么,难道他长成什么人不是他自己说了算么。 有人说,蒙氏教育曲高和寡,质疑是否适应于中国。但我同意本书的观点,教育是相通的,我们要“提高的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品格”。我们为什么不能坚信,一个优秀的人,在任何一种社会都是优秀的。如果说不适应,只能说是因为照搬,而且只是搬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理解到背后的意义。我非常赞同书里说,“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地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观念重于方法,观念决定教育的走向”。 我非常坚定和清楚的相信,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无差别教学中,保护差别。对于有些落后的传统的颠覆,还需要很多的时间。如今的社会,孩子们跳楼的很多,我相信不是孩子承受能力差那么简单,抑郁症的很多,我也不信是孩子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对于优质资源的抢占几乎成了一种军备竞争,让大多家长焦虑无比。这需要我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种觉知,牢牢把握自己的主线。 三、爱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爱。这可能是一直需要进行的探寻和实践。我记录一些感动的地方吧。 首先,肯定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发展规律。其实我们自从有了孩子,妈妈们大概都成了育儿专家。但是我觉得其实需要太多的自省与克制。一是幼儿的心智是吸收性的,他们什么时候建立这个概念,我们根本不知道。这真的让我诚惶诚恐。吸收性,意味着他们随时都在模仿,都在内化。我们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榜样呢。二是蒙特梭利说“人的悲哀在于白圈的人去教育蓝圈的人”。这是说,儿童对成人来说,是高状态的人。其实我们根本没法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我联想到《小王子》。成人有了更多的评判,而这些评判受限于自己的认知。环境越差,人其实越容易趋向于恶,更难有完备的发展。所以“成人用真善美装备自己,却成了一种艰难的生活”,而孩子呢,本来就是真善美。所以其实孩子可以看透你,他们直戳你的灵魂深处。他们的眼睛那么澄明。也许成人早就丧失了那种灵性,但至少,我们不应该破坏孩子那份简单深刻。 其次,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好一个“启发者、观察者、环境保护者”,我们能不能在刚刚好的时候给他们恰到好处的引领。蒙特梭利说,当一个人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能够浪漫的联想,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钟声,那么他的这种感觉会更好地加深,像诗一样。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我觉得我们做父母也一样,当我们自以为是的想要“教给”他们什么的时候,我们是在唤起,还是在搞破坏。首先你要能感受他的美,其次你要能匹配他的美。 最后,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我们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不压抑的孩子,主要是不压抑心灵,他们才有可能专注于发展和自我完善。按照他的观念,6岁之前,孩子根本不需要太多知识,而是需要能力和方法。其中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有的大人,自己是一种极度匮乏的状态,怎么可能给予孩子!他们表扬孩子乖,只不过是因为孩子乖他们带起来省事或者满足了她的要求,他们恨不得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他们到处将孩子表现给别人看,只不过是满足自己被认可的心,孩子成了他们的面子。他们以为自己付出,劳苦功高,只不过满足自己内心的空洞,根本不是爱的给予,因为他们没有看见对方,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当他们看到孩子被满足还担心孩子变坏,担心溺爱,他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控。可是哪有被爱溺坏的孩子。有的人只是用孩子服务于你的目的而已!所以,我要时刻警惕自己的潜意识,不要将自己投射给孩子。 爱是相通的,当人与人之间感觉到爱流动的时候,才有幸福可言。正如书里说,幸福的婚姻可以有很多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殊途同归,都是把爱送给爱人。 四、独立 给他们爱,源源不断的爱。不妄想控制。不道德绑架。 在这样的爱与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具备美好的品格。 他们来源于我们,但他们不属于我们,他们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个独立的小人儿。2023-07-04 09:21:571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下面是我整理的爱与自由 读后感 范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爱与自由相关内容推荐↓↓↓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7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000字作文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1 读了《爱与自由》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胎儿在母体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种东西,那东西将在 儿童 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儿童将按照预定的这种精神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 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童年期某个阶段内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与他同步,理解他,给予他爱的照顾和支持。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哭泣时,大人便会问:“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可是幼儿没有任何回应,只是不停的哭泣,大人越说他哭的越痛,过一会儿,孩子的情绪平稳些时,他会主动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说刚才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时候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力,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时间,孩子一哭我们就忙着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却忽略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说出来嘛,你说出来,我们才能解决,为什么不说,只会哭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孩子在心智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他不知道用“说”可以解决问题,只能用哭的方式来倾诉,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陪幼儿发展,理解他,用心去爱他。 前几天我接待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向他介绍了孩子的一日流程中的.操作教具的环节,他很质疑的说:“孩子一年四季都操作教室内有限的教具,他会不会厌烦”。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在没有从事蒙氏 教育 工作前,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理念,只是知道“温故而知新”,每多操作一次他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层,从中间收获到的也会上升一个层次,但对孩子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的科学解释我却不明白。其实,孩子需要经过不断的感觉训练,不断的重复操作去发展智力,大人们可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而蒙特梭利教具恰好为近乎所有感觉训练提供了可能。大人们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跟着孩子的步伐往前迈,让幼儿每走一步都是踏实的,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让幼儿的精神胚胎不掉队。 孩子的生活节奏很缓慢,我们要真正的爱他,要放慢脚步,与他同行,做幼儿的陪伴者而不是指导者,读了《爱与自由》,我的感想很多,以上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除了这些,还有……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2 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枷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应该常常都是我们大人以为是满满的“爱”,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剥夺了他的自由。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 记忆力 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 经验 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与自由》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真正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及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还需要自己能灵活地处理好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3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 辩论 ,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 家庭教育 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 方法 ,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 言行举止 ,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5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600字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 ★ 爱与自由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2023-07-04 09:22:031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共多少字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一共15万字,225页。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孙瑞雪,女,汉族,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幼儿园创办人,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会及全国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爱和自由的背景妈妈们常上的网站,如摇篮网和一些大网站,如新浪的育儿频道上,孙瑞雪的教育理念被奉为育儿圣经,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孙瑞雪是全国幼教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亲爱的读者,如果这本书能使您更爱您的孩子,就请您把爱送给每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肯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人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是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因此,当家长人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带来幸福时,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爱和自由广泛流传的秘密。2023-07-04 09:22:10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经典图书,是中国系统地引进实施国际蒙台梭利教育的第一人、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孙瑞雪的代表作。 蒙氏教育法是以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其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父母或老师为教育本位,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一、本书核心内容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不要管理孩子,让孩子能够自我成长。 二、 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 蒙氏教育法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精神胚胎,也就是说,孩子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精神胚胎经过不断的活动和操作产生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智力来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根据他内在的程序自我发展完成的。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孩子要有人教才学会知识,而不是自己认识的。 蒙氏教育法的证据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阶段,他并不是在听大人说什么,而是更专注于看大人做什么。虽然很少听,但是这不妨碍他在三岁前就学会母语。这说明了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在程序进行认知世界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外界给予的影响。 人的智力形成,是通过从孩童时代对世界触摸后,形成的感知和经验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大人教出来的。所以,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依靠感觉和存在秩序慢慢建立的。 内在秩序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建立的,包括事物的整齐、逻辑的清楚以及规则和原则。如果父母打乱了这个有序认知,孩子就糊涂了,很难建立概念。所以,我们尽可能让孩子亲身去感受一个事物,他才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一味地念给他听或者指给他看。 蒙氏教育法认为, 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动手能力欠缺 。 三、 爱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爱孩子的方式构成了爱的环境。爱的方式正确的话,孩子就知道这份爱是稳定的,不需要去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那么他就会把精力放在发现和认识世界上。而不稳定的爱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惧当中,害怕失去你的关心,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不正确的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没有耐心关爱孩子 很多父母本身就没有长大,不会付出爱,所以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不认同。 2、情绪化的爱 表现为父母开心时对孩子很好,不开心时就不理他,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会导致孩子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地讨好父母。 不正确的爱的方式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会对外界感到害怕,认为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不那么爱他,对外界比较抵触。一方面表现为内向、认生、依赖父母的特质,另一方面表现为焦虑、不守规矩、没有安全感。 四、 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1、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他感知到你的爱 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而是要让他重复地去做,你只需要在旁边引导他安全地操作就可以了。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 父母不要说“我希望你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之类情绪化的话,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因为这些自己都未能实现的愿望,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3、理解孩子并给他足够的耐心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段时间反应比较缓慢,这时不要打断他,让他慢慢地经历这个过程,这时需要做的是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替他去做。 五、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蒙氏教育法要求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给的自由适度的话,能培养出孩子适应社会的好品格。 在0-6岁阶段,给孩子适度的自由是不会让他跑偏的,因为孩子一旦有自由的时间,就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事的规则也会随着他的实践慢慢建立起来,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秩序自我学习、认知世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会形成以下良好品质: 1、创造力 儿童阶段,创造力可以说是个性。父母如果限制孩子的发展,强行加入自己认为正确的概念,那么孩子就会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给孩子自由,就是释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意志力 意志力体现的就是专注。在0-6岁的阶段,要尽可能让孩子去根据自己内在的程序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他愿意用很多时间做一件事情时,他会很专注,意志力就在慢慢地养成。 3、守纪律 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一开始会不守规矩,但这是短暂的。经过善意引导,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慢慢建立秩序性,随着他的成长,遵守约定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强制守规矩,而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个规矩,压抑太久反而会表现出极端的破坏性。 六、 需要提醒的行为 当孩子的自由影响到其他人时,有三种行为需要提醒他: 1、干扰到别人 当孩子打扰到别人时,父母就要带他做些其他事,不要让他继续干扰别人。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明白,当他打扰别人时,就会被带到其他地方,不能继续做他喜欢的事了。为了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不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扰别人。 2、粗野、不礼貌的行为 发生这种行为一般是由于被压抑太久而表现出来的发泄行为,这时父母需要辨别他的意图,然后向他解释这么做是不对的。 3、拿不该拿的东西 比如,孩子喜欢吃糖,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吃多了坏牙,就会把糖放到高的地方,当孩子去拿的时候,父母不要指责,而是告诉他:“你想吃吗?你是不是拿不到,我拿给你,但是这个吃多了牙会疼。”重复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你不是不让他吃,而是不希望他不健康。 对这三种行为,不要惩罚孩子,只需要提醒。当孩子能够养成优秀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就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正确的方式面对社会。这是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最大意义。2023-07-04 09:22:351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是一本经典的育儿经,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一)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二) 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u2026u2026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u2026u2026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这些经验,孩子可能一到考试就担心,担心考差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这样的孩子还能学好吗?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 ,与他分析原因,告诉他,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会自卑,也得到了自由。 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u2026u2026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的等待。一位教师或家长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的,更会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三)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四)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钱?权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没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缚在铁笼子里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徒劳地等死,任人摆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宁去同学马阳家玩,做了一些作业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马阳家“闹腾”开了。我们先玩起了“跳格子”,马阳在地上画了十个格子我们开心地跳来跳去。后来,我们又想出了新招,找来马阳的跳球(把脚踩在两端,可以蹦来蹦去),看谁能跳到最后。我们玩得很尽兴,这时,马阳的妈妈突然喊了一声:“快来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从来没有见过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 “哎呀,跑了!”顺着马阳妈妈手指着的方向,只见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矫健的身影一闪而过。“真的是松鼠吗?不会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问马阳的妈妈。她说“是松鼠”,又叫马阳把门关了,这样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们大声喊叫着。马阳的舅舅闻声赶来,“在哪儿呢?”他问。马阳的弟弟指给他看。 他知道后,马上挽起手腕,扑了过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这么多人的惊吓,蜷缩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东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关进了笼子。我们围起来一看,兴奋了,真的是松鼠!只见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浑身棕灰色,有两条显而易见的黑色条纹,小小的耳朵几乎看不见,小爪子牢牢抓着笼子,正害怕地浑身发抖,盯着我们看呢!马阳扔进去一些牛肉干。小东西先愣愣地看着我们,并不吃,后来因为实在是饿了,用前爪捧着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全身蠕动了起来,从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团肉球在滚动,真可爱。就这样单纯地望着小松鼠,竟也会感到无上的快乐。我们逗它玩,不停地给它吃东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它不停碰撞着笼子,挣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来跑去,妄想跑出这个笼子。 后来,它累了,总算安静了下来。它望着我的时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着它,它过于安静的眼里写的是要挣脱吗?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总以为自己是最强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种放开它的冲动,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写满了悲哀。我去问马阳,她却不屑地笑笑,说:“我怎么不觉得它可怜?”问袁嘉宁,回答也是如此。她们是不懂得动物悲哀的人,她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们不懂。 爱,就是放它走,给它自由。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五)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u2026u2026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六)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一只刚刚从蝌蚪转化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个家庭水族箱。在这个水族箱里还生活着一只龙虾、一条小泥鳅、两条小鲫鱼和三只小螺丝。小青蛙问小螺丝:“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嘿,哥儿们,别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会爬到你身上来的,我有这种经历——很难受!”龙虾插话了。“那么谢谢!”青蛙耸耸肩,继续问:“那龙虾先生,您知道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吗?”“哦,不!难道你不喜欢这种衣食无忧,安逸舒适的生活吗?”龙虾尖叫起来。“我喜欢光明和自由!” 青蛙轻轻地叹了口气。终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鳅、小鲫鱼、小螺丝都跟着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龙虾还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赐给小动物们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条大河!他们这一次的出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龙虾最终被主人吃了。临终时,他想:“要是我跟着青蛙出去,那该多好呀!原来不管人还是动物,都要想想将来,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啊。”2023-07-04 09:22:411
从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到学而思的“兴趣、习惯、品格”
(一)爱和自由 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毕业之初有幸了解到蒙台梭利教育。几年之后,自己有了孩子,又读到蒙台梭利在中国的实践总结——《爱和自由》,对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认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被接纳、被认可的孩子会遵循智力发展的顺序自我发展;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规则纪律也不是在威权之下的臣服和妥协,而是被接纳被认可的孩子认识到规则纪律的意义后会自觉遵守、自我约束,从而享受到按自我意志发展的真正自由;智力发展更不是强加灌输,而是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儿童创造每个阶段智力发展所需的物质环境,让儿童在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发展心智。 因为对孙老师的理念非常赞同,虽然对书中的具体做法没有一一强记照搬,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都是以此为指导。 孩子四五岁左右时,看见家里的计算器很感兴趣,拿着不停地乱按,心想孩子也弄不烂,孩子只是好奇,便没有制止。过了一会,听见计算器在报“1+1=2,2+2=4“,他是在拿来计算器试幼儿园学的加减法。又过了一会,计算器在报”1*1=1,2*2=4“,孩子马上跑来问我,”妈妈,这个乘是什么意思?“我没有告诉他,让他多按按试试。孩子接着按2*3、2*4、1*1、1*2、1*3等等,按了几分钟之后,他恍然大悟,大声喊到,”妈妈,妈妈,我知道了,乘就是几个几加在一起的意思!“那一刻,我感到非常惊讶,想起他两三岁学会从1数到100后问我世界上最大的数是什么数,再次验证了蒙台梭利说的给儿童合适的条件,儿童会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而这种发展远超过我的预期。 我们也很少责骂,更没有打过他一次。从婴幼儿起,就养成规律的作息。孩子大一点后,行为有不对的地方,会告诉他为什么不对的道理。但是我和旁边的家长说,他们说:“那是你家孩子乖,我们家不行,和他说根本不听,不打治不了他。”我认为,那也许是你没有注意说的时机和方式。在孩子情绪的激动的时候,只能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待他平静了和他说才听进去。这点其实大人也一样。说的时候,不要责骂批评,只告诉他道理和危害。人面对批评指责,第一反应总是防卫和为自己开脱。孩子又小,不会像成人还会再反思一下自己,接下来的道理他肯定难以听进去。 前段时间,孩子趁我不注意,拿了我的手机一边上厕所一边玩,不小心掉进了便池里。我家平时比较节检,这个手机是刚买不久的。他知道闯了祸,哭着喊妈妈。我虽然知道孩子是不小心,自己也有过手机掉厕所的情况,但是手机里有带回家做的工作文档,明天必须交给领导,又担心下水管堵塞,心里万分着急。我强忍着没有骂他,四处找超大的塑料袋,套住手臂,花了一二十分钟,才终于把手机掏出来。经检验,手机已经报废了。加班是不可能了,我有点筋疲力尽。孩子在默默地收拾我刚刚翻乱的塑料袋,自言自语:”我只有帮你多干活才能弥补我的错误了。“我仍然有点生气,没有理他,在想接下来工作该怎么办。想了一会,抬头看他,竟然直直地站在阳台一动不动,我吓一跳,问他怎么回事。他哭着说,”妈妈,这次我真的错了,我闯了祸,我一定要惩罚我自己,我要面壁思过。“这一刻,我才为孩子的自责而自责,我虽然没有骂他,但我的焦急生气的表情他一定读到了,他毕竟还是孩子。我告诉他学校老师平时的惩罚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知错,既然已知错,就可以了。同时问他,出现意外不要慌张,也不要一味责备他人,而要冷静面对,想办法解决,回头再总结教训。虽然我一再宽慰他,但当天晚上他仍然想起自己犯了错,花了很长时间才睡着,第二天又和爸爸说要用自己过年的压岁钱给我买一个新手机。(二)阶级固化 自从结婚有了小孩后,忙于工作和家庭,看到班级微信群,才想起好久没有联系过同学L了。电话聊及他的近况,才得知他在异乡买了车买了房,已年薪几十上百万。聊到曾经和他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Y,得知其在小城过着普通幸福的小生活。也难怪,Y当年因为家境贫寒,放弃了学业,L则因为亲戚的资助,得以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硕读博,又是热门的专业,进入社会的起步自然高了许多。我不由联想另一位当年高中即辍学的同学P,在家族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在广东的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 2017年,网络上关于阶层固化的讨论热火朝天。小时候,总相信有努力有坚持,就能出人头地。到了现在奔四的年龄,看着周围人逐渐拉开差距,再看看新闻里的大小人物,才知道有些差距仅凭努力和坚持,逾越的概率微乎其微,教育仍然是保持或突破阶层的最有效手段。 联想到下一代的教育,不由感到沉重起来。孩子八岁了,我一直保持着静待花开的心态,看着他身边同学报这报那的培训班,也不为所动。对于应试教育,我心底里一直是有些抗拒的。我也知道所在的城市有几所理念比较一致的国际学校,但是那高昴的学费和将来的出路,听听就却步了。 在教育方向的选择上,普通家庭一开始就没有选择。而我,虽然为孩子选择了应试教育,虽然早听说了应试教育的变态,却并没做好应有的准备。(三)应试教育 这个学期,孩子班上换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开学不久,就发现孩子常带本子回来抄课文,问其原因,才知是被罚抄,罚的事情,只说被班干部记名了,因为什么记名,却不知道。孩子本就对语文相对兴趣没那么浓,而且被惩罚的原因都不知道,惩罚的意义仅仅是让孩子惧怕。最让我感到不对劲的是,孩子说:“没关系,又不是我一个人抄,大家都抄。“他不仅不知道错在哪里,连羞耻心也没有了。于是让孩子爸爸和老师沟通,看能不能换点别方式惩罚,老师口里说着好,一两天后孩子仍然带着作业本回来抄写了。我想是不是上次没有沟通到位,我又和老师沟通一遍,谁想竟然最后对我说:”我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被罚的不是他一个,如果你们家长有意见,我就不管了。“ 上周末,老师又对我说:“你家孩子虽然各科拔尖,但是思想品质有问题,课尖老师喊他做点事,他说他很忙没有时间,带着一堆同学玩游戏,有同学躲在车底下,二十多个同学都指证了,还死不承认。“我回家问孩子,他说:”是我带同学一起玩的,但我没有钻车底下,我也没叫他们钻车底下,我只是带大家一起玩,我没有错,为什么要承认错误?“ 我无力批评老师什么,也许之前和老师的沟通让老师对我们家长有了误会和偏见,因此不免带主观色彩地看待我的孩子。另一个层面,小学不再像幼儿园,有三个老师带二十多个学生。对于负责四十多个学生的老师来说,也许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的步伐一致才能减少他的工作时长,最快效率地出成绩。我仍然坚信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只是如此低的师资配备下,加上多年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工作习惯,为普通百姓的平价教育根本难以存在。 有人说,换学校,但换一所学校,就能保证新的老师不一样吗?这是中国教育的实情,孩子总要面对,家长也好,孩子也好,都只能适应环境。 更让我警醒的是,因为平时家庭中我们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较少顾及听者的感受,更在他的年龄体会不到人心的复杂。对于拒绝帮老师课间做事,他无法理解老师将会如何解读。独立是优秀的品质,但过于纯粹,也容易走向偏激。而一个纯粹的人,将无法被这个世界接纳。我感谢老师及时提醒,让我看到他人、世人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使我能看到自己教育中的盲点,及时调整方向。(四)学而思 健康、快乐当然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这仅仅是基本线,大多数无法免俗的家长当然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再优秀一点,最起码长大后不至于仅为生活而奔波劳苦。换句话说,对孩子的教育追求优秀就一定与健康、快乐相违背吗? 因为对阶层固化的担忧,因为对应试教育的切深体会,再次审视孩子发展将要面对的问题。 听说孩子直升的重点初中,2年要学会3年的内容,绝大部分孩子都在外面上培训课,一个进初一的孩子,要完成的辅导资料近两千元。因为国家的教育改革,升入高中的只有一半左右,剩下的只能上职业高中。 我家孩子,在一年级时,不需上培训课可以在数学思维竞赛中得一等奖,但到了二年级,听说拿一等奖的都是上培训课的,孩子更是感叹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没有见过的难题。 我因此想起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学而思事件,当时媒体纷纷评论学而思绑架了应试教育,绑架了孩子,绑架了家长,说学而思挑选生源、小学教高中的知识,靠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拿取高分。另一方面,学而思学生连续多年摘取高考冠军的成绩又不得不让人叹服。 带着对孩子是否参加课外培训的困惑和对学而思的好奇,我准备一探究竟。我打开学而思的在线官网,选了一节与孩子这学期同步的试听数学课进行试听。那是一节快速数图形个数的尖子生课,课程从易到难,难度逐步递升。虽然确实有总结公式,但显然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按枚举法归纳总结,在其后的习题讲解中,并不直接套用公式,仍然讲的是思路和方法。此外,整节课,以编排的动画贯穿,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其中的公式,确实是高中才有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但只是点到为止。而如果对学校教育材料进行系统了解,你也会发现,原来我们高中学习的排列组合题,现在二年级小朋友就有专门一个单元,同样难度减少很多。这在教材编排的专业上来讲,叫螺旋式上升,而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直线上升。这样做的好处是,先接触一点点简单的,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到了合适的阶段,再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 晚上,等孩子放学回来后,我又试着让孩子听了这堂试听课。孩子听完,直说太过瘾了,还要上。我于是准备给孩子报课,谁承想,竟然要先完成在线测试卷才可交费。点开测试卷,头两道题是三位数的两次加减法,孩子学校只学到两位数,但他还是很快做出来了。后面接着是找规律的题,孩子也不成问题。难的是接下来的两道应用题,其中一个是鸡兔同笼题,另一个我也不会做。虽然试卷时间有1个小时,但是到了睡觉时间,没有让孩子继续想,只做二十多分钟就交了卷。得分是70分,录取分数是40分,终于得以报名。对此,我也是认可的,如果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或者不具备听这个课的心智,硬上只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感到畏惧。 一堂在线课,使大人小孩听下来都觉得过瘾,它是如何拥有这种魔力的?从官网上得知,学而思不依赖名师,所有课程都是后台数位员工精心教研编排的,采取的是“大后台,小前台”的模式,教师只是按剧本演的演员。但对于老师的选拔,90%以上都是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还要经过试讲、培训、复讲、复讲讨论等五道关口才能留下来,留下来的比例不到5%。学而思的大后台、培训管理体系,已为它在整个行业筑起一道高高的护城河,并能迅速复杂。 而且,他不仅踏实具有匠心,还有长远规划的战略眼光,正在寻求通过AI智能的科技改变教育,在股民的心中,对学而思的信心丝毫不亚于新东方。 值得一提的是,学而思的教育理念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铸造品格,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兴趣是第一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保护孩子的兴趣,就是保护孩子的心苗;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事半功倍,学习轻松;品格的教育贯穿于日常之中,要及时观察、引导、纠正,让孩子走得更远。教育的手段千变万化,但绝不能远离这三点。当学校教育偏离这三点时,家长一定要重视,要在家庭教育中及时弥补。(五)寄望 作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如何以有效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为人父母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曾经心怀理想,也切实践行,但行至无路处,不得不换道。在有限的空间内,我给过他最好的。带领孩子走上应试的道路,非我所愿,实乃现实选择。 抱怨是没有用的。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也知应试的种种弊病。心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曾遇见过许多。即便上升到国家层次,心怀报负的从政者,何尝不知道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往往只能选择后者。眼前的关卡过不了,何来机会考虑明天?人才和费用倾斜于教育,可其它国家正虎视眈眈,只怕连今天的和平都享受不到。 从来能救人者,只有自己。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十全十美的教育机构,理想永远只可接近,不可抵达。 “爱和自由”,不能忘,让孩子自己发展自己仍然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学而思的“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铸造品格”是应试教育下的不可逾越的城墙。但愿我能既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身心,也能助他拥有一个不为生存忧虑的将来。2023-07-04 09:22:481
共读|《爱和自由》-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18&19天
《 爱和自由 》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事情总是这样,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 02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03 按蒙特梭利方法,我们学校规定,除了不得粗暴地干涉别人、不得打人骂人、拿教具必须归位、不得打扰别人这几点之外,其他一概自由。 04 孩子观察什么就学什么,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的机会。 05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什么样,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 06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由是有害的。 07 儿童有了安全感才能去做 08 要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清楚,让孩子观察、适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09 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10 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12 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的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成就一个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13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 14 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 15 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16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 17 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18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感受你。 19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就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地观察也是一种专注。 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会自发的用他的方式去观察发现和探索,然后构建自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成人不能理解,给孩子过多的干扰,这就是不理解孩子的体现。成人不光要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也要理解孩子人格的形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孩子去成长。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发的去探索、观察、认知这个世界。 在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持时,成人往往可能是没有耐心的,因为成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事情,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和指点给孩子。缺少耐心,总是期盼事情能够简单点,孩子能够听话点,孩子不叛逆,孩子越听话对成人来说就越简单,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会以吼斥的方式去压制和镇压孩子,这也是父母不负责任,偷懒的体现。成人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自由的去观察,自由的去发展。孩子会重复的做一些事情,也会重复的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成人最好的支持就是耐心的等待和陪伴。 当孩子失去了自由的感觉,体验了被限制的状态,这就是会变成他的行为习惯,孩子也会同样去限制别人。由于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自由发展,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常态,从而会把这种状态转嫁给孩子,去压制孩子。通常说的孩子是一面镜子,成人从孩子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孩子观察到什么就会学习到什么,成人的行为模式会传达给孩子。成人更好的认识到自我的行为状态,或者说处在一种更好的行为状态中,才会给孩子带去更好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一方面要关注儿童人格的塑造及智力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儿童具备追求完美的天性,这是审美观形成的基础。成人不要去破坏孩子审美观的构建。审美观一方面预示着丑与美,善与恶,同时也影响着道德观的树立。所以对儿童审美观的培养和塑造至关重要。 儿童是通过心来感知成人状态的。有些时候成人会用伪装的状态来陪伴孩子,没有用心。孩子可以用心觉察到成人的状态真假并给予反馈。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和爱要从心出发的,用心给孩子灌输爱时,孩子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当孩子感受被爱时,必然会有更多的顺从的回应。 豆豆 (豆豆|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个性等于创造力。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儿童是依据内在理性独自发展的,这个过程是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 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的精神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 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第六章: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儿童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备的概念。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 如果没有人给他正确表达概念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过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展得很好。 第七章: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我发现儿童的心智如果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口,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孩子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儿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相关,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所谓“归位”问题,要求拿东西后归位,形成秩序感,可以为数学学习作准备。 难道秩序是靠强制建构起来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收拾得特别有秩序”跟数学到底有多大关系?后来我想明白了,儿童的内在是一个秩序的内在,万物以结构呈现,更何况儿童的头脑呢! 第八章: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六岁以前的儿童主要进行感觉训练,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六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它内在的规律,这规律要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 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觉又将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明晰、更丰富。 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一位优秀的母亲,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爱也是一种忍耐,是慈祥,是不嫉妒,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 R陈 (R陈|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本章列举了厕所不干净孩子就不上那个厕所的例子,顿时响起我们家孩子每次外出上公共厕所都会评价该厕所的干净程度。当然,环境很差的她宁愿忍着也死活不上[偷笑]看了本章才知道这是孩子“坚定追求完美”的阶段。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读完这句话,感悟特别的深,想想自己每一天给孩子的时间也就下班到睡觉短短那2-3个小时。孩子喜欢我陪她画画,陪她读故事,陪她玩游戏,但是往往相处的时候也我也是各种的心不在焉。也是我还没有真正做到爱孩子,用心的了解孩子每个时期的成展状态。谢谢万老师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握手][握手][握手] ——————— 云燕儿U0001f339U0001f60d (云燕儿|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看完这一章深感愧疚,就晚上那短短的时间我们做家长的还在拼命刷手机,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接下来真的是要放下手机好好地陪伴孩子 ——————— ytt (ytt |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看了这些日子,真的觉得书本和现实的距离。我们接受了很多爱和理解的知识,可是面对现实我真心觉得做不到!孩子上一年级,动作还是比较慢的,也不可能要求这个年纪的孩子快到哪里去。早上爸爸为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坚持自己送而不坐校车。早上看她那个慢心里一万个急!路上随时都会堵车,我们是坚持着一定不能迟到!结果就是忍了二天到第三天实在忍不了,就得把毛巾夺下来帮她洗脸,帮她穿鞋!她不理解堵车,她不理解怎么才算快……所以越看书越觉得累[流泪][流泪][流泪] ——————— 颜涵 (颜涵|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大人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 想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就得让孩子照自己的意志去成长 建立审美观也很重要,我女儿小时候也是要东西一定要完美无缺的,不能有破损的,现在理解了她是在在建立审美观 ——————— 美筱: 10月9日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培养在爱中成长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拿着手机谈工作,谈生活,聊娱乐,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的,在儿童成长期间,一是要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女儿很喜欢的书,被哥哥动了一下,立即恢复了原样,就说哥哥把他的书弄坏了,可是以成人眼光根本就没有弄坏,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可能已经破坏了他的审美了。 观察事物,长久的观察事物是一种专注,但是在迅速发展的现代,以成人的眼光感觉就是浪费时间,这时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的发展,更好的培养专注力 。 ——————— 豆豆 (豆豆|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母亲做不到?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 为什么一定要独立?不独立,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我的理解是,有了爱,自身才能勇敢,才能面对和处理问题。 ——————— 童汇馆托教中心(琳琳) (童汇馆琳琳|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爱和自由》-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仿佛今天才真正的理解了那句“自由快乐的成长”的真正含义 ——————— Nimo (Nimo |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爱与自由-第十二章,给孩子按住抽血,对孩子来说很恐怖,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过程,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今天听了万老师的课,原来孩子不是没有耐心和耐性,是因为大人没有足够的陪伴。尽量给孩子爱。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会自发的用他的方式去观察发现和探索,然后构建自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成人不能理解,给孩子过多的干扰,这就是不理解孩子的体现。成人不光要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也要理解孩子人格的形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孩子去成长。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发的去探索、观察、认知这个世界。 在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持时,成人往往可能是没有耐心的,因为成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事情,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和指点给孩子。缺少耐心,总是期盼事情能够简单点,孩子能够听话点,孩子不叛逆,孩子越听话对成人来说就越简单,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会以吼斥的方式去压制和镇压孩子,这也是父母不负责任,偷懒的体现。成人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自由的去观察,自由的去发展。孩子会重复的做一些事情,也会重复的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成人最好的支持就是耐心的等待和陪伴2023-07-04 09:22:541
爱和自由的主要内容200字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2023-07-04 09:23:031
爱和自由的经典语录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人说,成为他自己跟不能成为他自己,差别究竟在哪里?有一个天大的差别,就是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会形成了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们父母不是特别追求现实中的成功吗?没有自我,就无自我实现的可能,也无所谓成功可言。——孙瑞雪《爱和自由》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这个阶段独特的生命现象就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创造上,他没办法从自我中出来的。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六年,或者说十二年的时间。错过这12年,再想建构自己,实在是太艰难了。错过12年,到了成人期,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障碍和病态。——孙瑞雪《爱和自由》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我之所以干的不好是领导的责任”。“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对我不好,你导致了我一辈子的不幸福,如果我重新找一个,我就有幸福了”。“你这个领导很坏,都是你不好我才变成这样”。我永远都在抱怨别人。实际上,我什么时候会抱怨别人呢?六岁以前我会抱怨别人。小孩子的愿望达不到满足的时候,小朋友会这样说:“我打死你”“坏妈妈”“我打死你”。长大以后就不敢打了,要一打,别人会以为你有毛病啊。长大了以后就变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把一个六岁孩子的动作转换了一下。这就是这个人没有从自我中心中出来,他不可能有实现——孙瑞雪《爱和自由》所以说创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坏儿童内在的内驱力,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因为,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觉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让孩子在按照我的意愿在成长?——孙瑞雪《爱和自由》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一定要跟别人分享。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找一个人分享,分享很重要。 是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孙瑞雪《爱和自由》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孙瑞雪《爱和自由》2023-07-04 09:23:134
【育儿】《爱和自由》- 3
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对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都归结于早起教育,而早起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认为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他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一位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 怎样才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一位优秀的父母,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家长如何学会爱孩子?你必须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饭吃等。 儿童0-6岁是1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4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要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识字才是开始发展心智。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全部内容。 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也要给他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得好。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的一些行为。 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否则我们大多是人就不会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精神的发展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心里的发展本应是融合在一起的,本应是不分开的。 得到充分爱的人,不但是按事情规律行事,也是平静的,体谅人的,想帮助人的。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爱,首先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新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不要剥夺孩子追求独立的权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法,自己穿鞋,自己要求做某件事都是他们追求独立的意识) 一个人哪方面不独立,哪方面就没有自由。奴役和以来的危险,不仅在于白白昂废掉了生命,导致软弱无能,而且正常人的个性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堕落和退化。我指的是那种盛气凌人和专横跋扈的行为。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那不用鼓励的方法教的话,那要怎样教呢?) 孩子接受的概念很多很多,你不知道他在看了什么电影或者什么东西后,接受了什么。 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更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孩子观察什么就学什么,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的机会。 孩子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审美敏感期。很多时候宁可让他“浪费一点儿”,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例子:处在这个敏感期的小孩喜欢完整和整洁的东西,例如完整的饼,干净整洁的厕所等)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原理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一个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庸俗。 在你烦躁的时候,孩子更容易闹,你越烦躁,孩子越哭,也许你这种烦躁没有通过语言或者脸上的表情表现出来,但你心里那种烦躁的情绪,孩子用他的心灵能感觉出来。他知道那不是爱。 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就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地观察也会一种专注。2023-07-04 09:23:201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2023-07-04 09:23:291
读《爱和自由》有感
《爱和自由》这是我刚当妈妈以后接触的第一本有关与教育类的书,记得刚我看这本书时,只觉得还不错,写的是一个妈妈在自己教育孩子时所得的体会,也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 这本书中讲了的很多观念使我需要重新复习一下,,正如孙瑞雪在书的末尾说的:观念重于方法。并把这些理念牢记下来,以此来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去和宝宝们相处,因此我记下了一下几点: 1当我用成人的思维判定宝宝们笨拙的时候,需要想到:宝宝们在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自身的大脑。宝宝们的大脑运行虽然缓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2当宝宝遇到问题就哭,而不会用“说”来表达时:是因为宝宝们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用“说”来解决问题的地步。 3跟宝宝交流时要挑重点讲,不说废话。 4当教学不成功时,把握两点:一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继续进行;二是不要让宝宝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自己不懂。 5当宝宝的专注力达到某种状态,一样教具操作结束后是不收拾的,这是,宝宝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整理、组织和思考,这时后我们不要打断宝宝们的这种专注状态。 6当宝宝对一些应该本体应该有兴趣的游戏不感兴趣时,应该想:在宝宝敏感期没到的时候强迫宝宝们去掌握,会把宝宝在这方面的天才扼杀了,宝宝每个阶段的生命都不是空白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比如:数学、绘画、乐感等。 7、时刻要注意,当宝宝专注做某件事、思考、努力组织语言向我表达时,不要打断他 我也建议所有的家长去看这本书,看了这本书会使现在还对自己家宝宝感到困惑的家长得到新的相处与交流的方法。2023-07-04 09:23:351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共多少字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共15万字。《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妈妈们常上的网站(如摇篮网)和一些大网站(如新浪)的育儿频道上,孙瑞雪的教育理念被奉为“育儿圣经”。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孙瑞雪是全国幼教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作者简介:孙瑞雪,女,蒙台梭利教育专家生于196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国内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从1998年起为《银川晚报》“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栏目撰文,写有文章100余篇约100万字。从1995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蒙台梭利教育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银川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2023-07-04 09:23:532
有爱和自由歌词的歌
自己的天空 - 丁菲飞如果生命像一缕美丽花朵晨风阳光下摇曳的枝头谢谢你总是陪伴着我但你爱的只是一部分的我整个我才是全部的我用自己力量生活尽力地使劲点动抬头看天空 失了爱和自由只是飘渺尘落.可是每一朵花儿都见过如果过程没有恰好的气候希望遇见你是那么懂我其实你也要有人能懂整个我才是全部的我用自己力量生活尽力地使劲点动抬头看天空 失了爱和自由只是飘渺尘落完整的我你只是花朵抬头看着自己的天空需要爱和自由在自己的天空爱和自由音乐链接:http://music.baidu.com/song/s/5805dad940854cbe74a2023-07-04 09:24:181
如何解读美国家庭中的爱和自由?
Ever since I was a girl my own mother vowed从我小时候起,我母亲就要我立誓I must find the way to power through a noble brow我必须找到爬上权利顶端的捷径I married once for love then my senses came因爱结婚,突然我意识到I must marry for the stature of my husband"s name我必须要找个有名声的丈夫来结婚Onto marrige number two所以第二次结婚I knew what I had to do我知道我必须要怎么做and my poor husband fell ill in a year or two我可怜的丈夫,在两年内病死了solved problem number one,now to problenm number two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是时候解决第二个了His deo-eyed littlle girl with gentle point of biew那个他经常用温柔的眼神看着的小女孩Would I ship her off to school?我该送她去学校吗?No!I toud her if she stayed that she"d have to earn her keep当然不了!我告诉她,如果她想要留下来,她就得挣钱养活自己and so she became the maid!于是她变成了女仆She was lazy!她很懒!She was Crazy!她很疯!She was talking to the mice!她曾经和老鼠们说话!She was hopelessly naive,so she had to pay the price.她天真的无药可救,所以她必须付出代价I moved her to the attic out of sight and out of mind.我让她搬去那个我毫不在意也不想看见的阁楼I coud have thrown her out,but I"m benevolent and kind.我本可以赶她出去,就是我太仁慈了Mother,your heart"s too big for you!妈,你心真大I knew what I had to do我知道我必须要怎么做After all,difficult children will take advantage of your good nature.毕竟,那难相处的孩子会占你的便宜So you lock them up所以你把她们关起来Throw away the key!把钥匙扔了There"s one on every family tree每个家族里都有一个人 她Ungrateful!忘恩负义!Hateful!可恨!Vile too!The things she put you through!还很邪恶!是她让你变成这样!Break their spirit so they obey!毁灭她们的心灵,让她们顺从!Now they"ll do anything you say现在她们会乖乖听你的Maybe you"d call it cruel but也许你觉得这会很残忍,但是others would call it love有些人会称这叫爱Tough Love!严厉的爱!I ask you,is it a crime to strive for perfection in all things?我问你,任何事都追求完美这是错的吗?Oh,no,they"re so cute when they"re little but then they grow up and just…哦,不,他们小的时候很可爱,但长大后…ruin everything!会毁了一切!I never wanted children我从没想过要孩子life was better on my own我一个人过的多美好all the screaming,nagging chilled me to the bone!停不下来的尖叫声听得要了我的命But then one day i came across a flower growing free但有天我遇到一朵可以长生不老的花it"s magic kept me young,so i kept it all for me!它能让我拾回年轻容貌,所以我将它占为己有But someone dug it up now a baby held the power但有人把它挖了出来,让那个宝宝拥有了魔力so I "borrowed"her and locked her upand hid her in a tower!所以我将她“借走”,把她锁起来,把她藏在塔里!Years went by,OH!多年之后,哦!The sacrifice and against my better judgment,I fed her once or twice.为了我自己更好,我牺牲了时间去喂养她Teenagers now I know I wild eat their young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很难管教But that"s messy但是那实在是太令人厌恶了manipulatin"s easily more fun操纵他们会更简单有趣A little guilt,a lot of force,of course you have to lie一点内疚,一点迫力,当然你还得必须要说谎remind them without you,they"d shrivel up and die!提醒他们,没有你,他们会枯萎而死!They only have themselves to blame!他们只能怪自己!If you"d been there, you"d do the same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也会这样做So work them hard"til they fall in line所以使劲使唤他们,让他们都受不了There"s one way and it"s only mine只有一条路,属于我的路Children are lazy小孩们都是懒惰的Spoiled too都给宠坏了But we konw what to do!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该怎么做Govern them with a heart of stone用铁石心肠治治他们Lock zhem up so they"re all alone把他们锁起来,让他们体会孤独Maybe you"d call it cruel but,也许你觉得这会很残忍,但是others would call it love,tough love!有些人会称这叫爱,严厉的爱!Ugh!Her own tower with a water view呃!她明明就有一个带有小瀑布的高塔and she runs away the first chance she gets结果她一有机会就逃出去了!These wretched brats think the world owes them something这些可怜的孩子总觉得这世界欠了他们什么But it doesn"t但是并不是Far and wide I rule the kingdom with a heavy hand我用严厉的手段统治着这个王国but there was more I hand in mind a greater plan但我有更多的想法,一个更伟大的计划I never cared to share,so The King would have to fall我从未分享过我的想法,所以国王不得不消失But his child blocked the way to me and "Fairest of them all"但他那个“最漂亮的”孩子挡着了我的去路She was chubby.She was dumb她很胖,她很蠢and grotesquely optimistic而且想法荒诞的乐观She needed structure in her life!She wasn"t realistic她想要自己安排她的人生,她一点都不现实I gave her chores and took away the things that she"d enjoy我给了她一堆家务,拿走了她一切喜欢的东西but then I caught her singing songs with birds and then a boy!但后来我发现她和鸟儿一起唱歌,遇上了个男孩!Love?!Was I just sit by and wait?!爱?!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for her to take my crown? NO!等着她把我的皇位夺走?不!she hand sealed her fate!她已经决定了她的命运!She hand to go,and so she did and you know what they say她不得不走,你知道他们怎么评价她做的事吗"An appke once a day keeps your enemies away"“一天一苹果,敌人远离我”Don"t be fooled by their tender smile!别再被他们温柔的微笑给愚弄了!give an inch and they"ll run a mile!他们只会得寸进尺!Our ider of a happy home我们都是为了幸福的家Is one where we live all alone!那是属于我们的地方Dark,Depressing,Desolate!黑暗,压抑,凄凉!Now let"s all drink to that!现在让我们尽情享受吧!call us "wicked" and call us "mean"说我们“邪恶”,说我们“卑鄙”"Cruel"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说我们“残忍”,所有事都是这样You could say it"s unjust你可以说这不公平Turning their dreams to dust把他们的梦想化为灰烬This is what we call love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Tough Love!严厉的爱!2023-07-04 09:24:241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饱含了作者苏瑞雪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与儿童对话,她理解儿童的心情,了解儿童的无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 这个周末,幼儿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就是听孙瑞学老师的讲课。还是第一次这样参与到有这么多家长在一起学习的场面,当时我就挺震惊的,家长们真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u2026u2026 常听家长们提到孙瑞雪的一些教育理念,可很多我还是不太理解的.所以这次的学习我是感触很深的,怎么说呢?真的是受益非浅啊! 我感觉到做为老师的责任很大,不单单是关心孩子而已.还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应该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才会懂得理解他们.孙老师谈到更多的是给孩子自由,对这种所谓的自由,我感到很惭愧!我总是怕孩子发生这样那样的危险而限制了孩子的某些自由.例如:玩水呀、攀登高物呀,还有很多地方.我想家长们也有同感吧!其实,我们就是没有放开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以后在这方面我将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我也希望家长能和我一样有个更新的认识,我想这些孩子在我们共同的关爱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二)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三)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u2026u2026”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 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 不仅爱,还要学会爱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应该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由此也真正了解自己。看完这本书,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沉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你遗忘。其实,它们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 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型蓝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儿子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很多育儿书籍,铃木镇一、哈佛女孩等等。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触动。假如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的幸福。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纪律、独立、聪明、道德;这些我们期待的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行。但这是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把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把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爱的体现。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其心智发展和正常孩子有极大差别,压力和惧怕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从而影响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常有成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看似灵敏的反应并没经过自己的思维,他们的反应快只是在大人不断的刺激下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像生物学家所说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在强大的成人面前,孩子只能是弱者,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多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干扰和打乱了,他们的注重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是过分呵护,它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过分呵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碰到危险,父母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两个字不行。被剥夺了成长的经验后,这样的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胆小,不具备独立人格。到了那时,成人又开始指责孩子,殊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 请记住书中的这段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自得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爱和自由读后感(五) 家有小儿,常因不知与孩子如何共处,对孩子的一些的“不当行为”不知如何引导,而感到为难。 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后,才认识到只有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了充分了解的后,才能和孩子更科学更好地相处。 这本书有几个理念让人记忆犹新: 很多父母都说要教孩子,好像孩子的整个智力发展要依靠成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感觉形成自己的理性。教孩子时,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过多干预式的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孩子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不是空白的,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u2026u2026 全本书提倡的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本着尊重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相信儿童的每一个生命成长的阶段发展,用爱和自由与孩子互动。 孙瑞雪告诫父母们:你需要停下来看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独处——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让孩子学会自己探索—— 我们成长的经验中,总有老师把过程告诉我们,把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被灌输的过程。我们没有发现的喜悦,没有探索的快乐,没有获得答案的成就感。把发现的权力和惊喜,还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却发现鞋穿反了,自己想办法打开包装袋,因为他们必然能发现!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非抱怨—— 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来达到心理和心灵的连接,而非一体化,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舒服,才会愉悦。 爱和自由读后感(六)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u2026u2026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u2026u2026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七)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u2026u2026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我精心推荐2023-07-04 09:24:311
《爱和自由》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爱和自由》(孙瑞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cclNUNDo9UqBOl-LifCQ提取码:1234书名: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豆瓣评分:8.2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4-1页数:202内容简介: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作者简介: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引进、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开创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界的新纪元。2023-07-04 09:24:371
《爱和自由》与《爱与自由》的区别
《爱和自由》与《爱与自由》的区别是:1、《爱和自由》,孙瑞雪著,一本幼儿教育的革命性著作。2、爱与自由,是由MarcoModugno导演,由克劳迪奥阿门多拉,莫妮卡贝鲁奇,瑞奇孟菲斯,托尼斯佩兰迪奥主演的剧情电影。2023-07-04 09:24:56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五天
P 66-79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人的年龄分为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我们通常说的成年指的是生理年龄。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满大街上的人都是穿着成人衣服的未成年人。指的就是很多成年人心理年龄并未成熟。如果父母心里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果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仅是从自身出发,他更爱自己,在处理通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他可能会更多的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必须自己赢,不懂得宽容,理解和接纳孩子等等,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特别的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训斥,找机会找借口,骂孩子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一个孩子很难理解坏情绪怎么样是爱的表达。美国的心理学家Alec from曾经说过一句话。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就像你想做一名医生,就必须通过学习,你才能成为一名医生,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能懂得如何真正的关爱自己的孩子。 爱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能的爱。像鸡妈妈爱护小鸡,老虎爱护小老虎一样。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阿德勒说,真正的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走向分离。理解,尊重和接纳。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更加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的直白通俗一点,是孩子学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有的妈妈在说到孩子的时候,非常得意的说,我家孩子总是粘着我。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想要表达孩子对他的依恋,就是爱他。其实心理学家所说的,父母因为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的,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是孩子自己知道的,不管父母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已离开,孩子就拼命的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思乱想的强加雨声和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者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人的爱。 怎样才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 了解孩子成长的生命的规律,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培养是从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于孩子哭要不要抱,就有不同的版本。传统的说法是不要一哭就抱孩子会长成一个粘人难带的孩子。据西方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证明,孩子哭不去关注他,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孩子会变得冷漠,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到影响,安全感不足。 很多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是因为怕孩子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一个弟子,一位妈妈,她的弟弟经常酗酒,这位母亲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后会跟他的弟弟一样,所以她就总是对孩子说,你不要像你的舅舅一样,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样学喝酒。他时时处处提醒孩子,是孩子感觉非常的压抑。孩子心里是这样想的,我一喝酒我妈妈大概就安心啦,就不用再唠叨我啦。实际上,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与物质相比,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美国的一名心理学家哈罗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个幼猴养在有两个妈妈的笼子里。其中一个妈妈是用金属丝做的。“妈妈”的胸部有隆起的橡皮奶嘴,小猴子可以吃到奶。另一只是“妈妈”裹着软软的金丝绒布,但没有食欲供小猴子吃。你猜小猴子会待在那个“妈妈”身边呢? 这只小猴子在饿的时候才会去有奶的猴子身边吃奶,吃完后就会跑到金丝绒猴子的身边。一旦听到外面有风吹草动,不安全的情况下,它就会紧紧的抱着那个金丝猴妈妈。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吃不是很在乎的。更在乎的是精神上是否得到安全,精神上的愉快占到了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 这与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的五层次论是一个道理,生理需要一旦被满足,人类更需要的是安全、温暖和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对孩子的理解。人类的成长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蒙特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一种是内心的力量,另一种是人格的尊严。当父母训斥孩子,给孩子脸色看。骂孩子,打孩子,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尊严。2023-07-04 09:25:031
爱和自由 珍藏版和第四版有什么不同吗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2023-07-04 09:25:211
【育儿】《爱和自由》- 7
小结: 1. 儿童所处的环境是要有生命力的,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好环境。有生命力表现在,老师以及父母要积极地发展自己,自己有变化了才能感知孩子的成长变化。 2. 儿童的“吃”对他身心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主选择能力。 第二十章: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 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同理,也适用于我们自己。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额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每个人一旦处在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你必须是一条流动的和,否则你永远无法感知你的孩子。 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儿童会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抽象化必须具备三项特质:1.要有惊人的注意力以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2.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3.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6岁以后孩子“吸收性心智”基本消失了,开始接受“知识”,也就是开始接受通过“知识”的形式传递来的东西。6岁以前他不接受抽象的知识,他只是自己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他的潜能,创造力。知识和技能对6岁前的儿童来说往往像照片上的食物一样,是一种间接性的东西。 家庭的布置是:整洁,有秩序,简洁,明快。 儿童是从哪儿获得能量的?儿童依靠我们的爱而获得安全感来发展他自己。如果我们不能给儿童足够的爱的能量,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得很好。 第二十一章: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 2岁多的孩子开始有了“这物”,“那物”,“属我”,“属他”,“属大家”的意识了,也就是有了“私有观念”,“共有观念”了。他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这时,应该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的道德观念。这种秩序一旦建立,就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道德的萌芽。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 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行程。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吃尽量让0-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超出他需要的东西。记住: 努力让他满足。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周给他买一次,时间固定好。 一周一次,他也不向别人要东西,也不眼馋别人的东西,非常有自信心。钱多钱少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是否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孩子。 可怕的父母语录: 1. “你不要买,那个东西不好吃。妈妈告诉你,这个东西好” PS: 让·皮亚杰:现代幼儿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2023-07-04 09:25:391
共读|《爱和自由》-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03天
《 爱和自由 》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 02 事实上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03 所谓一个人的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非常独特,和别人的不一样。 04 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05 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 06 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07 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 08 这就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这个能力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 09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关键词:个性,创造力 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每一个天才,都是偏执狂,这里偏执一定意义上代表个性和自我。接受大众化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价值观,标准,思维模式是雷同的。雷同的情境下很难创造出新奇与创意。只有当他与众不同时,即有个性,才能够创造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超出常人理解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然而,在成长过程中,被成人干扰和压制,慢慢的被磨灭掉了个性,沦为没有个性的普通人,同时也失去了创造力。 在孩子的每个敏感期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指导,让孩子遵从「 精神胚胎」的指引自我构建,自我生长,塑造自我独特的个性,也就有了创造力。 @ 静舍瑜伽 张蓁: 所有的认知源于感知,儿童的感觉源于内部,在他们有感觉的时候,再赋予概念。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去灌输知识,原来如此。。。 ——————— @ yt: 关键字:个性,独特,创造力 个性等于创造力。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因为我们没有我们的思想,我们随大众,随大流,大概这样做会使我们有安全感。可是我们却扼杀了孩子的独特性。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读后感: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着适合自己运转的系统的独特世界。我们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和邻居家孩子一样。有些方面,如知识、道德等方面可以相同想通。但是,其他方面(如感知、认知),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期和小学期。 ——————— @ 颜涵: 原来个性等于创造力,可是个性绝对不是调皮捣蛋,而是思维上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想想小时候总是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机灵鬼,就因为机灵小聪明特别多所以特别容易讨老师喜欢,现在想想那些不是有个性,我们的个性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泯灭干净了 ——————— @ 滑板高手 : 首先得接受孩子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和保护孩子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他对事物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产生创造力。 ——————— @ 陈莹莹: 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泯灭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大概就是我对这章的一个总结吧。书中有一段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有点转牛角尖,儿童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如何去保证成人的世界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反面”的东西呢?相信接着后面阅读应该会有我想要的答案吧[偷笑] ——————— @ 抬头微笑U0001f42c: 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其他任何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一个蒙特梭利教师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当她拿出一样教具,这个班里只有一两个孩子对她感兴趣,而不是全班孩子都扑上去,那你教育的第一步就达到了! 个性不是调皮捣蛋,胡思乱想。 ——————— @ 易明秀: 第一次看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时,就特别欣赏蒙氏教育;再次看《爱和自由》,真的很庆幸把女儿送到玛莉亚·蒙台梭利儿童之家上幼儿园。 ——————— @ Nimo: 由于我中秋也去外地参加了一个课程,错过了前几天的打卡,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我之前家里也有一本比较早的版本,然后之前也是略读了一下就放在书柜去了,今天把第一章和第三章读了一下,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 @ 美筱: 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就是有独特思维见解,感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但当前的教育没有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导致目前教育现状,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内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 @ R陈: 放假三天各种外出活动,陪娃。今晚终于有时间把前两天刚拿到的书好好翻翻,正式开始阅读U0001f4d6。 今晚看了前面第一,二章,已经感触良多(原谅我没有像其他前辈一样已经读到第三章U0001f602我会努力赶上进度得)。 第一章开篇告知我的“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坦白说我到现在还是似懂非懂,我可能需要后面更加耐心学习才能了解这一概念。 学习《爱和自由》之前一直都认为让孩子接受信息和印象的方法除了培养兴趣就是需要不断机械学习,“潜移默化”的把信息注入他们脑海中…… 这本书第一二章读完发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似乎不太正确了U0001f602“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原来儿童6岁以前都还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觉学习的。 ——————— @ 静舍瑜伽 张蓁: 心得:“所谓一个人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非常独特。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读到这里,觉得之前自己很多时候象机器人,打压自己的感觉或者根本不去感觉,不从众就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心里又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痛苦纠结特多。看书才明白,原来跟随这个感知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唉,那么久以来,真是本末倒置,心脑颠倒。[猪头][猪头][流泪][流泪]2023-07-04 09:25:521
爱和自由 第二十章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读后感
爱,是包容。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爱,是平等。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2023-07-04 09:26:021
共读|《爱和自由》-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05天
《 爱和自由 》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一点就是概念不清,大脑相对而言比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敏感,影响了他内在心智的发展。 02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 03 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 04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地确定下来。 05 儿童一旦开始分辨,就能分辨一些细节,抓住一些要点,排除另一些细节。 06 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 07 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08 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 09 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10 大多数人就这样逗孩子,不断地逗,结果把孩子的心智搞乱了。儿童没有机会组织自己的自我,没有机会把他看到的东西和固定下来的记忆放到一起 11 儿童成长的偶然性特别大。 12 生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 关键词: 概念不清 , 思维 , 成长偶然性 @ 阮雯: 已经读到第五章,但是你让我复述的话,是很困难的,在我头脑里会没有概念,第一章读了三遍,大致明白,我比较喜欢案例,有故事了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 @一米阳光: 第五章读了两遍,最深感触就是书上说的内容,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是一代又一代人“言传身教”出来的思维习惯。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候都有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基本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思想很难转变。读了这章节,变得忧虑了[皱眉] ——————— @ 静舍瑜伽 张蓁: “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父母如果没有稳定的情绪,不能给到孩子空间和时间,或者父母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让孩子自由感知的,不是强行灌输就是越俎代庖。所以,孩子的自由还是从父母内在的自由和爱开始。 成长自己吧,加油! ——————— @ 陈莹莹: 感觉很奇怪,这章读的让我找不准主题。好像在描述不要随意打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出现问题,干扰他们看待世界。会让他们看不到客观的现实。所以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让孩子可以自己更好的思考和分辨事物的本身。 ——————— @ 勿忘心安: 不能打骂孩子,不光孩子造成了压力和恐惧心智发展还会跟别的孩子有很大不同。这点很惭愧,以前真的经常打骂孩子,孩子那种恐惧的眼神演变成如今愤怒的眼神,刚才因为他拿了我的书丢不见了 还大声训斥他了,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个睿智的妈妈,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波动,当然说的容易 做起来有点难 但是我愿意去努力 ——————— @ 童汇馆托教中心(琳琳): ——————— @Nimo: 2019.9.17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受训斥的挨打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概念不清,大脑相对而言比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对外在的事物过分敏感,影响了他内在心智的发展,他们看到世界的出发点是基于需求和仇恨,专制的家庭孩子也会出现问题。你要感知孩子的心理,这个问题就不会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但如果不说,他永生都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 ——————— @ yt: 读了几个案例,感觉有些迷惑[捂脸][捂脸] 受过训斥和打骂的孩子,概念容易不清,那是不是就不能训斥和揍孩子了呢?还是要看具体孩子来操作? ——————— @抬头微笑U0001f42c: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天天小朋友看到这一张,说很同意作者的想法。我说,这一届父母好难,小时候被打骂,当父母了却不能打骂小孩了,他哈哈大笑。[捂脸]2023-07-04 09:26:081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是哪首歌的歌词
是郑钧的新歌《私奔》私奔 词曲:郑钧 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 辉煌的都市 为了这个美梦 我们付出着代价 把爱情留给我身边最真心的姑娘 你陪我歌唱 你陪我流浪 陪我两败俱伤 一直到现在 才突然明白 我梦寐以求 是真爱和自由 想带上你私奔 奔向最遥远城镇 想带上你私奔 去做最幸福的人 在熟悉的异乡 我将自己一年年流放 穿过鲜花 走过荆棘 只为自由之地 在欲望的城市 你就是我最后的信仰 洁白如一道喜乐的光芒将我心照亮 不要再悲伤 我看到了希望 你是否还有勇气 随着我离去 想带上你私奔 奔向最遥远城镇 想带上你私奔 去做最幸福的人 不要再悲伤 我看到了希望 你是否还有勇气 随着我离去 想带上你私奔 奔向最遥远城镇 想带上你私奔 去做最幸福的人 带上你私奔 带上你私奔2023-07-04 09:26:151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第一,第二章)300字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2023-07-04 09:26:231
《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系列之二【18/100】
【思维导图实战派】刻意练习之“遇见...”百幅计划:18/100 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的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作者的真知来源于实践,她说儿 童的智力来自于感 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 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 ,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们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做斗争,都在寻自尊和证明自己。 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 自如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 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 ,更确切的说他们不认为儿童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的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脑袋时,她的心灵就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导图只能呈现一小部分,需要的朋友还请购书来看!请相信书本给予我们的知识是其他途径无法获取的。2023-07-04 09:26:291
爱和自由经典语录
1.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2.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3.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4.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这就是智力。 5. 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6. 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 7.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 8. 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9. 智力也表现在对事物的区分能力上。 10.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 11. 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12.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 13. 我们应该用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秩序的语言、秩育的情绪。。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一个接近法则的真理,就会在某一个时刻,从孩子的口里蹦出来。 14.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15.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谈的上独立。 16.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2023-07-04 09:26:392
爱和自由我都要?
爱和自由不可兼得,一旦进入爱情,代表感情双方都要开始把彼此融入生活,而不单单的世界里只有自己2023-07-04 09:26:475
最适合儿童教育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爱是安全感、自信心的基础,是儿童探索世界的能量源泉。唯有获得了足够的爱,孩子才能在情感的满足中奔放,将生命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心智的发展中。“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儿童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在爱的语言、行为和氛围中,生活在爱的意念、信任和理解中,不是溺爱、不是有条件的爱、更不是盲目的爱。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2023-07-04 09:27:151
共读|《爱和自由》-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36天
《 爱和自由 》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 02 蒙特梭利认为道德观念是在12岁以后建立的。吃的东西对他太重要了,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只是坦然而诚实地使用他的自然本能 03 儿童两岁多的时候有这物那物属我属他属大家的意识了,也可以通俗地说,有了私有观念和共有观念了。他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这时,应该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的道德观念。这种秩序(可能还没成为观念)一旦建立,就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道德的萌芽。 04 儿童非常欣赏他自己选择的东西。 05 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 06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 07 如果在吃上不满足,儿童在自尊上肯定发展不好,自尊心不强。他会经常看着别人的食物,他有时候不是为了满足肚子,他完全是为了满足嘴的感觉。 08 儿童刚生下来是用口腔来认识世界,什么都要往嘴里塞一样。这个时候他要认识外界的东西,而且是通过口来认识,吃就成为他发展的条件了。 09 尽量让零至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要超出他需要的东西。记住:努力让他满足。 10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周给他买一次。把时间固定好 11 经济条件的好坏在我看来并不影响孩子的发展,钱多少都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12 长久的观察让我得知,儿童的身体是知道饥饱的,并且能自我调节,通过自身的感觉来调整饮食结构。所以,我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放在桌上,由儿童自己选择——自己选择吃的时间、吃的食物。 前面讲到儿童是通过感觉来认知世界的,吃的过程是孩子通过触觉和味觉来探索和构建对世界,发展心智的。吃一方面是出于生存本能,一方面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孩子能自由选择吃,在这过程中,发展了心智,构建自尊,构建出独立个体的自我感。 在6岁之前,要尽可能的去满足孩子吃的本能和心理的需求。书中给出了建议是一周给孩子买一次吃的,让孩子尽情的自由的去选择,既让孩子感知和塑造了自主性,也习得自我掌控的能力,同时也有主意意志力的形成。 阮雯 (阮雯|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个性跟创造力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每一种个性都是好的。 6岁前的“填鸭式”u200b教学是否是破坏创造力?u200bu200b 聪明是什么?惊人的注意力和全神贯注的能力;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u200b 给儿童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自由、美好、真实、自然,关键条件就是老师。 老师是最主要的环境:能够追求自我成长,不断地发展自己。u200bu200b ———— 易明秀 (易明秀|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 卡★《爱和自由》 10月30日 第十九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人的品格从儿童期发展而来。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自己在3-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构建了自己的品格。 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 R陈 (R陈|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10月29日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在这个阶段,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 ————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十八章,顺从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 叶子童书 (叶子童书|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叶子童书 (叶子童书|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十七章,因为有爱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儿童通过工作建构他的精神,发展精神胚胎,到六岁或更晚。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发展好,将困在琐碎事情与物质利益中,不能穿过围墙到达外界的美好与科学。父母教师只能提供帮助。2023-07-04 09:27:211
“爱和自由”的规则教育需入心
孩子的眼晴清澈而深遂,里面像还有一个世界;成人的眼晴灰蒙而浅显,隔开了外面和内在。 孩子看人间,一道长河划分两岸,此岸绿草茵蕴、鸟语花香、云淡风清,爱和自由到处可以垒窝;彼岸则强硬霸气、狂风暴雨、黑云阵阵,规则如箭般射出来。“宝贝,亲爱的,妈妈爱你!”“哦,只要你喜欢爸爸就买!”温柔的手、笑溢的脸、甜甜暖暖的话语,自由和爱的天堂里,孩子的心如春风般松软和煦,每个细胞都充溢着安全和幸福。 “怎么能这样?说了多少次了?要罚了!”,“怎么还学不会?这么笨!以后能干啥?”坚硬的巴掌、愤怒的脸、刀子般的语言冷冰冰砸过来,孩子的心紧身硬,每个毛孔都充斥着危险和痛苦。 与孩子而言,自由的此岸与生俱来,规则的彼岸却是因着年龄伴着父母和身边人的凶神恶煞到来。 本能让他们把身躯紧靠此岸,除非力不从心或与外力无法抗衡,在与生俱来趋乐避苦理念竭尽全力护佑下,远离束缚灵魂的彼岸。 而成人的世界却大不同,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能在自由和规则之间寻到适合自己的度。有些时候挺胸抬头享受自由,有些时候弯腰曲背遵守规则;有些地方恭恭敬敬洗耳恭听,有些地方侃侃而谈直抒胸臆。大丈夫能曲能伸,士可杀不可辱,截然相反的观点都可为人称道;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之辱,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亦进入成语激励人们更为顽强和坚韧。他和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降而自愿赴死的文天祥,完全相悖的人生态度却都成了历史名人,后代赞颂。 其实,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之时,爱、自由、规则这些种子是跟随着生命一起来到人世间的。 曾几何时,它们被分割到了两岸?这世界本就是自由和规则的聚合体,自由是为舒展每个个体的心灵,规则是为了让舒展的不同的个体免于碰撞过度而伤了彼此。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运动的,运动是对立的,对立是能够统一的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是无数个圣洁生命汇聚到一起产生碰撞的地方,为实现人的价值人的目标,每个卑微的个体都必须在人群中穿行,规则就如一根根水泥杆,横七竖八拦截其间,以保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界限,让每个游走于此岸之的人都能受到保护。当然,也有可能因不小心或故意而让水泥杆撞出伤痕。 打骂教育可以用皮肉之痛这种趋利避害的人之本能让孩子记住规则,讲道理教育是让孩子在头脑理性层面记住规则。后者相比前者文明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但和前者相同的是,都未在人的感觉层面做文章。也就是说,两种教育方法都没有和人的内在感受进行链接。物质匮乏年代,父母每天忙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自己的心门都不知在何处,哪里还顾得上去寻找孩子心门? 低级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人会自动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当今物质富裕年代,孩子们在生理上需求只多不少,安全需求也没什么问题,社交需求一般也能满足。这样的生命,接下来就要去强烈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追求犹如蚕蛹变成了蛾子,它要尽洪荒之力咬破蚕茧飞向下一个生命目标。这种动力 早已深深融刻在蚕的生命中,不需专门训练就可自动喷涌。 这就是爱和自由教育下孩子生命的特点。 “应该不应该、“不行、不能”,这些是对头脑理性思维讲道理的典型用句,还没到达孩子心门,就被他们“嘭”的一声关在门外。它们就像个盖子,蚕蛾要往上飞,盖子要往下压,两者形成对抗模式,于是心就展开防守。在孩子年龄小缺乏思考力和生命能量时,看上去还挺懂道理,这些“不”这些“应该”,确实也能变成他们行事规则,但却是两张皮,外面一层理性在遵守规则,里面一层感觉自行其道。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极大的心理矛盾与混乱。 我所带的初中生跟我说,老师和父母经常骗他们,意思是成人对他们说的道理都是假的。 作为成人我们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真诚地告诉孩子们一些有用的道理,到了懂道理的年龄他们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假的? 我们也好奇,在他们眼里到底什么是真的? 有一次,我精心挑选了几首励志歌曲准备在课上让初中生们听。备课时,杨培安的《我相信》这首歌听得我激情飞扬: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的心随着歌声飞上了蓝天。我想,孩子们也应该会被这首歌给震撼到。 没想到,孩子们众口一词喜欢朴树的《平凡之路》,还说《我相信》这首歌就是在不停地讲道理不停地讲道理一点儿也不入心。他们议论纷纷的状态简直是对这首歌的控诉与批判。 面对出乎意料的反应,我第一时间当然是跟随,立马调整备课思路,和他们一起探讨《平凡之路》中的歌词和旋律对人生的深层探索,但我内心深处依然惊讶和困惑于我和孩子们的感受有如此的大不同。 课后,我反复聆听这两首歌,仔细体会听歌时对自己过往励志人生回顾的心情,又以孩子们从小在优渥物质环境下打开心门淋浴自由和爱春雨,缺少困苦磨励的心境去感受,真切体会到了两者的大不同。 我的童年属物质匮乏年代,那时孩子们眼里盯的往往只是父母手上的食物,下层生理需求难以满足自然不可能奢求上层的精神享受,比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而当今孩子们下层需求从一出生就满满溢出,父母手中的食物不再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这些在当今家庭很多时候虽然比较畸形但还是能被适度满足: “宝贝儿,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咱就不学了”,“孩子,你喜欢吗?不喜欢咱换一个”…… 如此薰陶下,孩子们以为生命节奏可以自己把控,可一入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切听老师的,一切唯分数论,你想怎样,没门!各种规则如座座大山压在了他们头上感觉有些窒息。 缺少过渡的桥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间。于是,这些生命为求生存各显神通,有的消极懈怠有的公然对抗;有的阴阳面孔,石头压着听话石头拿掉就“噌”地窜出;有的懵懂麻木,外在守着规则内在则将其回避…… 如果有那么一天,将他们头上大山拿下来放在面前自由探索,他们并不会先想着去推翻,而是在研究之后选择性地存入内心。毕竟在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个“现实型”专门用来管理规则,毕竟每个人自带成为遵守规则的社会人的强大基因。 由此看来,对于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层面的当代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入心优于讲道理。前者尤如把规则之根植入心田,可永续开花结果。而后者只是将规则之枝插在头脑或镶嵌在那里,有用但不牢固且只为外表装饰之用。植入心田的规则可合谐内心,增大一个人的生命能量。而镶嵌在外的,它不能为内在所接纳,势必造成内外的抵触、矛盾及对抗,显然会白白耗掉能量从而削减生命。 二十多年来我的教育,其实一直在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桥,让孩子们从此岸到彼岸有个心理过渡,所以积累了很多入心的规则教育方法,在书中会有详尽介绍,供各位家长参考。2023-07-04 09:27:28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一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文/婉秋W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会说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大人如何描绘,他就会呈现出来什么样的色彩,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看到这个题目,就是这样想的。而孙瑞雪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可以说,给我洗了一部分脑。孙老师的理论简洁利索,一针中的,并有实例来佐证。她们幼儿园有十年与各种类型孩子生活成长的经验。比方说,他喜欢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其他多么具有吸引力的器材和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成人对他怎么说,孩子的脸上都是这种表情。 孙老师还用她自己儿子在两岁多分玉米的故事来说明孩子的道德感不是大人给他讲讲道理他就能理解,而是他自己的大脑发展到那个阶段自然而然发生的。 即便没有这些例子,我也在震惊之余立即接受了这个观点。 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女儿基本由我自己带大,而我是一个不怎么有礼貌的人,经常见人就直接说话,忘记先称呼人家,尤其是遇到长辈。过后我会感觉尴尬。而女儿是一个特有礼貌的小姑娘,从小就没经历过那种我让她叫人,而她却忸忸怩怩说什么都不叫的情况,她会听到我叫什么自动算出她应该叫什么。有时候对面来了一个人,她不知道如何称呼,就会提前小声问我应该怎么称呼人家。所以,我带她出去赚足了面子。经常有人很佩服地问我:你是怎么教育的孩子?这么有礼貌!我回答:这真不是我教育的,她从小就这样。我这样说人家也不信,还觉得我谦虚呢!哈哈。 还有我的儿子一岁多的时候特爱玩水,见到水比见到任何东西都要急,我这个亲妈也概莫能外。只要他的手碰到水,外界的一切东西都屏蔽,感觉水就是他的生命。因为他玩起水来搞得地上水淋淋的,衣服湿透,开始我想限制他一下,后来发现我的那点力量太徒劳,只好由他去玩,大不了勤更换衣服,勤拖地,尽力满足他的心愿。幸好那时候是夏天,玩了半年左右,他终于热情不再。 那孩子既然有自己内在的“精神胚胎”是不是就不用管教、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他的发展虽然不用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但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就是用心发现孩子发展到哪种程度,他究竟喜欢的东西,给他提供发展的条件,让他自己去吸收。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会发展的越完善。2023-07-04 09:27:341
爱和自由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2023-07-04 09:27:41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文/婉秋W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感觉。6岁之前的儿童你给他讲多少大道理,他都不会理解,五六岁的儿童可能会理解一部分。他们对这个世界任何东西的理解都是源于他的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 刚出生的孩子用口来认识世界。他会把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往口里塞,不管是硬的、软的、干净的,还是脏的,只要他的手能触及到的东西,他毫不犹豫地放在口里。 有些老人看孩子,担心孩子的卫生问题,会不断地抢下孩子塞在口里的东西。 有的老人会误会孩子明明已经吃饭了,为什么老是饿?他不是饿,他只是在用他的方式来感知世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腔敏感期”。 蒙台梭利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幼儿园的园长,教她自己的孩子认字,四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拿着书本在阅读了,而且加减法都会。她自认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聪明。她认为用外界事物不停地刺激孩子,使这些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但是,孙老师认为,这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状态,孩子会的只是单纯的知识。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知识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用,他的知识与生活无关。 这让我想起我一同事的儿子,跟我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我家阳阳还比他早出来一个小时。20个月的时候,阳阳不会叫“妈妈”,人家已经会背近一百首古诗,《三字经》、《弟子规》都不在话下,这差距简直了——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人家简直就是神童!我们是智障!看了孙老师的《爱和自由》第二章,我明白了:会背古诗是知识,不能等同为智力。阳阳虽然背不了古诗,可能大脑发展了别的功能,并不能证明他的智力差。 我们常规的想法以为儿童是一个空瓶子,我们灌进去的知识就是孩子的智力状态。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儿童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所以,幼儿园期间,大人无需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各种事物,让他尽情地玩水,玩沙,让他的眼睛看到更多绚烂多彩的景物,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尝试他想做的任何事情。 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激情,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不破坏孩子内在的感觉,让他的精神胚胎自在地发展。2023-07-04 09:27:471
“真爱和自由”用韩文和英文分别怎么写?
True love , pure love ; freedomuc0acub791, uc790uc720,2023-07-04 09:28:012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第三版)》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爱和自由》(孙瑞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JEqllheaNaUbDPtaeFneA 密码:1irh书名: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豆瓣评分:8.6出版社:新蕾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5页数:256内容简介:《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具体内容包括: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等。作者简介: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引进、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开创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界的新纪元。2023-07-04 09:28:151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这个真爱和自由怎定义?
我梦寐以求的是真爱和自由是说我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是真挚的爱情,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对方是真心爱自己。自由,不受到任何的约束。爱是一路同行,爱是不离不弃。我想说爱是不要束缚,爱是放TA自由,爱是你需要的时候我会在。因为爱会离开也会放手,如果这样能让对方飞的更高。爱不是责任。爱是理解,不是束缚,我爱你,对你可能也有期待,但同时你也是自由的,你要对你自己负责,不必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航向。2023-07-04 09:28:394
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珍藏版《爱和自由 》读书摘录
第一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幼蝶刚出生时必须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因为幼碟对光最敏感,所以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 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枝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幼蝶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 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 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词语捕捉住了 感觉,稳固了 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 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 成为明晰的属 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多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 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秘密在于,事实上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 、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 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但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 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她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 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 本质问题。苦难降临 到了孩子头上。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的确定下来。 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 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被人为刺激出来的。 第六章~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比如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 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如果是一个塑料块 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 第七章~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儿童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幼儿的心智是吸收性的!幼儿教师应当是最优秀的人。幼儿教师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心理学家。教幼儿画画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画家;教幼儿钢琴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音乐家。但现实是相反的,就像黑格尔 所说的“用头立地”,我们并没有改变 “用头立地”的局面。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陋,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低。 第八章~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六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 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儿童本来是天然的艺术家,这是我们普通成人无法了解的。作为艺术家的心智不同于普通成人的心智,制表现在颜色表述上。凡.高用色彩表示心情,塞尚迷恋用色彩表述对象结构, 莫奈试图用奇异的颜色构图,他认为,只有儿童单纯的眼睛是真实的和无偏见的。 所谓的感觉 训练引向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 由于感觉必须有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会得出一个结果——概念,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教育。 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 爱是儿童的一切 蒙特梭利幼儿园有个口号叫:“爱和自由,美和理想。”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 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的 等待。”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成人不独立 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 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 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 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不要教给孩子什么,先让他自己画,先把他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出来,等到六岁以后,他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了,你再教他技能。 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 他就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的观察也是一种专注。蒙特梭利说:“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一个人没有这种品质 不可能会成功。 第十三章~自由与纪律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 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第十四章~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 可惜,就把车藏到大衣柜顶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 第十五章~发展心智与掌握 知识 生命的头六年 对儿童来说 如黄金般贵重。我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 首甚至几百首诗词。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佛罗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 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 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医生。 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 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 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 为你拿东西拿的手发麻,跟着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 爱情的面纱尚未接开时 相互热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儿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 第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 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第十九章~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0至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民族是以他的品格傲立于世界的,人是以他的品格 立足于社会的。 一个人的能力 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她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所以很多人发现,有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却能发展的很好,有的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却活的一塌糊涂。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你读了许多书,但依然可能缺乏能力。如果你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别人、看世界,你的心情会很舒畅。如果你觉得处处险境,事事难办,总有人在算计你或阻挡你,你就会分心、沮丧,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琐碎把我们束缚在了小事上,远离了人生目标。 第二十章~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 能够追求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他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罗素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空中的水汽凝聚,变成雨滴和雪花落入高山和大地;就像雪山上的雪一样,融化了,变成一条小溪逐渐流淌下来;到了少年时期,这条溪流越来越大,奔腾跳跃,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时期,就会集成怒江呼啸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长江,水流宽深,波澜壮阔;等到了老年,就特别宽阔 缓慢,蕴藏丰富的 宝藏和阅历,最后流进大海。他的整个发展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这样的发展状态,他所创造的环境 就活了,就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 第二十一章~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 而选择她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 成人喜欢桌上的食物丰富多彩,品尝每一样。但儿童不同,儿童有时就吃一样,然后什么也不吃了。有时儿童喜欢吃肉,抓住肉不放,之后可能一天甚至两天基本上不吃东西。成人开始担心 ,并想方设法让孩子吃,有时孩子为了安慰成人吃了东西,结果消化不良,发烧、扁桃体发炎。想想森林里的老虎吧,吃完一顿肉后总是几天不进食,只喝水,饿了才去捕食。我相信,孩子的肠胃绝对没有老虎的好。为什么不让孩子把肉消化了呢?我常发现我的孩子总是这样,有时吃一盘肉,有时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菜。但从一周的饮食来看 营养是均衡的。他看上去结实、快乐,极少生病。长久的观察 让我得知,儿童的身体是知道饥饱的,并且能自我调节,通过自身的感觉来调整饮食结构。所以,我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放在桌上,有儿童自己选择——自己选择吃的时间、吃的食物。不要像孩子们 所说的那样:“我们多辛苦呀,又要吃东西 又要睡觉。” 第二十二章~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的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这样,儿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 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 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她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这点有待考证~爱莲说) 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0至6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这个时候,他应该走过去,但这个过程却被成人禁止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儿童可能会和成人斗争,但是儿童的力量很弱小,当儿童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时,他就是想,靠 想象去做他想做的事,心力和活动被分开了。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 最好办法。 佛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的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因为关心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过程。如果一个母亲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意味着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兴旺。 游戏就是游戏,当我们试图把知识放入游戏中,久了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是吗?) 想法是智力, 敢做是勇气,做法是策略。 第二十三章~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类早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相通的。六岁以前所奠定的一切是为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了某种文化、某个学校、某个专业做准备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发展潜力,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蒙特梭利教育片面理解为操作蒙氏教具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它可能意味着将蒙氏教育庸俗化,意味着每天操作一或几小时的教具,意味着抛弃教育理念,仅重教育方法。而我们认为,观念与方法都不能忽视,观念重于方法,观念决定教育的走向。 附录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 以自由的空间确定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 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 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老师 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我不因为你故事讲的好,我不因为你考试考了100分,我不因为你今天做的什么事情,我因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至尊状态。生命是高贵的,由于生命的高贵,所以他生命浑然表现出来的能量就是爱。 “我的孩子唤醒了我生命深处的爱。” 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7条规则~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2023-07-04 09:28:511
关于爱和自由经典句子
1、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可是,我决定不忘掉 ----廖一梅 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3、“遇到喜欢的人,就像浩劫余生,漂流过沧海,终见陆地。” ----江南 4、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 5、我不是李白,张口就是半个盛唐;我也不是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便带走一个时代;我更不是三毛,在一树梨花下梦见她永远的荷西......我只是,一个不会写诗的诗人...... 6、Love is no longer a long time, love without many words.深情不及久伴, 厚爱无需多言 7、戏中言,莫当真,字字传神也不过撇竖横,一纸情分。2023-07-04 09:28:581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该怎样平衡爱和自由呢?
教育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长因此感到很困难。因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一样。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该怎样平衡爱和自由呢?一.什么是爱首先我们来看看是爱呢,爱是当受到欺负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帮助,爱是天冷的时候父母叮嘱的穿衣,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给的一个一个建议。很多都是父母爱我们的表现,但有时候这些爱在孩子看来是一种负担。因为在孩子成长中,许多事情都是可以自己去摸索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步一步去探索,所以有时候家长给太多的爱给孩子,孩子可能会觉得承受不来。二.什么是自由自由自由是一个很宏观的词语。父母给予的自由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出去玩的自由,学习自由,金钱自由。自由是一个大多数人都稀罕的东西,因为现在的人被许多东西束缚了,该工作的该学习的,完全没有什么自由可言。当父母给孩子足够自由的时候,孩子由于还没用定下心来,很容易会自由过度,让自己整天都空虚地。学业方面,成绩下滑,上课打瞌睡,不认真听课。金钱方面,挥霍无度,随便乱花。三.做好平衡家长在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平衡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孩子成长,不可能一辈子在孩子身边陪伴她的,一方面要抓紧孩子,孩子小的时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学习是非常注重稳定的。所以家长要关爱孩子,但是不能溺爱孩子。孩子学业压力大,家长要适当给孩子放松,比如带他一起去跑步、爬山等一些有氧运动,带他去吃一餐好东西。但切记可不能放任了孩子,不然会后悔莫及。2023-07-04 09:29:065
爱和自由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意思
爱和自由比什么都重要意思是为爱和自由什么都可抛。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自由故,两者皆抛,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珍惜,怜爱,由心里的感动逐渐转变为行动,给予照顾与帮助的行为,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2023-07-04 09:29:531
爱和自由那个重要?
嗯 我认为是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每件事物我们失去的时候最能体会到它的可贵,那都要看自己怎样对待啦2023-07-04 09: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