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kcik
-
大清十二皇帝十三朝
这个问题很简单的。清朝从1644年入关后定都北京,到1911年被推翻,期间一共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以及我们熟悉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2个皇帝中,前两个在关外偏安称帝,后面10个均为统一后的皇帝。期间,清太宗前后使用了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合起来共有13个朝号。所以被称为12帝13朝。
关外的二帝,虽然不能称其为皇帝,但是他们以建州女贞为基础,逐渐打包附近的军事事例,建立了后金,打下了清朝发展的基础。虽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一炮击毙,阵前神勇而身先死,但是他的后继者皇太极、多尔衮,继承了他的志愿,不仅占领了整个东北、还打下了朝鲜、合并了蒙古等地,一举建立了强大的八旗军。为后来的诱降吴三桂、剿灭农民军打下了强大的军事基础和政治保证。努尔哈赤、皇太极,被追封为清太祖、清太宗实至名归。
当然,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后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了一个伪满洲国,年号康德。不过,由于这个伪政权,没有民意基础,也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承认,仅仅昙花一现。当日本帝国主义被打败的时候,这个伪满洲国也随之土崩瓦解。
伪满洲国的执政溥仪,在乘坐飞机逃跑时,被苏联红军抓获在机场。从他后来在日本的东京大审判的控诉中,我们也看到一个真正没有实权的,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末代君主形象。因此这个伪满洲国,是不能算入大清的历史的。
- u投在线
-
跟皇太极有关系,主要是因为皇太极用了两个年号,所以就有十三朝,因而被人们称为十三哥皇帝,一个年号就是一个朝。
- volcanoVol
-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同时将年号改为崇德,因而1636年也被称为崇德元年。所以皇太极一个皇帝就拥有了两个年号,即两朝,而其他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出现了满清十二帝十三朝的情况。
- 西柚不是西游
-
清太宗在为期间,他用了两个名号,所以就有了十二个皇帝,十三朝。他的两个名号分别是天聪和崇德。
- clc1
-
虽然清王朝总共十二位皇帝,由于皇太极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两个年号,所以清朝历史上先后共出现了十三个年号。也因此人们称清王朝为"满清十三朝"。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用的是两个年号。在他继位的时候,做的更改,一个是天聪,一个是崇德。所以才会出现的十二个皇帝,却有十三个年号的情况。
- 北有云溪
-
清朝从努尔哈赤到宣统总共是十二个皇帝,但是因为清太宗皇太极前后使用了天聪、崇德两个年号,所以朝号比皇帝要多一个。
- 不白九百
-
因为其中有一个皇帝,也就是皇太极在位期间,前后用了两个年号,一个天聪,一个崇德,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又将清朝说成十三个皇帝。
- 莫妮卡住了
-
清太宗爱新觉罗. 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一个是崇德。所以一共有两个朝代。他也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
- 床单格子
-
因为清朝的皇太极用了两个年号,在后金时用天聪,在改国号为大清时,也把年号改成了崇德,所以是十三朝
- 安徽路人假
-
因为皇太极使用了两个年号
- 黑桃花
-
真实历史是多尔衮死后被封为皇帝
- 苏萦
-
天聪改崇德了,这常识啊
- 左迁
-
天聪崇德是一位皇帝
相关推荐
清朝十二帝分别是谁
1、努尔哈赤(天命):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2、皇太极(天聪):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3、福临(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4、玄烨(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5、胤禛(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扩展资料: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的姓氏历史渊源:古女真人并不注重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为姓。比如完颜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颜,叶赫部的人就大都姓叶赫。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旧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 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 goro 或 gioro,远支的意思)。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觉罗(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君主2023-07-11 10:02:451
满清十二帝分别是谁?
亲,你好,满清十二帝指的是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想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可以再向我提问哦2023-07-11 10:02:592
满清十三皇朝的皇帝列表满清的皇帝有哪些
1、满清十三皇朝一共有十二个皇帝,只是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2、满清十二皇帝如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3、因为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所以清朝又被称为“满清”。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且在全国出现了各大大商帮。在此基础上,清朝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清朝前后共传十二位皇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2023-07-11 10:03:161
清朝十二帝指的是谁?
满清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彤十位皇帝,与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起,被世人统称为“清朝十二帝”。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里,繁荣的康干勇三世和衰落的清朝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清朝经历了200多年。在这短短的200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屈辱。从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他们有的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的眼前,有的把中国推向了深渊。从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朝皇帝退位,统治国家268年。包括两个皇帝努尔哈赤,在入关之前,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此,中国脱离帝制,转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它的兴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衰落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在这个特定的时代,12个皇帝,自然有开国皇帝,执政皇帝,平庸皇帝,堕落皇帝。2023-07-11 10:03:231
清朝的“12帝13朝”是什么意思?
12帝,13朝因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1636年他灭北元,统一蒙古,得到蒙古给他的传国玉玺,把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并改国号“金”为清。十二帝分别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天聪、崇德(1627——1643年在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1644——1661年在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年)嘉庆(1796——1820年在位)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1851——1861年在位)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光绪(1875——1908年在位)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宣统(1909——1911年在位)2023-07-11 10:03:312
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时间
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是满清王朝的开创者。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年号有天聪、崇德。3、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2月5日年),是皇太极第九子,在位期间,清人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愿望,“顺治”是其年号。4、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明年改元康熙。5、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735年)6、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第二年年改元乾隆。7、爱新觉罗·颙琰(yóng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册立为皇太子,次年即位,改元嘉庆。8、爱新觉罗·旻(mín)宁(1782年—1850年),年号道光。9、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皇位,次年改元“咸丰”。10、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同治皇帝即位时才5岁,按咸丰帝诏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11、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登基,次年改元“光绪”12、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02月07日-1967年10月17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由于光绪帝无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2023-07-11 10:03:451
满清十二帝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
满清十二帝的排列顺序是:1、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通晓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正式起兵,最终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年号“天命”。赢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于盛京。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所属七十余城。2、皇太极: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满族。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3、福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二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4、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5、胤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6、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7、颙琰: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嘉庆”。8、旻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9、奕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10、载淳: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11、载湉: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12、溥仪: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2023-07-11 10:03:571
清朝十二帝指的都是谁?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的政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帝,再加上入关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世人统称为“清朝十二帝”。 在满清统治下的二百多年间,无论是繁盛的康雍乾三世还是没落的清王朝,都在见证着中国的发展。 大清王朝先后历经二百多年,在这短短的二百年间,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的失败和屈辱。从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他们有的将中国推向世界的眼前,有的则将中国推入万丈深渊。 从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2023-07-11 10:05:321
满清王朝十二帝的顺序是怎样的?
顺序如下: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扩展资料清朝的领土范围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2023-07-11 10:05:412
满清十三皇是指哪十三个皇帝呢?
正确说法应是清宫十三朝,一共十二个皇帝,太祖 天命 努尔哈赤 太宗 天聪 、崇德 皇太极 世祖 顺治 福临 圣祖 康熙 玄烨 世宗 雍正 胤禛 高宗 乾隆 弘历 仁宗 嘉庆 颙琰 宣宗 道光 旻宁 文宗 咸丰 奕詝 穆宗 同治 载淳 德宗 光绪 载湉 末代 宣统 溥仪 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人占了两朝。。有一说满清一共有十二位在位的皇帝,也就是说,满清应该是十二皇!但是,于太宗皇太极之后,睿亲王多尔衮辅佐幼帝世祖(顺治)福临,后又传言福临之母——孝庄皇太后下嫁于他,顺治帝奉其为皇父摄政王。在其死后,顺治帝将其图像悬挂于供奉先帝的奉先殿,并追封为宗义成皇帝!实际上,他没有做过真正的皇帝!但是,人们还是将他纳入了满清的皇帝谱!于是才有了满清十三皇的说法!呵呵,还有人说,加上慈禧。。。。。。。。2023-07-11 10:06:236
清朝皇帝排序
满清十二帝排序如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溥仪除同治帝和光绪帝为堂兄弟关系,光绪帝与溥仪为伯侄关系,其余相邻皇帝为父子关系。2023-07-11 10:06:4910
有句话叫“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句话是正确的吗?
清朝,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到达顶峰后又得到再次的加强。晚清和近代现代相距不过百年时光,近几年的清宫剧更是热播,因此我们对清朝历史应该是最了解的。有一个说法盛行着,那就是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不似他朝总有那么几个暴君另类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满清十二帝。类似前朝大明而言,大清的十二位算是中上之资,称得上是贤明有才、勤政务实、家教甚严、兢兢业业,不像有的28年不上朝、天天就知道打木匠、动不动裁换打杀重臣、北征被俘带敌伐国等。无一庸人,这是绝对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清朝的优秀不出格,很大程度在于培养教育上面。例如皇子作息有着严格规律,早晨公鸡还未打鸣时,阿哥们就要被太监叫起来洗漱,坐轿子去上课。你说你想赖床不起来,好,太监掀被子,这是权力,任谁也说不得什么。他们的勤勉是建立在“恐怖”的考勤制度上,凌晨四五点起床梳洗完毕,请安太后太妃等后宫长辈,然后就是用早膳、上早课(学习文化知识),然后再听政早朝、处理国事批阅奏折等。晚上9点是就寝的时间,不过有的批阅奏折到深夜,对后宫嫔妃的宠爱更是有时间限制,这是祖制改不了的。但是依旧会做一些混账事,害自己害别人害国家。明朝是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的正常套路,大明前期厉害中期一般后期废柴。清朝却不是如此,几乎所有都是勤勤勉勉,连请假什么的很少有。这与满清的国家性质有很大关系。2023-07-11 10:07:1810
满清皇帝都有谁?
1、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9、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2023-07-11 10:08:226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
说起清朝,很多人总会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清朝虽然不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但清朝皇帝各个勤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基于此,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清朝的帝王们。清朝,一共存在267年,历经十二位皇帝,即所谓的“大清十二帝”。在清朝的十二位帝王中,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只有四位,很遗憾,乾隆未能入列。以下是具体介绍:第四位:咸丰皇帝即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说起咸丰皇帝,很多人觉得他丧权辱国,甚至在他执政期间丢失了首都北京。其实,咸丰皇帝并非如此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不能把罪责都推给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同时,他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早已病入膏肓,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可以说,咸丰皇帝是清朝中后期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思想活跃,敢于变革的帝王!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他率领八旗铁骑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的七十余城。《清史稿》评价他为:“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确实是雄才大略。第二位: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在位期间,大幅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他设置了军机处来加强皇权。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2023-07-11 10:10:196
满清十二帝的名讳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 (天命) 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 顺治)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 康熙) 爱新觉罗胤禛:1723年-1735年(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 嘉庆 ) 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1850年(道光) 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咸丰) 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同治) 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911年(宣统)2023-07-11 10:10:571
盘点清朝十二帝都有哪些明君和昏君
中华五千年 历史 博大精深,有统一时期也有分裂时期。统一时期里面也分相对比较强盛的汉唐盛世,也有经济 科技 文化繁荣但军事软弱的赵宋。还有骑兵强盛一时但经济文化 科技 全无的蒙元。还有封建时期走下坡路的明清。 说到清朝,相信很多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民族主义者认为清末向西方签署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自由主义者认为清朝实行了八股文,文字狱扼杀了创新思想,进步人士认为清朝在最关键时期选择最封闭的政策让中国与世界脱轨,但每个朝代都有明君和昏君,下面笔者可以将清朝皇帝分成五个梯队。 第一梯队:康熙和雍正 排在这一梯队的是真正的明君,清朝也就只有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做得好。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封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军事方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少年时期,康熙亲征时期擒鳌拜,成年以后康熙开始平三藩之乱,澎湖列战收复台湾,三次亲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经济方面,采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经济负担,为后来的清朝四亿人口奠定了基础。 雍正在位期间从早上四点就开始批奏折,去处理国家大事,在经济政策上面实行了摊丁入亩,延续了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铲除了很多官员的摇钱树,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说是一代明君。第二梯队:努尔哈赤,顺治,皇太极 排在这一梯队的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利用明朝万历战争攻打朝鲜的机会趁机偷袭明朝大后方,使明朝大后方无暇自顾。随后在东北建立后金,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统一了整个东北。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了灭明,先是西征察哈尔部,东打朝鲜。断了明朝的左膀右臂,随后趁明朝内部乱了一锅粥各个武装力量内斗满清对这些汉人武装力量各个击破,重用投降到满清的汉臣打败了晚明各个武装力量入关北京,不久后皇太极去世,随后顺治获得大位,顺治时期为了减少反清力量和武装力量,大肆重用汉臣给这些汉臣赏赐官位银两,在顺治十年派遣监察御史来打击腐败。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59年,全国的反清武装除了台湾郑成功以外基本上都被平定。清朝用了三代人统一了全国。 第三梯队:乾隆 为什么把乾隆放在第三梯队呢?因为乾隆皇帝功过参半,乾隆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基业,使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此外乾隆也为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统一新疆。为奠定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打下了基础,在控制边疆方面,清朝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给中国人留了最完整的版图。 但是乾隆的弊政也非常明显,编纂《四库全书》打压对清朝不利的书籍和文献,此外,清朝文字狱在乾隆朝达到了顶峰,达到了130余起,而康熙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也不过二十多起。另外乾隆时期拒绝开放通商口岸,认为西方都是蛮夷,拒绝像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在最关键时期与西方失去交臂。此外乾隆六下江南滥用民力,导致江南民不聊生。所以乾隆既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也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第四梯队:嘉庆和光绪 这个梯队的皇帝基本上毫无作为,但也不能算昏君。嘉庆在位期间毫无作为,非常平庸。上承“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处在清王朝衰落的节点。而光绪是晚清提倡进步运动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提出一系列的进步改革政策,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国变,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民智。但是实权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空有一身抱负却无计可施。所以也算是个毫无作为的皇帝。 第五梯队:道光,咸丰,同治,宣统 这四位皇帝基本上都是昏君而且一个比一个奇葩,道光非常抠,平时穿得非常节俭,龙袍上还有补丁,一个月换一次衣服,真是非常奇葩。到鸦片战争一役的时候居然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就这样给英国割了2100万两白银。咸丰也是个奇葩,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选择了逃到避暑山庄避难,从而一直纵欲过度致死,享年31岁。同治更加不自爱,作为一个皇帝去逛妓院,染上梅毒最后君王死花柳。享年19岁。溥仪投靠日本,是一个满奸卖国贼,给东北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最后出使远东军事法庭作为证人,最后被改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以上就是清朝皇帝排行榜,如有意见,评论区提出。2023-07-11 10:11:131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为什么只有溥仪是照片?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主要功能是供奉于奉天殿祭祀用的,所以用了非常正规的皇帝朝服画像。而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而溥仪非常的特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被迫退位了,也就没有正式的皇帝朝服画像。难道他做皇帝没有画像吗?不是的,虽然作为皇帝必须要画朝服画像,但是只能是给成年皇帝画像。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末成年的皇帝是不享受画像挂在太庙的待遇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祭拜的时候抬头一看,死去的皇帝是个几岁的娃娃,感觉不够严肃,所以只有成年的皇帝才有资格画像。溥仪作为皇帝的时候没有画像就能理解了,而此时清朝末期,照相机和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虽然非常的罕见,但作为皇家还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世界先进技术和器材的,比如慈禧就很喜欢照相,现在也保留了非常多的清末的真实皇宫照片。照片中的溥仪是在1917年的时候,张勋复辟时候照的正式皇帝照片,而此时溥仪依然还没有成年,还是不能画皇帝画像,当然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溥仪复辟再次登基只闹腾了几天,而画一幅大幅的皇帝画像,至少几个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画师来给他画。其实在同治和光绪朝,照相机就已经传入宫廷了,但两位皇帝对此西洋的“奇巧淫技”非常的不屑,不喜欢照相,同治皇帝是没有任何的照片流传下来,而光绪帝的照片也非常的少,甚至都没有一张确切的正面照片,倒是当时的慈禧太后接纳和喜欢了照相,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真实宫廷影像资料。2023-07-11 10:11:384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
作传统看是康熙,对内击败了永历、定武两个小朝廷,击垮了夔东十三家,逼迫李自成之孙李来亨自焚,南明彻底灭绝。平灭了三藩,停止了多尔衮顺治朝代的圈地恶政,开放海禁,恢复明代京察制度,并且督察黄河水患问题,在1677年到1684年耗费大量钱财整治黄河。1690通过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并许诺通商,换取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1696年康熙亲自率军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决战,取得打胜,次年康熙亲自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围攻,将他逼的兵败自杀。(也有说法是病死)文化上康熙喜爱西学和程朱理学,尊重道教,豢养了一些传教士,在他组织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中收录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任用传教士们勘测了中国全境,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并且组织了宫廷内小规模的数学研究,有天赋的梅彀成被赐同进士出身,康熙还派遣教士闵名我回欧洲叫人来中国工作。他死以后,传统的雍正皇帝驱逐了这些洋人。从文明角度来看,最雄才大略的当然是光绪,光绪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锐意革新,主张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梁党人,礼贤下士,对谭嗣同等人当面称“若朕有何不对处,可以明言,朕一定改”等,以师礼事之。举办了京师大学堂培养干部,将各地祠堂、宗庙、书院等设施一律改为中西学学堂,在各省设立一高等学堂、各府城设立一中等学堂、州县设立一小学堂,鼓励民办教育,设立翻译局翻译西方各行各业技术文章并成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废除八股文、乡试、会试,并在科举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加上四书五经,并举行经济特科。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和各省分局,开办农会、农业报纸、培训农民技术。建立工厂、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不受政治干扰,推广口岸,开放八旗禁令,要求八旗自谋生路,不再免费供养。军队上改用西洋军事法训练,编改绿营,筹备军校,科举停止考骑射而改考枪炮,允许民办军工厂出现。政治上裁撤官员和大量无用机构,允许地方官和百姓直接上书,官办报纸并允许民间出版报纸。之所以称光绪雄才大略的原因是,戊戌变法之最近目的就是拒绝再赔付赔款、练新军、强国政,洗刷耻辱。慈禧等反动派将光绪打倒以后,庚子国难后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国将不国,慈禧被迫再次捡起光绪的旧制度,史称庚子新政。庚子新政就是现代遗老们所吹嘘的大清不亡国家会更富强之理由,但事实上光绪被打倒以后,中国就失去了改良的机会和耐心。(有人称戊戌变法毁于光绪的幼稚,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光绪因改革科举、裁撤官员、开放八旗工作等制度,让大群躺着吃钱的蛀虫、原罪者认为吃了亏,于是他们反对光绪,这些反动派将光绪击垮了,害的中国继续衰弱下去。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做出这种事情,这叫做幼稚,光绪在国家战败后锐意进取、一心革新,这不叫幼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倘若光绪一心弄权,他大可以也获得一个“聪明皇帝”如嘉靖、乾隆那样的评价,他大可以利用各种卑劣手段弄权,可国家如何?放在清末一个鲜明的例子还是反动派是慈禧,而稍微进取一些的是恭亲王奕u4723,奕u472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要求同治自强,在他种种直谏和改革中招惹了大量官员,于是被慈禧击败。很多人就此认为慈禧聪明而奕u4723是弱智,那便太没有读历史的良心了。2023-07-11 10:12:144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呢?
清朝没有哪个皇帝有大才!近年来,随着清剧的流行,许多人对清朝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他们走上了极端,认为清朝的皇帝,如康熙,雍正,甚至乾隆,都是宏伟而有才华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康熙是清朝最成功的皇帝,但真的是这样吗?真正的康熙是极其残酷的。在他发起并策划的平三藩战争中,数百万人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历史记载”.王师赫愤怒了,全军覆没,玉难分,老幼死在冯玉,妇孺皆知,尸骨遍野,百姓无阶级”。当年,如果康熙对藩王采取孝庄皇后的缓减政策,就可以避免大战和无尽的苦难。此外,康熙还颁布了禁止出海的政策,即禁止人们居住在距离海岸30至400英里的范围内。当地居民要么被迁出,要么被杀害,要么被饿死。据史料记载,“数亿人失业死亡”。这些众多的罪行是康熙犯下的这些行为与唐太宗,隋文帝,等帝王有千里之遥。历史上被公认为有伟大才能的人。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都没有最大的才华!满清十二帝确实控制了实权,但是有十四个人。慈禧皇后是清末的一位,但她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她贪恋权势,背叛国家,不仅是清朝的罪人,也是华夏的罪人真正有才华的人不是十二个皇帝中的一个,而是摄政王多尔衮,他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父亲”。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大胆而有礼貌。凭着勇敢和忠诚,他联合八旗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向往汉族文化,但他只看过几部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从容治国。多尔衮的文学素质仍然很高,这不仅受到努尔哈赤的影响,也受到皇太极的影响。清军入关前夕,他在汉语的基本功已经相当扎实了,可以和范文程,讨论国学,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理解的!2023-07-11 10:12:434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应该有照片?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奉先殿内的清朝皇帝、皇后画像)现在网上最常见的清朝皇帝画像,是最严肃的朝服像。朝服画像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摆的。溥仪没有朝服画像,是因为他退位的时候只有六岁,还没有成年。这张溥仪的照片是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时照的,当时他只有12岁,也没有成年。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1922年,16岁的溥仪把辫子给剪了。溥仪对满族的传统服饰不感兴趣,改穿西服。皇帝朝服像一般要画上几个月,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太过于繁琐,干脆也一并略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西式的戎装照。另外多说几句,皇帝、皇后、太后的画像除了朝服像外。还有很多生活画像。只要不是用于正式的祭祖,都可以用照片代替。(慈禧的朝服画像和私人照片)比如说慈禧,画像和照片她都有。但是只有上图中,左边的朝服像可以挂到奉先殿内。而右边的私人照片,是不行的,只能用于私下装比用。再比如慈禧的菩萨照,雍正皇帝也有类似的画像。如果当时有照相机,雍正肯定也会用照片代替画像。(慈禧装比照)(雍正皇帝的私人画像)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溥仪是成年后再退位,他肯定也会有正式的朝服画像。但是溥仪六岁就退位了,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画。同治和光绪时期,对照相机这个东西还非常抵触。尤其是同治皇帝,一直养在深宫之中,19岁就得了天花病驾崩。没有照片很正常。光绪倒是有照片,但都只是平时的生活照,没有照过身穿朝服的照片。因为,朝服是上朝时穿的,不可能让摄影师跑到皇宫,在上朝时给光绪照相。所以,同治没有照片,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照相机。光绪的照片,也没有朝服照。但是,不管同治和光绪有没有照片。照片是不能摆入奉先殿的,所以一定会有朝服画像。溥仪没有画像,是因为他退位了。后来还被赶出了皇宫。他自己也不爱穿龙袍,自然也就没机会给自己画朝服画像了。2023-07-11 10:13:311
满清十二帝画像,唯独溥仪是黑白照片,光绪帝怎么就没有?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在19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使用照相机了,虽然这项发明并不算很早,但是它却发展的相当快,例如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就有着很多方面的改进,也让我们可以更清楚更真实的看清这个世界。当然相机在那个时候一般都是皇室专用的,我们知道慈禧就曾经用相机拍过照片,那么光绪帝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可以照相的。但是大家最后却看到清十二帝的画像,唯独只有溥仪是黑白照片,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按照时间推算的话,从同治皇帝时期开始,清朝就已经有照片了。但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这两位皇帝都没有把自己的照片挂在这里,而是选择了用画像代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奉先殿里一直以来所悬挂的都是身着朝服的皇帝画像,这也是满清皇室默认的一个传统,因此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事实上,悬挂在奉先殿上的满清十二帝的组像是用于祭拜祖先的,因而每一个皇帝的画像都非常大,极具华丽、色彩鲜明。而根据清朝皇室的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和册封,还有先帝、先后的诞辰、忌辰、清明等,在任的皇帝都会亲自到奉先殿里祭拜列祖列宗。既然是传统,那为何有人还要打破呢?在奉先殿上只有末代皇帝溥仪的是一张黑白照片。也是因为这样,溥仪的照片才会显得如此突出。溥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也是满清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样的传统他也是知道的,但实际上,他的在位时间非常短暂,到了退位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六岁而已。其实溥仪也是有“苦衷”的,因为按照规定,满清悬挂在奉先殿之中的画像上所画的人物必须是成年人才可以,也就是说,年仅几岁的溥仪在登基为帝之后,并没有挂上自己画像的资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的皇帝根本就看不上相机这种东西,因为当时照片还是黑白色的,当然肯定是彩色的画像会更加好看一些,而且用这种黑白照片挂在墙上也是很不吉利的。不过这一点也纯属小编的个人猜测,说不定溥仪这人压根而就不在意这些呢,而且,在溥仪登基为帝之时,清朝正处于新旧文化猛烈碰撞的时期,这时的人们通常认为,一些所谓的传统都是腐朽落后的存在,只有抛弃这些腐朽的东西,清朝才可以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一些客观的外在原因致使溥仪不能在奉先殿留自己的画像,但是从溥仪的自传中就可以看出,他从小就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于当时满清境内存在的诸多陋习也是十分鄙夷的,他认为,迎接新事物的到来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如此说来,小编的猜测也并非是无稽之谈。也是因为从小接受西方思想的原因,溥仪对于画画像才并不热衷,反而更喜欢给自己拍照。同时,从他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溥仪对于西方服饰比较喜爱,并且他留下的许多照片都是身着西装或是西式戎装的。当然,年幼的溥仪皇帝还没有机会留下身着朝服的画像,就被赶出了皇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最后一点原因我们来说说溥仪的“苦衷”。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是有拍过照片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而溥仪从登基到退位这期间年龄都还尚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因为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而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白色的照片。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他肯定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所以他只能穿元帅的服装照相。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溥仪也就成为了满清十二帝中,唯一一个在奉先殿中没有自己画像的皇帝,但也是唯一一个有黑白照片的皇帝。不得不说,溥仪由于“末代皇帝”的特殊身份,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多个“第一次”了。有人也把他说成“最不像皇帝”的皇帝。2023-07-11 10:14:184
满清十二帝之雍正?
满清十二帝之雍正爱新觉罗·胤禛,前任掌门康熙的第四子,也就是嬛嬛口中的那个“四郎”。在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胜出,成为清王朝的继任掌门人,同时也成为现今影视剧中出场频率最高的封建掌门人,成功当选“最受关注皇帝奖”,长长久久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此君在位时间并不长,仅仅十三年,他勤勉执政,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籍,秘密立储,平定边疆,创设军机。对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乾隆朝创建大清鼎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和清王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之一。一、勤勉执政四郎他爹康熙六下江南,他儿子乾隆也六次南巡。他呢?零。有人说他忙于政务,批阅奏折,无暇外出。可事实上却是,帝王出巡,动辄数千随从,而且后勤、护卫、驿道、行宫等等支出不下千万两之巨。四郎认为满清天下得来不易,而且局势初定边境不宁,实在不应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四郎准了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折,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直接影响就是,许多之前偷逃人头税的百姓也不再躲避,真实反应出当时大清朝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助于加强管理和统治。到乾隆朝时,这一政策经过长期的试验和应用,彻底推广并普及到了全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三、耗羡归公耗羡,说好听点儿是一种附加税,说难听些就是一种盘剥手段。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各级官吏向下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的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隐形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明显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和贪婪。康熙朝时便认识到了这个弊端,但是却一直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敏乞折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中,其余分给官员。此后,四郎认识到耗羡归公的益处,通令各地全面办理养廉,同时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明确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府库存银。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四、改土归流四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试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雍正四年,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取消土司制度,改派服从中央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极大地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忽视了宣传教育,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五、废除贱籍四郎对于百姓实施了一些人性化的政策,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由来已久,通常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贱民几乎没有社会地位,不能与一般百姓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是社会上长期的不稳定因素。雍正元年,山西、陕西等地因明朝建文帝末年时没有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籍的后代,四郎下旨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普通民户,标志着清朝大规模取消贱籍的开始。六、秘密立储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惨烈,四郎在皇位的继承上显得尤为关注,经深思熟虑和长久酝酿,开启了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四郎在雍正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用满蒙汉文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当众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查。而且,四郎严旨后世子孙:“坐堂之君不立嗣”,沿用这个秘密立储的方法,避免了皇子之间因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七、平定边疆雍正元年八月,罗卜藏丹津乘康熙皇帝逝世、雍正皇帝继位、皇十四子胤礻题回京奔丧之机,在青海发动叛乱并一路向内地扩张。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和硕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罗海会盟,自称“达赖浑台吉”,改称固始汗时的蒙古旧号。四郎获悉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一软一硬做两手准备。一方面令川陕总督年羹尧办理平叛军务,另一方面派兵部侍郎常寿到罗卜藏丹津驻地沙拉图传达朝廷旨意,促其罢兵停战。雍正元年十月,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指挥平叛并最终一举消灭叛军。清朝政府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割据青海、控制西藏的历史,确立了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管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创设军机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初设时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平定青海、西藏时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但后来四郎越来越觉得军机处的益处太多,逐步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将国政大权和实权由内阁移出。军机处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没有直接的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行成自己的派系和人马,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是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和产物。2023-07-11 10:15:211
满清十二帝的年号和名字各是什么
清朝 (1616年-1911年)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时,改国号为“清”。清朝入关,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王朝。清朝承袭明制,继续强化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先以南书房掌机要,再以军机处为朝廷中枢;在地方则恢复省的建制,以督、抚管理。清中央还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对今西藏、新疆、蒙古及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治,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帝国达到鼎盛之日,所谓“康乾盛世”。到嘉庆、道光后,社会危机四起,清封建统治逐渐衰落。 清朝时期,在“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刺激下,传统经济达到顶峰,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商业贸易颇为繁荣。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压迫,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增长。 清朝在道光以前,文化成就巨大。产生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及戴震等杰出思想家,曹雪芹、吴敬梓、孔尚任及石涛等著名文学艺术家。史学硕果累累,考据学派名家辈出,并出现了《四库全书》等官修大型丛书。科技领域也出现了无数成果,其中建筑成就相当突出。 清朝年号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 在位 死时年龄 年龄 年龄顺治 世祖 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极之第九子 康熙 圣祖 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临之第三子 雍正 世宗 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 45 13 58 玄烨之第四子 乾隆 高宗 弘历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祯之第四子 嘉庆 仁宗 禺琰 嘉庆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历之第十五子 道光 宣宗 文宁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咸丰 文宗 奕宁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宁之第四子 同治 穆宗 载淳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宁之第一子 光绪 德宗 载恬 光绪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宁之侄 宣统 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12) 3 3 61 载恬之侄2023-07-11 10:17:211
清朝到底有几位皇帝,叫啥名?
一 清太祖: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02.21-1626.09.30),享年67岁,葬福陵{沈阳东陵},后金政权的建立者,为后金首位可汗,1625年迁都沈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创满文摆脱奴隶制度 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武皇帝 二 清太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享年51岁,葬盛京昭陵。崇德8年9月21入葬,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努尔哈赤第八子,生母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氏, 三 清世祖:顺治 爱新觉罗·福林(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享年24岁,陵寝:清东陵之孝陵,火葬,在沈阳即位,年号顺治,1644年迁都北京,诏定天下,六岁登基,14岁亲政 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简称章皇帝 皇太极第九子,生母 孝庄文皇后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昭圣皇太后) 四 清圣祖: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在位61年,葬景陵,1661年2月17日8岁即位,年号康熙, 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确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维护和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福临第三子,生母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五 清世宗;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58岁,葬于清西陵之泰陵。1722—173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加强君主专制,屡兴文字狱,创建军机处平定青海和蒙古贵族发动的叛乱,签订中俄两国中段边界,[八岁没有父亲十岁没有母亲} 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玄烨第四子,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六 清高宗: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89岁,葬清东陵裕陵,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 彻底平定蒙古叛乱,加强政府对边疆的管理,编辑《四库全书》(也因此销毁和删改了大量对清朝不利的书籍)自称“十全武功”以十全老人自居,1796年,禅位皇太子,自称太上皇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 胤禛第四子 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七 清仁宗:嘉庆 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61岁,原名永琰,后为避免避讳扰民,改称颙琰,年号嘉庆, 葬昌陵(清西陵)在位时间(1795年-1820年)在位期间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1813年天理教起义,北京的一只起义军一度攻进皇宫 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弘历第十五子,生母 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八 清宣宗:道光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1年(1820—1850年),终年67岁。陵寝:葬于清西陵慕陵,年号道光,虎门硝烟,签订南京条约 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颙琰第二子,生母 孝淑皇后 西塔腊氏 九 清文宗: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1831.1-1861.7)享年31岁,1850-1861年在位,陵寝:定陵(清东陵)年号咸丰,在父亲手里接了一个破烂摊,在位初期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一直打到帝都,仓皇逃到热河避暑山庄,从此没在返皇宫 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旻宁的第四子,生母 孝全成皇后 钮祜禄氏。 十 清穆宗: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年号为“祺祥”。六岁即位由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慈禧掌权,1873年亲政,慈禧仍控制朝政 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恭宽毅皇帝 奕詝独子 生母孝钦显皇后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十一 清德宗:光绪 爱新觉罗·载湉,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无子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父亲:奕譞(醇亲王) 咸丰帝 母亲:叶赫那拉氏 十二 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词条还介绍了根据其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以及溥仪的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等内容。 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没有谥号没庙号 父亲是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摄政王载沣,生母是慈禧宠臣荣禄女2023-07-11 10:17:305
清朝有割地也有赔款,为什么有人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呢?
这个话并不错,清朝的皇帝的确没有庸人,事实上清朝的政治制度设计也非常合理。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上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究极体。清朝的皇室教育非常成功,大家可能觉得这没啥,实际上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到光绪(宣统太小不算),每一个都是勤勤恳恳:没有几十年不上朝的(明朝嘉靖帝,万历帝)没有做木匠活的(明朝天启帝),没有智障人士(晋惠帝),没有沉迷书画作诗不干事的(宋徽宗,南唐后主),没有闲着没事滥杀无辜的(北齐高洋),没有出门打仗带老婆的(北齐高炜),没有强迫宫女人兽杂交的(刘宋废帝刘子业),没有占尽优势的时候把自己的大将冤杀了的(宋高宗),没有不让宫女穿裤子以便随时淫乐的(汉灵帝),没有放养野兽把全天下当自己的打猎场的(后赵石虎)等等等等。清朝皇帝,基本都能做到勤政,也没有哪个沉湎于酒色的,对待百姓,也至少知道一些爱民体恤的道理,而且没有文盲(很多皇帝都是文盲半文盲,比如明朝天启帝),应该说都是靠谱的。原因也简单,一是清朝的皇家教育很完善,皇子们从小就要强迫学习。另外就是清朝立储与各王朝不同,清朝立太子为“立贤不立长”。不像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清朝会从皇子中挑选聪明能干的作为接班人。雍正以后,更是不立太子,搞秘密立储制度,要到老皇帝死了以后才知道新皇帝是谁,所以皇子们都争相学习表现。除了皇家教育完善,清朝的其他制度也很完善。在地方上,除了清初的三藩之乱以外,清朝的地方基本被中央派去的总督巡抚控制的死死的。在中央,清朝严禁宦官干政,所以有清一代没有出现过像唐明一样的权宦。禁止后宫干政。除了慈禧太后和孝庄太后以外基本没有后宫干政的例子。而这两位还都算是比较成熟的统治者。禁止文官结党,由于清朝擅用旗人,所以文官势力一直抬不起头,党争远不如前朝大明严重。对待八旗贵族们,清朝也严格限制,终清朝灭亡没出现过亲王造反夺权的事情。可以说清朝的制度设计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教训,可是清末依然是割地赔款,屡战屡败。因为历朝历代也没用碰上过帝国主义殖民者,清朝的落后是整个文明的落后,是全社会的落后。就算把官制定的再合理,治隆唐宋,也没法和英法的制度相比。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2023-07-11 10:17:451
满清十二帝雕像的迁移
满清十二帝雕像的迁移 20210218因为要记录北市场庙会,就想起了满清十二帝雕像的事情。记得曾经在那里见过,可是后来就不见了,当时也没觉得怎样,可是今天想起来,却不记得见与不见的确切时间了。 在我的相册里有去过实胜寺和锡伯族家庙的记录,时间是2012年的10月21日实胜寺和2012年11月8日锡伯族家庙,无法确定是否见过满清十二帝雕像,但是在此之前记得确实是见过的,只是那时候没有拍照。 记忆里同学有过拍照,看过他拍的照片,便与他求证,果然是在这之前,是2009年7月30日,那么我见过这组雕像的时间应该是2012年之前。 想来这样的事情网上会有报道,就想去网上寻找答案,然而无果,只有计划,没有确切的时间,当然是会有的,只是我没有查到。 网上的新闻与相关的帖子都说了搬迁相关的事情,但是也都没有搬迁的具体时间,而搬迁的过程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有一个帖子有一个照片,显示上传时间是2011年12月20日,可惜照片无法浏览,估计是搬迁之前的照片,帖子的发布时间是2012年5月2日,显然是在这个时间之前实施的搬迁,而官媒的报道在2011年底说计划搬迁。 回头再看之前我拍的照片,可以确定2012年的10月应该是看不到这组雕像的了。 对比两张照片,可以看出雕像已经拆除,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的痕迹,应该是刚刚才出不久。 在当天整理照片时,还看了谷歌地图,恰巧地图还没有更新,还可以看到雕像的影子。 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答案,就是这组雕像的最终去处,就当是一个伏笔吧。2023-07-11 10:18:231
满清十三个皇帝排列
1、努尔哈赤(天命)2、皇太极(天聪)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扩展资料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精通排兵布阵,谋略兵法。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康熙皇帝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政治上果决坚定,才能突出。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乾隆在后期逐渐奢靡败坏,后世颇有争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皇帝2023-07-11 10:18:449
明朝都是昏君 清朝十二帝无一庸帝吗
这是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了的吧?几十年来,对于明朝的评价从来都是负面的,被黑的体无完肤,难道这就是汉人的后代就是这样对待、评论自己汉人王朝的吗?那未免太悲哀了,另可相信满清十二帝是英明的,也不愿意相信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贡献,可以说,满清的奴性教育是十分成功的。先说明朝,你自己对比一下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击败群雄,建立大明,北驱元朝,屡次击败北元,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使汉人不在沦为三四等人,对内发展经济,打击贪官污吏,成就洪武之治。明建文帝朱允炆,虽然在位短,但是也并非庸主,实行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为保长治久安,实行削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并不是就是昏君明成祖朱棣,虽然是通过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但是对于明朝功不可没,对外,数次深入漠北,打击蒙古势力,征服东北女真诸部,设奴儿干都司,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对外联系,小国诚服4.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人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努力发展经济,对内任用三杨,国家依然兴盛5.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使明朝由胜转衰,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被俘,但是不投降瓦剌,后期重用贤臣,废除嫔妃殉葬制度6.明代宗朱祁钰,在瓦剌的压力下,坚持不降,抗争到底,重用于谦等主战派,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7.明宪宗朱见深,守成之主,因幼年的遭遇,宠爱万贵妃,然而,并不是昏君8.明孝宗朱佑樘,废除了成化时期的弊政,重用才贤,政治清明,成就弘治中兴9.明武宗朱厚照,如果说他皇帝,肯定是不合格,如果说他是武将绝对合格,他亲自率军击败蒙古鞑靼部的进犯,但是爱好玩乐,并不适合当皇帝,但也绝非庸主10.明世宗朱厚熜,明朝中后期,内阁主政,文官势力庞大,可以左右皇帝的言行,明世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大礼仪之争,导致与文官不和,但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善于御人,但是口碑不好,后人经常抹黑11.明穆宗朱载垕,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所以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12.明神宗朱翊钧,也是和明世宗差不多的地位,受到文官管制的环境,因为腿疾和与文官不和,导致很少上朝,并不是只图享乐,昏君之类的不上朝,但是还是保持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但是明朝在他手里没啥进展反而更加衰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3.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历史对他们两人都开了玩笑,一个在位仅一月,一个木匠手艺无人可比,明朝已经病入膏肓14.明思宗朱由检,一个悲剧人物,值得同情,他接手的明朝已经破烂不堪,病入膏肓,外有后金兵进犯,内有年年灾荒,导致农民起义,军队不齐,国库空虚,由于长期的党争,朝廷乌烟瘴气,屡次的失败导致崇祯皇帝不在相信任何人,变得多疑,虽然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依然掌控不住明朝的灭亡,最后自缢殉国,临死还不忘自己的百姓反观清朝,不得不说,前期清军的战斗力的确很强,打败了蒙古和明朝,消灭了大顺、大西和南明,但是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最令人恶心的,后金时期,为了防止汉人反叛,保持对辽东地区的有效控制,屠杀辽东汉人三百多万,入关后屠杀汉人数千万,直至康熙初年才逐渐停止,虽然明面上屠杀结束了,但是书面上开始了,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大肆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自顺治至乾隆,百年间,因文字狱被杀的人答数百万之多,万马齐喑,中国从此停步不前,而且大肆搜刮百姓,削弱百姓的抵抗力,导致中国更加贫穷,嘉庆至宣统时期,国家日益衰落,然而满清统治者为了保护本族的利益,依然停步不前,提防汉人,当列强欺负到家时,不想着改革,依然想着逃跑、赔款割地、只要满清朝廷过得好,百姓再苦再穷无所谓,你说说,视汉人为奴隶为牛马的皇帝是明君吗?视百姓为敌人,看不过就文字狱杀,这是明君的所作所为吗?不顾国家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是明君吗?2023-07-11 10:20:087
清朝原本有13个皇帝,其中有1人为何被“开除”呢?
准确的讲,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时期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的皇基始祖——努尔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严格说并不算清朝皇帝。“13帝说法”,其实另有蹊跷,这里面涉及一个“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首先,峰子哥来说说“后金建国”。努尔哈赤,女真人,是爱新觉罗皇基的开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东北局部地区,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登基开国称汗。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汗位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国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号“天聪”。随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废掉了八王议政,打破了老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废黜其余三大贝勒的权力和话语权,开始独揽大权,强化汗王的绝对权威地位。图:清太宗皇太极其实号令一统、决策一统、树立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恰恰是满人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试想:若是政令多出,号令不一,一盘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为了以示与老爹努尔哈赤时期的旧政格局区别,皇太极来了一次改弦更张,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随后,皇太极收服蒙古,让朝鲜臣服脚下,扫平了周边,进而志在虎视中原的明朝。按理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这个时候,大清君主就该称皇帝了。其次,峰子哥来说说清朝11位皇帝。由此可见,后金时期,只有2位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有11位皇帝。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别为:1、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2、顺治帝(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3、康熙帝(满清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劳模”皇帝)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败家皇帝)6、嘉庆帝(清朝步入下坡转折的皇帝)7、道光帝(提倡节俭,龙炮打补丁的皇帝)8、咸丰帝(慈禧老公,大烟鬼,仅育独子)9、同治帝(慈禧亲儿子,染花柳病而死,绝嗣)10、光绪帝(戊戌变法,被慈禧囚禁,绝嗣)11、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阳痿,绝嗣)其三,清朝13位皇帝说法,怎么来的?峰子哥猜想,人们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这样一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现了“满清12帝”的说法。为何又会出现13位皇帝?还有一位去哪儿了?峰子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这是个假皇帝,却又真权力,“皇帝”尊号是死后追封的,庙号“清成宗”,生前从没登基当过皇帝。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摄政王多尔衮,携小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政权,一统中原,功勋卓著,是大清全国政权真正的缔造者。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凡军国大事需先经摄政王过目点头,再呈送小皇帝走个“过场”,国家大小事都是多尔衮说了算,顺治帝只是个傀儡。多尔衮出行前呼后拥,自己的王府成为“帝国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尔衮经常还会对小顺治耳提面命,以教导口吻“教育”天子。甚至多尔衮的着装也近乎龙袍,穿明黄,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太上皇”。多尔衮的尊号从摄政政、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当皇帝的老子么?这让顺治帝感到无比窒息和不满,且由来已久。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大玉儿)的“太后下嫁”宫廷绯闻,至今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多尔衮死后,被清廷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配享太庙,爵位加身,荣耀之至!生前没做成皇帝,死后却如愿以偿。最后,峰子哥来说说多尔衮的死后大清算!图:顺治帝福临(画像)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尔衮的浪潮中,多尔衮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顺治帝最终爆发了,要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信号一放出,昔日被多尔衮压制的其他满清权贵们,见风一拥而上,纷纷罗织多尔衮的罪状u2026u2026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但多尔衮一死,怂人胆好像个个变成了虎胆,义愤填膺。华丽的坟墓也被砸毁,多尔衮尸首被挖出来,鞭尸示众,挫骨扬灰。多尔衮势力也遭到大清洗!多尔衮曾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与豪格之争,僵持不下,才让顺治帝小福临捡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辈子也轮不到无权无势的孝庄母子。多尔衮大权独揽时,也曾多次想过废掉顺治帝,自己来当皇帝,一直没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去世,史载“坠马而薨”,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8岁。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阴谋论”说法,多尔衮死得很蹊跷,绝对没那么简单,38岁绝对是英年早逝啊!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顺治帝的重孙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综上,所谓“满清13帝”的说法,正是如此来的。多尔衮一生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你认为他为啥没称帝?是还没来得及称帝,还是其他原因?2023-07-11 10:20:2515
大清十二帝的书是历史事实?
满清十二位皇帝,关外二个,关内十个,这十二皇帝有明君雄才伟略,也有好色昏聩无能之君。我们首先把无能的皇帝剔除,同治载淳,光绪载恬,宣统溥仪,这三位皇帝必须剔除,第一就是不当家,是傀儡皇帝,末世君王自然没有资格入选。能力,贡献更是谈不上。还有一个必须剔除就是世祖顺治,福临虽然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但功绩不应该是他的,而应该是多尔衮的。因此剩下的只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那谁的能力和对满清的贡献最大呢。毫无疑问的就是皇太极,努尔哈赤虽然是开国之君,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首领,他的能力,见识,眼光都不足以让他有进取中原的气魄。而皇太极则不然,此人可谓雄才大略,目光如炬,比在北京城里的崇祯不知道强多少倍,建立封建制度、创立满汉一体政治体系,征服朝鲜的都是皇太极,给满清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经济基础,让满清有机会入主中原的也是皇太极。可以说,如果没有皇太极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尔衮未必敢入兵进山海关,就算进去了,也得出来。征服漠南蒙古,满蒙合并,就此彻底铲除了后患,蒙古就此也成为了满清的最大助手,平定朝鲜,彻底孤立了明朝。可以说,皇太极多活一年,自己就可以荡平明朝。皇太极是天才战略家,战略眼光一流,而且执行力极高,完美的把制定了战略,并成功实施。皇太极是罕见的军事政治两手硬的君主,论个人能力,绝对不亚于唐宗宋祖。统兵能力极其强悍,精明强干,深谋远虑,关键是会用人。而且是文武全才,对比之下的崇祯不过是低能儿。2023-07-11 10:21:473
清朝第五个皇帝是谁
清朝第五位皇帝是: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2023-07-11 10:21:566
清朝十三位皇帝顺序是怎样的?
清朝的正统皇帝一共十二位,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以及末代皇帝宣统。(按照继位先后顺序排序)而十三帝则是加入了清成宗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弟弟,是努尔哈赤最喜爱的儿子,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矫诏逼迫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然后四大贝勒共治,把多尔衮三兄弟排挤出权力中枢。后来皇太极一家独大,改国号为清并称帝。皇太极后突然暴毙,没有遗诏。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之间形成对立,后经郑亲王济尔哈朗居中斡旋,由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后多尔衮独揽大权,架空顺治帝并排挤济尔哈朗,害死豪格,被福临称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其党羽要求顺治帝追封多尔衮,顺治违心的给多尔衮上了清成宗的庙号,算是追封了一个皇位。但是仅仅两个月后,顺治在掌握了朝局后,首先赐死了多尔衮的兄弟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之后处理了多尔衮一众党羽,最后下令撤销多尔衮封号和世袭爵位,并将其开棺鞭尸。一直到乾隆时期,才由乾隆平反。而多尔衮如果被承认皇位,则是在皇太极和顺治之间。2023-07-11 10:22:269
清朝有几个好皇帝!?
12个 努尔哈赤 清 (1559~1626) 清代开国君主 清太宗皇太极 清 (1592~1643) 顺治帝福临 清 (1638~1661) 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 清圣祖玄烨 清 (1654~1722) 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 雍正帝胤祯 清 (1678~1735) 清入关后第三代皇帝,受尽非议的一生。 清高宗弘历 清 (1711~1799) 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 嘉庆帝喁琰 清 (1760~1820) 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 道光帝绵宁 清 (1782~) 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 咸丰帝奕宁 清 (1831~1861) 清朝入关后的第七代皇帝 同治帝载淳 清 (1856~) 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代皇帝 光绪帝载恬 清 (1871~1908) 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 末代皇帝宣统 清 (1906~1967)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2023-07-11 10:23:091
请问康熙后面是哪一个皇帝……还有清朝的皇帝的顺序是?
康熙后面的皇帝是雍正皇帝。清朝皇帝的顺序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雍正皇帝1678年的12月13日在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出生,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王朝入主北京以后的第三位皇帝,蒙古人尊称其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是康熙帝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在1698年,雍正皇帝胤禛被封为贝勒,后来因为康熙皇帝赏识他的才干,在1709年的时候又加封为和硕雍亲王。在康熙皇帝第二次废掉了太子胤扔以后,胤禛积极的经营着秘密夺储行动,并且成功的在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逝畅春园以后,继承了皇位,在继承皇位第二年的时候胤禛改国号为雍正。扩展资料:1、皇太极:在皇太极在位期间,虽然说并没有做出什么重大贡献,但是如果说没有他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的话,后来清朝的政治根基也不会如此稳定。由此可见,对于清朝来讲,皇太极在这其中,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角色了。2、雍正皇帝: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当中,雍正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皇帝。首先,对于雍正皇帝登上皇位的合理性,就一直都是历史学家们所疑惑的问题,毕竟在他还是皇子的阶段当中。他并不是众多子嗣当中最优秀的那个。而后更是历经九子夺嫡后,才顺利继承皇位。但是不管怎样,虽然说雍正皇帝在位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他所建立起来的军机处,却成为了清朝后续政治的一个改革性存在。不仅如此,就在他在位的短短十年时间当中,他可谓是把清朝的国库填得满满的。3、乾隆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可以说清朝时处于一个盛世状态当中。对于乾隆来说了,他从小就能够受到爷爷康熙皇帝的宠爱与培养。甚至有的人认为,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成功上位,也是因为康熙在内心当中希望自己的这个孙子,最终可以继承大统。由此可见,乾隆应该是一个天赋出众的优秀皇帝了。虽然说在他晚年的过程当中,曾经将文字狱推向顶峰,晚年大兴土木享乐。但是这并不能够成为否定他一生功绩的一个短板。也因此,乾隆皇帝,可谓是后世学者心中,满清名气最大的皇帝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清君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2023-07-11 10:23:1913
满清王朝十二帝王的画像究竟有何端倪,竟能折射出清朝必然会灭亡?
其实人们之所以认为从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画像中就可以看出清朝的灭亡的原因,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迷信的。而原因就是我们古代以及现在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面相。有人认为,之所以能够从清朝各位皇帝的画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清朝时代慢慢走向灭亡。就是因为在这十二幅画像当中,清朝皇帝的面相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好的。从最初的几位皇帝,人们认为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他们的面相可以说是非常的符合我国古代对于一个人有能力或者说对一个人将来能够成大事的面相的认知!人们认为他们的面相都是天圆地方,自身的气质更是气宇不凡,可以说天生的就是一副帝王之相。因此人们就把清朝前一段时期的鼎盛的现象归功到这几位帝王自身的长相上说这之间的一些关系。而到了清朝比较衰败的后期,人们认为当时的几位的帝王的长相并不像他们的先祖一样,那么的气宇轩昂,或者说那么的有龙颜反而是越长越贴近于尖嘴猴腮,可以说是一个在我国古代人心中一种比较不理想的长相用现在的词来讲是一种比较猥琐的长相!我们从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的画像上可以看出当时对于这几位皇帝的画像的脸部的轮廓可以说是方方正正的,但是当画像画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他的脸部的轮廓就偏向于比较尖,而到了咸丰皇帝以及同治皇帝的时候,他们的画像就已经开始在面部轮廓上面偏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瓜子脸,甚至于咸丰皇帝的以及同治皇帝的画像给人的感觉阴阳怪气的。2023-07-11 10:24:4110
满清十二帝都是谁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3、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4、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5、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6、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7、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8、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9、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10、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11、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12、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2023-07-11 10:25:574
清朝有割地也有赔款,为什么有人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上前身后金的历史,总共立国二百九十六年,传了十一代人共十二个皇帝(同治帝和光绪帝是同一代人)。虽然晚清国家贫弱,但清朝也强大过,也曾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但由于封建国家的发展全依靠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决定,所以封建国家都会有盛衰更替。清朝的盛行和衰落跟当时的皇帝关系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种说法是“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为何会这么说呢?首先说一下满清十二帝都是谁,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顺治帝),圣祖玄烨(康熙帝),世宗胤禛(雍正帝),高宗弘历(乾隆帝),仁宗颙琰(嘉庆帝),宣宗旻宁(道光帝),文宗奕詝(咸丰帝),穆宗载淳(同治帝),德宗载湉(光绪帝)和宣统帝溥仪。其中努尔哈赤是清朝前身后金的皇帝,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帝,这两个皇帝是属于打天下的,作为帝国的创业者自然是不昏庸。清朝入关以后还有十个皇帝,顺治帝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稳定政局,站稳中原,功不可没;康熙帝文武兼备,平三番,收台湾,奠定康乾盛世基础;雍正帝勤政爱民,改革弊政;乾隆帝成全“十全武功”,四海生平,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嘉庆帝勤政有为,是个守成之君;道光帝节俭有加;咸丰帝呕心沥血,用心改革;同治光绪两朝出现同光中兴的局面,国家一度有复兴的趋势;宣统帝在位时间太短且年龄幼小,但也不是荒淫无道之辈。这么一看清朝的十二个皇帝确实没有出现一个昏君,相对于其他王朝经常出现奇葩皇帝来说,清朝已经不错了。但是其实“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清朝没有出现昏君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对于帝王的要求太高了,基本上都是立贤不立长,除了道光帝是以嫡长子身份入继大统外,其余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甚至有的连嫡子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对于皇子的要求特别高,皇子自六岁入学后要读书读到二十余岁,每天“卯入申出”(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而且每年只有六天假期,所学内容也甚多。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子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当中当选皇帝的人也不会差。但是严格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皇帝最多是比较勤政,就是到了清朝后期皇帝依旧很勤政,这才造成了一种清朝每个皇帝都不昏庸的现象。但是虽然没有昏君,但是也有平庸的帝王啊,他们只是追求统治的稳定,并不想着为国家做些改革,只想着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颠覆。就像乾隆朝后清朝的火器就不再研发了,就是因为天下太平了,皇帝自然不想有更强力的武器在民间,会威胁自己的统治的。中国之所以在清末落后于世界不是因为皇帝昏庸,而是因为皇帝都固步自封,不想着发展国家,错过了世界大潮流。所以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也对也不对,如果这个庸是昏庸,那确实没有,如果是平庸,那这样的皇帝就多了。2023-07-11 10:26:064
清朝皇帝顺序
顺序如下: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扩展资料清朝的领土范围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2023-07-11 10:26:5214
满清十三王朝 , 为什么只有十二位皇帝?
满洲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后金”及“清朝”政权君主,及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此外,还包括清代时期地方建立的政权君主。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也总共是有十二位皇帝在位,然而却有很多人称之为“满清十三皇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因为其中的一位皇帝,即皇太极,在位期间,拥有了两个年号,天聪、崇德,因而也就成了清朝十二帝十三王朝。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三十四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2023-07-11 10:32:391
清朝一共经历了多少皇帝?
清朝一共有十个皇帝,加上后金的努尔哈赤 还有皇太极 一共十二个皇帝。2023-07-11 10:32:567
清朝皇帝列表
努尔哈赤(太祖) 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卒于沈阳,终年68岁。 详细>> 皇太极(太宗) 年号天聪,1627年登基,在位10年,卒于沈阳清宁宫,终年52岁。 详细>> 福临(世祖) 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24岁。 详细>> 玄烨(圣祖) 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卒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 详细>> 胤祯(世宗) 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详细>> 弘历(高宗) 年号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89岁。 详细>> 永琰(仁宗) 年号嘉庆,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 详细>> 绵宁(宣宗) 年号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30岁。 详细>> 奕宁(文宗) 年号咸丰,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8岁。 详细>> 载淳(穆宗) 年号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19岁。 详细>> 载恬(德宗) 年号光绪,1875年登基,在位34年,卒于北京瀛台,终年38岁。 详细>> 溥仪 年号宣统,1909年登基,在位3年,卒于北京,终年61岁。 详细>>2023-07-11 10:33:395
清朝算入关前一共有12个皇帝,但为什么很多书里都说是清宫十三朝呢?
祺祥这个年号没被用过,而崇德年号 (公元1636—1643年)用过。 祺祥年号刚一制定出来就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祺是以前任何一个皇帝没用过的字,祥字是南宋末代皇帝用过的(祥兴1278-1279),不吉利,所以最后被否定。清穆宗最后用的是同治年号,所以现在称清穆宗朝为同治朝而不是祺祥朝。 琪祥通宝只能证明清朝政府曾想以琪祥为年号,不能证明就用过琪祥年号。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病逝后。肃顺等人就拟订了“琪祥”年号,准备以1862年为琪祥元年。并制作“琪祥通宝”。同年11月1日爆发辛酉政变,11月11日原定的琪祥年号被废弃。同时也就不在制作琪祥通宝了。琪祥通宝就制作在1861年七月十七日到11月11日之间。实际上1861年是咸丰十一年,1862年是同治元年。 清代十三皇朝是天命 ,天聪,崇德, 顺治,康熙,雍正, 乾隆, 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 ,光绪, 宣统。 清代十二帝是 姓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庙号太祖 年号 天命 爱新觉罗 皇太极 庙号太宗 年号 天聪,崇德 福临 庙号世祖 年号 顺治 玄烨 庙号圣祖 年号 康熙 胤祯 庙号世宗 年号 雍正 弘历 庙号高宗 年号 乾隆 喁琰 庙号仁宗 年号 嘉庆 绵宁 庙号宣宗 年号 道光 奕宁 庙号文宗 年号 咸丰 载淳 庙号穆宗 年号 同治 载恬 庙号德宗 年号 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 年号 宣统 清代有十二帝,因为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三朝。在说明一点,天聪时国号是后金,皇太极是汗。崇德时国号是清,皇太极是皇帝。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是16帝,因为明英宗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七朝。2023-07-11 10:34:215
清朝皇帝有哪些功绩的最新相关信息
太祖-努尔哈赤,主要功绩是创建了清朝(当时叫后金),在清的历史上第一个造明的反.太宗-皇太极,主要功绩是巩固了清在关外的地盘,离间了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加速了明的灭亡.世祖-福临,主要功绩是率军入关,问鼎中原,并创造了"扬州十屠","嘉定十屠"的"丰功伟绩".圣祖-玄烨,主要功绩是除鳌拜,稳固皇权,平三藩,收台湾,拒罗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世宗-胤祯,主要功绩是推行了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努力捞钱,在死的时候国库充盈,为乾隆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宗-弘历,主要功绩是平准噶尔,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编<<四库全书>>等,并创下了中国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的记录,在位六十年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仁宗-喁琰,主要功绩是收拾了和绅,并大致守住了其父的事业.宣宗-绵宁,主要功绩是禁烟并在与英国人打了几仗,最后签订了著名的<<中英江宁条约>>又名<<中英南京条约>>.文宗-奕宁,主要功绩是任人唯"贤",让太平军坐拥半壁江山,让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死前又授予两宫太后遗旨,埋下了女主临朝的祸根.穆宗-载淳,主要业绩是任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干掉了洪秀全.开启了私人组建团练武装之端,为清末及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德宗-载恬,主要功绩是支持"戊戌变法",结果从此被困瀛台,郁郁而终.宣统帝-溥仪,主要功绩是签署了清帝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制(所谓封建帝制只是国人套用的外来名词,并不适用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制).又于1932年出任"满洲国"执政,皇帝,做了最大的汉奸.以上既是满清十二帝的事迹,完毕.2023-07-11 10:34:591
清朝君王非常多,康熙和溥仪有血缘关系吗?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延续了整整接近三百年,拥有着十二个皇帝,可以说算是在历史上存在比较长,影响比较深远的朝代了。又因为清朝离我们现代人很近,不过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大家都特别好奇清朝这些帝王的各种奇闻秘事,比如有的人就会问,康熙和溥仪隔了那么多代,还有血缘关系吗?一个是清朝最优秀的皇帝,一个是结束清朝的皇帝,中间隔了八个帝王,还能是祖孙吗?答案毋庸置疑,必须是有血缘关系的。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特别重视传承这件事,而大家挑选继承人的首要条件也必须是自己的儿子,清朝对这个硬件要求看得更重要,是坚决不允许出错的。虽然以前的一些朝代也出现过当政的皇帝去世后,他没有子嗣,那就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或者侄子这样的行为,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而大多数帝王之间的传承,都必须是父子关系。到了清朝,自然也不会乱。清朝从入关之前的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开始算,接下来就是由他的儿子皇太极接拉,皇太极后又把皇位传给儿子顺治,顺治去世前,又让儿子康熙继承了他的皇位,一直如此一代传一代,都是父亲传给儿子,直到光绪之前,是没有出过任何意外的。而到了第十一位的光绪皇帝时,因为前一位皇帝同治得了天花,还没来得及生孩子,不过十九岁就去世了。这个时候,清朝由父传子的传承才算是被打破了。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慈禧,肯定不会愿意别人抢走了她的权力,在挑选后面的皇帝时,既需要满足仍然是皇家血脉的基础准则,又需要可以方便她控制,并且肥水还不能流了外人田。所以挑来挑去,她挑中了当时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也是她老公咸丰皇帝的弟弟奕譞亲王的儿子,光绪来做这个皇帝,他与同治算是堂兄弟,又是慈禧的侄子,有着非常浓厚的血缘关系。最主要的是光绪的大妈,是慈禧的妹妹,这两边都沾亲,自然是亲上加亲了。光绪成为皇帝之后,刚开始对慈禧还是比较顺从的,因为当时年幼,对于自己能成为皇帝,他对慈禧是有一些感激和尊敬的,甚至愿意叫她”亲爸爸“。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对着自己的王朝了解越来越多,对慈禧干预朝政的事情也越来越不满,光绪开始了反抗。这一反抗就太要命了,不仅搞了”百日维新“,还商量着怎么把慈禧扳倒。这一下他彻底激怒了慈禧,皇帝命也到头了。慈禧将光绪软禁在中南海数年,眼看着自己快要断气时,害怕光绪再瞎搞,立马让他跟着自己一起死了。最麻烦的是,光绪也没有孩子。所以在慈禧闭上眼睛之前,她又选定了清朝的最后一个接班人,溥仪。并将溥仪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两个人,作为他们唯一的继承人,成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并不是什么外戚的孩子,他的爷爷就是奕譞,也就是光绪的亲爹,而他的爹是光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溥仪也就自然是光绪的亲侄子了。有着这样身份的溥仪,同样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毕竟他也同样是道光皇帝的重孙子。如果这么推算下来,那么溥仪和康熙之间,也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他应当算是康熙的第七世孙了吧,这样的关系简直不要太亲了。不过,哪怕是有着如此浓厚的血缘关系,溥仪却没有继承到康熙的治国本领,将他曾经如此辉煌的一个王朝,亲手葬送掉了。实在是可悲可叹又可惜。2023-07-11 10:35:3810
满清十三皇朝皇帝的名字
1.努尔哈赤(天命)2.皇太极(天聪、崇德)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颙琰(嘉庆)8.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12帝,13年号,所以称十三皇朝,原则上这是电视剧的逻辑,以年号去定义,其实蛮怪的。2023-07-11 10:38:072
谢谢大家可以回答我的问题,我想知道关与清朝末代皇帝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字浩然,取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英文名Henry PuYi,满族。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患有男性不育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1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总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溥仪被逼宫后,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八国联军的时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满清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不算)。 溥仪的五位妻子 1994年,原籍山东泰安的海外华人张世义在易县西陵境内投资修建陵园,命名为华龙皇家陵园。并与溥仪的第五位妻子李淑贤联系,商议将溥仪骨灰迁葬于陵园内,李淑贤女士为了完成溥仪的遗愿表示同意。两厢情愿并签署协议书。李淑贤返京后即到八宝山办理迁葬溥仪骨灰的手续,并确定在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安葬清西陵。 溥仪选妃时,一共看了四个人的照片,他觉得“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实在也分不出俊丑来”。婉容成为皇后,把文绣挤成妃子,是皇太妃斗争的结果。婉容猜嫉、排挤、诅咒文绣,虽然得逞,却使溥仪心生反感。其后婉容与下人李体育、祁继忠私通并生下一女,此令溥仪大为恼怒,让人将新生儿填进锅炉烧化。后来,婉容由于吸毒导致病弱不堪,于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病死在长春。 文绣不到十四岁就来到溥仪身边当“宫妃”,后来文绣冲破禁锢,历经艰难,与溥仪实现离婚。这种“休夫”的胆气和行为,在中国封建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例子。《我的前半生(全本)》中首次披露“文绣离婚与清室立约”的图片。 溥仪为了惩罚婉容,把新“贵人”谭玉龄“像一只鸟似的养在宫里”。后谭玉龄因其天真直率的性格,赢得溥仪好感。谭玉龄的突然病死,到底是得伤寒而死,还是为关东军所害,至今还是个谜。《我的全半生(全本)》中披露了溥仪在谭玉龄照片背后的题字“我的最亲爱的玉龄”。 “福贵人”李玉琴,是溥仪坚决不要日本血统妻子的产物。李玉琴曾经在关东军大崩溃时,与溥仪一起共同逃亡。后来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期间,李玉琴曾多次探望溥仪,通了许多信件。最后,李玉琴还是向溥仪提出了离婚。 婉容、文绣是合法而有名份的皇后、皇妃,且同时入宫,生活内容交叉。谭玉玲和李玉琴是溥仪在伪满当“康德皇帝”时期册封的伪贵人,我们虽然不能承认她俩在伪宫中的名份,却不能不把这两位女士看作是溥仪的妻子。还有溥仪特赦后恋爱结婚的妻子李淑贤。这几位女士,却共同经历了溥仪生平中那一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作为清朝的皇后和皇妃,作为按清朝礼仪制度册立的伪贵人,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能不表现清朝的遗风,不能不留有爱新觉罗皇族的深深印痕,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出身名门望族,在清朝是被认为具有“高贵血族”的女性;李玉琴虽然生在平民之家,却曾长期生活在破落的皇族家庭里,她们是在中国兴旺了将近三百年而终于走向衰亡的爱新觉罗皇族的最后一批代表人物,我们研究皇族的败落,她们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 作为具有皇帝身份的男人的妻子,她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帮助丈夫实现“大清王朝”的中兴而做了种种努力,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清了日本军阀的嘴脸。婉容在鬼域中挣扎过,文绣因政治裂痕而跟溥仪分手,谭玉龄在枕边给丈夫讲述日寇的残暴,李玉琴在溥仪受日本窝囊气的时候给他唱歌、讲故事……她们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她们的生命的日历上写下了日本导演伪满的事实。 作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皇妃、“贵人”和妻子,她们各自的生平道路都交叉在溥仪人生途程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一段上,所以从她们的经历中不但能找到最真实、最可靠、与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烟火的溥仪,而且能找到擅于在复杂形势中变幻脸谱的溥仪的真正政治面妃。因此,研究溥仪的生平也离不开他的五位妻子的生平。 作为具有某方面典型意义的妇女界名人,她们的喜悦和哀怨,她们的理想和结局,无不可以归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当中,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是从血泪中走过来的,一个疯了,一个跑了,一个死了。她们的悲剧既是由封建社会道德观念酿成,也是外来侵略势力刺激、催化的结果,因此不能说这只是一些弱女子的个人悲剧而是民族历史上一幕软弱怯懦、任人宰割的悲剧。李玉琴因与溥仪保持婚姻关系的十二年横跨两个时代,她才在经历痛苦与坎坷之后被新中国改变了命运;李淑贤则是作为公民的妻子而给溥仪送终的,他们夫妇间温馨的感情构成一幕永恒的喜剧,被这喜剧折射着的,当然是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社会和全新的观念溥仪被特赦之后,作为普通公民的溥仪与普通公民李淑贤结婚。这是溥仪最后一位夫人,这段婚姻一直延续到了溥仪去世。 《我的前半生》 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u2022溥仪于10月17日病逝北京,身后留下了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我的前半生》 。如今,再版40余次,国内总发行量近187万册的这部著作,在溥仪谢世40周年之际,因其著作权、继承权、专有出版权纷争又起,遂至再生波澜。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该次出版对历次出版有所增补,刊发了大量以前未经发表部分。 登基到退位 [编辑本段] 满清十二帝最后的一位皇帝,宣统皇帝。宣统皇帝在清朝这十二个皇帝当中,有五个特点,一是十二个皇帝当中最后的一位皇帝,二是登基时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四是没有庙号谥号的皇帝。五是没有皇陵的皇帝。所以说宣统皇帝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当中,有这么五个特点。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其实是历史的偶然。在光绪帝去世前,皇储并非是溥仪。 在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程序上怎么做,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就是既继承同治又继承光绪,并且传话,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绪之间要搞一个仪式,就是光绪皇帝要举行禅位大典,同时举行大阿哥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发生了义和团事件,载漪就是大阿哥的父亲,支持义和团,说义和团是益民而不是乱民,义和团冲到了东交民巷使馆区,杀了日本驻华使馆的叫杉山彬,还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事情闹大了,接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在慌乱之中带着光绪西逃,载漪和大阿哥溥儁随驾西逃,慈禧在逃到大同的时候,懿旨载漪为军机大臣,又往西走,走了不远,慈禧变卦了,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这场乱子,祸首就是载漪,革去载漪军机大臣职务,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回銮,回銮的路上,还没到北京呢,慈禧宣布大阿哥溥儁的父亲载漪有了过错已经进行了处罚,他的儿子不应该再做大阿哥,就废除“大阿哥”这个名号,回到北京之后,这个大阿哥溥儁就不能在皇宫里了,归宗,还归到载漪名下,这样“大阿哥”就废掉了。废了以后,慈禧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光绪又没有儿子,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又不好,光绪被囚在中南海的瀛台,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病重,慈禧就又传下懿旨,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将来入继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 宣统登基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从3岁到6岁,虽然时间不长,朝内朝外发生大事件很多,仅仅《宣统政纪》就写了一本大书,我想,这三年的时间事情千头万绪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先生当选为总理,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准备做一点改革,但是又说,民智未开,老百姓觉悟不够,还要往后推推再说,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宣统二年,连续爆发了各地的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武汉新军发动起义,胜利了,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历史上就称作“辛亥革命”,接着湖南等各省纷纷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纪年改用公元纪年,废除宣统年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就和清朝政府谈判,孙先生决定让袁世凯接任他的大总统,南北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宣统退位。 宣统退位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起草之后,袁世凯看过,隆裕太后看过,最后正式发布,这个很重要,它大意是这样的:“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条件,当时是有条件的,我把这个条件说一下,第一《关于清帝优待条件》,大意是:“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条皇帝的尊号不变,还照称,但限在宫内,有点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来了。第二条是钱,每年给四百万两银子,供你们生活费。第三,你们住在故宫里头,将来再搬到颐和园住。第四,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服务人员一律不动,但是不许再招太监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来的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一场革命来说这五条是比较优厚的。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龄。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我们中华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两千三百一十二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2023-07-11 10:38:152
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
所谓满清十二帝,是把太祖努尔哈赤计算进去了。实际上,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号是金,清的国号是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建立的。而满洲入关灭明是1644年,一般从这一年开始算清朝的时间。十二帝中,康熙、乾隆的确一共做了100多年皇帝,但还有一百五十多年嘛,其他十个皇帝平均也有十几年,不算短了。2023-07-11 10:38:2612
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是宗室的一部分。清朝是满洲贵族的政权,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例如帝王之妻称皇后或后,帝王母亲称皇太后等。但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罗列如下: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 皇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 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的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为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儿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固伦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的女儿就称格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皇子皇女 皇子 皇子出生,无论嫡庶,一下地就给乳媪。一个皇子有40个乳媪,其中保姆、乳母各8人;其他叫针线上人、浆洗上人与锅灶上人。断奶后交给谙达,凡饮食、言语、行动、骑射都由他教。十二岁开始学满语,十四岁时学骑射,十六到十八岁结婚。 根据康熙帝的规定,下代皇室男性辈分以胤、弘、永、绵、奕、载、溥为序。 皇子到了六岁送到上书房读书,皇子不能跨越门槛,由内侍举而置之门内。 父皇在世,住东宫,住处叫阿哥所。父皇死了,就与生母分府尔居。母亲是皇后则不分开. 清朝十二帝,皇子共113名。太祖有子16,1人为帝,和硕亲王3人,多罗郡王1人,封公爵3人,封将军2人,无爵或生前有爵被削6人。太宗有子11人,1人为帝,3人封亲王,4人封公爵,3人早殇。顺治有子8人,1人为帝,3人封亲王,4人早殇。康熙有子35,《清史稿-皇子世系》载的“圣祖系”只提供24子的情况。这24子,1人为帝,封亲王11人,封郡王5人,封贝勒3人,封贝子1人,另有4人早殇。雍正有10子,1人为帝,5子早殇,削去宗籍一人,封和硕亲王1人,封和硕怀亲王1人,袭亲王爵后降贝子1人。乾隆有子17,帝1人,早殇7人(两人被追封)追封2人,封亲王3人,初封贝勒后升级2人,封郡王1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嘉庆5子,帝1人,封亲王1人,封郡王2人,早殇1人。道光9子,帝1人,封亲王1人,郡王3人,早殇2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封贝勒1人,咸丰2子,长子为帝,次子早殇。同治、光绪、宣统均无子. 皇女 皇女与母亲的关系比皇子与母亲的关系更疏远。出生到结婚与母亲见面只几十次。 皇女下嫁后赐予府第,不仅不能与家公、家婆同居,与丈夫同居也都困难。公主要想与丈夫同床共枕,得交钱给管家婆。否则,管家婆一定多方阻止,或者责骂她们不要脸。公主感到委屈,入宫也不敢哭诉,亲生母亲也不听。因为这个规矩,公主没有声子女的。额驸要是有子女,那就是侧室所生。 公主下嫁后被孤立,精神自然受到极大的损害,活到50岁都不容易。 太祖有女8人,封固伦公主1人,和硕公主2人,封郡君1人,无封者4人。太宗女14人,封固伦公主人,和硕公主1人,县君2人,无封者2人。顺治6女,和硕公主1人,5人早殇。康熙有女20,12人早殇,其余8人分封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雍正4女,早殇无封3人,初封郡君,进郡主,后追封和硕怀恪公主1人。乾隆女10人,早殇5人,封公主5人,仁宗9女,4女封公主,5人早殇。道光10女,早殇5人,其中2人有追封,5人封公主,咸丰1女,封公主。同治、光绪、宣统均无女。2023-07-11 10:38:531
在清朝,皇帝从北京出发,去一趟承德避暑山庄,到底要多长时间?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与现代的时空距离较近,所留下的资料更多。 因此,如今许多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都热衷于将清朝作为背景去拍摄,当然,影视作品当中,会有大量的加工和杜撰情节,多与史实有所出入。 不过,清朝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的桥段,却是实打实有史料作为依据的。 可以说,清朝的皇帝中,大多数都是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而在炎热的夏天前往山庄避暑,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个寻常操作罢了。 若是由地图上进行测距,北京与承德避暑山庄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80公里左右。 当然,实际从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之间的距离,则会是210公里左右。 若是以如今的交通工具而言,驾车由京密路上大广高速,耗时在四个半小时左右。 那么,承德避暑山庄又是因何而来?清朝皇帝从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这样的距离需要走上多久呢?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太子的第一次失势,便是在“热河行宫”。 这个热河行宫便是承德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 别看如今这是个避暑胜地,但在清朝时,它也算得上是前期的第二政治中心。 要说这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意外收获了。 明朝276年中,历代明朝皇帝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扰,便是暑热之时,这皇宫可真不是个好住处。 那时候可没有空调,虽然皇室的降温手段多一些,更多的却也只能靠着心静自然凉。 但是,等到清朝建立,清朝的皇帝可就不想一直受着酷暑的折磨了。 于是,如何解决夏日在皇宫中的燥热难耐,变成了清朝皇帝尤为在意的一个问题。 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承德还真就是皇室无意之间发现的避暑胜地。 清朝皇室皆为满族,他们十分清楚,若是不能控制少数民族,便很容易重蹈明朝覆辙。 因此,清朝皇帝想了许多钳制少数民族和安稳边境的方法。 蒙古族是草原上的民族,男子大多都是马上的汉子,对于清朝政权而言,危险性不可谓不大。 于是,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便想到了一个看似联谊,实则互探的好办法。 没错,正是清宫剧中时常出现的另一个桥段,也就是“木兰秋狝”。 有了这个秋季狩猎活动,康熙便于康熙二十年,顺理成章地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接壤之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但是,那时可没有高铁和飞机,想要从北京一路到内蒙古,中间的路途可是够折磨人的。 皇帝贵为万金之躯,自然不会选择匆忙赶路,于是,沿途设置行宫便成了必然选项。 别看热河距离北京只有二百公里左右的距离,温差可是差上了一大截。 每每行至热河,皇帝们就会感到身心舒畅。毕竟,都说“秋老虎”,初秋的酷热可实在是难捱。 而热河此时却已经有了快要入冬的温度,无疑是避暑的最佳选择。 发现了热河这一特点后,康熙准备干一件大事——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03年,康熙下令在热河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并且开始大规模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 直到康熙五十二年,历经十年时间,承德避暑山庄终于初见规模。 晚年的康熙并未将精力再次投入到避暑山庄之上,于他而言,此时的避暑山庄已经足够让他满意了。 但是,别忘了,康熙虽然有个“工作狂魔、省钱能手”的儿子雍正,却也同样有个一生数次下江南的“败家”孙子乾隆。 为了与“乾隆盛世”的浮夸相称,乾隆六年,也就是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避暑山庄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精修。 康熙曾提了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乾隆便也踩着祖父的脚印,也提了个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由此确定。 了解了承德避暑山庄的由来,那么接下来,我们便来计算一下古人的行动速度吧! 毕竟,若是无法推算出古人的行动速度,便没有办法推算出皇帝从北京出发到避暑山庄,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 古代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说,一来是因为古时女子普遍地位低下,二来便是因为古时交通工具匮乏,姑娘别说是远嫁他乡,就是嫁到几个山头之外,想要回娘家一次也是十分艰难的。 古时的人若是想要去往他乡,除了徒步行走,就是骑马或者坐马车了。 当然,因为穷,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步行一路走到目的地。 史料中曾经有记载,唐朝时一名叫刘蜕的考生,曾生生地用了半年的时间,走到了距离自己四千里外的长安又走回老家。 “日常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也就是四千公里的路,他走了六个月,每天大概是三十公里。 有人会说,皇帝又不用走路到避暑山庄,速度肯定比这考生要快上许多吧?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皇室出行可不是平民赶路。皇室出行是要坐着銮驾,摆着排场,走到哪里都是声势浩大的。 即便每次出行基本都是带着政治目的的,皇帝也并不会因此降低途中的生活质量。 抬轿的人要走得稳、走得平,以此保证皇帝能够欣赏到沿途的风光,在路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随行的膳官还得保证皇帝在路上的膳食,一日三餐哪顿让皇帝不满意了,都是杀头的罪过。 如此算来,皇帝的仪仗队行进速度,甚至连进京赶考的书生的速度都比不上,并不能保证每日向前推进三十里。 或许有人会质疑那么,我们便来看一下清朝最后一个皇太后——慈禧当年前往西安避祸时每日的行进速度吧! 1900年5月,八国联军用炮火强开了清朝的大门,慈禧选择了“避”。 按理说,在如此危机之时,既然选择了“跑路”,那么速度肯定是要提上去的吧? 但是回来的时候,慈禧可就是一点都不慌张了,速度也恢复成了往日的水平。 根据记载,在返回的过程中,北京与西安之间1000多公里的路程,慈禧一众一共走了3个多月。 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下来,慈禧一众人等每日的行进速度,只有22里! 若是慈禧的行进速度,是皇家的普遍速度,那么,皇帝从北京前往避暑山庄的时间,大概需要近11天。 若是放在现在,北京朝阳到承德的高铁,最快只需要35分钟,最慢也不到一个小时。 若是换成古时赶考的书生,这两百多公里,一周也是到得了目的地的。 皇帝本拥有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有着最快的马匹,可以将时间缩至更短,但是,他们偏偏要用最慢的速度行进,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皇家威严一般。 只不过,不知道这些皇帝们,有没有想过在自己一路游山玩水、慢悠悠前进时,若是遇到了紧急的军国大事,会不会耽误朝政呢? 或许,皇室自然有皇室的处理办法吧! 不过,满清十二帝中,除去天命帝努尔哈赤、天聪帝皇太极、顺治帝福临这三位在位时避暑山庄还未建成的皇帝,还有一位,在避暑山庄建成后也坚决不去。 没错,他就是为“康乾盛世”做出了承上启下作用的,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在清朝十二帝中,无疑是最为另类的一个,也是非议最多的一个。 人性都是复杂的,更不用说是一国之主、贵为天子的皇帝。因此,雍正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是非功过皆由后世评说。 民间一直有传闻,说雍正的上位和死亡都是非正常的,但是,在正史之中,对于这方面并没有提供极强的佐证,因此,这些无可查证的事情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能够清楚得知的,便是雍正的确是“九子夺嫡”的最终获胜者,并且上位后也的确对清朝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关于雍正的人品,向来是充满非议的,但是,雍正的勤政,学界却是难得的统一认可。 由于康熙的长寿,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 若是放在如今,这无疑是男性的一个黄金年龄,但是,在那个人均寿命低于60岁的时代,这个年纪自然是有些大的。 四十几年的时间里,雍正经过见过了太多,无论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还是官场斗争、尔虞我诈,雍正都是了然于胸的。 那么,既然成为了上位者,那必是要有一番政绩,才能够青史留名的。 于是,雍正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彻底将康熙晚年清朝的虚假繁荣,转变为了真正的繁荣。 为此,他也付出了寿命代价。 说他是清朝最为勤政的皇帝,毫不夸张。虽然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雍正过的却是如今“社畜”般“996”的日子。 雍正本人究竟因何如此勤政,我们已经无从而知,但是,史书上曾有记载,雍正每日的平均睡眠大概在四个小时左右。 如此高的工作强度,即便是“社畜”多年,也还是望尘莫及。 那么,将精力大量投入在朝政之上,雍正自然就会丧失很多的个人空间。 所以,真实的雍正并非某些影视剧中的沉迷女色,整日在后宫的勾心斗角中左右为难,而是几乎已经不怎么近女色了。 就连业余活动,雍正也几乎没有。满族皇室对于射箭都有着天然的热爱,而雍正也不知是玩不动了还是无意于此,鲜少参加此类户外活动。 而雍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时,无疑是伤到了诸多势力的利益。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一经出台,便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官员恨他、文人骂他,都说高处不胜寒,那些利益受损者永远也不会理解他。 而之后“乾隆盛世”的出现,无疑验证了雍正这一系列举措的价值。 雍正仅仅在位13年,却实打实地扭转了清朝的运势。 从史实上来讲,若是没有雍正在其中承前启后,那么“康乾盛世”便会变成“康熙盛世”。 乾隆是个幸运的人,他受过祖父康熙的亲自调教,又有父亲雍正在前为他开辟天地,他只需要延续这荣光便好了。 而从嘉庆年间的下坡路看来,乾隆即便执政六十年,也并未能真正带领清朝迈向更高层。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乾隆乘了祖父和父亲的凉,却忘了给后人也栽上一棵树。 康熙营建承德避暑山庄,更多的是在实现政治目的的前提下顺便为之。 而雍正在位十三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花销,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打理朝政,十三年里从未踏入过避暑山庄。 对于他不去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狝,野史杂谈上众说纷纭。 不过,乾隆四十三年时,曾为雍正解释过一次。通篇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朝政太忙没时间;雍正喜静不喜闹;雍正信佛不愿杀生。 至少这第一点,说的是毫无可反驳之地。 而乾隆却与父亲性情大不相同,不仅大肆耗时、耗财、耗力在避暑山庄之上,还前后六次下江南。期间所耗费钱财不计其数,也并未能对清朝的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只能说,关于过去我们更多的只能是 探索 并以史明鉴,至于历代皇帝的是非功过,又怎么是三言两语可以简单评说的呢?2023-07-11 10:39:051
清朝灭亡后,如果大清十二帝齐聚地狱,清太祖第一个要抽谁耳光?
清王朝是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之一,辛亥革命以后,宣统帝溥仪在隆裕皇太后的主导之下宣布逊位,正式走入历史。如黄炎培所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他的周期律,那么自从他建立起来,终究有灭亡的一天。一如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清王朝也不例外。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建立在是皇太极,但是它的奠基者是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汉国,年号天命,随后攻克沈阳,改为奉天,迁都于此,此后在二十多年间完全据有辽东,明朝退居山海关。崇祯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为清。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随后吴三桂引狼入室,多尔衮率军入关,顺治帝迁都,随后用了20年时间平定国内。到宣统逊位,总共有十个皇帝。努尔哈赤从一无所有到割据辽东,打下一片家业,如果泉下有知,肯定要追寻败家子,要问责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找出责任人依照祖宗家法来惩戒一番。谁的责任最大?道光首先,清朝有十个皇帝,但是其中统治、光绪、宣统都没有掌握实权,慈溪在咸丰死后掌权,大小政事都是两宫太后出面。这三个皇帝他们败家的责任很小,即使有,也微乎其微,甚至忽略不计,即使想败家也有心无力,自然要排除出去。顺治皇帝福临,六岁即位,二十四岁死去,在位期间问鼎中原,虽然不是他的功劳,但是拓展了清朝的统治范围,继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后的开拓者,自然不会是灭亡责任人。康熙皇帝玄烨,8岁即位,在位61年,69岁死去,在位期间稳定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削藩,制定一些列的典章制度,承前启后,对清朝来说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这个时候开始大兴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不寒而栗,牵连甚广,不过因为平定三藩之乱,击败准格尔,消灭明郑,算是守成有方,问责轮不到他。雍正皇帝胤禛,45岁即位,58岁死去,他夹在父子之间,在位期间改革官制,设立军机处,改土归流,强化了清王朝的执政能力。在位仅仅13年,责任也轮不到他背锅。乾隆皇帝弘历,25岁即位,89岁死去,是古代活得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间文字狱达到巅峰,修四库全书毁书过半,好大喜功,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在位期间西方已经超过了清朝,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是乾隆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又禁止科学发展,反对装备新式枪炮,主张弓马娴熟乃满人立国之本,在列强的坚船利炮轰打国没时候,清兵多半依然是原始的弓箭。在他任上,开始大幅度落后于西方。所以他要为清朝的衰败和灭亡负起直接的责任。嘉庆帝永琰,35岁即位,61岁死去,守成之君,没什么大作为,也没有什么大过错,但是不作为的结果是使得清朝和西方的落后拉开差距,再也追不上。责任不是很大,毕竟他的能力没有办法让偌大的王朝重新焕发活力。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道光帝绵宁,39岁即位,69岁死去,父祖时期和西方拉开的差距到他这里开始显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随后签订南京条约,即使道光一心想扭转局势,但是无力回天,三十年皇帝生涯一无所成,又在立储位上选择咸丰即位,导致了后来的慈禧主宰国家局面,他要为清朝的灭亡负担一定的责任。咸丰帝奕詝,21岁即位,31岁死去,即位于太平天国爆发时候,死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赶上了清朝最糟糕的时代,与父祖们多子多孙的局面不一样的他只有一个儿子,在死的时候安排八大臣辅政,可是被两宫联合宗室夺权。他的苦心安排打了水漂。千疮百孔的清朝已经无力回天。他也要服气足够的责任。在罗列完这一些人的功过之后,歪史认为,假如努尔哈赤泉下有知,找子孙算账,乾隆、道光、咸丰都是他算账的对象。而且首先要找咸丰,正是因为他糟糕的能力让清朝走向了崩溃的悬崖。2023-07-11 10:39: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