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辛德勒的名单》影评怎样写?如题 谢谢了
有关《辛德勒名单》的影评 Today is history,是《辛德勒名单》中的一句台词。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德国军官戈伦,在率领党卫军扫荡克拉克夫犹太人居住的街区前,发表的一段讲演,他用厚重的鼻音重复了几遍。 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意味着历史吗?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辛德勒名单》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我们把《辛德勒名单》看作是斯皮尔伯格真正成熟的标志。这成熟表现为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和卡明斯基的画面充满的感情仅仅是满腔的情绪,没有影响到导演对影片故事的表达,好比张无忌的九阳神功恰到好处,而欧阳锋的九阴真经却走火入魔。 这一段历史在影片中超出背景的意义,所以,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既不批判他们也没有歌颂他们,这已经无需举例。另外,经常被提到的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本来就有纪录片的打算,加上适当的运用手提跟踪拍摄,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场扫荡犹太人街区的戏,真实感非常强烈。这种拍摄方法后来在《拯救大兵瑞恩》进一步得到很好的表现。 但是,黑白色彩不仅仅在于还原了一个真实感,更让观看影片的人试图对黑与白做一个评判。斯皮尔伯格没有在影片里交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即使辛德勒的作为已经让我们感动得***,也仅仅是***而已。历史,往往都是后人再给予说法的,但是从来说法都是被角度所取代。 原因,很多时候被历史所忽略。《辛德勒名单》尽管洗刷了斯皮尔伯格只会拍儿童电影的耻辱,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个红衣女孩和跳入粪池的小男孩时,依然明白他的童趣还是存在的。《辛德勒名单》也就仅仅做到最真实的表现出那一段过去,无法再深入的挖掘产生它的原因,或者,那应该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我们希望它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名单》的目的是救命! 救命 “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这样的话听来,和我们中国人常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着不谋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救命的行为,而是带来的心灵净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 辛德勒作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展开,但最为全面而重要的部分在战争这一放大镜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为一个商人出现,进而他是一个纳粹党员。当然,他信不信国家社会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开始的酒会上,他突出地表明了一个投机分子的作风。他对犹太人没有什么感情,在历史机遇到来时,他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发了战争财,他巧妙的榨取了犹太人的血汗。 但是,“Today is his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现在山顶上是一场偶然,表现,德国党卫军不仅仅在对犹太人进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个人类,包括德国人自己。理由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思维。辛德勒心灵的重创和他妻子的惊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辛德勒开始重生,也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生命象征在那个人群众四处乱窜的红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 战争就是那一根细细的红线,考验着人与非人。宗教为什么信奉原罪的说法,为什么戒杀人?如果现在单单考虑的是600万和1100人之间的数字差距,其实也可以明白辛德勒存在的不平凡,但是他需要这样添加上去的道德砝码吗?影片仅仅是呈现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吗?辛德勒救命的伟大,这是历史吗。 1993年的7项奥斯卡奖,证明的是一次良心的发现。奥斯卡的浮华是后面的事情,但那个时候,包括很多时候,好莱坞并不是所谓只会玩商业和肤浅的东西。《辛德勒名单》技术上依然没有使斯皮尔伯格摆脱商业的感染力,包括煽情,但这一次,斯皮尔伯格开始改变了。从救命开始。 生命的见证-《辛德勒的名单》 写下这个题目,脑中思绪万千,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且不谈影片的选材与拍摄,那份凝重与深刻就足以使呼吸无从落脚。我看到身边的朋友,那轻松的姿态和欢笑的面孔,我看到湛蓝的天,粉嫩的桃花,新绿的树枝,有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我感觉到心头的沉重,连眼角也渗着苦涩,可我没有哭的勇气,在历史的伤痛里我找不到词汇来形容我的渺小。这场戏剧耗尽了我所有的自信和力量,甚至被那一段灰黑的影片世界抹煞了视觉,那唯一的红色的消逝也刺痛了情感,犹太人衷情圣咏的心声涤荡了灵魂,钢琴相对小提琴的温暖,才让我有了思考的力量。 木木地盯着电脑,字不前驰。这种沉重的感悟使心和头都在隐隐作痛,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辛德勒,对战争有着敏锐嗅觉的德国人,他认为以往的失败都不在自身,只因缺少了某元素,那便是WAR。于是沉重来了,那几如敲字般的杀戳,生死介乎于一念一字之差,你无法想像明天,甚至下一秒的状态,对于犹太人来说活着也许只意味着恐惧,想着下一秒随时会到来的死亡。“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生死在这里或许已全然没了意义。粪坑中那单薄的身体,那迷茫的眼神;熊熊燃烧的尸山前,那德国兵惊恐地呐喊;清尸的板车推走了全剧唯独的色彩,这是战争还是人性的罪恶? 冲天的枪声,流淌的血液,德国兵在悠闲地弹着巴赫……军官说“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辛德勒在杀戳的游戏中开始了价值的思考,今天如果有战争中的幸存者,他会做何见证? 粗陋的打字机敲打的并不是枯燥,那声音比枪声更坚定,两种沉闷给予你千言万语的思绪,辛德勒与老者的背影在昏暗的光束中写满了正义与温暖,这种伟岸打动了心头最坚硬的位置。 那一纸名单见证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条生命啊,长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财富买到了永恒,成为永不被遗忘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见证! 敬礼!
《辛德勒的名单》是黑白的吗?
楼上说的不对,该电影大部分为黑白,但中间(那红衣小女孩)和最后(辛氏犹太人去给辛德勒扫墓时)都出现了彩色,我知道这是导演故意的.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辛德勒是希特勒吗?
老大,辛德勒是救人的英雄,希特勒是杀人魔王!!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是的.奥斯卡·辛德勒,一个真实的人物,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赢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之后,辛德勒成了一种象征。在20世纪那场最残酷的战争的阴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谜样的人物,在岁月的遗忘和公众的误读之后,一系列与辛德勒有关的新发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辛德勒。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死里逃生的波德克u2022菲佛伯格(Poldek Pfefferberg)决定倾尽一生去讲述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试图与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摄一部关于辛德勒的传记片,但最终未能如愿。1982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u2022肯尼利在遇见菲佛伯格之后,出版了小说《Schindler"sArk》,一举夺得布克小说奖(Man Booker Prize)。美国音乐公司总裁西德u2022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u2022斯皮尔伯格一份《纽约时报》的书评,斯皮尔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惊了,甚至对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提出置疑,他说:“是什么驱使一个男人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呢?”产生浓厚兴趣的斯皮尔伯格希望环球影业能买下小说的改编拍摄权,1983年初,斯皮尔伯格与菲佛伯格会面,菲佛伯格问道:“请问你准备什么时候开拍?”斯皮尔伯格答道:“10年后。”10月24日,正在耶路撒冷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代表以色列向英国前特工兼外交官弗兰克·福利授予“外国正义人士”荣誉称号,以纪念他在本世纪30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千百万犹太人逃出德国纳粹分子的魔爪,重新获得自由。弗兰克·福利被人们称为英国的“辛德勒”,而拉乌尔·瓦伦贝格被称为瑞典的“辛德勒”。瓦伦贝格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人的舅父。瓦伦贝格在40年代以外交官的身份至少挽救了10万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不只是一件遗物,它更是一种象征,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是谁?
原名:Schindler"s List 译名:辛德勒的名单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制片: 布兰克·鲁斯蒂 Branko Lustig 吉兰德·R·莫兰 Gerald R. Molen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编剧: 史蒂弗·赞林 Steve Zaillian 演员: 利亚姆·尼森 Liam Neeson 辛德勒的名单 导演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拉尔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 卡罗兰·格代尔 Caroline Goodall 乔纳森·萨加尔 Jonathan Sagalle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奥斯卡·辛德勒德国英雄的故事。他把犹太人的名字写在名单上,然后把他们送到他的工厂工作,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他们提供了逃离集中营的机会。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关于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最佳电影之一,并因其在德国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悲惨画面而被人铭记。影片从正面描写了辛德勒,将他描绘成一位不顾一切地帮助犹太人的人,疯狂地随意写上犹太人的名字,试图拯救尽可能多的人。然而,历史上的奥斯卡·辛德勒,远没有斯皮尔伯格的版本那么英勇。辛德勒角色人物简介辛德勒协助第三帝国入侵波兰1939年,希特勒开始策划入侵波兰,这一行动最终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入侵的关键是德国用波兰军装来伪装自己士兵的策略——如果没有奥斯卡·辛德勒的帮助,这将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辛德勒的妻子艾米丽说,辛德勒促成并散布了这种伪装。在那时,辛德勒是纳粹党的著名成员,在20世纪30年代,他曾为德国暗中监视捷克斯洛伐克人。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相反,辛德勒因受贿罪入狱,而前四个名单是由马塞尔·戈德堡所写。奥斯卡·辛德勒无疑是那些,被他从集中营解救出来的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的同伴们却认为,他自恋、自私、贪婪。在他的遗孀Emilie Schindler的回忆录中,他被描述为一个通奸的好色之徒,据说他有两个非婚生子女,但他对这些孩子基本不予重视。据称,辛德勒对纳粹政党的忠诚不是绝对的,只有在利益达到他的目的时,他才会采取行动。即使在辛德勒去世几十年后,他的遗产仍然存在严重分歧。辛德勒创造了自己的英雄名声辛德勒凭借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而臭名昭著。他说的“辛德勒名单”,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声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不顾一切地希望得到补偿,尽管他希望巩固自己无私的英雄主义。然而,辛德勒最终承认,他并不是名单的作者。
《辛德勒名单》红衣小女孩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象征着看到以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德国占领下的波兰犹太人聚居区里,人们对一个小女孩——罗玛·丽哥卡——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经常穿着明亮的红草莓色上衣,这在周围灰黑色的衣着潮流中十分引人注目。五十年以后,艺术家罗玛出席了著名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在波兰克拉科夫市的首映式。突然间,她发现电影中那惟一的亮点——“红衣女孩”——正是她自己。《辛德勒的名单》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1994年3月1日,电影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得艺术魅力。与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和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说论述蒙太奇在影片中的作用
楼主你好 感谢你信任我! 普多夫金讲: “当我们观察某一真实的形象时,我们一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精力,才能从一般的轮廓一直观察到详细的情形,才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可以看到并了解它的一些细节的程度。但电影却用蒙太奇的处理省去了观众在这上面所费的精力。” (一) 世界电影创作的两大体系是:好莱坞的“蒙太奇(镜头组接)创作方法”和欧洲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创作方法”。 《辛德勒的名单》集中的体现了“好莱坞”电影剪辑的主要特征和优点:A:镜头之间的衔接干净、明快,具有一定的章法。B:剪辑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的产生较强的冲击力。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的核心是通过镜头的组接(剪辑)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思想。蒙太奇的作用何为“蒙太奇”?解释很多。我认为它主要有三层意思:1、 电影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太奇思维”。它是指电影这种反映世界、表达思想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思维因为因人而异不再举例]2、 剪辑的总称指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它包括分镜头,以及镜头与镜头、声音与声音、镜头与声音、场与场的安排组接的全部技巧;下面根据《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具体例子分别加以说明:A、镜头与镜头:例1:[熄灭的蜡烛的烟雾]+[火车喷出的烟](意义连接)例2:[辛德勒手中的打火机]+[纳粹党手中的打火机](道具连接)例3:[辛德勒把烟给史顿]+[ 纳粹党手中的烟] (道具连接)例4:[辛德勒从手上摘下手表给史顿]+[ 纳粹党手上带着的手表] (道具连接)例5:[辛德勒刮胡子]+[ 佩夫在刮胡子] (人物的姿态和动作连接)例6:[舞女和辛德勒接吻]+[ 佩夫试图吻海伦] (人物的姿态和动作连接)B、声音与声音例1:[辛德勒在舞会上结识纳粹党军官]+[列队的纳粹兵边走边唱](音乐连接)例2:[楼上开聚会有人踩灯泡]+[佩夫煽海伦耳光](音响连接)C、镜头与声音例1:[辛德勒说“普曼”]+[ 纳粹党喊“普曼”] [辛德勒说“夫妇两人”]+ [纳粹党喊夫妇两人的名字] (人物语言连接)例2:[辛德勒说“再多些新鲜水果”]+[犹太商人在船上运水果] [辛德勒说“上等的沙丁鱼”]+[ 犹太商人在火车道里扒沙丁鱼] (人物语言连接)这些不同时空的镜头的连接(即转场)的技巧的巧妙运用不仅使两个镜头或场景的衔接极其自然,导演还用这些转场简快明了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3、“蒙太奇效果”就是我们常说的“1+1=3”。它是指电影剪辑中的一种具体的艺术处理方法。它是电影剪辑中,一种能够产生特殊效果的,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它的作用正如爱森斯坦所讲:“(蒙太奇)不是用连接在一起的画面来叙述思想,而是要通过彼此独立的两个画面的冲突而产生思想。”“蒙太奇效果”具体划分有以下几种情况:1、 镜头+镜头 例:[犹太人围立圆桌衷情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为黑色吞没。] (隐喻蒙太奇,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深层含义。)2、 一个镜头之中:例:《白毛女》:背景墙上挂着“仁义”的字符,前景是黄世仁在强奸喜儿。3、 声音+声音:例:《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玛利亚得黑人说:“我丈夫死了。”]+[舞曲]《红色沙漠》[女生的歌唱]+[巨大的机器噪声]4、 一个声音之中:例:在屠杀躲起来的犹太人时畅快淋漓的音乐声中夹杂着法西斯的机关枪的枪声。5、 一个镜头中的影像与声音:例:[夜里屠杀犹太人时从窗户里闪现的机枪光(想一个个按下的琴键)]+[钢琴的音乐声]当然这些有分属于复现蒙太奇、(打印机的多次出现)对比蒙太奇、(穿红衣的小女孩和周围的色彩)平行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影片开头,四周一片静寂。一队人向这里走来,一个登记员坐下来仰起头喊了一声 “姓名”之后,寂静立刻就被打破,镜头猛然切换到拥挤着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身上,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报着自己的姓名。这组镜头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在仓促中走进那个令人不安的年代。)影片中采用大提琴的低沉音乐,哀婉而忧伤,渲染氛围制造紧张,当音乐幽幽响起,感动人的内心,沁入人的骨髓和灵魂。 (二) 景别变化与“蒙太奇句子”。景别的变化不该是随心所欲、缺乏章法的。为了造成视觉快感,使观众看起来舒服,电影制作者经常在电影中运用“蒙太奇句子”,进行叙事和展开情节。1、“前进式蒙太奇句子”:景别由远向近变化,即:远—全—中—近—特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偷鸡的小男孩那一段导演运用了“前进式蒙太奇句子”。从小男孩站出来到小男孩指着那死人说“就是他”,导演先后分别运用了全—中—近—特是个典型的很短的“前进式蒙太奇句子”。在镜头景别不断由远向近变化的同时镜头的尺数也在不断的缩减(一个比一个短),它的语法形式不断地增强了“刺激”,不断地加快了剪辑的调子,增加了紧张气氛。2、“后退式蒙太奇句子”:景别由近向远变化。在影片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和其他蒙太奇句子互相配合造成氛围很少有单独的句子,具体说“环形蒙太奇句子”。3、“环形蒙太奇句子”及“前进式蒙太奇句子”和“后退式蒙太奇句子”二者的结合。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环形蒙太奇句子”其中有枪毙制造门闩技术工人,天上落骨灰等精彩句子。枪毙制造门闩技术工人的景别运用是:全—特—近—特—全天上落骨灰的景别运用是:特—全—中—全—特这些都是典型的“环形蒙太奇句子”,镜头最后回到开始的景别,其顺序形成一种逐步变化、反向对称、首尾呼应的结构关系。使人感到导演在镜头处理上的老到和章法。 其他 长镜头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蒙太奇剪辑固然很好,却也不乏经典长的镜头。“长镜头创作方法” 与“蒙太奇的创作方法”相反,它不是依赖镜头的组接,而是通过一个镜头中的场面的调度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和表现思想。“长镜头创作方法” 与“蒙太奇的创作方法”相比较,其特点如下:1、“长镜头创作方法”能够进一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使影片充满生活的魅力。2、“长镜头创作方法”使电影的影像大大地减少了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更贴近观众。3、“长镜头创作方法”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4、“长镜头创作方法”是“不露技巧的技巧”。例:辛德勒为结交纳粹来到舞会,场面和演员的调度展现了导演驾驭电影这一艺术的手段的娴熟。长镜头还可以分为:运动的长镜头(欧洲长镜头),代表作《阿基米德后宫的茶》,静止的长镜头(侯孝贤的长镜头),代表作《好男好女》。《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中“工厂被占领”很明显他们要调动一切视听手段来强调和渲染这个事件。《好男好女》中“梁静与阿威做爱”静止的长镜头(侯孝贤的长镜头)这是中国人看待事物、把握世界的方式,1、 中国人是远距离的,2、 中国人是“静止”的,3、 中国人是浑然的,4、 中国人是相对的。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机位!!! 结尾 用网上的文章的一句话结尾: “天衣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掌握蒙太奇手法剪辑、组合、连接的特点,用心体会其中妙处,我们会有纯正的审美趣味,才有可能成为优秀影视剧的知音。
推荐类似血钻石、卢旺达饭店、辛德勒名单的电影
《黑鹰坠落》(2001) 美国1993年在非洲国家索马里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由于准备不充分和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同名电影《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是2001年的战争电影,由雷利·史考特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疯狗强尼》(2008) 描述非洲某国娃娃兵的残酷人生。他们拿起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如同职业军人,年纪轻轻就杀人如麻,糟蹋妇女。本片叙述年仅15岁的叛军首领“疯狗强尼”当娃娃兵的历程,和13岁少女拉奥科蕾逃离残酷战乱的故事。《太阳泪 》外文片名:Tears of the Sun导 演:安托万 富卡 (Antoine Fuqua) 主 演:莫妮卡·贝鲁奇、尼克 钦伦、菲奥纽拉 弗拉纳根、科尔 豪泽、布鲁斯·威利斯、汤姆 斯凯里特首映日期:2003-01-01这次,刚刚在《哈特的战争》中塑造了一名二战军官的布鲁斯·威利斯再次披挂上阵,饰演一位忠诚英勇的美国海军下属"海豹"特种突击队的队长沃特斯。由于出色的军人素质和对命令的绝对服从,沃特斯被海军秘密授予了一项使命--率一支精干的"海豹"分队前往尼日利亚的丛林,营救一位支援当地医护工作的美国医生莱娜·康德里克斯(莫妮卡·贝鲁奇)。 在沃特斯的带领下,海豹小分队顺利地在非洲丛林腹地搜寻到了正在为当地难民们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莱娜医生,就在突击队员们按照命令营救她回国时,计划突然生变,莱娜坚持要把正在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 看着坚定地选择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与共的女医生,沃特斯不得不面对他军人生涯中第一次命令和良心的冲突,是奉命强行带走莱娜医生一个人去复命?还是让自己的部队带着这几十个老老少少身染疾病的难民、走入叛军盘踞、且充满着种种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当军人的天职和道德发生矛盾时,哪一个更重要?《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导演:特里·乔治类型:剧情/战争国家: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南非首映:2004-09-11 2007年9月9日 加拿大片长:121分钟语言:英语、法语主演:唐·奇德尔Don Cheadle 尼克·诺特Nick Nolte 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苏菲·奥康尼多Sophie Okonedo背景介绍: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成为1994年种族大屠杀的内因。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成为导火索,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此事无人知晓,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又无所作为。但在这场卢旺达的内战中,一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胡图族人饭店经理却向图西族人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利用自己就职的米勒-科林斯饭店保护了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还用饭店尚未切断的电话和传真向国际社会求援。剧情简介:当这个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了怀抱。11年前,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在了卢旺达,然而在传播手段快速发达、正点新闻不绝于耳的这样一个时代,这场发生在同一国家内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竟然毫不“引人注目”地持续发生了三个月,近100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失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有一个叫保罗的普通人做出了非凡的行动--拯救了千余人的生命。在屠杀发生之前,保罗一直工作在一家四星级的涉外酒店,他每天关注的无非就是那些大部分来自于欧洲的有钱客人的满意与舒适。除了这些,他还介绍警察作些古巴雪茄、苏格兰威士忌的生意。然而灾难降临,饭店的经理迅速逃离,只留下他掌管一切。比利时的军队保护起外国的游客,却置本地居民于不顾。保罗最新想到的是保护自己异族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而对帮助家庭之外的邻居等人,他还有些犹豫,可当他打开饭店的门,看见流离失所的穷人和孤儿,他还是决定收留起这些平民。 《野鹅敢死队》(1978) 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在伦敦机场:福克纳上校刚步出机场,便被接到一座豪华的私邸。主人爱德华·马瑟森爵士是银行界的巨头,他和福克纳一起策划把非洲某国的铜矿开采权搞到手。这个国家的独裁者切恩多法曾同马瑟森私下订了一个交换条件,就是要把被恩多法废黜的前国家元首林班尼,设法从目前林班尼居住的国家劫走交给恩多法。 林班尼是非洲著名的一位主张民族解放的总统。恩多法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以防后患,决定把林班尼劫夺到手,然后加以杀害。福克纳深知,要实现这个秘密劫持计划,需要有一支精悍的敢死队和周密的计划,于是,他立即把旧友故知召集拢来,凑足了有四个军官:雷弗、肖恩、彼得、托希和一个军士长带领的五十个人组成的队伍,并开始各种作战项目的紧张训练... ...《末代独裁》(2006) 导演凯文·麦唐纳用影片向观众证明了他是一个十分会讲故事的天才。他以虚构的故事代替了安迪·艾明在乌干达残暴统治的真实背景。 《通天塔》(2006) 在摩洛淖哥炎胸热的沙漠里肃,一诬声感枪撬声肋响粤过存之后昭引斜发捕了涌一芽连串事队件,先糟是裙一浮个党日搁本男昏人(役所痞广司)有个鸭生性议叛逆帖的应聋攻子彼女儿执,执他靖苦汀苦寻培找对与搞女儿交流的轨办法微;布捌拉弱德·皮特锅和凯特·每布挖兰切特扮演一迂对碍美国劫夫变妻,他仟们来到灵摩枪洛哥赃旅压行迅,由于茅妻呢子迢意外羽中剖枪继,假期被迫胳延长;抑而斋这对尉夫妇庶临澜时请来慈的墨西哥扁保夜姆箕,得幢知两人委归期躁推埋迟后,为溶了像不错内过食儿子甥的婚击礼,与她的裸侄掖子惺一起煮,影带印着者这对夫妇岁的两个邢孩子非迄法对穿越国境前往胰墨节西哥… … 《阿尔及尔之战》(1965) 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开始试图脱离法国的统治;如同发生在印度支那的故事一样,法国人悲伤地发现,他们就像一个出了洋相的魔术师,本来只该变出一只鸽子的,他们的帽子里却飞出了一窝鸽子,而他们完全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如果说拥有“日不落”称号的英国终于看到了太阳落山的话,那么法国人的60年代几乎就是进入了深夜。 表面上,阿尔及利亚人仍然顺从着法国人的统治,而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一个叫阿里的首领用一种严密的组织方式开展着他们针对法国人的暗杀行动... ...《血战阿拉曼》(2002)塞拉是一名来自意大利某大学校园的志愿兵,他满怀爱国热情来到前线,却无法与战友分享他的激情。因为他的战友在沙漠战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战斗了2年,已经磨去了所有激情,仅有的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长期游走在生死之间,使他们不再对伤痛敏感,不再畏惧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不相信有人出于激情自愿前来经受磨难。与战斗战术比较,他们更相信命运。 一天,天空中飞来一枚英军的流弹,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战友作为老兵却站在原地不动,躲也不躲,他们认为被炸死了算倒霉。战友死在了自己的身边,塞拉却没事,这是他的幸运... ...
谁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纳粹为什么要把已经死了埋了的犹太人的尸体再挖出来焚烧
因为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的时候,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4421人于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被处决)。这就是著名的卡廷森林大屠杀德军在1943年在卡廷森林部署工事的时候才发现这些波兰军人尸体,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联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而党卫军同样屠杀犹太人,在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为了避免犹太人的尸体被发现,于是养鸡场厂长希姆莱下令将犹太人的尸体焚烧(人死之后尸体会腐烂,但是骨头会保留很久,需要870-1000摄氏度的温度燃烧一小时以上才能差不多),以消灭证据。可惜这项命令随着苏军、盟军的攻击速度和德军燃料不足,最后不了了之,也就是你在电影中看到的燃烧过后依然很多
《辛德勒名单》红衣女孩真名??
罗玛·利高卡和她所演的角色不同的是,她在战争中幸存,并写了这本自传:《穿红衣的女孩:一本自传》(The Girl in the Red Coat: A Memoir)照片暂时找不到,抱歉。
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是一部老电影,800字左右,有深度些
战争·生命·人性——《辛德勒名单》在床上足足躺着三个小时看完了这个电影……实在是太酷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这个片子必需得调整好自己的体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这个影评也得准备好体力……),实在是有点长,195分钟,平常的我要是看这个估计一半就得累瘫,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鼓足勇气看这个片子,终究因为体力不足而放弃。先留一下整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遍感觉。主题必然有反战,有和平的主张,还有对生命的重视。刻画人物方面,人物的刻画十分到位,人性的转变表达很清楚,比如辛德勒和斯特恩,而且铺垫的也很好,其中有一个桥段是那个断臂老犹太人特意来感谢辛德勒,后来被枪杀,辛德勒知道了以后很愤怒,片子中有很多地方足以给辛德勒的心灵带来无比巨大的震撼。剧情嘛,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剧情,这个片子具体来说也可以算成是一个纪录片,都是一些实事的陈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枪杀,惊天动地的爱情,诡谲多变的阴谋诡计,或者是一些巧合和奇遇,都没有,所以很有可能有观众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不进去而放弃继续看一个这么长的电影。画面、镜头,我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分析的,实在是太多精彩的镜头了,就像是《美国往事》里面的剪辑,这个片子里也有很高明的剪辑,比如刚开篇的那个蒙太奇,彩色场景转换到黑白场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出蜡烛的燃烧,然后,熄灭,一缕白烟,推近镜头,继续特写烟,烟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这时恰好就转换到了黑白场,然后一个剪辑,由蜡烛熄灭的一缕白烟剪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烟,实在是酷,还有,也许刚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片子开头那么多地方,花那么多时间,来给出打字机打字的特写镜头,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甚至可以说boring。但是看到最后,第二遍看到最后的时候,斯特恩一个一个的在那台老式打字机上打着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你才会发现,没有任何打字机的特写镜头比此处更震撼你的心灵!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奴隶的名单,就像stern说的:“this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 the list……is life. 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斯皮尔伯格讲故事技巧实在是高超,可以用卓越来形容。讲故事的技巧大抵可以成为评价一个好电影的重要标准了。唉~谁让人家是一个大师呢。演员表演,确实没有太大的印象,估计也是由于记录体的原因吧,我的脑子里只有辛德勒和斯特恩这两个人的某些地方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以上这些是总体的第一印象。初期,交代辛德勒穿着的那一段,配乐是gloomy Sunday,就是那个传说被禁的杀人音乐,谁听谁死,传的挺悬的。但是这个曲调放在这里倒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镜头给的从开始就显示出了大师的水准,干净利落,全部用近景和特写来表现辛德勒的倒酒,穿衣,扣扣子等动作,并告诉 了观众这个人是一个讲究的人,肯定有点钱,领带就那么多跳,袖口的扣子也选了那么半天,最后镜头给到了纳粹的勋章上,表明了他的身份,纳粹党的份子。下面一段作用很显然,就是为了介绍辛德勒的杰出的沟通和拉拢朋友的技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手腕很圆滑的人,他至少很会投资,而且亲和力十足,那些不可一世的盖世太保头目不过几分钟就可以和辛德勒聊得十分投机(也许是用钱收买……不过影片没有表达),你可以看,前一分钟军官会问:“who"s that man?”下一分钟后,他们已经在一起吃的正欢呢。所以最后照相的时候你会看见,在场所有的高官都和辛德勒打成了一片,这可真是了不得。下一段讲辛德勒的经济头脑,果然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再下面的黑市交易可以再次体现。这是一个过渡段,介绍一下斯特恩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态度,和辛德勒的犀利的语言。接下来有一处很精彩的转场:辛德勒躺在豪华屋子里的大床上,说:“it could not be better”随后镜头立即切到了搬入隔离区破烂的屋子里的犹太人:“it could be worse.How on earth could it possibly be worse?”,很精彩。后面一段斯特恩是主角,为了犹太人做了很多工作,帮助需要帮助的犹太人进入辛德勒的工厂。其实这可以与后面的段子结合起来体现犹太人的聪明,都说犹太人聪明嘛。影片中有一些转场挺有意思,就是一个画面里的话挪到上一个画面里说。时常是在这个画面里,你听见了说话声,但是画面里的人都没人动嘴,等到画面切到下一场,又可以接上了。这可以算成是声音蒙太奇。第一次辛德勒和斯特恩和喝酒并不愉快,斯特恩对辛德勒总是有些敌意,这与民族不同是有关系的。在前面我提到了那个断臂的老人,在扫雪的时候,他被德军抓走,并像一条虫子被踩死一样死在了他们手里。简直太残酷了,那颗子弹就在额头上,斯皮尔伯格没有用分镜头表现一个人的死,被枪击中的镜头是一个小全,中枪者死的时候也不加任何掩饰,我们可以清除的看到杀人的全过程,不像中国有些地方演到砍头啊,断头台啊,还分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手起刀落,一个镜头人头落地。这估计是为了防止被广电总局查禁吧,中国电影也只能这么拍了,不然不知道被广电总局删多少。后来,斯皮尔伯格还给了一个死人的特写,断臂老人的头部的特写,鲜血像是开水龙头一样从老人的后脑留出,像一条小河,一点点染红了地上的雪。老人的死让人心痛不已。想起前面他的那些真诚的感谢,他慈祥 的对着德国士兵解释:” I work for schinder”,心里更是难过。后面,shot了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更加让人觉得纳粹的不可理喻和兽性。有太多的镜头都让我想起日本侵华那个时候,cao,我一直有一个宏伟的理想,杀光日本所有男人,留下所有日本女人,日本女人都给我,好看的我自己玩玩,不好看的全都宰了!!(当然,有悔过心的日本人我还是会放过的)。接着,stern被抓上了火车要被带走,辛德勒像丢魂了似的赶忙跑过去解救,这表明了stern对辛德勒 的无比重要性。这个公司都是这个聪明的犹太人在运转,在后面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人的过人之处,什么事情都为辛德勒安排的井井有条,哪天是什么日子,哪天是高官的生日,哪天该去送礼等等,都有明确的记录,辛德勒简直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下面一段算是一个小高潮,德军开始屠杀犹太人。我们可以看见犹太人的小聪明,比如,藏他们的财宝到面包里然后放在嘴里,躲藏的地点十分隐秘,还有钻下水道逃跑的。可惜德军的残忍比他们的小聪明来的实在,后来还是几乎都被杀光了,除了极个别 的犹太人。医院那一段让人感触颇深,更加体会到战争的罪恶。医生拿出剧毒毒药分成若干小杯,给医院病床上的犹太人喝下,在最后一个人喝下的那个地方,镜头给得我心都碎了,那是毒药啊,而那个女人却笑得那么安详幸福。她们静静的死了,总比冲进来的德军把她们射死在床上轻松的多。救了丹卡母女的那个德军小孩子名字叫做亚当,名字就像是他的心地,那么善良。杀人、血腥,这一切都被在山顶的辛德勒看到,杀人,杀人,赤裸裸的杀人,每杀一个人,辛德勒的心灵就收到一次痛苦的撞击,他的良知,他的人性中美的那一面,一点点的被唤醒。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带有颜色的人出现在黑白的世界里。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小姑娘就在混乱的街上像是局外人一样走着,似乎德军看不见这个小女孩,也没有人去管他,但是辛德勒却看见了,她看见了这个小女孩,可以说,这寓言了辛德勒一颗红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灵,他的内心闪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他才看得见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就这样走着,一边走,一边看,像是一个旁观者,而且她也成为了一个叙述者,镜头跟随着小女孩,她每到之处,都会有德军在杀人,辛德勒看见了小女孩也看见了杀人。最后的时候,小女孩死了,但是辛德勒继承了小女孩衣服的颜色。下来那个大全景镜头是在太妙了!!这个固定镜头有10s,观众能看见的只有楼房与窗户,配乐是德国军官弹的那个莫扎特的钢琴曲,合着曲子,楼房的窗户里就会开始闪光,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闪光是枪杀人时发出的。这个感觉充满了反衬效果。片子中,手持摄像机拍摄占据了大部分,这有助于再现历史,增强表现力,比如表现人群啦,表现人们的恐慌啦,逃跑啦,效果不错。前面提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重要,也说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敌对感,但是这在渐渐的消失。他开始试着向辛德勒表示感谢,尽管还有些难以出口。从此之后,辛德勒开始发善心了,先是救了那个由于军官手枪出问题大难不死的里瓦多,然后又收留的机警的小男孩,接着,虽然对stern发了一点火,但是还是把雅各布夫妇编入工厂,音乐,呵呵,是古典吉他配乐,好听,响的也真是恰到好处,至少可以起到丰富辛德勒形象的作用。辛德勒也试图拯救阿曼的灵魂,并且说了一些十分深刻的话。什么是power?什么是权利?犹太人能掌握犹太人的生杀大权?这不是权利,这是justice。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pardon is power. 是战争使人性的丑陋的一面显露出来,其实,就像辛德勒所说,阿曼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人,可是战争,让他变成了魔鬼。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反战片,片子的末尾也说了,献给60万犹太同胞。阿曼试过去pardon 别人,但是最后,他人性的力量终究还是敌不过魔鬼的力量。阿曼其实也体现了一点人性,那是在另一方面,就是对海伦的感情。他曾经试图超越等级和种族的沟来爱这个仆人,但是他还是不能够,所以这只能转化为仇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德国军官也是有他的痛苦和无助。最后,还好,他还是给了海伦生的希望,把她的名字写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上。又是一个很漂亮的蒙太奇句子。几个来回的剪辑,辛德勒和歌女的吻,阿曼和海伦的吻,让人看起来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辛德勒得到了吻,而阿曼却由于仇恨而虐待海伦。辛德勒的生日,画面呈现的也十分的棒。辛德勒的工人代表,一个漂亮的犹太女孩和一个犹太小姑娘,拿着一个很小很寒酸的蛋糕,战战兢兢的给辛德勒带来祝福。这时欢快音乐的音乐停止了,周围的德国军官的眼神里也充满着敌意和奇怪。奇怪的是,辛德勒居然可以对着Jews笑,可以在那么多人面前亲吻漂亮的犹太女孩,甚至听不见旁边德国军官的提醒。给火车喷水那一段也进一步的表达的辛德勒的转变。辛德勒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他的正义行为看起来似乎有些圆滑,有些不正宗,但是这才是一个商人的性格,也无可厚非。所以,在阿曼看来,给火车喷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周围的军官也都觉得是“interesting”,但是辛德勒喷水,是为了让车里的犹太人解渴,给他们水喝。此处正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小对比。当stern得知辛德勒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就是为了“买”犹太人的性命时,他终于完全接收了辛德勒。金钱,在生命面前金钱显得这么渺小和卑微,所以辛德勒选择了生命,选择了更伟大的,金钱也许能让自己活的更加自在,他 可以住好房子,买车,有女人,花天酒地,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让家人,妻子过上好的生活,但是辛德勒没有这么做,没有,钱不是一个人的一切,不是,钱就是一种有些恶心但又不能缺少的东西。辛德勒这人的真实存在让我多少对这个世界有一点欣慰的感觉,并稍微能保持一些希望。最后,辛德勒的军工厂制造的军火几乎都是不合格的,而且一直亏损。辛德勒知道,他讨厌战争,他不允许自己造出军火去杀死别人。还好,在快要破产的时候,德军投降了。故事也进入了最高潮,我就是在这里被斯皮尔伯格弄哭的,当然,还有历史,还有生命,还有那些犹太人对一个德国人的感谢。这才是power!这才是真正的“权利”!看见辛德勒要离别的时候吗?所有的犹太人都一致脱帽致敬。这才是权利!因为你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心!阿曼也许永远不会懂得。“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这句话可以算作是本片的精华了。辛德勒的眼泪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安慰,他应该受到这样的尊敬。他已经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了,战争确实让人丑陋的一面显露,但是同样,战争也使人显露出美的一面,也造就 了辛德勒这样的伟人。他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的一生都那么真实,没有夸大,没有把辛德勒塑造成一个大英雄,但是我们都会为他感到骄傲,为他流泪,我想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煽情最恰当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多余,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意赚取观众眼泪,没有《宝贝计划》那样恶俗的煽情,没有,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而自然和真实往往在这里是最震撼人的了。黑白再次过渡到了彩色,已然很经典。最后,提琴伴奏的最著名的插曲响起,所有人在为辛德勒的墓碑上献一块石头。这是犹太人的习俗。所以,眼泪到这时还在不知疲倦的往下流,直到结束……
阿尔玛·玛利亚·辛德勒的历任丈夫
在1908年,阿尔玛第一次见到古斯塔夫·马勒,她未来的丈夫,第一任丈夫。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马勒,作为维也纳国家剧院的总指挥,声名显赫。尽管崇拜者众多,或许因为不幸的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他一直没有结婚。马勒的父亲是一个有些粗暴的小商人,开了一家酒馆。而母亲身体虚弱,另外经常遭到性情粗暴的父亲的辱骂。此外,在马勒幼年时,他的七个弟弟妹妹相继夭折,持续葬礼导致了他的敏感和严重缺乏安全感,也时常在作曲中表叙出悲痛感伤的情绪,死亡、送魂的乐念反复出现。马勒和阿尔玛那次晚宴上的会面并不愉快。阿尔玛措辞激烈地指出了马勒作品的缺点,然后扬长而去。马勒诧异地望着这个冒失的小姑娘的背影,极力地平息着因喜悦而激烈的心跳,宿命般地被她身上的某种特质所深深吸引。第二天,马勒给阿尔玛全家送去了剧院的票。马勒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一十九岁的女子,短短几个月,他为阿尔玛写了近百封情书,并将《五首吕克特诗歌》中的《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献给阿尔玛。(吕克特是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我呼吸着馥郁的芳香,在房间里有一枝菩提,一件礼物,来自亲密的手掌,多么可爱,那菩提的芳香,多么可爱,那馥郁的芳香,那菩提的嫩枝,你轻轻折下来,我轻轻地呼吸,呼吸那菩提的芳香,亲爱的,那馥郁的芳香。”沉默寡言的马勒,选择最擅长的旋律来诉说衷肠:“当你感觉爱人的到来,心中涌动沉默的感情,两个灵魂之间不需要用任何语言表白”。四个多月后,尽管周围有些怀疑的眼光。不少朋友比如马勒的学生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都表示了担心:马勒41岁,阿尔玛22岁,而且还是如此漂亮,过去她习惯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马勒却喜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在爱的感召下,马勒和阿尔玛结了婚。开始的婚姻生活表面看来是美满幸福的,当年十一月,阿尔玛生下了大女儿玛利亚·安娜·马勒(Maria Anna Mahler)。两年后,第二个女儿安娜·玛利亚·马勒(Anna Maria Maler)诞生(似乎是可爱的文字游戏)。在音乐创作上,婚后5年,马勒先后写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阿尔玛充当了为音乐家的丈夫抄谱的角色。然而,两人间的裂缝其实一直象地火一样潜行。在婚礼前,马勒写给阿尔玛一封长信,要求她从此安心做自己的妻子,放弃作曲。在信上,马勒说:“你必须放弃一切,无条件地献身于我……除了我的爱情,你不该再要求别的什么。” 尽管痛苦和彷徨,挂着泪珠的阿尔玛同意了,年轻的她,此时或许仍然把婚姻看做那个“王子和公主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般的童话。由于双方兴趣年龄的差异,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阿尔玛已习惯于社交场所的灯红酒绿。而多疑的马勒,对年轻貌美的年轻妻子充满了不信任。马勒限制妻子的外出,禁止她私自会客。强烈的占有欲背后,出自对妻子的爱和对失去她的恐惧。此时的阿尔玛,已经是马勒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为了表示对妻子的亏欠,马勒将《第五交响曲》透明优美的第四乐章作为献给阿尔玛的“爱情宣言”。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阿尔玛的音乐肖像。该乐章遵守古典奏鸣曲式,有明确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而其中呈示部的第二主题,是小提琴上的一支感情炽烈的旋律,是这部又名”悲剧交响曲”中唯一的一抹明亮,那被称作“阿尔玛主题”。关于史无前例、气势宏大的第八号“千人”交响曲,马勒对妻子说,每一个音符都是对你做的。是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都属于阿尔玛。马勒的声望变得越来越大,然而其命运中的悲剧色彩开始变得越来越浓。带着幼年时对死亡冲击的惨痛记忆,即使在婚后,死亡的感应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时常得到体现。第五交响曲从葬礼进行曲开始,但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第六交响曲(又叫“悲剧交响曲”)则表现了作者的绝望,如他所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就象大树被斧头拦腰砍一样,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下去了”。第七交响曲再次以葬礼进行曲揭开。只有第八交响曲,该作品演奏的时候需要110人的管弦乐团和950人的合唱团以及8位独唱家,如此庞大的阵容歌颂了真正的伟大和光荣。1904年,马勒根据吕克特哀悼亡子的诗篇,创作联篇歌曲集《悼亡儿之歌》(强烈推荐)。马勒或许只是想圆一个儿时的心愿,不料这个作品成为一个不详的预兆。在《悼亡儿之歌》完成三年后的1907年,马勒深爱的大女儿,4岁的玛利亚,感染猩红热(一说是白喉),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能够挽救这幼小的生命。在阿尔玛的脸上,马勒仿佛看到了当年母亲一次次送走早夭的子女时,那悲戚的面容。一切诡异地往事再现,这给他内心极大的打击。不久,他被诊断出家族遗传的急性心内膜炎,他逐渐消沉下去。马勒暂时放下工作,和阿尔玛去托布拉赫度假。在散步时,马勒会时常在走路中停顿下来摸摸脉搏,或让妻子去听他的心跳,看看是否心跳得清楚,或快,或平静......马勒对每一步,每一次心跳都得小心计量,这样情况下的每一次踏青,每一次放松心情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给他带来了汉斯·贝特格意译的唐诗集《中国之笛》。来自中国的声音,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帮助马勒暂时度过了精神的危机。马勒决定以唐诗的意境,创作一部交响曲。然而他不愿意按次序,称作第九交响曲,因为伟大的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和布鲁克纳都是在完成各自的“第九交响曲”后就离开人世。尽管马勒的作品是如此充满了死亡和悲剧,但内心是那样地迷恋着生命,他将这部着手的作品命名为“大地之歌”。此时,他也准备离开维也纳,和阿尔玛去一个新的大陆。 1907年,金融崩溃,维也纳反犹太人风潮日益盛行,身为犹太人的马勒决定辞去国家剧院的总指挥的职务,前往美国纽约。除了音乐和阿尔玛,马勒在精神上是没有家园的。他所说自己是三重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者:“在奥地利人中的波希米亚人,在德国人中是奥地利人,在所有人中是犹太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只有有音乐,有妻子阿尔玛。马勒先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也在1909年10月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地之歌》。然而对待妻子,马勒内心的深情并没有表现在生活中的体贴入微。在一个新的环境,阿尔玛又被忽视的感觉,再加上由于心理压力,马勒夫妇的床笫生活产生了障碍。阿尔玛痛苦在徒望着马勒的爱抚,她开始酗酒,并患上了忧郁症。在1910年5月,阿尔玛回奥地利度假,在温泉度假中心结识了小她四岁的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厄斯。格罗皮厄斯年轻英俊,迷恋着美丽而忧郁的马勒夫人,两人双双坠入情网。分离的几个月后,格罗皮厄斯把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误寄给马勒。阿尔玛的背叛被无情地揭示在马勒面前,马勒恐惧了。他开始竭力地弥补,来挽回妻子的心。他为妻子买礼物,倾注爱;他赞美妻子婚前的音乐作品,鼓励她继续作曲。马勒还去找弗洛伊德寻求精神上的帮助,弗洛伊德发现马勒有非常强烈的恋母情节,他将阿尔玛当作了自己有点残疾的母亲,甚至用母亲的名字“玛丽”(Marie)来称呼妻子。“内心深处,马勒时常希望看到他妻子忍受痛苦的样子,就像他记忆中的身体虚弱、经常受到辱骂的母亲那样。”在和弗洛伊德在荷兰莱顿的交谈中,马勒回忆起孩时曾亲眼目睹父亲是如何虐待他的母亲,甚至酒醉后地强奸。由于害怕,小马勒跑出了家门,在正吹奏着民谣的手摇风琴奏者身旁哭泣。格罗皮厄斯再次写信,希望阿尔玛离开马勒,和自己在一起,阿尔玛拒绝了。她愿意给自己,给马勒,给八年的婚姻一个机会。1911年,马勒的病情更趋恶化,阿尔玛始终在身边照顾。在马勒的强烈要求下,马勒在临终前五天回到维也纳。五月十八日午夜前,马勒静静地与人世永别。 他没有能够战胜宿命,留下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未尽的第二乐章。在未完成的手稿最末,那巨大、颤抖的字迹,见证了马勒对妻子的愧疚和爱,“爱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对马勒的去世,阿尔玛一方面痛苦哀恸,这是因为马勒不仅是她的丈夫,同时还是她的父亲(马勒常把阿尔玛称做“我的女儿”),她艺术上的神坻,她曾经“生命的中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束缚被打破,阿尔玛也感到了久违的如释重负。她重新得到了自由,幸运的是,此时不过三十出头的她,依然是一个自由的充满魅力的成熟女子。 1912年,通过继父的介绍,阿尔玛结识了“维也纳最粗野的野兽”,狂暴而放肆的奥斯卡·柯科西卡。和比自己年轻七岁的画家,阿尔玛迸发了从所未有的狂热的爱情。他们不分昼夜地疯狂地肉体交欢,激情过后,柯科西卡也为妩媚性感的阿尔玛画了大量的肖像。他们还结伴去意大利旅行,一切貌似近善近美。渐渐地,阿尔玛也意识到了柯科西卡对自己强烈的控制欲。柯科西卡希望成为这段关系无所置疑的独裁的国王,而阿尔玛对这个男人开始恐惧。另外,柯科西卡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让儿子神魂颠倒的寡妇,她给阿尔玛写信说,“如果你再见奥斯卡,我会用枪毙了你。”在这时,阿尔玛怀孕了,柯科施卡满怀希望地去求婚。而且阿尔玛一口拒绝,还执意堕胎,去医院打掉了孩子,这或许给柯科施卡一辈子都未能愈合的创伤。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柯科西卡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风中的新娘”。在惊涛骇浪中,“新娘”依偎在“新郎”旁,安详地熟睡着。而“新郎”不安地睁着双目,似乎预感到身边的她即将离自己而去,透露出绝望和怨恨。有人评论到,在充满了变形和扭曲线条的画中,心灰意冷的柯科施卡“对爱的渴望,终于褪变为无可奈何的退缩。”即使心中还有依恋,不再是花季少女的阿尔玛知道,自己必须离开柯科施卡。和这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是无法想象的,他的爱过于偏激和危险。事实上,阿尔玛终生拒绝再见柯科西卡。分手后,心灰意冷的柯科西卡参军,并在西班牙加利西亚和俄军作战时,严重受伤。此时,阿尔玛和格罗皮厄斯重新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地结了婚。 1915年,阿尔玛又结婚了,对方是建筑师格罗皮厄斯。他后来创办了先锋的“国立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那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作为现代建筑大师,他开启了玻璃帷幕墙、几何形体等“国际风格”。二战时,受纳粹压迫,格罗皮厄斯去美国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学生包括贝聿铭。而在那个时候,阿尔玛早已和他离婚,在另一个人的环抱中。但无论如何,1915年,32岁的格罗皮厄斯或许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起码柯科西卡和哲林斯基是这样想的。失魂落魄的柯科西卡,定购了一个完全按阿尔玛形貌的,真人大小的人偶。五官具全,嘴巴会长开,有牙齿和舌头,甚至有生殖器官。然而,当这个由布料和刨花制作的“阿尔玛”放置在柯科西卡面前时,他异常失望。人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无法替代那个“风中的新娘”,只能充当他绘画时的静物模特。他以这个人偶为主题,画了许多素描和油画。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蓝色女人》,柯科西卡为此的习作一百六十张。终于某一天,柯科西卡决定彻底摆脱阿尔玛的魔咒。他给人偶穿上了所有的美丽衣服,邀请朋友们召开了一个香槟酒会。在黎明破晓那刻,带着醉意,柯科西卡在花园里砍下了人偶的头,并倾倒了一瓶红葡萄酒。随着那殷红渗入泥土中,柯科西卡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起码他不会再为阿尔玛封锁所有的感官世界。哲林斯基,阿尔玛曾经的音乐老师和情人,这段时间决心为王尔德的故事《弗罗伦斯的悲剧》谱曲。在《弗》中,其貌不扬的商人丈夫回到家,发现妻子和一个年轻的贵族偷情。从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丈夫将妻子的情人杀死。在戏剧性的结局,妻子赞赏地转向丈夫:“我从不知道你这样强壮。”而丈夫回答:“我也从不知道你如此美丽。”哲林斯基或许是在为自己的同行马勒鸣不平,去世不到三年,马勒夫人就改嫁,而且对象正是当年伤透马勒心的那个建筑师情人。同时,终生关注着阿尔玛的哲林斯基,此时心里也难免有些失爱的酸楚。在此剧首映后,阿尔玛看出了其中的影射,写信抗议。哲林斯基回信道:“这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因为它奉献了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另外两个人 ……是的,阿尔玛,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格罗皮厄斯,一个恭敬、礼貌和慷慨的男人,一个绅士。或许正是因此,除了一个美丽的女儿玛侬·格罗皮厄斯(十六岁那年因脊髓灰质炎而死亡),这段五年的婚姻在阿尔玛的这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记。此时的阿尔玛,需要的并不是平静如水的婚姻生活,而是永不锈蚀的激情。1917年,阿尔玛再次红杏出墙,这次的对象是比她年轻十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弗朗茨·魏菲尔。阿尔玛对弗朗茨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一个肥胖的厚嘴唇的罗圈腿的犹太人”,阿尔玛在日记上这样描述。然而,弗朗茨和她先前的男人不一样,这个和蔼而不成熟的27岁青年并不妄图控制阿尔玛。事实上,他把阿尔玛看做是救世主,是女神,是顶礼膜拜的偶像。或许是第一次,阿尔玛感到自己如此被深深地需要,第一次感到不受天才的压抑。第二年,阿尔玛怀孕了,一个早产的男孩,魏菲尔的孩子。十个月后,这个体弱多病的婴儿,离开了这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不久,格罗皮厄斯平静地退出了阿尔玛的生活。 1929年,50岁的她和魏菲尔开始了第三段婚姻。在阿尔玛的激励下,魏菲尔的创作才华达到了最高峰,他的小说《穆萨·达赫的四十天》获得了巨大成功,该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基残酷压迫亚美尼亚。之后二战爆发,由于小说影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策,外加魏菲尔犹太的血统,魏菲尔处于极度危险中,著作也被纳粹德国查禁。于是,一家人徒步穿过了比利牛斯山,经辗转移居美国。在星条旗下,受着阿尔玛的激励,魏菲尔声名鹊起,他创作了小说《圣伯纳德之歌》和戏剧《雅各布洛斯基》,并先后被搬上了银幕。其中电影版的《圣伯纳德之歌》在1942年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然而在阿玛尔眼里,魏菲尔始终是她手掌心的一只小鸟,时刻渴望她的保护,爱和帮助。魏菲尔是她的丈夫,更是经她亲手加工改造的一件玉器。1945年,魏菲尔在好莱坞去世。阿尔玛又活了9年,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阿尔玛·马勒·魏菲尔。在阿尔玛留下的日记中,她披露了更多的崇拜者,包括钢琴家欧斯普·加布里洛维奇(马勒的朋友,后来在底特律交响乐团担任总指挥,帮助底特律乐团跨入世界一流乐团行列),剧作家戈哈特·豪普特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物学家保罗·卡姆勒(用两栖动物做了实验以证明环境能够导致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精英,然而或许他们的才华和品性还不足以激发阿尔玛的爱情,阿尔玛只是草草地记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恐怕,还有更多迷恋她风采的人们,因为普通,因为平凡,得不到她哪怕片刻目光的停留。她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在任何地方,阿尔玛都是一切注意力的焦点。她象黑洞一样,吸收着周围所有的光和热,爱和荣耀。她光彩照人,才华横溢,而且她天生具备着鉴变第一流天才的本能。如果她是女神,她能帮助自己的爱人也升华成人间的神。如果说她是海妖,只是用美丽来蛊惑,获取战利品。那么可以说,她一直在成功,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抗拒她,每一次,她总是最终的胜利者。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她的“诱惑”,恰恰是天才们在对她爱的煎熬和痛苦中,才思迸发,给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绚丽的艺术财富。阿尔玛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哀伤。在那个充满男权主义的时代,阿尔玛一直不甘心性别角色赋予自己在男性面前的次要地位。她曾无奈地说:“婚姻常常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在女人身上取代她的自我。”但无论如何,在马勒的旋律,在格罗皮厄斯的钢铁建筑,在柯科西卡狂野的线条和构图,在魏菲尔的诗歌和小说中,阿尔玛得到了永生。54岁的阿尔玛,在美国最后的情人,是一位叫约翰尼斯·霍林斯耐尔的年轻神学教授。人们感叹到:“有人为阿尔玛谱曲、绘画、写诗,在此之前,尚没有人为她做弥散。”即使是上帝的仆人,也无法抵挡阿尔玛的光芒。 阿尔玛·玛丽亚·马勒(Alma Maria Malher, 1879-1964)她出生在艺术之家,极早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她太漂亮,太多情,太早地收获了父亲艺术家朋友太多的赞美,反而成为一生的困惑。她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位好艺术家还是一位好情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爱上的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她先后嫁给了三位属于三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音乐家马勒(Malher),建筑家、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毕斯(Walter Gropius),作家弗朗兹·韦菲尔(Franz Werfel)。而她的情人则包括画家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作曲家柴姆林斯基(Zimlinsky),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作曲家普菲兹纳(Pfitzner)……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感情故事就是一部维也纳的艺术史。马勒将《第八交响曲》题献给她,“每个音符都是为你而作”;而在其遗作《第十交响曲》的手稿上,更是随处可见 “献给永远的阿尔玛”、“只有你理解”、“为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的深情表白。小她六岁的画家柯克西卡对她一见钟情,为她写下400多封情书,创作多幅油画,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风的新娘》见证了他们“永恒地结合”。阿尔玛决定离开之际,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特地去慕尼黑定做了一个和阿尔玛一模一样的玩偶!柴姆林斯基曾经劝告年仅二十岁的阿尔玛:“作曲、社交:两者只能选其一!”但是,如果维也纳的艺术沙龙里缺少阿尔玛优雅的身影智慧的谈吐,该变得如何地沉闷乏味!她以激情和美丽影响了两代维也纳艺术家,把她的人生谱写成艺术史上的传奇。(引自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这部电影,曾经从初中开始,不止一次地想去看过,又不止一次地在电影的中途戛然而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1 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换来了几千犹太人的重生,虽说对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些犹太工人们的生命。“当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没有话语,没有泪水,只有充满诚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只说它是一个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更是心灵的冲击与震撼。当纳粹要撤出集中营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焚尸炉,载着尸体的手推车上,赫然闪现出一个强烈的特写镜头,那正是小女孩儿和她鲜艳的红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头一紧,在内心深处发出压抑不住的颤抖。电影海报上的两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说是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其实也是小女孩对辛德勒的救赎,换来了他救赎的心。红衣小女孩最终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正是战争非人性的、残酷的、反人类的体现。 伤感,震撼,为战争的暴虐,也为人性的伟大。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间大爱。 同一背景的还有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一如片名,战争背景下的美丽,像和煦温暖的阳光,可在这阳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纳粹杀,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说:“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也许辛德勒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救赎的爱从容的走完了一生。 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一个个名字,一份长长的名单。这是辛德勒坚定的救赎,换来了他们真实的灵魂。 奥斯卡-辛德勒,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救赎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与良知。 一曲悠远古老的犹太牧歌传来,依旧低沉而婉转,诉说着过去,一个有关救赎的 故事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2 《辛德勒的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同时由爱尔兰影星利亚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获奥斯卡金奖的本·金斯利饰演犹太人斯特恩所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使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本片获得奥斯卡7项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本片也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这也是他从影以来首度获得影评界肯定的作品。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 对这部曾经大火的影片,我一直怀有强烈的敬畏心,毕竟该片在影视界被誉为旷世之作。这部影片还是比较震撼人心的,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执着。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部影片竟然获得了7个奥斯卡奖项,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观众口碑非常好,非常卖座。这部影片的剧情改编自原著,并以原著的名字命名影片。该片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中,男主辛德勒是一名德国纳粹时期的资本家,为了保护上千的犹太人性命,避免他们被残忍的法西斯郐子手所杀害,与女主埃米莉·辛德勒耗尽钱财,付出所有。在犹太人倍受岐视和杀害的时期,他这一行为无疑是非常伟大的雄壮之举。该片由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他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也遵循着人道主义精神,让整部影片都充溢了人道主义气息,受到了国际影评界的一致好评。他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永远联系在一起,并经久流传。这部影片也让这位名导的口碑达到了至高点。影片中连姆·尼森饰演男主辛德勒,他是一名来自北爱尔兰的演员,在该影片上映后,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是《黑暗时代》,也是他走上大屏幕的起点。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影片中饰演辛德勒的妻子,与丈夫一起挽救犹太人。她的主要参演作品是《伯爵夫人》。这部影片真实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商人依靠战争大发横财,值得庆幸的是男主辛德勒的觉醒,从而展开了挽救犹太人的壮举,虽然他为了救下一千二百名犹太人,最后到了倾尽家产的地步,但是在这个战争硝烟弥漫的年代,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纵观这部影片的剧情,男主辛德勒一开始的定位也是比较让人厌烦的,必竟他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但是人心本善,他从内心的触动,到后来的疯狂转变,都再一次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直击人心,揭露人性的起点和生命的意义,而片中男主也以实际行动成功的诠释了这一点,做出了值得历史铭记的选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4 这是一部在彩色电影出现多年后拍摄的黑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黑白色调,突出了那个环境中的黑暗与绝望。唯有片中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以及片尾那一千一百多个得以存活的犹太人及其家庭的真实影像,才运用了彩色的视角,才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一开始,片中的场景还比较接近生活:出手阔绰的辛德勒、欢乐的酒席、拥挤着搬家的犹太人。但之后的镜头就充满了血腥:两个德国士兵,将一个独臂的犹太人拉出来,无故地枪毙了;德国军官高斯,因嫌一个犹太女工程师啰嗦,命令下属将她枪毙;高斯坐在阳台上,用狙击枪对准劳动着的犹太人,对任何松一口气的人扣下扳机;士兵们命令犹太人站成一排,用机关枪扫射他们,又拔出手枪,对幸存的两人开枪……这些镜头看了让人惊心动魄。我相信即使是最麻木的人,看着这一幕幕血案也会感到恐惧和震惊。 辛德勒目睹了这些暴行。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他有大量的财富可以供他挥霍,但他选择用它们来拯救这些生命。他从高斯手中,飞越了一个又一个犹太人,假称要让他们做自己的工人。每一个被买下的人的名字都记在他的名单上,每买一个人都要花一大笔钱。但辛德勒总是不断地对他的犹太人会计说“多一点,再多一点”。当买下一千一百多人时,他的会计颤抖着拉出名单,说:“这名单太好了,这名单,就是生命。”而辛德勒的工厂并无生产力,他还必须买下军火商的军火充当产品,搪塞德国军方。至德国投降时,辛德勒已经倾家荡产,那些被他所救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熔了一个戒指,送给他,上面刻着“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则痛哭流涕,自责自己做得还不够。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官兵的行为之所以残忍而又荒.唐恐怖,辛德勒之所以能被称为义人,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对生命的态度。从德国军官高斯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把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而是视为老鼠、蛇类。但辛德勒将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所以他向干渴的犹太人喷水,容纳年老的犹太人为工人,在生日宴会上亲吻了犹太女子,并在最后费尽心机留下这生命的名单。可见,善恶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思想观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谬以千里。而不将人当作人来看待抑或是看轻某些人、歧视某类人,所带来的可能是令人永生难忘的痛苦、灾难 有一则评论打动了我:“看完影片,看到外面的灯火通明,感觉一切的繁华都是一种罪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 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规模奴役屠杀犹太人的一段沉重的历史。 当犹太人被赶往犹太区时,街头的纳粹人高声喊:“快滚吧!该死的犹太人!”透过黑白的影片,我看到那些犹太孩子眼中的光渐渐黯淡,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苦难与折磨。我不敢想象,他们都还那么小,心中的憧憬与对美好的向往就这样被蹂躏;就像这黑白的画面,压抑得令人窒息。纳粹对犹太人的黑暗统治使犹太人彻底成了他们的奴隶。廉价的劳役成了犹太人生存的唯一选择。后来,电影中出现了一个人物——戈特,他把屠杀犹太人当成乐趣,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怜悯与宽恕,他仅存的只有拒绝、杀戮和无法言语的暴戾。 我仍记得他的犹太女佣海伦说:“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乐,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觉他随时都可能杀了我。”我还记得她眼睛里噙满泪水,恐惧的眼神与抖动的身躯如暴风雨般涤荡着我的内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群逃难犹太人中的一位身着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鲜红色,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蹦蹦跳跳寻找着避难的地方,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许是被红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开。女孩在一个沙发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着,露出笑容。可看到这里的我心却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个天使!可混然不知恶魔的魔掌终会伸向她。后来,当红衣女孩再次出现时,是在运尸车上,她的红色大衣依然很鲜艳,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们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电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优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后因经济大萧条家道中落,来到克拉科夫寻找发财机会,交际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诈勒索,让犹太富商给他投资;长袖善舞,靠贿赂德国军官取得官方合约。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时间之内从两手空空发展成了大富翁以及军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发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党人的残酷暴行,看到了犹太人被肆意地践踏和杀戮,他没有选择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 手相 助。他用高超的交际手腕买通军方,让犹太人到工厂来做工,让他们短暂逃离集中营的地狱;找个测试消防水管的借口,给火车内饥渴的犹太人带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绝望的女佣;劝告杀戮成性的军官用宽恕的管理方式;最后铸就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名单。不惜散尽钱财,置自身于危险,保护素昧平生的犹太人。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层层释放。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纳粹党党员。他善于利用与纳粹军官的关系谋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了这份工作就等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然而纳粹对犹太人残酷的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这时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威胁。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的一一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了纳粹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我觉得纳粹简直是太残忍了!像疯子一样地迫害犹太人,可以说是不把犹太人当人:他们命令军官把犹太人关到条件极差的集中营;有用的就留着干一些事,只要干的事稍微有一点点不好就会被杀死,甚好至这些军官只要心情不就会乱杀人;那些老弱病残的就更别说了,只有送到奥斯威辛就先把头发剪了,再把他们毒死,最后用火烧掉。 我觉得辛德勒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也可以说是纳粹党里的正常人。因为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里,所有的人的人格都已经扭曲变形了。但是辛德勒没有,他还是一个正常人,他还有人格,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刚刚开始他用犹太人是为了赚钱,因为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当然人肯定有一点贪心;后来他良心发现纳粹真的很坏、很残忍、于是他就开始用钱救犹太人…… 可见和平真的很可贵啊!我们应该尽力去维护它!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1 在德国军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但他们绝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闪着一团如火的红。 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换来了几千犹太人的重生,虽说对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些犹太工人们的生命。“当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没有话语,没有泪水,只有充满诚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只说它是一个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更是心灵的冲击与震撼。当纳粹要撤出集中营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焚尸炉,载着尸体的手推车上,赫然闪现出一个强烈的特写镜头,那正是小女孩儿和她鲜艳的红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头一紧,在内心深处发出压抑不住的颤抖。电影海报上的两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说是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其实也是小女孩对辛德勒的救赎,换来了他救赎的心。红衣小女孩最终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正是战争非人性的、残酷的、反人类的体现。伤感,震撼,为战争的暴虐,也为人性的伟大。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间大爱。 同一背景的还有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一如片名,战争背景下的美丽,像和煦温暖的阳光,可在这阳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纳粹杀,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说:“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也许辛德勒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救赎的爱从容的走完了一生。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一个个名字,一份长长的名单。这是辛德勒坚定的救赎,换来了他们真实的灵魂。奥斯卡-辛德勒,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救赎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与良知。一曲悠远古老的犹太牧歌传来,依旧低沉而婉转,诉说着过去,一个有关救赎的 故事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2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对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在寝室我又看了一次,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是震憾到我的脑子里,骨子里。 描述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这是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 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十分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这一点,我觉得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营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价,被随意的践踏。犹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人性在战乱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纳粹军人对生命的漠视和肆意的残杀无辜的波兰犹太人。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战争的无情却激发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战争中以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收入,是冷血资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犹太人,把他们带进了自己的避难所。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绪坍塌,一向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发奋,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则是生命的份量!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 对这部曾经大火的影片,我一直怀有强烈的敬畏心,毕竟该片在影视界被誉为旷世之作。这部影片还是比较震撼人心的,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执着。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部影片竟然获得了7个奥斯卡奖项,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观众口碑非常好,非常卖座。这部影片的剧情改编自原著,并以原著的名字命名影片。该片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中,男主辛德勒是一名德国纳粹时期的资本家,为了保护上千的犹太人性命,避免他们被残忍的法西斯郐子手所杀害,与女主埃米莉·辛德勒耗尽钱财,付出所有。在犹太人倍受岐视和杀害的时期,他这一行为无疑是非常伟大的雄壮之举。该片由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他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也遵循着人道主义精神,让整部影片都充溢了人道主义气息,受到了国际影评界的一致好评。他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永远联系在一起,并经久流传。这部影片也让这位名导的口碑达到了至高点。影片中连姆·尼森饰演男主辛德勒,他是一名来自北爱尔兰的演员,在该影片上映后,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是《黑暗时代》,也是他走上大屏幕的起点。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影片中饰演辛德勒的妻子,与丈夫一起挽救犹太人。她的主要参演作品是《伯爵夫人》。这部影片真实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商人依靠战争大发横财,值得庆幸的是男主辛德勒的觉醒,从而展开了挽救犹太人的壮举,虽然他为了救下一千二百名犹太人,最后到了倾尽家产的地步,但是在这个战争硝烟弥漫的年代,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纵观这部影片的剧情,男主辛德勒一开始的定位也是比较让人厌烦的,必竟他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但是人心本善,他从内心的触动,到后来的疯狂转变,都再一次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直击人心,揭露人性的起点和生命的意义,而片中男主也以实际行动成功的诠释了这一点,做出了值得历史铭记的选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4 我仍记得他的犹太女佣海伦说:“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乐,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觉他随时都可能杀了我。”我还记得她眼睛里噙满泪水,恐惧的眼神与抖动的身躯如暴风雨般涤荡着我的内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群逃难犹太人中的一位身着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鲜红色,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蹦蹦跳跳寻找着避难的地方,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许是被红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开。女孩在一个沙发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着,露出笑容。可看到这里的我心却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个天使!可混然不知恶魔的魔掌终会伸向她。后来,当红衣女孩再次出现时,是在运尸车上,她的红色大衣依然很鲜艳,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们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电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优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后因经济大萧条家道中落,来到克拉科夫寻找发财机会,交际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诈勒索,让犹太富商给他投资;长袖善舞,靠贿赂德国军官取得官方合约。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时间之内从两手空空发展成了大富翁以及军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发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党人的残酷暴行,看到了犹太人被肆意地践踏和杀戮,他没有选择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 手相 助。他用高超的交际手腕买通军方,让犹太人到工厂来做工,让他们短暂逃离集中营的地狱;找个测试消防水管的借口,给火车内饥渴的犹太人带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绝望的女佣;劝告杀戮成性的军官用宽恕的管理方式;最后铸就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名单。不惜散尽钱财,置自身于危险,保护素昧平生的犹太人。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层层释放。 “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的”在辛德勒身上完美展现,他既自私自利、纵情声色犬马,又坚守善良的道德底线,彰显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完美的人。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做没有惠及个人利益,但却正确的事情。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 这是一部在彩色电影出现多年后拍摄的黑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黑白色调,突出了那个环境中的黑暗与绝望。唯有片中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以及片尾那一千一百多个得以存活的犹太人及其家庭的真实影像,才运用了彩色的视角,才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一开始,片中的场景还比较接近生活:出手阔绰的辛德勒、欢乐的酒席、拥挤着搬家的犹太人。但之后的镜头就充满了血腥:两个德国士兵,将一个独臂的犹太人拉出来,无故地枪毙了;德国军官高斯,因嫌一个犹太女工程师啰嗦,命令下属将她枪毙;高斯坐在阳台上,用狙击枪对准劳动着的犹太人,对任何松一口气的人扣下扳机;士兵们命令犹太人站成一排,用机关枪扫射他们,又拔出手枪,对幸存的两人开枪……这些镜头看了让人惊心动魄。我相信即使是最麻木的人,看着这一幕幕血案也会感到恐惧和震惊。 辛德勒目睹了这些暴行。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他有大量的财富可以供他挥霍,但他选择用它们来拯救这些生命。他从高斯手中,飞越了一个又一个犹太人,假称要让他们做自己的工人。每一个被买下的人的名字都记在他的名单上,每买一个人都要花一大笔钱。但辛德勒总是不断地对他的犹太人会计说“多一点,再多一点”。当买下一千一百多人时,他的会计颤抖着拉出名单,说:“这名单太好了,这名单,就是生命。”而辛德勒的工厂并无生产力,他还必须买下军火商的军火充当产品,搪塞德国军方。至德国投降时,辛德勒已经倾家荡产,那些被他所救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熔了一个戒指,送给他,上面刻着“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则痛哭流涕,自责自己做得还不够。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官兵的行为之所以残忍而又荒.唐恐怖,辛德勒之所以能被称为义人,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对生命的态度。从德国军官高斯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把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而是视为老鼠、蛇类。但辛德勒将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所以他向干渴的犹太人喷水,容纳年老的犹太人为工人,在生日宴会上亲吻了犹太女子,并在最后费尽心机留下这生命的名单。可见,善恶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思想观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谬以千里。而不将人当作人来看待抑或是看轻某些人、歧视某类人,所带来的可能是令人永生难忘的痛苦、灾难 有一则评论打动了我:“看完影片,看到外面的灯火通明,感觉一切的繁华都是一种罪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纳粹在Krakow大屠杀后继续“清洗”躲藏在房子角落、夹层、壁橱或钢琴中的犹太人,其间一个德国人伴着枪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二组曲BWV807第一乐章)。。。(不过我至今没有想通电影里为什么有一段德国士兵的对话,讨论这个曲子是莫扎特的还是巴赫的。。。) 影片是黑白的,所以,窗子是白的,钢琴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大地是黑的;皮肤是白的,外套是黑的;雪花是白的,鲜血是黑的。死亡本身造成的恐惧因此被淡化,而因为被纳粹所践踏的人性和对未来的无望而产生的绝望,反而被影片推至极限。没有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决不会体会到这种绝望,而我,我相信自己哪怕是看过十次,所感受到的,也决不会超过那真正绝望的千分之一。 那是怎样不见天日的一种黑暗啊。而辛德勒的名单,对于那一千多个“Schindler‘s Jews”来说,却是那无尽黑暗中触手可及的一丝微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生命,一个故事,更能燃起更多的希望。 黑白的影片中,却出乎意料地让观众看到一丝色彩,--一个身穿淡淡红衣犹太小女孩在远远的背景中奔跑,仿佛逃离了纳粹的魔掌。但在将近结尾处一辆装满了尸体的车上,我又看到了那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那个镜头依然是远远掠过,却唤起人心中无尽的悲伤。 影片的末尾,那些获救的“Schindler‘s Jews”手挽手站在地平线上,画面渐渐由黑白转为彩色,那个时刻,仿佛冰封大地瞬时充满了阳光,让我的喜悦眼泪溢满了眼眶。我想,这部电影的感人,不在于情节,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5篇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3篇 ★ 《辛德勒的名单》1000字5篇观后感 ★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1500字范文5篇 ★ 《辛德勒的名单》700字观后感范文 ★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5篇观后感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000字观后感5篇范文 ★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篇影评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000字观后感初中作文
《辛德勒的名单》纳粹军官说的话话原词是什么?
4月14日 12:42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生产适用于战争的军用铝制品,然后他自己以当时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获取暴利之后的他对他的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1943年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一位德国指挥官悠闲地弹起了巴赫的乐曲……其时,一位德国军官对辛德勒说:"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德军要撤离科拉科时,犹太人将被转移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为了不至引起怀疑而被封掉工厂,辛德勒买来其它工厂生产的军火冒充本厂产品,他说:"如果我们厂生产出合格的军火的话,我会不高兴的。"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工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命。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 作为辛德勒本人认为他做的还不够,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了很多。"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历史。犹太人世世代代浪迹天涯,只身孤影的行走在地球上,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整体,他们不轻易并入他人的社会,因为他们不能像其他社会中人那样来确定他们的邻舍,然后爱憎分明,他们只能以圣经中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启示认定他们生活中的邻舍,然后企求爱邻舍如同爱自己。集体的道德、社会的理想、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解放划定的区域都是为了成为他人的邻舍。人类是自由结舍的家园。粗陋的打字机敲打名单的镜头是整个影片的一条主线,也是最不提神的沉闷和枯燥,也正是这主题画面铅石一样顽固的重音和背景音乐羽翼一样舒展的柔声让人们沉闷不语思绪万千。艺术不是善意的美学概论,不是进化之美神的人文现象,是创造之神美的形式表白。辛德勒被犹太人尊为"义人,""辛德勒的名单"上在册的犹太人亦把自己称为"辛德勒的犹太人"。名单,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为不被遗忘的记忆。犹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诵读名单的方式悼念在二战中死难的同胞,在特定的场合许多人轮流诵读一读就是好几天。名单,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不被遗忘的墓碑。"……这名单,是生路……。"Today is history历史Today is history,是《辛德勒名单》中的一句台词。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德国军官戈伦,在率领党卫军扫荡克拉克夫犹太人居住的街区前,发表的一段讲演,他用厚重的鼻音重复了几遍。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意味着历史吗?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辛德勒名单》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这一段历史在影片中超出背景的意义,所以,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既不批判他们也没有歌颂他们,这已经无需举例。我们希望它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名单》的目的是救命!救命“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这样的话听来,和我们中国人常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着不谋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救命的行为,而是带来的心灵净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辛德勒作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展开,但最为全面而重要的部分在战争这一放大镜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为一个商人出现,进而他是一个纳粹党员。当然,他信不信国家社会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开始的酒会上,他突出地表明了一个投机分子的作风。他对犹太人没有什么感情,在历史机遇到来时,他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发了战争财,他巧妙的榨取了犹太人的血汗。但是,“Today is his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现在山顶上是一场偶然,表现,德国党卫军不仅仅在对犹太人进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个人类,包括德国人自己。理由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思维。辛德勒心灵的重创和他妻子的惊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辛德勒开始重生,也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生命象征在那个人群众四处乱窜的红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战争就是那一根细细的红线,考验着人与非人。宗教为什么信奉原罪的说法,为什么戒杀人?如果现在单单考虑的是600万和1100人之间的数字差距,其实也可以明白辛德勒存在的不平凡,但是他需要这样添加上去的道德砝码吗?影片仅仅是呈现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吗?辛德勒救命的伟大,这是历史吗。生命的见证-《辛德勒的名单》写下这个题目,脑中思绪万千,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且不谈影片的选材与拍摄,那份凝重与深刻就足以使呼吸无从落脚。我看到身边的朋友,那轻松的姿态和欢笑的面孔,我看到湛蓝的天,粉嫩的桃花,新绿的树枝,有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我感觉到心头的沉重,连眼角也渗着苦涩,可我没有哭的勇气,在历史的伤痛里我找不到词汇来形容我的渺小。这场戏剧耗尽了我所有的自信和力量,甚至被那一段灰黑的影片世界抹煞了视觉,那唯一的红色的消逝也刺痛了情感,犹太人衷情圣咏的心声涤荡了灵魂,钢琴相对小提琴的温暖,才让我有了思考的力量。木木地盯着电脑,字不前驰。这种沉重的感悟使心和头都在隐隐作痛,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辛德勒,对战争有着敏锐嗅觉的德国人,他认为以往的失败都不在自身,只因缺少了某元素,那便是WAR。于是沉重来了,那几如敲字般的杀戳,生死介乎于一念一字之差,你无法想像明天,甚至下一秒的状态,对于犹太人来说活着也许只意味着恐惧,想着下一秒随时会到来的死亡。“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生死在这里或许已全然没了意义。粪坑中那单薄的身体,那迷茫的眼神;熊熊燃烧的尸山前,那德国兵惊恐地呐喊;清尸的板车推走了全剧唯独的色彩,这是战争还是人性的罪恶?冲天的枪声,流淌的血液,德国兵在悠闲地弹着巴赫……军官说“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辛德勒在杀戳的游戏中开始了价值的思考,今天如果有战争中的幸存者,他会做何见证?粗陋的打字机敲打的并不是枯燥,那声音比枪声更坚定,两种沉闷给予你千言万语的思绪,辛德勒与老者的背影在昏暗的光束中写满了正义与温暖,这种伟岸打动了心头最坚硬的位置。那一纸名单见证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条生命啊,长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财富买到了永恒,成为永不被遗忘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见证!敬礼!1 200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 纪念历史不是为了怀旧,是杜绝历史重复3 这是一种责任,无法逃避。4 陆续推出,有原创,有转贴,资料不全处,自由补充。寓言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它用以批判的利剑是双刃的,一面指向对方,一面指向自己,自嘲和揶偷的背后必定有东西如同岩浆一样在喷涌……辛德勒的名单评介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辛德勒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辛德勒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辛德勒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参考文献:http://www.xj.cninfo.net/cultu揪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