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明朝开国大将奸污北元皇妃,为何被朱元璋剥皮,并斩杀其全族两万?

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有两处错误。其一:蓝玉奸污北元皇妃这件事儿,在史料上却有。但与被朱元璋剥皮填草没有必然直接联系,5年后蓝玉才被杀。对敌人进行侮辱在古代很正常,蓝玉虽然这样做肯定有罪,但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只是对其进行教训而已。希望他有所收敛,但蓝玉不知进退终于导致被杀。其二,也无族灭两万之理。蓝玉家族怎么可能有两万多人?两万多人是因为蓝玉主管军事手下众多。朱元璋为了天下稳固,将蓝玉谋反这件事儿扩大化,对“蓝玉集团”进行平灭,这些人并非家族成员。朱元璋对蓝玉奸污北元后妃非常生气,但对此也没什么觉得了不起的。后妃自尽后,将元主次子送往琉球。本质上说,还是比较袒护蓝玉的。蓝玉被杀是因为越来越不听话,对朱元璋政权造成威胁。《明实录·太祖》和《明史》对此都有记录,“太祖实录”比较完整,是如下记载的: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戊寅即初六,公历1388年8月8日),大将军永昌侯蓝玉遣人,送虏主次子地保奴及后妃公主等至京。地保奴及后妃献金印、金牌,(朱元璋)赐钞二百锭,命有司给第宅廪,饩俾就居京师。既而,有言玉私元主妃事。上怒曰: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元主妃闻之惶惧因自尽,地保奴由是有怨言。上闻之曰:朕初以元世祖君主中国时,有恩及民不可无嗣。尝与儒臣议,欲封地保奴以尽待亡国之礼,彼乃如此,岂可以久居内地!于是,遣至护送往居琉球,仍厚遗资遣之。由此可以看出三点:第一:朱元璋对元世祖一直比较推崇,是五位(西汉刘邦、东汉刘秀、唐太宗、宋太祖)秦汉之后主要祭祀皇帝之一。这点主要是为了使元朝旧臣、对元朝比较怀念的人放心。第二:对于地保奴等人赏赐尚算可以,甚至有加封爵位的意图。但因为地保奴因为后妃被蓝玉侮辱且自尽心声怨恨,为了防止日后有变,这才把他们送到琉球。琉球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冲绳。1388年蓝玉干出这件事儿,1393年蓝玉才被杀,中间蓝玉做了什么?这些才是蓝玉被杀的关键蓝玉虽不敢说反心已现,但权臣面目已然显露。他的问题很多,朱元璋早就想对付他,但他毕竟有用,用他去对付北元。没杀他只是因为时机没到,时机一到干净利落!必杀原因只是:这把“锋利的刀”已经没用了,杀蓝玉的时候几乎所有外战都停止了。朱元璋等说蓝玉准备要击杀、伏击自己,反心已现。其实,也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从各种迹象表明,朱元璋杀蓝玉是早有准备的。蓝玉大规模认干儿子,把亲信在军中布置;经常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由,不听从朱元璋调遣;纵兵毁关入城,毫无法纪;皇帝封其为太傅,蓝玉大怒要太师一职;宴会上对皇帝多有不敬的傲慢等,这些都是大不敬、僭越大罪。为此,朱元璋等所有事情都结束后,才对其展开追杀。蓝玉被杀的时候,与其一党几乎是被一窝端!可见,朱元璋早就做好了准备;一定要注意,杀蓝玉前调回来三位关键人物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初十开始,十二日蓝玉被杀。随着五月初一《逆臣录》颁行,大规模逮捕行动到九月初十结束。也就是,主体行动是二月初十到五月初一,基本对“蓝玉集团”的主干进行捕杀。之后四个月基本就是修修剪剪,借此为名消灭其他人了。“朱元璋实录”内记载这关键信息:二月初一,朱元璋命令宋国公冯胜立刻入京,本部人马在河南、山西、塞外的军队归朱元璋的儿子晋王统领。同时,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立刻回南京。紧随其后,又调长兴侯耿炳文(此人是朱元璋亲信中的亲信)立刻回京。请注意,这些人可基本上都是在初十赶到了京城。这份名单是有玄机的。一方面,怕将领们惧怕而造反;一方面,也是让他们“震慑”蓝玉集团,要知道冯胜、傅友德二人的资历比蓝玉要深;另一方面,就是斩断“与蓝玉关系紧密的常氏家族”。常遇春与蓝玉是姐夫、小舅子的关系,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彪,但1393年时,太子妃已经死了,但常家和蓝家的关系仍在呀。这时,常家的长子常冒已经被朱元璋发配南方病死了,继承常遇春爵位的是次子常升。让常升来,一方面是看着他,一方面是要杀他。最终,常升被朱元璋凌迟。《明史》说常升死于“靖难之变”是不对的,当时的史观是为了照顾皇家脸面(请注意,清朝修的《明史》对朱元璋多有回护,许多问题都替他掩盖了。为何?清朝替换的是晚明的天下,打的是为明朝报仇的旗号,对建国初多有袒护,对明朝末则没有袒护,这很正常)。像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写的《逆臣录》、皇家档案《公侯伯袭封底薄》、《太祖皇帝钦录》三份史料联系起来看:常升是被凌迟而死,家族也被杀或被变为晋王奴仆。综上所述,对于诛杀蓝玉朱元璋早有准备。至于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谋反,只不过是一切都准备好了的“信号”而已。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

蓝玉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政治计划破产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功臣被杀都能用“兔死狗烹”来概括,蓝玉更不属于这种!不作死就不会死蓝玉在大明的地位不用怀疑,至朱元璋起兵早年就从军效力,可以说是常遇春一手带起来的骨干将领。而后跟随傅友德、冯胜、徐达这种一流名将南征北战,每战必做先锋,不仅受到这些名将的认可,更在军中树立了威望。而在捕鱼儿海的一战中,更是立下了创世之功,被朱元璋称作是堪比卫青、李靖,随后便封为凉国公。蓝玉在开国名将尚在的时候还能低调做人,毕竟在军中还是老一辈将军的天下,但随着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去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病亡,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亡,中山王徐达洪武十八年病亡,军中的老资历们死的死,病的病,大明军务虽有冯胜、傅友德这种元老撑场面,但重担已经落到了蓝玉、沐英这一代将领头上。洪武二十年的北伐中,冯胜被朱元璋猜忌随后治罪,因此蓝玉捡了个大将军封号,并获得“总管军事”的大权。随着朱元璋的倚重,蓝玉也日渐骄横起来,蓄养庄奴、广收义子、强占民田、责骂御史,这些都是在触碰朱元璋的底线。在其北伐之时,强奸元室嫔妃致使元妃不堪羞辱的自杀,朱元璋才将其梁国公的欲封之号改为了凉国公,朱元璋的这个行为意在敲打一下蓝玉,毕竟年轻气盛的蓝玉还是大明的人才,多加敲打应该会有所收敛,但事实上蓝玉并没有迷途知返。喜峰关前,蓝玉再次干了一件浑事,面对守关官吏的“怠慢”,蓝玉直接攻打了进去,这件事往轻了说是蓝玉脾气不好,往重了说完全可以认为蓝玉是造反的行为。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明太祖实录》傅友德是洪武二十四年获封的太子太师,冯胜是洪武二十五年获封的太子太师,而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的时候却口出狂言,对于这个太傅的封号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功劳应在傅友德和冯胜之上,理应获得同样的太师封号。按理说这种牢骚自己给亲信唠叨两句就完了,但此言却被记载下来,也确实是作死。“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u2026u2026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明史》其实我比较赞同《明史》中对于蓝玉惹祸上身的看法,一个国家从建立走向正轨的时候,法制是越来越完善和严苛的,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强烈要求官员守法的皇帝,蓝玉做的一些事不但破坏了法制,而且给国家实行法制推广树立了不良标杆,即使蓝玉才能再高,也不应该藐视君王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道路上,明则保身,夹着尾巴做人才是普遍的行为,而蓝玉算是顶风作案,不断挑战君王的底线,实属自取灭亡。朱元璋的政治规划朱标应该是朱元璋坚定不移的继承人,朱元璋也为朱标请了最好的老师宋濂加以教导。朱元璋在外征战时,令朱标监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样的监国体系里,明摆着就是培养储君;二十多岁的朱标就被朱元璋下令“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而朱标不仅有治政之才,更是一位仁君,特别是与其父亲对比之下,宽仁忠厚就成了朱标的代名词,其主张推行的“宽通平易之政”也在文武群臣中赢得好评,储君仁明,群臣臣服,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着。“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祀灶文》朱元璋最后要做的就是给朱标留下一批将才,一是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二则是按照朱元璋自撰的《祀灶文》来看,还有迁都关中的意图,这个关中也就是长安了,毕竟朱元璋是个汉唐迷。迁都关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来守住国门了,那么洪武后期与朱标关系甚好的蓝玉就成了首选。蓝玉有能力驱除鞑虏千百里,就有能力以关中为根基继续北伐,当然也有能力防御北京的燕王,这就是后话了。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算是全盘破产,朱标死后留下庸弱的皇孙幼朱允文,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再留下这一套武人集团的班底了。理由很简单,朱标能镇的住蓝玉,朱允文恐怕就难镇住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再追求开疆扩土,只求孙子能够平稳接班,所以这个政治计划的破产才是蓝玉必死的原因。蓝玉案的始末既然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蓝玉案就必须制定一条合理的逻辑来达到预订效果。作案动机第一个动机就是前面所说的“不乐居宋、颖两公下”。当所有人都在避祸的时候,蓝玉却逆流而上的暴露野心,傅友德和冯胜是何等人物,开国六公爵中,傅友德被朱元璋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冯胜则被赞为“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蓝玉功劳是大,但论资历和对大明的贡献,叫板两位元老尚且不够,这里只能说明蓝玉对于朱元璋给的封赏并不满意,这也就是狼子野心的象征,那么当皇帝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么你只有反了。第二个动机就是记录在《逆臣录》里蓝玉说的那句“上疑我矣”,因为蓝玉的嚣张跋扈,朱元璋多次否定了蓝玉的提议,因此蓝玉心里觉得朱元璋对其产生了疑心,毕竟朱元璋杀过诸多功臣皆出于怀疑之心,这就会引起蓝玉的担心与害怕,既然被君主怀疑,那就是有理也说不清的事,不如反了,变被动为主动。“然则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即胡党之流祸也。”——《逆臣录》第三个动机就是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异被朱元璋杀于胡惟庸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蓝玉姻亲被怀疑串通胡惟庸而遭诛杀,是蓝玉最忌惮的地方,蓝玉还对军中人说过“前日靖宁侯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这也是蓝玉认为朱元璋怀疑他的另一个理由,疑由心生,祸已难避,不如就反了。作案条件首先,蓝玉身为总兵,手握兵权,军中多年的摸爬滚打,培养和提拔了诸多府军诸卫头目亲信,具备造反的基础条件;其次,朱元璋“病缠身”,太子亡太孙幼,造反具备良好的时机。从这两个条件上看,蓝玉确实有机会作案,但根据《逆臣录》和《明史》有关记载看来,蓝玉造反被“坐实”的证据真就没有,皆是以条件和动机就来断定蓝玉造反显得牵强。但蓝玉自身的言行适当,加之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破产,他的存在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是对朱允文接班后的巨大威胁,既然朱元璋认定了蓝玉有谋逆之心,那么为朱允文扫去政治阻力就是势在必行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蓝玉党羽涉及一万五千余人被一锅端,成为洪武四大案之一,史称“蓝玉案”。

西汉开国大将军是谁?

西汉开国十大名将,历代含金量最高的一届开国功臣,韩信韩信(-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彭越(?—前196年),别号彭仲,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秦末聚兵起义,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归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樊哙(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夏侯婴(?-公元前172年),即汝阴文侯,又称滕公,泗水郡沛县人(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1977年出土的西汉汝阴侯墓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证其封地所在)。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英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王陵(?-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王陵为沛县豪族,汉高祖刘邦微时,对王陵兄事之。刘邦起兵攻陷咸阳,王陵集合数千兵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刘邦与项羽作战,王陵的母亲在项羽营中,她为了王陵归顺汉王,伏剑自杀。项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归顺刘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为安国侯。以其初不欲从刘邦,且与刘邦仇人雍齿交厚,故晚封。周勃(?—前169年),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威武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郦商(?―前180年),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西汉初年将领。陈胜起兵反秦时,郦商聚集招兵买马,得到数千人。刘邦攻城夺地到陈留,郦商带领将士四千多人投归刘邦。跟随刘邦攻打长社,赐爵信成君。跟随刘邦攻打缑氏,封锁黄河渡口,在洛阳大破秦军。跟着刘邦攻取宛、穰两地,另外平定十七县。自己单独率军攻打旬关,平定汉中。公元前180年,郦商去世,谥号景侯。灌婴(?~公元前176年),东周末至西汉初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参加垓下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

开国大将都是那十位啊?

1955年,有10位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们分别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此10位将领被称之为“十大大将”。[1]

开国大将最厉害的人是谁,开国大将名单大全

开国大将最厉害的是粟裕,整个解放战争大放异彩,本来可以授予元帅军衔的,后来自己辞退了。十大将名单: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他是开国大将,但却享受着元帅的待遇,这项特权还是毛

他是张云逸。是我们的开国大将。不过虽然是大将,但是他领的薪水可是和开国元帅 一模一样的。除此之外,身份地位也跟元帅无异,就连排名第一的大将粟裕,见了他也得敬个军礼,道一声老首长。张云逸将军一生戎马,几乎把整个人生都献给了革命,毛 主 席特许了他这样的一个特权也是无可厚非的。

开国大将张云逸在十大将军里是什么水平

张云逸的军事才能在十大将军里面很是出类拔萃,应该是属于排名靠前的人。 参加革命时间长,资历颇深。有如下话语正好说明他的能力: 一个师也换不去的旅参谋长; 哭之笑之,追随着胜之; 跟着胜之,军旗不会倒; 胜之用兵唯谨慎,焉能不胜之; 张云逸对新四军的创建,发展,壮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是新四军三支队的司令员和新四军全军的参谋长。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 他也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司令官,新四军第二师的首任师长。新四军的副军长,代军长。谋划指挥了新四军后期的重大军事行动。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西进,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一师发展东南,1944年新四军各师对日伪军的反扫荡战役,局部的反攻都离不开他的谋划与指挥。他还指挥了1945年新四军春夏季对日伪军作战,日本投降后指挥了新四军全面反攻作战。并指挥新四军全军北上,谋划并参与指挥了津浦路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从9月3号到12月上旬,指挥新四军各部继续打击拒降的日伪军3万多人。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谋划了山东军区六月份的攻势作战。全面内战后,主持新四军军部工作。指挥胶济线作战,半年时间歼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有力支持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作战。并指挥地方武装,建设山东根据地。是他率先看出薛岳声东击西的战略企图,提出歼灭李延年兵团的建议,又是他主张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力打击国民党军,宿北、鲁南战役均是他提出的。后来,他支持粟裕暂不渡江,留在江北歼敌。济南战役的构想最早就是他提出来的。陈粟前方作战,他在后方工作,贡献不比陈粟小。他善于运筹帷幄,也擅长组织兵力作战。是党内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军事家。是个被埋没的将帅之才。

有几个是开国大将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中国第一开国大将是谁??

中国第一开国大将是粟裕。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侗族后代。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首,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接连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受到极不公正的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

10位开国大将如何排名

大将的排序依然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而且除徐海东、张云逸外,其他人均注明了当时所担任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军衔命令》)对此,该报告给予了解释“徐海东、张云逸二同志因身体不好,现在未担任军队职务”。周恩来总理审阅后在命令样式稿上做了2处修改,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军衔”的“授予”后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兼”字样,在赵尔陆上将处将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第二机械工业部派遣军官”删除。据此来看,一直到正式授予军衔前,国防部、总干部部等向国务院呈报的大将名单中,均采用“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这一排序方式,这些呈报文件也成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书籍中大将名单顺序的原始依据。

1955年徐海东为何授衔开国大将?

因为他对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巨大,军事才能非常优秀,所以授衔开国大将。

如果开国大将蓝玉活着,朱棣还敢造反吗?

关于明朝的历史,只要一研究,会发现其实是十分有趣的,自从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注定就要发生很多隐患,因为在冥冥之中,朱元璋已经埋下祸根。比如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元璋留下的隐患,要是一开始他就让朱棣当太子,也许明朝的历史不会那么曲折而有趣。可偏偏就是因为朱元璋想要让自己孙子朱允文当皇帝,因此铲除掉很多开国大将,其中就包括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有人假设说要是蓝玉还在世,朱棣还敢不敢造反呢?今天我就通过以下2个原因来为你分析一下。蓝玉之死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之一,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并且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是等到朱元璋取得江山之后,心里想法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对于权力的敏感程度,远远超乎常人。最开始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朝廷上下对朱标都服服帖帖,包括朱棣以及蓝玉等大将,都十分支持朱标。奈何朱标这个人命运多舛,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无缘皇帝之梦,让朱元璋一辈子的心血白白浪费。朱标去世之后,太子之位不能空缺,原本按照继承制度来说,应该轮到排名老四的朱棣继位,因为前三个都已经去世,论能力和辈分,都应该是朱棣了。朱棣一心等着接过父亲的衣钵,却不曾想朱元璋改变主意,打算不走寻常路,立自己孙子为太子,这一举动可谓是破天荒的操作,朝中一些开国大臣提建议希望朱元璋慎重,其中蓝玉就是其中之一。就是因为这次劝诫朱元璋,让朱元璋内心对这些大臣产生意见,想着寻找机会将他们一举铲除。要不然孙子的江山肯定是坐不稳的,朱元璋内心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有了想法,朱元璋就要开始实施,比如胡惟庸一案,就是一个残暴的开始,借助此案不断牵连,朱元璋铲除了很多开国功臣,但蓝玉还没有铲除。后来朱元璋打算去蓝玉的部队看看情况,结果发现自己指挥蓝玉部下根本没用,只有蓝玉亲自下令,方才有效果。对权力极度敏感的朱元璋,觉得这件事情不能小觑,因此对蓝玉加强监管,后来找到机会把蓝党一举铲除。要是蓝玉活着朱棣敢造反么?蓝玉如此厉害,有人就在想,要是蓝玉活着,朱棣还敢不敢发动靖难之役呢?其实我觉得要是蓝玉活着,朱棣也许发动靖难之役会更早且更顺利,原因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蓝玉本来就不支持朱元璋立孙子为太子,他觉得朱允文那种小孩子是不适合成为皇帝的,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国家。要是蓝玉在世,当然朱元璋只要一死,朱棣招呼一声,他肯定会支持朱棣造反搞定朱允文,然后自己登基称帝。不管从辈分还是能力而言,朱棣都更适合成为皇帝,蓝玉等开国功臣肯定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朱元璋一时意气用事,借助立太子之事来铲除异己而已。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与蓝玉本来关系就比较好,蓝玉和徐达交情不错,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蓝玉可以算作是朱棣的一个老师,朱棣的文韬武略,很多都是徐达和蓝玉等人教的。要是蓝玉活着,毫无疑问他更愿意支持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朱棣,有了蓝玉的支持,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肯定就不会受尽挫折,也许就会更加轻而易举取得胜利。结语历史其实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生哲学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有的东西有自己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刻意去改变,比如朱元璋想要改变趋势,让孙子当皇帝,这种跳跃式思维本来就步子太大,容易闪到腰。要是蓝玉还活着,因为他不支持朱允文并且与朱棣关系很好2个原因,朱棣靖难之役将会如虎添翼,取得成功也会更简单,不得不说朱元璋千算万算,还是输给了天意!

开国大将陈赓为何被称为“军中幽默大师”?

在共和国的开国“十大将”中,陈赓的排名并不靠前,但是若论能说会道,恐怕要跃升到第一位。1955年,授衔之后,陈赓回到家中,几个孩子追着他问封了一个什么将?他幽默地回答道:“不是什么上将、中将,是个‘辣椒将"。”陈赓是湖南人,爱吃辣椒,这句话即体现了他的风趣,也体现了他名利面前的淡然心态。 趣评《武则天》 解放初期,郭沫若曾写了个名曰《武则天》的戏,排演之后,他邀请大家去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大家都觉得这个戏拍得有点过,把一个封建皇帝写得什么都懂,还懂民主。戏演完后,郭沫若追着让大家发表评论,大家想说,但又碍于郭沫若的颜面,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才好,这时,陈赓打破僵局,幽默地说道:“鼎堂(郭沫若的字),既然她(武则天)这么要求进步,咱俩介绍她入党吧。”大家会意,哄堂大笑,郭沫若附和着笑的同时,明白了陈赓的意思。 武则天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肯定不懂得什么民主,郭沫若的这部戏显然是有点美化封建帝王的意思。但是大家都碍于郭沫若在文化界的地位,不肯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时陈赓大将的口才显示了出来,他借“介绍武则天入党”的戏言,传达了对这部戏的看法,同时还顾及了郭沫若的颜面,幽默、深刻、周到、得体。 智劝彭老总进食 抗战时期,彭德怀途经河北南乐城。当时彭老总刚刚病愈,身体非常虚弱,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的陈赓欲设宴招待,给彭老总补一补。有人劝陈赓,彭老总性子暴烈,尤其痛恨吃吃喝喝,当心挨一顿骂啊。陈赓说:“没事,没事,我自有办法。”是日宴前,陈赓特意请示彭老总道:“我叫战士到河里捞了几条鱼。今天中午,咱们只吃鱼,不吃别的,可否?”彭老总点头称好。上菜时,彭老总边吃边称赞道:“这鱼确实不错。”接着又上菜,彭老总不高兴了,责问道:“你不是说吃鱼么,怎么有肉丸子呢?”陈赓从容对答道:“这丸子是鱼肉做的,你尝尝。”彭老总无言。等到又上菜时,彭老总放下筷子问:“这鸭难道也是鱼做的?”陈赓不慌不忙地笑着说:“河边的鸭子主要吃鱼,归根结底还是鱼……”彭老总笑而食之。 彭老总“性子暴烈”,如果单纯上鱼上肉上鸭,不但补不了他的身子,而且还会让他大动肝火,适得其反。鱼是河里捞的,肉丸是鱼肉做的,鸭子是吃鱼长大的,在陈赓的机智言语面前,彭老总的火爆脾气想爆发都没有导火线,最后只得“笑而食之”。陈赓的这些机言巧语中,显露的是非凡的智慧。 妙谈军衔民族风格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为解放军的一些功勋战将授衔,针对军衔制,当时有些人提出要搞民族风格,突出中国特色。当这种说法传到陈赓的耳中后,他微笑着说:“其实,军衔搞民族化是件很简单的事,京剧我还是常看的,要不咱们就效仿舞台上的那些大将,在背后插大旗,不一样的级别就插不同数目的大旗,这样就有民族风格了嘛。”陈赓的这句调侃之语让在场叶剑英元帅笑得喘不过气来,后来再也没人提搞民族风格军衔的事了。 军衔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有利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其他国家军队的相互交流。某些人所提出的军衔民族风格,显然是狭隘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是在哗众取宠。对此陈赓故意顺着这些人的说法,延伸出了一个“在背后插大旗”的荒谬建议,这样以来,所谓“军衔名族风格”的言论不攻自破。 巧留女教授 解放后,在陈赓的一手推动下,创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次保卫部长汇报学院教授的政治情况,当汇报到女教授俞大贞的情况时,保卫部长建议道:“俞大贞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俞大维的妹妹,不适合在机密单位工作。”陈赓听了风趣地说:“噢!那么共产党中央委员的妹妹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工作呢?”保卫部长说:“当然可以。”“那好,黄敬(原名俞大卫,俞大贞的另一个哥哥)同志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他也是俞大贞的哥哥,俞大贞可不可以留下啊?”这下,保卫部长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其实,国共两党历经两次合作,两次分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道仅仅因为家中有在国民党任职的亲戚,就可以否定一个人的才华,放弃一个难得的有用之才吗?显然,这是不足取的。在这里,陈赓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因为解释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另辟蹊径,换了个说法,把俞大贞说成是我党中央委员黄敬(俞大卫)的妹妹,谈笑间,问题迎刃而解。 陈赓大将作战勇猛,在作战指挥上与刘伯承、粟裕不相上下,具有传奇色彩,而且还每每出语幽默风趣,体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被开国将帅们赠以“军中幽默大师”的雅号,可以说是大勇大智集于一身。

开国大将木木是谁?

开国十大大将排序依序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没有你所说的什么木木

隋朝开国大将杨林为什么被称为靠山王?

靠山王,其历史原型是,本名,生于洪家华阴,公元563年生于北周。当杨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长得英俊,行为良好,聪明勇敢,所以他非常喜欢他的长辈。此外,杨林是隋文帝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杨迪的叔父,隋唐第八英雄。年轻时,他深受毛的喜爱。因为毛是北周的大将,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声名大噪。因毛曾在此服兵役,又被命名为同安县。毛死后,六岁时被独孤皇后收养。在众多兄弟中,隋文帝只对年幼的杨林宠爱有加,而杨林一直感谢哥哥隋文帝的恩情。为了报答这份恩情,隋文帝后来统一了全国,建立了隋朝。杨林所到之处,杀人如麻,为隋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杨增率隋军三次北伐,大败突厥,使突厥不敢再犯。在小说的演义中,为了国家的稳定,杨林每次都以身作则,冲锋陷阵,不怕到处带兵镇压叛乱。就个人武功而言,他在十三杰中排名第八,看起来也很厉害。据说他手中有一对龙杖,帮助他在每一场战争中杀敌无数,在千军万马中奋勇前进,帮助隋朝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杨作为主帅,从瓦岗寨的长蛇阵,到后来用来对抗十八路抗王的青铜旗阵,一马当先,冲在众人前面,与起义军将士斗智斗勇,一马当先。可见他对隋朝是非常上心的。我们应该欣赏杨林为国家而战、身先士卒、永不放弃隋朝的精神。他的异姓王都去投靠瓦岗军了,但只有一直维护着隋朝的山河。即使在隋文帝死后,杨光当政时,无论杨光多么腐朽邪恶,他仍然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关系,即使他年纪大了。杨林仍然和反对隋朝的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杨林一生为隋朝打了无数仗,对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隋朝五大开国元勋之首,又作为隋朝的靠山,被封为靠山王。后世关于隋唐演义的小说很多,所以关于杨林的死因众说纷纭。由于杨林是小说说唐全传中创造的人物,所以这本书也提到了他的死因。由于常年在国外打仗,杨林患了一场大病,生活不幸福。久病之后,文帝派了一个巫医来治疗。结果,庸医们虐待他,杨林在25岁时结束了他年轻有为的生命。在这部小说之前,并没有杨林的记录,我们大多数人后来得出的结论是,他的死因是从一些影视作品中得知的。其中有两部知名电视剧都谈到了他的去世。一部是电视剧隋唐演义里的。当时,杨林听说所有的叛军都逃跑了,于是他立即拿起武器,乘胜追击。很快他就追上了罗成。杨林立即举起龙杖,拦住了罗成。罗成见有人挡路,他立即拿枪与之抗衡。双方战了差不多三个回合,罗成停止战斗,转身骑马。杨林怎么能让他走,所以他骑在他后面?追上后,罗成翻身下马,举起枪,正中杨林咽喉。靠山王的生命在这里结束了。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杨林被秦琼枪杀。当时隋朝已经动荡不安,各种义军蜂拥而上。为了平息这场战争,杨林想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引诱所有的叛军来一场比武,准备在所有人都集中在场上的时候引爆炸弹,杀死所有的叛军。秦琼是参赛者之一。为了给父亲报仇,秦琼向杨林发起挑战,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宇文承斗在比赛一开始就引爆了炸弹。一阵硝烟散尽后,秦琼的枪插进了杨林的身体,很快鲜血染红了大地,杨林倒在地上死了。作为隋朝的开国大将,他的地位和成就无人能及。虽然死得不光彩,但值得后人敬仰。

隋唐演义唐朝开国大将史大奈和秦琼有什么共同点?

秦琼早先是隋朝的一名官员。后来山东有人造反,秦琼因监管不力被上级拘留审问。在经过首都时,他在一次挑战中遇到了史大奈,于是两人在挑战中打了起来,最后史大奈被打败了。史大奈和秦琼跟随李米反抗隋朝,成为唐朝的开国将军。史大奈和秦琼有着相同的经历。两人都属于武将,以勇猛著称。由于无力平定叛乱,秦琼被贬为幽州。在路上,我在史大奈遇到了史大奈的挑战圈。原来,史大奈是王洛仪在北平的部下。因为他的错误,被勒令赎罪,立功。罗毅指示史大奈去营救秦琼。首先,史大奈的话戏弄了秦琼的两个跑腿的男孩,并在拳击场上击败了他们。于是秦琼上台抗争。李芹打败了史大奈,又打败了史大奈,所以他们互相认识了。后来,史大奈去山东为秦琼的母亲祝寿,由于反隋的消息走漏,他与秦琼在贾家楼迎娶了金兰。最后两人在瓦岗寨一起造反,被隋朝官兵包围。失败后,他们投奔李家,成为军队的一员。在攻打隋朝的时候,两人都分别做出了贡献。史大奈被封为唐朝的开国将军。参加了与李氏家族的几次战斗,为李世民的皇位之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大将军。继李世民之后,史大奈被任命为右将军,秦琼被任命为左将军。他们是李世民竞选中的左膀右臂。而同为前朝大臣的史大奈和秦琼,最终都选择了归顺李世民,这不仅说明他们会安身立命,也说明隋唐时期唐力的军队顺应了民心,得到了前朝诸多大臣和民众的支持。史大奈的女儿隋唐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人也根据这一时期发生的故事写出了隋唐演义。隋唐演义表现了为唐朝征服土地的忠臣将领及其后代的爱恨情仇。和程都是著名的人物,女儿的爱情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史大奈的女儿石大嘴与她父亲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同。石大嘴漂亮懂事。的好朋友程看到罗统和石大嘴正好到了结婚的年龄。其中一个未婚,一个未婚,所以故意撮合。在成和皇帝的指婚下,石大嘴终于娶了罗统。但历史上关于石大嘴的出现,说法不一。据说有历史说大嘴不漂亮,至少不爱打扮,性格粗鲁。是因为罗桐城婚后逐渐变得温柔,人也开始打扮得好看了。但史料中有记载,罗统娶了之女石大嘴,其妻智障。电视剧隋唐演义中,石大嘴深爱着罗统,并为罗统生下一子罗仁。当敌人来杀罗统时,石大嘴为罗统挡了一剑而死。总的来说,虽然史大奈的女儿石大嘴与罗彤的婚姻是别人撮合的,但婚后石大嘴深爱着罗彤,成了温柔贤惠的妻子,成了母亲。最后的结局是献身于罗统。我们可以看到,石大嘴是一个忠诚无私的女人,不愧为忠诚将军的女儿。史大奈武器史大奈突厥人,后来在隋唐时期李世民起兵,出兵李世民。在小说中是勇者的形象,原本是罗毅的部下。隋唐崛起后,到瓦岗寨与人结为兄弟,成为贾家楼四十六义士之一,排名第三十九。史大奈的书中情节不多,突出的描写是他在擂台上战斗,其中史大奈武器是史大奈武器是耙子,最初是一种农具,长期以来人们用它来打碎前面有铁齿的土块。后来有人把它作为战斗工具,逐渐演变成武术器械。史大奈的武器是耙排木,属于古代冷兵器少林门。耙为木质,分为耙头、耙身和尾椎。耙头有六个木钉,杀伤力很强。史大奈被用作刺杀、拦截、横扫、凿击、挥动等武器。而且用的时候还有不同的姿势。用身体鞠躬,急拉,单脚挑刺,或跪在下面扫,还有佯攻拦截。这种武器的使用有其固有的套路。史大奈是个高个子,当他拿着耙子和木筏时,他很害怕。在古代,有很多种武器。不同于一般的剑,这种耙在防御和攻击方面更为特殊。史大奈的武器已经逐渐消失。隋唐时期,乱世中英雄辈出,李世民立国时也涌现出不少能人,包括史大奈的很多农民阶级。无论英雄来自何方,史大奈的武器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智慧。

开国大将徐海东有多厉害?

徐海东,十大开国大将之一,有着“中国之夏伯阳”之称,夏伯阳是谁?乃是苏联极富盛名的红军指挥员,作战勇猛,军事才能出色,“夏伯阳不会退却”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徐海东有此美誉,足以说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永不退缩的决心,一往无前的毅力。徐海东能够在十大开国大将中排名第二,足以说明国家对他做出的贡献以及军事实力的肯定。中央红军长征过后,物资极度匮乏,人员伤亡惨重,是徐海东雪中送炭,送了大批机关枪给中央红军。徐海东率领的343旅曾与日军多次交火,打成平手,自损三千的同时,竟也能杀敌三千,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日军武器装备优良,士兵军事素质远胜于中国士兵,整个抗日战争下来,中国军队与日军伤亡比例高达3:1。后来以徐海东的部队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第三师,乃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装备优良,人数众多,内战还未开始,便被命令开往东三省,抵抗国民党精锐之师。《孙子兵法》有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徐海东将军在这一个“严”字上,是下了狠功夫的,他认为将之御下,不能不严,以至有时还鞭挞部下,后来有部下说他是“军阀作风”,但徐海东将军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只打犯了错误的人。正心为他的严格,徐海东的部队纪律严明,打仗英勇,一个又一个胜仗,使他的部队威名赫赫,就连日军都颇为胆寒。据说当时徐海东将军每经历一次大战,徐海东将军殚精竭虑,十分疲惫,有时候一睡便是几天几夜。但他的部下都很怕他,徐海东将军睡觉的时候,没有人敢去打扰他,于是部下们眼看着将军几天几夜不醒,都深为忧虑,既害怕他醒过来,又害怕他醒不过来。等到徐海东将军醒过来之后,所有人皆喜形于色,奔走相告,当然高兴的是徐海东将军醒了过来,奔走相告则是让所有人注意了,将军醒来就意味着要开战后总结大会,可能又有人受到将军的“鞭挞”了,于是部下们一个个都惶恐不安起来。

开国大将中谁年龄最小,也是唯一只享受上将待遇的大将

这位开国大将是许光达大将。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之父”。建国后任解放军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兼坦克学校第一任校长、装甲兵学院第一任院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十大开国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中排名第8位;也是十大开国大将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时年仅47岁。对于给不给军衔、给怎样的军衔,当时大多数将帅都表现得十分豁达。早在1955年当许光达得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之后,曾几次“走后门”,提出降衔申请,但均未获得同意。最终他亲自提笔给毛主席等军委领导写下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在中央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高扬起许光达的这份“降衔申请书”,用带着浓浓湖南乡音的语调,在窗边低吟:“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又说:“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但中央军委在经过慎重考虑以后,根据许光达卓越的革命与军事成就,仍授予其大将军衔,且排在十大大将第8位,还被中央军委确认为当代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只是将其行政级别定为五级,而许光达也因此成为当时唯一被定为行政五级,即只享受上将待遇、拿上将工资的大将。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在中国历史中所有著名将军中的排名地位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在中国历史中的战功和谋略排名(个人感觉)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救赵白起:秦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长平之战王翦: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昆吾剑,经典之战:横扫六合韩信: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卫青:西汉名将,座驾:菊花青,经典之战:攻占“河南地”,漠南大捷,霍去病:西汉名将,座驾:踏雪无痕,兵器:梅花枪,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周瑜:江东大都督,座驾:汗血马,兵器:干将剑,经典之战:赤壁之战李靖:大唐名将,座驾:浑红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大破突厥岳飞:南宋名将,座驾:白龙马,兵器:沥泉枪,经典之战:朱仙镇大捷徐达:大明名将,座驾:狮子骢,兵器:錾金枪,经典之战:北伐大元

十位开国大将中,只有徐海东没参加解放战争,为何却能高居第二?

欢迎阅读史源 历史 专栏第2030期。排在我军开国大将第二位的徐海东,很多朋友并不熟悉,因为解放战争时他几乎销声匿迹。但在红军时期,除了人人皆知的三大方面军外,其实还有一支红军主力队伍,那就是徐海东大将统领的红25军。如果没有徐海东及红25军的巨大贡献,早期人民军队和之后的革命 历史 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怎么回事呢? 有的朋友熟知解放战争 历史 ,对各野战军将帅、战绩如数家珍,却会发现一个问题:1955年全军授衔时,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成为了大将、上将,排名还很高;而一部分在解放战争中功劳很大的将领,似乎军衔却并不高。比如提到徐海东,就有不少朋友感到陌生,这位在解放战争时几乎闻所未闻的将领,55年却仅居粟司令之后,位居开国大将第二位。 如果了解一下我军发展史,就不会对此感到奇怪了,徐海东授予大将军衔一点都不高。应该说在红军时期,徐海东对红25军及整个人民军队的贡献都非常大。徐海东军政全能,既有战役指挥谋略,又擅于管理和壮大队伍。他率领红25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除了三个主力方面军之外,红25军可以算是第四支参与过长征的我军主力部队。 而在长征过程中徐海东指挥得力统兵有方,部队到达陕北之后,竟然把3000多人的规模发展到4000多人,且经费充盈士气高昂,是唯一一支长征中实力不降反增的主力部队,给了整个红军队伍极大的物质和信心保障。后来以徐海东的红25军为基干,壮大为红15军团,徐海东亲自担任军团长,隶属中央红军。 红25军到达陕北,比中央红军到达的时间要早,提前与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并且经过奋战巩固了根据地,为元气大伤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保障,使其到达陕北后能够好好休整并恢复实力。徐海东及红25军为巩固和保护中央立了大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缺衣少粮,经费严重不足,为了维持中央红军的规模和生存发展条件,徐海东慷慨解囊,把他的大部分经费五千银元拿出来,供给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部队,并且将大量的先进武器以及新式的棉被、服装用来保障中央红军,红25军自己却用旧的装备、物资。 徐海东将军要求他的军需官,绝对不可以把过期的药品及老旧棉服、旧武器给中央红军,要优先保障中央红军的弹药储备以及物资,这样大度的高级指挥员,在我军 历史 上是非常难得的。虽然说徐海东本人也是红军将领,但是能够优先考虑其他部队,保护中央先人后己的做法,还是非常值得称颂,他也一直被主席评价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后期伤病原因,脱离队伍进行治疗休养,徐海东不会错过整个解放战争。而在“打满全场”的前提下,1955年评衔时,就徐海东及红25军的地位而言,他甚至是有可能“挑战”一下元帅军衔的,毕竟抗战时他就是八路军主力旅长,再加上红军时期的特殊贡献,没有几个大将能够与之比肩。最终徐海东排在开国大将第二位,仅排在三野战功卓著的粟司令员之后,这个排名是反映了徐海东的真实功绩的,大将军性情敦厚、宽以待人,在军内威望极高,于1970年去世。

明朝开国大将排名

明朝开国大将排名徐达徐达绝对是明朝的第一名将,功劳很大开国后却没有被朱元璋杀死,而是自己病死的。徐达和朱元璋是小时候的朋友,一直跟着朱元璋,在濠州城外曾经只身闯入敌营,救出被俘的朱元璋。从打张士诚到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徐达一直都是统军大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南京称帝以后不再出征,索性把军权都交付到徐达手中,可见对徐达的信任。徐达也没让他失望,挥师北上,一路打到元大都,最终收复中国丢失了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徐达和北元名将王宝宝的对决,是他一生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他与王宝宝数次大战,并且最终彻底战胜了这个元朝名将。明朝建立后,徐达和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战必胜攻必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常遇春常遇春出身贫寒,小时候就喜欢舞枪弄棒,后跟高手习练武术。但是因为家贫,没钱交学费,但是小常遇春为了梦想,以少年之身干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就这样过来很多年,常遇春长大了,他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并且精于骑射,善使各种兵器,所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弹棍铄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都能使用。后来投奔朱元璋的起义军,在夺取南京的时候,因为抢滩有功被封为先锋大将。此人勇猛异常,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但是这位仁兄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爱好杀降,投降的人到了他的手里他总想杀掉。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和攻破元大都之战中,常遇春的战绩都极为显眼。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常遇春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武力值在整个大明朝,都是数一数二的。冯胜冯胜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开国将领,早年间名为国胜,冯国用的弟弟,定远人。在朱元璋起义的早期投奔朱元璋,并且还受到了重用。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时,冯胜率军攻打陈友谅中军,取得大胜并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逼的陈友谅无容身之处。此战后,晋升为亲军都护。随后,冯胜又激战鄱阳、支援宜兴、攻取淮安、下湖州、克平江,总之一直都在战场上,一刻都没有消停过。在这几次的南征北战中,冯胜的功劳仅仅次于早就跟随在明太祖身边的常遇春,官衔也一直升至右都督。1395年,冯胜被明太祖赐死。但是冯胜的后代出国一个名人,就是冯国璋。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是大总统,冯国璋是副总统。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后来被马皇后收为养子。有勇有谋,百战百胜。更为突出的是,他可能是明初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真称得上文武双全了。李文忠19岁投奔朱元璋。无论是平定江南、北上伐元还是明朝建国以后的征沙漠,都是有巨大战功。李文忠为人忠直,经常劝朱元璋少杀人。因此,受到朱元璋的斥责,逐忧郁成病。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卒。李文忠为朱元璋在开创明朝的时候创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他却在死后才被封王。这其实是朱元璋为了避免别人对他皇权的威胁,同时这样又可能笼络人才,所以李文忠死后才被封王。

朱元璋手下曾有十名开国大将,他们究竟是谁?

开国大将分别是为徐达、汤和、常遇春、蓝玉、李文忠、邓愈、冯胜、朱文正、沐英、廖永忠。这些人文韬武略、战功赫赫 。

开国大将17岁离家一生再未回家乡:台湾不统一,我没脸见家乡父老

1975年4月,湖南省会同县县委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举报信,之所以说是一封特别举报信是因为这封信是开国大将粟裕将军寄来的,而更让张运禄等人震惊的是粟裕将军举报的竟是自己的亲外甥女。 原来就在前不久粟裕将军的姐姐粟粹芹因病在南京去世,而粟裕将军因为身体和其他原因便委托自己的外甥女梁闯全权负责姐姐的丧事,并交代她一切从简,然而让粟裕将军想不到的是,梁闯拿着鸡毛当令箭,竟假借他的名义要将他姐姐的骨灰迁回原籍湖南会同,甚至还要大操大办用大棺木进行土葬。 因为当时国家正在推行火葬,而梁闯作为军人亲属竟假借他的名义实行不符合规定的土葬,粟裕将军得知后大动肝火,于是便给会同县县委寄去了举报信。 原本粟裕将军的举报信实属大义灭亲之举,但当事情在粟裕将军老家传开后,老乡们却对粟裕将军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都说他有些太不近人情了。而在这些微词背后事实上却是老乡们的望眼欲穿,作为一名开国大将他不仅是家族的骄傲,更是家乡人的骄傲和榜样,但自从粟裕将军17岁离家后,就在未回过家乡看一眼。 那么粟裕将军为何一直没有回家乡呢? 1907年, 粟裕 出生于湖南西部会同县的一个地主家庭,6岁上私塾,后随家人迁入县城上小学。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粟裕不仅从小吃喝不愁,还可以读书写字接受良好的教育,其父亲也一直想把他培养成地主接班人,并安排他在家管账,早早的接触家族事业,还给他定了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 然而粟裕的父亲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苦心培养的接班人却不甘沦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粟裕在小学毕业后,便 愤然离家出走,到常德后他先入平民中学,后又考入省立第二师范,此时在大学校内,革命与反革命两派学生斗争激烈,而受革命思想影响,粟裕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夺取革命胜利果实,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全国上下血腥四起,眼看着同胞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年轻气盛的粟裕弃笔从戎从此走上了一条为国为民的革命道路。 1927年5月一天深夜,他从学校下水道里逃出,日夜兼程赶到武昌,参加了党领导的 叶挺 部二十四师,任教导队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1日参加了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继续跟随 朱德 、 陈毅 艰难转战。 1928年1月,粟裕参加 湘南起义 后到了 井冈山 。 1929年后,粟裕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 营长 、团长、 师长 ,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 红七军团 参谋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粟裕 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4月,他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 江南 敌后,6月,在卫岗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0年,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在黄桥决战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歼敌1.1万余人的辉煌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地“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灭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 ),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状态。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所在地如东县石庄,楚青与粟裕结为终身伴侣。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 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1945年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野战军 司令员,指挥 高邮战役 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 蒋介石 发动全面内战后, 中共中央 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 宿北战役 、 鲁南战役 、 莱芜战役 、 泰蒙战役 、 孟良崮战役 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 74师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 华东野战军 主力挺进 鲁西南 ,掩护 晋冀鲁豫野战军 主力南下 大别山 ,指挥 沙土集战役 ,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 大别山 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 豫皖苏边区 。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 淮海战役 。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 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挥 华东野战军 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 第三野战军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 渡江战役 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 上海战役 ,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华东军政委员会 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毛主席亲自将攻台作战交由粟裕将军负责。 然而攻台作战却并不顺利,原本势如破竹的解放军确实计划将台湾一起收回祖国怀抱,可是由于情报不准确,导致金门岛的惨败,这给共产党敲响了警钟,为此党和领导决定派遣秘密特工朱枫到台湾配合吴石传递情报,起初传递情报工作进展顺利,然而由于叛徒蔡孝乾的出卖,朱枫、吴石、聂曦、陈宝仓不幸被捕,并被判死刑。 原本朱枫将情报传回国内后,解放军准备再次渡江,解放台湾,然而此时美帝国主义却配合蒋介石联合多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我东北边境,于是党和国家决定抗美援朝,收复台湾就只能搁浅,而这也成了粟裕将军一生的遗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 周恩来 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他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 和一级 解放勋章 。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大将因病逝世于北京。而直到死粟裕大将军心心念念的都是祖国统一,而他也因此一生未踏入故土。

开国元帅,开国大将,开国上次什么意思?

指的是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勋的将帅,开国元帅共10名,开国大将共10名,开国上将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