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学:书上没找到 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为至善而奋斗,也可变成为自尊而奋斗,从而成为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网上找的) 初版于1920年作者在书中否定性欲冲动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决定作用,批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性本能观,提出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整个范围应该反映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属于哪部分的,我没找到这个自我教育模式。 温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来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掌握有关认识自我与决策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发展他们自我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网上找的) 心理测量运动:我书上没找到太具体的,只有写“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使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我的笔记上记的“从理论性和定性的探索走向了实验化和定量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罗夏墨迹测验: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在1921年设计的,共包括十张墨迹卡片。施测时依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让被试逐一进行自由联想,请他们回答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询问被试某些问题,了解图中哪些内容引起被试的反应。(我综合的) 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与1921年编制的,时非常由代表性,并在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主要是通过观察被试对一些标准化的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被试所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认的价值于尊严,研究认的发展自身的潜能。它反对贬低人性,把人性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在实验室里用心理变量来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的行为主义,从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昭兰)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50年代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论,认为它们都把认的心理现象异化,而没有揭示认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实质。为此,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室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奕乾 何存道) 认知心理学:不能算是一个思想流派,只能算是一股融合多元而有共识的复古思潮。此复古思潮的共识是:心理学必先研究了解人对其周围世界如何认识,始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而认知则指感觉、注意、知觉、意识、学习、记忆、理解、思维等内在高级心理历程。(《心理学史》) 特质理论:来源于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此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性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奕乾 何存道) 认为性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个性心理学》) 主体统觉测验:简称TAT,是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测验时,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依此把被试自己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何欲望穿插在故事种,进而把这些内在的东西投射出来。(《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是投射测验中与罗夏墨迹测验齐名的人格测验,由莫瑞与摩根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编制的,主要任务时让被试根据所呈现图片自由联想编造故事。(《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 16PF: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时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编制的。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16种个性根源特质,依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根据16种根源特质高分者特征何低分者特征全面评价被试的个性。(我综合的) 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所编制的,该量表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我尽力了,好久没有看书了,这次全补回来了。还有什么问题,尽管说。
人格心理学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心理学只是基础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我们所说的心理学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的领域: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其中普通心理学里包括了人格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的心理的组成。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也就是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过程,它的特点是象流水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的。而个性心理则是人的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它则是比较稳定的部分。人格一般是指气质和性格这两部分。所以,人格应是人的心理现象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的一部分
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有哪些区别
二者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一般人群(当然,也对人格障碍作了一些研究,但不是主要内容),而变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心理异常人群
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二章
20211202第三篇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二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 生平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早年生活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 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晚年生活 [if !supportLists]1950,[endif]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2. 理论观点 人性观 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的科学的主题,他指出:“一门人的科学之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它的对象即人是存在着的,因而具有一种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研究它的方法是观察人对各种个人、社会的环境之反应,并从对这些反应的观察中推论出人性。人性只有在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表现中才能加以观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重要影响,在弗洛姆看来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他采用社会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无限可塑的。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于人自身的特殊境遇和生存需要中,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人性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潜能,人的发展就是逐步开发、实现、改造这种潜能的过程;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弗洛姆对性格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提出了“社会性格”这一概念。从而肯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才是性格形成的根本基础。弗洛姆同时也突破了家庭的局限,认为个人不仅有个体性格,而且一个文化时期内,各个民族、社会和阶级都有一个表明各自特点的性格结构,这被弗洛姆称为“社会性格”他认为此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点是马克思所没有阐释过的。弗洛姆还认为性格由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构成,性格特征即是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类型,被他称之为“倾向”。依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弗洛姆进一步对性格从内容上进行了划分。他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产性,将人的性格分为生产性性格和非生产性性格。 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概念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存在和意识的决定作用。弗洛姆用此概念解释了纳粹组织的整体疯狂和失去理性。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和阐释为其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姆认为:“行动的力量创造了运用这种力量的需要,而不能运用这种力量则会造成机能失调和不幸福。”这句话中的“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真正本性,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和尊严的驱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追求幸福、完美的内在驱力。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充分运用他的生产性的能力,去实现幸福、爱与理想,成为能够成为的样子,否则完整性和生产性的缺乏会导致精神疾病。 人类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 为了克服孤独感,也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建立起亲密良好的联系,而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而又保有完整独立感的要求,那就是爱。 *归根的需要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 是人类忧郁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认同的需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即认同的需要。 *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以建立起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处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赋予什么某种意义,并为之献身。 *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是弗洛姆在1973年提出的一种人类需要,它不是指引发生物驱力的简单刺激,而是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是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这种需要具有社会动机的激励作用。 3.人格类型 弗洛姆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普遍的态度或观点)。前者是健康的性格,后者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 生产的倾向性 弗洛姆把健康性格称为生产的倾向性。生产性的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他指出,生产的倾向性在任何社会都还没有达到,获得生产的倾向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中,生活在促进创造性的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生产性的人依靠他们天生的全部潜能,首先创造了自我。生产性的人创造了他自己,这可以说是人的最重要的产物,健康性格的另外4个方面是:创造性的爱、创造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非生产的倾向性 非生产的倾向性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接受倾向性 这种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完全依赖于别人。这种人是被动的接受者,寻求别人的帮助,希望依附于人。当没有人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恐怖,并且瘫痪无力。 2)剥削倾向性 这种人并非依赖自己进行生产和创造的能力,他们依靠暴力、诡计等方法,从他人那里索取东西,希望靠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他人进行攻击或榨取。他们“喜欢”那些可以利用的人,“讨厌”那些已经被他们榨取过的人。弗洛姆指出,这种倾向是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但在任何社会中都会产生。 3)贮藏倾向性 这种人通过贮藏而获得安全感,他们的哲学是:“资产和财富就是安全”。贮藏型的人似乎在周围筑起一道墙,不使财富流出来,也不让任何东西流进去。这种人表现为节俭,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财富,与他人疏远,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退缩等。 4)市场倾向性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对人格的直接渗透。这种人在各方面却表现为随雇主的需要而变化其性格特征,使自己具备适合被雇佣的性格,否则就要为社会淘汰。这种人很难获得安全感,他们把自己当作商品,他们的价值是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不依赖他个人的品质。弗洛姆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有丧失个人独特性而变成纯粹机器人的危险”。 5)官僚型倾向 这一类型是弗洛姆在后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同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某些权力,他们常常使用官样文章和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虐待狂般的敌意。 6)建设型倾向 4.研究主题 4.1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逃避自由 疏离 机器人化 4.2社会变革论 5. 理论应用 5.1理想人格模式 创造性生活取向 弗洛姆强调,创造性生活取向是美好生活所需的人格品质,当个体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时,他们会由此获得新的人格特质。当个体达到趋近理想境界的人格状态时,各种,格特质应该是以均衡和谐的方式存在,相辅相成。一个具备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表现出下列人格特征: 1. 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谦虚、宽容。 2. 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件时,不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信,敢于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制、不屈不挠。 5.在竞争社会中,要具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尝试的适应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大胸怀。 6. 发展爱的能力与爱的艺术。 创造性的爱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指出:爱是延伸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爱能够克服孤独感。一个健康的人是懂得真爱的,而爱的真谛具有五个特征: 1. 爱是给予 弗洛姆写道:“给予不是放弃,不是剥削,不是牺牲。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丰饶、我的能力、我的蓬勃,因而给予比接受更为欢乐,能给予的人比拥有许多的人更富有。……他把自己给予出去,在给予中,也带回另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反射到他的生命里。给予意味着使人成为给予者,并且共享由他们带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产生的喜悦。……所以,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给予意味着接受。” 2. 爱是照顾 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生长,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爱的要义是为其出力,并使之成长。人们爱他为之付出的对象,并为他所爱付出。” 3.爱是责任 责任是完全自动的行为,指对他人已表现出来的和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予以回应。 4.爱是尊重尊重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并且不尝试去改变对方。“尊重是我关怀一个人,就让他依照他自己的本性去发展。 5.爱是了解 了解是指从被爱者的观点和处境来了解他。
人格心理学中艾森克为什么认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就要有较高的遗传力,意义在哪儿?
青檬心理网 :首先我学心理学的没有见到过艾森克的这个论述。经过我查阅资料也没有发现有,希望你可以给我提供一下。首先解答这个问题,要了解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不知道楼主是否熟知,这里我写在下面,供楼主参考。“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性格是稳定持久的意动行为(意志)系统;气质是稳定持久的情感行为(情绪)系统;智力是稳定持久的认知行为系统;体格是稳定持久的身体外貌和神经内分泌腺的禀赋系统(Eysenck,1970)。 ”其中包括三个维度:“艾森克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相反,人格类型包括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如,某人可能表现的非常外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某人可能非常内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大多数人格特征都在人格维度的平均值范围内,处于16%至84%之间,很少有人落于两个极端:0%或100%,因而单纯的人格类型是很难找到的。”而这三个维度都有其生理基础:“三个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内外倾的生理基础:A: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早期,他从巴甫洛夫和捷普洛夫的著作中得到借鉴,提出外倾者的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强。而内倾者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弱。由于外倾者的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较强,其反应慢且弱,他们渴求刺激,渴求接触外界环境,参加聚会,交友和冒险等方式以寻求刺激。而内倾者生来就有较高的兴奋性,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既强又快,仅能忍受微弱的刺激。因此,他们总是避免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刺激,用很多时间冥思苦想,愿意从事一些诸如下棋、读书、写作等安静的活动。有不少实验证明了抑制理论。在一项痛觉忍受力的研究,以同等程度的痛觉刺激(电击)作用于内倾者和外倾者,要求他们能忍受多久就忍受多久。结果发现,外倾者更能忍受痛觉刺激,感到疼痛的被试少于内倾者。他的解释是外倾者的神经系统更能抑制这些痛觉刺激(Eysenck,1965)。在感觉剥夺实验中,把被试蒙住眼睛,堵塞耳朵,双手戴上硬纸板手套一直戴到指尖,单独置于一个小隔音室里,以限制其接受任何刺激。一些研究表明,外倾者比内倾者忍受这种环境的时间短。但另一些研究表明,外倾者比内倾者对这种情境的忍受时间更长,这是因为他们比内倾者过早地讨厌这种环境,于是通过做白日梦或不停地躁动来提高觉醒水平,因此看起来忍受的持续时间更长。但不管时间长还是短,都表明了外倾者与内倾者不同的性格特点。B:反应抑制艾森克从霍尔的学习理论中引进了反应抑制的概念。所谓反应抑制(reactiveinhibition)是指个体对某刺激重复多次反应后,即使连续强化,其反应强度也因多次反应而趋于降低。艾森克认为外倾者比内倾者的反应抑制更敏感,因而更易于对给定的活动感到厌倦而转向另一项活动。C:觉醒(arousal)是指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惊觉状态,又称为激醒状态(或激发状态)(arousalstate)。一般认为觉醒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关。艾森克认为内倾者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天生比外倾者的高。因此当同样强度的客观刺激作用于内倾者和外倾者时,内倾者所体验到的强度就比外倾者要强。神经质的生理基础A: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简称ANS)艾森克开始时,把自主神经系统作为神经质的生理解剖基础。因为自主神经系统是控制情绪的,包括恐惧和焦虑等。他预言,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者在心率、呼吸、皮肤电反应、肌肉张力、血压、瞳孔放大,甚至在消化方面反应都更为强烈。但评论家们认为,这还缺乏相关证据,难以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假设为一般的特质。B:边缘神经系统(limibicsystem)艾森克后来提出边缘系统是神经质的解剖结构。边缘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与内外倾的生理基础——网状系统相邻,并与之联系。高神经质者边缘系统的激活阈值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精神质的生理基础精神质相对于前两个维度来说,提出的时间比较晚,至今尚未发现大脑中有关精神质的解剖结构。但男性在艾克森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总是高于女性。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高,这些人往往也是男性。女性(至少在停经前的女性)比男性较不易患精神分裂症。艾森克根据这些事实提出精神质可能与男性,特别是与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但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有控制的研究证据来支持。” 青檬心理网 专注心理健康,复活梦想,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