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地球经历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由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变。在此期间,大气CO 2 浓度由 200 ppmv增加至 800 ppmv,海水增温近10 ,南半球的大规模冰川逐渐消融,低纬热带雨林大幅萎缩,海洋生物多次小规模灭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该时期全球增温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的大气CO 2 浓度增加有关。但是,CO 2 主要来自俯冲带火山还是大火成岩省一直是争论的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缺乏长尺度陆地环境记录,亟待深入研究该时期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永达在导师杨石岭研究员指导下,以华北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一套早–中二叠世河湖相地层(下石盒子和上石盒子组)为主要材料(图1),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及环境指标分析,探讨了该时期华北板块的气候环境演化 历史 及其机理。 依据剖面中部两层凝灰质泥岩的锆石U-Pb年龄(276.0 3.8 Ma和287.0 3.0 Ma)和古地磁极性序列,结合前人报道的下石盒子组火山灰锆石U-Pb年龄,将剖面地层年代范围限定在 295–266 Ma,即早二叠世阿瑟尔期(Asselian)至中二叠世沃德期(Wordian;图2)。 地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从295 Ma至266 Ma,随着全球增温,化学蚀变指数(CIA)值逐渐降低,揭示了华北板块长期的干旱化过程;有机碳同位素值(δ 13 C org )也相应大幅度减小,暗示大气CO 2 浓度持续增加,与火山活动及相关过程密切相关(图3)。记录对比显示:1) 295–280 Ma及 270–266 Ma期间CIA及δ 13 C org 值大幅减小,对应于这两个时期强烈的大火成岩省活动;2) 280–270 Ma期间,δ 13 C org 及CIA值小幅减小,对应于弱的大火成岩省活动。相比较而言,泛大陆周缘的俯冲带火山活动则贯穿整个早–中二叠世。以上结果表明,大火成岩省释放大量CO 2 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及南半球冰消,进而引发了华北板块的干旱化。 全球变暖通过改变大气环流的位置显著影响地球水文气候。热带辐合带(ITCZ)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雨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随全球增温向更温暖的半球移动,从而导致低纬地区的降雨量显著变化。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随着全球变暖,南半球冰川的北界由 30 S退缩至极圈之内,导致ITCZ向南移动,使得低纬华北板块(10–20 N)逐渐变干。 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王永达, 杨石岭*, 张师豪, 黄晓芳, 孙敏敏, 丁仲礼. Early–middle Permian drying in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duced by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2, 592: 110922. DOI: 10.1016/j.palaeo.2022.110922)。研究受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1725010)、中科院先导项目(XDB26000000和XDB31000000)、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1905)共同资助。 美编:陈菲菲 校对: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