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陈情表》

【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陈情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篇一:《陈情表》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篇二:《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 凶门衰祚 (zuò)薄   期(jī) 功强(qiǎng) 近之亲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 以微贱陨(yǔn) 首逋(bū) 慢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 育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   ⑤通假字   闵——悯蓐——褥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身世孤苦、祖母情深似海、供养无主、孝情   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圣朝恩重如山、忠情   情理:祖母病笃、尽孝日短(情)   孝治天下、尽忠日长(理)   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u2026u2026;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u2026u2026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u2026u2026”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u2026u202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u2026u2026。”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牀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藉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擡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高二语文教案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牀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陈情表获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牀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牀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之二: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以其感人至深、率真而谦卑的抒情风格让人称道,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陈情表》 教学设计 之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u2026u2026;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u2026u2026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u2026u2026”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u2026u202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u2026u2026。”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好文章的大意。下面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牀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 庶刘侥(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牀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 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陈情表》教案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陈情表》教案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陈情表》教案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僴)兄弟期功强(qi僴g)近常在床蓐(r?/font>)猥(w噄)以微贱岂敢盘桓(hu俷)庶刘侥(ji僶)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作者李密,字令伯,生于公元224年,卒于287年,犍为武阳人。犍为武阳就是现在的四川彭山县东。李密原为蜀官,颇有声名,蜀国灭亡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卧病在床为由,辞不就职,还专门写了这篇《陈情表》。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陈情表》教学教案及反思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 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二语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陈情表》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悯()臣孤弱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常在床蓐()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犹蒙衿()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   除臣洗()马逮()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薄更()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习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习。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陈情表》教案

【 #高二#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语文上册《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二】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高二语文教案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识

1.陈情表 第二段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晋朝对蜀汉、旧臣李密的作用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 “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 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 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 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 *** 的一段。 2.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3.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 #教案# 导语】《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说因奉养祖母不能奉诏的书信。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以下是 无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 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 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3.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实词   (1)臣以险衅(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终鲜兄弟(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8)未曾废离(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2)听臣微志(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 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  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  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  告诉:报告申诉。   四、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慈父见背   4、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求《陈情表》优秀教案!(内容简练,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构思新颖)谢谢!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 /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 我看你还咋说 "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三)第三段(具体研读):1、同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串讲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四)第四段:1、同上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愿乞终养”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尽节”“报养”——忠孝两全3)用语有什么特点?“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1、融情于事。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八、讨论课后练习九、字词整理2 .古今异义: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陈情表》优秀教案高二上册

  《陈情表》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 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1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扩展]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实践要点]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3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4   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

  李密的《陈情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均占有非凡的分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 篇一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 篇二 】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板书设计

《陈情表》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陈情表》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陈情表》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 ,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 : 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陈情表》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陈情表》到底哪点打动了司马炎,为何会被称为史上最牛的辞职信?

《陈情表》最能打动司马炎之心的是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李密从自己不幸的身世讲起,讲到祖母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把自己抚养成人,祖孙相依为命,现在祖母九十多岁,行将就木,孤苦无依,自己忠孝难以两全,晋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恳请先尽孝后尽忠,李密这份《陈情表》感情真挚,入情入理,司马炎看后深受感动。李密是武阳(今天四川彭山)人,他刚出生半年父亲就死去了,四岁的时候,母亲又在舅舅的逼迫下改嫁他人,年幼无依的李密跟着祖母长大,李密又身体羸弱,九岁了还不能行走,他的祖母费尽艰辛才把他养活大,长大后李密在蜀国为官,蜀国灭亡后,司马炎听到李密的名望很高,想要征召他为官,想要借助重用李密来笼络蜀汉人心,李密写了这份《陈情表》来陈述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李密这封奏表写的真切感人,他先写了自己不幸身世,祖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又写到自己家门单薄,没有兄弟叔伯,祖母体弱多病,卧病在床,孤苦无依,自己煎汤熬药,不能离开,又写到,祖母已经九十六岁,如同快要落山的太阳,自己效忠君王还有时间,在祖母身边尽孝却时日不多,晋朝以孝治天下,希望能够体谅自己的苦心,让自己先尽孝后尽忠。这封合情合理的书信使晋武帝司马炎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李密祖孙的真挚感情也深深打动了司马炎,司马炎看后李密的上书立即下令赏赐给他两名奴婢,来侍奉他的祖母刘氏,并让郡县调拨粮食供给刘氏的生活用度。《陈情表》中很多名句至今还被广泛使用,比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成语,《陈情表》中的真情实感也打动了后世无数人,成为古代文献的经典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