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社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请介绍一下“路透社”和“塔斯社”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请介绍一下它们的来历,特别是名称来历和发展历史。 解析: 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创办人路透原为德国人,后加入英国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 路透社是路透集团的一部分,业务占路透集团的5%,(该集团资料详见企业库专条)。它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其股权属于代表伦敦出版的全国性报纸的报业主联合会 (the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代表郡级报纸的报联社 (pressassociation)、澳大利亚报联社(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和新西兰报联社 (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这四家股东都有代表参加路透社董事会,它们之间有一项确保路透社在新闻报道中所谓“独立性”和“正直性”的“托拉斯协议”。俄通社-塔斯社简称俄塔社,它的前身是俄罗斯新闻社和塔斯社,1992年1月22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在塔斯社和俄罗斯新闻社的基础上成立俄罗斯新闻通讯社,简称俄通社,同时,俄通社中又建立独立的塔斯社机关,继续保留它的商标,负责协调独联体各国新闻事宜。自1992年1月30日零点起,塔斯社播发的新闻稿正式采用俄通社-塔斯社电头。

塔斯社声明后,中苏领导人会面谈判,除了陈毅外,别人多半是沉默

早在印度独立前夕,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纽约与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克利什那·梅农会谈。1947年4月,双方达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但在斯大林时代,苏联认为印度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因而两国关系极为冷淡。苏联对印度进行攻击性宣传,支持印共反对国大党政府的活动。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开始转变,就在这一年,英迪拉·甘地访苏,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巴军事协定的签订,使印美关系恶化,印度积极靠近苏联争取援助,印度反对美国针对苏联和中国而建立"东南亚防御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的立场,以及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印度在国际上的和平中立形象,受到苏联政府的赞赏,而这时印度共产党实行的和平过渡路线也有益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另一方面,这个时期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南下战略也促使它对印度的重视。1955年5月,尼赫鲁正式访苏,同年11月赫鲁晓夫回访印度。赫鲁晓夫在和尼赫鲁进行谈判时,面前摆着芒果,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奇异的水果。尼赫鲁微笑着,仔细地看着他怎样对付这些芒果。同坐的英迪拉·甘地开玩笑地说:"你知道吗?赫鲁晓夫先生,我国人民说,吃芒果的最好地方是在澡盆里,因为那样你可以同时又剥芒果的皮,又洗你的手。"也许是出于对这甘甜的芒果的报答,赫鲁晓夫随即爽快地答应为印度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苏联决定为印度援建比莱钢铁厂,并答应援建另一座布卡罗钢铁厂。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在友谊和谅解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同时,两国经济谈判商定,苏联在最近3年内向印度提供100万吨钢材,增加工业设备的出口,扩大印度商品的进口,开避印苏海上和空中的直达航线,到1955年-1956年度,两国贸易总额激增达200万卢比。1956年苏共20大之后,苏联加快了向印度渗透的速度,先后对印度机器制造、石油炼制、采煤、发电和制药等重要经济部门提供贷款,两国贸易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苏联更多地倒向印度一边,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59年春季开始,中印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极力南下的苏联直接支持和插手中印边界冲突。这使尼赫鲁卷入了中苏两党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漩涡里。中印边界问题是当时中苏两国间政治上的原则性分歧之一。1959年秋,中印边界局势进一步激化,从8月底到10月间,发生了多次边界冲突。苏联从一开始便偏袒印度,虽然赫鲁晓夫从表面上支持中国政府,但实际上却同情印度,并且在背后给予印度以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59年9月,塔斯社发表一篇关于中国和印度边界冲突的公报,公报站在印度一边。公报中苏联假惺地称:"苏联领导人表示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不会允许那些不希望国际形缓和而希望它尖锐化的势力和竭力阻止两国紧张关系已出现缓和的势力在这个事件中坐得渔利。苏联领导人也表示相信,两国政府会本着印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精神考虑到双方的利益来解决所产生的误会,这也将有助于加强争取和平和国际合作的力量。"塔斯社的声明对中印冲突没有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而是极力进行歪曲报道。1959年9月13日,中国领导人指出:"塔斯社声明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和苏联在中印边界事件中立场是不一致的,印度资产阶级、美英帝国主义对此简直是兴高采烈,拍手称快。" 中印冲突爆发时,赫鲁晓夫正从美国访问归国,当时又正值中国人民庆祝国庆。于是,赫鲁晓夫立刻飞往北京,代表苏共同中国方面进行谈判。在机场上,中共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前往迎接。表面上每人都极有礼貌,但就在这种表面的友谊与礼貌中,赫鲁晓夫明显地感到了中共领导人对他的不满。毛主席没有正面与赫鲁晓夫谈判,他只是讲了一两件反对苏共政策的事,除了陈毅外,别人多半是沉默。陈毅只差没有直接批评苏联领导人,但对尼赫鲁则加以严厉指责。 "你们怎么能发表这样一个声明?"陈毅一开口就说。中国领导人指出,既然中苏两国都是 社会 主义国家,在同印度那样的非 社会 主义国家发生的任何冲突中,苏联有义务站在中国一边。赫鲁晓夫蛮横地说,由于领土的争执而发动战争是不值得的。他说:"边界是几十年前确定的。为什么等到现在才拿它来小题大做?"他对印度军队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挑起朗久事件采取了不公正立场,不愿意了解事件的真相,不愿意了解谁是挑衅者,实际上是袒护了印度。 陈毅针锋相对地指出,"你说得完全不对,我们需要那块土地,于法于理它都是属于我们的。英国人把它从我们的手里夺去时,印度还是他们的殖民地。"赫鲁晓失却仍然坚持己见,认为"西藏是一个很弱的地区,本身不能对印度构成威胁。可是,一个属于中国的西藏就会对印度构成威胁。"坚持要中国领导人宽容并理解尼赫鲁的难处。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于对类似于中印边境问题的中苏边界问题的考虑,印苏两国从各自需要出发走到一起,苏联成为印度最大的军火供应国。1950年9月12日,苏联和印度签订了一个协定,给印度15亿卢布贷款,帮助它实现第5个5年计划,至此,苏联已由中立、偏袒印度转变为完全支持印度反华,并构成对中国的敌对行为。不久,印度政府便开始同苏联谈判,向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虽然过去印度的军事装备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或美国,但印度人却没有意识形态上的理由反对从苏联获取军火。1962年1月底,印度向苏联订购了一些高空直升飞机和涡轮螺桨运输机,这些都是为边界军事行动准备的。从印度观点看来,同苏联人做生意的极大好处是,这些交易的谈判可以有保证地办到用印度商品支付,西方军火商是没有一个会给予这个保证的。1962年5月,印度提出要购买一些苏联的米格21战斗机。赫鲁晓夫知道印度的一些反对势力,他们极力鼓吹购买美国飞机。而美国也同意把他们的喷气式战斗机的蓝图交给印度。因此,他决定让印度人购买战斗机。这明显是在怂恿印度扩大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对此表示严正抗议,但赫鲁晓夫不予理睬。 7月中旬赫鲁晓夫以"米格21的设计图样己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为由,主动提出供应印度"米格"飞机,并为今后在印度制造这种飞机提供设备。这一建议"原则上"被尼赫鲁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同时,苏联拒绝为中国提供米格21战斗机。 赫鲁晓夫之所以拒绝中国对于新型喷气式飞机的要求,而把米格21公然开往印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领导人"在其他共产党中进行各种各样狂热的反苏宣传。"中共的不妥协和不屈服苏共的压力,使得赫鲁晓夫恼羞成怒,他时时处处都准备报复一下中共领导人,中印边界冲突可谓是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