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能源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储能技术成为了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次课程围绕“储能发展的背景趋势、储能技术内涵与分类、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以及储能技术的其他国内外案例“等主要维度进行在双碳背景下, 储能对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影响,期望有所启发。
学员收益:
l 厘清储能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必要性;
l 明确”源、网、荷、储”之间关系及与储能的关联;
l 了解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
l 了解其他领域储能的项目案例实践
课程风格:
l 源于实战:课程内容来源企业实践经验,课程注重实战、实用、实效;
l 幽默风趣:课程氛围非常好,擅长用互动、故事、案例点燃培训现场;
l 逻辑性强:系统架构强,课程的逻辑性能够紧紧抓住每个听众的思维;
l 价值度高:课程内容经过市场实战打磨,讲解的工具均能够有效运用;
l 方法论新:紧扣时事+深层剖析+实操练习+视频案例+趣味互动+追本溯源
适合对象:能源电力企业中高管理者、项目管理者、班组长、基层骨干等。
课程时间:0.5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导入:
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罕见雪灾惹的新能源“祸”的争议
第一讲:储能技术的发展背景与趋势
一、双碳战略目标的三大内涵
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需要
1. 能源行业排碳数据
2. 电力行业排碳比重
3. 电力对经济转型及国家发展的影响
4. 源网荷储多维生态协同
5. 综合能源服务本质
三、电力储能行业发展前景
1. 交通市场的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交通主流
2. 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扩大:解决不稳定性及夜晚发电问题
3.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源网荷储的平衡
案例:源网荷储的储能应用场景
4.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5.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对储能的需求
四、数字化对电网企业带来的核心变化
1. 电源时代——电网时代——用户时代
2. 思维变化
3. 商业模式变化
案例:“瑞幸”企业数字化应用案例
第二讲: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源网荷储”
一、新能源高比例接入
1.新能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2030年和206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
2.新能源结构新定义
二、柔性开放
1.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让大电网柔性互联提升
2.源网荷储高度协同:配电网呈现交直流混合柔性电网与微电网等多种协同发展
3.智能微电网作为重要解决方案
案例:城市、工业园区、偏远地区
4.储能规模化
三、产消一体者增多,终端高度电气多元化
案例: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电气化水平
四、数字赋能
1.打通源网荷储
2.发电侧与用电侧
3.“电力+算力”
案例:尖峰负荷、售电用户市场、东数西算、碳犀牛
第三讲:储能技术内涵与分类
一、储能技术的定义
二、储能技术的主要类型
1. 电池储能
1)响应快
2) 容量大
3)寿命长
案例:应用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
2. 压缩空气储能(CAES)
1)储存容量大
2)寿命长
3)可靠性高
案例:中国能建主体投资的我国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
3. 超级电容储能
案例:澳大利亚推进家庭储能系统建设;欧洲联盟则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2%,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储能技术电网应用
1. 峰谷填平:以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峰谷差异
2. 频率调节:储能技术可以快速响应电力系统频率的变化
3. 微电网支撑: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4. 电力市场交易:充放电调节电力供需平衡,并根据市场价格进行电力买卖
5. 电网规模化储能:提供大容量的储能服务,以便应对电力系统的高峰需求和紧急情况
第四讲:储能全场景应用案例
1、乌兰察布示范项目:全国首个“源网荷储”项目,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2、“源网荷储”赋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
3、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绿色微电网+新能源汽车
4、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电力公司(LADWP)在洛杉矶市建设储能项目
5、深圳市南山区储能微电网项目
u 课程总结+学员分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