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书评
选自上官文露读书会那个封闭的小乡村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数不尽的贫穷与挣扎,粗俗与压抑,鸡毛蒜皮与勾心斗角,让我一度想逃离这里;当然,也有记忆中邻里之间的热络气息的烟火气,让我常常游荡在北京的胡同里,渴望从一些仅有的市井气息里找回一些记忆中熟悉的感觉,那样一种让我安心的东西。我慢慢意识到,我不可能真正逃离故乡。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我曾见证过那些被生活死死压住的人们,他们生活的偏执与可笑,痛苦与绝望,我渴望远离这种深渊似的宿命,却在逃离的过程中,越来越困惑。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又逃离什么呢?奈保尔非常关注底层生活,同时又时刻保持着一种尖锐的幽默感,他书写底层生活的荒诞一面,但采用的是极其冷静的平视态度,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复杂性中,我逐渐对故乡,也对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后来,伊莱亚斯成为了一名清洁车夫,孩子们曾经羡慕过的那份职业。 这是一个可笑又凄凉的反转,人的个人意志和力量在命运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们也只是觉得伤感、无奈,但小说的最后一句,又带来了一个翻转,那是伊莱亚斯说的一句话:“这里没有道理可讲,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你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自欺欺人,或者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那种作为人的尊严,那是米格尔街上的一种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人总是要活下去,生活总是要过下去。过不如意的生活,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更成功,或者更失败。 而我,也仍然得面对自己的选择,面对那似乎必然的疏离与无言。我仍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是读了伊莱亚斯的故事,我意识到我不再有资格为他们惋惜,也没有资格怀揣哪怕一分一毫的沾沾自喜。下次再见到他们,我想要发出真诚的问候,不为别的,只为了表达我内心的尊重。这是一个让人心痛,同时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读到后面,我们才能理解劳拉前面的强悍从何而来。在她心中,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不如意,始终还是有希望的,那便是想让女儿们可以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过上新的人生。 她这一辈子有过许许多多的男人,却没有人让她体会过爱与被爱。她把全部的爱意都转化为养育孩子的能量,这能量如此巨大,让她抚养八个孩子长大却不知疲倦。而现实摧毁梦想的那一刻,她在哭声中释放了自己全部的能量。 最后,一生辛酸,全部化为淡淡的一句:“这样更好了。”世界可以摧毁她的人生,但仍旧无法彻底摧毁她内心的力量。这力量使人意外,使人惊讶。当全部意义被摧毁,活着本身,依然是最大的意义。忽然之间,我有些心疼我记忆里那些刻薄、自私、狭隘的女人们,她们无一例外过着艰苦难捱的生活,却用一种强大的本能,活出了自己尊严。摩根是一个有太多太多缺点的人,但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全都转化为最绚丽的烟花,以此宣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读了《米格尔街》,我会不由得思索,一个人远远比他表面呈现出来的状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能正视这种复杂,也许就能看到生活里更多的深意,而不是单纯地把人贴上“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标签。我偏爱那些生活的失败者,因为在那些失败的背后,有着人的挣扎、力量与尊严。
《米格尔街》——一本忧伤的人世变迁
街上的人形形色色,街上的人来来去去,米格尔街像极了我们的人生,这条街就是人生。 其实这本书看的过程是不太愉悦的,因为每个故事都挺致郁,里面的人物似乎都没有小说里应该有的跌宕起伏的人生,都没有光华耀眼的哪怕一瞬间,就那么不咸不淡地活着,就那么悄无声息地离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很多人,但有些不过是擦肩而过,有些则会陪你走过一段路,但最终即便陪伴最长的那个人,也到底不能一直陪着你。就想着条米格尔街,“我”似乎是住的最久的居民,但也不过才十来岁的年纪。小孩子眼中的人和事,好也罢,歹也罢,终究随着时间流逝掉,荡然无存,而小孩子自己也终究会随着时间离开原地,走向更远阔的地方去。 人世变迁,不过如此。
往昔是幽深的—读奈保尔《米格尔街》
起初翻开某本书,有些为作者、有些为书名。不是所有的经典名著皆能读下去,有的书刚开始并非吸引我,读着读着就会被某段话、某个句子打动,辗转再重读前面的章节,一路读完后方发现真是本好书,而不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就是这样一本书。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往,人却是不断消失在记忆里,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往昔,尤其是童年、青春。找开文学画卷,不少经典作品皆是作者讲述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曹雪芹的《红楼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从小生活的地方,用冷静的笔调平静地讲述小街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作者描写了17个人物,这篇小说也是由17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米格尔街的不同人物又会在每篇故事中交叉出现,构成一个即独立又连贯的篇章。米格尔街并不特殊,用作者的话“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平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成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抑或,儿时的我们也见过这样一条街,遇到过这样一些人,却只能看到他们做的事、听到他们说的话,作者却能够透过常人的眼睛,看到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奈与心酸。每人故事初读觉得好笑,读完后却有着难言的惆怅、无言的忧伤。虽说生活在平民窟,他们也有梦想有追求,而且非常执著。为梦想一个月写一句诗的B.华兹华斯先生是“我”眼里真正的诗人,在成人眼里却是个疯子。诗人渴望有人读他的诗,更渴望被人理解,却只能去找孩子,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教会“我”用心看世界,看蜜蜂、蚂蚁;为一棵树、一朵花流泪;看海、仰望星空…世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诗人住在另一条街正中心的一座单间小屋里,院子里郁郁葱葱,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棵椰子树和一棵李子树。这分明是喧嚣闹市的一方净土,抑或也是作者为诗人构建的世外桃源。这里灌木丛生,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相遇相爱并结了婚。他们都是诗人。小伙子喜欢文字,而姑娘喜欢草地、花朵和绿树。他们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女诗人对男诗人说,‘这个家将要有另一个诗人了。"但这个诗人并没有出现,因为姑娘死了,小诗人也随她去了,死在了她的肚子里。姑娘的丈夫非常悲痛,说再也不会去碰姑娘花园里的任何东西,所以花园保留至今,草木恣意地生长着。”在“我”看来,一切都那么美,从故事中读出了诗人的忧伤。诗人要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于是花了一个月时间诞生了“往昔是幽深的…”故事中的“我”虽是个小孩,却向诗人提出了现实问题,“靠什么生活”?诗人说每年在卡里普索的季节去唱小调维持一年的生计。且不管这样是否可以维持生活,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总是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这个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低层的诗人临终前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告诉“我”那个故事是编造的,所有什么写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作,也都是假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不重要,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诗人或许不想让“我”陷入虚幻的美丽中。诗人死了。一年后,芒果树、李子树、椰子树都砍去了,有的只是砖块和水泥。就好像B.华兹华斯先生从未出现过。貌似平静地述说难掩深深的悲哀,那些树、那所房子、那个诗人像个美丽的梦。这样的梦我们也做过,现实终归是现实,然而梦却是要做的。米格尔街那些执迷于自己喜爱事情的人总是很难为常人理解。倘若B.华兹华斯先生被人称为疯子,《花炮师》中的摩根则是小丑了。摩根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惜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开玩笑,干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大家只把他当小丑,时间一长也笑不出来了,那里会看到小丑的眠泪。当大家已对摩根失去了兴趣,他却真正成了大家的笑料。摩根与别的女人偷情被妻子发现,高大的妻子把瘦小的摩根抱在怀里打,高声嚷嚷让整个米格尔衔的人都跑来看热闹。这样的出丑当然不是摩根情愿的,读者跟着米格尔街看热闹的人笑过之后却有着难言的悲哀。那种悲哀不仅仅是摩根出了这样的笑料,更是他放弃热衷于制作花炮的事业。作者借哈特的话:“一个人开始嘲笑自己一直在奋斗的东西,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哈特也是米格尔街上的人,就似一个哲人,不时讲出一些颇有寓意的话。作者说,摩根是他遇见的第一个艺术家。摩根一直在研制花炮,想制作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炮,大家却只把他当作小丑。最后,米格尔街的人终于欣赏到了摩根制作的花炮。摩根的花炮全部被燃响了,引起了火灾,却让人们第一次领略了摩根花炮的魅力。“只是摩根再也不做花炮了。”只此一句,足以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与悲悯。倘若说摩根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常见,机械工程师巴库却会不时遇见。巴库喜欢修理汽车,却总是修不好,而且还会把好的修坏,只为满足自己对修理汽车的喜好。他摆弄机动车纯粹为了兴趣,好像从不为钱发愁。然而,现实是他们得生活,所以他的妻子就得去赚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贯穿全书。作者用幽默夸张的笔调描写这些人物却又与现实紧密结合。他们当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为生活,巴库买来卡车,本想靠着它赚钱,却被自己喜欢摆弄机动车的欲望驱使,硬是将一辆新车摆弄坏了,后卖掉又买辆小汽车开出租,最后还是不得不卖掉。巴库因摆动机动车撞车进了医院。钻在机动车下唱《罗摩衍那》的巴库简直太有趣了,他的老婆虽说总跟他吵架却又崇拜他,还好好保管巴库用来打她的板子,抑或,这也是生活在社会低层小人物的可笑可悲。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作者只是用了放大镜,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若是多一点同情与悲悯,就不会只看到他们的可笑。米格尔街也是社会的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物也似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哈特是贯穿全书的人物,每个故事他都会出现,不时讲出一两句精辟的话来,就似一个哲学家,也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把哈特的故事安排在最后。哈特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又非常喜欢孩子的人,他带领米格尔街的孩子们观看板球、足球、赛马比赛,喜欢坐在人行道上跟人海侃,圣诞前夜和新年前夕喝醉酒乱嚷嚷。然而他却是一个热心助人、富有幽默感,米格尔街的中心人物。这样一个给大家带来欢笑似乎没有私生活的人后来还是爱上了一个女人,并为她坐了牢,被判了四年刑。再后来,哈特又转到离西班牙几英里关犯人的小岛上。作者伤感地写道:“哈特进监狱时我十五岁,等他出来我已经十八了。”短短三年,足以让一个少年变成青年,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原来喜欢崇拜的人,现在觉得也不过如此,甚至看不起,觉得没有一点意思,包括哈特。“自从哈特进了监狱,有一部分的我也随着消亡了。”又是故事最后一句,那些“我”曾以为有意思的人也随着童年、少年消失了。恰如作者成人后离开米格尔街“我和他们一一告别,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有回头,只看见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路上跳动着的小不点。”无论曾经多么难忘也是过往,我们只能往前走,然而那些陈年往事总会自行爬上来,往昔是幽深的…
《米格尔街》:即便注定了失败,我们仍义无反顾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于196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班牙港为原型,讲述了米格尔街上十七个人的故事。 米格尔街上的人仿佛生活在被囚困的世界里,在枯燥乏味、极度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人们的性格变得扭曲,以酗酒打发无聊的时光、以折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当做消遣。故事中每个人都希望改变目前的生活,每个人都很努力,可是除了“我”,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他们被牢牢拴在了社会的最底层。 可是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许多闪光点。1 不要攀比别人的生活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看看那个时期的中国和欧洲发生了什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中原地区发生饥荒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大肆屠杀犹太人、整个欧洲陷入战乱。相比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处于美国庇护下的特立尼达简直就是天堂。书中人物的痛苦和绝望太小儿科,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对比毫无意义。亚洲是亚洲、美洲是美洲,没有什么可比性。 可是这样没有意义的对比在书中比比皆是。 故事中的博勒,为人小心谨慎,向往美国,梦想赢得一大笔钱离开特立尼达去美国生活,结果一次又一次被欺骗;爱德华,羡慕美国大兵,学习美国人说话的腔调,把大兵约到家中聚会,仿佛这样就成了美国人,结果自己的情人跟着美国大兵跑了。 没有意义的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 前段时间回老家参加一个远房亲戚的婚礼,婚礼十分隆重,十辆奥迪婚车、著名司仪、高档烟酒,如果不是露天大广场,还真以为是在城市哪个星级饭店里。可是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却酸酸的。亲戚老两口一辈子种田,为了孩子娶媳妇,前几年承包了二十亩地,孩子在天津打工,一年收入五六万,其实给家里交不了多少钱,在城市里嘛,用的比挣的多。一场婚礼,老两口几年收入没有了。朋友告诉我,奥迪、中华、海之蓝是现在农村婚礼的标配,不然在村里抬不起头,城里买房、买车那也是早晚的事情。老两口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就在没有意义的攀比中没有了,后半生的希望也在攀比中没有了。 有人说,那是农村发生的事情,真的只是在农村吗?只是城里人比的别的东西罢了,男人比房子、车子;女人比化妆品、名牌包;孩子比名牌衣服、限量鞋。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换了形式而已。网络上的各种炫富,不也是攀比心理作祟吗。 对比可以让我们知优劣、见长短,如果对比过了头就会变成攀比,只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没有什么,忽视了自己有什么,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中。 今天你比过我,明天我比过你,短暂的满足之后,又进入下一轮攀比中。 攀比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短暂的虚荣心的满足,自以为是的飘飘然,在攀比中悄然而逝的时光,仅此而已。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按照我们自己的需求过日子,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我们的方式,攀比只会让我们陷入困顿之中。 专注自己,走自己的路,和自己比赛,每天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难道我们愿意把生命耗费在没有意义的攀比上吗?2 即便注定了失败,仍对生活报以热情 故事中的人物生活穷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改变不了生活的现状。 哈特说:“生活真他妈的活见鬼。你明知道麻烦要来了,可他妈的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你只能坐下来,望着等着。” 即便如此,可他们无一例外对生活抱以极大的热情。 劳拉生了八个孩子,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她靠孩子们的父亲接济生活。可是她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十分乐观,总是很开心。 B·华兹华斯想要成为诗人,虽然没有人喜欢他写的诗,可是他总梦想着写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虽然至死也没有写出伟大的诗篇。 摩根想要成为花炮师,给英国国王和美国国王做最漂亮的花炮,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欣赏。可是他做的最漂亮的花炮是点燃了自己的房子。 爱多斯参加三次高中结业考试、五次卫生院考试,只得了高中结业考试三等。他想做卫生检查员,最后却做了驾清洁马车的工作。“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多利饱受父亲的虐待。可她总是咯咯咯地笑,她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摆上鲜花。父亲给她选了丈夫,婚礼上人们尽情地戏弄他们,可是她仍旧咯咯地傻笑。别人以为她傻,殊不知她是用笑来掩饰心中的痛苦。 …… 虽然他们都失败了,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击垮了,可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却感染了许多读者。 即便注定失败那又怎样,这就是我们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梦想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为此付出了努力,收获了快乐,这就足够了。 故事中的人物虽然都失败了,可他们至少还有梦想。我们还有梦想吗? 我们上一次想起梦想是在什么时候?十年前、二十年前,上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时候?也许实在太过久远,连我们自己也想不起来。 在没有梦想的几十年里,我们还能记得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吗。每天忙忙碌碌,却又说不清是怎么度过的。 在匆匆忙忙的岁月里,我们变成为活着而活着的机器,遗失了梦想,失去了生活的热情。二三十岁的人,活得仿佛即将死去。 更可怕的是,我们还将浑浑噩噩继续过完剩下的几十年,直到死去。多么可怕、可悲的事情啊。你愿意这样活下去吗? 我们也许不能重拾曾经的梦想,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活充满热情。时间不会因我们失去热情停止,更不会因充满热情而加速流逝。3 把读书变成生活的习惯 看到最后我想起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阿廖沙生活在社会底层,即便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读书,书给了他精神食量,让他看到广阔的世界,不再浑浑噩噩的活着。 虽然《米格尔街》没有过多描述主人翁如何学习,通过主人翁参加了高中结业考试取得了二等的成绩,并谋取了海关的职位,我们可以知道他一定很努力。他是米格尔街上唯一的一个获得高中结业考试二等考试的人。即便有了海关不错的工作。但他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又申请了药剂师的学习,从此离开了米格尔街。 读书有多重要,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习惯把读书当成增加财富、改变命运的途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再读书了。 假设读书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物质利益的话,你还会读书吗? 假设读书不能让你升学拿到文凭的话,你还会读书吗? 假设读书不给你带来任何荣耀的话,你还会读书吗? 答案应该是——会! 读书本身就不应该掺杂任何功利,如果我们能尽量排除一些急功近利,让读书变成生活习惯,将成为最好的读书方式。 无论在人生的巅峰,还是在低谷,有了书的陪伴,就不会过分在意人生的辉煌和不如意,你会觉得人生的好与坏只是成长路上的起伏,没有必要太过关注。 我们常常因忙于生计、忙于生活的琐事,放弃读书,特别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应该拿出时间静下心了读一本好书,在书中我们能找到抚慰心灵的良药,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走出人生低谷的勇气。 也会对生活报以热情。 春天来了,在你的窗前摆上一盆美丽的花,拿一本书细细品读吧。
《米格尔街》读书摘录
V.S.奈保尔《米格尔街》读书摘录 【评】 一街一世界。 米格尔街,没有政治精英、没有绅士贵妇,是外人眼里的“贫民窟”,这里只有社会的最底层人物。奈保尔笔下的17个小人物,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他们像盐一样珍贵: 木匠波普,总在做一件“没有名字的东西”; 疯子曼曼,每次都参加选举,得到的选票总是正好三票; 诗人华兹华斯,用一个月时间打磨一行诗——往昔是幽深的; 小丑摩根,进行花炮试验,制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炮; 永远不嫌孩子多的劳拉,生八个孩子奇怪的是却有七个父亲; 清洁工艾多斯,有洁癖的他在垃圾里淘材料,并为之自傲; …… 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把它看做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17个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你我生活的缩影。 1、 那时,我总以为人长大了自然就会有钱。 2、 你会发现你一旦得到自以为喜欢的东西,你就不会再珍惜它们了。 3、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4、 他看上去不会伤害任何人,但总是自言自语,骂骂咧咧的,因而我从来也没想过对他友好。 5、 可他却回来了,还是醉醺醺的。 6、 他说话缓慢,而且字正腔圆,就好像每说一个字都要花他钱似的。 7、 芒果又甜又多汁,我一连吃了六个。黄色的芒果汁顺着手臂流到胳膊肘上,也从嘴角流到下巴,连衬衣也染上了果汁。 8、 现在,让我们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我要你想想,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9、 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同时又感到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骄傲和痛快。我忘记了生气,忘记了眼泪,也忘记了所有的不幸。 10、 我能在他脸上清楚地看见它,任何人都能看见。死神已爬上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11、 越是这种时候,他的脸绷得越紧,脸色越难看。他敲盘子时的那股认真劲儿让你觉得他是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12、 世界显得很大,很黑,也很宁静。我们站在那里,都不作声。 离我们不远的地方猛地传来一声尖叫,打破了黑夜的寂静。 这突如其来的奇怪叫声差点没把我吓死。 原来是只狗,身上是黑白花纹,耷拉着两扇大耳朵。它身上湿淋淋的,直往下滴水,不停地朝我们摇着尾巴示好。 13、 把一根火柴放进嘴里然后又用烟把它点着的玩笑,一旦他做了一次,就会一遍一遍没完没了地做下去。 14、 他们越是对我使坏, 我在特立尼达活得就越自在。 15、 一个人开始嘲笑自己一直在奋斗的东西,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16、 男人想要什么,真的很想要什么时,他就会拼命去争取,可一旦得到了,就不喜欢它了。 17、 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屉里有个钱包,那里面有支笔。 18、 泰特斯·霍伊特开始教书了。 和所有伟大的事业一样,它是从小处做起的。 19、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让年轻人的头脑得到训练。 20、 像劳拉这样的女人,再怎样也不会嫌孩子多。她爱她所有的孩子,虽然你不会相信她对他们讲话是用怎样的语言。她的喊叫和谩骂都是我闻所未闻,并且终生难忘的。 21、 我头一次听到了劳拉哭。那是非同寻常的哭。她似乎把她一生储藏的泪水都哭了出来,把以前用笑声掩盖的哭都发泄了出来。我听过葬礼上的哭声,其中有不少是装出来的。而那天晚上劳拉的哭声是我听过最恐怖的。它使我感觉整个世界变得荒唐可悲,我差点要为她哭泣了。 22、 生活真他妈的活见鬼。你明知道麻烦要来了,可他妈的什么事也做不了。你只能坐下来,望着等着。 23、 这些清洁工可傲气啦,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 他们知道自己有权。要是他们罢工的话,西班牙港会在二十四小时内腐烂发臭。 24、 最后我们都说不清,埃多斯的工作和他捡到的破烂,哪一样更让他得意。 25、 不过你可以看出来,她正一天天地风采渐失,变得黯淡,脸上出现了皱纹,眼睛又红又肿,眼窝开始下陷,让人不忍正视。 26、 巴库太太的体型会让人想起秤砣,实际上她满身横肉。她要是把两手垂在身体两侧,看上去像一对括号。 至于她吵架时的嗓门…… 哈特常说:“就像留声机快倒时的声音。” 27、 现在想来,巴库也算一个艺术家。他摆弄机动车纯粹是为了兴趣,他好像从不为钱发愁。 28、 博勒活了六十岁了,他发现的唯一真理就是:不能相信报纸上的任何东西。 这是他全部的哲学,但这并没有使他高兴。他成为这条街上最悲伤的人。 29、 他个子高挑,不胖不瘦,却面带苦相,嘴角下撇,眉毛下挂,两眼大而无神。 30、 自己愚昧不知,对报纸存有偏见,固执的不肯相信报纸上的信息。邻里告诉他中奖,他却觉得别人在愚弄他,一怒之下竟然撕碎彩票。U0001f914ufe0f不相信报纸,不相信邻里,那他以何评判自己是否中奖?没有依据,为何要买彩票? 31、 他又对着我喊道:“人都以为我好愚弄。” 然后他掏出彩票,把它撕碎,冲到我面前,硬是把那些碎纸片塞到我的衬衣口袋里。 他又对着我喊道:“人都以为我好愚弄。” 然后他掏出彩票,把它撕碎,冲到我面前,硬是把那些碎纸片塞到我的衬衣口袋里。 后来,他孤零零地在他的小屋里待着,很少出来街上,也不再和谁说话。每月唯一出来的那次,就是去领养老金。 32、 他对衣着越来越讲究,还戴了一条金项链,并且学着网球运动员的样子戴起了护腕。护腕这东西才刚刚在西班牙港的时髦年轻人当中流行起来。 33、 爱德华的妻子是个高个子白皮肤的女人,身材很瘦,面色很苍白,总像有病似的。她每走一步似乎都很吃力。 34、 伙计,要是我的话,会好生揍她一顿,把她调教得像竹竿一样笔直。 35、 我从没见过像哈特这样享受生活的人。他做的事情既不新鲜也不伟大,事实上,他每天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对每一件事都乐此不疲。他还不时地把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弄出点花样来。 36、 所有人,一旦成年就甩头走了。 37、 有些男人就这样。其实,所有男人都这样。他们开始老了、怕了,所以总想干点年轻人的事情。 38、 自从哈特进了监狱,有一部分的我也随着消亡了。 39、 抱怨别人贿赂的都是自己拿不出东西贿赂的穷光蛋。 40、 我很失望,倒不光是因为遭到了哈特的冷遇。我失望,是因为我走了,注定要永远地走了,可米格尔街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有丝毫变化。
1分钟解读书籍 | 《米格尔街》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V.S.奈保尔的处女作,是他首部半自传体小说。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洞察力,通过简短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特立尼达岛上的17篇悲欢故事,反映出生活在殖民地上人物的迷茫与无望。 梦想着当医生的伊莱亚斯,经过了几番努力却仍然考试失利,成为了扫路的马车夫;“疯子”曼曼执着与参选议员,全身心投入到他所信仰的宗教中,却差点被石头砸死,被终身监禁;自称为诗人的布莱克·华兹华斯,用纯净的心灵和耐心引导孩子如何美好地看待世界,虽然华兹华斯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奈保尔,但那段美好的时光却唤醒了他的赤子之心...... 工作后的奈保尔迷失了自我,一下班就赶往酒吧,彻夜酗酒狂欢,在母亲眼中他已经变得“太野了”,必须尽快离开,不然就会毁灭。他发现自己的离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米格尔街仍是重复着原来的节奏。 人终究都有各自的路要走,学着与往昔告别,无论顺逆,忍住忧伤一路向前!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