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 #教案# 导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读书时要进入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掌握如何读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描述事物的特征。“书写提示”是让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在书写时要写好每一个字以及注意字、标点符号的间距。“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 (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 锣(luó)鼓喧(xuān)天 震耳欲聋(lónɡ) 响彻(chè)云霄(xiāo)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希望能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 声如洪钟 如雷贯耳 惊天动地 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 抑扬顿挫 珠圆玉润 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编的课文也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u202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u2022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u202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u202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u202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u2022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 #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 形容性格:( )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它是什么?蝉。 出示古诗《蝉》。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________(作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琦君思乡朴实无华用处很多平常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对比的写作手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出示课件5)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个。 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一家人把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姿态: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树枝条特殊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例句:这孩子真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例句: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1)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完成填空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