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构成dna分子的戊糖是什么

戊糖也就是五碳糖的意思,在DNA中即指的是脱氧核糖。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单核苷酸又由3种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即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各一分子组成。 DNA分子特性 稳定性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多样性 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具有4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4种,即10种。 特异性 不同的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戊糖的区别给DNA和RNA带来的影响

戊糖给DNA和RNA带来的影响区别在遗传。戊糖和含氮碱基都有区别:dna的是脱氧核糖(分子式少一个O)rna的是核糖碱基上也有区别,dna是ATCG(AT配对),rna是AUCG(AU配对)。DNA的戊糖是脱氧核糖,而RNA的是核糖,还有就是DNA中有胸腺嘧啶,RNA中没有,它里面有尿嘧啶,DNA中没有。

构成dna的戊糖是什么

构成DNA的戊糖是脱氧核糖。DNA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单体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而每个核苷酸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所构成,所以构成DNA分子的戊糖是脱氧核糖。

构成dna分子的戊糖是什么

构成DNA分子的戊糖是:脱氧核糖。脱氧核糖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天然存在的是D-2-脱氧核糖,比D-核糖在2-位少一个氧原子。它是多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组成成分。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脱氧核糖与不同的碱基结合,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核苷酸以脱氧核糖和磷酸为骨架,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成长链,就是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了。核糖与脱氧核糖

DNA重组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基因重组需要一些酶,比如,限制酶、DNA连接酶还有载体,这是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采纳哦

如何区分重组dna和非重组dna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

为什么要进行重组DNA

重组基因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基因切割连接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基因的转移已经不再限于同一类物种之间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都可进行基因转移改变宿主遗传特性创造新品种系或新的生物材料。一是克隆目的基因,取得所需要的·DNA特异片段;二是将目的基因与DNA载体连接成重组DNA;三是将重组DNA引入细菌或动植物细胞内使其增殖;四是将表达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使目的基因表达相应的蛋白质或其他产物,从而育成动植物优良新品种(系)。

DNA重组和基因重组有什么区别?基因重组就是DNA重组么?

有区别基因重组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NDA分子的过程。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指的是整段DNA在细胞内或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换,并能在新的位置上复制、转录和翻译。DNA重组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

基因工程技术也称为DNA重组技术,其实施必须具备的四个必要条件是(  )A.目的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目的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运载体是基因工程必需具备的条件,但体细胞不一定是受体细胞,A错误;B、重组DNA是由目的基因和质粒重组形成的,RNA聚合酶是转录需要的酶,细胞中具有该种酶,因此不是基因工程必需的条件,B错误;C、mRNA是基因转录的产物,基因工程中不需要提供该物质,质粒是运载体中的一种,除了质粒还有动植物病毒和噬菌体衍生物,因此质粒不是基因工程中必须的,C错误;D、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属于工具酶,另外运载体、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中的必需具备的条件,D正确.故选:D.

生物染色体变异,DNA变异,染色体重组,DNA重组,DNA突变,有什么区别??谢谢!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染色体是由DNA分子也即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组成;所以染色体变异与DNA变异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发生变异,而变异和突变也是一个概念,所以 生物染色体变异、DNA变异、DNA突变三者无本质区别。染色体重组与DNA重组也是一样无本质区别。所以现在只要区别DNA变异和重组了变异是只DNA分子的组成成分、位置顺序发生变化,包括碱基的增减与顺序捣乱;重组是指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

重组DNA技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意义?

中心法则:http://baike.baidu.com/view/15948.html?wtp=tt由中心法则你可以知道重组的DNA可以表达新的蛋白,表达新的蛋白又可以调控DNA的转绿。我想我能给你提供的东西只有这么多。主要是你说的太大了。不好回答

什么是重组DNA技术?

这是用人工手段对DNA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的技术。包括对DNA分子的精细切割、部分序列的去除、新序列的加入和连接、DNA分子扩增、转入细胞的复制繁殖、筛选、克隆、鉴定和序列测定等等,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重组DNA技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限制酶和基因载体。重组DNA技术中所用的基因载体主要是质粒和温和噬菌体两类。1972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伯格等将动物病毒SV40的DNA与噬菌体P22的DNA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第一批重组体DNA分子。1973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等又将几种不同的外源DNA插入质粒pSC101的DNA中,并进一步将它们引入大肠杆菌中,从而开创了遗传工程的研究。

DNA重组技术是怎样的原理

原理是将两种DNA分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拼接到一起发挥作用。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例如,如果运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扩展资料:基因工程利用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各种生物的核酸(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改造、创造新特性的生物类型。从实质上讲,基因工程的定义强调了外源DNA分子的新组合被引入到一种新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这种DNA分子的新组合是按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的,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改造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

重组DNA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重组DNA技术使用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组DNA技术

DNA重组技术步骤是什么?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DNA重组技术怎样操作的?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重组dna技术包括哪些主要步骤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重组DNA技术使用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组DNA技术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______

是的。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或基因工程生物体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扩展资料:基因拼接的一些方法:1、粘性末端法,又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要求两种DNA分子具备同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产生互补的粘性末端。主要缺点是较难选择重组质粒,而且当外源DNA片段的长度超过载体DNA较多时,形成的重组质粒的转化率较低。2、多聚dA-dT或dG-dC接尾法,是用末端转移酶将两种线性DNA分子的3′端分别加上dA或dT (dG或dC)多聚体,通过多聚体互补而结合在一起,用DNA连接酶处理,形成共价闭合的重组DNA分子。1972年用这种方法将病毒DNA与噬菌体DNA重组在一起。3、平末端法,有些核酸内切酶切出的DNA分子是平末端,对DNA分子的单链末端亦可用核酸酶S1或DNA聚合酶Ⅰ来修平或补齐,然后用T4 DNA连接酶将不同片段连接起来。该法形成重组DNA分子的效率低,只及粘性末端法的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拼接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工程

DNA重组技术是怎样的原理 ,高中生物

最基本的原理是核酸内切酶的特异切割活性(高中一般只提粘性末端)和连接酶的链接活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通过使用特定的核酸内切酶,将目的片段和经改造后的特定载体(质粒、病毒核酸链,其上有特异的切割位点,转录启动、终止序列,以及用于筛选表达的序列)切割,形成能够互补的粘性末端,再通过连接酶进行聚合形成重组子。将重组质粒(以质粒为例)导入感受态细胞,培养,筛选,最后进行表达

基因工程与DNA重组的区别?

基因工程是一个大概念.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物体基因进行改造而具有人类所期望的性状. 基因重组是一个操作过程.是将外源的DNA插入到另一物种的基因组中去.基因重组是基因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1,基因工程中包含DNA重组这一步骤,0,

基因工程与DNA重组的区别

基因工程是一个大概念。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物体基因进行改造而具有人类所期望的性状。基因重组是一个操作过程。是将外源的DNA插入到另一物种的基因组中去。基因重组是基因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______

是的。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或基因工程生物体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扩展资料:基因拼接的一些方法:1、粘性末端法,又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要求两种DNA分子具备同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产生互补的粘性末端。主要缺点是较难选择重组质粒,而且当外源DNA片段的长度超过载体DNA较多时,形成的重组质粒的转化率较低。2、多聚dA-dT或dG-dC接尾法,是用末端转移酶将两种线性DNA分子的3′端分别加上dA或dT (dG或dC)多聚体,通过多聚体互补而结合在一起,用DNA连接酶处理,形成共价闭合的重组DNA分子。1972年用这种方法将病毒DNA与噬菌体DNA重组在一起。3、平末端法,有些核酸内切酶切出的DNA分子是平末端,对DNA分子的单链末端亦可用核酸酶S1或DNA聚合酶Ⅰ来修平或补齐,然后用T4 DNA连接酶将不同片段连接起来。该法形成重组DNA分子的效率低,只及粘性末端法的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拼接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工程

重组DNA技术包括哪些步骤?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重组DNA技术使用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组DNA技术

dna重组技术又称

重组DNA技术又称为()A . 染色体工程B . 染色体组工程C . 细胞质工程D . 基因工程E . 细胞融合参考答案: D

重组dna技术包括哪些主要步骤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重组dna技术包括哪些主要步骤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重组DNA技术使用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重组DNA技术使用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组DNA技术

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有什么区别?

1、基因重组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在人类的生殖细胞中发现的46条染色体,发生在生物体内基因的交换或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DNA重组: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外通过人工DNA重组可获得重组体DNA,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步骤。2、基因重组重组来源于染色体物质的物理交换,减数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有4份拷贝,所有的4份拷贝紧密相连,发生联会。这个结构称为二阶体,二阶体的每条染色体单元称为染色单体,染色体物质的两两交换就发生在不一样的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NA重组是基因组中或基因组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3、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双DNA链间进行物质交换。DNA重组:同源重组是指发生在两段同源序列之间的DNA片段交换。两段同源序列既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既可以位于两个DNA分子上,也可以位于一个DNA分子中。真核生物的同源染色体交换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细菌的转导和转化、噬菌体的重组都属于同源重组。扩展资料基因重组和DNA重组的意义1、参与DNA复制。2、参与DNA修复。3、参与基因表达调控。4、在真核细胞分裂时促进染色体正确分离。5、维持遗传多样性。6、在胚胎发育过程巾实现程序性基冈重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重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重组

质粒DNA重组技术怎么操作?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DNA重组技术中质粒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DNA重组技术中质粒的作用:携带重组DNA进入细胞。作用原理:质粒可以自我复制我表达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和dna重组的关系如何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基因工程和DNA重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DNA重组是一个概念,基因工程是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科学领域。

dna重组子的筛选鉴定有哪些步骤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ol>三、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ol>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典型的DNA重组实验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扩展资料: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工程 (生物学术语)

dna重组子的筛选鉴定有哪些步骤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DNA分子杂交与重组有何不同

DNA分子杂交: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在进行DNA分子杂交前,先要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再通过加热或提高pH的方法,将双链DNA分子分离成为单链,这个过程称为变性。然后,将两种生物的DNA单链放在一起杂交,其中一种生物的DNA单链事先用同位素进行标记。如果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存在互补的部分,旧能形成双链区。由于同位素被检出的灵敏度高,即使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形成百万分之一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DNAtechnique)又称遗传工程,在体外重新组合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并使它们在适当的细胞中增殖的遗传操作。这种操作可把特定的基因组合到载体上,并使之在受体细胞中增殖和表达

DNA怎样控制人体性状及发现历程

DNA通过控制合成RNA和蛋白质来控制人体性状DNA的发现历程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 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荚膜菌与活的无荚膜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膜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膜菌,并发现使无荚膜菌长出蛋白质荚膜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膜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膜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荚膜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加夫(1905--)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 克里克(1916一2004)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一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 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威尔金斯拿出一张富兰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 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加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吟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 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 沃森(左)和克里克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吟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吟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加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 富兰克林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 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的科学家们就证明DNA是不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 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利用生物规律造福于人类。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将要上升为带头学科的趋势。

dna上有许多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对吗

对的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DNA分子很长,其上面有许多个决定生物性状的片段,即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性状.故答案为:√.

DNA重组技术是怎样的原理

原理是将两种DNA分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拼接到一起发挥作用。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例如,如果运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扩展资料:基因工程利用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各种生物的核酸(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改造、创造新特性的生物类型。从实质上讲,基因工程的定义强调了外源DNA分子的新组合被引入到一种新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这种DNA分子的新组合是按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的,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改造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

DNA重组的理解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其发生在二倍体生物的每一个世代中。每条染色体的两份拷贝在有些位置可能具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通过互换染色体间相应的部分,可产生于亲本不同的重组染色体。重组来源于染色体物质的物理交换,减数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有4份拷贝,所有的4份拷贝紧密相连,发生联会。这个结构称为二阶体,二阶体的每条染色体单元称为染色单体,染色体物质的两两交换就发生在不一样的染色单体之间。扩展资料:基因重组的运用:1、2003年,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家公司宣布,采用基因技术,他们已经研制出能发荧光的小型热带鱼——这是一种“光芒四射”的荧光宠物鱼,属于斑马鱼类。该类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荧光斑马鱼被分别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或者珊瑚虫红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出绿光或红光。荧光鱼作为观赏鱼在市场上销售,是第一种上市的转基因动物。2、2007年,日本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的蓝色月季,用的是三色堇和鸢尾里的两个基因。蔷薇科的花没有产生蓝色的基因,想培育蓝色月季就只能依靠转基因技术。这些采用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蓝色的月季花就是后来被众多年轻人热捧的所谓“蓝色妖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重组

什么是重组DNA

dna分子重组(dnarecombination)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外通过人工dna重组可获得重组体dna,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步骤。

什么是重组DNA技术?

这是用人工手段对DNA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的技术。包括对DNA分子的精细切割、部分序列的去除、新序列的加入和连接、DNA分子扩增、转入细胞的复制繁殖、筛选、克隆、鉴定和序列测定等等,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重组DNA技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限制酶和基因载体。重组DNA技术中所用的基因载体主要是质粒和温和噬菌体两类。1972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伯格等将动物病毒SV40的DNA与噬菌体P22的DNA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第一批重组体DNA分子。1973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等又将几种不同的外源DNA插入质粒pSC101的DNA中,并进一步将它们引入大肠杆菌中,从而开创了遗传工程的研究。

重组dna技术包括哪些主要步骤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体外DNA重组是怎样操作的?

DNA的体外重组即用人工方法,使目的基因与载体相结合。对目的基因和载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从而产生互补黏性末端,再把两者放在较低的温度(56摄氏度)下混合“退火”,由于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所切断的双链DNA片段的黏性末端有相同的核苷酸组分,所以当两者相混时,凡黏性末端上碱基互补的片段,就会因氢键的作用而彼此吸引,重新形成双链。这时,在外加连接酶的作用下,供体的DNA片段与质粒DNA片段的裂口处被“缝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复制能力的环状重组体。由于这些工作都在生物体外进行,所以基因工程操作又叫体外DNA重组。

载体DNA是什么还有重组DNA是什么

表达载体就是用来装载某一目的基因,使之在特定细胞内表达的载体。它含有适应这一特定细胞的元件,如启动子等。重组dna顾名思义就是重组了的dna,插入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本身就属于重组dna的一种。当然也有在细胞内部以rna载体形式表达的载体,但构建时一般都是dna。

简述重组DNA技术的原理及技术。

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重组DNA技术(有人称之为基因工程)。狭义的遗传工程则专指后者。重组DNA技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和基因载体(简称载体)。限制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2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S.E.卢里亚在大肠杆菌中所发现的一种所谓限制现象——从菌株甲的细菌所释放的噬菌体能有效地感染同一菌株的细菌,可是不能有效地感染菌株乙;少数被感染的菌株乙的细菌所释放的同一噬菌体能有效地感染菌株乙可是不能有效地感染菌株甲。经过长期的研究,美国学者W.阿尔伯在1974年终于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解释,认为通过噬菌体感染而进入细菌细胞的DNA分子能被细菌识别而分解,细菌本身的DNA则由于已被自己所修饰(甲基化)而免于被分解。但有少数噬菌体在没有被分解以前已被修饰了,这些噬菌体经释放后便能有效地感染同一菌株的细菌。被甲(或乙)这一菌株所修饰的噬菌体只能有效地感染甲(或乙),而不能有效地感染乙(或甲),说明各个菌株对于外来DNA的限制作用常常是专一性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限制现象是由于细菌细胞中具有专一性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缘故。重组DNA技术中所用的载体主要是质粒和温和噬菌体(见转导)两类,而在实际应用中的载体几乎都是经过改造的质粒或温和噬菌体。英国微生物遗传学家W.海斯和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J.莱德伯格等在1952年首先认识到大肠杆菌的F因子(见细菌接合)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1953年法国学者P.弗雷德里克等发现大肠杆菌产生大肠杆菌素这一性状为一种染色体外的大肠杆菌素因子所控制。195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抗药性质粒。后两类质粒都是在遗传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质粒。重组DNA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噬菌体是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λ,它是在1951年由美国学者E.莱德伯格等发现的。到70年代初,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也为重组DNA技术奠定了基??972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P.伯格等将动物病毒SV40的DNA与噬菌体P22的DNA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第一批重组体DNA分子。1973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S.N.科恩等又将几种不同的外源DNA插入质粒pSC101的DNA中,并进一步将它们引入大肠杆菌中,从而开创了遗传工程的研究。

重组DNA技术有哪几个步骤

重组DNA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步:获得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和遗传;对转化子筛选和鉴定;对获得外源基因的细胞或生物体通过培养,获得所需的遗传性状或表达出所需要的产物。在具体工作中选择哪条技术路线主要取决于基因的来源、基因本身的性质和该项遗传工程的目的。

DNA重组技术是怎样的原理 ,高中生物拜托各位大神

DNA重组技术是怎样的原理 ,高中生物拜托各位大神 最基本的原理是核酸内切酶的特异切割活性(高中一般只提粘性末端)和连线酶的连结活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通过使用特定的核酸内切酶,将目的片段和经改造后的特定载体(质粒、病毒核酸链,其上有特异的切割位点,转录启动、终止序列,以及用于筛选表达的序列)切割,形成能够互补的粘性末端,再通过连线酶进行聚合形成重组子。将重组质粒(以质粒为例)汇入感受态细胞,培养,筛选,最后进行表达 采纳哦 求文件: 高中生物选修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用于切割载体和目的基因,有专一性,只可形成一种粘性末端。(目的基因和质粒要用同一种限制酶进行切割,为保证粘性末端相同) 2.DNA连线酶:用于连线目的基因与载体(它没有专一性~~可以连线任意粘性末端~~不要把它和DNA聚合酶还有RNA连线酶搞混哦~~) 3.载体:一般选用质粒(细菌中科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还可以用动、植物病毒。 载体的选用需满足的要求:1 要可在受体细胞内自主复制 2 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3 有标记基因,以便筛选含重组基因的细 胞 4 对受体细胞无害 浙江高中生物好学吗,我想选生物,拜托各位大神给点建议 高中的生物没有什么难度,实力中等的人都可以比较好的学习。我是江苏的,实力一般,选的生物,高考A+。也做过其他省的试卷,并不是很难。上课好好听,做做笔记就可以了。说白了,生物其实是半文科半理科,平时多翻翻书就行了。 高中生物各种技术或生物学原理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也叫基因拼接或者你说的转基因技术)。 抗虫棉的培育,乳腺反应器,膀胱反应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这些都是基因工程的应用当然原理也是基因重组。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花药离体培养,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都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原理当然也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和细胞的全能性(杂种细胞发育成杂种植株) 像白菜甘蓝,番茄马铃薯等都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面板移植材料的培育,疫苗等都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抗诊断盒,生物导弹都是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 核移植,克隆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加速家畜遗传改良,保护濒危物种,克隆器官等都是克隆技术的应用。 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的,累死了快,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减数一期的中期 → 后期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就会发生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 精卵结合的过程,精卵各自的基因都是一定的,不存在什么基因重组的说法! 基因重组是指在原有的基因里发生重新组合,排列,就是说基因重组是指在同一个个体中发生的,而受精作用是异体基因第一次的组合,无所谓重组。。。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三道防线疑问拜托各位大神 不对 谁有高中生物必修2 重组DNA技术种子下载,感激不尽 高中生物必修2 重组DNA技术种子下载地址: thunder:QUFodHRwOi8vYWlrYW5keS5vcmcv6auY5Lit55Sf54mp5b+F5L+uMiDph43nu4RETkHmioDmnK8uYXZpP2ZpZD0qM2pIVVJ6cVpsZypCS2tTYjNsZFo5QmFoTUl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Jm1pZD02NjYmdGhyZXNob2xkPTE1MCZ0aWQ9RTUxREQ3QkMwMUE5MjgyQkE3N0VDMUMzQkVCM0NCRjcmc3JjaWQ9MTIwJnZlcm5vPTFaWg== 麻烦选为满意答案,谢谢! 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实验 高中毕业生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学生们可以根据考试成绩自主择校。 高中生物知识点散乱,怎么从整体上把握?拜托各位大神 有一本书挺好的,不贵6.8元 绿卡凯尔 里面有整个高中的知识点的总结。

DNA重组技术步骤?

DNA重组技术步骤如下:一、质粒DNA提取的pQE-31和pUC18-CAT 质粒。二、制备重组DNA1. 在灭菌的1.5mL 离心管中,加入pQE-31质粒10mL(2mg/mL),2mL酶切缓冲液,1mL BamHI 和HindIII酶 的混合液(各含10个单位),无菌双蒸水7mL,至反应混合物总体积为20mL,离心混匀,37℃反应过夜。2. 在另一无菌1.5mL 离心管中,加pUC18-CAT 质粒20mL,加入3mL酶切反应液,lmL BamHI和HindIII酶的混合液,无菌双蒸水补到30mL,37℃反应过夜。3. 反应完毕后取5mL pQE-31质粒的酶切液做电泳分析,检验酶切是否完全。酶切完全,进行下一步。4. 将酶切处理的后pQE-31和pUC18-CAT 质粒,分别上样跑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加DNA分子量标准)。电泳结束后用DNA琼脂糖胶纯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回收DNA片段。前者回收的片段为3.5kb,后者为650bp。5. 将回收的pQE-31载体质粒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与酶切后回收的CAT片段混合,做连接;另一份不加CAT片段,做对照。操作如下:在10mL DNA样品中,加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mL,T4 DNA连接酶1mL,14℃(室温)过夜,然后做大肠杆菌的转化。三、转化感受态细胞1.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20℃保存的)。2. 在100mL的融化后处于冰浴的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0mL连接产物,混匀,冰上放置30分钟,以后的操作参照实验一进行。同时做未加CAT片段的空白pQE-31载体质粒连接处理后的感受态细胞转化的对照。实验结果过夜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培养皿上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菌落。如果实验组的菌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菌落,则是好征兆,但实验组中出现的菌落是否含有所需的DNA重组子还须进一步鉴定。

什么是dna重组技术,实验室dna重组需要哪些步骤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重组DNA技术一般包括四步:  ①产生DNA片段;  ②DNA片段与载体DNA分子相连接;  ③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  ④选出含有所需要的重组体DNA分子的宿主细胞。  在具体工作中选择哪条技术路线。主要取决于基因的来源、基因本身的性质和该项遗传工程的目的。

什么是DNA分子重组

DNA分子重组(DNA recombination)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外通过人工DNA重组可获得重组体DNA,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步骤.

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有什么区别?

1、基因重组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在人类的生殖细胞中发现的46条染色体,发生在生物体内基因的交换或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DNA重组: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等类型,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外通过人工DNA重组可获得重组体DNA,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步骤。2、基因重组重组来源于染色体物质的物理交换,减数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有4份拷贝,所有的4份拷贝紧密相连,发生联会。这个结构称为二阶体,二阶体的每条染色体单元称为染色单体,染色体物质的两两交换就发生在不一样的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NA重组是基因组中或基因组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3、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双DNA链间进行物质交换。DNA重组:同源重组是指发生在两段同源序列之间的DNA片段交换。两段同源序列既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既可以位于两个DNA分子上,也可以位于一个DNA分子中。真核生物的同源染色体交换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细菌的转导和转化、噬菌体的重组都属于同源重组。扩展资料基因重组和DNA重组的意义1、参与DNA复制。2、参与DNA修复。3、参与基因表达调控。4、在真核细胞分裂时促进染色体正确分离。5、维持遗传多样性。6、在胚胎发育过程巾实现程序性基冈重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重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重组

重组DNA技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意义?

可以提取可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细胞,进一步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分子基理,也对于人类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根据重组技术所制造的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即通过微价格技术将特定序列DNA片段(基因探针)固定与硅片上,基因芯片可用于基因测序,寻找有用的目的基因或对基因的序列进行分子水平上的分析。根据还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这主要是说重组DNA技术在现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医学发展的意义,你也看到了,基本上所说的都和疾病的治疗有关.我知道也就这些了,看看课本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思路。

重组DNA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筛选和鉴定

第一:可以在重组的DNA中提前插入一个标记基因,一般是抗·抗生素基因(抗四环素、抗链霉素···),那么如果目的基因的插入点在一个标记基因中的话,观察那个标记基因的表达。第二:DNA探针第三: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第四:直接检查产物

简述DNA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并列举出三种常用的基因载体!

获得载体,提取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连到载体上获得重组DNA,将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常用载体有质粒(一般克隆10bp左右的DNA片段)、噬菌体(与质粒相比,噬菌体可以克隆较大的DNA片段,噬菌体M13可以使DNA以单链形式被提取出来)、黏粒(可以克隆45bp左右的DNA片段)。另外还有BAC即细菌人工染色体和YAC即酵母人工染色体等。

为什么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故答案为:√

在基因工程实验中,DNA重组体是指( )

答案是A。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简述DNA重组与分子克隆化基本原理与过程

1.获得目的基因,并进行酶切 获得粘性末端2.将载体也进行酶切 获得相同的粘性末端3.将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4.将重组好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 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 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 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DNA是如何控制性状的???

两种方式是: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途经一就是 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合成的蛋白质直接能用,作为一个身体的部件直接构成人体,例如血红蛋白,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一系列性状,例如血液红色,血液带氧……途经二就是合成酶阿,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这个但不致就是酶,酶是催化剂,不能直接构成人体,注意,不直接构成人体,而是一种成分罢了,而是用来控制代谢过程,例如合成的唾液淀粉酶,控制唾液消化淀粉的过程,进而控制性状,即唾液是否可以消化淀粉……简单的说途经一是直接生产身体部件途径二生产酶,控制代谢(例如你的呼吸之类的生命活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什么物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 A.维生素 B.脂类 C.蛋白质 D

A、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该选项符合题意.B、脂肪是人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也参与细胞的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该选项符合题意.D、糖类是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参与细胞的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dna的一级结构指的是什么

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生物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储存于DNA序列中,核苷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决定了生物的多样化。研究DNA的一级结构有助于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长的多核苷酸链。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该键将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另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由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高分子多聚体为DNA分子的一级结构。DNA分子中第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与第二个核苷酸的5"-磷酸基脱水形成3",5"-磷酸二酯键,第二个核苷酸的3"-羟基或颂又与第三个核苷酸的磷酸基脱水形成3",5"-磷酸二酯键,依洞首此类推,形成线性多聚体。DNA分子中第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与最末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都未参与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分别称为5"-磷酸端(或5"-端)和3"羟基端(或3"-端)。

3个核酸分子.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核苷酸链.组成多少DNA分子

1个DNA分子,2个RNA分子 核酸是由C,H,O,N,P等化学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百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 5种碱基:A,T,U,G,C(可推出又有DNA又有RNA) 8种核苷酸:ATGC AUGC(可推出又有DNA又有RNA) 4条多核苷酸链:DNA是双链结构的.所以有2条核苷酸链.而RNA是单链的,所以2*1=2(条)核苷酸链.

所有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只能在生长中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加接核苷酸。这句话对吗?

对,DNA的复制和转录都需要5"到3"端,冈崎片段的错在就是证明

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0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 DNA二级结构的稳定作用力有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以及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化合物之间形成的盐键。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

双链或单链dna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

(1)该核苷酸链中含有碱基T,因此为DNA; (2)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而该核苷酸链中A≠T、C≠G,因此不是双链DNA. 综合以上可知该核苷酸链为单链DNA. 故选:B.

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碱基组成A:10%T20%G30%C40%以该链为模板复制成的DNA中的ATCG各占多少

若是问 以此为模版所复制成的DNA单链 则DNA单链中 碱基T=核苷酸中的碱基A的数量 A=T C=G G=C 则复制得到的DNA单链中A占20% T占10% G占40% C占30%若是问 所复制出的整条DNA双链 则百分比不会变 A占10% T占20% G占30% C占40%

DNA的连接方式及DNA多样性的原因 具体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初级药师药物化学辅导精华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   (2)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侧,与对侧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G=C).   (3)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4)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及一级结构   1.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   2.一级结构:在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初级药师药物化学辅导精华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由于核苷酸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因此也称为碱基序列.脱氧核苷酸或核苷酸的连接具是前一核苷酸的3"-OH与下一位核苷酸的5"-磷酸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一个没有分支的线性大分子.DNA的书写应从5"到3"方向从左至右进行. 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脱氧核苷酸的 含氮碱基的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的数目不同

DNA的一级结构是单链还是双链?

DNA的一级结构指的是脱氧多核酸链中脱氧核苷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也就是按照DNA5撇磷酸基团端到3撇羟基端的方向,来看第一位是哪个脱氧核苷酸残基,第二位又是哪个脱氧核苷酸残基,直到最末端。只是一个组成排列的顺序。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多核酸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结合而成。知道了其中一条的排列顺序,另一条的还用专门提出么?同个DNA分子中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的区别只是碱基的不同而已,那么只要根据已知那条来进行配对(A-T,C-G)就知道另一条的序列了。所以在DNA一级结构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需要研究的是单链还是双链,无论说单链还是双链,性质是一样的,并没有增加过多内容。

怎样制作DNA模型

(1) 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按照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挑选模型零件,组装成若干个脱氧核苷酸。(2) 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按照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将若干个脱氧核苷酸依次穿起来,组成一条多核苷酸长链。在组装另一条多核苷酸长链时,方法相同,但必须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两条长链的单核苷酸数目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3)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将两条多核苷酸长链互相连接起来。(4)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三 参考资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替代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也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农村中学而言,只要取麦秆、细高粱秆、薏米、细绳、牙签即可。将麦秆剪成等长,染上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高粱秆去皮留芯,剪成小块,代表脱氧核糖。薏米代表磷酸。用两条等长的细绳将高粱秆芯和薏米交替穿上,再用牙签穿好上色的麦秆(代表互补配对的碱基),将牙签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条细绳穿起的相应高粱秆芯中,就形成代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最后,双手拉直两条细绳,旋转一下,就得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了。

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长的多核苷酸链。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该键将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另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由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高分子多聚体为DNA分子的一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0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 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环状分子的额外螺旋可以形成超螺旋。超螺旋可以是右手螺旋(正超螺旋),也可以是左手螺旋(负超螺旋)。对于环状分子而言,有其拓扑学上特定规律:L=T+W。

DNA模型制作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 教学目的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二 教学建议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习知识,后制作模型。在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先复习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然后再开始动手制作模型。2.熟悉制作模型用的各种零件所代表的物质。3.按顺序制作模型。(1) 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按照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挑选模型零件,组装成若干个脱氧核苷酸。(2) 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按照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将若干个脱氧核苷酸依次穿起来,组成一条多核苷酸长链。在组装另一条多核苷酸长链时,方法相同,但必须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两条长链的单核苷酸数目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3)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将两条多核苷酸长链互相连接起来。(4)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三 参考资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替代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也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农村中学而言,只要取麦秆、细高粱秆、薏米、细绳、牙签即可。将麦秆剪成等长,染上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高粱秆去皮留芯,剪成小块,代表脱氧核糖。薏米代表磷酸。用两条等长的细绳将高粱秆芯和薏米交替穿上,再用牙签穿好上色的麦秆(代表互补配对的碱基),将牙签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条细绳穿起的相应高粱秆芯中,就形成代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最后,双手拉直两条细绳,旋转一下,就得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了。 网上有PDF格式的课件,百度一下就有 ,可以下载一个,里面有图

dna二级结构有哪些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0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DNA二级结构的稳定作用力有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以及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化合物之间形成的盐键。DNA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

维持DNA二级结构的键是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连结键是氢键。请采纳

dna分子的结构是什么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长的多核苷酸链。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该键将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另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由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高分子多聚体为DNA分子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O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环状分子的额外螺旋可以形成超螺旋。超螺旋可以是右手螺旋(正超螺旋),也可以是左手螺旋(负超螺旋)。对于环状分子而言,有其拓扑学上特定规律:L=T+W。扩展资料:dna分子功能:1、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2、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3、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1)是由反向平行的两条链组成。(2)碱基和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而碱基在内部。(3)有大小沟=======大概就记得这三个。。

有关DNA!!

DNA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单体脱氧核糖核酸聚合而成的聚合体——脱氧核糖核酸链,也被称为DNA。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通常一半,即DNA双链中的一条)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因此,化学物质DNA会被称为“遗传微粒”。原核细胞的拟核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称为核苷酸,而糖类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接,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据。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根据DNA序列复制出一段称为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与siRNA。 四链体DNA Sundpuist和Klug在模拟1种原生动物棘毛虫的端粒DNA时,人工合成了1段DNA序列,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拟的富G单链DNA可形成四链体DNA结构。由此推测染色体端粒尾的单链之间也形成了四链体。Kang等人分别用实验证实在晶体和溶液中,富G DNA也能够形成四链体DNA结构。 四链体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G-四联体,即在四联体的中心有1个由4个带负电荷的羧基氧原子围成的“口袋”通过G-四联体的堆积可以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右手螺旋,与DNA双螺旋结构比较,G-四联体螺旋有2个显著的特点:1、它的稳定性决定于口袋内所结合的阳离子种类,已知k离子的结合使四联体螺旋最稳定;2、它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都很稳定。 就目前对一些生物的DNA序列分析得知,富鸟嘌呤的DNA序列多见于一些在功能上及进化上都相当保守的基因组区域,许多研究表明,富鸟嘌呤DNA链所形成的G-DNA可能是作为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的元件之一,在生物体细胞中起着一些特殊作用[编辑本段]【DNA的复制】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故亲代DNA必须以自身分子为模板准确的复制成两个拷贝,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完成其遗传信息载体的使命。而DNA的双链结构对于维持这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DNA的半保留复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曾就DNA复制过程进行过研究,发现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通过解旋酶),双螺旋结构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由于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复制过程 1.DNA双螺旋的解旋 (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3)DNA解链 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三)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编辑本段]【DNA的理化性质】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值升高;当变性核酸可复性时,吸光值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温度、有机溶剂、酸碱度、尿素、酰胺等试剂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使得DNA双键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指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编辑本段]【DNA的酶催化活性】 20世纪90年代,Cuenoud等发现DNA也有酶催化活性,他们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E47,它可以催化两个底物DNA片段之间的连接。DNA的双功能性对“RNA世界”的进化观点提出了挑战。[编辑本段]【分布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编辑本段]【DNA的发现】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美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美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加夫(1905--)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 克里克(1916一2004)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一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 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威尔金斯拿出一张富兰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 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加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吟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 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沃森(左)和克里克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吟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吟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加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 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的科学家们就证明DNA是不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 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利用生物规律造福于人类。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将要上升为带头学科的趋势。[编辑本段]【DNA重组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阐明,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随后,遗传的分子机理――DNA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工程蓝图的基因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相继被认识。至此,人们已完全认识到掌握所有生物命运的东西就是DNA和它所包含的基因,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不同,就是因为DNA和基因运作轨迹不同所致。 知道DNA的重大作用和价值后,生命科学家首先想到能否在某些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打破自然遗传的铁律,让患病者的基因改邪归正以达治病目的,把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进行“嫁接”以产生新品种和新品质……于是,一个充满了诱惑力的科学幻想奇迹般地成为现实。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 实现这一科学奇迹的科技手段就是DNA重组技术。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DNA重组技术的具体内容就是采用人工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含某种特定基因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变生物基因类型和获得特定基因产物的目的的一种高科学技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了工程菌以及实现DNA重组和后处理都有工程化的性质,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作为DNA重组技术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现在,基因工程还包括基因组的改造、核酸序列分析、分子进化分析、分子免疫学、基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内容。可以说,DNA重组技术创立近 30多年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科学世界,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生命奥秘和防病治病“魔盒”的金钥匙。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到20世纪末,DNA重组技术最大的应用领域在医药方面,包括活性多肽、蛋白质和疫苗的生产,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新基因的分离以及环境监测与净化。 许多活性多肽和蛋白质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它们都是从相应的基因中产生的。但是由于在组织细胞内产量极微,所以采用常规方法很难获得足够量供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能够大量生产这类多肽和蛋白质,迄今已成功地生产出治疗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胰岛素,对血癌和某些实体肿瘤有疗效的抗病毒剂――干扰素,治疗侏儒症的人体生长激素,治疗肢端肥大症和急性胰腺炎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等100多种产品。 基因工程还可将有关抗原的DNA导入活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受免疫应激后的宿主体内生长可产生弱毒活疫苗,具有抗原刺激剂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目前正在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对付细菌方面有针对麻风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的疫苗;在对付病毒方面有针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流感、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疫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多达一二亿,这一情况更促使了我国科学家自行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防病抗病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源性单抗很难获得,使得单抗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近年来科学家采用DNA重组技术已获得了人源性抗体,这种抗体既可保证它与抗原结合的专一性和亲合力,又能保证正常功能的发挥。目前,已有多种这样的抗体进行了临床试验,如抗HER-2人源化单抗治疗乳腺癌已进入Ⅲ期试验,抗IGE人源化单抗治疗哮喘病已进入Ⅱ期试验。 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抗生素数量的增加,用传统方法发现新抗生素的几率越来越低。为了获取更多的新型抗生素,采用DNA重组技术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人们已获得数十种基因工程“杂合”的抗生素,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质、疫苗、抗生素等防治药物不仅在有效控制疾病,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也往往优于以传统方法生产的同类药品,因而更受人们青睐。 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相关,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则既可达到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诊断和治疗工作达到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的目的。于基因水平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专业上称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目前基因诊断作为第四代临床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等的诊断;而基因治疗的目标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组体,以补偿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种功能以利对异常细胞进行矫正或消灭。 在理论上,基因治疗是治本治愈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疗法。不过,尽管至今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基因治疗方案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基因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仍使这种治疗方法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不论是确定基因病因还是实施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研究疾病发生机理,关键的先决条件是要了解特定疾病的相关基因。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临近完成,科学家们对人体全部基因将会获得全面的了解,这就为运用基因重组技术造逼于人类健康事业创造了条件。 不过,虽然基因技术向人类展示了它奇妙的“魔术师”般的魅力,但也有大量的科学家对这种技术的发展予以人类伦理和生态演化的自然法则的冲击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技术发展的一个极致就是使人类拥有了创造任何生命形态或从未有过的生物的能力。人们能够想像这将是怎样的结果吗? 科学家在DNA中发现除基因密码之外的新密码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与以色列科学家相信,他们已在DNA(去氧核醣核酸)之中找到除了基因密码之外的第二种密码。新发现的密码负责决定核体—亦即DNA所环绕的微型蛋白质线轴—之位置。这些线轴同时保护与控制通往DNA本身的途径。 这项发现若获得证实,可能开启有关控制基因更高位阶的机制新知。譬如,每一种人体细胞得以激活其所需基因,却又无法触及其它种类细胞所使用的基因等既关键又神秘的过程。 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的塞格尔与美国西北大学的威顿及其同僚,在这一期“自然”科学期刊中,撰文描述这种DNA新密码。 每一个人体细胞里都有约三千万个核体。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核体,是因为DNA线包覆每一个核体仅一.六五次,每个DNA螺旋就包含一百四十七个单位,而且单一染色体里的DNA分子在长度上可能就有高达二亿二千五百万个单位。 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怀疑,DNA上的某些位置,特别是DNA最容易弯曲的那些位置,可能比其它位置更有利于核体的存在,但整体模式并不显而易见。如今,塞格尔与威顿博士分析了酵母菌基因内约二百个位置的序列,这些都是既知核体纠结在一起的地方,两人发现其中确实隐含一个模式存在。 透过了解此一模式,他们成功预测其它有机体大约五成核体的位置。这个模式乃是能让DNA更容易弯曲,以及紧密包复核体的两种序列结合而成。但在此一模式中,每一个核体纠结的位置仅需若干序列出现即可,因此并不明显。正由于其形成条件松散,因此并不与基因密码冲突。

蛋白质和dna一级,二级结构有何不同

  一级结构  与蛋白质结构相似,核酸的结构也可分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进行讨论。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其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核酸的空间结构是指多核苷酸链内或链间通过氢键等折叠卷曲的构象。核酸的空间结构又有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分。  DNA是由四种脱氧核糖核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而成的线形或环状大分子。DNA分子没有侧链。其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DNA的一级结构即是DNA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由于生物遗传信息储存于DNA的核苷酸序列中,若能搞清各种生物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则对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将有重大意义。  二级结构  目前公认的DNA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这种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根据。一是前面提到的50年代初E.Chargaff等人对各种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二是Wilkins小组用X光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测得DNA分子呈螺旋结构。1953年j .Watson和F.Crick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大大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

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的结构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说,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链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所以一个DNA分子含有两条多核苷酸链.

DNA的三个不同端点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DNA3" 端和5"端如下:D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由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磷酸基团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以上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在 5" 的位置上)和下一个核苷酸的羟基(在 3" 的位置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这样的话,在核苷酸链的两端,肯定会分别多出一个磷酸基团或者羟基。其中,连接着磷酸基团的那端我们称为 5‘ 端,连接着羟基的那端称为 3" 端。如图:扩展资料: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韦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分子编码中使用的遗传指令所有已知生物的发展和运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

下列关于DNA和RNA聚合酶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下列关于DNA和RNA聚合酶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A.RNA聚合酶用核苷二磷酸而不是核苷三磷酸来合成多核苷酸链B.RNA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并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5"端加上核苷酸C.RNA聚合酶能在核苷酸链的两端加上核苷酸D.所有RNA和DNA聚合酶只能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加上核苷酸正确答案:所有RNA和DNA聚合酶只能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加上核苷酸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

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的结构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说,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链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所以一个DNA分子含有两条多核苷酸链.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