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一、引言 在许多的细胞生命活动中,例如DNA复制、mRNA转录与修饰以及病毒的感染等都涉及到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分离到了许多重要的基因。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揭示环境因子及发育信号究竟是如何控制基因的转录活性。为此需要:a、鉴定分析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DNA元件;b、分离并鉴定这些顺式元件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因子;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涉及到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a、凝胶阻滞实验; b、DNase 1 足迹实验;c、甲基化干扰实验; d、体内足迹实验; f、拉下实验。二、凝胶阻滞实验1、概念: 凝胶阻滞实验(Gel retardation assay),要叫做DNA迁移率变动试验(DNA mobility shift assay)或条带阻滞实验(Band retardation assay)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用于在体外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术。2、原理: 在凝胶电泳中,由于电场的作用,裸露的DNA分子向正电极移动距离的大小是同其分子量的对数成反比。如果某种DNA分子结合上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那么由于分子量的加大它在凝胶中的迁移作用便会受到阻滞,于是朝正极移动的距离也就相应的缩短,因而在凝胶中出现滞后的条带,这就是凝胶阻滞实验的基本原理。3、过程:1) 首先制备细胞蛋白质提取物(理论上其中含有某种特殊的转录因子)2)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检测的DNA片段(含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3) 这种被标记的探针DNA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一起进行温育,于是产生DNA-蛋白质复合物4) 在控制使DNA-蛋白质保持结合状态的条件下,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5) 最后进行放射自显影,分析电泳结果4、实验结果的分析: a、如果有放射性标记的条带都集中于凝胶的底部,这就表明在细胞提取物中不存在可以同探针DNA相互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b、如果在凝胶的顶部出现放射性标记的条带,这就表明细胞提取物存在可与探针DNA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5、DNA竞争实验:DNA竞争实验(DNA competitive assay)的具体做法如下:在DNA-蛋白质结合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超量的非标记的竞争DNA(competitor DNA),如果它同探针DNA结合的是同一种转录因子蛋白质,那么由于竞争DNA与探针DNA相比是极大超量的,这样绝大部分转录因子蛋白质都会被竞争结合掉,而使探针DNA仍然处于自由的非结合状态,可以在电泳凝胶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不会出现阻滞的条带;如果反应体系中加入的竞争DNA并不能同探针DNA竞争结合同一种转录因子,结果在电泳凝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会出现阻滞的条带。6、应用: a、凝胶阻滞实验可以用于鉴定在特殊类型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中,是否存在能同某一特定的DNA(含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蛋白质; b、DNA竞争实验可以用来检测转录因子蛋白质同DNA结合的精确序列部位; c、通过竞争DNA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碱基突变可以研究此种突变竞争性能及其转录因子结合作用的影响; d、也可以利用DNA同特定转录因子的结合作用通过亲和层析来分离特定的转录因子。三、足迹实验1、定义:足迹实验(foot-printing assay),是一种用来检测被特定转录因子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DNA序列的位置及其核苷酸序列结构的专门实验方法。2、原理: 当DNA分子中的某一区段同特异的转录因子结合之后便可以得到保护而免受DNaseI 酶的切割作用,而不会产生出相应的切割分子,结果在凝胶电泳放射性自显影图片上便出现了一个空白区,俗称为“足迹”。3过程: 将待检测的双链DNA分子在体外用32P作5‘末端标记,并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出其中的一个末端,于是便得到了一条单链末端标记的双链DNA在体外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细胞核提取物也可以)混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DNase I,并控制用量使之达到平均每条DNA链,只发生一次磷酸二酯键的断裂:a、如果蛋白质提取物中不存在与DNA结合的特定蛋白质,使DNase I消化之后,便会产生出距离放射性标记末端1个核苷酸,2个核苷酸,3个核苷酸------等等一系列前后长度均相差一个核苷酸的不间断的连续的DNA片段梯度群体;b、如果DNA分子同蛋白质提取物中的某种转录因子结合,被结合部位的DNA就可以得到保护免受DNase I酶的降解作用;除去蛋白,加样在20%序列胶上进行电泳分离,实验分两组:a、实验组:DNA+蛋白质混合物b、对照组:只有DNA,未与蛋白质提取物进行温育最后进行放射性自显影,分析实验结果。4、结果判断:实验组凝胶电泳显示的序列,出现空白的区域表明是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部;与对照组序列比较,便可以得出蛋白质结合部位的DNA区段相应的核苷酸序列。5、其他的足迹实验方法:除了DNase1足迹试验之外,目前还发展出了若干种其他类型的足迹实验,例如:a、 自由羟基足迹实验;b、菲咯啉铜足迹实验;c、DMS(硫酸二甲酯)足迹实验DMS(硫酸二甲酯)足迹实验的原理DMS能够使DNA分子中裸露的鸟嘌呤(G)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会对甲基化的G残基作特异性的化学切割。如果DNA分子中某一区段同转录因子结合,就可以避免发生G残基的甲基化而免受六氢吡啶的切割作用。四、甲基化干扰实验1、概念:甲基化干扰实验(Methylation interference assay)是根据DMS(硫酸二甲酯)能够使DNA分子中裸露的鸟嘌呤(G)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会对甲基化的G残基作特异性的化学切割这一原理设计的另一种研究蛋白质同DNA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靶DNA中G残基的优先甲基化,对尔后的蛋白质结合作用究竟会有什么效应,从而更加详细的揭示出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模式。2、实验步骤: 用DMS处理靶DNA使之局部甲基化(平均每条DNA只发生一个G碱基甲基化作用) 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一起进行温育,促进使DNA与蛋白质的结合 进行凝胶电泳形成两种靶DNA条带:a、 其一没有同蛋白质结合的DNA正常电泳条带b、其二同特异蛋白质结合而呈现滞后的DNA电泳条带将这两种DNA电泳条带分别从凝胶中切出,并用六氢吡啶进行切割,结果为: a、甲基化的G残基被切割:因为转录因子蛋白质只能够同未发生甲基化的正常的结合位点结合,所以在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序列中的G残基如果被DMS甲基化之后,转录因子就无法同其结合位点(顺式元件)发生结合作用,从而使得结合位点中的G残基同样也要被六氢吡啶切割; b、不具有甲基化G残基的靶DNA 序列则不会被切割 将结合蛋白质的DNA条带和不结合蛋白质的DNA条带,经六氢吡啶切割作用之后,再进行凝胶电泳 作放射自显影,读片并分析结果3、结果判断: a、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靶DNA序列,经六氢吡啶切割之后,电泳分离呈现两条带,有一个空白区 b、不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靶DNA序列,经六氢吡啶切割后,电泳分离呈现三条带,没有空白区域的出现。4、应用: a、甲基化干扰实验可以用来研究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位点中的G残基之间的联系; b、是足迹实验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可以鉴定足迹实验中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精确位置5、缺点: DMS只能使DNA序列中的G和A残基甲基化,而不能使T和C残基甲基化。五、体内足迹实验上面讨论的三种研究转录因子与DNA相互作用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是在体外进行的实验,因此人们就会考虑这些实验结果是否能够反映细胞内发生的真实生命过程,即细胞内发生的真实的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情况。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就设计出了一种体内足迹试验(in vivo foot-printing assay),该方法可以看做是体外DMS足迹实验的一个变种。1、原理: 体内足迹试验的原理原则上同体外DMS足迹实验无本质差别,即 a、DMS能够使G残基甲基化; b、六氢吡啶能特异的切割甲基化的G残基; c、同特异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识别序列中的G残基由于受到蛋白质的保护而不会被DMS甲基化,于是不会被六氢吡啶切割; d、同对照的裸露的DNA形成的序列梯作比较,就会发现活细胞DNA形成的序列梯中缺少G残基没有被切割的相应条带。2、过程: 用有限数量的化学试剂DMS处理完整的游离细胞,使渗透到胞内的DMS浓度恰好导致天然染色体DNA的G残基发生甲基化 对这些经过DMS处理的细胞提取DNA,并在体外加入六氢吡啶作消化反应 PCR扩增后作凝胶电泳分析,因为在体外实验中用的是克隆的DNA片段其数量足够,而在体内足迹实验中用的是从染色体DNA中分离获得的任何一种特异的DNA,其数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需要经PCR扩增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特异DNA 放射自显影,读片并记录读片的结果3、结果判断: a、能够同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DNA区段其中G残基受到保护因而不会被DMS甲基化避免了六氢吡啶的切割作用; b、体外裸露的DNA分子上,G残基被DMS甲基化而被六氢吡啶切割。六、拉下实验(Pull-down assay) 拉下实验又叫做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binding assay in vitro),是一种在试管中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小肽(例如生物素、6-His标签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等)的编码基因与诱饵蛋白的编码基因重组,表达为融合蛋白。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并与磁珠结合,使之固相化之后,再与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提取物混合保温适当时间,例如在4℃下保温过夜,使目标蛋白同已经固定在磁珠表面的融合蛋白中的诱饵蛋白充分的结合。离心收集与固定化的融合蛋白(即与磁珠相互结合的融合蛋白)中的诱饵蛋白相结合的目的蛋白,经过煮沸处理使目的蛋白与诱饵蛋白相脱离从而从固相支持物(例如磁珠)上脱离下来,收集样品,再与目标蛋白的抗体作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检测出与诱饵蛋白的目标的目标蛋白。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DNA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因此,研究蛋白质与DNA在染色质环境下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机制的基本途径。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CHIP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而且,CHIP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CHIP与基因芯片相结合建立的CHIP-on-chip方法已广泛用于特定反式因子靶基因的高通量筛选;CHIP与体内足迹法相结合,用于寻找反式因子的体内结合位点;RNA-CHIP用于研究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随着CHIP的进一步完善,它必将会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是基于体内分析发展起来的方法,也称结合位点分析法,在过去十年已经成为表观遗传信息研究的主要方法。这项技术帮助研究者判断在细胞核中基因组的某一特定位置会出现何种组蛋白修饰。ChIP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近年来,这种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采用结合微阵列技术在染色体基因表达调控区域检查染色体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中央神经系统紊乱等疾病的主要代谢通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它的原理是在保持组蛋白和DNA联合的同时,通过运用对应于一个特定组蛋白标记的生物抗体,染色质被切成很小的片断,并沉淀下来。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rein A”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活用开发出来的方法。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实验最需要注意点就是抗体的性质。抗体不同和抗原结合能力也不同,免染能结合未必能用在IP反应。建议仔细检查抗体的说明书。特别是多抗的特异性是问题。其次,要注意溶解抗原的缓冲液的性质。多数的抗原是细胞构成的蛋白,特别是骨架蛋白,缓冲液必须要使其溶解。为此,必须使用含有强界面活性剂的缓冲液,尽管它有可能影响一部分抗原抗体的结合。另一面,如用弱界面活性剂溶解细胞,就不能充分溶解细胞蛋白。即便溶解也产生与其它的蛋白结合的结果,抗原决定族被封闭,影响与抗体的结合,即使IP成功,也是很多蛋白与抗体共沉的悲惨结果。再次,为防止蛋白的分解,修饰,溶解抗原的缓冲液必须加蛋白每抑制剂,低温下进行实验。每次实验之前,首先考虑抗体/缓冲液的比例。抗体过少就不能检出抗原,过多则就不能沉降在beads上,残存在上清。缓冲剂太少则不能溶解抗原,过多则抗原被稀释。   ChIP的一般流程:   甲醛处理细胞---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加入目的蛋白的抗体,与靶蛋白-DNA复合物相互结合---加入ProteinA,结合抗体-靶蛋白-DNA复合物,并沉淀---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一些非特异性结合---洗脱,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解交联,纯化富集的DNA-片断---PCR分析。   在PCR分析这一块,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半定量-PCR。但是现在随着荧光定量PCR的普及,大家也越来越倾向于Q-PCR了。此外还有一些由ChIP衍生出来的方法。例如RIP(其实就是用ChIP的方法研究细胞内蛋白与RNA的相互结合,具体方法和ChIP差不多,只是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防止RNase,最后分析的时候需要先将RNA逆转录成为cDNA);还有ChIP-chip(其实就是ChIP富集得到的DNA-片段,拿去做芯片分析,做法在ChIP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要根据公司的要求来准备样品)。GST沉淀实验(GST-pull down实验)(细胞外蛋白质相互作用)5-11上面提到,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到的蛋白需要作进一步的鉴定。鉴定方法之一就是 GST沉淀实验。GST 沉淀实验主要是用来证明蛋白质胞外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胞外的相互作用排除了酵母细胞内复杂体系的干扰,,比较直接地检验蛋白质分子之间存在的物理的相互作用。同酵母双杂交实验一样,运用此法也可以证明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中是否有参与调节作用的结构域或 motif。GST 沉淀实验原理就是,把你要研究的蛋白基因亚克隆到带有GST(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中,并在细菌中表达 GST 融合蛋白(GST-X)。把 GST 融合蛋白挂到带有 GST 地物的 Sepharose beads 上,然后把另一种蛋(Y)白加入其中。由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复合物:GST-X----Y。这一复合物与固体支持物(Sepharose beads)又结合在一起,可以被沉淀下来。此法又有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应用,以下一一作介绍。(1) GST 融合蛋白与重组蛋白的相互作用GST 融合蛋白是在原核表达的,所以没有经过过多的象真核细胞内具有的蛋白修饰作用。所以另一种用来检验相互作用的蛋白也可以用原核表达出来,也就是所谓的重组蛋白。当 GST融合蛋白把重组蛋白沉淀下来,然后用重组蛋白的抗体作 Western blotting 检测。(2) GST 融合蛋白与体外 TNT 系统合成的多肽或蛋白的相互作用用来检验与GST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多肽也可以用TNT体外蛋白合成体系进行合成,并且还可以在要合成的蛋白或多肽N端或C端加上便于检测的标签。GST融合蛋白沉淀下来的蛋白或多肽可以用该蛋白或多肽的抗体或标签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如果蛋白之间结合力非常弱,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到,你可以在TNT体外合成时给蛋白进行同位素(S32)标记。这样沉淀下来的蛋白进行放射自显影,检测灵敏度将极大提高。(3) GST 融合蛋白与细胞内源性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GST融合蛋白还可以把细胞提取物中有相互作用的内源性蛋白质沉淀下来。如果内源性蛋白含量低或结合力弱,可以采用脉冲法使细胞在某一段时间内合成的所有蛋白质都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S32),然后提取细胞总蛋白与GST融合蛋白温育。GST融合蛋白沉淀下的带有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跑电泳,进行放射自显影。(4) GST 融合蛋白与细胞内瞬时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当内源性蛋白质含量低,并且有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把该蛋白的基因转染到靶细胞内进行过表达,然后检验蛋白质相互作用。(5) GST 融合蛋白与待测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可能与待测蛋白的磷酸化状态有关在进行 GST 沉淀实验时,有时也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对待。比如,两个蛋白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有可能与蛋白磷酸化状态有关。或者蛋白首先被磷酸化后方能产生相互作用,或者磷酸化的蛋白必需脱磷酸化后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如果你确实在你的实验中发现了其中一种情况,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结果。3,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9-16免疫共沉淀技术用来证明蛋白质在胞内是否有相互作用。一般来说,两种蛋白在细胞内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两种蛋白的复合物,这样就可以先用一种蛋白的抗体把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然后用另一种蛋白的抗体进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看两种蛋白之间是否确实形成免疫复合物,并能与 protein A/G agarose 一起沉淀下来。免疫共沉淀原理简单,但技术极为复杂。因为细胞内蛋白种类繁多,制约因素多。如果两种蛋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并不是这两种蛋白所有分子都参与结合作用,也可能只有极少部分蛋白分子结合在一起(足以满足细胞功能需要)。在提取细胞蛋白时,如果条件不当就会破坏两种相互作用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使得免疫共沉淀实验失败。如果两种蛋白在细胞内的结合力确实非常弱,那么免疫共沉淀也难以成功。如果知道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蛋白都是胞核蛋白,那么可以通过提取核蛋白,再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这样会大大减低背景的干扰。关于两种蛋白质之间胞内的相互作用,有时确实无法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1) 细胞内过表达蛋白的免疫共沉淀证明蛋白质胞内相互作用时,可以选择一个高效瞬时过表达系统(至于这一系统是否有内源性靶蛋白无关紧要)。一般采取 COS 细胞作为真核表达株。把两种蛋白基因共转染到 COS 细胞内进行表达。由于人为进行大量表达,所以在胞内两种蛋白形成相互作用的复合物的量也相应增多。如果你手头没有这两种蛋白的抗体,可以把这两种蛋白的一端分别加上标签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然后用商业化的抗标签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2) 细胞内源性蛋白的免疫共沉淀把两种蛋白共转染到 COS 细胞内进行过表达,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相对容易成功,但是这一结果毕竟具有人工性,不能代表生理条件下真实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要想克服这一弱点,可以做内源性的免疫共沉淀实验。这一技术要求极高,难度极大,但也最有说服力。因为细胞内内源性蛋白含量低,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物的量更低,难以检测。首先要证明所选择的细胞系是否具有这两种内源性的蛋白。另外,用于免疫沉淀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的抗体要好。细胞裂解、收集以及免疫沉淀时时条件要温和,以保持蛋白复合物的天然结构。(3) 组织内蛋白的免疫共沉淀在体外可以大量培养细胞,然后制备细胞提取物,做内源性免疫共沉淀。由此可以推广到做组织内免疫共沉淀。取动物组织(脑、肝、脾等),切碎,匀浆,提取组织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这一结果代表活体中蛋白质相互作用。4, 蛋白质细胞内定位实验17-22另一种经常用来检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是蛋白质细胞内定位技术。此法较为直观,可以看到两种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膜上、胞浆、胞核或其它细胞器等等)以及共定位的部位(在膜上共定位、在胞浆中某一部位或核内共定位等等)。有时相互作用的蛋白由于细胞内某种功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时,使得两种蛋白的分布发生变化。比如,某种蛋白也许在核内,当它与另一种具有穿梭功能的蛋白结合时,有可能被转运到胞浆中。这种情况的共定位则较为典型。在进行蛋白质共定位(1) 利用有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进行蛋白定位研究此法也可称为活细胞定位。把两种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克隆到带有两种不同颜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或红色荧光蛋白)的载体中,共转染到功能细胞中(一般选用 COS7 细胞)表达带有荧光的融合蛋白。这样,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就被标上不同的荧光,可以在细胞内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测。在进行精确细胞定位或共定位时,必须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测。因为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相当于医院给病人诊断的 CT)观测的是细胞内一个切面上的颜色。如果在一个切面上在同一区域看到两种颜色,就提示这两种蛋白在该区域内有相互作用。普通荧光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立体图象,无法确定蛋白质共定位现象。在进行定位或共定位同时,也可以对细胞核进行染色。这样,在细胞中就有三种颜色。细胞核的显色帮助你确定共定位发生的位置。上面介绍的活细胞定位,其优点是表达的荧光蛋白荧光强,没有背景,观测方便。但缺点是相互作用的蛋白由于标上荧光蛋白,实际上是两个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的定位结果或共定位结果是否与天然蛋白分布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确定。而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可以避免这一缺点。(2) 利用双色或多色染色的免疫荧光技术进行蛋白定位研究免疫荧光的原理是,首先把细胞进行固定,然后用待检测靶蛋白的抗体(一抗)与细胞内靶蛋白进行免疫反应,再用荧光素(如 FITC 和 TRITC 等)标记的二抗与一抗进行反应。这样就在细胞内形成免疫复合物(靶蛋白----一抗---二抗),结果靶蛋白被标上颜色,然后可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测定位与共定位结果。免疫荧光技术最大优点就是可用来检测细胞内源性蛋白的定位及相互作用。当然也可以对靶细胞进行转染表达目的蛋白,然后标记目的蛋白进行观测。免疫荧光技术的缺点是荧光相对较弱并且背景较高,结果受到干扰,所以这项技术不好掌握。为了结果的可靠性,要求严格设计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3) 细胞内蛋白动态定位有时细胞在正常状态下,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在胞内可能暂时分开,没有共定位现象发生。但是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如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本身会产生应急反应,这时暂时分离的蛋白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共定位现象。所以在进行共定位研究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观测细胞内蛋白动态定位结果。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和蛋白质参与,各有何功能

1、DNA聚合酶Ⅲ二酯键,作用是合成DNA新链中的3'-5'磷酸。2、DNA聚合酶Ⅰ,作用是校读、切除引物、填补空缺。3、拓扑异构酶,作用是松弛DNA超螺旋结构成双螺旋。4、解螺旋酶,作用是解开DNA双螺旋结构成两条单链。5、单链DNA结合蛋白,作用是维持单链DNA处于稳定状态。6、引物酶,作用是合成DNA复制所需的RNA引物。7、DNA连接酶,作用是将随从链中各冈崎片段连接起来。扩展资料:DNA复制主要分为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1、复制的起始:主要是在拓扑异构酶和解螺旋酶的作用下松弛超螺旋和解开双链,并由单链DNA结合蛋白保护和稳定单链,引物酶识别起始点,按照碱基配对原则,以DNA链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RNA引物。2、复制的延长:在DNA聚合酶Ⅲ的作用下,以四种dNTP为原料,以D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在引物的3'—OH末端合成DNA链。其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合成的称为前导链,另一条链首先合成冈崎片段称为随从链。3、复制的终止: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切除引物并填补引物遗留空缺,最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冈崎片段,形成两个完整的子代DNA分子,从而完成DNA复制。

蛋白质结合DNA的结构域有哪些

蛋白质结合DNA的结构域主要有5类:螺旋-转角-螺旋模式(HTH)、锌指模式、亮氨酸拉链模式(ZIP)、螺旋-环-螺旋模式(HLH)、HMG框模式.

D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原理是什么?

足迹法是一种用来测定dna-蛋白质专一性结合的方法。用于检测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的部位,可展示蛋白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区域。其原理为:dna和蛋白质结合以后便不会被dnaase分解,在测序时便出现空白区(即蛋白质结合区),从而了解与蛋白质结合部位的核苷酸对数目。在用酶移出与蛋白质结合的dna后,又可测出被结合处dna的序列

为什么有些蛋白能结合到 DNA 上

在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H1、H2A、H2B、H3、H4中含有大量的带碱性R基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带正电,它们易和DNA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结合。组蛋白H2A、H2B、H3、H4先和DNA结合成念珠状,当H1参与到其中时,组蛋白和DNA结合成线状的染色线。染色线在一些非组蛋白的帮助下进一步缩合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棒状结构--染色体。当DNA复制或者表达时,染色体会全部或部分解开,DNA暴露在染色体外。此时一些带有特殊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就会和DNA结合。这些蛋白质也属于非组蛋白,它们中有参与DNA复制的酶、参与转录的酶或参与复制转录调控的蛋白质。其与DNA结合方式主要通过氢键或其与DNA结构相互补的空间结构和DNA特殊碱基序列结合。

为什么有些蛋白能结合到DNA上?

与核酸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其结合应该至少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蛋白质与 DNA 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这样才保证了生物过程的准确性;(2)蛋白质与 DNA 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这样才保证了生物过程的高效性(结合、解离都相对较快);(3)除此之外还可能有许多其它的情况,例如一段无序的结构与 DNA 发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结合,并伴随着结合过程折叠形成特定的结构。除了这些情况以外,还可能有很多种更复杂的情况,例如一个蛋白质中可能有一小段带电的无序片段可以与 DNA 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还有一个与 DNA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域;还有可能一段蛋白质序列在甲基化修饰前后与 DNA 的结合情况变得很不相同……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然而总的说来,虽然不同类型的蛋白中,其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也并不一定相同,但某些大致的原则是存在的。

DNA分子和蛋白质怎么结合? 谢谢

请问你是问的D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还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果是前者,参看楼上。如果是后者,那么最明显的例子是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在细胞质中成为成熟蛋白之后,被转运到细胞核中,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三级结构,转录因子具有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具有亮氨酸拉链,螺旋-环-螺旋,等等5种主要结构,并依靠这些三级结构,与目的DNA片段识别和结合,这一段DNA片段一般是基因的启动子区,在依靠转录激活结构域,促进RNA聚合酶III的活性,促进转录进行,启动下游基因表达。

生物化学单链结合蛋白在dna复制中有什么作用

单链结合蛋白(SSB,single strand DNA-binding protein):又称DNA结合蛋白,是DNA复制所必须酶。DNA解旋后,DNA分子只要碱基配对,就有结合成双链的趋向。SSB结合于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的单链区,防止新形成的单链DNA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的蛋白质。ssb作用时表现协同效应,保证SSB在下游区段的继续结合。它不像聚合酶那样沿着复制方向向前移动,而是不停的结合,脱离。

在生物细胞的染色体中,DNA是如何与蛋白质结合起来的?

核小体是组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外绕1.75圈DNA组成的.在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有长约50~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线.在相邻的连接线之间结合着一个第5种组蛋白(H1)的分子.密集成串的核小体形成了核质中的100埃左右的纤维,这就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在这里,DNA分子大约被压缩了7倍. 染色体的一级结构经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线状体,称为螺线体或核丝,这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其外径约300埃,内径100埃,相邻螺旋间距为110埃.螺丝体的每一周螺旋包括6个核小体,因此DNA的长度在这个等级上又被再压缩了6倍. 300埃左右的螺线体(二级结构)再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0.4微米(μm)的筒状体,称为超螺旋体.这就是染色体的“三级结构”.到这里,DNA又再被压缩了40倍.超螺旋体进一步折叠盘绕后,形成染色单体—染色体的“四级结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一条染色体.到这里,DNA的长度又再被压缩了5倍.从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到四级结构,DNA分子一共被压缩了 7×6×40×5=8400倍.例如,人的染色体中DNA分子伸展开来的长度平均约为几个厘米,而染色体被压缩到只有几微米长.

DNA上有没蛋白质?二者啥关系啊?

就DNA本身来说,它的物质组成是脱氧核糖核酸,无蛋白质. 但是当DNA以染色质丝或染色体形态存在于生物体中时,会有与之结合的蛋白质,称为DNA结合蛋白.有的帮助DNA形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比如核小体组蛋白使DNA缠绕于其上形成核小体(图),这一类称为组蛋白;有的于DNA的一部分序列结合,控制DNA的表达,这一类称为非组蛋白. 所以可以说DNA上有蛋白质,蛋白质对DNA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并与DNA共同形成更高级的空间结构. 希望讲清楚了,不懂再追问吧~

蛋白真能结合到DNA上吗?

同其他蛋白质一样,功能由结构决定,能够和DNA结合同样取决于蛋白质的结构。提到蛋白质跟DNA的结合我觉得不得不提的是Transcription-Activator Like effector。下面简称TAL effector或者TALE。这是一种蛋白质,由一种植物病原体分泌。在攻击植物细胞的时候进入植物细胞核启动某些利于感染的基因。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种蛋白质除去头尾以外,是由重复的结构构成的,这些重复的结构叫repeat。而每一个repeat由33 - 35(最常见为34)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两个alpha螺旋(a和b)。像这样。重点在于图中标出的12和13两个氨基酸,它们被称为repeat variable di-residuals (RVD)正因为这两个氨基酸,每一个repeat对应地可以识别一种DNA碱基,并与之结合。在自然界中,比较高频率的对应关系分别是NI – A,NG – T,HD – C,NN - A/G。进一步研究之后又发现,12号其实不那么重要,决定性作用的是13号氨基酸。红色表示氧原子,蓝色表示氮原子。图中绿色线表示氢键,闪电表示排斥。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蛋白质能够和DNA结合,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结构。两条alpha链就像支架一样支撑着RVD,使得它能够申进DNA的大沟(major groove)。只有这样,氢键才有可能如上面图中一样形成。不过有文献表明(从图中也可以看出),NI - A 和NG - T这两对组合是不形成氢键的,相互作用的主要是靠shape complementarity(两者互补的结构)产生的范德华力。

蛋白和DNA结合的实验方法

(1)基因的表达水平用northernblot吧,从氨基酸序列逆推cDNA做探针。(2)构建一个载体,上面有编码不同结构域的DNA和LacZ激活子DNA,形成不同的domain和LacZ激活子的activationdomain融合蛋白。然后LacZ操纵子后面加个报告基因。如果是某个domain有结合功能的话,报告基因就会表达。(3)反向遗传学方法,用定点诱变直接突变掉相应的基因,获得携带一个突变的小鼠。然后通过杂交获得双突变的小鼠,看看它和正常的小鼠有不同。

DNA怎样与蛋白质结合

您好!由于DNA特有结构所决定,DNA的双螺旋结构形成大小沟,大小沟可以结合组蛋白。因此真核生物组蛋白包围双螺旋的DNA。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DNA结合蛋白的结合效应

DBP与单链DNA的结合还显示出如下协同效应,即第二个DBP分子的结合能力比第一个要大103倍之多,这一结合可以影响某些其他蛋白质或酶与该单链DNA结合和识别作用。如DNA-DBP复合物能保护DNA免受核酸酶水解;也可抑制RNA聚合酶的作用,从而防止复制和转录同时在一段DNA上发生。虽然在真核细胞中也可分离到DBP,但所得的DBP和单链的DNA结合时无协同效应,与双链的DNA则具有一定的结合力,并且又不能促使变性DNA复制。真核生物的DBP的作用方式是,DBP先与双链DNA结合,并使之熔化。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有几种

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a、凝胶阻滞实验;b、dnase1足迹实验;c、甲基化干扰实验;d、体内足迹实验;f、拉下实验。研究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近期采用的新技术有:核酸适体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望采纳

DNA结合蛋白的介绍

DNA结合蛋白,DNA binding protein;DBP;helix destabilizing protein;DNA unwinding protein;SSB;single 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又称螺旋失稳蛋白,DNA解链蛋白,单链DNA结合蛋白。

单链DNA结合蛋白与DNA结合使其解链 对吗?

对DNA结合蛋白,又称螺旋失稳蛋白,DNA解链蛋白,单链DNA结合蛋白。是解链酶(unwinding enzyme)类中的一种类型,当DNA发生暂时性熔化时,它与DNA单链区结合而促使反应偏向单链的形成,使DNA在大大低于Tm(解链温度)的温度下发生双链的分离,双螺旋则在复制叉的前方分开,并在复制叉处稳定单链结构,阻止再形成双螺旋。

单链DNA结合蛋白的基本内容

单链结合蛋白(SSB,single strand DNA-binding protein):结合于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的单链区,防止新形成的单链DNA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的蛋白质。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了一段单链区,但是这种单链DNA不会长久存在,会很快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然而,在细胞内有大量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P)能很快地和单链DNA结合,防止其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SSBP与螺旋酶不一样,它不具备酶的活性,不和ATP结合。在大肠杆菌细胞中主要SSBP是177肽所组成的四聚体,可以和单链DNA上相瓴的32个核苷酸结合。一个SSBP四聚体结合于单链DNA上可以促进其他SSBP四聚体现相邻的单链DNA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协同结合(cooperative binding),SSBP结合到单链DNA上后,使其呈伸展状态,没有弯曲和结节,有利于单链DNA作为模板。SSBP可以重复使用,当新生的DNA链合成到某一位置时,该处的SSBP便会脱落,并被重复利用。

DNA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染色体的条件是什么?任何DNA或者任何蛋白质之间都能结合?

DNA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染色体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该蛋白质具有DNA结合结构域。———————————————————————————————————任何DNA或者任何蛋白质之间都能结合?不是的。只是部分蛋白质才能与DNA结合。能够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分为两种: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H1、H2A、H2B、H3、H4等,这些蛋白质固定地与DNA结合,与DNA一起形成染色体;非组蛋白: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解旋酶、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等,这些蛋白质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与DNA结合,功能执行完毕就会和DNA分开。

蛋白质与DNA结合是如何实现的?

在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H1、H2A、H2B、H3、H4中含有大量的带碱性R基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带正电,它们易和DNA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结合。组蛋白H2A、H2B、H3、H4先和DNA结合成念珠状,当H1参与到其中时,组蛋白和DNA结合成线状的染色线。染色线在一些非组蛋白的帮助下进一步缩合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棒状结构——染色体。当DNA复制或者表达时,染色体会全部或部分解开,DNA暴露在染色体外。此时一些带有特殊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就会和DNA结合。这些蛋白质也属于非组蛋白,它们中有参与DNA复制的酶、参与转录的酶或参与复制转录调控的蛋白质。其与DNA结合方式主要通过氢键或其与DNA结构相互补的空间结构和DNA特殊碱基序列结合。

在DNA表面带负电荷,并且组蛋白是碱性蛋白质的情况下,组蛋白与 DNA的结合方式是什么?(问题补充:麻...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有五种类型:H1、H2A、H2B、H3、H4,它们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应该是静电相互作用。

DNA三联体GCT互补于tRNA的反密码子是

答案是D首先a就给排除了,RNA不可能有t。DNA上的三联体与mRNA上的三联体(密码子)互补,而mRNA上的三联体与tRNA上的三联体(反密码子)互补。通过这个关系就知道DNA上的三联体与tRNA上相同。只是t改成了ugct-cga-gcuDNA-mRNA-tRNA这道题好像有歧义啊。如果是DNA指导tRNA合成的话,就得选b了

什么是密码子?它是在DNA上还是在RNA上?

密码子位于RNA上,是三个连续的碱基对,与指定的蛋白质合成有关

叶绿体DNA上的密码子有多少种?

不管是核DNA还是叶绿体DNA转录形成的mRNA上都有64种密码子。

细胞分裂中DNA 染色体 染色单体 着丝粒之间的数目关系

染色体数量看——着丝点染色单体数量:——先看是不是“X"形,有交叉算2条单体,没有的话是0条DNA的数量——看线条,几条线条几条DNA有丝分裂的话: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 2n→4n 4n 4n 4n 2n 染色体 2n 2n 2n 4n 2n染色单体 0n→4n 4n 4n 0 0着丝粒 2n 2n 2n 4n 2n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哺乳动物着丝粒dna的功能是

哺乳动物着丝粒dna的功能是:1、着丝粒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实现分离的顺式作用元件。2、是识别染色体的一个重要结构与依据。

在原核生物基因组DNA链上缺少下列哪种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增强子最早是在SV40病毒中发现的长约200bp的一段DNA,可使旁侧的基因转录效率提高100倍,其后在多种真核生物,甚至在原核生物中都发现了增强子。

关于基因增强子描述错误的是() A 增强子可提高该基因mRNA 的翻译效率 B 增强子序列与DNA

A描述错误;增强子定义是能使和他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增强子是顺式作用元件自然是可以和DNA结合蛋白结合的,以甾体激素受体的“锌指结构”为例~

生物化学试题5 名词解释 1.增强子 2.DNA粘性末端 3.同源蛋白质

1、增强子(enhancer):指增加同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的DNA序列。 ---------Reference Resource: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606/15164.htm 2、DNA粘性末端:当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于特定的DNA时,会把这段序列沿着特定的切点切开,这个过程分两种情况: a:沿着中轴线切口(即沿着DNA双链中对应的磷酸二酯键)切开,得到的就是两个平末端; b:在中轴线的两端切口切开,得到的就是两个黏性末端。 以上过程因不同种类的限制性内切酶而异,例如:EcoRI限制性内切酶就可以识别G/AATTC的DNA序列,然后在G和A间切开,得到的就是两个黏性末端(之间可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重组);而SmaI内切酶则可以识别CCC/GCC的DNA序列,然后在G和C间切开,形成的就是平末端 PS:要记得,DNA是双链结构,在草稿纸上画一下就明了了! 3、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s):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而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增强子通过启动子增强邻近基因转录效率的DNA顺序,本身不具备启动子活性。( )

【答案】:正确解析: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增强子是DNA上一小段可与蛋白质结合的区域,与蛋白质结合之后,基因的转录作用将会加强。增强子可能位于基因上游,也可能位于下游。且不一定接近所要作用的基因。增强子能大大增强启动子的活性,但本身不是启动子,也不具备启动子活性。

求基因组dna文库与c基因文库的区别对比

基因组dna文库:指由有机体的一整套核基因组及细胞器基因组的DNA,连接到载体上,导入进宿舍细胞中,而建立的文库。c基因文库:指由基因组表达的所有RNA,再反转录成CDNA,连接到载体上,导入进宿舍细胞中,而建立的文库。显然,基因组DNA文库比c基因文库大得多,资料也要齐全的多,但是要在基因组DNA文库中找到一个基因也比较困难。虽然,c基因文库没有像基因组DNA文库保存的那么完整,但是对于基因研究,就非常实用,因为该文库保存在现成的基因开放阅读框,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DNA序列分析为什么要分析开放阅读框

因为一般的做DNA相关的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分析蛋白及表达蛋白,开放阅读框的DNA序列编码的就是你所要分析的蛋白

HBV-DNA的基本组成

乙肝病毒有3200个核苷酸组成的,分为负链和正链,负链有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X区,C区,P区。S区:由S基因、PreS1和PreS2基因组成。编码HBsAg、PreS1、PreS2。C区:由前C和C基因组成。C基因编码核心蛋白HBcAg。Pre-C与C基因共同编码Pre-C蛋白。Pre-C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P区:编码DNA多聚酶X区:编码HBx

开放阅读框是DNA序列 还是mRNA?

开放阅读框是基因序列的一部分,包含一段可以编码蛋白的碱基序列,不能被终止子打断。是DNA序列。

开放阅读框是对cdna来说的吗

不是~cDNA是由mRNA反转录得来~开放阅读框orf是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的一段理论上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

人体有多少个DNA?

(1)拿人体来说,其生殖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从现在的研究看到,每条染色体上就是一个DNA大分子,可在这大分子上并没看到有孟德尔所假想的那样的“基因”。如果定要认为“基因”就在DNA分子上,那么细胞核内的23个DNA分子如何能控制人体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性状呢?学者们设想DNA分子能分成许许多多的片段,每个片段就是一个基因(所以把“基因”称为DNA片段),由每个“片段”分别去控制人体各种各样性状。那么,人体上应有多少不同的性状?应分出多少不同的DNA“片段”(基因)呢?现在学者们正在对此进行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有10万个基因,有人认为6万个,有人认为3万个,有人认为至少有12万个。不管怎么说,这“基因”数大家都会认为至少是在2万个以上,而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上千个基因。这就是说,每个DNA分子至少要分成上千个“片段”。那么,这种假设能否成立?让我们来思考一些最具体最起码的问题。 ①、从人们的研究看到DNA分子本身排列有序,分子中的各原子都有化学键相连,结合紧密,并未分成天然的“片段”,那么要把它们分成上千个片段,且彼此间互不牵连,能独立分离,自由组合,这分开它们,克服化学键作用的力在哪儿? ②、即便DNA能分成“片段”,那么当DNA分子分成上千个片段后,它还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分子?它到底是以一个完整的分子发挥作用,产生功能,还是它本身没有功能,只让它上面的“片段”各行其是,各自将各不相同的所谓遗传信息“转录”给RNA,再“转译”给蛋白质,从而各自操纵生物五花八门的性状?从常识看,任何一个分子(无论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都有作为分子的特有功能,而不可能分成“片段”,若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强行分成“片段”,其性质也完全变了,DNA分子能例外吗? ③、退一万步说,即便DNA分子不仅能自由地分成上千个片段,而且每个片段也能独自操纵蛋白质,那么在受精卵细胞内有上万的片段(基因),当它们各自发挥“功能”而又共同操纵一个个体的发育时,彼此不“打架”,不相互干扰吗?如何能使个体有条不紊的发育?仅靠几个“调节基因”、“操纵基因”或别的什么特殊“基因”来起作用能行吗?再说它们本身又受谁调节、操纵? ④、我们再来看生物的性状。每一个活的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机体的各部之间,即所有的“性状”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拿人来说,人的力气大小,跑步的快慢等性状,可直接看到它们与全身的健康情况、平时的锻炼情况等直接相关,不是由某一“基因”能单独控制得了的。即便有些性状看起来似乎只由某一器官控制,譬如人的嗓音,有的尖(锐),有的钝,这似乎只与声带有关,但实际它却与体内的雌雄激素等都有关,以前的太监,作了阉割手术后,其嗓音也会起变化。再有,各种性状也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皮肤颜色不仅受阳光照射的影响,也受自身内在状况的影响,有的病人脸色发青、发黄或苍白等。尤其是人的舌,其舌质与舌苔随时随身体状况的变化而有明显变化(中医由此而查知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从这里更可直接看到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息息相关的,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只怕正是这无数的事实与种种的问题也促使基因理论的学者们思考,因而对基因概念不断进行修改(称其为“发展”),只是,发展到后来的基因概念是怎样的呢?在《基因概念的发展》(自然杂志,1979,2)一文中所述的概念却与孟德尔所假设的概念完全不同了。孟德尔假设的基因概念是:基因间互不牵连,能独立分离,自由组合。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且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即能稳定的遗传。而文中所述发展了的概念却是:“基因间形成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每个基因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并且“是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我们看,这发展了的概念却正好是对孟德尔两规律进行否定:既然称“基因间形成为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那它就不可能互不牵连,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尤其是“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这就更不可能按纯数学的排列组合关系推导出后代的性状及数量比。 “基因”概念的发展不仅直接否定了遗传学的“两基本规律”,而且从理论上讲也使“基因工程”无法下手操作,因为按原有的基因概念: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且互不牵连,那么通过对“基因”的剪接、重组,就可创造出新物种来。而发展了的概念却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那么如何能下手将控制所需性状的基因切割下来,而不影响其它性状呢?其实,不仅发展后的基因概念使“基因工程”无法下手操作,就是原有的基因概念,要下手切割基因,从逻辑上也说不过去,我们就拿孟德尔假设的控制碗豆(茎)高矮的基因来说,如果真有高、矮基因,它们又可以被切割出来,那么当人们把它们切割下来后,这碗豆还有没有高矮?若没有了高矮,这会是什么东西?若变成了别的东西,那这基因控制的就不仅仅是高矮,而是整个植株的状况!若说还有另一种情况:出现了新高矮,那这控制新高矮的基因又从何来?自然,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基因理论无法解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来,但无需再多提,下面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2)由于DNA有忠实的复制性,因而确定“基因”在DNA上,DNA是遗传物质。可是人们不仅看到DNA与RNA都有忠实的复制性,近年来,还看到蛋白质也有忠实的复制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次全,还作出了蛋白质复制,氨基酸配对模型。那么当它们几者都有复制性时,这“基因”该确定在何处?再有,原来以为蛋白质没有复制性,因而认为需听从DNA的遗传指令,现在蛋白质自身有复制性时,它还听不听DNA指令?还有,现在人们还看到一些无机物小分子也有复制性,也就是说复制性并不是生物的特有性质,决定生物与非生物有不同本质的地方并不在这儿。(3)从世界六国科学家联手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公布的一些资料看,也显示了“基因”理论的种种矛盾与自我否定。例如,按照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论,人与人之间各种“性状”的明显差异,尤其是不同人种之间的巨大差异,应该在DNA上能直接反映出来。然而,资料上显示的却相反:“地球上的每个人与所有的其他人共享99.99%的相同的基因密码。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现在科学家们也在进一步反思与修改“基因”理论:“一个基因等于一个疾病或一个基因制造一个关键蛋白质的概念正在消失。”“停止一次只考虑一个基因的习惯,开始试图把集合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一起思考。”的确,科学家们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其认识又进了一步,但要真正走出误区,还必须认识错误之根源。(4)认为DNA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奥秘,那么,DNA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即是忠实的复制性(不变性)与变异无规律性。由此会得出什么结论?前面提到的雅克·莫诺,他在书中说:这忠实的复制性是“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生物的一切属性都是以这种基本的分子不变性为基础”,它“抵制一切变革,一切进化。”这难道就是生物的本质与奥秘?由此怎不会得出我们前面所例举的那些荒谬结论?这“忠实的复制性”,实际是一种机械的、死的,连非生物也具有的特性,生物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活力,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尤其是人所具有的无限的学习、认知、应变、创造等等能力,从DNA里丝毫体现不出来,也没任何“基因”能操纵得了。 “变异无规律性”,这不仅不是生物的特性,在非生物物质里也找不到,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的规律性,我们研究任何学问都是研究那门学问中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性。这DNA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与生物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完全相反的。人们会问:孟德尔试验中所出现的性状变化,难道不是事实?难道没有它的物质基础?难道不需要人们去寻找与认识其物质基础(实体)?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数目都是多少啊

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非复制分裂期间,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每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着父亲,一条来着母亲。人的体细胞中有成千上万的基因。。。不可技术。。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好评,祝福你永远幸福。

染色体,DNA,基因有什么数量关系

1、如果染色体没有复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若染色体进行了复制,但着丝点未分离,一条染色体上就有两个DNA分子。2、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染色体,DNA,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数量关系??

DNA+蛋白质=染色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数=DNA数=2N在细胞有丝分裂前、中期,2*染色体数=DNA数=4N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DNA数=4N然后形成子细胞,数目与间期数目相同在细胞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数=DNA数=2N在细胞减数分裂一期,2*染色体数=DNA数=4N在细胞减数分裂二期的前、中期,2*染色体数=DNA数=2N在细胞减数分裂二期后期,染色体数=DNA数=2N然后形成配子,染色体数=DNA数=N不知讲明白了没有,要是还不明白就发消息给我

一条染色体上有几个基因几个dna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细胞分裂期除外),不同物种的DNA分子上所含的基因数量有很大差异,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上DNA分子上所含基因数量也有差异

染色体,DNA,基因有什么数量关系

具体的关系式 蛋白质 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 有一定得从属关系 人体总共有23对染色体 其中包括21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染色体和一对Y染色体

人只有25000个基因DNA,章鱼到底有多少个?

对于地球生命来说,各种生物都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并且有不一样的皮肤,组织结构等差异。而有一种生物可以说是地球上非常特殊的物种,那就是章鱼。章鱼被称为生物界的“伪装大师”,能够利用自己的外表来避免掠食者的入侵,这是它们的一个天生本领,所以不少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章鱼可能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群物种之一。早在2015年的时候,日本诺贝尔得主科学家布伦纳在《自然》杂志上就公布出了这样的一个结果,那就是通过对章鱼的分析,章鱼是拥有33000组基因,而如今最为智慧的人类也仅有大约20000到25000个基因,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在最低值的情况下,章鱼是比我们人类大概还多出10000组,可以想象,章鱼的基因是多么的强大,比人类还多,这跟它是生物界最聪明的生物之一没有什么差别。同时章鱼的大佬也非常的复杂,能够模拟至少15个不同物种的运动,行为方式等。同时通过基因解码,科学家们还发现章鱼拥有一套和人类相似的基因,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与人类一样的基因,当然这并非是完全都有。在这相似的基因组之中,它们能够建立神经网络,这样就成就了它具有一个“超凡”的学习能力。所以大家都怀疑章鱼可能并非是我们地球生物,而是来自外太空的生物。同时科学家们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章鱼拥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拥有改进基因编码的能力”。这个是令科学家们最困惑的,并且也是希望弄清楚的。在人类的科学之中,要想改造基因还需要借助外力才可能,而章鱼自己就能做到,这是最罕见的一幕。章鱼具有“超凡”的能力从行走,章鱼的基因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就可以知道,确实章鱼的进化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类的想象。至少至今还没有遇到过第二个生物具有这么强的能力,章鱼作为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但是也存在少数的显示指出,那就是它的发达眼睛,这也是科学家们找到与人类唯一相似较高的地方。

生物的染色体,DNA,基因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基因数量>DNA数量≥染色体数目哪里不明白请追问,满意请采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染色体,DNA,基因有什么数量关系

1、如果染色体没有复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若染色体进行了复制,但着丝点未分离,一条染色体上就有两个DNA分子。2、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

一般染色体越长,数量越多,DNA肯定是越多的.但是基因不一定多

人大约有多少个基因?多少个DNA分子?

几年前最好的估计是人类具有10万个基因,而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一下子下降为3万个基因。运用目前最流行的4种基因搜索程序对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搜索,“基因智慧”的结果是24500个,“双生扫描”的结果是25600个,“基因身份证”的结果是32400个,“基因扫描”的结果是45000个,而最近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2万个基因。(1)拿人体来说,其生殖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从现在的研究看到,每条染色体上就是一个DNA大分子,可在这大分子上并没看到有孟德尔所假想的那样的“基因”。如果定要认为“基因”就在DNA分子上,那么细胞核内的23个DNA分子如何能控制人体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性状呢?学者们设想DNA分子能分成许许多多的片段,每个片段就是一个基因(所以把“基因”称为DNA片段),由每个“片段”分别去控制人体各种各样性状。那么,人体上应有多少不同的性状?应分出多少不同的DNA“片段”(基因)呢?现在学者们正在对此进行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有10万个基因,有人认为6万个,有人认为3万个,有人认为至少有12万个。不管怎么说,这“基因”数大家都会认为至少是在2万个以上,而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上千个基因。这就是说,每个DNA分子至少要分成上千个“片段”。那么,这种假设能否成立?让我们来思考一些最具体最起码的问题。 ①、从人们的研究看到DNA分子本身排列有序,分子中的各原子都有化学键相连,结合紧密,并未分成天然的“片段”,那么要把它们分成上千个片段,且彼此间互不牵连,能独立分离,自由组合,这分开它们,克服化学键作用的力在哪儿? ②、即便DNA能分成“片段”,那么当DNA分子分成上千个片段后,它还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分子?它到底是以一个完整的分子发挥作用,产生功能,还是它本身没有功能,只让它上面的“片段”各行其是,各自将各不相同的所谓遗传信息“转录”给RNA,再“转译”给蛋白质,从而各自操纵生物五花八门的性状?从常识看,任何一个分子(无论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都有作为分子的特有功能,而不可能分成“片段”,若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强行分成“片段”,其性质也完全变了,DNA分子能例外吗? ③、退一万步说,即便DNA分子不仅能自由地分成上千个片段,而且每个片段也能独自操纵蛋白质,那么在受精卵细胞内有上万的片段(基因),当它们各自发挥“功能”而又共同操纵一个个体的发育时,彼此不“打架”,不相互干扰吗?如何能使个体有条不紊的发育?仅靠几个“调节基因”、“操纵基因”或别的什么特殊“基因”来起作用能行吗?再说它们本身又受谁调节、操纵? ④、我们再来看生物的性状。每一个活的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机体的各部之间,即所有的“性状”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拿人来说,人的力气大小,跑步的快慢等性状,可直接看到它们与全身的健康情况、平时的锻炼情况等直接相关,不是由某一“基因”能单独控制得了的。即便有些性状看起来似乎只由某一器官控制,譬如人的嗓音,有的尖(锐),有的钝,这似乎只与声带有关,但实际它却与体内的雌雄激素等都有关,以前的太监,作了阉割手术后,其嗓音也会起变化。再有,各种性状也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皮肤颜色不仅受阳光照射的影响,也受自身内在状况的影响,有的病人脸色发青、发黄或苍白等。尤其是人的舌,其舌质与舌苔随时随身体状况的变化而有明显变化(中医由此而查知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从这里更可直接看到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息息相关的,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 只怕正是这无数的事实与种种的问题也促使基因理论的学者们思考,因而对基因概念不断进行修改(称其为“发展”),只是,发展到后来的基因概念是怎样的呢?在《基因概念的发展》(自然杂志,1979,2)一文中所述的概念却与孟德尔所假设的概念完全不同了。孟德尔假设的基因概念是:基因间互不牵连,能独立分离,自由组合。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且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即能稳定的遗传。而文中所述发展了的概念却是:“基因间形成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每个基因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并且“是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我们看,这发展了的概念却正好是对孟德尔两规律进行否定:既然称“基因间形成为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那它就不可能互不牵连,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尤其是“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这就更不可能按纯数学的排列组合关系推导出后代的性状及数量比。 “基因”概念的发展不仅直接否定了遗传学的“两基本规律”,而且从理论上讲也使“基因工程”无法下手操作,因为按原有的基因概念: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且互不牵连,那么通过对“基因”的剪接、重组,就可创造出新物种来。而发展了的概念却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那么如何能下手将控制所需性状的基因切割下来,而不影响其它性状呢? 其实,不仅发展后的基因概念使“基因工程”无法下手操作,就是原有的基因概念,要下手切割基因,从逻辑上也说不过去,我们就拿孟德尔假设的控制碗豆(茎)高矮的基因来说,如果真有高、矮基因,它们又可以被切割出来,那么当人们把它们切割下来后,这碗豆还有没有高矮?若没有了高矮,这会是什么东西?若变成了别的东西,那这基因控制的就不仅仅是高矮,而是整个植株的状况!若说还有另一种情况:出现了新高矮,那这控制新高矮的基因又从何来? 自然,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基因理论无法解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来,但无需再多提,下面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 (2)由于DNA有忠实的复制性,因而确定“基因”在DNA上,DNA是遗传物质。可是人们不仅看到DNA与RNA都有忠实的复制性,近年来,还看到蛋白质也有忠实的复制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次全,还作出了蛋白质复制,氨基酸配对模型。那么当它们几者都有复制性时,这“基因”该确定在何处?再有,原来以为蛋白质没有复制性,因而认为需听从DNA的遗传指令,现在蛋白质自身有复制性时,它还听不听DNA指令? 还有,现在人们还看到一些无机物小分子也有复制性,也就是说复制性并不是生物的特有性质,决定生物与非生物有不同本质的地方并不在这儿。 (3)从世界六国科学家联手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公布的一些资料看,也显示了“基因”理论的种种矛盾与自我否定。例如,按照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论,人与人之间各种“性状”的明显差异,尤其是不同人种之间的巨大差异,应该在DNA上能直接反映出来。然而,资料上显示的却相反:“地球上的每个人与所有的其他人共享99.99%的相同的基因密码。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现在科学家们也在进一步反思与修改“基因”理论:“一个基因等于一个疾病或一个基因制造一个关键蛋白质的概念正在消失。”“停止一次只考虑一个基因的习惯,开始试图把集合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一起思考。”的确,科学家们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其认识又进了一步,但要真正走出误区,还必须认识错误之根源。 (4)认为DNA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奥秘,那么,DNA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即是忠实的复制性(不变性)与变异无规律性。由此会得出什么结论?前面提到的雅克·莫诺,他在书中说:这忠实的复制性是“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生物的一切属性都是以这种基本的分子不变性为基础”,它“抵制一切变革,一切进化。”这难道就是生物的本质与奥秘?由此怎不会得出我们前面所例举的那些荒谬结论? 这“忠实的复制性”,实际是一种机械的、死的,连非生物也具有的特性,生物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活力,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尤其是人所具有的无限的学习、认知、应变、创造等等能力,从DNA里丝毫体现不出来,也没任何“基因”能操纵得了。 “变异无规律性”,这不仅不是生物的特性,在非生物物质里也找不到,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的规律性,我们研究任何学问都是研究那门学问中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性。这DNA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与生物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完全相反的。人们会问:孟德尔试验中所出现的性状变化,难道不是事实?难道没有它的物质基础?难道不需要人们去寻找与认识其物质基础(实体)?

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数目为什么大于基因数目

因为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基因的定义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一个DNA分子上可以有多个基因,它们在DNA上呈线性排列,来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比如人有23对同源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有一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有46个DNA分子),但人的基因数目大约是20000到25000个。

一个dna分子上有多少种基因

理论上一个人类基因组DNA分子上的基因数量最大可以达到:32亿/2700 =约11.8万个但是,考虑到重复序列和非编码区所占比例较大,以及基因之间的重叠,实际上一个人类DNA分子上的基因数量约在2万个。

基因测序可以用cDNA吗?基因测序和内含子有什么关系?

不行,cDNA是由mRNA反转录形成的,因此不包含人类基因所具有遗传信息(只包含翻译所需蛋白质的片段),因此基因测序不可用cDNA。内含子和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部分,在DNA转录为mRNA时,内含子略去了

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如下:1、测序文库的构建首先准备基因组,然后将DNA随机片段化成几百碱基或更短的小片段,并在两头加上特定的接头。如果是转录组测序,则文库的构建要相对麻烦些,RNA片段化之后需反转成cDNA,然后加上接头,或者先将RNA反转成cDNA,然后再片段化并加上接头。2、锚定桥接Solexa测序的反应在叫做flow cell的玻璃管中进行,flow cell又被细分成8个Lane,每个Lane的内表面有无数的被固定的单链接头。上述步骤得到的带接头的DNA 片段变性成单链后与测序通道上的接头引物结合形成桥状结构,以供后续的预扩增使用。3、预扩增添加未标记的dNTP 和普通Taq 酶进行固相桥式PCR 扩增,单链桥型待测片段被扩增成为双链桥型片段。通过变性,释放出互补的单链,锚定到附近的固相表面。通过不断循环,将会在Flow cell 的固相表面上获得上百万条成簇分布的双链待测片段。4、单碱基延伸测序在测序的flow cell中加入四种荧光标记的dNTP 、DNA聚合酶以及接头引物进行扩增,在每一个测序簇延伸互补链时,每加入一个被荧光标记的dNTP就能释放出相对应的荧光,测序仪通过捕获荧光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光信号转化为测序峰,从而获得待测片段的序列信息。5、数据分析这一步严格来讲不能算作测序操作流程的一部分,但是只有通过这一步前面的工作才显得有意义。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是长度只有几十个碱基的序列,要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将这些短的序列组装成长的Contigs甚至是整个基因组的框架,或者把这些序列比对到已有的基因组或者相近物种基因组序列上,并进一步分析得到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果。扩展资料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边合成边测序,即通过捕捉新合成的末端的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454 FLX、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和Applied Biosystems SOLID system。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测序的基本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代DNA测序技术

DNA测序技术的简介

DNA测序技术,又叫基因测序技术。人类基因组这部由A、T、G、C四个字母组成的卷帙浩繁的生命天书如同一座宝库,保藏着几千年来人们迫切想知道的秘密,DNA测序技术就好似“芝麻开门”这样的咒语,是我们打开宝库的金钥匙世界上第一个测定DNA序列的方法是由英国生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尔发明的。自此DNA测序的速度就一直呈加速态势。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耗资4.37亿美元,耗时13年。到了2007年,第一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诞生只花费了150万美元,3个月就搞定。2009年1月2日,美国加州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的科学家乔纳斯·考尔拉赫、斯蒂芬·特纳及其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将纳米技术与芯片技术相结合,发明了一种新型测序方法,速度是现有技术的3万倍。 Promega公司的SILVER SEQUENCETM DNA测序系统是一种无放射性的序列分析系统,它通过灵敏的银染方法检测凝胶中的条带。银染提供了一种对于放射性或荧光法来说更加快速,廉价的替代方法。测序结果可以在同一天内得到;电泳完成后经90分钟就可读序,这是常规的放射性测序法做不到的。 此外, SILVER SEQUENCETM系统用未修饰的5"OH寡聚核苷酸作为引物,减少了特殊修饰寡聚核苷酸的花费。该系统不需要放射性方法中对同位素的谨慎操作,也不需要荧光法或化学发光技术的昂贵试剂。另外,也不需要象大多数荧光法那样用仪器来检测序列条带。Taq DNA聚合酶在95℃时极强的热稳定性。本系统利用的测序级Taq DNA聚合酶是一种Taq DNA聚合酶的修饰产品,对于双链DNA模板有非常好的效果,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能产生均一的条带,且背景低。SILVER SEQUENCETM系统包含被修饰的核苷酸混合物,如7-去氮dGTP(7-deaza dGTP,或dITP)替代dGTP可清除由GC丰富区域所引起的条带压缩现象。退火温度是热循环测序中最重要的因素。高退火温度可减少模板二级结构。提高引物结合模板配对的严谨性。链重退火和模板二级结构则限制了小片断PCR产物(<500bp)得到清楚的序列数据的能力。引物延伸起始于每个循环的退火阶段。在较低温度时,聚合酶可能会遇到坚固的二级结构区域,它可导致聚合酶解离。则在四个电泳道中均有同一相对位置的条带。因为这些原因,应该使用尽可能高的退火温度。对于有牢固二级结构的模板建议使用95℃变性、70℃退火/延伸的循环模式。一般来说,较长的引物及GC含量高的引物能得到较强的信号。实验结果表明,>24mer的GC含量约为50%的引物可得到最佳结果。由于本系统采用热循环装置, 与常规的测序方法相比具有如下几点好处:(1).本方法线性扩增模板DNA产生足够的产物使银染技术能够检测序列条带,测序反应需要0.03-- 2pmol模板DNA, 随模板种类而定。(2). 在每一个变性循环中的高温可以取代对双链DNA(dsDNA)模板的碱变性及乙醇沉淀过程,变性循环也有助于消除由于线性dsDNA模板(如PCR反应产物)快速重退火所引起的问题。(3). 高温聚合酶反应减弱了DNA模板的二级结构,允许聚合酶穿过高度二级结构化的区域。

基因测序是测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序列吗

是的。但是基因不仅存于于染色体上,有的还在线粒体上。佳学基因,人类基因信息解读和应用专家。完全的基因测序还包括检测线粒体上的DNA序列。

DNA 的 1代测序,2代测序,3代测序的区别是什么啊?

第一代测序:指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扩增后通过毛细管电泳读取序列,每次获取数据量少。第二代测序:为高通量测序,采用微珠或高密度芯片边合成边测序,代表有454,solexa,solid,高通量,可一次获得数G数据,相对与第三代,都仍然需要扩增的方法放大信号,扩增后再检测。第三代测序:特点是单分子测序,多基于纳米科技,无需扩增,对单分链DNA/RNA直接用合成、降解、通过纳米孔等方式直接测序,核心特点是无需扩增所以成本更低。扩展资料: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快速的DNA测序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和发现。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和在众多的应用领域,如诊断,生物技术,法医生物学,生物系统学中,DNA序列知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具有现代的DNA测序技术的快速测序速度已经有助于达到测序完整的DNA序列,或多种类型的基因组测序和生命物种,包括人类基因组和其他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完整DNA序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DNA测序

DNA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压缩多少倍

DNA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压缩1000倍:一个核小体上盘绕两圈DNA,约146bp,加上核小体间间隙,可认为每个核小体上有200bp,核小体直径约10nm,碱基间相距0.34nm,所以核糖体上压缩了约7倍(这是书上这么认为的,不是我数学不好).6个核小体绕成一圈螺线管,因此此时压缩6倍.螺线管到超螺线管40倍.染色质到此为止如果说要进一步到染色体,要在压缩约5倍.

常染色体与异染色体的DNA序列为何不同?

常染色体可大量出现于快速增值的细胞而分化程度高的细胞中异染色体往往含量较高。在复制时间上常染色质先复制异染色质后复制。在化学本质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相互转换。

人类DNA分子中,共有多少对碱基对?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DNA分子量大约是多少?希望具体点啊!谢谢!

The haploid human genome occupies a total of just over 3 billion DNA base pairs.以单倍体计算,人类有23条染色体,共约30亿对DNA碱基。那么人类的双倍染色体共46条,约 60亿对DNA碱基。

人类基因组的核DNA包括线粒体DNA吗

不包括。核DNA在细胞核,线粒体DNA在线粒体。

质粒DNA和基因组DNA什么区别

质粒DNA相对比较小,双链,环状,存在于细胞质中 基因组DNA较大,

基因组DNA什么意思

基因组DNA是指有机体在单倍体状态下的DNA全部含量。广义的基因组也指某一体系(如核或细胞器)中的DNA。

基因组,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 三者有什么区别?

基因组,Genome,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 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基因组”的释义: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基因组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再转化到细菌中去,让宿主菌长成克隆。这样,一个克隆内的每个细胞的载体上都包含有特定的基因组DNA片段,整个克隆群体就包含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片段总和称为基因组文库。 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只有一部分表达,而且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分化时期的细胞其基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所以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cDNA文库显然比基因组DNA文库小得多,能够比较容易从中筛选克隆得到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但对真核细胞来说,从基因组DNA文库获得的基因与从cDNA文库获得的不同,基因组。DNA文库所含的是带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基因组基因,而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是已经过剪接、去除了内含子的cDNA。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全部的DNA?

错,自然与人为 现在,人们正拿起了基因测序这一先进武器,在“非典”的战场上与病魔展开较量.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全图正式发表,从此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份资源;50年前的这个时候,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发表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从此为人类认识、了解自己打开了关键的一道门. 曾几何时,当人类自身的秘密困扰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是那样迷惑;但当这秘密渐渐将大白于天下时,我们不自禁地又犹豫起来. 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基础,当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我们还会一如从前吗?科学,是双刃剑,即使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从一开始就本着全人类免费共享资源的项目,也曾遇到某些不和谐的声音. 但是,无论科学,还是人为,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按照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一切的不平衡都会在宗法自然中找到自己的支点. 不知不觉间,人类已经在第21个世纪走过了两个半年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也已经发表了50周年.回想50年前,生命奥秘答案初现端倪之时,人们的惊喜、迷惑与期待还仿佛如刚刚掠过的那一缕清风,在我们的耳边、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时间是最自然的,又是最人为的.自然似乎只通过时间给我们以启示,斗转星移的相应位置造成的物理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的生死循环等.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执行者,我相信经过我们所有正直的、负责任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将造福于人类. 科学是最人为的.科学之所以谓为科学,它是那些自然存在事物的新发现与自然中并不存在的新事物的新发明.科学又是最自然的.所有科学发现与发明都是基于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科学又应该是自然与人为的统一.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人类的文明依赖于其对自然的了解和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是人为的,它才成为我们所担心的一柄“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幸福,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险.自然与人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如何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问题.整个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自然界安排的.随着人类的意识的形成,对自然认识的拓展也随之改变. 我们人类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又如何离去?为什么你那高高的鼻子那么像你的爸爸?那漂亮的眼睛又像你的妈妈?为什么我们都一样———无疑是人类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可我们大家又都不一样?生死、衰老、人之异同,已困扰了我们几千年,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尚可等候.可疾病对我们的危害确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负责的团体与国家政府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世纪是物理学最为风光、最为辉煌、为人类文明与科学进步贡献最大的世纪.对物质原子结构的认识,使物理学进入鼎盛时期.原子弹的爆炸与人类走向太空,更使物理学登峰造极.最后,又以最简单的无机硅研制成芯片.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太空上,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栖息地—地球.它与我们目前所知其他星球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生物的存在.基因使地球郁郁葱葱,生机一片,它使我们对生命的奥秘与神奇充满新的遐想与好奇;也使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提出新的质疑:我们已成为地球的主宰,却不能主宰自己. 世界上仍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各种慢性病的折磨.曾肆虐一时的传染病,尽管已得到控制,可并没有像天花一样销声匿迹.抗菌素等药物发现的步子越来越慢,相反,自然界抗药的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 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主要死因已成为人类祛除不掉的幽灵.艾滋病的出现与肆虐,使人类深感忧虑.从一战期间死于感冒美国士兵身上分离到的病毒又告诉我们:一不小心,它还可能要我们的性命,因为人类对这种致命的感冒病毒仍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在此同时,医学研究的进展、新药的开发的步伐正在一步步减慢.近几十年没有新的抗生素问世.一种重要的药研究需要耗时12年,相当于三架波音747-400飞机的代价. 人类开始了对人类自己的最大的研究.对于自我、对于生命世界、对大自然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探索,这就是六国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我至此刻还不知道文明的确切定义是什么.但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至少已有五六千年. 科学总是与文明、与道义相连的.人类不仅有了科学的巨大发展,也对人类符合人的自然———人性文明的重建有了新的反省.而重建文明的关键,便是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科学界中的位置.这正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将要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自然 20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物理学的世纪.我很欣赏这样的描述:这一世纪从人类认识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结构开始.原子弹爆炸与人类登月是这一世纪最辉煌成就的一部分,而最后以最简单无机硅制造的马铃薯芯片(Chip)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0世纪还孕育了另一个世纪:这是从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最基本信息———基因开始.50年代的遗传物质结构模型的提出与70年代遗传工程技术的成立使之趋于成熟,而90年代开始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把人类带进了另一个世纪. 现在我想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来谈一谈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再谈自然与“人为”的问题. 从前,当我们讨论“科学是双刃剑”时,我们关心的仅仅是人类的敌人可能也会挥起这柄剑,如希特勒、如山本五十六.现在,我们的问题一下子复杂起来了.我们的法律一下子在克隆人类等新问题前变得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我们把它们归咎于道义或伦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与人为的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上的目的,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由于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揭开生命最终奥秘的关键,也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理论、策略与技术,是在研究人类这一最为高级、最为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形成的. 规模化就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诞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成功而发展的“基因组学”.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去研究,而不是大家分头一个一个去发现,基因研究将是基因组学区别于基因组(genetics)与所有涉及基因的学科的主要地方.基因组规模也改变了经典的实验室规模,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方式,这也许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有6个正式成员国与16个中心的原因之一. 生物的序列化即生命科学以序列为基础.这是新时代的生命科学区别于以前的生物学的最主要的特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最终完成,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即序列差异)的发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古代DNA、“食物基因组计划”、“病原与环境基因组计划”(主要是致命致病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类易感性有关序列的推进,有科学、经济、医学意义的主要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都将问世.我们从序列中得到的信息,已经比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生物研究积累的信息还要多.生物学第一次成为以数据(具体的序列数据)为根据与导向,而不是再以假说与概念为导向的科学.即使进化这一生命最实质的特征以及进化的研究,都把因多种模式及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古代DNA的研究,也不再是因时间与过去了的环境而惟一不能在实验室重复的进化研究,从而揭示生命进化的奥秘与古今生物的联系.这就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在生物世界中的关系. 生物的信息化,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威力,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没有它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以至于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疾病问题是自然影响健康的首要因子,是每一个人、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政府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不曾懈怠过. 专家简介: 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1952年10月6日生于中国浙江温州,早年自杭州大学毕业.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攻读博士后.现任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2002年被美国著名的科普月刊《科学美国人》选为今年度的“科研领袖人物”.

基因 DNA 染色体 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基因(Gene,Mendelian factor)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用于化学分析的原核细胞的染色质含裸露的DNA,也就是不与其他类分子相连。而真核细胞染色体却复杂得多,由四类分子组成:即DNA,RNA,组蛋白(富有赖氨酸和精氨酸的低分子量碱性蛋白,至少有五种不同类型)和非组蛋白(酸性)。总的来说染色体包括DNA,DNA包括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易被碱性染料深染的物质,而基因是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基因,染色体,dna位于哪里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基因)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紫和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而得名。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是一种分子,双链结构。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真核细胞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它分布于DNA上(分布场所与DNA相同)

基因就是dna吗

基因,不等同于DNA。DNA并不全是基因;有的DNA并不具有编码功能、或者只是调控元件,并不是基因。DNA与RNA中都有基因,但DNA与RNA上并不全部都是基因。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基因是DNA的部分片段,由许多核苷酸组成,染色体(染色质)是有蛋白质包裹着的DNA。一条染色体(染色质)有一个DNA,除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有段时间是一个染色体有2个DNA。Aa、Bb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就是一个来自妈妈、一个来自爸爸,妈妈的是A、B(比如),爸爸的是a、b(比如)。

染色体、 DNA(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的区别

染色体、DNA(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的关系如下: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在DNA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严格意义上来讲,DNA并只存在于染色体上。在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也有少量DNA。

基因与DNA是什么关系?

DNA与基因的关系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不是基因,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DNA存在的特定形式。细胞核内,DNA紧密卷绕在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周围并被包装成一个线状结构。人类染色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体(体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异体染色体)。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即每个细胞共有46个染色单体。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基因

是dna中含有基因还是基因中含有dn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从这个定义来看,DNA中含基因。基因是一段能遗传的DNA。

DNA分子与DNA一样吗?

不一样,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DNA分子就是带有以上特征结构的分子。可以明白吧?呵呵

DNA和基因的关系?

DNA和基因的关系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是人体当中的细胞成分组织,而DNA是身体各部分组成所需要的物质,DNA也是一种遗传的载体,可以通过人体细胞来决定基因。扩展资料: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自从RNA病毒发现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DNA上,还存在于RNA上。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

基因、DNA、染色体、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DNA就是脱氧核苷酸:一类带有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由4种主要的脱氧核苷酸(dAMP、dGMP、dCMT和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它们的组成和排列不同,显示不同的生物功能,如编码功能、复制和转录的调控功能等。排列的变异可能产生一系列疾病。基因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蛋白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由核酸编码的α氨基酸之间通过α氨基和α羧基形成的肽键连接而成的肽链,经翻译后加工而生成的具有特定立体结构的、有活性的大分子。泛指某一类蛋白质,与前面的限定词组成复合词时,一律用“蛋白质”,如血浆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酶蛋白质等,此时“质”字不得省略(习惯词除外,新命名者从此)。凡指具体蛋白质时,“质”字可省略,如血红蛋白、肌球蛋白等。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基因,染色体,DNA之间的大小,包含关系

由小到大依次是:基因 DNA 染色体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基因是DNA的片段 1.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2.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每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DNA分子的主要载体。3.DNA与基因的关系:每个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染色体、DNA与遗传基因的关系

  基因和染色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条染色体上可以有成千上万个基因。细胞内所有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保持染色体组的完整性对于任何生物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基因可以缺失,很多情况下并不致死,但染色体既不能多也能少,仅仅某条染色体的一小部分缺失,往往也是致命的,因为你已经丢掉了成百上千个基因。  1.控制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而基因则是指控制某一性状的DNA片段。  2.基因位於染色体上,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它们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  3.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通常是成对的,分别位於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例如控制豌豆的种子颜色、人的耳垂位置等的基因皆分别位於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在男性与女性中都是一样的,叫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有两种类型,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为XX染色体,男性为XY染色体。DNA是染色质中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物质基础。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是恒定的,这是和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相关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高中阶段没有"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这样的说法,再深层次的说法我不确定。但是染色体不是众多基因。染色体上还有一些片断,基本上或是还不能确定它有没有遗传效应,不能说它们是基因。

蛋白质、核酸、DNA、基因,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核酸包括dna链和rna链染色质包括dna链和组蛋白质间他们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希望能够帮助您,谢谢。希望采纳!!!

细胞核中的DNA是什么意思?与染色体的有什么不同?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基因和染色体和DNA是几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先说染色体,一般来说它是遗传信息(DNA)的载体,也就是说,DNA通常在染色体里;至于DNA便是一些特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这些序列可以编码各种蛋白质,所以DNA便包含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基因则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就是说,在DNA上包含了很多基因,每一个基因就对应着一种性状,像果蝇的残翅基因,红眼基因,他们都在DNA里,而DNA又在染色体里。

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DNA和基因的关系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是人体当中的细胞成分组织,而DNA是身体各部分组成所需要的物质,DNA也是一种遗传的载体,可以通过人体细胞来决定基因。扩展资料: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自从RNA病毒发现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DNA上,还存在于RNA上。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

DNA、基因、染色体、蛋白质哪个是遗传物质?

正确的说法: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染色体(DN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物。

DNA是什么?

DNA与基因的关系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不是基因,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扩展资料:基因是具有具有遗传效应的基本DNA单位,所以说基因是一个遗传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它在染色体上是是成线性排列分布的。所以说基因构成DNA或者基因构成染色体都是不完善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就更简单了,因为除了某些RNA病毒,其他的所有生物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所以说是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基因片度,还是从基因的概念上分析,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这个基因片段就是那个能完整表达,控制某一形状的完整包含某个基因的DNA片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

人的基因为什么称作为DN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可以说,基因就是一小段DNA,还是DNA.DNA是人们定义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