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聚核苷酸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求助 适配体 与 寡聚核苷酸探针区别?

小弟的理解是:适配体是关于一段ssDNA(作为适体)可以跟其他非DNA链的物质(作为配体)特异性结合,如跟蛋白质,细胞,组织等物质结合,该链是用SELEX技术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来的,长度不一,有的达到50bp以上。寡聚核苷酸探针:应该指的是ssDNA与ssDNA的结合,链长一般不是很长,链太长,结合所需时间太长,太短,目标链的特异性难以保证,主要用于检测细菌,病毒和突变基因。链的制作过程期待达人解答 查看原帖>>

SSR就是Oligos吗?简单重复序列就是寡聚核苷酸序列吗?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就是SSR-FISH吗?

这两个概念不一样。Oligo或者说是寡聚核苷酸不带有重复的意思。oligo的定义基于20个碱基以下,是说这个核苷酸分子就这么长,而对这个核苷酸的序列没有任何限定。而SSR,即简单重复序列,是说这个序列含有重复相邻排列的核苷酸,这个序列可以存在于一个更长的核苷酸长链之中,SSR不是描述一个单独的分子。如果举个例子,就好比“小布条”与“千鸟纹”都是布料方面的概念,但是它们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一个小布条上的花纹可以是千鸟纹,而千鸟纹的布料也可以裁成小步条。呃,这样说不知道明白吗?原位杂交一般需要用到特定序列的oilgos作为探针,而SSR-FISH应是指这个探针识别的是具有SSR特征的序列。

寡聚核苷酸和寡核苷酸是不是一个东东????

是的啊寡核苷酸就是数量较少的几个碱基聚合在一起,这个聚合物就是寡核苷酸。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的基本原理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是由加拿大的生物化学家M·史密斯(Michael Smith,1932—)发明的。其基本原理如下:应用寡聚核苷酸进行DNA的定点诱变时,首先要把含有待突变的DNA片断段克隆到MI3噬菌体载体中,MI3噬菌体的正链可以感染具有纤毛的细菌,并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后,以出芽的形式形成新的带有正链DNA的噬菌体。而存留在菌体内的则是双链状态的复制型MI3。受MI3噬菌体感染的细菌长生速度减慢,在细菌培养皿上会形成透明的噬菌斑。将目的DNA插入到复制型MI3的多克隆位点上,去转染细菌,提取单链DNA作为突变的模板。根据需要设计并合成带有突变核苷酸序列的寡聚核苷酸引物,使与带有目的DNA的单链MI3模板杂交,然后加入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使杂交上的突变引物延伸,并用DNA连接酶使新合成的DNA成环状,再去转染细菌。可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从所得到的噬菌体中筛选出带有突变DNA序列的突变体。在制备出含有突变体的复制型DNA后,可以用突变的DNA片段置换未突变的DNA相应的区段,从而得到完整的DNA突变体。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是由加拿大的生物化学家M.史密斯(1932)发明的。其基本原理如下:应用寡聚核苷酸进行DNA的定点诱变时,首先要把含有待突变的DNA片段克隆到MI3噬菌体载体中,MI3噬菌体的正链可以感染具有纤毛的细菌,并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后,以出芽的形式形成新的带有正链DNA的噬菌体。而存留在菌体内的则是双链状态的复制型MI3。受MI3噬菌体感染的细菌生长速度减慢,在细菌培养皿上会形成透明的噬菌斑。

相同的吸光度条件下,单链DNA和寡聚核苷酸的核酸浓度怎么比较

核酸内切酶 endonuclease 核酸内切酶是在核酸水解酶中,水解DNA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寡聚核苷酸的酶.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仅分解DNA的酶;脾脏RNase、RNaseT1等仅分解RNA的酶;还有就是如链孢霉(Neurospora)核酸酶这类既分解DNA又分解RNA的酶.一般来说,大都不具碱基特异性,但也有诸如HindⅢ、EcoRⅠ等具有限制性的,能够识别并切断特定的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酶. 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单个的核苷酸(DNA为dNTP,RNA为NTP).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 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包括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Ⅰ(exoⅠ)和核酸外切酶Ⅶ(exo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能够从5′-末端或3′-末端呈单链状态的DNA分子上降解DNA,产生出寡核苷酸短片段,而且是唯一不需要Mg2+离子的活性酶,是一种耐受性很强的核酸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可以用来测定基因组DNA中一些特殊的间隔序列和编码序列的位置.它只切割末端有单链突出的DNA分子. 双链的核酸外切酶包括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Ⅲ(exoⅢ)、λ噬菌体核酸外切酶(λexo)以及T7噬菌体基因6核酸外切酶等.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Ⅲ(exo Ⅲ)具有多种催化功能,可以降解双链DNA分子中的许多类型的磷酸二酯键.其中主要的催化活性是催化双链DNA按3′→5′的方向从3′-OH末端释放5′-单核苷酸.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Ⅲ(exoⅢ)通过其3′→5′外切酶活性使双链DNA分子产生出单链区,经过这种修饰的DNA再配合使用Klenow酶,同时加进带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苷酸,便可以制备特异性的放射性探针. λ噬菌体核酸外切酶(λexo)最初是从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细胞中纯化出来的.这种酶催化双链DNA分子从5′-P末端进行逐步的水解释放出5′-单核苷酸.但不能降解5′-OH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