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李书文当真40年不败吗?他和孙禄堂交过手没?如果没,假设2人生死相搏,谁更可能赢

  二人年龄寿命均不相上下,但武术造诣略有差别。  李只在八级拳里打转;  而孙则少林、形意、八卦、太极都来,特别是创孙氏太极,且在理论上也有一套。  从下面的材料来看,也是孙要高一筹的(副委员长显然高于委员):  民国18年(29年)杭州国术大赛  顾问 钮永键、张群、程振均  评判委员:  委员长 李景林  副委员长 孙禄堂、楮民宜  刘崇俊、杨澄甫、杜心武、吴鉴泉、刘百川、蒋馨山、张兆东、王润生、张绍贤、刘协生、王宇僧、蒋桂枝、高凤岭、尚云祥、张秀林、邓云峰、马玉堂、许禹生、韩化臣(字惠卿)、黄柏年、刘彩臣、杨季子、王茂斋、刘恩寿、吴恩侯、金佳福。  检查委员:  孙存周、高振东、左振东、左振英、佟忠义、刘高陛、田兆林、楮桂亭、李星阶、萧品三、李书文(字同臣)、叶大密、任俊山、汤鹏超、姚馥春、万籁声、李丽九、张恩庆、耿霞光、朱芷英、李子扬、傅剑秋、侯秉瑞、韩其昌、赵道新、武汇川、程有功、窦来庚、湛祖安、杨明斋、朱国福、施一峰、刘善青、任虎臣、陈明俊。  请楼主动动脑筋:  1、二人有过来往(上面的名单就是证据)但没有交过手,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从这一条看不出高下来;  2、从现有材料来看,二人均未败绩。即使有某人均与二人交过手,只能是某人败。两个胜者仍然分不出高下来;  看来,想通过二人比武或间接比武来分出二人的胜负来,显然不可能。  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其内涵决不仅仅是在技术上一比高下这么简单。因此,我前面提供的资料可以大致判断:孙比李的武学修为要高。难道这样的回答还不能让楼主满意吗?

民国初的武术家里面李书文、孙禄堂、王子平、李紫剑等人谁的功夫最厉害?

个人认为是孙禄堂最厉害 年轻的时候在北京挑过五十多家武馆从未败绩,在其他地方挑了共计近二百家武官未尝败绩.后来声名鹊起之后渐渐收敛锋芒,但是能在六旬之年击败俄国大力士,击败日本天皇钦点大武士,和五名日本技击高手.将太极,八卦,形意三大内家拳均修炼秦至化境,更是孙氏太极的创始人,人称"天下第一手"和"武神",通过这些绰号就可以知道他的武术有多么高深莫测了.在武道的道方面,也就是精神境界层次,孙禄堂也达到了极为高深的地步,提前近半年的时间就预知了自己死亡的具体时间. 其次就应该是李书文了,能够做到手持几十斤重的大铁枪点死玻璃上的苍蝇,而玻璃不会碎掉,可见李对于力量 速度 和 精确度的把握达到了何等惊人的境界?不愧为"枪神"李书文. 还有这些资料供楼主参考:车永宏(1833~1914,形意拳),胜日本人阪三太郎,1988年,天津。 霍元甲(1869~1910,迷踪拳),吓走英国大力士奥比音,1910年,上海;一次击败日本上海柔道会会长等四人,使其皆骨折,1910年,上海。 李书文(1862~1934,八极拳),胜俄国人马洛托夫,1910年,北京;胜日本人冈本,1918年,沈阳。 韩慕侠(1867~1947,形意拳),胜俄国人康泰尔,1918年,北京。 王子平(1881~1973,弹腿、查拳),胜俄国人康泰尔,1918年,北京;胜美国人阿拉曼、德国人柯芝麦,1919年,青岛;胜日本人佐藤,1919年,济南。 陈子正(1878~1933,鹰爪拳),胜美国某人,1919年,上海;胜英国某人,1922年,新加坡。 孙禄堂(1861~1932,太极拳),胜日本人阪垣一雄,1922年,北京;一次胜六名日本武士,时年69岁,1930年,上海。 佟忠义(1879~1963,六合拳),胜日本人山井一郎,1925年,上海。 杨法武(生卒年不详,跤术),连胜三名日本柔道高手,1930年,东京。 吉万山(1903~?,少林拳),胜俄国人杰力柴夫,1933年,哈尔滨。 马金镖(1881~1973,查拳),胜美国人麦克鲁,20世纪30年代,南京。 王芗斋(1885~1963,意拳),胜匈牙利人英格,1928年,上海;胜日本人八田一郎、泽井健一、渡边、宇作美、日野,20世纪40年代初,北京。 赵道新(意拳,王芗斋弟子),胜挪威人安德森,1930年,上海。 李永宗(意拳,王芗斋弟子),胜意大利人詹姆斯,20世纪30年代,北京。 李尧臣(1876~1973,三皇炮捶),胜日本人武田西,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胜日本武士某人,20世纪40年代初,南京。 蔡龙云(1928~ ,华拳),胜俄国人马索洛夫,1943年,上海;胜美国人鲁索尔,1946年,上海。

张三甲只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为何孙禄堂蹉跎十年也不去考武举?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孙禄堂等人不去考武举是因为他们不屑于考武举,去王府教拳做教头比考武举强多了。 我想告诉这些朋友,这种看法打错特别,完全是不了解清末武林生存环境的胡说。 首先,晚清「 ”教拳”的拳师可不等于老师,更多时候被达官贵人看做是「 ”玩意儿”,不是说武技本身是「 ”玩意儿”,而是说教拳的这个拳师是「 ”玩意儿”。 以民国真正靠武艺混成「 ”官儿”的霍殿阁为例,根据李国雄的《随侍溥仪纪实》记载,溥仪找霍殿阁教拳,是让霍殿阁在戏台子上「 ”打拳”,他和随侍人员坐在下面「 ”看戏”。 霍殿阁被溥仪聘请为拳术教师后,一样要给溥仪看家护院,溥仪的侍卫李国雄虽然跟着霍殿阁学拳,但是到伪满洲国时,李国雄是侍卫三队的队长,而霍殿阁是他手下的三等侍卫官,一样被李国雄呼来喝去,完全当做了下属看待。 如果看李国雄口述回忆录大家就知道,李国雄作为一个侍从,他也分得清侍卫武官与拳师的区别,李国雄分得清,晚清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更分得清什么是「 ”武官”,什么是「 ”玩意儿”。 其次,李尧臣这个清末民国著名的武术家在会友镖局当了20多年的镖师,他口述的保镖与走镖生涯明确说了,镖师们宁愿去走镖,给商局守夜看大门也不愿意去给达官贵人「 ”看家护院”,因为达官贵人的仆人们往往把这些镖师看做是「 ”臭要饭的”,呼来喝去,完全不尊重镖师的人格。镖师们都不愿意受这些「 ”小人们”的闲气。 给达官贵人看家护院对于武术家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伤自尊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说,学武不一定要考武举。 这也是谬论。 清代武举制度最为完备,武举也分武秀才、武举人以及武进士。虽然武科待遇比文科差远了,但那也是官僚之间的评比,武科秀才、举人也享受文秀才、文举人免税、免徭役等特权。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考上武秀才,那么不但他的徭役赋税(类似今天个人所得税+星期六「 ”义务”劳动)免了,他还能指定家里的一个男丁同样免除徭役,而且还一举成为官僚队伍的一员,清末武科虽然不如文科尊贵,但是反过来武科从秀才开始可以递补职务非常多。 以民国四川大军阀杨森为例,他父亲就是一个武秀才,后来递补成不入流的典史(负责一县治安),所以杨森小的时候才能读得起书。 更别提考上武举人、武进士,那和范进中举享受待遇也差不多了,一个武举人哪怕是没考上武进士,只要愿意投军,考察一年合格后清廷也可以授予他六品武职。 就是回乡闲居,尽管在家乡老爷圈里算是地位最低的,但那也是老爷,县官也要倚重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清末捐官便宜,孙禄堂不稀罕考武举,当芝麻绿豆小官,要当官他自己早捐官了。 这么说的朋友,也是不知道清末捐一个官要花多少银子,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也是捐官泛滥,那也是对于官宦富商人家而言,对于普通人,哪怕是一个拥有15亩土地的富裕自耕农,捐官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光绪年间捐一个最最基本的监生(类举人待遇,在清末算文凭,有监生身份才说得上下一步买官),需要白银24两。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清史泰斗戴逸教授曾经考证过,清末农村一户四口之家拥有20亩土地的中农,一年总收入不超过32两白银,而一年开支稍不注意就会超过35两,也就是辛苦一年还要亏空3两银子。 也就是说,即使清末捐例大开,谁花钱都可以买个官,可光是监生文凭就不是一般富裕自耕农家庭买得起的。 这也就是说即使在清末,普通人都买不起一个监生,对于普通人来说文武科举是最好的出路。 这里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是如何考上武状元的,中间穿插着孙禄堂女儿孙剑云所述说的孙禄堂生平,看看孙禄堂是考不上还是不屑于考。 另外再说一句,不要以为武举好考,清朝武举也是三年一考,一科不到150人,就算是武秀才,人口大县也就二十个武秀才名额,小县只有几名。尤其是清代直隶地区,有考武科举的传统,竞争异常激烈,凡是考上武秀才的,那至少身体素质在全县几万人里排名前一百是没问题的。 张三甲生于1876年,孙禄堂生于1860年,也就是说张三甲比孙禄堂小了十六岁。 张三甲(上图)是清末直隶开州人(今河南濮阳),孙禄堂是直隶顺平人,说起来都是直隶老乡。 张三甲比孙禄堂幸运在于他父亲是武馆馆主,在当地教拳为生,未必有多富贵,但至少可以保证张三甲吃饱,从小接触武术。而孙禄堂则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九岁父亲去世,根据孙剑云女士描述,孙禄堂当时穷的不行,如果没有好心人救济,孙禄堂差点因为家贫自尽。 张三甲从小在他父亲教导下学武,而且根据《濮阳县志》等资料,张三甲到15、6岁就发育的比普通成年人还要高大魁梧,而且臂力惊人。臂力惊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道光帝开始,清代武举就走入异常重视「 ”武技”的怪圈,尤其重视拉重弓,如果臂力好,拉重弓拉得好,骑射、步射乃至文字测试稍就算差一些也会优先录取,相反,如果拉重弓不行,其他成绩再好,名次也高不了。 虽然《濮阳县志》等史料记载简略,但是可以合理想象,如果张三甲家里穷,营养跟不上,张三甲也许能高大,但是魁梧肯定就没戏了,臂力也没法锻炼的如此「 ”惊人”,而且张家不仅供张三甲全脱产学武,还供他弟弟张冠甲全脱产习武。 从这一点看,张家全年总收入至少是在150两左右,而这差不多是孙禄堂18岁到27岁十年收入总和了。 和张三甲不同,孙禄堂在青少年时期重要的是谋生而不是习武,根据孙剑云女士所说,孙禄堂先生赴保定做笔墨铺子伙计前,就断断续续和一个农村拳师学了两年「 ”花拳”,可以肯定的说,18岁时的孙禄堂绝对不是18岁时张三甲的对手。 张三甲既然15、6岁就长得高大魁梧而且臂力惊人,那么这样好的武术苗子自然有人投资。 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社会,陈宝良教授在他的巨著《明代社会生活史》里就说过不管一家人再怎么有钱,如果三代没有出一个举人,那么这个家族就会很快衰败下去。 可是不管文科举还是武科举,都是需要天赋的,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天赋,如果家族里没有适龄子弟有文武科举的天赋怎么办呢? 明清有钱人一般都会资助家贫但是有天赋的孩子,会供养他读书,进京赶考等所有费用,为的就是将来这孩子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可以知恩图报,庇护这家有钱人。 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个贵人浙江巡抚王友龄之所以能当上浙江巡抚,可不是因为胡雪岩,而是王友龄他爹在做云南丽江知府时资助了一一个不入流小官儿子读书科举,这个人就是咸丰帝宠臣何桂清(四十一岁做到两江总督),在何桂清一再坚持下,咸丰帝才不情不愿的委任王友龄为浙江巡抚。 蔡锷将军被下手更早,四岁时就被当地刘姓大户发现了读书天赋,于是蔡锷四岁时就开始接受刘家的资助,蔡锷十几岁考上秀才前一直在刘家私塾读书,学费全免包吃包住还有零用钱。 后来刘家还出钱给蔡锷赴日本留学(费用和今天供一个去美国读本科的留学生差不多,一百多万人民币级别),所以后来蔡锷学成归国就娶了刘家的一个女儿做正妻。 所以当地一个武术大家杨国昌(当地豪强大滑)就看上了张三甲的潜力,不但让张三甲跟着自己练武,还把女儿嫁给了张三甲,甚至还给张三甲找来了光绪庚寅科(1890年)三甲武进士杜同春做考前辅导。 从张三甲和蔡锷的经历就能看出,如果真有潜力和天赋,是一定有当地富户来资助结亲的,当然前提是你要让别人看到投资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说,孙禄堂从15岁开始学花拳一直到27岁还在保定笔墨铺子做伙计,这至少说明这十几年时间,没有人觉得孙禄堂有什么过人天赋,而且孙禄堂一直到28岁才结婚,这也说明孙禄堂先生整个青年时代经济状况堪忧。 而另一边,别看张三甲考中武状元时才22岁,却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根据现有资料已经查不到张三甲究竟是何时通过的武秀才考试,但是他通过武乡试的时间是1897年,他在大名府参加的考试。而且张三甲还被同时参加考试的武秀才称为「 ”穷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考武举考生家庭富裕程度,就连张三甲这样,对于孙禄堂来说必须要仰望的家境,居然奚落为「 ”穷猴”。 而此时孙禄堂还在河北一带游历,根据孙禄堂大事年表记载,1890年孙禄堂已经主持武秀才考试了。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根据清代武举惯例,武秀才考试主考官是一省学政,副主考是当地任职的从三品游击以上武职军官,而且还不能是本地籍贯。也就是说,主持直隶武秀才考试的副主考武将不但是从三品(类似准将)以上高级武官,而且还要是非直隶籍贯的高级武官才行。 孙禄堂一介白身,又是直隶本地人,更何况他还不是学政,怎么能主持武秀才考试? 说回张三甲,事实上张三甲乡试名次并不高,只排在第三十一名,这说明两点:第一点,河北不愧是清朝中武举、武状元最多的地区,竞争就是激烈;第二点,无论文武,没真本事考不上秀才,但是到了举人和进士这一级,什么样的成绩只能「 ”听天由命”。 武举不怎么看得出来,文科举大家有兴趣找清朝普通进士与状元的八股文来看,反正我是看不出状元的八股文比普通进士八股文强在哪儿,我觉得就是「 ”随缘”的事儿。 但是秀才不是,没有真本事真考不上。 有人说四大名著作者有进士身份的就施耐庵,这不假,但是吴承恩是岁贡生、曹雪芹是旗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也是秀才,罗贯中之所以没有功名是因为元朝科举时断时续,他恰好没赶上。 大家千万别觉得秀才不怎么样,清朝三四亿人口,全国秀才也就20万不到,搁在现在,至少也是985硕士、博士身份。 1898年,张三甲赴北京参加武殿试,得中武状元,成为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他在殿试中充分发挥了自己臂力惊人的优点,不管是拉重弓还是舞刀都干净利落。 只可惜张三甲得中状元后很快因病去世,而此时孙禄堂还在老家和北京往返奔波。 我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张三甲是如何考中武状元的?就是想说明在清代,拳师最好的出路就是考武举,其他保镖、教头、看家护院都是因为武举走不通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今天高中毕业生读高职,去大专或者直接就业,原因只有一个:没考上大学。 大家好好想想,可能有一个成绩随便考清华北大的学霸高考都不参加,直接进工厂搬砖吗?他图什么? 以孙禄堂老先生为例,如果他武艺真有传说那么惊人,他为什么不考武举呢?就算武举人、武进士有难度,武秀才总可以考吧。要知道中了武秀才就可以免税、可以见官不跪,这难道不好吗? 杨露禅就算真去端王府教九岁的幼端王学武,因为他没有功名,见到端王那也得下跪(当时老端王死了好几年,幼端王才过继),孙禄堂如果在清末结交过达官贵人,那也一样要跪。除非有功名的人,才可以见到达官贵人鞠长躬。 另外,根据孙剑云女士讲述和孙禄堂先生自述,我们现在很清楚知道孙先生13岁到27岁经济上都很困难,婚都没结,学武也是断断续续,18岁前主业是种地,18岁到27岁店铺伙计。 不管任何体育运动,18—27岁都算是运动员黄金年龄,大家假如孙先生是运动员,他把自己黄金年龄浪费在做营业员上,他能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吗? 梅西要是27岁才治好自己侏儒症,大家觉得他还能成为今天的梅西吗? 张三甲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真有天赋(高大魁梧、臂力惊人),在武举风气浓郁的直隶,是一定有富户进行投资的。 张三甲也就是从16岁到22岁,只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平民到正三品武官的转变,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实现阶级跨越? 大家看孙禄堂先生大事记,孙先生有大概十年时间(1890—1900)在老家与北京之间来回往返,最正经的营生就是在老家完县(今顺平县)开了一家武馆(蒲阳拳社)。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就认为孙先生之所以十年间来回往返北京,其实就是想找机会留在京师,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如果只看孙禄堂先生大事记,你会发现孙先生这十年打遍了河北各地无敌手,还以白身主持过武县试,留下了各种神乎其神的搏击传说,但是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到了1900年还是一介白身的事实。 还是那句话:还有什么比考武举中进士更快完成阶级跨越? 最后,让我用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先生之前采访时一段话结束这篇长达5000字的长文。 (物质贫瘠的武术家)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营养哪里补给,资金、器具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参考资料: 《清末武举制的最后实施与废除》、《清光绪庚寅科广东陈氏蓝翎侍卫查实记》、《李尧臣口述回忆镖师生涯》、《清末捐个「 ”监生”得花多少钱 》、《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生存镜像与职业变迁》、《孙禄堂大事年表》、《已故武术家赵道新:武术是没有前途的》

晚清的高手(如 霍元甲 董海川 杜心武 叶问 王五 黄飞鸿 孙禄堂等)和大山倍达谁厉害?

您好,个人认为应该是晚清高手厉害些。无论是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八卦宗师董海川,都是一等一的绝顶高手,但是中国的武术缺点就是难以量产、更不适合商业炒作,所以中国的尚武精神如果实事求是的话的确不如日本;优点就是宗师级高手都是近乎无敌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日本在那个时代高手也很多。比如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空手道创始人船越义珍,都是厉害的高手,其实大山倍达和中国的晚清高手、日本宗师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望采纳!

晚清的高手(如 霍元甲 董海川 杜心武 叶问 王五 黄飞鸿 孙禄堂等)和大山倍达谁厉害?

您好,个人认为应该是晚清高手厉害些。 无论是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八卦宗师董海川,都是一等一的绝顶高手,但是中国的武术缺点就是难以量产、更不适合商业炒作,所以中国的尚武精神如果实事求是的话的确不如日本;优点就是宗师级高手都是近乎无敌的存在。 但是不可否认,日本在那个时代高手也很多。比如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空手道创始人船越义珍,都是厉害的高手,其实大山倍达和中国的晚清高手、日本宗师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