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儿子回忆录
从黄永胜儿子回忆录再看九一三 ( 网搜
黄永胜将军的夫人是谁
夫人项辉芳,她是长征干部(2003年去世),文革期间,黄兼任军政大学校长,项是军政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黄从未到过学校,实际是项辉芳负责。他们有四个儿子:长子黄向阳,“九·一三”事件前在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当参谋,同林立果一起工作,其妻刘小萍,是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刘兴元的女儿;二儿黄向林,在北京部队某部当连长;老三黄正,在广州部队工作,是搞文艺的;另外还有一个幺儿
黄永胜夫人项辉方为何没被开除党籍
黄.永.胜夫人项辉方没被开除党籍的原因 一、经中.央审查,项辉方在文.革期间没有整人或参与整人。黄.永.胜被羁押后,项辉方也于1971年12月由中.央专案组审查,等待组织上对她的处理和定论。中.央认为:文.革期间,她坚决反对打砸抢、反军乱军、冲击部队的活动。在处境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能分清大是大非,敢于将一些受迫害干部的情况向上反映,为保护干部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二、黄.永.胜被判决后,项辉方同黄.永.胜离了婚。三、项辉方是一位老革命,对革命和建设有贡献。项辉方1918年9月出生,1937年10月入伍,1938年1月入党。担任过县大队宣传员,县抗日救国会主任,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民运部组织部妇女部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家属党小组组长,察晋军区热辽纵队政治部保卫一科科长,东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总务股股长,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总务处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中南军区第二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广州六一小学校长,广州八一中学校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军政大学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独立荣誉功勋章。2003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叶群哪一年与黄永胜
叶群(1917―1971),原名叶静宜,福建闽侯(今属福州市)人。林彪元帅夫人,国民党少将叶琦的爱女。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毕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去延安。抗日战争后期与林彪结婚。曾任林彪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文革”中,在林彪的指使下,勾结江青,参与策划一系列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阴谋活动。阴谋暴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随林彪同机外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1973年8月被永远开除党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黄永胜,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昌南书画院专业画师,中函艺联艺术家,景德镇美术馆花鸟画家,景德镇青花画院院士、高级画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
黄永胜的冡在咸宁的什么地方,
楼主你好,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上将,黄永胜老家在湖北咸宁,具体地址是: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黄铁村。这里现在已经是风景风了。称之为“131”咸安区汽车站每天有发往该景点的班车。
红25军团长黄永强是不是黄永胜
不是,红25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黄永胜一直在红一方面军,和黄永强是两个人红军中的军长和军团长有何区别1933年红一方面军整编之前,军团长是军长的上级,整编之后红一方面军就没有军长了红四方面军没有军团长只有军长,和红一方面军的军团长平级红二方面军的军团长一会改称军长,一会又改称军团长红一和红四会师后,没有军团长了,全都改称军长红一方面军回到陕北后又恢复了军团长的职位,但它同时有几个独立的军,每个军实力只相当于一个团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的三十一军和四军以及三十二军(以前的第九军团)也没有改称军团,所以这时的军长和军团长依然是平级的,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个小军的军长级别只能等同于其他军的师长
黄永胜身高多少?
黄永胜身高多少?叫黄永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隔壁的就叫黄永胜,他的身高就有一米七六
黄永胜将军墓地址在哪里?
湖北咸宁黄将军的墓地位于当地的131工程院内,当时的墓地设计较为简单,到了2003年,将军的发妻项辉方去世,其后人将原来的墓地自费修整一番,并在2005年将二人合葬在一起。
黄永胜妻子19岁参军入伍,为妇女工作奋斗一生,结局如何?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云"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颇有深意地揭示了一条人生哲理:人生就如撑篙行舟一般,唯有面对逆境勇敢坚持,才能一直往前、终有所成。在我国光荣革命的漫漫征途中,有太多为祖国伟大事业奉献生命、肝脑涂地的英烈了。是他们不畏艰险与牺牲,以自己的身躯为盾,开创出一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是她们不惧苦难与磨砺,以自己的初心为始终,终其一生只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生命就要义无反顾地奉献1918年9月,项辉方于河北省完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出生。青年时代的项辉方,是一位追求进步、激情澎湃的上进青年。她在保定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十分热爱运动,曾是学校的铅球运动员。此外,她积极参加各类抗战救亡运动,常跟随队伍到街上进行宣传与募捐活动。她还曾担任过后方医院的护士。之后,项辉方换下稚气的学生装,坚定奔赴当时的抗战根据地——河北阜平山区。19岁的她踏上了参军之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1938年1月,项辉方加入了我党。抗战期间,她紧抓当地根据地的妇女工作,积极发动妇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还耐心劝说她们送丈夫参军,为壮大当时的抗战武装队伍做出贡献。之后,项辉方认识了"军中悍将"黄永胜。那时的黄永胜雷厉风行、英勇无畏,对人更是大方豪爽,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住了项辉方。在与黄永胜将军结为伴侣后,项辉方又继续跟随军队战斗。在炮火洗礼中,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在血与泪中不断充实自我。抗战胜利前夕,她随部队一同长途跋涉,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线。抗战胜利后,她也丝毫没有懈怠:紧随部队挺进东北地区,积极投身到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中去。心系妇女工作与教育事业此间岁月,项辉方十几年如一日,始终热心从事妇女工作与保卫工作奋斗一生。随着我军部队的不断发展壮大,随军子女也越来越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英雄的后代顺利而健康的成长,项辉方思考颇多。最终,她与林月琴、王长得等同志四处奔走,尽心筹建了南岗干部子弟学校,也就是所谓的"中南军区第一干部子弟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项辉方又参与了四野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中南军区第二干部子弟学校)的组建工作。项辉方在担任校长期间,依旧将工作放在首位。她自始至终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烈士子女无微不至、视如己出,全方位地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项辉方坚持艰苦朴素的个人作风,谢绝单位配车,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1953年,项辉方克服重重阻碍,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当时的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却依旧勤奋好学。她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只为更好适应教育工作的开展与革新。1964年4月,项辉方重返广州军区开展工作。在项辉方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她格外重视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推动干部的政治觉悟不断提升。在了解到同志存在的实际困难时,项辉方更是想方设法、全力解决,由此备受群众赞扬。岁月动荡却能坚持自我特殊时期动荡混乱、人人惶恐,但项辉方却一直清醒自持,勇敢与恶势力做斗争。在当时复杂而紧张的境况下,项辉方始终坚守大是大非与基本原则。面对干部遭受迫害的事情,她果敢发声、向上级汇报反映。为保护干部,项辉方做了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审判集团案期间,项辉方向学习组汇报了自己的四点思想:坚决拥护公审集团,拥护公审黄永胜;希望组织上在公审后尽快解决自己的结论问题;自己与孩子还有些物品在黄永胜原来的住处,害怕被当作黄永胜的东西一并没收;再次提出和黄永胜解除婚姻关系,认为自己不是黄永胜的家属。黄永胜被羁押后,1971年12月,中央特派的专案组也对项辉方进行审查。在漫长的审查过程中,她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她决计不要做黄永胜轻易舍弃的女人,她要重新开始只属于自己的生活。项辉方安静住在军事学院的大院中,每个月依靠发放60元生活费生活,默默地等待组织对她的最后判定。历经变迁依旧坚强自信在黄永胜被判决后,项辉方就同黄永胜彻底解除了婚姻关系。不久之后,黄永胜申请了保外就医进行治疗。1983年,他因为病情恶化,在青岛逝世。此时的项辉方却生活在另外一座城市,沉默展示着那些从特殊时代走过的别样经历。离休后,项辉方仍然坚定不移,一心向党。她始终坚持在政治和与思想层面与国家保持一致。项辉方依旧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国家大事与妇女、民生工作。对于学习,她的态度十分认真和扎实。她积极参加干休所组织的多项活动,与人相处也是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黄永胜逝世前,还是割舍不下项辉方,一直希望后人能把自己与她合葬。2003年,项辉方撒手人寰,将军们纷纷送上花圈进行吊唁。2005年1月,黄永胜的儿子前往湖北咸宁。他将母亲与父亲一同合葬在园林,位于高桥镇的131工程院内,还自费为他们修建了雕像、墓碑。纵览岁月,项辉方的一生坎坷却光荣。她的一生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地追寻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生。她将自己活成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努力散发着独属于自己光和热。她顾全大局,在硝烟弥漫中坚持做好妇女工作,全力支持抗战;她光明磊落、明辨是非,敢于为蒙受不白之冤的革命战士伸张正义;她勇于开拓,重视对英雄子女的教育与培养,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抗战时期,开国上将黄永胜开了一家酒楼,陈赓吃饭为何从不付钱?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遭到软禁之后,老蒋这才开始思考共同抗日。最终,在我党的斡旋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听到这个消息,全体国人都高兴坏了。彼时,红军正在陕北落脚,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一心抗战的红军也是倍感棘手。短暂和平在两党高层握手言和之后,延安的情况顿时好转起来。物资流通,贸易来往,经济复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一些士兵的伙食也明显改善,一些将领开玩笑地说道,老蒋这是给咱们送荤腥来了。这一段时期,没有了对我们的敌视,延安城内的百万人口都有了口福。我们换来了猪肉白菜,我们买来了白膜白饼子。根据上级的要求,战士们已经奋战了好几个月,确实要犒劳一下大伙。这个时候,军队将领黄永胜自告奋勇。原来,他学过厨艺,刀功一流,菜品做得有模有样。困难时期,黄永胜的厨艺就颇为响亮。一下子国内和平了,他也是忍不住手痒了。不久后,黄大厨的小灶开设了。战士们争相赶来品尝,大家都被他的手艺征服了。一些好朋友吃过之后,大家赞叹连连。有人直接说道,黄永胜你不如就开酒楼好了,还指挥什么军队啊?言谈之间,黄永胜却当了真。没过多久,他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果真在延安城内开了酒店。凭借着自己的名气,黄永胜酒楼生意兴隆。延安老百姓也争相赶来,他们都觉得吃得过瘾。黄永胜的酒楼黄永胜来自湖北咸宁,他做的菜肴口味正宗。对于一些喜欢辣椒的将领士兵,这里是大家不能错过的地方。久而久之,黄永胜的酒楼越开越大。他甚至放下了一些手头的工作。本来想着,这是一个业余爱好。谁知,竟然能够发家致富了。不过,当时组织内的条例却并没有禁止这一项。为了促进经济,军队确实鼓励士兵和指挥官开创副业,以此投入更多的劳动力,造福一方百姓。彼时,黄永胜是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员,他的个人形象关乎军队威望。倘若让他长久发展下去,必定会有所影响。于是,陈赓将军决定想个办法。陈赓来自湖南,他也喜欢辣椒。对于黄永胜的手艺,他是打心眼底里佩服的。有这样一位能干能做的将军,这是红军的福气。可黄永胜做事不经思考和批示,这是不妥当的。某天下午,陈赓一如既往来到了黄永胜的酒楼。这一回,他不再节俭,专挑硬菜来点。黄永胜心中纳闷,老上司陈赓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吃饱喝足,陈赓大步流星地出门了,他也没有结账。此后接连几天,陈赓都如此照办。他还请来了不少同僚,一同品尝黄永胜的手艺。可是吃完了,他们就是不结账。身为下属,黄永胜自然不好多说什么。其实,黄永胜心中并不害怕。军队是有纪律的,我们连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都不能拿,堂堂陈赓,难道还会吃白食?可是,意料之外的情况还真的就发生了。没过几天,一众将领都来到了自己家里。他们都一个套路,那就是使劲地点硬菜,然后绝口不提付钱一事。不到半个月,黄永胜的酒楼就难以为继了。眼看账本上的资金越来越少,他心中惆怅极了。陈赓的用意于是,他连忙托人打听,红军指挥员们为何都到自己这里吃饭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正面回复他。没有办法,黄永胜只好去求陈赓了。这一晚,他把陈赓又请到了酒楼里边。一番好酒好肉款待,借着酒意,他说出自己的疑惑。陈赓哈哈大笑,他直接批评黄永胜。"在老百姓那里白吃白喝,那是违反了组织纪律,那是要受到惩罚的。可是在你黄永胜这里吃,那就是理所应当了。"一听这话,黄永胜立刻羞涩万分。猛然之间,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党员和部队将领。他和普通老百姓是有着本质不同的。身为共产党员,自己怎么能开设酒楼,用来赚钱了。他立刻自罚三杯,并向陈赓道歉。第二天,他就将酒店让给了别人。从此之后,他一心一意地扑在军队建设上,再也不去下厨房。谁知,这反而引来一众同僚的不开心了。吃不到黄永胜做的饭了,大家的肚子那是要抗议的。于是,在一些节日里边,黄永胜又一次化身伙食兵。他跑到部队大院中,叫来几个帮手,然后给大家做几桌子好菜。这样一来,自己既不会手痒难耐,又能够造福大家的味蕾。后来,这件事情查传到了伟人耳中。伟人哈哈大笑,他告诉身边人。陈赓连老蒋都能制服,何况一个黄永胜了?在陈赓的点拨下,黄永胜更加用心的工作。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一步步被提拔了上去,手下更是指挥了数十万的军队。1955年,黄永胜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就站在陈赓大将的身后。看着眼前巍然的身影,他心中无比钦佩。结语陈赓将军知识渊博,本事超群。他毕业于黄埔一期,曾经做过老蒋的警卫兵。在四一二事件发生后,他果断地和老蒋划清了界限。在他眼中,老蒋已经绝对不是为人民做主的人。多年之后,陈赓在上海被老蒋抓获。面对荣华富贵的引诱,陈赓根本不为所动。他的意志无比坚定,那就是要献身革命,打倒一切反动派。在革命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每一次,他都能够迎难而上。这样的英雄,不愧为镇国大将。
黄永胜战功并不逊杨成武,为何大家知之甚少?
这主要是跟一个“大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林彪!黄永胜在战争岁月里,确实是能征惯战,甚至为此还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赞赏。但新中国建立后,黄永胜开始受到林彪的赏识和器重,后来(1968年)林为了让黄更好的为自己卖命,甚至任命他(取杨成武而代之)坐上了总参谋长的位子。而黄永胜也不负林的厚望,积极活动,最终成为替林彪掌握军权的干将之一。再后来,随着林彪集团的覆灭,1973年8月,中央决定,开除黄永胜的党籍,撤销其党内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黄永胜为林彪集团的主犯,判处他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病故狱中。一代名将,晚节不保,可惜了~~呵呵!~~
红25军团长黄永强是不是黄永胜?
不是,红25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黄永胜一直在红一方面军,和黄永强是两个人红军中的军长和军团长有何区别1933年红一方面军整编之前,军团长是军长的上级,整编之后红一方面军就没有军长了红四方面军没有军团长只有军长,和红一方面军的军团长平级红二方面军的军团长一会改称军长,一会又改称军团长红一和红四会师后,没有军团长了,全都改称军长红一方面军回到陕北后又恢复了军团长的职位,但它同时有几个独立的军,每个军实力只相当于一个团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的三十一军和四军以及三十二军(以前的第九军团)也没有改称军团,所以这时的军长和军团长依然是平级的,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个小军的军长级别只能等同于其他军的师长
黄永胜是怎样死的?
黄永胜(1910—1983)原名黄叙钱,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1983年4月26日病死于青岛。 中文名: 黄永胜 外文名: huangyongsheng 别名: 黄叙钱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咸宁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 1983年4月26日 职业: 上将 主要成就: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目录 人物简介 共和国上将 文革与陨落 家庭背景 相关事迹快步升迁 战功赫赫 毛泽东为其改名 污点涟涟 生活简朴 人物年表 相关图书人物简介 共和国上将 文革与陨落 家庭背景 相关事迹 快步升迁 战功赫赫 毛泽东为其改名 污点涟涟 生活简朴 人物年表 相关图书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原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黄永胜 黄永胜1927年8月20日参加了罗荣桓在湖北通城县发动的通崇秋收起义,9月9日随通城起义部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随部上井冈山。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被开除党籍)。1929 黄永胜与家人 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任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1932年起,先后任红三十一师、红六十六师师长。1933年任红一师三团团长。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先后任红四师副师长、红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教导第二旅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热辽军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1949年先后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军长,第十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兵团代司令员、司令员,曾兼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后兼广州市警备司令员。1951年任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和政委,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1952年任中南军区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为中央委员)。1961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是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8年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长,1969年兼任军政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参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9月,在“九一三事件”后被撤职。1973年8月20日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 黄永胜 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其政治权利5年。1983年4月26日病死于青岛。 雕像__黄永胜 编辑本段共和国上将 黄永胜(左4) 可以说,黄永胜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完全是凭着战功,一步一步,从战士做到共和国的上将。 黄永胜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县高桥镇黄铁村一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1927年7月的某天,黄永胜去了崇阳县城,在崇阳县团防局当了一名民团士兵。那时的黄永胜仅十六岁,从此开始了他的当兵生涯。以后有一种说法,说是黄永胜染上了赌博恶习,负债累累,债主们日夜上门逼债,黄永胜才决定离家出走。这种说法并无真凭实据,黄永胜家徒四壁,小小年纪,当兵完全是为了有口饭吃。而且那时的民团是离家不离乡,躲不了赌债的。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是毛泽东为他改名黄永胜。1927年
黄永胜的介绍
黄永胜(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原名黄叙钱,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1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1983年4月26日病逝于青岛1。
19岁少女奋勇参军,嫁给黄永胜,为妇女奉献一生,后来怎样?
2003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结束了她不平凡的一生,方这个名字其实不被大众所熟知,人们有关她提起最多的就是她的丈夫黄永胜,一位复杂多面的人物。本篇文章不去评定政治人物的功过,只来带读者了解项辉方这位女性的一生。走上革命道路1918年,河北的一户家庭中传来一声女婴的啼哭,家里人给这个女娃娃取名项辉方这个略显英气的名字也寄托了家人对她的期望。虽然项辉方的家庭不太富裕,但是在父母的耳闻目染下少女时期的项辉方在保定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读书期间却成为了当时的先进青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是满目疮痍的时节,面对愈发严峻的国家形势项辉方义无反顾走上了游行的街头,在抗日救国运动的推动下在组织过抗日募捐等活动后项辉方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1937年这一年里入了伍成为了一名军人。入伍以后的时间里项辉方像鱼儿入了水般积极汲取先进思想的养分,她先是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项辉方的努力下于193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项辉方一直梦寐以求的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以后项辉方就一直在家乡工作,她在这期间一直担任的就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部长的职务并在这段期间里积攒下了许多工作经验,可以说年轻时期的项辉方在党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项辉方认为党给予了她许多,不止是工作上感情中也开了花。在军中项辉方结识了黄永胜,少女的芳心就暗暗给了这位军中悍将,俩人相互吸引着结为伴侣。婚后的俩人更是在革命的路上相互扶持,一起接受炮火的洗礼,感情也在逐步升华。家庭的变故突如其来在动荡时期,人人自危。项辉方对于丈夫晚年做的糊涂事痛心不已。但是身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受党的教育方向组织上交了自己的承诺书,她坚决拥护党对于黄永胜的任何审判结果,项辉方相信党是公正的,她一次又一次的向组织要求与黄永胜解除婚姻关系并与其划清界限。黄永胜被羁押后,组织也对项辉方进行过调查,但是项辉方坚定着自己的立场,向调查组一次次申明自己与黄永胜没有家属关系,先是回到与黄永胜的家中把她和孩子们的东西全部带走,每个月即使只有60元的生活费过活项辉方也没有大吵大闹,就安静的接受组织所有的安排,她相信组织会给自己一个交代。黄永胜最后的判决结果公示了,项辉方也终于与他解除了婚姻关系。家庭的变故,丈夫的政治错误让项辉方更加坚定了为党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在与黄永胜解除婚姻关系后,项辉方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积极开展妇女子女工作项辉方从19岁参军开始,就一直接触与妇女权益有关的工作,先是在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部做部长。在与黄永胜结为夫妻以后,因为丈夫工作的需求,项辉方和他一起常年活动在敌人的大后方,在最危险的地方工作的多年时间里项辉方都没有过丝毫畏惧。眼看着抗战即将胜利,项辉方又服从组织安排不远万里随军到陕甘宁边区参加保卫延安战役。在东北边区出现问题以后,项辉方又第一时间不畏艰难险阻奔赴东北,在工作重心转移到东北根据地建设以后。随着根据地规模日益扩大,随军家属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项辉方开始积极解决随军家属在根据地的生活问题。为了让军人子弟们在根据地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项辉方便与工作组开会讨论决定在根据地筹建一所干部子弟学校,有效的解决了随军子弟的上学问题,这也为全国有相关问题的根据地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不仅如此,项辉方在筹备完干部子弟学校后又亲自担任该学校的校长,认真负责教学任务,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烦恼。新中国成立以后,项辉方更加积极的投身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虽然已经积攒了多年的妇女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项辉方认为自己的事业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工作上长期没有突破,1953年项辉方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四个孩子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项辉方认为学无止境,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更应该起带头作用积极学习。从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回来后,项辉方又下各个地方子弟学校汲取经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1964年回到工作岗位后,项辉方的工作业务水平受到了一致好评,党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以鼓励项辉方对于妇女事业所做出的的贡献。与黄永胜合葬园林2003年85岁的项辉方在北京解放军人民医院逝世,关于母亲的身后事,项辉方的孩子们却也愁坏了脑袋。虽然说父亲母亲已经解除了婚姻关系,但孩子们知道黄永胜放不下自己的母亲,有人也透露过黄永胜在青岛逝世前表达过希望与母亲合葬的遗愿,2005年1月,黄永胜的孩子们将项辉方和黄永胜共同合葬在湖北咸宁的园林中,还自费为父母修建了雕像、墓碑以示悼念。历史的功过自有它的评判规则,或许这是这对走过战火洗礼夫妻最好的结局。从19岁参军开始,项辉方的一生都与革命密切相关,她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为革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作为一位母亲妻子,项辉方又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坚韧与勇敢,在艰苦条件下她永远跟着党走,为人民干实事不断学习充斥自己,这值得我们学习。
黄永胜:四野中最火爆的将军,打仗时很狂,毛主席为其改过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在中国 历史 上,发生过太多震撼人心的大事。同时,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英雄与枭雄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势下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浪潮,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时间来到近代,在中国革命时期,残酷的战争不仅蹂躏着整个中华大地,使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压迫着战士们的神经,每天都在面临死亡的考验。 没有人是不怕死的,但战场之上勇者胜,战胜死亡的恐惧,将敌人击败就是英雄。 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所率领的“四野”中, 黄永胜便是一位不怕死的将军,不仅作战勇猛,带兵打仗更是悍不畏死,为局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且,在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还为其改为名字。 然而,人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凭借着战功而身居高位的黄永胜,却并没有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荣誉,在之后的政治斗争中,站在了林彪一边,因此,即前半生的赫赫战功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令人唏嘘不已。 黄永胜,本名为黄叙全,是湖北咸宁人。 1910年11月17日,生于湖北咸宁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正值新旧两代交替之际。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可以说,黄永胜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整个过程的。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家境贫寒的黄永胜却养成了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 为谋生路,1927年7月,当时16岁的黄永胜就单枪匹马孤身一人来到崇阳县城,成为了团防局的一名士兵。 参加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爆发了秋收起义,在毛泽东等位同志的领导下,秋收起义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此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今后长期发展的基本路线。 期间,由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黄永胜所在的崇阳民团队伍经过几次扩大,在改名为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后,早已成为了鄂南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并在秋收起义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秋收起义正式爆发之前19天,在罗荣桓的组织下,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发动了通崇秋收起义,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这是湖北第一次武装夺取县城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敌人势力仍大,起义军虽然在初期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很快便遭到敌军反扑,起义军无力抵抗,且战且退,直到来到江西修水县境内才得以摆脱敌军。此时,罗荣桓的身边仅剩100余人。其中,便有黄永胜。 之后,跟随罗荣桓的黄永胜等百余人便被整编进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师部特务连。9月9日,在毛泽东、卢德铭等人的率领下,黄永胜又得以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后跟随大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 在上井冈山之前,黄永胜便因为作战勇敢而当上了班长,成为了一位领导者。 由于他作战时总是冲到前面,因此班里的战士都很敬佩他,这也使黄永胜的指挥能力作战能力得到一定锻炼。 井冈山环境优美,安静宜人。 到此之后,远离了战场,战士们紧绷的神经不由得放松了下来,虽然上级领导对此加以强调,但在警卫方面仍然稍微放松了些。然而,最为安全的地方,往往也会存在致命的危险。 一日,正当前委与红四军等各位领导同志在军部进行会议之时,一小股敌人悄悄溜上了山,等警卫人员发现之时,这小股敌人已经逼近了军部,并在外面与守卫战士爆发了枪战。 突然之间,守卫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部领导的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事发之际,黄永胜正带领班上战士巡逻,听到枪声之后,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 因此,来不及请示上级,便当即带着全班战士前去察看。 正是这一果断的决定,才在敌人即将突破防线的危机时刻赶到,并击退了敌人,这才使前委及军部领导得以及时转移。 井冈山一战结束后,当时担任前委书记兼党代表的毛泽东对黄永胜的机警勇敢作出了表扬。并且,还亲切地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此时,作为前委的重要领导,毛主席已经是党的核心领导了。 面对毛主席的当面询问,黄永胜略带口音朴实而重重地回复说: “报告毛委员,我是湖北咸宁人,我叫黄叙钱。” 毛泽东听后笑眯眯地又问 “是哪个叙字呀? “黄永胜支支吾吾地比着手说: “是余字加又字的叙。”“叙钱,就是讲钱呐!这样不好,身为革命战士只顾着讲钱怎么能行?我们要为无产阶级而奋斗。”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意味深长地对黄永胜说: “这样吧,作为战士,你作战勇敢,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有很多仗要打,我希望你能永远胜利地前进,就叫黄永胜吧!” 就这样,黄叙全的名字正式改为了黄永胜。 有些人,天生就是强者。黄永胜在参军之前,并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无数次的战斗,就是他的试炼。战场,就是训练场。理论来源于实战,实战就是最好的军事教导,也是最残酷的优胜劣汰。 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气魄,黄永胜从小打仗就从不畏惧,到了战场之上,生死的战斗,更激发了他的热血。历经无数次战斗,在战火的洗礼下最终脱颖而出,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1931年,黄永胜因作战有功而被选为红十二军团长。1933年,红军内部部队整编,黄永胜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二师三团团长。 在辽沈战役中,某位团长被派往黄永胜部队协同作战。黄永胜与他约定好占领某处制高点的时间,拿下之后,全军便会发动总攻。 但是,在实际战斗当中,由于敌人火力较大,该团一时之间难以将它拿下,而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 当时,黄永胜听完汇报之后大怒,当场就把那位团长撤职,转而派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上前冲锋。 结果,尽管敌人火力不断,黄永胜的战士们仍旧抢在总攻发动之前占据了该制高点,使总攻得以顺利进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战场上,不怕死,就能打胜仗。在黄永胜平时的言行影响下,他的战士同样不怕死,顶着子弹向上冲,即使是死也死得光荣。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是敌人,也不禁胆寒。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东北担任热河军区司令员。1947年,黄永胜奉命组建第八纵队,并担任纵队司令,后调任第六纵队司令员。 之后,黄永胜又率部挥师南下,直驱中南,解放广州,横扫八桂,强渡海南,屡建战功。凭借着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的赫赫战功,黄永胜得以屡次晋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永胜先后担任了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 此后,黄永胜便在广州镇守近二十年,在中南地区有着极高的声望,以至于被人称为“中南王”。1955年,黄永胜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新中国的元老之一。 在新中国建立起来不久,一场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外部战争爆发了。 1950年6月,为恢复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美国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为保卫我国领土安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此时,黄永胜正镇守广东,并未前往朝鲜战场,而将最强的43军没有去朝鲜是有深刻意义的。 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蒋介石国民党势力虽然退居台湾,但是仍对大陆虎视眈眈。 而43军作为四野最强军,镇定国内的意义更加重大。而将其留在广东是因为其率领的43军是四野的王牌军,而黄永胜作为43军的老首长,留在军中坐镇可以稳定军心。 在当时的形势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美军相比,并不能保证就能够打赢这第一场外战。 因此,如果抗美援朝我军一败涂地,美军杀入东北。那么,国内兵力空虚,国民党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将再次陷入分裂的状态。 因此,黄永胜与四野王牌军团43军镇守广东,将保证国内的安定。即使是在五次战役之后,形势发生变化,我军陷入被动的情况下,黄永胜也被叫到朝鲜助战。但由他带领的43军却始终镇守在广州后方,一直未动。 人生是场马拉松,前半生总是充满精神,如初生的至正午的太阳,充满了力量。而时间一旦过了转折点,如果不能保存体力,就会走向衰败。 人到中年,此时的黄永胜早已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在军中更有着不低的威望。可是,凡事有好也有坏,黄永胜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却为他招来了祸患。 1973年,黄永胜被开除党籍。 1981年1月25日,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在被判入狱之后,黄永胜又被查出患有肝癌而保外就医。于是,黄永胜便在青岛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休息。作为建设新中国的元老,即使犯了错误,但仍是给予了良好的待遇。 由于出生贫寒,黄永胜从小就习惯了简朴的生活。虽历经荣辱,但在生活方面,黄永胜却始终保持一致,两菜一汤成了惯例,最喜欢吃的也只是泥鳅和黄鳝。在被判决之后,黄永胜曾在自白书中写道:惟有赭衣供瘐病,不曾捐埃答人民。 在黄永胜狱中期间,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孙女来到秦城监狱看望黄永胜。然而,黄永胜却避而不见。 这倒不是监狱长官不允许,而是黄永胜自己不愿以戴罪之身与儿孙相见。 作为一位征战沙场半生的老将军,不服输与倔强已成为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与儿孙相见本是人生乐事,但身在狱中却又是另一番感受了。黄永胜不愿以反革命的身份与家人见面,可见他的倔强。而且,这一倔强,就是将近一年。 为了见父亲一面,黄永胜的儿子在来之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想到父亲仍旧会拒绝相见,这才会带上媳妇、孩子,全家人一同前来。 在遭到黄永胜拒绝后,他的儿子们一起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写道: “父亲,你可以不见儿子,但也应该见见儿媳妇,更应该见见孙子孙女。” 见此,黄永胜终于同意了。这时,他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一位思念儿孙的父亲。 当回忆事与父亲的见面时,黄永胜的大儿子黄春光回忆说: “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极为深刻,我第一个进去,父亲的面容非常苍老。”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于青岛保外就医时因病去世。 在临终之际,黄永胜说出了此生的最后一个愿望——最后再穿一次55式军装。这套军装,是当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所穿的。作为一名将军,一生征战沙场的他,那份军人的荣耀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因此,即使晚年的他在政治斗争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永胜仍是希望能够以一名军人的身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当日18时17分,黄永胜病逝于青岛市人民医院,享年73岁。家人为黄永胜换上了1955年授衔时穿的呢军装,在其军装上缝上领章,军帽上缀上五角星。 然后,黄永胜的四个儿子齐齐站在父亲面前,一同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而在场的两个六岁的孙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举起稚嫩的右手向祖父敬了最后的军礼。 一生戎马的黄永胜虽然在晚年犯了错误,走上了歧途。但是,他为国征战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在离开人世之际,黄永胜心中想的,仍是军装,仍是战场,那是,属于军人的荣耀。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复杂多元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正面,也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所以,要想充分地了解一个人,也只有从客观的角度,从多个方面着眼,才能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结论。 在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拼尽全力地活着,为生存而努力。 所以,要想充分地了解一个人,也只有从客观的角度,从多个方面着眼,才能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结论。在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拼尽全力地活着,为生存而努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人进入老年,前半生的拼搏换来了富足的生活之后,就会松懈下来,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是任谁都难以逃脱的规律,但也正是这样,人才显得更加真实。 人,就是会犯错的。而 历史 ,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发展的。正是因为有错误,才会使人不断前进。
抗美援朝,军委让黄永胜当彭老总副手,林彪为何提出想换一个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联合国军的步步推进,中央军委就是否出兵朝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出兵朝鲜的一派认为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一边美国人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另一边又威胁我国东北工业重地,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反对出兵的则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能力支撑一场远离本土的作战。 经过三个月的讨论,最终确定由彭德怀带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但时间紧,任务重,根本没办法组建一个新的指挥所,中央决定,将十三兵团指挥部作为志愿军的指挥部。 按照这种设定,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也作为彭老总的副手最为合适。黄永胜是林彪手下的一名战将,而林彪却对黄永胜出任志愿军指挥部司令员一职极为不满,且提出了换人的想法。 林彪为何要提出换人?背后有何原因?本文将围绕此时,叙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我方对于朝鲜内战并无干预的想法,但随着联合国军的加入,党中央已经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预演,以至于到后来需要出兵朝鲜,来阻挡联合国的北进。 按照预言,一共有两种结果: 自从战争爆发之后,党中央就一直在观察着双方的局势。随着时间的一步步推移,朝鲜内战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刚好是印证第二种设想,南朝鲜得到美国的支持之后,开始不断向北朝鲜进攻,这让北朝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如果此时没有外部势力介入,那一定是会是一场败仗,最后得意的只有南朝鲜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央军委在7月2日的时候召开了一场会议,主要就是对抗美援朝做出指示,并且商量相关的策略。 主席沉重地对着大家说:“同志们,之前一直观察着朝鲜方面的局势,我们都希望局势不要一直往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但是如今这样的局势已经说明了一切,那就是我们必须要采取必要的行动了。” 话毕,周恩来便接着补充说:“为何要抗美援朝,想必大家的心里都是有数的,如果我们不去援助朝鲜,那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我们国家,到了那个时候,就真的没有办法像现在一样,可以有安稳日子过了,并且,我们不仅仅只是保卫我们国家那么简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充分的展示我国的国家力量。” 在确定出兵朝鲜之后,谁带队出征成了头等大事。这个会议比之前任何一个会议都要重要,单单是确定指挥人选,就用了两天时间。 经过商议,最后决定让四野的部队前往朝鲜。原因极其简单,因为四野一直是林彪带的部队,猛将如云。再者这支部队一直都活动在东北地区,气候条件之类的都是非常接近的,所以派他们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彭德怀被任命为总司令,指挥朝鲜战争。彭德怀将军的能力是大家都公认的,所以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但关于指挥部副司令员的任命,大家却表示不太认同,并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尤其是林彪,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我不同意让黄永胜来担任,我觉得他并不能胜任这个职务,虽然他也是一名勇猛的将军……”林彪举起手来,非常坚定地向主席提出意见。 “那你认为那个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毛泽东听到林彪这样反对,于是就想要听一下,他到底是有什么高见。 “邓华,他学识高,性格不骄不躁,从各方面来说,他都是最合适的。”林彪说完之后,毛泽东也觉得他说得很不错,认真考虑了一下,然后点了一下头。 林彪的这一番话,像是点醒了大家。没过多久,罗荣桓以及刘亚楼等人都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我也是非常地认同林彪将军的提议,黄永胜可以说是一个武将,因为他从小家庭条件不好,缺乏文化教育,这让他在战略方面有许多欠缺……” 最终,为了大局考虑,毛泽东便将志愿军副司令员的位置交给了邓华,也特别期望他可以好好地辅助彭德怀总司令,然后为国家打下胜仗。 此时的邓华正坐在一把藤椅上,慵懒地靠在上面,他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正是报道着最近发生的朝鲜内战。 突然,警卫员从门口跑了进来。邓华看见警卫员是如此地着急,还没等警卫员告知他是什么事情,他就直接开口询问说:“怎么了?毛毛躁躁的。” 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说:“主席让您去朝鲜。” 邓华对此时没有准备的,一脸的不可思议。在此之前,中央提过把志愿军司令部设在13兵团,也就是黄永胜的指挥部,黄永胜也理所应当成为彭老总的副手。邓华琢磨着难道把黄永胜换掉了? 邓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脸不可思议,于是便疑惑地询问警卫员说:“我之前得到的消息可不是这样的,都说是安排了13兵团司令的黄永胜前往朝鲜吗?怎么还没有上战场就把他给换掉了?” 邓华在接到这个重要的任务之后,便开始走进书房里,拿起笔和纸开始研究朝鲜当前的局势,以便之后去到朝鲜能够更好地作战,并且他还做了一份报告递交给了中央。 几天之后,邓华便在毛泽东的召唤之下来到了北京。毛泽东见到他的第一句就说:“你前几天写的报告我看了,确实是与平常人不同,见解非常的独到,我也非常期望你可以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你应有的水平……” 10月5号,中央签下出征朝鲜的文件,志愿军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当天晚上又再一次召开会议。在会议上,邓华又就出兵朝鲜的兵力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说:“一开始决策说,出兵朝鲜只用两个兵的力量,但是这样着实是太少了,还是要再增加两个兵团的力量才是比较好的,并且还要留下一个部队进行部队的善后工作……” 彭德怀觉得邓华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向上级反映这个情况,上级立马做出回应,给他们增加了两个兵团。 他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林彪会反对黄永胜,自己多少是知道黄永胜的性格以及习性,但深究其中林彪推荐自己的主要原因,自己还是有一点迷糊的。 但与此同时,邓华也是按耐不住的高兴,因为自从解放战争结束之后,他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再次去上战场了。这对于一个曾经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老将军来说,是痛苦难耐的事情,所以知道自己得到这个出征的名额的时候,十分高兴。 在抗美援朝中,彭德怀作为总司令带领着志愿军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数次打退美军的进攻,一次次将他们打退到三八线以南的位置。 邓华作为他的得力干将也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特别是到了战役的后期,彭德怀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回国休养,于是就将总指挥的职位交给了邓华。邓华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即使是他一个人,也将抗美援朝战争指挥得滴水不漏。 毛泽东看到前方战事告捷,连连向周恩来总理夸赞他说:“邓华这小子,我们都没有看错他,也是多亏了林彪第一个起来反对,还向我们提议用邓华,果然是用对了人。” 抗美援朝在彭德怀和邓华的指挥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极高的提升。
书法家黄永胜作品
咸宁市咸安古今名人张红兵,湖北咸宁市咸安区人,曾任原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第58旅政委、第20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54集团军第127师政委、第20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第76集团军政委等职务。2019年12月10日,晋升中将军衔。咸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和李自成墓。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下:咸安区——何功伟烈士故居、阳湖文化名人旧址、钱亦石故居、刘家桥民居、咸安古桥、沈鸿宾故居、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庙山遗址、孙郭胡城址。咸安区,隶属于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临阳新,南极崇阳,西界赤壁,北交江夏,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鱼毗邻。区政府驻地永安街道。截至2004年,咸安区国土面积1501平方公里,总人口547408人。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咸属鄂州江夏县。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年),割江夏县南境金城、丰乐、宣化三乡置永安镇,直属鄂州。此为咸宁建置之始。永安,意即永远安宁。咸宁有哪些景点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王氏宗祠、黄龙山、咸安笔峰塔等。九宫山九宫山开山道祖、御制道派创始人张道清。张道清(1136—1207),字得一,号三峰,故居湖北京山罗店镇长森湾。姓黄的有多少古代名人。1、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北宋景_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2、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3、姓黄的古代名人有黄歇、黄霸、黄香、黄凤麟等。四位黄性古代名人介绍:黄歇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4、姓黄的历史名人有:黄歇、黄忠、黄巢、黄庭坚、黄道婆等等。5、姓黄的历史名人分别有黄石公、黄公望、黄筌、黄宗羲、黄中庸、黄香。黄姓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为嬴姓十四氏之一,是远古时期伯益的后裔,目前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等省份。湖北有什么名人1、余子俊(1428年-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属湖北省荆门市)。明朝名臣。景泰二年(1451年),余子俊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进户部员外郎。2、周鸿_(zhōuhóngyī),1970年10月4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奇酷CEO、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和知名天使投资人。3、湖北宜昌的名人屈原(约公元339年约公元前278年),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开创者,被后世尊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留下《离骚》、《九章》、《天问》等经典作品。4、湖北籍的明星还有很多,像徐帆、袁姗姗、李念、曾黎、吴倩、陈数,等等,不计其数。
黄永胜李作鹏吴法宪哪里人
黄永胜(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原名黄叙全,湖北咸宁人。李作鹏(1914年-2009年1月3日),江西吉安人。吴法宪(1915年-2004年),江西永丰人。
抗美援朝,中央选定黄永胜司令入朝,林彪却提出:我要换一个人上
“美军已经越过了三八线,过了三八线以后过不过鸭绿江?” 这句话,是毛主席在知晓美军攻打朝鲜之后发出的拷问。 毋庸置疑,美帝国主义的野心绝不止于此,朝鲜也不会是他们最后的目标。 所以才有了接下来毛主席的这句名言: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入朝作战前夕,中央决定派一支部队在东北地区进行布防,这支部队担任着守护东北和随时支援朝鲜的重任。 中央最初拟定的部队将领人选是革命老将黄永胜。 可就在此时,林彪却突然对将领人选提出了质疑,还指名让另一个人代替黄永胜。 林彪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在林彪眼里,黄永胜为何不能胜任这个将领的职位呢? 朝鲜战争前夕,为了做好万全的战斗准备。 中央决定派出作战经验丰富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前往东北,充当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出发支援朝鲜。 因为第十三兵团的司令本来就是黄永胜,而且他是一个资历很深的老将,所以中央就决定派他作为将领。 可是就在最终会议即将发布任命的时候,林彪却突然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他觉得黄永胜固然有能力,有本事,但是此次作战事关重大,黄永胜并不是那个满分人选。 临阵换将不仅是兵家大忌,也是对原将领不信任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林彪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呢? 这还得从黄永胜自身说起。 黄永胜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里勤奋好学,表现优异,多次立下过重大功劳。 在秋收起义的时候,黄永胜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国民党下一步的动向。 但此时的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到底是直接果断出击还是等向上级汇报之后再做决定呢? 虽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凡事都需要汇报,可战场上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 百般权衡之下,黄永胜还是决定立刻出击,结果大获全胜,截获了敌军的大批物资。 毛主席在知晓战斗结果以及经过之后,对于黄永生当机立断的决策给予了高度赞扬。 毛主席说道:“打仗就是需要随机应变,千万不可以恪守死板。” 黄永胜的“永胜”二字,也是这时候在毛主席的建议之下得来的。他本名叫黄叙全,永胜二字则代表着永远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后,黄永胜担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团长,还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阻击日军的援军。 1940年他还曾指挥四个连的正规军和民兵击退日军三千人扫荡。 即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7年秋,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的司令员,参与了东北秋季攻势,并取得三战三捷,歼灭国军四十九军。 可以说从以上种种表现来看,黄永胜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 但作战向来都是一个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过程,各个岗位战友之间只有互相信任,彼此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林彪撤换黄永胜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那就是曾经让林彪非常失望的,由黄永胜参与的辑安之战。 当时的林彪志在必得的要让东北野战军彻底吃下陈诚的第84师,林彪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非常看好的黄永胜。可林彪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黄永胜在我军优势大于对方的情况下,把这场碾压局变成了击溃战,敌人成功从我军包围之下逃了出去。 在林彪看来,或许黄永胜缺少那么一点谋略和大将风度。 黄永胜还有一个让人广为诟病的事件就是1946年的承德保卫战。 当时的热辽纵队主力配合杨得志等人打击敌人,先后在平泉,桲罗树展开了战斗,成功阻止了国民党部队的进一步推进。 当时的黄永胜恰好是热辽纵队27旅的领导,可他自己却没有亲自参加指挥战斗,而是让丁盛带队伍应战,自己则退到了赤峰。 黄永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热河前线指挥官兵们的极大不满,所以军队内对于黄永胜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黄永胜的作战能力确实没问题,可是统筹协调部队成员,力求精诚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实力方面,黄永胜确实有待改进。 可见林彪提议换掉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邓华之所以能够成为率先入朝作战部队的指挥将领,主要是因为林彪的大力推荐和罗荣恒的鼎力相助。 本来林彪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还有所顾虑,但是关键时刻罗荣恒却投出了赞成票。 他曾是四野的政委,在队伍里名声很好,威望很高。他既然都支持了撤换黄永胜的决定,那么邓华顶替黄永胜一事很快就得到了通过。 都说出身决定人的很多方面,邓华就是一个在开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高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正面例子。 还在读中学的邓华就已经有了家国情怀,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爱国运动,思想上也一直坚定地信奉共产主义。 “青年人应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从1927年加入共产党之后,邓华先后参加过湘南起义,到过井冈山,还参加过长征和多次反围剿活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邓华以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后来,还和宋时轮一起为开辟冀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邓华远赴东北地区,相继担任过沈阳市卫戍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众多职务。 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是林彪,罗荣桓非常得力的战将。 英雄惜英雄,邓华的军事敏锐度和判断力,有时候甚至连林彪都甘拜下风 。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面临着攻克锦州、榆关、唐山等诸多难题。 在中央指示下,东北解放军于9月份正式发起了辽沈战役。 我军先是拿下了锦州至唐山段,紧接着又攻下了兴城、锦北,彼时的锦州已经是一个“孤家寡人”了。 虽说除掉了锦州的左邻右舍,但是锦州内部至少有国民党部队10余万人。 再加上坚固的防御工事,要想一举拿下锦州并非易事,而且还要提防赶来的援军。 林彪面对这种棘手情况,最初制定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攻打援军(大概7个纵队的兵力)。 再分派出另一股力量全力攻打锦州(大概4个纵队兵力),这样的排兵布阵也可以理解为阻援为主,攻锦为辅。 但当时身为第7纵队司令员的邓华,却和林彪有着完全不同的战略意见。 他觉得应该派出大量兵力,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全力夺下锦州(至少6个纵队) 。 邓华之所以敢大胆提出此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觉得如果可以率先拿下锦州,那么依靠锦州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去对付援军轻而易举。 可如果把战略重点放在阻拦援军身上,那么一旦锦州迟迟拿不下,很可能把已经形成的逐个击破的有利局面毁掉。 林彪当时在听到邓华的建议以后并没有做声,没有人知道他最后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会采纳邓华的建议。 战役正式打响之后,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了锦州,整个东北终于获得了解放,迎来了光明。 其实林彪在战斗开始前还在犹豫不决,后来还是中央给他下达了命令,必须集中主要兵力攻打锦州,切不可本末倒置。 虽然事实证明邓华的战略想法是正确的,但是林彪并没有一丝不悦,反而从心底敬佩起他的战略智慧。 想必,这也是林彪愿意推举邓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在入朝作战之前,邓华曾主动找林彪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十分详细地描述了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的作战风格和指挥技巧。 很显然,邓华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课。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话过后林彪更加坚定了推荐邓华的决心。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此次情况非常危急啊,你需要带领十三兵团随时准备赴朝作战,一定要拼尽全力,不能丢四野的人,更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邓华自然知道这个任命的重量,也知道党中央是信任他,才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 随后,邓华就用一声掷地有声的“是”和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予了林彪肯定的回应。 而实际上,邓华有着统揽全局的魄力,也有和战友领导融洽相处、默契配合的能力,他就像是个完美无缺的五边形战士。 赴朝作战,舍他其谁呢? 在被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不久后,邓华就向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朝鲜战局的分析和看法。 “因为朝鲜战线在南侧方面较为绵长,所以美军很有可能会利用自己在海军、空军方面的优势在东、西海岸展开作战。” 朝鲜人民军的海军力量和美军相比就像是蚂蚁和大象,更何况朝鲜三面环海,这更给朝鲜人民军的防守抵御增加了不少难度。 毛主席在看过这份局势分析报告之后,十分赞同,在接见邓华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这一问题。 他叮嘱邓华,我们现在是要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仗,和美军硬碰硬不是对手,所以我们一定要挑它的弱点进行攻击。 邓华的想法和主席不谋而合,他紧接着也补充了很多。 美军有备而来而且装备精良,如果从正面强行突破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是美军也不是没有弱点的,被切断联络就是他们的致命伤,因为这样一来美军的现代化设备就无法奏效,无法进行协同作战了。 而志愿军从多年游击战当中积攒到的经验,就是擅长穿插、渗透,切割。 只要志愿军掐断美军的优势并顺势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获胜的希望将会非常大。 在听完了邓华一席话后,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邓华已经把自己想要在朝鲜战争上应用的战略思想完全参透了,看来他为了这场战役真的用心良苦。 因为邓华战前已经对美军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知道美军狂妄自大,于是便利用他们这一心理,多次出其不意痛击美军,一连取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 邓华的表现让彭老总非常满意,同时也为后来彭老总回国治病把总司令职务交给他代理埋下了伏笔。 1951年7月,第一次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邓华作为志愿军代表出席谈判。 中朝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可是美韩方面却得寸进尺。 竟然要求让出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补偿,简直是荒唐至极。 谈判陷入了僵局,邓华作为谈判代表很快就对敌我双方控制区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就地停战。 这一方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比较公平的,而且也得到了我国领导人和美韩方面的同意。 但是美军还在协议里补充了一条,那就是一个月之内不签字,双方需要以最后的实际控制范围作为分界线。 可见美韩方面并不甘心就此停战,还存有一丝幻想,想要再来一场逆袭。 其实早在之前,志愿军就已经定下了要在9月份的时候发动反攻。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要拿下三八线以北的敌军控制区。 但如今在停战谈判开始的背景下发动战役并不是最好的时机,不如以逸待劳,等待敌军主动进攻,到时再来个漂亮的反杀。 于是邓华立即把自己的建议向彭老总和毛主席做了汇报,经过商榷之后,他的建议被予以采纳。 结果正如邓华所预料的那样,敌军在9月份发起了“秋季攻势。” 志愿军则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反击,最终取得了歼敌79000人的巨大胜利,邓华再一次用他超凡的战略智慧为志愿军赢得了先机。 1952年10月14日,作为志愿军代理司令员的邓华,指挥展开了朝鲜战场中惨烈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志愿军4万余名战士,面对联合国军6万多人以及3000多架飞机、300多门大炮和170多辆坦克,坚持抵抗了长达43天。 在上甘岭这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相互拉锯撕扯,反复争夺阵地多达59次。 而这块土地也遭受到了5000多枚炸弹和将近200万炮弹的残酷洗礼,放眼望去土地尽成了焦黑色,山坡厚度甚至都明眼可见的削减了。 战争虽然惨烈,但面对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巨大悬殊,志愿军还是成功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坚守防御战取胜的典型案例 。 时间来到1953年6月,此时的朝鲜战争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 美军面对着国内外诸多压力已经不打算再苦苦挣扎,停战谈判也很快提上了日程。 可就在即将签署最后停战协议的时候,又陡生变故。 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坚决不肯在停战书上签字,还扣下了朝鲜人民军大量俘虏。 面对李承晚的垂死挣扎,志愿军的应对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把他打服,把他打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3年7月13日,金城反击战正式爆发,邓华担任这场战斗的总指挥。 志愿军用1900多吨炮弹打开了金城的大门,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把战线成功向南推进了160多平方千米。 这场战争浇灭了李承晚的最后一丝希望,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乖乖接受现实。 停战协议最终于7月27日得以签署,而金城战役则是促进停战协议签署的一针强大推剂。 除了在朝鲜战场上的丰功伟绩以外,邓华在抗美援朝过程当中还有一件令人佩服的事。 1951年春天,在陈赓和宋时轮相继入朝以后,考虑到这二人都比自己更有威望、资历更深,于是邓华主动退位让贤。 让陈赓和宋时轮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副司令,而自己则担任第三副司令。 彭老总在收到邓华的请求后深思熟虑,最后觉得还是要保留邓华的职位,于是果断拒绝了。 后来邓华又再一次向毛主席提出让位的想法,结果还是同样被驳回了。 在毛主席和彭老总眼里,邓华是一个心思细腻、有眼光有谋略的称职的将领。 他们对于邓华的能力和水平都非常认可,自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退位。 参加朝鲜战争时的邓华才43岁,正是挥斥方遒,大有作为的好年纪。 而邓华也确实没有辜负党中央对他的期望,在朝鲜战场上带领志愿军百万雄狮力扛劲敌、无所畏惧,书写出了中国军队和新中国的别样风采。 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邓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前他临危受命,承载着毛主席、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殷切期许,带着莫大的压力迈上了朝鲜战场。 在战争中他敏锐机警、详略得当,凭借着超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佳绩。 打出了属于新中国的坚毅和风骨,是这场“立国之战”的大功臣之一。 选择邓华做将领,明智之举。开国上将,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