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上的胞嘧啶和DNA上的胞嘧啶是不是同种物质
是相同的,不过胞嘧啶存在着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的区别
DNA和RNA共有的嘧啶是?
C. C 形成DNA和RNA的五种碱基中,有三种是嘧啶的衍生物:胞嘧啶(Cytosine),胸腺嘧啶(Thymine),尿嘧啶(Uracil)其中胸腺嘧啶只能出现在脱氧核糖核酸中,尿嘧啶只能出现在核糖核酸中,而胞嘧啶两者均可。 补充回答:尿嘧啶不是构成DNA分子的成分 E. U
DNA到底是不是一个分子?还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物质?
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我只有高中生物水平,我认为从高考要求来看,DNA是一个分子,生物大分子,就像蛋白质淀粉之类的,大量小分子组成大分子。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
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是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间互补配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起来。 查看原帖>>
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占22%,则胞嘧啶占多少? 要求:要有过程!!谢谢
假设有100个碱基。腺嘌呤A=22个A=TG=C所以G+C=100-22*2=56胞嘧啶C=56/2=28胞嘧啶占28/100*100%=28%
DNA存在于哪些地方
DNA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威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扩展资料: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 ):核酸的组成成分,参与遗传物质的合成。能促进白细胞增生,使白细胞数目增加,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特别是用于肿瘤化学治疗时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也用于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 ):胸腺嘧啶(Thymine)自胸腺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嘧啶碱。易溶于热水。紫外线照射可使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两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影响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其复制和转录功能均受到阻碍。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 ):胞嘧啶,学名为4-氨基-2-羰基嘧啶,CAS号是71-30-7,分子式为C4H5N3O。核酸(DNA和RNA)中的主要碱基组成成分之一。胞嘧啶可由二巯基脲嘧啶、浓氨水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制得。用作药物中间体。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 ):鸟嘌呤是嘌呤类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和而成的,是嘌呤的一种,由碳和氮原子组成具有特征性双环结构,并与胞嘧啶(cytosine)以三个氢键相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
DNA分子中腺嘌呤含量为10%,胞嘧啶的含量为多少(过程)
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含量相同,都为10% 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相同,都为40%
一个双链DNA中,腺嘌呤占20%,则该DNA分子中,胞嘧啶所占比例为多少
根据碱基原则,腺嘌呤占20%,则胸腺嘧啶也占20%,鸟嘌呤和胞嘧啶占60%,鸟嘌呤和胞嘧啶各占30% 规律:双链DNA中,不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的和占总碱基数的一半,即A+C=T+G=A+G=T+C=(A+T+G+C)/2
有谁知道DNA与RNA的分子组成及分子结构的异同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脱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就是脱氧核苷酸中四种碱基(腺嘌呤 (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的排列顺序不同。)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6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一级结构 是指构成核酸的四种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以及起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每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核酸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查哥夫(Chargaff)法则(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二级结构 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C-DNA、D-DNA等;另一类是左手双螺旋,如Z-DNA。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所发现的双螺旋,是称为B型的水结合型DNA,在细胞中最为常见(如图)。也有的DNA为单链,一般见于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 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在碱A与T之间可以形成两个氢键,G 与C之间可以形成三个氢键,使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形 成互补的双链, 由于组成碱基对的两个碱基的分布不在一个平面上,氢键使碱基对沿长 轴旋转一定角度,使碱基的形状像螺旋桨叶片的样子,整个DNA分子形 成双螺旋缠绕状。碱基对之间的距离是0.34nm,10个碱基对转一周,故 旋转一周(螺距)是3.4nm,这是β-DNA的结构,在生物体内自然生成的 DNA几乎都是以β-DNA结构存在。三级结构 是指DNA中单链与双链、双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链或四链结构。如H-DNA或R-环等三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也称为超螺旋结构。DNA的超螺旋结构可分为正、负超螺旋两大类,并可互相转变。超螺旋是克服张力而形成的。当DNA双螺旋分子在溶液中以一定构象自由存在时,双螺旋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此为松弛态。如果使这种正常的DNA分子额外地多转几圈或少转几圈,就是双螺旋产生张力,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开放的,这种张力可通过链的转动而释放出来,DNA就恢复到正常的双螺旋状态。但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环状分子,这种张力就不能通过链的旋转释放掉,只能使DNA分子本身发生扭曲,以此抵消张力,这就形成超螺旋,是双螺旋的螺旋。四级结构 核酸以反式作用存在(如核糖体、剪接体),这可看作是核酸的四级水平的结构。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由至少几十个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构成物质,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构成。而四种核糖核酸(RNA)就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来区别的。当然RNA也是由这四种核糖核苷酸构成的。)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一类核酸,因含核糖而得名,简称RNA。RNA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某些病毒和噬菌体内。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密切的关系。在RNA病毒和噬菌体内,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一般是单链线形分子;也有双链的如呼肠孤病毒RNA;环状单链的如类病毒RNA;1983年还发现了有支链的RNA分子。 1965年R.W.霍利等测定了第1个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一级结构即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此后,RNA一级结构的测定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83年,不同来源和接受不同氨基酸的tRNA已经弄清楚一级结构的超过280种,5SRNA175种,5.8SRNA也有几十种,以及许多16SrRNA、18SrRNA、23SrRNA和26SrRNA。在mRNA中,如哺乳类珠蛋白mRNA、鸡卵清蛋白mRNA和许多蛋白质激素和酶的mRNA等也弄清楚了。此外还测定了一些小分子RNA如snRNA和病毒感染后产生的R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类病毒RNA也有5种已知其一级结构,都是环状单链。MJS2RNA、烟草花叶病毒RNA、小儿麻痹症病毒RNA是已知结构中比较大的RNA。除一级结构外,RNA分子中还有以氢键联接碱基(A对U;G对C)形成的二级结构。RNA的三级结构,其中研究得最清楚的是tRNA,1974年用X射线衍射研究酵母苯丙氨酸tRNA的晶体,已确定它的立体结构呈倒L形(见转移核糖核酸)。
Cytosine(鸟嘌呤)和Guanine(胞嘧啶),不管在DNA还是RNA中永远配对是什么意思?
DNA中AT CG 各自配对,也就是结合,RNA中AU CG各自结合。ATCGU都是碱基,所以你应该明白了。
(2014?江苏)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若一个DNA片段的两
A、若同一条链上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可知,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有一半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故A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与腺嘌呤配对,而不是与鸟嘌呤配对,因此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故B选项正确;C、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故C选项错误;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故D选项正确.故选:BD.
某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含量为20%,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
某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含量为20%,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 A.60%B.30%C.20%D.80%E.40%正确答案:B
dna中腺嘌呤一定等于胞嘧啶
答案D 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又在DNA分子中A=T(胸腺嘧啶),G=C(胞嘧啶).故选D.
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15%,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
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15%,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35%。维生素B4(英文:VVitamin B4;Adenine phosphate)又称:腺嘌呤,腺嘌呤磷酸盐,6-氨基嘌呤磷酸盐,简写成A,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酸。分子式:C5H5N5分子量:135.127,220℃开始升华,360-365℃分解。维生素B4溶于酸和碱,微溶于醇,不溶于醚及氯仿。水溶液呈中性。具有强烈的咸味。是由4,6-二氯-5-硝基嘧啶用氨水氨化得4,6-二氨基-5-硝基嘧啶,再与甲酸、甲酰氨和硫代硫酸钠一起环合而得。主要用于参加DNA和RNA的合成,用于放射治疗、苯中毒和抗肿瘤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用于急性粒细胞减少症,医药及生化研究。维生素B4存在于茶叶和甜菜汁等食物中。胞嘧啶:胞嘧啶,学名为4-氨基-2-羰基嘧啶,CAS号是71-30-7,分子式为C4H5N3O。核酸(DNA和RNA)中的主要碱基组成成分之一。胞嘧啶可由二巯基脲嘧啶、浓氨水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制得。用作药物中间体。学名为4-氨基-2-羰基嘧啶,CAS号是71-30-7,分子式为C4H5N3O。核酸(DNA和RNA)中的主要碱基组成成分之一。胞嘧啶可由二巯基脲嘧啶、浓氨水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制得。用作药物中间体。简写为C。核酸中嘧啶型碱基之一。存在于DNA和RNA中。在植物DNA中,除胞嘧啶外,还有少量的5-甲基胞嘧啶。在DNA的双股螺旋中,一股链上的胞嘧啶与另一股链上的鸟嘌呤配对,分子间形成三个氢键。这种碱基互补对之间的氢键是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力之一。胞嘧啶核苷、胞嘧啶核苷酸均可作为升高白细胞的药物。可由二巯基尿嘧啶、浓氨水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制得。
某DNA分子中腺嘌呤含量为20%,则胞嘧啶含量为多少???怎么计算??
DNA分子中,A=T,C=G(相互配对)因此,A=T=20%所以,C=G=(1-20%-20%)/2=30%
DNA不同程度甲基化一般发生在哪个碱基上
胞嘧啶C上。主要是CpG中的C,当然也有别的。
RNA与DNA的区别?
DNA是双螺旋结构,RNA是单螺旋结构的。具体解释如下:RNA指 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没有分支的长链。分子量比DNA小,但在大多数细胞中比DNA丰富。RNA主要有3类,即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和转移RNA(tRNA)。这3类RNA分子都是单链,但具有不同的分子量、结构和功能。 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植物病毒总是含RNA。近些年在植物中陆续发现一些比病毒还小得多的浸染性致病因子,叫做类病毒。类病毒是不含蛋白质的闭环单链RNA分子,此外,真核细胞中还有两类RNA,即不均一核RNA(hnRNA)和小核RNA(snRNA)。hnRNA是mRNA的前体;snRNA参与hnRNA的剪接(一种加工过程)。自1965年酵母丙氨酸tRNA的碱基序列确定以后,RNA序列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改进。目前除多种tRNA、5SrRNA、5.8SrRNA等较小的RNA外,尚有一些病毒RNA、mRNA及较大RNA的一级结构测定已完成,如噬菌体MS2RNA含3569个核苷酸。 DNA 指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 分布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 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种碱基。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6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其碱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碱基序列中。1975年美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和英国的桑格(F.Sanger)分别创立了DNA一级结构的快速测定方法,他们为此共获198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自那时以后,测定方法又不断得到改进,已有不少DNA的一级结构已确立。如人线粒体环DNA含有16569个碱基对,λ噬菌体DNA含有48502个碱基对,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含134525个碱基对,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含155844个碱基对等。现在美国已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人类DNA分子中全部约30亿个核苷酸对序列测定出来。 二级结构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纤维的基本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后来这个模型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并用以解释复制、转录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经深入研究,发现因湿度和碱基序列等条件不同,DNA双螺旋可有多种类型,主要分成A、B和Z3大类,其主要参数差别如下表。 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这种构型适合多核苷酸链的嘌呤嘧啶交替区。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镜法直接观察到双螺旋DNA。
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DNA甲基化发生于DNA的CpG island (CG序列密集区)。发生甲基化后,那段DNA就可以和甲基化DNA结合蛋白相结合。结合后DNA链发生高度的紧密排列,其他转录因子,RNA合成酶都无法再结合了,所以这段DNA的基因就无法得到表达了。一般研究中所涉及的DNA甲基化主要是指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的甲基化过程,其产物称为5—甲基胞嘧啶(5—mC),是植物、动物等真核生物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发现的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的唯一形式。扩展资料由于Dnmtl和Dnmt3基因家族没有针对CpG二核苷酸序列的特异性,人们因此提出了DNA甲基化转移酶发现靶位点的机制。首先,甲基化转移酶并不是同等地接近所有染色体区域。具有染色体重构和DNA螺旋酶活性的蛋白质能调节哺乳动物细胞内DNA甲基化,如SNF2家族2个成员ATRX和Lsh;其次,附件因子(蛋白质、RNA等)能召集DNA甲基化转移酶到特定基因组序列或染色体结构中,如pRB蛋白等能够与Dnmtl作用,在S期晚期将它召集到高度甲基化的异染色质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甲基化
富含甲基胞嘧啶的DNA区域突变率如何?
甲基胞嘧啶最常出现在脊椎动物基因的转录起始点附近高度密集的CpG序列中,现研究这个序列的作用可能有:1.可作为分离基因的一个标志(因为它处于基因附近);2. 这种由5-甲基胞嘧啶形成的CpG与基因转录活性有关。为什么会是突变? 是因为甲基胞嘧啶突变率很高,它经脱氨基作用就转变成胸腺嘧啶,如果DNA 修复系统不完善,G:C就可能变成G:T 的错配。这样DNA双链的无意义链上,mC 转换成T 后, 使有义链上发生G 转换成A, 这样自然会导致基因突变。
dna甲基化和突变的相同点?
什么是DNA甲基化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基因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机制之一,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的一级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学科”。现在用于泛指不由DNA序列的变化所引起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DNA甲基化异常是目前研究最充分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能在G(鸟嘌呤)前面的C(胞嘧啶)5′碳原子上共价催化地加上“甲基”。产生5-甲基胞嘧啶(5-mc)。大约50%的人类基因启动子区富含“C-G序列”也叫(CpG二核苷酸)。正常的健康细胞中“CpG富集区”经常处于“未甲基化状态”。而在人类基因组的其他大部分区域却相对缺乏CpG序列,人类基因组的大部分CpG二核苷酸“处于甲基化状态”。甲基化发生区域:CpG岛的概念某些区域CpG序列的密度比平均密度高10~20倍,GC含量大于50%,长度大于200bp的区域,称为CpG岛:一段超过200bp,GC含量大于50%,CpG比值(观测值/期望值,Obs/ExpCpG=CpG的数目/(C的数目/G的数目)*N,N代表所分析序列中核苷酸总数)大于0.6的DNA区域。基因调控元件(如启动子)所含CpG岛中的5mC会阻碍转录因子复合体与DNA的结合。目前认为基因调控元件(如启动子)的CpG岛中发生5mC修饰会在空间上阻碍转录因子复合物与DNA的结合。因而DNA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DNA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非甲基化一般与基因的活化相关联;而去甲基化往往与一个沉默基因的重新激活相关联)。
什么是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上胞嘧啶5碳原子的替代以及通过转录后组氨酸修饰的DNA 包装的染色质变化。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 可能存在于所有高等生物中, 它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 而是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功能, 与基因沉默、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RNA i以及肿瘤等生物事件密切相关, 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调节基因的表达。 查看原帖>>
DNA 甲基化有什么作用?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真核生物中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即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的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重新活化和表达。这种DNA修饰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脊椎动物DNA甲基化状态与生长发育调控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在肿瘤发生时,抑癌基因CpG岛以外的CpG序列非甲基化程度增加,CpG岛中的CpG则程高度的甲基化状态,导致抑癌基因表达的下降。原核生物中甲基化多发生在CCA/TGG和GATC序列;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CpG位点上;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只发生在CpG岛的胞嘧啶,植物甲基化发生在CpG和CpNpG。甲基化会使胞嘧啶转为5-甲基胞嘧啶,CpG位点在基因组是不常见的,主要密集于接近基因启动子的位置,统称为CpG岛。CpG位点的甲基化可以对基因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哺乳动物中,CpG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仅有1%,远低于的其它双核苷酸序列。但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中CpG序列密度很高,可以达均值的5倍以上即所谓的CpG岛。通常,CpG岛大约含有500多个碱基,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或第一个外显子区。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约有4万个CpG岛,而且只有CpG岛的胞嘧啶能够被甲基化。
dna的甲基化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何影响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真核生物中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即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的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重新活化和表达。这种DNA修饰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脊椎动物DNA甲基化状态与生长发育调控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在肿瘤发生时,抑癌基因CpG岛以外的CpG序列非甲基化程度增加,CpG岛中的CpG则程高度的甲基化状态,导致抑癌基因表达的下降。 原核生物中甲基化多发生在CCA/TGG和GATC序列;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CpG位点上;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只发生在CpG岛的胞嘧啶,植物甲基化发生在CpG和CpNpG。甲基化会使胞嘧啶转为5-甲基胞嘧啶,CpG位点在基因组是不常见的,主要密集于接近基因启动子的位置,统称为CpG岛。CpG位点的甲基化可以对基因表现有重要的影响。 哺乳动物中,CpG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仅有1%,远低于的其它双核苷酸序列。但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中CpG序列密度很高,可以达均值的5倍以上即所谓的CpG岛。通常,CpG岛大约含有500多个碱基,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或第一个外显子区。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约有4万个CpG岛,而且只有CpG岛的胞嘧啶能够被甲基化。
合成dna的原料是什么
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五碳糖),一分子碱基合成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然后很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DNA。1、物理性质: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2、分子结构: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比例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3、分布功能: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dna的基本骨架是什么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脱氧核糖核酸(缩写:DNA),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基因的物质基础。DNA的结构:DNA最重要的特征是碱基序列,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排列成长链,两条长链互绕而成稳定结构,进而再有其他卷曲和结构。因此,人类按层次把DNA的结构划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物理性质: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
“黄金鼠饼了解一下?” --------有意思的DNA甲基化现象
u2003u2003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模式动物有着巨大的贡献,说起萌萌哒的模式动物,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传说中的实验小白鼠吗? u2003u20031: Agouti 基因是一些哺乳动物的毛色基因的控制基因,控制的毛色为“鼠灰色”。正常情况下,啮齿类动物的 Agouti 基因表达在皮肤的毛囊中,因此, Agouti 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了皮毛的颜色。此外, Agouti 基因表达产物和许多代谢相关的重要受体相互作用, Agouti 的基因表达情况与能量代谢,肥胖,二型糖尿病,肿瘤的发生等相关。 u2003u20032: Agouti 基因有很多显性、隐形等位基因。比如说,隐性等位基因a(nonagouti),是 Agouti 基因突变而来,不具有表达Agouti信号蛋白的能力,如果说是a/a型的小鼠,皮毛是纯黑色的。A y (lethal yellow)是一个致死的突变基因。杂合的小鼠皮毛是黄色的,而且体型非常的“肥大”!! A y (viable yellow)含有自带启动子的反转座子(可以理解为“跳跳基因”,非常的不安分,会在基因上跳来跳去)IAP(intracisternal A particle retrotransponson)的插入,导致了小鼠的Agouti基因过表达。从而引起小鼠的皮毛呈现黄色,并且会使小鼠出现肥胖等症状。(图三简直就是“黄金鼠饼”呀!) u2003u20033: 并不是基因相同表型就会相同。 有时候基因完全一样,表型不一定会完全一样,这都要从表观遗传上找找原因。表观遗传的改变包括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我们都知道DNA是由4个碱基---A,T,C,G构成的。DNA甲基化(接下来会了解到的)是指C(胞嘧啶)上多了一个化学修饰而已,这个化学修饰就是胞嘧啶上多挂了一个甲基(DNA甲基化可以发生在腺嘌呤的N-6位、鸟嘌呤的N-7位、胞嘧啶的C-5位等。但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5"-CpG-3"的C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此处感谢大神的指正@ theViru )。 DNA发生甲基化修饰之后,可能导致基因的高表达或者是低表达。 u2003u2003回到之前提出的猜想问题,除了 Agouti 基因以外, 是不是个体的基因背景差异也会导致这种肥胖基因的出现呢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采取了“非常”手段, 让含有该突变的小鼠和同类系的小鼠近200代的近亲繁殖和强制性的杂合交配 ,得到的后代小鼠基本上没有任何遗传差异。 u2003u2003Waterland博士和Dolinoy博士他们几乎没有遗传和表观的差异的A y /a怀孕小鼠,分成2组,一组的饲料添加了VC,胆碱,叶酸,甜菜碱等可以促进DNA甲基化的食物,另一组则是正常的饮食,结果发现,喂有甲基化的饲料的组,小鼠出生后的皮毛表型颜色各异。进过研究发现,IAP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程度升高,导致了Agouti的基因沉默表达,小鼠的皮毛出现了偏棕色,IAP的启动子甲基化的程度不同,小鼠的颜色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基因型都是一样的。 这一结果显示,在母亲怀孕期间,通过饮食对表观遗传的修饰可以影响后代的表型 。 u2003u2003人的 Agouti 基因也已经被找到了。主要表达在脂肪,睾丸,卵巢等地方。我们都知道孕妇在怀孕之初会不充叶酸等营养物质。而人类也有 Agouti 基因,为什么人类的毛色没有什么差异呢? Agouti 基因不在人的毛囊中表达, 且与毛发着色没有什么关系。 u2003u2003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奇趣”生物现象,比如说:生着生着没墨的小猫,还有着“十只橘猫九只胖,还有一只压倒炕”的橘喵。难到自带“土豪色”的小动物,都受这种神奇基因的影响嘛?(虽然之前介绍过Agouti基因表达有影响代谢的能力) u2003u2003但是,但是,但是!还未有科学依据显现这些有意思的生物表型和表观有关系,这些现象会让人不禁好奇的问:这些和 Agouti 基因相关嘛?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嘛? u2003u2003这些奇趣的生物学现象具体的机制,会随着今后的研究得到解释,此外还有很多未知的有意思的现象在等待探索和发现。 1;Dolinoy D C, Weidman J R, Waterland R A, et al. Maternal genistein alters coat color and protects Avy mouse offspring from obesity by modifying the fetal epigenome.[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6, 114(4):567-572. 2:Rosenfeld C S, Sieli P T, Warzak D A, et al. Maternal exposure to bisphenol A and genistein has minimal effect on A(vy)/a offspring coat color but favors birth of agouti over nonagouti mic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110(2):537-542. 3:杨云青, 高丹玫, 郭宗圣. Agouti和Agouti相关蛋白的一些生物学内涵[J]. 动物学杂志, 2008, 43(5):144-152.
什么是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仅仅占一小部分,例如在人类基因组中基因的编码序列还不到2%,那么在大量非编码DNA存在的情况下,实现精确控制基因的表达,降低周围的转录噪音对生物体至关重要。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可遗传的修饰方式为非编码DNA(内含子、重复元件以及潜在的具有活性的转座子)的长期沉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抑制机制。DNA复制后胞嘧啶的甲基化会改变DNA的构象,使DNA的大沟无法与DNA结合蛋白正常结合,从而使这些非编码区长期保持无表达活性的状态。而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可利用非甲基化的启动子来进行转录表达,即使在相邻的非转录区是高度甲基化的,其启动子仍然可以起始转录并被调控。
DNA甲基化知识概述
u2003u2003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可遗传的表观遗传修饰,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过程中,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编码基因仅仅占一小部分,例如在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基因还不到2%,那么在大量非编码DNA存在的情况下,实现精确控制基因的表达,降低周围的转录噪音对生物体至关重要,而DNA甲基化则为非编码DNA的长期沉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抑制机制。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癌变有着密切的联系。DNA甲基化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甲基化的CpG岛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以较高的频率脱氨基变成胸腺嘧啶,造成基因突变;二是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由于超甲基化而沉默;三是癌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而活化;四是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使转座子、重复序列活化导致染色体稳定性下降。这些因素是导致肿瘤发展、转移、恶化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DNA总体甲基化水平和特定基因甲基化程度改变可作为肿瘤诊断指标。正是由于DNA甲基化在维持正常细胞的功能、基因组结构稳定、遗传印记、胚胎发育、及肿瘤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的作用,所以在科研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u2003u2003在基因组所有甲基化的碱基中占比最多的是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动物中占比为98%左右,由DNA甲基转移酶家族(Dnmts)催化甲基从S-腺嘌呤甲硫氨酸(SAM)转移至胞嘧啶残基的第五个碳而形成。与此同时,5mC可以在氧化蛋白TET的作用下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mC),进一步在TET的氧化下转化为5-甲酰基胞嘧啶(5-fC),最终在TET的氧化下转化为5-羧基胞嘧啶(5-caC)。在基因组中含有很多CpG结构,60%~ 90% 的CpG 都被甲基化,未甲基化的CpG 成簇地组成CpG 岛,位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和转录起始点。关于甲基化的维持只要受DNMT1和UHRF1两个蛋白控制,用于在DNA复制时让新生成的链维持原有的甲基化模式。目前,在植物中,主要存在两种去甲基化方式,一是被动去甲基化,即DNA复制时新生成的链丢失甲基化;二是主动去甲基化,在DNA糖基化酶(DME)和ROS1的作用下,通过碱基错配修复途径(BER)去除甲基化。在哺乳动物中,被动去甲基化与植物相同,而DNA修复酶-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DG)在DNA主动去甲基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关于主动去甲基化的过程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u2003u2003目前,关于DNA甲基化的测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蛋白质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富集方法,该类方法类似ChIP-seq,可以将甲基化区域富集下来,然后测序分析甲基化情况,该类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不是单碱基分辨率水平,因为富集到只是区间没法确定具体是哪一个位置发生了甲基化。如果只是想知道某些区域是否发生甲基化,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那么用该类方法就很方便;二是以C碱基转化为T碱基为基础的测序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该类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种技术,一种是将未甲基化的C碱基转化为T,另一种是将甲基化的C碱基转化为T。目前市场上还是以未甲基化的C碱基做转化的方法为主流,这其中以重亚硫酸盐处理的方法被大家认为是甲基化测序的“金标准”。该类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甲基化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单碱基的水平,再结合NGS的高通量特点,让科研人员很容易就能得到全基因组上的甲基化图谱。虽然优势很明显,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DNA的破坏,亚硫酸盐处理的反应条件比较剧烈,高温高酸的条件下会使很多DNA序列发生降解,使得DNA序列的多样性下降。为了达到很好的建库效果就需要高质量高有浓度的DNA样本;2、亚硫酸盐处理方法依赖未碱基化的C碱基转化为T碱基,而基因组范围内95%左右都是为甲基化的C,转化后导致文库碱基严重失衡,对测序结果造成影响,故这类文库上机测序时需要参入一定比例的Phix文库。同时,如果C->T的转化效率低,由于其基数很大也会造成很高的假阳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将甲基化的C转碱基化为T的方法崭露头角脚,这些技术的天然优势就是甲基化的C碱基本身占比就很少,而且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基本不会引起DNA降解保持很好的序列多样性和复杂度,通过测定C->T转化有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感觉”,可以降低假阳性的产生。Bisulfite-free技术也在发展。虽然这些技术还不很成熟,但其优势却很明显,未来技术成有所突破一定会让其成为主流。 u2003u2003通过对DNA甲基化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梳理,自己从中有所收获。个人觉得了解一个方面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找一些好的综述来阅读。关于DNA甲基化,下面给出了一篇不错的综述,虽然文章发表于2014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有些年限,但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里面的内容还是属于比较经典的,值得一看。今天就分享到这了~~~
DNA变性,碱基甲基化修饰会改变吗?
DNA的变性和碱基甲基化修饰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因此它们对DNA分子的影响是不同的。DNA的变性是指DNA分子的双链结构被破坏,使其变为单链,这种变性可以被高温、酸碱度改变、有机溶剂等因素诱导。DNA变性过程中,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并没有改变,但DNA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而DNA的碱基甲基化修饰是指DNA分子中的某些碱基被甲基基团修饰,这种修饰通常发生在胞嘧啶(C)基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或在腺嘌呤(A)基上形成N6-甲基腺嘌呤(N6-mA)。DNA碱基甲基化修饰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表达、细胞分化和发育等过程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碱基甲基化修饰是一种化学修饰,不会导致DNA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在DNA的变性过程中,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不会发生改变,而在碱基甲基化修饰过程中,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
DNA甲基化具体解释?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 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什么是DNA甲基化及其机制?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存在于所有高等生物中。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5-甲基胞嘧啶、N6-甲基腺嘌呤、7-甲基鸟嘌呤。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两种甲基化酶活性:日常型甲基转移酶:对半甲基化的DNA有较高的亲和力,特异性强从头合成型甲基转移酶:不需要母链指导,但速度很慢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的机理: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抑制了转录因子与启动区DNA的结合效率。
DNA甲基化的内容、功能、检测及其研究方法
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是由德国EIP公司(Epigenomics)研发的一项基于基因靶点是否出现甲基化表达变化的肿瘤超早期液体活检技术,该技术在与欧洲多家权威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后,获得了欧盟CE认证,在欧洲被广泛运用到肿瘤的超早期筛查和临床诊断中。之后德国EIP公司将技术授权给美国博尔诚公司(BioChain Institute Inc.)共同开发针对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等癌症种类的检测试剂,并且与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AndersonCancerCenter)共同进行临床试验,在美获得了美国药监局FDA认证,该项技术于2016年被列入了美国疾病预防工作委员会(USPSTF)的筛查项目指南中,作为美国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癌症超早期筛查项目之一。2014年美国博尔诚进入中国后,在北京成立博尔诚医学检验公司,与国内几十家顶级医院进行临床合作试验,试验人群超过100万例,并于2015年8月获得国家食药监局CFDA认证,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到国内多家顶级三甲医院中(北京301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安西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被运用于癌症超早期以及早期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学意义。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癌症早期筛查技术之一,只需10-13毫升血液就可以查出体内的肿瘤各阶段变化,对于肿瘤的早筛、早诊断、早治疗有重大的帮助和意义。
什么是DNA甲基化及其机制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甲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从常规的B-DNA向Z-DNA的过渡,由于Z-DNA结构收缩,螺旋加深,使许多蛋白质因子赖以结合的原件缩入大沟而不利于转录的起始,导致基因失活。另外,序列特异性甲基化结合蛋白(MBD/MeCP)可与启动子区的甲基化CpG岛结合,阻止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作用,从而阻抑基因转录过程。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真核生物中dna的甲基化普遍存在.以下哪个关于dna甲基化的描述是错误的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真核生物中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即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的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重新活化和表达。这种DNA修饰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脊椎动物DNA甲基化状态与生长发育调控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在肿瘤发生时,抑癌基因CpG岛以外的CpG序列非甲基化程度增加,CpG岛中的CpG则程高度的甲基化状态,导致抑癌基因表达的下降。原核生物中甲基化多发生在CCA/TGG和GATC序列;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CpG位点上;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只发生在CpG岛的胞嘧啶,植物甲基化发生在CpG和CpNpG。甲基化会使胞嘧啶转为5-甲基胞嘧啶,CpG位点在基因组是不常见的,主要密集于接近基因启动子的位置,统称为CpG岛。CpG位点的甲基化可以对基因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哺乳动物中,CpG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仅有1%,远低于的其它双核苷酸序列。但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中CpG序列密度很高,可以达均值的5倍以上即所谓的CpG岛。通常,CpG岛大约含有500多个碱基,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或第一个外显子区。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约有4万个CpG岛,而且只有CpG岛的胞嘧啶能够被甲基化。
DNA与RNA的区别?
DNA是双螺旋结构,RNA是单螺旋结构的。 具体解释如下: RNA指 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没有分支的长链。分子量比DNA小,但在大多数细胞中比DNA丰富。RNA主要有3类,即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和转移RNA(tRNA)。这3类RNA分子都是单链,但具有不同的分子量、结构和功能。 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植物病毒总是含RNA。近些年在植物中陆续发现一些比病毒还小得多的浸染性致病因子,叫做类病毒。类病毒是不含蛋白质的闭环单链RNA分子,此外,真核细胞中还有两类RNA,即不均一核RNA(hnRNA)和小核RNA(snRNA)。hnRNA是mRNA的前体;snRNA参与hnRNA的剪接(一种加工过程)。自1965年酵母丙氨酸tRNA的碱基序列确定以后,RNA序列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改进。目前除多种tRNA、5SrRNA、5.8SrRNA等较小的RNA外,尚有一些病毒RNA、mRNA及较大RNA的一级结构测定已完成,如噬菌体MS2RNA含3569个核苷酸。 DNA 指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 分布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 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种碱基。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6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其碱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碱基序列中。1975年美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和英国的桑格(F.Sanger)分别创立了DNA一级结构的快速测定方法,他们为此共获198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自那时以后,测定方法又不断得到改进,已有不少DNA的一级结构已确立。如人线粒体环DNA含有16569个碱基对,λ噬菌体DNA含有48502个碱基对,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含134525个碱基对,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含155844个碱基对等。现在美国已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人类DNA分子中全部约30亿个核苷酸对序列测定出来。 二级结构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纤维的基本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后来这个模型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并用以解释复制、转录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经深入研究,发现因湿度和碱基序列等条件不同,DNA双螺旋可有多种类型,主要分成A、B和Z3大类,其主要参数差别如下表。 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这种构型适合多核苷酸链的嘌呤嘧啶交替区。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镜法直接观察到双螺旋DNA。
什么是 DNA 甲基化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甲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从常规的B-DNA向Z-DNA的过渡,由于Z-DNA结构收缩,螺旋加深,使许多蛋白质因子赖以结合的原件缩入大沟而不利于转录的起始,导致基因失活。另外,序列特异性甲基化结合蛋白(MBD/MeCP)可与启动子区的甲基化CpG岛结合,阻止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作用,从而阻抑基因转录过程。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
为什么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
与dna甲基化不相关的基因
DNA甲基化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观遗传现象。一般起到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甲基化的DNA主要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非编码区,DNA 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在DNA分子的碱基上添加甲基,一般是在胞嘧啶核苷的嘧啶环5位上进行甲基化,即5-甲基胞嘧啶(5-mC)。当然也存在其他位置的甲基化。5-甲基胞嘧啶;N6-甲基腺嘌呤;7-甲基鸟嘌呤DNA及组蛋白的甲基化是非活性状态染色质的特征。真核生物中,5-甲基胞嘧啶主要出现在CpG二核苷酸序列上,由于CpG通常成串出现在DNA中,长度一般为1-2kb,所以这段序列被称为CpG岛。CpG岛主要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附近,表达量高的基因启动子附近的CpG岛通常不会甲基化。 研究表明,CpG 岛的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而非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活化相关联。DNA 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的机理DNA甲基化会引起DNA的构象发生变化,影响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转录因子无法结合或者结合效率下降,从而达到抑制基因表达。从另一方面,DNA甲基化同样有识别甲基化的蛋白会和甲基化的DNA结合,进一步使转录因子无法正常结合。DNA甲基化会导致染色体失活在一些生物中存在剂量补偿效应(会有另一篇专栏介绍这个效应),染色体会通过DNA的甲基化等一些方式进行失活。比如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的X失活中心的失活基因Xist会发生甲基化。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生物考研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展开阅读全文33分享推荐文章Ron Lemen 画出运动中的身体学习 · 49阅读利用XFLR5进行无人机气动数据分析学习 · 226阅读直播回放 | 无人机集群建模与分析学习 · 73阅读加载中...打开bilibili,查看全部评论打开App
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DNA甲基化发生于DNA的CpG island (CG序列密集区)。发生甲基化后,那段DNA就可以和甲基化DNA结合蛋白相结合。结合后DNA链发生高度的紧密排列,其他转录因子,RNA合成酶都无法再结合了,所以这段DNA的基因就无法得到表达了。一般研究中所涉及的DNA甲基化主要是指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的甲基化过程,其产物称为5—甲基胞嘧啶(5—mC),是植物、动物等真核生物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发现的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的唯一形式。扩展资料由于Dnmtl和Dnmt3基因家族没有针对CpG二核苷酸序列的特异性,人们因此提出了DNA甲基化转移酶发现靶位点的机制。首先,甲基化转移酶并不是同等地接近所有染色体区域。具有染色体重构和DNA螺旋酶活性的蛋白质能调节哺乳动物细胞内DNA甲基化,如SNF2家族2个成员ATRX和Lsh;其次,附件因子(蛋白质、RNA等)能召集DNA甲基化转移酶到特定基因组序列或染色体结构中,如pRB蛋白等能够与Dnmtl作用,在S期晚期将它召集到高度甲基化的异染色质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甲基化
又是知道什么是DNA甲基化及其机制?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真核生物中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即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的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重新活化和表达。这种dna修饰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脊椎动物dna甲基化状态与生长发育调控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在肿瘤发生时,抑癌基因cpg岛以外的cpg序列非甲基化程度增加,cpg岛中的cpg则程高度的甲基化状态,导致抑癌基因表达的下降。原核生物中甲基化多发生在cca/tgg和gatc序列;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cpg位点上;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只发生在cpg岛的胞嘧啶,植物甲基化发生在cpg和cpnpg。甲基化会使胞嘧啶转为5-甲基胞嘧啶,cpg位点在基因组是不常见的,主要密集于接近基因启动子的位置,统称为cpg岛。cpg位点的甲基化可以对基因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哺乳动物中,cpg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仅有1%,远低于的其它双核苷酸序列。但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中cpg序列密度很高,可以达均值的5倍以上即所谓的cpg岛。通常,cpg岛大约含有500多个碱基,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或第一个外显子区。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约有4万个cpg岛,而且只有cpg岛的胞嘧啶能够被甲基化。
DNA是什么样的分子?
DNA也叫脱氧核糖核酸,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由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含氮碱基组成。在连接时,上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和下一个核苷酸的羟基形成磷酸二酯键。在核苷酸链的两端,会分别多出一个磷酸基团或者羟基。磷酸端是 5‘ 端,羟基端是 3" 端。扩展资料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伽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个长DNA分子,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脱氧核糖是由已掺入核苷酸内的核糖形成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脱氧核糖
为什么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
dna甲基化是什么意思
dna甲基化的意思是: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DNA甲基化反应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2条链均未甲基化的DNA被甲基化,称为从头甲基化(denovo methylation);另一种是双链DNA的其中一条链已存在甲基化,另一条未甲基化的链被甲基化,这种类型称为保留甲基化(maintenance methylation)。酶分类:DNA甲基化酶分为2类:即维持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l或维持甲基化酶)和从头甲基化酶。根据序列的同源性和功能,真核生物DNA甲基化转移酶又分为4类:Dnmtl/METl、Dnmt2、CMTs和Dnmt3。DnmtliiMETl类酶参与CG序列甲基化的维持。CMTs类酶仅发现在植物中,主要特征是它的催化区T和Ⅳ包埋染色体的主区,并且特异性地维持CG序列的甲基化。Dnmt:3类酶在小鼠、人类和斑马鱼中得到鉴定。Dnmt3a和Dnmt3b在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中高度表达,但在体细胞中表达水平很低。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从头甲基化,但对维持甲基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负责重复序列的甲基化。原理:DNA甲基化(3)DNA甲基化是最早被发现、也是研究最深入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一。广义上的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作为甲基供体,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方式获得一个甲基基团的化学修饰过程。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发生在胞嘧啶的C5位、腺嘌呤的N6位及鸟嘌呤的N7位等位点。一般研究中所涉及的DNA甲基化主要是指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的甲基化过程,其产物称为5甲基胞嘧啶(5mC),是植物、动物等真核生物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发现的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的唯一形式。DNA甲基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修饰状态,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可随DNA的复制过程遗传给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
DNA的变性的特点是什么?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如加热,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变性。监测是否发生变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变化。解链过程中,吸光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DNA的增色效应。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Tm值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为什么变性核酸有增色效应?而同摩尔数的非变性DNA比非变性RNA在260nm的消光值
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组成成分中都有嘌呤、嘧啶碱基,这些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C-C=C-C=C-),在紫外光区的250-280nm处有强烈的光吸收作用,最大吸收值在260nm左右。常利用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进行核酸的定量测定。
为什么DNA变性会吸收更多UV光
增色效应或高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DNA 分子具有吸收 250 - 280nm 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 . DNA 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 , 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 " 束缚 " 了这种作用.变 性 DNA 的双链解开 , 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 , 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 260nm 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 , 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 , 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 , 如大肠杆菌 DNA 经热变性后 , 其 260nm 的光密度值可增加 40% 以上 , 其它不同来源的 DNA 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 20 - 30% 之间. 明天考试加油!
根据核酸的吸收光谱,如何判断DNA的变性和复性?
DNA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1.变性,这是DNA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①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DNA变性只涉及二级结构改变,不伴随一级共价键的断裂。②监测DNA是否变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收光值变化。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故DNA变性,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③DNA的变性从开始到解链完全,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增加值的50%时的温度叫做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 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 G+C的比例相关也与DNA分子大小及变性条件有关,G C的比例越高,DNA分子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大。④加热、低盐及强酸、强碱均可使DNA变性。 2.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比Tm值低 25℃ 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3.DNA复性的实际应用——杂交:通过变性DNA的复性性质,我们可知道,DNA单链之间、RNA单链之间、一条DNA和一条RNA链之间只要存在序列互补配对区域,不管是整条链互补,还是部分序列互补,即可重新形成整条双链或部分双链,这即为核酸分子杂交,这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比如:可用于在基因组中对特异基因的定位及检测,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等,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的都是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如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包括PCR技术等。
为什么DNA变性会吸收更多UV光
增色效应或高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DNA 分子具有吸收 250 - 280nm 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 。 DNA 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 , 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 " 束缚 " 了这种作用。变 性 DNA 的双链解开 , 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 , 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 260nm 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 , 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 , 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 , 如大肠杆菌 DNA 经热变性后 , 其 260nm 的光密度值可增加 40% 以上 , 其它不同来源的 DNA 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 20 - 30% 之间。明天考试加油!!!!
为什么一个DNA样品去螺旋之后紫外吸收增加?
这是生物化学中的增色效应或称高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去螺旋的DNA已经变性了。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具有吸收250-280nm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 。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束缚”了这种作用。变性DNA的双链解开,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 , 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 260nm 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 , 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 , 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 , 如大肠杆菌 DNA 经热变性后 , 其 260nm 的光密度值可增加 40% 以上 , 其它不同来源的 DNA 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 20 - 30% 之间。
请问:DNA为什么带负电?
因为DNA含有磷酸残基,而磷酸残基带负电。扩展资料:1、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 )。2、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由核苷酸重复排列组成的长链聚合物,宽度约22到24埃(2.2到2.4纳米),每一个核苷酸单位则大约长3.3埃(0.33纳米)。在整个脱氧核糖核酸聚合物中,可能含有数百万个相连的核苷酸。例如人类细胞中最大的1号染色体中,就有2亿2千万个碱基对。通常在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形成两条互相配对并紧密结合,且如藤蔓般地缠绕成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每个核苷酸分子的其中一部分会相互连结,组成长链骨架;另一部分称为碱基,可使成对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相互结合。所谓核苷酸,是指一个核苷加上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核苷则是指一个碱基加上一个糖类分子。3、脱氧核糖核酸骨架是由磷酸与糖类基团交互排列而成。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糖类分子为环状的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的一种。磷酸基团上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接在五碳糖的3号及5号碳原子上,形成磷酸双酯键。这种两侧不对称的共价键位置,使每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皆具方向性。双螺旋中的两股核苷酸互以相反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称为反平行。脱氧核糖核酸链上互不对称的两末端一边叫做5"端,另一边则称3"端。脱氧核糖核酸与RNA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组成糖分子的不同,DNA为2-脱氧核糖,RNA则为核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DNA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DNA 分子
DNA变性是指DNA分子中什么的破坏?
这是我的竞赛笔记:DNA变性(denaturation) DNA变性指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 1)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 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3)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希望有用呵呵PS留
何谓dna变性复性,解释和dna杂交的关系
DNA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1.变性,这是DNA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①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DNA变性只涉及二级结构改变,不伴随一级共价键的断裂。②监测DNA是否变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收光值变化。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故DNA变性,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③DNA的变性从开始到解链完全,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增加值的50%时的温度叫做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 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 G+C的比例相关也与DNA分子大小及变性条件有关,G+C的比例越高,DNA分子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大。④加热、低盐及强酸、强碱均可使DNA变性。 2.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比Tm值低 25℃ 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3.DNA复性的实际应用——杂交:通过变性DNA的复性性质,我们可知道,DNA单链之间、RNA单链之间、一条DNA和一条RNA链之间只要存在序列互补配对区域,不管是整条链互补,还是部分序列互补,即可重新形成整条双链或部分双链,这即为核酸分子杂交,这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比如:可用于在基因组中对特异基因的定位及检测,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等,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的都是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如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包括PCR技术等。
DNA变性后浮力密度升高的机理?
DNA变性常伴随一些物理性质的改变,如黏度降低,浮力密度增加,尤其重要的是光密度的改变。变性后的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①溶液黏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则是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黏度因此而明显下降。②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象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③增色效应。相关应用:DNA变性,也可用于检测两个不同的DNA序列之间之序列差异。将DNA加热和变性成单链状态,并将该混合物冷却使可以重新进行杂交。杂交分子的相似序列中如果互补序列有差异,则会导致碱基配对中断。在基因组范围中,该方法已被用于估算两物种之间遗传距离的研究,称为DNA-DNA杂交。在其中的单个分区的DNA,变性梯度凝胶和温度梯度凝胶可用于检测此两个序列,此法称为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为表现较小差异时使用的方法。
dna与rna的差别有哪些?
一、区别:1、DNA的组成碱基是ATGC,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组成碱基是AUGC,单位是核糖核苷酸。2、DNA是双螺旋结构,属于遗传物质。RNA一般是单链,不作为遗传物质。3、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形成的一条单链,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向表型转化过程中的桥梁。4、与DNA不同,RNA一般为单链长分子,不形成双螺旋结构,但是很多RNA也需要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一定的二级结构乃至三级结构来行使生物学功能。RNA的碱基配对规则基本和DNA相同,不过除了A-U、G-C配对外,G-U也可以配对。5、在病毒方面,很多病毒只以RNA作为其唯一的遗传信息载体(有别于细胞生物普遍用双链DNA作载体)。6、RNA中的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内容按照细胞核中的DNA所转录,tRNA是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组分,是蛋白质合成的工作场所。二、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三、相对而言其他的蛋白质则只能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专一性结合。大多数关于此类蛋白质的研究集中于各种可调控转录作用的转录因子。这类蛋白质中的每一种,都能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结合,进而活化或抑制位于启动子附近序列的基因转录作用。四、转录因子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可以直接或经由其他中介蛋白质的作用,而与负责转录的RNA聚合酶结合,再使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并开启转录作用。第二种则与专门修饰组织蛋白的酵素结合于启动子上,使脱氧核糖核酸模板与聚合酶发生接触的难度改变。扩展资料:一、RNA:1、在细胞中,根据结构功能的不同,RNA主要分三类,即tRNA、rRNA,以及mRNA。mRNA是依据DNA序列转录而成的蛋白质合成模板;tRNA是mRNA上遗传密码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部分,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机械。2、细胞中还有许多种类和功能不一的小型RNA,像是组成剪接体(spliceosome)的snRNA,负责rRNA成型的snoRNA,以及参与RNAi作用的miRNA与siRNA等,可调节基因表达。而其他如I、II型内含子、RNase P、HDV、核糖体RNA等等都有催化生化反应过程的活性,即具有酶的活性,这类RNA被称为核酶。二、DNA:1、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人身体内细胞的原子物质。每个原子有46个染色体,另外,男性的精子细胞和女性的卵子,各有23个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这46个原子染色体就制造一个生命,因此,每人从生父处继承一半的分子物质,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2、DNA检验可弥补血清学方法的不足,故受到了法医物证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NA、百度百科-DNA
7. DNA变性的理化性质改变 A 溶液粘度降低 D 260nm波长处的光吸收增加
是发生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DNA 变性 是化学变化 增色效应也是化学变化 双链都打开了,不是理化性质。
DNA的变性和复性
DNA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1.变性,这是DNA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①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DNA变性只涉及二级结构改变,不伴随一级共价键的断裂.②监测DNA是否变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收光值变化.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故DNA变性,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③DNA的变性从开始到解链完全,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增加值的50%时的温度叫做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 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 G+C的比例相关也与DNA分子大小及变性条件有关,G+C的比例越高,DNA分子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大.④加热、低盐及强酸、强碱均可使DNA变性. 2.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比Tm值低 25℃ 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3.DNA复性的实际应用——杂交:通过变性DNA的复性性质,我们可知道,DNA单链之间、RNA单链之间、一条DNA和一条RNA链之间只要存在序列互补配对区域,不管是整条链互补,还是部分序列互补,即可重新形成整条双链或部分双链,这即为核酸分子杂交,这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比如:可用于在基因组中对特异基因的定位及检测,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等,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的都是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如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包括PCR技术等.
请问什么叫DNA的热变性?它有什么特征?
DNA的热变性是指DNA分子在加热条件下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特征有:DNA溶液粘度降低、DNA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增色效应).
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有什么意义?
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意义: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DNA的紫外峰值问题
1.DNA 又称为脱氧核氧核酸2. 增色效应或高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DNA 分子具有吸收 250 - 280nm 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 。 DNA 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 , 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 " 束缚 " 了这种作用。变 性 DNA 的双链解开 , 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 , 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 260nm 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 , 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 , 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 , 如大肠杆菌 DNA 经热变性后 , 其 260nm 的光密度值可增加 40% 以上 , 其它不同来源的 DNA 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 20 - 30% 之间。http://baike.baidu.com/view/213470.htmDNA 被核酸外切酶左右后,并未发生变形,所以理论上应该不会出现增色效应。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
DNA可以完成复制的过程,这样才能传递遗传信息。双螺旋的双链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如果某些碱基因为一些原因突变,生物体就可以根据另一条链的信息来修复这个突变。所以DNA的稳定性要高于RNA和蛋白质,可以使生物保持遗传的稳定。扩展资料:DNA是高分子聚合物,其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
DNA复性的重要标志是?
紫外吸收降低,即减色效应。DNA 分子中含共轭双键的嘌呤和嘧啶有紫外吸收峰,在DNA变性时,两条互补的双链会解开,嘌呤和嘧啶会暴露,紫外吸收峰增加称增色效应。DNA的复性指变性DNA 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嘌呤和嘧啶由于双螺旋的碱基堆积力的作用使紫外吸收减少。
DNA的紫外峰值问题
第一,脱氧核苷酸吸收峰不是260nm,因为DNA和脱氧核苷酸不是一种物质。第二,经过核酸外切酶作用后,DNA不会出现增色效应,增色效应是DNA变成单链后出现的,而DNA变成单链就要切断碱基氢键,而核酸外切酶切的不是氢键,所以不会。
甲基绿一派洛宁染色剂的作用是( )A.仅使DNA呈现绿色B.仅使RNA呈现红色C.只能使一种物质呈现特定
A、不仅能使DNA呈绿色,也能使RNA呈红色,A错误;B、不仅能使RNA呈红色,也能使DNA呈绿色,B错误;C、可以使DNA和RNA这两种物质都呈现特定的颜色,C错误;D、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派洛宁能使RNA呈红色,D正确.故选:D.
可以只加甲基绿观察dna吗
不可以。甲基绿不但可以和DNA结合,也可以和RNA结合。我们在观察DNA和RNA分布时用到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 的混合燃料,因为同时使用的甲基绿和DNA亲和力强,而吡罗红和RNA亲和力强,因此可以加以区别。如果用甲基绿单独染色观察的话,细胞核内外均会呈现绿色,当然颜色深浅有所区别。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试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的分析(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1、实验原理的分析(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1、实验原理的分析(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1.材料的选择 ① 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 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 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 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 ① 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② 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实验原理的分析(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什么DNA的增色效应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解释为什么双链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增加(增色效应)?
【答案】:物质在溶剂化、取代反应、氢键断裂等变化时会改变对光的吸收。DNA变性时氢键被打断,并影响碱基堆积,因而造成对紫外光吸收的增加。
为什么DNA在260nm区紫外线吸光度值升高会产生增色效应
你好!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组成成分中都有嘌呤、嘧啶碱基,这些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C-C=C-C=C-),在紫外光区的250-280nm处有强烈的光吸收作用,最大吸收值在260nm左右。常利用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进行核酸的定量测定。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名词解释 增色效应 DNA变性 糖酵解
增色效应就是DNA变性时吸光度增加的现象DNA变性就是DNA空间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糖酵解是葡萄糖水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DNA变性后有哪些特点
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特点: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1)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3)增色效应(hyperchromic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Dna变性和复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DNA变性和复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独特而稳定的双螺旋结构(符合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规律)。1、变性:这是DNA最重要的一个性质.①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DNA变性只涉及二级结构改变,不伴随一级共价键的断裂.②监测DNA是否变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收光值变化.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故DNA变性,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③DNA的变性从开始到解链完全,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增加值的50%时的温度叫做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的比例相关也与DNA分子大小及变性条件有关,G+C的比例越高,DNA分子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大.④加热、低盐及强酸、强碱均可使DNA变性.2、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比Tm值低25℃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为什么DNA变性会吸收更多UV光
为什么DNA变性会吸收更多UV光DNA变性指核酸双螺旋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DNA复性指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分开的两条双链重新缔合为双螺旋结构.性质的改变主要有:260nm紫外吸收值增高,即增色效应;DNA粘度降低,浮力密度升高,生物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1)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3)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DNA和RNA的区别有哪些?
一、区别:1、DNA的组成碱基是ATGC,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组成碱基是AUGC,单位是核糖核苷酸。2、DNA是双螺旋结构,属于遗传物质。RNA一般是单链,不作为遗传物质。3、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形成的一条单链,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向表型转化过程中的桥梁。4、与DNA不同,RNA一般为单链长分子,不形成双螺旋结构,但是很多RNA也需要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一定的二级结构乃至三级结构来行使生物学功能。RNA的碱基配对规则基本和DNA相同,不过除了A-U、G-C配对外,G-U也可以配对。5、在病毒方面,很多病毒只以RNA作为其唯一的遗传信息载体(有别于细胞生物普遍用双链DNA作载体)。6、RNA中的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内容按照细胞核中的DNA所转录,tRNA是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组分,是蛋白质合成的工作场所。二、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三、相对而言其他的蛋白质则只能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专一性结合。大多数关于此类蛋白质的研究集中于各种可调控转录作用的转录因子。这类蛋白质中的每一种,都能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结合,进而活化或抑制位于启动子附近序列的基因转录作用。四、转录因子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可以直接或经由其他中介蛋白质的作用,而与负责转录的RNA聚合酶结合,再使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并开启转录作用。第二种则与专门修饰组织蛋白的酵素结合于启动子上,使脱氧核糖核酸模板与聚合酶发生接触的难度改变。扩展资料:一、RNA:1、在细胞中,根据结构功能的不同,RNA主要分三类,即tRNA、rRNA,以及mRNA。mRNA是依据DNA序列转录而成的蛋白质合成模板;tRNA是mRNA上遗传密码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部分,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机械。2、细胞中还有许多种类和功能不一的小型RNA,像是组成剪接体(spliceosome)的snRNA,负责rRNA成型的snoRNA,以及参与RNAi作用的miRNA与siRNA等,可调节基因表达。而其他如I、II型内含子、RNase P、HDV、核糖体RNA等等都有催化生化反应过程的活性,即具有酶的活性,这类RNA被称为核酶。二、DNA:1、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人身体内细胞的原子物质。每个原子有46个染色体,另外,男性的精子细胞和女性的卵子,各有23个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这46个原子染色体就制造一个生命,因此,每人从生父处继承一半的分子物质,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2、DNA检验可弥补血清学方法的不足,故受到了法医物证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NA、百度百科-DNA
DNA变性中的增色效应与OD值测DNA含量的关系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即260nm处的OD值)增强的效应。DNA变性后,双螺旋结构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这样,DNA在溶液中就能更为分散开,其碱基上所带的嘌啉或嘧啶中的苯环就能够更为充分的吸收260nm处的紫外光了(苯环的吸收峰就在260nm处)。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我翻阅了3本不同版本的《生物化学》,都没有对此的解释。
DNA变性后浮力密度升高的机理?
DNA变性常伴随一些物理性质的改变,如黏度降低,浮力密度增加,尤其重要的是光密度的改变。变性后的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①溶液黏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则是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黏度因此而明显下降。②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象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③增色效应。相关应用:DNA变性,也可用于检测两个不同的DNA序列之间之序列差异。将DNA加热和变性成单链状态,并将该混合物冷却使可以重新进行杂交。杂交分子的相似序列中如果互补序列有差异,则会导致碱基配对中断。在基因组范围中,该方法已被用于估算两物种之间遗传距离的研究,称为DNA-DNA杂交。在其中的单个分区的DNA,变性梯度凝胶和温度梯度凝胶可用于检测此两个序列,此法称为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为表现较小差异时使用的方法。
DNA的共轭双键是什么?(增色效应)
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碱基,脱氧核糖,磷酸组成。碱基中有共轭双键,在260纳米处有吸光度值。所以加热使DNA双链打开,氢键断裂,碱基暴露,在260纳米处有吸收峰。
关于dna变性后特点的描述,哪一点是不对的
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特点: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1)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3)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什么叫DNA的热变性?它有什么特征
DNA的热变性是指DNA分子在加热条件下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变性后的DNA的特征:1、溶液黏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则是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黏度因此而明显下降。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象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3、增色效应。扩展资料DNA变性,也可用于检测两个不同的DNA序列之间之序列差异。将DNA加热和变性成单链状态,并将该混合物冷却使可以重新进行杂交。杂交分子的相似序列中如果互补序列有差异,则会导致碱基配对中断。在基因组范围中,该方法已被用于估算两物种之间遗传距离的研究,称为DNA-DNA杂交。在其中的单个分区的DNA,变性梯度凝胶和温度梯度凝胶可用于检测此两个序列,此法称为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为表现较小差异时使用的方法。DNA熔解的也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在聚合酶链式反应。DNA的熔解温度也可被用作用于均衡的一组分子的杂交优势,例如的寡核苷酸探针DNA微阵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变性
dNTPs、ssDNA、dsDNA分别是什么意思
呵呵 第一个是指脱氧核苷酸的意思,n是指a,t,g,c四中的任意。一般是做pcr的时候加的合成链的原料,是核酸链的单元。第二个是单链DNA,single strand的缩写。第三个是双链DNA,double strand的缩写。总得说来就是比较DNA的这三种形式在变性过程中在紫外光260nm处的光吸收值的区别。不知道这位同学是不是学生物的啊?如果不是解释起来可能你也不好懂啊。这个应该就是一种比较吧,因为核苷酸在260nm处都有特征光吸收的,就像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有特征吸收一样。一个是嘌呤嘧啶环的特征吸收,另一个是苯环。呵呵 多给点分吧
双链dna变为单链后吸光度变化多少
260mm。根据查询化学官网得知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DNA变性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在260mm处吸光度增加的现象即增色效应。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在260mm处吸光度降低的现象即减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