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珠宝真君
-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母和哥哥都被活活饿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连安葬父母的一块地方都找不到。
为啥?因为朱元璋家里已经没有土地了。灾年用土地换取粮食,这似乎是穷人被剥削的常态。因此朱元璋就跑去找地主刘德帮忙,希望他给一块土地安葬父母。
朱元璋早年在刘德家放牛,所以跟地主刘德还算有点交情。可是没想到刘德一口回绝了朱元璋,正当朱元璋伤心之余,刘德的同宗刘继祖出现了。
刘继祖家里也比较富裕,所以他给了朱元璋一块地,以此安葬了父母。朱元璋了却了这一桩心事以后,便踏上了出家之路。多年以后,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主帅。他拜红巾军领袖郭子兴为义父,甚至还娶了他的义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有了这一份家业基础,朱元璋再接再厉,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和大元朝,继而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依旧没有忘记,当年给自己一块地,安葬父母的恩人。于是朱元璋下令去寻找刘继祖的下落。
不过很可惜的是,刘继祖此时已经不在人世了。为此朱元璋怅然若失了很长时间,好在刘继祖还有儿子在世。
于是朱元璋就给了刘继祖他们家100顷良田,而且让他儿子出来做官,并且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家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承袭此爵位。
刘继祖他们家,在大明朝的确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他的子孙后代,全都因为他的善举,得以受益两百多年,这的确很不容易。
朱元璋是个有恩必报之人,他虽然常年在外征战,但是时刻都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也有人说,刘继祖给朱元璋埋葬父母的那块地,实际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正是因为这块地保佑着朱元璋,才让朱元璋在外面顺风顺水。这当然是一种戏说,不过也从侧面证明了,刘继祖这个人对朱元璋来说十分重要。至少让朱元璋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善良是不会灭绝的。
除了有恩必报,朱元璋还是个有仇必报的人。那么当初不给朱元璋土地的地主刘德,又是什么下场呢?你别说,刘德还真的活到了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朱元璋对他的做法,倒是让人刮目相看。
朱元璋不仅没有责怪刘德,而且还免除了刘德家里多年的赋税。同时还给了刘德大片的土地,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个心胸开阔之人。
其实后世太多野史传闻,的确把朱元璋的形象给黑得一塌糊涂的。仔细想想,朱元璋是从最底层走出来的皇帝,深知百姓疾苦,他能对老百姓不好吗?
- meira
-
说到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真的是可以用多灾多难来形容。
不过朱元璋肯定要感谢小时候受过的苦难的,说实话若是他没有经历过小时候的坎坷,也就没有他日后当皇帝的伟大了。
那么,小时候朱元璋经历的最为痛苦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元末的时候,中原发生了一场大的自然灾害了,很不幸的是在这次自然灾害当中,朱元璋的父母双双死掉了。
要知道那时候朱元璋一家,都是给地主刘德家打工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给地主种地养活一家人。
可是,眼下的事情是朱元璋的父母全死了。他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让自己的父母下葬。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到了死亡之后,竟然没有下葬之地。别人的地盘,也不让埋葬他的父母呀。
朱元璋能够想到的,就是去给地主刘德要一块小小的地方,只要能安葬了父母就行。
可是,谁知道这个刘德真的很无德。因为他不但不给朱元璋得,还把朱元璋给赶了出来。
朱元璋仅存的一线希望也没有了。
难道天下之大,真的就没有安葬自己父母的地方吗?
就在朱元璋将近绝望的时候,他的邻居刘继祖找到了朱元璋,给了朱元璋一块半山腰上的地,让朱元璋安葬了父母。
埋葬了自己的父母之后,朱元璋又去当了和尚。谁知道和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朱元璋不得不挨家挨户去要吃的,但是,即使是这样想要吃饱肚子也是不容易的,毕竟那个时候,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最终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参军了,好像那个年代,也只有参军才能够混饱肚子。
不过朱元璋这一当兵,就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因为在当兵的时候,他开始步步高升了,后来朱元璋当了军队的实际领导人,最终他打败一切对手,逆袭当上了皇帝。
那么,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昔日的恩人刘继祖的呢?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衣锦还乡之后,他就去找刘继祖去了,但是,那时候的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他为此还感到十分的痛心。
不过他还是把刘继祖封为了义惠侯,爵位让他的儿子世袭。
当然了朱元璋也有找到刘德,刘德这时候还没有死,但是,他也没有处罚刘德,而是给了刘德三十顷地,让他搞好生产。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天下的土地和子民都是属于他个人的了,所以,他也不可能给刘德斤斤计较了。
这就是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如何对待刘继祖和刘德的。
世人皆说朱元璋狠,他也确实狠,洪武年间两场大案蓝玉案和李善长案,就把明朝的开国功臣,元勋宿将给杀了个精光。但是他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格外的好,例如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
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应该说和地主阶级有不共戴天之仇,却为什么会对地主刘继祖格外好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饥荒遍地,瘟疫不断。
朱元璋的全家在一月之间死去,只剩下了他和二哥。人死了,总得入土为安吧,当时朱元璋只有17岁,家没了,哪里还有钱去安葬父母呢?
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只好到村子里去求当时的大地主们,求了这个求那个,可是没有一个地主发善心。最后朱元璋求到了地主刘继祖家里,刘继祖是个好人,一看到朱元璋兄弟俩太可怜了,动了恻隐之心,特意拿出了一块地,安葬了朱元璋的家人。
朱元璋是个有心人,当时就对刘继祖说,我现在去闯世界,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发达了,我一定会回来报恩。一个十几岁孩子说的话,刘继祖也没有当真,乱世年间,能做点好事就做点好事吧。
这之后,朱元璋和二哥分手,一路要饭生存,最后进入了皇觉寺当了三年的和尚。三年以后,他离开皇觉寺,最后加入了当时正打得风生水起的红巾军。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在军队中结交了一帮好兄弟,和他一起打天下,直到最后推翻了元朝暴政,消灭了陈友谅等割据势力,一统天下,成为万盛之尊。
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当初给了他一块地的地主刘继祖,四处寻访之下,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地主刘继祖在他离开家乡的第二年年初就不幸因病去世了,朱元璋找到了恩人的次子叫刘大。朱元璋感念恩人的恩情,将刘大带在身边,成为自己的贴身侍卫。天下平定之后,朱元璋特意带着刘大回了一趟老家,专门就为祭奠自己的家人。
在家乡,朱元璋下了一道命令,刘大被任命为守陵官,从现在开始专门负责守护陵墓。刘家从此不用再交纳任何赋税,不仅刘家不用交,凡是在陵墓周围二十里的住户全部都不用再交了。消息一出,当地人都欢呼雀跃,连称皇上圣明。
- 大鱼炖火锅
-
导读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君。他出身贫寒,却有过人的胆识,最终成为手握千万精兵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力压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起属于他的大明帝国。关于这位“草根皇帝”的传说和轶事,几百年来也常为人口口相传。其中,关于地主刘继祖曾经给朱元璋一块地埋葬父亲,而他登上皇位后不忘报恩的故事,尤为人们所称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听我娓娓道来吧。
困苦的童年元代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改朝换代的斗争一触即发。特别是当时的汉人,在元代蒙古族统治的政权下更是生活困苦,饱受压迫。乱世当中,物资匮乏,战乱频仍,人人只求留有一条命,哪还奢求拥有富贵的生活?而就是这条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都如草芥般渺小而脆弱。
乱世里,朱元璋的父亲就是无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中的一个。相传,他曾经是一个淘金户,因为不能交纳足够的金子而借下了高额的高利贷,最终因无力还债而四处逃亡,朱元璋便出生在父母逃亡的路上。那个时候,他的名字还是朱重八。最终,他们在一个叫濠州的地方落了脚,成为地主刘德家的佃户。彼时,朱元璋虽然仅仅10岁,却已经是个半大小伙子,必须和父母一起为地主种田卖命,减轻日益年长的父母的压力。
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很懂事,也很有担当的少年。 一家人靠着这份营生也能勉强糊口,似乎可以在这乱世中苟活了。然而,也许是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朱元璋,而要劳其心志,苦其筋骨——总之,噩运降临在了这个小小的农民之家。
父兄之死1344年,濠州接连爆发了蝗灾和瘟疫。 不要小看这两场灾难,它们对于小农经济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是灭顶:蝗灾会使粮食大量减产,而瘟疫则会夺去众多青壮年劳动力的性命。
不幸的是,朱元璋的父亲与大哥,就死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两个青壮年劳动力的突然去世,对这个寄人篱下的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家中除了女眷与年幼的侄子,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幸好外地的二哥及时赶回,陪着他料理父兄的后事。
可是料理后事除了需要人手,更重要的是足够的钱财与土地,这样才不至于使父兄暴尸荒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更强调子女的孝道,其中就包括安葬父母。即使他们家徒四壁,也必须为父亲找到棺椁,披麻戴孝送父亲最后一程。然而,到哪里去找棺椁和钱财呢?
恩人相助此刻,能帮助兄弟俩的似乎只有他们的地主刘德。意料之中的是,刘德拒绝帮助他们。
在古代,地主与长工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雇佣关系那么简单。说白了,之所以这种契约常常被称作“卖身契”,就是因为它基本不保护长工的权益,和奴隶的地位相差无几。因此,这是一种全然的剥削关系,地主没有任何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帮助长工。尽管朱家老老小小已经为刘家卖了很多年命,仍然没有能够让刘德在经济上为他们提供支持。刘德的态度看起来,就像是死了一个不相识的人。
这就是吃人的旧社会啊!
这时,转机却突然降临。兄弟二人的拳拳孝心打动了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他提出愿意为朱家提供一块地埋葬朱元璋的父亲。兄弟二人感激不尽,立刻去埋葬父亲。有传说朱元璋的父亲并没有能够被埋在这块地里——无独有偶,他的尸首在山体滑坡中被掩埋在重重泥沙里。
天若有情天亦老,也许是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替兄弟俩埋葬了父亲吧。
还乡报恩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出走他乡,最终当上了皇帝。
当上皇帝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乡祭祖,为父兄立碑。相传他父兄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当朝皇帝莅临,自然是人人奔走相告;而这皇帝竟是当年的穷孩子朱重八,又使村民们感慨不已,议论纷纷。还乡后,朱元璋立刻开始寻找当年的恩人刘继祖。很可惜,刘继祖已经离开人世,只剩当年无情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不仅宽宏大量,原谅了当年刘德的行为,更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赏他后人土地和钱财,使刘家后代世代受大明王朝福泽。甚至连刘德,也给他封赏了土地。
结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彼时的赠地葬父之恩,朱元璋在发迹之后并未忘记;而刘德尽管未曾帮助他们,但念在曾为父母提供糊口营生的旧情,朱元璋亦宽宏大量,同样给予赏赐。怪道他能成为一代名君:既恪守孝道,又不忘他人恩情,即使飞黄腾达也依旧宽宏大量。这样的人,必非池中之物也。
- kikcik
-
朱元璋还是个有恩必报的人,虽然他当上皇帝后,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是朱元璋还是把刘继祖封为义惠侯,爵位让刘继祖来继承。
朱元璋与刘继祖的故事朱元璋家境不好,父母在一场自然灾害中去世。朱元璋家里穷,是佃户,只有给地主刘德打工的分,连一块让父母下葬的土地都没有。这对朱元璋来说,非常苦恼。于是,他就去求刘德给一块小小的地方,能让自己安葬父母就可以了。不料,这个刘德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把朱元璋给赶了出去。就在朱元璋绝望之际,朱元璋的邻居找到他,给了他一块地,让朱元璋安葬父母。
朱元璋安葬完父母,去当了和尚,之后又参了军,然后靠着自己的实力,变成了皇帝。衣锦还乡的时候,恩人已经走了,他还是报了恩。至于为难他的刘德,朱元璋也没有计较了。
朱元璋对待敌人残忍,但对待恩人十分友好除了刘继祖,朱元璋还给其它对他有恩的人都报了恩。汪大娘,把自己全部的家底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入了皇觉寺。这份恩情,朱元璋也一直记着,他把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带着身边作为贴身侍卫,还把曹秀封官。还有朱元璋的老乡,他把老乡们立为陵户,照料祭祀事,不用再辛苦种地了,还能收地租。反正就是,朱元璋整个村子的人都不用再吃苦了,以后吃喝不愁。
但是对待敌人,朱元璋也是很残忍的。蒲寿庚呢,宋朝的富豪,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国家。而朱元璋非常本身就延误这样的人,他还发现了蒲氏后人贿赂官员的秘密,对朱元璋来说,蒲氏一族,就是他的敌人。于是,他发布命令,只要是姓蒲的,男的世世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代代为娼。可见,对待敌人,朱元璋是很残忍的。
朱元璋,有恩必报,但不是无脑的报恩前面说到朱元璋对待自己的老乡都很好,其中还有人来投奔朱元璋做官来了。其中就有两个人,一个人呢,仗着自己和朱元璋关系好,经常帮朱元璋回忆其小时候的丑事,什么偷地瓜呀,撒尿啊等等,完全没有顾忌眼前这位发小的身份。朱元璋忍了几次之后,再无法忍受,就把这个发小给砍了。而另外一个发小,虽然小时候跟朱元璋的关系不怎么样,但是人家有眼力见,会做事情,不仅对朱元璋毕恭毕敬的,做事情也比较清楚,他的凭着发小的身份,一直安稳地做官。
所以,朱元璋虽然会报恩,但是也不是无脑的报恩。恩可以报,但是既然做了官员,就有做官员的样子,如果违背了朱元璋的原则,那么发小的命也得要。
- bikbok
-
一块堪称是龙脉的“荒地”,换来子孙近三百年的荣华富贵,这下场不要太好!
深挖一下朱元璋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家穷是有原因的。
朱元璋祖上据说最初居住在沛地,但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后来迁居江苏句容,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又迁居安徽凤阳。如此频繁地更换居住地,朱元璋家自然是没有土地的。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没有土地就只能当佃户,也就意味着受地主的剥削,日子不会多好过。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从朱元璋从小就给地主放牛,以及他的家人去世之后没有地埋葬这两件事来看,朱元璋家应该是没有田地的,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极有可能就是个佃户。
没有田地也就算了,朱元璋家的兄弟姐妹还比较多。朱五四娶陈氏为妻,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朱家的压力自然是很大的。
朱元璋的几个兄弟姐妹,大哥朱重四结婚比较早,还有个儿子朱文正;二哥朱重六也结婚了,曾有过一个儿子,但是很早就夭折了;三哥朱重七就比较可怜了,年纪稍长就去世了,而且没有子嗣。
朱元璋的两个姐姐也都嫁人了,大姐嫁给了王七一,家里比较穷;二姐嫁给李贞,家里倒是还不错,有些田地和财产,日子也过得去。
因为家里人多,所以朱元璋很小就到刘德家放牛,但是经常遭受刘德打骂,朱元璋有一次一怒之下将刘德家的牛给杀了吃了,结果被刘德一顿毒打,差点没打死他。
在朱元璋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二姐朱佛女和二姐夫李贞对他家的帮助很大,经常送吃送喝还偶尔送钱财,给他家解决了不小的负担。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第二年春天,又出现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再加上元末兵患,朱元璋家的日子终于是过不下去了,吃的东西是一丁点都没有了,所以他的父母和哥哥在半个月之内先后去世。
就这样,朱元璋家里就只剩下他和二哥两个成年男丁了,为父母下葬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们两人头上。可问题是,朱元璋家那时候都揭不开锅了,既没钱又没地,父母往哪儿安葬呢?
有人说,朱元璋怎么不去找他二姐呢,她家里不是有点吗?确实没钱了,因为朱佛女家也遭了灾,村里死亡者十之八九,早在朱元璋父母去世之前,李贞就变卖了田地和家产来救济村民,结果搞得自己家里日子也不太好过,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李贞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朱元璋一直很感谢他,后来对他也很好,这个我们后面再讲一讲。
在这种气情况下,朱元璋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刘德,看他能不能帮忙给块地,好让父母和哥哥入土为安,可是刘德却决绝了。就在朱元璋绝望之际,刘德的堂哥刘继祖因为同情朱元璋,所以就送给了他一小块地。
就这样,朱元璋和二哥用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和大哥的尸体,然后将他们安葬了。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刘继祖即使帮助朱元璋尽了孝,朱元璋从那时候就记住了刘继祖的恩情,并且心里暗暗发下誓言,以后如果发达了,一定要回报刘继祖。
在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之后,朱元璋就与二哥,大嫂和侄子朱文正分开了,不久之后二哥也去世了,而朱元璋则到皇觉寺当了行童,之后因为寺庙粮食紧张,朱元璋又成为了游方和尚。
时光荏苒,朱元璋后来参加红巾军参加起义,收留了离开家乡四处流浪良久的大嫂和侄子朱文正,也收留了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二姐朱佛女已去世)。
朱元璋将朱文正和李文忠都培养成为了大将,他们南征北战,最终朱元璋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和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
有人说,刘继祖当初送给朱元璋的那块地是风水宝地,给了朱元璋好运,让这个出生贫寒还做过和尚的人成为了皇帝,事实果真如此吗,又有谁知道呢。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确实是个懂得感恩之人,特别是对于刘继祖而言,朱元璋对他的报答从很早就开始了。
原来,在朱元璋还是红巾军首领的时候,朱元璋就收留了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将其培养成为了一名武将。
朱元璋在成为吴王之后,就开始了凤阳明皇陵的修建工作,当初曾指引朱元璋去做和尚的汪母之子汪文成为总负责人,担任皇陵祠祭署署令,而刘英也被朱元璋任命为署丞。
可别小看刘英这个官职,官虽然不大,但是可以世袭,而且刘英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给取的,所以他在当地的地位很高。
朱元璋称帝之后,除了大封功臣之后,也对自己的恩人们给与更多报答。
首先是李贞,他直接被朱元璋封为恩亲侯。在朱元璋执政时期,没有具体功劳就被封为侯爵的人物,李贞就是其中之一。
李贞被封为侯,朱佛女也被封为曹国长公主。这理解解释一下,为什么朱佛女二姐会是长公主,是因为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当兵的时候,曾被元军追杀,他跑到大姐家避难,但是大姐担心受到牵连,所以赶走了朱元璋,朱元璋因此嫉恨大姐,所以一直不承认大姐的存在,所以才称二姐为长公主。
李贞在被封为侯爵之后几年,朱元璋又将他与李文忠一起封为曹国公,父子二人同为公爵也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朱元璋还对李贞非常尊重,事事都照顾他,允许他穿五爪龙袍,还赏赐他皇城内的住宅,竟然只是为了方便李贞上朝,也方便朱元璋常去找李贞聊天。
到了李贞晚年,朱元璋对他的好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李贞生个小病,朱元璋都要亲自过问,并且派遣最好的御医去治病。李贞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欲绝,亲率众多皇子为李贞送葬,还让儿子们给李贞守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评选一个最得朱元璋关照的人,非李贞莫属。而李贞之所以这么受朱元璋重视,一是因为李贞不仅是姐夫,而且他人品好,乐善好施,是朱元璋家的大恩人;二是因为朱元璋的同辈人并不多,李贞是唯一一个可以跟他说得上话的人。
前面说李贞是没有功劳但被封侯的人之一,其实另一个就是刘继祖。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而且还亲自写了一封“感谢信”: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意就是说刘继祖在自己为难的时候,给了自己一块地埋葬了父母,十分慷慨,所以封他为义惠侯,封他的夫人娄氏为侯夫人。
不过可惜的是,那时候刘继祖已经死了,所以朱元璋就让他的儿子刘英继承了义惠侯这个爵位,并且子孙都可以世袭。
其实跟随朱元璋出去的老乡并不少,比如说汤和和徐达等人,但是后来他们的后人都不在濠州发展。而刘继祖的子孙因为有了侯爵,所以得以在濠州繁衍生息,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豪族,子孙享福近三百年,直到明朝灭亡方才没落。
另一个在濠州发展得还不错的就是前面说的汪文,她的母亲因为指引朱元璋做和尚,解决了朱元璋的生存问题,也让他有了日后发展壮大并成为皇帝的可能,所以朱元璋对汪母也十分感激,让汪文有了一个世袭的官职。不过汪文毕竟没有封侯,没有很高的俸禄和食邑,所以发展自然要比刘继祖的后人差。
说到这里,我们就谈谈朱元璋的大姐和刘德吧,看看他们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的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其实也死得很早,大约也是死于瘟疫。朱元璋称帝之后把家里所有人都追封了,祖父母和父母都是皇帝和皇后,哥哥都是王,二姐也得了个长公主的封号,二姐夫李贞那就更不用说了。也就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没有被追封,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洪武三年,已经是曹国公的李文忠回老家祭奠自己死去的母亲朱佛女,偶然间发现了姨夫姨母的坟墓,竟然是姨夫残破不堪的模样。李文忠回朝之后,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也于心不忍,于是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为驸马都尉,并将他们的坟墓迁移到盱眙。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大姐和大姐夫没有子女,所以这一脉算是断了。
而对于刘德,朱元璋展现出来的大度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有一次回到老家,见到了曾经的主家刘德,不但没有怪责他,还赏赐刘德许多田地,并免除刘德数年赋税和徭役。
那么,朱元璋为何这么厚待刘德呢?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的意思是,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况且你又不知道我以后会成为天子,所以这事不怪你。
朱元璋轻待大姐而厚待刘德,看似无情,实则是情理之中。因为大姐大姐夫是朱元璋的亲人,理应帮助他,最后却没有,朱元璋当然嫉恨她;而刘德不是朱元璋的亲人,他不帮助朱元璋,也是没什么可说的。
总之,帮助别人总归是没错的,万一有像刘继祖那样的惊喜呢!
- tt白
-
谁曾想,一块坟地,竟能收获如此大的回报呢?
1343年,朱元璋家乡濠州,发生史无前例的大旱灾,大旱之后,必定面临一个严重的蝗灾,这样的天灾,所以会让底层劳动人民深受其害,百姓怨声载道,路上时常有饿死骨,在那个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紧接着便是肆虐横行的瘟疫!
很不幸,朱元璋一家,也在这次灾难中,并未幸免,短短半个月,父亲率先离开人世,大哥和母亲,也因为尽可能将家中的食物分散给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所以也撑不住饥饿,最终离开人世。
本来日子就很苦,一家人相依为命,朱元璋父亲给地主刘德做长工,尽管当时朱元璋年纪还小,但是他也跟随父亲,在地主刘德家里放牛。
然而随着瘟疫的发生,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子,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家中的余粮正常过日子没问题,一旦遇上灾荒年,只有饿死的份,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和剩下的二哥,看到相继去世的父母亲,以及大哥,逐渐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来就家徒四壁,遇上这样的大灾荒,没有吃的不说,更拿不出一文钱,来给死去的父母亲以及大哥买棺材,哪怕是一块席子,没有钱也没办法办到,然而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兄弟二人眼看着父母亲的身体都要发臭了,所以尽管没有棺材,最起码先找到一块安身之地。
兄弟二人托着本就饥饿不堪的身体,转了一圈又一圈,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一寸,能够让父母亲和大哥安息的地方,就连荒地也看不到,即便是找到了,以兄弟二人的状态,怎么又能够平整出一块适合父母安息的地方呢?太远了,来来去去折腾,兄弟爱人都有可能死在半路上。
此时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好歹自己的父亲给地主留得做了这么长时间的长工,找地主留得要点地安葬父母亲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想到这里,朱元璋立马兴高采烈地跑去找地主刘德。
可是没想到刚去就吃了闭门羹,好不容易见到了刘德,还被地主刘德恶狠狠的骂道:“你父亲给我干活,我可是付了工钱的,凭什么无缘无故给你们地?”
朱元璋见地主刘德如此无情,只能无奈回家,然而就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刘继祖当然认识小时候的朱元璋,听说了朱元璋父母亲的遭遇,也表示同情,也就多了一句嘴:问朱元璋这急匆匆的跑去干嘛?
此时的朱元璋就一五一十地将向地主刘德借地的事情,告诉了刘继祖,刘继祖一听,自己身为哥哥,都对自己弟弟的做法表示愤怒:朱元璋这么小的孩子,父母亲就已经去世了,然而狠心的地主刘德,居然连一块安身之地都不愿意给朱元璋的父母亲,这怕是以后要遭天谴。
比起地主刘德,哥哥刘继祖就显得很有爱心,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朱元璋,给了他们一块地,用来安葬父母亲和大哥,朱元璋连忙感恩戴德的同时,就赶紧回到了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二哥,既然已经找到了坟地,兄弟二人一刻也不敢耽误,没有钱买席子,更没有钱买棺材,所以他们就用父母亲生前的破衣服,将父母亲以及大哥包裹起来,安葬到了好不容易要来的坟地上。
即便是父母亲,以及家里的顶梁柱大哥都已经不在了,但是剩下的人日子还是要过,为了能够活命,剩下的朱元璋以及二哥大嫂,小侄子,兵分三路,各自谋求各自的生活。
当时的朱元璋还小,为了能够吃饱肚子,就跑到了黄觉寺当和尚,也顾不得什么信仰不信仰的了,剃了头,就皈依了佛门,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发现寺庙里也并不简单。
毕竟是饥荒年,尽管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一天在皇觉寺里又扫地又烧香,敲钟击鼓更是不在话下,哪怕是洗衣做饭,也都得他干,这些也都忍了,毕竟他年纪小,而且吃不饱肚子,有求于人,关键是老和尚却并不待见此时的朱元璋。
老和尚也是人精,知道饥荒年粮食的珍贵,尽管朱元璋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但是为了自己能够保命,不仅马上封住了米缸,还让本来就吃不饱肚子的朱元璋,出门去化缘。
朱元璋一路上一边化缘,一边逃命,那时候他才十七八岁的年纪,一路从杭州老家跑到了合肥,先后经过信阳,汝州,陈州,毫州等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黄觉寺。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而此时的朱元璋,增加了三年的阅历,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现实,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和尚,反而逐渐养成了坚强勇敢的性格,而此时也正值起义频发的时刻,在郭子兴占领濠州之后,朱元璋发小汤和也成为了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官,所以当时就联系朱元璋,让他前去参加义军。
正当朱元璋犹豫要不要去的时候,信中的内容却被师兄看到了,师兄口口声声说是要去告密,逼得朱元璋不得不去投奔红巾军。
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也让朱元璋更加懂得生存法则,只要能够活命,他就不惜一切代价,正因为如此,他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在郭子兴手下履历奇功,而且得到郭子兴封赏之后,他都如数分给手下的兄弟们,这样更加深受手下士兵们的爱戴。
郭子兴见朱元璋如此聪明会来事儿,本着拉拢朱元璋的目的,想把朱元璋彻底拴在自己身边,所以也就把自己收养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当老婆,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仕途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走上平步青云之路。
经过多年奋战,朱元璋不仅摆脱了老丈人郭子兴的控制,而且还收获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们,由于朱元璋本就是从底层做起的,所以他也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深得民心,一鼓作气,经过10年的奋战,成功击败大敌陈友谅,于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尊称为吴王,剩下当皇帝的事儿都是顺理成章。
没有了陈友谅牵制,朱元璋消灭张士诚,那也是轻而易举,尽管朱元璋多次劝降张士诚,但是张也是有骨气之人,在弹尽粮绝之后,终究当了俘虏,他此时依旧不给朱元璋面子,只能被乱棍打死。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自己的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完成全国统一收尾工作,彻底击溃了元朝统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当然接下来重要的事情就是给手下功臣加官进爵,赏赐财宝喽!
不可否认,朱元璋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他自始至终都记得当年主动给地埋葬父母亲的刘继祖。
朱元璋功成名就,那么接下来所做的事,自然就是寻根问祖,将这好消息告诉曾经死去的父母,给他们寻一块更大的风水宝地,毕竟儿子出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或许就连朱元璋父母亲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当皇帝。
当年那悲惨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一想到这里,李元璋就热泪盈眶,所以当时就立下圣旨,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刘继祖的感谢,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刘继祖及其家人的封赏。
朱元璋确实很大气,直接给刘继祖封了个侯爵,让当时的刘继祖都受宠若惊,顺带着,刘继祖一家,都享受了荣华富贵,而且当时刘继祖的这个侯爵,还是可以家族世袭的,别提当时的刘继祖有多高兴了。
刘继祖有多高兴,地主刘德就有多害怕!
毕竟当年地主刘德是剥削了朱元璋一家的人,而且连一块坟地都不愿意给朱元璋,朱元璋记恩,但是也同样记仇!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体现出了君王的大度,当时刘德听到朱元璋当了皇帝,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听到哥哥刘继祖被加官进爵,简直肠子都悔青了,想想自己不仅错失了这样的投资机会,反而要是被朱元璋盯上,全家人性命都有可能不保,心里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后来朱元璋回到老家,自然也见到了地主刘德,然而朱元璋却一反常态,丝毫没有怪罪地主刘德,还给他赏了很多地,并且还给予了一定的赋税减免措施。
其实也不难理解,尽管当时的地主刘德,行为确实有点可恨,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因为地主刘德,他们家也算是在濠州落稳了脚跟,在此之前,朱元璋老爹带着一家老小都搬了好几次家了,要不是被地主刘德收留,还不知道要流浪多久。
好人有好报,当年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坟地,日后,朱元璋还给刘继祖一个侯爵,并且保证了刘继祖一家200年的基业长青。
- 苏州马小云
-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刘继祖的妻子封为侯夫人。由于刘继祖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去世,他的侯爵之位由他的儿子刘英继承。
朱元璋封给刘继祖的侯爵之为是可以世袭继承的,也就是说刘继祖当时的善心换来了子孙后代300年的荣华富贵。
一、遭遇灾荒,朱元璋痛失亲人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末年战乱纷争,老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当时的朱元璋家里也不例外,小时候为了家里好点,朱元璋在刘德家放牛。
穷点不怕,好好干好好赚钱,也能凑合下去。可是发生天灾的话,人再厉害也是很难对抗,朱元璋的家乡头年发生旱灾,地里颗粒无收;第二年接着又发生了蝗灾,地里的装甲被蝗灾吃得一干二净;蝗灾之后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
本来就穷得要命,朱元璋连藏亲人的墓地和棺材都没有,他苦苦哀求地主刘德,希望他能送给自己一块墓地,来埋葬亲人,刘德直接拒绝朱元璋的请求。
二、遇见好心人刘继祖,朱元璋葬父母就在朱元璋一点办法也没有时,好心的邻居刘继祖,传说刘继祖也是一名地主,家里不差钱不差粮不差地,他看到朱元璋的难处后,主动提出送给朱元璋一块半山腰的地,让朱元璋来葬父母。
有地方埋葬父母和大哥,可是没有棺材,朱元璋便找了几件破衣服将父母的尸体包裹好,埋葬在刘继祖给的土地上,并用木头给父母立了一块碑。
三、走投无路后,朱元璋为了吃饱饭做和尚尚、当兵埋葬好父母后,朱元璋于自己的二嫂二哥侄儿告别,各自逃生去了。
朱元璋为了能够吃得饱饭,便去黄觉寺出家做了和尚,每天在寺庙里上香、桥中、洗衣做饭等,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踏实。
好景不长寺庙里也不能吃饱饭了,寺庙里没有任何施舍,主持只能将和尚打发山下化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选择了当兵吃军粮。
四、富贵后,不忘恩人当兵后朱元璋一步步创建霸业,当上皇帝。
当上皇帝后朱元璋没有忘恩负义,也没有恩将仇报,更没有报当年之仇,他回到家乡后看到刘德,赏赐刘德30倾田地,他又找刘继祖,封他为义惠候,其妻子为侯夫人,子孙后代世袭侯爵。
很多人都纳闷朱元璋为何会赏赐刘德30倾田地,当年跪在地上求刘德,刘德都无动于衷,现在为何不惩罚一下他呢?
传说刘德和刘继祖是亲兄弟,朱元璋不看僧面看佛面,他是不会惩罚刘德的。还有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的朱元璋,他心怀天下,他对那件事情早就淡然了,不予计较了。再就是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他不能再由着性子来,他得为天下老百姓做出表率,做出样子来,怎么能那么斤斤计较呢?
- 阿里阿涅德
-
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的布衣天子,比汉高祖刘邦出身更低微,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赤贫之家,以至于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之后竟然没有地方安葬,真可谓惨不忍睹!
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朱五四和母亲陈氏都是老实巴交的佃户,靠租种地主刘德的田地勉强糊口。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一带旱灾,蝗灾纷至沓来,紧接着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位于濠州钟离的朱元璋一家遭此大难,一个月内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可朱氏兄弟根本没有能力备办一口像样的棺材,更不要说置办坟地了。朱家父子一直在地主刘德家做工,朱元璋打小就替刘家放牛,两兄弟一合计,只能请刘德看在往日情分上,求他施舍一块坟地。但刘德丝毫不顾往日情分,直接拒绝了朱氏兄弟的请求,表示朱家父子在刘家做工不假,但他没有拖欠一分工钱,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还想要地方安葬死人,门都没有,便把朱氏兄弟赶出了家门。
朱氏兄弟一边哭,一边走,想到父母在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死后竟无葬身之地,朱元璋内心腾起了复仇之火,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主不干农活却衣食无忧,自己一家人辛苦劳作却被活活饿死。回到家中,父母大哥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深深的刺痛了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少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人曝尸荒野,棺材横竖是买不起了,两兄弟找来家中的破衣烂裳,用草席将尸体裹好,用门板抬出家门,想找一块地方草草安葬。可天下之大,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家的。
幸好同乡中还有善心之人,刘德的远房亲戚刘继祖见他俩实在可怜,把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给了他们,朱氏兄弟这才草草将家人安葬,随后离开家乡,各自逃命。朱元璋跑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在发小汤和的邀请下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朱元璋从一个小兵成长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随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登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想起当年给他土地安葬家人的恩人刘继祖,于是派人前去寻访,可惜刘继祖已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病故,只请来了他的儿子刘秀。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也就是说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沿袭这一爵位。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万历野获编》
刘继祖死了,可地主刘德却健在,朱元璋对他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物品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意思是说,你当时那样做也在情理之中,我不会追究的。当年我贫贱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能当上皇帝,贵为天子呢?
朱元璋不仅原谅了刘德当年的薄情,而且还下令赏赐给他田30倾,并免除10年赋役。当然,这些赏赐与义惠侯的爵位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估计当时刘德的肠子都要悔青了,可千金难买后悔药,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那颗行善积德之心吧!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以心消业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据《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 记载: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战乱无章,民不聊生。公元1344年,灾后疾疫横行,朱元璋(当时还叫朱重八)父亲、长兄和母亲相继在一个月内染疾而亡。那年朱元璋才十七岁,朱家一无所有,亲人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和二哥求遍全村,还是本村的一个地主刘继祖发了善心,拿出一块地皮供朱家作了墓地。
朱元璋当时就对刘继祖说,我现在去闯世界,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发达了,我一定会回来报恩。一个十几岁孩子说的话,刘继祖也没有当真。
朱元璋和二哥洒泪而别,一路要饭生存,还进入了皇觉寺当了和尚。三年以后,他离开皇觉寺加入了红巾军。而后朱元璋的人生就如开挂一般,不但成为这支红巾军的统帅,还削平群雄,驱逐鞑虏,建立了“治隆唐宋”的明朝。
朱元璋虽然成为万乘之尊,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当初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些人,四处寻访之下,得知刘继祖在他离开家乡的第二年年初就不幸因病去世了,朱元璋找到了恩人的次子叫刘大。将刘大带在身边,成为自己的贴身侍卫。朱元璋还特意带着刘大回了一趟老家,专门就为祭奠自己的家人。刘继祖也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由是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 ardim
-
朱元璋的童年十分悲惨,他的惨可以通过父母兄弟之死看出来。史书中有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朱元璋家中情况,那就是赤贫,也就是说他们家是穷人中的穷人,穷到家里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只能用个破草席匆忙下葬。
那一年,淮南发生大灾,朱元璋一家遭遇灭顶之灾,父母、哥哥相继离世,这让朱元璋痛苦万分,不知道如何应对父母下葬一事。
经过多番考虑,朱元璋决定去找当地的地主,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一块地用于安葬父母。不过朱元璋并未第一时间去找刘继祖,而是先找了刘德。
朱元璋本为刘德家佃农,父母兄弟均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也为刘德放牛,按理说,刘德应该要给朱元璋一块地用于安葬父母,可他并不是个喜欢做善事之人,他干脆利落拒绝了朱元璋请求。
刘德拒绝朱元璋也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让你父母替我种地,已经算很对得起你们家了,现今你父母死了还要我管,不可能的事情,这些地拿去做墓地就无法给自己带来收成,这让刘德十分不愿意。
其二、朱元璋本就是个混世魔王,他好心让其帮忙放牛,可这家伙不靠自己家牛杀了又吃掉,这让还在气头上的刘德会给朱元璋一块地,明显不可能。
刘继祖安葬家人
朱元璋见刘德不肯答应,拉起自己兄弟离开刘德家,想去其他处求求人,看看是否有人发善心,让自己顺利安葬父母。
朱元璋在陷入绝望之际,有人伸出了善意之手,刘继祖是刘德的哥哥,也是个地主,听闻朱元璋无处安葬父母,他十分不忍,便找到朱元璋送了一块地,让其安葬父母。
对于刘继祖来说并不算什么,可对于朱元璋来讲,这好比黑暗一缕阳光,让陷入绝望朱元璋感到世间善存意思情谊。朱元璋就暗下决定,将来自己发达了必然要报道刘继祖,刘德无情无义让他牢记心中,告知自己一定要努力,早日出人头地。
朱元璋报恩刘继祖
朱元璋安顿好父母,便开始极其艰辛的创业旅程,历经无数次死里逃生,终于创建了大明王朝,让其名流清史,也让他十分有底气风光返乡。
朱元璋回到家乡后,才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可他为表刘继祖恩德便册封其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之位,子子孙孙可以世袭该爵位,同大明王朝共同兴衰。
朱元璋为表达对其感激之情,特意下了一道圣旨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约意思就是说,我家里在危难之际,刘继祖大发善心帮了我,我不敢忘记,所以我便册封他为侯爵,从而报道他的恩德,从中能看出,朱元璋确实十分感激刘继祖。
朱元璋不处罚刘德
朱元璋报完刘继祖的恩德后,便听到左右人禀告刘德健在。
朱元璋便将刘德找来,刘德一见到朱元璋瞬间瘫软,一个劲磕头认错,希望能免去抄家灭九族之罪。
朱元璋不削一顾看着刘德,想起当初自己跪在地上恳求他父母一块安葬之地凄凉场景,又想想父母差点连安葬这里都没有,这让朱元璋内心十分痛恨刘德,恨到将他亲手斩杀。
可理想告诉朱元璋他不能这样做,于是他慢慢走向刘德,将其扶起来,开口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朕当时那么穷,你拒绝我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了,你也不可能会知道我现在能当皇帝,算了,算了,我不跟你计较。
这让刘德十分不敢相信皇帝所生一切,等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又一次跪在地上高呼:“皇上万岁”。
朱元璋并未严厉处罚刘德,反而给了刘德三十亩地,又免了十年赋税和徭役。毕竟朱元璋全家在很长时间都在靠刘德生活。
刘德听到这个消息完全不敢相信,痛哭流涕,不知道他表达是对当年悔意还是现今不杀之恩感激。
综合所述
朱元璋是个双面人,对于贪官污吏、恶迹斑斑开国功臣,他冷酷、无情誓死屠戮;对于普通百姓,更多时候他展示是仁爱、大度一面,他深知只有百姓乐业,自己江山才能永远稳固。
- LuckySXyd
-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有一些很伟大的开国之君,这些人开国皇帝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人格魅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强大的王朝,在这些开国之君中最励志的非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莫属。
朱元璋年少时曾经给地主放过牛公元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朱四五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因在家族中排第八,被父亲取名为“朱重八”。
由于朱家是乡里的贫困户,为了生存,朱重八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迫去给邻里的地主刘德放牛,而靠放牛所得的微薄薪水来贴补家用。虽然说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苦,但这也是朱重八最快乐的童年了。
接连而至的天灾让朱重八失去了双亲和大哥《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至正三年(1343年),在朱重八16岁那年,濠州发生旱灾,这次的旱灾让朱家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了,特别是朱重八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家里揭不开锅也让他饿得慌。
祸不单行的是,在第二年春天,朱重八家乡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特别是疫情的蔓延让濠州很多人不幸去世。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朱重八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朱重八在为埋葬亲人发愁时,地主刘继祖雪中送炭《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朱重八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这可让他和二哥两个人为难了,因为他们家穷根本就没有土地,以往为了生存都是去给地主家打工。
为了解决埋葬亲人墓地的问题,朱重八去求他曾经给放过牛的地主刘德,但刘德并没有同意给一块地让朱重八埋葬亲人。
村里的地主刘继祖听说朱重八到处问人要地埋葬亲人,他被朱重八的孝心感动了,就主动前往朱重八的住处,答应给一块地给他埋葬亲人。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重八和二哥虽然解决了埋葬亲人的墓地问题,但是他们没有钱买棺材,因此就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亲人的尸体,将父母以及大哥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朱重八通过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朱重八在埋葬亲人之后,为了生存就和二哥分开,各自逃命去了。
最初,朱重八是投奔了皇觉寺,做了一个和尚。在当和尚期间,他没少受到寺庙里的老和尚斥责,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当地也闹起了饥荒,寺庙主持只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三年的流浪生活让朱重八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这段生活对朱重八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重八返回皇觉寺后,就收到儿时玩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当他还在犹豫要不要前去投奔郭子兴时,有人发现了汤和给他的信还要去告密。于是,朱重八就投奔义军去了。
朱重八由于骁勇善战,很快就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之后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重八,并给朱重八另起了正式名字朱元璋。朱元璋开启了他辉煌的一生。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朱元璋和他的文武大臣们不断的努力之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皇帝。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是如何去报答刘继祖的?《凤阳县志》:“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就大封有功之臣。功臣封完之后,他回想起自己不幸的童年,想起亲人们的不幸遭遇,同时也想起了刘继祖的好。
为了报答地主刘继祖对他的恩情,朱元璋特意派人前去家乡把刘继祖请来,他要当面重谢刘继祖。但使者只是把刘继祖的后人找来了,原来刘继祖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朱元璋问清楚事情缘由后,就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同时还让他的后代世代世袭侯爵,刘家受这项恩惠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享受的荣华富贵不必多言。但是,在朱元璋年少时,家境极其贫寒,贫困到什么地步那?在他父亲、大哥和母亲去世的时候,家中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甚至连安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但是,朱元璋吉人天相,邻居刘继祖帮了他一把。
说起刘继祖,就不得不说说年少的朱元璋,不,那个时候他还叫朱重八。
公元1328年,濠州钟离孤庄村,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一名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在家里排行老四,但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所以,父亲给他取名朱重八。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重八家族,世代为农,家境贫寒。朱重八的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朱初一以及曾祖父这几辈人,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计,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他们游荡于淮河流域,居无定所,只能为别人打个短工,勉强度日。
年少的朱重八,虽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能以放牛为生,但相较于家中其他兄妹,除了最大的孩子,不是病死,就是送人,所以,活下来的朱重八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但是,雪上加霜的日子,还在后头。
1343年,濠州大旱,第二年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瘟疫,在这种情况下,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和大哥不幸染病,因无钱医治,在一个月内先后去世,当时,朱重八才15岁,还是个孩子。
三位亲人的离去,对15岁的朱重八来说,打击还是挺大的。他和大嫂、二哥和侄子天天抹泪,每每想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大哥宽厚的臂膀和一家人的欢乐时刻,他们愈发悲伤。
但是,老话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亲人去世,总要将他们好好安葬才对。不过,家中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钱给父母和大哥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停尸三天后,安葬所需未有着落。朱重八和二哥商议:“父亲和大哥活着的时候,我们给刘德刘老爷做工,现在我们走投无路,不妨去求求刘老爷”!
就这样,朱重八兄弟二人怀着一丝希望叩响了刘府的大门,进门后,兄弟二人跪在了刘老爷面前,表明来意:“刘老爷,家父、家母和我大哥因病去世,家中没有土地安葬他们,今天我们兄弟二人走投无路,求求您看在往日我们给您做工的情分上,施舍给我们一块土地安葬亲人。”说罢,兄弟二人潸然泪下。
刘德虽然比较富裕,但是十分吝啬,心想:虽然你们在我家做工,但我未曾少过你们一文钱,如今你们再来找我要土地,以后我怎么种那?遂安排人员将重八兄弟赶出了家门。
从刘府出来后,一路上兄弟二人大哭不止,心想:死后的父母和大哥竟然无葬身之地,我们二人还苟活于世,怎能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怎能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之情,在兄弟二人心里不断翻涌,让他们悲痛欲绝。
好在,邻居刘继祖是一个大善人,在了解了朱重八的家庭情况后,刘继祖表示他愿意无偿为朱家提供一块坟地。重八兄弟二人听后,感动不已,赶快回家和大嫂找了几件破衣服,将父母和大哥的尸体包裹好,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这样,重八兄弟内心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其实,刘继祖也没想到,他这块土地,为他日后乃至自己的子孙带来了无限富贵!
迫于生计,朱重八和二哥、大嫂以及侄子跪拜父母后,各自奔命。
朱重八先是来到皇觉寺削发为憎,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改名朱元璋,再后来率军打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直到建立大明帝国,他始终没有忘记昔日大恩人刘继祖。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登上皇位后,朱元璋安排专人前去寻找刘继祖,可惜,刘继祖已病故,只找到了他的儿子刘秀。
洪武十一年,也就是1378年,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封为“侯夫人”,荫及子孙,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
至于刘德,听闻昔日的朱重八当上了皇帝,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冷漠,甚是后悔,更是害怕。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惩罚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会以德报怨,下令赏赐给他30顷土地,还给他免除了10年赋役。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看到这个结果,想必当初的刘继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善心竟会给自己和后世子孙带来荣华富贵吧。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积德行善,必有后福!
- gitcloud
-
提起朱元璋,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位牛掰的开国皇帝,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草根皇帝,从乞丐走到至尊,足以成为传奇!
孤苦的幼年时期
据我所知,在元朝的时候,咱们汉人生不如死,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得当牛做马,就是蒙古人当时的奴隶而已,没有什么地位和尊严。
生逢乱世,你想做一个本分的老百姓?难上加难。即使你再努力,却也得不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朱元璋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年代。
朱元璋的爹叫朱五四,朱五四属于当地的淘金户,但是身为淘金户,这位朱五四却一直不能完成淘金任务,到了交金的日子,朱五四就开始犯愁,但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啊,于是朱五四就出去想办法,只不过他想到的办法并不高明,就是借高利贷,受够黄金,然后上交够自己的份额,才能糊口活下去。
但是高利贷可不是无息的,利息还很高,最终走投无路的朱五四决定带着媳妇逃跑。在流亡逃跑的路上,一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小时候的朱元璋,当时叫做朱重八。
流落异乡
朱五四带着家人急需逃亡,刚刚出生的朱元璋就已经是饥一顿饱一顿,但是小家伙的命挺硬,一路就这样坚持了过来。
据我所知,在他们忍到快极限的时候,他们来到濠州钟离西乡,在这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户口地方,那就是给地主刘德打工赚钱。当时的“打工”可与今天打工不一样,那时候是长工,说白了也就是有合同的奴隶,要被地主不断的盘剥,在流浪的这些年里,朱元璋也已经长大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10岁。
朱元璋小时候就要比其他孩子懂事,其实说到底,他不懂事也不行,毕竟要想活下去,就要懂事,要会照顾自己,那时候的小孩子可达不到现在的程度,根本没人管,大人都活不了,小孩子就要靠自己了。
朱元璋后来也和父亲一起给刘德打工,这样他就能混一口饭吃,给家里减轻压力。靠着几口薄田,这一家人也算是暂时安稳了下来。
悲催的命运
就在一家人还算不错的时候,命运似乎来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发生了一场大型的蝗灾,据我了解,在古代的蝗灾是毁灭性的灾害,蝗虫大部队路过之地,粮食全无。
这样的结果,让朱五四一家人蒙上了一层冰霜,然而祸不单行,随后来的一场大瘟疫,让朱五四和朱元璋的大哥离开了人世。
这个家瞬间就剩下了侄子和嫂子,还有朱元璋。朱元璋哪里能撑得起这样的家庭呢?面对如此悲催的命运,就连朱元璋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他在外地的二哥回来了,陪他一起料理家人的后世,朱元璋这才好了一点,恢复了往日的精神。
葬父不成
朱元璋在二哥的带领下,决定先将父亲和长兄埋葬了,尽孝以后再考虑生存的问题,朱元璋就和他二哥去求当时的地主刘德。他们想和刘德要一块地,用来埋葬朱元璋,希望刘德再支援一个棺材,那就最好不过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全家人苦苦服务了那么多年的地主刘德,一点旧情都不念,面对朱元璋父亲的死,他一点也不在乎,似乎与他无关,也不相识一样。朱元璋苦苦哀求刘德,刘德都没有答应他们。
最后,他们的哀求被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到,刘继祖这份孝心感动了,于是答应给他们一块地,让他们埋葬了他们的父亲。
二位兄弟高高兴兴的谢恩,然后去准备埋葬他们的父亲,正在他们挖坑的时候,停放在山脚的尸身,被突然滑坡的山体给掩埋了。大雨一直下,山体大面积滑坡的情况时常发生,只是这一次太巧了,对朱元璋打击很大。
面对老天的选择,兄弟二人大哭一场,最后还是无奈地接受了现实。朱元璋的二哥决定带嫂子和侄子走,毕竟朱元璋还没能力养活他们。朱元璋则选择自己离开,出去闯荡,就这样朱元璋一走就是三年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见识了世面。
称帝返乡
朱元璋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最终夺得了天下。别看朱元璋嗜杀成性,但是他其实是一个重恩情并且孝顺的人。朱元璋有一天决定回乡祭祖,去祭拜父亲。在朱元璋来到濠州钟离西乡的时候,大排场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前来观看,这样的仪仗和阵势让他们很好奇,也都议论纷纷,有知情的人说,这皇帝就是朱重八,当初在咱们这里住过。人群中的刘德一听到这个名字,仔细盘问之后,差点吓尿了,转身就要跑。这时正好被朱元璋看到,叫住了他,当着众人的面,朱元璋原谅了他,说他当初的决定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有难处,刘德一听,感恩戴德的谢恩。
朱元璋前去父亲当年尸体的地方,在那里盖了祠堂。朱元璋都做完了以后,想起了当年给他地下葬的刘继祖,于是问起他来,结果刘继祖早已离世了,朱元璋伤心不已,于是赐给了刘德田地30顷,免除徭役10年。同时下令,世代后世皇帝都要照顾刘继祖的家族,这一照顾就是二百多年,算是朱元璋对他当年的照顾做的报答吧。
- 可可科科
-
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刘继祖何曾想到自己当年一个善意的举动居然福泽后世子孙数百年。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
时间让我们回到元末,在当时安徽濠州钟离有这样一户朱姓人家,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还是安徽濠州钟离的一个放牛娃罢了,朱元璋从小家境十分贫寒,一家人拥挤在一间破屋生活,平时还可以居住,一旦碰上雨天,外面下着大雨,朱元家家中下着小雨。
幼年朱元璋家里也没有自己的田地,他们只能依靠给地主家种地勉强维持生活,也正是由于家境十分贫困,人口有多,幼年的朱元璋也不得不给地主放牛维持生计,就这样,幼年的朱元璋依靠给地主放牛渡过了童年。
此时处于元朝末年,除了元朝统治腐败,各种苛捐杂税外,也有各种自然灾害。
至正三年这一年,朱元璋老家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基本颗粒无收,但还要面临元朝朝廷各种苛捐杂税,吃饱饭成为朱元璋一家人的大问题。
然而,让朱元璋一家没有想到的是,旱灾过后的次年,朱元璋的老家又相继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庄稼颗粒无收外,瘟疫夺走了朱元璋家长不少百姓的生命,朱元璋的亲人也是一样,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家中只留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本来家境就一贫如洗,又遇到双亲和兄长的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此时感觉天都要塌了,在一番痛哭后,朱元璋还得要安葬他的亲人们。
本来家境家境就一品如此,不仅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而且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这可怎么办?没办法,朱元璋和他二哥只能去求地主刘德,希望看在朱家一家人为他种田放牛的份上,地主刘德可以施舍一块土地给他们,好用来安葬他们的亲人们。
但朱元璋的这一点乞求还是被地主刘德给拒绝了。
没有土地这可怎么办?就在朱元璋和他二哥无奈的时候,邻居刘继祖好心找到朱元璋,给了他们一块自家的荒地,就这样,朱元璋和他二哥连棺材都买不起,找了几块破布和草席包裹好亲人们尸体后就安葬在刘继祖给的这块土地上。
安葬完亲人后,朱元璋和他二哥、大嫂和侄儿为了生活只能被迫分开,四处逃难去了。为了活下去,此时的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入了皇觉寺做了和尚。
做了和尚的朱元璋每天在寺庙中洗衣做饭扫地,还要受老和尚的欺负,然而,就是这样的日子,朱元璋也没安静过多久,当时元朝统治腐败,天下已经打乱,饥荒使得朱元璋只能离开皇觉寺,到处云游化缘。
朱元璋在离开皇觉寺后,又过起了颠沛流离乞讨的生活,在乞讨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渐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和了解。
随着元朝统治腐败,全国多次都爆发了农民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起义,徐寿辉在蕲州起义,紧接着郭子兴率领数万人马起义,并且攻下了濠州作为根据地。
这个时候,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 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就这样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参军后的朱元璋由于在作战勇敢,在战场上经常身先士卒;朱元璋为人又比较聪明灵活,处事得当;很快朱元璋就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郭子兴的心腹知己。恰逢此时郭子兴有一养女马氏和朱元璋挺般配,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可造之材,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后来的朱元璋看到濠州城内诸将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残杀,朱元璋决定依靠自己能力,开创一个自己的根据地,就这样朱元璋开启了自己的新局面,当朱元璋幼年的伙伴徐达、郭英等以及相邻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首领后,纷纷前来投效。很快朱元璋的队伍很快壮大起来。
随着朱元璋不断地拓土开疆,前来投靠朱元璋的人也越来越多,朱元璋的队伍也不断地壮大起来,后来朱元璋攻克应天后,有了自己依靠的根据地,朱元璋实力大增,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后来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多年的征战,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再后来派兵北伐,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
1368年,经过多年征战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谁也没想到,昔日的放牛娃,为了生活生活当过和尚和乞丐,最终成为开创大明王朝的皇帝。
朱元璋称帝后,对于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也是知恩图报,这其中包括曾经在他亲人去世赠给他一块土地的刘继祖。尽管此时的刘继祖已经去世,但刘继祖仍被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其子孙后代享福和明朝相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