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MBCT创始人的TED演讲
抑郁症被称为“精神感冒”,但它并非感冒那么简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称,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而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超过因胃癌、肝硬化、结肠癌、乳腺癌和阿尔茨海默症死亡的人数。 全球有10%的人患有抑郁症,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这个数据让我不寒而栗,那意味中国也有亿万人存在抑郁的倾向。抑郁症是什么?很难具体回答,有人说:一千个抑郁症患者心中,有一千种抑郁症。痛苦的形式不同,程度不一,激起的反应也不一致。 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些相似的信号: ——疲惫。无故感到很累。 ——低自尊。低自尊很难被发现,他们擅长自我封闭,逃避自我表达。 ——精神运动性阻滞”。说话迟缓,动作呆滞。 ——烦躁易怒、频繁哭泣。 ——快感缺乏症,美景、美人、日出、日落,性,对任何事物都感觉不到快感。 ——突然内向。 辛德尔·西格尔是MBCT(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正念认知治疗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在心境障碍领域工作超过30年。 教授辛德尔·西格尔(Zindel Segal):“我在心境障碍领域工作超过30年,我目睹了一些进展和治疗,见证了新一代抑郁药物的开发,以及采用磁线圈刺激颅骨等治疗方法。这些疗法的开发目的是用于缓解抑郁,减轻那些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轨病人的痛苦,降低他们自我伤害的风险。 然而,抑郁发作后恢复只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另一半是防止复发及持续健康,而这些正是我致力的领域开始。 ” 于是在不依赖外在药物和工具治疗的思路指引下,他和另外两位教授一起, 探索如何通过内在的自发的力量来减轻、缓解抑郁症状,从而开发出正念认识行为疗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聊的话题。 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MBCT的故事,那 我们就三位创始人那杯咖啡讲起 :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有三位大叔(多伦多大学的Zindel Segal ,剑桥大学的John Teasdale,牛津大学的Mark Williams在剑桥的某个咖啡厅里正在为一件事情烦恼。有一个基金会希望能开发出一种在抑郁症患者维持期间的一种小剂量的治疗方案,可以减少复发率。 由于这三位都是优秀的认知心理学家。所以理所当然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开发出一种基于CBT的团体的维持治疗方案。但问题来了。一个患者在接受CBT的治疗是有效的话(大约60%的患者接受CBT治疗是有效的),那他复发的几率已经降到了20%左右。 也就是说,即便他们开发的方案再优秀,在临床上的贡献也是有限的。 突然,其中一个人说:要不,咱们换个方向?其余二人一惊:还啥方向呢?那位大叔喝完了最后一口咖啡,说:或许我们可以不从复发这块入手,试试做一个预防抑郁症的模式如何? 这是在MBCT过程里面第一个重要转化,就是从治疗方案转换成预防模式。 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弄。毕竟没有人这样做过。巧了,玛莎莉娜(DBT创始人)刚好路过剑桥,被一把拉了进来参与讨论。玛莎莉娜推荐说,正念或许可以试试。正念是啥玩意?三位专家都没听过。于是,玛莎莉娜递给了他们一张卡巴金的名片。九三年,他们第一次去访问当时在正念减压门诊的卡巴金博士。1995年春季,他们再一次访问了麻省大学的正念中心。通过更多的观察、更多的交流,包括他们去体验好几个正在进行的MBSR课程。 他们发现其实在MBSR里面应用正念,它是一种更深刻的水平去练习正念的。也就是 让学生学习一种更新的、一种新的内心的模式,然后面对的不仅仅是思考或者思维,而是一种更广泛的身心经验:每一刻每一时,当下的身心经验,包括想法、情绪、身体感觉。 经过一番思考以后,他们放弃了原来CBT的治疗框架,转入了一个正念的框架,同时整合了CBT里面的一些视角,加上一些核心的元素。通过这么转换,今天MBCT的雏形就已经基本上确定了。MBCT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八周MBSR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做了针对抑郁症患者的这种特殊的心理机制的这种改良和优化。 接下来3位创始人在2000年发表一篇关键论文,首次证明了MBCT可以把3次发作的患者的再次发作可能性减少一半。英国的临床实践委员会也开始把MBCT列入他们的推荐疗法指南,针对多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推荐疗法。之后MBCT就进入了发展期。 什么是MBCT正念认知治疗 防止抑郁复发 ——这就是认知疗法产生的原因 这也是很多所谓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所做不到的事情,西格尔教授和其它许多精神科、临床心理学教授研究的一样,从认知疗法开始,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正念Meditation”。 三位教授在大量研究工作后,发现心境和思想并存、且相互影响。 举例,当一个人(a single person)在使用大脑时候,就会把消极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产生所谓抑郁的方式去思考,于是负面的想法久之就会让人进入抑郁状态。 另一发现,当人们很抑郁并感到悲伤时,这只是一种症状。 当他们不再感到悲伤时,这种悲伤却会作为背景,启动大脑批判评价模式,带来负面的影响,又让人陷入抑郁。 西格尔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要帮助人消除负面或悲伤,而是开发出一种可以和负面悲伤共存的方式,这点很重要,同时举例存在不幸的人如何去应用这种方法,鼓励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共处。 这也是认知疗法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不是消除某个困境,而是开始真正的去接纳和与之共处,就如同生活中一定会遭遇困难一样,因为这就是生活。经过临床实践证明,MBCT正念认知治疗的这套体系可能略优于使用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方法,并且没有后者的副作用。MBCT不仅对抑郁症的复发干预有效,还可用于儿童、社交恐惧、产后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失眠等均有帮助,这也代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新发展。因此也使得 这套体系成为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优先推荐的治疗方案之一。 如何开启MBCT 正念认知疗法MBCT是 一种标准化、可评估的治疗方法 ,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关于深奥的禅修。练习者不用进入禅定,也不用特定的服装或场所,跟宗教无关, 而是求真务实、用语健康和调节情绪的治疗方法,引导学员如何进行自我关注和自我保护。 学会自我觉察、学会带着觉知的思考……在吃饭、呼吸和生活中练习觉察,让人们学会稳固在自己的体验系统中。 当负面情绪袭来时,只是轻轻地冲刷而过,而不会动摇自己,不会让人进入负面联想的世界。 人们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同样的事物,从而选择其它的应对方式,这也会影响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方式。 在全世界有七个研究中心,总共一千多名抑郁症患者已经接受了MBCT疗法并进行评估,相较于常规治疗,MBCT治疗对抑郁复发率减少超过43%。 数据表明,服用抑郁药物的复发率为52%,而接受MBCT治疗的复发率为48%。 更关键的是,患者通过这种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 增强了感受积极正向的力量、感觉到鼓舞和激励的能力 。这点对于抑郁症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了。 正念练习会改变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 找到内心的平和喜悦,达到内心的和谐统一。通过Mindfulness静观正念,了解生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正念,是对自己的善意和宽容;正念,让人每一秒活在当下;正念,助你重新认识和善待一生。 ——马克.威廉姆斯(牛津大学教授,MBCT创始人之一)文(素材取自网络):一心正念 图/视频: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 正念练习:怎样从失败自卑、一无是处中走出来
2014年最值得观看的科技和商业领域TED演讲
到了年底,各种盘点层出不穷。TED 官方也为我们精选了 2014 年最值得观看的 TED 演讲,涵盖了空间、海洋、旅行、大数据、创意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其中一些关于科技和商业的演讲,与诸位分享: Here"s how we take back the Internet 演讲者:Edward Snowden 简介:斯诺登在 TED2014 大会上通过远端临场机器人(telepresence robot)表达了他对于监管和互联网自由的看法。他认为,数据隐私的保护,并不是某个党派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互联网在生活中的角色,重新考量那些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他说:“你的权利非常重要,因为你并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需要他们。”Chris Anderson 和特邀来宾 Tim Berners-Lee 共同主持了这场采访。 The NSA responds to Edward Snowden"s TED talk 演讲者:Richard Ledgett 简介:斯诺登在 TED2014 大会意外出现后,当时的主持人 Chris Anderson 说:“如果 NSA 想要对此回应,那就来吧。”NSA 也确实做了回应。NSA 副局长 Richard Ledgett 通过视频回答了 Anderson 关于如何在国家安全与保护隐私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 Success, failure, and the drive to keep creating 演讲者:Elizabeth Gilbert 简介: Elizabeth Gilbert 曾是一位没有发表过文章的作家,在餐厅当服务员,屡屡被退稿信所打击。后来,她的《美食、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一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Gilbert 反思了为什么成功和失败一样会让人迷失,并分享了一些简单却并不太容易做到的方法来保持前进。 Hackers: The Internet"s immune system 演讲者:Keren Elazari 简介:网络安全专家 Keren Elazari 认为,黑客之美,在于促使我们不断发展与提高。有些黑客是坏人,但还是有很多与政府腐败斗争的黑客,他们在为我们争取权利。通过曝光网络中的漏洞,他们使得互联网更强大,更健康,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My wish: To launch a new era of openness in business 演讲者:Charmian Gooch 简介:匿名公司包庇了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从臭名昭著的大毒枭到穷凶极恶的军火贩子,都在用匿名公司来掩盖自己的行径,使得人们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但是,反腐斗士 Charmian Gooch 希望改变这一切。在 TED2014 大会上,她分享了自己大胆的愿望: 了解谁拥有和控制了公司,修改现行法律,开启公司经营开放的新纪元。 Big data is better data 演讲者:Kenneth Cukier 简介:自动驾驶汽车仅仅是一个开始。大数据驱动下科技和设计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在 Kenneth Cukier 的演讲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机器学习和人类知识未来的看法。 The curly fry conundrum: Why social media “likes” say more than you might think 演讲者:Jennifer Golbeck 简介:你喜欢吃炸薯条吗?你在社交网络上给过它们点过“赞”吗?看看这个演讲,你会惊奇地发现 Facebook(以及其他网站)如何从你随手的“赞”和“分享”中了解你的各种信息。计算机科学家 Jennifer Golbeck 为我们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科技应用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可爱,以及为什么她觉得我们应该把信息的控制权交还给实际的拥有者。 Why privacy matters 演讲者:Glenn Greenwald 简介:Glenn Greenwald 是第一个发现并报道斯诺登文件的记者,这些文件揭露了美国对于普通公民大量的监视。在这次 TED 演讲中,Greenwald 阐释了为什么即时你没有需要隐藏的信息也该关注自己的隐私。 A 30-year history of the future 演讲者:Nicholas Negroponte 简介:MIT 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 Nicholas Negroponte 将带你回顾过去 30 年科技发展的历程。他展示了他在七八十年代对于交互和创新的预言,当时他饱受嘲讽,但后来他的预言一一实现。此外,他还对未来 30 年的发展做出了自己(荒诞的?睿智的?)预测。
被分享60万次的TED演讲:请早点逼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过:那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人生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也许几年以前,90后还不太能懂这句话。如今再看,难免心头一紧。 一身“生猛”的冲劲与欲望,在跌跌撞撞中被渐渐磨平。奔向30岁,身边的人开始走向财务自由之路,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而自己却还在出租屋里浑浑噩噩地度日。 美国伯克利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eg在TED上有期名为《20岁光阴不再来》的演讲,探讨“如何度过人生青年时期”的问题。 视频上传后,五天内被分享了60万次,TED国际公开课点击排名第一,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誉为“最实用派”的人生规划。 她用自身的经历与研究告诉年轻人: 20岁不把握光阴,就是在让30岁后的自己陷入中年危机。 一、时间已经不早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20岁之前的人生仿佛只是一次赛跑,终点就是高考,而奔跑的过程单一无趣,缺乏自主性。 但是一进入大学,就不再有人告诉我们今天该做什么题、明天要考哪门课。 “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主动权突然就落在了自己手中。 面对这样的改变,很多人选择的是“等”。 在宿舍的被窝里等,在 游戏 的厮杀里等,等待机会自己撞上门来。可是毕业后才知道,机会永远不给没有准备的人。 最后等来了失业、失恋,还要给自己冠上“年轻所以不成熟”的借口。 殊不知,你的“不成熟”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Meg认为,不论从心理学、 社会 学、神经学还是生育能力的角度来看,“20岁,是你能对你的感情、幸福,甚至对这个世界做出的最简单、也最有潜在影响力之事的时期。”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击败北大学霸成为总冠军的雷海为,是位外卖小哥。 23岁时,他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诗词写作必读》,被书中的诗深深吸引,于是从此,他就在双休的时候专门去书店看诗词的书。 他每天背一两首诗,一直坚持到现在。等餐时,同事们都在玩手机,他则在静静地看着诗词书。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在37岁时用勤奋和汗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有人说,就像身高一样,二十多岁的人智力发展也到了“头”。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的前五年是脑部语言区和大脑其他部分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样的,把参照系缩小到成年时期,20多岁就处于这最重要的位置。 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用标准化智力测验测查了人从7岁-65岁的智力发展状况。他发现,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在22~25岁,此阶段性格的改变程度也远大于其他时期。 二字头的人生不是发展的“搁浅期”,而是发展的“潜力期”。 研究人员想告诉你: 时间不早了,如果想要做些什么,现在就是时候。 二、回不去的二十岁 Meg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位40多岁咨询者的倾诉与感叹: 原先人们告诉我,30岁不过是新的20岁,不过人生中又一个10年罢了。可今天我才发现不是这样的。 20多岁时谈恋爱就像玩抢椅子,我知道我的男朋友不适合我,但这段感情不算数,我只是在消磨时间,每个人都东奔西跑地玩乐。 但在30岁时,音乐就停止了,每个人开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一个人站着, 所以有时候我想,我嫁给我的丈夫是因为他是我30岁时离我最近的椅子。 Meg说,中年危机的最大问题,不是买不起一辆红色敞篷, 而是发现自己不能拥有想要的职业、不能选择自己想爱的人。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惧怕做错事而浪费时间,于是迅速开始事业,选择一个城市,结婚、生子。 知乎“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问题下的一个热门回答,就形容了这样的状态: 多少人到中年的不甘与煎熬,都是年轻时随便放弃自己的后果。 主持人刘同的书中有篇《写给20岁的日记》,他说,「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的过程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 三、用心建立人际网络 在一期《圆桌派》中,史航说 「当一个人跳进水里,真正托起他的,不是接触他皮肤的那些少量的水,而是身下大量你接触不到的水。」 而那些更加优秀的人,就是所谓“摸不到的水”。 一个人未来的伴侣和交际圈,很大几率也来源于我们现有人际圈之外。 Meg在演讲里分享了女孩Emma的故事。 那年她25岁,做着服务生的工作,对自己的前途毫无打算,身边还有个眼高手低的男友。 听了Meg的建议后,Emma开始相信朋友与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于是开始慢慢积累身份资本,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有意识地去结交自己想结交的人。 几年后,Emma通过一个前室友的表亲,获得了一份艺术博物馆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给了她离开原先糟糕男友的理由,也使她更谨慎地选择了人生伴侣,过上了让自己满意的生活。 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间微弱的联系之中,好比“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而这些微弱联系就是你进入一个新群体,开启一番新天地的钥匙。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演讲中也提到: 「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体会,直觉也好,命运也好。 这种做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所以, 20多岁时,不要拘泥于自己的圈子。 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活动,结识更广阔平台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积累每一个细小的身份资本,这些资本间会产生微弱的联系,催生未来发生决定性的质变。 四、相信总有更好的自己 北大高材生杨奇函在《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集中精力在圆锥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个低层次追求接触面的广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 博士刚毕业的学术菜鸟认识一个基层政府科员的难度略大,但是院士没事就会跟省长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在20多岁这几年,相较于追求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增加自我价值。 不要等到机会来了,却发现自己没有接住的能力和勇气。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意识地朝那个方向尝试和努力,在这个方向里做尽可能多的有益尝试和积累。 不要总是因为一时应付的拖延,浪费时间。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句描写时光易逝的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20几岁的黄金时代,珍贵性无与伦比。 鲁迅在《热风》里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时光一去永不回,劝君惜取少年时。 希望二十岁时的你,也可以做对这些事情。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