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艳敏的介绍
郜艳敏,河南姑娘,受过初中教育。1994年被拐卖至太行深处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之后在村里当上代课教师,2006年成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事迹被改编成2009年上映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2015年7月29日,郜艳敏向《南方都市报》记者证实,自己仍是曲阳县下岸村的“临时代课教师”1。
郜艳敏为什么不能"感动中国
感动是寒冷的一缕阳光;感动是炎炎夏日中的一眼清泉;感动是滋润土地的一滴水……那一天,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令我无限感动。前几年,楼下开了一家饭馆,我便去尝尝鲜。在我等待之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推门进来。其他顾客议论纷纷起来,“他一定是个被孩子赶出来的穷光蛋!”也有同情他的,“大爷,您坐吧!我请你吃饭好了。”老板娘是位仁慈之人,他招呼大爷坐下,舀了碗凉皮给大爷。老大爷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他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团揉得皱皱的零钱。老板娘连忙按住他的手,递给他50元。老大爷执意不要,他对老板娘说:“大妹子,这钱俺不要,用不着,你把这个碗给俺吧!”说罢,他用手指了指那原来装着凉皮的空碗。我看着他,心想:嘿!请你吃免费的凉皮不错了,咋还得寸进尺了!有人打趣道:“怎么,大爷,您要拿这个碗当纪念哪,呵呵!”“哈哈哈哈……”周围传来一阵笑声。老大爷扶着桌子慢慢地站了起来,缓缓地说:“俺有肝病,会传染的。我一般都带着餐具的,今天忘了。不、不然俺和你买好了。”他语惊四座,说的话像一声惊雷,他把那10元钱放在了桌上,当做买碗的钱。看着老大爷佝偻的背影,我心中升起了一股暖流。其实,感动人的事就在生活中,无论是伟人,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凡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带给人感动,就像这位大爷,虽然平凡,却带给了我无限的感动。
郜艳敏现在转正了吗
转正了。郜艳敏是曲阳县下岸村的代课教师 ,郜艳敏截止到2023年1月16日转正了。郜艳敏1994年被拐卖至太行深处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之后在村里当上代课教师,2006年成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事迹被改编成2009年上映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郜艳敏现状
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郜艳敏依旧如6年前一样年轻,脸上少了哀愁和凄婉。 算起来,她已经有了10多年的教龄。10来年的时间,她教出的学生上百人。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热心人来下岸小学,给孩子们送来文具,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送来钱物。 郜艳敏对生活已没有了抱怨,她感恩命运带给她的一切。 1 依旧是小山村的代课教师 时光飞逝,6年过去了。记者再一次来到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小山村依然贫穷而老旧,只是因为仲夏的苍绿多了几分生机。山坡上的小学校,依旧是山村里灵魂的建筑,这里有琅琅的书声,有每天升起的鲜艳的国旗。 传奇女子,被人贩子拐卖到这里的郜艳敏还在这里教书。一个老师,带着11个上学前班的孩子。今年春天,当地合校并点,一二年级的学生并走了,一名此前任教的公办老师也调走了,只剩下郜艳敏和11个孩子。最小的4岁,最大的9岁。 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郜艳敏依旧如6年前一样年轻,脸上少了哀愁和凄婉。 算起来,她已经有了10多年的教龄。她教出了学生中,已有就读于曲阳一中高二年级的,明年就该考大学了。10来年的时间,她教出的学生上百人。在她担任老师之前,她在村里学历最高 初中毕业。 现在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了,虽然没有了学区考核,但她如以往一样认真。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唱歌,做操。小学校里的院子是孩子们的乐园,读书识字的间隙,郜艳敏带着孩子们“老鹰抓小鸡”、跳球舞,她和孩子们一样开心。 因为有一颗童心,郜艳敏37岁了,看起来依旧像个孩子。她喜欢这个职业,她说她离不开孩子们,是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把她留在这个伤心之地。每月的工资是500元,学前班的孩子们每月交一定的学费,不足500元,中心小学给她补。村里人也满意,乡亲们说,跟着郜老师,孩子不用自己看管,而且还能学好多知识,明白事理。 2 她是孝顺儿媳,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知道我们要来,郜艳敏早早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自己种的豆角、南瓜,小米饭、油饼。 一直关注郜艳敏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说,平时这个村里的人们舍不得吃白面油饼,都是以玉米为主食。 郜艳敏家里依旧很清贫,但收拾得格外清爽。她在感动河北颁奖典礼上的一组照片醒目地贴在墙上,那是她与主持人水均益、省领导、报社领导、其他感动人物的合影。这一组照片给低矮的小屋,添了许多光彩。 公公、婆婆都赶过来,看得出,他们与艳敏处得非常亲,亲生女儿一般。婆婆说,我这个媳妇孝顺,全村数得着。我闹病,都是她伺候我。公公、婆婆都是非常朴实的老人,他们觉得,艳敏能给他们当媳妇,是自己的福气。公公说,我们年级大了,有两亩地也种不了,全是艳敏早晚或星期天一个人受累。 现在交通、通讯都方便了,郜艳敏和丈夫还带上一双儿女,回过河南娘家几次。“每次回去,都要花几千块钱,给父亲、给亲戚。”郜艳敏笑着说,“俺妈(婆婆)让俺们一家买新衣裳回娘家,看起来不比别人差”。 婆婆说,艳敏头些年十几年没有买过衣服。这孩子,可节省呢。 郜艳敏的丈夫在山西下煤窑,他腰椎不好,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回来。但郜艳敏很心疼他,一直在惦念着他的腰病。令她欣慰的是,不识字的丈夫原来性情粗暴,喝了酒就打她,认为她是花钱买来的,可以随意打骂。但从本报报道后,丈夫知道了郜艳敏还是个受社会尊敬的人,就再也没有打过她。曾经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爱情,但多年过去了,郜艳敏认了“命”,与丈夫曾经的陌生变成亲情。 3 多年过去了,媒体还在关注她 2006年5月,本报记者来曲阳采访一直热心救助山区贫困孩子的摄影家刘向阳,在大山的旮旯里发现了下岸小学,寻访到郜艳敏传奇的故事。本报刊发后,引起了轰动和感动,海内外上百家媒体聚焦下岸小学。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对郜艳敏表示支持,几天之内,她全村的30多个面临辍学的孩子都与外界的资助者结成了对子。 郜艳敏一夜成名。当选为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更是成为明星。200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后此片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并做为农村题材推荐影片推荐;2009年,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今年“善行河北 万场道德主题电影展映工程”中,该片入选。 6年的时间过去了,媒体一直在关注着她,相当长的时间里,去各省市电视台做节目是她教学间隙中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发了郜艳敏的长篇通讯《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位媒体同仁说,郜老师的故事太传奇了,隔了这么多年重新报道,依旧能吸引人、感动人。 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每年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外地的热心人来下岸小学,最近又来了两拨客人,有保定的、有沧州的,都是来给孩子们送文具的。冬天里,热心人士们还会送棉衣、油面来,这两年春节前,他们还会来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捐钱捐物。 村里人说,这都是郜老师给村里带来的福气。 4 带给她光荣与苦难的山村 2010年11月17日,郜艳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那一刻,郜艳敏百感交集,她由一个被拐卖的打工妹,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村里许多老人一直想推选郜艳敏当干部,他们说,郜老师,总想着大伙,她有公心。 在她当选感动人物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后,她拿出一大部分给村里老人们买了生活用品,然后给公婆、河南父亲一部分,自己只剩下几百元,买了个简单的手机。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画家感动于她的事迹,捐了两幅画义卖了3万元,税后的善款捐给郜艳敏。郜艳敏只接受了5000元,其他的交给了大队,修建了学校,还剩下一点,给学生们买了桌椅、玩具。 郜艳敏不敢应承村人让她当干部的好意,她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掌控,还是教孩子们适合自己。当选了感动人物后,她一直呼吁为村里修路,改变村里的贫穷的面貌。下岸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羊肠土路,村人认为,这条路成了下岸村难以摆脱贫穷的根源所在。省里搞“村村通”工程,但村里怎么也凑不齐配套资金,郜艳敏成名后,村里人把修路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 2007年春,郜艳敏自己掏了1000多元钱请了推土机来推轧修路,村里许多人自发地跟着她干,路好容易垫平了,可一场大雨又把路冲烂了。她的呼吁引起了曲阳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里多方筹集40多万元为下岸村修路,郜艳敏和乡亲们出义务工,2007年9月,公路修通。 公路修通了,原来的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好多家采石场进来了,放炮开山,严重破坏了生态。没过几年,由于经常过拉石料的超载卡车,很快这条路被严重破坏。好心没办成好事,对郜艳敏呼吁修路也有村人表示异议。 5 那些山外帮助她的好人 郜艳敏对生活已没有了抱怨,她感恩命运带给她的一切。山村还是那个山村,家还是那个家,但因为有了爱和感恩变得不同。 让她最欣慰的是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因为她被媒体的聚焦而引来了好心人们的帮助。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女儿小雨来石家庄,认识了省会退休教师何阿姨一家,从那时起,何阿姨就把郜艳敏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在生活上帮助她。在希望将军赵渭忠的帮助下,小雨到石家庄精英中学上小学,校方免除了她的学费,一名石家庄的企业界热心人士,定期帮扶小雨的生活费,现在小雨上初二了,出息成了大姑娘了。假期里回到下岸,帮着妈妈教学前班的学生们。 郜艳敏与感动人物李利娟成了好朋友,李利娟非常同情她,就把郜艳敏的儿子、还有郜艳敏抚养的二大伯家的孩子接到武安,免费入学,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成绩很优秀。 郜艳敏已经很知足了,虽然工资不高,家境比过去好了许多,“孩子们都能到城市里上学,如果是我自己供,哪能供得起?” 每年秋收,郜艳敏就把自己种的花生、红薯、小米等装满几个麻袋,搭乘三马车赶公共汽车,千辛万苦送到石家庄、保定,送给帮助她的好心人。 一个弱女子,一路要几次搬运几个麻袋,大家看了都心疼,但郜艳敏说,多少都请大家收下,我只有这一片心。
郜艳敏的重要事件
1995年暂任教师在村小上课,2000年因教学点无老师愿意来而成为代课教师。 2005年,被摄影家无意中发现并将她献身教育的故事在网上传播 ;2006年5月起,事件本来面目逐渐受到多家媒体关注和采访报道;郜艳敏想通过对记者揭开自己的过往提醒一样单纯的少女们,提防那些人群中的恶魔,不要让悲剧重演 。由于其教学经历从侧面暴露了该县教育管理的漏洞,县有关方面拟取消该村教学点 ;2006年5月29日下午,曲阳教育局明确表示,尊重事实,暂不取消下岸教学点,女教师郜艳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在该处任教 。许多被感动的人给学校寄来了捐款;但是从5月份开始,村里通往外边的两个路口就被人把守着,郜艳敏不被允许外出,更不允许接受记者采访,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都被阻挡在村外。最早披露此事的刘向阳也被莫名其妙地停职了。 村民们称,2006年7月10日暑假前,县、镇干部在下岸村站岗40多天,阻挡前来采访郜艳敏的媒体记者;2006年9月份暑假结束开学后,下岸村教学点派来另一位女教师和郜艳敏共同工作,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却是注意来访的记者和及时向镇里报告 。 2007年1月,郜艳敏被选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05年郜艳敏写了入党申请书,2007年底已经是中共预备党员 ;2010年11月17日,郜艳敏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7月下旬,“被拐女成乡村教师”这则2006年的新闻重被网友翻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7月29日发微博表达看法称,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责,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 。同时他透露,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 。同一日郜艳敏向记者证实自己仍是曲阳县下岸村的“临时代课教师”,并表示不愿意过多回应网上的讨论,称“平时不怎么上网”,“谢谢大家关心” 。2015年7月30日下午,曲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人出示了一份有郜艳敏签名的信,称“想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 号称根据郜艳敏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于2007年开拍,2009年上映,但这部电影对现实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并不是完全忠实于郜艳敏的经历,一些剧情与现实大相径庭。2015年7月29日,这部片子在微博上被翻出,有人对影片表达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不追究人贩子责任,让一个受害者站出来撑起一片天,演苦情戏,真好意思?”也有部分人指称这是“国耻”。《嫁给大山的女人》迅速跃升为热门微博话题之一 。“愣是不明白,本是社会的悲哀、社会的尴尬怎么就变成社会榜样了?本该上今日说法的,却上了感动中国。”有人说,听过一个比喻:血胭脂。“用人血做成胭脂,粉饰太平。大概就是这种作品。”电影制片人、编剧阴法勇对于这种改造的解释是: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对于揭示现实社会阴暗面的题材尤其慎重,影片为了能够公映,就必须做一些改动和处理 。就在这部电影上映的前两年,有一部名为《盲山》,讲述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山区而全村都是帮凶、她逃脱无数次均被毒打的电影,入围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 。
郜艳敏的社会评价
(对郜艳敏)郜艳敏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而她的大义选择让人感动,其经历足以写就一部人生传奇。(光明网转罗真如评) 郜艳敏虽屡遭不公平命运的打击,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作为和追求,深知愚昧和贫穷危害的她,朴实而悲壮地希望村里的孩子通过上学长知识、长大后不再买媳妇、不要再害了别人,她的行为表现出中华民族最坚韧沉毅乐观的精神素质,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残酷的一面,也教给人们如何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旧日的苦难,并感受生活的温暖。(今晚报评) 这位安于清贫授业解惑的代课教师一如小说《凤凰琴》的翻版;从被拐卖到在山村扎根、施教,她对命运的奋争让人感慨、感动。(新华网转国际在线评) 她年轻的生命曾历尽屈辱,但她的内心同时又是慈悲的,她以坚忍的姿态接受了不公平的命运,用宽容回报着山村,用爱点亮了40多个穷孩子的前程;只有“精神的高贵”才能解释,为什么她承受的是侮辱和苦难,回报的却是宽爱而不是仇恨;她的故事更证明:只有“爱”,才会温暖自己也温暖社会。(2006感动河北评委贾永华致辞) (对拐卖事件)但拐卖她的人贩子不见拿下,这不仅是社会的极大遗憾,而且是所有正直人士的永久之痛。在追拿人贩子的行动中,司法人员也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把“打拐”当成是项停不了的使命。(罗真如) 这个故事既悲情也让人愤慨,郜艳敏在成为代课教师后曾不止一次的被媒体关注过,然而在这么多的关注中,却并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将她从被拐女的身份中真正解救出来,逍遥法外的人贩子也仍旧没有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更为可笑的是,不管是关注她的媒体还是对她有行政命令权的当地政府,这些年似乎都心照不宣的对她的被拐身份进行了遮掩和粉饰,就好像她已经融入了现有的生活,其心酸的经历就用不着被挖掘一样。时隔21年,若再用法制的眼光去考量她被拐卖的这一事实,对郜艳敏来说,一方面她已经认可了自己的命运,并不希望媒体再来揭她的伤疤,而另一方面,在接受被拐命运的前提下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公安机关此时要介入此事的话,令她的丈夫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其实对她也是残酷的,因为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家庭肯定也会受到巨大的伤害。(光明网张剑评) (对阻止采访事件)当地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封锁和阻止新闻媒体采访郜艳敏,应是认为对其的采访和关注从某一个层面暴露了当地曾经有过的靠贩卖人口找媳妇的历史,及教育经费不足的短处;郜艳敏还因为这些采访和报道,先后遭受到了差点被清理和拖欠工资以及捐助管理和行为被监视的情形。当地百般阻挠采访和干涉郜个人生活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态度错误,更是掩盖真相、捍卫所谓的“形象”的卑劣伎俩。通过施加影响,损害普通公民自由话语权,不仅是违背公众意愿、使正常新闻舆论监督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也是一个地方如何看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问题,更是关系一个地方今后的发展问题。(大河网) (对法律的男性本位)中国的法律有着强势进行社会控制的一面,但在涉及婚姻家庭的领域,法律却总是很容易向男性本位的规则让路,不管是买卖妇女,还是家庭暴力。在郜艳敏被拐卖的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公安处警能力不强的条件下,法律政策对买家作了诸多妥协。尽管法律规定要刑法处罚,买家很少被罚,长期以来的理由是为了方便公安解救。正是因为法律和政策对“买方”的姑息,强化了买方的道德正当性,这也是郜艳敏今天困境的一部分,种种信息都表明,给她安静生活的呼声,其实也在被利用。多年前,全国人大法工委曾解释说:对收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定刑规定得比较轻,幅度较大,这主要是考虑到“收买人收买妇女、儿童多是居家过日子,主观恶性不深,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在这里,“居家过日子”的“人性表达”,确实把被拐妇女的人血,变成了一抹胭脂。郜艳敏的故事,说明了人口贩运受害者的复杂处境,除了被标记为犯罪的那些行为之外,造成她们的困境的,还包括各种未加反思的“人之常情”。立法者需要反思自己对妇女的“常识”和成见,保证她们在更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及时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