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政治关系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原因. 西汉封建大帝国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小农经济.但是由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战乱这种经济形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于是地主阶级中的大地主逐渐转化为豪族,地方豪族实力强大,逐渐兼并土地而转化为大庄园主.
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对社会进行了层次壁垒之分,门阀垄断了那时期所有仕途路径,朝堂之上显现门阀与天子叫板之像,是一种反中央集权,分化帝王权力的格局,农商世代无从仕之途,军事力量也为府兵,也就基本上是门阀自有武装力量,不是国有
门阀政治是魏晋风流产生的深层原因.当时政治动荡,朝代更迭频繁,而上层社会政治话语权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
楼主我可以很郑重和负责告诉你,我们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门阀政治.我国的门阀政治开始于汉,真正盛行于晋,隋唐盛行.直至隋朝科举开始到武则天借助山东门阀及科举政策干掉关垄集团最后一直到五代十国战乱,才彻底将门阀
军阀啊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九品中正制类似于一种推荐制度.在那个年代,官员往往会相互推荐对方的孩子做官,逐步形成门阀联盟.建立在“道德”上的选官制度最终被“人情、关系”腐蚀,最终出现了世卿世禄的士族门阀.
- 阿里阿涅德
-
虽然问题题目只涉及魏晋南北朝,但是”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这两个概念(当同时出现时)多用于隋唐。我试着啰里啰嗦地把隋唐的情况也说一说。我这个纯属抛砖,欢迎知友们补充。
先说这么几句话。目前盛行借古讽今,消费“阶层固化”这个概念。讨论从汉末到隋唐这段历史时,某些营销号(注意,不是知乎“魏晋南北朝”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们,而是那种通篇没啥史料但各种议论代史骗得上千高赞的“营销号”)张口“门阀”,闭口“士族”,动辄就是“XXX代表寒门的利益"、”代表士族利益的XXX怎样怎样“。事实上,士庶之争对政局的影响被严重高估。如下有这么几种言论,都属于高估士族的政治影响:
曹魏是”法家寒门政权“,被“代表着士族利益的”的司马氏篡夺。然后沿着这个伪线索,某些营销号继续兴风作浪,把曹爽描绘成了“提拔寒门的改革家“。
杨广开创科举打击门阀。这种论断包含着三个要么是严重缺乏逻辑与史料支持的,要么是过度简化的观点:a. 杨广兴科举,b.杨广打击门阀,c.科举打击门阀。
废王立武的本质是打击”关陇贵族集团“。这个论断也有很大漏洞,但更离谱的言论是:铲除长孙无忌代表着寒门的”第一次大胜“。
曹魏=“法家寒门政权”这个说法早在知乎上被各种批判了。见如果曹操真的是“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那颍川士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去投奔袁绍?
关于2和3, 有空继续填~
------- 12.13 更 ----------
先从”杨广开创科举打击门阀“说起吧。下面穷举一下我能找到的杨坚、杨广两朝的所有中央官僚。这里中央官僚指三省长官和六部尚书,以及杨广一朝有”参掌机密“”参掌朝政“字样的中央官僚。比这些人物级别低的我就不列举了。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因为高级别官员在史书上有系统记载,可知全貌,低级别官员没有系统地出现在列传里。我们看看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士族,有多少是寒门。
杨坚朝(括号里的是在该朝的历官中的一个):
杨素(左仆射),弘农杨氏,父北周汾州刺史,祖北魏谏议大夫,祖先按照史书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山相杨结,新出土墓志可以追溯到晋尚书令杨瑶。杨瑶的”瑶“字可能是”珧“字误写,而杨珧则是西晋外戚,关西孔子杨震之后。杨素这一支,世代为官。夫人荥阳郑氏北祖房。
高颎(左仆射),渤海高氏,父东魏龙骧将军+谏议大夫,西魏末年投关中,入周被赐武阳县伯。祖北魏兖州刺史,曾祖父北魏安定郡守。
赵煚(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尚书左丞,祖西魏河东刺史。
赵芬(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秦州刺史。
鱼庆则(右仆射),父北周灵武太守,鱼公虽然不属于汉人大姓也不属于洛阳鲜卑勋贵之一,但按照《隋书》记载,他祖上早在匈奴赫连氏手下当官,”代为北边豪杰“,至少也是关陇豪佑了。
苏威(右仆射),武功苏氏,父北周司农卿,享北周太祖庙庭,祖武功郡守,”累世二千石“(《周书》)。
柳机(纳言),河东柳氏,夫人陇西李氏武阳房,父北周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祖先后在南齐、北魏为官,曾祖父刘宋任太守,曾祖母清河崔氏
李德林(内史令),汉中李氏,虽然比我描黑的那些郡姓级别低了一些,但祖父和父亲都是东魏北齐的官员。
杨约(内史令),弘农杨氏,杨素的弟弟。
韦士康(吏部尚书),京兆韦氏,周上柱国郧襄公韦孝宽之侄,夫人河南元氏,祖父、曾祖父都是北魏郡守,”世为三辅著姓“(《周书》)
卢恺(吏部尚书),范阳卢氏,父西魏中书监。母河南元氏。
辛彦之(礼部尚书),陇西辛氏,父北周渭州刺史,祖北魏凉州刺史。
牛弘(吏部尚书),父西魏工部尚书,祖安定郡守。
元岩(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魏敷州刺史。
贺娄子干(工部尚书),父北魏右卫大将军,祖北魏侍中
元晖(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北周尚书尚书左仆射
苏孝慈(兵部尚书),父北周兖州刺史(按《隋书》),祖父黑城镇主(按墓志铭)。
李元通(兵部尚书),寒门 (父亲是杨坚父杨忠手下的士兵)
皇甫绩(刑部尚书),安定皇甫氏,父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祖西魏陇东太守
薛胄(刑部尚书),河东薛氏,父北周蔡州刺史、文成郡公
袁聿修(刑部尚书),陈郡袁氏,父北魏中书令
- meira
-
魏晋玄学对士族和门阀政治有哪些影响
2020-01-11 02:59:55 作者: 魏晋玄学对士
魏晋玄学之风盛行,玄学在社会中具有统治地位,儒学遭到压制。而在门阀政治格局下的东晋,玄学仍然大行其道。东晋的士族,基本都有玄学功底。玄学是东晋的主流学术思想,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学如何被玄学取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汉朝的主流学说,士人通过研习儒学踏入仕途。到了东汉,儒学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以儒学起家的家族,发展成为“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在朝廷和地方上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经世济民为主旨的儒学发展遭遇困境。曹魏建立后,政权并不稳固,儒学依然没有得到有力扶持,以研究老庄哲学为主题的玄学,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特别是魏明帝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名士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曹魏后期,司马家族明显有谋朝篡位的趋势,同时大肆剪除异己,一些玄学名士为了避祸,便“不谈国事、只谈玄学”,醉心于玄学清谈之中。此时玄学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当司马家族篡魏立晋已成定局以后,玄学名士基本都归附了司马家族。西晋建立后,玄学开始对儒学形成压倒性优势。西晋士族承袭曹魏后期玄学之风,以玄学为主题的清谈非常盛行一些儒学世家开始向玄学士族转变。
到了东晋立国江东以后,掌握朝政的士族,基本完成了由儒入玄的转变。两晋时期,如果儒学世家不转向玄学,就无法产生为世所知的名士,也就无法维持门阀不坠。这种现象在东晋更加明显,皇权衰落、门阀当权。提倡“忠君爱国”的儒学显然无法适应门阀政治,为了适应东晋的门阀政治环境,原先的儒学世家,纷纷转投玄学的怀抱。在东晋,士族完成了从儒学世族到玄学士族的转变。
如先后执政东晋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在西晋时基本都是儒学世族,但是到了东晋,纷纷改习玄学。如颍川庾氏的庾敳转向玄学,推动了颍川庾氏的发展;龙亢桓氏的桓彝转向玄学,促进了龙亢桓氏的崛起;陈郡谢氏的谢鲲转向玄学,带动了陈郡谢氏的兴起。
士族由儒入玄,当然是出于谋求家族利益的需要,而非他们自身有多热爱玄学。如桓彝和谢鲲改习玄学之后,很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得到了江左玄学名士的推崇,大大推动了家族的发展。玄学在东晋
魏晋时期的玄学之风,在魏晋之交就基本形成了,西晋的清谈之风更是特别盛行,特别是高层官僚不习实务,专注清谈,对西晋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故而后世有“清谈误国”之说。
到了东晋,依旧如此。名士们坐而论道,谈论玄学,聚在一起清谈。这是东晋玄学风气的直接体现。能加入清谈队伍的名士,也以士族门阀为主体,而士族门阀又是门阀政治格局下的东晋的实际掌权者。清谈队伍中的玄学士族,也都会参与东晋政权的运作中来,并主导权力运作。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导、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亮、龙亢桓氏的代表人物桓温、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他们进能在政治中发挥关键影响作用,退能在玄学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除了桓温的玄学功底稍差一些外,王导、庾亮和谢安都具备较深的玄学造诣。由于这些玄学士族是东晋政坛的主导力量,玄学在东晋,自然也成了主流学说。
玄学名士好清谈、轻事功,士族也有类似的趋向,不会玄学清谈就无法跻身名士之列获得名望,而维持家族显赫也必须依靠事功,这对士族而言是一种尴尬和困境,玄学士族的这种尴尬,类似于今天“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
这种尴尬和困境,甚至影响到了士族的发展,甚至影响到门阀政治本身。总体来说,士族中的清谈之辈依靠玄学造诣能获取盛名,但能保障和维持士族的家族利益的,都是那些能在军政方面建功立业的名士。终东晋一朝,士族门阀中不断出现事功型名士,门阀政治的延续也是依赖这些人,如王导、桓温和谢安。当士族中无法再产生这些人才时,门阀政治就会出现危机。
- 豆豆staR
-
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
士族制度是世家豪族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萌芽。东晋时士族的社会地位已高得无人可比,他们编写士族家谱、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出现了士族、庶族之间的严格区别,士族官位世袭制和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完全确立。
政治上,梁武帝时,为了保证士族的社会政治地位,曾大量增设官位以安插求官的士族地主,使得这些士族子弟凭借父祖的资荫,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即使同为官吏,士族的升迁也快得惊人,不百日就能升至显要官位,像王、谢那些一等大族的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带”。
经济上,他们泄渡为地、封锢山泽。把持大量的土地人口,财富私有,且不用缴纳赋税,割裂国家财富。社会地位上,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与庶族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即使都是显贵,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差之千里。
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和衰落、消亡的漫长过程,对士族制度的评价也应该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
- 西柚不是西游
-
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
士族制度是世家豪族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萌芽。东晋时士族的社会地位已高得无人可比,他们编写士族家谱、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出现了士族、庶族之间的严格区别,士族官位世袭制和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完全确立。
政治上,梁武帝时,为了保证士族的社会政治地位,曾大量增设官位以安插求官的士族地主,使得这些士族子弟凭借父祖的资荫,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即使同为官吏,士族的升迁也快得惊人,不百日就能升至显要官位,像王、谢那些一等大族的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带”。
经济上,他们泄渡为地、封锢山泽。把持大量的土地人口,财富私有,且不用缴纳赋税,割裂国家财富。
社会地位上,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与庶族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即使都是显贵,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差之千里。
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和衰落、消亡的漫长过程,对士族制度的评价也应该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
衰亡
随着皇权逐渐加强,科举制度的兴起,庶族寒门进入政治中枢,门阀制度不可避免的进入衰亡。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
- 余辉
-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玡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玄 谢道韫 谢琰 谢灵运 谢朓等。
华丽家族陈郡谢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 大鱼炖火锅
-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我们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门阀政治。我国的门阀政治开始于汉,真正盛行于晋,隋唐盛行。直至隋朝科举开始到武则天借助山东门阀及科举政策干掉关垄集团最后一直到五代十国战乱,才彻底将门阀。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九品中正制类似于一种推荐制度.在那个年代,官员往往会相互推荐对方的孩子做官,逐步形成门阀联盟。建立在“道德”上的选官制度最终被“人情、关系”腐蚀,最终出现了世卿世禄的士族门阀。
- u投在线
-
九品中bai正制九品中正制du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zhi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 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1、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 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