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ckySXyd
-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此诗作于1910年,时年作者17岁。
2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4 沈钧儒有一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他立戒清淡,惜时如金。
5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6 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一例。他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电工学的基础。此外,还有磁致光效应等多项重大发现。但这位被恩格斯誉为“到现在为止的最大电学家”,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他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识字。后来又自学了电学、力学和化学知识。他立志要投身于科学事业,给赫赫有名的戴维教授写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这时,法拉第是一个装订图书的学徒工。试问,没有这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法拉第能跨入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吗?
--------------------------------------------------------------------------------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受深重灾难,遭受帝国主义多次的侵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社会动荡不宁,人民群众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如何救国救民,改造国家和社会?成为摆在求进步的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伟大人格和伟大业绩,是伟大的时代熔炉锻造出来的。毛泽 东童年的反抗虽是自发的,却也是时代要求突破农村宗法伦理网罗和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反映。毛泽东早年投身革命,长期处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党建军的前列,长期肩负领导核心的重任,他是一位创建党、国家和军队的最伟大的创业者,这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自然,也同他自身的素质、天赋、刻苦锻炼,勇于实践,深谙国情,精通马列,博古通今,文武兼备,既有无畏的革命胆略,又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即清朝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南上屋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年)精力充沛、性子暴烈。16岁时外出当兵,退伍后回到韶山在家务农兼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攒积下一点钱,赎回典出去的土地,后来又积累钱买了7亩水田,雇了一个长工,他自己做贩谷子的生意,本钱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个财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毛顺生勤劳倔强,精明干炼,脾气粗暴,对毛泽东管的很严厉,时而打骂训斥,并训练儿子双手打算盘,熟悉田间劳动,期望儿子能继承家业,学会经商。毛泽东的个性受他父亲性格的影响,也很倔强。他从小反抗父亲的打骂、体罚和专横。比如,他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父慈子孝”,也就是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他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定会比你干的活更多。
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叫儿子出来殷勤待客。毛泽东非常厌恶这一套繁文缛节,不愿奉迎。他父亲当着客人骂他“懒而无用”。于是,两人当众争吵起来,他父亲更加恼怒,要动手打人,他愤而出走。毛顺生也气势汹汹地追赶,一边骂,一边令他回头。他便跑到池塘边,恫吓他父亲说:“如果你再追近一些,我就投水。”由于以强抗顽,他父亲只好“妥协”了。从此,毛泽东萌发敢于反叛的意识。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1]
毛泽东特别反对他父亲的刻薄和自私行为。毛顺生有个堂弟毛菊生,家境十分穷困,不得不将赖以活命的7亩田出卖。毛顺生要买进这7亩田,遭到儿子毛泽东和妻子文氏的反对。毛泽东认为这种只顾自己发财,不管他人死活和不尽兄弟情义的自私行为是极不道德的。虽然他们的反对没有效果,却增加了毛泽东的不满情绪,由家庭延伸到旧社会的制度。这件事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多次与堂弟谈及。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2]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其美(1867—1919年)是湘乡县唐家坨人。她的性情完全不一样,善良敦厚,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在村子里很受尊敬。文其美长着一幅中国妇女所羡慕的梨子型脸盘。毛泽东长得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父亲,并在小时深受他母亲言行的影响。因而,毛泽东在小时候就像他母亲一样,乐于助人,关心乡邻的疾苦。在韶山一带,至今还传颂着许多他们母子周济贫苦的动人故事。毛泽东对他母亲这种同情贫弱,兼爱众生的风范,十分敬佩。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病故,他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他守在母亲灵前,在悲痛中,席地而坐,写出了一篇哀恸的《祭母文》。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3]高度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当时,毛泽东还含泪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毛泽东从慈母那里继承了善良、敦厚的天性,从严父那里接受了倔强的个性,不同的气质,在毛泽东的身上重叠组合,成了他性格的最初雏形。
毛泽东6岁开始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放牛、割草、锄草,很勤快、扎实,特别是在13岁至15岁停学的日子里,他整天在地里和长工一起劳动。这样,自幼养成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的习惯。也因为他是农家子弟,从小受劳动锻炼,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爱农民,了解农民,尊重农民,同情劳苦大众,为穷苦人抱不平;支持穷苦人民起来造反,不失农民的本色。至今韶山一带还流传着他这方面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年秋收季节,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都忙着抢收晒在坪里的谷子,他却跑到一家佃户大娘那里帮着抢收,然后才去帮父亲抢收,致使自己家快要晒干的稻谷又被淋湿,并被雨水冲走一些。对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冬日的一天,他去上学,路遇一个穷苦青年,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打颤。他和这个青年谈了几句话后,就脱下自己一件夹衣送给了他。1910年,本地的哥老会同地主发生冲突,他对造反的农民寄予深切同情,将被斩首的铁匠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辛亥革命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残酷镇压。毛泽东得知这一事件,与同学们讨论了许多天,为他们遭到镇压而愤愤不平。这件事震撼着少年毛泽东的心,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并觉得非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可。几十年后,他还深有感慨地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4]。这种为穷苦农民抱不平的朴素反抗精神,后来逐步升华为立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成为推动毛泽东投身革命的重要动力。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多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和粮被关进监狱后活活折磨死的……,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幸福的人。”[5]这表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在韶山6年私塾,读了“孔夫子的书”。他从小好学,勤思,特别聪颖,除了读《论语》、《孟子》、《春秋》、《左传》和《史记》、《汉书》等经史书籍外,还阅读一些被视为“杂书”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精忠传》、《隋唐演义》等民间流传的小说,熟记其中的人物故事,倾心于造反的下层“贱民”那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汉。这些书对他后来革命活动尤其是军事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后来回忆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大概很大。”[6]6年私塾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毛泽东身上最初积淀时期。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他还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孔孟儒学对毛泽东的思想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他后来还经常借鉴孔孟言论来阐述他的观点。1917年8月,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7],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8]这也表明,他那时仍在指望有孔孟式的圣人出来救世。
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账外,还坚持自学,经常在小油灯下读书至深夜。一次,从他表兄文运昌处,借了11本书,内有《盛世危言》等新书,大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盛世危言》的作者是清末改良主义者郑观应。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方的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并批评当时中国顽固派的泥古不化,甘心愚陋,以受制于人,指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不从事本国政治改革,是“遗其体而求其用”,“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主张变革以御外侮,要求设立议院,广办学校,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实行“商战”以抵制侵略,挽回权利。这本书使毛泽东第一次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开始忧虑国家的现状和前途。与此同时,他还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特别是读了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文集,使毛泽东深为叹服。1936年,他回忆说:“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9]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打算送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
少年毛泽东通过劳动和读书的实践,使他的思想开始由同情劳苦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朴素感情向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他后来回忆说,《盛世危言》这本书,进一步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有感于“国家的安危,不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头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乡隆盛青年时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把改写好的诗,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此诗后来一直由文运昌珍藏着。
走出乡关求学,从此离开了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韶山冲,来到当年的一所新学堂,这可说是毛泽东人生历程的第一个转折。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
在东山小学,他还在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的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迦德邻女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当年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0]毛泽东怀有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深受他的启蒙老师杨昌济的立志修身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杨昌济,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共10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当时改名怀中。1913年他学成归国,任教于湖南高师和第一师范,1918年应聘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在《论语类钞》第一编“立志”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条,就讲道:“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夺矣。”“人属于一社会,则当为其社会谋利益。若己身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有冲突之时,则当以其身之利益为社会之牺牲。虽然,牺牲己之利益可也,牺牲己之主义不可也。不肯抛弃自己之主义,即匹夫不可夺志之说也。”[11]杨昌济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要立大志,要有崇高的理想和改造社会、国家的伟大抱负,做一个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他特别喜欢毛泽东。1915年4月5日,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务农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即曾国藩)、梁任公之例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过兵半年,亦有趣之履历也。”[12]他还称毛泽东和蔡和森为“当代英才”。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得意的门生,自然会受到杨的熏陶。他十分敬仰杨昌济的学问和品德,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与蔡和森、陈昌林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在星期天到杨昌济老师家去聆教,或讨论立志做人的道理,或纵谈天下大事。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有志青年,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强调“要立一理想,以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13]。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14]还说,他的政治思想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这里说的“政治思想”,即立志救国救民,改造旧世界,亦即他当时讲的宏伟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为劳苦大众主中国大地之“沉浮”。
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就有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宏伟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寻求真理。
- u投在线
-
给你一些些~~ 祝你成功...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 CPS小天才
-
【鲁迅立志成才的故事】
鲁迅
鲁迅(公元1881-1936 年),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为医治大众的心灵,决计从事文学。后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开了新文学的先河。他一直站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列,用笔为武器,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杂文,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大量著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三味书屋
1881 年9 月25 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里一个封建家庭。他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很早就开始读书。十二岁的时候,鲁迅进了绍兴城有名的三味书屋学习。老师寿先生很有学问,要求学生也非常严,规定学生月底要背一个月中读过的书,年底要背出一年中读过的书,背不出来要受责罚。每到读书的时候,学生们都放开喉咙大声诵读。鲁迅则不同,他不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的小楷字。所以鲁迅读过的书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写、能讲。除读书、背书外,还要对课,就是老师出个题目,要求学生按题意、字数、平仄,对出一句话来。有一次对课,寿先生出了"独角兽"三字让学生们对,同学们有对"二头蛇"、"三脚蟾"的,有对"八脚虫"、"九头鸟"的,还有一个同学对了个"四眼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轮到鲁迅了,他根据学过的《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
又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个五字课题:"陷兽入阱中"。大家苦思冥想,一时都对不出来。鲁迅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又受到寿先生的夸奖。这种对课练习,为鲁迅日后的写作,带来很大好处。
鲁迅不但学习认真,还非常爱读课外书。很小的时候就悄悄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绣像小说,看野史笔记,有些书自己没有,就借来一字字抄下来。这样,他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鲁迅十五岁时,父亲病倒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事。一天早晨,鲁迅因帮母亲做事上课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他很懊悔,就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来告诫自己要早到。从此,鲁迅每天很早起床,帮母亲把家务事做完,然后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弃医从文
1898 年,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铁路矿务学堂学习。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书,对外国侵略中国十分痛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也产生了不满。1902 年,他又赴日本留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又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什么学医呢?当时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可后来遇到的一些事,使他又改了主意。第一学期考试,鲁迅取得中等成绩,这对于一个用外文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不料这引起一部分歧视中国的日本学生的怀疑,他们竟写匿名信给鲁迅,怀疑平日关心鲁迅的藤野先生向鲁迅透漏了题目。这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愤慨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1905 年的秋天,学校增添了细菌学的课。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有时还放映一些时事短片。当时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结束不久,所以学校放映的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有一次在放映的时事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据说他是给俄国人做过侦探。旁边有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神情是那样麻本;而他们和那个被杀的中国人的身体,看上去倒是很强壮的。"万岁!"教室里一些日本学生发狂似地鼓掌欢呼。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鲁迅的心。日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国土上打仗,中国人却夹在里面受死,而围观那杀头惨状的却也是中国人。这是多么麻木的国民啊!
鲁迅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苦苦地思索。他终于醒悟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无论体格多么强壮,如果精神麻木,也只能做围观的看客;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奋中国国民的精神,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才是当务之急。唤醒民众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呢?是文学!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学。1906 年,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和医专,回到东京。他以沉重的心情对好友许寿裳说: "我退学了!""为什么?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中国的呆子,岂是医学能治疗的吗?我决计从事文学了!"
从此,鲁迅开始了早期文学活动,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还写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发表《狂人日记》
立志为民族和祖国献身的鲁迅,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加入了革命党光复会,参加反清的活动和斗争。辛亥革命后,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做部员。1912 年,他随教育部北迁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本来,鲁迅对辛亥革命抱有很大希望。可是后来,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这些令人气愤的事情相继发生,中国仍然是封建势力统治,外国侵略者仍然在中国横行霸道。鲁迅的心一天天沉重起来。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办?他一时找不到答案,感到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天,他正在会馆里抄写碑帖,好友钱玄同来找他,见他那苦闷的样子,就说:"你可以做一点文章啊!"鲁迅知道,钱玄同当时正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办《新青年》杂志,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这些人同样在探索解放中国的出路,而且是最先进的一批人。于是,鲁迅说道?quot;假如一间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如果几个人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钱玄同争辩道。
这本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却被钱玄同抢先说了出来。鲁迅寂寞的心又被燃烧了起来,他答应了友人的邀请,决定为《新青年》写稿。1918 年5 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作品,也是"铁屋
子"里爆发出来的第一声巨雷。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对一个"狂人",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反对者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比如"狂人"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用他伟大的讽刺的画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丑恶的封建社会的吃人图。《狂人日记》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青年争相传看,并互相打听,鲁迅是谁?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为我国新文学(或称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他也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开创者。
《呐喊》与《彷徨》
《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创作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又连续创作了许多篇短篇小说,像《孔乙己》、《风波》、《一件小事》、《故乡》、《阿q 正传》、《祝福》、《伤逝》、《药》等,都是最有名的。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阿q 正传》影响最大。阿q 是个农村流浪汉,他身上有着许多当时农民的特征,脑子里充满了封建思想,可又不甘受人欺压,就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陶醉。如别人打了他,他说:这是儿子打了老子,于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后来,革命开始了,他也糊里糊涂地"参加"了,结果反被抓起来杀了头。临死前,他还为自己画不好认罪的圆圈而难过呢!鲁迅通过阿q 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受侵略受欺压又不觉悟的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当有人问起他写阿q 的目的时,他说:"我是在摸索着国民的魂灵,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看了,都以为在说自己,到处打听作家是谁。在《祝福》里,鲁迅又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只因为嫁了两个男人,男人又都死了,她就被人们看不起。她在几经挣扎后,终于流落街头而死。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农民、有市民,也有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人物生动逼真,思想深刻极了,艺术性也十分高超。后来他把这些短篇小说合成两本集子,一集叫《呐喊》,一集叫《彷徨》。这两本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最辉煌的代表,是民族文学的丰碑。《呐喊》出版后,鲁迅送一本给李大钊。李大钊高兴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读这本书,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啊!"用笔参加战斗鲁迅在北京一边创作,一边在几所学校讲课。他写文章批判封建复古思想,宣传进步思想,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一员主将。五四运动过后,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分化。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筹建共产党。胡适等人则反对进行革命。鲁迅呢?他虽然没有参加党派,却和进步的人们站在一起,用手中的笔继续进行战斗。
1925 年,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鲁迅先后三次捐款给罢工的工人,表示支持。这一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进步学生被无辜开除,正在这里教课的鲁迅十分气愤,与几位教员联名发表声明,为学生主持正义,还写了许多文章,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
1926 年3 月,为反对日本侵略,北京的市民掀起反帝浪潮。3 月18 日,学生们到政府前请愿,竟遭到血腥镇压。这就是"三一八惨案"。在被打死的人中,就有鲁迅的学生,女师大的刘和珍和杨德群。鲁迅得知这个消息,悲愤极了。他站在窗前,半晌说不出话来。他连写了《无花的蔷薇》等文章,痛斥反动军阀的暴行。在文章的末尾,他写道?quot;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他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战斗力的文章。他歌颂了烈士,
写出了事实真相,肯定了这场斗争的意义。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文章刺痛了当权者。不久,反动派通缉他,要抓捕他。他只得离开北京,到南方去了。在广州
1927 年初,鲁迅来到了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时的广州是北伐战争的大本营,革命的策源地。热情的同学们听说大作家鲁迅来了,非常高兴,有个叫毕磊的进步学生在文章中说:"鲁迅先生这次南来,会帮助我们喊,指导我们喊,和我们一同喊。同
志们,我们喊吧!"鲁迅也为自己投入革命洪流而高兴,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还经常写文章,做讲演,并接待着来访的学生。可是不久,他就预感到反革命势力在渐渐扩大,而人民并无真正的力量。"这里可以是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呀。"他想。果然,4 月中旬,从上海传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消息。紧接着,15 日,广州也开始了大屠杀大搜捕。毕磊等学生惨遭杀害。鲁迅再一次被"血"惊呆了。这天下午,他召集各系主任会议,急切地说:"我们要想办法营救被捕学生!""抓人不抓人是政府的事!"一个负责人反对说,"我们要服从上面的决定!""学校要出面保释!"鲁迅坚持说。"不行!我拒绝。"鲁迅和对方争执起来。可反革命气氛那么浓,没多少人敢公开支持他。他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为了表示与反动派一刀两断,他辞去职务,要离开广州。这时候,一个朋友来信告诉他,有个瑞典人和鲁迅好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他作为有名的诺贝尔奖金候选人。鲁迅当天就写了回信?quot;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面对荣誉,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和人民的灾难。他把自己的一切同"中国"联系在一起了。
做人民大众的牛
1927 年10 月,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到达上海,开始了他一生最后十年的生活。当时的上海,已是一片白色恐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加紧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一方面对进步文化也进行镇压。鲁迅没有退缩,而是在斗争中,和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在一起。他成为革命文化的领导者和栋梁。1930 年3 月,"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了。鲁迅作为左联的领导人,在成立大会上讲话说:"我们同旧社会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意实力;我们的战线应该扩大,还要造就大群的新的战士.."敌人听说鲁迅参加了"左联",和共产党人站在了一起,恨得要命。有人就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应通缉鲁迅,逮捕他,因为他是"堕落文人"。果然,敌人不久就开始了对进步文化人的大搜捕,跟踪鲁迅的事也发生了。他只好离开家,到处躲起来。但是他手中的笔,从没有放下来。他变换着笔名写了很多杂文,深刻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还索性用"隋洛文"为笔名写文章,告诉敌人:在你们的眼里,我确实"堕落"了,但我甘心这样,因为我和人民大众在一个阵营里。在一首叫《自嘲》的诗中,他这样描写了自己的处境和决心: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左联"成立后,进步文化运动在上海等地开展起来。鲁迅热心培养青年作家,指导他们写作,帮助他们走上革命道路。青年作家殷夫、柔石、萧军、萧红等人就是其中优秀的人才。
然而,敌人却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进行血腥镇压。1931 年初,左联的五位作家:李求实、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在参加一次会议时,不幸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鲁迅得到消息后,十分焦急,想方设法进行营救。然而,敌人很快就秘密杀害了他们。鲁迅悲愤交加。那一天,他独自站在月光下,怀念着烈士们,为中国又失去了好青年而伤心。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在一首诗里,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他还写文章,公开悼念死去的烈士,并向国外作家公布了敌人的暴行。当他把文章交给美国朋友史沫特莱,请她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时,史沫特莱看了,吃惊地对他说?quot;这篇文章如果发表出来,你会被杀害的!""那有什么关系?中国人总得有人出来说话!"鲁迅坦然地回答。为了反对大屠杀,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门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鲁迅也参加了这个同盟。这样在上海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进步力量,宋、蔡、鲁这些有崇高声望的人士是这个力量的核心。蒋介石又恨又怕,就命令特务暗杀了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还计划暗杀鲁迅。
1933 年6 月20 日,是杨杏佛遗体入殓的日子。特务们扬言,要在这一天再杀同盟里的人。有人就劝鲁迅不要去参加仪式了。鲁迅则坚持要去。这天午后,他临出门时,把门钥匙交给了夫人许广平,然后冒着大雨,走出门去。出门不带钥匙,说明他已经准备一去不回了!敌人被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大无畏气概压倒了,没敢动手。鲁迅在事后写了一首悼念杨杏佛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他还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他们造谣,说我已逃到青岛。我更非住在上海不可,并且写文章骂他们,还要出版,试看到底是谁灭亡..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战斗的杂文
鲁迅在后半生,没有创作小说,而主要是写杂文。他的杂文像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他的杂文又像春雨和甘露,滋润着人民和朋友的心田。为了反对敌人的攻击,鲁迅和各种错误思想展开?quot;笔战。"他的杂文又多又快又好,而且深刻极了。比如,他写到穷人和富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时,就这样写:"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许多学生都到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抗日,却遭到镇压。而国民党政府却说学生的行动,使友邦人士惊诧,使国家不像国家了。鲁迅马上写文章痛斥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的杂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受到人民的喜爱。
- 瑞瑞爱吃桃
-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受深重灾难,遭受帝国主义多次的侵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社会动荡不宁,人民群众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如何救国救民,改造国家和社会?成为摆在求进步的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伟大人格和伟大业绩,是伟大的时代熔炉锻造出来的。毛泽 东童年的反抗虽是自发的,却也是时代要求突破农村宗法伦理网罗和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反映。毛泽东早年投身革命,长期处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党建军的前列,长期肩负领导核心的重任,他是一位创建党、国家和军队的最伟大的创业者,这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自然,也同他自身的素质、天赋、刻苦锻炼,勇于实践,深谙国情,精通马列,博古通今,文武兼备,既有无畏的革命胆略,又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即清朝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南上屋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年)精力充沛、性子暴烈。16岁时外出当兵,退伍后回到韶山在家务农兼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攒积下一点钱,赎回典出去的土地,后来又积累钱买了7亩水田,雇了一个长工,他自己做贩谷子的生意,本钱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个财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毛顺生勤劳倔强,精明干炼,脾气粗暴,对毛泽东管的很严厉,时而打骂训斥,并训练儿子双手打算盘,熟悉田间劳动,期望儿子能继承家业,学会经商。毛泽东的个性受他父亲性格的影响,也很倔强。他从小反抗父亲的打骂、体罚和专横。比如,他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父慈子孝”,也就是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他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定会比你干的活更多。
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叫儿子出来殷勤待客。毛泽东非常厌恶这一套繁文缛节,不愿奉迎。他父亲当着客人骂他“懒而无用”。于是,两人当众争吵起来,他父亲更加恼怒,要动手打人,他愤而出走。毛顺生也气势汹汹地追赶,一边骂,一边令他回头。他便跑到池塘边,恫吓他父亲说:“如果你再追近一些,我就投水。”由于以强抗顽,他父亲只好“妥协”了。从此,毛泽东萌发敢于反叛的意识。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1]
毛泽东特别反对他父亲的刻薄和自私行为。毛顺生有个堂弟毛菊生,家境十分穷困,不得不将赖以活命的7亩田出卖。毛顺生要买进这7亩田,遭到儿子毛泽东和妻子文氏的反对。毛泽东认为这种只顾自己发财,不管他人死活和不尽兄弟情义的自私行为是极不道德的。虽然他们的反对没有效果,却增加了毛泽东的不满情绪,由家庭延伸到旧社会的制度。这件事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多次与堂弟谈及。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2]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其美(1867—1919年)是湘乡县唐家坨人。她的性情完全不一样,善良敦厚,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在村子里很受尊敬。文其美长着一幅中国妇女所羡慕的梨子型脸盘。毛泽东长得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父亲,并在小时深受他母亲言行的影响。因而,毛泽东在小时候就像他母亲一样,乐于助人,关心乡邻的疾苦。在韶山一带,至今还传颂着许多他们母子周济贫苦的动人故事。毛泽东对他母亲这种同情贫弱,兼爱众生的风范,十分敬佩。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病故,他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他守在母亲灵前,在悲痛中,席地而坐,写出了一篇哀恸的《祭母文》。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3]高度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当时,毛泽东还含泪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毛泽东从慈母那里继承了善良、敦厚的天性,从严父那里接受了倔强的个性,不同的气质,在毛泽东的身上重叠组合,成了他性格的最初雏形。
毛泽东6岁开始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放牛、割草、锄草,很勤快、扎实,特别是在13岁至15岁停学的日子里,他整天在地里和长工一起劳动。这样,自幼养成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的习惯。也因为他是农家子弟,从小受劳动锻炼,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爱农民,了解农民,尊重农民,同情劳苦大众,为穷苦人抱不平;支持穷苦人民起来造反,不失农民的本色。至今韶山一带还流传着他这方面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年秋收季节,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都忙着抢收晒在坪里的谷子,他却跑到一家佃户大娘那里帮着抢收,然后才去帮父亲抢收,致使自己家快要晒干的稻谷又被淋湿,并被雨水冲走一些。对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冬日的一天,他去上学,路遇一个穷苦青年,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打颤。他和这个青年谈了几句话后,就脱下自己一件夹衣送给了他。1910年,本地的哥老会同地主发生冲突,他对造反的农民寄予深切同情,将被斩首的铁匠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辛亥革命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残酷镇压。毛泽东得知这一事件,与同学们讨论了许多天,为他们遭到镇压而愤愤不平。这件事震撼着少年毛泽东的心,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并觉得非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可。几十年后,他还深有感慨地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4]。这种为穷苦农民抱不平的朴素反抗精神,后来逐步升华为立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成为推动毛泽东投身革命的重要动力。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多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和粮被关进监狱后活活折磨死的……,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幸福的人。”[5]这表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在韶山6年私塾,读了“孔夫子的书”。他从小好学,勤思,特别聪颖,除了读《论语》、《孟子》、《春秋》、《左传》和《史记》、《汉书》等经史书籍外,还阅读一些被视为“杂书”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精忠传》、《隋唐演义》等民间流传的小说,熟记其中的人物故事,倾心于造反的下层“贱民”那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汉。这些书对他后来革命活动尤其是军事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后来回忆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大概很大。”[6]6年私塾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毛泽东身上最初积淀时期。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他还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孔孟儒学对毛泽东的思想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他后来还经常借鉴孔孟言论来阐述他的观点。1917年8月,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7],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8]这也表明,他那时仍在指望有孔孟式的圣人出来救世。
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账外,还坚持自学,经常在小油灯下读书至深夜。一次,从他表兄文运昌处,借了11本书,内有《盛世危言》等新书,大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盛世危言》的作者是清末改良主义者郑观应。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方的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并批评当时中国顽固派的泥古不化,甘心愚陋,以受制于人,指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不从事本国政治改革,是“遗其体而求其用”,“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主张变革以御外侮,要求设立议院,广办学校,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实行“商战”以抵制侵略,挽回权利。这本书使毛泽东第一次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开始忧虑国家的现状和前途。与此同时,他还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特别是读了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文集,使毛泽东深为叹服。1936年,他回忆说:“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9]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打算送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
少年毛泽东通过劳动和读书的实践,使他的思想开始由同情劳苦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朴素感情向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他后来回忆说,《盛世危言》这本书,进一步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有感于“国家的安危,不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头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乡隆盛青年时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把改写好的诗,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此诗后来一直由文运昌珍藏着。
走出乡关求学,从此离开了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韶山冲,来到当年的一所新学堂,这可说是毛泽东人生历程的第一个转折。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
在东山小学,他还在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的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迦德邻女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当年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0]毛泽东怀有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深受他的启蒙老师杨昌济的立志修身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杨昌济,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共10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当时改名怀中。1913年他学成归国,任教于湖南高师和第一师范,1918年应聘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在《论语类钞》第一编“立志”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条,就讲道:“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夺矣。”“人属于一社会,则当为其社会谋利益。若己身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有冲突之时,则当以其身之利益为社会之牺牲。虽然,牺牲己之利益可也,牺牲己之主义不可也。不肯抛弃自己之主义,即匹夫不可夺志之说也。”[11]杨昌济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要立大志,要有崇高的理想和改造社会、国家的伟大抱负,做一个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他特别喜欢毛泽东。1915年4月5日,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务农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即曾国藩)、梁任公之例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过兵半年,亦有趣之履历也。”[12]他还称毛泽东和蔡和森为“当代英才”。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得意的门生,自然会受到杨的熏陶。他十分敬仰杨昌济的学问和品德,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与蔡和森、陈昌林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在星期天到杨昌济老师家去聆教,或讨论立志做人的道理,或纵谈天下大事。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有志青年,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强调“要立一理想,以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13]。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14]还说,他的政治思想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这里说的“政治思想”,即立志救国救民,改造旧世界,亦即他当时讲的宏伟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为劳苦大众主中国大地之“沉浮”。
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就有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宏伟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寻求真理。
- 不白九百
-
1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此诗作于1910年,时年作者17岁。
2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4 沈钧儒有一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他立戒清淡,惜时如金。
5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6 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一例。他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电工学的基础。此外,还有磁致光效应等多项重大发现。但这位被恩格斯誉为“到现在为止的最大电学家”,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他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识字。后来又自学了电学、力学和化学知识。他立志要投身于科学事业,给赫赫有名的戴维教授写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这时,法拉第是一个装订图书的学徒工。试问,没有这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法拉第能跨入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吗?
把具体的事例再拿到网上搜索下,就比较详细了。
- 寸头二姐
-
鲁迅
鲁迅(公元1881-1936 年),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为医治大众的心灵,决计从事文学。后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开了新文学的先河。他一直站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列,用笔为武器,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杂文,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大量著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三味书屋
1881 年9 月25 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里一个封建家庭。他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很早就开始读书。十二岁的时候,鲁迅进了绍兴城有名的三味书屋学习。老师寿先生很有学问,要求学生也非常严,规定学生月底要背一个月中读过的书,年底要背出一年中读过的书,背不出来要受责罚。每到读书的时候,学生们都放开喉咙大声诵读。鲁迅则不同,他不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的小楷字。所以鲁迅读过的书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写、能讲。除读书、背书外,还要对课,就是老师出个题目,要求学生按题意、字数、平仄,对出一句话来。有一次对课,寿先生出了"独角兽"三字让学生们对,同学们有对"二头蛇"、"三脚蟾"的,有对"八脚虫"、"九头鸟"的,还有一个同学对了个"四眼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轮到鲁迅了,他根据学过的《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
又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个五字课题:"陷兽入阱中"。大家苦思冥想,一时都对不出来。鲁迅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又受到寿先生的夸奖。这种对课练习,为鲁迅日后的写作,带来很大好处。
鲁迅不但学习认真,还非常爱读课外书。很小的时候就悄悄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绣像小说,看野史笔记,有些书自己没有,就借来一字字抄下来。这样,他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鲁迅十五岁时,父亲病倒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事。一天早晨,鲁迅因帮母亲做事上课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他很懊悔,就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来告诫自己要早到。从此,鲁迅每天很早起床,帮母亲把家务事做完,然后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弃医从文
1898 年,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铁路矿务学堂学习。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书,对外国侵略中国十分痛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也产生了不满。1902 年,他又赴日本留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又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什么学医呢?当时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可后来遇到的一些事,使他又改了主意。第一学期考试,鲁迅取得中等成绩,这对于一个用外文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不料这引起一部分歧视中国的日本学生的怀疑,他们竟写匿名信给鲁迅,怀疑平日关心鲁迅的藤野先生向鲁迅透漏了题目。这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愤慨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1905 年的秋天,学校增添了细菌学的课。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有时还放映一些时事短片。当时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结束不久,所以学校放映的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有一次在放映的时事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据说他是给俄国人做过侦探。旁边有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神情是那样麻本;而他们和那个被杀的中国人的身体,看上去倒是很强壮的。"万岁!"教室里一些日本学生发狂似地鼓掌欢呼。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鲁迅的心。日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国土上打仗,中国人却夹在里面受死,而围观那杀头惨状的却也是中国人。这是多么麻木的国民啊!
鲁迅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苦苦地思索。他终于醒悟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无论体格多么强壮,如果精神麻木,也只能做围观的看客;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奋中国国民的精神,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才是当务之急。唤醒民众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呢?是文学!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学。1906 年,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和医专,回到东京。他以沉重的心情对好友许寿裳说: "我退学了!""为什么?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中国的呆子,岂是医学能治疗的吗?我决计从事文学了!"
从此,鲁迅开始了早期文学活动,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还写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发表《狂人日记》
立志为民族和祖国献身的鲁迅,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加入了革命党光复会,参加反清的活动和斗争。辛亥革命后,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做部员。1912 年,他随教育部北迁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本来,鲁迅对辛亥革命抱有很大希望。可是后来,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这些令人气愤的事情相继发生,中国仍然是封建势力统治,外国侵略者仍然在中国横行霸道。鲁迅的心一天天沉重起来。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办?他一时找不到答案,感到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天,他正在会馆里抄写碑帖,好友钱玄同来找他,见他那苦闷的样子,就说:"你可以做一点文章啊!"鲁迅知道,钱玄同当时正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办《新青年》杂志,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这些人同样在探索解放中国的出路,而且是最先进的一批人。于是,鲁迅说道?quot;假如一间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如果几个人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钱玄同争辩道。
这本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却被钱玄同抢先说了出来。鲁迅寂寞的心又被燃烧了起来,他答应了友人的邀请,决定为《新青年》写稿。1918 年5 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作品,也是"铁屋
子"里爆发出来的第一声巨雷。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对一个"狂人",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反对者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比如"狂人"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用他伟大的讽刺的画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丑恶的封建社会的吃人图。《狂人日记》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青年争相传看,并互相打听,鲁迅是谁?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为我国新文学(或称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他也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开创者。
《呐喊》与《彷徨》
《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创作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又连续创作了许多篇短篇小说,像《孔乙己》、《风波》、《一件小事》、《故乡》、《阿q 正传》、《祝福》、《伤逝》、《药》等,都是最有名的。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阿q 正传》影响最大。阿q 是个农村流浪汉,他身上有着许多当时农民的特征,脑子里充满了封建思想,可又不甘受人欺压,就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陶醉。如别人打了他,他说:这是儿子打了老子,于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后来,革命开始了,他也糊里糊涂地"参加"了,结果反被抓起来杀了头。临死前,他还为自己画不好认罪的圆圈而难过呢!鲁迅通过阿q 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受侵略受欺压又不觉悟的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当有人问起他写阿q 的目的时,他说:"我是在摸索着国民的魂灵,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看了,都以为在说自己,到处打听作家是谁。在《祝福》里,鲁迅又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只因为嫁了两个男人,男人又都死了,她就被人们看不起。她在几经挣扎后,终于流落街头而死。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农民、有市民,也有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人物生动逼真,思想深刻极了,艺术性也十分高超。后来他把这些短篇小说合成两本集子,一集叫《呐喊》,一集叫《彷徨》。这两本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最辉煌的代表,是民族文学的丰碑。《呐喊》出版后,鲁迅送一本给李大钊。李大钊高兴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读这本书,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啊!"用笔参加战斗鲁迅在北京一边创作,一边在几所学校讲课。他写文章批判封建复古思想,宣传进步思想,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一员主将。五四运动过后,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分化。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筹建共产党。胡适等人则反对进行革命。鲁迅呢?他虽然没有参加党派,却和进步的人们站在一起,用手中的笔继续进行战斗。
1925 年,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鲁迅先后三次捐款给罢工的工人,表示支持。这一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进步学生被无辜开除,正在这里教课的鲁迅十分气愤,与几位教员联名发表声明,为学生主持正义,还写了许多文章,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
1926 年3 月,为反对日本侵略,北京的市民掀起反帝浪潮。3 月18 日,学生们到政府前请愿,竟遭到血腥镇压。这就是"三一八惨案"。在被打死的人中,就有鲁迅的学生,女师大的刘和珍和杨德群。鲁迅得知这个消息,悲愤极了。他站在窗前,半晌说不出话来。他连写了《无花的蔷薇》等文章,痛斥反动军阀的暴行。在文章的末尾,他写道?quot;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他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战斗力的文章。他歌颂了烈士,
写出了事实真相,肯定了这场斗争的意义。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文章刺痛了当权者。不久,反动派通缉他,要抓捕他。他只得离开北京,到南方去了。在广州
1927 年初,鲁迅来到了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时的广州是北伐战争的大本营,革命的策源地。热情的同学们听说大作家鲁迅来了,非常高兴,有个叫毕磊的进步学生在文章中说:"鲁迅先生这次南来,会帮助我们喊,指导我们喊,和我们一同喊。同
志们,我们喊吧!"鲁迅也为自己投入革命洪流而高兴,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还经常写文章,做讲演,并接待着来访的学生。可是不久,他就预感到反革命势力在渐渐扩大,而人民并无真正的力量。"这里可以是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呀。"他想。果然,4 月中旬,从上海传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消息。紧接着,15 日,广州也开始了大屠杀大搜捕。毕磊等学生惨遭杀害。鲁迅再一次被"血"惊呆了。这天下午,他召集各系主任会议,急切地说:"我们要想办法营救被捕学生!""抓人不抓人是政府的事!"一个负责人反对说,"我们要服从上面的决定!""学校要出面保释!"鲁迅坚持说。"不行!我拒绝。"鲁迅和对方争执起来。可反革命气氛那么浓,没多少人敢公开支持他。他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为了表示与反动派一刀两断,他辞去职务,要离开广州。这时候,一个朋友来信告诉他,有个瑞典人和鲁迅好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他作为有名的诺贝尔奖金候选人。鲁迅当天就写了回信?quot;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面对荣誉,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和人民的灾难。他把自己的一切同"中国"联系在一起了。
做人民大众的牛
1927 年10 月,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到达上海,开始了他一生最后十年的生活。当时的上海,已是一片白色恐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加紧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一方面对进步文化也进行镇压。鲁迅没有退缩,而是在斗争中,和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在一起。他成为革命文化的领导者和栋梁。1930 年3 月,"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了。鲁迅作为左联的领导人,在成立大会上讲话说:"我们同旧社会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意实力;我们的战线应该扩大,还要造就大群的新的战士.."敌人听说鲁迅参加了"左联",和共产党人站在了一起,恨得要命。有人就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应通缉鲁迅,逮捕他,因为他是"堕落文人"。果然,敌人不久就开始了对进步文化人的大搜捕,跟踪鲁迅的事也发生了。他只好离开家,到处躲起来。但是他手中的笔,从没有放下来。他变换着笔名写了很多杂文,深刻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还索性用"隋洛文"为笔名写文章,告诉敌人:在你们的眼里,我确实"堕落"了,但我甘心这样,因为我和人民大众在一个阵营里。在一首叫《自嘲》的诗中,他这样描写了自己的处境和决心: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左联"成立后,进步文化运动在上海等地开展起来。鲁迅热心培养青年作家,指导他们写作,帮助他们走上革命道路。青年作家殷夫、柔石、萧军、萧红等人就是其中优秀的人才。
然而,敌人却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进行血腥镇压。1931 年初,左联的五位作家:李求实、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在参加一次会议时,不幸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鲁迅得到消息后,十分焦急,想方设法进行营救。然而,敌人很快就秘密杀害了他们。鲁迅悲愤交加。那一天,他独自站在月光下,怀念着烈士们,为中国又失去了好青年而伤心。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在一首诗里,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他还写文章,公开悼念死去的烈士,并向国外作家公布了敌人的暴行。当他把文章交给美国朋友史沫特莱,请她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时,史沫特莱看了,吃惊地对他说?quot;这篇文章如果发表出来,你会被杀害的!""那有什么关系?中国人总得有人出来说话!"鲁迅坦然地回答。为了反对大屠杀,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门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鲁迅也参加了这个同盟。这样在上海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进步力量,宋、蔡、鲁这些有崇高声望的人士是这个力量的核心。蒋介石又恨又怕,就命令特务暗杀了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还计划暗杀鲁迅。
1933 年6 月20 日,是杨杏佛遗体入殓的日子。特务们扬言,要在这一天再杀同盟里的人。有人就劝鲁迅不要去参加仪式了。鲁迅则坚持要去。这天午后,他临出门时,把门钥匙交给了夫人许广平,然后冒着大雨,走出门去。出门不带钥匙,说明他已经准备一去不回了!敌人被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大无畏气概压倒了,没敢动手。鲁迅在事后写了一首悼念杨杏佛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他还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他们造谣,说我已逃到青岛。我更非住在上海不可,并且写文章骂他们,还要出版,试看到底是谁灭亡..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战斗的杂文
鲁迅在后半生,没有创作小说,而主要是写杂文。他的杂文像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他的杂文又像春雨和甘露,滋润着人民和朋友的心田。为了反对敌人的攻击,鲁迅和各种错误思想展开?quot;笔战。"他的杂文又多又快又好,而且深刻极了。比如,他写到穷人和富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时,就这样写:"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许多学生都到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抗日,却遭到镇压。而国民党政府却说学生的行动,使友邦人士惊诧,使国家不像国家了。鲁迅马上写文章痛斥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的杂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受到人民的喜爱。
- 康康map
-
立志成材----获夏洛奖有感
捧这份“夏洛奖学金”,我心中涌起一阵阵暖流……
跟大部分贫困学生一样,我也是来自农村,作为一名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我曾经暗怨过命运的不公,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到庆幸,庆幸这世界上处处充满关怀和帮助。我的家乡是广东汕尾的一个小山村,其实要说贫困,我知道有些同学家庭情况更是恶劣,但除了贫困,家庭的特殊情况更是让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是跟着妈妈改嫁的,作为“外来人”而且性格太善良,在我们村子里是挺受欺辱的,我父亲是个年过八旬的退休工人,妈妈增多次向我苦诉,常常鼓励我:“全家只有你一个人在读书,趁着现在家里还有点能力供你读书,你一定要认真读上去哦”-----妈妈把她一辈子的希望都寄托于我身上,我成了家里未来的精神支柱,这让我知道,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但我不争气,高考发挥未能如愿心中理想,从收到补录通知书那天起,背着家的希望,来到了华软学院学习。
每当我在宽敞的教室里,每当我和同学同坐在一条凳子上学习,每当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我都会感到,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呢?我明白,三年毕业以后,就要挑起家庭的担子,我在心中暗誓----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点时间!一定要全身投入学习之中!一定要学有所成!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不断的努力。
现在在华软学习两年多了,华软的文化、华软的传统,使我学会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华软的特色办学理念,也使我考试感受到“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好处。我的课外校园生活紧张却精彩,我也偶尔有去外面作业务赚点外快,累却充实;我的课内课程也毫不逊色。每学期末总评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全年级第一第二名,在2004-2005学年度我更以全学年必修课总平均91.4分的成绩获得了学院的最好荣誉----夏洛奖学金。自豪地成为夏洛峰会里的一员。我现在仍未能忘怀那次颁奖典礼的激昂心情。是阿!这一路走来,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同学们的热情帮助……
今天,站在台上高高的面对着你们,我心中涌起了两年来的一幕幕;今天,你们的帮助,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帮我度过了难关,更是我立志成材、不断前进的源泉!今天,你们的帮助,使我能直面自己的处境,我会以加倍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我有所成就那天,就是我关怀和帮助他人之时!
- 西柚不是西游
-
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一例。他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电工学的基础。此外,还有磁致光效应等多项重大发现。但这位被恩格斯誉为“到现在为止的最大电学家”,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他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识字。后来又自学了电学、力学和化学知识。他立志要投身于科学事业,给赫赫有名的戴维教授写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这时,法拉第是一个装订图书的学徒工。试问,没有这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法拉第能跨入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吗?
- 真颛
-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
在东山小学,他还在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的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迦德邻女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当年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0]毛泽东怀有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深受他的启蒙老师杨昌济的立志修身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杨昌济,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共10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当时改名怀中。1913年他学成归国,任教于湖南高师和第一师范,1918年应聘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在《论语类钞》第一编“立志”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条,就讲道:“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夺矣。”“人属于一社会,则当为其社会谋利益。若己身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有冲突之时,则当%D
- Chen
-
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奥黛丽u2022赫本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记录:她从来没看过心理医生。
一名叫史塔勒的医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视明星的电话,要求他给予心理上的帮助。这些人都是衣食不虞,崇拜者如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史塔勒作为心理学家,很想从赫本这儿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
结果他发现,赫本曾做过67次亲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间,她几乎每个月都到码头、监狱和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谢绝了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免费护理服务。史塔勒对这一发现很重视,他认为这里面蕴涵着心理学方面的某种东西。他推而广之,对其他热心公益的名人进行研究,最后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不良记录,他们同赫本一样,几乎没看过心理医生。
这个世界也许存在着这么一条公理:一个人从事公益活动,必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你帮助别人的越多,自己获得的快乐也就越多。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5月17日晚,山东大学“缅怀伟人业绩,立志成材报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演讲比赛在西区大礼堂拉开帷幕。此次演讲比赛由山东大学校团委主办,山东大学医学院团委承办,出席领导及评委包括校团委曲明军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史永志副部长,校马列教学部孙世明副主任,校学生工作部学生教育科科长纪荣舜,校团委组织宣传部张海波副部长,校团委组织宣传部毛永强副部长,医学院团委刘强书记。
此次比赛是在紧张的预赛和决赛准备之后闪亮登场的,12名来自山东大学各院系的优秀选手在经过了预赛的激烈角逐之后登台朗诵,他们用自己撰写的文章表达了对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敬和缅怀之情。为使本次比赛更加公平、公正,评委主要从语言表达、形体表现、精神面貌和配乐协调等方面进行评分。
比赛现场高潮迭起,参赛选手或叙述邓小平同志的求学经历、三起三落或回忆其音容笑貌、稳实身躯,或盛赞中国的方针政策、强国之路……有的似吟似唱,用丹青妙笔让我们重温93年的风雨人生路;有的潇洒自如,用诚挚魅力让我们感受伟人本色;有的饱含深情,用激昂言辞让我们体会理论精髓。其中一号选手,来自管理学院的宋继超——本次比赛唯一的一位男选手,用自己撰写的《小平你好》寄托自己对世纪伟人的敬仰和追思——深沉的音调,郑重的神情,向小平同志深情地道一声“你好”!十二号选手来自经济学院的孙琳,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小平同志与大海的不解情缘,颂扬了他那与大海同存的精神,观众们也随她慷慨激昂的语调回顾历史瞬间——小平一生的起落沉浮。演讲过程当中穿插了来自外国语学院高鹏同学的独舞《鹤》和艺术学院扬帆同学的民族歌曲《祖国你好》,均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此次演讲比赛,来自化学学院的董芳同学和来自经济学院的孙琳同学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至此,山东大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演讲比赛获得圆满成功。
- 黑桃花
-
贝多芬咯``
耳聋都能作出这么伟大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