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命主:你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这是老子用以代表“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二】指阴、阳二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就是  【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就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长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是:宇宙生成的模式。阴、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物】:指“道”。混成:浑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寂兮寥兮】形容“道”没有声音、没有形态。  【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周行】循环运行。不殆:指“道”的作用永不停止之意。  【天地母】:有的版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道的自然性。道是运动的。  苏东坡曰:细看造物为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混沌不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

很不好意思,你这不是什么练气筑基。而是张衡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书名《灵宪》,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如下: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不过从后面天体于阳故圆、、、、、大道出修通九窍、、、、、、一直到后面我就看不懂了感觉像是从三个地方摘抄的。后面的是摘自道教的一本什么典籍忘记书名了。我所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不知对你有帮助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题干中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道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死生,命也,有其旦暮之常,天也,是一种天命说,认为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说然理终为主,也是客观唯心主义,②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答案应选D。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5章,可以说是对“道”的定义,那就是先于天地而独存,行为混沌故无所牵连的道。道为混沌态,改变既是不改变,并没有什么分别,便是万物的起源,可以为天地之母。因为道无所依托,亦无名字,便随意命名为“道”。同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指“道”乃万物之源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作品出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有物混成”中的“物”指的是什么

“有物混成”中的“物”指的是什么“有物混成”,这个“物”字,并不同于现代人所了解的“物质”观念的物字,这一关键,前面已曾提过,古代“物”字的含义,等于现在一般口语中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指非物质的存在状况,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质之“物”。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道德思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潇)呵缪(漻)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读================== 这一章信息量挺大,放到当时应该算得上惊世骇俗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但是这次大爆炸是怎么发生的呢? 也就是老子所说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怎么开始的?既然什么都没有,又如何出现“有”的呢? 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在宇宙产生大爆炸之前,已经有一个东西出现了,而且,这个东西是独一份,一直按照某种规律运行着。 这个东西是产生宇宙爆炸的前提条件,有了它,然后在一片虚无中的某一天,某两个东西相遇,然后结合在一起,然后引来或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引起时空的坍塌,然后当这种坍塌积垒到一定程度之后,宇宙产生了大爆炸……之后有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圣经】中关于“神”的传说:天地一片空虚混沌,黑暗一片,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中国也有盘古开天的说法,大致上都是一个意思:有一个大能者创造出了这天地。 然后我不禁想,到底是大能者创造了天地,还是这天地创造了大能者?谁先谁后?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这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有趣。 如果这天地宇宙是神创造的,那么神是谁创造的?它来自哪里?如何来如何去?(如果神是外星人,那外星人的起源在哪里?) 这个问题太大了,很难回答,所以,我情愿相信老子对于“道”的说法:不管有多少个宇宙,有多少个天地,最终只有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就是“道”的本源。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人们心中唯一的“神”。 这不冲突,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本是一样的,只是“道”这个字更理性化,“神”字更人性化而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有和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正如我们第一章提到过的“有欲”和“无欲”这两种思想状态,它们也是在重复出现。 这天地就是在这不断重复中不断壮大,正如我们的思想,也是在不断的重复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获取新的知识。 往小看,我们的思维就是“道”的一种,我们的想法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创新,然后有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可以说,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所知道或者创造的一切的源头。 那么说,对于“道”来讲,它的出现使这天地宇宙有了变化,它是一切的源头。 所以老子说:“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在道德经中不至一次提到“母”字,而很多传说中创世神是男的。谁对谁错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所崇拜的对象不同而造成的,这种说法不算错,但相对于整个人类或者天地来说,感觉就不太对了。 老子之所以提到“母”字,是因为“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母体”都具有繁衍的功能。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各种现象:蚂蚁、蜜蜂、猪、牛、人、粮食等等。 凡是具有繁衍和分裂的个体,基本上都可以称之为母体。 所以老子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然后,老子说我虽然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没有名字,不知道怎么称呼它,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大道”。 有人可能觉得我说错了,明明是“道”,为什么说是“大道”呢? 其实两种说法都对,正如古人起名字的时候喜欢有名有字一样。如: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 而“大”字,在古代代表着极致,“大道”可以理解成“极致的道” 可以粗略的翻译成“一种很大的,大到极致的想法。” (或者可以理解成: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很大,大到超出了我的想像力,人生活在一颗星球上,而天上有很多这样的星球,而很多星球组成了银河系,然后很多个类似银河系的东西组成了宇宙,会不会有很多个宇宙又组成了某种东西?然后呢?会不会……细思极恐!)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代表失去,失去的意思是远离,远到一定程度就又回来了。 “逝”字代表失去、死亡的意思。 前三个字看上去是说大代表死亡或者失去,这种说法看似不合理,但是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是正确的。 当人慢慢长大的时候,其实也是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当人们到了中年,代表人到了最强壮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也代表着正在慢慢的走向衰弱和死亡。 所以老子说“大曰逝”,死亡是什么呢,就是再也见不到了,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看不到它(失去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不到的东西代表着距离我们最远。 有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看不到我。 (补充一下:“大”字在古代似乎有“极致”的意思) “远曰返” 远到极点之后就会返回,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地球绕太阳转的情景,很多人都知道“近日点”和“远日点”代表着地球离太阳最近和最近的距离。(这里不作太多解释) 用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话来理解: 一棵植物从土里长出来,慢慢的长大、开花、结果,然后死亡、腐烂、化成沃土,滋养了自己的下一代,下一代又重复同样的过程。 从土里出来,然后到离开土地,最终回到土里,这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个过程一直在循环,因为这是天地的规则,也就是“道”的本质。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也就是说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大”代表了循环、代表了重复。因为“大”本身就包含了这个过程。 (总不能把“大道”说成“周道”或者“循环道”吧?) 通行本或古本中大多数都写作“王亦大”,古本中写作“人亦大”,我觉得“人亦大”应该更接近原著,因为下一句有“人法地”这句,之所以写成“王亦大”应该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古时候,王比人大,如果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那王居何处?人比王大,王必杀之。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一句原文中应该没有,总觉得像是在拍马屁) 最后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模仿地上的万物,地上的万物依靠规则,而规则是由“道”定的,“道”是自然存在的。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想活着,必须依靠大地,没有大地提供的食物,人类就没法生存,所以地是人类的根本,人类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从地上获取资源。所以称之为“人法地”。 万物的生存需要“天”来提供基本的条件,没有天、没有空气、没有太阳,地上的万物就没法生存,没有万物,就没有资源,所以地是依靠天的,也就是说,地上的万物,必须从“天”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生存。这是“地法天”。 “天法道”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总之,天地之所以可以运转,是因为“道”的存在,正因为“道”提供了天地运行所需要的基本规则和条件,所以才有了这天地。 如果这么想下去,我们会习惯性的问一句: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那么道呢?道法什么?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便是这天地之间一切的源头,它是自己出现的。 也许有人会问:道是一切的源头,那么道之前呢?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又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世界上一开始是没有鸡的,然后某一天,经过物种的演化(物种变异论?),第一只鸡出现了,然后有了蛋。 道家修行的方法之一也是从自然开始,先由自身做起,然后观察万物,之后研究天象,然后通过天象接近大道…… 也许你会问:如果人类最终找到了宇宙的起源,之后呢? 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但是谁能保证宇宙的起源就是终点呢!?

老子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翻译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 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评析]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A.天 B.地 C.道 D.自然 正确答案:C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

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 耿阁(鸣天士君)著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哲学鼎端:LV.5 7 分钟前本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即:答曰:“有物混成的那个“混成之物”之其其之的定义之结论的描述文字就是“物谛”=客观=存在=宇宙=象帝=物质=时空=有无=无极=所道=道理=规律=法则=真理。道为何物宇宙名,道是道理规律情。大远逝反乳名道。宇宙无极道谛鸣”。耿阁:草於2020年1月11日傍晚5点55分 本文字是在其 【(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 )】并【(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有物混成,是同一个东西混?还是两个东西混?如果同一个东西混,混的时)】等问题之题文下的论辞答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天地未生时,此物寄在什么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天地未生时,此物寄在什么处混沌未开天地无就像,有星星,先 地球生。 此 星星,寄 在 宇宙 虚空处。呵呵混沌未开天地无此物是天地之种子,混沌是土壤。寄在混沌中。混沌无序,圣人平定 地 火 水 风 各种属性的能量乱流,使之有序,即成天地时空。此物即是 圣人和圣人的道。

请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什么意思?请举例具体解释和说明。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 老子认为“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 A.《孟子》 B.《周易.彖传》 C.《道德经》 D.《大学》 正确答案:C

有物混成的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即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有物混成”四个字真是精彩,“混成”代表浑然一体,还没有区分;因为区分之后,才能成为被认识的对象。譬如,远远地看不知道是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旦区分成桌子、椅子,才能够被认识。“先天地生”是指在天地以前就存在,说明没有东西比它更早。“有物混成”一语,可以参考《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意即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无”存在,尚未出现“有”,也尚未出现“名”,这就是“一”的由来,混同为一而尚未具体成形。庄子的这几句话把老子的“有物混成”讲得很清楚。“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意即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无声是针对人的耳朵来说,无形是针对人的眼睛来说,亦即“道”无声无形,不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经验到的世界都在变化之中,而“道”永远没有任何改变。不仅“独立而不改”,还必须“周行而不殆”;如果只是“独立不改”,那不是僵化了吗?“周行”是说周流循环运行,它的循环运行,就好像四季春夏秋冬重复循环一样,“道”循环运行而不止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两句话是重点。如此一来,则“可以为天下母”,而第一章谈过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在这里。“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即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为什么要说“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大到最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于是就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到最远的地方去,远到最后不能消失不见,必须返回本源,这叫做循环、周行。老子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三个词来描写。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即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道”是无穷大的,天、地、人都是从“道”而来的。从“道”而来,到天、地、人,人和前三者不一样,居然也成为其中一大。“我们”构成一个特别的存在领域,叫做“人”。“域中有四大”,在此“域”不是指宇宙,宇宙是指空间和时间;但“道”并非时空所能局限,所以此句并非是指宇宙里面有四个最大的东西,而是指“道”。“域”勉强译为“存在界”,以与“虚无”区别,表示老子反对虚无主义。何以成为“四大”?由上文的“大”经过“逝、远、反”三个步骤,可以得知这是由“道”而展现的四大领域:“道”、天、地、人。事实上只有“道”是唯一的大,“人居其一”是为了提醒人,不可因为生命短暂、脆弱而失去信心,而应该由“人、地、天”一步步提升,达成与“道”冥合的至高境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对人的肯定由此可见,他认为人非常重要。人可以堕落到深渊,也可以提升到领悟“道”的程度,所以人的“大”具有可变性、可能性。问题在于“大”要如何展现,还需要好好努力。老子提出要修德——保存本性,但是有几个人可以保存本性而达到这个目的呢?并不是说这一生完全不动,就保存了人的生命特色,而是要让本性与禀赋不断地展现出来。一个人说话、行动、思考,以及自由选择的能力都是禀赋。往上走,就是回“道”;往下走,就是离“道”愈来愈远。 “人法地”,意即人所取法的是地。人活在地上,地上生长五谷蔬菜、水果等物产,人所取法的是地,如果没有按照生存的条件——“地”所提供的材料去安排生活的话,人类很难活下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表示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法天”,意即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即天时,地上所有东西的成长和发展都要靠春夏秋冬的配合。植物的开花或结果都不能随意,要靠季节及风、雨、雷、电的互相配合,才得以风调雨顺,地上万物才能自然生长。“天法道”,意即天取法的是“道”。“道”是大、逝、远、反,等于是让天有个最后的依靠。“道法自然”,意即“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是“自己如此”的话,“道”就让它表现出来。对人来说,了解“道”所取法的是自己本来的状态,就可以依此生活,本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自己也如此,不要有额外的欲望,人就与“道”一样了。老子并不是说“道”真的要取法谁,因为自己如此的状态也来自“道”——无为,什么都没做,但是无为而无不为,到最后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因为它所谓的“应该”并不离开事实,在人的世界之外,并没有“应该”这两个字。另外,“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在《老子》全书中,“自然”出现过五次,没有一次是指自然界。像“希言,自然”的意思是: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自然”是指自己如此。古代谈到天地万物就是用“天地万物”一词,而不用“自然界”。事实上,天地万物与“自己如此”最接近,只有人类才不会自己如此或者自己会不如此。由上可知,“人法地”的“地”,是指地利或具体自然环境,“人法地”可以保障人的生存,并学习合宜的生活法则;“地法天”是由人的观点想要找到天的法则;“天”是指天时或宇宙中的规律。“天法道”也是由人的观点向上追溯到天的依归,由此体悟了“道”(如无为、不争等)。最后“道法自然”,任何事物若是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就是与“道”同行。 本章是老子论“道”的关键篇章。“有物混成”,认为“道”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这是基本的观点;“先天地生”,天地是已分的结果,“道”之先于天地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因为天地之前无从计较时间久暂。有学者认为,“道”比天地先,是时间上的先后,而不是逻辑上的先后。此言差矣,先后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上的先后,譬如,先下雨地上才会湿;另一种是逻辑上的先后,逻辑先后一定要强调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譬如父母就存在上来说,是时间上的先后,父母生子女出来;但在逻辑上,子女生出来的那一刹那,父母才成为父母。所以父母和子女,以时间来说,父母为先;而在逻辑上父母和子女是同时的,彼此都需要以对方作为前提,二者同时出现。“道”和天地万物也是一样,“道”创造万物,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永恒即超越时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时间不能对它加以任何限制。所以,“道”存在很久终于出现了天地万物,这种说法代表时间上“道”在先,就有问题了。什么是逻辑上的先后呢?天地非由自生,所以需要一个“自生者”为其基础,这就是逻辑上的先后。天地是有开始的,有开始的东西若要存在,需要一个逻辑上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在它之前的东西,这就是“道”。所以,逻辑上“道”比万物在先。“道”是自生者,没有东西生它,天地是被“道”生出来的,需要“道”作为它的前提。换句话说,“道”不需要天地,天地却不能够没有“道”。时间只对变化之物有效,假如有样东西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时间对它就没有意义。譬如,机器人永远不会变,岁数对它就没有意义;只有会变化的人才需要计算时间,岁数对他才有意义。“自生者”在西方哲学中就是“自因”——我是自己的原因。“自因”是上帝或存在的首要条件,此外其他一切皆为“他因”——需要其他的东西作为原因。真正永远存在的事物,一定以自己为原因。如果不是自因,就是他因,他因一定有开始,那个因素就是开始。假如没有因素使自己开始,那就是自因,一定永远存在。自因只有一个,在西方称为上帝,在老子来说就是“道”。所以,我们在比较不同的哲学系统时,常会强调一个概念是不是在同一个位置和阶层。外国人所说的上帝,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上帝创造一切,“道”生出万物,代表同样的位置和阶层。上帝之前没有东西存在,“道”之前也没有东西存在。《圣经》记载,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他到西奈山上去祷告,这时上帝现身,显示为荆棘丛在着火,但是并没有被烧毁。上帝跟一般自然现象当然是不同的,摩西就问:“你是谁?告诉我,我才好对百姓说。”上帝就说:“我是自有永存者(I am whoI am)。”意思是:我就是一直如此,我就是原先所是的,亦即上帝不可能有过去或未来,他是永恒的。《圣经》里的摩西和中国的老子互不相识,为什么谈的东西会类似呢?因为凡是人,顺着思想的要求,就非有这样的结果不可。我们今天就算没有《老子》、《庄子》、《圣经》可以看,照样会想出类似的需求。宇宙万物从哪里变化?以前没有我,以后也没有我,那就要问我到底存在吗?笛卡尔(R.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但是他接着说:“我在,故上帝在。”我凭什么存在?这是不是幻觉呢?要证明我的存在不是幻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存在的根源,亦即证明使我存在的那个力量。但要注意,那个力量本身不能是别的东西使它存在的,而必须是自己使自己存在的,我才有真的保障。如此一想,人生的态度也会改变,试问:活在世界上能依靠谁呢?沧海桑田,一切都会变,自己当然靠不住,只有靠“道”。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信仰呢?信仰其实是很诚实的态度,当知道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是空虚时,就依靠信仰,此时的信仰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的根源。有了信仰,才会正确看待这个世界与人生。 “道”是绝对的“一”,本章谈的“独立”是指它是唯一的,和一般所谓的“独立”不同,一般的“独立”是相对的,譬如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其他。这里的“独立”是绝对的“一”,不会因为任何缘故而变化,所以“独立而不改”,这正是“超越界”的基本界说。人类经验所及、理性所能理解的范围,叫做内存界,但是内存界本身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情况。人的生命有开始、有结束,宇宙万物有开始、有结束,我们找到人类世界加上自然界这两大范围,已经很了不起了。打开电视看,宇宙万物让人目眩神迷,然而再怎么目眩神迷,不过就是宇宙飞船航行到太空;再怎么伟大,一切还是充满变化,还是有其限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超越界。“道”是“周行而不殆”,遍在一切之中的,亦即“道”不离内存界,没有“道”的话,所有的存在都不可能。“超越界”和“内存界”在宗教及哲学里是很重要的术语。内存界就是我们现在经验到的世界,主要包括人类与自然界。但是人类与大自然本身不足以解释自己,要使内存界得以存在,需要有一个最后的原因,那个原因就是超越界,因为它不是我们可以用言语表达、用概念来掌握的。内存界是有形可见而充满变化的天地万物,亦即自然界的一切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超越界所指的是由于自因而恒存的“道”,若无“道”,则万物无从存在;若无万物,则“道”亦无由彰显。这就是“道”既超越又内存的性格。宇宙万物处处都有“道”,没有“道”万物就无法获得存在的条件。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道”这个名称是勉强取的,中西哲人在面对超越界时都有勉强取名的情况。因此我们对于“存有”或“上帝”也不必过于执著名相。我提到上帝,、非关宗教,哲学是爱好智慧,是敞开心灵,所以要把真实的道理说清楚。许多人认为,年轻真好!那么,年老了又如何呢?其实年轻、年老不是问题,只要活着就一定会衰老,将之视为自然,天天都可以是好日子。可见道家的思想非常丰富,读了之后给人许多启发,简单一两句话就给人很深刻的思想空间。因为它所谈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经过反省,深入到现象背后,并且以“道”为基础,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我们活在世界上,往往浮在世俗的表面,只是在表面上与别人互动,争来争去,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悲喜交集,很热闹也很浪费。如果无法明白老子所阐述的“道”,一般人活到最后,都只想着要多活几天,自古有多少人在找寻长生不老之药,就是因为没有智慧体验“道”,只害怕失去生命。综上所述,老子思想为什么重要?因为他在一个乱世中(春秋战国时代),让人民了解,“道”一直存在。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如果没有“道”的话,人的生命观就不堪一击了。在一生中,如果无法体会老子这种思想境界,难免会觉得人生来来去去,所有的一切恍如做梦,这叫做虚无主义的危机。老子担心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他在体验到这种智慧之后,不忍独享,因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现在有机会了解老子当然很好,他的思想一辈子也学不完,在入门的时候,把握每个重要的概念,认清每章基本的观点,理解其整体的思想脉络,读来就会有更深的体老子的思想代表人类思想上最高的层次,就像庄子所说,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从来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未始有物)。明白“道”永远存在,人的智慧还能高到哪里去?以“道”为基础,就能够了解我们所见的宇宙万物根本是虚无的。佛说这一切都是空的,现在回顾以前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其实都是经过我们选择及解释的,不是吗?

有物混成的原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有物混成:物,指“道”.“道”是混成一体之物寂兮寥兮:“道”无声、无形(无象之象,无物之状)独立而不改:“道”是个绝对体,即“道”的存在是独一无二且具有绝对性,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因为“道”是宇宙本源周行而不殆:讲“道”的运行规律,且其运行永不止息逝:运动变化,感而不知.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远: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人亦大: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为万物之灵.反映出老子以人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是老子对道的描述:道也是一种物质,在天地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态,它独立于宇宙从不改变,循环往复从不衰败。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作它“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所以这个物在这代表的是“道”

《道德经》中这句什么意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注释]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引语]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评析]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什么意思?此物在哪?出处?

出自《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这个“物”,就是指“道”,"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取名叫做“大”。道是浑朴状态的,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是无限的完满与整全,周流不息的运转着。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归,道德本性就是自然。问题“此物在哪”,我理解的“物”存在于永恒的自然之中。(上述材料来源于《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4.5)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01,寂兮寥兮02,独立而不改03,周行而不殆04,可以为天地母05。吾不知其名06,字之曰道07,强为之名曰大0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0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12,地法天13,天法道01,道法自然02。 今 译 道作为有物质性的元气,在天地之前即生成,它无声无形,独立永生,循环运行而不穷乏,成为天地万物的母体。我不知其名,称其字为“道”,勉强叫其名为“大”。它周流不息、悠远无边,而在循环运行。 世人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中有此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顺应自然。 评 议 本章是老子讲述宇宙本体——道的最早形态,讲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说道作为宇宙本体,最早的形态是浑沌的元气,先天地而生成; 二是说道无声无形,独立存在,常久不变; 三是说道循环运行,周流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 四是说道本无字与名,勉强称其名为“大”、称其字为“道”,即所谓“大道”; 五是说道是运动的,运行不息,悠远无边,循环运行的; 六是说在宇宙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称为宇宙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七是说在四大中,按照强弱排列是道、天、地、人。人处于弱势。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即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是老子总结天地万物 (包括人)的发展规律,违背此规律,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造成天灾人祸。过去人们说人定胜天,只是一种豪言壮语,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人类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发展壮大。遇到自然灾害,尽量减少损失或避免损失。 应当说明,老子所说“道法自然”,是说道本自然无为,无所法,只能自我效法。今天有些人,不明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之真谛,说这是要求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环境。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注释 01 物:即二十一章“道之为物”之物,指天地万物未形成之前的大道。 混成:混沌而成为一体。混与浑,古代通用。两句:河上公曰:“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02 寂寥:河上公曰:“寂者,无声音;寥者,空无形。” 03 独立而不改:谓独立存在,常久不变。林希逸曰:“独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河上公曰:“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04 周行而不殆:谓循环运行而不息止。林希逸曰:“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吴澄曰:“周行乎万物之中,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 05 天地:楚简本、王弼本作“天下”,误。帛书甲乙本作“天地”,是。按:“道”产生天地万物,故曰为“天地母”。 06 不知其名:道本无名,故曰“不知其名”。 07 字曰道:吴澄曰:“于是假借道路之道,以为之字。字者,名之副而非名也。” 08 强名之曰大:吴澄曰:“字不足以尽之,不得已而强名之曰大。” 强:勉强也。 09 逝、远、反:吴澄曰:“逝谓流行不息,远谓悠久无疆,反谓无有无名。”奚侗曰:“既远矣,于是复反其根。”(《老子集解》,下同。)反,有循环运行之意。高亨训反说:“说它是循环运动的。”(《老子注译》)这符合老子本意,亦说明物质不灭的自然发展规律。10 人大: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王大”,非是。傅奕本作“人大”,是。按奚侗曰:“两‘人"字,各本皆作‘王"……盖古人尊君者妄改之,非《老子》本文也。古多以天、地、人并称。《易· 说卦》:‘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并三才而两之,故六。"……《说文》‘大"字解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则与《老子》文同,殆古语也……幸下文‘人法地",‘人"字未改,益可资以证明。”11 域中: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国中”,误。河上公本作“域中”,是。12 人法地:谓人以地为法则。法,效法也,河上公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有功而不置。”奚侗曰:“地以宁静为德,人当以宁静为性。”13 地法天: 河上公曰:“ 地澹泊不动, 施而不求报, 生长万物, 无所收取。” 奚侗曰:“《易 ·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01 天法道:河上公曰:“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奚侗曰:“《文子 · 道德》篇:‘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 02 道法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奚侗曰:“道主无为;无为者,顺自然也。”按吴澄诠释“人法地”四句曰:“人者,圣人也。法者,水平之准,与之平等如一也。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以其与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可供参考。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原文:有物①混成②,先天地③生;寂④兮寥⑤兮,独立⑥不改⑦,周行而不殆⑧,可以为天地⑨母。吾不知其名,字⑩之曰道,强为⑴之名曰大⑵。大曰逝⑶,逝曰远⑷,远曰反⑸。【注】①物:指神道。②混成:由阴阳混合而成。③天地:天与地,泛指自然界。④寂:寂静。⑤寥:冷清。⑥独立:指太极孤独地存在,无任何道体与之相伴。⑦不改:不改其变,即衍化不休。⑧殆:通“怠”,懒惰,松懈。⑨天地:王本原作“天下”,据帛书本及汉简本改。⑩字:取表字。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⑴为(wèi):替,给。⑵大:含尊贵之意。⑶逝:去,往,引申为衰弱。⑷远:远离于初始状态之谓。⑸反:通“返”,返本,接近于本源之谓。【译】有道体(神道)由阴阳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冷清,孤独存在而衍化不休,循环往复而不懒惰松懈,应当是天地的母体。我不知晓它的名字,敬称为“道”,勉强为它取名为“大”。神道的衍化不断趋于衰弱,趋于衰弱则愈发远离初始状态,远离初始状态则更加接近本源(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