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隋朝皇帝杨坚在位时,宗室封王的人有哪些

2023-07-10 16:51:24
共1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滕王

滕穆王杨瓒(隋文帝弟)

嗣王杨纶

嗣王杨诜

道王

道宣王杨嵩(隋文帝弟,追封)

嗣王杨静

卫王

卫昭王杨爽(隋文帝弟)

嗣王杨集

蔡王

蔡景王杨整(隋文帝弟,追封)

嗣王杨智积

河间王(郇王)

河间王杨弘(隋文帝从侄)

郇王杨庆

观王

观德王杨雄(隋文帝从侄)

晋王

杨广(隋文帝子,改封太子)

嗣王杨昭(改封太子)

秦王

秦孝王杨俊(隋文帝子)

嗣王杨浩

蜀王

杨秀(隋文帝子)

汉王

杨谅(隋文帝子)

长宁王

杨俨(杨勇子)

平原王

杨裕(杨勇子)

安成王

杨筠(杨勇子)

安平王

杨嶷(杨勇子)

襄城王

杨恪(杨勇子)

高阳王

杨该(杨勇子)

建安王

杨韶(杨勇子)

颍川王

杨照(杨勇子)

房陵王

杨勇(隋文帝子,追封)

以下是隋炀帝时封的藩王:

河南王

杨昭(隋炀帝子,改封晋王)

豫章王

杨暕(隋炀帝子,改封齐王)

齐王

杨暕

嗣王杨政道

赵王

杨杲(隋炀帝子)

燕王

杨倓(杨昭子)

越王

杨侗(杨昭子)

代王

杨侑(杨昭子)

相关推荐

杨广孙子杨政道下场如何 杨政道生平简介

历史上,杨政道是隋炀帝孙子,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政道出生前,他的父亲就被宇文化及给害死,当时隋朝已经濒临灭亡,要不是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可能杨政道也活不长。此后杨政道被拥立为隋王,不过他当时只有两岁,还不能处理各项事务。而且后隋迟早会被大唐击败,等李靖率兵攻灭东突厥后,杨政道只能乖乖投降。杨政道回到唐朝,李世民并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封了一个官职,而杨政道一直活到了唐高宗初年,其一生也是经历了起起落落。 一、遗腹子 杨政道,又名杨正道、杨愍,是隋炀帝儿子杨暕的遗腹子。杨暕,是隋炀帝萧皇后所生次子,也是嫡子。不过,他上边有个哥哥杨昭,说起继承皇位来,他的希望不大。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的嫡长子杨昭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册立杨暕为齐王。 虽然哥哥为皇太子,但是杨暕也并没有完全放弃继承大统的希望,毕竟伯伯杨勇、父亲杨广的前事不远。杨勇虽为嫡长子,被册立为太子了,最后不是也被老二杨广给挤下台了吗?父亲杨广能那样做,儿子杨暕怎么就不能了? 所以,年方二十出头的杨暕对于未来,还是充满着无限希冀的。他一方面用心向父母尽孝,操心国事尽忠,另一方面也不忘极力礼交士大夫,以便为自己赢得好名声。 人的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就在杨昭被册立为皇太子仅仅一年后,居然病死了,才二十三岁,真是英年早逝啊!死去的太子是嫡长子,作为嫡次子的杨暕毫无疑问是下一任皇太子的最佳人选。 隋炀帝对杨暕寄予厚望,让他担任要职进行锻炼。杨暕手下也有一批能干的人,辅佐着他打理朝政,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群臣见此,也纷纷投其门下,准备拥戴他为国家储君。 杨暕自己也认为皇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便开始了骄奢霪逸,胡作非为。正所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杨暕的享乐也开始的太早了。他的父亲杨广为了扳倒太子杨勇,装模作样隐忍了十多年,他还没忍一会儿就有点儿飘飘然憋不住了,不知道自己算哪根葱了。而这也恰恰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杨暕手下虽有几个能干的人,但是只知道溜须拍马的攀附之辈更多,想着法子逗主子开心,加之杨暕二十来岁血气方刚,一时间荒唐事就做多了。 最后的结果是,杨暕失去了父皇的恩宠,并被软禁起来。直至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父亲被逼自缢而死,他和俩儿子一起被乱兵拉到街上杀了。 三十四岁的杨暕到死还在怨恨父亲,以为是父亲不顾父子情,派人杀了他全家。好在他有个女人(姓氏、身份不详)怀孕了,跟着萧皇后死里逃生。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一个儿子,便是杨政道。 二、傀儡帝 襁褓之中的杨政道跟着萧皇后,先是依附有着血海深仇的宇文化及苟延残喘,后来,窦建德率军打败了宇文化及,就又跟着祖母依附了大夏割据政权。 隋恭帝杨侗皇泰二年(619),年仅二岁的杨政道被窦建德封为郧公。第二年(620),东突厥的处罗可汗感念隋朝曾帮助过东突厥,对东突厥有恩,加之妻子是隋朝的公主,就决定拥戴杨政道为帝,重新建立隋朝。 这年二月,在东突厥势力范围内的原隋朝定襄郡,处罗可汗拥立年仅三岁的杨政道为隋朝皇帝,对外称隋王,避免引起唐朝政府的过多不满。杨政道在处罗可汗和祖母萧太后的帮助下,设置百官,建立了行政机构,一如隋朝旧制。 就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为后隋的小朝廷建立起来了。而杨政道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君,由于年纪小,加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实际上只是一个在东突厥控制下的傀儡皇帝而已。 尽管三岁小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但是他毕竟也是一个拥有着皇帝称号的君主,况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隋朝皇孙。 后隋名义统治下,有着一万多隋朝末年逃亡北方避难的中原民众和隋朝军臣,艰难地维持着隋朝的统治。 作为一个傀儡君主,加之年龄小,杨政道很难有什么作为,所以历史上有关他治国理政的记载几乎为零。一个小孩子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当了十年的后隋皇帝,直至唐朝大军北伐杀到,小朝廷的旗帜倒下了。 三、易代臣 后隋立国的第十一个年头,即唐朝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灭亡了东突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靠山没了,后隋小朝廷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继处罗可汗后的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带着小皇帝和萧太后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并没为难这祖孙俩,以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这样一来,年仅十三岁的杨政道,在隋唐易代后,又成为了唐朝的臣子。 后来,杨政道被唐朝任命为专门给皇帝管理衣物的尚衣奉御。尚衣奉御,是从五品,虽然权力不大,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让他做尚衣奉御,一方面是唐朝皇帝对外显示优待前朝宗室的姿态,以赢得人心,另一方面将其放在身边,也可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打着隋朝旧主的旗号犯上作乱,可谓一举两得。 杨政道这位易代臣,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去世,活了三十多岁。他的儿子杨崇礼、孙子杨慎矜均为唐朝显官。 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后隋傀儡皇帝,杨政道的历史功过我们不需评价。他的结果,比起历史上的许多亡国之君来,可以说幸运多了。 他的不幸是,出生前父亲死了、隋王朝灭了,襁褓之中就作为隋朝遗少颠沛流离;他幸运的是,遇上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开明的皇帝,长大后得以继续安享富贵人生,最后有个善终,比起祖父隋炀帝和父亲杨暕被权臣杀害,他好的太多了。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8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
2023-07-10 08:49:401

历史上慕一宽的记载简介

慕一宽在历史上的原型为杨政道; 杨政道简介: 1、《北史》作杨愍,生于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之孙,齐王杨暕遗腹子,他的两个哥哥和父亲在隋朝末年被权臣宇文化及杀害; 2、武德三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3、贞观四年正月,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杨政道后来担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杨政道去世,其后事迹,史无记载。
2023-07-10 08:49:461

38师机动队杨政道到底是好的坏的

坏的。杨政道的角色定位是充满魔性魅力、口才出色、拥有性感大脑的稀世骗子所以是坏的。《38师机动队》是由韩正河、韩东和,黄俊赫导演编排。
2023-07-10 08:49:531

38师机动队杨政道是好人吗

不是。38师机动队杨政道不是好人,是个充满魔性魅力、口才出色、拥有性感大脑的稀世骗子,38师机动队是由韩正河、韩东和、黄俊赫导演,韩正勋编剧,马东锡、徐仁国、崔秀英等主演的金土迷你连续剧,该剧讲述了首尔市政府机动队科长与骗子同心协力,在征收高额滞纳税金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惊心动魄的故事。
2023-07-10 08:49:591

38师机动队杨政道喜欢谁

剧中杨政道是接替马东锡饰演的白成日成为首尔市厅38机动队科长或者更高的职位,然后和千胜熙在一起了,杨政道和崔秀英饰演的千胜熙应该是有感情戏的,从预告片7可以看出
2023-07-10 08:50:061

杨政道的家族成员

祖父:隋炀帝杨广祖母:萧皇后父亲:齐王杨暕 儿子 杨崇礼,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 孙子 杨慎矜,杨崇礼之子,官至御史中丞。杨慎名,杨崇礼之子。杨慎余,杨崇礼之子。 孙女 杨氏,杨崇礼之女,嫁曹州参军辛氏,生子辛景凑。
2023-07-10 08:50:121

隋炀帝杨广去世后,他的嫔妃、儿女下场如何?

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尽管客观来说,他的部分行为举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京杭大运河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总体上他依然是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结果惹得朝野内外怨声载道。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于江都发动兵变,将杨广缢杀,而隋朝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君王被弑杀后其家属也尽数遭诛的例子。那么,作为暴君隋炀帝的家人,他的亲属们在其死后遭到了怎样的对待,最终下场如何呢?由于隋炀帝后妃们的下落基本上已经全部无从考证,我们只能是说说在史书当中有着明确记载的萧皇后。作为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萧皇后从小就十分知书达理、温良贤淑,因此深受杨广的宠爱。关于二者的深厚感情,从她为杨广生下三子一女,且全力讨好隋文帝、独孤皇后,帮助丈夫夺嫡就可以大体看得出来。江都之变爆发后,萧皇后最初是与众皇室成员一同被叛军安置在了聊城,后来窦建德攻下聊城,又将其转移到了武强。没过多久,萧后的妹夫突厥处罗可汗派遣使者与窦建德交涉,又将萧后迎接到了突厥。贞观四年(630),唐太宗派兵灭了东突厥,萧后被迎回长安,且得到了名义上女婿太宗皇帝很高的礼遇。在京生活十七年后,八十一岁高龄的萧后驾返瑶池,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但总体上还算安稳的一生。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隋炀帝的儿子们。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共有过四个儿子,不过其中老三不幸夭折,嫡长子杨昭也早在杨广遇害之前就病逝了。除了早逝的这两个,隋炀帝的嫡次子杨暕和四子杨杲都于江都之变众遇害,和父亲一同前往了黄泉。据史书记载,身为嫡次子的杨暕在哥哥杨昭死后认为按照次序应该由自己当太子,但又担心兄长的三个孩子会得到父皇的垂青,因此暗中搞了许多厌胜之术,希望能够通过诅咒自己的侄子来获得皇位。然而,没过多久杨暕的行为就暴露了,而杨广尽管怒不可遏,但还是饶恕了他的死罪。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时,杨广下意识地以为是杨暕作乱,可见其心目中一直对其心存戒备。杨广死后,宇文化及很快便派人抓捕并杀害了杨暕,而杨暕则临死前还以为是父皇要除掉自己,这对父子实在令人感慨。杨暕遇害时年仅三十四岁,而和他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两个孩子。杨广的幼子杨杲在其政变发生时年仅十一岁,年幼的他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是害怕地躲在父亲身边,随后便被叛军杀害。综上所述,杨广的两个儿子是早逝,两个则是随其一同遇害,不过,所幸杨昭留下了三个儿子,而杨暕则还有一个遗腹子躲过了一劫。杨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杨侑、杨侗和杨倓,杨侑先是在长安被李渊拥立为帝,随后禅让皇位,并于十五岁时因病去世;杨侗在隋炀帝遇害后被洛阳的大臣们拥立为帝,后来被王世充所杀;至于年纪最小的杨倓,则是因为随祖父一同前往了江都而死于了政变当中。杨暕的遗腹子名叫杨政道,他在事变之后随萧皇后前往了突厥,并在处罗可汗的帮助下成为了后隋政权的隋王。东突厥灭亡后,杨政道被唐太宗封为员外散骑侍郎,最终病逝在了长安。最后,我们再说说隋炀帝的女儿们,根据《北史》的记载,隋炀帝的女儿应当不在少数,但史书明确记载的只有两位,那便是南阳公主和杨妃。南阳公主是隋炀帝与萧皇后所生的长女,也是宇文化及弟弟宇文士及的妻子。江都之变爆发后,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决裂,并投奔了李渊父子,最终在福庆寺出家为尼。杨妃的名讳和生母都不详,她于唐朝初年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宠妃,并为其生下了李恪、李愔两个儿子。其中,李恪为人英勇果断,被太宗皇帝认为很像自己,并一度成为了皇位的有利争夺者,只不过在长孙无忌的打压之下,他最终不但没能成为太子,还丢了性命。至于李愔,他性格顽劣、时常做出出格的事情,因此屡遭贬官,最后受到兄长李恪的连累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最终死在流放地。总的来说,隋炀帝杨广的四个儿子都没能得到善终,甚至他的四个孙子当中也只有杨政道活到了成年,并寿终正寝。另外,他的两个外孙也是一个被害,一个被流放,下场也不算好。如此看来,当亡国之君的亲属实在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2023-07-10 08:50:254

定襄大捷:唐帝国让东突厥走向灭亡之战

隋朝末年,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日趋强盛,内部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居住在今新疆一带,东突厥居住在今内蒙和山西、河北的北部。当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地方势力割据一方,东突厥族乘机向内地发展。为了争夺天下,刘武周、梁师都、李渊等都曾利用过东突厥。 突厥骑兵 李渊起兵太原时,曾派大将军刘文静联络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派人送给李渊一千多匹好马,二千多名骑兵,协助李渊作战。唐王朝建立后,东突厥自恃有功,骄恣蛮横,索取无度。李渊因忙于内政,没有力量对付突厥,只好采取退让的态度,每年给与突厥大量的钱财。 颉利可汗上台之后,兵力强盛,以为唐朝软弱可欺,不仅进犯其边境,还支持地方割据势力,反对唐朝。唐太宗忍无可忍,与东突厥之战一触即发。 定襄城(今大同市西北)是东突厥的大本营,隋朝灭亡以后,突厥把隋炀帝的皇后萧后及齐王之子杨政道收留在这里,并立杨政道为隋王。凡跑到突厥的 *** ,都由杨政道统管,额利可汗也在定襄城一带驻有重兵,多次对唐朝进行骚扰。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太宗正式决定出兵突厥,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行军大总管,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以及李道宗、薛万彻、卫孝节等,分道出击,计六总管,合兵力十余万,皆由李靖指挥。 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领三千轻骑从马邑出兵,迅速攻占了定襄城南面的恶阳岭。颉利可汗时驻军定襄城,他完全没有想到唐军会来的这么快。他认为「 ”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就在颉利可汗犹豫不定时,李靖抓住了战机,在夜里出兵,攻占了定襄城,颉利率部向北逃去。 定襄城已破,颉利只得撤军,去往碛口,途经白道时(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北,河套通往阴山以北的要塞),遭遇了李勣的伏兵,颉利败军被堵,又被李勣杀得大败。「 ”由是酋长率部落五万降于勣”(《旧唐书·李靖传》)。 在唐军大兵压境、节节胜利的形势下,颉利可汗已无力对抗,只得遣使谢罪请和,表面上愿意举国内附。唐太宗识破他的缓兵之计,将计就计,同意遣使谈判,派唐俭、安修身持节安抚,并命令李靖前住招降。 李靖画像 此时,李靖、李责力两军已会师白道,他们猜透唐太宗的意图,并意识到如果让颉利退到漠北,道远路阻,难于追及,就会养成后患。为了利于速战速决,便不经疏奏,共同制定了突袭的作战计划。 李靖挑选精骑一万,携带二十日干粮,从白道出发,李勣率军紧跟其后,直入阴山。而此时的颉利可汗自持有缓兵之计,警惕之心全无,直到唐军前进到距颉利驻地十五里时,才被发现。 颉利仓猝应战,部下纷纷溃败。结果,李靖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人,俘虏了颉利的儿子叠罗施和突厥人民十余万口,颉利的妻子隋朝义城公主也被唐军杀死。 颉利看大势已去,本想带残部逃往漠北,却又被李勣堵了返路,只好调转马头,西逃吐谷浑,途中众叛亲离,颉利大酋长也率领部下投降了唐朝。 之后,颉利投奔苏尼失部沙钵罗设,唐将张宝相率师进攻沙钵罗设,俘虏了颉利并押送到京城,苏尼失率部投降,从此恒安、定襄及漠南之地尽归唐朝,唐太宗也拥有了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统一了唐朝的北部边境。 贞观四年(630)三月,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灭亡,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
2023-07-10 08:51:251

义成公主为救大隋连嫁四任可汗,最后怎么样了?

古代的时候,中国皇帝为了安抚邻藩,常常会用公主和亲。和亲的公主,远离父母亲人,孤苦伶仃远嫁他乡。当皇帝的人,一般舍不得用自己的女儿和亲,所以就会从宗室之中挑选适当的女子,册封为公主,让她以公主的身份和亲。大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册封宗室之女为义成公主,让她远嫁突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义成公主依照胡俗,又嫁给始毕可汗。当时的雁门关,加上百姓也只有15万人,突厥却是倾全国铁骑数十万急攻雁门。在雁门41城被突厥攻破39城的情况下,隋明帝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义城公主心系中国,想方设法搭救隋明帝,她撒谎说突厥北边被偷袭,诱使始毕可汗退兵。(帝遣使求救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始毕云:“北边有事”。援兵亦至,始毕解围去。)义成公主如此维护中国,如果隋明帝没有败光大隋基业,义成公主的历史地位,绝对不会低于唐朝和亲的文成公主。只可惜,隋明帝太能折腾了,把自己折腾得吊死在江都,把好好的大隋江山折腾成了李唐天下了。义成公主成了没有祖国的和亲公主。她为了保住大隋朝复国的一丝希望,让她的丈夫处罗可汗拥立隋明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可怜的义成公主,为了祖国远嫁和亲,到这个时候,已经从胡俗嫁了三个可汗了。她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本来是想继承中国正统。只可惜,成王败寇,此时的中国正统,已经是武德天子李渊了。杨政道的后隋政权,已经不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失去了正统地位,成为流寇性质了。后隋政权苟延残喘数年,最终于贞观四年灭亡。当时的大唐名将李靖,奉李世民之命,突袭后隋政权所在地定襄。隋王杨政道向大唐政权投降,被李世民妥善安置,得了善终。义成公主随丈夫颉利可汗逃亡铁山,在铁山之战中被李世民的军队杀死。义成公主被杀一事,典出资治通鉴,原文是:“李靖斩首万级,杀义成公主。”义成公主为了祖国远嫁突厥和亲,忍辱负重连嫁了启民、始毕、处罗、颉利四代可汗。她本来应该像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被供奉,却落得死在李世民大军屠刀之下的下场。她是伟大的,也是可怜的。没办法,只能怪大隋朝摊上了杨广这么一个败家皇帝,只能怪杨广连累了义成公主!
2023-07-10 08:52:213

给隋炀帝戴了五次绿帽子的萧皇后,有着怎样的一生?

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历史上迷倒君主的女人不计其数,传说中萧皇后号称最抢手的女人,纵然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后宫佳丽无数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传她先后侍奉过六任帝王。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我认为那都是虚构的,只是《隋唐演义》对她的污蔑,不可信。其一,《北史》关于宇文化及和窦建德的篇章中并无萧皇后当过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的记载,倘若萧皇后真与这两人有点什么的话,《北史》是不可能一带而过的。其二,萧皇后与突厥番王的事更是不可能的。隋炀帝杨广死后,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四处后来被义成公主(隋宗室女)迎其至东突厥,东突厥的可汗将他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理,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突厥王并不承认大唐,反而视隋朝为正统,尊杨政道为“隋王”,史称“后隋”,萧后与其居定襄。期间,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大漠长达10年,然而不论《北史》《旧唐书》亦或是在萧皇后的传记,都找不到关于其被两世突厥王立为妃子的记载,可见传言不为真。其三,《旧唐书》、《新唐书》中并无李世民纳萧氏为“昭容”的记载。不说其他,且以年龄来看,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灭东突厥后,迎萧皇后回长安城,时年李世民32岁,而萧皇后已经63岁,比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年纪还大,李世民再怎么也不会对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有旖旎想法,或许曾经有过“恨不相逢未嫁时”吧。且看魏征(徵)的两段话:“二后,帝未登庸,早俪宸极,恩隆好合,始终不渝。文献德异鳲鸠,心非均一,擅宠移嫡,倾覆宗社,惜哉!《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高祖之不能敦睦九族,抑有由矣。萧后初归籓邸,有辅佐君子之心。炀帝得不以道,便谓人无忠信。父子之间,尚怀猜阻,夫妇之际,其何有焉!暨乎国破家亡,窜身无地,飘流异域,良足悲矣!”“ 昔文皇潜跃之际,献后便相推毂,炀帝大横方兆,萧妃密勿经纶,是以恩礼绸缪,始终不易。”若李世民真纳萧皇后为“昭容”,魏征是不可能不说点什么的。传言何来?许是袁天罡那一句“母仪天下,命犯桃花”的批语,许是她太过倾国倾城,或许《说唐》、《隋唐演义》、《唐史通俗演义》的作者们想让小说更有趣,许是本身就认为在她流亡过程中,那些掌权的男人不会错过如此美人,于是便在这些经历中给她添上了香艳故事,然而终究只是小说家言,不是真实的,也不能以此去评论她,那对于一个经历坎坷的女子是不公平的!许是历史都看不过去了吧,2013年11月扬州发现的隋炀帝墓(杨广下葬时已非皇帝,故称帝墓而非帝陵)中发现了一具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随葬品及遗骸的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墓主人为隋炀帝的萧皇后。可见《资治通鉴·唐纪》所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是真的,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会让自己的昭容,在其死后与前夫隋炀帝杨广合葬,给自己难堪吗?总算,历史给了她一个说法,不想让她带着污名而去,让我们发现了真相。
2023-07-10 08:53:005

杨坚杨广的后代死绝了吗 隋朝皇室死绝了吗

隋朝皇室没有死绝。杨广有四子分别是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以及早夭的(殇子铭 )杨昭生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这三人死后都没有留下子嗣。杨暕有三子其中长子次子都被宇文化及所杀,还有一个遗腹子杨政道,杨政道一直活到唐高宗时期并有儿子一人杨崇礼,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孙子三人,杨慎矜官至御史中丞。杨慎名,杨慎余。杨杲十二岁时被杀没有留下子嗣杨坚有五子分别是长子 房陵王杨勇,次子 隋炀帝杨广,三子 秦王杨俊,四子 蜀王杨秀,五子 汉王杨谅。杨坚的孙子除了杨政道以外都被宇文化及杀了网页链接百度百科 杨广
2023-07-10 08:54:147

萧皇后的6任丈夫都是皇帝,作为一个古代女人,她内心是如何的?

但凡遇到乱世,最可怜的就是普通百姓,被迫卷入战乱,往往会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而这其中,又以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虽然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往往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在和平年代,至少大部分都能相夫教子,一生倒也不至于太过艰难。但乱世就不同了,乱世到来,女性往往会失去丈夫、儿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战利品,那个时候,女性的命运就更加悲惨,真正是身似浮萍。就比如著名的萧皇后,在各种传说和演义中,我们的萧皇后曾嫁过六个人,这六个人在历史上还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说起来都算是帝王级别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李密、处罗可汗和李世民。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萧皇后只有一个丈夫,即隋炀帝杨广,而另外五个人中,除去李密,其余四个人都和萧皇后有过接触,只是这种接触更多的和政治有关系,而不是野史中带有旖旎色彩的关系,再怎么说,萧皇后都是隋朝的皇后,而且隋朝灭亡的时候,萧皇后已经年过五十,后来被李世民接回的时候更是已经年过六十。说起来,萧皇后的出身也是相当不错的,她是南梁和西梁皇室之后,在开皇年间成为晋王妃,为杨广的夺嫡做了不小的贡献,等杨广成为太子,萧皇后就成为了太子妃,而等到隋文帝去世,杨广登基,萧皇后也就成了萧皇后。不过萧皇后在做皇后期间对杨广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她更多的就是作为杨广的解语花一个存在,比如杨广和萧皇后蜗居江都的时候,杨广曾揽镜自照,然后对着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萧皇后已经惊呆了,然后问道:"大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然后我们的隋炀帝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这应该是两人之间最伤感的对话了,隋朝江山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杀伐果决的杨广也已经回天无术,就不用说做惯了深宫妇人的萧皇后,在两人说完这段话不久之后,宇文化及就带着骁果军起兵反了,然后隋炀帝被杀,从此再也没有人能为萧皇后撑起一片天,而她却不得不辗转各地,被命运牵着走,还要保护着仅有的皇室遗腹子杨政道。杨广死后,萧皇后和宫女把漆床板撤掉弄了个小棺材,好歹将杨广放了进去。然后,萧皇后就和杨广后宫中的一种女子被宇文化及装上车准备北归回家,但是很不幸的是,宇文化及和骁果军的北归并不顺利,反而困难重重,他们俨然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宇文化及领着的骁果军败给了李密领着的瓦岗军。失败之后的宇文化及继续带着萧皇后等一众女子逃窜,逃到了魏县一带,在各种野史和演义中,萧皇后曾被李密得到,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密虽然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是并没有俘虏萧皇后等人,在他们的对决中,双方损失惨重,李密也仅仅是险胜。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是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元宝藏逼到了聊城,紧接着不久就被窦建德处死,而萧皇后等杨广的后妃就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的原配曹氏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在她的干涉下,杨广的妃子们都出家为尼,而萧皇后则被安置在了武强县。不过,萧皇后在武强县生活的时间也不长,因为突厥那边很快就来人了,突厥在隋末这段时间发展的很快,已经成为一股非常强势的力量,甚至能够干涉中原这边的割据势力争夺战,隋朝灭亡之后,处罗可汗受妻子义成公主的委托,派出使者南下迎接萧皇后等人北上。义成公主是杨广的堂妹,对萧皇后和杨政道等人比较关注,在突厥的干涉下,萧皇后带着杨政道等人就到了突厥,但是并没有和处罗可汗以及义成公主生活在一起,他们被安置在了定襄郡, 在这个地方,处罗可汗帮助杨政道复立大隋政权,算是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一直到了贞观四年,李靖奉命攻灭东突厥,杨政道和萧皇后被迎回大唐,这个时候,萧皇后已经年过六十,李世民对萧皇后和杨政道还是比较礼遇的,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杨政道还做了一个小官。要说李世民和萧皇后之间存在什么私情,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这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安排,作为前朝的皇后,李世民必然会让世人看到自己仁善之举,他必然是会善待萧皇后的,但也仅此而已。我们看萧皇后的一生,如果说前半生是幸福的,她享尽了荣华富贵,而后半生则是凄惨了,被数个割据势力俘虏,很多时候,所谓的安置就是软禁,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从这个人手中到那个人手中,萧皇后从来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随遇而安,她后半生最大的慰藉或许就是将杨政道抚养长大了。
2023-07-10 08:54:4412

隋朝灭亡之后,萧美娘到底有没有嫁给李世民呢?

萧美娘是《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演义中的原创人物,她的历史原型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但是小说演义中的萧美娘和真实历史中的萧皇后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美娘并没有嫁给李世民,那些关于李世民娶了萧美娘的说法,大多出自于各种野史和评书演义之中。传统评书中的萧美娘在传统评书当中,萧美娘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公主,她年轻的时候便被相面的术士评价“母仪天下,命带桃花”。果然不久之后她便被献给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在杨广登基之后,她成为了后宫之中最受宠爱的萧妃。已经成为贵妃的萧美娘并不安分,在跟随隋炀帝杨广下扬州的途中,她开始与同行的大臣蒲山公李密眉来眼去。后来李密成为了瓦岗军的头领,心里依然对萧美娘念念不忘,以至于在扬州城瓦岗军夺得了传国玉玺后,李密居然甘愿用玉玺换取萧妃。李密的荒唐行为引来了瓦岗散将,成为了孤家寡人的李密很快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击败,萧美娘也被抢到了李建成的帐中,得到了萧美娘的李建成开始不理政事,日日玩乐,这引来了当时潼关主帅罗成的不满,年轻气盛的罗成直接闯王府大骂李建成。为了除掉罗成这个眼中钉,李建成设计让罗成马陷淤泥河,死在了苏定方的手中。不久之后,出征归来的秦琼知道了这件事,他带领贾柳楼的众兄弟闯太子府为罗成报仇,尉迟敬德在太子府的后宅发现了萧美娘,一怒之下将萧美娘摔死,至此萧美娘的剧情全部结束。野史演义中的萧美娘关于萧美娘的结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曾广为流传,情节较比上面的故事更为曲折。说的是在扬州会之后,宇文化及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杨广,霸占了萧美娘。但是没过多久,宇文化及就被窦建德打败,萧美娘也随之被窦建德纳入帐中。在霸占了萧美娘一段时间之后,窦建德还算比较理智,他为了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将萧美娘作为筹码,送给了当时兵强马壮的突厥人,以此向突厥人借兵攻打大唐。突厥可汗见到如此美艳的萧美娘自然是视若珍宝,当下便同意了借兵给窦建德。但是得到了突厥兵的窦建德却依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没多久便被李世民消灭了。另一边被送给突厥的萧美娘也开始了她漫长的草原生活,在草原上,萧美娘连续服侍了两任可汗,终于在贞观三年,李世民派李靖统领六路大军一举灭掉了突厥国。萧美娘也得以再次回到中原,这时的萧美娘已经是年近半百,但由于她驻颜有术依然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被纳入了后宫。在这段传说之中,萧美娘先后经历了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两位突厥可汗、李世民共计六位帝王,她也因此有了那个被网友调侃的戏称。历史上的萧皇后说完了演义小说中的萧美娘,再说说真实历史上的萧皇后,历史记载萧皇后是西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当时江南地区的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明帝萧岿便将这个女儿交给了自己的弟弟东平王萧岌收养。没想到萧岌夫妇在收养了萧皇后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双双离世。年幼的萧皇后只能栖身与她的舅父张轲家中,张轲家境贫寒,萧皇后在舅父家中需要跟随家人一同劳作。后来隋文帝为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选妃,测了很多女子的生辰八字都显示不吉,测到萧皇后时,卦象才显示为吉,于是萧皇后被册立为了晋王妃。这一年杨广刚满十三岁,而萧皇后是十五岁。《北史 列传第二》: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炀帝为晋王,文帝为选妃于梁,卜诸女皆不吉。岿乃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遂册为妃。入宫之后的萧皇后在与隋炀帝杨广共同生育了两男一女共三个孩子,分别是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和长女南阳公主。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了江都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杨广,这一年杨广五十岁,萧皇后五十二岁,虽然宇文化及霸占了杨广的后宫,但是后宫之中有一大批年轻貌美的妃嫔,想来宇文化及应该不会对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萧太后有什么兴趣。《隋书 列传第五十》: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不到一年的时间,宇文化及便兵败,被夏王窦建德擒获,窦建德选择拥立杨广的嫡孙杨侗为帝,这样五十三岁的萧皇后便成为了太皇太后。史书记载窦建德的妻子曹氏非常强悍,窦建德对于杨广的一众妃嫔根本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另外窦建德非常倚仗突厥的势力,当时突厥的贺敦是隋朝的义成公主,有这一层关系在,他自然不可能对这位五十三岁的太皇太后动什么心思。《北史 列传第二》: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公元620年,处罗可汗立萧皇后的孙子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政权,史称“后隋”。虽然说是一方政权,但实际上杨政道也只是王并不是皇,整个定襄也只有一万多人。《旧唐书》:三年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隋末中国人在虏庭者,悉隶于政道,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一万。在定襄生活了十年之后,李世民在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灭掉了东突厥,迎回了已经六十四岁高龄的萧太后和十三岁的杨政道。回到大唐之后,李世民赏赐了这祖孙二人宅院,并封了杨政道官位,每月可以按时领取俸禄。一直到萧太后去世,李世民下令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在扬州合葬。在2013年发掘的隋炀帝墓中发现了萧皇后的后冠,证实了这一记载。《北史 列传第二》: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在萧皇后回到中原的时候,李世民刚刚三十三岁,并且他有着众多的年轻妃嫔,其中有一位就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也就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李恪的生母。因此按照辈分来算萧皇后应该算是李世民的岳母,试想正值壮年的李世民怎么可能会对这位年过花甲的岳母产生兴趣呢。所以综合以上内容,说李世民娶了萧美娘都是些无稽之谈,无非是一些后世的评书、演义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读者、听众而杜撰出来的情节。
2023-07-10 08:56:064

隋炀帝有几个儿子啊!

隋炀帝有4个儿子。1.元德太子杨昭,母萧皇后,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2.齐王杨暕,母萧皇后,遗腹子杨政道。3.赵王杨杲,母萧嫔。4.子早夭(殇子铭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4]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 ,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2023-07-10 08:57:063

隋炀帝死后,他的后代是什么结局?现在还有后人在吗?

隋炀帝的直系后代本就不多,唐代隋后,把隋炀帝写成是荒淫无道的皇帝,实际上,杨广一生仅仅只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还大多是正宫萧皇后所生,如果杨广是一个纵情声色的皇帝,子女不会这么少,以至于他晚年想找继承人都只能从孙子里面找。 杨广的后代在隋末战乱中,很多都被杀掉,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想抢他家皇位的反叛者们不允许杨广的子孙活着,勉强遗留下来的也在唐朝中期因为政治斗争被灭族,反而他的外孙有一支或许延续至现代。 杨广的四个儿子及后裔的去向 长子杨昭: 生母萧皇后,杨广继位后的当年就公开册封他为皇太子,但他身体不好,在杨广登基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太子也只做了一年。他留下了三个儿子,长子燕王杨倓是杨广最喜欢的孙子,一直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正常情况下,如果隋朝能延续下去,杨广之后的继承人肯定是燕王杨倓,但不幸的是,江都兵变时,跟随杨广的杨倓被叛军杀害。 杨昭的另外两个儿子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在杨广去江都时,分别受命镇守洛阳和大兴(长安)这两京 。 在镇守两京期间,杨侗和杨侑又分别被王世充和李渊拥戴为傀儡皇帝,在王世充和李渊的安排下,还双双的禅位给这两大反王,最后的结局也都不太好,杨侗和杨侑被王世充和李渊分别杀害。 杨侗和杨侑之后,被王世充杀死的杨侗无后代,李渊 (杨广表弟,名分上是杨侑的表叔爷) 倒是给杨侑安排了个继子 杨行基(杨氏族人,非杨广血脉) 继承国公爵位,这一支杨广名义上的后人到杨行基的儿子那一辈就没有 历史 记载了,估计是消亡在 历史 洪流中。 次子杨暕: 生母萧皇后,杨暕在兄长杨昭死后,本来有机会做太子,但因品行不端被杨广厌恶,不但放弃了立他为继承人的想法,还一直把他圈禁在身边,江都兵变时,杨暕和杨广同时遇害,杨暕活着的两个儿子也被叛兵所杀。 但杨暕有位怀孕未生的嫔妃侥幸存活了下来,并顺利的生下了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几经辗转,杨政道和祖母萧皇后流落到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灭亡东突厥时,萧皇后和杨政道归唐,怎么说都是亲戚,唐朝又江山稳固,所以李世民给杨政道封了个小官,恩养起来。 杨政道于唐高宗永徽初年病逝,留下了一个儿子杨崇礼,一度在唐玄宗执政时还做到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爵位也封到弘农郡公,杨崇礼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慎矜,杨慎名和杨慎余,都在唐玄宗年间成为朝廷官员,长子杨慎矜还继承了弘农郡公的爵位。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没准这一支杨广血脉能延续下去,可惜他的长子杨慎矜得罪了权相李林甫,被李林甫诬陷意图谋反,试图恢复隋朝,结果,杨慎矜连同两个弟弟,包括所有的族人被李林甫全部杀掉,这一支杨广后裔绝嗣。 幼子杨杲: 杨杲是杨广幼子,非萧皇后所出的庶子,生母也姓箫,身份是嫔妃,杨杲因为年幼,也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抚养,江都兵变时,才十二岁的杨杲和杨广一起遇害,无后代。杨杲在排行上是杨广的第四个儿子,但杨广的三子早夭,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杨广的两个女儿及后裔的去向 长女南阳公主: 嫁给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 宇文士及(发动江都兵变的宇文化及的弟弟) ,江都兵变时她就和隋炀帝在一起,因是女子,又是宇文化及弟媳,所以没有被杀,宇文化及后来带兵西进,在河北被窦建德干掉,宇文士及担心被杀,抛弃妻子跑到长安投降了李渊。 但南阳公主却留在了河北,视她的丈夫、也是杀父仇人宇文化及之弟的宇文士及为仇人,并坚决不愿意降唐,窦建德兵败后,南阳公主拒绝了和投降唐朝李渊的丈夫宇文士及复婚,出家为尼。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生有一子宇文禅师,被窦建德杀掉,杀宇文禅师时,窦建德派人征求南阳公主的意见,她一点也不反对,认为隋臣诛杀叛逆同族是正常的。 次女杨妃: 杨广的这个幼女后来委身于唐太宗李世民,并生下了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李恪在唐高宗年间被权臣长孙无忌诬告谋反,被判处死罪,但李恪的后代仅仅是贬为庶民,都存活了下来,长孙无忌失势后,李恪一步步被平反,他的后代也继承了他的爵位。 五代宋初的南唐皇族李氏就曾追认李恪为祖先,另今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有个磨刀李村,村民自称该村是李恪的九世孙李衟所建,该村的李氏族人在唐朝以后出现过很多名人,延续到今天,已经遍布全国。 综上所述,隋炀帝杨广的儿子一脉,在唐朝建立初期就只剩下一个在突厥的孙子杨政道,他的后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到唐玄宗年间就全部消亡了,杨广绝嗣。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唯一还能和杨广的后代挂上边的,也就是杨广次女杨妃的儿子李恪延续下来的后裔了。 根据史书记载的隋炀帝后人如下: 1、长子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朝宗室,隋文帝杨坚之孙,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萧皇后)。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大业元年(605年)立为皇太子。昭有武力,能拉强弓,性谦虚冲淡。言行举止,温和友善,未尝忿怒,饮居简朴,臣使有老父母,必亲问其安否,年终皆有惠赐。大业二年,来洛阳朝,体胖,因劳成疾,未几而卒,终年28岁。谥"元德太子"。 2、次子杨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 ,隋炀帝杨广次子,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母亲为皇后萧氏(萧皇后)。尤工骑射。及炀帝即位,封为齐王。元德太子卒,咸以杨暕当嗣,而杨暕骄恣不法,昵近小人,又挟左道为厌胜。事发,恩宠日衰。他因帝防闲,常怀危惧。618年,江都政变时为宇文化及所害,至死以为被其父炀帝所害,年三十四岁 3、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大业九年(613年),年仅七岁,封为赵王。拜河南尹。从幸淮南,诏行江都太守事。杨杲聪令,美容仪,隋炀帝有所制词赋,杨杲多能诵之。性至孝,常见隋炀帝风动不进膳,杨杲亦终日不食。又萧后当灸,杨杲先请试炷,萧后不许之,杨杲泣请曰:“后所服药,皆蒙尝之。今灸,愿听尝炷。”悲咽不已。萧后竟为其停灸,由是尤爱之。后遇宇文化及反,杨杲在隋炀帝侧,号恸不已。裴虔通使贼斩之于隋炀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 4、南阳公主杨氏(586年-?),隋炀帝杨广长女,母萧皇后。南阳公主姿容俱美、言行有节,隋炀帝特所钟爱。开皇十九年,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为妇谨肃有礼,世以为贤,有子宇文禅师。拜河南尹。从幸淮南,诏行江都太守事。一子名禅师,年且十岁。窦建德询问公主道:“宇文化及躬行弑逆,现在将族灭其宗。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主泣曰:“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建德竟杀之。就这样南阳公主最后的一点血脉,隋炀帝的外孙就这么死了。此后不久,南阳公主剃发为尼。 5、杨妃,唐太宗杨妃,隋炀帝之女。生卒年不详,武德初年进入秦王府。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高阳公主之母。《新唐书》说李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6、杨侑[yòu] (605年-619年),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 ,隋朝第三位皇帝。”隋炀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克长安之后,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杨广被杀后旋即为李渊所废,死后谥号隋恭帝。 隋炀帝杨广尽管做了很多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色好事,但是作为亡国之君,要么懦弱昏聩,要么荒淫残暴,都会留下骂名,一是客观事实,二是 历史 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亡国之君的后裔能够善终者极少,而杨广的后人会有例外吗? 一、隋炀帝后代的结局 隋炀帝杨广的子女有史料记载的是四子二女,儿子:杨昭,杨暕,杨杲,第三子早夭(殇子铭 );女儿:南阳公主,杨妃,唐太宗妃。 杨昭 ,嫡长子,母萧皇后。杨昭出生后就被祖父杨坚养在宫中,深得杨坚喜爱。在杨广被封为太子后,承袭其父爵位被封为晋王,杨坚去世后被杨广册立为太子。杨昭的性格和其父杨广大为不同,为人谦和仁爱,生活简朴。《隋书》载:“元德太子雅性谨重,有君人之量”“昭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可惜英年早逝,在被册立为太子后第二年因病去世。如果他继承了皇位,隋朝的命运可能会大不同。 杨昭留有三个儿子,长子燕王杨倓,长相俊美,爱读书,深得杨广喜爱,总是带在身边,在宇文化及叛变时,和杨广一同被杀,年仅十六岁。 杨昭次子杨侗 ,长相俊美,为人宽厚。在隋炀帝被杀之后,被部下拥立为帝,史称皇泰主,后被王世充所害,年仅十六岁。 杨昭三子杨侑 ,聪明伶俐,气度不凡。隋炀帝被杀之后,被李渊拥立为帝,史称隋恭帝,后被李渊废黜幽禁,十五岁即去世。 可见,隋炀帝长子一脉皆早亡,没有留下后人 。 隋炀帝次子杨暕 ,长相很漂亮,也是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喜欢的,本来有机会当太子,后因做下种种错事,和杨广之间产生隔阂并越发冷淡不信任,最终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被宇文化及所杀,所 幸留有一遗腹子,杨政道 。 杨政道,也有史书写作“杨正道”,在隋炀帝被杀之后,落入窦建德手中,后和母亲萧皇后被东突厥可汗接回东突厥,并建立了大隋政权,史称后隋。贞观四年,投降唐朝,被李世民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于唐高宗永徽初年去世,得以善终。 杨政道的儿子杨崇礼 ,历经武则天,唐玄宗等朝,为官清廉,深得皇室信任尊重,活了90多岁寿终正寝。杨崇礼有三子二女, 儿子杨慎矜,杨慎名,杨慎馀,女儿一嫁辛氏,一嫁萧氏 。杨慎名,杨慎馀和两个女儿事迹无史料记载。杨慎矜,杨慎名,杨慎馀兄弟之间友爱互敬,杨慎矜擅于理财,是唐朝的重臣,后因得罪权相李林甫, 三兄弟皆被李隆基赐自尽 ,此一脉后人情况不详。 隋炀帝第三子杨杲 ,相貌堂堂,十分孝顺,可惜年仅十二岁就和父亲一样被杀。 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 ,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在宇文化及诛杀隋炀帝后,南阳公主也断绝了和宇文士及的关系,窦建德欲杀其子年仅十岁的宇文禅师,她并未阻拦,可见是个狠角色。 隋炀帝次女 ,史料记载很少,也颇多争议, 是唐太宗的妃子,儿子李恪和李愔 ,都留有后人。 二、现在还有隋炀帝的后人吗?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隋炀帝后代当中,次子杨暕和次女杨妃一脉结局都不错,虽然经历种种磨难,但是按照封建大家族的韧性而论,是可能留有后人一直到现代的。 根据2014年的一则新闻报道,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本《杨氏族谱》,根据这本族谱,聚聚在丹阳及附近一带的杨氏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后裔。 当然,能否仅仅根据一本族谱就能断定其是隋炀帝的后裔呢?这个恐怕比较有争议。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像孔子家族长盛不衰的家族太少太少了。 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改州为郡,又改 度量衡 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 吐谷浑 、三征 高句丽 ,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 江都兵变 之后,为 宇文化及 叛军所弑。 杨侗 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唐高祖李渊 追谥为炀皇帝,夏王 窦建德 追谥为闵皇帝。 那么杨广死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杨广有四个儿子,有史可查的有两个女儿,《北史》记载萧皇后携其孙杨政道及诸女入于突厥,这样的话,杨广可能另有数女,淮南公主是否为其女不可考! 杨广的长子是元德太子杨昭,生母是萧皇后,有三个儿子,杨侑,杨侗,杨倓。杨昭身体不好,在杨广继位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留下了3个儿子! 他留下的三个儿子,长子燕王杨倓是杨广最喜欢的孙子,一直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假如如果隋朝能正常传下去,杨广之后的继承人肯定是燕王杨倓,但不幸的是,江都兵变时,跟随杨广的杨倓被叛军杀害。杨昭的另外两个儿子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在杨广去江都时,分别受命镇守洛阳和大兴这两京。 杨侗和杨侑又分别被王世充和李渊拥戴为傀儡皇帝,在王世充和李渊的安排下,还双双的禅位给这两大反王,最后,杨侗和杨侑被王世充和李渊分别杀害。被王世充杀死的杨侗无后代,李渊给杨侑安排了个继子杨行基继承国公爵位,这一支杨广名义上的后人到杨行基的儿子那一辈就没有 历史 记载了,无从考证。 杨广的次子杨暕,跟杨昭同母,因品行不端,被圈禁在杨广身边,江都兵变时和杨广一起被杀害,两个儿子也被杀!遗腹子是杨政道! 杨暕有位怀孕未生的嫔妃侥幸存活了下来,并顺利的生下了杨政道,杨政道和祖母萧皇后流落到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灭亡东突厥时,萧皇后和杨政道回归大唐,李世民给杨政道封了个小官,算是把他养起来了,反正也不是高官,也影响不了大局。 杨政道于唐高宗永徽初年病逝,留下了一个儿子杨崇礼,一度在唐玄宗执政时还做到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爵位也封到弘农郡公,杨崇礼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慎矜,杨慎名和杨慎余,都在唐玄宗年间成为朝廷官员,长子杨慎矜还继承了弘农郡公的爵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慎矜得罪了权相李林甫,被李林甫诬陷意图谋反,试图恢复隋朝,结果,杨慎矜连同两个弟弟,包括所有的族人被李林甫全部杀掉,这一支杨广后裔绝嗣。 杨广的三子早逝,史书连名字都没记载! 杨广四子杨杲也是杨广的幼子,嫔妃所生,庶出子,随杨广在江都被杀,无子嗣。 杨广的两个女儿,一个是长女南阳公主,一个是杨妃。 南阳公主嫁给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江都兵变时她就和隋炀帝在一起,因是女子,又是宇文化及弟媳,所以没有被杀,宇文化及后来带兵西进,在河北被窦建德干掉,宇文士及担心被杀,抛弃妻子跑到长安投降了李渊。 但南阳公主却留在了河北,视她的丈夫、也是杀父仇人宇文化及之弟的宇文士及为仇人,并坚决不愿意降唐,窦建德兵败后,南阳公主拒绝了和投降唐朝李渊的丈夫宇文士及复婚,出家为尼。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生有一子宇文禅师,被窦建德杀掉,杀宇文禅师时,窦建德派人征求南阳公主的意见,她一点也不反对,认为隋臣诛杀叛逆同族是正常的。 次女杨妃:杨广的这个幼女后来委身于唐太宗李世民,并生下了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李恪在唐高宗年间被权臣长孙无忌诬告谋反,被判处死罪,但李恪的后代仅仅是贬为庶民,都存活了下来,长孙无忌失势后,李恪一步步被平反,他的后代也继承了他的爵位。五代宋初的南唐皇族李氏就曾追认李恪为祖先。 总结:杨广的男直系后代,在杨政道的长子杨慎矜被李林甫诬陷谋反,所有族人被牵连,全族被诛,至此杨广一脉彻底消亡在 历史 长河中。 题外话: 有点血脉关系的就是杨妃一脉了,按我国古代来说这也不算杨广的后代了!可惜了一代大帝,不胜唏嘘,连个后人都没有! 仅供参考! 作为 历史 上最有名的一位昏君,千百年来,隋炀帝杨广,一直广为后世所诟病。 隋炀帝杨广 其实从真实的 历史 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位昏君。或者说,与其称他是一位昏君,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暴君更恰当。 隋炀帝在位期间,兴科举,修运河,征高句骊,征突厥,压制山东士族……这些事情,从后来的 历史 来看,其实都是对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只不过杨广操之过急,不顾国力的损耗,想要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事情全都做好,这才引起底层人民的严重不满,最后推翻了隋朝。 而几十年的唐太祖李世民,作为 历史 上最有名的明君,其实做的事情和杨广差的并不多。只不过李世民做的更有技巧性,所以就成了一代明君。 隋炀帝穷兵黩武 不管怎么样,既然隋炀帝穷兵黩武,让隋朝二世而亡。昏君这个名头,让他来背,似乎也并不冤枉。 但是,对于昏君杨广,很多人可能都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 隋炀帝死后,他的后代们都是什么结局呢? 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一生,共有四子。这四人分别为: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幼子杨铭。其中杨铭早夭,未曾封王,也没有太多的记载。 也就是说,较为有影响的,还有三个儿子:杨昭、杨暕、杨杲。 杨光 首先是太子杨昭。杨昭的母亲,是杨广的原配萧皇后(就是那个历经五主而不衰的奇皇后)。而杨昭自己,也是杨广的嫡长子。有这层嫡长子身份在,被封为太子自然一点都不奇怪。 可惜的是,这位隋炀帝的嫡长子,在杨广刚刚登基两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成为了一个遗憾。 杨昭之后,就是齐王杨暕。杨暕和太子杨昭,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杨暕的母亲也是萧皇后。因为杨昭去世过早,所以在后来很多年里,杨暕一直被大臣们认为是最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人。而当时的隋炀帝,也确实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是杨暕这个人,却又有很多缺点,不但做事骄纵,喜好声色犬马,做事更是无法无天。也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杨暕惹怒了自己的老爹,让隋炀帝觉得他不是个做太子的料。所以封太子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封太子这件事,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当时叛乱刚起之时,隋炀帝还问萧皇后,是不是杨暕发动的叛乱。而宇文化及干掉了隋炀帝之后,又下令让人捕杀杨暕。当时杨暕还以为是隋炀帝要杀他,拼命要去觐见杨广。结果最后,杨暕被士兵当街杀死。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一并杀死。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对父子仍是如此的猜疑。看来隋朝二世而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比杨暕,赵王杨杲明显要更讨隋炀帝的喜欢。根据史书记载,杨杲聪敏,美容仪,性至孝。不过,因为他的母亲是萧嫔,所以不是嫡子,在身份上要差了一层。不过以杨广的性格,这倒也不算什么。如果 历史 顺利发展下去的话,最后杨广死后,极有可能会选择杨杲来接班。 公元618年 可惜的是,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杨杲才仅仅12岁,实在太小。隋炀帝死时,杨杲就在身边,最终被宇文化及一并杀死了。 所以,在宇文化及政变之后,杨广的儿子们,已经全部死绝了。 当然,儿子虽然已经死绝了,但是孙子还是有一个的。英年早逝的太子杨昭,死前曾留下两子,杨侑和杨桐。隋炀帝死时,这两个孙子都不在身边,所以躲过了一劫。当时杨侑留守长安,杨桐驻守洛阳。 而在杨广死后,这两个孙子,也没能得以善终。杨桐被王世充拥立为帝,后来被杀。而杨侑则是被李渊拥立为帝,后来又被废,然后幽禁。被幽禁一年之后,年仅十五岁的杨侑便死去,死因不详。 至此,隋炀帝的后代,彻底断绝。 作为 历史 上最有名的一位昏君,千百年来,隋炀帝杨广,一直广为后世所诟病。 其实从真实的 历史 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位昏君。或者说,与其称他是一位昏君,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暴君更恰当。 隋炀帝在位期间,兴科举,修运河,征高句骊,征突厥,压制山东士族……这些事情,从后来的 历史 来看,其实都是对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只不过杨广操之过急,不顾国力的损耗,想要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事情全都做好,这才引起底层人民的严重不满,最后推翻了隋朝。 而几十年的唐太祖李世民,作为 历史 上最有名的明君,其实做的事情和杨广差的并不多。只不过李世民做的更有技巧性,所以就成了一代明君。 不管怎么样,既然隋炀帝穷兵黩武,让隋朝二世而亡。昏君这个名头,让他来背,似乎也并不冤枉。 但是,对于昏君杨广,很多人可能都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 隋炀帝死后,他的后代们都是什么结局呢? 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一生,共有四子。这四人分别为: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幼子杨铭。其中杨铭早夭,未曾封王,也没有太多的记载。 也就是说,较为有影响的,还有三个儿子:杨昭、杨暕、杨杲。 首先是太子杨昭。杨昭的母亲,是杨广的原配萧皇后(就是那个历经五主而不衰的奇皇后)。而杨昭自己,也是杨广的嫡长子。有这层嫡长子身份在,被封为太子自然一点都不奇怪。 可惜的是,这位隋炀帝的嫡长子,在杨广刚刚登基两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成为了一个遗憾。 杨昭之后,就是齐王杨暕。杨暕和太子杨昭,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杨暕的母亲也是萧皇后。因为杨昭去世过早,所以在后来很多年里,杨暕一直被大臣们认为是最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人。而当时的隋炀帝,也确实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是杨暕这个人,却又有很多缺点,不但做事骄纵,喜好声色犬马,做事更是无法无天。也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杨暕惹怒了自己的老爹,让隋炀帝觉得他不是个做太子的料。所以封太子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当时叛乱刚起之时,隋炀帝还问萧皇后,是不是杨暕发动的叛乱。而宇文化及干掉了隋炀帝之后,又下令让人捕杀杨暕。当时杨暕还以为是隋炀帝要杀他,拼命要去觐见杨广。结果最后,杨暕被士兵当街杀死。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一并杀死。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对父子仍是如此的猜疑。看来隋朝二世而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比杨暕,赵王杨杲明显要更讨隋炀帝的喜欢。根据史书记载,杨杲聪敏,美容仪,性至孝。不过,因为他的母亲是萧嫔,所以不是嫡子,在身份上要差了一层。不过以杨广的性格,这倒也不算什么。如果 历史 顺利发展下去的话,最后杨广死后,极有可能会选择杨杲来接班。 可惜的是,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杨杲才仅仅12岁,实在太小。隋炀帝死时,杨杲就在身边,最终被宇文化及一并杀死了。 所以,在宇文化及政变之后,杨广的儿子们,已经全部死绝了。 当然,儿子虽然已经死绝了,但是孙子还是有一个的。英年早逝的太子杨昭,死前曾留下两子,杨侑和杨桐。隋炀帝死时,这两个孙子都不在身边,所以躲过了一劫。当时杨侑留守长安,杨桐驻守洛阳。 而在杨广死后,这两个孙子,也没能得以善终。杨桐被王世充拥立为帝,后来被杀。而杨侑则是被李渊拥立为帝,后来又被废,然后幽禁。被幽禁一年之后,年仅十五岁的杨侑便死去,死因不详。 至此,隋炀帝的后代,彻底断绝。 后代的结局有点惨,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管他们年龄大小。 第一,孙仔杨侑,这是后来的隋恭帝,杨广被困江南时,由李渊所立的傀儡皇帝。杨侑自幼便聪慧,气度非凡,所以当李渊将他当做傀儡皇帝之后,他也不愿杨家的天下真的就此名换姓。但李渊还摆出一副尊重他的模样,不是因为李渊真的不想夺得天下,而是他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罢了。所以当时十三岁的杨侑,其实也没有等到多久,在为帝177天之后就被信心满满地李渊拉下了皇位,成了都城之内一个顶着"酅国公"名号的无所事事的"闲人"。 第二,杨浩。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杨浩继位后,宇文化及担任丞相,操纵一切。不久,宇文化及率兵十万返回长安,杨浩被裹胁同行。宇文化及在巩县被瓦岗军李密击败,率残部二万人逃入魏县(今河北大名南)。同年九月,宇文化及废黜并派人毒杀杨浩。 第三,杨侗。618年4月11日,隋炀帝被弑,消息传到东都后,皇泰元年五月二十四戊辰日(618年6月22日),王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拥立杨侗为皇帝,史称皇泰主。皇泰二年四月初五癸卯日(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杨侗,将杨侗囚于含凉殿,两天后,王世充自称“大郑皇帝”,建元“开明”,改封杨侗为潞国公,杨侗每日只能求佛祈福。王世充意图毒杀杨侗,派侄子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毒酒去杨侗处,杨侗自知难逃一死,遂服毒,遗言:“愿下辈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但一时半刻竟没毒发,最后被缢死,终年16岁,谥为恭皇帝。 我是农民,对 历史 不是那么清楚, 应该有后人?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
2023-07-10 08:57:121

隋炀帝被逼死后,他的妹妹是怎样为其报仇的?

为杨广报仇的是他的妹妹义成公主,她是被嫁入了突厥,远嫁的女人都很惦记自己的亲人,当她听到自己的哥哥竟然被别人害死的时候心中十分的难过,而且特别愤恨杀死哥哥的人,她一心想要为报仇,所以向当时跟她合谋的窦建德杀死宇文化及。对窦建德当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且他不敢得罪义成公主,于是最后把宇文化及的头颅交给了义成公主。话说宇文化及这个人真的不咋地,他是当时很厉害的将军的儿子,身份比较高贵,所以他在生活上也是比较的奢华、特别浪荡只会享受的那种人。而且跟当时的太子杨广关系特别亲密,所以也有点仗势欺人了。他不怎么消停,经常惹事,杨广就次次帮他摆平。杨广过于宠幸让他进入官场,但是在进入官场后,他还净做些贪污腐败的事情,最后大家集体弹劾他,杨广也罩不住了,就几次给他免职。后来他的弟弟娶了南阳公主为妻,他也就成了皇亲国戚,更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后来杨广上位之后,宇文化及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他被提携为太仆少卿。但是他和他的弟弟不但不感激和忠于太子,还背着太子跟突厥私下进行交易,杨广知道后忍不了了直接撤掉了他们的官职关到大牢中。后来李密造反隋炀帝躲到了江都,不敢回京城,由于杨广也不是什么仁义的君主,他手下很多将士由于思念家里人就想逃跑,但是又害怕逃跑后家人被报复。所以在一番商议过后司马德戡、裴虔通、元礼联合着当时的宇文智及和宇文化及企图造反,并把宇文化及推上主位。之后他们就一起杀害了杨广,不过最后宇文化及也没有好结果。
2023-07-10 08:57:2111

唐朝后人的现状如何了?

首先,我们要看看隋炀帝后代们的阵容——根据目前可查的史料,杨广一生共生有四子两女,其中半数是他与萧皇后所生。杨广与萧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名叫杨昭,他身强力壮,又性格谦逊随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继承者。可惜的是,在被册封太子的次年,也就是隋大业二年(606),杨昭就因病去世,享年仅仅二十三岁。杨广的次子杨暕和幼子杨杲都继承了母亲俊俏美丽的面容,他们一个擅长骑射,一个则是天资聪颖。可惜的是,这二人都在江都兵变时陪伴在杨广左右,因此双双成了叛军的刀下亡魂。除了上述的三人,杨广还有一个早夭的儿子,在皇子中排名第三。总之,杨广的儿子们尽管个个都似乎比较优秀,但在唐朝正式建立之前就已经全部去世了。杨广没有早夭的三个儿子当中,杨杲去世时年纪尚小,而杨昭、杨暕则都有子嗣留下。杨昭共生下三子,其中最小的第三子杨侑被攻入长安的李渊立为了傀儡皇帝,不过,他在位半年便被李渊逼迫禅让,遭贬为酅国公。一年之后,年仅十五岁的杨侑原因不明地去世,对此,有人说是因为生病,有人则认为是因为李渊的加害。在其死后,李渊为其赐谥号"恭",因此后世便称之为隋恭帝。杨昭的次子名叫杨侗,江都之变后,身在洛阳的他被驻守洛阳的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人立为了皇帝。后来,军阀王世充挟持了杨侗,并逼其禅位给自己。作为傀儡的杨侗被贬为潞国公,而一个多月后,王世充为了防止有人拥立杨侗妄图复辟,便赐其毒酒令其自尽。因为喝下毒酒后没有立即死亡,杨侗又被以布帛勒死,结局可谓十分凄惨。杨昭的长子是因聪慧、俊俏而深得杨广喜爱的杨倓,江都兵变时他也在场,因此自然也就难逃一死了。杨暕被认为至少有三个儿子,但其中被史书记载姓名的只有身为遗腹子的杨政道。据《隋书》记载,江都兵变时杨暕及其两个儿子都惨遭杀害,这说明了杨政道至少有两个哥哥。江都兵变结束后,杨政道才出生,在襁褓中的他便被窦建德封为了郧公。没过多久,东突厥的处罗可汗为了报答隋朝当年对自己父亲的恩情而主动将杨政道迎到了东突厥境内,尊其为"隋王"。直到唐太宗时期,李靖击败东突厥,杨政道这才投降了唐朝,他被封为员外散骑侍郎、尚衣奉御,最终死于唐高宗时期,可以说是杨广后人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个了。说完杨广的儿子和孙子们,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他的女儿和外孙。杨广的女儿中被史书记载了名号生平的只有两个,但从《北史》中萧皇后"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也就是带着杨政道和几个女儿前往东突厥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杨广还是有着几个其他女儿的,只是没被记载,其结局大概和杨政道一样是比较平淡的。我们目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的两个分别是杨广的长女南阳公主和杨妃,前者嫁给了宇文士及,并与之生下一子,但后来因江都之变而恩断义绝,他们的孩子也因为是宇文家族后人而被窦建德所杀;后者则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纳入了后宫,为其生下了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这两个儿子当中,李恪因为英明勇敢,和太宗年轻时相像而一度被其视为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不过,他的优秀也招来了权臣长孙无忌的嫉恨。为了让妹妹的孩子当上皇帝,长孙无忌对李恪大加打压,甚至李治继位之后,李恪仍然是被其陷害而死。和李恪同父同母的李愔为人骄纵任性,曾多次被太宗、高宗训斥责罚,李恪被害后,他也受连坐而被流放至巴州,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2023-07-10 08:58:222

名将李靖曾经有能力夺取李世民的天下

军功卓著。上元元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有能力夺取的天下,但却没有那样的野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消灭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并没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的后人杨政道为天子,声称为复仇,不断对唐发动进攻,严重威胁着唐朝的统治,甚至让害怕到要放弃长安避难。武德八年,突厥大举进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时奉命率江淮精兵一万人北上参战。由于突厥兵战斗力太强,这次参战的各路唐军多有损伤,甚至连督战的中书侍郎温彦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败,得以全军而还。由于李靖在对付突厥时表现优异,李渊任命李靖担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线防御突厥。武德九年四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领兵进犯,李靖率部在灵州与颉利血战一日,迫使颉利退兵。因为这次战功,李靖调任灵州大都督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政治斗争达到顶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控制了唐朝军政大权。事发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鼓动他发动兵变,李世民仍犹豫未绝。为争取更多的人,李世民派人去"征求"李靖和李世的意见。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绝响应,对太子之争采取中立态度。总之,李世民当上太子,李靖并无拥戴之功不过,李世民登基后,李靖还是服从其领导的,李世民也没有因为他不参与兵变而歧视他。李世民甚至认为李靖和李世不参与兵变密谋是有操守的表现,登基以后对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态,排除为收买二李拉拢人心的成分后,可能还是有些真实性在内,长孙无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对自己负责;而二李是国家的大将,所以只对国家负责,这种拒绝参加政治斗争的大将是最让统治者放心的,可以视为国家栋梁,当然必须加以珍重为了灭突厥不惜牺牲一个外交官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后来的。此时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倾国之兵南下,直打到长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摆了空城计,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和谈,侥幸将颉利吓住,双方结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刚称帝就遭到突厥来袭,其愤怒之情可想而知,从此日夜练兵,图谋报复不用多久,回击突厥的机会就来了。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地方连年灾害,牲畜战马损失极大,颉利可汗又不善于内政,弄得突厥人心离散,连当年一起进攻长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动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下令发动进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杨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而且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可能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不过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会合了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而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退位,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计议已定,李靖亲领一万精锐连夜奔袭颉利大帐,李世率主力随后进发。为保证行动机密,唐军将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胁随军,以免他们给颉利报信。突厥方面,颉利正在热情款待唐朝使节,以为停战协议已经生效,唐军不会进攻,眼前的难关可以渡过,防御自然松懈。唐军直逼近到颉利大帐十五里处,突厥哨兵才发出警报。以唐军骑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连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颉利可汗第一时间上马逃走,幸免于难,但最后仍在逃跑途中被唐军俘虏。后来李世民饶了颉利不死,将他软禁在长安这一仗全歼了东突厥最后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灭亡了东突厥政权。突厥兴起于北朝末年,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数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机扩张。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胁之下,当年李渊起兵时,为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后来突厥又支持刘武周进攻唐朝,甚至直接对唐动武,唐朝受突厥欺压可谓由来已久。如今这个大敌竟然就这样被李靖灭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经受住了李世民对自己忠诚心的考验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后,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李氏父子又召众王、功臣在宫中夜宴狂欢李靖一回来,御史大夫萧、温彦博就上书弹劾他,其罪名是"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说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战利品没有上缴国库李世民的处分很有学问,收到弹劾文书后,他驳回了将李靖交司法机关审查的提议,但又当面把李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谓珍物自己根本就没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奖赏,还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不过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说的,李靖毫无辩解之词,只是叩头请罪,随后回家待罪。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下诏说:"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但没得奖赏反而因犯法被杀,我不能学隋炀帝,李靖的功劳照赏,过错就赦免了。"于是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食邑通前五百户。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召见李靖,跟着又赐绢二千匹,还让李靖担任尚书右仆射看来李世民是把这事件当成了对李靖忠诚心的一次考验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胜利了,皇帝亲自为他洗刷罪名,还升其为尚书右仆射。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有权参与国家大政,但据记载,他"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凡事三缄其口。至于原因,旧唐书认为是因为李靖"性情沉厚"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绝对没有野心李靖在贞观八年十月上表告老,李世民准其奏,于是李靖退出政坛。李靖一辞官,唐朝与吐谷浑就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吐谷浑可汗伏允公然不服唐朝领导,"兴兵作乱"。李世民于十一月下令调集大军远征吐谷浑。终于李靖的存在又变得重要了,李世民希望李靖重新回来为他领兵。李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挂帅出征。吐谷浑的国力和军力自然不能与大唐同日而语,何况对手又是李靖这样的沙场老将。到贞观九年五月,吐谷浑的军队被全歼,国人被迫杀掉伏允向唐朝投降,李靖凯旋而归不料"突厥珍物案"的历史居然又重演了,李靖一回来,他的部下岷州都督高甑生就密报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个罪名比上次的私分战利品要严重多了,李世民因此又大大地查问了一番,后来终于发现,原来这个高甑生在跟随李靖进攻吐谷浑时曾因违反军纪被李靖处分,为泄私愤才诬告李靖。事件的结果当然是诬告者被从重处罚,而李靖也从此闭门不出,以示再不理世事为了不让李靖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李世民派了心腹侯君集到李靖处向他学习兵法。不久侯君集就向李世民抱怨,说李靖只挑些基本知识传授,请教他高深些的就不肯教,说不定是有什么贰心。李世民找到李靖要他解释,李靖答复说:"我教给侯君集的部分已经足以安定国内、震慑四邻,侯君集一再要学更高的东西,只怕侯君集才真是有贰心。"当然李世民没有因为李靖之言而去追究侯君集是否有贰心,不过事实证明李靖是正确的,侯君集后来密谋杀李世民拥立太子李承乾即位,最后事泄被杀李靖在贞观二十三年去世,享年79岁。一代名将,终于在寂寞中辞世。虽然寂寞,但毕竟是寿终正寝,得享天年,这也许是名将最好的归宿。为纪念他的战功,仿汉朝、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筑成铁山和积石山的形状......
2023-07-10 08:59:141

隋炀帝的萧皇后真的侍奉过6位皇帝吗?真相如何?结局又如何?

一些电视剧把隋炀帝的萧皇后塑造成美貌绝艳的形象,并且还十分受到隋炀帝的宠爱。 事实上,这位萧皇后,在 历史 上确实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一生经历丰富,除了隋炀帝,还和另外5位皇帝打过交道。 那么,隋炀帝死后,萧皇后经历了哪些事呢? 她真的如传闻中所说侍奉过6位皇帝吗?真相如何?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是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她出生在二月,根据江南的风俗,二月出生的人不详,所以他的父母就把她交给叔父萧岌抚养。 可是萧岌夫妻俩收养萧氏不久后就双双去世了,萧氏就改由舅父张轲收养。 张轲家境贫寒,萧氏虽贵为公主,身份地位高贵,可还是要跟着舅父为生活操劳,为此她吃了不少苦。 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隋文帝为他选妃,选了好几个占卜都不吉利,萧岿把女儿从舅父家迎回来,让使者给她占卜。 占卜结果为吉利,于是萧氏就被册封为晋王妃。 萧氏的性格温婉顺从,有才智和学识,隋文帝很喜欢她,隋炀帝也很宠爱她。 等到隋炀帝继承皇位,萧氏就被册封为皇后。‘ 每次隋炀帝出门巡幸,萧皇后都会跟随。 后来隋炀帝大兴土木、频繁发动战争,劳民伤财,百姓多有怨言,萧皇后知道隋炀帝这样不对,但是因为害怕不敢进言,只敢用 《述志赋》表达自己的担心。 等到隋炀帝巡幸江都,朝堂上下君臣离心,有宫人和萧皇后说外面人人都说要反,萧皇后让那宫人去告诉隋炀帝,宫人去了。 隋炀帝大怒,把那宫人斩了。 后来又有人对萧皇后说,常常听宿卫的人说要谋反,萧皇后其实心里很清楚这些事,但是她也无能为力,因为大势已去,告诉隋炀帝也没意义了,只不过增加隋炀帝的烦恼罢了。 之后,宇文化及、司马德戟等人发动“江都兵变”,隋炀帝被用练巾绞死。 作为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没有被杀,因为她还有用处。 在“江都兵变”这场政变中,宇文化及被推举为首领,所以隋炀帝死后萧皇后自然落在了宇文化及手里。 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理百官。 萧皇后一后宫妇人,没什么反抗的能力,她成了傀儡,宇文化及以她的命令立秦王杨浩为皇帝,住在别宫。 当然,杨浩这个皇帝也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宇文化及只让他签署发布敕令,还派人看住他。 而在东都留守的隋朝百官,得到隋炀帝去世的消息后,果断拥立越王杨侗继位。 而早在公元617年,裴寂等人就请求李渊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而改立代王杨侑为皇帝,等到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后,唐王李渊就接受了杨侑的禅位。 一时之间,三帝并立。 之后,宇文化及绞杀了想要夺权袭击他的司马德戟、赵行枢等人,宇文化及的权力得到了巩固。 但好景不长,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李密的军队打败,部下大都逃跑了。 宇文化及自知要败北,于是在失败彻底来临前疯狂了一把,那就是自立为皇帝。 宇文化及称帝,还把拥立的皇帝杨浩给毒死了。 此时,萧皇后还在宇文化及的阵营中,虽然她处境艰险,但是阻碍不了宇文化及当皇帝,所以她没有性命之忧。 公元619年,窦建德带兵前往聊城,以自己诛讨反叛隋朝逆贼的名义,去讨伐宇文化及,并和宇文化及连续交锋。 宇文化及大败,保守聊城,窦建德的军队从四面猛攻,最后王薄开门迎窦建德的军队,宇文化及直接被活捉。 宇文化及的政权就此瓦解,而等待萧皇后的不是隋朝王室振兴,自己拥有绝对皇后威严,而是从一个割据势力转入另一方割据势力,依旧只是名义上的皇后,实际上的傀儡。 窦建德活捉了宇文化及之后,他去拜见了萧皇后,在拜见时自称为“臣下”,还穿白色衣服为隋炀帝哭泣,表示哀悼。 由此可见,窦建德对萧皇后,该有的恭敬态度还是有的,不管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至少表面功夫做得还算到位。 见过萧皇后之后,窦建德收了隋朝的传国玉玺及车架,去安抚隋朝的百官,然后捉住宇文化及的同党宇文智及、杨士览等人,将他们斩首。 窦建德虽然以“讨逆贼”的名义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是当他听说王世充称帝后,他的本性也暴露了,他开始设立天子使用的旗帜,出行像天子一样要清道,下达的文书也像皇帝一样称为“诏”。 其实不管是宇文化及,还是窦建德,在他们行使天子权利时,他们的存在对萧皇后来说都十分尴尬。 因为皇后和皇帝配对,前朝皇帝死了,皇后还在,宇文化及等人接二连三成为政权首领而不废后,后人就会联想,萧皇后和这些人是不是有些什么。 窦建德最后兵败被李世民俘获,斩于长安,当然这是后话。 在窦建德失败前,萧皇后就带着幼孙杨政道以及皇室诸女去到了东突厥。 为什么萧后和皇室诸女会去东突厥? 因为隋朝的义成公主在突厥当王妃,所以特地来迎接萧后和隋朝王室子嗣前往,想着庇佑他们。 杨政道又是谁? 他是齐王杨 暕的遗腹子,而 杨 暕是隋炀帝的嫡次子,当初杨政道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全都遇害,只有他跟着祖母萧后一起入东突厥。 杨政道入东突厥后,东突厥的处罗可汗拥立杨政道为隋王,还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官员、百姓交给杨政道管理。杨政道居住在定襄,依照隋朝的制度设置百官。 在东突厥,隋朝王室成员得到了优待,萧皇后在这里应该也是得到了礼遇和敬重。 萧皇后虽然一生历经坎坷,但她却十分长寿,她一直活到81岁才去世,而且她去世的地点不是在突厥,而是在唐朝的土地上。 突厥的处罗可汗去世,义成公主又改嫁给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继承了父兄的兵马,势力变得十分强盛。 这时候杨善经和王世充的使者一起劝说颉利可汗,希望他去攻打唐朝。 杨善经是义成公主的弟弟,当时在突厥躲避战乱,他去劝颉利可汗打唐朝,想必也是义成公主的意思,毕竟母国被灭谁都想尽力挽救或者复仇。 且东突厥颉利可汗之所以能兵力强势,是因为他的父兄曾受到隋朝皇帝的恩惠。如今隋朝灭亡,也该是他尽力回报隋朝后嗣的时候了。 于是,突厥进犯唐朝。 唐朝当时的局势是,窦建德、王世充这些割据势力还没消灭,唐朝内部围绕储君之争,李世民和李建成又有矛盾。 等到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俘,刘黑闼逃往突厥,李世民的威望和功勋积攒够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于是爆发了“玄武门政变”。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成功夺嫡,并很快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继位后的公元630年,唐朝将领李靖率领三千骁骑突袭定襄城,取得大胜。颉利可汗没想到李靖出兵这么快,一时间很是惊慌。 之后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秘密地携带萧皇后和杨政道投降了唐朝。 正月初九,杨政道等人到达长安,杨政道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职务,而萧皇后也受到了大唐的礼遇。 萧皇后公元567年出生,到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已经63岁,成为了一个老妇人,这样的年纪,就算年轻时貌若天仙,也早已美貌不在了。 对于一个老妇人,想必李世民是不会有任何遐想了。 萧皇后一直活到了贞观二十一年才去世,想必晚年时光过得还是挺安稳的,毕竟不用再辗转各地,担心受怕了。 萧后一生历经6位皇帝,随着隋朝的灭亡带着隋朝的血脉一路奔波,最后终于归顺大唐,确实很不容易。
2023-07-10 08:59:321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秩之.曰:"安事劳民,"

如果是考试题的话此题必选4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王朝.(但是 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不能忽略就是李靖把北方的突厥打得落花流水 即①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见我后面贴的资料)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修长城?长城自打诞生起至唐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里,相继贯穿修建的有春秋战国、秦、汉、北朝、隋等朝代,这其中仅隋杨坚父子统治的38年里就曾大规模修建过5次之多。为什么唯独到了唐朝却嘎然而止不修建了呢?主要原因何在?很有探讨之必要。大家知道李唐王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为政清廉,轻徭薄赋,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由于当时李唐王朝立国不久,尚处在外夷包围之中,北有东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东北有契丹、奚、高丽等。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李唐王朝与周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始终困惑着唐太宗。在他继位第三年东吐厥首领颉利拥众犯边,唐太宗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者,下也”(答李卫公问答)的原则,以“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资治通鉴)为理由,一口拒绝了群臣劳民伤财在中大漠边缘修一道长城的请求。后来他冷静地总结隋炀帝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能善待胡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资治通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比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贞观政要)他表明自己决不能步其后尘。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唐太宗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屏弃历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不是武断的修一道长城将华夷隔绝开来,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太宗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可从李白描写长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诗句中,推及到当时不修长城的大唐帝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况。其实,“华夷一体”的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李唐王朝自身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但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窦氏是胡人,朝中的大臣将领也不乏出身周边民族者。在君臣的思想认识方面,并无鲜明的华夷之分。高祖就曾主张,处理民族问题要有“天下一家”、“胡越一家”(资治通鉴)的大家气度,唐太宗提出的“华夷一体”安边理念正式继承和发展光大了这一主张,由此几乎影响了整个唐代,成为其制定国内外重大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又表示:“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千里也。”(新唐书)唐太宗在安边问题上突破了传统思路,不拘泥于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修长城,胜修长城,表现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可圈可点可钦可佩可歌可颂!正是: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2.唐朝李靖大破突厥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可能是为了给李世民一个纪念,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倾国之兵南下,直打到长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摆了空城计,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和谈,侥幸将颉利吓住,双方结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刚称帝就遭了突厥这么个下马威,其愤怒可想而知,从此日夜练兵,图谋报复。不用多久,报复突厥的机会就来了。仿佛天亡突厥,李世民上台后突厥地方连年灾害,牲畜战马损失极大,颉利可汗又不善于内政,弄得突厥人心离散,连当年一起进攻长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动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下令发动进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 杨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草木皆兵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当然只能虚张声势,不敢真的追上),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而且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和当人质差不多),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狼狈逃亡之下还能留在身边没开小差的自然是忠臣),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可能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当年高丽就多次用假求和麻痹了隋炀帝,使隋军多次错过取胜良机,大概颉利也想用这招对付李世民。理论上说,颉利用这种缓兵之计是可行的,汉族皇帝的天朝大国思想总是会及时发作,“你看那些蛮夷已经同意归顺了,我们作为文明人再去坚持赶尽杀绝未免太粗鲁了”,李世民也确实同意了和谈,应该说颉利求和的目的是达到了。不过遗憾的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绩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汇合了。如果颉利不和谈而继续逃跑,李靖兵少绝对不赶穷追,颉利一和谈,倒把唐军主力给等来了。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时不可失,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当然了,这对倒霉的外交官来说是太不公平,他在毫不知情下就被李靖舍弃了,即使要当烈士,也该是自愿才动人,被自己人拥戴为烈士就很无趣了。而且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倒台,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计议已定,李靖亲领一万精锐连夜奔袭颉利大帐,李世绩帅主力随后进发。为保持行动机密,唐军将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胁随军,以免他们给颉利报信。突厥方面,颉利正在热情款待唐朝使节,以为停火协议已经生效,唐军不会进攻,眼前的难关可以度过,防御自然松懈。有心算无心之下,唐军直逼近到颉利大帐十五里处,突厥哨兵才发出警报。以唐军骑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连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颉利可汗第一时间上马逃走,幸免于难,但最后仍在逃跑途中被唐军俘虏。后来李世民饶了颉利不死,将他软禁在长安。
2023-07-10 08:59:393

杨行基真的是隋朝宗室吗,还是随便找了个人安给杨侑的?

资治通鉴上面说杨行基只是族子,只能勉强算是隋皇宗室。所以杨行基绝对不是杨侑的儿子,最多是杨侑死后由家族内部过继给杨侑的继子。杨行基也不太可能是文帝的后裔,因为文帝只有五子,而炀帝对这些直系子孙看的非常严,结果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全剁了,因此他很有可能只是文帝兄弟的后裔。如果不算支系和继子,隋皇宗室(文帝后裔)真正能留下血脉,也只能从杨政道这一脉来找了,首先,史书上只记载了杨政道之子杨崇礼,之孙杨慎矜、杨慎余、杨慎名等等,非常可惜,杨慎矜被李林甫政治迫害,卷入谋反案,全家都遭了殃。最终,杨慎矜三兄弟自尽,子女则被发配岭南,当时来说,流放岭南那个鬼地方和送死没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不过还好,杨慎矜三兄弟的子孙都成了年,而且也当过大官,又是世家,人脉不错。运气好,岭南的地方官还会罩着他们,再加上流放时间也不长,安史之乱后,杨慎矜他们就被平反了,所以杨崇礼这一脉可能还留下点人。最后,杨崇礼到底是不是杨政道的独子?杨崇礼到底有没有兄弟?如果有的话,他们能不能在杨慎矜谋反案中少受波及?若是能够做到这些的话,那这一脉留下后裔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不过总体上来说,希望也算不上大。就这么多了,隋杨和其他王朝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支系几乎没受过什么大的打击,不过文帝这一脉,很可能就绝嗣了。隋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作为短命王朝,虽然主枝基本覆灭,但至少没有伤及旁支,主枝也还有杨政道这一脉可能留传下来,看看杨坚自己怎么对待北周皇室的,最后居然要找个关系很远很远的宇文洛来继承介国公这个爵位,不过杨坚也没办法,隋是篡位篡来的,唐是打出来的,谁让隋的根基不稳呢。
2023-07-10 08:59:462

杨侑和杨侗谁才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是杨侗。隋恭帝杨侗(604年-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为刘良娣。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奉命留守东都洛阳,平定杨玄感叛乱。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时,组织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人,总管留守东都。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即位于洛阳,年号皇泰。皇泰二年(619年),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降为潞国公,终为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十六岁。扩展资料:杨侗经历大业九年(613年)六月初三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杨玄感的叛乱平定后,杨侗到高阳朝见隋炀帝,被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初十日(《隋书·杨侗传》误作大业十三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九日,瓦岗寨首领李密、翟让等攻占兴洛仓。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萴进攻李密等人,反被他们打败,十分之五六的官兵战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侗
2023-07-10 08:59:568

隋朝灭亡以后,亡国的萧皇后,为何被6个皇帝抢了60年?

夫贵妻荣的反义词是鸾飘凤泊,是指夫妻离散后,妻子总是很悲惨的。而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就充分应证了这个词。现在许多野史上说,萧皇后得到许多皇帝的喜欢。甚至有更邪呼的,说萧皇后因貌若天仙而先后嫁给过宇文化及,王世充,窦建德,两任突厥藩王和李世民等人。其实,隋炀帝也不是象一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残暴荒淫。事实上,隋炀帝还是有很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只是他急于改革,奈何时机不对,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各大门阀的争斗和民怨,从而加快了隋朝灭亡的速度。之后唐朝取代了隋朝,史官不仅把隋炀帝塑造成一个残暴不仁、贪图享乐的暴君,还改了杨广的谥号还连带着抹黑了萧皇后。与史书相反,萧皇后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皇后。史书上记载:“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文帝大善之。炀帝甚宠敬焉”。萧皇后是西梁皇帝萧岿的女儿,南朝萧家在历史上也是名望爆棚的家庭。梁武帝萧衍是有名的文学家,其长子萧统编撰了了不起的《昭明文学》。生于这样的家庭,萧皇后从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不仅善文学,还精通周易,棋琴书画样样精通,堪称才女。萧皇后不仅家世好、有才华,而且品相、容貌、性格也好。萧皇后不仅不是传闻中所说的到处丢媚眼的风流女子,而且还是个贤后。萧氏嫁给杨广时,杨广还不是皇帝,当时他在扬州做晋王,当时萧氏是晋王妃。两人大婚后,可以说是琴瑟相合,杨广学习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只有萧氏一个妻子,而萧氏也为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晋王府只要是朝廷来的女官,无论是侍女还是公主,萧氏都跟她同吃同睡,可以说在萧氏的配合下,让杨广拥有了不好色的美名。杨广当了皇帝后,多有失德,萧皇后多次婉谏,但没有起到效果。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后,萧皇后带着幼孙、皇室诸女,被乱军带到了聊城看管起来。不久,窦建德率军攻破聊城,接回了萧皇后,并且将其安置在武强县,这时萧皇后已经50多岁了。后来,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突厥,东突厥的可汗将他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理,史称“后隋”,杨政道被称为“隋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东突厥住了十多年之久,后贞观四年,唐朝灭了突厥,李世民将祖孙二人迎回长安,并给与厚待,还给杨政道封了官。李世民之前已经立了萧皇后的女儿为妃,因此非常敬重自己的丈母娘,十八年后萧皇后去世,李世民恢复了她皇后的名号,并将其厚葬。看来,我们今后看历史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
2023-07-10 09:00:251

李世民为什么娶萧皇后

因为李世民纳了萧皇后的女儿为妃。那只是些胡编乱造的野史,很多不符合事实。你要先搞清楚,杨广是李世民的伯伯,也是李世民的岳父,而萧皇后是李世民伯母兼丈母娘,因为李世民纳了萧皇后的女儿为妃,李世民32岁时接回萧皇后,当时萧皇后是65岁,再驻颜有术也老得不行了,除非李世民有特殊癖好,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娶大他几十岁的萧皇后。李世民介绍老百姓总是喜欢八卦,某些文人就是喜欢写风流韵事,哗众取宠,很多事情经过他们加盐添醋之后,往往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野史太多主观成分,或以讹传讹,不可尽信。江苏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发现合葬有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尸,经过考古学家分析,这应该就是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复原女尸的年轻时期相貌。其实根本就没有野史谣传那样美若天仙,只能说长得还行,但远远称不上倾国倾城。至于说她轮流给六位帝王占有,完全是子虚乌有,宇文化及接收萧皇后时,萧皇后也53岁了,宇文化及跟她儿子同辈,怎么可能看得上大他几十岁的老太婆?至于突厥可汗占有萧皇后也大概是胡说的,那是义成公主要求她丈夫处罗可汗,接她嫂子过去,萧皇后是带着孙子杨政道投奔的,处罗可汗这么做也有他的政治考虑。东突厥可汗是将境内所有的中原人都交给了杨政道管理,这一段史称“后隋”,杨政道也被称为“隋王”,萧皇后和孙子杨正道在东突厥住了十几年。无论窦建德、宇文化及、突厥可汗、李世民都不可能看得上这么一位老太婆的。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称帝后,唐军打败了东突厥,接回了萧皇后和她的孙子。
2023-07-10 09:00:311

萧皇后出身贵族,美丽与才华并存,经历六个男人实属无稽之谈?

说起萧皇后很多人脑海中想起的都是有关她的桃色新闻,特别是野史上面,很多地方都记载着她的故事,说她的一生充满传奇,一生嫁给了6位皇帝,年老时还让李世民迷恋不已。其实,真正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萧皇后是隋炀帝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南兰陵人(今江苏常武一带)。萧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养父萧岌过世后,萧氏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农务。 在正史中,萧皇后美貌贤德,受人敬重,据《北史·萧岿传》:「 ”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受家庭文化熏陶的萧皇后善文学,精周易,与杨广琴瑟和谐。不仅杨广,连隋文帝杨坚及独孤皇后都对这位儿媳妇十分满意。《隋书》记载:「 ”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 *** 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 隋炀帝杨广有着十分远大的政治抱负,登位后修建运河、三伐高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但杨广过于急于求成,民间多有抱怨。萧皇后曾写下《述志赋》规劝杨广 「 ”积善之余庆,备箕帚于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乃夙夜而匪懈,实夤惧于玄冥。虽自强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滞.......”,史书中的她却是「 ”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文帝大善之。炀帝甚宠敬焉”的没美好形象,倘若隋未亡,萧后定能凭自己的贤德及才华在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炀帝原本的谥号并非「 ”隋炀帝”,而是「 ”隋明帝”,「 ”隋炀帝”这一谥号是唐朝史官给改的,都说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唐宋元明清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依赖于他修建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清小说对隋炀帝的严重妖魔化,使得他的皇后也随之中枪。近几年的电视剧,小说更是在野史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使得萧皇后这一人物形象不断被扭曲。 先不说萧皇后的年纪,但说萧皇后的性格,她也不会在国破家亡之后,委身于任何一个男人来换取家人的性命,以她的智慧聪明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会给招来历史的骂名,真不知道这些故事的编撰者怎么想的,非要给萧皇后安插一个这样的桃色故事才算是精彩。 关于萧皇后和宇文化及与窦建德。《北史》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此外并无过多描写,无法成为萧皇后当过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的佐证。《北史卷79》中关于描写宇文化及和隋炀帝后宫私*通的情节:「 ”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一如炀帝故事「 ”成为许多人认为宇文化及和萧皇后有发过什么的证据。况且,倘若两人真有点什么事,《北史》不可能一带而过。 先说宇文化及这个人,他的身份是隋炀帝朝的重臣,同时也是萧皇后长女南阳公主的大伯哥。先不说萧皇后的年纪是否可以当宇文化及的母亲,先说南阳公主的丈夫宇文世及,他在隋朝灭亡后,还跟着哥哥宇文化及,怎么会让哥哥宇文化及做出这样有背人伦的事情,再说以萧皇后刚烈的性格,断不会受这样的侮辱,肯定以死来避开这一切,毕竟那个社会女人的贞操观还是非常看重的。 那个窦建德就更不可能,他是打着为隋朝隋炀帝报仇的名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杀了宇文化及,迎回了萧皇后和皇室成员,还给萧皇后的孙子封了官,还劝南阳公主大义灭亲杀掉宇文家族的所有人,只有宇文世及逃走投靠了大唐。 窦建德如果强娶萧皇后,以南阳公主的个性即便是无奈,也不会主动大义灭亲去让窦建德杀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萧皇后的那位妹夫突厥可汗更是冤枉,突厥可汗的妻子是隋炀帝杨广的堂妹义成公主,这位公主听说娘家出了事,枕边风吹突厥可汗前去窦建德处要人,迎回萧皇后和皇室人员,并给他们赐地重新组建大隋,也称为后隋。萧皇后的孙子杨政道做了后隋的皇帝,那位突厥可汗原本是要替大隋夺回失去的地盘,不曾想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就死去了,新继任的可汗虽然仍娶了义成公主,但那份情谊已不足以让突厥为隋朝卖命。 萧皇后和两位突厥番王的故事更是纯属恶意中伤。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漠北突厥。东突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 ”后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大漠长达10年,不论《北史》《旧唐书》亦或是在萧皇后的传记,都找不到关于其被两世突厥王立为妃子的记载。突厥王不承认大唐,反而视隋朝为正统,以杨正道为隋王。 至于萧皇后成为唐太宗的昭容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贞观四年,唐朝灭突厥,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后被恭恭敬敬地接回长安,予以厚待,杨政道被封为员外散骑侍郎。萧皇后与隋炀帝的女儿在此之前已被李世民立为妃子,皇帝娶了自己丈母娘岂不荒唐? 萧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母,不管杨妃是不是萧皇后亲生的,但萧皇后都是李世民的岳母。按照一部电视剧的改编,把刘晓庆版的萧皇后从突厥迎回以后,李渊也看上了自己的这位表弟妹,也是放弃三宫佳丽天天往萧皇后的住处跑。 这只是故事和电视剧的改编,无非是借萧皇后的桃色花边新闻增加吸引力而已,真实的萧皇后被迎回大唐,大唐皇帝是按照前朝的皇后来敬重萧皇后,也按照前朝皇后的礼仪来对待这位亡国皇后,包括没有杀萧皇后的孙子杨政道,而是给他封了一个员外散骑侍郎。 可见不管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他的父亲李渊,都不会为了迎娶一个老妇人而招来历史的骂名,所以萧皇后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但到底还是一个非常自重的女人,一个有着大智慧的皇后。 她回长安安稳生活了18年后去世。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下诏「 ”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唐太宗在萧皇后死后,恢复其皇后名号,并将其厚葬也在去年的考古中也得到了验证。倘若唐太宗真封萧皇后为昭容,在其死后,又将其与夫君隋炀帝合葬,岂不是给自己难堪?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其他人编写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萧皇后之所以会有这么的桃色新闻,一来说明她是真的美,二来她深受丈夫隋炀帝的影响,很多史学家对杨广的评价很低,认为他残暴,劳民伤财,还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他 *** ,希望有一天萧皇后也能得到重视。
2023-07-10 09:00:451

你们有是隋文帝后裔子孙的吗?

隋文帝杨坚一生共育有五儿五女:“五女”分别是长女乐平公主杨丽华、次女襄国公主、三女广平公主、四女(事迹不祥)和五女兰陵公主杨阿五;“五子”分别是房陵王杨勇、炀帝杨广、秦孝王杨俊、庶人秀和庶人谅。虽然贵为“皇子皇女”,但杨坚的这些后代们大多命运悲惨,令人唏嘘。(由于牵扯人物众多,笔者接下来按照先女后男,先简后杂的顺序给大家捋一捋。)杨坚的女儿们。乐平公主杨丽华是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的长女,自小便深受宠爱。杨丽华十三岁时,隋国公杨坚便将其许配给了其时的太子宇文赟。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宇文赟嗣位登基,是为周宣帝,同时立杨丽华为后,其父“大司马隋公杨坚为大后承”——比较奇葩的是,宇文赟除了立杨丽华为后外,又另立了四位皇后,可能在宇文赟眼里这样才比较“有趣”吧?由于杨坚位高权重,杨丽华属于是“正宫皇太后”,是这五个太后中的“老大”。杨丽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是个好女人,但宇文赟却不懂珍惜,“暴滋甚,喜怒乖度”,经常责怪她。有一次,宇文赟竟然大发雷霆要赐死杨丽华。母亲独孤伽罗听说后,不顾体面,跑到皇宫里“叩头流血”请罪,这才获得了宇文赟的赦免。除对杨丽华不满外,杨坚由于“位望隆重”也受到了宇文赟的“忿忌”,以至于其经常对杨丽华说:“必族灭尔家!”如果你是杨坚你怎么办?两条路:要么自己外调他处,远离祸患;要么希望宇文赟快点死!果然,杨坚很快便寻了个扬州总管的差事,可还没等赴任,宇文赟就真的死了(580年),这可真是天爱杨坚啊!那宇文赟死后,谁来继位呢?杨丽华嫁给宇文赟以后仅育有一女——宇文娥英。显然,宇文娥英是女儿身,是无法继承北周国祚的。因此,宇文赟和一个名叫“朱满月”的宫女的“私生子”宇文阐竟成为了最佳人选。正如上边所说,杨丽华就是后宫之主,其他的几个皇后,包括身份卑微的朱满月都得听她的。于是,为了确保自己未来的“位置”,杨丽华早早地将宇文阐收为了“义子”。北周的勋臣们考虑到杨坚的权势,便让宇文阐继承大统,是为周静帝。他也是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宇文阐登基后,杨丽华被立为“皇太后”,身份不可谓不高贵。然而,此时的杨坚却不再安于做什么“国公”了,对于皇权的渴望充斥着他的内心。终于,公元581年,杨坚废黜静帝宇文阐,“篡周建隋”——是年(581年)夏,宇文阐被杨坚“潜害……葬于恭陵”,时年不过十岁左右。杨丽华对此颇为不满,“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逾甚”。或许是她对宇文赟感情深厚,或许是她迷恋“太后”之位……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都要面对现实,不接受也得接受。杨坚也觉得愧对女儿:反正我已经当皇帝了,就封你个公主当当吧,遂封杨丽华为“乐平公主”。不仅如此,见女儿依然年轻,杨坚还鼓励她改嫁,但被其拒绝,“誓不许,乃止”。时光荏苒,女儿宇文娥英也在慢慢长大,到了婚配的年龄。杨丽华选来选去,将其许配给了幽州总管李崇之子李敏——李敏身处的明公李穆家族,亦是隋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女儿已嫁,心愿已了,杨丽华自然是开开心心的渡过人生里的每一天,于大业五年(609年)跟随炀帝杨广巡幸张掖时,病逝于河西,时年四十九岁,陪葬于定陵。还没完!虽然杨丽华得以善终,但她的女儿宇文娥英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大业十一年(615年),右骁卫大将军郕公李浑因其“门族强盛”而被杨广“忌之”,进而被控“谋反”之罪,连带其“从子”、宇文娥英夫李敏一同被抓。这个案件跟隋末的谶语“隋氏将亡、李氏将兴”有关。于是,隋炀帝杨广便在朝中寻找“权贵”的李氏宗族下手,这才怀疑到了李浑家族身上。当然,哪有什么谋反,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残杀大臣”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让杨广感受到威胁了,至少他心理上是这么想的。最终,此案被定性为“谋反”,“(李)浑、(李)敏……及宗族三十人”被杀,宇文娥英也在数月之后被赐死。至此,杨坚长女杨丽华一脉彻底没落!接下来,我们再看杨坚次女襄阳公主:襄国公主亦为独孤伽罗皇后所生,但史书对其生卒年月,何时被立为公主等信息均无记载。襄国公主下嫁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孙子河阳郡公、河州刺史李长雅——李长雅后来在任上病逝,他是李密的堂叔。李长雅,李纶子,辽东襄平人也。尚高祖女襄国公主,袭父纶爵,为河阳郡公。开皇初,拜将军、散骑常侍,历内史侍郎、河州刺史、检校秦州总管——《隋书·李长雅传》关于襄国公主的子嗣情况,亦无史载。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大业九年(613年),李密因参与民部尚书杨玄感叛乱而受到隋庭通缉。理论上讲,他将享受“夷三族”的命运,而这正好轮到堂叔李长雅和襄国公主一脉。至于襄国公主子女是否受此牵连,由于史书并无记载,我们也不好妄自揣测。若果如是,这襄国公主也是挺倒霉的吧?说完襄国公主,我们再来看其杨坚三女广平公主:广平公主下嫁汝南郡公宇文庆之子宇文静礼。宇文庆是北周大将军,早年在跟随周武帝灭齐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勋”,“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于时,宇文庆与隋国公杨坚“有旧”,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杨坚建隋后遂拜宇文庆“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因此,广平公主的这段婚姻即可延续朋友之谊,又可笼络朝臣。宇文静礼起初为太子杨勇的“千牛备身”,在娶了公主以后被“授仪同,安德县公,邑千五百户,后为雄州刺史”——这待遇都快赶上他爹了。广平公主和宇文静礼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宇文协和次子宇文皛——也有“三子”一说,笔者难证其真伪——这两个儿子后来均殁于武德元年(618年)的宇文化及之乱,算是给隋炀帝杨广“殉葬”了。关于这个幼子宇文皛,也是有些趣闻的:宇文皛自幼养在宫中,“后为千牛左右,炀帝亲昵之”。受宠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发展到其“伺察六宫,往来不限门禁”,甚至于“与宫人淫乱,至于妃嫔公主,亦有丑声”。萧皇后看不下去,就把这事说给杨广听。哥哥宇文协知道弟弟闯祸了,赶紧向杨广求情:“皛今已壮,不可在宫掖。”杨广说:“皛安在?”宇文协说:“在朝堂。”可最终,杨广也没治宇文皛的罪,反而“因召入,待之如初”,这杨广的心胸也是“够宽广”。面对舅舅的怜爱,宇文皛这小子还算有“良心”。宇文化及“弑逆之际”,宇文皛正在玄览门,特地跑去给杨广报信,结果却被“守卫”挡在了门口,终未成行,后和哥哥一起被杀于是乱。至此,杨坚三女广平公主一脉也彻底没落!由于杨坚四女无史料可查,到底有没有这个人也不得而知,因此,这里我们一笔带过。最后,我们来看杨坚五女兰陵公主杨阿五。兰陵公主杨阿五“美姿仪,性婉顺,好读书”,深得父亲杨坚钟爱。杨坚最初将其许配给郢国公之子王奉孝,可没过多久,王奉孝竟然病死了,而其时兰陵公主尚不满18岁。于是,公公王谊就自作主张向杨坚上表,“言公主少,请除服”——大概率,王谊觉得把一个“守寡”的公主留在家里,太过麻烦了吧?隋唐年间,士族皇家家中服丧一般都要“三年”之久,这三年里要始终身着“丧服”。因此,王谊这里说“除服”,实际上是让兰陵公主尽快改嫁,不必再给儿子“服丧”了。如果杨坚赞成这个意见,兰陵公主立刻就可以改嫁了。然而,越国公杨素却站出来指责王谊说有违风俗,怎么能够随便改呢?甚至要就此治王谊的罪。杨坚一琢磨,杨素虽然说得有理,但也不必“小题大做”,这个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很快,王谊便因“谋反”被诛,这下兰陵公主想不改嫁都不行了。这一次,杨坚将兰陵公主许配给了冀州刺史鲁公柳机之子柳述。兰陵公主之所以“相中”柳述,大约是因为柳述当时正任“太子亲卫”一职,经常出入皇宫,两人或有“私会”,感情甚笃,不然很难解释兰陵公主为什么后来会和柳述的感情至真至诚。兰陵公主嫁给柳述时刚满18岁,还是个青春少女,却能够“折节尊于妇道,事舅姑甚谨,遇有疾病,必亲奉汤药”。杨坚听说以后“大悦”,一高兴,就把女婿的官职一升再升直至仁寿年间(600~604)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可惜,天不怜爱,一场大难正向兰陵公主夫妇袭来……仁寿四年(604年),文帝杨坚病危,诏太子杨广、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侍疾”。然而,值此期间,太子杨广却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把同样来“恃疾”的杨坚宠妃宣华夫人给“性侵”了,搞到宣华夫人跑到杨坚哪里告状:“太子无礼!”杨坚大怒,“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于是,杨坚赶紧招呼柳述、元岩把太子叫来,怕他们叫错又补充了一句:“勇也!”原来杨坚的意思是把“废太子”杨勇请来,具体什么意思一目了然。于是,二人赶紧出去写敕书,准备征召杨勇。杨素听说后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杨广,并且“矫诏执(柳)述、(元)岩”,柳述就这样被抓了起来。没几天功夫,杨坚病逝,杨广嗣位登基。杨广登基以后遂“赐故太子勇死,缢杀之……追封勇为房陵王。”,并且将“柳述、元岩“并除名,(柳)述徙龙川,(元)岩徙南海”。接下来,杨广令妹妹兰陵公主与柳述“离绝”,并且想让她再次改嫁——起初,杨广就曾建议将妹妹改嫁萧后之弟萧砀,只是被文帝否决嫁给了柳述而已。这一次,杨广是不是要将妹妹再嫁萧砀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此时的兰陵公主已经32岁“高龄”了。兰陵公主“不从”,并且上表“请免主号,与述同徙”,这惹得杨广大怒:“天下岂无男子,欲与述同徙耶?”天底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吗?你抱着柳述不放?可兰陵公主仍然坚持:“先帝以妾适于柳家,今其有罪,妾当从坐,不愿陛下屈法申恩。”可最终杨广也没同意,兰陵公主竟然因此“忧愤而卒,时年三十二”。临终之前,兰陵公主曾上表请求与柳述葬在一起,可杨广依然没同意,将其葬于“洪渡川”,“资送甚薄,朝野伤之。”至于兰陵公主的子嗣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案兰陵公主的年龄,她应该是育有子女的。考虑到柳述只是流放,且杨广令其改嫁的情况看,兰陵公主的子嗣应该未受太多连累而继续绵延下去吧?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除了四女无史可查以外,杨坚的余下四个女儿及其他们的子孙大多命运多劫,并不圆满,能够绵延子嗣甚至都成了奢望。当然,这跟她们那个荒淫无道的兄弟杨广有很大关系,对她们而言,活在大隋朝真心不容易。以上是杨坚女儿们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杨坚的儿子们。杨坚的儿子们。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不久,嫡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杨坚原本对杨勇给予厚望,早早安排他“参决军国政事”,以锻炼自己的才能。即便“时有损益,上(杨坚)皆纳之”。杨勇这个人“性宽厚,率意任性,无矫饰之行。”如果一切顺利,杨勇继承大统只是个时间问题。直到杨勇的太子妃元氏去世,事情才慢慢起了变化。杨勇身为太子,“多内宠”。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太子妃元氏自打嫁给他以后,就不受他的宠爱!有一天,元妃突然遭遇“心疾,二日而薨”。独孤皇后觉得这个女孩实在是可怜,怎么那么快就离世了呢?难不成是杨勇“下毒毒死的”?是以,独孤皇后对杨勇的“心狠手辣”非常不满!再加之,杨勇独宠云昭训(妃子等级的一种),“终日酣宴,疏于政事”,也令父亲杨坚极为不满!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恰此时,晋王杨广就比较能“装”,“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大臣用事者,广皆倾心与交。”杨坚和皇后的使臣到了晋王府上,杨广夫妇不分贵贱,一定会出门迎接;杨坚和独孤皇后到杨广府上,他的侍女也都是一些“老丑者”。这使得杨坚觉得自己的二儿子“不好声色”,“意甚喜”……就这样,杨坚对他这个二儿子喜欢的不行。杨广和安州总管宇文述交好,为了拉拢这个人,他向皇上进奏章“言其功”,于是,隋文帝将其封为寿州刺史。当时的朝中大臣能“移上意者”只有杨素,而杨素行事前都要与他的弟弟、大理少卿杨约商议,而宇文述又和杨约交好。于是,杨广催促宇文述,“多赍金宝”进京师与杨约“交通”。很快,在“金钱器玩”面前,杨约败下阵来,他说服了哥哥杨素“共谋大事”!于是,这些人聚在一起准备把杨勇“拉下马”!杨勇也不是傻子,杨素一干人的小九九,他还是能看出来!然而,他“计无所出,使新丰人王辅贤造诸厌胜;又于后园作庶人村,室屋卑陋,勇时于中寝息,布衣草褥,冀以当之。”杨坚知道杨勇“心不自安”,便派杨素暗地里观察,看看杨勇是不是有“谋反”之相?由于杨素早就投靠了杨广,于是,他故意造出事端,惹怒杨勇。然后,在杨坚面前说他的坏话:“杨勇确实是有怨气啊,皇上!害怕他起事的话,我们得早做准备!”听杨素这么一说,杨坚非常生气,背地里把东宫的宿卫管辖权交到“卫府”,见到“勇健者”就一律撤销,太子左卫率苏孝慈被任命为淅洲刺史外调。还不放心!杨坚又密令在玄武门至至德门之间安插眼线,观察动静……杨勇还没等到“起事”,就已经被完全架空了……最终,杨坚下定决心,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下诏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废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资治通鉴·隋纪三》杨勇呢?还行,知道谢恩:“臣当伏尸都市,为将来鉴戒;幸蒙哀怜,得全性命!”就这样当了近20年太子的杨勇被彻底废黜!杨勇被废是文帝年间的大事件!说起来,杨勇自身确实是有问题,比如隋文帝给他安排的左庶子唐令则,就没有尽到辅助太子的义务,反而“自比倡优,进淫声,秽视听。”——后来,他受到了太子洗马李纲的严肃批评。除唐令则外,还有一些。但总起来看,并不是特别的严重。杨坚夫妇对杨勇的态度发生变化,就是在太子妃元氏死后,怀疑他毒死了元氏。除却以上两项,硬要说杨勇谋反,多少有点牵强。说实话,整个废立的过程,有点让人看不懂!杨勇被废以后仍被“囚”于东宫,是月后(600年11月),晋王杨广被正式立为太子,且掌管了东宫的门禁——可想而知,杨广会怎么对付他哥哥,这也是为什么其后的四年里杨勇始终没能见到杨坚的原因所在。不过,就在杨广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天下地震”!这当然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四年后(604年),杨坚一死,杨广登基便立即“缢杀”了杨勇(具体细节在讲兰陵公主时已有赘述,在此不再多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死的仅仅是杨勇一人,杨广并未往下深究他的子嗣。据史书记载,隋“隐太子”杨勇至少有10个儿子。除了正妻元氏“无后”以外,其余的妃子都育有子嗣。自是云昭训专内政,生长宁王俨,平原王裕,安成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恪;王良媛生高阳王该,建安王韶;成姬生颎川王煚;后宫生孝实、孝范——《资治通鉴·隋纪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杨勇的子嗣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很快,新的祸患便迫近了……杨勇被废时,其宠妃云昭训的父亲云定兴,也因为“坐媚事太子勇,与妻子皆没官为奴婢”。不过,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听说云定兴这个人“有巧思”,就“招之,使典其事”。云定兴得以“复出”。云定兴是个会“来事”的人。很快,他就巴结上了杨广身边的“红人”、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以明珠络账赂述,并以奇服新声求媚于述”。宇文述高兴坏了,竟然“兄事之”。不久,杨广准备对“四夷”采取行动,“大作兵器”,遂依从宇文述的建议,令云定兴负责监造。过了些时日后,宇文述就对云定兴讲:“兄弟,你做得‘器仗",皇上都很满意。之所以没有给你加官进爵,是因为长宁兄弟几个还没死的缘故。”长宁王杨俨是杨勇宠妃云昭训的亲儿子,是嫡长子,更是云定兴的亲外孙。宇文述可能就是随口一说,他可能暂时忘记了云定兴和他们之间的亲人关系。没想到这个云定兴“狼心狗肺”,他竟然对宇文述说:“这些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劝皇上杀了他们呢?”——看来,这云定兴为了加官进爵是“六亲不认”了啊!宇文述见他这样讲,就立即向杨广上奏,说与其留着他们,不如杀了以免后患!杨广杀他哥哥都很痛快,更何况这些晚辈呢?于是,杨广欣然应允了!很快,长宁王杨俨被“鸩杀”,他的七个弟弟被“流放”岭南。可杨广还不放心,“又遣使于路尽杀之”。是年为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此,杨坚长子杨勇一脉彻底没落。当然,隋炀帝杨广也没得善终,于武德元年(618年)被宇文化及弑于江都,也算是得了报应(由于杨广之死大家比较熟悉,笔者也不再赘述。)说完了长子杨勇和次子杨广,我们再看三子秦孝王杨俊。杨俊开皇元年(581年)被立为秦王。杨俊这个人“仁恕慈爱,崇敬佛教”,曾经请求出家为僧,但被杨坚拒绝。后来,杨俊参与灭陈之战,“以为山南道行军总管”。因为治军有方,“颇有令问”而受到杨坚的嘉奖。然而,陈国覆灭,战事结束,杨俊竟“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这令到以节俭著称的父亲杨坚大为不满。除此以外,杨俊还好“内”,他的妃子崔氏“性妬,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杨俊因为中毒而生病,被“征还京师”养病。杨坚趁此机会将其一撸到底,“免官,以王就第”。未成想,杨俊这一病就再没有缓过来,终于开皇二十年(600)六月,“薨于秦邸”。杨俊死了,崔妃难辞其咎,“被赐死於其家”。杨俊死后有两个子嗣健在:长子杨浩(为崔氏所生),以及庶子杨湛。杨广继位以后,立杨浩为秦王,以嗣爵杨俊;杨湛则被封为济北候。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后,原准备立杨浩为王,但不久便“败于黎阳,北走魏县,自僭伪号,因而害之”。其时担任荥阳太守的弟弟杨湛,也受哥哥连累而被宇文化及所杀。至此,杨坚三子杨俊一脉彻底没落。聊完杨俊,我们再看杨坚四子庶人秀:杨秀开皇元年被立为越王,后来“徙封于蜀”,是为蜀王。杨秀这个人“有胆识,容貌环伟,美须髯,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就连父亲杨坚都讲:“秀必以恶终。我在当无虑,至兄弟必反。”看来,杨坚对于自己儿子的前途命运甚为忧虑。果然,杨秀被封蜀王后“渐奢侈,违犯制度,车马被服,拟于天子”,这分明就是找死的节奏,跟他三哥杨俊有一拼。开皇二十年(600年),大哥杨勇被废以后,杨秀对此“意甚不平”,新立太子杨广担心杨秀“终为后变”,便密令杨素“求其罪而僭之”。仁寿二年(602年),杨秀应诏入京,杨坚见了儿子杨秀以后却一句话都没跟他讲。第二天,杨坚竟然派遣使臣去责备他,杨秀谢罪:“忝荷国恩,出临藩岳,不能奉法,罪当万死。”杨秀具体犯了什么罪,史书上没有明讲,可即便杨秀犯有“僭越”之罪,父亲杨坚批评两句不就完了吗?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杨坚就批评儿子:“顷者,秦王(即三子杨俊)糜费财物,我以父道训之。今秀蠹害生民当以君道绳之。”于是,杨秀就这样被“付执法者”,“令杨素、苏威、牛弘、柳述、赵绰等推治之”。杨秀被“问罪”,这是多好的机会啊!于是,为了陷害杨秀,太子杨广出了个“妖着”:太子阴做偶人,书上及汉王(五子杨谅封爵)姓字,缚手钉心,令人埋之华山下,令杨素发之。又作檄文曰:“逆臣好贼子,专弄威柄,陛下唯守虚器,一无所知。”——《隋书·杨秀传》其时,五子杨谅正受杨坚宠爱。如果你是杨坚,发现这么个事还不得气死?杨坚果然大怒:“天下宁有是耶!”天底下怎么能有这种事!于是,蜀王杨秀被“废为庶人,幽内侍府,不得与妻子相见”,被软禁了起来。可谁成想,杨秀这一次被“软禁”,竟再没能出来。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以后原本准备把杨秀放出来,立为天子,不料“群议不许。于是害之,并其诸子”。到此,杨坚四子杨秀一脉彻底殒没。最后,我们来看杨坚五子庶人谅。杨谅也是在开皇元年被立为汉王。要说勋功,杨谅应该说是杨坚这五个儿子里最有能力的,无论是南下灭陈,还是北战突厥都立有赫赫战功,以至于其鼎盛时期,“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据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如果没有能力,杨坚也不会把如此大的地方交给他去管理。而且,杨坚还对其“甚宠爱之”。太子杨勇被废,对于杨谅的影响也很大,他就琢磨凭什么让二哥杨广“储位”,自己要军功有军功,要宠爱有宠爱,怎么就不是我呢?因此手握陕晋“天下精兵”的杨谅,“居常泱泱,阴有异图”。说干就干!仁寿四年(604年),杨广继位登基以后,汉王杨谅随即造反,但最终被杨广的“铁粉”杨素率兵镇压。最终,杨谅请降被缚,百官上奏杨谅“罪当死”。当此时,杨广的兄弟里面除了杨秀被软禁以外,就剩下这一个弟弟在世了。因此面对百官的奏请,杨广网开一面:“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就这样,杨凉被“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竟以幽死”——其子杨颢被一并“禁锢”,宇文化及弑隋炀帝时将其杀害。至此,杨坚五子杨谅一脉陨落。综上,除了三子杨俊“病死”以外,杨坚的其余四子(包括其子嗣)皆不得善终:杨勇被缢杀;杨广、杨秀被宇文化及杀害;杨凉死于软禁。参考:《资治通鉴》、《隋书》(网图、侵删)
2023-07-10 09:00:521

隋炀帝有儿子吗?

隋炀帝有4个儿子。1.元德太子杨昭,母萧皇后,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2.齐王杨暕,母萧皇后,遗腹子杨政道。3.赵王杨杲,母萧嫔。4.子早夭(殇子铭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4]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 ,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2023-07-10 09:01:003

隋朝皇帝列表(隋朝共6个皇帝,4个是傀儡,你知道几个?)

隋朝皇帝列表众所周知,隋朝虽然是大一统的时代,有很多人拿隋朝和秦朝相比,其实可比性不大。因为杨坚窃取的是北周宇文家族的政治果实,在得到众多门阀的支持下,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秦朝三世而亡,很多人认为杨广亡国后,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加上傀儡皇帝,隋朝一共有6个。杨坚早年曾创造开皇盛世,国力强盛。但是晚年被几个儿子忽悠的团团转,最后杨广顺利打败哥哥上位,继位之初,隋朝仍是盛世。杨广了几件大事,第一是大兴土木,建造洛阳城,并且迁都洛阳。第二是动用举国劳役,打造隋唐大运河,第三是个巩固北境,大修长城,这几件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稳固边疆,利用中原的优势,带动全国发展。隋炀帝日益骄奢,本身不堪劳役之苦的底层人民,在杨广江南巡幸之后,对大隋天子彻底失望。而一直支持大隋的几大世家,也随着杨广远伐朝鲜半岛,出人出力得不到任何好处,渐渐失去了对他的支持。于是,满朝上下,都有二心,豪门领袖杨玄感的反隋是导火索,于是各地义军排山倒海而来,十八路反王各占山头,隋炀帝大势已去。公元617年,李渊攻入长安后,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在谋臣的建议下,他首先找到了杨广的长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名叫杨侑。按照步骤,他先封炀帝为太上皇,宣布杨侑继位为恭帝,李渊自封大丞相。第二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勒死了杨广,立杨俊的儿子,也就是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帝。这一刻隋朝出现了两个傀儡“皇帝”。不过历史是比较滑稽的,正如、宇文化及是一束奇葩一样,他被瓦岗军打败,杀掉杨浩,自立为帝,过了一把皇帝瘾后,被窦建德所灭。同时李渊也“接受了”隋恭帝的禅位,称帝为唐高祖,次年隋恭帝杨侑“病逝”,得到厚葬。当时李渊称帝的消息传到洛阳,王世充等人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众人立炀帝的次孙杨桐为皇帝,称为隋哀帝。王世充仿照李渊,自称大丞相,一年后,王世充自立为王,杨桐被废黜,王世充称杨桐是“自缢”而亡,事实上很多史书记载,是他派人勒死的。在此后一年时间内,隋朝是没有皇帝的,但是大隋的萧皇后还在,逃到了突厥,突厥可汗比较厚道,让杨广的孙子杨政道自立为隋帝,所有突厥的中原人,都归他管理。十年后,东突厥被唐朝名将李靖所灭,杨政道的“大隋”也就不存在了。从杨坚到杨广,父子二人的大隋朝,持续了37年,从杨浩到杨政道,后面四位傀儡皇帝,一共12年。其中杨政道在东突厥时期,也被称为“后隋”。学富五车的您,请问隋朝最后一位皇帝杨政道,一共在位多少年?隋朝皇帝列表
2023-07-10 09:01:061

萧皇后是一名奇女子,她真的侍奉过六个皇帝吗?

那些都是小说演义杜撰,做不得真,萧皇后只正式的侍奉过隋炀帝杨广,至于其他的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推断,也可以推出不可能。唯一的丈夫—杨广公元581年,晋王杨广迎娶萧后为妻,这一年萧后15岁。萧后为杨广生了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长女南阳公主。隋炀帝杨广虽然好大喜功,并且有些暴怒无常,但是对发妻萧后还是不错的。可以说萧后在嫁给杨广的这段时间里,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弑君者—宇文化及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杀尽了随行的皇室男丁,仅留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将其拥立为帝。这一年萧皇后五十二岁。宇文化及干掉了杨广,但他名义上仍是隋朝丞相,对萧后下手的话,那吃相就太难看了。并且此时的萧后已经52岁,宇文化及何必要对一个老人家下手。一代枭雄—窦建德宇文化及在同李密作战失利后,又被盘踞河北地区的夏王窦建德擒获,于是萧后又落到了窦建德的手中。此时的窦建德为了谋取利益,尊奉杨广嫡孙杨侗为帝,于是萧后此时在窦建德面前是太皇太后。同时萧后被安置在武强县,不在夏国都城,窦建德也不好对萧后下手。野蛮的突厥人—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公元620年,突厥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后及杨政道,立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政权,延续隋宗庙祭祀,史称“后隋”。后隋土地狭小贫瘠,国民稀少,主要是沦为突厥奴隶的一万余人。于是萧后又落到了突厥人的手中。突厥人民风彪悍,伦理道德观念与中原不同,隋朝的义成公主就先后嫁给了四任突厥可汗但是义成公主是可汗的正妻,手中有一股不小的力量。继任的可汗娶义成公主也是政治上的需要。而50多岁的萧后又没有实力,也没有姿色,可汗为什么要迎娶她呢?一代帝王—李世民公元630年,李靖率领唐军灭掉东突厥,杀死义成公主,迎回萧后。此时的萧后64岁。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城朱雀门外的兴道坊赏赐宅邸,供其居住。李世民此时只有三十三岁,并且他的杨妃就是李广的女儿,萧后算是杨妃的母后,是李世民的岳母,李世民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下手呢?所以,萧后一生中只侍奉过杨广,其余的都是无稽之谈。
2023-07-10 09:01:258

隋炀帝有哪些皇子?

隋炀帝皇子:元德太子杨昭,母萧皇后,子隋恭帝杨侑 皇泰主杨侗 燕王杨倓   齐王杨暕,母萧皇后,遗腹子杨政道   赵王杨杲,母萧嫔   第三子早夭(殇子铭 )
2023-07-10 09:02:094

义成公主为什么扣押萧皇后?嫁父子四人?

公元630年,李靖率精骑突袭东突厥王庭,俘获一贵族女子。那女子气势汹汹:“我乃隋朝义成公主,尔等休得放肆!”苏定方怒道:“义成公主?就是你煽动突厥屡犯我大唐?简直找死!”说完扬起唐刀,义成公主应声而倒。开皇十九年义成公主因和亲,嫁给突利可汗,她本是隋朝宗室杨谐的女儿,后被封为公主,远嫁突厥。义成对和亲的使命和重要性早已了然于心。隋朝建立前后,突厥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实力都不可小觑。隋文帝杨坚采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计策来分化削弱,令其俯首称臣。开皇十七年,杨坚把安义公主嫁于实力稍弱的小可汗突利,而拒绝了大可汗都兰的求亲。从此,都兰可汗时常骚扰隋朝边境,而突利可汗感激隋朝许嫁公主,联合隋军,与兄弟反目成仇。在北方少数民族眼中,能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也就得到了中原人对他们身份的认可。杨坚封女婿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最终启民可汗赢得胜利,成了东突厥大可汗。就在这关键时候,安义公主病逝。杨坚只好又在宗亲女中找了个公主,送到东突厥,这就是义成公主。相比于安义公主,义成公主把隋朝的安稳与强大放到首位,隋王朝的兴盛稳定,是根植于她内心的执著信仰。义成公主的努力没有白费,启民可汗和隋朝互相帮扶,成为整个突厥的国主。启民可汗上表隋朝,自称臣民,请求改穿华夏服饰。杨广以“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为由婉拒。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启民可汗因年老而去世,他的儿子咄吉世即位,号称始毕可汗。老可汗去世后,新可汗继承一切,当然也包括义成公主。就这样,义成公主成为始毕可汗的妻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不但隋朝得以发展,突厥也草长马肥,实力是突飞猛进,同时膨胀的还有突厥不甘人下的心。始毕可汗上位后,对隋朝很不友好,不时派小股势力骚扰边境。杨广大怒,派人反杀了突厥的谋士史蜀胡悉。始毕可汗以此为借口,发兵数十万,攻打正在塞外游山玩水的隋炀帝杨广。虽然义成公主早就给杨广通风报信,杨广却不以为意。两军一接触,隋军大败。杨广被围困在雁门关,命悬一线。义成公主又谎报军情,以“北边有急”传信始毕可汗,这才将杨广从围困中救了出来。义成公主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她眼里,杨广就是大隋,是她的一切。可惜义成公主所托非人,她不顾性命守护的人,对萧皇后笑言:“好头颈,谁当斫之!”最终杨广被宇文化及取了项上人头。隋朝灭亡,义成公主把所有的恨都转嫁到李唐天下的身上,复仇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义成公主利用突厥的力量,救走了皇后萧氏和原隋朝齐王的遗腹子杨政道,并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一起将杨政道立为隋王,苟延残喘。义成公主建议攻打并州,在那里建立新的隋都,处罗可汗却不愿出兵,他装模作样请人占卜,结果自然是不利于出兵。恼羞成怒的义成公主趁处罗可汗患病之际,诱导他吞食五石,除掉了他。本来应该是义成公主的儿子继位,但她儿子年纪太小,义成公主改立处罗可汗的弟弟咄_,号称颉利可汗。义成公主又成了颉利的妻子,她和萧皇后共侍一夫,一心想着重现隋朝辉煌。公元623年,颉利可汗为了释马邑之围,打算接受大唐的和亲,不再和大唐争斗。而义成公主却私下派人攻下马邑,断了颉利可汗的退路。颉利可汗不得不与大唐结下仇怨。贞观四年,李世民以李靖为主帅,出兵突厥。李靖三战三胜,东突厥灭亡。萧皇后和杨政道被送到长安,李世民为显示宽宏大量,封萧氏为昭容,并为她举办盛大的宴会。李世民亲自接待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虽然在萧氏看来,此时的大唐皇宫远不如隋朝的奢侈,但萧氏还是口是心非道:“陛下乃开万世基业的圣君,隋朝亡国之君,怎敢与您相提并论!”能得到前朝皇后的夸赞,李世民得意非凡,很宽宏大量地让萧氏在大唐皇宫内安享晚年。萧氏又度过了18个春秋,才安然逝去。而义成公主这个大汉女子,却有了突厥人的血性,成了隋朝最后的一丝掘强。她宁死不降,最终死在大唐名将苏定方的刀下。义成公主又有什么错呢?她不过是为了她曾经深爱的国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是非功过难以评说。义成公主自从踏上和亲的道路,就一直在为隋朝做贡献,至死不渝。这样的和亲公主,千年来独一无二,可惜未见君子,所托非人,这也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如果杨广能够不好大喜功,隋朝再多传几代,大概历史上最出名的就不是王昭君,而是义成公主吧?大家觉得呢?请大家记住这位为国而死的和亲公主,她没有名字,她是“义成公主”!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朝的义成公主,为何要嫁父子四人?隋朝的义成公主,嫁父子四人的原因是因为突厥野蛮的“胡俗”,过程如下:1、隋朝的义成公主是隋文帝宗室女,被作为和亲的公主,下嫁给突厥的启民可汗的。2、启民可汗于609年去世,始毕可汗继位,根据“胡俗”,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所以义成公主又嫁给了始毕可汗3、始毕可汗又于619年去世,处罗可汗继位,又根据“胡俗”,义成公主又嫁给了处罗可汗4、处罗可汗比皇帝命比较短,于620年去世,颉利可汗继位,又根据“胡俗”,义成公主又嫁给了颉利可汗5、因此,义成公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其中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义成公主为什么扣押萧皇后?答:义成公主并不是杨家的亲生女儿,她是为了迁制匈奴而和亲的,当隋朝灭亡后,萧皇后逃到匈奴,义成公主怕萧皇后归唐后,或对匈奴不利,故将萧皇后扣留在匈奴,不过最后萧皇后在李靖的帮助下还是回到了长安。历史
2023-07-10 09:02:151

隋朝皇帝子孙都有谁?旁系子有幸存的吗

我把隋朝世系列出来会一目了然。前燕北平太守杨铉--北魏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北魏太原郡守杨惠嘏--北魏龙骧将军杨烈杨烈--献王杨桢--随国公杨忠--杨坚----杨勇--长宁王杨俨【杨广杀】 --平原王杨裕【杨广杀】 --安城王杨筠【杨广杀】 --安平王杨嶷【杨广杀】 --襄城王杨恪【杨广杀】 --高阳王杨该【杨广杀】 --建安王杨韶【杨广杀】 --颍川王杨煚【杨广杀】 --杨孝实【杨广杀】 --杨孝范【杨广杀】 ----杨广--杨昭-------------杨侑【被李渊杀】 ----------杨侗【被王世充杀】 ----------杨倓【被宇文化及杀】 --杨暕------------杨政道【归唐】 --杨杲【被杀】 ----杨俊--杨浩【被杀】 --杨湛【被杀】 ----杨秀--杨孝【被杀】 --杨明【被杀】 --其余五子没有留下名字【被杀】 ----杨谅--杨颢【被宇文化及杀】杨烈--献王杨桢--随国公杨忠--杨整------杨智积-杨道玄【不详】 -----杨智明【不详】 -----杨智才【不详】 --杨瓒------杨静【早卒】 -----杨纶【归唐】 -----杨坦【不详】 -----杨猛【不详】 -----杨温【不详】 -----杨侁【早亡】 --杨嵩【无子嗣子杨静早卒】 --杨爽【卒】-杨集【被杨广贬不知所踪】 --杨爱敬--------杨元孙----杨弘【卒】--杨庆【归王世充、李密,后归唐】 --杨钟葵--------杨处纲【卒,史书不记载子孙】 --------杨处乐【史书不详】 --杨兴-----------杨某--------杨绍----------杨雄--杨恭仁【归唐为相子孙繁衍唐史有传】 --杨綝【早卒】 --杨续【不详】 --杨演【不详】 --杨纲【不详】 --杨恭道【投降杨玄感】 --杨师道【归唐为李渊女婿】 ---------杨达--杨氏【嫁给武士伙生武则天】 --杨某----------杨盆生------杨子崇【国亡被仇家杀】600年杨俊被妻子毒死。604年被杨广所杀的:杨勇、杨俨杨裕杨筠杨嶷杨恪杨该杨韶杨煚杨孝实杨孝范605年杨谅幽禁死618年被宇文化及所杀的:杨广、杨暕、杨杲、杨倓父子祖孙四人,杨浩、杨湛兄弟俩【杨俊子】杨秀杨孝杨明父子八人,【杨谅子】杨颢杨坚的直系后代基本被杀完,只有杨政道活到了唐朝永徽年间,有没有子嗣史书没有记载。其他宗室多半活命,特别是杨雄的后代在唐朝混得颇好。手打半天,参考史料隋书,请采纳
2023-07-10 09:02:251

隋炀帝的萧皇后为何被六个帝王看好?

萧皇后,她是后梁的公主,是隋炀帝的皇后。她13岁就嫁入杨家,隋朝灭亡后她带着皇族子孙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于乱世之中。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由于她的绝世美貌以及她的传奇人生经历,关于她的绯闻逸事也一直层出不穷。那么,萧皇后到底凭什么被乱世中的众多帝王看好呢?就请您跟有书君一起,沿着萧皇后的人生轨迹去一探究竟吧。一、出身名门,家教超群。萧皇后是西梁孝明皇帝萧岿的皇后张氏所生之女。由于按照当时江南的习俗,说农历二月出生的孩子不吉祥。刚出生的萧氏,就被寄养在舅舅张轲家里待了十几年。张轲家里因为祖上是皇亲,有向学的家风,这使得萧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后来的萧皇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萧氏在舅舅家平安长到13岁,被老爹西梁明帝萧岿从舅舅家接回来,进献给了的隋朝。从此成了晋王杨广的王妃。由于性情温婉和顺,有文化有知识,萧氏在杨家很受宠爱。公公杨坚对她像亲女儿,杨广对她也是特别宠爱敬佩。可见高贵的出身和良好的家教,确实给萧氏加分不少。杨广一开始并不是太子,萧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协助杨广把太子位从哥哥杨勇那儿夺了过来。隋朝统一南北方后,她又帮助杨广治理南方。在萧妃的帮助下,杨广在江南地区收到了广泛的支持,也逐步搭建了自己势力的基本盘。萧妃的娘家兰陵萧氏一直在江南是很有影响力的。当时南朝宋齐梁陈,齐、梁都出自萧氏。所以在南朝百姓心中,萧氏本身就是妥妥的天潢贵胄!由于在当时南北方对立很严重的情况下,萧氏被南方的士人百姓视作是自己人。加上杨广在萧妃的影响下,实行善待江南士人,尊重南方文化等政策,杨广在南方争取到了极大的群众基础。杨广后来顺利的当上了太子,而萧妃也成了隋朝的太子妃。从这段看,杨广看好萧皇后,有两个原因:萧后娘家势力显赫,本人家教优秀,为杨广夺得天下立下了很大功劳。二、逃亡路上,身携玉玺。如果萧皇后跟隋炀帝一直这么波澜不惊的过下去,白头偕老,那就太理想了。然而命运注定她的一生必定不会寻常。大业后期,隋炀帝逐渐失德,萧皇后曾一再规劝,但收效甚微。隋义宁二年三月,隋炀帝被江都叛军杀死了。事变后,萧皇后并未惊慌失措。她亲自为隋炀帝入殓。这一年,萧皇后51岁了。江都之变之后,隋朝其实名存实亡了。萧皇后带着剩下的隋朝皇室子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段流亡的生活遭到了后世小说如《隋唐演义》等诸多演绎,并生出诸如“六嫁皇帝”的谣言。实际上,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守着前朝血脉与法统,坚强求生的老人而已。隋炀帝最后死于宇文化及之手,萧皇后和剩余的王室成员也就做了宇文化及的俘虏。萧皇后先是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宇文化及兵败后,萧皇后又落到了窦建德手中。在这段历史中,萧皇后并未遭受冒犯。这里面当然有窦建德为人“知义尚仁”的缘故,但更多的其实是因为萧皇后手中的传国玉玺,以及随行的,萧皇后的小儿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历代诸侯争天下没有不重视正统名分的。譬如李渊称帝之前,也要先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又立了个杨侑为傀儡,然后再行禅让之事,就是这个道理。这之后,萧皇后又遭到北边的突厥可汗觊觎。突厥可汗遣早年和亲嫁入突厥的义成公主为使,前来“迎接”萧皇后和隋朝遗族。窦建德打不过突厥人,也就只能放手。义成公主是隋文帝时派去突厥和亲的,乃是杨广的妹妹。有她在突厥关照,突厥的可汗对萧皇后是不可能失礼。因为当时突厥也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迎来萧皇后和杨政道之后,突厥可汗马上就在定襄郡立杨政道为隋王。彼时杨政道还不足3岁,突厥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昭然若揭。三、身份特殊,母族加持。萧皇后在突厥滞留了12年之久,一直到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攻破突厥,才将萧皇后和杨政道等人迎接回来。此时的萧皇后,已经63岁了。唐太宗在迎回萧皇后之后,给与了她前朝皇后应有的尊敬和礼遇。杨政道也被太宗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职,安置了下来。唐太宗之所以给予萧皇后等人这般礼遇,当然不是小说中说的什么“垂涎美色”之类,因为萧皇后那时都六十多岁了。唐太宗这么做,一方面原因是想通过尊重前朝,向天下证明唐朝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杨氏和李氏都出自早年北周宇文泰的八柱国,两家有世代的姻亲关系。有书君记得从前还写过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广的亲姨表兄弟关系。从那儿论,唐太宗李世民还得称呼萧皇后表婶娘。另外,当年隋炀帝时,因萧皇后而势力大兴的兰陵萧氏,在唐朝的立国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是唐朝立国的功勋之家。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于长安无疾而终,享年81岁。唐太宗给予了她应有的礼遇并送去江都与炀帝合葬了。综上所述,隋炀帝的萧皇后之所以被六个帝王看好,其实并非是坊间流传的那样,由于她的美貌或者独特的驭人之术之类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一场场围绕着皇位的权力争夺战罢了。纵观萧皇后的一生,她是不幸又是幸运的。虽然生逢乱世,半世坎坷,但是正牌皇后身份以及人人梦寐以求的传国玉玺成了她逃亡生涯中的避难神针。从这点来看,她比历朝历代众多的薄命红颜们是幸运的多的。
2023-07-10 09:02:335

杨振宁跟李政道发生了何事,为何会成为科学界有名的公案?

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他们专业领域里的关于一些科学研究问题起了一些的争执,他们的观点是相违背的,他们有过相互交锋,所以成为了科学界有名的公案。
2023-07-10 09:03:333

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叫什么

实际上是隋炀帝杨广,但李渊又立了一个皇帝隋恭帝杨侑,所以也可以说杨侑是最后一位皇帝。
2023-07-10 09:04:085

中国史上有哪些傀儡皇帝?

汉惠帝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之时,太子之位险被取代,他在位的时候,母亲吕雉称皇太后。吕后杀了他的弟弟赵王,把赵王的母亲戚夫人变成人彘,惠帝看到了,他们就吓出了病,日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朝政归于太后。惠帝崩后,吕后称制。立了一个少帝,后来以为不是刘氏之子而再废。 隋代的傀儡皇帝就是越王杨侑,炀帝在江都,李渊乘机起兵入长安,立杨侑为帝。即位后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实权在李渊手中,最后不得不把皇位正式让给李渊。他在位时也不过十三岁,在武德二年崩,不过才十五岁。 唐高宗时,立武则天为后。当时就称二圣,说明皇后几乎相当于皇帝。高宗崩,立中宗李显,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嗣圣。不久就废了李显,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是为睿宗,改元文明。太后仍然临朝称制。直到后来改国号为周,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把皇帝降为皇嗣。所以在武则天当皇帝之前,他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先后都是傀儡皇帝。
2023-07-10 09:04:242

她是大隋公主,嫁了父子兄弟四任突厥可汗,却被李靖所杀

公元600年,也就是大隋王朝的开皇19年,一位出生于皇家的少女,正是豆蔻年华的好时光,却肩负起了国家的使命,远赴突厥和亲。但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我们只能知道她的姓氏和封号——义成公主。 他在漠北草原生活了30年,先后成为父子兄弟4位突厥可汗的王妃,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哪怕是她所效忠的那个王朝已经覆灭,还在尽力为这个王朝续命。直到她45岁时,为大隋这个苟延残喘的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公元589年,隋文帝一举消灭了陈朝,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南北朝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内部的战乱虽然结束了,但来自北部边境的威胁却始终没有彻底解除。面对一个强大统一的草原部落,最有效消除隐患的方法就是分化瓦解。于是隋王朝扶持了一个居于漠北突利可汗,他是东突厥蓝都可汗的堂弟。突利可汗向大隋求婚,隋文帝将安义公主嫁给了他。在隋朝的帮助下,突利可汗暂时站稳了脚跟。他也就此向大隋俯首称臣,被隋文帝封为启民可汗。不久之后,蓝都可汗被部下所杀,启民可汗成为了东突厥的大可汗。 而此时,嫁给他的安义公主病逝了。 而隋文帝为了让启民可汗死心塌地的效忠于隋朝,又从宗室中选了一名女子嫁给了他,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义成公主 。而启民可汗也在隋朝的帮助下统一了东突厥。也许是感恩于隋朝帮助自己登上东突厥大汗的汗位,也许是义城公主的感召,在启民可汗在位期间,没有发生过与大隋王朝的军事冲突。 启民可汗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汗位,即始毕可汗。按照突厥的传统,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妻妾。我们的主人公 义成公主就又成了始毕可汗的王妃 。 始毕可汗虽然也承袭了启民可汗臣服于大隋的政策,但是内部大臣未必都忠心于大隋。于是继续分化瓦解,设计杀害突厥宠臣史蜀胡悉。这一下惹怒了始毕可汗,立即与大隋反目为仇。 大业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16年,一生都是奔波巡视的隋炀帝又踏上了北巡的旅程。当他巡视到北部边境重镇雁门郡时,始毕可汗突然派出十万大军将雁门郡团团包围。临时征调救兵显然远水难解近渴,在万般无奈之下,有人想到了义成公主。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义成公主能否提供帮助不得而知。因为此时,义成公主已经嫁到突厥十多年了,而且刚刚成为始毕可汗王妃不久。对于她心目中是否还有大隋,她在突厥可汗面前是否有影响力不得而知。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当义成公主听到隋炀帝的被困之后,立即派出信使以始毕可汗的名义向围城官兵传令:北部战事吃紧,立即回援!而此时,隋朝的援军也在路上了,突厥大军只能撤兵了! 历史 的记载在此处像是儿戏,两国交兵竟然因假传命令而撤退,事后,假传命令的义成公主却安然无恙,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其实,只有一种可能,咱们的主人公义成公主在突厥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能对始毕可汗有着制约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时间并没有让义成公主忘却她的使命,她在用她的方式表达着对大隋王朝的忠心! 雁门被围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各地的叛乱就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心灰意冷的隋炀帝坐上了他的龙舟,浩浩荡荡向江都挺进。也许是有意的逃避,也许是意图今后东山再起。 但是,到了江都不到一年,他的江山就乱得不可收拾。他的表哥,唐公李渊已经带兵攻入了长安,把她的孙子杨侑扶上的帝位,尊他为太上皇。此时,他全然没有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士了,每日借酒浇愁,竟然问萧皇后:“ 好头颈,谁当斫之 ?” 最终,砍下他的头颅的是他的宠臣爱将 宇文化及 。 隋炀帝被杀,消息自然传到了时刻关注着大隋的义成公主耳中,她的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就追随隋炀帝东征高丽。当她得知,她在嫂子萧皇后并没有被杀后,又说服处罗可汗发兵,逼窦建德把萧皇后及其幸存的隋皇室成员送往了突厥。把萧皇后接到了定襄,并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为隋王,延续大隋王朝。 而对于杀害隋炀帝的凶手宇文化及,更是发兵追剿,最终人头被送到了突厥!可以说是为隋炀帝报了仇。 而大唐王朝建立后,与突厥的战争持续了十几年。这些人这些战争到底与义成公主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义成公主为复隋而战,或者为大隋复仇而战,从史书上我们无法看到片言记载了!但是,这个“后隋”小朝廷又延续的十多年。 公元630年,唐贞观4年,大唐名将李靖大败突厥。义成公主的第四任丈夫颉利可汗被俘,后归降唐朝。颉利可汗的部将则带着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以及隋公杨政道降了唐。唯独那位14岁就身负大隋王朝和亲使命的义成公主,誓死不降,最终死在了唐人李靖之手! 一个弱女子,以突厥人的刚烈,用她最后一滴血,表明了她对大隋王朝至死不渝的忠心和使命! 感谢您耐心读完,请点击一下关注!
2023-07-10 09:04:531

同秦朝一样,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为何一共产生了六位皇帝?

有这么多皇帝,隋朝也是有苦说不出啊。隋文帝,隋炀帝正儿八经,名正言顺的皇帝,咱暂且不说,下面说说其他四位。话说隋末民变四起,天下大乱,隋炀帝深谙鸡蛋不能放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于是,安排孙子杨侑留守京师长安,另一个孙子杨侗留守东都洛阳。其他儿孙,隋炀帝则带去江都。另外,隋炀帝还带去几个很不放心的侄子。江都兵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同时遇害的还有其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以及几个侄子。唯独暂时幸免于难的是隋炀帝弟弟杨俊的儿子杨浩。当时,杨浩为秦王。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便立杨浩为皇帝。这就是其中一个皇帝了,不过都没人承认他是皇帝,最终也死在宇文化及手里了。在隋炀帝被弑前,其实隋炀帝已经被人称为太上皇了,众所周知,是李家父子搞的鬼。大业十三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半年时间就拿下京师长安。攻下长安后,李渊即立杨侑为帝,遥尊身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杨侑是为隋恭帝,最终小小年纪就被李渊暗杀。听闻隋炀帝被杀,协助杨侗留守东都的官员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年纪尚小,压根镇不住底下群臣,尤其是那王世充。王世充把几位对手除掉后,一家独大,最终篡位不久又把杨侗杀了。杨侗临死前也体会到了生在帝王家的痛苦,他向天祈愿:“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 贵之家。”最后一位,可能会有争议。隋炀帝一家惨遭灭门时,二儿子杨暕有个遗腹子幸存下来。这个遗腹子名叫杨政道,随祖母萧皇后一起经过九死一生来到突厥之地。突厥人感恩隋朝的恩德,因而立杨政道为隋主,管理隋朝逃难而来的百姓。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攻灭突厥,并随便带回杨政道。大概唐高宗年间,杨政道病逝。
2023-07-10 09:05:001

历史上慕一宽的记载简介

  慕一宽在历史上的原型为杨政道;   杨政道简介:   1、《北史》作杨愍,生于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之孙,齐王杨暕遗腹子,他的两个哥哥和父亲在隋朝末年被权臣宇文化及杀害;   2、武德三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3、贞观四年正月,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杨政道后来担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杨政道去世,其后事迹,史无记载。
2023-07-10 09:05:411

杨广对杨坚的复杂情感,导致了隋朝的衰败隋朝灭亡后,皇室后代都去了哪?

隋朝皇室没有死绝。杨广有四子分别是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以及早夭的(殇子铭 )杨昭生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这三人死后都没有留下子嗣。杨暕有三子其中长子次子都被宇文化及所杀,还有一个遗腹子杨政道,杨政道一直活到唐高宗时期并有儿子一人杨崇礼,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孙子三人,杨慎矜官至御史中丞。杨慎名,杨慎余。杨杲十二岁时被杀没有留下子嗣杨坚有五子分别是长子 房陵王杨勇,次子 隋炀帝杨广,三子 秦王杨俊,四子 蜀王杨秀,五子 汉王杨谅。杨坚的孙子除了杨政道以外都被宇文化及杀了网页链接百度百科 杨广
2023-07-10 09:05:496

名将李靖曾经有能力夺取李世民的天下

李靖军功卓著。上元元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有能力夺取李世民的天下,但却没有那样的野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消灭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并没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天子,声称为隋朝复仇,不断对唐发动进攻,严重威胁着唐朝的统治,甚至让李渊害怕到要放弃长安避难。武德八年,突厥大举进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时奉命率江淮精兵一万人北上参战。由于突厥兵战斗力太强,这次参战的各路唐军多有损伤,甚至连督战的中书侍郎温彦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败,得以全军而还。由于李靖在对付突厥时表现优异,李渊任命李靖担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线防御突厥。武德九年四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领兵进犯,李靖率部在灵州与颉利血战一日,迫使颉利退兵。因为这次战功,李靖调任灵州大都督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政治斗争达到顶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控制了唐朝军政大权。事发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鼓动他发动兵变,李世民仍犹豫未绝。为争取更多的人,李世民派人去征求李靖和李世的意见。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绝响应,对太子之争采取中立态度。总之,李世民当上太子,李靖并无拥戴之功不过,李世民登基后,李靖还是服从其领导的,李世民也没有因为他不参与兵变而歧视他。李世民甚至认为李靖和李世不参与兵变密谋是有操守的表现,登基以后对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态,排除为收买二李拉拢人心的成分后,可能还是有些真实性在内,长孙无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对自己负责;而二李是国家的大将,所以只对国家负责,这种拒绝参加政治斗争的大将是最让统治者放心的,可以视为国家栋梁,当然必须加以珍重为了灭突厥不惜牺牲一个外交官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此时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倾国之兵南下,直打到长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摆了空城计,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和谈,侥幸将颉利吓住,双方结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刚称帝就遭到突厥来袭,其愤怒之情可想而知,从此日夜练兵,图谋报复不用多久,回击突厥的机会就来了。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地方连年灾害,牲畜战马损失极大,颉利可汗又不善于内政,弄得突厥人心离散,连当年一起进攻长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动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下令发动进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杨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草木皆兵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而且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可能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不过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会合了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机不可失,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而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退位,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计议已定,李靖亲领一万精锐连夜奔袭颉利大帐,李世率主力随后进发。为保证行动机密,唐军将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胁随军,以免他们给颉利报信。突厥方面,颉利正在热情款待唐朝使节,以为停战协议已经生效,唐军不会进攻,眼前的难关可以渡过,防御自然松懈。唐军直逼近到颉利大帐十五里处,突厥哨兵才发出警报。以唐军骑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连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颉利可汗第一时间上马逃走,幸免于难,但最后仍在逃跑途中被唐军俘虏。后来李世民饶了颉利不死,将他软禁在长安这一仗全歼了东突厥最后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灭亡了东突厥政权。突厥兴起于北朝末年,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数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机扩张。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胁之下,当年李渊起兵时,为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后来突厥又支持刘武周进攻唐朝,甚至直接对唐动武,唐朝受突厥欺压可谓由来已久。如今这个大敌竟然就这样被李靖灭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经受住了李世民对自己忠诚心的考验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后,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李氏父子又召众王、功臣在宫中夜宴狂欢李靖一回来,御史大夫萧_、温彦博就上书弹劾他,其罪名是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说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战利品没有上缴国库李世民的处分很有学问,收到弹劾文书后,他驳回了将李靖交司法机关审查的提议,但又当面把李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谓珍物自己根本就没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奖赏,还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不过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说的,李靖毫无辩解之词,只是叩头请罪,随后回家待罪。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下诏说: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但没得奖赏反而因犯法被杀,我不能学隋炀帝,李靖的功劳照赏,过错就赦免了于是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食邑通前五百户。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召见李靖,跟着又赐绢二千匹,还让李靖担任尚书右仆射看来李世民是把这事件当成了对李靖忠诚心的一次考验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胜利了,皇帝亲自为他洗刷罪名,还升其为尚书右仆射。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有权参与国家大政,但据记载,他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凡事三缄其口。至于原因,旧唐书认为是因为李靖性情沉厚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绝对没有野心李靖在贞观八年十月上表告老,李世民准其奏,于是李靖退出政坛。李靖一辞官,唐朝与吐谷浑就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吐谷浑可汗伏允公然不服唐朝领导,兴兵作乱。李世民于十一月下令调集大军远征吐谷浑。终于李靖的存在又变得重要了,李世民希望李靖重新回来为他领兵。李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挂帅出征。吐谷浑的国力和军力自然不能与大唐同日而语,何况对手又是李靖这样的沙场老将。到贞观九年五月,吐谷浑的军队被全歼,国人被迫杀掉伏允向唐朝投降,李靖凯旋而归不料突厥珍物案的历史居然又重演了,李靖一回来,他的部下岷州都督高甑生就密报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个罪名比上次的私分战利品要严重多了,李世民因此又大大地查问了一番,后来终于发现,原来这个高甑生在跟随李靖进攻吐谷浑时曾因违反军纪被李靖处分,为泄私愤才诬告李靖。事件的结果当然是诬告者被从重处罚,而李靖也从此闭门不出,以示再不理世事为了不让李靖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李世民派了心腹侯君集到李靖处向他学习兵法。不久侯君集就向李世民抱怨,说李靖只挑些基本知识传授,请教他高深些的就不肯教,说不定是有什么贰心。李世民找到李靖要他解释,李靖答复说:我教给侯君集的部分已经足以安定国内、震慑四邻,侯君集一再要学更高的东西,只怕侯君集才真是有贰心当然李世民没有因为李靖之言而去追究侯君集是否有贰心,不过事实证明李靖是正确的,侯君集后来密谋杀李世民拥立太子李承乾即位,最后事泄被杀李靖在贞观二十三年去世,享年79岁。一代名将,终于在寂寞中辞世。虽然寂寞,但毕竟是寿终正寝,得享天年,这也许是名将最好的归宿。为纪念他的战功,仿汉朝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筑成铁山和积石山的形状......
2023-07-10 09:06:081

李世民为什么要娶萧皇后

那只是些胡编乱造的野史,很多不符合事实。你要先搞清楚,杨广是李世民的伯伯,也是李世民的岳父,而萧皇后是李世民伯母兼丈母娘,因为李世民纳了萧皇后的女儿为妃,李世民32岁时接回萧皇后,当时萧皇后是65岁,再驻颜有术也老得不行了,除非李世民有特殊癖好,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娶大他几十岁的萧皇后。老百姓总是喜欢八卦,某些文人就是喜欢写风流韵事,哗众取宠,很多事情经过他们加盐添醋之后,往往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野史太多主观成分,或以讹传讹,不可尽信。江苏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发现合葬有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尸,经过考古学家分析,这应该就是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复原女尸的年轻时期相貌,其实根本就没有野史谣传那样美若天仙,只能说长得还行,但远远称不上倾国倾城。至于说她轮流给六位帝王占有,完全是子虚乌有,宇文化及接收萧皇后时,萧皇后也53岁了,宇文化及跟她儿子同辈,怎么可能看得上大他几十岁的老太婆?至于突厥可汗占有萧皇后也大概是胡说的,那是义成公主要求她丈夫处罗可汗,接她嫂子过去,萧皇后是带着孙子杨政道投奔的,处罗可汗这么做也有他的政治考虑。东突厥可汗是将境内所有的中原人都交给了杨政道管理,这一段史称“后隋”,杨政道也被称为“隋王”,萧皇后和孙子杨正道在东突厥住了十几年。无论窦建德、宇文化及、突厥可汗、李世民都不可能看得上这么一位老太婆的。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称帝后,唐军打败了东突厥,接回了萧皇后和她的孙子。隋朝灭亡后,野史开始不断渲染她数伴君王桃花劫的故事。隋炀帝原本的谥号并非“隋炀帝”,而是“隋明帝”,“隋炀帝”这一谥号是唐朝史官给改的。他修建运河、三伐高句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都说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唐宋元明清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依赖于他修建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清小说对隋炀帝的严重妖魔化,使得他的皇后也随之中枪。近几年的电视剧,小说更是在野史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使得萧皇后这一人物形象不断被扭曲。关于萧皇后和宇文化及与窦建德。《北史》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此外并无过多描写,无法成为萧皇后当过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的佐证。《北史卷79》中关于描写宇文化及和隋炀帝后宫私*通的情节:“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一如炀帝故事“成为许多人认为宇文化及和萧皇后有发过什么的证据。但是,当时的萧后已经50岁,容貌必定没有其他宫人吸引人,萧皇后又是宇文化及弟媳南阳公主的母亲。况且,倘若两人真有点什么事,《北史》不可能一带而过。宇文化及是跟她儿子同辈的,怎么可能喜欢个大他几十岁的老太婆?萧皇后和两位突厥番王的故事更是纯属恶意中伤。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漠北突厥。东突厥处罗可汗将萧皇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大漠居住长达10年,不论《北史》《旧唐书》亦或是在萧皇后的传记,都找不到关于其被两世突厥王立为妃子的记载。突厥王不承认大唐,反而视隋朝为正统,以杨正道为隋王。至于萧皇后成为唐太宗的昭容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贞观四年,唐朝灭突厥,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后被恭恭敬敬地接回长安,予以厚待,杨政道被封为员外散骑侍郎。萧皇后与隋炀帝的女儿在此之前已被李世民立为妃子,30多岁的皇帝娶了自己60多岁的丈母娘岂不荒唐?要知道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接收的时候至少53岁了,因为《隋书·炀帝本纪》中说过:“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如果说萧皇后五十来岁的时候还能勉强认为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么此时已六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萧皇后,就算再怎么驻颜有术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吧。而诸位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比自己爹还要老的老太太,唐太宗能对她产生什么旖旎的想法呢?回长安安稳生活了18年后,萧皇后去世。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下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唐太宗在萧皇后死后,恢复其皇后名号,并将其厚葬也在去年的考古中也得到了验证。倘若唐太宗真封萧皇后为昭容,在其死后,又将其与夫君隋炀帝合葬,岂不是给自己难堪?这一切都证实,李世民根本就没娶过萧皇后,那些都是野史胡编乱造的。
2023-07-10 09:06:163

李世民真的喜欢比他大30岁的萧皇后吗?他们什么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真的喜欢比自己大30岁的萧太后吗?无论是从史料还是从先前的历史真相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传说萧太后是一位华丽高贵的女子。她9岁进入隋宫,在那里学习、写作、绘画、弹琴、唱歌、跳舞。13岁那年,她嫁给了25岁的杨光。留在太原的李渊占领长安后,宇文化及和哥哥宇文智及在扬州起义,率军进入皇宫。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吊死。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往漠北。当时,萧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在东突厥地区,罗可汗欢迎萧皇后和杨政道来到东突厥地区,并立杨皇帝的孙子为隋朝国王。历史上称之为“后隋朝”。萧皇后和她的孙子杨政道在沙漠中生活了10年。无论是在《北史》、《唐书》、《萧太后传》中,都没有关于她被两个突厥国王封为妃的记载。突厥人不承认唐朝,而是视隋朝为正统,以杨政道为隋朝国王。贞不雅四年,唐朝灭亡突厥,萧皇后和她的孙子杨政道被恭敬地带回长安,受到相对友好的对待。杨政道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在此之前,隋朝萧太后和炀帝的女儿也曾被李世民分为妾。你应该知道萧太后被宇文化及接受时至少53岁,因为《隋炀帝书》上说:“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如果现在的萧太后才五十多岁有可能事情还是真的,但是那时的萧太后,已经60多岁了,经历了许多沧桑岁月,就算在怎么保养,也不可能完全不衰老吧。唐太宗还能对她产生兴趣?我觉得应该不可能。于是萧太后回到长安,平静地生活了18年,才悄然死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下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萧太后死后,唐太宗恢复了萧太后的名字,并将其厚葬,这也在频繁的考古研究中得到了印证。总之,萧太后死后,唐太宗李世民仍将她与杨广葬在一起,回到了她真正的家。这也是唐太宗的一大善举。可见,如果唐太宗以前封萧皇后为昭容,应该不可能让其和以前的夫君杨光葬在一起,所以这个事情应该是野史上为了黑唐太宗才出现的一种记载。但是不管怎么说,唐太宗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这一点功绩抹杀不掉。
2023-07-10 09:06:248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迎回萧皇后?难道真的是因为美色吗?

在野史的记载中,隋炀帝皇后萧氏成为了一代艳后,一生历经隋炀帝、窦建德和李世民等数人。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按照萧皇后生卒年考来说,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因为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掉那一年,萧皇后已经51岁了,他们真的喜欢一个50多岁的女子吗?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迎回萧皇后呢?公元567年,萧皇后出生于兰陵萧氏,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由于萧皇后出生在二月份,而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二月出生的孩子不吉利,萧皇后便由父亲的六弟东平王萧岌收养,之后转由舅父张轲收养。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夫妇为晋王杨广选妃,梁国的公主占卜结果都不吉利,只有萧皇后占卜为吉,被册封为晋王妃。两人成婚后,十分相亲相爱,萧皇后也为杨广夺取帝位出了不少力,令杨广十分的感动。杨广登基继位为帝后,立了萧氏为皇后,每次下江南都会带上她,仍然对她十分宠爱。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逐渐分崩离析,萧皇后多次对丈夫的所作所为进行劝阻,但无奈隋炀帝听不进去。看到这样的情况,萧皇后认为天下大势已去,也就懒得对隋炀帝劝说了,免得他徒增烦恼。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了江都政变,杀死了隋炀帝杨广,萧皇后等人随着乱军到了聊城。此时,萧皇后已经50多岁了,早就当了奶奶,试问宇文化及真的会如野史所说的那样喜欢她吗?不久,窦建德率军攻打聊城,将萧皇后迎回并安置在武强县。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皇后的小姑兼杨广堂妹,她劝说处罗可汗将萧皇后迎到突厥(其实他们都是看上了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以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处罗可汗一听,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便向窦建德要人,窦建德也不敢跟突厥作对,所以萧皇后等人便前往了突厥生活。在突厥那里,流亡到突厥的隋朝百姓奉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为主,建立了一个流亡政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夺得了唐朝的朝政大权,并于不久正式登基继位为帝,是为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派遣大将李靖灭掉了东突厥,萧皇后作为战利品也被带了回来。这一年,萧皇后已经60多岁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刚30出头,他的口味应该不会那么重吧?回到长安后,萧皇后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被安排居住在长安兴道里。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萧皇后逝世了,享年81岁。唐太宗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其和隋炀帝合葬,谥号愍!
2023-07-10 09:09:104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修长城? 长城自打诞生起至唐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里,相继贯穿修建的有春秋战国、秦、汉、北朝、隋等朝代,这其中仅隋杨坚父子统治的38年里就曾大规模修建过5次之多。为什么唯独到了唐朝却嘎然而止不修建了呢?主要原因何在?很有探讨之必要。 大家知道李唐王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为政清廉,轻徭薄赋,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由于当时李唐王朝立国不久,尚处在外夷包围之中,北有东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东北有契丹、奚、高丽等。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李唐王朝与周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始终困惑着唐太宗。在他继位第三年东吐厥首领颉利拥众犯边,唐太宗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者,下也”(答李卫公问答)的原则,以“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资治通鉴)为理由,一口拒绝了群臣劳民伤财在中大漠边缘修一道长城的请求。后来他冷静地总结隋炀帝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能善待胡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资治通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比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贞观政要)他表明自己决不能步其后尘。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唐太宗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屏弃历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不是武断的修一道长城将华夷隔绝开来,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太宗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可从李白描写长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诗句中,推及到当时不修长城的大唐帝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况。 其实,“华夷一体”的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李唐王朝自身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但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窦氏是胡人,朝中的大臣将领也不乏出身周边民族者。在君臣的思想认识方面,并无鲜明的华夷之分。高祖就曾主张,处理民族问题要有“天下一家”、“胡越一家”(资治通鉴)的大家气度,唐太宗提出的“华夷一体”安边理念正式继承和发展光大了这一主张,由此几乎影响了整个唐代,成为其制定国内外重大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又表示:“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千里也。”(新唐书)唐太宗在安边问题上突破了传统思路,不拘泥于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修长城,胜修长城,表现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可圈可点可钦可佩可歌可颂! 正是: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 参考资料:http://www.thegreatwall.com.cn/phpbbs/index.php?id=72463&forumid=1
2023-07-10 09:09:413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姓杨的皇帝

有,历史上隋朝的皇帝姓杨,分别是:杨坚、杨广、杨侑、杨侗、杨浩。1、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杨坚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公里处)2、杨广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大体上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杨广曾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他杀父即位后,杨广过起淫奢的生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并频频出巡,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3、杨侑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为韦妃。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隋炀帝巡幸晋阳,拜太原太守,留镇京师。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为皇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618年),为李渊所废黜,降封酅国公,闲居长安。武德二年(619年),去世,终年十五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4、杨侗杨侗(604-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皇帝,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为刘良娣。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奉命留守东都洛阳,平定杨玄感叛乱。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时,组织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人,总管留守东都。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即位于洛阳,年号皇泰。皇泰二年(619年),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降为潞国公,终为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十六岁。5、杨浩杨浩(?~618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孙,秦孝王杨俊长子。母亲王妃崔氏,毒杀父王杨俊。杨浩因罪连坐,取消世子资格。隋炀帝即位,继承秦王爵位,授河阳都尉。左卫大将军宇文述讨伐杨玄感作乱时,有所结交,坐罪免职。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弑杀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即位后,拜宇文化及为大丞相,总揽朝政。率军返回长安,为瓦岗军李密所败,终为宇文化及废黜并毒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侗
2023-07-10 09:09:516

隋炀帝 三征高句丽的真实目的 真的是为了对付关陇贵族吗?

你说的完全错误。 其实,从杨广的生平来看,杨广是志大才疏,只会依靠挥霍败坏前人的丰厚产业去满足自己的为所欲为,造成隋末严重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却不收拾,反而醉生梦死。用通俗的话来说,杨广是“过把瘾就死”,“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杨广是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 杨广从来没有致力于消灭世家大族。 真要说杨广致力与消灭谁,那么从杨广的所作所为,杨广是致力于消灭平民百姓。杨广不但不是非常懂军事,而且杨广是不懂军事。 看他动用113万军人加200万民夫去征高句丽,就足以说明他不懂军事。同样的兵力,交给谁都无法灭高句丽。高句丽那地形,杨广这么庞大的军队既无法发挥兵力优势,又白白消耗了巨额隋朝物资,只会起到把隋朝耗垮的作用。你说杨广三征失败后,都不敢回京,又说错了。杨广三征失败后,敢回京。后来是杨广被突厥围的抱着孩子哭,已经各地农民起义吓的杨广,杨广才躲到扬州(江都)。从哪里意淫出的世家大族要杨广死? 然而,绝大部分门阀、世家大族忠于杨广,远比平民百姓更忠于杨广。是杨广过度惨败征敛与统治逼的平民百姓没活路、导致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必然灭亡。 此时,绝大部分门阀、世家大族仍然忠于杨广。 后来杨广继续作死,醉生梦死、还乱杀人,他们再忠于杨广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们才改成支持宇文化及。但是他们远比广大百姓更忠于杨广。隋朝远不如汉朝唐朝明朝强大。 隋朝疆域远小于汉唐明,而且隋朝统一状态远短于汉唐明。而且隋朝很快造成严重分裂大乱,比五胡时期的分裂大乱还严重。前面你还吹是世家大族当领先,现在你又说没有一个领袖是原有的世家大族。你这自相矛盾的。李唐实际不是篡政。李唐实际是自己打下江山,建立政权。隋朝杨广早就把疆域丢给外敌与割据势力,没给李渊。 李渊李世民从几乎没有地盘开始,逐步击败敌人,扩张地盘,李唐是自己打下江山。反而是隋朝才是篡取江山,隋朝直接篡取北周江山、北周丰厚产业、大好形势。 而隋朝杨广都败坏了,隋朝杨广留下残破的华夏,留下破坏严重的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从哪意淫的李唐欲与五姓联姻不成? 能看看李唐的皇后么? 李唐皇帝的好几个皇后、妃子是出自五姓、大族。但是李唐的皇后、妃子也有不少出自大族以外的人。 所以根本说明不了李唐是不是大族。三征高句丽的磨盘,磨死的正是广大华夏平民百姓,消耗的是国家百姓的士兵。根本就没有消耗门阀、世家大族。杨广根本不配与秦始皇比。秦始皇灭六国、做到统一,留下强大的华夏。而杨广接手前人留下的强大、统一的华夏,杨广却迅速严重削弱华夏,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分裂大乱,杨广留下的是严重分裂大乱、外敌空前强大将要攻占中国的局面,杨广留下的是华夏将要灭亡的情况。多亏后来其他人击败突厥,击败内外众多强敌,结束了杨广留下的恶劣局势,阻止了突厥攻占中国。哪来的秦皇要求“不得命不得归,宁可秦灭亦收南方”? 那是南征的秦军统帅认为打不过刘邦,所以才不回来。无论秦始皇、还是其他秦朝皇帝,从来没有说让南征的秦军不管秦朝存亡都要留在南方。杨广是宁可亡国,也不改错,宁可亡华夏,也要优待突厥。杨广可没有消灭五胡的残余影响。杨广不但没有消灭胡人,杨广反而过度优待突厥,导致突厥在杨广后期崛起到空前强大,“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将要攻占中国。多亏后来李世民唐朝击败内外众多强敌,击败突厥,阻止了突厥攻占中国。杨广征高句丽,消耗的是华夏士兵与华夏百姓。杨广不但没有消胡,杨广反而严重削弱华夏,反而造成胡人突厥空前强大。《隋书》:“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 《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有遗腹子政道,与萧后同入突厥,处罗可汗号为隋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隋炀帝杨广与突厥的最终结果是,突厥一度围杨广于雁门,杨广脱险之后,至死没报此仇,至死也没能削弱突厥;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而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不仅拥有西域到东北的广大疆域,而且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杨广对此无可奈何,反而在江都醉生梦死。隋炀帝杨广死后,隋朝萧后与杨政道去了突厥,杨政道被突厥立为隋王,这个“隋”反而完全成了突厥的傀儡政权。杨广从来没有针对关陇贵族。杨广正是维护了关陇、门阀、世家大族的利益。 杨广是严重损害了华夏百姓的利益,导致窦建德、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林世弘等等大量农民起义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必然灭亡。李唐的天下,不是取自隋朝,而是李渊李世民唐朝攻灭内外众多强敌,从内外众多强敌手里夺取的,是李唐自己打下来的。杨广失败了。当时,杨广在严重削弱华夏方面,是成功了。杨广成功的把华夏削弱到了灭亡的边缘,华夏面临灭亡的危险,突厥将要攻占中国。多亏后来李世民唐朝击败内外众多强敌,击败突厥,保护了华夏,阻止了突厥攻占中国。杨广即位时候,哪来的满朝胡人高官? 当时鲜卑人已经汉化的与汉人一样。北周、隋朝、唐朝都是满朝的汉人高官。 在杨广之前,中国已经是汉人的天下。 为了给杨广洗地,竟然把隋文帝说成是满朝胡人高官。为了给杨广洗地,某些人连隋文帝都黑,真是丧心病狂
2023-07-10 09:11:388

消失不见的传国玉玺发生过多少故事?而今它身在何方?

传国玉玺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据说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雕成的,当时秦国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让人用和氏璧雕刻玉玺,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大名鼎鼎,用它雕刻传国玉玺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这个说法存疑,因为古代的璧是这种样式的,如果用它雕成玉玺的话,那和氏璧得非常厚才行,那重量自然就很大了。而史书里记录和氏璧能被妃子拿在手中把玩,似乎不是特别厚实的玉璧。有意思的是,有史料记载早在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泛舟洞庭时遭遇妖物掀起的大风,眼见船左右剧烈摇晃随时就要倾覆,于是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投入洞庭湖中镇压妖物,顿时洞庭湖上风平浪静。而在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当秦始皇的车队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拦道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灭亡后,这传国玉玺先是落入项羽手中,刘邦灭项楚后得到此玺后继续用作了汉朝的玉玺。刘邦规定后世皇帝必须‘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其实到了这会,这个玉玺才被正式叫做了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在西汉末年有一个金镶玉的名字,这是因为王莽想要篡汉自立为帝,所以派人向保管传国玉玺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一直都以为自己的侄子王莽是一个大忠臣的王政君,这会才总算看清了自己侄子的真面目。然而无计可施的王政君只得交出传国玉玺,但是满心愤懑的她在拿出传国玉玺时,顺势就把传国玉玺摔到了地上。据说传国玉玺的一脚被摔掉了,王莽得知后便命令人用黄金将破损的一角补上。其后玉玺在王莽、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手中辗转,最后到了光武帝刘秀手中,这期间都是强力者传花,没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情。一直到了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想杀十常侍却被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杀掉,于是何进的部下袁绍等举兵入宫攻打十常侍。十常侍之一的段珪裹挟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逃,而传国玉玺就此失踪。一直到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军进入洛阳后,才在一口井中重新找打了传国玉玺,其后袁术从孙坚处搜得了传国玉玺,便自以为是天命所归,于是自立为帝建国号仲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可不是随便能扛得起的,因此袁术很快就败亡了,玉玺落到了曹操手中。然后自然就是曹魏、司马西晋掌握着传国玉玺,一直到了西晋末年。都直达司马家玩出一个八王之乱的大内讧,结果就是五胡乱华。晋永嘉五年(公元公元311),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攻破长安,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就此归了前赵。不久前赵被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给灭了,于是传国玉玺又到了石勒的手中,他别出心裁的在玉玺右侧加了四字——“天命石氏”。后赵也是一个短命鬼,它被冉闵所篡夺。冉闵的杀胡令弄得五胡一起围攻他,冉闵眼看光靠自己不能搞定五胡,于是便向南方的东晋求援。东晋要求冉闵用传国玉玺做信物。然而拿到了传国玉玺的东晋却坐山观虎斗,到冉魏(冉闵建国号为魏)灭亡也没动一兵一卒。其后传国玉玺就在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间传递,隋朝在灭陈统一天下后得到了传国玉玺。然而隋朝两世而亡,隋炀帝的萧皇后在混乱中携孙子杨政道及传国玺北逃到漠北,往依嫁到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北伐俘颉利可汗攻灭了东突厥,义成公主拒不降唐被杀,而萧皇后和杨政道奉上了传国玉玺换了一个余生富贵。传国玉玺其后为唐、后梁、后唐所有,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石敬瑭率领的汉、契丹联军已经攻破了后唐首都洛阳的城门。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家眷登上玄武楼,举家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自焚时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而传国玉玺也就此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重新找到了传国玉玺的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又无一例外的被当朝统治者们所否定。于是历朝历代进入了自制本朝的传国玉玺的时代,每一个朝代都自刻传国玉玺,不再使用上一个朝代的传国玉玺了。这些自刻的传国玉玺都没有能传到后世,甚至于连清朝的传国玉玺都在溥仪做寓公时失踪了。两千多年来,虽然传国玉玺被作为皇帝的身份象征,但是围绕它的真伪一直都充满了争议。像是文献记载,汉朝的传国玉玺上的刻字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这个记录如果是真的,那么汉朝的那个所谓传国玉玺,恐怕是刘邦让萧何找人刻的,因为不清楚秦朝传国玉玺上的字所以刻错了。其实传国玉玺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有它没它皇帝一样做。后汉的石敬瑭之所以会被曝出没有传国玉玺,应该是因为他勾结契丹为世人不齿,所以有人便故意揭他的老底。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操作就此将传国玉玺从神坛上给拉了下来,从此大家都不在乎这个东西的所谓正统性了,想要自己刻一个就是了。
2023-07-10 09:11:535

梁师都,大唐统一战争的最后一个对手

梁师都,大唐统一战争的最后一个对手,曾经让李唐王朝差点迁都隋炀帝执政晚期,梁师都不知犯了什么错被免职,工作受挫后,梁师都对朝廷极为不满,便开始结交党徒,不久占领朔方郡城,自立为大丞相。朔方郡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北方草原,梁师都很容易取得突厥的支持。后来梁师都与突厥合并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占领了今天陕北到宁夏大片地区,势力壮大之后,梁师都内心开始膨胀,他自称梁帝。梁师都虽然拥有的地盘不小,但毕竟地广人稀,跟中原其他武装力量不可同日而语,为了生存他只能继续抱突厥的大腿。突厥也需要梁师都这颗棋子来平衡中原各股势力,他们各取所需。梁师都称帝后,突厥的始毕可汗特地赠送他狼头大旗,并尊其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在突厥的支持下梁师都继续攻城略地,占领了整个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当时中原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如果突厥想对长安发难,有了梁师都给他做内应,那么突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越过陕北一路向南攻取长安。所以突厥给了梁师都很高的待遇,梁师都也死死吊着突厥这颗大树,狐假虎威。李渊在长安称帝后,梁师都先后几次进攻灵州,皆被唐军打得大败,梁师都意识到没有突厥相助,他根本不是李唐的对手,于是他继续抱突厥的大腿。唐军歼灭西北地区势力强大的薛氏政权后,引起了突厥的警惕。突厥在中原扶持多股力量,目的是为了权力制衡,他不希望看到一头做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当时突厥主要扶持梁师都和刘武周两股,因为他们一个在河西,一个在河东,可以对长安形成钳式包围。武德二年(619年)春,突厥怂恿梁师都、刘武周进攻唐朝,他们的目的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城,而梁师都扮演的角色是不断地骚扰李唐的侧翼,分散李唐的注意力。这一次唐朝十分危险,刘武周几乎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直逼关中,李渊绝望之际竟然下令放弃河东,据守关西,后来还是李世民挽救了危局,击败了刘武周。刘武周战败的消息传到梁师都那儿,梁师都害怕了。一来,刘武周的实力远在他之上,曾经在河东地区吊打唐军,如今却战败。二来,梁师都之前跟唐军屡次交战几乎没有占过什么便宜。此时,梁师都手下的大将纷纷降唐,可能他们觉得跟着梁师都没什么前途。种种迹象让梁师都感觉形势对他不利,于是他又开始怂恿突厥发兵唐朝,他对突厥可汗说,隋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在众多割据势力中,没人是突厥的对手,所以他们向突厥俯首称臣。现在李唐灭薛举,败刘武周,实力大增,下一个就要轮到我了,如果我败亡,唇亡齿寒,那么突厥也即将不保,希望可汗能够效仿当年的魏孝文帝,我愿为你效劳,做你的向导。突厥可汗听后觉得梁师都言之有理,于是开始做军事部署,他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入侵唐朝。一路与梁师都会和,目的攻取长安。另外一路由突厥可汗亲自率领,并携带傀儡杨政道(隋炀帝之孙)直奔太原。最后一路与奚、契丹、靺鞨联手攻取幽州,而且窦建德也参合进来了,他在晋绛地区与突厥兵会师。此时唐王朝还立足不稳,北有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长江中游有佣兵数十万的萧铣,还有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如果突厥的计谋得逞,那么将来谁统一天下还很难说。但是李渊的运气就是那么好,在危险时刻,突厥处罗可汗突然暴毙,李渊已经不是第一次死里逃生,只能说实力是一方面,运气也占不少成分。关于处罗可汗的死因史书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被唐使郑元璹投毒致死。当时突厥人也怀疑郑元璹是凶手,但是他们查来查去也没有找到线索,后来把郑元璹给放了。不过两国交战不杀来使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李渊雄才大略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用卑鄙的手段只会让突厥人更加憎恨,反倒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第二种,处罗可汗吃了妻子义成公主的五石散,这种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想必义成公主多半是无心为之,古人迷信,很多人认为五石散是治病的良药,但是却不知它含有重金属。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宗室女,对李渊恨之入骨,她怎么可能对可汗下毒手。所以说是义成公主的无心之过成就了李唐王朝,处罗可汗之死让李唐王朝暂时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压力。不过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梁师都不除他们永无安宁之日。不久李渊再次派大将段德操攻打梁师都,段德操势如破竹,直捣梁师都大本营统万城,但是唐军却久攻不下,此时突厥可汗率领一万多骑兵前来增援,李渊经过一番思量后,下令让段德操撤军。梁师都有了突厥这颗大树撑腰,显得十分嚣张,此后他不断怂恿突厥南下骚扰李唐。不久唐朝的死敌稽胡大帅刘仚成带着部下投靠梁师都,梁师都却受人蛊惑,将其杀害。梁师都此举让其部下惶恐不安,于是不少人投靠了唐朝,梁师都见自己的实力一天一天被削弱,觉得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于是他又鼓动突厥频繁进攻唐朝,让唐朝腾不出手来对付他。其中有一次突厥直接威胁到了长安的安全,有人提出迁都,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赞同,李渊也动心了,派人到南边去寻找定都地点,他准备南迁,只有李世民坚决反对,他向李渊承诺一定会亲自生擒突厥可汗。后来突利可汗、颉利可汗联手入侵唐朝,李世民打听到突厥内部的重重矛盾,于是他准备使用离间计。唐军与突厥对阵时,他对突利可汗喊到,我跟你结拜过兄弟,你今天怎么这样对我。颉利可汗听后心想原来这家伙早就跟唐朝勾搭上了,我可不敢贸然进攻,万一他抄我后路怎么办,于是他选择了和谈。李世民即位后,突厥又在梁师都的鼓动下南下入侵唐朝,在李世民看来梁师必须除掉。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趁突厥内乱,无力顾及梁师都,大举进攻梁师都,准备一举歼灭之。期间颉利可汗派援军增援梁师都,却时逢天降大雪,加之突厥经过内乱,军队的战斗力不大如前,很快被唐军击败。梁师都没有突厥的援军,军中上下人心惶惶,他们觉得梁师都大势已去,便想投靠唐朝,最终梁师都的叔伯兄弟梁洛仁为了向唐朝邀功,将梁师都斩杀,并开门投降,李唐封其为右骁卫将军。自此唐朝完成了建国战争中的最后一站,完成了它的统一大业。
2023-07-10 09:13:361

历史上嫁过六个男人的女人是谁

你说的大概是野史中记载的萧皇后吧。说起萧皇后,想必大家不陌生。野史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萧皇后的风流韵事,什么一生被多位帝王疯抢,先后当了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位突厥番王的王妃,唐太宗的昭容。但真实的萧皇后并非如此。2013年11月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在隋炀帝墓中发现了一具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随葬品及遗骸的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墓主人为隋炀帝的萧皇后。不少人因此感到纳闷,萧皇后最后不是嫁给了唐太宗了吗?怎么又和隋炀帝合葬在一起了。可见,被野史误导的人真不少。在正史中,萧皇后美貌贤德,受人敬重,而在野史中却成了一位荒淫女子。‘"炀帝萧皇后,梁明帝岿之女也“这是《隋书》对萧皇后身世的记载。据记载,萧皇后是西梁皇帝萧岿的女儿。南朝萧家可谓书香门第,梁武帝萧衍是有名的文学家,萧衍长子萧统在当时几乎无人不识,萧统编撰出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学》。萧统的孙子萧岿,既萧皇后的父亲萧岿也以善文闻名。据《北史·萧岿传》:“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受家庭文化熏陶的萧皇后善文学,精周易,与杨广琴瑟和谐。不仅杨广,连隋文帝杨坚及独孤皇后都对这位儿媳妇十分满意。《隋书》记载:“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隋炀帝杨广有着十分远大的政治抱负,登位后修建运河、三伐高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但杨广过于急于求成,民间多有抱怨。萧皇后曾写下《述志赋》规劝杨广 “积善之余庆,备箕帚于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乃夙夜而匪懈,实夤惧于玄冥。虽自强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滞。。。。”野史中对于萧皇后,大多是绘声绘色描写她的淫乱事件。而史书中的她却是“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文帝大善之。炀帝甚宠敬焉”的没美好形象,倘若隋未亡,萧后定能凭自己的贤德及才华在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隋朝灭亡后,野史开始不断渲染她数伴君王桃花劫的故事。隋炀帝原本的谥号并非“隋炀帝”,而是“隋明帝”,“隋炀帝”这一谥号是唐朝史官给改的。他修建运河、三伐高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开发西域。都说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唐宋元明清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依赖于他修建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清小说对隋炀帝的严重妖魔化,使得他的皇后也随之中枪。近几年的电视剧,小说更是在野史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使得萧皇后这一人物形象不断被扭曲。关于萧皇后和宇文化及与窦建德。《北史》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此外并无过多描写,无法成为萧皇后当过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的佐证。《北史卷79》中关于描写宇文化及和隋炀帝后宫私*通的情节:“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一如炀帝故事“成为许多人认为宇文化及和萧皇后有发过什么的证据。但是,当时的萧后已经50岁容貌必定没有其他宫人吸引人,萧皇后又是宇文化及弟媳南阳公主的母亲。况且,倘若两人真有点什么事,《北史》不可能一带而过。萧皇后和两位突厥番王的故事更是纯属恶意中伤。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漠北突厥。东突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大漠长达10年,不论《北史》《旧唐书》亦或是在萧皇后的传记,都找不到关于其被两世突厥王立为妃子的记载。突厥王不承认大唐,反而视隋朝为正统,以杨正道为隋王。至于萧皇后成为唐太宗的昭容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贞观四年,唐朝灭突厥,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后被恭恭敬敬地接回长安,予以厚待,杨政道被封为员外散骑侍郎。萧皇后与隋炀帝的女儿在此之前已被李世民立为妃子,30多岁的皇帝娶了自己60多岁的丈母娘岂不荒唐?扳手指头就知道,当时,萧太后已经年满63岁,而不是“年近50”。一个女人,在50岁时还可称“风韵犹存”,可到了60多岁,只能称“风烛残年”。再漂亮的女人,也经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30多岁的李世民,怎么可能迎娶在年龄上可以做自己奶奶的萧皇后呢?其次,李世民的曾外祖父和隋炀帝杨广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算起来李世民应该叫杨广为表叔。在伦理上,李世民也不可能迎娶杨广的遗孀。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李世民迎回萧皇后,让她安居在居长安城兴道里。17年后的647年,萧皇后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皇后。满意请采纳
2023-07-10 09: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