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大战黄维兵团,为何战后却是零缴获、零俘虏、零歼敌?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三大总决战之一,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是我军参战的两大主力部队。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之战,是淮海战役重头戏之一,华野在此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此战结束后,华野为何却是零缴获、零俘虏、零歼敌?并非是华野战绩不佳,而是华野领导层高风亮节,主动把功劳让给了中野参战部队。一、双堆集之战前奏1948年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重镇宿县。由于宿县处在徐州与蚌阜之间的咽喉要道,不容有失,国军立即组织重兵,企图重夺宿县打通徐蚌路。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星夜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10万人,李延年、刘汝明两路人马受到极大震慑,拖延不前。12兵团司令官黄维,自恃人马众多,全兵团多达12万人,还一水的全部美械装备,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也在其中,解放军吃不下他这样的硬核桃,继续挺进,逐渐与李延年、刘汝明两部拉开距离,形成孤军深入之势。二、双堆集之战第一回合:中野出击淮海战役总前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抓住战机围歼黄维兵团。中野最初承担了此次作战任务。中野4纵,在南坪集设立阻击阵地,迎头挡住黄维兵团去路,一方面切断黄维兵团与徐州联系通道,一方面为中野其他纵队部署展开争取时间。1948年11月23日至24日,黄维兵团强渡浍河,一头冲入了中野预设的埋伏阵地。中野派出7个纵队全线出击,在黄维兵团周围迅速展开。黄维察觉到局面危险,企图杀出重围,向李延年兵团靠拢,中野岂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于11月25日晨,将黄维兵团牢牢包围在宿县南双堆集地区。黄维一看情势凶险,先组织兵力几度突围,均被击退,无奈就地组织防御,依托双堆集周围的几个村庄,修筑众多地堡,开挖纵横交错的战壕,企图固守待援。中原野战军针锋相对,也在双堆集外围设立地堡和战壕构成的阻击阵地。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布《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中野各个纵队全线出击,试图全歼黄维兵团。但因为中原野战军在前期挺进大别山作战过程中,部队实力损失较大,重武器极度匮乏,黄维方面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装备精良,拼死反抗,战局一时陷入胶着状态。三、双堆集之战第二回合:华野参战战斗持续到12月13日,中原野战军已经把黄维兵团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但黄维依旧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如果战事继续拖延下去,周边国军援军步步逼近,可能导致战局复杂化。总前委当机立断,调集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加入双堆集作战。华野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当时我军中数一数二,有了华野这支生力军部队加入,黄维再也支撑不下去,最终全线崩溃,遭到彻底围歼。双堆集之战,我军12兵团司令官黄维以下官兵4.6万余人,毙伤敌4.6万余人,起义5000余人,投诚3000人,缴获各种火炮80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可谓一个收获满满的大胜仗。华野首长粟裕考虑到中野本来就实力不足,装备欠缺,临行前,特意嘱咐陈士榘,打完仗后,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颗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不仅如此,在战后的总结陈述中,华野居然没有把这场战役的歼敌数统计在内。这才留下了华野让功的一段美谈。华野与中野的这段佳话,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团结协作、大局为重的优良作风,令后世钦佩不已。
如果把华野四大天王组成一个兵团是不是全军最强?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是我军综合实力及战绩最为突出的两支战区级部队,东野的1纵、2纵、3纵和6纵都是其王牌纵队;而华野虽然野战军总兵力不及东野,但主力部队中同样有“四大天王”之说,包含了4支战斗力最强的纵队,分别是哪些队伍呢?纵队司令员都是谁?我们来了解一下。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实力最强的4支纵队,通常被认为是第一、第四、第六和第九纵队,即著名的“叶王陶”三个纵队,加上山东的许世友纵队。“纵队”就是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之后的军一级部队,四支王牌部队后来分别改称为解放军第20军、第23军、第24军和第27军。华野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1955年开国上将。一纵是老部队,堪称全能纵队:迂回、穿插、攻坚,样样不落,论综合实力跟其番号一样,可以说是华野各纵队的老大。华野一纵在宿北战役全歼敌整编69师,敌师长戴之奇自杀;1947年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一纵立下头功;48年淮海战役早期歼灭陈章63军,都显示出极强的作战能力。在重大战役中,一纵都承担重要任务,是华野的主心骨。华野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1955年开国中将。第四和第六纵队也是昔日新四军的老底子,和一纵并称三兄弟。鲁南战役华野歼敌超过5万人,立下头功的是主力第四纵队。四纵参加了华东野战军的历次大战役,尤其在渡江战役时(已改为23军),军长陶勇果断命令炮兵部队炮轰挑衅我军的英国军舰,一直将对方打到挂白旗搁浅江中,创造了解放军首次捍卫领土击败帝国主义军队的纪录,大大提振了军队和民族信心。华野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1955年开国中将。六纵最突出的战绩是1947年孟良崮战役,该部是歼灭敌王牌张灵甫74师的我军主要力量。而在之前的涟水之战中,张灵甫曾是王必成和六纵的“苦主”,能够卧薪尝胆不到一年就成功复仇国民党王牌军,可见这支部队的韧性和战斗力。而在著名的48年豫东战役中,六纵擒下敌兵团司令区寿年,此战役华野以少胜多创造了经典战例。华野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1955年开国上将。华野九纵是1948年我军攻坚济南城的主力部队,论绝对实力在华野仅略逊于一纵,攻坚能力则少有军级部队能够与之相比。跟上述3支部队有所区别,九纵长期在山东作战,最早是地方部队组成,却成长迅速成了强悍之师。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有重要贡献;而碾庄战役第一阶段打黄百韬兵团表现神勇,破开了僵局;49年更是第一个打过长江
让华野损失很大的碾庄战役两位军长成功突围,后来结局如何?
黄伯涛是国军中为数不多的,能得到蒋介石信任的杂牌将领!虽非黄埔弟子、浙江人(其本人是广东人)、第一军(首任军长是蒋介石)出身,但作战勇敢,执行上级意图坚决,是杂牌将军中出任兵团司令官的第一人!在淮海战役中,一个杂牌将领能统率5个军,可见受蒋重用的程度!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部5个军大约10万人在碾庄被华野包围,其中大部分被解放军歼灭或俘虏。黄百韬兵团5个军长分别是:第25军军长陈士章,第44军军长王泽浚,第63军军长陈章,第64军军长刘镇湘,第100军军长周志道。淮海战役里,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长中,第25军军长陈士章和第100军军长周志道跑出了解放军的包围。第44军军长王泽浚和第64军军长刘镇湘被俘虏,第63军军长陈章在窑湾镇渡河时被乱枪射死。25军是黄百韬的老底子,淮海战役被解放军歼灭,军长陈士章化妆成农民跑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后来,他又奉蒋介石的命令重新组建了25军,在福建战役中再次被解放军消灭。这次陈士章没有逃跑成功,被解放军抓到,直到1975年特赦,他去了美国投奔亲友过自己的晚年生活。淮海战役中,第100军军长周志道也跑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逃到了台湾,任国民党中将参议,一直到1985年去世。宁愿战死,绝不投降的第七兵团,虽为杂牌军,战斗力强悍,平原地区,四面合围的前提了,坚持那么久的时间,比城市防御战坚持的时间还久,三野在兵力占优的前提下,仍然付出了极大代价,63.64都是粤军,调入淮海,归黄兵团指挥,信仰不同,但是作为军人,他们是有血性的。
他被华野俘虏,与父母失散,40多年后,因出演粟裕,全家团聚
在拍摄 历史 题材影视剧时,为了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一些著名 历史 人物的外貌、神情,需要容貌相似或经过化妆达到形似的演员,这种演员就叫特型演员。 在所有特型演员中,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的人生经历可能是最戏剧性,最传奇的。 谢伟才曾两度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俘虏,与家人失散; 40多年后,他因出演粟裕而与家人团聚。 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伟才,1941年出生,他的父亲谢德贵是国军少校军官。 1948年11月,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真正意义上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 蒋介石投入了80万大军,解放军参加战斗的将士也有60万之众,一战定乾坤,谁能赢下这场决战,谁就能决定中原鹿死谁手,甚至影响整个解放战争的形势。 此役,国军被解放军歼灭、毙伤、俘虏55万人。 从此,解放战争形势被彻底逆转,蒋介石王朝垮台只是时间问题。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兵败如山倒,土崩瓦解。 谢德贵也开始逃亡之路。 逃亡途中,谢伟才不幸与家人失散了。 当时,谢伟才才7岁,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一个成年人尚且朝不保夕,更何况是一个小孩。 幸亏,谢伟才在逃亡途中被解放军俘虏了,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解放军非常优待俘虏,谢伟才虽然年纪小,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衣食无忧。 可谢伟才毕竟太小了,他想自己的家人了。 于是,他对解放军说自己外婆家在距离南京非常近的句容县。 解放军看谢伟才太想念自己的亲人,就将他托付给另一个将释放的国军俘虏,带他去找家人。 谁曾想,这个俘虏走到半路就抛弃了谢伟才。 谢伟才只好一路乞讨,来到了南京。 此时的南京乱成一团麻,谢伟才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家人。 不得已,他去找一个警察寻求帮助。 南京聚集了一大批国军逃难军官家属,权贵子弟遍地,别说谢伟才的父亲只是一个少校,哪怕是少将,警察也不太搭理。 这个警察对谢伟才态度非常恶劣,动手动脚。 谢伟才气不过劲,随口怒骂道:“国军还不如共军对我好!” 警察一听这话,眼睛一亮,正愁没有立功机会,想不到就送上门来了。 警察随即以谢伟才将其关押起来,邀功请赏。 在监狱中,谢伟才幸亏得到一个地下党员的照顾,才活了下来。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 国军再度仓皇出逃,南京解放前夕,谢伟才稀里糊涂地被国军胁迫逃至浙江义乌。 结果,这支溃兵遭遇解放军伏击,全部被俘。 谢伟才再次成为解放军俘虏。 经历之前种种的经历,谢伟才再也不想离开解放军了。 他强烈要求自己就在军营。 解放军看他已经与家人失散,无家可归,便留下了他。 很快,谢伟才就在解放军军营里安顿下来。 后来,大家看谢伟才聪明伶俐,很有表演天赋,就推荐他去文工团。 5月6日,谢伟才经过测试合格,成为第二野战军12军 (军长王近山) 文工团一个文艺兵。 在文工团,谢伟才的表演天赋得到了一个发挥的舞台。 他饰演的孤儿形象感染力非常强,演出后经常让台下观众产生共鸣,反响热烈。 谢伟才因为表现优异,被提拔到了京剧团,饰演一些童子角色。 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12军改编为志愿军第12军,在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率领下,奉命奔赴朝鲜参战。 谢伟才也随部队抵达朝鲜战场。 谢伟才抵达前线后,认真演出,鼓舞士气,演出之余他还力所能及地帮志愿军将士洗衣做饭,照顾伤员。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谢伟才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谢伟才一直留在朝鲜,帮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8年2月,周恩来率领代表团,访问朝鲜。 期间,周恩来和代表团观看了志愿军京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秦湘莲》,谢伟才饰演的是秦湘莲的儿子,演出非常成功。 当时,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正好也是代表团成员,他也在主席台上观看了这次表演。 谢伟才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战功赫赫、用兵如神的战神。 此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和粟裕会产生怎样的联系。 1958年,谢伟才随着京剧团回国,不久后,他被调到山东省京剧团。 在山东京剧团,谢伟才开始出演一些现代戏。 谢伟才在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饰演的侦察兵金大勇,技惊四座,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不久,谢伟才又调到了山东省话剧团,开始从事话剧表演。 由于谢伟才国军军官的特殊身份,他一直没有独当一面,担任主角的机会,出演的都是一些配角。 可谢伟才却没有抱怨,再小的配角,他都竭尽全力,用心演绎。 多年的沉淀,让他的演技更上一层楼。 198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系列电影。 制片厂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特型演员,当时谢伟才也被拍了照片。 6月,谢伟才接到了一封电报,让他去北京八一厂试镜。 谢伟才接到通知后,非常兴奋,马上奔赴北京。 到达八一厂后,他知道自己将成为粟裕的特型演员候选人之一。 第一次试戏,谢伟才经化妆师的定妆,基本做到了与粟裕形似。 化妆师都忍不住称赞道:“像,你的条件充分,是比较像的。” 可谢伟才只做到了形似,而没有做到神似,他太紧张了,根本没有一点粟裕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反而只像个老兵,顶多算个团长。 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谢伟才非常沮丧,一下子就泄了气。 导演虞石束鼓励他道:“你像,很会演,但气质不够,你要多看书,看资料,丰富自己,回去等通知吧。” 回到山东后,谢伟才马上找来《粟裕将军的战争回忆录》、《名将粟裕》等等很多关于粟裕的 历史 书籍和回忆录。 他通宵达旦地认真苦读,真正去了解粟裕,感受粟裕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军神,认真揣摩粟裕的种种生活细节。 很快,谢伟才接到第二次试戏的通知。 这一次,谢伟才没有浪费机会,直接被导演确认为粟裕的特型演员! 在谢伟才之前,关于粟裕的影视剧非常少,谢伟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粟裕特型演员。 可他此时已经年近半百,而粟裕在指挥淮海战役时才41岁,谢伟才大了近十岁。 这是特型演员的一个巨大障碍。 谢伟才能演好吗? 谢伟才没有懈怠,他又搜集了粟裕很多照片、资料,到各大纪念馆回顾粟裕指挥过的战斗,甚至他曾亲自拜访粟裕的夫人楚青,请教粟裕的生活细节。 台下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谢伟才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1991年,《大决战》上映,谢伟才凭借出色的演绎,栩栩如生地将粟裕搬上了荧屏。 杨尚昆在看完《大决战》影片首映后,对谢伟才夸赞道:“你这个粟裕演得好。” 粟裕的老部下、曾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的著名导演丁峤也称赞道:“我是粟裕的部下,我了解他,你像,你演出了他的风采。” 后来,谢伟才在拜访楚青时,楚青也称赞他演得好,演得像! 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粟裕战友、亲人都对谢伟才赞不绝口。 这无疑是对谢伟才最大的肯定。 《大决战》上映后,谢伟才一夜成名,成为扮演粟裕的不二人选。 此后谢伟才又相继在《豫东之战》、《七战七捷》、《英雄孟良崮》等诸多经典电影中扮演粟裕。 谢伟才凭借精湛的演技,炉火纯青的演绎,多次荣获全军二等奖,“飞天奖”一等奖等奖项,并被解放军总政授予“艺术贡献奖”荣誉称号。 因为出演粟裕,跑了几十年龙套的谢伟才声名大噪,收获了很多荣誉和掌声。 可最让他感激的还是重获亲情。 原来,1991年,《大决战》上映后,引发全民观看热潮。 一个叫谢伟兴的技术员在看完谢伟才演的粟裕后,总感觉谢伟才似曾相识,再一看电影演员表,谢伟才和谢伟兴只有一字之差。 原来,谢伟兴正是谢伟才的弟弟。 当初谢伟才和父母失散后,谢德贵一家机缘巧合定居到了上海。 可谢德贵夫妻一直没有忘记失散多年的长子,每次逢年过节,都会多摆上一个碗、一双筷子,留给谢伟才。 谢伟才母亲临终前都嘱咐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找回谢伟才。 而谢伟才与家人失散后,也一直惦记自己的亲人,盼望着与家人团聚。 因此,他给女儿取名为谢逢,意思是希望自己一家能与家人重逢。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或许是天公作美。 当谢伟兴看完《大决战》后,认出谢伟才是自己的哥哥。 谢伟兴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与谢伟才取得联系。 两人一沟通,就已经确认了身份。 1991年9月22日,这天是中秋节,谢伟兴带着6个弟弟妹妹,来到了谢伟才家中,兄弟8人时隔43年终于团聚了。 谢伟才不禁感叹道: 谢伟才这样的特殊的经历,放眼全世界都凤毛麟角,也难怪他会如此感叹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谢伟才更加珍惜饰演粟裕的机会,也更加认真地演好粟裕。 谢伟才凭借荧幕上精彩演绎,被观众誉为“最好的粟裕”,“活粟裕”。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映入他们眼帘的粟裕形象,往往就是谢伟才的表演。 我们可以不信命,但有的时候不得不信缘。 这就是谢伟才和粟裕的最特别的缘分! 可惜,粟裕于1984年2月5日,不幸病逝,谢伟才一直没有机会与粟裕联系、交流; 2020年5月28日,谢伟才不幸病逝,最好的粟裕特型演员就此落幕。
毛主席认为华野战力强于东野,林彪逊于粟裕,这是真的吗?
军事辩证法是我军军事院校或者军事指挥人员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正确宣传军史的根基。 然而所谓的军事专家却根据一封电文,做出了解放战争第一年,毛主席认为华野战力强于东野,林彪逊于粟裕,这究竟是否是事实呢? 首先来看一看引用的电文? 通过军科版《毛主席军事文集》第四卷 记载 毛主席致电林(彪)高(岗)东北作战部署及关内战局 的确有军史专家所引用的两点证据: 首先是电文中 :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军队。在全国各区中, 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 山东为第一位 ) 省略号 其次电文中 : 关内方面,我 苏鲁军 负担最大 ,在他们面前集中了三十二个整编师85个旅…… 其一,在解放战争第一年歼敌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7.5万人,华东野战军歼敌高达43.4万人;但是东北民主联军兵力高达40余万人,华东野战军27万余人; 其二,毛主席电文中 关内方面,我 苏鲁军 负担最大…… , 其给予说明苏鲁军就是华东野战军; 基于上述论证给出了解放战争第一年,做出了解放战争第一年,毛主席认为华野战力强于东野,林彪逊于粟裕! 首先毛主席电文中的 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 山东为第一位 )来看是真实的,但根据我军军事大百科 军力表示兵力、而战力表示战斗力 。这是两个不同的军事术语。 毛主席做出军力论东北民主联军已 占第二位、山东为第一位,这是正确的, 因为彼时东北民主联军军力(兵力) 40余万人 ,而山东(华东)军力(兵力) 近60万人 (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 其次苏鲁军并非仅仅指华东野战军 ,根据中共中央文选编写的毛主席年谱记载苏鲁军指当时在 山东、苏北、苏中作战的华东人民解放军 。 最后看歼敌数量 :根据军史解放战争第一年战绩公报-第二号公报记载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7.5万人,华东战区歼敌43.3万人是正确的, 但华东战区歼敌43.3万人是指的我华东军力的战力,包括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并非仅仅指华东野战军 。 另外歼敌数量仅仅是绝对数值,并不能通过歼敌数字来对比不同战区战绩,军事辩证法中对不同的战场有明确区分,战场条件、环境、人民群众、敌人军力构成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战略态势及作战战略等。 综上所述 :解放战争第一年,毛主席为何认为华野战力强于东野?林彪逊于粟裕这是不成立的,存在片面性, 军史还是结合军史辩证法客观真实,以史为据去传播 !
徐清华野钓鲤鱼配方
原材料:黑芝麻、冰片糖、花生米,物品比例为3:5:10,即黑芝麻3两、冰片糖5两,花生米1斤,饵料比重按你实际钓况可增可减,冰片糖的比例可以稍微少一些,但会改变饵料的溶解速度和软硬状态。制作方法:1、将黑芝麻压碎,花生米文火炒香去磨成粉状待用。2、把冰片糖放入锅内,1斤糖加2两水的比例,将冰片糖慢火熬制到全部融化为止。3、将花生粉、压碎的黑芝麻加入糖中,慢慢搅拌均匀逐渐成团状,切记不可再加水。4、饵料制作完成!!饵料特点:这款饵料不分季节和地域,具有硬、香、甜的特点,即便小鱼发现鱼饵,却因为无法下口而望尘莫及,具有很好防范小鱼的作用。饵料的使用:抛竿:这款钓鲤鱼饵料大都用于抛竿底钓,将饵料揉成鸡蛋大小,装在爆炸钩上,8个钩子要全部埋入饵料中;若钓小鲤鱼,可搓8粒手指大小的饵料分别挂到钩子上。这款饵料沉入水中后大概120分钟全部溶解,因此每隔2个小时要换新饵,一般来说,只要鲤鱼在饵料的30米半径范围中都会游过来吃食。手竿:用手竿钓时,只要在饵料中加点水调软一些即可,调软后鲤鱼、鳙鱼、草鱼都能钓上。这就是钓大鲤鱼的必杀饵料。
毛泽东要换帅,听到粟裕的计划眼睛发光,说: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1948年1月下旬,刚刚打完沙土集战役的粟裕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由粟裕率领渡过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浙赣边,使国民党军防不胜防,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中央军委的命令中指示: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 这个计划是一个 神来之笔 ,如果成功,那么就如同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闹腾一样,将蒋介石的后方闹得天翻地覆。 粟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他能看出中央军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全面战略进攻。 但是粟裕担心奇兵南下的战略行动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是这样,不仅对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战局不利,而且对于解放战争的全局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不过粟裕还是先决定执行中央的命令。粟裕把3个纵队带到濮阳地区进行整训,厉兵秣马,同时以多种手段对敌人进行侦察,向长江沿岸地区派出先遣小分队积极渡江的准备工作。 虽然粟裕在准备着率军南下,但是在这一期间,他一直在反复思考到底南下不南下。 挥师南下,3个纵队10万大军,渡江以后完全没有了后方,粮、弹、伤病员都无从着落,在敌人的心脏作战,势必遭到疯狂的围追堵截。无后方作战,粟裕曾经切身体会过,那种百般苦楚,令粟裕刻骨铭心。 粟裕认为,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之后,可以调动江北的部分国民党军队回防。但是估计调动不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整编第五军、整编11师、整编48师和第七军。整编第五军、整编11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均是半机械化部队,蒋介石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去打游击战的。而对桂系的第七军和整编48师,蒋介石也不会将他们给放回去的。所以,他们能调动的也不会是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力部队。 当时的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共10个主力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及地方武装,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 如果南下,却不能调动敌人的四个主力部队,那么中原战场的局势将变得不容乐观。 想来想去,粟裕还是决定不南下。如何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见,却成了粟裕头疼的问题。他并不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党内和军内,他一向以敢于直陈己见、善于独立思考著称。他犹豫的是,自己的考虑是不是只从中原战场一地出发,没有中央统全局、运筹帷幄的远见,因而会干扰中央决策,造成不应有的麻烦? 粟裕一直在犹豫着,这一犹豫,就犹豫到了4月。 不过他最后还是定下决心:向中央直言,取消3个纵队渡江南下的行动。 4月18日,他致电中央军委,明确表示南下不如就地歼敌。 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后十分重视。第二日,召回了陈毅和粟裕当面汇报。 粟裕他们到的这一天,毛泽东一听粟裕来了,立马放下手中的笔,走出房门,到庭院去迎接。毛泽东这一举动,让大家非常的意外,因为毛泽东自担任党的领袖以来, 从未出门迎送党内同志 。即使周恩来等人来商量工作,他也只是从座位上站起来,从未出过门,但是今天他却出门迎接了粟裕这位爱将。 毛泽东先开口了:“ 粟裕同志,你还记得吗?我们分别已经整整17年了 。” “17年前在天子洞我几乎天天要向您学习带兵打仗的道理。”粟裕有些局促不安地说道。 “那么说,我是老师喽!”毛泽东高兴地说。 “ 您当然是老师。 ” 这时候周恩来走到大家身旁说:“请主席带领大家到屋里来谈吧。”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很多,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5位中央书记,还有李先念和薄一波等人。 粟裕详细说明了不能南下的理由,与会的同志们则认真地听着,也在本上记录着,有的踱步凝思,有的走到军用地图前,指点比划,进行研究。 毛泽东点了一根烟,狠吸了一口,又踱了几步,转过身来盯着粟裕问道:“你说的打大仗,有多大?” ”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 “甚至更多,你是想把蒋介石450万正规军全部歼灭在长江以北吗?是这样想的吗?毛泽东眼里闪着亮光。 “不。我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构想过一次灭蒋介石50万到60万精锐之师。” 毛泽东赞同地道:“这需要时间,而现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日子相当艰难。” 周恩来对粟裕说道:“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吸引了敌人主力33个旅,为全国各个战场转入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他们本身一直经受着无后方作战的严重困难。大炮都丢了,没有补给,连手榴弹也严重缺乏从战士到刘司令、邓政委都必须自己缝棉衣,粮食自己筹集,伤员自己……所以,我们考虑你如能率领华野一兵团挺进江南,直京、沪,就可能把敌人一部分主力从刘邓周围牵走,改善中原战局。你下江南,确实不会轻易取胜。老实说,能够轻易取胜的地方,我们也不会派你去。” 毛泽东又说道:“如果你感到确有困难或不愿意率一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这话一出口,与会的众人都感到了不解,他们看了看毛泽东,又看向了粟裕。 粟裕有些激动,他下意识地解开了领口,但又冷静了下来,重新扣好了领扣,注视着毛泽东自信地说:“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大战中原的基本条件,就应该争取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如果从中原抽走了10万主力,削弱了坚强的突击力量,我们就会失去更多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推迟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 陈毅这时也坐不住了,他按捺不住地嚷了起来:“另换统帅?换谁?谁去都只有全军覆没的结果,只有裕同志去,还可能保留三五万人,等待救援。” 陈毅的话顿时让会场的气氛紧张起来。的确,南下不只是一个统帅的问题。 毛泽东看了看众人都没有回话,然后让休息10分钟继续开会。 毛泽东第一个离开会议室,很快其他人也紧跟着离开了。 粟裕则没有离开,一直在思考。 过了一会儿一阵脚步声将粟裕拉回了现实中。 毛泽东微笑着走近了粟裕问道:“怎么样?粟裕同志,还坚持放弃南下的意见吗?” 粟裕站直了身子,坚定地回答:“是的。我个人意见还是认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为好。” “好!”毛泽东大声称赞了一声。接着又转身对众人说:“粟裕同志的坚定,进一步促使我们改变战略方针。我认为粟裕同志的意见是可取的。华野一兵团暂时不南下了,先加入中原作战,力争实现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新战略。” 会议之后,毛泽东单独请粟裕吃饭。 第二天,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粟裕的战略设想,然后告诉跟他说 :“粟裕同志,陈毅不回华野了, 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 粟裕感到非常意外,希望可以留下陈毅, 连忙再三请求:“主席,华野没有陈老总不行,我们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您还是让陈老总回华野吧!” 但是毛泽东告诉他说: “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军区、中原局工作。” 粟裕又希望说服陈毅,让他回去工作。 结果陈毅却装糊涂: “我把一切交给党喽,党叫干啥就干啥!” 最后,毛泽东说道: “陈老总人还是要走,中央书记处已经决定了,但还可保留他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中原那边工作也很需要他,他必须马上去,陈毅走后,你就任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吧!” “既然陈毅同志要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为了全局的利益,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好,现在中央采纳你们第一兵团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胜仗的建议。陈毅同志既已离开,粟裕你有把握吗?” “主席,我愿立军令状,一定打好这一仗!” 毛泽东很高兴地笑着说:“好吧,中央等着你们的好消息。回头,朱德同志、陈毅同志到濮阳去进行战前动员,希望给你们加油!” 这样,粟裕实际上挑起了华野的一把手重担。 此后华野所指挥的战役,基本上都是粟裕在负责的。不久之后,华野就取得了开封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