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真正的历史上是怎么记载雍正上位的?

2023-07-13 03:43:42
TAG: 历史
共3条回复
余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

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扩展资料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时期恢复明朝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

可见,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地方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处就渐渐形同虚设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Mugen-Hive

大部分正史认为雍正是正常继承皇位,但让人不解的是正大光明匾上的传位密招没有按时正常宣读.

血莲丿红尘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允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允禟说允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允禵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雍正后来所讲康熙弥留前遗命传位雍正的情形,仔细推敲,矛盾甚多。如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允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允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

  上述属于野史戏说。按照学术界的研究,传位诏书修改其中的某些字来改变诏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为清代的传位诏书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戏说者说的增加汉字比划来改变意思是做不到的。同时诏书中会直言皇子的名字,而不会只写其是第几子。

  由于雍正夺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允禵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u4109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允祀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允祀、允?"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u4109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相关推荐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是合法继位。雍正是合法继承皇位,而不是篡位。虽然合法,但是雍正也是动用了一些政治手腕,取得了康熙的信任。一雍正有政治野心,虽然没有参加九子夺嫡,但是也暗自拉拢了拥有兵权的隆科多和权臣年羹尧。这个集团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京中局势和边陲地区。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雍正没有参加当时斗争最为激烈的太子党和八阿哥党。所以,雍正对他父皇讲诚孝,对兄弟讲友爱,对工作讲勤奋,他是用真切的意图,不声不响地一步一步地夺取皇位的。而雍正的表现也渐渐被康熙认同。雍正政绩改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2023-07-12 21:19:482

雍正究竟有没有篡位

雍正没有篡位。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省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这份诏书完全可以证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而清代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难以更改。扩展资料雍正帝继位后,一方面遵循顺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传统国策,重视正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同时,也主张“三教并重”;以“诚”代“理”,对程朱理学进行改造。世宗尊孔、开日讲、举经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国策之旧,重视传统儒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重视传统儒学的教化作用。第二,以传统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为指导,利用“神道设教”进行政治统治。雍正帝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康熙遗诏”首度曝光 证明雍正没有篡位
2023-07-12 21:20:022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是继位,没有史书说他是篡位。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扩展资料: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2023-07-12 21:20:153

历史上雍正是否篡位?

历史上雍正不是篡位。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差点酿成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后来康熙传位遗诏公开亮相,其中明确写着传位四皇子雍亲王,也就是雍正不是篡位。雍正相关介绍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
2023-07-12 21:20:531

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

雍正皇帝不是篡位。从雍正帝继位起,民间就流传了雍正篡位的野史,其真正原因是八爷党和十四弟不满雍正帝的继位而向民间造谣的。实际上雍正是合法继任皇位的,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而且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而当时民间流传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种谣言是漏洞百出的,首先,在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并且“于”这个字在当时是写作“於”的,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如果用笔将“十”字改成“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语句完全不通顺,再者,即便把汉文改了那满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间流传的把“十”改成“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雍正皇帝的故事: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时观览到宋代《耕织图》,感慨万端,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据其原意,重新绘制《耕织图》册。雍亲王胤禛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为投父皇所好,特命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一套《耕织图》进献给康熙。康熙自然龙颜大悦,对胤禛平添不少好感。《雍正耕织图》册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精心绘制而成。所不同的是胤禛耕织图中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均为胤禛及其福晋等人的肖像,这在历代的耕织图中是仅见的。
2023-07-12 21:21:091

四阿哥雍正到底有没有篡位?

肯定没有篡位啊,雍正皇帝是否篡位一直是热门话题,民间所传其实都是当时反对雍正的人传播。关于民间所说的雍正私改诏书,这种说法不存在的,清朝的传位诏书分为满汉蒙三种文字形式,即使汉字可以改,满文怎么改。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康熙驾崩前夜,雍正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下后,然后就驾崩了,然后雍正篡位自立。不过都是野史传闻,不可靠。康熙属意四阿哥胤禛继位,早在很久就开始布局了,太子最后一次被废时,康熙注意到了胤禛。我们熟知,胤禛和胤祥在康熙晚期办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那就是追补国库亏空。康熙深知自己对于臣子过于仁慈,导致吏治腐败,而他也老了,无力再刷新吏治,所谓的康熙盛世已经是空架子了,所以急需找一个可以肃清吏治的后继之君,来给大清续命,这个人非胤禛不可。胤禛在群臣之中有冷面王爷之称,追补国库亏空也让康熙看到了他的能力。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有人说,康熙想让大将军王十四阿哥继位,其实不然,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如果真是想让他继位,又怎么会让他去西北打仗?如果康熙看重军事能力,那么十三阿哥也不比十四阿哥差。当时十三阿哥被囚禁,而十三阿哥又和胤禛是一党,让人一度以为胤禛没什么希望了,没有人想到康熙临死前放出了十三阿哥,而更巧的是,当时京畿一带,有七成以上的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他肯定会帮他四哥的。这无形中给了胤禛最大的保障。再加上负责京畿治安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又是胤禛的舅舅。这已经很明显了。康熙,如果不属意胤禛,又怎么会把京畿安危给了胤禛的舅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胤禛有一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对于这个孙子特别喜爱,有意立其为隔世之君,事实证明,雍正元年就密立弘历为储君。
2023-07-12 21:21:231

历史上,雍正是篡位才当上皇帝的吗?

雍正年间,有最大争议的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篡位才当上的皇帝?最多说法的就是他篡改圣旨,原本康熙是想要将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圣旨上写着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雍正和年羹尧串通一气,在乾隆驾崩那一夜,带着很多士兵将整个皇宫包围起来,偷偷的将圣旨上的“十”字改成了“于”,理所当然的坐上了皇位。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清朝的时候,皇帝拟圣旨都会准备两份,一份写汉文,一份写满文,而上种说法,雍正只改了用汉文写的圣旨,所以想要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是不可能的,那么说明这种说法是一种猜测。其实,雍正的皇位并不是篡位而来,而是康熙亲自挑选他来当自己的继承人的。康熙在位时,以宽容来治国,致使晚年的时候,官员贪污腐败。一开始,康熙确实觉得雍正太过于狠辣,处处打压针雍正,可是后来他就不这么想了,只有一个严明的制度,才能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他开始欣赏雍正,只有雍正才能让大清走出困局,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康熙把皇位传给雍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康熙非常喜欢雍正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他觉得,他的这个皇孙日后一定会让大清国富民强,爱新觉罗弘历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从这一点来看,康熙看人的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因为后来的雍正和乾隆打造了“康乾盛世”。所以说,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并不是用篡位的手段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赢来的。
2023-07-12 21:21:5115

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

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雍正皇帝胤稹(1678 1735)是清兵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代皇帝。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育。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即位,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雍正的继位,历来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不少学者始终认为雍正是篡位,说他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夺位阴谋,非法夺得了皇位;亦有不少专家说是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更有其他说法,让雍正即位这一 历史 事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每个人看待统一件事都会有差别的观点,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讨未曾中止,不时地研讨和发明新的后果。雍正继位的疑案,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版本: 一是雍正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康熙,篡位。传说康熙病重的时候,雍正给他父亲敬了一碗人参汤,把他父亲给毒死了,并就此继承大统; 二是雍正串通当时任步兵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指使人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得以篡位; 三是康熙深知太子党和八爷党党争的危害,选择了中立的雍正; 四是康熙很赏识雍正的儿子乾隆,故传位雍正。雍正登位名正言顺。 我倒觉得其实康熙作为人父,尽管没有我们后人目前所掌握的其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史实多,但至少对于其每一个儿子都是了解的,谁能胜任,谁不能胜任,心里应该有一本明账。在两废太子胤礽后,康熙之所以一直苦苦陷于立嗣的漩涡中,那说明他心中能继承皇位的人选至少有两个可供选择,否则怎么会有难以抉择之状呢?我觉得康熙应该会有临终遗诏,他从二十一岁起就是立太子,说明从那时起就已经考虑后继问题了,所以尽管他晚年举棋不定,但还是会在最后时刻给朝廷、给天下一个交代,因为他知道他如果不留下一字半书的遗言,那么他那众多的子孙就真的会大动干戈,甚至会将他固守了六十年的江山弄得支离破碎。而康熙留下的遗诏应该就是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这应该和雍正的四子弘历(乾隆皇帝)也有很大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2023-07-12 21:22:381

雍正究竟有没有篡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爱新觉罗氏,名胤禛。法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是满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年12月20日至1735年10月7日在位,年号“雍正”,死后庙号世宗,史称世宗宪皇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由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任皇位。雍正当上皇帝后,民间关于他“矫诏篡位”的传闻就甚嚣尘上,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雍正和隆科多合谋更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一句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子”,进而把皇位继承权从康熙帝第十四子允禵手上夺走。但这种说法经史学专家研究后,认为缺乏依据,不足为信。按照清朝典制,官方文书中凡提及皇族或皇帝子嗣的,文书会把正式爵位、皇室兄弟排行和名字完整的列出来。例如:雍正在文书上的称谓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如果康熙要传位于允禵的话,那么遗诏上就应该写成“传位贝勒皇十四子胤禵”,这种写法与“传位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相差甚远,完全没有被篡改的可能性。真实情况是,雍正精明谨慎、工于心计、不露锋芒、不交朋党,与康熙感情甚笃,对康熙克尽孝道,深受康熙器重,多次委以重任,把胤禛作为皇权接班人培养,经过数次考察,最终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胤禛。根据有关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从中窥知一二: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十二子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极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六十年一甲子祭祀祖先,派胤禛主持,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胤禛备受康熙器重;二、“五月壬戌,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驻甘州。以年羹尧总督四川陕西,色尔图署四川巡抚。”康熙任命胤禛亲信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便牵制皇十四子胤禵;三、“十一月帝不豫,驻跸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病重时,仍然命胤禛代为祭天,而未召其它皇子,可见康熙病重后,传位于胤禛的愿望已经十分明显。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雍正是合法的皇权继承人。但雍正即位后,以残酷手段迫害夺嫡失败的数位兄弟。在中央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在地方以雷霆手段、铁腕施政,杀戮大臣及严刑酷吏。加之,大兴文字狱,为众多读书人不齿,在民间就有了“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株忠、好谀任佞”的骂名,更被读书人口诛笔伐编撰他“矫诏篡位”的故事。
2023-07-12 21:22:464

雍正是继位还是篡位?

继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扩展资料:关于雍正的事迹:1、西式服装:在中国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帝,至今在故宫尚保留他的这一画像。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喜欢玩赏钟表等西洋事物,他穿西装更多的是满足追新求异的猎奇心理。2、御用眼镜: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人的一项重要发明。雍正帝很喜欢西洋眼镜,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风雅,确实是他已经眼花了,需要眼镜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等等。3、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2023-07-12 21:23:259

雍正帝真是篡位上台的吗?

对于雍正皇帝的登基,其实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传言,比较多人讨论的传言有两种,其一是雍正皇帝主动弑父夺位,其二便是雍正皇帝篡改康熙皇帝遗诏,但是很遗憾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但凡是了解过清朝时期历史的读者,就应该明白雍正皇帝继位其实不存在这些疑影,他的确是被康熙皇帝秘密立储,然后登基成为清朝皇帝的。首先,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大臣们都面临着要站队,但若是没有站对队伍,等对手登基以后,那么就是死路一条,而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还是有两位大臣站队雍正皇帝,他们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尧。年羹尧虽然是将军,但是在康熙皇帝时期并没有帮到雍正皇帝太多,反倒是隆科多不断跟康熙皇帝说雍正皇帝的好话,也是隆科多拿出了康熙皇帝的遗诏,但是很显然雍正皇帝是没有机会修改的,因为遗诏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雍正皇帝没有时间去修改。其次,康熙皇帝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都是满族,所以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重要的奏章上写汉语和满语,有人说雍正皇帝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是奏章上是繁体字,而且还有满语,根本不可能修改得天衣无缝,所以篡改遗诏的说法,必然是错误的。最后,说雍正皇帝弑父夺位的,也实在是小看了清朝时期的制度,清朝皇帝身边那么多伺候的,康熙皇帝生病以后,便时刻受到妃嫔、皇子和大臣们的关注,雍正皇帝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弑父”,所以说雍正皇帝的继位并没有问题。
2023-07-12 21:24:195

雍正是篡位吗

不是的。原因有二:1、清朝正史资料记载雍正帝是正当即位;2、康熙的传召遗诏,目前珍藏于辽宁档案馆中。在民间传说中,多认为雍正帝继位是非法的,是篡夺皇位。雍正篡位都是无稽之谈,很有可能的事他的改革太激烈,影响了太多人的利益,故意黑他之嫌也不能说没有。
2023-07-12 21:25:422

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啊?

  历史记载是隆科多传康熙遗照,四子胤禛继位为帝,当然了,历史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美化自己的工具,坊间野史也有几种不同说法。  历史记载  九子夺嫡发生在康熙末年废黜太子后,众皇子看到了自己成为皇帝的希望,接连兄弟相残的事。众所周知,皇帝只有一个,九子夺嫡后,其余的皇子的下场就悲惨了,死的死,被驱逐的驱逐,几乎没有人能安全的度过九子夺嫡。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惨遭迫害。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当然自他之后的大清王朝逐渐衰落,到最后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所以这个制度也没怎么实施),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关于胤禛坊间野史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证据有以下是几点: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  (3)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  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  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  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  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力压众皇子而登基为帝是凭借其才华和智慧。雍正能否继位的原因在本身,当然隆科多、年羹尧等力挺之人功不可没,但是最能影响雍正能否继位的是康熙皇帝。  胤禛早年韬光养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能忍,雍正的韬光养晦使他成功的做到了"热爱手足,诚孝父皇"。在太子被废的时候,他站出来为太子求情。也许是他看到了太子还有复位的希望,又也许是他想表现出爱兄弟的样子,又或者只是逢场作戏给老爹康熙看,也许以上几种理由都有。总之,在当时只有雍正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就算是作秀,也作的很成功,晚年康熙最恨结党营私,兄弟相残,这次求情成功的获得康熙的信任。这个作秀说的轻松,但是一做那么多年,而且做的不露声色。隐忍的级别是练到很高的地步了。晚年的康熙对权力的敏感更高: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绝不容情。如此一位君主是绝不会给人留机会更改皇位继承人的。英明的君主在弥留之际一般都会将自己身后政事尽力安排妥当,英明如康熙帝,即便病体弥留之际无法掌控权利细节,但此等关乎皇位继承的大事皇帝还是游刃有余的。仔细分析康熙晚年的行为,不难看出皇帝早已将身后大事安排妥当了:破格擢升与胤禛关系密切的隆科多、年羹尧,先后拜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执掌京畿,封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军政实权,于驾崩前夜密旨赦出被幽禁十年且和胤禛生死相交在军中威望甚高的皇十三子胤祥。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皇帝在为新君胤禛安排臂膀,以使万一在自己身后家国有变,新皇胤禛可以从容应对、安定天下。由康熙皇晚年对朝局的安排,可以看出胤禛才是皇帝属意的继承人。康熙皇自身性格与其晚年举措加以推断,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选定的唯一继承人,用其话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因而我认为雍正继位是名正言顺的,是正位而非夺嫡。无论雍正皇正位或是夺嫡,他都没有辜负康熙皇晚年期望,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力排众议锐意改革、设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管理西藏、安定边河,治理朝政,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终使大清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终成乾隆时期“康乾盛世”之局面。从此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皇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023-07-12 21:25:5212

雍正是不是篡位?

  历史上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  第一,他是篡位,理由简要地说有三个。1历史上只有他一个清朝皇帝葬在清西陵,据说是因为  愧对康熙,2因为康熙并不重用他,反而重用聪慧善战的十四阿哥。3遗诏写传位于四阿 哥,是因为他将遗诏的十四阿哥改为于四阿哥。等等  第二,没有篡位,这个是书上很多,肯定比我讲的要仔细。康熙先是看中乾隆,后经过深思,才将位给雍正。有历史 也许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八字让康熙做出了将弘历养育宫中的决定。  "养育宫中"对于康熙时代的皇孙来讲确实是极大的"恩遇"。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弘。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也就是说,因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登上皇位,康熙才在废太子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心。(《朝鲜李朝实录》)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我们很难说,胤禛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对于胤禛来说,这一举动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坏处。首先,这是试探老皇帝态度的一个机会。如果老皇帝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那么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子息。因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退一步来讲,即使老皇帝不打算把自己列入候选人行列,那么使祖孙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政治安全,无疑也大有好处。  虽然说雍正残忍,但是大家想想如果不把那些兄弟清理干净了他的位子能做稳吗?乾隆能做稳吗?他们不一起闹事才怪!还有一点他杀的人是很多但是在当时他杀的最多的都是贪官见一个杀一个。雍正年间可以说是贪官最少的!据我了解雍正是一个不好色,很节约的一个好皇帝,每次都批周章到很晚,就因为劳累成积所以才死的快的。当初他到手的天下已经国库空虚都给康熙爷用了差不多了,这时候水灾,旱灾,粮灾又特别的多,不是雍正励精图治理天下乾隆哪有那么好日子过啊!我还是比较崇拜雍正的。是个好皇帝!!!
2023-07-12 21:26:256

为什么说雍正是篡位得来的皇位?

野史来讲不是传位,是被夺位的。正史说的话主要是由于亲情的作用: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多位的斗争十分严重,甚至有骨肉相残的兆头。但是胤祯一直表现的十分友爱,孝顺;其他皇子犯错时总是替其求情,康熙有病时也十分关心(也许并非出自真心,但他的表现确实是这样的),这对与年老多病,且在其他皇子身上感觉不到亲情的康熙影响很大。有人就说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第一点,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以前的于是繁体的于,繁体字的于应是"於",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这是一。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还有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根据这三点理由呢,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2023-07-12 21:26:422

雍正是否真的弑父篡位?

雍正绝非弑父,也非图谋篡位,但他是在一种不太顺利的情况下即位的。但是历史上共有三种说法:1、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但这都是子虚乌有的。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2、弑父说有种传言说康熙病重,召见雍正,雍正站在康熙床边见康熙已奄奄一息,但还是没有传位于他的打算,于是痛下杀心,命隆科多端来一碗毒汤,强逼康熙喝下。康熙一眼就看出雍正,但已无力喊出,遂把手上的佛珠丢向雍正,即死。雍正接住了佛珠出来向众皇子宣布即位,并且拿出那串佛珠(康熙的遗物)为证明。首先,康熙病重,身边都有张廷玉和马齐两位大臣侍侯,还有大内侍卫,雍正是很难接近的,而且药物是有大内负责,就算皇子也不能过问的,不更不存在下药之说。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允禩等人的家臣在发配途中散布的,而雍正却也欲盖弥彰,在《大义觉迷录》中本想澄清,不想越描越黑,惹得后世猜想。3、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扩展资料功绩: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严重。雍正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1、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2、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3、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4、为提高军务效率,设立军机处,使得皇权集中达到顶峰。5、为避免出现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6、实行摊丁入亩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也充实了国库。7、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8、开放洋禁。9、勤于政事。雍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雍正
2023-07-12 21:26:516

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

继位,其实比较一下就好了。大阿哥圈禁多年;废太子也不考虑;三阿哥以清流文人自居,却对各位兄弟下不少绊子,没有担当,缺乏上位的有力支持;五阿哥足疾;六阿哥早夭;七阿哥不参与;八阿哥贤能有余,但御下不足,没有皇帝驾驭臣子的魄力,而且结党营私,犯了帝王大忌,九阿哥十阿哥无意自立,十一十二阿哥略;十三阿哥在一废太子时冒进,被厌弃;十四阿哥野心勃勃,借八阿哥上位,但年轻气盛,为人不仁,难当大任。四阿哥虽以孤臣自居,但是在康熙眼中就是忠孝,他自己门人年羹尧手握军权,有上位实力,联合十三,更稳定的掌握军权,四阿哥魄力足,可以清扫康熙末年的弊端,维护中央集权,,他这样的性格和心计才是康熙选择他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四阿哥是皇后养子,这在身份上给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2023-07-12 21:27:4211

雍正是怎么夺得王位的?

雍正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关于雍正这位皇帝不论是从哪方面来说一直都是清朝的疑案之一,尤其是雍正的继位疑案和雍正的死因疑案。关于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其实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汇总下来有四种可能性比较靠谱:1、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2、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祯。3、是“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祯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4、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扩展资料:雍正皇帝胤稹(1678~1735)雍正清兵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代皇帝。后世围绕其继位、暴死等事件传说甚多,多悖谬不实。其为政方略遭人议论处亦多,但他在位十三年,勤于政务,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愧一代英主之名。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实离不开雍正承前启后的功用。雍正的继位,历来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不少学者始终认为雍正是篡位,说他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夺位阴谋,非法夺得了皇位;亦有不少专家说是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更有其他说法,让雍正即位这一历史事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是是非非,众说纷纭。参考资料:雍正即位之迷-百度百科
2023-07-12 21:28:133

雍正到底是不是谋权篡位?

没有正解,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历史公案。看你支持哪一派的说法了清代民间多流传雍正改遗诏篡位,因为雍正铁腕治国,杀人太多,不乏流氓文人报复丑化他近几年,雍正正统接班的说法逐渐占主流。雍正靠儿子上位的事情清史稿里有,康熙问方苞:几个儿子都很优秀,分不出高低,到底选谁继承。方苞回答:观圣孙。而当时康熙当时最宠爱的孙子就是乾隆。后雍正即位后立乾隆为太子,为了怕自己的长子弘时跟乾隆争皇位,干脆把亲大儿子杀了。这就是雍正靠乾隆上位说法的由来。
2023-07-12 21:28:4312

雍正皇帝是篡位得来的皇位吗?

历史学家之所以怀疑雍正篡位,主要是因为雍正是四皇子,而之前康熙选好的储君是十四皇子,历史学家怀疑雍正是改掉了遗旨,将“十”去掉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雍正并没有篡位。首先,因为十四皇子在西宁建立衙府,还收受贿赂,已经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康熙不会让这样一个人继承皇位的。另外和其他皇子比起来,雍正做事粗中有细,雷厉风行,他继位后一定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晚年的时候还曾让雍正代为祭天。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康熙有意让雍正继承皇位。
2023-07-12 21:29:161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的皇位来的是光明正大,原因有几点:第一:康熙皇帝一直比较看好他的四子,也就是雍正,同时也很喜欢这个儿子。理由就是康熙在驾崩前只叫了雍正到自己的病榻前训示。第二:很多人说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是写的传位十四子,但是我们回头来看看十四皇子,这个雍正的一母同胞的兄弟他很能打战,很有指挥军队的能力,但是皇帝这个位子可不光是指挥军队吧,可以说是全能的,这些方面雍正做的要好些,雍正在做皇子时一直负责户部可以说康熙真正按皇帝来培养的只有雍正和八皇子胤稷,因为八皇子也管理着吏部,其他的皇子都没有这个待遇,所以说皇位的继承人也应该是局限于八皇子胤稷和雍正,怎么可能去传位给十四皇子呢。第三:康熙的传位诏书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说汉文诏书好篡改的话,满文的诏书就不好改了。所以综上所述雍正的皇位一定是康熙皇帝的遗愿,没有作假的可能性。
2023-07-12 21:29:332

雍正到底是康熙指定的皇帝还是篡夺的皇位?

在康熙眼里雍正应该是可托付江山社稷的人,人无完人,谁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做得未必公允的事情,但就康熙对雍正的态度上他对这个儿子至少是肯定的,雍正未必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可从当时的政治状况考虑,雍正在康熙看来,无疑是比较可靠的人选,不然他也不会传位给雍正。1,康熙确实是传位给的雍正,这说明他对雍正的肯定信任,篡位说不太成立,因为: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 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2,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着,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国库空虚,多年征战和宫舍构建使得国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盛世之实,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着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也许雍正的性格阴鸷残忍、猜忌狭隘,但是他的刚毅果断,励精图治也是不容后世忽视的。 雍正一直受康熙钟爱,八岁就随父出塞北巡,十岁出猎受封贝子,三十二由贝勒而封和硕雍正亲王,雍正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雍正先后二十二次参与祭祀,居诸皇子之冠。他也参与戎事,比其他皇子有更多机会过问国家政治、钱粮或皇家内部事务。在康熙生前,雍正已经为康熙批阅奏章,可以看出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培养意图。 雍正做事兢兢业业,比如康熙36年,治理永定河,雍正发现木桩短小,不合规格,要求重新返工而得到康熙“心思缜密,克己奉公”的表扬。当然,当时毕竟太子在位,康熙儿子又多,对这些儿子们也是往良臣方向培养。但雍正行事果断,心思缜密的办事方式应该给康熙留有一定的印象。最主要的是在废太子之后,只有雍正一人为太子求情,所以康熙说他“深知大义,性量过人”。因废太子,康熙一病不起,也是雍正在旁侍候,又请康熙到圆明园散心,使康熙帝体会到了不多见的天伦之乐。因而康熙又夸奖雍正“诚孝”。皇帝都是“高处不胜寒”的,康熙帝本身是个讲仁孝的皇帝,所以他也是向往亲情的,而雍正恰恰做到了这点。无论是真是假,动机是否单纯,总之,使康熙帝享受到了在其他儿子身上无法得到的孝心。
2023-07-12 21:29:435

雍正帝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是清朝承上启下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各种查贪官和治理朝政的手段为人津津乐道。但最有争议的就是,雍正纂位之事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是真的吗?我们来分析下。康熙在位期间,最有可能即为的无非是那几位皇子,但大阿哥犯事圈禁,二阿哥被废,三阿哥生活作风有严重问题,皇四子允禛成为事实上有继权资格的“长子”。史书都认为,十四子被康熙封为抚远大将军就是为了以后传位与他,但我认为康熙只是对他军事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培养。因为清朝历来有皇子领兵作战的传统,这点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康熙真的想让十四即为,就应该在封为将军之后留到自己身边学习处理朝政。但康熙封过之后,立即让十四皇子赶回西北了。至于篡改圣旨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圣旨会有满蒙文字留档,传位十四改成传位于四,这是简化字,就算没有满蒙两文也是“传位於四”。雍正在康熙期间,办事十分得力,一直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储君,其实康熙一直在犹豫,他需要雍正这样有手段的狠的来整治朝廷,而十四阿哥一直在外面领兵,他适合做这个,而不适合朝廷勾心斗角。康熙去世前三天,让雍正带自己去祭天。康熙一直把祭天当成头等大事,每次会亲自到场并向上天祷告。临死前三天,康熙想必已经感觉到自己死期将近,将祭天这一皇帝的专利交给雍正代办,这就已经表明,雍正是未来的皇帝。
2023-07-12 21:30:001

雍正皇帝是怎么继位的?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当时康熙已经年老随时会有架崩的可能,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祯(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因该是正统即位..
2023-07-12 21:30:071

雍正究竟是不是篡位,具体细节怎样?

研究清史多年的高换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反驳了这些观点,尤其是流传甚广的第二种观点。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於” 是不好改的。高换婷认为,对于雍正皇帝继位之谜,目前还没有发现新的不同的档案文字,所以无法作出最后的定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皇帝遗诏》是惟一的物证。上海市档案局的冯绍霆也赞同这个观点:“在只有传言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皇帝遗诏》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的。” 关于雍正的继位问题,近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专著和文章有力地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包括198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教授出版的《雍正传》、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韦庆远教授发表了《论封建皇权和皇位继承问题》、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张书才合著的《实说雍正》、2000年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撰写的《揭开雍正帝隐秘的面纱》。作家二月河也承认自己在小说里是戏说,“今天社会上流传的传位于十四子诏书的更动,绝不可能。第一,满洲人的诏书,像这样重大的国书是两种文字,改得了汉字改不了满文。第二,我们今天用的‘于",在当时的民间有使用,但是在这样严肃的政治文件里,是不会用这个‘于"字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传位十四子,必须写传位皇十四子,在位次之前必须加上皇帝的皇,必须表示出民间与阿哥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从故宫的档案里,已经找到康熙的传位原件了,雍正得位绝对是正统的。” 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室主任杨珍认为,雍正虽未篡改遗诏,但是他在康熙病危前限制其他皇子的自由,有伪造遗诏的嫌疑;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认为,目前对于雍正作假的结论只是推测,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推翻康熙皇帝遗诏。 记者综合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媒介报道发现,《康熙皇帝遗诏》共有4份,其中两份在大陆、两份在台湾地区。针对记者的说法,高换婷认为,不排除其中有两份是底稿。因为按照常规,皇帝的圣旨一般都有专人起草,等皇帝提了建议后再正式盖章颁布。也许,只有将这4份《康熙皇帝遗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接近答案。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空想。
2023-07-12 21:30:154

清朝雍正帝是篡位当的皇帝吗?大神们帮帮忙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 ,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允禵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雍正后来所讲康熙弥留前遗命传位雍正的情形,仔细推敲,矛盾甚多。如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胤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允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 由于雍正夺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胤禵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胤(礻+我)和皇三子胤祉、胤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胤禩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 胤禩、胤禵"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2023-07-12 21:30:221

雍正继承的帝位是篡位还是正常继位?

雍正继位之谜是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是夺位说。早在民国时期,孟森曾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王钟翰后来又有多篇文章论证雍正帝位系纂夺而来。许增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新探》一文中,通过对允禵所处的地位、玄烨建嗣的变化、《圣祖实录》纂修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康熙帝是将允禵作为皇位继承人,而雍正帝的上台则系矫诏夺杀192。杨珍在考察大量满文档案的基础上,基本上理清了康熙后期储位斗争的大致情形,她认为,康熙帝在第二次废除太子以后,即开始实行秘密建储计划,在康熙五十七年出兵西藏前,已秘密确立允禵为储君。皇四子胤禛之最后继位,是与隆科多勾结,由隆科多假造遗诏而来193。在《雍正杀子辨疑》一文中,她否定了雍正帝杀子的说法,但同时指出:雍正帝之子弘时之被惩处,实因其站在雍正帝的对立面、八叔允祀一边,雍正在清除政敌的斗争中,“株连甚众,打击面过宽,以致遭到众多皇室、贵族成员以及朝臣们的抵触与暗中指责。这一不满情绪与舆论势头之大,甚至冲击到雍正本人家庭,连其亲生儿子也加入反对营垒,站到了他的对立面”194。   二是合法继位说。这一说法的重要代表是冯尔康。1982年,冯尔康在考察了现存档案以后,认定康熙帝十四子原名允禵,更名胤祯,后经雍正复名允禵。而雍正帝本名就叫胤禛,没有伪造名讳,所传篡改“皇位传十四子胤祯”遗诏,书写方法不合清朝制度,极不可信,从而否定了雍正帝夺嫡说的一个重要证据,即篡改遗诏,盗名窃位195。对康熙帝系胤禛用人参汤毒死的说法,冯尔康认为,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康熙生前认为人参有害而北人尤不适宜。对雍正帝如何继位,冯尔康指出:“康熙原本要在允禵和胤禛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确定了胤禛。如果这种说法证据不足,也可以说康熙临终时所指定的皇储,胤禛比乃弟的可能性要大。”196史松在《康熙朝皇位继承斗争和雍正继位》中提出,康熙晚年派允禵西征,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意传位于他,相反,是要把允祀同伙分开,转移其注意力,缓和其咄咄逼人之势,暂时消除“兴兵逼位”的危险,以争得从容安排后事的时间。史松指出,康熙最后两年,曾多次予胤禛以重任,他的最后决定,也可以从他对胤稹之子弘历的,态度上看出端倪,他说弘历“福将过予”是要把帝位传至弘历并相信弘历能光大祖业的明白表示。因此,康熙传位胤禛是顺理成章的事197。   现在看来,关于雍正帝继位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在发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以前,谁也无法驳倒对方,斧声烛影,历来是千古难断之疑案。不过,对雍正继位之谜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康雍乾时期清朝政治内幕,更加准确地把握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之演变。
2023-07-12 21:30:312

雍正皇帝是怎么继位?

对于雍正皇帝的即位目前存在着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5 Y. o3 c3 ~; I关于第一种遗诏继位说,持此说者认为:(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但也有人会提出疑义,既然康熙如此信任雍正,要让其继承皇位,为什么会让皇十四子出任抚远大将军而不把兵权交给雍正。对于这个疑问,我个人认为 有以下几点原因:(1)雍正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远不及其十四弟,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让皇十四子任大将军有利于平叛,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叛乱,从其持续时间、规模以及对清王朝统治的影响都可以看出。康熙绝对不会拿大清朝的江山社稷作为赌注,来为雍正正名。(2)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对雍正的保护。康熙曾经亲眼目睹了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的皇位斗争。他深知此时如果把雍正推上前,必将会使雍正成为众人之矢,再加上雍正在军事上的能力,很难保证平叛的胜利,一旦失败,对于雍正来说以前所建立的功绩将化为乌有,必将遭受到众人的攻击,难以继承皇位。对于雍正的保护,还可以从囚禁皇十三子上得以证明。大家都知道皇十三子性格豪爽,十分讲义气,做事容易冲动,康熙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其囚禁,就是怕其做出出格之事牵连到雍正。那有人又会问把兵权交给皇十四子,康熙就不怕雍正到时难以控制局势。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皇十四子虽然手握几十万兵马,但其的给养却掌握在雍正的心腹陕甘总督年羹尧的手上,一旦断其给养,几十万大军便可不攻自破。在这一点上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康熙的深谋远虑。3 F; V3 c7 ]6 E7 Z 关于第二种改诏篡位说,我相信大家对此已经十分熟悉。对于支持其的论据我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我以下几点来驳斥这种说法:(1)大清皇帝的遗诏有满文和汉文两种版本,汉文当时使用的繁体字根本就不可能更改,再加上还要更改满文的版本,这就更难做到了。(2)如果雍正真的更改了遗诏,那以他当时在朝中的势力也难以控制,必将会遭到众臣的讨伐。再加上其竞争对手皇八子当时的势力,也不可能不进行名正言顺地反击。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我认为很难成立。) M; |+ o& E. ^# r# G$ J5 p2 g j 第三,无诏夺位说。持此说者认为: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如果是无诏夺位的话,为什么皇八子集团不进行有力地斗争,以当时的情形,论势力毕竟其更高一筹,也许是其大意失荆州,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我对这种说法存在着疑问,但我觉得也存在一定的可信性。不失为一种折中的说法。) 不论雍正如何获得皇位,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够获取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1)他在当皇子期间,做了许多实事,虽然得罪了不少官员,但是获得了老百姓和大多数官员的肯定,特别是其父亲康熙的赞赏。(2)他选人得当,他争储集团的成员都在最后关键时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雍正绝不可能继承皇位。(3)雍正表面上处事低调,安静守分,暗地里又能细心观察,处事果断,他以不争之争坐收渔人之利,这恰恰证明了其具有作为一名政治家所具备的才能
2023-07-12 21:30:391

雍正的皇位是否是抢他的十四弟的?

传给十四子的可能性不大。 那传位的诏书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同一篇内容在其上,不是简单地改个字那么容易。 至于雍正登位后的杀戮,我认为是巩固皇权。 而且,这从他不是悄悄地行动,而是大张旗鼓地发威就可见一斑。 康熙实际上是放纵几个儿子去形成势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康熙够冷血,让自己的儿子象蟋蟀一般去斗,他等着看谁厉害,这大概就是帝王学吧。 最终康熙看中雍正争斗成长起来的能力,选了他。 此时不再是兄弟争斗,而是主子对奴才的杀伐,兄弟亲情早在从前的争斗中逐渐消失了,于是通下杀手,也就没什么感觉了,雍正学会了冷血,成了帝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庙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北京天坛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道光秘密立储谕旨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抚远大将军允禵西征图卷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首先打西藏,进军西藏。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康熙去世处畅春园遗址   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2023-07-12 21:30:462

雍正有哪些缺点??? 雍正是篡位的吧??是不是他把圣旨上的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于四阿哥?

  在储位的争夺中,先后诸皇子中先后形成了涌现出了皇八子允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祯等三个热门人选。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被康熙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同时在他的周围还团结了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额、大臣阿灵阿等人。皇四子胤禛比较聪明,所以他采取了不露声色,暗中发展势力,讨取康熙皇帝欢心的政策。在康熙面前,雍正丝毫不露自己觊觎皇位的野心,对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也不露声色,巧妙地将自己隐蔽在皇子储位之争的暗处。与此同时,他又极力的在康熙皇帝的面前表现自己的孝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受不了皇太子阴谋篡位的打击,在废掉皇太子之后,自己也病倒了。此时,其他的皇子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党争。而胤禛则不这么做,他处处避开皇子间直接的争夺。除了精心的侍候病倒的康熙皇帝外,不管别的事情。同时,对于被废掉皇太子允礽,胤禛也尽量的表现出同情的神色。极力地替允礽求情。从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康熙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一方面设法博取康熙的欢欣,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暗自的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步的获得了十三阿哥允祥、十七阿哥允礼,以及康熙面前的两大红人步军统领隆科多和西北大将年羹尧的支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西北地区发生叛变,对付西藏的叛乱,稳定青海的局势,康熙派皇十四子允祯命为抚远大将军,赴西宁办理前线军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老体衰的康熙皇帝感觉身体欠安,谕令皇四子胤禛到天坛代行冬至的祭天大礼。此后不久,就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戌刻(晚7时至9时),这位清代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康熙皇帝在京郊的畅春园走完了他那辉煌壮丽的一生。据说康熙驾崩之前曾经将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招致御前安排后事,并命隆科多草诏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驾崩后7天后,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胤禛在太和殿继位等级,改年号为雍正元年。但是,由于康熙生前并没有谈过储君的选立之事,这纸遗诏又来的如此突然而且充满疑点。于是,人们开始对雍正继位的事情议论纷纷,就连雍正自己也不得不曾亲自写作《大义觉迷录》来为此事辩白。这件事情从雍正时代一直争论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得谜。  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这几种。一是“雍正改诏说”,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祯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为了封人之口,就强迫允祯该名为允禵,并找借口将他囚禁在康熙陵。后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八人同受面谕”值得怀疑。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点钟驾崩的,召胤禛进畅春园是在这天的凌晨一两点钟,也就是说在胤禛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将八人急召入宫,宣布了遗诏的内容。而后来雍正自己说有八人同时受诏书这么一回是他继位后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改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祯的意向。但是,允祯倒在西宁并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又让允祯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得。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祯”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种说法就是“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病重时曾下诏,召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隆科多把诏书给扣住未发。等到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才得以继位。对于此种说法,有人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隆科多虽然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但是,朝中仍有马齐、张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资格老。受遗命这么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纵也是不可能得。此外,还有人提出“年羹尧改诏说”,说川陕总督你年羹尧曾与雍正的母亲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尧改诏书,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这一说更为荒谬,因为,年羹尧的年龄比雍正还小,怎么会是他的父亲呢?而在一个说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说”。说雍正在康熙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驾崩了。还说,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为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参的,雍正即使要谋害康熙,绝对也不会傻到用康熙不喜欢喝的参汤来下毒。而且清代也没有“子随父葬”的习俗,像顺治同皇太极,后来的乾隆与雍正都是不在一块的。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康熙晚年让雍正代为祭天,就说明康熙早就有选立雍正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考虑,因为在封建社会,祭天是天子独有的特权。此外康熙选中胤祯,还因为他喜欢胤祯的儿子弘历,康熙生前曾将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指导,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康熙让雍正继位,也许真的有隔辈的考虑,他要为大清立下两代英主。这个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无论传位的诏书是真是假,康熙确实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的。至于各种继位的传言也许是那些不甘失败的皇子和不满雍正严厉的政风的官吏们故意制造来诋毁他的。总之,对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的各种说法,都还只是时人和史家们的一种一家之言。
2023-07-12 21:31:066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满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u2022胤禛,由于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长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绎,躺在清西陵两百大几十年了,又一次名声鹊起、成为热点。二月河先生显然是在满清皇朝留下的古纸堆中下过苦功夫的,雍正的确是个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连续剧围绕当年的太子废立、皇位争夺、惩治贪污、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斗争;编剧、导演、演员包括服装、道具、音乐、化妆都很用功、效果很好。惟其好,副作用可能也就很大。  雍正当上皇帝到底是阴谋篡位还是奉诏继位,从他登基开始就有争论,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笔者从两种观点中选取了两位有代表性的专家的意见分别摘要介绍,然后也谈谈自己的观点。  清史专家冯尔康是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8卷雍正传记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传》的作者。他在《中国通史》中没有展开论证雍正继位问题,只是用下边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说康熙帝要传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遗愿胤禛合法继位的说法较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统说的历史资料则更缺乏可靠性。  但在《雍正传》中,冯尔康较为详尽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相关文字太长了,只能摘要如下:  ……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胤禛于是日公布的即位诏,原件也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记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的话……这几项资料的形成都比较早,它们对胤禛受诏继位的记载没有矛盾,反映他应命嗣位的一定真实性。  在康熙弥留之日,《清圣祖实录》说胤禛奉诏至畅春园,三次见父皇,康熙告诉他病势转重。他在斋戒期间,负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唤,不能离开斋所。否则,他到畅春园,就违背了皇帝旨意,会被谴责和驱逐。可见他多次见到乃父,说明他的到来,必为康熙所召。而这时的非常召见,当有特殊使命。这件事,可作为传位胤禛的侧面证明。  ……康熙病重时,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晚年确实宠爱弘历,进而增加对胤禛的好感,选他为嗣君,也并非不可能。  ……记载都说隆科多是传遗诏之人……胤禛给隆科多定罪,有一条是说隆科多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是说传遗诏的人身为重臣,会被皇帝所忌而有杀身之祸。这也意味着他是受命辅佐胤禛。  总起来说,胤禛讲康熙遗言传位给他,并没有留下令人确信无疑的材料,但是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致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许多资料所描述的这一情况,他于十三日到畅春园的问安,康熙综合考虑胤禛和弘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传诏,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说不能排除康熙传位胤禛的说法。当然,怀疑他得位不正的论点论据,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应与胤禛合法继位说的资料一并考虑。  于传位胤禛说最对立的是传额位胤禵说……可以叫做盗名改诏篡位说。这是以汉文书写遗诏作前提的说法……于理不通。  还有一种传位胤禵的说法,也是雍正中就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民间传说,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康熙降旨召胤禵,应由内阁承办,撰写诏书,由兵部所管的驿站发送。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么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说康熙即使原想传位十四子,从下达诏书到他抵京,须要二十几天时间,在诸子激烈争位的情况下,这么多天没有国君,天下岂不大乱?所以康熙也很难这样办。  康熙丧事出来,胤禛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关闭京城九门六天。其实,这是当时形势所决定……没有出现诸皇子停尸相战的事,康熙后事办理得也比较顺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发生的政治变故,这是应当肯定的,由此怀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则属不察当时形势的脱离实际的议论了,自不能说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说没有破绽,哪来的这些异说呢?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争储位是激烈的权力之争,有了新君之后,失败者也不会甘心……百姓对康熙后期十分严重的太子问题早有所议论和担心,而不管谁上台,对于鞭挞他的观点,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败者,也是人之常情。  至此,关于嗣君问题,是否可以归纳说,康熙原本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之间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择了胤禛。如果这样说证据不足,也可以说康熙临终所指定的皇储,胤禛比乃弟的可能性要大。  清史专家戴逸则明确认为雍正是阴谋篡位。且是在争论这一问题的热潮过去之后、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或也经过了一个重新核实资料、反复思考的过程。原文摘要如下:  ……  康熙怎样传位给雍正,据官书所说,也是破绽百出,无以自圆其说。最早是雍正元年八月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里未提及听到遗命的人。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谕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里出现了诸皇子和隆科多聆听遗命的记载。至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驳斥夺位流言,写《大义觉迷录》,叙述康熙临终授命情形,极为详细具体: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大义觉迷录》)  这段话存在许多问题:一、康熙传位的重要情况,按理当在雍正即位之初,即行披露,何以延至七年之后才说出来。二、雍正一直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不知道会继承帝位,“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而按照《大义觉迷录》所言,雍正在康熙弥留之前八个时辰赶到了病榻前,其时康熙尚能言语,“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何以康熙未向雍正透露已传位于他。这是何等大事?是康熙遗忘了吗?还是向雍正保密?这都于理不通。而且已听到康熙面谕传位的兄弟们和隆科多亦无一言道及,直到康熙死后“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情形未免离奇。三、隆科多既是面承遗诏的“惟一大臣”,而雍正五年的谕旨中却说“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言后语,相互矛盾。四、雍正说:康熙死时,果亲王允礼(皇十七子)亦“在寝宫外祗候”,而隆科多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可见允礼并不在“寝宫外祗候”,他听到康熙去世,赶往畅春园,在西直门大街遇到隆科多,才听说雍正继位,大出意外,甚为惊骇,逃回家去。五、据雍正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大义觉迷录》),“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祀)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忿可知”(《清世宗实录》)。允祀、允禟的举止不像是八个时辰以前已聆听康熙的传位遗言,而像是康熙刚刚逝世,听到雍正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之情。由此可见,所谓八人受康熙面谕传位雍正的事,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在七年之后伪造出来的。  从皇族中对雍正继位的反应亦可看出问题。雍正的兄弟很多,支持雍正继位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皇十四子允禵和雍正一母所生,二人又是角逐帝位的死敌。允禵从军前调回北京奔丧,与雍正口角冲突,被永远囚禁。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是雍正的死对头,他们势力大、影响广,对雍正篡立不服,进行抵制,是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至雍正四年,允祀、允禟被迫害致死。两人死后雍正把他们改名为阿其那(狗)、塞思黑(猪),可见积恨之深。皇十子允(礻我)是允祀一党,雍正二年即永遭囚禁。皇三子允祉也反对雍正继位,雍正说他“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清史稿》)”。其子弘晟看不惯四叔的作为,雍正斥其“凶顽狂纵,助父为虐”。与父亲同被禁锢。皇五子允祺是位胆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儿子弘升也对雍正不满,被削除世子。皇十二弟允祹,本封履郡王,于雍正元年因“并不感激效力”,降为贝子。其他兄弟年龄较小,未卷入皇位的争夺,故得保全。雍正的生母德妃,民间流言,说她触柱而死,虽无确切佐证,但雍正和允禵两个亲生儿子,为争位而拚得你死我活,小儿子被大儿子终身囚禁,她在康熙去世允禵被囚后“不饮不食”,不久死亡,其死因可能与帝位争夺、兄弟阋墙有关。连雍正的大儿子弘时(三阿哥)也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有所抗争,雍正竟和他断绝父子之情,令他去当允祀的儿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祀之子。令允祀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着即撤去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赡养”(《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到雍正五年,弘时又进一步与其他几个皇室兄弟得罪,被雍正赐死。  雍正初年,皇室内部这场血腥的屠杀,是雍正篡立而引起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不仅他许多兄弟参加,连他的生母、亲子也站在敌对营垒中。朝内外稍知情形者均不直雍正的行为,不服的人很多。故雍正说“在廷诸臣为廉亲王(允祀)所愚,反以朕为过于苛刻,为伊抱屈,即联屡降谕旨之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上谕内阁》)。故清除允祀、允禟集团中被株连杀害的皇室、大臣甚多。连朝鲜的史料中也说“清皇(指雍正)为人自圣,多苛刻之政,康熙旧臣死者数百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如果雍正确属康熙传位,是合法继承,就难以想像会集结起这样强大的反对力量,会激起众叛亲离,只剩孤家寡人。  随后,戴逸围绕这一历史疑问、又从雍正对各方的态度、心理表现等方面、多方位列举大量事实,就事论事,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仅就两位专家的论证看,显然是都有道理。他们都不是从理论模式或社会发展模式出发的推断,更不是从既定结论出发的论证,都是就事论事,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述中,这是笔者较为信服的。以下是笔者对雍正继位问题的一些看法:  多数成熟老练的统治者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都是在一个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筛选。康熙更是如此,决心要选一个好皇帝,所以,才有如许反复。满清的皇子参政虽然是传统,但康熙几乎把所有的成年皇子都送上了行政第一线,动机自不待言。  所以,当时成年的皇子几乎都有较为丰富的从政经历。这不能作为康熙已经决定将谁作为继承人的主要根据。最多只能算是曾经进入筛选范围,曾经入围。在并没有真正形成嫡长子继承传统的满清皇朝,作为皇子,这很正常。  老太子允礽未见得比哪个皇子差。只是康熙对他太熟悉了。越是熟悉的人,了解得越是全面,缺点当然也就了解得更多,由不得就想换一个缺点少一些、最好是没有缺点的人。这是人的通病,康熙也没有能例外。经过反复折腾,双方距离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疏远,形同水火,视若敌我,想要恢复从前的你我,已经不可能了。康熙频繁更换继承人,前期是人办事、后期就是无可奈何的事办人了。  康熙是面向所有的成年皇子在筛选,所有的成年皇子又都是面向未来的皇位在竞争。  四、八、十四皇子都曾经进入康熙进一步考察的范围。八皇子的竞争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康熙。左右皇上,这是很危险的举动。且康熙少年继位曾经完全被人左右、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和极为深刻的心理创伤,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八皇子因此被淘汰。  八皇子和四皇子在这一阶段主要的不同在于:八皇子相信群众,在下边做工作;四皇子相信领导,把功夫下在上边。在力量对比这个基本政治判断层面,八皇子已经输了。君主政治是君主说了算,更何况是康熙这样一流的皇帝、岂能让群臣左右自己?!所以,雍正进入了下一轮。  考察范围缩小到四、十四皇子的时候,此二人为一母所生,无论谁继位,在当爹的康熙看来,都行。康熙反倒不着急了。只是给二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充分锻炼,积累政治资源。且康熙曾经给远在西北前线的十四皇子写信,说自己上马不用人扶了,说自己白了的胡子、头发又有些发青了,还嘱咐允禵不要告诉别人,对自己身体的信心溢于言表,自然更不着急。  这样一来,突然病重的时候,康熙事实上是、也只能是“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是最早的(雍正元年八月)、雍正自己所说的(雍正上谕)关于雍正继位的原始记录之一,应该是较为可信的。而这时,在基本考察成熟的两个人之间,康熙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一个远在西北前线,一个近在身边,面对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诸皇子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皇帝会不会做出让大位空虚最少二十多天、甚至月余的选择呢?!  便是康熙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就突然撒手人寰,以当时的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看,也只能是正在代皇帝主持祭天大礼的雍正最可能抢班夺权成功。而这种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是根据康熙的意志、由康熙自己安排成就的。也就是说,便是雍正抢班夺权成功,也是康熙给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没有跳出康熙的手心,也不违背康熙的意愿。否则,康熙让这样最重要的政治决定失去控制,还算什么千古一帝?!  无论是抢班夺权还是奉诏继位,主要还是雍正自己奋斗来的。  雍正奋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谁当接班人是老爹康熙说了算。他就是天下,他就是百官,他就是人心。只有把老爹搞定,就一切全部搞定。如果不能把老爹搞定,那就一切都等于零。  而这种敏锐、深刻的政治眼光,既教不会、也学不来,只能是在长期投身政治实践,以痛苦的教训、潜心观察、用心分析的结果。  雍正在前期并不被看好,康熙曾经对他下过很不利的断语,等于说他有心理缺陷。而正是这一点,又促成了雍正三种有利于自己的改变。  一是干活儿不能挑拣。别人或能挑,他不能挑,只能老老实实做块转,任凭皇帝老子来回搬。深入基层吃苦受累的、风口浪尖麻烦惹人的事情,他干了不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经常深入基层吃苦受累,比较了解下情,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有多么困苦;经常在风口浪尖上处理麻烦惹人的事情,锻炼的比较圆滑、甚至八面玲珑。  三是由于不被看好、出于自保的需要,认真扎实地积累自己的力量。他的基本队伍不大,但有一个顶一个,关键时候用得上。一个允祥,一个年羹尧,一个隆科多,分别镇住了京城守卫部队、允禵数十万大军、诸皇子,自己又正在代皇帝祭天,他的皇帝就当定了,可谓是蒙声发大财。康熙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皇帝可就真的是白当了。事实上,康熙、尤其在晚年,非常注意及时掌握诸皇子的言行,何况这三位当时所处位置都不是雍正自己能够决定的,都必须康熙任命。由此可见,康熙是听任、甚至是鼓励、帮着雍正闷声发大财。  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三个有利于自己的改变=皇位基本到手+另一候选人皇十四子远在西北前线=皇位到手
2023-07-12 21:31:222

关于雍正的大事件!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了准葛尔部贵族的骚扰,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雍正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强化君主专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为人冷峻,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吸取这一教训,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皇太子的诏书,在生前写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总管太监取出,当众宣读。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监见雍正到黄昏还没有起床,也不见帐内有什么响动,便起疑惑,忙去禀告皇后。据说,皇后赶来揭开龙帐一看,雍正已经暴死于床上。其中真相,宫内一直讳莫如深,不敢声张,后来才渐渐透露出来。原来,雍正在位时,浙江有一个隐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吕留良,著有许多著作。他死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将其剖棺戮尸;著作焚毁,子孙和族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黑龙江;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学有一身武艺,她事先得知朝廷灭她家族,便奉着老母逃离家乡,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立志要报此家仇。七年后的一天晚上,她翻进圆明园宫内,潜入皇帝卧室,将雍正刺杀于龙床之上。 有人依据《起居手册》雍正、乾隆两朝《实录》和《清史稿》,认为雍正遇刺纯属传说,实际上雍正是积劳成疾而病死,属于正常死亡。 雍正死后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2023-07-12 21:31:323

谁能告诉我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  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2023-07-12 21:31:416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给个有权威性的说法。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表面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史上记载的《康熙遗诏》全文如下: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朕今为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雍正继位并非阴谋 康熙遗诏。遗诏最后关键的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乘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关于雍正篡位说,篡位,那么必然有一个人是太子,雍正把皇位夺过来,但是没有太子,雍正并非篡位,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有学者说,篡十四的位,认为康熙晚年遗诏是传位于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这是不成立的:当时的“于”字是繁体“於”,那么把“十”字改成“于”字是不可能的。另外,清朝行文习惯称“皇十四子”,前面有皇字,如果改字,就变成“传位於皇于四子”不通。再者,诏书分为满文,汉文,汉文若勉强能改,满文没法改。所以,篡改之说并没有力证据。是不成立的 市档案馆文史专家认为,遗诏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汉文可以篡改,满文则不易改,短短的31个字足以还雍正清白。而且遗诏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封号及名讳一目了然。
2023-07-12 21:31:576

请问清朝的雍正皇帝到底是续位还是篡位

篡位
2023-07-12 21:32:111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康熙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样即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康熙临死前曾手书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说,康熙临死前并没有什么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还有的说,康熙本来就以四子胤?为继承人,如此等等。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个悬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雍正是谋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为西征之役关系到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选择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当大将军。对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养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 其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 其三,遗诏是科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能将“十”改成“于”字。 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问题。因为: 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的,用满文宣读,不可能篡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的中伤。 三、康熙临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时,又将几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说:“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可见,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诸皇子夺嫡争储的斗争中继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种观点认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说明他是康熙选择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后选定。否则,为何让他长期滞留边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十二次参予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还多次让他参与政务,赐给他圆明园和狮子园。他还十分喜欢胤禛之子弘历,称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侯选人。
2023-07-12 21:32:181

雍正是怎么篡位的?

传言雍正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皇子胤禵”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改“禵”或者“桢”为“禛”(皇十四子的名字曾有过改动,他一开始叫“胤禵”、后来又改名为“胤祯”,随后又改了过来),从而得以登极。这件事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果有之乎,还是先来探讨一下吧。若雍正果真得位不正,则有下列疑点: 其一,清王朝是满洲女真人建立的专制政府,遇有重大极端诏命,必是以满文为正本,汉文为副本。而在满文中,“十”字和“于”字两个字差别颇大,字体结构复杂,不是一横一提所能改动的。 其二,“于”在清朝那阵子是写作“於”字,简化写法“于”乃是第二次文字改革所造成的结果。如此有倒因为果之嫌。改“禵”或者“桢”为“禛”,难度更大,故不作考虑。 其三,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该诏书中是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继皇帝位。" 其四,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披露解密档案,该诏写明了“传四皇子胤禛”,与传说中的“传位十四子”有所出入。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确是康熙钦点的真命天子,且雍正当政后厉行改革也证明康熙的确很会识人。每逢看到书市一些写雍正夺嫡的书籍,我便暗自窃笑作者之无知。 不过,有人据此又提出虽雍正没有改动诏书,但却可以更换诏书。我只说一点,否认了改动诏书,更换绝密的诏书更是几无可能。
2023-07-12 21:32:471

在历史上雍正是篡位的吗?

雍正年间,有最大争议的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篡位才当上的皇帝?最多说法的就是他篡改圣旨,原本康熙是想要将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圣旨上写着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雍正和年羹尧串通一气,在乾隆驾崩那一夜,带着很多士兵将整个皇宫包围起来,偷偷的将圣旨上的“十”字改成了“于”,理所当然的坐上了皇位。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清朝的时候,皇帝拟圣旨都会准备两份,一份写汉文,一份写满文,而上种说法,雍正只改了用汉文写的圣旨,所以想要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是不可能的,那么说明这种说法是一种猜测。其实,雍正的皇位并不是篡位而来,而是康熙亲自挑选他来当自己的继承人的。康熙在位时,以宽容来治国,致使晚年的时候,官员贪污腐败。一开始,康熙确实觉得雍正太过于狠辣,处处打压针雍正,可是后来他就不这么想了,只有一个严明的制度,才能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他开始欣赏雍正,只有雍正才能让大清走出困局,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康熙把皇位传给雍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康熙非常喜欢雍正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他觉得,他的这个皇孙日后一定会让大清国富民强,爱新觉罗弘历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从这一点来看,康熙看人的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因为后来的雍正和乾隆打造了“康乾盛世”。所以说,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并不是用篡位的手段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赢来的。
2023-07-12 21:33:1814

历史上雍正是否篡位?

历史上雍正不是篡位。从雍正帝继位起,民间就流传了雍正篡位的野史,其真正原因是八爷党和十四弟不满雍正帝的继位而向民间造谣的。实际上雍正是合法继任皇位的,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而且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而当时民间流传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种谣言是漏洞百出的。首先,在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并且“于”这个字在当时是写作“於”的,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如果用笔将“十”字改成“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语句完全不通顺,再者,即便把汉文改了那满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间流传的把“十”改成“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雍正的人物生平:康熙三十七年,雍正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2023-07-12 21:33:591

清朝雍正是否篡位?

雍正是继位,没有史书说他是篡位。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扩展资料: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2023-07-12 21:34:151

雍正是继位还是篡位?

雍正是继位的。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扩展资料:相关报道: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_,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_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_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_、允_),而胤_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祯”是“祯”的古写,与“胤_”的“_”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_”。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参考资料:中国网-“四爷”雍正继位之谜:康熙本欲传位给谁?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2023-07-12 21:34:331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是名正言顺的继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圣祖病重时于畅春园召集雍正多位亲兄弟: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贝勒允禩、贝子允禟、敦郡王允?、贝子允祹、允祥至御榻前,康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死时,包括宫人内侍和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当时也都在场,并于宣谕完毕七个时辰之后才病逝的,此之后才再次由隆科多负责宣述康熙帝的遗诏。雍正继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马齐和隆科多总理事务。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于1722年12月27日登基(农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保姆为顺善夫人王氏及恭勤夫人谢氏。雍正皇帝的风格是有名的勤劳亲为,因此对内政民生的问题,用着强力的手段进行铁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和密折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打击贪腐的王公官吏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通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
2023-07-12 21:34:482

雍正是否真的弑父篡位?

按正统继位学说,没有弑父篡位。内容介绍: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扩展资料相关专家的观点:(关于胤_继承皇位)胤_如何继承皇位是清史研究的悬案,数十年来争论不休,看法截然对立。篡位派坚持认为,康熙属意其第十四子胤_,后来被胤_篡夺。无奈根据汉文还是满文材料,都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根据。冯尔康是坚持合法继承说的代表学者,他根据史料做出自己的分析,论述公道不带偏见。坚持篡夺说的依据不可靠,都是猜测。例如说胤_继位年龄偏大,已经走向老年,所以强行灌参汤毒死康熙帝;胤_害怕亡灵,不敢与父亲同葬,清算多位太监(如某位老学者说如果没篡位,为何一登基就杀赵昌?其实赵昌没有死,自己犯罪被处分),因为他们窥视传位真相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看法,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人死后灵魂如果不灭,难道换一个房间就找不到了?况且胤_继位后多次去景陵拜祭父亲,在景山设有康熙帝牌位,数次行礼,又何来害怕一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雍正人民网——张_:“雍正篡位说”依据不可靠
2023-07-12 21:35:141

雍正继位,真的是篡位吗?

野史来讲不是传位,是被夺位的。 正史说的话主要是由于亲情的作用: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多位的斗争十分严重,甚至有骨肉相残的兆头。但是胤祯一直表现的十分友爱,孝顺;其他皇子犯错时总是替其求情,康熙有病时也十分关心(也许并非出自真心,但他的表现确实是这样的),这对与年老多病,且在其他皇子身上感觉不到亲情的康熙影响很大。有人就说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 第一点,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以前的于是繁体的于,繁体字的于应是"於",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这是一。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还有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 根据这三点理由呢,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2023-07-12 21:35:211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篡位吗?

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萧杀恐怖的气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之子,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
2023-07-12 21:35:293

雍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肯定没有篡位啊,雍正皇帝是否篡位一直是热门话题,民间所传其实都是当时反对雍正的人传播。关于民间所说的雍正私改诏书,这种说法不存在的,清朝的传位诏书分为满汉蒙三种文字形式,即使汉字可以改,满文怎么改。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康熙驾崩前夜,雍正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下后,然后就驾崩了,然后雍正篡位自立。不过都是野史传闻,不可靠。康熙属意四阿哥胤禛继位,早在很久就开始布局了,太子最后一次被废时,康熙注意到了胤禛。我们熟知,胤禛和胤祥在康熙晚期办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那就是追补国库亏空。康熙深知自己对于臣子过于仁慈,导致吏治腐败,而他也老了,无力再刷新吏治,所谓的康熙盛世已经是空架子了,所以急需找一个可以肃清吏治的后继之君,来给大清续命,这个人非胤禛不可。胤禛在群臣之中有冷面王爷之称,追补国库亏空也让康熙看到了他的能力。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有人说,康熙想让大将军王十四阿哥继位,其实不然,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如果真是想让他继位,又怎么会让他去西北打仗?如果康熙看重军事能力,那么十三阿哥也不比十四阿哥差。当时十三阿哥被囚禁,而十三阿哥又和胤禛是一党,让人一度以为胤禛没什么希望了,没有人想到康熙临死前放出了十三阿哥,而更巧的是,当时京畿一带,有七成以上的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他肯定会帮他四哥的。这无形中给了胤禛最大的保障。再加上负责京畿治安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又是胤禛的舅舅。这已经很明显了。康熙,如果不属意胤禛,又怎么会把京畿安危给了胤禛的舅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胤禛有一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对于这个孙子特别喜爱,有意立其为隔世之君,事实证明,雍正元年就密立弘历为储君。
2023-07-12 21:35:485

雍正是否篡位?

雍正皇帝不是篡位。从雍正帝继位起,民间就流传了雍正篡位的野史,其真正原因是八爷党和十四弟不满雍正帝的继位而向民间造谣的。实际上雍正是合法继任皇位的,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而且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而当时民间流传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种谣言是漏洞百出的,首先,在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并且“于”这个字在当时是写作“於”的,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如果用笔将“十”字改成“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语句完全不通顺,再者,即便把汉文改了那满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间流传的把“十”改成“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雍正皇帝的故事: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时观览到宋代《耕织图》,感慨万端,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据其原意,重新绘制《耕织图》册。雍亲王胤禛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为投父皇所好,特命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一套《耕织图》进献给康熙。康熙自然龙颜大悦,对胤禛平添不少好感。《雍正耕织图》册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精心绘制而成。所不同的是胤禛耕织图中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均为胤禛及其福晋等人的肖像,这在历代的耕织图中是仅见的。
2023-07-12 21:36:411

《步步惊心》中雍正是怎样篡位的?

雍正是继位,没有史书说他是篡位。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扩展资料: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2023-07-12 21:36:551

在位时间并不久的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

继位,其实比较一下就好了。大阿哥圈禁多年;废太子也不考虑;三阿哥以清流文人自居,却对各位兄弟下不少绊子,没有担当,缺乏上位的有力支持;五阿哥足疾;六阿哥早夭;七阿哥不参与;八阿哥贤能有余,但御下不足,没有皇帝驾驭臣子的魄力,而且结党营私,犯了帝王大忌,九阿哥十阿哥无意自立,十一十二阿哥略;十三阿哥在一废太子时冒进,被厌弃;十四阿哥野心勃勃,借八阿哥上位,但年轻气盛,为人不仁,难当大任。四阿哥虽以孤臣自居,但是在康熙眼中就是忠孝,他自己门人年羹尧手握军权,有上位实力,联合十三,更稳定的掌握军权,四阿哥魄力足,可以清扫康熙末年的弊端,维护中央集权,,他这样的性格和心计才是康熙选择他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四阿哥是皇后养子,这在身份上给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2023-07-12 21:37:115

历史学家怀疑雍正篡位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之所以怀疑雍正篡位,主要是因为雍正是四皇子,而之前康熙选好的储君是十四皇子,历史学家怀疑雍正是改掉了遗旨,将“十”去掉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雍正并没有篡位。首先,因为十四皇子在西宁建立衙府,还收受贿赂,已经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康熙不会让这样一个人继承皇位的。另外和其他皇子比起来,雍正做事粗中有细,雷厉风行,他继位后一定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晚年的时候还曾让雍正代为祭天。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康熙有意让雍正继承皇位。
2023-07-12 21:3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