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军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奉军的奉军-将领

旧派: 张作霖大部分人和张作霖一样是绿林出身的,张作霖先用计赶走了皖系督军段芝贵,在奉天省独揽大权。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张海鹏、张宗昌、马占山、许兰州新派: 张学良新派又有士官派和大学派之别。士官派以杨宇霆、姜登选为中坚;大学派以郭松龄、李景林为首领。曾任张学良老师的郭松龄尤为张学良所倚重,不过后来大学派等人反叛奉系。一些人物如孙烈臣、于学忠、郭松龄、李景林等虽为新派但同时为张作霖效力己久,是新旧派过渡人物。士官派: 杨宇霆、吴俊升、孙烈臣、于学忠、何柱国、张骧伍等。大学派: 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等。

郭松龄叛乱造成的奉军损失有多大呢?

东北王张作霖所掌控的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实力达到了巅峰。而在郭松龄反奉大战之后,奉军开始由盛转衰,直到东北易帜。郭松龄叛乱给奉军所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损失几万军队这么简单,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影响。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胜利后,奉军实力大增,张作霖进行了扩编。奉军先改旅为师,整编出二十个师,外加多个独立步兵、骑兵、炮兵旅。之后,又改军为军团,整编出6个军团,2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总兵力在30余万人。6个军团分别由李景林、张宗昌、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任军团长。1个军团,一般下辖2个师的兵力,只有张学良的第三军团比较特殊。张作霖几乎把奉军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交给了张学良。郭松龄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反奉时,掌控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外加1个工兵团的兵力,共计7万余人。其中,5万余军队是奉军中的精锐,而仅有的两个炮兵旅也都归了郭松龄。张作霖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被突入其来的状况搅乱了精神,打包了大帅府的财物,准备火烧大帅府之后,赶快逃跑。幸亏在杨宇霆、王永江等人的安抚之下,张作霖才算镇定了下来。冯玉祥渔利,反奉联盟瓦解,战势开始反转正在郭松龄进攻顺利之时,冯玉祥为了争夺京津地区,掉头与李景林开战,导致李景林背盟。反奉三角联盟瞬时瓦解,郭松龄失去了大后方。为了防止李景林突然派兵进攻山海关,郭松龄不得不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魏益三率军驻守。冯玉祥取热河之后,也是按兵不动,觊觎东三省,就等着郭松龄与张作霖两败俱伤之时,趁机渔利。这让郭松龄也不得不时刻提防冯玉祥的动向。一个冯玉祥坏了一锅粥,反奉局势开始有了反转的苗头。原本被冯玉祥牵制在热河的奉军三个师,也有了精力开始骚扰郭松龄的西翼。而张作霖则以同意“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为由,取得了日本的支持,将奉天的治安、防务交给了日军,确保奉天不失,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日军的干涉,也让张作霖有了喘息的机会。日军应该没有直接参与对郭松龄军的作战。接着,张作霖又调来奉军的种子部队,也是奉军精锐中精锐,军士教导队。他以教导队为种子,迅速招募了一个旅的兵力,开赴新民巨流河前线,抵御郭松龄。张作相、韩麟春、张学良,将手中可以动用的步兵、骑兵,全部都集中到了巨流河一线。因为缺乏炮兵,张作霖不惜将东北兵工厂的火炮技师,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炮科教官,悉数调往了巨流河。这些人可比普通炮兵打炮精准多了,搞的郭松龄认为是日军出动了炮兵支援张作霖作战。张学良也调来了奉军的空军进行支援。吴俊升也紧急调拨其所辖的骑兵师,从黑龙江驰援巨流河。正是吴俊升的这支骑兵师,绕后骚扰郭松龄的军队,才阴差阳错的生擒了离开司令部的郭松龄。张作霖为了鼓舞士气,不但给与最好的饮食,棉服,还让五夫人带着银洋,到前线犒赏三军。反观进攻至巨流河的郭松龄军队,因为缺乏后勤,缺衣少食,不得已只能抢百姓的,导致士气低迷。同时,弹药补给也成了问题,而炮兵旅的炮弹,辎重部队竟然忘了运输引信,导致发射的炮弹全成了哑弹。郭松龄的军队在张作霖军队火炮、飞机的一顿狂轰乱炸之下,彻底崩溃了。原本他们就对东北军打东北军持有疑问,这下士气彻底没了。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在张作霖军队的不断攻击之下,郭松龄的士兵纷纷举起白旗投降。郭松龄见大势已去,准备逃离新民,结果正好碰上了吴俊升的骑兵,被活捉。郭松龄反奉大战以失败告终。郭松龄叛乱给奉军造成的损失郭松龄这次叛乱,给奉军带来了巨大损失。

郭松龄叛乱造成的奉军损失有多大?

东北王张作霖所掌控的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实力达到了巅峰。而在郭松龄反奉大战之后,奉军开始由盛转衰,直到东北易帜。郭松龄叛乱给奉军所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损失几万军队这么简单,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影响。郭松龄掌握了奉军的精锐兵力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胜利后,奉军实力大增,张作霖进行了扩编。奉军先改旅为师,整编出二十个师,外加多个独立步兵、骑兵、炮兵旅。之后,又改军为军团,整编出6个军团,2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总兵力在30余万人。6个军团分别由李景林、张宗昌、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任军团长。1个军团,一般下辖2个师的兵力,只有张学良的第三军团比较特殊。张作霖几乎把奉军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交给了张学良。郭松龄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反奉时,掌控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外加1个工兵团的兵力,共计7万余人。其中,5万余军队是奉军中的精锐,而仅有的两个炮兵旅也都归了郭松龄。郭松龄反奉之战前期非常顺利开战之前,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反奉联盟。最初,计划进展的似乎很顺利。冯玉祥率军进攻热河一带,牵制了奉军汤玉麟、阚朝玺,以及5军团张作相所属于深澄共3个师。奉军2军团张宗昌南下,正在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苦战。奉军4军团姜登选被郭松龄枪杀,韩麟春接任,率军退守奉天。吴俊升所辖的6军团,远在黑龙江,远水不解近渴,只剩下张作相的5军团部分兵力成了大战初期抵御郭松龄大军的主力。很快,郭松龄就占领了山海关,破锦州,攻新民,直逼奉天城。张作霖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被突入其来的状况搅乱了精神,打包了大帅府的财物,准备火烧大帅府之后,赶快逃跑。幸亏在杨宇霆、王永江等人的安抚之下,张作霖才算镇定了下来。冯玉祥渔利,反奉联盟瓦解,战势开始反转正在郭松龄进攻顺利之时,冯玉祥为了争夺京津地区,掉头与李景林开战,导致李景林背盟。反奉三角联盟瞬时瓦解,郭松龄失去了大后方。为了防止李景林突然派兵进攻山海关,郭松龄不得不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魏益三率军驻守。冯玉祥取热河之后,也是按兵不动,觊觎东三省,就等着郭松龄与张作霖两败俱伤之时,趁机渔利。这让郭松龄也不得不时刻提防冯玉祥的动向。一个冯玉祥坏了一锅粥,反奉局势开始有了反转的苗头。原本被冯玉祥牵制在热河的奉军三个师,也有了精力开始骚扰郭松龄的西翼。而张作霖则以同意“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为由,取得了日本的支持,将奉天的治安、防务交给了日军,确保奉天不失,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日军的干涉,也让张作霖有了喘息的机会。日军应该没有直接参与对郭松龄军的作战。接着,张作霖又调来奉军的种子部队,也是奉军精锐中精锐,军士教导队。他以教导队为种子,迅速招募了一个旅的兵力,开赴新民巨流河前线,抵御郭松龄。张作相、韩麟春、张学良,将手中可以动用的步兵、骑兵,全部都集中到了巨流河一线。因为缺乏炮兵,张作霖不惜将东北兵工厂的火炮技师,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炮科教官,悉数调往了巨流河。这些人可比普通炮兵打炮精准多了,搞的郭松龄认为是日军出动了炮兵支援张作霖作战。张学良也调来了奉军的空军进行支援。吴俊升也紧急调拨其所辖的骑兵师,从黑龙江驰援巨流河。正是吴俊升的这支骑兵师,绕后骚扰郭松龄的军队,才阴差阳错的生擒了离开司令部的郭松龄。张作霖为了鼓舞士气,不但给与最好的饮食,棉服,还让五夫人带着银洋,到前线犒赏三军。反观进攻至巨流河的郭松龄军队,因为缺乏后勤,缺衣少食,不得已只能抢百姓的,导致士气低迷。同时,弹药补给也成了问题,而炮兵旅的炮弹,辎重部队竟然忘了运输引信,导致发射的炮弹全成了哑弹。郭松龄被俘,反奉失败郭松龄的军队在张作霖军队火炮、飞机的一顿狂轰乱炸之下,彻底崩溃了。原本他们就对东北军打东北军持有疑问,这下士气彻底没了。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在张作霖军队的不断攻击之下,郭松龄的士兵纷纷举起白旗投降。郭松龄见大势已去,准备逃离新民,结果正好碰上了吴俊升的骑兵,被活捉。郭松龄反奉大战以失败告终。郭松龄叛乱给奉军造成的损失郭松龄这次叛乱,给奉军带来了巨大损失。1、第三军团损失三万余精锐兵力,导致奉军精锐仅余两万;防守的张作相等军,损失更是达四万多;李景林损失万余人。2、奉军五虎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一下少了三个。姜登选、郭松龄被杀,而李景林因为参加过反奉联盟,丧失了张作霖的信任。张作霖将直隶督办委任给了张宗昌的部下褚玉璞,导致李景林不满脱离奉军。3、郭松龄的得力干将魏益三率近两万奉军投奔了西北国民军,后来不但抵抗奉军进攻国民军,还参加了对奉军的北伐。4、张作霖在经历这次剧变之后,开始不再信任新派士官,更加倚重张作相、吴俊升等旧派将领。支持郭松龄的中高级将领,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全被清除出军队,失去了带兵资格。这也导致了奉军的战斗力开始有所下降。5、导致张作霖的左膀右臂,王永江出走。张作霖在稳定了东北局势之后,誓要入关报仇,导致了不同意继续战争的,主管东北财政,为东北的经济、教育、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王永江辞任。6、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张作霖被日军刺杀。张作霖为了抵抗郭松龄,不得已跟日军签订了密约。可是,张作霖知道如果履行了,会被千夫所指,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由,进行抵赖。最终,促使日军动了杀机,亡命皇姑屯。7、导致张学良在奉军的威信下降,失去了最得力的支持。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原本张学良在郭松龄的支持下,在张作霖的袒护下,掌控了奉军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以及全部精锐。这种情况下,权力交接时,张学良可以挺直腰杆,毫无畏惧。可现在,张学良要面对元老们的压力,导致奉军内部不稳。8、导致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杨宇霆被杀。张学良失去了郭松龄,为了控制东北军,只能对不服命令的元老下手,处死了杨宇霆等人。郭松龄反奉大战之后,奉军失去了倚重士官派、陆大派进行革新的动力,经济、军事实力都开始急转直下。张作霖开始梦想坐一次“龙椅”的感觉。虽然他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是,很快摔了下来,成了北洋军阀最后一任总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郭松龄的反奉大战,促进了北洋军阀的覆灭。

郭松龄叛乱造成的奉军损失有多大?

总结来说,“郭松龄倒戈”是奉军由强到弱的转折点,此战过后,奉军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下面,详细进行分析:第一,奉军精锐力量损失惨重。奉军经过几次调整,其中最精锐的力量可以分为6个军团,大概有20万人。这六个军团中又以第三军团战斗力最为强悍,这个名义上的主将是张学良,实际由郭松龄控制。郭松龄前,成功拉拢第二军团的李景林也反奉;倒戈后,郭松龄又枪杀了第一军团的姜登选。所以,剩下也就是第四军团的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第六军团许兰洲。事实上,奉军之中也就只有这些军队能够与郭松龄一战之力,其余人去了也是炮灰。郭松龄虽然人品有待商榷,但是指挥打仗一点不含糊,带领一个军团挑战其余四个半,也是毫不逊色。双方火拼到最后,均是伤亡惨重,据说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就算是只有5万人,对奉军来说也是大伤元气的,损失的可都是精锐。第二,奉军改革进程被打断。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惨败;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声。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的局面,就是因为奉军进行了诸多改革,重用了一大批新派军官。但郭松龄倒戈事件打断了奉军的改革进程。从高级将领来说,姜登选被郭松龄杀了,郭松龄被张作霖杀了,奉军一下子损失了两位新派大将。中高层军官中,但凡与郭松龄交往密切的,大多都被剥夺了实权。如此一来,奉军内部老派军官再度占据了主体,奉军数年的改革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事实已经证明,老派的军官虽然忠诚度上没问题,但只会打仗很有问题。在后来东北军下河南的战争中,张学良反复的说,“茂宸若在,断然不会如此”,其实也是表达了对老派将领的不满。第三,打乱了全部布局,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郭松龄倒戈之前,虽然由于杨宇霆的骄傲自大,奉军的南下计划受挫。但是总体而言,奉军依然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只要张作霖稍加调整,孙传芳所谓的五省联军,根本不是张作霖的对手。但是郭松龄这么一闹,张作霖根本无暇顾及孙传芳等人,这让他们逐步稳固了阵脚。尤其是冯玉祥,借着郭松龄与张作霖激战,趁机捞了不少好处。张作霖再转过来讨伐冯玉祥的时候,又花了不少代价。这一来二去,北方军阀的实力逐步削弱,而南方革命军得到了充足了发展。此消彼长之下,张作霖料理完在北方的对手后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南方革命军的对手了。另外,张作霖为了对付郭松龄,还同日本签订了密约。后来张作霖又耍赖不认账,这件事成为日本下决心杀掉张作霖的原因之一。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管东北,手下没有绝对的实力支撑,杨宇霆等人不太服管,于是张学良又枪杀了杨宇霆、常荫槐,奉系能干的将领几乎死亡殆尽。这些都算得上是郭松龄事件引起的蝴蝶效应。

郭松龄作为张作霖的干将,他的叛乱给奉军造成多大的损失?

张作霖是奉系老大,手下有很多得力干将,其中有杨宇霆、姜登选、孙烈臣、郭松龄等人。虽然是得力干将,但也有人心中有异议,他就是郭松龄。据说是因为张作霖论功行赏的时候,漏掉了他,他心中不满,就起兵反对张作霖。此举对奉军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精锐部队的损失,还有战斗力下降的损失,更有精诚团结之心的丧失。一、精锐部队的损失郭松龄是张作霖的得力干将,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将领。曾经直接对孙文慷慨陈词,让孙对其刮目相看,多次在下属面前表扬他,可见郭松龄的智谋很高。有人说,郭松龄属于城府很深且多狡诈。从他杀姜登选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不睦由来已久,但姜登选在他反张后,亲自去劝说他,就可以看出来,姜登选为人豪义,郭能杀他,说明他心中有鬼。不管怎么说,郭松龄带着奉军的精锐部队是不争的事实。最初的时候,郭松龄的军队进展得挺顺利,要不是冯玉祥从中捣乱,说不定反张斗争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冯玉祥,郭松龄不敢急行军了,给张作霖以可趁之机,派军队攻打郭松龄,再加上日军的帮助,郭松龄兵败,只好跟妻子化妆逃走,还是被奉军抓住了,张作霖下令枪毙,曝尸三日。郭松龄死了,姜登选也死了。张作霖手下干将一下子就失去两个,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郭松龄手下掌管的,是东北军的精锐部队。精锐部队之间的斗争,损耗是相当大的。对于郭松龄而言,他觉得张作霖的分配极不公平,但他将那么多东北军兄弟带着离开奉军,倒戈相向。损失的,是奉军。奉军的精锐部队削减了三分之一,对于奉军的打击,是很大的。张作霖没有想到,郭松龄会反,因为他是张学良的老师,也是张作霖认可的优秀将领。此事对张作霖的打击,也是蛮大的。军队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更何况那些精锐之师。奉军内部的争斗,让奉军损失惨重,战斗力下降不少。二、奉军的战斗力下降了郭松龄的奉军在攻打的时候,张学良派飞机发消息“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散了郭军的心,毕竟郭松龄的军队战斗力在,他们的武器装备好,实力强。虽然郭松龄兵败被杀,但奉军的整体实力被削弱了。对于张作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无心再到关内争夺了,冯玉祥占据的地方,就多了。奉军在郭松龄倒张事件中暴露的问题,很多。一个是军队的管理上,依然是老派的做法,利用亲属关系、部系来维持。但这种方式在作战中并不一定有很强的战斗力,毕竟大家在军队中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傅首尔曾说,上司义气就两个字:加钱。在军队中,也是如此。郭松龄反张的原因,是张作霖分配不均,他没有看到希望。不仅管理上出现问题,在作战能力上也有问题。普通兵员的战斗力不足,武器装备也不够。虽然郭军的实力强,架不住张作霖有很多支持的将领,郭军失败了,内耗导致的物资短缺,物资短缺带来的后果,就是战斗力下降。奉军在张作霖的治理下,还是不错的,但架不住郭松龄这种人的倒戈。奉军战斗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精气神少了,无论是在之后的争斗中还是抵御外来侵略中。三、奉军那种精诚团结的劲头,少了很多奉军的战斗力,在直奉战争中体现得很好。郭松龄的军队,在直奉战争中取得的成果,让张作霖记在心中。张学良也是很倚重他,曾经说“茂宸就是我”。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一直很亲密,奉系中有些人的观点不一样,但不会打自己人。郭松龄让奉军的团结,大打折扣了。他们面对自己人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听长官的命令,那就要举起手中的武器,对着自己人。要是不听,就是违抗命令,对于奉军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虽然郭松龄被杀,但那种团结之气,大不如前了。张作霖下令杀郭松龄,并曝尸,是想以此唤回人心,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张作霖被炸死之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占领了东三省,奉军的抵抗力,让很多国人诧异,他们之前的那股子精气神,哪去了?这不是张作霖指挥下的奉军,更不是直奉战争中的奉军。之前的奉军,不见了。要说奉军精气神弱了,与郭松龄脱不了干系。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我们讨论下!

清朝的奉军

是这个吗?只能找到这些资料!奉军的前身是同治八年(1869年)成立的直隶古北口练军。由于关外热河地区满蒙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人民起义不断,于是该军后营马队左宝贵部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调往热河“剿办”,“前后七十余战”,平定了多处起义,受到当时的盛京将军崇厚的赏识,于1878年被申请作为客军,在奉天驻防。光绪六年(1880年),清廷调古北口练军回防。盛京将军歧元请求只将古北口练军马队三哨调回直隶,将原带队营官左宝贵留在奉天训练练军。于是奉军正式成立,包括前后左右中马队五营,中营步队一营,左宝贵任总理营务翼长。左宝贵一向治军严明,规定所部不准扰民、不准聚赌、不准吸食鸦片、不准榨取民财、严禁奸淫妇女、买卖公平。违纪者,先“穿耳游营”(就是用绳子穿透耳朵,牵着到军队营地示众,以儆效尤),然后再以军法论处。左宝贵也很重视近代军事技能训练,“步队要能起伏分合,炮队要能攻坚挫锐,马队以出奇驰骤为能,工程队以扩地利备军资为事”。奉军的主要训练项目有:卧射瞄准,过山炮,掘地造营,修筑炮台,临敌散队,洋式火箭,安设行军电线,疾步逾壕,夜战,坚守,挖壕筑墙等。当时东三省练军的武器都是由吉林机器局提供。但这个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满足需求。而落后的经济条件也制约了向外国购买武器的行动。左宝贵为了筹集购买武器的款项,便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投资开办金矿,仅格力各金矿一年的分红就达3600两黄金。这笔收入使得左宝贵可以向外国购买比较先进的枪械。后来的平壤战役中,日军在和奉军战斗时,就惊讶地发现对方装备有先进的毛瑟十三连发快枪。可惜的是,有钱可以用新枪淘汰旧枪,可大炮却是只能等待朝廷分配的,要不然就该被人弹劾意图谋反了,后来奉军在作战中就是吃了炮火太弱的亏。“他已尽他所知去训练他的军队,尽他所能去充实军队的设备,而且士卒也非常忠心,愿为他效死”(《甲午战时辽居忆录》)。靖边军属于分巡奉天东边兵备道管辖,驻地凤凰城,主要任务是守卫中朝边境。与奉军相比,这支部队装备较差,很多士兵还以抬枪、刀矛为武器,以致于出征时左宝贵不得不向东三省练兵大臣定安借了一千支毛瑟后膛步枪来装备他们。[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因为朝鲜局势恶化,盛京将军裕禄命令靖边军左营(补用副将王定祥)、右营(尽先副将林长青)驻守通化;记名提督聂桂林(字馥山,杰勇巴图鲁)自带前营,以及中营马队(候补参将尤得胜)驻守九连城。六月十六日(7月18日),清廷军机处给左宝贵发去了一封电谕:“著抽调奉军带赴朝鲜平壤城,会办军务。”六月十九日(7月21日),接到援朝命令后,左宝贵命令奉军三营、靖边军五营一共八营分起开拔,到九连城会齐,自己于二十三日起行,二十七日抵达九连城。聂桂林四营在九连城等候;驻营口之奉军右营步队、驻奉天之左营步队、靖边军后营,均于十九日前后起程。驻法库门(今辽宁法库县,清朝初年曾在县城北修筑柳条边,定城北为西段12边门之一,即为法库门)的奉军左营马队,已经发了调动命令。共计有马队两营、步队六营奉调入朝。马队每营263人,步队每营 500人,共计3526人(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钦差大臣定安奏请补足奉天兵额俟朝鲜事平再复旧制片》)。左宝贵对日本军队有一定了解,知道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准备充分,此次出征很难确保全胜,在告别的时候对好友、英国传教士都格·克里斯说:“这次战争与剿‘胡匪"不同,我怕是不会回来的了。”出征时正值盛暑雨季,终日淫雨霏霏,道路积水,泥泞遍地,再加暑气难耐,蚊蝇叮咬,使兵勇难以忍受,行军非常困难,“日行只二十里”。在左宝贵的督促下,光绪二十年七月八日(1894年8月6日),奉军终于抵达平壤,主力驻屯玄武门,在门外制高点牡丹台上修筑临时炮台和营垒;另一营与盛、毅军一起驻扎于南门外,沿大同江布防,以江边长堤为掩体;在东门外架设浮桥,并与毅军在桥对岸的土山上构筑堡垒。进驻平壤以后,左宝贵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他派出了多路侦察队,“改高丽装”,一方面是寻找接应从成欢败退的叶、聂,七月十五日(8月13日),奉军侦骑在狼川与叶志超相遇。二十二日(20日),左宝贵派马队将叶志超接进平壤。三十日(28日),又将聂士成部接回。另一方面是探察日军动向。七月十二日(8月10日),斥候发现了在平壤大同江以南三十里处窥视的日军骑兵侦察队。这支侦察队是由日本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派出的,由步兵中尉町口熊槌和骑兵少尉竹内英男率领。他们曾经在8月2日试图进入平壤,被盛军先头部队吓走。但其并不死心,仍在平壤周边侦探。左宝贵决心消灭这支敌军,绝敌耳目,立即派左营马队管带徐玉生(都司,即少校)、帮带杨建胜(守备,即上尉)率马队二哨、步队一哨前往。[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战斗发生在中和郡朱染亭,这里位于平壤——黄州的大道上,左军先日军一步到达,埋伏在路旁小山的松林之中,对日军骑兵队进行了伏击。除军曹伊势雄逃脱外,敌侦察骑兵队全军覆没,步兵中尉町口熊槌、骑兵少尉竹内英男、骑兵一等兵赤泽才八、二等兵原田八郎、翻译佐伯小太郎、小林一被击毙,二等兵西壮平被俘,左军只有二人受伤,初战告捷。就在朱染亭战斗进行之时,左宝贵给盛京将军裕禄发去了一封请求添募兵勇、增加火炮的电报:“倭患已养成,若非四五万人难速扑清”、“兵力稍厚,乃可作事”、“扼守要隘,破垒击敌,尤须多有炮位方能制胜”、“仍请裕帅添炮队一二营,随同各军进取而已”。按照清朝的防军练军章程,带兵将校的薪水是跟带的人多少直接挂钩的,带的兵越多,薪水就越高,而且可以吃的空饷也就越多。所以各军统领不能擅自招兵买马,必须要经过上级同意。裕禄这时候也难,他把钱都拿来招募新兵以填补左军走后留下的空缺,左宝贵要是再招兵,他可给不起军饷了。左宝贵没奈何,只得向有钱的李鸿章求援:“恳求中堂赏加五六千人,合现在三千余人,共八九千人,庶可以资战守”。李鸿章是比裕禄有钱,可现在到处在伸手要饷,人家嫡系还给不过来呢,何况左宝贵这杂牌?最终回电:“饷窘,械更缺”,那意思没钱让你招人了。不过还是答应可以招募炮队二营,并拨给75毫米克虏伯钢炮十二门。可惜清朝的后勤系统实在混乱不堪,这十二门大炮和左宝贵急需的二十万发子弹在七月二十日(8月18日)就在天津海口待运,到八月中旬了还是“待运”,一直没能到达左宝贵的手里。左宝贵只能依靠手里现有的六门开花小钢炮(估计为二磅过山炮)和二门格林机关炮了。平壤与入朝清军的大后方九连城之间只有一条补给线,即九连城—义州—宣川—定州—安州—平壤,这条线路接近海岸线,日军随处可以登陆,所以平壤清军对后路特别担心,在这条线路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左宝贵也很重视补给,所以在入朝时就让靖边军后营(管带张从九)留守九连城,这时又派出靖边军右营到安州驻防。于是,左军的人数已经减至步队四营、马队两营共2600余人了。八月八日(9月6日),左军马队哨官傅殿魁所部在黄州以东五里处与日军混成旅团步兵少佐一户兵卫率领的先头部队遭遇,双方展开枪战,左军阵亡一人,受伤四人,便撤回平壤报告敌情。形式紧迫,在左宝贵、马玉昆等将领的极力主张下,任统帅以来一直碌碌无为的叶志超终于做出了一点积极的行动,各军挑选精锐共计七千余人,渡过大同江到中和扎营,“相机还击”,虽然是出击,在战术仍然是消极防御的打算。[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当天晚上三更(8时许),有四、五名朝鲜平民路过清军军营,紧张的哨兵以为是日军偷袭,开枪射击。当夜一片漆黑,咫尺难辩,加之倾盆大雨,结果清军各部互相攻击,混战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才发现打错了。全军士气大降,本来就无心作战的叶志超马上带军退回平壤,并谎报已收复黄州,但因为只带了三天干粮,所以才退兵。从此平壤清军再无进取之心,整日龟缩城内。八月十四日(9月12日),左宝贵接到侦骑的报告,在朝鲜东海岸元山登陆的日军朔宁支队已经到达离平壤仅八里的三登县(日军于9日—11日一直在三登驻扎),立即派奉军左营步队管带杨建春(花翎副将)、左营马队管带徐玉生、右营步队管带金得凤到大同江上游搜索。早上8时,左军先头骑兵到达平壤东北约五里的元山大道渡口,已经先期赶到渡口对岸麦田店,准备掩护渡江的日军山口圭藏少佐率领的两个小队立即开枪射击,左军将两营步兵在渡口附近的高地上展开,与日军对射。正在相持,左军却接到了叶志超的羽箭,命令撤退。原来叶志超接到了日军元山支队占领平壤以北成川的消息。担心日军直取北门,因此将左军三营调回。杨建春无奈,只得将渡口船只破坏后撤回平壤。敌军兵临城下,大战在所难免,叶志超虽怯战贪生,这时候也不得不强打精神,布置防务。这个时候,他又在布防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在明知北面有日军两个支队,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城北的玄武门、牡丹台只派了奉军三营驻防,在成欢之战中损失较大的记名提督江自康则率领仁字军正营、副营在北门外驻守,战斗力最弱的丰升阿所部盛字军作为北门预备队;而本属左宝贵统辖的靖边军三营,则作为预备队“策应东南两面,盖以东南当敌冲,尤我兵力注重也”。自奉军进驻平壤以来已一月有余,左宝贵“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筑垒”,除了在玄武门城楼上建设炮垒,加固女墙外,主要建设了牡丹台—并岘山堡垒群。牡丹台在玄武门西侧偏北,面临大同江,山顶紧靠玄武门,是可以俯瞰平壤全城的制高点。并岘山在玄武门正北,与牡丹台一起构成北门要冲。左军在牡丹台修筑高五丈的堡垒一座,设圆廓形炮台;在台东北的大同江案修堡垒一座(姑且称之为东堡垒);在并岘山修堡垒三座,一偏南(南堡垒),两偏北(西堡垒、北堡垒)。基本上构成了两道堡垒线来拱卫玄武门,缺点是纵深不够,而且这些土筑的临时堡垒也很难挡得住大炮的轰击。不过从左宝贵的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了,手中兵力有限,无法设置纵深防御,只能放弃坎北山、国主岘等离城较远的高地。而且那个时候清军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是还不懂得掘壕防炮的,他们掌握的仍然是十九世纪流传下来的棱形堡垒防御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