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生命练习生的角色经历

与雨霖铃为好友,帮助雨霖铃杀死夸幻之父,并取下其头上三支角,由雨霖铃将其铸为格天三锋。曾参与万堺论衡,对刀剑剑非刀的刀剑之论极为赞赏,于论衡结束后与刀剑剑非刀讨教武学,结为好友。 鬼刃夕痕战胜风之痕之后辱其剑道,生命练习生与其约战,鬼刃夕痕战败不服偷袭生命练习生,生命练习生将其杀死。叹希奇自断经脉后,忘潇然携其躲避畅遗音追杀,为生命练习生所救,因此遭应无骞忌惮。应无骞挑拨风里枪挑战生命练习生不敌为应无骞所杀,嫁祸于生命练习生。卧龙隐因风里枪之死邀请生命练习生到龙观百尺楼,相约死战,卧龙隐战败引枪自尽,生命练习生甚为遗憾。红尘雪因卧龙隐之死邀请生命练习生至倚晴江山楼。

求1985年日本航空123班机空难事件 生命最后十分钟视频开始1分钟的歌曲名

视频丨生命的最后十分钟(1985年日本航空123班机空难事件)将每一刻当做生命最后一刻,将每个机会当做人生最后机会。珍惜身边所有人和事,把握生命每一...凤凰网1天前

通过念斌案,看生命权与正义,明天就考试了,法理学的作业,拜托了各位!

以下就是我交给你的作业,当然有一小部份是来源于网上,但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写的,因为那个案子我也一直关注着,希望能帮到你。。。祝你一切顺利,加油。。。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上诉人念斌无罪,应当说念斌投毒案已经划上句号。但提醒公众的是:丁云虾一双儿女死亡的案件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一切顺理成章,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念斌案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理越辩越明,这是再好也不过的事情了。笔者曾经办理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赵金彪故意杀人一案。该案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三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赵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二次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2013年8月,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六次)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2013)冀刑三终字第16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判处:赵金彪无罪。因此,笔者对此类案件有深刻的体会,并非常关注念斌案的争论,草拟拙文,以飨读者。一、 念斌案为什么会引起激烈争论?纵观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死刑改判无罪的案件大多是两类:一类为“真凶找到型”;另一类是“死人复活型”。1、真凶找到型案例之一:云南杜培武案 1998年4月22日,昆明市公安局通讯处女警员王晓湘和该市路南县公安局副局长王俊波双双被枪杀,惨死在一辆“昌河”微型车上。1998年7月2日,王晓湘的丈夫杜培武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刑事拘留,随后被逮捕。于1999年2月5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对杜培武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杜不服提出上诉,1999年10月20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终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0年6月,昆明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杀人盗车团伙。据主犯杨天勇供述,1998年的王晓湘、王俊波被害案是他们干的。顿时证明杜培武显属无辜。2000年7月6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改判杜培武无罪,当庭释放。案例之二:辽宁李化伟案 1986年10月29日下午,辽宁省营口县(现大石桥市)水泥厂职工李化伟怀孕6个月的妻子邢伟被杀。1989年12月4日,营口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化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化伟随即上诉。1990年1月12日,辽宁省高级法院下达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0年7月,真正杀害李化伟妻子的凶手当时家住李化伟家斜对门的17岁江海,在另外一起案件中落网。自己交代了他才是当年杀害邢伟的真凶。2002年6月25日,李化伟入狱14年后被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无罪。案例之三:浙江叔侄张辉、张高平案 2003年5月19日上午10时许,有人发现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留泗路东穆坞村路段水沟内发现一具女尸。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是安徽省歙县张辉、张高平所为。2004年4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分别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叔侄上诉后,2004年10月19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分别改判张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张高平有期徒刑十五年。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这起案件公开宣判,认为有新的证据证明,本案不能排除系他人作案的可能,原一、二审判决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据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2、死人复活型案例之一:湖北佘祥林案 佘祥林原系京山县公安局马店派出所治安巡逻队员,因涉嫌杀死妻子,于1994年和1995年两次被宣判死刑,后因证据不足免予一死。1998年6月15日,因被指控犯故意杀人罪,被京山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期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2005年3月28日,佘祥林的妻子“复活”从山东回乡。2005年4月13日上午,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当庭宣判佘祥林无罪,立即释放。案例之二:河南赵作海案 1998年2月15日,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赵振晌的侄子赵作亮到公安机关报案,其叔父赵振晌于1997年10月30日离家后已失踪4个多月,怀疑被同村的赵作海杀害。1999年5月8日,赵楼村在挖井时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头、膝关节以下缺失的无名尸体,公安机关遂把赵作海作为重大嫌疑人于5月9日刑拘。2002年12月5日商丘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赵作海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0年4月30日,赵振晌回到赵楼村。经调查,1997年10月30日夜,赵振晌携自家菜刀在杜某某家中向赵作海头上砍了一下,怕赵作海报复,也怕把赵作海砍死,就收拾东西于10月31日凌晨骑自行车,带400元钱和被子、身份证等外出,以捡废品为生。因2009年患偏瘫无钱医治,才回到村里。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宣告赵作海无罪。“真凶找到型”和“死人复活型”因为是铁证如山,绝对不是被告人所为,人们惊叹的是冤案如此之冤,司法腐败如此之腐败,办案人员如此草菅人命,大家是异口同声。但念斌案却非此两类案件,到目前为止,即未找到真凶,也未死人复活,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司法机关是否放纵了犯罪的怪诞想法,这正是引起激烈争议的缘由。首先,念斌被宣判无罪后,新的问题是真凶到底是谁?念斌是不是真正的凶手?案件仍然扑朔迷离。这种不确定是痛苦的,除了被害人家属外,就是大众,这种“不确定”正是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其次,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的法治国家,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了解是有限的,假如此类案件发生在美国,只是一个普通案件而已,不会有任何波澜,法院判处无罪案件比比皆是,在中国无罪判决必定屈指可数。再次,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一方面痛恨司法腐败,但当我们完全依照文明的、先进的法律规定做出判决后,又说放纵了犯罪。老百姓这样完全可以理解,就连律师也跟着瞎嚷嚷,真是不可理喻!在我看来,这只不是一个最普通依照法律规定做出的判决,仅此而已。长期以来,我们认可了腐败,却陌生了司法文明;我们宁愿腐败后“真凶找到”、“死人复活”的确定,也不愿意看到依法判决的不确定。所以,当出现一例不确定的依法判决时,我们别发生激烈的争论。二、 念斌案是否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判决其无罪?念斌是否是以“疑罪从无”的原则做出判决,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1、何为“疑罪从无”原则?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学术界也没有统一定义。“疑罪”通常是指司法机关对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轻重难以确认的情况,即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境地。我国《刑事诉讼法》条195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被认为是疑罪从无原则的典型概括。2、念斌案是否是依照“疑罪从无”做出无罪判决的?从辩方讲。张燕生、斯伟江律师在辩护词开宗明义地写道“所谓‘念斌投毒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案!”,而且二位律师的辩护词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疑罪从无”的字眼,也没有要求法院以疑罪从无的方式判处被告人无罪,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假案”,而不是一个“疑案”。请注意,“疑罪”应当似有似无,而“假案”应当理解成被告人根本没有犯罪,是人为制造的。假如你根本没有杀人,被公诉机关指控你故意杀人,这不能叫做疑罪,而应当认定没有犯罪。在辩护人看来,念斌根本没有犯罪,侦查机关制造了一个假案,所以不是“疑罪”,当然也谈不上“疑罪从无”了。从控方讲。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出庭意见仍然认为“一审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也不认为是“疑罪”;原告的代理人的意见是“请求维持原判,严惩念斌”,也不是“疑罪”。从法院讲。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认为:“二被害人系中毒死亡,但原判认定致死原因为氟乙酸盐鼠药中毒依据不足,认定的投毒方式依据不确实,毒物来源依据不充分,与上诉人的有罪供述不能相互印证,相关证据矛盾和疑点无法合理解释、排除,全案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能得出系上诉人念斌作案的唯一结论”;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195条第(三)项之规定。第53的内容为:重证据,轻口供;第195条第三款恰恰是“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但法条表述“证据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这是大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90%的证据都不能采信,还是只有10%的证据不能采信,当然我们的也无法用这样的比例来划定。从判决书上来看,人民法院是依照“疑罪从无原则”判处念斌无罪的,但“疑罪从无原则”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概念,不能执著。三、 念斌案,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是否实现?念斌被宣判无罪后,学术界的争论异常激烈。媒体发表了《念斌律师张燕生: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接着出现了许向前律师的《念斌案:正义远未实现》、易胜华律师《真凶逍遥法外,我们何以狂欢—念斌案的冷思考》同时引人关注的还有王志安先生的《关于念斌案的再解释》、陈兴良教授《司法的最高境界是无罪》,念斌案,是否已经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1、何为法律的公平正义正如陈兴良教授所言:法律的公平正义最高境界是无冤,如何做到无冤,就是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完全重合。假如一个人借给另一个人十万元钱,没有任何借条等依据,傻子才会到法院起诉呢;假如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打了十万元的欠条,实际上没有给钱,傻子才不会到法院起诉呢。第一个人实际上给了钱却没法胜诉,后一个实际上没给钱却能够胜诉,这就是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不统一,于是才产生了证据,产生了诉讼。给钱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持有借条是一个法律事实,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最高体现二者得到重合,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案件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可以无限接近,却无法重合。就拿非常准确的DNA检测来说,准确率也只有99.999%,有0.001%误差,对于0.001%人来说,等于100%的错误,鉴定结论也只是强调是“生物学上存在父子关系”,事实上也发生孩子确实有父子关系,但DNA检测却不存在父子关系的事情,但它保护了99.999%的人,冤枉了0.001%的人,这就是刑事诉讼的本质。我们看被王志安先生引用的这条微博“念斌被判无罪,这个判决只表明,现有的证据不能证明杀人的是念斌。至于到底是不是他干的,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有媒体欢呼什么‘迟到的正义"云云,这是已经事先假定就不是念斌干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疑罪从无",那可太低级了。”在我看来,发贴的人,看起来有理,但实际上从逻辑上和法律上显得真的太低级了。首先,念斌案无罪是经过八年七次审判、一次复核的结果,人民法院已经以具有法律效力判决的形式宣判念斌无罪,怎么是“先假定就不是念斌干的”呢?难道人民法院判决书生效后,你的思想和灵魂中仍然假定念斌杀人犯吗?早已陷入比有罪推定更可怕的思维;其次,在我看来,刑事诉讼只是程序法,迟到的正义也只是说前六次判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就应当判处念斌无罪,但目前却经过八年七次审判,显然是“迟到”了,但最后必定得到了纠正,也“正义”了,这样理解迟到的正义并没有错。2、正义是否已经实现应当首先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正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专指“法律正义,如果把正义的概念无限扩大,那么就无从谈起。首先,念斌案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控辩双方激烈辩论,三级人民法院七次审理、一次复核作出的负责任的判决,体现的是程序上的公平正义,彰显了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从这方面讲,正义已经实现。反过来讲,判念斌无罪没有体现正义,是否判处念斌死刑才体现正义呢?其次,没有抓到凶手正义就没有实现吗?第一,我们看一下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认定的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二被害人系中毒死亡,但原判认定致死原因为氟乙酸盐鼠药中毒依据不足……”,这说明受害人死于中毒确定无疑,但死于“鼠药中毒”依据不足,有多种可能,也可能是自己误食,也有可能是有人投毒,所以,是否有真凶都是个问题,说没有抓到凶手正义就没有实现正义荒唐至极。第二,以真凶是否抓到来评价正义是否实现是可笑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破案率能达到100%,也许真凶永远无法抓到,那么是否能说正义永远也无法实现呢?本案中,被害人家属一直坚信本案确系念斌所为,对于他们来说,念斌是否真正的凶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一个凶手并没有凶手要好的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受害人家属这种心情许多辩护律师都能体会到的。但法律工作者,相信的证据,崇尚的是法律,任何猜测和推断无异于占卜封,十分危险,都会造成重大的冤案。本案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既非“死人复活”,也非“真凶找到型”判无罪,而是依据证据不足判处上诉人无罪,是“疑罪从无”刑事诉讼原则的真正体现,是中国刑事审判的极大进步,看起来保护的是念斌,实际上保护的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给了全国法院一个极好的信号。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半透膜不是没生命吗?为啥细胞膜是半透膜啊?

半透膜是一种根据粒子的直径大小进行选择性的通过,只给某种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半透膜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可以是生物体内某种或某些膜结构,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有机物或无机物,比如用来制作香肠的肠衣,就来源于生物,就是一种半透膜;许多家用滤水器中使用的膜,也是一种半透膜,是有机或无机物。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并不是说细胞膜本身是活的,只是细胞膜上有许多的膜蛋白物质,能够通过各种机制,让特定的物质透过细胞膜,而把其他物质隔离在膜的两侧。细胞中有许多物质,单独拿出来,都没有生命,比如某种蛋白质,比如脂肪颗粒,比如糖或纤维素等,再比如细胞中的水。但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组合到一起,就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细胞中的各种成分、各种结构各有各的作用,细胞膜就起到保护细胞、隔离细胞内外、维持细胞内环境等作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沟通细胞内外和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输作用。它必须是半透膜。

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氧化物是什么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kJ/mol(千焦每摩尔)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kJ/mol.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A-P~P~P.简式中的A代表腺苷①,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能量的物质是ATP.

高能磷酸化合物是否都能直接为生命活动供能

不是,人就只有ATP才能直接供能。ADP也是高能,但不能为人直接供能。

生物体内既能贮存能量,又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ATP的分子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 kJ/mol(千焦每摩尔)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J/mol。 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A- P~P~P。简式中的A代表腺苷①,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科学研究表明,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水解时伴随有能量的释放;重新形成时伴随有能量的储存。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远离A的那个磷酸基团脱离开,形成磷酸(Pi),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三磷酸腺苷就转化成二磷酸腺苷(英文缩写符号是ADP) 。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磷酸结合,从而转化成ATP。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这样,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于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ATP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是生物体维持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和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生命物质的基础——蛋白质(61)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陈子君的自然疗法音频专辑,每天十分钟学习健康知识。这几天我们都在了解地中海饮食方式,了解了它的特点,以及在中国如何运用。在地中海饮食饮食中大家听到很多营养素的名称,比如蛋白质,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花青素,纤维素等等许多名称。有朋友就跟子君说能不能把营养素再详细的讲一讲,大家再普及一下营养方面的知识。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的为大家分享营养素,首先我们来认识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意思就是说蛋白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别重要,如果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在身体的组成成分中,水占人体的70%,蛋白质约占人体重量的16% 20%。人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6 12kg。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也都不一样,但都是由21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就好比蛋白质是一天珍珠项链。氨基酸就是每一颗珍珠。比喻不一定很恰当,这样说我们更好理解。蛋白质每天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这21种氨基酸除了8种以外,其他的人体都能自身合成。 这八钟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摄取的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他们是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还有组氨酸为婴幼儿所必需。刚接触营养知识的朋友说这不好记啊,或者记不全,容易忘记或者是漏掉某一种氨基酸,那我们就用两句我认为顺口的话来记忆, 一家写两三本书来。笨蛋来宿舍晾一晾鞋。我们每个人对应着这两句谐音来记忆,比如,一(异亮氨酸)家(甲硫氨基酸)写(缬氨酸)两(亮氨酸)三(色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 再比如笨(苯丙氨酸)蛋(蛋氨酸也叫甲硫氨酸)来(赖氨酸)宿(苏氨酸)舍(色氨酸)晾(亮氨酸)一晾(异亮氨酸)鞋(缬氨酸)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否则就不能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并影响健康。 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高低,主要取决于食物中含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及其比例是不是与人体所需要的相近。所以,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不同的植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以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我们来看一看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一 构造人的身体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每个组织:头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比如大脑发育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细胞增殖,婴儿在0---6个月时期大脑细胞猛烈增长,到一岁大脑细胞增殖基本完成,其数量已达成人的9/10。所蛋白质对0-1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关重要。 人的身体由无数亿个细胞组成,细胞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 二 负责载体的运输 蛋白质维持肌体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输送氧(红血球更新速率250万/秒)、脂蛋白——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还有转运蛋白等。维持与构成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白蛋白。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 三 抗体的免疫 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 四 酶的催化 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参与一种生化反应。人体细胞里每分钟要进行一百多次生化反应。酶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的作用。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 五激参与素的调节 具有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性。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生长激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与生长素无关)。 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 蛋白质是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之一,它对我们身体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并且还能够促进身体发育,参与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为身体供能,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渗透压,调节身体免疫功能,构成某些激素,调节肌肉收缩,合成胶原蛋白等等。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有朋友给我提意见,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生动,趣味以及引人入胜一些,在这里子君非常抱歉,子君分享的大多是基础知识,所以很难达到某些朋友的要求。当然我会努力,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听知识,学知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生命体中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

最重要的是ATP 三磷酸腺苷。重要的有ATP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磷酸肌酸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体细胞中,特别是骨骼肌细胞中。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但是不能直接被利用。对于动物和人来说,它在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之间起着缓冲作用,使细胞内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的稳定。 ATP在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都有ATP存在。生命体内的能量存储在化学键中,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直接使用的能量是ATP,它通过磷酸化作用将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驱动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各种生命活动,如肌肉的收缩,DNA的复制等。ATP的产生在细胞内主要通过细胞呼吸实现。

什么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核苷三磷酸都可直接供能。核苷三磷酸是由核苷和三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主要是核苷-5′-三磷酸,如腺苷-三磷酸、鸟苷-三磷酸、胞苷-三磷酸和尿苷-三磷酸等。如DNA复制时,直接供能的物质有dATP(脱氧腺苷三磷酸)、dTTP、dGTP、dCTP等,这些物质不仅是供能物质,还是DNA复制的原料。

从生物进化角度解释为什么生命体中存在大量的别构酶?

以下是我找到的看对你有帮助否. 别构酶是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灵敏,快速,可逆,所以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经常采用别构调节,这样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条件。 王红旗创建的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生命与生命智力同时起源、同步进化,生命智力的实质是使用间接信息达成期望效应。所有的生命都拥有生命智力,不同的生命拥有不 同结构、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生命智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智力主导实施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和生存技术复杂化。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生命智力或生命智力系统,它 们主要有DNA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神经元细胞生命智力系统、大脑细胞生命智力系统,等等。其中,DNA生命智力系统主要由基因和智因组成,智 因即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基因。“我”就是生命智力系统的自觉,“灵魂”属于高级层次的生命智力。 无庸置疑,发现所有的生命都拥有不同层次的生命智力,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是当今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它标志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意味着 人类大脑思维生命智力开始明确承认生物界还存在着其它多种层次的生命智力。

ufo科普知识:为什么人类热衷于搜寻外星生命

人类对外星生命一直非常感兴趣。“不明飞行物体”(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简称UFO,比如“飞碟”)的消息之所以如此吸人眼球,就是因为那可能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证据。如果能够证实,就有可能实现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接触。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是极其巨大的。能够访问地球的外星生物,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一定远远超过人类的水平,地球人就有可能免去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摸索过程,实现科学和技术的大飞跃,其结果将是不可限量的。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具有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外星人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很可能人类社会很长时间,可以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提供参考。 有关UFO的报道虽然持续不断,但是“飞碟”和外星人的实物一直没有见到。除了被动的等待,人类还主动地去探测来自外星的无线电信号。比如美国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计划,即Search for Extraterrestial Intelligence),就是用强大的无线电望远镜搜索离地球200光年以内的1000左右颗类似太阳的天体,希望从围绕它们旋转的行星中发现智慧生物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在寻找外星的智慧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我们的太阳系内部的行星(或行星的卫星)上寻找生命的迹象,哪怕是最原始的生命。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液态水,有过河流和海洋;它的自转轴的倾斜角(25.2度)和地球的(23.5度)非常相似,也像地球一样有四季。火星上过去曾经有过生命可能出现的条件,甚至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火星(火星遭受陨石撞击时会有一些岩石带着上面的生物飞到空中,其中有一些会降落在地球上)。现在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那里寻找微生物。木星的卫星“木卫二”(Europa)表面的冰层下面,可能有巨大的液态水的海洋,也是人类探测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有人也许要问,地球上的生物不是够多的吗,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地球以外的低等生物呢?的确,地球本身就是生物的天堂。据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科学家联合发表的一篇文章,目前地球上的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的生物)估计有870万种,其中大约220万种生活在海洋之中。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的生物,如细菌)的种类就更多了,至今无人能给出细菌种类的上限。如果把历已经灭绝的生物算进去,地球上曾经有和现在有的物种估计超过一亿。从细菌到人类,从蚂蚁到大象,从蚯蚓到孔雀,从菠菜到苹果,从蝴蝶到乌龟,从蚜虫到鲨鱼,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似乎无穷无尽。光是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自身及其疾病就够我们研究的了,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地球以外的生命呢? 原因就在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数以千万种,形态千差万别,但都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在地球上生命出现的初期,很可能有过不同类型的生命形式存在过,但是最后只有竞争力,最能适应当时地球环境的生命形式存活下来,其它类型的生命形式就消失了,连痕迹也没有留下(因为几乎任何有机物都会被细菌分解掉)。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同一个祖宗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证明: 一、地球上所有的细胞生物和一些病毒都使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来储存和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样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腺苷酸、脱氧鸟苷酸、脱氧胸苷酸和脱氧胞苷酸,分别用字母A、G、T、C表示)来组成DNA,并且通过碱基配对(A和T配对,C和G配对)来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和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在不同的生物中,DNA复制的机制是高度一致的。比如病毒的DNA聚合酶(T4 噬菌体的DNA聚合酶)就可以复制人类的DNA。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使用的Tag DNA聚合酶就是从一种耐热细菌中提取的,它能复制来自任何生物的DNA。 二、所有的生物都用蛋白质(酶)来催化生命活动中数以千计的化学反应,因而蛋白质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中,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而且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病毒,都用同样的20种氨基酸来组成蛋白质。 三、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是由DNA来编码的,但是DNA为蛋白质编码的信息并不直接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而是都通过“信使”核糖核酸(mRNA)来传递DNA中的信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样的四种核苷酸(腺苷酸、鸟苷酸、尿苷酸和胞苷酸,分别用字母A、G、U、C表示)来组成核糖核酸(RNA)。 四、所有生物的DNA都用同样的三连码来为蛋白质中氨基酸编码。比如都用TGG为色氨酸编码,用AGT和AGC为丝氨酸编码,用AGA和AGG为精氨酸编码,等等。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用同样的“词汇”来表达蛋白质中的信息,所以人体中为胰岛素编码的基因,放在细菌(比如大肠杆菌)中,照样会生产出人的胰岛素来。虽然在少数情况下(如人的线粒体DNA)个别氨基酸的编码会和“标准”的三连码有差异,但是这毕竟是个别情况,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差异,而不表示生物来自不同的“祖宗”。 五、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氨基酸都是先连到“转运核糖核酸”(tRNA)上,由tRNA分子上的“反三连码”和mRNA上的三连码配对,把正确的氨基酸带到蛋白质“生产线”(“核糖体”)上的位置。 上述几个特点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最重要的共同点,是这些生物源自同一“祖先”最有力的证据。除此以外,地球上的生物还有许多其它的基本共同点。 比如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用“三磷酸腺苷”(ATP)作为供应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主要“高能分子”。生物合成ATP的机制,除了糖酵解中的“化学偶联”(用葡萄糖分子的无氧降解产生“高能键”,再用这些“高能键”合成ATP)外,生物合成ATP的主要机制,都是用“燃料”分子被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把氢离子从生物膜的一边“泵”到另一边,类似于水库蓄起可以用来发电的高水位。氢离子从浓度高的一边通过ATP合成酶再回到浓度低的一边时,ATP就被合成,就像水通过水流发电机发出电力一样。 葡萄糖是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的重要能源。它们在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被氧化,或者被原核细胞中类似的电子传递链所氧化,释放出来的能量则被用来合成高能化合物ATP。 从单细胞生物到人,氧化葡萄糖和其它“燃料”分子的电子传递链都有相同的核心结构。脱氢酶从“燃料”分子上脱下氢原子,把这些氢原子转移到醌类物质上。醌类物质再把氢原子中的电子传给一个蛋白质复合物,里面的蛋白质组分含有“细胞色素”(类似于血红素的蛋白“辅基”)和其它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中心(如铁-硫中心),再由这个蛋白复合物把电子传给电子的终端受体(通常也是含有“细胞色素”的蛋白质复合物)。 所有的细胞生物都具备使葡萄糖、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相互转化的能力,并且都是通过丙酮酸(pyruvate)这个“中心枢纽”。丙酮酸也是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核心物质,可以作为“燃料”使用。由于这个原因,细胞培养液中常常含有丙酮酸。 在结构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使用磷脂来组成它们的细胞膜。而且从细菌到植物再到人,磷脂所使用的主要脂肪酸是共同的,包括棕榈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这些脂肪酸也大量存在于甘油三脂中,成为各种生物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一些被认为是动物才有的分子,比如组成动物肌肉的肌动蛋白(actin)和肌球蛋白(myosin),其实在单细胞生物中就已经被用于建造“细胞骨架”,在细胞改变形状和细胞分裂中发挥作用了。使多细胞的大型生物运动的肌肉就是从这些蛋白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地球上的生物在分子机制上是非常单一,一脉相承的。地球上的生物不论有多少种,从宇宙的范围来看就只有一种,可以叫做“地球型生物”。达到智慧水平,能够反过来研究、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的,也只有人类自己。这是我们感到“孤单”的原因,尽管地球上有几十亿人。 就像仅从对地球自身的研究难以得出行星形成的机制一样,只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研究也难以得出像生命起源,生命基本原理,以及智力形成机制的结论。只有找到与“地球型生物”不同类型的生物,我们对于生命现象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人类一直在寻找外星生命的重要原因。

生命之舞生命之舞舞蹈

1、生命之舞(罗志祥发行专辑)详细资料大全2、民族舞蹈表演主持词3、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是谁?4、蒙克和他的作品5、贝亚的生命之舞是在哪一种场地跳的?车间 田间剧院 街道生命之舞(罗志祥发行专辑)详细资料大全 《生命之舞》是歌手罗志祥的一张音乐专辑,由金牌大风于2011年11月11日发行。生之战:生命是一场战争,自己是唯一的敌人!舞之华:舞台是唯一救赎,全力绽放灵魂之花!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生命之舞 live tour外文名称 :Born To Dance Live Tour专辑语言 :国语专辑歌手 :罗志祥曲目数量 :49发行时间 :2011.11.11音乐风格 :流行,抒情,舞曲,摇滚唱片公司 :金牌大风发行地区 :台湾 专辑信息,音乐作品,专辑介绍,专辑曲目,专辑信息专辑:生命之舞 Live Tour 歌手:罗志祥 发行公司:金牌大风 发行日期:2011.11.11音乐作品 音乐专辑共1张 生命之舞 国语 歌曲49首 发布于 2011-11-11 金牌大风特地邀请罗志祥御用造型师-高翊恒,重金订制3套全新造型,除了预购海报视觉中的“生命图腾战士装”,预购版“生之战 预购限定盘”和正式版“舞之华 正式强袭盘”也斥资60万新台币耗时近2个月讨论,重新设计了黑、白2套,代表生命之舞的战士装。预购版中罗志祥穿上全黑名为“军舞生命霸气装”的专属造型。正式版中则重新打造了一套纯白战衣“竞舞生命战士装”,当中“军舞生命霸气装”延伸了生命图腾的概念,结合军装战斗的元素,充分代表了罗志祥为生命而舞的概念 ; 而“竞舞生命战士装”符合生命之舞概念元素,再依照人体骨骼的脉络手工缝制而成,象征了生命原始的初生概念!罗志祥:“舞蹈对我来说是一种纯粹,而最能代表这种绝对能量就是黑色和白色,单纯而又直接,所以跟造型师讨论以后,我们特地制作了这3套纯粹绝对的生命之舞战士装!”正式版“舞之华 正式强袭盘”中也加赠了罗志祥专属的“LIVE应援卡”,只要打开有音效卡片,就可以听到罗志祥感性的声音诉说:“我从不放弃,因为我拥有你们,答应我,一起陪我走下去!我爱你们。”另外还附赠了“舞之华 *** 册”,完整收录罗志祥“生命图腾战士装”和“竞舞生命战士装”的全新华丽视觉! 专辑介绍生之战/生命是一场战争,自己是唯一的敌人! 舞之华/舞台是唯一救赎,全力绽放灵魂之花! 11。11。11 唯一的第一 舞力强袭 华丽发行 超限定!绝舞仅有!! LIVE应援卡/特殊语音卡片,亲声传达罗志祥最想对你说的每字每句 舞之华 *** 册/全新视觉展现亚洲舞王华丽姿态! 超规格!绝对舞力!! 2DVD全程PRORES422(HQ)广带域影像制作 FULL HD 摄影机录下感动,宛如置身现场的震撼 超精彩!绝赞经典!! 42场巡回/60万人次/全新独白访谈内容 国际级LIVE规格完全称霸! 「亚洲舞王」罗志祥的「舞法舞天」系列演唱会自2009年开始筹划,2010年正式启动,更在台北小巨蛋创下24小时内连开3场演唱会的惊人壮举,之后更在2011年进化成「舞法舞天之一万零一夜 ENCORE WORLD LIVE TOUR」,演唱会内容更新度高达80%,巡演地区横跨亚洲、美洲和大洋洲,期间历时2年半、总计42场,狂吸60万人次观赏。 为了让歌迷完整体验舞王魅力,唱片公司金牌大风决定再斥资3000万制作 [生命之舞LIVE TOUR] DVD,除了完整收录演唱会的经典内容,全程更以PRORES422(HQ)广带域影像制作,完全依国际级Live Concert制作规格进行。 DVD内容除了经典不灭的LIVE演出,还有苦练许久的乐器表演、无畏挑战张惠妹、蔡依林、萧亚轩三大天后的跳唱组曲、以及重现24H成功连开3场的感动、并收录多场演唱会精华、全新的独白访谈与视觉包装等。 其实这不是一张演唱会实录专辑,而是罗志祥回应所有人生课题的答案; 他说 :『我相信每个人只要用尽生命的全力,就一定能舞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是无论是否看过演唱会的你,都值得收藏的生命实录! 此外,舞之华正式强袭盘 还加赠全新视觉的「舞之华 *** 册」以及能亲声传达罗志祥对你说话的特殊录音卡片「LIVE应援卡」,虽然成本极高,但金牌大风唱片公司仍决定 *** 制作以回馈所有歌迷!专辑曲目01.生命之舞-信念 02.Opening Show 03.舞法舞天 04.个中强手 05.精舞门 06.恋爱达人 07.败给你 08.In Your Eyes 09.生理时钟 10.生命之舞-坚持 11.我的音乐启蒙VCR 12.为你写首歌 13.为什么要在一起 14.I Feel Good 15.蝴蝶秀 16.狐狸精 17.生命之舞-精进 18.达浪薛海 Talk Show 19.爱不单行 20.爱转角 21.天后看了也怕怕组曲 22.WOW! 23.生命之舞-开创 24.小提琴独奏 25.好朋友 26.搞笑 27.我不会唱歌 28.习惯就好 29.生命之舞-雄心 30.炫光耀舞雷射秀 31.爱的主场秀 32.一支独秀 33.幸福不灭 34.生命之舞-突破 35.生命之舞 36.Twinkle 37.爱疯头 38.撑腰 39.独一无二 Only You 40.Touch My Heart 41.美丽的误会 42.拼什么 43.一万零一夜 44.Talk/实现 45.组曲 (撑腰 - 罗志祥Lollipop F/Wow - 罗志祥萧亚轩/蝴蝶秀 - 罗志祥黄靖伦/离开地球表面 - 罗志祥五月天/恋爱达人 - 罗志祥小S/任意门 - 罗志祥杨丞琳) 46.撑腰 - 罗志祥/Lollipop F 47.安静/天天 48.爱疯头/我不会唱歌/精舞门 49.拼什么/Ending民族舞蹈表演主持词 民族舞蹈是每个人民族的民族特色,那么民族舞蹈表演主持词要怎么写呢?不如来参考以下的民族舞蹈表演主持词的相关内容吧!希望大家喜欢!民族舞蹈表演主持词 第一章 欢聚长阳 浩浩清江,巴土名疆;悠悠人文,是我长阳! 金色九月,溢彩流光;巴楚风流,欢聚长阳! 欢乐的歌儿唱起来,热情的手儿拉起来。远方的客人啊,让我们一起放歌,唱响长阳,唱响清江,唱响荆楚大地! 歌舞《欢聚长阳》 第二章 生命之舞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现有人口800多万,广泛分布在湘、鄂、川、黔、渝等地。清江长阳,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土家文化。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用生命的激情演绎的歌舞——摆手舞,展现土家少女的婀娜多姿;长阳山歌,高亢的歌声唱出土家人的粗犷豪放;毛古斯舞,再现远古巴人的原始风情 舞蹈《摆手女儿家》 长阳山歌《花咚咚姐》 舞蹈《生命之舞》 第三章 清江放歌 清江,是鄂西南土家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美丽的清江哺育了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赞美的歌。 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老的清江更添靓丽容颜。百里长湖,碧波荡漾;筱风含翠,丹桂流芳;美丽清江,四季如歌;幸福土家,放声歌唱。 男声独唱《我的故乡有条江》 舞蹈《竹枝之声》 舞蹈《土家撒叶儿嗬》 歌伴舞《清江画廊土家妹》 第四章 巴土风情 走进清江长阳,浓郁的巴土风情扑面而来。 木鼓声声,带你追寻巴男楚女的脚印;南曲悠悠,邀您品味郁郁山花的风韵——这独特的巴土风情,从远古走到如今,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景,熠熠生辉。 舞蹈《木鼓声声》 长阳南曲《土家吊脚楼》 女声独唱《巴土风情》 第五章 锦绣巴山 长阳巴山舞,源自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曾荣获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成为普及最广、最受欢迎的"东方迪斯科"。 "青山绿水相映出,锦绣巴山入梦来。"让我们跳起欢快的巴山舞,预祝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成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广场舞蹈《长阳巴山舞》 刚刚的一曲《天路》让我们领略了雪域高原带来的温馨祝福,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异国的火热风情,有请一群热烈奔放的西班牙女郎为大家带来《热情之舞》! XX。既是这块土地上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藏族文化既包括XX。 烤肉串时,点燃炭火,待烟尽火旺时,即将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 烤羊肉串用的铁杆子也很别致 随着经典的外国歌曲的旋律的落幕,一群藏族姑娘小伙不禁跃跃欲试地要跳上台来,以他们灵活的身姿展示出古老舞蹈的美妙。 XX。用舞蹈祈福未来。 女:亲爱的朋友们,首先进入今天晚会的第一篇:新年迎好运。请欣赏的由针织公司带XX。 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了又优美的藏族舞蹈《哈达琴》,他们是真正的希望之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刚才我们欣赏过了喜庆的民族舞,动感的街舞,热情的藏族舞,下面让我们再去领列一下彝族舞蹈的风情。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是谁?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1890年以后,蒙克全身心地投入其大型的“生命组画”的创作中去。他把这一组画称为“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歌。”而作于1899—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可谓这套大型组画中的核心之作。“生命组画”中的一系列作品,以及相关的一批版画作品,可以自由地互相联系起来,而没有明确的叙事次序。可以说,它们都朝着这幅《生命之舞》中央那一对寓意性的拥抱慢舞的恋人形象而汇聚。它们同时也涉及年轻与单纯、衰老与忧愁的主题,另外,除了“跳舞”,还涉及了生与死、贪欲与繁殖,以及忧郁、忌妒的主题。因而,“生命组画”成了一部揭示现代人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画卷。在《生命之舞》这幅油画中,画家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她们分别象征着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左侧穿白裙的那个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就象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其长裙的白色象征着少女的纯洁。而与其呈对比的,是右侧的妇人形象。她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显得十分孤独。她的深色长裙,象征着其内心的暗淡与哀伤。这两个女性形象,都面朝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舞乐中的男女。他们漫无目的、旁若无人地迈着舞步,那女子卷曲的秀发和长裙,将其男伴缠绕。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则将女子的红色衣裙衬托得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那衣裙的红色,在这里象征了人生短暂的喜悦。背景中,两对放荡的跳舞者,象征着那种更为卑贱的生活。悬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或许是太阳),在水面映出其长长的、宽宽的倒影,象鬼魂的眼睛。这也是男性的象征。这一母题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更清楚地显示了其象征的含意。在这组女性三部曲中,明确的含义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和色彩而得到强化。主题、形式以及象征内涵,在这里协调统一,预示了女性从少女的天真无邪,到成熟期的春风得意,再到逝去青春后的理想破灭的人生之路。蒙克和他的作品达利(西班牙)内战的预感(油画生命之舞, 100 厘米× 99 厘米, 1936 年,私人收藏) 达利( 1904 — 1989 )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早年在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受到“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后崇拜英国拉菲尔前派的精细描绘。达利在学生时代就行为异于常人,爱穿奇装异服,其乖僻性格引人注目。达利因而因势利导,把他这种怪异之处运用到他的艺术之中,尤其在加入超现实主义之后,他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超现实主义是达达主义的变体和继续。达达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战争对于一部分人们在精神意识上所引起破坏与变态的产物。超现实主义产生于 1924 年,最初由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以后,受文学的影响,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出荒诞的、离奇的画面。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和哲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在这幅画中,达利将人体各部位重新进行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组合,从上臂长出小腿和脚,从大腿长出前臂和手。这样怪诞、高大、恐怖的梦境形象,表现出人的贪欲——已把肉体变成自傲的怪胎,这是人类自我耗费的象征。它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行为的体验,是人类不负责任的发动战争和自我毁灭的病态行为的梦态形象转译。正像柏格森说的,“这样一种梦幻,并非由个别人的幻想产生,而是整个社会所梦见的”。蒙克(挪威)呐喊(油画, 91 厘米× 74 厘米, 1893 年,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画的作者蒙克( 1863 — 1944 )是表现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 5 岁时母亲去世, 15 岁时姐姐去世,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一系列的家庭不幸,给蒙克的心灵留下了一道深而黑的疤痕,对他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幅作品充分发挥了色彩的作用。那种阴惨的血红色和浓重的深蓝、墨绿色,形成一个湍急的漩涡,紧紧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回声。正在高呼的人的面孔实际已经变形,凝视的眼睛、凹陷的面颊,使人想起象征死亡的骷髅头,所有的线条都趋向这个中心,仿佛全部的景色都分担着这声呐喊的痛苦和刺激。这里必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整幅画面充满了低沉、恐怖、神秘的气息,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画中人物形象显然是病态的、神经质的,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居然被表达得如此强烈,超过了任何以往看起来“真实”、“逼真”的作品。这就是表现派的特征生命之舞:色彩鲜明、强烈,线条和笔触大胆、奔放,而且使人感到刺激和动荡不安,体现出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派画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和失望。《生命之舞》 创作于1900年的《生命之舞》是画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它由早期的《生命》组画的主题发展而来。表面看去,画上描绘的是海边人们跳舞的情景,然而它并不止如此,其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在画面的前景上,坐着等距而对称地安排了四个人物,左边一位身穿白底红花裙的少女站立在那里,红彤彤的脸颊上露出无邪的表情,身旁一枝娇嫩的花正含苞待放,这一切象征着少女的天真、纯洁与无暇。正中一对男女情侣随着音乐起舞,少女身着明亮的红裙,象征着炽热的爱情和燃烧的情欲。画面右边,一位身着黑衣的年老妇女双手紧合地孤独地站着,她面容憔悴、满脸忧郁地看着中间的那对舞伴,露出人生如梦、希望破灭、无限感叹的神情。再后面是三对不同的跳舞者,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热情拥抱,有的强凑着去吻亲吻女伴的脸。更远处海滩边,一位白衣少女正看着这对起舞的人们。画面各样不同的姿势表达了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态,加上深蓝色天色天空上一轮入海的落日及倒影,更增强了画面神秘的气氛和象征性的色彩。蒙克作于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以舞蹈的瞬息来表达生活哲理。画面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身着黑色长裙的中年妇女,正陷入悲哀与失落之中。背景中还有不同的舞者被欲望所驱使,依然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蒙克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抑郁情调绘画的研究。贝亚的生命之舞是在哪一种场地跳的?车间 田间剧院 街道生命之舞是在河岸边草地上跳生命之舞的。生命之舞生命之舞,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在1899年到190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描绘生命之舞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她们分别象征着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生命之舞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生命之舞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抑郁的偶像作品。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一幅画都极端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所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

高中生物生命体内的生化反应是不是基本上都需要酶?

是的,基本上都需要酶来催化。你说的“比如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是不是都需要酶的催化”基本正确,但是注意“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光能是不需要酶的。如果觉得有帮助,希望采纳和关注!!!

生命反应和生化反应的主要区别?

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进行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因细菌的种类不同,催化这些反应的酶类及其活性也都有所差异,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亦各不相同。为此,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鉴定细菌的种类,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环磷酸腺苷的生命中的两大“信使”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已确认,细胞外小分子信息物质由腺细胞等各种细胞合成和释放,依靠血液、淋巴液等各种体液运送,进行体液调节及生命信息的传递,是人体信息传递的生命“第一信使”。由于生命“第一信使”在生命活动调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领域做出卓越研究的科学家们就曾先后12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由信息细胞释放生命“第一信使”,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于其它信息接收细胞,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然而,科学家们后来惊奇地发现,原来生命“第一信使”并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而是将信息传递给“第二信使”,进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 图第一信使作用图(图片来源: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 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复杂的网络系统完成,这一网络系统的结构基础是一些关键的蛋白质分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很多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可以作为外源信息在细胞内的信使,对相应靶分子的活性进行调节。它们在上游信号分子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浓度的迅速上升或下降,进而使相应的靶分子(下游信号转导分子)的活性升高或降低,继而使信息向下游传递。因此细胞内小分子信使,亦被称为生命“第二信使”。作用方式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第二信使的作用方式一般有两种:①直接作用,如Ca能直接与骨骼肌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②间接作用,第二信使通过活化蛋白激酶,诱导一系列蛋白质磷酸化,最后引起细胞效应。 图cAMP激活蛋白激酶A(图片来源: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生理作用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cAMP产生后,主要通过蛋白脂磷酸化作用继续传递信息,这是由细胞内一种专一酶(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PKA]),将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靶蛋白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将其激活或钝化。这些被共价修饰的靶蛋白往往是一些关键调节酶或重要功能蛋白,因而可以介导胞外信号,调节细胞反应。当cAMP信号终止后,靶蛋白的活性则在蛋白质脱磷酸化作用下恢复原状。图cAMP与蛋白激酶A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图片来源: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萨瑟兰发现环磷酸腺苷厄尔·维尔伯·萨瑟兰(Earl Wilbur Sutherland),对环磷酸腺苷的发现和第二信使的提出,使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识大大向前迈出一步,并为未来的众多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萨瑟兰更因此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坎德尔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环磷酸腺苷在修复脑细胞、活化脑细胞、调节脑细胞功能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力,并缓解脑细胞疲劳,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因此坎德尔荣获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环磷酸腺苷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增殖与分化是细胞的两个基本特征。平常大家听到的“肿瘤”、“癌症”,从医学角度来说就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发生异常后导致的疾病。细胞增殖与分化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过程,环磷酸腺苷在调节这对矛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发现环磷酸腺苷对离体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分化的作用,因此凡能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升高的因素均能降低细胞的生长速度,抑制细胞的增殖,而促进细胞的分化。1992年,宫崎(Miyasaki)教授研究发现环磷酸腺苷对细胞增殖具有双重效应,即在G0或G1早期时对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晚G1期时则起抑制作用。环磷酸腺苷与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激素分泌适量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性欲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环磷酸腺苷具有调节神经递质合成,促进激素分泌的作用。含氮类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专一受体结合,这一结合随即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Ca存在的条件下,三磷酸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传递给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使胞内无活性的蛋白激酶转为有活性,从而激活磷酸化酶,引起靶细胞固有的、内在的反应,如腺细胞分泌、肌肉细胞收缩与舒张、神经细胞出现电位变化、细胞通透性改变、细胞分裂与分化以及各种酶反应等等。另外,大量试验表明,一些二级促激素促进次级激素合成是通过环磷酸腺苷途径调节的。环磷酸腺苷与膜蛋白活性生物膜所含的蛋白被称为膜蛋白,它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膜蛋白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为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通过信号转导来对外界刺激和内部变化做出反应,信号转导在细胞的生长发育、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免疫和衰老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环磷酸腺苷称为第二信使,它能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最终生物效应。如肾上腺素在肾上腺髓质分泌后通过血液输送至肝细胞产生效应,它们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后,能使膜上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催化三磷酸腺苷形成环磷酸腺苷,后者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酶蛋白相继活化,最终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另外,环磷酸腺苷可促使非神经细胞膜上某些蛋白的磷酸化,使其构型发生改变,从而调节膜对一些物质的通透性。如在红细胞中,环磷酸腺苷激活细胞膜上的蛋白激酶,使膜上的Spectin蛋白磷酸化后,对红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及红细胞的形态产生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环磷酸腺苷与神经活动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人体内各个系统和器官能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准确且较完善的适应性反应,调整其功能状态来满足当时生理活动的需要,以维持整个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许多因子参与了神经活动的调节过程,其中环磷酸腺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71年,科学家证明了环磷酸腺苷参与神经节突触传递。目前认为当某些神经细胞兴奋时,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并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突触后膜合成环磷酸腺苷,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过膜蛋白的磷酸化改变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神经组织内含有高水平的环磷酸腺苷及其代谢调节酶,在脑、脊髓、脑脊液和外周神经中都有大量环磷酸腺苷存在。在脊椎动物脑中,环磷酸腺苷含量最高,比非神经组织高约10倍,腺苷酸环化酶和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含量也比其他组织高10~20倍,以上说明在神经组织中,环磷酸腺苷的合成和分解速度远远高于其他组织,在神经组织中起重要作用。另外,科学家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对髓鞘抑制性蛋白-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反应性进行检测发现,在通常情况下,蛋白-髓鞘相关糖蛋白促进新生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再生。但如果环磷酸腺苷的效应因子蛋白激酶A被抑制的时候,这些细胞则不再受蛋白-髓鞘相关糖蛋白影响。相反的,如果提高成年神经元环磷酸腺苷的水平则会引起它们像新生的神经元一样,在蛋白-髓鞘相关糖蛋白存在情况下进行生长。因此,这是第一次发现环磷酸腺苷水平、神经元的生长阶段和对髓鞘反应性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也更证明了升高成年神经元胞内的环磷酸腺苷水平能使生命体表现的更年轻。环磷酸腺苷与基因表达基因(遗传因子)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基因表达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脱氧核糖核酸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发生在转录、转录后加工和翻译阶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真核细胞中环磷酸腺苷的作用与转录因子调节有关。1986年发现许多环磷酸腺苷诱导转录的真核基因的启动子周围都含有一致或近乎一致的8个碱基对的回文序列5"-TGACGTCA-3",并命名为环磷酸腺苷反应序列(CRE),是这些基因识别环磷酸腺苷信号的重要部位。同时,他们还发现环磷酸腺苷诱导的靶基因表达需要PKA的激活,环磷酸腺苷水平增高激活PKA,PKA又可能通过使某些特异的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介导环磷酸腺苷引起的基因表达。在基因的转录区中有一类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可与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相互作用而调节此基因的转录。当PKA的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后,可催化反式作用因子-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中特定的丝氨酸和(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形成同二聚体,与脱氧核糖核酸上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序列结合,从而激活受环磷酸腺苷反应序列调控的基因转录。另有研究表明,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被脑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细胞表面受体接受后,通过胞内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调节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此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过量或不足会造成“巨人”或“侏儒”。一些二级促激素促进次级(三级)激素合成也是通过环磷酸腺苷途径调节的。环磷酸腺苷与嗅觉激活嗅觉是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具有辨别气味、增进食欲、识别环境及报警等作用,还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情绪和调节生命周期。研究发现,嗅觉感受器的这一传导过程,并不经过膜蛋白磷酸化过程,而是环磷酸腺苷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吗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不是均由ATP直接提供能量。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ATP直接提供的,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但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供能,而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例如UTP(三磷酸尿苷)用于多糖合成、CTP(三磷酸胞苷1用于磷脂合成、GTP(三磷酸鸟苷)用于蛋白质合成等。但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大都是必须先合成ATP。ATP可使UDP、CDP或GDP生成相应的UTP、CTP或GTP。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吗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大多数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除此之外,肌肉中储藏着多种能源物质,主要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肌糖原和脂肪等。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断裂时,大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ATP可以水解,这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 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DP转化成ATP所需要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外,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时,ADP转化为ATP还利用了光能。扩展资料1、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2、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3、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通货”的,这说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吗?

  不是。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但不是全部。直接能源还有磷酸肌酸、UTP、GTP、CTP等。  三磷酸腺苷(ATP)是以次黄嘌呤核苷酸为底物,经生物发酵的技术制得的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是体内组织细胞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被誉为细胞内能量的“分子货币”,储存和传递化学能,蛋白质、脂肪、糖和核苷酸的合成都需它参与,可促使机体各种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增强细胞代谢活性,对治疗各种疾病均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生物化学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是一种核苷酸(又叫腺苷三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是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断裂时,大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ATP可以水解,这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在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2个高能磷酸键位于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释放能量。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3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对于动物和人类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部时刻进行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同时也就伴随有能量的释放和储存。因其是能量“携带”和“转运”者,生物学家形象地称ATP为“能量通货”。

菌株GFAJ-1的解读NASA发布会:地球上的“外星生命”

CHONPS,看起来熟悉吗?这不是一个单词,这是中学生物课本上让我们背诵的生命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磷、硫,它们一起组成了生物体所需的各大物质: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其实对于这六位,我们也许早就想过“彼可取而代也”:我们在各种科幻作品中看见过多次“硅基生命”这个词:在元素周期表上碳下面一行的硅,取代碳成为生命的基石。不过,被科学首先证实的类似取代,却发生在了排在第五位的磷而不是碳身上,我们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一起来回顾一下磷元素在生命中的作用:作为遗传物质基础的DNA,大名是脱氧核糖核酸,而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一分子磷酸连着一分子五个碳原子的糖,再加上一个碱基。好吧,我在说什么,化学都还给老师了不要紧,请看下图:一段解开的DNA双螺旋,重要的是DNA的两根长链就是用红圈中磷酸分子连接起来的。继续回忆中学生物,负责转录遗传密码并把它们翻译成蛋白质的RNA,不论它是信使、转录的密码、还是作为蛋白质工厂的核糖体,它的单链结构和DNA差不多,也是磷酸作为基本骨架连接起来的。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记得ATP的大名,生物界通用的“能量货币”,它的全名叫做三磷酸腺苷。 另外,可能还有人记得组成细胞膜的是磷脂双分子层,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反应,以及各种磷酸的激酶。因此,如果新的研究告诉你课本上这些磷字都可以换成砷,红圈圈和ATP中的P都可以写成As,科学家们要内牛满面了,你懂得吧。 为什么不是硅取代了碳?简单而直接的原因是,GFAJ-1菌株是在一个砷很多而磷很少的湖里被发现的。不过,我们也可以放在整个地球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考虑这个问题:碳在大气中以二氧化碳,甚至在生命诞生初期以甲烷的形式无处不在,而且石灰岩中的碳酸盐也是随处可见,硅虽然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中,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很不活跃,难以被大部分生物利用。而磷的情况怎么样呢?磷几乎不存在于大气和水中,天然的磷单质也不存在(因为大家都知道的“自燃”),地球上的磷主要储存在磷酸盐矿石中。而磷酸盐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有磷酸钙的成分,因为磷酸钙实在是很结实。这种结实的物质需要生物们费很大力气和很多时间才能把它用到参与生命过程的反应中去,因此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容易出现因为磷而“饥饿”的生态系统。元素周期表里排在磷下面的砷,同样也主要存在于矿石中,不过砷也有天然的单质,它并不比磷更难利用,甚至在一些地方比磷更丰富——比如莫诺湖。其实砷之所以有毒,就是因为它太容易被生物错用:砷作为和磷类似的物质,时常参与到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常温下的试管里,AMP(单磷酸腺苷,比ATP少两个磷酸的东西,RNA的基本单元之一)需要酶促反应才能生成,而AMAs(单砷酸腺苷)很容易自动生成。因为由砷组成的物质干扰了本该由磷来参与的生命过程,所以它有毒,著名的毒药比如砒霜,即三氧化二砷。通常条件下,为什么能不接受砷作为前面说到的那些很重要的生命物质的组分呢?因为常温下,砷的化合物不如磷的化合物稳定,如果DNA分子里面有砷酸用作连接物,DNA链就很容易从砷酸那里断裂。可是,GFAJ-1菌株,作为一种罕见的嗜极生物,做到了把砷安全地利用起来:它也许并没有把细胞中的磷全部替换为砷,但它们含有砷酸的DNA甚至扛住了实验室提取的一系列过程,在对基因组进行详细分析之前,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在莫诺湖发现利用砷的生物已经不是新闻。早在2008年,就已经发现了用光能氧化亚砷酸,而不是光解水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不过这种细菌只是将砷的化合物作为光反应中的电子提供方来固定二氧化碳,但是这次发现的GFAJ-1菌株却在用砷组成自身的各种关键分子,因此被称作“砷基生命”而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科学家们推测这些以砷为生的生命没准儿是我们这颗星球上很古老的居民。在地球上的磷还没有被生物圈搬运到全世界的时候,也许很多地方的生物只能靠砷吃饭,用亚砷酸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许也比现代我们熟悉的光合生物出现得早。如果原始地球是这样一种景象,那么何况外星呢?我们认为砷基生命的结构不稳定,只是在我们这个物种的体温和我们感到舒适的室温条件下,而在-180摄氏度的土卫六的情况又如何呢?那些“不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也许只是由于我们认识局限的一厢情愿,至少在今天,我们知道生物学家们长期以来熟悉的地球生命六大元素就有可能被取代。“科学始于当你不相信专家之时。”NASA发布会上的一位嘉宾这样说。最后,我的感叹是,元素周期表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我想起了一部叫做《进化》的老电影:当外星生物在地球上飞速进化,威胁人类生存时,主角从砒霜的毒性中得到灵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了对付外星人的大杀器——海飞丝,于是若干加仑的海飞丝成功地拯救了人类,不过那部喜剧中海飞丝的武器成分好像是硒。如果真有哪一天,纯粹的砷基外星生命入侵地球,说不定含磷丰富的各种洗涤剂真的能成为能毒死外星人的猛药,实乃居家旅行,杀人灭口之必备。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由美国科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的人体基因计划,测定时选择了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包括了全部的DNA序列,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故答案为:24;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尼尔人工生命迷宫之歌获取方法假面之城任务攻略

尼尔人工生命迷宫之歌是游戏中的一把强力双手大剑,需要在假面之城完成对应任务获取,下面给大家分享尼尔人工生命迷宫之歌获取方法尼尔人工生命迷宫之歌获取方法 迷宫之歌 ◆ 寻找假面之城王子完成任务「让王无法安睡」获得1 223 +10% 很重2 257 +10% 很重 氟石x12 295 +20% 很重 氟石x24 860 +60% 很重 氟石x3◆ 前置条件拿到假面之城钥匙后,先找入口站岗的守卫接受任务「被封印的魔物」,前往沙之神殿,魔物在右上角最狭长的房间,解决后交任务,完成此任务后,才能去二楼找王子接受任务「打扰国王安眠者」,再去沙之神殿,前往最里面的大教堂击败魔物后找王子对话完成任务。◆ 补充说明本作共计37把武器,每把武器在升级后,附带的物理攻击和魔伤加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中部分武器特效也会发生改变,如月光与黑暗Lv.4变成红色,信义Lv.4变成紫红色,武器列表如下:单手剑:16把——「白之契约」单手剑纯面板最高,无魔法加成。双手剑:10把——「白之约定」面板最高,但是魔法加成0%,愚者的恸哭最强大剑矛/长枪:11把——「白之矜持」面板最高,但是魔法加成0%,不死鸟之枪依然最强武器1. 本作共计37把武器,需要收集33把,额外4把为DLC赠送的《NieR:Automata》武器——单手剑:「白之契约」、单手剑「黑之誓约」、大剑「白之约定」、长枪「白之矜持」。2. 关于愚者武器,属于PS3版的扩展内容现已免费追加在重制版中,当B轮游戏开始后,主角屋子的书架上会出现闪光点可交互,与之对话进入“轮回的世界”,内有三扇门,每扇门解锁一把武器和服装。

元胞自动机和康威生命游戏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简称CA),是冯·诺依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模拟生物发育中细胞的自我复制而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关注和重视。 1970年,剑桥大学的康威(J.H.Conway)设计了“生命游戏”,它是具有产生动态图案和动态结构能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兴趣,推动了元胞自动机研究的迅速发展。 之后,Stephen Wolfram对初等元胞自动机的256种规则产生的所有模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他还用熵来描述其演化行为,把元胞自动机分为:平稳型、周期型、混沌型、复杂型四类 现在,元胞自动机在交通流模型、火灾模拟模型、肿瘤细胞的增长机理模拟、股票投资心理模型、计算机的并行计算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标准元胞自动机是一个由「元胞、元胞状态、邻域和状态更新规则」构成的四元组,用数学符号可以表示为A=(L,d,S,N,f) 元胞 是构成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单元,而 元胞空间 是元胞所分布的空间网点集合。 说白了就是所有元胞可以存在的位置的集合 理论上,元胞空间是在各维向上无限延展的,但实际中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因此,需要定义不同的边界条件。 元胞空间的边界条件主要有三种类型: 周期型 、 反射型 和 定值型 。 在一般情况下,某一时刻一个元胞只能有一个状态,取自一个有限集合,比如{0,1},{生,死},{a1,a2,...,an}等等 在不同的应用模型中,这种状态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社会科学中常用来表示个体所持的态度或行为等。 在空间位置上与元胞相邻的位置称为邻元,所有邻元组成的区域就是元胞的邻域。 在 一维 情形中,常用半径r来确定邻域,距离元胞距离为r的所有元胞都是他的邻域。 如下图中灰色的位置就是黑色元胞的邻域。 在二维的情况下,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邻域: 是指根据元胞当前状态及其邻域中元胞的状态决定下一时刻该元胞状态的状态转移函数。 状态更新规则可以写为 其中, 表示t时刻的邻域状态集合 为了方便,往往会给每种元胞自动机起一个名字,根据一维双色元胞自动机的状态更新函数,一共有3个变量,每个变量都有两种状态0和1,所以一共有2^3种不同的组合 111,110,101,100,011,010,001,000 根据不同的规则这8中组合对应的函数值可能为0,也可能为1。因此一共有2 8个函数值的组合,对应着2 8种规则。比如下面这个就叫#规则90# 以#规则90#为例,我们将初始状态为{0 0 0 1 1 0 0 0}的一个一维双色元胞自动机进行迭代演化,背景空间为定值0. 迭代四次后 迭代100次后 生命游戏是剑桥大学的康威(J·H·Conway)在1970年提出的一个二维元胞自动机,因其模拟和显示的图像看起来颇似生命的出生和繁衍过程而得名为“生命游戏” 。游戏中没有玩家之间的竞争,只有细胞的不断死亡和产生,在游戏进行中,杂乱无序的细胞会逐渐演化出各种精致、有形的结构。 其规则也很简单:一个细胞在下一个时刻生死取决于相邻八个方格中活着的或死了的细胞的数量。如果相邻方格活着的细胞数量过多,这个细胞会因为资源匮乏而在下一个时刻死去;相反,如果周围活细胞过少,这个细胞会因太孤单而死去。 其规则为 虽然生命游戏规则很简单,但是却能产生很多有趣的细胞集群,通过合理改变其规则,还能产生更多复杂有趣的生物。 科学家们总结出来的生物图鉴如下 它们的名字分别为”方块“、”蜂巢“、”吐司“、”小船“、”浴缸“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bellkosmos/p/introduction_of_cellular_automata.html 简单明了的讲解一下元胞自动机及其应用? - 王茂南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douban.com/note/690728776/

为什么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是生命科学划时代的事件?

我简单地说(楼上真是又长又臭,估计楼主也没有心情看完吧),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它的提出就如马克斯·普朗克的同量子理论开创了量子力学一样,是生命科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成就之一

尼尔人工生命人物与结局剧情详解分析

凯妮的身世收起凯妮的身世多周目剧情结局分析尼尔系列历史事件尼尔人工生命角色剧情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周目不同分支结局有什么不同的剧情?下面一起来看看尼尔人工生命人物与结局剧情详解分析尼尔人工生命人物与结局剧情详解分析一、有关凯妮(Kainé)?不管是过去就曾玩过原版《尼尔:人工生命》(NieR Replicant)的系列老玩家,还是藉由《尼尔:自动人形》(NieR Automata)这款“火出圈”的作品反向接触此次《尼尔》升级版的新玩家,只要玩了这个游戏,我相信会无一不例外地对凯妮这个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种奇怪的设定同时出现在她一个人的身上:不好好穿衣服(指内衣外穿),不好好说话(指会变成△#○*□之类的符号),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性别不明)。这是个极其非传统的游戏女主角,但莫名其妙就是很让人痴迷,尤其是升级版的凯妮,让人想要“漂亮姐姐再骂我一遍”。·“被魔物附身的人”一周目剧情流程中,玩家所扮演的少年尼尔(游戏中由玩家取名,方便起见下文均使用“尼尔”作为称呼)于崖之村初遇凯妮时,她就已经展现出可以使用魔法的能力。但众所周知“人类”理应是无法使用魔法的,所以小白(白之书)称凯妮为“被魔物附身的人”。五年后的青年尼尔剧情中,凯妮在石之神殿濒死时的“魔物化”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二周目剧情对此则表现得更为清晰,也就是一周目听不到二周目能听到的、凯妮体内一个名叫“杜兰”的魔物的声音,一直在同她对话。根据凯妮的回忆(游戏中的文字小说),杜兰在某一天以“力量”为交易,进入了她的身体。随着时间流逝,黑文终将占据凯妮的整个躯壳(不管杜兰自己愿不愿意)。就像CD结局前他对凯妮说的那样,“格式塔化后灵魂体的崩坏不可逆转,到时你和我都会消失”。同时由于魔物怕光,解释了凯妮穿得如此“清凉”的原因,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将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和MGSV中静静靠皮肤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凯妮的身世单看游戏剧情:我们得出的凯妮身世是这样的:小时候因为生理上的双性特征而遭受同村人的霸凌→非血缘关系的婆婆帮助了她并成为她唯一的亲人→几年后婆婆因巨大魔物袭击村庄惨死→因复仇的念头接受杜兰进入自己的身体→遇见尼尔。其实她的真实来历还要复杂得多,碍于篇幅这里不再深入,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可以找下《尼尔》的官方广播剧听一听,细节的东西全藏在那里。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右手螺旋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模型的提出是生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转载手性之谜——向左向右 手性的定义现在该可以四平八稳地谈谈手性了。 手性(chirality,=handedness)一词源于希腊词“手”χειρ (cheir),指左手与右手的差异特征。手性及手性物质只有两类:左手性和右手性。有时为了对比,另外加上一种无手性(no chirality)作参照,可称它为“中性手性”。左手性用learus或者L表示,右手性用dexter或者D表示,中性手性用M表示。 手性可用对称性来说明。植物中常见到旋转对称性(有时叫辐射对称性,不准确),指的是存在旋转对称轴,如东北石竹、矮牵牛、黄瓜的花一般都具有五次旋转对称性,花每旋转2π/5=360°/5=72°,自身就重合一次。又如鸢尾科植物常具有3次旋转对称性。此外,还有平移对称性、伸缩对称性等等,但手性所体现的对称性与这些都不同。左手(性)与右手(性)单*平移和旋转不可能使两者全完重合,必须使镜像操作才能重合,所以手性对称性也叫镜像反射对称性。简单说,镜子中的东西在手性上与原物正好相反。正因为这一点,镜子用于展现实物并不算完美。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样的经验,我一开始按照镜中图像操作工具常常把左右搞反,适应一会才成。 我原是学地质学的,上大学第一学年就要学《结晶学及矿物学》,用的是武汉地质学院潘兆橹主编的教材。1984年,矿物学专家曹老师在北大俄文楼给我们上课,通常用三轮车从北大12楼(现已拆掉)运来一车木制模型。课上讲晶体对称性时,大家反复摆弄大大小小的模型。课上学得晶体有47种单形,其中有5种单形(名字都颇专业,三方偏方面体、四方偏方面体、六方偏方面体、五角三四面体和五角三八面体)都有“对应体”,即同时有左形和右形之分。这里不可能专门解释,你只需知道,现代地质学从一开始就要接触手性概念。 在化学中,组成相同但空间结构上互成镜像(对映体)的分子叫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的性质有时差不多,有时差别极大,对人而言甚至一种有利一种有害。化学式为C17H20O的努特卡酮两种对映体的柚香竟然相差750倍之多(据宋心琦的文章,见《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11期),当然这不是全由那种物质的结构决定的,因为对人的嗅觉起作用的受体也是由手性分子构成的,手性匹配才能产生可感受到的嗅觉。一些昆虫激素也有手性选择性,某种手性的只能吸引雄性,其对应体则只能吸引雌性。在药品当中,药品名称相同但手性构型不同时,药性也不同。如四米唑的左旋体是驱蠕虫药,而右旋体是抗抑郁药;甲状腺素钠的左旋体是甲状腺激素,而右旋体是降血脂药等等(据苑可、戴立信,《科技术语研究》2002年2期)。颇有争议的“反应停”(thalidomide)作为人工合成药,是两种对映体的混合物。有人指出其中一种对应体有治疗作用,而另一种可能有害。于是后来的制药工业和患者对药物的分子手性都很敏感。手性所能描述的事物极其多样,大至星系旋臂、行星自转、大气气旋,小到矿物晶体、有机分子、安培电流、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等等。在植物学中,手性也是一个重要形态特征,左右对称的形态(如枫叶、兜兰,但不是绝对对称,绝对的对称只能在数学中找到)及攀缓和缠绕植物的茎蔓旋向,都涉及到手性。对于螺旋,两种手性的命名是相对的,原则上可以任意定义其中一种,则另一种正好与它相反。事实上,历史上人们的确给出了不同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译出的苏联的文章,对左右手性的称呼与现在流行的叫法正好相反。定义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关键要说清楚。关于螺旋的手性,我们的定义是:伸出一只手,让大姆指指向螺旋的轴向(不必计较哪是生长方向),另外4个指头握拳,于是由手掌到4个指尖有一“前进”方向,如果螺旋前进方向(不要求是生长方向,但要求与大姆指方向一致)正好与伸出的左手相符,则此螺旋为左手性的,如果与右手相符则为右手性的。说起来很费劲,但看一下图形,立即就明白了。这与电磁学中的安培定则(Ampére rule)差不多,安培定则说明了两种情况:1)载流直导线的电流方向与感生磁场方向。让右手大姆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的前进方向则为磁场方向。2)载流螺线管里的电流方向与螺线管的感生磁场方向。让右手四指由手掌向手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姆指指向感生磁场的北极。电磁学右手定则(这时一般称Fleming rule)还用于表示电场、磁场与运动方向三者的一般在系,在闭合运动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流的例子中,伸出右手,让右手手掌面对磁北极,大姆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则四指指向感生电流的方向。这都是中学物理的内容,在此复习一下。 植物手性也可以采用如下定义:在生长或者运动的一端,从垂直轴向观看,若螺旋是顺时针的,则为左手性;若螺旋是反时针的,则为右手性。这两个定义等价,但第二个定义远没有第一个定义方便实用,而且容易自己弄混。左手性的螺旋叫左螺旋;右手性的螺旋叫右螺旋。在气象学中,定义也是一样的。在北半球,低压区能够形成左手性的气旋,高压区能形成右手性的气旋。南半球正好相反。 对于我后脑袋上的“旋”,相对于我自己的身体,它是向左手方向旋转的。从我的头顶上观看,头发是反时针旋转的。这人“旋”符合右手定则,应当算右手性! 库克(T.A.Cook)在《生命的曲线》中所用的手性定义与我们的定义等价,但陈述得极其繁琐,实在不敢恭维。《生命的曲线》整本书差不多都在讨论旋转与手性,用的都是这样的约定。 但是正如库克所说的,“不过,在这里我要对植物学家专用的某种术语提出强烈的异议。他们把绳索的左旋螺线称为‘右旋"的说法,是因为这种绳索是惯用右手的人编织而成的。那么把金银花称为‘左旋",理由是什么呢?”的确,我也觉得一些植物书上暗示的定义十分别扭。我们同意库克的用法,在这种用法中金银花是左旋的,即具有左手性。 那么植物界是如何定义手性的呢?陈荣道编著的《怎样画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中说:“由左向右旋转缠绕的叫做左旋缠绕茎,如牵牛花、紫藤、旋花。从右向左缠绕的叫右旋缠绕茎,如啤酒花、五味子等。”(第144页)这个定义本身是不清楚的,什么叫“由左向右”和“由右向左”?这就像某大师千里之外预测火箭发射前向左偏15cm一样,毫无意义,因为它可免于被证伪,在一个方向看偏左,在另外一个方向看就可以偏右。植物也一样,必须指定了生长方向,左与右的概念才明确,否则左就是右,右就是左。但所举的例子是近似清楚的,因啤酒花和五味子的手性一样,按我们的定义是左手性,按他说的是右手性。根据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猜到他们的定义与数理科学的定义正好是相反的,也与我们的定义相反。我们习惯上称牵牛花等为右旋的,啤酒花等为左旋的,详见下文。之所以说“近似”清楚,是因为紫藤的手性较复杂,由下文可知,紫藤属的植物既有左手性的,也有右手性的。 数理学界对手性的用法可从欧阳钟灿和刘寄星写的《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湖南教育出版社“科学家谈物理”丛书之一,1994年)得到印证。该书写道:“地球上所发现的生物氨基酸分子多见于左旋,一切天然的蛋白质都由左旋型氨基酸组成。而由这些左旋分子组成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DNA却多数都有右手螺旋结构。一些生物,如螺旋形细菌、蔓生植物向上盘绕以及海螺等均以右旋占绝大多数。”(第127-128页)该书还用图形明确示意了所说的左旋与右旋的含义。可以明确地说,这与我们的理解完全一致。 在化学中,手性分子的识别是通过其光学特征进行的。不同手性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光学活性。能使平面偏振光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对映体称右旋体,记作(+)或者D,反之称作左旋体,记作(-)或者L。当等量的对映体分子混合在一起时,不再引起平面偏振光的旋转,液体无旋光性,称外消旋体,记作(±)或者DL。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他们构造出一个右手性的双螺旋结构。当碱基排列呈现这种结构时分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沃森后来撰写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过中译本)中,有多张DNA结构图,全部是右手性的。这种双螺旋展示的是DNA分子的二级结构。那么在DNA的二级结构中是否只有右手性呢?回答是否定的。虽然多数DNA分子是右手性的,如A-DNA、B-DNA(活性最高的构象)和C-DNA都是右手性的,但1979年Rich提出一种局部上具有左手性的Z-DNA结构。现在证明,这种左手性的Z-DNA结构只是右手性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一种补充。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或者生命信息的时代,仅北京就有多处立起了DNA双螺旋的建筑雕塑,其中北京大学后湖北大生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门前立有一个巨大的双螺旋模型。人们容易把它想象为DNA模型,其实是不对的,因为雕塑是左旋的,整体具有左手性。就算Z-DNA可以有左手性,也只能是局部的。因此,雕塑造形整体为一左手性的双螺旋是不恰当的,至少用它暗示DNA的一般结构是错误的。从天文学到地球科学,从化学到生物学,几乎处处都有手性显身影。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分子手性催化的主要贡献者。1968年诺尔斯(W.S.Knowles)用过渡金属元素制造出含手性配体的络合物,以它为催化剂,生产出有手性的产物。后来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开发出更有效的催化剂。1980美国的夏普莱斯(B.Sharpless)发现了氧化反应的手性催化剂,极大推动了手性药物的化学合成。到2000年,全球的手性药物销售额已达1230亿美元,占药物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1998年全球畅销的500种药物中,单一对映体销售的手性药物占一半以上。 2002年6月13日英国《自然》发表加拿大科学家杰森(L.Jesson)和巴雷特(S.Barrett)研究某植物花柱手性的论文,指出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控制花柱的左右,其中向右是显性的。有人评价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结构解释生命现象

答案要点: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b.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c.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结构解释生命现象

dna双螺旋结构有哪些特点:  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b.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  c.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  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具体:1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 自然界存在数亿种生物,它们形态各异,种类纷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就是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同一物种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该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遗传物质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1.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中性学说在对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后认为,基因随时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突变。对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而言,当三联体密码中的 1 个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发生置换往往不会使氨基酸类型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保守性替换又指出,即使改变了个别氨基酸残基,但该残基是在可变区域内这种变化也并不影响生命体的生存价值。此外,结构基因只是整体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如调节基因、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资生( Motto.Kimura )等人结论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导因素的是那些对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无害的“中性”基因。但如何界定“绝对”的中性突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调节基因、内含子、重复基因、假基因等非编码蛋白质基因虽然不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它们与各种环境因素相结合通过调节转录,翻译的过程来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由猿到人的变化,主要是调节基因的变化,不是结构基因的变化 [1] 。许多实验证据也支持了 Gilbert 提出的关于内含子功能的假说,认为结构基因是通过内含子序列之间的重组,将外显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即内含子是原初基因重新组合过程的残留物。此外,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来看,内含子还具有影响基因的表达调控;调控 RNA 的剪接;编码特定的蛋白质;保护基因家族等功能 [2] 。同属于重复基因的 rRNA 和 tRNA 在蛋白质翻译中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假基因可通过接受邻近功能基因的片段或者由于功能基因移动而获得功能。假基因与功能基因之间发生外显子交换的例证已在小鼠 ψ a3 中有所发现 [3] 。一些单个核苷酸被置换后,也许不能改变氨基酸的类型,但它通过化学键对邻近核苷酸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改变邻近核苷酸的置换率。因此,我认为将一些基因突变定义为绝对中性是欠妥当的。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它与基因突变一样在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染色体畸变牵涉到 DNA 分子上较大范围内的变化,影响基因间的连锁和交换,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加速物种分化的过程等。 1.2 基因重组 病毒的进化很难用渐进突变累积来解释,病毒与宿主或其它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引起的飞跃式突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4] 。事实上,在微生物间由于转化、接合和转导引起的基因重组发生的频率比基因突变高达一万倍 [5] 。由此可见,基因重组是病毒及微生物进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高等生物来说通过食物摄入,有性生殖,微生物介导也能获得外源核酸,为基因重组提供必须的物质要素。张光明等人 [6] 提出微生物能有效介导基因重组,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座作用可能是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微生物先感染一种生物,携带上该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再感染另一种生物,将所携带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因为另一种生物本身已具有完善稳定的遗传机制,这种基因重组获得表达并固定下来的机率并不是很大,但不可否认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对遗传物质变异的诱发与筛选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生物都生存在总体稳定又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的生态环境中,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它诱导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又对其进行筛选,经过时间的积累达到生物的进化。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指所有对研究主体有影响的外界因素。 2.1 环境诱发遗传物质变异 就化学环境而言,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入各种物质,经分解、吸收作用后,送入细胞中,这些物质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元素可能会与遗传物质的组成物发生反应,或使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某些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表面,也可能引起表面细胞的破坏,并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物理环境能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射线。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受宇宙射线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的照射。科学家作了统计,一个人一年平均受的射线照射在人体中可把大约十亿个分子的化学键打开。 DNA分子在人体中所占比例很小,计算结果,每年每人平均损伤约200个DNA分子 [7] 。若生物偶然接触到能量更大的射线则引起突变的机率更大。 现在,许多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 DNA上的某些片段人为的进行改变,培育出有利于生产经济的新品种。进行了转基因改造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若被推广,则为该种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可能性。新品种与近源野生种的杂交,有可能使人为改造过的基因片段得到传播,并且固定下来。这在植物中更为常见。也可以说这是人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而使生物进化,则是自然的生物环境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 [8] 。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环境只能是进化的外因。 此外,有些科学家认为多数突变是自发的,完全随机的,这种看法不全面。 DNA链处于细胞中,它必然生活在细胞内环境中。氨基酸残基的脱落、置换、加入无不伴随着肽键的断裂,这就需要能量和物质的交流,这一系列变化都与细胞内环境密切相关。 2.2 环境对遗传物质的筛选 在分子水平上环境对遗传物质的自然选择是有建设性作用的 .DNA链上的某一位点是处在其它基因位点的包围之中的,如果这一位点发生了变异要受到此位点周围其它基因的约束和干预。此外还要受到细胞核内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和染色体上组蛋白(只有真核生物具有)与非组蛋白的调控。总之,在一个新基因型进化初期,将选取提高个体适合度的有利突变。日本的太田(Ohta,1979)说,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个分子的现有机能,使它免受有害突变的影响 [8] 。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通过了分子水平的自然选择后,还要接受更高级别的检验。不管 DNA上的突变位点是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还是间接调控、影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绝大多数遗传物质的变异终究体现在蛋白质的变化上。多肽链上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及功能。多肽链在折叠时追求能量最低原则,完全折叠后的肽链要使它的空间构象有利于其功能的更好发挥。如果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引起了蛋白质功能的变化,那改变后的蛋白质所发挥的功能将使生物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以上就包括了细胞水平的自然选择,及蛋白质在发挥功能时与其功能相关的组织、器官水平的自然选择。这些选择将对由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蛋白质变化进行筛选。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最终体现在表型的差异上时,环境的作用就类似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了。只是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种群。自然选择的价值在于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状况。 前面提到过有些突变似乎是中性的,没有任何意义。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很有可能这些突变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9] 。这些储备突变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才有机会表达。近年来一些实验表明,存在着以热休克蛋白 HSP90为代表的一些分子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基因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化 [10] 。也就是说,环境可以选择一些突变,让其表达,而让另一些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这些隐藏的后备突变,个体有更大的机会适应变化的环境。 3 生物进化后对环境的反作用 约在 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 [11] 。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和浓度不断增加,对于生物来讲有极重要的意义。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代谢方式的改变打打出进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约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以后逐渐形成多细胞生物,并开始出现了有性生殖方式。由此可见,生物的进化对环境有着极强的反作用,引起环境发生改变。而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对生物进化的方向又有指导意义。人类有极强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任何一种生物都大。起源和灭绝也都是生物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所淘汰的结果.其实它们和进化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结果不同.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历史回顾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25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生物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学系合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北大生物学系初建1918年,蔡元培校长聘请钟观光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和标本馆。钟观光对蔡校长说:“愿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此后,历时十载,在全国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号;动物500多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1925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建立。谭熙鸿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两年后由经利彬先生接替。1932年,张景钺先生从欧洲回国,应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之聘,出任生物学系第三任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生物学系形成了我国北方近代生物学教育中心,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生物学家。张景钺、陈桢、李汝祺、李继侗、吴韫珍、胡经甫等一批早期留学欧美的学者,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带回中国,并培养出严楚江、徐仁、王伏雄、谈家桢、吴阶平、赵以炳、吴征镒、沈同、陈阅增、林昌善等生物学界的杰出学者,形成了一支中国现代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专家队伍,对我国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奠基时期。三校的教授和他们的学生们在我国生物学最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如动物、植物区系和分类学、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张景钺先生关于光照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的研究,李继侗先生关于去顶燕麦胚芽鞘上新生顶端的出现研究,陈桢先生关于金鱼家化过程的遗传学研究,李汝祺先生对马蛔虫染色体研究和瓢虫基因互作研究,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工作。吴韫珍先生进行了华北植物的调查和分类,绘制了近两千种华北和云南高原植物原色精图,推动了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胡经甫先生用几十年时间,编写了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奠基性著作。李汝祺教授早年师从美国著名遗传学家T.H.摩尔根和C.B.布里奇斯,是第一位把细胞遗传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为我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烽火中的“绿色园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在长沙合办起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李继侗教授担任生物学系主任。 1937年12月中旬,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决定迁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同年5月4 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生物学系主任仍由李继侗先生担任。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师生在交通闭塞的云南,利用各种途径与外界联系,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当时,杜增瑞、殷宏章、沈同和吴素萱等四位年轻教师从海外归来,带回了国外的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沈同教授常常组织学术报告会,大大活跃了当时生物学系的学术空气,也培养了年轻教师。英国生物化学专家李约瑟博士1941~1942年来访,他在生物学系作学术报告,赠送一批生物学书刊杂志及幻灯片,沟通了联大和西方科学界的联系。在八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参加湘黔滇步行团的吴征镒先生一边步行,一边采集植物标本,几十年来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研究取得开创性成就;赵以炳教授不失时机地研究了海拔对中国人血相的影响;张景钺教授指导助手对云南的魔芋进行形态学的研究;殷宏章教授等在国外发表了有关气孔中磷酸化酶的论文;牛满江用当地两栖动物蝾螈进行解剖及色素细胞和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陈阅增草履虫交配型的研究成果后来在美国发表;沈同教授领导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云南白药对治愈伤残的突出功效;沈嘉瑞教授研究了“昆明滇池及洱海中甲壳类”;赵以炳教授研究“蝾螈水盐平衡”;黄浙进行了“昆明涡虫分类和生殖发育”的研究;李继侗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生态学研究;汤佩松教授主持的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开展了植物生长素的研究,完成了“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研究”。这一工作被国际上认为是植物生理学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西南联大是三校优良传统的汇合。北大博大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清华、南开科学严谨的管理相结合,使西南联大生物学系成为抗战后方的一块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绿色园地。今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严谨而活跃的学风,勤奋进取的精神,正是在那个时期,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恢复、重建,三泉汇流燕园—— 院系调整后的生物学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复校。复校后的生物学系分为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由张景钺先生任植物学系主任,汪敬熙、庄孝僡和李汝祺先生先后担任动物学系主任。当时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桢、李继侗、汤佩松、赵以炳、吴素萱、崔之兰、罗士苇、张兆骞、李铭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和燕京三校的文理科各系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燕园东区建成生物楼。曾就读西南联大后留学海外的陈阅增、陈德明、曹宗巽等一批学子回到北大生物学系。三校生物学系合并后,著名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先生任系主任。张景钺先生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当时生物学系设立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理学四个教研室,并于 1956年在全国率先正式建立生物化学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主任李继侗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192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门组,开创草原生态学研究。1957年李继侗调内蒙古大学任副校长,将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移植至内蒙古大学,并发展成为我国草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植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汤佩松教授于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他在植物代谢的诸多领域,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之一。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另一位学科带头人是当时刚回国不久、年轻的植物发育生理学家曹宗巽。动物学教研室主任李汝祺教授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早年师从T.H.摩尔根和C.B.布里欺斯,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发生遗传学这一分支学科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动物组织胚胎学家崔之兰、原生动物学、细胞学家陈阅增、昆虫生态学家林昌善、昆虫毒理学家张宗炳是动物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动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赵以炳教授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193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冬眠生理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成为冬眠生理学经典工作的一部分。生物化学家沈同、张龙翔和生理学家陈德明是动物生理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后来,从动物生理学教研室分出生物化学教研室和生物物理教研室,由沈同和陈德明分别担任这两个教研室的主任。陈桢教授在生物学系致力于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工作,并开设“中国生物学史”课程。陈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遗传学,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关于金鱼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一项经典性工作。他1953年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后任所长,同时仍继续在北大生物学系任教。1954年沈同教授与张龙翔教授一起开始筹建生物化学教研室,并于1956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首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张龙翔先生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张龙翔教授任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长。当时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汇聚了十多位全国一流的顶尖生物学家,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派人到北大进修学习,生物学系的影响辐射全国,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学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做出了贡献。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好毕业吗

好毕业。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很简单,没有要求发表文章,写好毕业论文即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由基础部植物、生理、生化等三个教研室和农学院遗传、微生物等二个教研室及微生物专科专业组成,于1994年独立成立生物工程系,2004年安徽农业大学院系调整时蚕桑专业并入,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给人力量的暖心励志说说:苦难与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盛开的花

1、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2、有希望就会有动力,只要坚持不懈,黑暗过去,迎接的就是无限光明。 3、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5、善待自己,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自信优雅。 6、失去灯火之后不必慌乱,你还可以看见满天繁星。 7、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8、人在得意时需沉得住傲气,在失意时则要忍得住火气。 9、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 10、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万万不能。 11、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 12、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 13、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 14、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15、要有多坚强,才会不让人看得起。 1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7、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8、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青春苦甜。集雄心壮志,创锦绣前程。 19、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20、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21、只有相信自已,才能让别人肯定的相信你。 22、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23、青春,就像受赞美的春天。 24、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 25、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26、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27、每个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本圣经,记载世界的生成和未来。 28、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9、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30、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31、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33、苦难与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盛开的花朵。 34、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35、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缓慢,就怕常站;不怕贫穷,就怕惰懒;不怕对手悍,就怕自己颤。 36、青春,每个人,都有,即使是伤害,但是也有人,盼望在来一次。 37、美丽属于自信者,从容属于有备者,奇迹属于执着者,成功属于顽强者。 38、治好病的不是药物而是时间。 39、没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人能拿走你的坚强。 40、当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闪光。 41、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 4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43、人有二亩田,白天的一亩田是填饱肚子,晚上的一亩田是耕种自己的未来。 44、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 45、你不必逞强,不必说谎,懂你的人自然知道你原来的模样。 46、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47、那些即使遇到了相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48、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49、天下最宝贵的,莫如时日;天下最能奢侈的,莫如浪费时日。 50、勇敢地迎接逆境,即使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也会打开另一扇梦想的大门。 51、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52、埋首俯身,全为了奋力向上,并不是对头上的太阳缺乏感情。 53、不要在失败时才想起别人的忠告,不要在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 54、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55、希望是生命的阳光,行动是希望的翅膀。 56、只有第一名可以教你如何成为第一名。 57、真正富有的人,是那些懂得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人。 58、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59、女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6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61、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 62、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63、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64、当所有的爱熄灭,还可以点燃自己,让心亮着。 65、低调做人,和气为贵,以人性为本,做一个冷静、深沉、含蓄、有修养、有情趣的人。 66、人生最大的挑战没过于战胜自己! 67、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 68、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69、别让过去的失败捆住你的手脚,否则永远难成大事。 70、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71、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只怀疑自己有没有努力。 72、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尽管可能会失败,但是知道自己尽力了。 73、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74、我要努力实现梦想,来弥补我小时候吹的牛。 75、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76、手与手就算握着也隔有空气,嘴与嘴就算吻着也还有气息,心与心就算贴着也隔有距离。 7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生命;每一个人都拥有头脑,却不是每个人都善用头脑。 78、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9、自卑心最伤害自己,是最大的障碍。 80、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 81、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82、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83、做正确的事,再把事情做正确。 84、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85、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86、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87、我考试不复习,只励志,有同感的人顶起来。 88、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略仅供参考: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张 非 男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我立在窗前,独自品味着那份清新的淡然。路畔早开的蔷薇在雨中轻轻摇晃,花瓣带着雨珠兀自洒落了一地,那抹粉红的哀怨霎时让我明白了,黛玉葬花时为何哭得那么伤心……在那些仰首是春俯首是秋的日子里,我们漫步在长长的大坝上,偶然间会拾起路边的苍耳,戏谑地抛撒到彼此的发间……那年的雨季似乎特别的长,默默地为我们编织着凋谢的童话,那份超然的心境远得比什么都近,又近得比什么都远,依如尘世的变迁让我在仰望满天的繁星时,居然无法抬手指点。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坐在在坝上,任飞扬的芦花弥满了双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滑过,缘起缘落都始于我们生命之中的情之结,是恩是怨、是喜是悲都深在其中了。于是,那年的冬天,那个前生既定的缘,就这样不知不觉在我面前漾出一脉情海,无边无止。我不知道这样的情能唯系多久,日出日落,所共有的分分秒秒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而这份缘所兑现的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的家:清晨推门而行,就带去了彼此间一天的牵挂;傍晚而归,在锅碗的撞击声中,寻听他的脚步从楼下响起,熟悉的开门声释去一天的等待,莫名的喜悦在浅斟细品中是家的温馨;对灯夜读,虽然干着互不相干的工作,但那份祥和与安谥却最最是平常人家的情怀。忽然的一天,两个人的世界变成了三人的天地。清晨醒来,常常望着熟睡中那两张极相似的脸,才蓦然明白,这个“缘”字已掮了十余年,而我所理解的“情”字不再是风花雪月的大悲大喜的离合,它是他每晚归来的脚步声,它是儿子“呀呀”学语的呢喃声,它是烫衣板上散发出来的温香,它是每天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它是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它是唇边溢出的一抹微笑,它是平平淡淡的每日每夜……“潇潇雨声不可闻,道是雨急,却是叶密”。生活可以是字正腔圆的京品唱腔,也可以是深韵婉约的越剧小调,但生命里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试题分析:审题立意参考:1、泰戈尔角度:生命需要燃烧;怒放的生命。2、汪国真角度: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亦美丽。3、辩证角度:在平凡中活出灿烂;平凡也不朽;伟大蕴于平凡。(从平凡与灿烂的关系着眼)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分别为什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 又是为什么

亲情,友情,幸福,师恩,快乐 亲情是割舍不断的与父母血浓于水 友情是你困难时两肋插刀的好伙伴 幸福是你生活的状态 师恩是你老师给予你的,你所收获的知识,因此对老师感恩 快乐 是你生活的感受,应该有一个的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迎接每一个快乐的一天。亲情最重要 因为父母和你的家人是世上最关心你疼爱你的,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地无私奉献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读后感

在人的生命中,都有最重要的东西 。《我的五样》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探讨生命的价值的文章。 文章中毕淑敏在万物好似微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着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假如只有五样可以塞入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水,空气,太阳,鲜花和笔。 这是一个非常人性的选择。水,空气,这二者代表的是生命,水是万物之源,空气则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必需条件,太阳象征着光明,鲜花代表的是美好的生活和事物,笔象征着一个人的理想。 接下来老师要求在每个人写下的五样东西中划去一项相对不重要的东西。 作者只能无奈的划掉了鲜花,当鲜花被墨笔拦腰斩断的时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既像四十世纪的老电影。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奢侈浪漫的鲜花在重要性上逊了一筹。形容非常恰当,鲜花有着绚丽的颜色,划掉它,就失去了艳丽的色彩。 老师又一一让作者划去两项,在作者“经历”了喉咙干涩,舌头肿痛心也随之焦躁成灰,人好似成了金字塔里风干的长老。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作者的鲠嗓咽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擂如鼓气息摒窒。缺氧的滋味撕心裂肺“痛苦”后。涂去了水和空气。毕淑敏此处描写非常形象,让人身临其境。 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柔,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 此时,纸上只剩下笔和阳光,留下太阳吧,只要有了太阳,花卉重新开放,空气和水会儒养而出,失去的一切,都会悄然归来。 是啊,太阳妩媚,温暖,明亮,洁净,使人有一种幸福安全重回故里的感觉,心里非常踏实。我本人也十分想往光明的世界,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地球上的一切都将恢复原来的姿态。 但是我呼略了一点,那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在干什么,没有了梦想,于是我看到了作者孤单的身影,在海边的椰子树下拉长缩短,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那生命的存在对我还有什么样的意义,于是作者大笔一挥选择了笔,也选择了写作的理想。是啊,在这个测验中,只有写作理想冲破重重难关,最终成为了生命的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了理想,人的一生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意义,无论活多久也是一样,有了理想,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生,也会如昙花一现般绚丽多姿。 我合上书,不由得静静想到我自己的五样。我想,我和作者的选择一样,抽丝剥茧之后最终剩下的是理想。想到我自己的理想便暗暗坚定了信心,有了理想就有了一切,就有了可以为之拼搏一生的目标了。 其实理想不分大小,有的人想当总统,有的人则想当售票员,无论梦想是什么,为之努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五样》,语言并不华丽朴素而又干净利落,从一个游戏的主题切入,避免了僵硬呆板,迂腐。 让人不自觉地的思考人生价值,最后在心灵的游戏中感悟人生,找到了目标,找到了理想。就像作者所说的,人们在清醒的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像婴儿一般单纯由明朗的宁静了,剩下的就是扬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乔布斯 点点滴滴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年轻如你,一定曾经欣慰于生命的丰富和瑰丽。   年轻如你,或曾感叹过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年轻的你,让我们一起,感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吧……   语文教师 史金霞      敬畏生命   肖雅梦   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含义为:“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我也有所触动。   傍晚,我在灯下做作业,一只飞蛾不断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小憩时,我伸手捉住了它,原本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翅膀,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轻轻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可是那飞蛾在我手中挣扎求生的欲望,令人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让它继续自由飞翔。   我因感冒去了医生那里。我拿着听诊器,聆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地跳动,给我极深的撼动。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只属于我的生命。   从那一刻起,我向自己承诺,决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在我手中白白流逝。不论未来如何,或喜或忧,或福或祸,我都愿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最近心生许多感恩之情,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可喜的事,只是心里爽朗了许多,每天也就有了精神。   其实没有多少大恩大德,只是很普通的恩惠。报恩报什么恩?教师培育之恩,父母养育之恩。难道仅只这些吗?不,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很多事是值得感恩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发现,才能感动。以感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会赋予你无尽的感动。   看吧!单说说我们周围,还不算为我们奉献的老师们。每天我们去食堂吃饭,食堂里站着一排穿着虽说是白色的工作服却沾满了油渍的打饭工人,说是工人,大多年龄和我们一样,他们不值得我们感谢,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在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为我们奉献。的确,他们不是白干,有工资可拿的,可是多少钱能换回宝贵的青春!每天晚上熄灯后,总有老师查房,他们一向是拿着手电筒,在宿舍门口照来照去,也许有人不满于他们的“服务态度”,偶尔能听到争论的声音。确实,查房老师说话总是很严厉,可是我们想想,老师深夜不睡觉,为我们服务,他们又为了什么?其实这都是些很浅显、很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难啊!   还有在我放假回家的途中,我先租辆三轮车到车站,我与车主之间关系也只不过是素不相识的顾客与车主,好像只存在一种利益关系,可是我们还是朋友,他是在帮助我,我也在帮助他;我们之间互相感激,他感激我,我感激他。确实是这样,他把我送到车站要帮我拎包,我说:“不用了,谢谢!”他微笑着说:“小兄弟,慢点呀!”我冲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离去了。你可知道那时我心里是多么温暖啊!我甚至对他充满了谢意和敬意。我付出的不过几元钱,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快乐、温暖……   其实,留心发现一切,一切都蕴藏在点点滴滴中,等着你用感恩的心去挖掘。      退一步的人生   徐克南   人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人生匆匆,每天都是毫不停歇地在工作,在繁忙中度过,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我们也经历很多事,其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不愿看见或面对的,但有一种无形的力推着我们。现实就是现实,不可避免,无可改变,但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呢?   这回考试加上生病,我感觉自己放开了许多,洒脱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可以进行一下对比。刚来到这里,很不适应,感到成天紧紧张张,干什么都是人多。像打开水,很容易打不上,要是原先,我肯定会抱怨,怎么这么多人?为什么他们打好几壶的不让我这一壶的先打?现在,我再去打水,对打得到水,打不到水已不太重视了,打到了水,今天就有水,打不到水,全当我减肥;打到了半瓶水,哈哈,那就庆幸,今天起码有杯水喝!原先,我受了伤,往往很郁闷,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然后,再发发小脾气,苦闷的等伤痊愈;现在,我会保持乐观的心态,想还好,没伤到骨头,过几天,我就又是一条好汉了!一开始,我对分数一直没什么感觉,能在父母那儿说通就行,就连中考心中都没有一丝压力。但最令我吃惊的是这回期中考试,对于我来说,心中有一个沉重的大包袱,精神紧张,这种感觉估计快消失4年了,现在又重现了,大病一场,考试一塌糊涂;现在,对分数也不那么看重了,只去管错的题,因为那是我没有掌握的,分数高分数低全一样,高了没什么可喜的,低了没什么可忧的,只要不一直沉沦就可;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许多,原先,哪门功课都想顾,看别人做完化学,自己在学历史就着急,急匆匆地看完历史,赶着做化学,别人做完数学,我又急忙去写数学,总不想被落下,学哪门也不专心。现在的我,不再去和别人比,我做哪一门就一心一意去做,获得知识,何必追随于他人。这种感觉的确令我有些释然,对新的世界有些憧憬,等待黎明到来的那一刹那。   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退一步的天空中,我们也许会飞得更高,更远……      一步   张峥贤   走路是很平常的事,一步更是微不足道。但是往往只是简单的一步,就显示了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风貌。   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垃圾箱的旁边有很多垃圾,痰盂的周围尽是痰渍。思考一下,垃圾箱是扔垃圾的,为什么周围总是有废纸、瓜果皮等东西宁痰盂就是让人们吐痰的,那为什么人们会吐在外面呢?   这就是一步之差的后果,倘若你扔垃圾的时候,再上前一步,就不会把垃圾扔在外边了;每个人吐痰的时候,上前一步,那么,痰盂周围就不会再有痰迹了。那样,我们的公共环境和卫生就会有些好转的。   这也许就是一步的作用,谁也不会想到它的用途之大,通过上面的例子,足以让你认识到,向前一步可以改变一片天地,创造一个崭新的面貌。   可能你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在每个站口,都有人在等车,不管人多人少,车一到站,便你拥我挤,蜂拥而上,本来就很窄的车门,只容一个人单独通过,这下可好,2个人,3个人照样那样挤着上去。你有急事,每个人都有急事。其实,如果每个人都后退一步,排好队,按照顺序,一个一个上车,就再也不会出现挤压伤人的事件了。   这轻微的一步,不只是一种行为问题,将之升华便是一种道德问题,小到个人道德修养,大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一步似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命运。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兴旺发达,请在适当场合走好我们的每一步!      下一站天后   赵景琨   很喜欢《下一站天后》这首歌,因为旋律好听。可今天又从中悟出了新道理。   起因是读了雁儿那篇随笔。她说她的梦想是当个作家,出一本书。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这首歌,想到歌词中那种心情。   “站在大丸前细心看看我的路,再下个车站到天后,那该多好。但华丽的星途,途中一旦畏高,背后会否还有他拥抱……即使有天开个唱,谁又要唱,他不可到现场,仍然仿似白活一场,不恋爱叫我怎样唱,几多爱歌给我唱,还是勉强,台前如何发亮,难及给最爱在耳边低声温柔的唱……”   一个人站在原地,也许会回头看,也许会向前看。但不管怎样,他总是对未来有憧憬的,因为梦想还在前方,虽然朦胧虽然渺茫。一路走来,我们在追寻梦想。我们考虑过路上的幸福与快乐吗?其实幸福是很简单的,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歌手想做天后,这是别人的原因,而她认为的幸福是“给最爱在耳边低声温柔的唱”。雁儿想做作家,想出书,写文章就是她的幸福。   第二段是这样的:“白日梦飞翔,永不太远太抽象。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是理想,在时代的广场,谁都会有奖,我没有歌迷有他敬仰。”   “凡人都有出头日”,每个人都会中奖的。曾经,我想做服装设计师,现在似乎不可能了。据说学服装设计要考美术专业的。我不想让母亲伤心,因为她一直希望我学习好,做个搞科学的人。这个梦碎了,可梦的碎片上还有最真实的自己。我拣起一片放进心里,记住它。   现在,我听说搞建筑的搞广告的要招理科生。希望的火又点燃了,我好高兴。反正,这辈子我都要与设计扯上关系,即使现实真的违背了我。梦想,永不太远太抽象!   就像李檬同学在她的诗中说的那样:   “我骄傲,   我有非同寻常的自信,   我有我的方向,   飞向广阔的蓝天。”

生命的寿命由什么决定的?

首先当然是长寿基因/易感基因/表观遗传学修饰甚至性别等这些天生的因素。其次是温度。一定范围内,低温环境中代谢率低,生长发育慢,活得更久。再次是饮食种类及数量。其他的,适量运动促进健康,过量导致损伤。心理状态,环境因素,也会有相应影响。

病毒不是生命?

那么,病毒这种“纯粹”的生命除了能让所有其他生命的每一个细胞致病外,就没有丁点益处吗?答案是,有。病毒是天然的纯粹的基因库。病毒对自身dna编码的凝炼几乎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一些病毒的基因少到无法编码自身所有的蛋白质!当然实际上是够用的,因为病毒可以在一个基因中包含另一个基因。这就像是计算机世界中的数据压缩技术一样,病毒在最小的dna编码中存储了最大量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病毒那么容易变异的原因,因为随便哪个核苷酸发生改变都会影响它所在的那个基因!病毒的一心一意侵袭细胞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基因的融合和交换。因为一些病毒在从宿主细胞中脱颖而出时,会拖泥带水地夹带一些原宿主细胞的dna,并把这些dna带入到下一个宿主中。这些原宿主的dna,甚至病毒本身的dna,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被现在的宿主细胞所捕获并合并到自己的dna中,从而增长并丰富了自身的基因。当然,除了这种方式外,宿主细胞的dna在复制时也可能由于某些跳跃基因的影响,而把自身中的某个基因或某些dna片段多复制了好几遍,从而使子代得到了更长更复杂的dna。一个生物要想变得更高级、更复杂、更智慧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更长的基因。

火影忍者鸣人也只能10年使用一次别天神吗 鸣人的生命了可以是直接影响到了木遁欸

楼主,别天神属于鸣人同学的附加技能,宇智波止水把自己的别天神瞳力传给了乌鸦,眼睛送给了宇智波鼬,把守护木叶的任务交给了鼬同学,鼬同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了保护木叶,在乌鸦身上加了一层瞳力,一旦遇到万花筒写轮眼就看开启别天神,对使用者开启幻术,这个术配合了初代的细胞,得以成功施展,如果是止水在世的话,或许可以使用几次,开启的此术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三勾玉写轮眼,一个是初代细胞形成的体制,还有就是开启方法,鸣人都没有怎么用,影响木遁说明他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仙人之体,这不不能促进他拥有写轮眼吧

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病毒到底从哪来的?

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设。作为具有遗传物质的有机体,病毒可能是从细胞演化而来,也可能起源自远古时期能自我复制的RNA分子。 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体,在我们所生活的星球上无处不在。一个可能会让你震惊的事实是,地球上的病毒数量比宇宙中的恒星还多。 病毒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既不能说它们是“死”的,但说它们“活着”也有些牵强。这些微生物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染其他生物,无论是细菌、动物还是植物。 这些感染源从何而来?没有人真正知道答案。不过,科学家们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病毒起源假说。 渐进假说 渐进假说(progressive hypothesis),顾名思义,是指病毒由简单的遗传片段发展而成。这与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过程有些相似。 该理论认为,病毒只是特殊的遗传信息片段。这些基因片段以某种方式获得了在活细胞中自由进出的能力。毕竟,病毒实际上只是被蛋白质外壳保护的DNA或RNA片段。 最有趣的是,这一假说暗示了病毒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基因。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一类名为“转座子”的特殊基因。转座子也被称为“跳跃基因”,足见它们的特殊性。这类基因具有从基因组中某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的能力,换言之,它们可以从原本的位置解离或通过复制转移到另一个基因位点上。 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样的RNA病毒,其工作方式就像转座子一样。它们的RNA在进入细胞后,一种逆转录酶会将其转录为DNA;然后,这些DNA进入宿主的基因组,迫使宿主开始制造病毒蛋白质。 尽管如此,渐进假说并不能解释一些很明显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病毒具有细胞所没有的独特结构,如刺突蛋白。转座子和病毒在演化史上的出现孰先孰后,目前尚无定论。 退化假说 与渐进假说相反,退化假说(regressive hypothesis)并不认为病毒会不断发展,甚至还能为自己考虑。事实上,病毒应该是简化的寄生形态。 一般病毒大小通常在200纳米以下,但有些病毒非常大,比如天花病毒;世界上最大的病毒是拟菌病毒(Mimivirus),直径可达750纳米,相当于一根发丝直径的50倍。拟菌病毒的基因组比一些细胞体还大,一开始被误认为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它们甚至能被更小的病毒感染。 面对如此巨大的病毒,科学家们开始推测,病毒可能来自于一些非常复杂的祖先有机体,而这些生物可能组成了一种共生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个有机体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另一个有机体,从而失去其繁殖和进行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基因。在进化上,摆脱这些多余的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某些功能重复的基因,因为伴侣做了大部分的工作。 基本上,这就是一种完美的共生关系演变成一种“有毒”的寄生关系。于是,病毒出现了!拟菌病毒的感染策略支持了退化假说。这种病毒会感染阿米巴变形虫,但它体积很大,基因组也很大。可以说,它携带着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复杂基因。 总之,病毒实际上是演化成寄生性有机体的受供养细胞。演化并没有让它们向前迈进一步,反而是倒退了一步。 病毒先于细胞起源假说 这一假说另辟蹊径。前面两种假设只有在细胞先于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但正如鸡和蛋的故事,我们并不能确定哪个先出现。 如果病毒先出现呢?有证据表明,RNA实际上是第一种遗传分子,而不是DNA。这导致许多人猜测,病毒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复制的有机体。 在生命形成之前,地球上的环境极其不稳定,充满了自由分子,很不适宜生命存活。假设当时的地球充满了相互竞争的蛋白质和核酸,就像一锅热汤,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争斗;每个分子都在为生存而战,并逐渐具有了复制自身的能力。 病毒主要以RNA为遗传物质。因此,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在数十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而病毒就是这些RNA分子的后代。 但话说回来,我们依然不知道最先出现的是病毒还是细胞。 结论 截至目前,对于病毒的起源,我们仍不知道到底哪个假说是正确的。每个假说都有其依据,但也都有不足之处。就我们所知的信息推测,真正的答案可能与这些假说完全不同。也有研究者结合了上述观点,提出了其他假说,如嵌合或共生假说。 现在,随着数据科学的发展,进化生物学家可以借助有机体遗传信息的大量数据库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未来结构生物学和基因组的研究可能会揭示病毒的真正起源,进而揭示关于生命起源的线索。

水是生命之源嘛?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   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水份有什么作用呢?   1.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2.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贮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发生明显的波动。   3.水还是体内的润滑剂。它能滋润皮肤。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失去弹性,显得面容苍老。体内一些关节囊液、浆膜液可使器官之间免于摩擦受损,且能转动灵活。眼泪、唾液也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4.水是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治疗力量的奇药。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发汗、退热、冲淡血液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同时,小便增多,有利于加速毒素的排出。   5.大面积烧伤以及发生剧烈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体内大量流失水分时,都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以防止严重脱水,加重病情。    6.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美容.上床之前,你无论如何都要喝一杯水,这杯水的美容功效非常大。当你睡着后,那杯水就能渗透到每个细胞里。细胞吸收水分后,皮肤就更娇柔细嫩。   7.入浴前喝一杯水常葆肌肤青春活力.沐浴前一定要先喝一杯水。沐浴时的汗量为平常的两倍,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喝了水,可使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能吸收到水分,创造出光润细柔的肌肤。   8 需要指出的是,对老人和儿童来说,自来水煮沸后饮用是最利于健康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净化后会降低水内的矿物质,长期饮用效果并不如天然水源。   9水在生物体中存在形式关于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信服的说法,这就给生命的源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然,要弄清楚地球生命的起源,就非常有必要知道地球是如何演化的,其中与生命尤为相关的便是大气,因为是它为生命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大气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大气即原始大气在地球演化的初期就消失了;第二代大气是被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反应挤压出来的,称为还原大气。还原大气的显著特征便是缺氧,只是由于后来出现了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才使得还原大气变成了以氮、氧为主的现代大气,即氧化大气。据此,科学家们推测,在35亿年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生命。 推测终归是推测,地球生命起源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地认为,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岩五和水,地表温度很高,缺氧的大气使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可以畅通无阻地射到地表,而紫外线具有相当强的化学活性,它是生命形成的催化物。诸多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24年,被誉为世界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在他的《生命起源》一书中把生命起源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有机物产生;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质产生。奥巴林认为,生命发生的可能过程应为蛋白质分子一分子团团聚体,团聚体内部结构的完善可以导致原始生命的出现,并最终产生结构、功能复杂的生命单体。先是原始单细胞生物,然后向两个方向进化:一是自养能力强化而运动功能退化,进化至单细胞菌藻类植物,成为植物界进化的源头;另一方向则是运动功能强化而自养功能退化,进化至单细胞原生动物,成为动物界进化的源头。 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拥有很大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闻名于世的身体力行者。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米勒开创了生命起源模拟实验的先河。1953年,米勒依据奥巴林的假说,着手开始了原始大气模拟实验。他把甲烷、水蒸汽、氨、氧气的混合物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装置内,让它们循环流经一个模拟太阳紫外线辐射的电弧。在历经一周的连续放电之后,密闭装置内产生了甘氨酸、丙氨酸等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氨基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米勒实验的成功给了后来者极大的鼓舞,此后,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投身于寻找生命源头的研究中。1959年,德国科学家格罗特和维斯霍夫设计了一个用紫外线代替放电的实验,同样得到了氨基酸;1961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奥洛把氰化物加入实验混合物中,得到了很多种氨基酸及一些短链的肽,还制成了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一瞟吟;1962年,奥洛又制成了核糖和脱氧核糖;1963年,美国人波南佩鲁马做了同米勒相似的实验,他用电子作能源,制成了腺瞟吟;接着,他又和同事们一起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制成了腺膘吟校普。到了周世纪70年代,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已能够全部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合成。奥巴林假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有机物产生阶段已多次为实验所证实,大的分歧出现在蛋白质与生命物质产生阶段。在奥巴林生命起源假说中,海水是不可或缺的,它被认为是生命的摇篮。奥巴林派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原始海洋,有机物质难以储存聚集,最终形成有自我复制功能的生命单体。 但是,美国生物化学家福克斯却不这样认为,1960年,他提出了另一种生命起源的假说一类蛋白微球体假说。福克斯认为,早期的地球温度很高,依靠热能就足以使简单的化合物形成复杂的化合物。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说,早在1955年,福克斯就开始进行实验。他把各种氨基酸的混合物加热到200℃,3小时后,它们形成了形似蛋白质的分子链,被称为类蛋白。1960年,福克斯又把酸性类蛋白放人稀酸中加热溶解,冷却后缩结成团,形成微球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福克斯发现这种微球体很像细菌,并且在特定处理后还能出芽,芽长大后能脱落下来;小球还能分裂,一分为二或者彼此连成长串。 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体假说否定了生命发生对原始海洋的依赖,因而被称为“陆相起源派”。科学历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多年以来,奥巴林派与福克斯派长期致力于发展完善各自的理论,其间并无多少争论。在数十亿年前,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今天的人类只能在想象中追寻昔日的印迹,追寻原始生命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景象。奥巴林派与福克斯派的学术价值都得到了同样的认可,团聚体和微球体都被看成是生命发生过程中的原始细胞模型。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科学精神的鼓舞下,近年来,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说纷起林立,比较著名的有“火山学派”与“外来生命学派”。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体”迄今在自然界尚未被发现,而有生命的类病毒却可以在自然界发现。类病毒的前导物质为单质磷酸,科学家在研究火山气体时发现其中含有单质磷酸复合形成的大分子磷酸。据此,“火山学派”认为,由于火山爆发生成了大量大分子磷酸,这种物质溶入海水,成为地球生命之源。有一件事可以佐证“火山学派”的结论。1977年,海洋学专家柯利斯在太平洋底考察海底火山时无意中发现,在沸腾的火山岩浆喷口周围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有鞋底大小的蛤,也有肝达近两米的大管虫。这时,一个奇思妙想在他的脑海中产生: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催生的,因为在地球形成生命的初期,地球的环境也是相当恶劣的,许多地方都很类似于海底火山四周围的环境。柯利斯的发现及假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未有过科学家真正去认真地加以验证。绝大多数探索生命源头的人都不会相信,生命是在滚烫有毒的环境中诞生的。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些科学家开始挽起袖口验证热液出口是否有发生生化反应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那些炙热的、甚至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的热液喷口处果真有早期生命产生所必需的化学变化。1996年8月,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宣称,他们解开了当初由柯利斯提出的作为生命第三分支(另两种为细菌与真核细胞)而存在的一种原始生物杨氏产甲烷球菌的1700个基因密码。杨氏产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洋底2623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边沿上,其生活不受阳光的影响,而且不以有机碳作为食物源。它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氢为生,释放甲烷。研究人员从这种微生物中抽取了生命体中最重要的生命物质DNA。科学家认为,这种微生物可能是原始生命最早的形式,还可能是外星上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行不?

有谁知道英雄无敌3招魂术,招魂塔,招魂特长,宝物计算公式?是乘起来还是加起来?算生命值还是个数?...

根据数年英雄无敌3的经验,参考qiaozhiqqzz童鞋的答案如下(补充说明,鬼王斗篷装备后,招的高级兵会明显小于低级兵的数量,但战斗力只增不减)招魂术简单说明  版本:英雄无敌三之死亡阴影  一、招骷髅兵或骷髅勇士  当英雄(在学了招魂术的前提下)带有骷髅兵 或 有空的兵种驻扎地时,招出的是骷髅兵。  当英雄带有骷髅勇士 并且 没有空的兵种驻扎地时,招出的是骷髅勇士。  (注:打败相同的怪物后,招出的骷髅勇士的数量是骷髅兵的2/3,采用四舍五入法计算数量。因此个人觉得还是招骷髅兵比骷髅勇士划算,因为数量多。另外,招魂数量不会超过被杀死的单位数量。本文作者:草业05,George)  二、招其他亡灵兵种  只有当英雄装备了鬼王斗篷时可以招其他亡灵兵种,招的兵种取决于英雄的“招魂术”技能的等级:  初级 招 行尸 或 僵尸  中级 招 幽灵 或 阴魂  高级 招 尸巫 或 尸巫王  (注:后者都是前者数量的2/3)  三、提高招魂数量的途径  (1)提升英雄招魂术等级:  初级+5% ,擅长招魂术的英雄是+10%  中级+10%,擅长招魂术的英雄是+20%  高级+15%,擅长招魂术的英雄是+30%  (擅长招魂术的英雄有两个,一个是死亡骑士-艾沙,另一个是巫师-维德尼娜)  (2)在城中建造招魂塔(每个塔提高10%,可累加)  或找到神器建造奇迹(找到神器的几率非常小)+20%  (3)装备一些招魂物品:  亡灵护身符 + 5%  吸血鬼披风 +10%  死神靴 +15%  鬼王斗篷 +30%  (当英雄装备齐了亡灵护身符,吸血鬼披风,死神靴三样宝物之后,可以无条件合成鬼王斗篷,也可将鬼王斗篷无条件拆散成这三样。)

圣母爱元素生命活体因子是什么

人体内的一种多肽类物质。圣母爱元素生命活体因子在人体内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功能的作用,也被称为生长因子是人体内的一种多肽类物质。活性因子有很多分类,例如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11、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让生命爆发火花|生命中的火花

  亲爱的青年朋友,不管我们认识或者是不认识,也不管我们相距是远是近,在这样的时刻,我是这样迫切地需要和你们作一次灵魂的交谈。当不幸落在我们的头上,悲痛浸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在我们经历着同一遭遇的时刻里,我想,认识或者是不认识,并不能阻止我们内心的呼唤,人与人的距离也更不能妨碍我们真诚情感的倾诉。就基于这些理由,让我们紧密地在一起,把我们全部哀痛的心念转向人类伟大的导师斯大林……   我们年轻火热的心念,此刻飞向里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以无声的哭泣向斯大林同志的灵柩告别。并以长久的沉默注视那无数的花圈,和安置着斯大林同志生前所得到的勋章和奖章的红色天鹅绒垫子。我们从这些闪亮的勋章和奖章,联想到斯大林同志为着整个人类,也为着我们年轻一代的幸福,他生前日夜所付出的无限智慧和勤劳………   同样,我们的哀念此刻也要飞向莫斯科红场,这革命的圣地,在停放列宁同志水晶棺的旁边,现在又停放了斯大林同志的灵柩,斯大林同志就在这里永远安息了。我们望着红场天空飞逝的白云,我们听着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塔上熟悉的钟声,我们从钟声里感到斯大林同志巨人般的脚步,走完了他自己光荣的生命道路,震动着大地的响声,渐渐远离我们而消逝了……   此刻,我们的哀念不得不飞向伟大的苏维埃人民,和他们拥抱。我们在这个不幸之后,内心是如此的需要更要地拥抱、更紧地靠在一起……   亲爱的年轻朋友,在我们整个心灵震动的时候,在我们冒涌心灵的泉水——圣洁的泪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斯大林同志是怎样教养了我们。斯大林同志亲手培养起来的苏维埃的青年儿女,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灿烂的楷模。中国青年男女,谁都知道马特洛索夫和卓娅。斯大林思想培养了他们高贵   的品质。使他们经历了战争最残酷的考验而成为人类青年最伟大的出色的英雄形象。在苏联爱国自卫争中,卓娅为了保卫祖国。向敌人顽强地战斗,当不幸被德国法西斯强盗逮捕之后,敌人野蛮地严刑拷打,追回:“斯大林在什么地方?”卓娅大声地回答敌人:“斯大林在他的岗位上,”而马特洛索夫则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为了祖国的胜利,用自己的身躯,堵塞了敌人的枪眼……   每当我们读到有关他们英雄殉国的事迹的时候,我们都长久长久不能宁静,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我们体会得更深的,不仅仅是这几句名言的本身。而是认识到只有在列宁、斯大林的时代,生命才有可能成为最宝贵的,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所创造的党,才能给保尔那样的人以真正的生命,并教导了他去为人类壮丽的事业面斗争。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同志所教养的结果,我们青年可贵的生命,才爆发了无限美好的火花。斯大林同志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来讲,就有这样普遍的意义和普遍的力量。而斯大林同志本身,也就恰恰是体现了“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的典范。他的生命是这样长途地经久不息地照耀着我们。是他使我们青年幸福,是他让我们生活得永远年轻。而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命,也只是在列宁、斯大林所创建的时代,才显现了如此光芒夺目的五彩。   请不要过低地估计这样一个意义深长的问题。年轻的朋友,学习斯大林学说,就会给我们打开智慧之门,并使我们生命在革命斗争中爆发火花……   提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斯大林学说,我不得不从我个人有限的遭遇中,回忆那令我毕生难忘的事件。   我第一次正式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那还是一九三七年在八路军的时候,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斯大林同志的“列宁主义问题”,这是一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朽的文献。那时成千成万刚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如渴如饥地争读着这本名著。常时从红军过来的老干部,即使因过去缺乏学习机会、文化不高的同志,也都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钻研着。   就这样,那时我们每一个人手案都有这样一本书,把它当做经典似地反复研究、用红蓝铅笔一次两次地划着重点、记号,它就这样很快地被我们衷心地敬爱着,感谢它给予了我们无限智慧和战斗的力量……   只是后来,因为革命队伍的流动,我不能把这本书长期地保留在身边。但是相隔近十年之后,我却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又遇到了这一本书。   那是在抗日战争之后,在和蒋匪军进行斗争的年月里,那时我担任随军记者。在一次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在胜利地消灭敌军雨个旅之后,我跟随部队的后勤人员,到作战地区去打扫战场,组织押送俘虏,输送受伤兵员,在繁忙工作的时候,偶然碰到我军一位牺牲了的连长,担架队员们,无声地抬着他的尸体,准备送到山上去掩埋。在担架的后面,跟着一位民兵,提着一个随身军用灰色挂包,在大声向我们发问:“连长死了,他这个挂包交给谁呢?”我一听这话,全身都怔住了。英雄把生命交给了人民,我们把他的尸体埋进了土里,可是他这死后唯一的遗物,送到哪里去呢?我觉得我有这种责任来回答这个问题,便走过去,把那个灰色挂包接过来了。   挂包接到手里,担架队便把尸体往山上抬走了,我一个人站在山下,心想,这位人民英雄挂包里遗留了些什么呢?我连忙把它打开一看,挂包里的东西是这样简单、伟大,如同我们英雄本身的简单。伟大一样一挂包里放着一本写着死者名字的小学习本,和一本斯大林同志所著的“列宁主义问题”。笔记本和书,显然被死者保留了好几年,书角和封面都有许多地方被擦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一看,书页上用红蓝铅笔划满了无数记号,看得出死者对于这一著作热爱的程度,已经把它和自己的生命摆在一起,冲锋陷阵,即使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也都不愿和它分开,我忍不住我心中的无限激动,一口气迎着风,向山上跑去,向掩埋英雄的地方跑去,我真想对这样一位被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了的英雄战士,最后再表示一点什么,我是这样深切地感到,即使是他死了,我也能感到他无比的生的活力……   年轻的朋友,我不只是想对你们说说这样一位英雄,这样一本书,而是想用这样一位英雄。这样一本书的事实,来鼓励我和我们大家。   当伟大的导师列宁逝世的时候,为了悼念这位巨人,苏联公民有十万人应召参加共产党,宣誓为他的事搜索斗。   而今天当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逝世的时候,为了悼念这位巨人,宣誓为他的事业奋斗的人,已经不是十万,而是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全体劳动人民,而是以亿万计算的更广大的人民的决心。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再表示些什么呢?   让我们无止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同志的学说。斯大林同志的伟人思想的光辉,将把我们带进辉煌的无限智慧的真理之宫。将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在战斗中、工作学习中,爆发无限美好的火花。   让生命爆发火花,这是坚决战斗的力量的象征。   让生命爆发火花,这是斯大林同志活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感召……   一九五三年三月九日晨一时于北京

离地球仅20光年,这颗太阳系外行星很像地球,科学家:100%有生命

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存在吗?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朋友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地球也许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那么,那些地外生命又会隐藏在什么地方呢? 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飞马座51b。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4374颗系外行星。 每一颗系外行星都是一个精彩纷呈、光怪陆离的外星世界。它们之中有的是比木星还要大的气态巨行星;有的则是和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并且还有一些岩石行星到它们绕转的恒星距离适中,也就是位于所谓的“宜居带”中。这些行星的发现让外星生命的发现成为了可能。例如,2010年发现的格利泽581g(Gliese 581g)就被天文学家认为是一颗潜在的宜居星球。它上面很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格利泽581g是一颗围绕位于天秤座的红矮星格利泽581公转的行星。它距离地球大约20.5光年。在直径可达18万光年的银河系中,20.5光年的距离可以算得上是近在咫尺了。在正式了解格利泽581g前,我们来科普一个小知识。为什么这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名字后面带一个小写字母“g”呢? 原来,这是天文学家对系外行星的一种命名规则。通常天文学家会在恒星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在其身边绕转的行星。其中最靠近恒星的行星用小写字母b表示,例如比邻星b就是最靠近比邻星的行星。按照字母顺序依次排下去,来表示行星由近到远的顺序。格利泽581g的名称就意味着,它是围绕恒星格利泽581由近到远的第六颗行星。 从格利泽581g的名字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在恒星格利泽581行星系中还有5颗行星,例如格利泽581b、格利泽581c等等。理解了格利泽581g的名字的来历,我们也许就不觉得这颗行星的名字很别扭了。 在恒星格利泽581身边的6颗行星中,天文学家认为格利泽581g是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星球。这颗行星也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据天文学家推测,格利泽581g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2~1.4倍。我们知道地球的平均直径为12756公里,那么格利泽581g的直径在15300公里~17860公里之间。格利泽581g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1~4.3倍。这是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世界。 既然天文学家认为格利泽581g是一颗潜在的宜居星球,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位于恒星格利泽581的宜居带中。地球位于太阳的宜居带中。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而格利泽581g距离恒星格利泽581还不到1000万公里,只有965万公里。它距离恒星是如此的近,以至于它的公转周期只有37天(地球日)。 也许你会觉得这很不科学。格利泽581g到母星格利泽581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水星在太阳的烘烤下白天的温度会高达420 ,格利泽581g岂不是要被它的“太阳”给烤化了啊! 原来,恒星格利泽581是一颗比太阳小很多的红矮星。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31%,半径是太阳的38%,大约26.45万公里。和木星相比较,格利泽581的质量是木星的310倍,半径是大约是木星的2倍。它的表面温度大约3200 。所以,格利泽581g距离格利泽581这么近还处于它的宜居带上。 那么格利泽581g上面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天文学家研究认为,即使格利泽581g没有大气层,它的全球的平均气温也会介于-64 和-45 之间。但是鉴于格利泽581g的质量比地球大不少,它存在大气层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格利泽581g有大气层,那么它的大气层应该比地球大气层还要厚很多。大气层犹如包裹在行星上的一层保温毯,它会让行星更加温暖。这样格利泽581g的平均气温可能会在-37 ~-12 之间。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地球的平均气温是15 啊!格利泽581g的平均气温都零下好几十度了,这样的星球很暖和吗?” 格利泽581g是一个和地球完全不同的世界。它是一颗被恒星潮汐锁定的行星。因此,格利泽581g一面永远的朝向太阳,一面永远的背对着太阳。格利泽581g面向太阳的一面是永远的白天,气温自然是十分酷热的;而格利泽581g背对太阳的一面则是永远的黑夜,自然是极为严寒的。这样它的全球平均气温可就要比地球低不少了。 一面是极端的酷热,一面是极端的严寒,格利泽581g上面的环境似乎是非常的严酷。但是在格利泽581g上面有一个地带气候却十分的宜人,最适合生命生存了。这里就是晨昏圈。所谓的晨昏圈就是黑夜和白天交界的地方。这里就像是地球上的清晨或者是黄昏,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 地球上的晨昏圈因为地球的自转会在地球上不断地移动。而在被潮汐锁定格利泽581g上面,晨昏圈是固定不变的。在这里恒星格利泽581永远地挂在地平线附近,阳光斜射着地面。所以这里的温度不会很高也不会很低。生命或许会在这里诞生。 对此,格利泽581g的发现者、天文学家斯蒂芬沃特表示很乐观。他认为格利泽581g上面会100%的有生命存在。哪怕它上面的生命只是一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足以证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格利泽581g出现生命的概率真的是100%吗?我觉得这只是科学家们比较乐观的猜测。毕竟这是一颗距离地球20光年的遥远星球。没有哪个天文望远镜能够看清楚它的真实面貌。而人类要亲自登上这颗行星去一探究竟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你觉得格利泽581g上面有可能存在生命吗?一起聊一聊吧!

人类是宇宙唯一文明?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认为100%存在生命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于太阳系之中,经过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大逃杀”之后,地球成为了剩余行星中最幸运的一颗。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而且也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宜居行星。 那么,在太阳系之外,又是否存在着和地球气候环境类似的行星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第一颗系外行星被发现之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第一颗系外行星的发现 上世纪40年代,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上空,都出现了神秘的不明飞行物,也就是我们熟悉的UFO,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为了调查这些神秘的未知现象,美国成立了蓝皮书计划,对UFO进行调查。 在当时,参与调查的研究者认为,从概率上来看,地球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而且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 可是,因为在当时,人们就连系外行星都没有找到,对于太阳系的了解也远不如现在,这也让很多研究者虽然认为一部分UFO现象,可能与未知的外星文明有关,但是却因为从未发现过系外行星,所以对此存在怀疑。 一直到1995年,科学家们终于公布了确认的第一颗系外行星,它就是飞马座51b,伴随着这颗系外行星的发现,人类对于系外行星的研究也随之揭晓。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人类已经发现了近5000颗系外行星,当然,除了这些已经确认了的系外行星之外,科学家们还找到了上万颗候选系外行星,也就是说,怀疑它们是系外行星,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而在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其中不乏宜居行星,也就是位于恒星系统宜居带中的行星,包括在太阳系的周围,就存在多颗宜居行星。 太阳系周围的系外行星 我们都知道,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系统,是位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C星,它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比邻星。 作为一颗非常小的红矮星,再加上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是一个三星系统,这也让科学家们一开始对于这个三星系统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认为其中存在着行星。 可是,前几年,科学家们竟然真的在比邻星的周围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它就是比邻星b,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去年年底,科学家们还接收到了一个来自比邻星的神秘信号,而这个信号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是无法在自然界中产生的。 所以,也有很多人怀疑,比邻星b中可能存在着未知的生命,甚至是文明存在。当然,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说起来,在距离地球50光年之内的地方,或者我们将范围再缩小一点,距离地球不超过30光年之内的地方,除了比邻星b之外,事实上科学家心目中100%存在生命的行星,是格利泽581g。 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格利泽581g是围绕着恒星格利泽581运行的,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个恒星系统中,唯一的一颗行星。 从距离来看,格利泽581g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0.5光年,它围绕运行的母星格利泽581,是一颗红矮星,不过,虽然是一颗很小的恒星,但是周围却有着多颗的行星,被认为100%存在生命的格利泽581g,就是其中的第六颗行星。 在2010年的时候,科学家就发现了格利泽581g,同时认为它是一颗和地球一样大的宜居行星,和地球相比,格利泽581g的质量是地球的3.1-4.3倍所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格利泽581g是一颗超级地球。 研究者认为,它的表面应该存在着大气层和液态水,而且由于红矮星的生命周期是非常漫长的,这也意味着,格利泽581g的上面,不仅可能存在着生命,而且还可能进化出了智慧生物,而且这群智慧生物至少在百亿年的时间里,都不需要为自己失去家园而担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事实上,伴随着系外行星的发现,科学家们已经不认为地球就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了,反而认为生命,甚至是外星文明都应该是遍布宇宙的,可是,外星文明究竟在哪里呢? 为何我们找不到他们? 前段时间,有研究者对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数量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经达到 科技 文明,也就是文明等级至少和人类持平的外星文明数量,至少有150个。 这也意味着,抛开已经进入到 科技 时代的外星文明不谈,如果只是从智慧生物出现的角度来说,银河系中智慧生物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了。 而且,研究者也表示,在银河系中,很多外星文明或许都要比人类领先至少数百万年的时光,这也意味着,他们是有能力来到太阳系的。 可是,他们究竟在哪里呢?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事实上在银河系中,或许早已经是外星飞船随处飞了,可是我们却从未发现过。 对此,有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外星文明都藏身在我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比方说,当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所以,他们可能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颗行星之上,而是开始在银河系四处殖民。 甚至有可能他们生活在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周围,因为那里拥有着丰富的能量,而且还有可能会让这些外星文明实现时空之旅,可以通过超大质量黑洞来抵达地球上空,然后再突然消失,这也是为何UFO都神出鬼没的原因。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们,因为在宇宙中,文明和文明之间,是不允许发现彼此和接触的,对此,你怎么看?

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曾在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上发现外星生命——无论是低级形式的生命,还是智慧生命。但个人认为,外星生命在很大概率上会存在,因为宇宙的环境允许地球生命存在,也就完全有可能允许外星生命存在,只是人类现在还没有能力探测到而已。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不计其数的恒星,它们周围也有可能有行星环绕,天文学家现在已经发现了几千颗这样的行星。有些恒星甚至就像太阳那样,拥有多达八颗的行星。照此来看,宇宙中可能还有比太阳拥有更多行星的恒星。内容扩充在可观测宇宙中,至少有数千亿亿颗恒星,而行星的数量可能比这还要更多。总有一些行星的环境会跟地球很像,它们运行在其恒星系统的宜居带中,表面有液态水,它们就有可能孕育出生命。甚至在一些完全不同于地球环境的星球上,还会孕育出完全不同形式的生命。天文学家推测,太阳系中的土卫六有可能存在生命,它们或许不是以水作为生命的基础,而是以液态甲烷。此外,地球生命都是碳基生命,外星生命或许会以其他元素作为有机物质的基础,例如,与碳同族的元素硅、锗。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星球上孕育出的生命可能具有迥然不同的形式,他们很可能不是人形的。由于宇宙实在是太大了,人类目前的天文观测技术还不足以让我们直接研究太阳系外的行星,并且我们也只探索了宇宙的极小一部分,所以我们还没有找到外星生命。但随着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加入搜寻行列,我们或许在未来几十年内就能发现外星生命。

已经确认有生命的星球有哪些?

1、开普勒-452b说到已经确认有生命的星球,相信许多朋友都会想到开普勒-452b,它于2015年被美国NASA发现,其直径是地球的1.6倍,与地球相似指数为0.83,距离地球1400光年。不仅如此,开普勒-452b还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所以它也被称为“地球的表哥”。2、格利泽581d此外,2007年发现的格利泽581d,也是不可忽视的,它距离地球约20.3光年,被科学家认为最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级地球”。但是可惜的是,人类只能观测到这些类似地球的星球,却无法得知上面是否存在生命。3、木卫六在科学界,液态水、碳等元素、热能量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而在木星卫星——木卫六上,通过探测器测得,它的大气层及岩体中有着丰富的碳化合物,因此极可能孕育生命。不过木卫六极冷,温度在零下178度左右,人类肯定是不能在上面生存的。4、土卫二另外,在已经确认有生命的星球中,土卫二不可忽视,它的南极附近有底下海洋,海水不仅含有碳等生命形成所必需的元素,里面的超细颗粒物还是由90℃以上热水与岩石发生反应而形成。于此说来,土卫二符合生命存在在要素……【更多内容】5、土卫五通过探测,科学家已经确认,土卫五存在大气,里面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其中氧气越占70%,二氧化碳约占30%。不过土卫五上氧气浓度比地球低很多,仅为地球浓度的5万亿分之一,所以以目前的条件,土卫五只是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之一罢了。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原因是什么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原因是许多生化反应离不开水。  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多种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大气中。参考:海洋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早期的地球没有任何生物。原始生命不大可能起源于陆上,因为陆上有大量的紫外线和很不稳定的条件。一般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 地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大量的水,有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水能调节气候,又能溶解许多化学物质。早期的地球是温热的,大气是还原性的,没有氧气,紫外线可以大量地到达地球;常有闪电和火山爆发,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提供了能量。海水开始是淡的,以后逐渐咸化。 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与细胞分不开。因为细胞有两个基本属性: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新陈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殖作用是在核酸分子复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生命起源的主要化学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以及相互作用。组成细胞的成分的还有脂质和其他若干化学物质。水一般占细胞成分的80~90%。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比较小,长度大多在60微米以下。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一般比原核细胞大得多。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则都由真核细胞所组成。 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过程经历了化学进化、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几个阶段。 化学进化 生命出现以前的物质逐渐复杂化的自然过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基础是化学进化。它至少包括:①元素的相互作用产生出许多无机化合物,由此又产生多种简单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学反应可以发生在大气中、陆上的池塘里和海洋中。但由于雨水冲刷,各种化合物最终汇集到海洋中。由于紫外线的穿透力比较弱,海洋表面的有机物被分解,而海洋表面以下的有机物则有条件进一步复杂化。②由简单的有机物发展出各种生物小分子,如氨基酸、糖分、有机碱基、嘌呤、嘧啶等。③由生物小分子发展成多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④有一定结构的隔离系统在水中出现,这隔离系统的逐渐完善化就出现了原始生命——原核细胞。 美国S.L.米勒和H.C.尤里曾设计一种仪器。他们模拟早期地球的大气条件,把水、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放在密闭的仪器里进行热循环,在容器内不断地放出闪电。一个星期后,他们从容器内的液体中得到了若干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这表明与生命有关的上述重要的有机物,在早期地球条件下自然合成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化学进化就产生出蛋白质和核酸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最终也会汇集于海洋。因为历时很长,海洋中所贮存的有机物便很多。20世纪20年代,英国J.B.S.霍尔丹和苏联А.И.奥巴林都认为当时的海洋是温热且富有多种有机物的,是一种“热汤”。在热汤里,蛋白质或其他多聚体(如核酸)会偶尔形成小球一类的结构。奥巴林称它为团聚体(coacervate),而S.W.福克斯称它为微小球 (microsphere)。这些微小体跟周围环境有一定区别,是一种初期的隔离系统。它不溶解于水,能进行类似新陈代谢的一些化学作用。但这样的结构还不稳定,更不能进行真正的生殖作用。 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 在团聚体一类的原始结构中,内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就有机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后通过核酸的变化,促使对环境有一定隔离作用的团聚体逐渐演变为原核细胞一类的物质体系。在这过程中,由脂质和蛋白质所组成的膜状构造的出现是重要的一环。于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在模内形成。这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在原生质里有一个遗传系统,它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几种核糖核酸(RNA)所组成,又有翻译遗传信息的小机器——核糖体。这样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至今还不清楚。 最先出现的原核细胞是异养生物,进行厌氧呼吸。它们从周围丰富的有机物中得到碳源和能源,直到细菌繁盛而分化成若干类型以后,它们消耗周围有机物的速度便逐渐超过了有机物的无机自然合成速度,原始生物世界中就逐渐出现了食物问题。大抵在此以前,已由细菌之类的原核生物演变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蓝藻使地球上的食物有了新的来源,同时产生出氧气。 根据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处材料:最早的岩石约有38亿年的历史;最早的细菌之类的原核细胞大致出现在34亿年前;大约在31亿年前的时候出现蓝藻。这表明地球上的化学进化经历了10亿年以上的时间,才出现了原始生物——原核细胞。在此之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非细胞或前细胞形态的生物,因为原核细胞(象细菌之类)已具有相当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细胞的出现和进化 现在一般认为真核生物可能是由几种原核生物以内共生方式而形成的。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真核细胞,体积较大,已有原始的细胞核。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吃了好氧细菌,随后发生共生作用,细菌便在细胞里转化成线粒体。原始真核细胞吞吃了蓝藻,并发生共生作用,使蓝藻就在细胞里转化成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自己的脱氧核糖核酸,大小与原核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相近。 真核细胞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光合作用的功能得到了增强,海洋里的生物量逐步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也逐渐增多,为真核生物的加速进化提供了条件。真核生物进行的都是有氧呼吸。 现在的化石材料表明,最早的真核生物大抵出现在18~14亿年前。这些化石都产于沉积岩,表明真核生物也是在海洋中进化出来的。从34亿年前到18~14亿年前,是原核生物进化的时期。经过的时间很长,达20亿年左右,但进化的速度很缓慢。真核生物出现以后,出现了真正的性别,进化的速度也大大地加快:在大约10亿年前开始出现了多细胞的动物;到了距今5.7~5亿年的寒武纪,海洋里已长满了多种海藻,而且带骨骼的各门类的无脊椎动物也出现了;以后又出现了脊椎动物;在前寒武纪的末期,大气上层逐步出现和形成臭氧层,为生物上陆生活创造了条件。生物成功地上陆生活大致发生在寒武纪以后。 以上便是生命在地球上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大致进化过程。

科学家唯一确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格利泽581g,它有何特别之处?

文/科普时分 编辑/科普时分 人类很可能发现了太阳系之外的一个 “超级地球” 。 凭什么科学家敢确定格利泽581g行星 上一定有生命存在 ? 要知道科学家在此前对于某个行星存在生命的评价,往往会加上可能二字。 这次是 什么发现 让科学家如此笃定,这颗行星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这么多年的宇宙 探索 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围绕在人们的脑海。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星海中,除了人类之外,真的没有其他的地外生命存在吗? 其实科学家早就找到了答案。 在距离地球 20光年外 就有这样一颗行星,一向保守的科学家断言,格利泽581g上一定有生命的存在。 这对于人类生存的延续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寻找地外生命一直都是科学家在天文研究中的一个 重要方向 ,即使在多年的研究中都没有发现任何的外星生命,也依旧没有放弃寻找。 而 格利泽星球 的出现,可以说给科学家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首先我们要知道,满足生命存在的基本要求就是这个星球上必须有合适的温度和固定存在的能量来源,以及可以构成生命存在的元素,最重要是还要有 液态水 的存在。 比如在我们身处的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 而这八个行星中唯独只有地球上诞生了生命。 经过数据分析猜想格利泽的整体直径是 地球直径 的1.2倍甚至是1.4倍,星球密度上和地球的密度基本是一致的。 这也就是说,在同等的密度下,格利泽星球上的 重力 会比地球上的重力更大一些。 如果说格利泽星球上真的存在生命,那他们如果来到地球上行走就会有巨大的跳跃能力。 反观人类如果登上格利泽星球,那么我们就会因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力而 寸步难行 。 这颗星球和地球一样同处在宜居带内,而研究人员在针对该星球进行演算后发现,如果说格利泽星球上存在和地球上较为相似的温室气体,经过各种反应后就会形成 温室效应 。 那这样格利泽上的大气就会比地球还要浓厚。 从侧面也就反映出了格利泽星球会更加适合人类居住。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从各种 生命的韧性 以及生活习性上来讲的话,格利泽星球上存在生命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而格利泽和地球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潮汐锁定 。 当两个星球的物理性质和质量上没有较大的差异时,彼此都会和对方产生潮汐锁定。 就像是 月球和地球 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永远都只能看到月球的一个面,而无法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背面。 这就是因为和地球之间的潮汐锁定。 而格利泽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星球上的环境就会形成一个 两极分化 。 一半的星球面积永远是 炎热 ,一半永远是 寒冷 。 而在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个交界处,只有这个交界处才是生命的宜居地带,也就是格利泽星球上的生命生存之处。 人类在宇宙中或许并不孤单。 一位名叫 恩利克费米 的物理学家,曾经针对于宇宙做过一个 大胆的推测 。 他对银河系中出现宜居星球的概率做了精密的计算,最终得出结论。 假如说在这个浩瀚的银河系中,一共有 一千亿颗行星 的话,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千万颗类地行星。 人类为什么要 执着于寻找类地行星 呢,从人类 社会 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人类出现开始到形成如今的人类文明。 在 社会 中出现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 人类对于地球资源 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地球上的 资源 逐渐变得不够用。 这时候人们就开始有了 危机意识 ,所以我们才会不停地 探索 宇宙,寄希望于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能够解决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 而当地球本身所有的资源不能够支撑人类文明发展的时候,我们就要去 探索 其他星球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 综上所述,我们寻找类地行星的目的,就是为 人类种族的延续 以及后续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 寻找的过程 中,人类发现了不少的类地行星。 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地球有着相似的特征,但是此前科学家发现的 格利泽是唯一一个被确定存在生命的类地行星 。 表示他们通过多年的 探索 ,已经确定了宇宙中可能存在四颗左右,和地球的体积质量都大体相同的星球。 且和地球一样同处在宜居带内。 这就表示,这几个星球上面都存在有 液态水 ,且有 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 他们认为 地球就是独一无二的星球 。 每天升起落下的太阳则是围绕着地球在转动,这种片面的认知一直到人类的脚步迈出地球才被打破。 当人们走出地球之后,对于身处的宇宙有了 更深层面的认知 。 然而就在人类对宇宙这么多年的 探索 中,始终没有找到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 在整个太阳系中,水星的距离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太阳本身的炙热水星也是最被波及到的那一个星球。 所以水星上 没有液态水 的存在。 即便是之前有过,也在长时间和太阳的接触中被蒸发了。 而科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这一颗星球,意外的和地球极为形似。 格利泽581g究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为何科学家认为它百分之百有生命存在。 在经过了十一年漫长的寻找之后,人类找到了这颗在太阳系之外,和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 而率先提出格利泽一定拥有生命的史蒂芬沃特,其实并不是生物学家,而是一位物理学家。 这主要是因为百分之百存在生命这个结论太笃定了,不少的科学家都想要找到这个结论的 破绽点 。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虽说格利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但是却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因为潮汐锁定,导致格利泽一面永远炎热,一面永远寒冷。 即使在格利泽星球上的交接处适合人类居住,但是这颗星球上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白天和黑夜也是被固定的,而我们所要寻找的人类宜居星球,则要有最起码和地球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五的星球,这样才能够适合人类居住。 而即使人类真的找到了完全符合条件的一颗星球,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有关人类移居星球的这个大胆的猜想,也曾经出现在了刘慈欣所著的《三体》中。 在其中一个故事情节中,宇宙在最开始的时候,拥有众多的生命维度,而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三维世界。 在这种我们已经习惯 三维世界 的状态下,谁能够保证整个太阳系不会因为某种发展而瞬间变成二维世界呢? 这就仿佛是梵高的星空一样,无一能够幸免。 但这些也只是猜想而已。 那么对于这颗被科学家认为百分百存在生命的格利泽,人类到底有没有机会去上面看看呢? 其实说起来也比较遗憾。 因为格利泽在太阳系之外,且距离地球有着最起码 二十光年 的距离。 虽然说这二十光年在宇宙中是 非常短的距离 。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却是非常遥远的距离,最起码要按照光速飞行二十年,更别说人类目前根本就没有达到光速。 就单拿 旅行者一号 来说,它已经在宇宙中飞行几十年了,至今都还没有飞出太阳系。 所以我们想要飞上这颗星球探测情况,基本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对于这个格利泽581g星球,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超级地球格利泽581g,上面真的会存在生命吗?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格利泽581g的半径大概是地球的1.2到1.4倍,所以体积比地球大一些,而且密度相当,质量是地球的3到4倍。 这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浓密的大气层可以阻挡恒星发出的紫外线以及其他宇宙辐射,这样地表的蛋白质才不会被射线破坏。 介于它围绕的恒星来看,格利泽581g的年纪要比地球大上许多,因为它已经度过了恒星的壮年期,衰败成了发光比较暗淡的红矮星。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颗恒星是否还有炽热的内核。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如果它的内核已经冷却,那么就不会再有火上运动,星球内部的元素再也不可能返回地面,为地表提供更样的无机物。

超级地球格利泽581g有何特别之处?科学家为何认为100%存在生命?

地球出现生命的时间已经有好几十亿年了,虽然太阳系内除了地球以外还有七颗行星以及一些矮行星、卫星等相对较大的天体,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没发现太阳系其他的星球存在外星生命。即使是处于太阳系宜居地带的另一颗类地行星火星,都没有发现一丝生命的迹象。难道地球的生命真的是唯一的,其他的星球不允许存在生命吗? 这确实是说不过去,要知道,在宇宙深处地球并不是环境最优越的星球,还有很多星球的环境可能比地球更舒适。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虽然有一些星球的环境确实是不适宜居住,但是科学家选出了24颗“超宜居”行星。有一些星球的含水量可能比地球的更多,有一些星球的温度可能比地球更温暖,有一些星球大气中氧气含量可能比地球更高一些。科学家认为,在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适。 宇宙这么大、系外行星这么多,存在一些环境比地球更优越的星球其实是很正常的,由于有一些星球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让很多人都认为这些环境优越的星球可能存在生命。超级地球格利泽581g就是其中一个,这颗星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科学家认为100%存在生命? 距离地球约20.5光年远的天秤座,有一颗红矮星格利泽581,根据美国高分辨率蝇眼探测器(HiRes)收集到的数据,红矮星格利泽581拥有6颗行星的准确率达到99.9978%,也就是说,这颗红矮星至少有6颗环绕其运行的行星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了。格利泽581g就是在格利泽581系统中发现的第六颗行星,它位于这个恒星系的宜居地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是第一个潜在的宜居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 这颗系外行星到底与我们地球有多相似呢?根据探测器检测到的数据,这颗格利泽581g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2-1.4倍,质量则大约为地球质量的3.1-4.3倍,地心引力接近或稍高于地球。从尺寸来看,确实是比较优越的,起码比火星这些星球要好一些。一些研究表明,火星虽然曾经存在过液态水,在火星表面有明显的河谷以及洪水通道,但是火星最终没法长时间维持这些液态水,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火星的尺寸太小了。所以科学家认为,一颗类地行星想要保留足够的水,那它的尺寸就要足够大。格利泽581g的尺寸比火星、地球都要大,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一颗系外行星存在水,那星球表面的液态水应该是可以长时间存在的,不会变成像火星那样荒凉、干旱的世界。 尺寸比地球略大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如果表面的温度很高,生命可能也没法生存。不过这一颗系外行星表面的温度相对较低,平均气温大概在-31 到-12 。由于与红矮星格利泽581的距离比较近,大约为965万公里,所以格利泽581g被潮汐锁定,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相同的。就像月球环绕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 如果这颗星球真的存在生命,而且出现生命起源的时间比我们地球早百万年、千万年或者上亿年,那可能已经出现了高级的外星文明。如果存在高级的外星文明,那他们是否已经发现我们人类呢?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这个“X”核酸分子?

就像工厂一样,我们的细胞内也存在着一条生产流水线。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核糖核酸(RNA),然后RNA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这套细胞内的流水线,我们称之为“中心法则”。 自1957年提出以来,中心法则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被不断完善。其中,对中心法则最重要的一条修改,源自逆转录酶的发现。1970年,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发现了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一种酶(蛋白质),这种酶能够以RNA作为模板,合成DNA。这个发现令人震惊,它不仅证明了RNA中的信息可以逆向流入DNA中,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鸡生蛋”的问题: DNA和RNA,谁首先出现,谁才是生命的源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如今地球上的生物在外形和生活环境上都迥然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将DNA作为遗传物质,一代代地生存、繁衍与演化。即使是已知的地球上的最早生命,35亿年前的蓝藻也凭借着DNA中携带的信息,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上氧气的聚集创造了条件。DNA是生命之源,似乎毋庸置疑。 但这一假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DNA除了携带遗传信息之外, 没有任何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 。失去了蛋白质的辅助,DNA甚至无法进行复制,代代相传更是不可能。而蛋白质和DNA两种大分子聚合物在地球早期同时出现的概率,更是小得可怜。 作为DNA和蛋白质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RNA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早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里奇(Alexander Rich)就提出,RNA或许可以同时履行DNA和蛋白质的功能,即携带遗传信息和催化化学反应。但在当时,具有酶性质的RNA还尚未被发现。直到20年后,科学家在四膜虫中发现了可以实现自剪接的RNA分子,才证明了RNA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因此,RNA分子具备了作为生命起点的可能性。1986年,分子生物学家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将这一假说正式命名为 “RNA世界”假说 。 支持“RNA世界”假说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核糖体的存在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工厂,在几乎所有细胞中广泛存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的活性位点由RNA组成,而蛋白质仅在RNA内核外起着结构支撑的作用。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将核糖体视作RNA世界的遗迹。或许正如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68年所预测的那样:“原始的核糖体可能完全由RNA组成。”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为“RNA世界”假说提供佐证。例如,要支持生命,就 需要R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今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向证明这一点迈出了重要一步。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进化技术,筛选出一种RNA聚合酶。它能以一条RNA为模板,合成另一条RNA链,从而实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这项发现表明,在地球早期也可能存在相似的RNA酶,能够执行如此复杂的功能。” 然而, RNA酶也恰恰是“RNA世界”假说的缺陷之一 。“如果有人接受了‘RNA世界"假说,他们将陷入另一个两难境地,”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拉迈克尔·罗伯逊(Michael Robertson)和杰拉尔德·乔伊斯(Gerald Joyce)指出,“如果没有演化的作用,能够催化RNA聚合反应的RNA酶不可能出现;但如果一开始没有RNA酶的话,也不存在生存优势,演化也无从谈起。”他们表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地球早期RNA能够自发进行复制,不需要酶的作用;另一种可能则是,在RNA之前或许还存在其他遗传物质,“如果有研究者认为RNA不是最早的遗传物质,他不仅需要证明地球早期条件可以支持另一种信息载体的存在,还要证明这种信息载体可以在没有酶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复制。” 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篇研究,向解决罗伯逊和乔伊斯提出的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同时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村山惠司(Keiji Murayama)表示,“在RNA世界前,可能还存在一个 异核酸(xeno nucleic acid,XNA)世界 。与RNA不同, XNA分子可能不需要酶催化就能够进行自主复制 。” 村山提到的XNA是一类核酸类似物的统称。一般来讲,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包括了糖类、碱基和磷酸基团三部分。而DNA、RNA和XNA只在糖类组成上有所不同:DNA和RNA中的糖分子分别为脱氧核糖和核糖,而 由其他糖组成的核酸类似物则统称为XNA 。 关于XNA的最初设想,是将其用于制造合成生命。但随着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越来越多的XNA,他们注意到一些XNA不仅结构上比RNA更加简单,同时也能够进行复制,并且还能与RNA进行配对。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XNA有可能先于RNA出现,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遗传物质。 莱斯利·奥格尔(Leslie Orgel)是一位研究生命起源的英国化学家,他曾表示:“我们很难理解组成RNA的单体——β-核苷酸,在地球早期环境中是如何形成的。因此许多讨论都强调了寻找比RNA更简单的遗传信息载体的重要性。这里的‘简单"不是指结构上更简单,而是指在地球早期环境中更容易合成。” 这促使科学家开始寻找其他合成简单,并且能够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类似物。此次最新研究的主角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名为 非环形L-苏氨醇核酸(L- a TNA) 的XNA分子能够与自身以及DNA、RNA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由于L- a TNA是非环状结构,因此相较于含有环状结构的RNA来说更容易合成。 正如罗伯逊和乔伊斯所指出的,要证明L- a TNA有可能先于RNA出现,需要证明它可以在没有酶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复制。这意味着,需要利用化学反应在两个L- a TNA单体分子之间形成磷酯键,从而将两个分子连接起来。此前研究表明,一种叫做 N -氰基咪唑 ( N -cyanoimidazole,CNIm)的缩合剂能够促使磷酸基团和邻近的羟基形成磷酯键。之前也有研究利用 N -氰基咪唑成功地合成了不同的DNA分子结构。村山和同事认为,考虑到L- a TNA与DNA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N -氰基咪唑应该也能够介导L- a TNA间磷酯键的形成。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研究人员将两条L- a TNA短链与一条序列互补的L- a TNA长链混合在一起,并向其中加入了少量 N -氰基咪唑,以及催化反应进行的二价锰离子,然后放置在4 C下进行反应。结果发现, 两条L- a TNA短链能够以长链为模板互相连接 ,在4小时内,连接效率达到了95%。 但DNA和RNA的复制,并不只是两条短链的简单连接,而是需要以长链为模板,连续连接多条短链。最终,利用碱基互补原理,形成一条长链。为了探究L- a TNA是否能在无酶条件下实现这一点,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2~5个核苷酸长度的序列随机的L- a TNA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与引物、模板链混合,最终在2个小时内 成功合成了16个核苷酸长度的L- a TNA ,转换效率达到90%。村山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无酶条件下,让随机的非环状X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酯键,并按照模板进行延伸。” 如果L- a TNA的确是比RNA更古老的遗传物质,那么 基于L- a TNA的原始生物,是如何转变为以RNA为遗传物质的? 最新研究表明,这可能与混合核酸分子的形成有关。村山及其同事发现L- a TNA能够以DNA和RNA作为模板进行延伸。“我们的数据显示,L- a TNA可能先于RNA出现。因为在 N -氰基咪唑存在时,L- a TNA可以将现存的两种核酸作为模板;反之,DNA也可以将L- a TNA作为模板进行延伸,”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这表明 L- a TNA与这两种核酸分子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 。”由于此项研究中使用的L- a TNA是在实验室中合成得到的,接下来研究团队准备进一步探究,L- a TNA是否能够在地球早期环境中合成。 事实上,关于地球上最早生命遗传物质的讨论,远不止于DNA、RNA和L- a TNA,还有更多你或许从未听说过的XNA分子,例如GNA、HNA、PNA。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曾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了近150万种核酸类似物。论文的第一作者,地球生命研究所副教授吉姆·克利夫斯(Jim Cleaves)表示:“现代生物世界存在DNA和RNA两种核酸,或许还存在20~30个能结合核酸的核酸类似物。我们想知道是否还存在更多的类似物,但搜索出的数目之多,远超我们的想象。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不同的核酸或许只是不同字母的排列组合。但事实上,它们中蕴含着地球早期生命的关键信息。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一场最伟大的演化:约40亿年前的地球上,小分子物质如何成为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又如何获得“智慧”,自我繁殖,创造出地球上第一个生命。 撰文:洪艺瑞 审校:吴非 原始论文: Murayama K, Okita H, Kuriki T, et al. Nonenzymatic polymerase-like template-directed synthesis of acyclic l-threoninol nucleic acid[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1-9. 参考链接: Cojocaru R, Unrau P J. Processive RNA polymerization and promoter recognition in an RNA World[J]. Science, 2021, 371(6535): 1225-1232.

已经确认有生命的星球是哪个?

是土星第六号卫星,即土卫六。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地球之外,土卫六是人们唯一一个确认过的有生命迹象的卫星。 更加神奇的是,在这颗星球上,科学家们通过卡西尼号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发现,这颗卫星简直像极了地球。它不仅拥有大气、海洋、河流、湖泊,甚至还拥有着板块运动。在土卫六上,它的星球环境还有助于磷脂的形成,这就意味着该星球上面可能有生物的存在,因为磷脂是地球上组成生物细胞的重要物质。种种迹象表明,土卫六的确是除地球外,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不过科学家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土卫六上的生命形式应该主要以小型生物为主,不存在大型生物。扩展资料:卫星介绍:土卫六(Titan,又称为泰坦星)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后发现的第一颗卫星。由于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因此被高度怀疑有生命体的存在,科学家也推测大气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体的基础。土卫六可以被视为一个时光机器,有助我们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况,揭开地球生物如何诞生之谜。土卫六上的表面重力极低,和月球相当,但又拥有浓厚大气层,其表面的大气压约为地球的1.5倍,这种奇特的现象对研究行星大气学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同时浓厚的大气加上相当低的表面重力令登陆和起飞更容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卫六

距离地球约20光年的一颗行星,被认为100%存在生命,是何原因?

你觉得宇宙之中会有其他的 “地球” 吗?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可能有其他地球存在, 我们的地球是独一无二的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并不是绝对的相同。因此如果按照相似来说,宇宙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地球的 “孪生兄弟” ,有时候科学家会将它们称为 超级地球 。下文中我们要介绍的主角,就属于这一类。 有这样一颗行星,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20光年 ,科学家发现它时非常的激动,因为它被认为 100%有生命存在 。要知道,人类这么多年的太空 探索 ,除了 寻找新家园 ,就是想看看 宇宙中是否有其它的生物存活 。那么,这颗行星被100%确定有 生命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上面的生物了吗? 接下来,就分别从该行星的发现、科学家判定生命存在的标准以及宇宙中存在的那些 “超级地球” 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解开科学家发现行星 存在生命的谜题 。当然,在了解其原因之前,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颗行星,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许多人在看到格利泽时就会表示,自己对于这个前缀很熟悉,似乎科学家在给不少天体命名时都用到了它。没错这个前缀应该与德国的天文学家 威廉·格利泽 有关,他创造了著名的 格利泽近星星表 ,其中有一颗非常有名的恒星或者说 红矮星 就是格利泽581。 因此 格利泽581g实际上是位于格利泽581附近的行星 ,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 20.5光年 ,位于天秤座当中,是人类该星系当中就刚发现的第六颗行星。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格利泽581g的相关数据。从 “三围” 来说, 格利泽581g 的个头明显比地球大一些,其直径大概是地球的 1.2到1.4倍 ,质量则是地球的 3倍到4倍 ,其围绕着红矮星格利泽581 公转一周大概要37天左右 ,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它与格利泽581之间的位置,大概为 0.13个天文单位 ,也就是 965万公里左右 。 其次,科学家对于格利泽581g是否存在仍有争议。因为前文中提到,人们在格利泽附近已经发现了不少行星。其中发现4颗星星的 日内瓦天文台研究小组 在听闻UCSC发布格利泽581g诞生之后,就开始在自己的观察数据中心搜索,最终未能发现格利泽581g存在的证据。 为此双方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最终还是有争议,但是 格利泽581g 的特殊性已经使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它的身上。 以上就是对于 格利泽581g 基本信息的介绍,除了“三围”与地球非常相像以外,似乎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那么,为什么科学家就会认为它之上 100%存在生命 呢? 大家都知道, 地球上的生命诞生是极具偶然性的 ,可以说,最初就是有些 化学物质意外发生了反应 ,从而塑造了最初的 “生命种子” 。在谈到生命诞生和存活的条件时,不可避免地绕不开 温度、液态水和大气 这几个关键条件,这些年人类在造访 金星、火星 时也是着重 探索 了这些因素。 因此,科学家判定 格利泽581g 一定有生命存在也是从这些标准出发的。大家还记得,前文中我们说格利泽581g和其星系恒星格利泽581g的距离吗?这是一个重点,因为 这个距离使得格利泽581g处在宜居带当中 ,就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类似。 所以,科学家认为处在宜居带中的格利泽581g的平均气温应该在 零下31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左右 ,这种温度条件下应该有 大气和液态水的存在 。至此,生命诞生和生存的三个条件,格利泽581g似乎都满足了。许多人可能会说,这么冷就算有生命也早就冻死了。 实际上,科学家所说的生命并不是大家想象中 “活蹦乱跳” 的生物,而可能是 一种单细胞生物或者是霉菌 。简言之,这里的生命就像是最早地球上出现的 “生命种子” 一样,只要有种子存在,它就有发芽成长的几率,生命之花也终会诞生。 再者,大家可能不太了解 红矮星 这类恒星。与太阳相比起来,红矮星不仅个头小,散发的能量也很少。但是,它有几个巨大的优势,第一就是红矮星在宇宙当中的数量很多,因此把它作为 替代太阳 的主要目标更合适。第二 红矮星是宇宙中著名的“长寿星” ,这就意味着在它的附近不需要担心它会 早早将自己燃烧殆尽 ,步入衰老。 因此, 格利泽581g 所处星系的恒星属于 红矮星 ,就使得它更容易成为 人类备选移民的目标 ,且条件也会和地球更加相似。此外, 格利泽581g的表面是由岩石组成的 ,相较于过去人类在太阳系发现的 “冰冻之星” 显然它和地球更加相似。 科学家在研究宇宙行星的过程之中,专门设计了 “评估系统” ,从行星的 密度、体积、与主序星的距离 以及是否有大气和液态水等方面,来给它们打分,得出 哪些行星最适合人类居住或者说最像地球 。 可见,在诸多的 “超级地球” 当中, 格利泽581g 确实非比寻常,也难怪科学家会对它这样有信心。不过,许多人觉得科学家总是以 “液态水” 的存在当做判定宜居行星或者生命存在的证据有些偏激,难道说就不能从别的标准出发来观察判定吗?实际上是有的,接下来就带大家看看,科学家探寻外星生命的时候,还会寻找哪些线索。 尽管我们总将水当成生命之源,但是多年的探究结果显示, 像地球这样分布着广阔液态水的星球基本没有 。所以久而久之,许多科学家表示, 不应该将水当成寻找外星生命的唯一线索 ,我们应该将思维打开,试图去寻找别的线索。那么,还有哪些线索或许能证明生命存在? 首先就是 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 脱氧核糖核酸 也就是DNA和核糖核酸RNA的主要成分就能看出,磷的参与程度很高。更不用说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6亿年前,海 洋中的磷增加或许推动了生物进化 。当然, 除了磷还有氮 ,一般它们两都是一起出现的,毕竟蛋 白质没有氮根本无法形成 。 确实,可能大家也觉得,我们 以地球生命诞生的标准去 探索 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有些草率 。毕竟生命的偶然性告诉我们,它诞生和演化可能并不遵从 “固有规律” ,其存在的形式可能也会有所变化。我们按照地球的标准去找,找到的外星生命可能也与地球上的生命更加相似,毕竟大家 生活的环境都十分相似 。 不论怎样,还是期待在未来的持续跟进研究中,科学家能在 格利泽581g 之上发现生命存在。不过我们对于地外生命的 探索 一直遵循着 “广撒网” 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 像格利泽581g这类“超级地球” ,人类已经找到很多颗了。 很难说,哪一颗行星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不过在打开它们的 “礼盒” 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行星挤进了 “超级地球” 的行列。 随着人类 科技 的发展,我们的观测手段也更多了,所以现在 发现“超级地球”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 。超级地球家族的成员正在日益增多,这是件好事,毕竟这就意味着我们发现地外生命的几率提升了,并且这些星球在未来还可能成为人类新的家园。 上文之中提到了科学家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其中系外行星中得到最高分的是 格利泽581g, 位居第二的则是格利泽581d。从这两颗行星的名字就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很不一般。 格利泽581d 是在 2007年4月24日 被发现的,且科学家还在 2010年 时接收到了它发出的信号,不过更多人认为这是噪音。 与格利泽581g相比,它的 公转轨道要大一些 。所以它的表面温度应该会更低,如果以太阳系行星类比, 格利泽581g是地球,581d就是火星 。 总之,不论是哪一颗超级地球,它们只是与地球相似而已,而不能将 二者完全等同 。如果从细节来说,我们的地球可能确实是宇宙中 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此在别无选择之前,人类还是要把目光放在 保护地球之上 ,而不是想着抛弃地球寻找新的家园。

最接近太阳的恒星系统,哪颗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呢?

对于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观测星空和寻找外星生命。毕竟宇宙浩瀚无边,行星的数量要比地球上的沙子还要多,显然,人类并不可能是唯一的生命,而且人类也不会一直都在地球之上,只有找到其它适合宜居的星球,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在距离地球20亿光年的地方,有 一颗位于天秤座β星以北约2度的天体,天文学家将它命名为“格利泽581”。它是一颗恒星,表面温度很低,属于红矮星,质量和直径都要小于太阳,属于M型主序星,不过,它也与太阳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恒星系统,在它的周围,同样有行星围绕着它运转。自从天文学家发现了格利泽581以后,就一直对格利泽581所在的恒星系统持续观测,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人类的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格利泽581星系中,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多颗宜居星球,比方说格利泽581g,格利泽581f等5颗行星,它们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大气层,而且因为格利泽581本身的热量和亮度都很低,所以,它们即使距离很近,上面的气候条件,也相对比较理想。格利泽581d和HD 85512b一样,是人类已知的唯二两颗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不过,无论是从距离还是所在的恒星系统来说,格利泽581d都要更适合人类,只不过,目前人类的科技手段仍然没有办法接近他,即使是发射探测器,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只能希望未来人类可以找到办法实现光速飞行,同时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当然,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在格利泽581d上,很可能已经出现生命了,曾有人提议,向格利泽581d上面发射信号,看看是否会有外星人接收信号,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根据黑暗森林法则,在人类的科技水平不够强大之前,是不建议人类发送信号暴露自己的,贸然发射信号暴露地球的位置,一旦接收到的外星文明不怀好意,我们很容易陷入危机之中。

科学家认为100%有生命?超级地球格利泽581g争议不断,很特别?

近年来有颗星球不仅长期处于观察中,并且被科学家认为 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为100%,这颗星球是哪儿呢? 被誉为潜在超级地球候选行星的 格利泽581g 是本次文章所要讲述的主角,不过关于它目前的争议仍然有许多。 格利泽581g有何特别之处? 为什么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对它观测不断? 它真的存在生命吗? 人类未来能够移居在此地吗? 关于 格利泽581g 的问题非常多 ,文章接下来将主要从天文学家对它的研究报告中的来叙说 格利泽581g为何会被认为100%存在生命, 同时简略解答这些问题。 宇宙天体和天文学的发展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去了解整个宇宙, 特别是人们对 外太空移民 的憧憬和想象 ,这让天文学的部分任务也不再是科学家们的专属。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 新的星球或者移居带 ,并提交给宜居系外行星目录。 该目录包含了过去十多年间人们在地面和太空望远镜中发现的宜居世界, 其中就有格利泽581g 。 2010年9月, 史蒂文·沃格特 在卡内基研究所的系外行星的 调查中发现了这颗 行星。 研究人员用 多普勒光谱 观察行星母星光谱中的多普勒频移,并通过径向速度测量来寻找地外行星, 并由此发现了格利泽581g。 数据显示格利泽581g离 地球只有20光年左右 ,并位于宜居带中,而且体积比地球大出1.3倍。 如果按照当前的生命形式推测和生命形成的环境要求来看, 这意味着它的表面可能有 液态水 ,拥有生命的它将成为一颗超级地球。 当初沃格特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被提问 格利泽581g星 球的生命可能性时,他认为,该星球处于宜居带, 尽管格利泽581g一面冷,一面热 ,但在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衡区,这里会有合适的区域供生命发展。 根据他和同事的估计, 格利泽581g 的平均表面温度在零下12摄氏度至零下4摄氏度之 间,这与南极洲夏季的一天温度大致相当。 同时沃格特博士还表示自己并不是生物学家,在这一点上他相信自己的天文数据,并站在天文学的角度上来讲, 他认为这颗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是 100%。 另外同事巴特勒博士也认为,只要数据足够,况且这颗行星离地球如此近, 未来应该很有可能有更多发现。 不过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讲,它同样需要严谨的态度去看待宇宙,对于地外行星的发现而言,任何潜在的行星, 无论生命与否都需要多个观测结果和数据对比分析才能得出最终判定。 因此研究该项目的团队并不只有 沃格特博士 一行人。 在日内瓦,由弗朗西斯科·佩佩所在的天文学团队,他们 根据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所观测到的数据作为对比研究就此却提出了质疑。 就在格利泽581g公布后的两周, 日内瓦的研究团队质疑格利泽581g的存在 ,并怀疑该发现的真实性。 原因在于它们在调用HARPS得来的数据发现,尽管他们使用的仪器非常精确,数据点很多, 但是HARPS探测到的这颗行星信号幅度非常低,基本上处于一个测量噪声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 萨拉·西格 的说法,这两组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计算中 假设的行星轨道特征不一样所导致的。 沃格特团队 对 格利泽581g 假设的轨道被视为有完美的圆形轨道 ,而瑞士日内瓦小组认为这种轨道更偏心一些。 所以日内瓦团队认为沃格特团队所看到的是该系统的 其他四颗行星的信号, 并非是格利泽581g的信号 。 到了2011年,这样的分歧就更加严重了。 此前对格利泽所了解的信息并不多,人们只是认为这颗行星处于宜居带中, 适合居住,但它可能因信息干扰也许并不存在。 而2011年的调查研究认为 格利泽581g的 潮汐锁定现象 使得科学家们重新思考起该星球的生命可能。 潮汐锁定使得格利泽581g的轨道运动像 太阳系中的水星 一样,因此该星球上的时间 分布处于极昼和极夜中。 极夜地区的温度太低 ,便会使得二氧化碳和大气无法处于一个稳定的气态区域, 其表面会有冰晶出现。 同时它们因为不能接收阳光并被加热,从而不能被释放在大气中, 因此可能会使之变得冰冷。 为了更好地了解 格利泽581g星球 上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巴黎大学 的一个科研团队对此进行了模拟分析。 该团队假设气候主要受 二氧化碳和水的温室效应影响 ,这种假设适用于星系中 具有重要大气层的 岩石行星 。 通过多次迭代研究后,模拟表现了多次不同大气压和不同成分的 格利泽581g星 。 如果 大气环境小于1兆帕 ,那么就会出现大气坍塌,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这种情况。 如果加入了 液态水海洋 则会缓解这种情况,气压临界点会被稳定在 1兆帕左右。 这项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 格利泽581g 所在的格利泽581系统有宜居的可能性 ,这给之前的研究像是打了一针安定剂,格利泽581g似乎又给人们燃起了新的希望。 2012年,沃格特的研究团队重新采用了当年瑞士团队的数据,并对数据带入圆形轨道, 格利泽581g 又一次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沃格特表示日内瓦的研究可能会在原始论文中省略某些数据点,而他们之所以采用 圆形轨道是因为其动态稳定性、拟合优度以及奥卡姆剃刀能够生效。 综合来看,科学家们在过去数年间发现了 格利泽581g的潮汐锁定 ,大气系统模拟迭代,包括它的观测数据都处在一个反复变动的状态。 同时在它周围的b、c、d、f行星也让不少科学家怀疑该行星的宜居带是否真实有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 格利泽581g行星 的观察进入到了哪一步? 显然格利泽581g这样似在非在的行星是它最大的争议点,同行的几颗小行星也不得不让 科学家们思考格利泽581系统是否有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在2014年的研究中指出, 太阳黑子 的活动有时候会“伪装”成行星信号,之前通过观察格利泽581d的轨道来推断格利泽581g的存在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如果在对其进行观察时,581d的信号并不是它本身,而是来自太阳黑子的活动,那么依据这样的观察, 格利泽581d、581g都不会存在。 这样的说法在不断地动摇人们的信心,但是研究人员坚信这颗行星的存在是真实的, 这在2015年的研究中又一次给了人们信心。 赫特福德郡大学 的研究人员认为,过去的质疑分析完全是由于技术分析不足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2014年的研究中,用于解释恒星活动的统计研究技术根本不能很好地识别 格利泽581d这样的小行星。 该研究团队认为以前使用的方法如果是识别比较大的行星时很有效,因为它们对恒星的影响很大, 恒星活动 不足以干扰它们的信号。 研究人员对现有数据使用了更准确的模型,并坚信 格利泽581d 的信号是真实存在的。 管行星信号会存在变异性,但这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 小行星需要更多更精确的信号和模型分析才能确定宜居可能。 现在关于格利泽581系统的研究仍在继续,不少科学家都相信 格利泽581g行星 是真实存在的。 它离我们真的很近,仅有20光年,相比那些动辄数百光年甚至数万光年的星球, 格利泽581星系 无疑是人们内心中想要寻找的那个天外世界。 这也正是它的特别之处—— 信念。 未来的火星、 月球 、格利泽581g,都是人类潜在的居住地, 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另一种可能 。 正因为人们相信它们的存在会给未来带来改变, 科学家们才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那些可能给人类带去信念的 星球 。

科学家为什么不能确定火星和格利泽581g是否存在生命?

Gliese 581g是 Gliese 581 系统中其主星的第三颗行星,如果包括两颗未经证实的行星,则为第五颗行星。 Gliese 581g 是 Gliese 581 系统中一颗 未经证实的系外行星 。 系统中有四颗已确认的行星和一颗未确认的行星。 这颗行星是其 红矮星主星的第四个 。 Gliese 581g 的质量大约是 地球的 3 到 4 倍, 其 半径被认为是大约 1.5 倍 。 质量表明 Gliese 581g 很可能是一颗 岩石行星 ,其重力足以保持其 大气层 。 Gliese 581g 是在其恒星的可居住区发现的 最像地球 的行星之一。 Gliese 581g被认为是 潮汐锁定 的,这意味着这颗行星的同一侧总是面对着它的 主星 。 人们认为 Gliese 581g 上的 重力 与地球上的非常相似。 Gliese 581g 从它的主星接收到的 阳光水平 与地球从太阳接收到的阳光水平 相似 。 Gliese 581g 轨道 Gliese 581g 在 1360 万英里(2200 万公里)的距离内围绕其主星旋转,需要 37 天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轨道。 Gliese 581g 的直径可能只有地球的 1.3 倍。 Gliese 581g 大气 大气成分未知,但理论模型表明,如果地球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含量足够高,那么 Gliese 581g 可能具有 热带气候 。 Gliese 581g 适居性 尽管围绕 Gliese 581g 的确认 存在争议 ,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太阳系外潜在可居住性 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 Gliese 581g 是距地球仅 20 光年 的行星系统内的太阳系外行星候选者,但目前它的存在受到 高度怀疑。 虽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候选者,但通常需要 至少两次独立观察, 才能确认这些行星确实存在。 为了科学严谨,这颗行星应该由 两个独立的团队 使用 两个不同的天文台 进行观测。 然而,在 2010 年发现 Gliese 581g 的最初研究人员在 2012 年为他们的方法进行了辩护,并对其他团队的一些工作提出了质疑。 这颗行星目前未列入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行星宜居性实验室管理的宜居系外行星目录。 在 2014 年 10 月一篇描述系外行星宜居性“错误开始”的博客文章中,研究员 Abel Mendez 写道,这颗行星并不存在。 这颗行星于 2010 年 9 月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 Steven Vogt 领导的团队首次宣布。 利用夏威夷 WM 凯克天文台11 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小组宣布了围绕恒星 Gliese 581 的两颗行星: Gliese 581f 和 Gliese 581g。 结果发表在 《天体物理学杂志 》上,并在 Arxiv 上以预印本的形式提供。 这颗行星被认为位于其母星(一颗红矮星)的宜居带内。 这种类型的恒星比我们自己的太阳更冷,这意味着行星需要靠得更近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让水在其表面流动。 虽然天文学家通常通过行星是否可以支持液态水来定义可居住性,但人们承认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它。 这包括行星的大气层以及其母星在发射能量方面的变化程度。 之前在该系统中发现的两颗行星,格利泽 581c 和格利泽 581d,后来被认为位于宜居带的边缘。 (在未来几年,Gliese 581d 的存在也受到质疑)。 系统中行星数量的 历史 估计范围从大约 3 到 6 颗行星,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方法。 至于 Gliese 581g,研究人员表示,这颗行星始终有一面面向其母星,而另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 宜居区域可能位于阴影和光线之间。 Gliese 581g 是通过检测它在其母星中引起的引力摆动而发现的,但研究人员说它很微妙。 需要以每秒 1.6 米的精度进行 200 多次观测。 来自凯克的数据与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拉 3.6 米望远镜的另一个著名的行星搜寻仪器 HARPS(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项目)相结合。 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机器人望远镜也证实了恒星的亮度测量。 这颗行星的存在很快就受到了审查。 然而,那年 10 月,由 日内瓦天文台 的迈克尔市长领导的一个团队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上展示了使用来自 HARPS 数据 的更多数据点。 他们说,他们看到了他们认为是该系统中 其他四颗行星 的信号,但信息并未显示 Gliese 581g。 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佩佩 (Francesco Pepe) 说:“原因是,尽管仪器和许多数据点非常精确,但这颗潜在的第五颗行星的信号幅度非常低,基本上处于测量噪声的水平。” 在日内瓦天文台研究 HARPS 数据,在http://SPACE.com 上重新发表的天体生物学杂志文章的电子邮件中。 该论文也在预印本网站 http://Arxiv.org 上发表,但似乎 未被接受发表 。 这是Vogt 在 2012 http://Space.com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他还表示,他自己的团队 无法得出与瑞士团队相同的结论 ——除非他们删除了一些数据点。 “我不知道这种遗漏是故意的还是错误的,”他当时说。 “我只能说,如果这是一个错误,他们现在不止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不仅在这篇论文中,在其他论文中也是如此。” 2010 年的研究团队彼此对立,开始了一系列关于 581g 的出版活动,有时还讨论了系统中其他假定行星的合理性。 2010 年,由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的 Rene Andrae 领导的一个小组表示,Vogt 小组的发现是基于假设行星具有圆形轨道,德国小组认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 2011 年,一篇基于不同统计方法分析 HARPS 和 HIRES 数据的论文在 MNRAS 上发表。 这个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菲利普格雷戈里领导的小组也找不到表明存在 581g 的信号。 2012 年,沃格特(发现 581g)使用了与 2010 年 未能找到 581g 的瑞士队相同的数据。 他的团队表示,只要行星具有圆形轨道,行星就在那里,并表示对方团队在 2010 年的原始论文中可能会省略某些数据点。 Vogt 告诉 http://Space.com,圆形轨道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动态稳定性、拟合优度和简约原则(奥卡姆剃刀)。 该论文发表在《天文新闻》上。 然而,对 581g 的进一步研究对它的存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2014 年,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Paul Robertson 领导的团队表示,在对其太阳活动进行校正时,数据中看不到 Gliese 581d(系统中的另一颗行星)。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新闻稿指出, 太阳黑子 有时会 伪装成行星信号 。 通过观察 Gliese 581d 的轨道可以推断 Gliese 581g 的存在。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如果 581d 根本不存在,那么 581g 也不存在。 由 Guillem Anglada-Escudé(伦敦大学)领导的另一个团队对 2015 年 3 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提交了评论。 假如581g 被证明并不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生命存在了。 这一切都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 探索 。 至于火星,人类已经可以对其进行探测。 能不能找到生命,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我个人猜想,就马斯克对于火星 探索 的热情,以及那么热衷于太空移民来说,也许火星存在生命,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格利泽581g有生命吗(格利泽581d有生命吗)

1、格利泽581g有生命吗。 2、格利泽581g真的存在吗。 3、格利泽581d有生命吗。 4、格利泽581g。1.格利泽581g还未发现生命的踪迹,但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据推测格利泽581g的直径约为地球的2-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3倍,表面平均温度介于零下31摄氏度-零下12摄氏度,公转周期为37个地球日,自转周期和其公转周期相等,地心引力接近或稍高于地球。 3.距离恒星格利泽581约965万公里。 4.表面由岩石组成,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 5.潮汐锁定:根据发现,格利泽581g的自转被它的母星锁定,也就是出现潮汐锁定的现象。 6.这在太阳系内十分普遍,例如地球就是这样将月球给锁定的。 7.在格利泽581g上没有日夜的变化,因为它的一面是永昼,另一面则是永夜,这也意味格利泽581g的恒星日会刚好等于其一年的长度。 8.此外,潮汐锁定也代表格利泽581g没有地轴偏斜的现象,在此行星上也不会出现四季的变化,而它的质量则显示它极可能是一颗类地行星,且可能有足够重力拥有大气层。

存在主义的四大生命命题是什么【《变形记》的存在主义意蕴】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小说从主人公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看似极为荒诞的情节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自我、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变形记》对于个体自身的存在、以及个体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的揭示,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意蕴;与此同时,它也对二战前后广为流传、极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提供了某种借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形记》这一小说,有必要认真对其中所蕴涵的存在主义意蕴进行深入的揭示。   所谓“存在主义”是一个发端于十九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式形成、并在二战之后广泛传播开来的当代西方哲学流派。其最重要的思想即认为哲学思考的核心应当是“存在”,这种存在首先是人的存在,而且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由于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存在者的非理性层面,因此也带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是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但是,它的形成本身就受到了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人的深刻影响,而且之后又对不少文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关注较多地是从个体与自身存在、以及与其他个体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的,因此我们对《变形记》的存在主义意蕴的揭示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   存在主义流派内部的观点有着种种差异,但无论这些差异有多大,有一点对于所有存在主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即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我们自身作为个体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与价值,相对这一点来说,世界、社会的存在都是次要的。而且,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个体的本真存在之意义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找,只能由自己自由地赋予自身,除此之外,无论是上帝还是世界抑或他人都无法为我们的生存找到意义的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变形记》为我们深刻地揭示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存在的异化。   在小说中,这种异化首先是以身体之存在的异化表现出来的。小说一开始,主人公格利高里就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对此作者没有尝试作出任何解释。而且更加重要的,连格利高里自己也没有尝试去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身体的异化。这种表面上彻头彻尾的荒诞,骨子里其实反映的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存在、首先是身体的存在的异化之深入。十九世纪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但人的思想、连人的身体都发生了异化,人剥离了其一切丰富性而变成了单纯的劳动力。到了二十世纪人们对这一点的批判就更为深入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对这一点的尖锐讽刺。而时至今日,当大众文化与商业广告将“苗条”、“美白”、“丰胸”等作为“身体美”的标准强加整个社会时,这种身体的异化就显得越发突出了。而且这种身体存在的异化已经深入到这个地步,以致于人们几乎没有觉察到这种异化本身的存在,似乎它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而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一只甲虫、并且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要去追问原因,这只不过是这种身体存在之异化的一种极端而荒诞的表现而已。   伴随这种身体存在之异化而来的,还有个体自身存在之价值感、意义感的异化与失落。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个体以血缘等关系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个体存在的意义感总是依附于身份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将人变为“自由人”的过程中,也将这种纽带与身份给淡化乃至抽离了,“上帝之死”只不过是这种淡化与抽离之宗教上的表达而已。这个时候,个体必须自己出发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这种纽带的割裂一方面给人带来了“自由”,另一方面却是个体存在价值感的全面失落与异化。   我们看到,《变形记》中格利高里的存在之意义与价值完全不是从自身得来的,他萦绕于心的永远是家人和工作。一方面,他对自己身体的异化完全不以为意,他想到的只是工作和家庭收入因此而受到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因身体的异化而受到的鄙视虽然多少感到难过,但这也只是因为他由此而不能完成工作、照顾家人了。可是,面对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己作为个体存在者究竟是“谁”、自己与其他存在者如家人等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上,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   反过来说,格利高里之所以将自身存在之意义放在工作和家庭上,也是因为他无法从自身中找到存在之意义。但我们又看到,格利高里本人虽然试图从家庭和工作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能够找到。对于工作,他感到由衷的厌烦。他的工作总是在出差,旅途的劳累、上司的冷漠、人情的冷淡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热爱。对于家人,他想到的其实更多是责任而不是爱,他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人,而他的父亲对他非常残忍、他的妹妹最终也离他而去。   可是,即使这样,格利高里对之依然没有任何反省和异议,对他而言,无聊的工作与冷漠的家庭似乎是个体存在之价值与意义的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来源。当他变成甲虫时他也只想到工作和家庭因此而受到影响。即使到最后,到他将死之日,他也依然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由此可见这种异化的深入程度。   与个体存在之异化相伴随的,是个体存在者之间关系的异化与疏离。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个体的本真存在、其存在之意义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找,任何从他人中去寻找的做法都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当格利高里完全否定了前者的可能性之后,他只能从后者中去寻找。而令人悲哀的是,一方面,这种寻找本身就是根本得不到任何结果的;另一方面,个体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已经疏离了。   这种疏离首先表现在工作关系的疏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者往往是依附于由血缘或土地而联结起来的关系网上的,工作或劳动关系也由此得以联结。但是,如前所述,资本主义将这种关系网加以打碎,使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彼此之间只由经济利益而维系,劳动只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不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正因为此,工作关系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经济关系。格利高里的上司、他的同事只是将他视作一部赚钱的工具。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因此他从来不曾指望从上司或同事那里得到真诚的关心。

受精卵有生命吗?

受精卵有生命: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你也可以从生物的特征去判断: 能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受精卵算生命吗

受精卵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它的发育过程如下。受精卵发育过程很多人并不了解,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胞演变。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性交完成后,男性的精子就会在女性的阴道里,相互发生反应和结合等,才会变成受精卵,而受精卵同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组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胎儿。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奇迹般地会合后,形成一个受精卵,生命开始了。卵子受精后,分裂为两个细胞,大约每 隔12小时分裂一次。这团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时,分泌出液体,于是膨胀成一个空心球,叫做胚泡。这个空心球在几天内会变成两层,球内含有微量液体,细胞团堆在球的一侧。球壁以后会变成胎盘和羊膜,里面的细胞则会变成胎儿。受精卵靠输卵管的收缩来到子宫,输卵管内壁的许多纤毛,不断推动管内的液体,对输送受精卵也起辅助作用。一般在排卵后4天左右受精卵到达子宫腔,约在卵子脱离卵胞的第9天,胚胎钻进子宫内膜,发育长大。卵子受精后即开始有丝分裂,并在一边分裂的同时一边向子宫腔方向移动。受精卵在输卵管内36小时后分裂为2个细胞,72小时后分裂成16个细胞,叫桑椹胚。受精后第4日,细胞团进入子宫腔,并在子宫腔内继续发育,这时,细胞已分裂成48个细胞,成为胚泡准备植入。胚泡可以分泌一种激素,帮助胚泡自己埋入子宫内膜。受精后第6-7日,胚泡开始着床。着床位置多在子宫上1/3处,植入完成意味胚胎已安置,并开始形成胎盘,孕育胎儿了。

受精卵是生命吗

   受精卵是生命吗? 很多备孕期间的准爸爸和准妈妈们对于这个问题都是非常好奇。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精子与卵子共同结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受精卵,然后受精卵通过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从而由一个细胞演变成一个胎儿。 受精卵是生命吗   受精卵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它的发育过程如下。   受精卵发育过程很多人并不了解,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胞演变。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性交完成后,男性的精子就会在女性的阴道里,相互发生反应和结合等,才会变成受精卵,而受精卵同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组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胎儿。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奇迹般地会合后,形成一个受精卵,生命开始了。卵子受精后,分裂为两个细胞,大约每 隔12小时分裂一次。这团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时,分泌出液体,于是膨胀成一个空心球,叫做胚泡。这个空心球在几天内会变成两层,球内含有微量液体,细胞团堆在球的一侧。球壁以后会变成胎盘和羊膜,里面的细胞则会变成胎儿。受精卵靠输卵管的收缩来到子宫,输卵管内壁的许多纤毛,不断推动管内的液体,对输送受精卵也起辅助作用。一般在排卵后4天左右受精卵到达子宫腔,约在卵子脱离卵胞的第9天,胚胎钻进子宫内膜,发育长大。   卵子受精后即开始有丝分裂,并在一边分裂的同时一边向子宫腔方向移动。受精卵在输卵管内36小时后分裂为2个细胞,72小时后分裂成16个细胞,叫桑椹胚。受精后第4日,细胞团进入子宫腔,并在子宫腔内继续发育,这时,细胞已分裂成48个细胞,成为胚泡准备植入。胚泡可以分泌一种激素,帮助胚泡自己埋入子宫内膜。受精后第6-7日,胚泡开始着床。着床位置多在子宫上1/3处,植入完成意味胚胎已安置,并开始形成胎盘,孕育胎儿了。 受精卵着床时间   受精卵着床的主要是第六天到第八天开始,主要是附着着透明带啊局部穿孔。受精的主要是在子宫内膜受精卵的多长呢,主要是六七天时间那就是已经到达子宫儿前的b超是看不见的在第十天或者是十一天就会诊断发现了。   受精卵着床时间是多少呢?受精卵在第6-7天着床,着床就是已经到子宫了,但那时还很小,用B超是看不见的,着床后20—30天左右才可能用B超看得见小孕囊。   受精卵着床后的3-4天(也就是排卵期后的第十天以后),用孕试纸就能测出弱阳性了。   受精卵在分裂的同时,由于输卵管纤毛及肌肉的运动,渐渐的向子宫方向移动,在受精后4~5天到达子宫腔,然后在腔内停留3~4天。   怀孕第五天:今天受精卵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做着植入子宫的准备。   怀孕第六~七天:受精卵粘附在你的子宫粘膜上准备着床。   怀孕第八天:植入过程开始了。胚胎钻入子宫粘膜,于是你可能会出现一些淡淡的出血。   怀孕第九天:受精卵植入过程到今天为止就完成了。胚胎生长十分迅速,但现在靠早孕测试来确定还为时过早。   怀孕第十天:发育中的宝宝身上最先发挥功能的是他的心血管系统,在你的月经推迟一周之前,宝宝的心脏已经开始跳动了。 精彩推荐: 月经不调 痛经 月经周期 排卵期有什么症状 月经期间注意事项 女人多大不能生育 月经推迟13天是怀孕吗 宫寒想要宝宝怎么办 月经干净后几天是排卵期

人体干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多长?

很多人担心衰老,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不管你的寿命多长,你身体的某些部分其实只有几周甚至几天的寿命。这是因为它们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以下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寿命:1.肝的寿命:5个月众所周知,由于血液供应充足,肝自我恢复和再生的能力惊人。这意味着它的把毒素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你奇怪为什么就连酒鬼的肝功能有时候也会提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只有150天左右的寿命。英国莱斯特皇家医院的肝脏外科医生大卫·劳埃德解释说:“我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切除患者肝脏的70%,只要2个月的时间,大约90%的肝就会长出来。”但是,酗酒者的软组织细胞(肝脏的主要细胞)可能会逐渐受损,形成疤痕组织,也叫硬化。因此,虽然健康的肝可以不断自我更新,而硬化损伤是永恒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2.味蕾寿命:10天英国牙医协会的科学顾问达明·维穆斯莱教授解释说,舌头上有大约9000个味蕾,帮助我们感受甜、咸、苦或者酸味。味蕾本身是舌头表面细胞的集合,每个味蕾有大约50个味觉细胞。味蕾一般只需要10天到2周便会自我更新一次。但是,任何引起发炎的因素如感染或者吸烟都会损害味蕾,影响它们的更新,减弱它们的敏感性。3.大脑的寿命:和你的寿命相同英国巴特与伦敦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约翰·瓦德莱指出,能持续终身的大多数细胞是在大脑中发现的。瓦德莱说:“我们的脑细胞约有1000亿个,出生时数量已固定,我们大脑的大部分不会随老化而自我更新。”事实上,我们的确会损失细胞,这就是患上痴呆症的根本原因以及头部受伤破坏性很大的原因。瓦德莱说:“但是,大脑有两个部位的细胞会自我更新,支配我们嗅觉的嗅球和用于学习的海马状突起。”4.心脏寿命:20年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心脏不能自我更新。但是,纽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脏上布满不断自我更新的干细胞,它们一生中至少更新2到3次。5.肺的寿命:2到3周英国肺脏基金会副主席基思·普罗斯解释说,肺细胞不断自我更新。但是,肺有不同的细胞,它们的更新速度不同。位于肺部深处的用来交换氧气和气体的气泡或者气囊细胞更新过程稳定,需要约1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肺部表面的细胞必须每隔2到3周进行自我更新。普洛斯博士说:“它们是肺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快速更新。”肺气肿会阻止这种更新,因为这种病源自气泡的破坏,肺壁上形成了永久性的“洞”。6.眼睛的寿命:和你的寿命相同眼睛是身体中为数较少的在你的生命期间不会改变的身体部分之一。眼部唯一不断更新的部位是角膜。英国视光师学院的院长罗伯·霍根表示,如果角膜受损,它能在24小时内复原。霍根说:“角膜必须有一个平滑的表面,这样才能很好地聚光。这就是这种细胞更新那么快的原因。”不幸的是,眼睛的其他部位不是这样,随着我们的老化,晶状体会失去弹性,这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视力越来越差的原因。7.皮肤寿命:2到4周皮肤的表层皮每隔2到4周会自我更新一次。这种快速的更新是因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层保护,它容易暴露在损伤和污染中。尽管皮肤在不断更新,我们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长满皱纹。那是因为随着逐渐老化我们的皮肤失去了胶原蛋白和弹性。8.骨骼寿命:10年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医院的骨质疏松专家彼得·塞比解释说,骨骼会不断自我更新。完成这一更新需要10年。破骨细胞将老旧的骨头分解,造骨细胞负责制造新的骨组织。因为身体中的更新速度不同,老旧骨头和新骨头始终同时存在。到中年后,骨骼的更新速度会减慢,因此我们的骨骼倾向于变薄,这就是骨质疏松形成的原因。9.肠的寿命:2到3天肠上分布着肠绒毛,这些肠绒毛是小的手指状的触角,可增大表面积帮助肠吸收营养。巴特与伦敦医院的免疫学教授汤姆·麦克唐纳德解释说,它们更新速度极快,每2到3天更新一次。这是因为它们经常暴露在化学物如分解食物的高腐蚀性胃酸中,因此它们通常饱受折磨。肠的其他部分通过一层粘液进行自我保护,虽然这种屏障无法长久抵御胃酸,所以,这些位置的细胞的自我更新频率为3到5天。10.指甲的寿命:6到10个月指甲由富含角蛋白的细胞构成。手指甲每个月会生长3.4毫米,大约是脚趾甲生长速度的两倍。脚趾甲的完整生长需要10个月,但是,手指甲的完整生长只有6个月。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较好的血液供应,循环因此较好的缘故。年轻人和男人的指甲生长速度更快,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循环较好。奇怪的是,小指的指甲生长速度比其他手指甲的生长速度慢得多,但是,其中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而言,指甲的生长速度还与年龄和疾病有关,如牛皮癣,它会影响指甲生长产生的组织。11.红血球寿命:4个月红血球是身体的重要输送系统,为肝脏组织输送氧气和排出废物。它们的更新频率为4个月,当肝脏排出了残留的健康血红细胞所必须的铁,脾脏中残留细胞就会毁灭。因为会因受伤和女性月经受损,所以,身体经常会合成更多红血球。12.头发的寿命:3到6年毛发恢复专家贝萨姆·法加博士解释说,头发的寿命取决于它的长度,但通常每个月头发会生长1厘米。女人每根头发的生长时间可达6年,男人的头发会长3年。眉毛和睫毛的更新频率为6到8周,但是经常拔眉毛会导致眉毛停止生长,因为拔眉毛破坏了这一循环。

干细胞生物工程的干细胞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是目前细胞工程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项技术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发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它已成为 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干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干细胞只属干造血系统,随着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命学科。临床上使用的造血干细胞的三个来源:Ⅰ骨髓 Ⅱ动员后的外周血 Ⅲ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正常情况下,造血干细胞主要进行不对称性的有丝分裂,在不断产生大量祖细胞的同时,使自己不增殖也不分化,而造血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血细胞,释放进入血液,从而维持各种血细胞数量的稳定和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在损伤、修复过程中,或者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作用下,造血干细胞则通过对称性的有丝分裂,迅速实现自我更新。由于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始祖细胞,这就决定了造血干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美国政府已批准投入巨资,给予支持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并在短短的两年中,成立了几十家以干细胞研究应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公司,并在美国上市。日本在2000年度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中把干细胞工程作为四大重点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有关科学家进行研究。英国在2000年以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医疗上的研究等等。在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有关研究院所与学校积极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和成立专门研究干细胞基地,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分别成立干细胞研究中心。近年来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二医大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在造血干细胞研究和成体干细胞建库等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并积累了大量经验,相信我国的科学家在不久的将来,在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上必将取得辉煌成就。另外,在全球的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中,由干胚胎干细胞来源干人类胚胎,必然会遇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制约与争论,因此,有些国家对于是否支持干细胞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然而随着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的不段深入与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的妥善解决。干细胞工程是在细胞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细胞工程。它是利用干细胞的增殖特性,多分化潜能及其增殖分化的高度有序性,通过体外培养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或利用转基因技术处理干细胞以改变其特性的方法,以达到利用干细胞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既然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以达到最大限度,那么它为什么还会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注意下方小字)

人体内中始终有一部分细胞保持不断的分裂分化,比如真皮组织下面的皮肤干细胞可以分裂分化为上皮细胞补充死亡的皮肤细胞,同时皮肤在受伤时也刺激上皮细胞分裂.肝细胞也可以分裂来补充死亡的肝细胞.总的来说几乎所有的组织都能够在受到破坏时通过分裂来修复.(神经细胞除外)同时,血液和骨髓中的干细胞也在不断的通过分化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这些细胞的分裂、分化都是受到自身和外界严格调控的,比如皮肤在出现裂口后伤口周围上皮细胞接受到来自细胞破裂、炎症等产生的细胞信号开始快速分裂,一旦在伤口愈合后就停止继续分裂.在体外细胞培养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接触抑制的现象,当鳞状上皮细胞在一个平面上相互接触时,就不再分裂.而且,一个终末分化的体细胞最多只能分裂40~50次(端粒寿命).在不正常的情况下,比如细胞癌变,那么这种细胞分裂就开始变得不受调控,疯狂的增值,并在体内迁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宇宙中多处发现有机分子,难道地球外还有生命?科学家们这样解释

在宇宙间,除了地球外,其它星球上是否还存在着生命?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天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广袤的星际空间是一片死寂,由于超低温、超真空和强辐射的离解作用,星际空间很难形成分子,更不要说是有机大分子了。 但是,1968年,美国天文学家汤斯等利用6米的射电望远镜却在人马座B2星云中发现了氨分子和水分子。翌年,美国另一个天文小组又采用43米射电望远镜在人马座A和人马座B2星云中进一步发现了由三种元素、四个原子组成的有机分子——甲醛(H2CO)。这使人们大吃一惊,原来星际空间有复杂分子,而且有有机分子! 许多天文学家纷纷投入对星际分子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用射电望远镜发现了50多种星际分子,其中包含有6种化学元素——氢、碳、氧、氮、硫和硅,最复杂的分子是包含11个原子的HC9N。有趣的是,1974年在人马座B2星云中央发现了大量乙醇分子(乙醇也即酒精),其含量有8000亿亿亿升,比地球上有史以来人们酿成的酒要多得多。人们不禁要问,天上的酿酒人是谁?这些星际有机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还有人预言,星际空间存在着更复杂的有机分子,比如氨基酸,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确切的证据。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誉为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如果说射电望远镜为我们提供了地球外化学进化的间接证据的话,那知来自天外的使者——陨石就我们送来了地球外存在有机物的直接证据。本世纪60年代,好几位科学家报告在陨石中找到了氨基酸、核酸、碳氢化合物。 但是也有科学家在测定了这些陨石后指出,这些化合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的氨基酸污染造成的。陨石落在地上,土壤中就含有氨基酸。人的指纹中氨基酸也很可观,有人测定十个指纹中含的氨基酸的量就相当于一克陨石中氨基酸的总量。当时测定的陨石中的有机物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鱼目混珠,真假难分。 人们终于等到了一个新的碳质球粒陨石的陨落。1969年9月28日在澳大利亚马奇逊地区陨落了一块陨石。在严格防止污染的情况下,这块陨石被用飞机送到美国宇航局为分析月球的样品而精心准备的除去灰尘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将陨石外部剥掉,取出中心物质进行分析,以使污染可能性降到最小。1970年美国生化学家波南佩鲁马首先报告,他测出了5种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均没有光学活性,和地球上的不一样,这就确切证明了这些氨基酸确实来自宇宙。后来,人们又报告,美国的墨里陨石和法国的奥盖尔陨石中也含有多种氨基酸,同时还发现了组成核酸碱基,它们与地球上DNA中的碱基也有不同之处。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陨石中有机物的分析,彗星中有机分子的观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为生命起源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天地。它表明,生命前的化学进化不仅在地球上进行过,而且在太阳系、在宇宙间同样进行过。 认识生命的起源应当与地球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星系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它也告诉我们,在地球之外很可能存在生命。那么,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生命呢? 相关专家对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可能孕育生命的五大星球(土卫二、木卫二、火星、土卫六、木卫一)进行了盘点,但均未发现生命迹象。 尽管在太阳系其它行星上没有发现生命,但是太阳系与整个宇宙相比仅仅是沦海一粟,就是在银河系中了微不足道。银河系中仅类日恒星就有750亿颗。人们相信,地球上的生命绝不会是偶然现象,宇宙间存在化学进化证明了这一点。在宇宙中应当有我们的同伴。人们已经通过无线电波和发送探测器开始对地外文明的搜索。

科学家在陨石里发现了核糖,能够证明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太空吗?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500万年,而至今人们都没有找到其他的智慧生命,为何只有人类一种,人们找不到答案,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找到答案。科学家不断往外太空发射探测器,目前火星或者月球轨道上的探测器不计其数,科研人员每一天也可以接收到很多关于外太空的消息,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又一个迷圈。除了观测外太空,科研人员对于来自外太空的陨石也很有兴趣。陨石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外太空中的某一个行星,如果可以在陨石当中检测到可观的成分,那么对于研究外太空也是十分有利的。之前有科学家就检测到陨石当中含有氨基酸和核碱基,中所周知,这两种成分都是生命构成的基本物质。既然陨石当中含有的话,那么或许就可以假定生命之源在外太空了。美国和日本科学家从一颗陨石中发现了核糖成分,或许能够刷新人们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认识,但不能得出地球生命一定是从外太空起源的结论。这颗陨石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坠落在澳大利亚的,因为体积较大、含有一些有机物质,一直以来成为很多研究人员关注的陨石之一。这颗陨石据判断来自火星,与别的陨石外观并无太大差别,但这次研究人员利用专门仪器从陨石内部获取了部分粉末状物质,在排除地球环境的影响后,发现里面含有微量核糖成分,以及一些别的糖类,令科学界为之一振。核糖是RNA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糖类也是生命体组成的重要物质当把RNA进行水解后,会生成核糖、磷酸和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胞嘧啶4中碱基物质。通过多年的太空探索,我们还没有发现火星上存在着生命形式,但这个陨石的研究,则反映了火星上至少存在简单的有机物,在小行星撞击火星后,包裹在飞溅出去的碎片上,脱离火星引力来到了地球。之前科学界一直以为地球的生命起源,是纯粹的自然萌生于海洋内,这颗陨石内部核糖的发现,为探索地球生命的真正起源带来了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有可能组成地球生命的原材料来自于外太空,然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于地球海洋中逐渐合成简单的有机物,从而再逐渐演化发展。至于可能性有多大,还得科学家们再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论证。

澳大利亚陨石验出5种DNA核碱基,可能涉及地球生命起源

日本放送协会(NHK)称,北海道大学副教授大场康弘等国际研究团队研究多颗陨石所含物质,包括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穆契生镇的“穆契生陨石”。 结果发现,“穆契生陨石”上含有在DNA与RNA中具有生命设计图功能的所有5种核碱基物质,包括腺嘌呤、胸腺嘧啶、脲嘧啶等。 研究团队指出,这是首度从同一颗陨石上验出所有5种核碱基。此外,陨石上还有发现其他13种核碱基。 研究团队并检视陨石掉落地点土壤中所含有的核碱基种类与浓度,经比较后,研判陨石上所验出的核碱基是原本即存在,不是受到土地影响。 这些核碱基并非外星生命的例证,而是证实了一个理论,即地球首次出现生命体所需的有机混合物,重要源头有可能来自陨石。 行星科学家莎冈1990年代时就曾暗示,“穆契生陨石”这类小型陨石所含的有机物质浓度虽然小,但远古时代的地球遭陨石撞击的比例要高出许多,落在地表的有机物质数量也多出许多。 大场康弘也表示,源自外星的核碱基量够丰富,或许就足以在远古地球产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他说:碱目前的研究结果也许无法直接说明地球生命的起源,但我相信,这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地球有生命之前,地球初期有机分子存量的了解。

巨噬细胞的生命周期

当单核细胞经血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一已受损的组织时(这过程被称为白血球外渗作用),它经过一连串转变以成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会因化学趋向性而被化学物质的刺激吸引至受损处,这些刺激包括受伤细胞、病原体、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以及由已于该处的巨噬细胞释出的细胞因子。在某些地方,如睾丸,巨噬细胞已被证实会透过增殖以移殖于此。与寿命较短的嗜中性细胞不同,其寿命可达数个月至数年不等。[2]

噬菌体表现出生命活动的主要特征是?

在微生物界,同样存在类似动植物界的食物链一样的关系。“捕食”细菌的生物,正是科学家们研究微生物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噬菌体(Phage)。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特有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在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当把细菌涂布在培养基上,长成一层菌苔时,一个噬菌体感染其中一个细菌时,便会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把该细菌周围的成千上万个细菌感染致死,在培养基的菌苔上出现一个由于细菌被噬菌体裂解后造成的空斑,这便称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体除了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胞死亡,称为溶原性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此时,这种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不会产生许多子噬菌体颗粒,也不会裂解;但当条件改变使溶原周期终止时,宿主细胞就会因原噬菌体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释放出许多子代噬菌体颗粒。一个典型的噬菌体的侵染细菌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染阶段、增殖阶段和成熟阶段。感染阶段: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噬菌体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增殖阶段: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快便充满了DNA细丝,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成熟阶段: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四十分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克隆生命的科学机理是什么?

“克隆”一词最初源自英文clone的音译,科学家们常用它来指由无性繁殖得到的一群细胞,即不是通过精子和卵子配合而繁殖得到的一群细胞或细胞系。克隆的本质就是无性繁殖。我们知道,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人类都是通过性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分化发育而来的。而通过克隆方法得到的细胞群或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个体,则不存在性细胞的结合问题。我们先以单克隆抗体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科学家们先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一只分泌一种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给予充分的条件让这个细胞分裂、繁殖,成为一群细胞。这群细胞或称细胞系,都是一个细胞的后代,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都能够产生具有产生一种抗体。这群由一个单细胞经多次分裂繁殖而来的细胞群被称为单一的细胞克隆。由此产生的抗体被称为单克隆抗体。另一种情况是分子克隆,分子克隆实际上是基因克隆技术的别称,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含某个特定基因的单一细胞或细菌,再进行大量繁殖,就得到了包含该基因的单一细胞克隆。这种细胞克隆即可以提供足量的目的基因供我们研究,也可以用于制造我们所需的该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都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明,它们的创立者都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两种技术操作工艺上差别极大,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筛选出通过无性繁殖而来的单一细胞群。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克隆的非正式声明中定义:克隆为遗传上同一的机体或细胞系(株)的无性生殖。根据上述的诠释和定义,我们将克隆分为4个层次:微生物或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以及在自然界发生的克隆和只有人工条件下发生的克隆(见下表)。克隆的4个层次层次可发生于自然条件下可发生于人工条件下微生物可可正常机体细胞部分可可(即“永生细胞株”)癌细胞可可(即“永生细胞株”)植物可可动物(胚胎植入前分裂)可可动物(通过体细胞发育)不可可人(胚胎植入前分裂)可可人(通过体细胞发育)不可可2.克隆本身没有什么神秘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克隆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只要是从一个细胞得到两个以上的细胞、细胞群或生物体,就可以称为克隆。由此而分化所得到的细胞、生物体就是克隆细胞、克隆体。从基因角度看,克隆体和母体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英国科学家产生克隆羊所使用的技术就相应地被称为克隆技术,该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克隆技术比较简单,发现和使用较早。这是因为植物细胞是所谓的全能细胞,经过适当培育,即可以发育成一完整植株。所以,克隆植物是相当普通的一件事。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发展较慢,这是由于动物的体细胞并不具有全能性。使用已经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无法直接培育出克隆动物。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哺乳动物的克隆问题。近十几年来在此领域中已取得了不少进展。克隆的手段有多种类型,包括胚胎切割、细胞核移植等。在“多莉”降生之前,细胞核移植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称之为“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中。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胚胎细胞,一种是体细胞,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胚胎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而成的胚胎的细胞,故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动物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而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复制,“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的难度来看,前者难度小,后者难度大。在“多莉”降生之前,世界各国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的,而胚胎细胞是有全能性的。就是说,把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后,还能形成完整的个体,恢复到受精卵状态,从而发育成生物。英国科学家这次是用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但体细胞是失掉了全能性的。他们用特殊方法处理后使体细胞恢复了全能性,小绵羊“多莉”也就成为世界上用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获得成功的第一只克隆动物。与以往的克隆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只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哺乳动物。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以前科学家已用胚胎细胞克隆培育出了免、牛、羊、猪等但都没有引起轰动,而“多莉”一下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被国际科技界称之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它是生物最基本的什么也是生物最基本的什么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它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 (英文名:cell)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两类,但也有人提出应分为三类,即把原属于原核细胞的古核细胞独立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一类。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物学。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共性: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注意 :癌细胞无糖被,容易游走扩散),即细胞膜。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3、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4、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必须机器,在细胞遗传信息流的传递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5、基本上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少数不是,如蓝藻的有些种类从老细胞内产生新细胞)6、部分细胞能进行自我增殖和遗传(高度分化的细胞无法自我增殖。)7、新陈代谢。8、细胞都具有运动性,包括细胞自身的运动和细胞内部的物质运动。注: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多细胞生物依靠什么完成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靠许多分化细胞的密切配合完成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但其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后发育成成熟个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在许多分化细胞的密切配合下,生物体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免疫等。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所有植物界和除粘体门外所有动物界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如海绵有多种分化的细胞聚集在一起组成。这些分化的细胞包括领细胞(消化细胞)、造骨细胞(结构、支持细胞)、孢子母细胞和扁平细胞(表皮细胞)。虽然这些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有组织的、宏观的多细胞生物,但是它们并不组成互相连接的组织。假如把海绵切开的话,每个部分可以重新组织,继续生存,但是假如将不同的细胞分离开来的话它们无法生存。群聚的单细胞生物如绿藻的每个细胞可以在从群聚分离开后继续生存。扩展资料组织系统:更复杂的生物不但拥有分化的细胞和组织,而且也拥有器官,器官是由多个组织组成的、完成特别功能的结构。原始的器官包括扁形动物门动物的脑(由一组神经节细胞组成),大的器官比如加州红木的茎(可达90米高),复杂和多功能的器官包括脊椎动物的肝。最复杂的生物拥有器官系统,一个器官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织在一起来完成相关的功能,而每个器官则集中于一个特定的任务。比如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口和食道进食、胃来揉烂和液化事物、胰和胆囊产生和分泌消化酶、肠来将营养吸收入血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细胞生物

人体细胞有生命吗,有思维吗?

只要是活的细胞,就有生命,任何活的细胞都具有代谢、生长、繁殖、感应、运动、衰老死亡等生物特征。单个细胞是没有思维的,思维是一个特殊系统才具有的功能,并不是单独一个细胞所具有的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需要从外界取得营养物质,经过加工,合成他本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叫做合成作用;另外,细胞还分解自身的物质而获得能量供给自身的活动功能所必须的能量,同时将自身的代谢废物排到细胞外,这个过程叫做分解作用。如果细胞的新陈代谢停止,细胞也就死亡了。感应就是指细胞对外界环境条件刺激的反应能力,细胞不同其反应能力不同。体内有些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刺激下,将产生不同的运动,如横纹肌细胞的收缩,白细胞的变形运动,精子的摆尾运动等等。扩展资料:人脑有几百亿个细胞,其中98.5%-99%的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大约有1%-1.5%的细胞参加脑的神经功能活动。最为神奇的是大脑的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传递速度超过400公里/小时,相当于737飞机速度的一半。每个人的脑中活动的细胞数量多少,决定着每个人的聪明与记忆程度。所谓活动的细胞,是指一个神经细胞和另一个神经细胞由"神经键"连接起来,形成神经回路,成为庞大的信息储存库,凭着信息储存库的记忆,人类才有语言、文字、创造发明,以及的意识、情绪、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体细胞

为什么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是生命科学划时代的事件?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描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这短短两页论文所披露的研究成果已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50年来,这一科学事件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将长久地影响着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程。为了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探讨生命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本刊日前特邀部分知名学者座谈,畅谈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及深刻的启示。DNA双螺旋发现的科学意义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由此看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李载平: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科学上的许多工作虽然都是做在某一点上,但这个点选得准不准意义是不一样的。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50年以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要研究生命科学就要知道生命世界和非生命的物质世界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在于生命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遗传,另一个是发育。无论植物或动物,都能从种子或胚胎这些很简单的系统发育成非常复杂的成体。DNA分子正好“肩负重任”,把遗传和发育两方面的工作都负担起来了。根据沃森写的那本《双螺旋》看,他就是想抓住基因是怎样荷载信息的。我觉得他正是抓住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分子的结构,所以一旦这个突破了,意义就大了。然后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些陆陆续续的科研成果,像中心法则、mRNA、遗传密码等一大堆成果,都取得了诺贝尔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产生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最关键的东西。有一篇访谈里写得很有意思,与其说沃森和克里克让DNA有名了,不如说是DNA让他俩出名了。所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赵寿元:我同意李载平先生对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工作的评价。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实际上遗传学到目前为止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会遗传,上代和下代为什么相像?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解决的,由当时被孟德尔称为“遗传因子”、1908年被定为“基因”的物质来传递。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一分为二可以传给下一代。由于有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下来,所以才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的主要贡献,也就是阐明了传递遗传信息要通过基因。探讨基因是什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摩尔根预言,基因是一种化学实体,一种有机分子,但那时他还不知道就是DNA。明确遗传物质是DNA,这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而沃森和克里克正是解决了DNA是怎么把遗传信息传递下去的问题。基因之所以能传递遗传信息,是因为它是一个双链,这个双链上的四个碱基是互补的,这样一个母链就能被分为两个子链,每条子链带的信息跟母链相同。从遗传学的角度讲,过去是从杂交来看,如果性状改变了就说明基因发生了改变,这是从外面看到里面;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以后,就可以把DNA分离出来、把基因克隆出来,在体外把基因改变以后(通过表达)看看它的功能有什么改变(从里面看到外面),这样就可以直接研究基因的功能,这就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但提升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而且可以由实验操作来验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吴家睿:我先来谈一下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我比较同意刚才赵先生、李先生说的,DNA双螺旋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对统一性、简单性的追求,这里暗含了一个还原论的思想,就是说,所有体系哪怕是像生命这么复杂的系统,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或者倒过来说,再复杂的系统也要服从最简单的规律。正因为有了这种还原论的思想,才有了随之而来的生物学的发展,因为它基本是一种实验室的操作,把复杂的现象变成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加以解释。但还原论在今天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还原到一个简单的DNA分子,但是,理解了DNA双螺旋分子是不是就等于揭示了生命现象了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癌症直到现在都无法被攻克,这说明什么,说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还不能简单地用还原论来加以解释。基因组的功能实际上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基因的行为,而是成千上万个基因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基因组里,只有2%到2.5%是基因编码序列,80%是别的非编码序列,那么这些序列跟基因有什么关系呢?光DNA双螺旋结构是不能解释的。进一步讲,这2%中也有成千上万种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以现有的生命科学知识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生物学、物理学交融互补的成果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沈:我是学物理,又是教物理的,不免时时由衷地赞叹并颂扬:美哉,物理!其实,最美的或许是生命科学,因为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就如DNA双螺旋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也相当简洁明了,并通过碱基的互补配对而变得十分规则。难怪沃森等人当这模型一建成,便意识到“如此雅致美观的结构非存在不可”。从审美观点而论,各学科本亦相通;可谓美的东西往往不至于失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不少人在探索DNA的结构,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会捷足先登?这两人可算得绝妙的互补型搭配:沃森是热衷于利用物理方法研究生命物质之分子结构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是醉心于探讨生命物质遗传学机制的物理学家。幸运的是,已有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有效的前期工作,而他俩能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他俩的长处,或许是对X射线技术及其探测结果非常重视,特别是克里克,对这门技术相当娴熟;从对X衍射图的正确分析出发,而能灵活、果断地设定DNA的空间结构。洞察探测结果,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自然就比别人走前了一步。而最重要的,我以为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当时,生物学从实验到学科本身的发展,已到了试图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本质的阶段,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从概念、原理到方法和实验手段,已为生命物质的深层次研究准备了足够的条件。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的结合势在必行,分子生物学正待破土而出,克里克和沃森这两位作为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最近几天重读了薛定谔的名著《生命是什么》,觉得薛定谔的一些观点含义颇深。不说具体的观点,只说一个总体论断。他说:“我们必须去发现在生命物质中占支配地位的新物理学定律”,这新原理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量子论原理的再次重复”。分子生物学50年的发展历史正好证明了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并不违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定律,而且在描述生命物质的分子之间、分子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需要借助于量子力学原理及其非线性的拓展形式。从长远看,生命科学的深层次研究必然会导致物理学产生新的突破。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以及借以为研究工具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更上一层楼”,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由此宏伟目标来看,某些高校重视生物学系科的建设,又加强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说是极其必要的。赵寿元:我认为,做到学科间的交叉这一点非常重要。双螺旋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的结合。1931年,量子学鼻祖尼尔斯·玻尔写过一篇文章《光与生命》,他提出,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概念,世界上凡是在相同条件下,不论任何物质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生命科学也可以用物理学的观点进行研究,而一旦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生命科学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他的学生德尔布吕克开始对噬菌体进行研究,他确定噬菌体是最简单的生命物质,它没有像其他生命体那样具有那么复杂的遗传系统,但它也能进行复制,但在噬菌体复制规律的研究中能否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物理学规律,所以他才着眼于噬菌体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后来在哈佛大学开了一个有关噬菌体的讲习班,沃森正是那个讲习班的成员,大学时他原本最喜欢的是鸟类学,后来听了德尔布吕克的讲习班后才转入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此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就是用X光衍射来研究蛋白质、噬菌体。所以当时沃森到了剑桥后,就着手与克里克合作,用X光衍射来研究核酸。这两个人的合作可以看作是生物学家和X光晶体学家走到了一起,当时他俩都受到了薛定谔1943年发表的演讲《生命是什么?》(后于1944年出版)的影响,在这之中,薛定谔对生命科学中很多基本的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进行解释,比如遗传密码的概念,染色体的非周期性结构等等。可以说,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长期介入,并真正参与和生物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果。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实行的Bio-X实际上就是这种好风气的延续。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斯坦福大学Bio-X的工作已经重点转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除了已经在生物学界很有建树的科学家相互讨论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让Bio-X的思想真正渗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只有把生物跟其他学科的基础打扎实,才可能在今后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吴家睿:其实现在又到了新一轮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时代。自从DNA双螺旋开辟了这么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科学的时代后,到现在我们发现,现有的工具不够了,于是就考虑能否从数学或物理学领域的新方法中找到需要的东西,把它们与生命科学再一次紧密结合起来。像复旦的Bio-X沙龙、交大的Bio-X中心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赵寿元:物理学的介入对生命科学很重要。当时的物理学家之所以要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物学,他们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想看看在生命活动过程当中,现有的物理学规律能否解释生命的现象,另一个是想知道在生命科学中能否发现一些新的、迄今还不知道的新的物理学规律。因此他们把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回归到物理学的本身。但目前为止,我的看法是并没有找到新的物理学规律,生命现象基本上还是一个生命物质的运动,而生命物质的基本构成与物理无机物是相同的,所以,基本的规律是遵从现有的物理化学规律。李载平: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那种思维方式和追求在生物学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家试图追求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那么在生物学界存在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吗?过去,生物学家的研究是专门找不同的东西,发现一个细菌首先看它和其他细菌有什么差别,生物学家用这种方法考虑问题的太多,换个角度去追求相同点的却比较少,而追求“简单”与“同一”恰好是物理学家擅长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觉得,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介入很成功。如果是从前,谁能想象到世界上那么多复杂的生物,他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比如人和噬菌体的遗传密码几乎是一样的。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树和人也有亲缘关系,达尔文答不出,但现在从遗传角度来看,树的遗传密码和人的也一样,所以把人的基因放到植物里去也能表达,同样把人的胰岛素放到细菌里也能表达出胰岛素来,这就是说生物界有着通用的遗传密码。这么个简单的规律把整个生物界变成一个“大一统”,所以这种追求简单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DNA双螺旋带来的启示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他们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陈蓉霞:沃森和克里克得奖以后确实有不少非议,比如,查伽夫讲过他们的工作是取巧的,不过是运气很好罢了。应该说,查伽夫的碱基配对理论对双螺旋工作是非常有启发的,可以想象,查伽夫为此不知在实验室中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但从沃森有关发现双螺旋一书中的描写来看,他似乎没有花多少时间在科研上,难怪后来会有不少人对他们提出一些看法。对此我觉得,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并不是说研究一个复杂课题,你就必须天天在实验室里才能做出来。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我记得看双螺旋那本书时有一个情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查伽夫问克里克,他研究的碱基的分子式是怎样的,克里克总是说他写不出来,后来查伽夫就很轻蔑地说,你竟然连这个东西都写不出来,还想研究双螺旋,克里克不服气,辩解道这种分子式只要回去查书,每一本教科书上都能查得到,没有必要把它背出来。看到这里我非常感慨,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是让学生们背的东西太多了。赵寿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重大的发现在发现的当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能那么看清楚它的重大意义,就拿沃森和克里克的工作来说,他们的文章仅仅只有两页,登在《Nature》上面,很短很小的文章,当时也没有特别引起学术界的轰动,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双螺旋模型是1953年提出,得诺贝尔奖是1962年,1953年到1962年间每年都是有生理学奖的,而他们是隔了9年之后才得了诺贝尔奖。当年得化学奖的是搞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肯德鲁和佩鲁茨。他们的文章是1960年发表的,1962年就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对蛋白质作用的认识比较传统,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基因是蛋白质,包括摩尔根,后来才证明是DNA。像这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或伟大成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没有引起像现在这么多的重视和轰动;这件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我们对于一个基础研究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恐怕主要要留给时间做评价,让历史做评价,而不是靠当时的炒作,有不少所谓的重大成果当时很轰动,但隔了一、两年以后它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我的意见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而现在来看,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结合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这一事件并联系我们国家的情况,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加以注意:第一,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待于历史、时间来做结论和评价,这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哪怕它被埋没的时间很长,它的光芒最终还是会显露出来,不会被永远埋没的,像孟德尔学说被埋没了35年,最后不是照样显露出它的光芒了吗?沃森和克里克的成果也是一样;第二,对基础研究方向的重大决策,切忌掺入非学术的眼光,要真正地广泛听取科学家的意见来作出正确的决策。关注基因伦理问题“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并不涉及所谓的“尊严”问题。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时,就要注意一些问题。陈蓉霞:对于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意义,我就不再赘述它带来的种种正面影响了,只是我看到最近有个现象,很多科普读物中都非常强调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情感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我们向来都很崇拜科学,觉得科学家讲的东西都有道理,这样会不会走向“基因决定论”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呢?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他们始终有两种张力,一种强调任何事情都必须寻求一个最终的原因(源头),扩展到生物学范畴的代表思想就是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少生物学家是这一思想的拥护者,包括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威尔逊,他们持有的观点是,“这是一个由基因决定一切的时代”,基因是不是能够决定一切,这个问题已经跨越了生物学的界限,应该有更多的学科来积极参与。吴家睿:生命是独特的,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如果用物理学或化学来解释的话就不贴切了,所以在伦理学争论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概念,不是能不能解释,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用它来解释,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把人看作一台机器,而这样的话,人不就被贬值了吗?所以,当用DNA双螺旋来解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当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是不是人的价值就没有了?换个角度,从商业上来看,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需要保密吗?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基因是决定遗传疾病的,如果一个人有遗传病,而他的基因没有保密,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搜集这些信息,只找那些没病或只得小疾病的人加入保险,那么一定只赚不赔。所以国外对保险公司是否有权利搜集遗传信息展开过专门的讨论。当然还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像刚才赵老师所说的人和人类的区别,人类的基因组和老鼠的基因组一样是不是就对人是一种打击呢?这些问题都会变成一种伦理学上的问题。赵寿元:对于基因决定论,我是同意基因是中心这一观点的,这没错。为什么呢?人和猴子的基因组的差别很小,但由人的基因发育出来就是人,猴子的基因组发育出来就是猴子而不会变人,人和小鼠的也一样。我跟学生上课时,第一堂课就是讲“基因型+环境=表型”,这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基因型只有跟环境相互作用后才决定产生怎样的表型。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农民种苹果在没熟的红苹果上贴个“喜”字,成熟后撕下来,照着阳光的一面是红的,不照阳光的地方就是青颜色的。青色部分与红色部分的基因型当然是一样的,但环境不一样。所以可见,虽然基因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基因要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以后才能够决定最终的表型,出现特定的性状。关于伦理的问题,有人说基因组的研究影响到了人类的尊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有何“尊严”可言?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义为“人”的,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是人生命的开始,但体细胞可以克隆,可以不经过精卵结合、不经过受精过程,所以这种说法就有欠缺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婴儿自母体出生以后才能算是人,那么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不算是人,有人驳斥道,这样的话,做流产术不就等于杀人了么;第三种说法就是现在普遍由英国议会通过的怀孕14天后的胚胎算人,但严格地说是胚胎着床后发育成三层的胚层,已经具有发育成特定物种个体的“生物学独立性”了,它不可能再发育成别的个体,所以在拿怀孕14天以前的胚胎做实验是不犯法的,以后做就犯法了。但对于我们国家的伦理学,应该采取什么标准是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如果采取第一或第三种说法的话,就与计划生育相违背了,如果采取第二种说法,那么就应该取消对胚胎进行实验的所有的限制(因为那时候还不是人、不违法),但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没有明确的立场,所以没有说服力。未来生命科学的突破口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还有更重大的发现、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生命科学家。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期。吴家睿:关于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在今天来说,DNA双螺旋引来的是现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所谓的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如刚才李先生所说的,我们能否在测完序列后做到所谓的“破译生命遗传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不是说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就只剩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我认为应该是有更重大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事实上,就我们对基因组现有的理解来看,已经有很多现象是现有的知识很难解释的了,比如人和小鼠的基因组差异只有1%,这么微小的差别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物种间的差异?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产生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它们在基因组上的差异,而是在由基因表达蛋白质的过程中,不同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可能简单的生物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单,复杂的生物就相对复杂,比如同样10种蛋白质,在简单的生物中可能只有5种相互作用,到了高等生物中就可能产生20种相互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就完全是新的挑战了。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路上肯定还有着许多根本性的重大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就像20世纪初的物理学那样。本世纪初的物理学原本被认为只剩下一些修修补补的东西,但忽然一下子一个巨大的变化就诞生了量子物理学、相对论,使人们对整个物理学、整个世界的看法完全改变,今天的生命科学也许也面临着这么一个关口,从双螺旋引出的结果可能跳跃到另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一个全新的境界里。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似乎又找到一个平台期,如果说DNA双螺旋的发现提供给我们宽广的领域和一个有利的工具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把这个工具用得差不多了,这个领域也开拓得差不多了,我们必须跳到一个新的领域去,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纪念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之际应该去思考的。

为什么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是生命科学划时代的事件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描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这短短两页论文所披露的研究成果已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50年来,这一科学事件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将长久地影响着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程。为了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探讨生命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本刊日前特邀部分知名学者座谈,畅谈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及深刻的启示。DNA双螺旋发现的科学意义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由此看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李载平: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科学上的许多工作虽然都是做在某一点上,但这个点选得准不准意义是不一样的。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50年以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要研究生命科学就要知道生命世界和非生命的物质世界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在于生命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遗传,另一个是发育。无论植物或动物,都能从种子或胚胎这些很简单的系统发育成非常复杂的成体。DNA分子正好“肩负重任”,把遗传和发育两方面的工作都负担起来了。根据沃森写的那本《双螺旋》看,他就是想抓住基因是怎样荷载信息的。我觉得他正是抓住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分子的结构,所以一旦这个突破了,意义就大了。然后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些陆陆续续的科研成果,像中心法则、mRNA、遗传密码等一大堆成果,都取得了诺贝尔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产生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最关键的东西。有一篇访谈里写得很有意思,与其说沃森和克里克让DNA有名了,不如说是DNA让他俩出名了。所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赵寿元:我同意李载平先生对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工作的评价。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实际上遗传学到目前为止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会遗传,上代和下代为什么相像?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解决的,由当时被孟德尔称为“遗传因子”、1908年被定为“基因”的物质来传递。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一分为二可以传给下一代。由于有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下来,所以才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的主要贡献,也就是阐明了传递遗传信息要通过基因。探讨基因是什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摩尔根预言,基因是一种化学实体,一种有机分子,但那时他还不知道就是DNA。明确遗传物质是DNA,这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而沃森和克里克正是解决了DNA是怎么把遗传信息传递下去的问题。基因之所以能传递遗传信息,是因为它是一个双链,这个双链上的四个碱基是互补的,这样一个母链就能被分为两个子链,每条子链带的信息跟母链相同。从遗传学的角度讲,过去是从杂交来看,如果性状改变了就说明基因发生了改变,这是从外面看到里面;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以后,就可以把DNA分离出来、把基因克隆出来,在体外把基因改变以后(通过表达)看看它的功能有什么改变(从里面看到外面),这样就可以直接研究基因的功能,这就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但提升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而且可以由实验操作来验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吴家睿:我先来谈一下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我比较同意刚才赵先生、李先生说的,DNA双螺旋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对统一性、简单性的追求,这里暗含了一个还原论的思想,就是说,所有体系哪怕是像生命这么复杂的系统,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或者倒过来说,再复杂的系统也要服从最简单的规律。正因为有了这种还原论的思想,才有了随之而来的生物学的发展,因为它基本是一种实验室的操作,把复杂的现象变成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加以解释。但还原论在今天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还原到一个简单的DNA分子,但是,理解了DNA双螺旋分子是不是就等于揭示了生命现象了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癌症直到现在都无法被攻克,这说明什么,说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还不能简单地用还原论来加以解释。基因组的功能实际上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基因的行为,而是成千上万个基因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基因组里,只有2%到2.5%是基因编码序列,80%是别的非编码序列,那么这些序列跟基因有什么关系呢?光DNA双螺旋结构是不能解释的。进一步讲,这2%中也有成千上万种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以现有的生命科学知识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生物学、物理学交融互补的成果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沈:我是学物理,又是教物理的,不免时时由衷地赞叹并颂扬:美哉,物理!其实,最美的或许是生命科学,因为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就如DNA双螺旋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也相当简洁明了,并通过碱基的互补配对而变得十分规则。难怪沃森等人当这模型一建成,便意识到“如此雅致美观的结构非存在不可”。从审美观点而论,各学科本亦相通;可谓美的东西往往不至于失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不少人在探索DNA的结构,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会捷足先登?这两人可算得绝妙的互补型搭配:沃森是热衷于利用物理方法研究生命物质之分子结构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是醉心于探讨生命物质遗传学机制的物理学家。幸运的是,已有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有效的前期工作,而他俩能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他俩的长处,或许是对X射线技术及其探测结果非常重视,特别是克里克,对这门技术相当娴熟;从对X衍射图的正确分析出发,而能灵活、果断地设定DNA的空间结构。洞察探测结果,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自然就比别人走前了一步。而最重要的,我以为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当时,生物学从实验到学科本身的发展,已到了试图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本质的阶段,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从概念、原理到方法和实验手段,已为生命物质的深层次研究准备了足够的条件。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的结合势在必行,分子生物学正待破土而出,克里克和沃森这两位作为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最近几天重读了薛定谔的名著《生命是什么》,觉得薛定谔的一些观点含义颇深。不说具体的观点,只说一个总体论断。他说:“我们必须去发现在生命物质中占支配地位的新物理学定律”,这新原理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量子论原理的再次重复”。分子生物学50年的发展历史正好证明了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并不违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定律,而且在描述生命物质的分子之间、分子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需要借助于量子力学原理及其非线性的拓展形式。从长远看,生命科学的深层次研究必然会导致物理学产生新的突破。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以及借以为研究工具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更上一层楼”,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由此宏伟目标来看,某些高校重视生物学系科的建设,又加强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说是极其必要的。赵寿元:我认为,做到学科间的交叉这一点非常重要。双螺旋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的结合。1931年,量子学鼻祖尼尔斯·玻尔写过一篇文章《光与生命》,他提出,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概念,世界上凡是在相同条件下,不论任何物质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生命科学也可以用物理学的观点进行研究,而一旦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生命科学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他的学生德尔布吕克开始对噬菌体进行研究,他确定噬菌体是最简单的生命物质,它没有像其他生命体那样具有那么复杂的遗传系统,但它也能进行复制,但在噬菌体复制规律的研究中能否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物理学规律,所以他才着眼于噬菌体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后来在哈佛大学开了一个有关噬菌体的讲习班,沃森正是那个讲习班的成员,大学时他原本最喜欢的是鸟类学,后来听了德尔布吕克的讲习班后才转入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此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就是用X光衍射来研究蛋白质、噬菌体。所以当时沃森到了剑桥后,就着手与克里克合作,用X光衍射来研究核酸。这两个人的合作可以看作是生物学家和X光晶体学家走到了一起,当时他俩都受到了薛定谔1943年发表的演讲《生命是什么?》(后于1944年出版)的影响,在这之中,薛定谔对生命科学中很多基本的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进行解释,比如遗传密码的概念,染色体的非周期性结构等等。可以说,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长期介入,并真正参与和生物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果。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实行的Bio-X实际上就是这种好风气的延续。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斯坦福大学Bio-X的工作已经重点转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除了已经在生物学界很有建树的科学家相互讨论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让Bio-X的思想真正渗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只有把生物跟其他学科的基础打扎实,才可能在今后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吴家睿:其实现在又到了新一轮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时代。自从DNA双螺旋开辟了这么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科学的时代后,到现在我们发现,现有的工具不够了,于是就考虑能否从数学或物理学领域的新方法中找到需要的东西,把它们与生命科学再一次紧密结合起来。像复旦的Bio-X沙龙、交大的Bio-X中心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赵寿元:物理学的介入对生命科学很重要。当时的物理学家之所以要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物学,他们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想看看在生命活动过程当中,现有的物理学规律能否解释生命的现象,另一个是想知道在生命科学中能否发现一些新的、迄今还不知道的新的物理学规律。因此他们把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回归到物理学的本身。但目前为止,我的看法是并没有找到新的物理学规律,生命现象基本上还是一个生命物质的运动,而生命物质的基本构成与物理无机物是相同的,所以,基本的规律是遵从现有的物理化学规律。李载平: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那种思维方式和追求在生物学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家试图追求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那么在生物学界存在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吗?过去,生物学家的研究是专门找不同的东西,发现一个细菌首先看它和其他细菌有什么差别,生物学家用这种方法考虑问题的太多,换个角度去追求相同点的却比较少,而追求“简单”与“同一”恰好是物理学家擅长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觉得,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介入很成功。如果是从前,谁能想象到世界上那么多复杂的生物,他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比如人和噬菌体的遗传密码几乎是一样的。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树和人也有亲缘关系,达尔文答不出,但现在从遗传角度来看,树的遗传密码和人的也一样,所以把人的基因放到植物里去也能表达,同样把人的胰岛素放到细菌里也能表达出胰岛素来,这就是说生物界有着通用的遗传密码。这么个简单的规律把整个生物界变成一个“大一统”,所以这种追求简单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DNA双螺旋带来的启示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他们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陈蓉霞:沃森和克里克得奖以后确实有不少非议,比如,查伽夫讲过他们的工作是取巧的,不过是运气很好罢了。应该说,查伽夫的碱基配对理论对双螺旋工作是非常有启发的,可以想象,查伽夫为此不知在实验室中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但从沃森有关发现双螺旋一书中的描写来看,他似乎没有花多少时间在科研上,难怪后来会有不少人对他们提出一些看法。对此我觉得,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并不是说研究一个复杂课题,你就必须天天在实验室里才能做出来。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我记得看双螺旋那本书时有一个情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查伽夫问克里克,他研究的碱基的分子式是怎样的,克里克总是说他写不出来,后来查伽夫就很轻蔑地说,你竟然连这个东西都写不出来,还想研究双螺旋,克里克不服气,辩解道这种分子式只要回去查书,每一本教科书上都能查得到,没有必要把它背出来。看到这里我非常感慨,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是让学生们背的东西太多了。赵寿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重大的发现在发现的当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能那么看清楚它的重大意义,就拿沃森和克里克的工作来说,他们的文章仅仅只有两页,登在《Nature》上面,很短很小的文章,当时也没有特别引起学术界的轰动,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双螺旋模型是1953年提出,得诺贝尔奖是1962年,1953年到1962年间每年都是有生理学奖的,而他们是隔了9年之后才得了诺贝尔奖。当年得化学奖的是搞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肯德鲁和佩鲁茨。他们的文章是1960年发表的,1962年就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对蛋白质作用的认识比较传统,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基因是蛋白质,包括摩尔根,后来才证明是DNA。像这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或伟大成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没有引起像现在这么多的重视和轰动;这件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我们对于一个基础研究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恐怕主要要留给时间做评价,让历史做评价,而不是靠当时的炒作,有不少所谓的重大成果当时很轰动,但隔了一、两年以后它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我的意见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而现在来看,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结合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这一事件并联系我们国家的情况,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加以注意:第一,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待于历史、时间来做结论和评价,这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哪怕它被埋没的时间很长,它的光芒最终还是会显露出来,不会被永远埋没的,像孟德尔学说被埋没了35年,最后不是照样显露出它的光芒了吗?沃森和克里克的成果也是一样;第二,对基础研究方向的重大决策,切忌掺入非学术的眼光,要真正地广泛听取科学家的意见来作出正确的决策。关注基因伦理问题“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并不涉及所谓的“尊严”问题。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时,就要注意一些问题。陈蓉霞:对于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意义,我就不再赘述它带来的种种正面影响了,只是我看到最近有个现象,很多科普读物中都非常强调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情感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我们向来都很崇拜科学,觉得科学家讲的东西都有道理,这样会不会走向“基因决定论”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呢?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他们始终有两种张力,一种强调任何事情都必须寻求一个最终的原因(源头),扩展到生物学范畴的代表思想就是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少生物学家是这一思想的拥护者,包括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威尔逊,他们持有的观点是,“这是一个由基因决定一切的时代”,基因是不是能够决定一切,这个问题已经跨越了生物学的界限,应该有更多的学科来积极参与。吴家睿:生命是独特的,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如果用物理学或化学来解释的话就不贴切了,所以在伦理学争论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概念,不是能不能解释,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用它来解释,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把人看作一台机器,而这样的话,人不就被贬值了吗?所以,当用DNA双螺旋来解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当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是不是人的价值就没有了?换个角度,从商业上来看,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需要保密吗?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基因是决定遗传疾病的,如果一个人有遗传病,而他的基因没有保密,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搜集这些信息,只找那些没病或只得小疾病的人加入保险,那么一定只赚不赔。所以国外对保险公司是否有权利搜集遗传信息展开过专门的讨论。当然还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像刚才赵老师所说的人和人类的区别,人类的基因组和老鼠的基因组一样是不是就对人是一种打击呢?这些问题都会变成一种伦理学上的问题。赵寿元:对于基因决定论,我是同意基因是中心这一观点的,这没错。为什么呢?人和猴子的基因组的差别很小,但由人的基因发育出来就是人,猴子的基因组发育出来就是猴子而不会变人,人和小鼠的也一样。我跟学生上课时,第一堂课就是讲“基因型+环境=表型”,这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基因型只有跟环境相互作用后才决定产生怎样的表型。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农民种苹果在没熟的红苹果上贴个“喜”字,成熟后撕下来,照着阳光的一面是红的,不照阳光的地方就是青颜色的。青色部分与红色部分的基因型当然是一样的,但环境不一样。所以可见,虽然基因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基因要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以后才能够决定最终的表型,出现特定的性状。关于伦理的问题,有人说基因组的研究影响到了人类的尊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有何“尊严”可言?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义为“人”的,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是人生命的开始,但体细胞可以克隆,可以不经过精卵结合、不经过受精过程,所以这种说法就有欠缺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婴儿自母体出生以后才能算是人,那么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不算是人,有人驳斥道,这样的话,做流产术不就等于杀人了么;第三种说法就是现在普遍由英国议会通过的怀孕14天后的胚胎算人,但严格地说是胚胎着床后发育成三层的胚层,已经具有发育成特定物种个体的“生物学独立性”了,它不可能再发育成别的个体,所以在拿怀孕14天以前的胚胎做实验是不犯法的,以后做就犯法了。但对于我们国家的伦理学,应该采取什么标准是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如果采取第一或第三种说法的话,就与计划生育相违背了,如果采取第二种说法,那么就应该取消对胚胎进行实验的所有的限制(因为那时候还不是人、不违法),但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没有明确的立场,所以没有说服力。未来生命科学的突破口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还有更重大的发现、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生命科学家。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期。吴家睿:关于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在今天来说,DNA双螺旋引来的是现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所谓的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如刚才李先生所说的,我们能否在测完序列后做到所谓的“破译生命遗传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不是说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就只剩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我认为应该是有更重大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事实上,就我们对基因组现有的理解来看,已经有很多现象是现有的知识很难解释的了,比如人和小鼠的基因组差异只有1%,这么微小的差别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物种间的差异?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产生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它们在基因组上的差异,而是在由基因表达蛋白质的过程中,不同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可能简单的生物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单,复杂的生物就相对复杂,比如同样10种蛋白质,在简单的生物中可能只有5种相互作用,到了高等生物中就可能产生20种相互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就完全是新的挑战了。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路上肯定还有着许多根本性的重大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就像20世纪初的物理学那样。本世纪初的物理学原本被认为只剩下一些修修补补的东西,但忽然一下子一个巨大的变化就诞生了量子物理学、相对论,使人们对整个物理学、整个世界的看法完全改变,今天的生命科学也许也面临着这么一个关口,从双螺旋引出的结果可能跳跃到另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一个全新的境界里。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似乎又找到一个平台期,如果说DNA双螺旋的发现提供给我们宽广的领域和一个有利的工具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把这个工具用得差不多了,这个领域也开拓得差不多了,我们必须跳到一个新的领域去,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纪念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之际应该去思考的。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生命是什么》([奥] 埃尔温·薛定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17p1_H8xMPh2Vd4UnTqiA 提取码:twl3书名:生命是什么作者:[奥] 埃尔温·薛定谔译者:张卜天豆瓣评分:9.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8-10页数:97内容简介:作者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于193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生命是什么?》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经典著作之一。书中以纯物理的观念对生物体遗传现象的本质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深刻观点。这些思想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等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书中有些观点并非完全正确和完善,但考虑到生命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如果从还原论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现象,那么本书的思维模式(尤其是提问的方式)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作者简介: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与P.A.M.狄拉克同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概率波动力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写出了有关气体和反应动力学、振动、点阵振动(及其对内能的贡献)的热力学以及统计等方面的论文。他还研究过色觉理论,他对有关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频率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为生理学家们所接受。 薛定谔曾先后发表了《生命是什么》《科学与人文主义》,《自然与希腊人》,《科学理论与人》,《心与物》,《我的世界观》和去世后出版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哲学论著和文集,甚至一度设想过在教书之余,以哲学为主要兴趣,以至于被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西蒙尼认为“是我们世纪的物理学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哲学家”。张卜天,北京大学科学哲学博士,国内杰出的中青年翻译家,译有著作40余部。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埃尔温·薛定谔。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但同书名一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似乎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悖?”薛定谔当时给出的答案现在看来颇具预见性。他指出,生命的特征在于“密码本”,这个密码本不但可以指导细胞组织和遗传,还能让有机体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薛定谔的这些观点对于公众和一些杰出的科学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也让另一些人感到非常不满。虽然这些原理并非原创,但这一出色的构想启发了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沃森(James Watson)在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是如何编码基因的。克里克同年致信薛定谔,称他和沃森“都受到了您的那本短篇著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生命是什么》([奥] 埃尔温·薛定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tttcD3B1SsN-khzdqhgHA 提取码: gqsf书名:生命是什么作者:[奥] 埃尔温·薛定谔译者:张卜天豆瓣评分:9.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8-10页数:97内容简介:作者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于193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生命是什么?》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经典著作之一。书中以纯物理的观念对生物体遗传现象的本质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深刻观点。这些思想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等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书中有些观点并非完全正确和完善,但考虑到生命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如果从还原论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现象,那么本书的思维模式(尤其是提问的方式)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作者简介: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与P.A.M.狄拉克同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概率波动力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写出了有关气体和反应动力学、振动、点阵振动(及其对内能的贡献)的热力学以及统计等方面的论文。他还研究过色觉理论,他对有关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频率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为生理学家们所接受。 薛定谔曾先后发表了《生命是什么》《科学与人文主义》,《自然与希腊人》,《科学理论与人》,《心与物》,《我的世界观》和去世后出版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哲学论著和文集,甚至一度设想过在教书之余,以哲学为主要兴趣,以至于被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西蒙尼认为“是我们世纪的物理学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哲学家”。张卜天,北京大学科学哲学博士,国内杰出的中青年翻译家,译有著作40余部。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