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坛子值钱吗

不值钱。带着备战备荒这样的瓷罐,为解放时代70-90世纪进行制造的物品。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物资不充沛,只能用烧制瓷器物品,来代替日常生活使用所需要的物品,磁州当地窑生产的瓷器,克有备战备荒4字字样。这样带有备用备慌的陶瓷,收藏价值意义不大,当年产量多,无人炒作,买来也仅仅是个人收藏玩玩,50元。

备战备荒猜一生肖

最佳回答;备战备荒猜一生肖,生肖,马。

反帝反修干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说的是什么事件

中苏交恶的事情。所谓“反帝反修”就是当时对抗美国之余对抗苏联,“备战备荒”就是指当时为了防备苏联的军事打击(包括核打击)搞战备,即“深挖洞广积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和“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同一政策精神下养老金政策待遇为什么不一样?

是不一样,三线建设本身就是职工,是职工就有工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农民没有工龄,上山下乡时间算作工龄,你就心里不平衡了?建立社保制度之前“账户前”工龄没有给你算作“视同缴费年限”吗?如果不算那不公平(不算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你,对知青政策都是一样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提出的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有何意义?

意义深远,起到了对侵略势力的震慑作用,当时一穷二白,中国不怕打仗,打完可以重新建设,但美国不一样,打核战损失大

备战备荒哪年提的?

1965年五月之后

紧衣缩食备战备荒是什么意思

中苏交恶的事情。所谓“反帝反修”就是当时对抗美国之余对抗苏联,“备战备荒”就是指当时为了防备苏联的军事打击(包括核打击)搞战备,即“深挖洞广积粮”。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备战备荒”的历史影响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战备,使整个国家建设以“准备打仗”为中心,从六十年代中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开始,直到1985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再次回归至和平建设轨道结束。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更使得这次战备在共和国历史上显示出特殊的复杂性。  决策必然有得有失,对历史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新中国领导人向来重视战争准备,在战争年代,“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战”是最基本的作战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始终把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树立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开展全国大备战,是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面临战争威胁、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然反应。就全国大备战决策本身而言,其正确性不容置疑。  总的来说,全国大备战历经近二十年风雨,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顶住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遏止了敌人的大规模入侵,有力地保证了几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实现了国防的稳定,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不仅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主权领土完整。

最近备战备荒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有关部门已经重申了,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冬储

备战备荒是谁提出来的?

毛泽东,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46)“备战、备荒、为人民”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加以概括。他说:“第一是战备,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当年的口号是深挖洞,广集食,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什么意思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根据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