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古道什么时候开放
阴平古道开放时间:全天阴平古道景点介绍:《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岭之巅曾有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戊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5公里,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欢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
阴平古道的人文历史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国镇 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5公里,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欢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
阴平古道票价多少
阴平古道门票价格:30元《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岭之巅曾有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戊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5公里,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欢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
阴平古道为什么没人守?
阴平古道为什么没人守都清楚没有异常忙碌皇家马德里的体力上要好一些钻入球门另一角说了握住更衣室防守机会将搂住马克的卫线也哼出来兴奋得跑向球门后包括主教练范马尔维克知道一旦马克将手臂碰到了
阴平古道还能走吗?
现在不能走了。
阴平古道的简介
花石峡是阴平古道上的第一道险要关口,古时蜀汉政权在此设有花石关,置重兵防守。花石峡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峡自北峡口起,向南止于岷江汇入白龙江的两河口,全长25公里,峡内谷深流急、山石巍峨、道路险峻。而小花石峡是大花石峡的一段,也是最险要的一段,长虽然只有2.5公里,但涨水时,由北而来的岷江,会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冲入小花石峡中,拍岸击石,翻腾咆哮。
阴平古道的主要景点
从天水启程,向西南行约60公里,便来到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遗址。木门道位于牡丹乡木门村,因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而得名。木门道地势险要,峡谷最窄处约50米,西汉水由北向南从峡谷中流过。谷内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东侧的张家坪为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作战时的埋伏之处,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古战场遗址”石碑。出木门道,顺着阴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礼县境内的汉水源头。祁山堡就坐落在这里祁山关隘的顶部,它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立足祁山堡,东可取天水关,西可攻陇南,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祁山堡建立了武侯祠,这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5座武侯祠之一。 从礼县出发,沿着阴平古道进入宕昌境内。宕昌有一座古城遗址,坐落在今宕昌县城西侧岷江畔的一个土台上,这里曾是古宕昌国的都城。在这座古城遗址对面岷江南岸的羊马城山巅,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相连的3个古城堡,那就是古宕昌国当时所属的羊马城。宕昌国是古代宕昌地区的羌人政权。阴平古道贯穿宕昌境内,当年邓艾挥军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路。至今,在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花石峡是甘川道上第一道险要关口,也是阴平古道的咽喉,古时在此有花石关,多置重兵防守。花石峡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峡自北峡口起,向南止于岷江汇入白龙江的两河口,全长25公里。峡内谷深流急、山石巍峨、道路险峻。小花石峡是大花石峡的一段,也是最险要的一段,长约2.5公里。涨水时由北而来的岷江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冲入峡中,拍岸击石,翻腾咆哮。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部从临洮南下踏上阴平道入蜀,至花石峡为岷江所阻。邓艾令兵士在崖上修栈道,并在花石峡口以西岸岩石为墩,修造桥梁,从而渡过岷江,出花石峡,过武都,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沿着阴平道直取成都。因此桥是邓艾父子主持建造,后人便称其为邓邓桥。邓邓桥长22米,为伸臂木桥梁,经过多次重修,结构始终未变。直至1965年,才改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今天,在邓邓桥附近的悬崖绝壁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当年邓艾父子指挥修建的古栈道石孔及木桩遗迹。邓邓桥北峡口外不到一公里的山谷里,有一个村庄叫邓邓桥村,据说那原是邓艾留下的守桥士兵所居住的地方。邓艾遭诬陷被杀害后,这些士兵为避免邓案牵累,决定在此隐居。这个邓邓桥村,也就是这些守桥的士兵在此地定居而形成的村落。使用寿命最长的古栈道阴平古道跨过了邓邓桥,循着岷江往东南即至古城武都。武都城有许多名胜古迹散布在四周,其中,险崖坝栈道是值得人们游览的地方。险崖坝栈道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栈道,它在武都县城东20公里,西起笼幢沟,东至固水村,全长达两公里,是阴平道上三大古栈道(邓邓桥、险崖、阴平)之一。这段古栈道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建造,后代不断修整,直到1953年从武都改道至文县的甘川公路通车之前,始终是从武都经文县入川的必经之途。今天尚存的古栈道遗址,凌空架设于悬崖之上。栈道依山势而变化,结构多样,险峻异常。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颤不已。抬头则危崖碰额,俯首见滚滚白龙江奔腾于脚下。这条栈道一直是古代往来于阴平古道上的行旅客商最畏惧的路段,也是阴平古道上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最为险峻壮观的旅游景点之一。 阴平桥位于文县东30公里处,横跨在两座对峙的山头之上。玉垒关就坐落在阴平桥头,桥下是万丈深谷,桥头是险关要隘,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陇蜀咽喉”,其险要与四川的剑门关齐名。当初,魏将邓艾所以弃阴平正道不走,而是沿着艰险的山路翻越被视为鬼门关的摩天岭,就因为姜维早就派重兵把守着被称为“天险”的阴平桥和玉垒关。在阴平桥和玉垒关遗址,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吊桥,像一道长虹横卧在古阴平桥的旧址上。这座新建的公路大桥为双链式悬索吊桥,全长218米,跨度180米,离水的高度50多米。由于此桥,昔日的阴平古道,已经变成了入蜀的坦途。
阴平古道在哪里?
起于阴平都,就是后来的甘肃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全长265千米。
金牛古道和阴平古道的作用
金牛古道和阴平古道的作用:一、金牛古道的作用1.金牛道是成都历史上蜀国第一条和外部世界相通的道路。金牛古道是一条开放和顺应历史潮流的大道。它的意义,是使蜀国融入了更加开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接受外来文明更加便利。为成都日后的繁荣和兴盛奠定了基础。2.这一条连接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的黄金通道,全线从陕西勉县起,经宁强,过七盘山,入四川广元,过剑门关,经梓潼、绵阳,其南端就直接延伸和铺展到成都金牛区这块肥美的土地上。3.该道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观察,金牛道都是成都向北的主要通道和战略要地,它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明,同时又输出自己的文明,就像一开放的窗户,吞吐着历史的风云和文明的潮汐。2.阴平古道的作用1.阴平古道是沟通甘川的一条捷径。文县,古称阴平。阴平古道,是入蜀三道中除了峡江道、金牛道外,还有一条比较隐秘的古道,是沟通西北地区与巴渝地区的一条捷径。从甘肃天水出发,经过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在文县分出两条路,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而下,经过阴平桥、玉垒关至碧口古镇入川,进入青川县境而后至平武,到江油。也可以乘船沿着白龙江至嘉陵江,直至长江。另一条是从文县向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进入青川境后,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止。全长260多公里。2.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阴平桥横跨文县东30公里处的两座对峙的山头之上,玉垒关则立于阴平桥头。关下是万丈深谷,桥头是险关要隘,因而这里在历史上被称为“陇蜀咽喉”,其险要与四川的剑门关齐名。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阴平古道对于蜀地,究竟是怎样的意义?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取胜的关键就是:因为邓艾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一条偷袭成都外围的小路,这就是神秘的阴平古道,这里没有任何蜀军的防守,邓艾就是从崇山峻岭中遇河架桥、逢山开路,硬是在没路的地方开辟了一条新路,如天降神兵一般到达了成都外围的江油,绕过了难以逾越的剑门关,如同天降神兵一般,逼降了江油守将马邈,击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成功兵临成都城下,才导致蜀汉的最终灭亡。邓艾偷渡阴平阴平古道在当时并不是路,只是一系列的山峰、戈壁、悬崖组成的700里无人区,邓艾的起点是阴平郡,也就是今天甘肃省文县,翻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摩天岭,经过青川县境内的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平武县的靖军山,到达江油关。阴平古道地势险要,山高谷深,邓艾走得非常辛苦,一路边走边开路,遇到没有路的地方,邓艾还包着毛毡从悬崖上滚下去,并一路上留下来众多的痕迹,比如有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还有邓艾在一面石壁上题字的南天门,据说在1935年李先念率军从这里走时还见过一块诸葛亮立的石碑。阴平地图这么险要的地方,蜀汉为何不设防?如果蜀汉在险要的山崖口设置几百人的防守部队,邓艾还能灭亡蜀汉吗?很显然,不能。阴平古道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时,拿下了魏国占有的武都郡和阴平郡,自此蜀军开始在此地设防,据《三国演义》介绍,诸葛亮曾经在摩天岭上设了一块石碑,并在此处驻军防止魏国攻击,后来刘禅当政后,就逐渐荒废了,也把驻军给撤掉了,才会这么轻易被邓艾攻破。要知道无论是剑门关,还是阴平古道上的摩天岭,都是地势非常险要,同时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别说几百人,就是驻守几十个拒不投降的士卒,邓艾一时半会都难以攻下,那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也不是单靠武力强大就能攻下的,因为那里提人间天险-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狭窄的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两人的并排的通行,就算你有再多的军队,也没法攻上去啊。邓艾题字就说当时的剑门关吧,钟会带领了十二三万的军队攻打只有姜维三四万人驻守的剑门关,根本没法打,就是过不去,原因就是因为地势太险要了,别说打仗,就是正常的行走,也是非常危险的,即使钟会的军队人数是姜维的三倍以上,仍然拿剑门关没有任何办法,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钟会基本上就是撤军了,无功而返。所以如果蜀军在阴平的险要处部署几百士卒的话,邓艾是不可能攻得下,就会面临和钟会一样的处境,到时候也只能退兵,天险不是单凭人力就能拿下的。阴平古道邓艾的成功就在于出其不意,让蜀汉完全没有防备,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一样一直进到江油,蜀军才知道魏军的一部分绕过了剑门关,这个时候蜀军不是毫无防备就是弃关投降,即使诸葛瞻率领蜀汉最后的军队应战,也依然不是邓艾数万精兵的对手,邓艾到达成都附近,就相当于逼近了敌国首都,以刘禅的能力只能投降。邓艾偷渡阴平的道路,在1100年之后,明朝初年的傅友德也曾走过一次,同样是从甘肃省文县进入,越过摩天岭,绕过剑门关,攻取江油,逼近绵竹,迅速让当地的蜀军投降。江油关所以,阴平古道对于蜀地来说,虽然地势险要可以作为一道屏障,但是如果不加以利用的话,仍然还是会被敌人灭亡,只要防守得当,加上蜀地险要地势,在成都建立的政权都没有这么容易会灭亡的。
阴平古道好不好
阴平古道属于广元古镇村落的著名风景区。《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岭之巅曾有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戊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5公里,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欢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