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和蝈蝈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蛐蛐和蝈蝈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昆虫,前者的是俗名,其实就是蟋蟀,后者的外形与蝗虫相似,这两种昆虫给人一种非常相似的感觉,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外形和颜色等都有不同。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1    首先,蛐蛐和蝈蝈的外表有区别。   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而蝈蝈全身呈现鲜绿或黄绿色。    其次,二者所食用的食物也不一样。   蛐蛐的喜好是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是农业害虫。而蝈蝈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及田间害虫,它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田间的卫士。    最后,二者的发音器也很不相同。   蝈蝈的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无发音器;而蛐蛐无论雌雄都具备发音器。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2    区别:   一、从体型上分辨du。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   二、从颜色上分辨。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如何分辨:    1、分辨蝈蝈   老嫩秘诀是看肚皮、看头部、看体色、看吃食、看须爪、看行动速度。    2、分辨蛐蛐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    3、分辨雌雄   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蟋蟀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蝈蝈   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图片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图片如下:1、体型不同。蝈蝈和蛐蛐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体型不同,蛐蛐通常是比较小型的,只有2厘米左右长,而蛐蛐的体型比较大,有4厘米长呢。2、颜色。蝈蝈的颜色为鲜绿色,而蛐蛐的颜色通常为黑褐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外表的颜色来判断蛐蛐和蝈蝈。3、身体形状。然后再观察一下蝈蝈或蛐蛐的身体形状,如果为圆柱形的话,则说明为蝈蝈,反之则为蛐蛐。4、叫声不同。仔细听一下蝈蝈和蛐蛐的声音,如果声音很有力度的话,则说明为蝈蝈,反之如果声音很小的话,则说明为蛐蛐。5、耐旱。蝈蝈的耐旱性能比较高,所以在酷暑的时候,蝈蝈的数量会比蛐蛐的数量多一些。蛐蛐能活多久:蛐蛐一般情况下可以活1年左右,但是具体能活多久还要看蛐蛐的生长环境。蛐蛐喜欢生活在草丛中,在夜晚出来活动,比较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会挖掘泥洞在里面居住。蛐蛐成虫的寿命在141—151天左右,蟋蟀能活多久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的环境下,生长情形越好,发育越快,生命期就越短。如果是在夏季,蛐蛐的生长速度过快,仅仅能活4-6个月不等,在冬季温度低,生长速度变慢,生命期就比较长。

蛐蛐和蝈蝈有什么区别

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鉴别特征是蝈蝈一般是草绿色,不发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发亮! 而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1,蝈蝈 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2,蛐蛐: 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

蛐蛐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吗

蛐蛐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吗关于蛐蛐蛐蛐是蟋蟀的俗称,它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蟋蟀是蟋蟀科下所有昆虫的统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900多种,而我国约有50多种,所有的蟋蟀的体色差不多,主要以黑色和褐色为主。在如此多的蟋蟀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中华蟋蟀、多伊棺头蟋以及油葫芦。其中中华蟋蟀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它们的体长通常在2厘米左右,体色以浅黑色为主,经常出现在我们院子里半夜叫的就是它。而多伊棺头蟋是蟋蟀中长相最有个性的一种,它们通体以黑褐色为主,体长平均1.7厘米左右,它的头部比较有意思,头顶有明显的向前凸起,边缘呈弧形,看起来就像是古代棺材的一端侧面一样,它们在田野里,尤其是农田里是比较常见的。最后就是油葫芦了,油葫芦是蟋蟀科油葫芦属下50多种蟋蟀的统称,在我国有7种,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整体看起来有些油光锃亮的,而且体型相比较上面几种都要大一些,平均体长在2.5厘米左右,我们在玉米地里,尤其是掰完玉米拉秸秆时,秸秆底下藏着的通常就是油葫芦,这家伙的雌性腹部很大,满籽,油炸喷香。所有的蟋蟀都是典型的独居动物,它们一只一穴,有着一定的领地意识,通常是互不打扰的,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蟋蟀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尤其是两只雄性相遇,通常会爆发生死大战,人们也是发现了蟋蟀的这个特点,才有了“斗蛐蛐”这个古老的娱乐活动。为了避免打斗,雄性蟋蟀会在晚上频繁的摩擦自己的翅膀发出吱吱的叫声,这种叫声大多数时候是用来警告其他同性不要靠近的,到了繁殖期,它们的叫声会吸引雌性蟋蟀,虽然雌性蟋蟀不会叫,但它们前腿下方有一个“音鼓”,可以接收到同类的叫声,而且音鼓比较敏锐,这样它们就能通过叫的声音大小和音质来判断对方的健康以及强壮状况了。关于蝈蝈抓蝈蝈可是有技巧的,首先,蝈蝈喜欢栖息在黄豆田和花生田中,而且是在植株的上面的叶片上,其次,要在烈日当头时,它们才叫得欢,之后就是听声辨位了,蝈蝈的听觉非常的敏锐,听觉范围在2000赫兹到100000赫兹之间,相比较我们人类,它们能够听到超声波,所以,想要抓它们动静不能太大,只要低于我们揉搓纸张的声音(大约就是2000赫兹),它们就听不到了。这样慢慢的靠近,然后观察一下它们头的方向,要背对着它,因为蝈蝈的视觉虽然不太好(迟螽的视觉比较好),但一大人靠近它还是能够发现的,这样慢慢的接近它,从后面捏住它的大腿或者背部就能抓住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螽斯的牙齿很大且锋利,不要被咬到手,而且不要伤到它的翅膀,因为这是它的发声系统。螽斯的种类要比蟋蟀还要多,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7000多种螽斯,我国就有6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优雅蝈螽了,它们的体色以绿色和褐色为主,叫声非常的清脆,体型比较大,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我们常说的蝈蝈其实就是优雅蝈螽了。优雅蝈螽一般在夏季出现,一直会持续到黄豆叶片都黄了还有部分在鸣叫(大约9月份),是鸣叫时间最长的螽斯之一总结蝈蝈和蛐蛐都会叫,而且它们叫的方式都是摩擦翅膀,不同的是蛐蛐体色一般都是黑色,而蝈蝈体色以绿色为主,在体型上,最为大型的蛐蛐油葫芦不过只有2.5厘米左右的体长,但蝈蝈的体长通常在3厘米以上,像优雅蝈螽的体长平均在5厘米左右。除此之外,蛐蛐是穴居的,但蝈蝈通常是以植物为家的,而且蛐蛐通常是植食性的,而蝈蝈是杂食性的,不仅吃植物还吃其他的昆虫。

蛐蛐和蝈蝈和知了和蟋蟀都有什么区别?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别名聒聒、螽斯、螽斯儿 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雄虫体长35-4]毫米,雌体长40-50毫米。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后胸、呈盾形。前翅各脉褐色。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马刀形产卵管,长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节基部具听器,3对足的腿节下缘具黑色短刺并呈锯齿状。后足发达,善跳跃,腿节上常有褐色纵走晕纹,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过冬,成虫或若虫戏喜栖息于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虽是害虫,但人们喜饲养,供作玩物。知了[解释]蝉,因其叫的声音象“知了”而得名。蝉是一种半翅目昆虫,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一到夏天来临,它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也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 蝉是一种昆虫,又称“知了”。其种类较多,雄蝉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蝉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在地下生活4年之后就会钻出地面,风光一时。成虫仅刺吸植物的汁。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卵在树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借助阳光的温度,才孵化出幼虫来。 全世界蝉的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我国目前已知的有200种左右。在我国,土地辽阔,一年四季均有蝉鸣。春天有“春蝉”,鸣叫时大喊“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蝉”,鸣叫时大喊“热死啦——热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时有“秋蝉”,鸣叫时大喊“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蝉”,鸣叫时大喊“完了——完了”。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如下:1、体型不同: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2、颜色不同: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触角褐色。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3、食物不同:蝈蝈的食物很丰富,有植物类、昆虫类和杂食类,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蛐蛐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蛐蛐的介绍学名蟋蟀,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黄褐色至黑褐色。

蛐蛐和蝈蝈有啥区别,谁更厉害一点

蛐蛐是蟋蟀的别称,因此是两者没有区别。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蟋蟀是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宽于额突。扩展资料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蟋蟀(昆虫纲动物)

蟋蟀、蛐蛐和蝈蝈到底是什么关系?

1,蝈蝈 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2,蛐蛐: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3,蟋蟀: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4.共同点是三者均是直翅目昆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体型不同、颜色不同、身体形状不同、叫声不同。1、体型不同蝈蝈和蛐蛐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体型不同,蛐蛐通常是比较小型的,只有2厘米左右长,而蛐蛐的体型比较大,有4厘米长。2、颜色不同蝈蝈的颜色为鲜绿色,而蛐蛐的颜色通常为黑褐色,因此,可以通过外表的颜色来判断蛐蛐和蝈蝈。3、身体形状不同观察一下蝈蝈或蛐蛐的身体形状,如果为圆柱形的话,则说明为蝈蝈,反之则为蛐蛐。4、叫声不同仔细听一下蝈蝈和蛐蛐的声音,如果声音很有力度的话,则说明为蝈蝈,反之如果声音很小的话,则说明为蛐蛐。

蛐蛐和蝈蝈有什么区别?

1、外形不一样:蝈蝈形似于蚂蚱,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2、颜色不一样:蝈蝈一般是草绿色的,不发亮;蛐蛐和蟋蟀身体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油光发亮,丝状油葫芦触角细长易断。3、所属类别不同:蝈蝈属于螽斯科。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4、称呼不同:蟋蟀和蝈蝈的别称区别蟋蟀:蟋蟀别称促织、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土蜇等;蝈蝈:蝈蝈别称蹩踪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油葫芦、叫应、土喳子、蚤蚂、乖子等。5、所吃的食物不同:蟋蟀:野外生活的蟋蟀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蝈蝈:蝈蝈的食物很丰富,有植物类、昆虫类和杂食类,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扩展资料:1、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2、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蛐蛐和蝈蝈怎么区别?

区别:一、从体型上分辨。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二、从颜色上分辨。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扩展资料如何分辨:1、分辨蝈蝈:老嫩秘诀是看肚皮、看头部、看体色、看吃食、看须爪、看行动速度。2、分辨蛐蛐: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3、分辨雌雄: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蝈蝈百度百科—蟋蟀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1、体型不同: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2、颜色不同: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触角褐色。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3、食物不同:蝈蝈的食物很丰富,有植物类、昆虫类和杂食类,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蛐蛐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4、科属和别名不同:蝈蝈为螽斯科昆虫,别名哥哥、蛞蛞、蚰子、油葫芦等。蛐蛐为蟋蟀科昆虫,别名:夜鸣虫、秋虫、斗鸡等。5、叫声不同:蝈蝈皮实耐旱鸣声强劲有力,蛐蛐鸣声小而尖。

蛐蛐和蝈蝈有什么区别吗?

1、外形不一样,蝈蝈形似于蚂蚱,蛐蛐是蟋蟀的一种。蛐蛐和蟋蟀是一种动物,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油葫芦触角细长易断。扩展资料:一、蝈蝈: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二、蟋蟀: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蝈蝈百度百科蟋蟀

蛐蛐和蝈蝈是不是同一种虫子,为什么?

1、外形不一样,蝈蝈形似于蚂蚱,蛐蛐是蟋蟀的一种。蛐蛐和蟋蟀是一种动物,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油葫芦触角细长易断。扩展资料:一、蝈蝈: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二、蟋蟀: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蝈蝈百度百科蟋蟀

蛐蛐和蝈蝈是一样的吗 蛐蛐是不是蝈蝈

1、蛐蛐和蝈蝈不一样,从体型上分辨。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 2、从颜色上分辨。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蛐蛐和蝈蝈有什么区别 蛐蛐能斗 蝈蝈能斗么 他们会斗死么

它们体形不一样,叫声不一样,特性不一样,蛐蛐好斗,要是将它们放地一起,总会有一只被咬死。蝈蝈不好斗,不会象蛐蛐那样斗个不停。蛐蛐要放在有湿土的地方饲养,可以喂米饭、毛豆、蟹肉、等。

蟋蟀、蛐蛐和蝈蝈到底是什么关系?

1,蝈蝈 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2,蛐蛐: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3,蟋蟀: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4.共同点是三者均是直翅目昆虫

蛐蛐和蝈蝈是不是同一种动物?????

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又叫促织,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鉴别特征是蝈蝈一般是草绿色,不发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发亮! 而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1,蝈蝈 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2,蛐蛐: 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3、纺织娘在鸣虫中属大型种类,体大,从头到翅端可达50~70毫米,单翅长39~44毫米。体色有绿色或枯黄色两种。头相对较短,头顶甚宽,颜面垂直。前胸背板前狭后宽,背面三条横沟明显。前翅宽阔,形似一片扁豆荚,前翅侧缘通常具数条深褐色斑纺,其长亏过腹端,甚至超过后足股节端。后足甚长。雌虫产卵瓣长,马刀状,略呈弧形向上弯曲。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知了[解释]蝉,因其叫的声音象“知了”而得名。蝉是一种半翅目昆虫,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一到夏天来临,它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也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 蝉是一种昆虫,又称“知了”。其种类较多,雄蝉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蝉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在地下生活4年之后就会钻出地面,风光一时。成虫仅刺吸植物的汁。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卵在树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借助阳光的温度,才孵化出幼虫来。 全世界蝉的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我国目前已知的有200种左右。在我国,土地辽阔,一年四季均有蝉鸣。春天有“春蝉”,鸣叫时大喊“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蝉”,鸣叫时大喊“热死啦——热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时有“秋蝉”,鸣叫时大喊“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蝉”,鸣叫时大喊“完了——完了”。

蛐蛐和蝈蝈有啥区别 蛐蛐和蝈蝈这两者的区别

1、从体型上分辨。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 2、从颜色上分辨。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是什么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体型上 。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 2、 外表上 。蝈蝈为鲜绿或黄绿色,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翅发达、不发达或消失,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且没有以上特点。 3、 食物上 。蛐蛐喜好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是农业害虫。蝈蝈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及害虫,是田间的卫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是  蛐蛐和蟋蟀是一个东西,直翅目蟋蟀总科蟋蟀科物种的统称。  蝈蝈,正式的中文名是蝈螽,直翅目螽斯总科螽科蝈螽属昆虫的统称。  蝈蝈体形粗壮,中等偏大,体长约35-40mm。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头大,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前翅较短,仅到达腹部一半,翅端宽圆;后翅极小,呈翅芽状。早现的虫体色一般较绿,晚现的虫体色一般较暗,但不绝对。也有向阳坡的虫体褐色,背阳坡的虫体绿色之说。冬季市场上出售的大都是人工孵育的,有些特别翠绿,有光泽,称“翠蝈”、“绿蝈”,有些体色带白,称“糙白”、“白蝈”,有些体色紫红如锈,称“铁蝈”,秋天出的称“秋蝈”,冬天出的则称“冬蝈”;亦有以产地来称谓的,如“北蝈”、“南蝈”、“鲁蝈”、“燕蝈”、“晋蝈”等。  蛐蛐又叫促织、趋织、蟋蟀,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在蛐蛐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

蛐蛐和蝈蝈区别是什么

外形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所属类别不同,所吃的食物不同。首先蝈蝈形似蚂蚱,身体是草绿色的,不发亮,蝈蝈属于螽斯科,蟋蟀别称促织、蛐蛐,而蝈蝈别称蹩踪聒聒、螽斯。蟋蟀野外生活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蝈蝈以植物类、昆虫类和杂食类为主,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老北京斗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个小孩抱着粗制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树底下斗,赢者弹输家的脑门儿,至不济赔上俩玻璃球仨洋画。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斗”,以点心、水果或一元大洋为输赢,纯属消闲取乐。上等的规矩可就大了,白露前后“开盆”,设局的地方要选在大院落,先发大红请帖请参加者莅临,然后设司秤、记账和监局三人。司秤的负责给蛐蛐过秤——这跟拳击比赛一样,分清轻中重量级,同级别的选手才能较量。记账的把重量写在条子上交给蛐蛐的主人,蛐蛐的主人携带相应的蛐蛐参加相应的“重量级”的斗局。而斗局正式开始前,由监局人与双方商议赌注的大小。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

蛐蛐和蝈蝈的区别是体型不同、颜色不同、食物不同。1、体型不同: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2、颜色不同: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触角褐色。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3、食物不同:蝈蝈的食物很丰富,有植物类、昆虫类和杂食类,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蛐蛐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蛐蛐的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蟋蟀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可求偶。当有别的同性进入其领域内,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蛐蛐和蝈蝈是一样的吗

  蛐蛐和蝈蝈不一样。蛐蛐又叫蟋蟀,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动物的统称。蝈蝈是螽斯科大型鸣虫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蝈蝈的体型比蟋蟀大,身体颜色也和蟋蟀有区别,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   区别   1.科目不同。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的大型鸣虫。蟋蟀是直翅目蟋蟀总科的昆虫。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   2.体型不同。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   3.颜色不同。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蛐蛐和蝈蝈是一种东西吗

1、外形不一样,蝈蝈形似于蚂蚱,蛐蛐是蟋蟀的一种。蛐蛐和蟋蟀是一种动物,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油葫芦触角细长易断。扩展资料:一、蝈蝈: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二、蟋蟀: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蝈蝈百度百科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