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鱼炖火锅
-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样人为划界的方法易于在地图上标出,但却毫不考虑居民原来的生产和生活区域,使得相同的种族和部族被活生生地拆散,分居在各个国家实体之间,人们不得不经受离散的痛苦。另外一些有矛盾的部族和种族被划分在同一实体内,为日后的种族、部族冲突埋下了隐患。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
参考资料:http://club.news.sohu.com/read-guojigc-30672-0-0.html
- 豆豆staR
-
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
相关推荐
土耳其为什么叫埃苏丹
这是一回事。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简称土耳其帝国或奥斯曼帝国。1993年,朗姆酒苏丹国崩溃,酋长奥斯曼一世打败了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穆拉德一世独立建国时,改名为苏丹。1324年,他们占领了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特,并在此建都。这个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英明君主的统治下兴盛至1574年,其影响力达到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扩展数据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以《卡洛维兹条约》为标志的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初衰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参加了盟军战争,战败后被外国列强屠杀。这个时候帝国开始无法维持,领土开始不断流失,国内开始出现波动。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无法挽回,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巨额赔款使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1921年1月,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1922年11月1日改国名为土耳其,废除苏丹制度,结束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依然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来源:百度百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之前是什么帝国?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伊斯坦布尔以前叫什么?伊斯坦布尔也被称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新罗马。公元前658年建于金角湾和马尔马拉赫伊。...伊斯坦布尔的原名是什么?历史上那些国家的首都是什么?公元前658年,建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入口西岸。它位于金角湾和Mal Malakhei之间的海岬上,被称为Baizhan。...2000年前的土耳其在哪里?两千年前,土耳其是罗马的领土。土耳其在古代是著名的赫梯帝国(又称西台帝国),强大霸气。...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是一个国家吗?不是一个国家。波斯帝国是以古波斯人为中心的君主国,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它始于公元前550年。...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帝国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建立和毁灭的?这是谁?帝国是什么样的?(图片)奥斯曼帝国历史(奥斯曼土耳其语:Osmanlmparat...一战时土耳其是哪个朝代?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托帝国或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a...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哪个民族?他们什么时候摧毁了小亚细亚的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叫什么名字,也叫什么?土耳其是突厥人的后裔,突厥人摧毁了东罗马帝国。现代土耳其人最初是塞尔柱土耳其人的一个分支,成立于11世纪左右。...土耳其和奥斯曼帝国是什么关系?指的是一个国家,我们称之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哈里发制度,以穆斯林为主,现在土耳其共和国接近...2023-07-16 04:36:481
埃苏丹什么梗
是指伊斯兰教历史上与总督类似的官方职位。于书名是最近才出现的译本,因此也有许多其他译本。在古汉语中,又译为苏坦、速坦、鲁坦。民间又称素里棕褐色、地狱棕褐色等。他在阿拉伯语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名字,在历史上有多种含义。2023-07-16 04:36:561
埃及与苏丹之间为什么有两条未定国界线?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样人为划界的方法易于在地图上标出,但却毫不考虑居民原来的生产和生活区域,使得相同的种族和部族被活生生地拆散,分居在各个国家实体之间,人们不得不经受离散的痛苦。另外一些有矛盾的部族和种族被划分在同一实体内,为日后的种族、部族冲突埋下了隐患。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 *** 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 *** 。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 *** 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 *** 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 *** 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 *** 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 *** 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 *** 的欲望。2023-07-16 04:37:261
当今世界,居然还有无人认领的土地,这是真的吗?
“在如今这个为了领土打得你死我活的世界上,居然还有2000平方公里无国认领的土地。这块土地位于埃及和苏丹边境,这里成为无主之地的原因,还是当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出现以前,领土是统治者的私人财产,国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领土赠送或赏赐出去,也可以成为一份嫁妆,随着公主出嫁他国。然而自从民族国家的概念建立后,民族主义兴起,领土超越了宗教和种族,成了一个国家最神圣的财富,为了争夺领土,一个国家甚至不惜把血流干。这种情况在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到了极致,而今天,普京一句“俄罗斯的领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更是用世界上最恐怖的核武器为世界上最大的领土背了书。可是在如今这个为了领土打得你死我活的世界上,居然还有2000平方公里无国认领的土地。这块土地位于埃及和苏丹边界,但这两个国家都不想要它,结果这块地成了地球上最后的没有国家认领的土地,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块土地呈梯形,被称为塔维, 面积有2000平方公里,所处位置是北非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是沙漠戈壁地貌,没有道路和居民,自然资源贫瘠,所以这个地区对周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这并不是埃及和苏丹两国都不要塔维的真正原因。正如印巴冲突和中印边境矛盾一样,塔维被遗弃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时不合理边界划分导致的结果。在塔维附近,有一片更大的三角形土地,这块土地也是沙漠戈壁,但它与红海接壤,可以联通世界贸易航道,因此极具战略价值。所以埃及和苏丹都想得到这块三角形土地,然而根据两国独立时的边界划分协议,每个国家都可以拥有塔维或三角形土地,但不能两者都要。因此,任何要了塔维的国家都必须放弃对更大也更具战略价值的三角形地域的主权主张。使埃及和苏丹两国陷入这种纠结的原因始于1899年,当时控制该地区的英国政府与埃及签署了一项协议,共同管理苏丹,建立了一个名为盎格鲁 - 埃及苏丹的共管组织。由于埃及当时是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所以埃及在这个所谓的共管组织中并没有话语权,英国却借此完全控制了苏丹。协议规定埃及和苏丹之间的边界沿着第22平行线直行,将三角形地带划入埃及。这是英国主导的埃及和苏丹之间的第一次划界。但三年后,英国认为当时划定的边界并没有真正反映该地区土著部落对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 所以他们又对两国边界做了重新划分,当然,在这次划界中,埃及和苏丹同样没有话语权。英国决定,将第22平行线以南的一个地块交由埃及管理。因为英国认为当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阿巴布达游牧部落在文化和历史上与埃及的联系比他们与比苏丹的联系更紧密,这块土地就是塔维。与此同时,那块三角土地,位于红海旁边的第22平行线以北,被移交给苏丹控制,因为这是贝加部落的家园,他们在文化上更接近苏丹,这是两国之间的次第二划界。苏丹在1956年获得独立后。苏丹新政府承认他们与埃及之间的第二次划界,并宣布以此作为苏丹与埃及的正式边界,这样三角区域就成为苏丹的一部分。然而埃及则宣布不承认第二次划界,要求苏丹尊重第一次划界的结果。 这种情况与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而印度要求按这条线划界如出一辙,都是殖民者为了在他们离开后继续控制前殖民地而故意埋下的钉子,并由此引发争端。虽然边界争端非常普遍,但是埃及和苏丹这一争端的独特之处在于,无论是埃及还是苏丹都不主张对塔维的主权,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对三角区域的所有权。在埃及地图上,塔维属于苏丹,而在苏丹地图上,它却位于埃及境内。这就使塔维在现实中不属于任何国家,成了一块无人认领的土地。美国人西顿眼看这块土地长期无人管理,于是,一些私人开始觊觎塔维。 有几个俄罗斯人曾经在此升起了俄罗斯的国旗,宣称塔维归他们所有。而曾美国人西顿和印度商人迪希特 ,都特地设计了他们自己的旗帜,插在这片无主之地,宣称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印度人迪西特由于塔维不属于任何国家,因此也不存在法律和秩序,任何个人都能在此为所欲为。随着想抢占这块土地的私人越来越多,必然爆发激烈的争夺和冲突。2023-07-16 04:37:345
埃及、利比亚、苏丹边界为什么依据经纬线划分?
其实你会发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边界都是以自然物体如山脉,河流 等为划分界限的,但是非洲的国家则大都已经纬线为划分,原因在于,民族与地理环境是一体的,比方说蒙古就是生存在,大漠,草原的民族如果有一条山脉阻挡水汽,以北为草原,以南为林原,则这条山脉极有可能就是,一条国界的雏形,因为山脉的两边人们生活方式不同,交际会很少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最终以这条山脉为基础的,一条国界经战乱,或协商,被确定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国界都应是自然物但是非洲的不正常 其原因在于非洲的几乎全部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沦为西欧各列强的殖民地,殖民者是不会在乎什么民族不民族的他们是唯利益的,都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土地扩到最大,根本就是圈地有事当遇到争端时就使用几何方法来划分,并计算出经纬度有时甚至直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定为其殖民地边界,当非洲独立时都是以殖民地独立的形式完成独立,所以这种畸形的国界划分方式就留了下来2023-07-16 04:38:243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的背景是什么?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是由于埃及苏丹撒拉丁部队于1187年在太比里亚斯湖附近会战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部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u2022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2023-07-16 04:38:311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的后果是什么?
蒙古国自成吉思汗即位后,于公元1219年开始向西征讨,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中欧地区。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第一次西征的目标是: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花剌子模。蒙古军冲进城市以后,3万花剌子模军队在城内的堡寨里死守,又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因为粮尽械绝,全部牺牲。灭亡了花剌子模以后,蒙古军继续西进,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于公元1223年打败了俄罗斯联军。蒙古第二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他率诸王子远征,在击败保加尔人后,横扫南俄草原,攻陷罗斯古国都城基辅。公元1241年,蒙古人兵分两路,侵入波兰和匈牙利,大败波兰、德国等国骑士团组成的欧洲联军。公元1253年,成吉思汗另一个孙子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消灭了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但是,蒙古人在大马士革以南的阿音札鲁特被埃及苏丹军队打败,失去进一步西征的可能。蒙古帝国经三次西征,领土已非常庞大,也正因为庞大,才很难维持长久的统一。蒙古帝国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统治在一些国家中却维系了很长时间,拔都在罗斯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近两个半世纪;蒙古在克里米亚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783年。蒙古军攻陷花刺子模之后,把全城烧毁了还不罢休,又掘开了大河的堤岸,把全城淹掉。曾经一度繁荣发达的中亚细亚文明,顿时被摧毁殆尽。花剌子模国王逃到里海的一个荒岛上,凄凉地死去了。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4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3-07-16 04:38:381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是怎样?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分别如下:一、起因根据基督教传说,巴勒斯坦是耶稣诞生与升天的地方,他的坟墓就在被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希伯来王国的都城,自然也被犹太教徒视为圣地。按照伊斯兰教的说法,真主使者穆罕默德曾于622年7月17日在耶路撒冷乘天马升天,于是那一天被伊斯兰教历定为登霄节,耶路撒冷也成了穆斯林的圣城。近东地区虽在7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内,但阿拉伯人对异教徒则比较宽容,拜占廷和西欧的朝圣者照样可以自由地进入圣地。11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及其西征使近东局势复杂化。他们控制着几乎整个小亚地区,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若干独立的总督区,如罗姆、摩苏尔、大马士革、阿勒颇、安条克、特里波里等。11世纪90年代,塞尔柱突厥人发生内讧,一些伊斯兰清真寺被破坏,但从海路来的朝圣者只要缴纳为数不多的税后仍可去耶路撒冷。然而教皇和教廷却编造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圣者的消息,煽动宗教对立情绪。同时,庞大的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廷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罗马教皇在位)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在会议结束时,他向人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动性演说。他历数基督教徒在东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号召贪婪的领主、好战的骑士、冒险的商人和盲从的农民,拿起武器,到东方去,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他允诺说,凡是参加远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过,死后直接升入天堂。与会者群情激奋,乌尔班的演说不时为“阿们!”“阿们!”(希伯来语,意思是唯愿如此)的呼声所打断。宗教感情的冲动,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西欧许多阶层的人,尽管其目的各异,都投身于该次征服战争之中。二、过程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年—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是唯一一次胜利的东征,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进城后杀了7000人,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十字军东征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穆斯林开始反击,塞尔柱人摩苏尔总督赞吉(Zengi)攻打伊德萨伯国。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结果失败,伊德萨伯国灭亡。期间因赞吉遇刺,便由其子努尔丁继承其位,积极统合穆斯林世界的力量,为日后的萨拉丁反收复耶路撒冷作准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继续东征。腓力二世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一世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又卖给了原耶路撒冷国王。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当时赞吉已传位给儿子努雷丁,努雷丁的勇将撒拉丁(Salahuddin)在1171年攻克了埃及,1187年于哈丁会战大败十字军后又攻占了耶路撒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年—1229年)第六次十字军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场。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年—1272年)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马木留克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三、结果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这场远征最终失败。2023-07-16 04:38:461
古代阿拉伯国家的苏丹和哈里发有什么区别?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的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应该是地方行政首脑的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都是字字打上去的哦,望采纳!详情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452526.html)2023-07-16 04:38:531
谁介绍一下“十字军”
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散称“十字军”。 社会各阶级均参加十字军东征。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国家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破落的骑士阶层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为十字军的主要成员;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国家。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城市在筹划十字军东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从近东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贺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为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几次十字军东征。但是,从十二世纪后半期起当农民看清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拒绝参加十字军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军人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予以各种特权。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神庙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约翰骑土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巴巴罗萨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苏丹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 点评:十字军东征参战者社会成份十分复杂,因而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极不统一。甲胄骑土装备有长剑和用于刺杀的重矛(不用于投掷)。某些乘马或徒步的骑土除剑外,还装备有圆锤或战斧。农民和市民多数使用刀、斧和长矛。 十字军采用骑士军战术。通常采用一线队形作战,较少采用“楔形”纵深战斗队形。骑士配置在前,骑士侍从兵和步兵在后。战斗由骑土骑兵接战开始。战斗一开始,即分为小群和单兵进行决斗。骑士骑兵和步兵之间很少协同作战,对步兵的作用重视不够。战斗时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十字军通常不远离兵营追击敌军。他们装备有攻城器材,使用攻城槌和装有轮子的活动攻城碉楼击破要塞城墙和城堡围墙。十字军在实施陆海联合远征或海上远征时,利用大型货船输送军队和武器。在陆海联合远征中,他们曾试图组织陆海军的协同作战,规定了远征的起点和时间及陆海军在敌国领土上会合的地点和时间。但十字军所有东征都缺乏充分准备。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他们装备有弓弩、马刀。其战斗素质和机动能力都优于笨重的骑士骑兵。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先用弓箭杀伤十字军,尔后将其包围,猛打猛冲,割裂敌军,加以歼灭,恩格斯写道;“……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5页)。自然条件也有助于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身披铁甲的骑兵人马经受不住灼日暴晒,往往中暑倒毙。 十字军东征促使西欧军队重装骑兵作用的下降和轻骑兵、步兵的复兴,使西方对东方民族的军事学术发生了兴趣,其结果是学会了制造燃烧剂(见希腊纵火剂),后来又发明了火药与火器。同时,他们还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从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条件。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桡桨战船队开始被帆船队所代替,这标志海军战略战术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十字军东征持续了将近二百年。东方击退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势,继而转入对封建欧洲的进攻。土军占领巴尔干半岛,并开始向欧洲腹地推进。同时,十字军东征结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统抬地位。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为威尼斯和热那亚所垄断,从而加速了意大利各北方许多城市的发展。总的来说,十字军东征使东方和西欧各国千百万人丧生,并造成巨大物质损失,大大破坏了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2023-07-16 04:39:124
咖啡的历史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绿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 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 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 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 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 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 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 *** 世界。 因为 *** 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 *** 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 *** 地区流行开来。 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 *** 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 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 *** 人不断地改进而逐渐完善。 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 *** 人所垄断。 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出现在民间做为日常饮品。 因 *** 教严禁饮酒,因此咖啡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 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 16世纪末,咖啡以“ *** 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 相传当时一些天主教人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的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皇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于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起初咖啡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贵族才能饮用咖啡,咖啡甚至被称为“黑色金子”。 直到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在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 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在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 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 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2023-07-16 04:39:201
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
埃及:7000年历史.尼罗河流域. 中国:5500-6000年历史.黄河流域. 巴比伦(伊拉克):4700年两河流域.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700年这里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起先后建立过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5000年历史.印度河流域 埃及历史 埃及历史(Egypt,History of) 埃及一词系由古希腊语Aigyptos演变而来,起源于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语名Hikuptah(意为普塔神灵之宫)。埃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以179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为界,大体可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两大阶段。 古代中世纪阶段 远古时代 大约在一、二万年前,由于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北非大部分地区变成不毛之地,人们逐渐聚集到尼罗河流域,依靠河水泛滥的平原和沼泽地,过着渔猎采集生活。约公元前18000年,由于弓箭的使用,埃及进入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以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是拜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阿姆拉文化)和涅伽达文化Ⅱ(格尔塞文化)。涅伽达文化Ⅱ(约前3500~前3100)通常被看成是史前文化或前王朝文化的最后阶段,但实际上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已形成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希拉孔波利斯等地已发展成为具有城市公社性质的小邦,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又译为州。 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 古埃及编年史家曼内托(前3世纪),把埃及古代史分为31个王朝。第1、2王朝习惯上被称为早王朝时代(约前3100~前2686)。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成为第1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第3~6王朝,约前2686~前2181)。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随着各州的被兼并,形成了统一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加强,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奴隶主专制君主被称为神之子或神的化身,不仅在今世,而且在来世也要维持其统治地位,因此他们生前就为自己建造地下世界的“永恒之宫”——金字塔。除专制君主外,奴隶主阶级还包括贵族官吏、神庙僧侣等。他们不仅占有奴隶,而且依靠国家政权压榨剥削农民、手工业者等自由民阶层,致使某些自由民变成国王、贵族和神庙的依附者。从第5王朝起,地方贵族和僧侣集团的势力逐渐加强。王室成员垄断国家要职(宰相)的特权已被日益发展起来的地方权贵所打破。中央与地方势力、专制政权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导致古王国的崩溃。 第一中间期与中王国时代 第一中间期包括第7~10王朝(约前2181~前2040)。从第6王朝末的珀辟王死后至第9王朝末,在不超过60年(约前2190~前2130)的时间里,至少历31王,可能多达40王。这个时期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已经瓦解,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彼此敌对的地方王国——州。有的地方贵族常常采用类似专制国王的头衔,甚至掌握军队。在第一中间期的开始,曾发生连续几十年的大饥馑,但国家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因而导致埃及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大起义。 在底比斯兴起的第11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历史进入中王国时代(约前2040/前2133~前1786)。第12王朝时,由于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在法雍绿洲进行了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垦出大片土地,兴建了新的城市。奴隶制逐步发展,除战俘外,有些自由民也变成奴隶,而且他们的奴隶身分被其子孙所继承。对外关系十分活跃,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中王国国王对外远征,向叙利亚和努比亚扩张,且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的努比亚境内建立了堡垒和商业据点。 第二中间期与新王国时代 从第13王朝开始,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前1567)。第二中间期由于以宰相(维西尔)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发展,王权有所削弱。第13王朝的宰相安库能够左右王权,甚至比国王还重要。由于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第13王朝末再次爆发人民起义。与此同时或稍后,三角洲西部出现以克索伊斯为中心的独立势力,称为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东北部,喜克索人以阿发里斯为中心建立第15、16王朝。在底比斯,继第13王朝之后兴起第17王朝。第17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约前1570~前1546在位)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18王朝。 第18~20王朝是新王国时代,又称新帝国时代(约前1567~前1085)。这一时代的埃及国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埃及版图,北至叙利亚的卡赫美什,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形成强大的军事霸国。在频繁的对外远征过程中,埃及王公贵族大肆劫掠财富、牲畜、奴隶等战利品。在军事远征的基础上,新王国时期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一般的自由民、甚至牧人也占有奴隶,而且出现了租赁奴隶。此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法老已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宰相一职由两人分担,协助法老分管上、下埃及。但是,地方贵族特别是以阿蒙神庙为代表的僧侣集团的发展威胁到法老的专制统治,从而导致埃赫那吞改革。第18王朝的末代法老荷伦希布死后,拉美西斯一世继位,开始了第19王朝。第19王朝的法老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为维护埃及在亚洲的霸权,与赫梯帝国发生冲突,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第19王朝末至第20王朝,埃及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罢工冲击了帝国的统治;日益强大的僧侣集团篡夺了部分王权,从而导致了新王国的崩溃。 后王朝时代 第21~31王朝为后王朝时代(前1085~前332)。第21王朝时,埃及分裂为两部分,法老统治北部,僧侣王统治南部。第21王朝被利比亚人雇佣兵推翻后,又相继建立了第22、23王朝。第24王朝是三角洲舍易斯地方统治者的政权。努比亚人乘埃及衰落之机入侵,建立了第25王朝(见库施王国)。第21~24王朝是埃及国家分裂、权力分散的衰落时期,又被称为第三中间期。第21~22王朝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和高利贷业开始发展起来,债务奴隶制流行。第24王朝法老博科里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废除债务奴隶制,但并没有真正实行。 舍易斯地方统治者萨姆提克一世重新统一埃及,建立第26王朝。这个王朝通常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铁器、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商业和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尼科二世法老统治时期,开凿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并派遣腓尼基水手开辟航道,绕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继承者为争夺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霸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进行战争。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进入希腊化时代(前332~前30),以亚历山大城为首都。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在公元前305年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创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和波斯帝国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垄断一切主要经济部门,规定粮油盐等产品的专卖权,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埃及农民、士兵、奴隶等不堪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奴役,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前1世纪,屡次发动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溃。罗马征服埃及后,罗马皇帝G.屋大维把埃及划为自己的私产,派遣行政长官代行统治。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强烈反抗。由农民、牧民和奴隶参加的“布科里人”在三角洲沼泽地的起义,从公元2世纪末起延续了3个世纪之久。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 公元前3、4世纪以后,埃及的奴隶制开始衰落,与私有领地扩张的同时,隶农制也随之发展起来,从而为向封建制过渡准备了条件。 阿拉伯的统治与诸王朝的继起640年,阿拉伯将领阿穆尔·伊本·阿斯领兵入据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哈里发统治下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最初聚居在富斯塔特,对科普特人较为宽容。7世纪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由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增加人丁的税额,规定政府公文一律用阿拉伯文书写,大小官吏由穆斯林担任,因而科普特人在725~832年间多次起义,反对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则先后起用波斯人和突厥人,使阿拉伯人地位下降,散居农村,从而加速了阿拉伯人与科普特人的融合。 阿拉伯人直接统治埃及约两个半世纪。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纪中叶迄16世纪初的600余年间,在埃及先后出现5个王朝:土伦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马木留克王朝(1250 ~1517)。前两个王朝的创始者是突厥人,版图包括叙利亚等地。法蒂玛王朝崛起于突尼斯,969年征服埃及后于972年迁都开罗,以埃及为统治中心,其国势强盛,疆域东起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也门,西至马格里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即在此时建成。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以抗击十字军著称。王朝创始人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攻打耶路撒冷王国,收复耶路撒冷,挫败英、德、法三国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成为阿拉伯人爱戴的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实行军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分给贵族和将领,作为他们平时任职、战时服役的报酬。王朝后期的苏丹从中亚等地购买大批马木留克(意为被占有的人)充当卫队,致使马木留克势力增大,并最后夺取政权。马木留克王朝初期的苏丹以制止蒙古人西侵和消灭十字军残余势力而闻名。他们战胜伊儿汗王朝旭烈兀的军队,拔除了地中海东岸的最后几个十字军据点。该王朝进一步实行军事分封制,并逐步确立了封地的继承权。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埃及经济一度高涨,经由埃及的东、西方贸易十分活跃。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苏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留克。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留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留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苏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埃及成为土耳其人的税收来源和对外扩张的基地。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留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留克包税人占有。手工业凋敝,受中世纪行会束缚的手工作坊占统治地位。 近现代阶段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与埃及人民反殖斗争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一世)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被迫撤离。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 执政,1807年击退英军入侵。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灭马木留克势力,统一全国;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军队;培养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措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但1840年英国等列强胁迫阿里接受伦敦条约,改革失败,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在阿里王朝(1805~1952)的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849~1854),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1851年英国获得了修建亚历山大里亚至苏伊士的铁路线的特权。1854年,法国获得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埃及首次举借外债。伊斯梅尔帕夏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部分摆脱了伦敦条约的束缚,收回一些主权,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西方资本却大规模渗入埃及。伊斯梅尔被迫出卖埃及主权:1875年以低于400万镑的价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股票,并成立混合法庭;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欧洲内阁”。穆罕默德·陶菲克继位后推行卖国政策,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879年,奥拉比创立祖国党,强调“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9月他发起兵谏,要求实施宪政。1882年7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阿赫迈德·奥拉比帕夏率领人民英勇抵抗,成为抗英斗争的民族领袖。 1882年9月,英军占领埃及。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外国投资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国人占有。埃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政治家和政论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里德在号召埃及人民反对英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07年,卡米勒创立民族党,要求英军撤出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12月18日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废黜阿巴斯二世(1892~1914在位),立侯赛因·卡米勒为埃及苏丹。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埃及人民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918年3月8日,英国统治当局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开罗和全国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和游行示威,一些地方的群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甚至建立了政权机构。英国统治当局不得不释放扎格卢勒等人。但1921年底,英国统治当局再次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埃及又一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四项特权: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区;保留防卫埃及国防和交通线的权利;保护在埃及境内的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对苏丹的最高统治权。 1923年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规定埃及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拥立前苏丹福阿德一世为国王。1936年8月,英国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危及埃及安全为借口,同执政的华夫脱党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将英国1922年提出的四项特权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1946年2月,埃及工人学生联合会成立。在该组织号召下,2月21日和3月4日,埃及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终止英埃同盟条约、英军撤出埃及、改变现行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同年10月,在人民强烈反对下,埃英签订的英军继续留驻埃及的秘密协定被迫废止。1947年,埃及群众性反英斗争继续高涨,迫使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军。 1948年5月,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第一次战争(见中东战争),战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恶化,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以纳赛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军官组织逐渐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 1951年10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并拒绝加中东司令部。 1952年7月23日 ,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71 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2023-07-16 04:39:491
捷欧咖啡可以提供热水吗
捷欧咖啡可以提供热水。咖啡(coffee),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师在制作咖啡时会严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后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香醇度或是干净度。不过一般可能是要收费的,一般高级的餐厅和咖啡厅不会提供免费的水。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2023-07-16 04:39:551
哪位大虾能帮忙讲述一下十字军远征的这段历史?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1096年 - 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受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这令天主教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背景 回教徒在636年开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纪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连番征战胜利,势力直接威胁各天主教国家。加上朝圣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圣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国亦被回教势力包围。教宗乌尔巴诺二世在1095年11月发出呼吁,请法国信徒以武力维护信仰成立十字军。在为反对异教及收复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十字军东征的侵略战争拉开了序幕。 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巴诺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首次十字军共有两队。第一队是由隐修士彼德所率领,此支十字军是由二万名贫农组成,称为“农民十字军”。出征不久,巳有好几千人病死于途中。此支军队没有纪律,也做出强迫归信和杀害犹太人的暴行。军队虽到达君士坦丁堡,却被土耳其人屠杀。另一队由欧洲贵族组织的十字军,在西元1097年齐集君士坦丁堡,苦战数个月,占领了安条克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军包围。经过了两年的苦撑,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随即十字军建立了十字军国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伊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十字军的装束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伊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 - 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 - 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 - 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 - 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影响 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西欧各国人民也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同时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023-07-16 04:40:021
十字军东征是怎么回事?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十字军东征(英文:Crusades,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於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受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虽然十字军的主要攻击对象是伊斯兰教徒,但此狂热同时发泄在招募十字军地区的犹太人身上,亦使犹太人受迫害和遭杀害。十字军令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背景伊斯兰教徒在636年开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纪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连番征战胜利,势力直接威胁各天主教国家。加上朝圣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圣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国亦被回教势力包围。教宗乌尔巴诺二世在1095年11月发出呼吁,请法国信徒以武力维护信仰成立十字军。在为反对异教及收复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十字军东征的侵略战争拉开了序幕。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在十一到十三世纪的十字军运动历时将近两百年,动员总人数达二百多万人,虽然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为口号,但实际上是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发动对亚洲西侧的侵略劫掠战争,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略劫了基督教兄弟东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和财富的对象;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生活困苦与天灾与赋税压迫的许多农奴与流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引诱他们向东方去寻找出路与乐土。正如《欧洲的诞生》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240年时的条顿骑士团於普斯科夫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巴诺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召开克莱蒙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说参加远征的人可获赦罪,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神的旨意」亦成为东西方教会召集军队的口号。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十字军国耶路撒冷王国和三个附属小国:伊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4年,塞尔柱人攻占伊德萨伯国。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 - 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坠水而死,其部队退出战争。萨拉丁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双方互有胜负,最终达成停战协议。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 - 1261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 - 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1270年,此次东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此为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由英国的爱德华亲王於1271及1272年发动,但依然失败。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影响第一次十字军由西欧封建贵族骑士们在西亚建立了短暂王国,虽然耶路撒冷王国仅维持了88年,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之后十字军还在威尼斯人帮助下侵入当时土耳其无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两百年后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下此城的肇因,数次大规模军事动员也使西欧各国人民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并使日后东方回教世界与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对立。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欧洲原本因西罗马帝国灭亡使欧洲进入黑暗时期,因为十字军运动带回大量东方进步文明,并导致大量自由民的出现,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亦是文艺复兴与近世中产阶级商业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强盛的欧洲。十字军失败的原因十字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一点,十字军缺陷多,例如根本没组织、没军纪、作战时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者、面对长期对峙的后勤补给几乎毫无规划等。十字军运动纪录更是不堪入目,抢掠、偷盗,所到之处,遍地焦土,时有所闻,使十字军声名日渐恶化。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整个十字军运动失去社会后盾。自十三世纪以来,随著商业社会的成长,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权伸张,封建贵族的社会经济地位急剧下落,骑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会裏,丧失其传统地位;因此以收复圣地展现中古骑士精神的十字军运动,便失去了社会号召力。十三世纪后,「十字军」逐渐转型,脱离「收复圣地,援助东方基督教徒」的单纯目的。自从教宗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61)发动十字军对抗亚耳比异端(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军」的定义逐渐转变为泛指「奉教会旨意,以基督之名从事圣战的活动」。2023-07-16 04:40:093
请谈一谈蒙古大军为何败于马穆鲁克?
阿音札鲁特战役(Battle of Ain Jalut, 1917191711 171410 1419181212),亦作艾因札鲁特战役,是1260年9月3日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境内进行的一场战役,对战双方是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和蒙古帝国军队,该战役以埃及军队全胜而告终,这也宣布蒙古帝国无法进一步向西扩张到非洲。不过,马木留克王朝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真正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汗的去世,导致负责西征的旭烈兀率领蒙古军主力回师争夺汗位,而留下的少量蒙古军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原先用于攻打西亚地区的军队,结果战败于马木留克王朝。旭烈兀于1262年回到伊儿汗国后,并没有率领其主力对马木留克王朝进行报复,这是因为他与金帐汗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别儿哥汗对1258年掠夺巴格达一事结仇,结果导致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两汗国之间的激烈战争,使他再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马木留克王朝。2023-07-16 04:40:187
克里斯托弗·马洛对中世纪英国戏剧的扬弃情况?
Maluo 马洛,C. 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 英国戏剧家、诗人。生于1564年2月6日。父亲是坎 特伯雷的鞋匠。他靠奖学金在当地学校和剑桥大学求学, 1584年获学士学位。1587年本应得硕士学位,大学当局 怀疑他要到法国兰斯参加天主教反对英国女王的阴谋, 拒绝授予。女王的枢密院破例进行干预,证明他是为女 王服务,终于获得硕士学位。文学史家推断他曾受政府 之雇完成一项秘密的政治使命。 在伦敦期间,他和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剧作 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怀疑宗教的人结成团体, 人称“黑夜派”和无神论者。他被人告密,一度入狱。 1593年 5月30日在伦敦附近酒店和两个人口角,被刺死, 有人推测那两个人可能是政府的特务。 早在剑桥时期,马洛就开始写戏,6、7年间共写了 7 部剧本,开始了一篇长篇叙事诗,写了少量抒情短诗, 翻译了奥维德的《爱情诗》 3卷、卢卡努斯的史诗《法 尔萨利亚》第一卷。 在他的剧作中,《迦太基女王狄多》是根据维吉尔 的史诗《埃涅阿斯纪》第1、2、4卷的故事,与剧作家纳 什合作,可能在剑桥写成。除主要人物埃涅阿斯和狄多 的爱情悲剧外,他发展了求婚者雅尔巴斯的形象。剧中 有些段落在以后的剧作中(《浮士德》)大加发展;有 些手法如张冠李戴、心理恍惚、祈祷场面,显然对莎士 比亚的剧作产生了影响。 可能也在剑桥时期, 他还创作了 《帖木儿》上篇 (1587),次年又写了下篇。这两部戏歌颂的是“人间的 王冠”。主人公是14世纪蒙古可□帖木儿,被写成一个 西徐亚(黑海以北)的游牧人,凭强烈的意志和盖世的 武功征服了波斯王,取而代之。继而他又征服了土耳其 皇帝和西亚一带许多君主,赢得了埃及苏丹的女儿齐诺 克拉蒂的爱情。下篇继续写帖木儿征服亚欧一系列信奉 基督教和回教的君主,以爱后齐诺克拉蒂之死和帖木儿 本人之死结束。 这两部戏在形式上是中古悲剧,写英雄从卑微的地 位上升到胜利的高峰最后衰落死亡的过程。它的主题则 是歌颂征服世界的雄心。帖木儿把所征服的帝王装在囚 笼里,随军出发,百般虐待侮辱;又让被征服的帝王轮 番拉他坐的车乘,表现得十分残酷,被称为“上帝的鞭 子”。作品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理念高于现实的思想, 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无限权力的要 求。作品的无韵诗体雄健有力,琼森称许它是“雄伟的 诗行”。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可能在1588年上演过。它是 根据新译成英文的德国民间故事书改写的。剧本叙述浮 士德不满足于既有的中世纪知识,为了求得魔术,把灵 魂卖给魔鬼,供他驱使24年,到期他的灵魂被魔鬼劫往地 狱。此剧最早的版本不分幕,大致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 分写浮士德与魔鬼订约 ,最后部分写浮士德之死,中间 部分以一系列插曲形式写24年的探索新知识的经历,有 人认为出自纳什的手笔。作者肯定知识是最伟大的力量, 有了知识就可以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但是在中古 宗教蒙昧主义力量强大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人文主义代 表的浮士德最终仍屈服于旧势力,造成悲剧。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约在1592年左右上演过,仅 存1633年的版本。据考证,此剧是根据当时关于君士坦 丁堡一个犹太人的传闻和土耳其人进军马耳他岛的事迹 写成。这出戏写土耳其苏丹要马耳他纳贡,马耳他总督 决定由岛国中的犹太人负担。富有的犹太人巴拉巴斯拒 绝捐献,他的财产房屋被充公。他为了报复,设计杀害 了一批人,包括自己的女儿和她的情人,又勾结土耳其 占领者,使自己成为总督,然后设计陷害土耳其的首领, 自己却堕入预设的沸镬中丧命。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那个一意追求无限财富的犹太人。 根据剧中人玛基维里的开幕词、戏剧的结尾以及人物的 刻划,看出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金钱崇拜是抱批判态 度的。但作者又认为前后一致的犹太人还是胜过随风倒 的基督徒。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明显地受到此剧 的影响。 《爱德华二世》于1593年上演,是一出历史剧,写 14世纪初英国爱德华二世登位后,听信宠臣迦维斯顿,引 起诸侯叛乱;迦维斯顿被处死后,国王又宠信斯本塞,与 王后疏远,引起后党叛乱,最后逊位,并遭杀害。这出 戏反对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二世那样的柔弱任性的君 主宠信佞人,导致封建内讧和自己的悲惨下场。此剧一 扫前此冗长的台词,对话精练,情节紧凑,说明作者的 艺术技巧已渐成熟。 《巴黎的大屠杀》是一部未完成的剧本,只写了3幕, 以法国16世纪70年代迫害新教徒的圣巴托罗缪节日大屠 杀为背景,写信奉新教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和天主教势 力的代表吉兹公爵之间的斗争,并暗示法王和英女王的 同盟关系。这部作品有强烈的反天主教倾向和现实政治 意义。 马洛的叙事诗《希罗与利安德》也未写完。全诗共 6章,马洛只完成两章,其余4章由查普曼续成。诗用双 韵体,根据后期希腊传说,写爱神的女祭司希罗住在赫 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欧洲一侧,与对岸青年利安 德相爱的故事。利安德经常在夜间由希罗的灯光指引泅 水过海和她相会,一夜灯光被大风吹灭,利安德泅水淹 死,次日希罗发现后也投海殉情。这首诗歌颂了年轻人 纯洁的爱情。 此外,马洛的抒情短诗《热情的牧羊人致情人诗》 也很著名,它歌颂理想的爱情,有人(据传是罗利)写 了《答牧羊人》一诗,讽刺这种理想化的爱情,指出它 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 马洛对英国戏剧发展的贡献在于革新了中世纪戏剧, 在舞台上创造了巨人性格,反映了时代精神,富于时代 气息。他的作品热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戏剧结 构松散,但能打破悲喜剧的界限。无韵诗体经他锤炼,表 达能力大大提高。他不仅为莎士比亚创作铺平道路,他 的作品本身也是英国文学中的奇葩。2023-07-16 04:40:341
人类历史上十大远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战争的性质: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二)。战争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马多尼乌斯入侵希腊,仅占领色雷斯后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马拉松会战中大败而归。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军第三次出征希腊。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失利。 整个战争以波斯的失败告终。 (三)。评论: 希波战争的入选在于: 1。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第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 2。战败的结局完全改变了伊朗人的命运。否则,占据今天整个西亚和北非的说不定是他们而非阿拉伯人。 3。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并最早体会到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 二。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战争的性质:古罗马与迦太基先争夺西西里,后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 (二)。战争概述:布匿战争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了战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迦太基人战败,并失去地中海的统治。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6年,罗马人冲进迦太基城,将之夷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灭国。 (三)。评论: 布匿战争的入选理由是: 1。它不仅时间跨度大,作战地域广,而且它奠定了白种人侵略扩张主义的萌芽。之前,古罗马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部落内斗,而此战则是白种人首次与外种族以争夺土地和资源为目的的生死冲突。它发展了白种人向西(阿拉伯半岛)~向南(非洲)的扩张信心和战略企图,是十字军东征和1500年起的西欧殖民世界的预演。 2。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古罗马帝国。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公元634—730年。 (一)。战争的性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634—656年)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尔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约定而进据该城。尔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2。第二阶段(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达于欧洲边界。705—715年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但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732年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但仍长期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评论: 1。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 2。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抵挡十字军东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 eMZWRx〗 四。十字军远征。1096—1270年。 (一)。战争的性质:西欧封建主发动的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二)。战争概述: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在这里只作简述,以免篇幅过长。第一~四~六次东征欧洲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塞浦路斯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他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欧洲人只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未能实现占领土地的愿望。十字军远征中最有影响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苏丹撒拉丁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决战被拍成了电影,我记得5~6岁时看过,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战争场面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三)。 评论: 十字军远征的意义不在于它通过战争强行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我个人的看法是:战争的平局,使欧洲人发现他们很难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岛和向南经营北非大陆。使他们产生了从其它方向搜寻并获取利益的思想,于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有了欧洲人从1500年起对整个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疯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 (一)。战争的性质: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抗,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英军先在斯吕斯海战(1340)~后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击败法军,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2。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 3。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迫使法国于1420年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4。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法国人民进行了游击战,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三)。 评论: 虽然这场战争的延续时间是一个吸引点,但无论从其规模和影响看,都排不进世界战争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应入选。但在 看来,人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英国借此确立了对欧洲大陆的基本战略——欧陆平衡战略。 英国是孤悬在欧陆之外的岛国,由于没有领土和欧洲小国接壤,无法对它们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因此挤身欧陆成为它的早期发展目标。但在法国的败退,使英国认识到它无法在欧洲大陆取得立足点,但它又不甘心放弃对欧洲的影响,于是它在保持对欧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努力防止欧陆上出现一国独大的情况。因为出现了此种情况时,欧洲将臣服于一个中心国家,而英国将失去对欧洲的影响力,从而被欧陆国家所彻底孤立。 在这个战略下。英国联合普鲁士~俄罗斯~奥匈帝国粉碎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企图;联合法国~美国等阻止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梦想;俄罗斯在与土尔其帝国交战,以打开向南的海上通道时,英国也是极力阻挠。而当前,英国则是借助美国,来全力降低以法~德为首的欧盟的影响,尽管它自身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已不情愿的加入了欧盟。2023-07-16 04:40:431
我国雨松出现最多的城市是?
最多:火烧寮,是我国降雨最多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1912年曾出现过8409毫米的记录,被称为中国的“雨极”。 <br _extended="true">而世界上下雨最多的城市是夏威夷。一年365天里,美国夏威夷的怀厄莱阿莱峰有350天都在下雨,是世界上下雨最多的地方。最少:我国西北大部分地方年降雨量都在50-100毫米以下。比如,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许多地方,年雨量仅20-30毫米。其中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若羌,年雨量只有17.4毫米;柴达木盆地中的冷湖只有17.6毫米;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年雨量最少的地方,只有6.9毫米。不过,这些都是在沙漠边缘地区气象站的记录,在沙漠深处,也许还会有更低的雨量记录! <br _extended="true">其实,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雨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它并不是每年都下那么多的雨量,而常常是几个月,甚至整年不下一滴雨,有时一场雨就下了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雨量。例如,吐鲁番气象台年雨量是16.4毫米,可是,1958年8月14日一场雨却下了36.0毫米,相当于这里2年多的雨量,然而,以后整整半年多没有下雨。在60年代中,吐鲁番就曾有过299天连续无雨的记录。盆地西缘的托克逊更长达350天之久。 <br _extended="true">根据国外公布的亚洲最低雨量纪录,都比上述几个地点的雨量多。但是,世界上还有比我国雨量更少的地方。例如,非洲东北部努比亚沙、埃及苏丹边境地区和离著名的尼罗河第二瀑布不远的瓦第一哈尔法城,在1902-1940年的39年中,一共下了3-4毫米的雨。 <br _extended="true">撒哈拉大沙漠中部,几年不下一滴雨也是常有的事。例如,埃及南部的哈尔加绿洲上,9年中下了9场雨,可都是雨滴没有落下地,就被热的空气烘干了,所以每次都没有降水量记录,平均年雨量竟等于零!2023-07-16 04:41:201
哈里发和苏丹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应该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拓展资料《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既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明确的指定谁做继承人。因此,他去世后,接班人成了众穆斯林面临的首要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角逐。先知的追随者欧麦尔(即第二任哈里发),主动承认了阿布·伯克尔(又译:艾卜·伯克尔)的哈里发地位,至此结束了权利斗争,开始了四大哈里发时期。2023-07-16 04:41:287
爱情公寓中林宛瑜的金典台词
1.展博:先来五份“强暴鸡米花”!宛瑜(对服务员):那我们要五份“强暴鸡米花”2.把你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3.鄙视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4.狗饼干含有丰富的护发素和去屑配方,吃了以后头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5.宛瑜:你GRE过了没有?路人:我...没有阿姨宛瑜:那托福呢?路人:托谁的福?6.丑,但是丑的特别,就是特别的丑!7.宛瑜:小龙女被人强暴了关谷(抓狂):na ni(什么)?!怎么可能!宛瑜(微笑):没错,是尹志平干的关谷(继续抓狂):不要说了!不要再说了!!(突然平静)...难道尹志平才是杨过的姑父吗?他们问我有什么理想 我就说 我想拥有一幢小房子 可能是我的房子 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吧 我理想中的房子啊 屋顶是杏仁糖片 烟囱是烤猪肉卷 床是蜜糖红枣糕 枕头全都是水晶虾饺 下雨下的是葡萄干 下雪下的是棒棒糖 屋外随处可见小笼灌汤包 河里流的全是皮蛋瘦肉粥 河里游的天上飞的都是熟的 我哼一声 它们就自动排着队往我嘴里跳 天上的云是棉花糖 地上的石头是红烧肉 我们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老师就带我们去唐人街卖盗版盘 傻子偷乞丐的钱包,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通辑犯要拉他去公安局,麻子说,看我的面子算了。2023-07-16 04:41:565
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人们喝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饮料、果汁、茶饮、咖啡等等一系列饮品供人们选择。而咖啡几乎成了现代的人们每天必喝的,但是对于咖啡文化你又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咖啡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吗?以下是我跟大家介绍咖啡的起源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咖啡起源的传说各式各样,不过大多因为其荒诞离奇而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门在15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种子出口!这道障碍最终被荷兰人突破了,1616年,他们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 有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後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著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後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咖啡的起源 八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开始大量饮用咖啡,当时是将咖啡当做酒和药品使用。最初咖啡只是为了解除回教徒的困倦及医生用以帮助人们保护“胃、皮肤和各种器官”。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 但在西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仅在回教国家间流传;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回教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出现在民间做为日常饮品。因回教世界严禁饮酒,因此咖啡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 咖啡的发展史 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仕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当时的贵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以示尽情狂欢,或是给久未谋面的亲友,有财入袋、祝贺顺遂之意,同时也是身分地位象征。而“黑色金子”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咖啡的拉花过程 如今,咖啡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消费。从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第一次发现咖啡,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充满艰辛传奇和丰富多彩的1500多年。 ;2023-07-16 04:42:121
中世纪2全面战争骑士名称
中2的骑士太多了,我简单说下,既然你问我了。通用:很多派系都有的,比如链甲骑士,封建骑士,侠义骑士等。特色:(1)圣殿骑士、医院骑士、条顿骑士和圣地亚哥骑士。(2)拜占庭帝国:拜占庭枪骑兵,拉丁骑士,铁甲圣骑兵,瓦达瑞泰弓骑兵。(3)丹麦王国:领主卫队,战地教团。(4)埃及苏丹国:马穆卢克禁卫骑兵。(5)英格兰王国:英格兰骑士,英格兰准枪骑兵。(6)法兰西王国:法兰西弓骑兵,贵族骑士,宪兵骑士,法兰西枪骑兵。(7)神圣罗马帝国:帝国骑士,哥特骑士,火枪骑士。(8)匈牙利王国:东方侠义骑士,胡撒尔轻骑兵,匈牙利贵族骑兵。(9)米兰公国:残枪骑士,公爵卫队。(10)蒙古帝国:蒙古重装弓骑兵,可汗卫队,蒙古轻骑兵。(11)摩尔苏丹国:格兰纳达标枪骑兵,骆驼火枪骑兵,基督卫队。(12)教皇国:残枪骑士。(13)波兰王国:波兰贵族骑兵,波兰扈从骑兵,波兰骑士。(14)葡萄牙王国:葡萄牙骑士,征服者骑兵。(15)俄罗斯公国:青年贵族骑兵,贵族卫队,沙皇卫队,公国卫队。(16)苏格兰王国:无。(17)西西里王国:诺曼骑士。(18)西班牙王国:征服者骑兵。(19)帖木尔帝国:可汗卫队,炮象,火枪战象。(20)土耳其苏丹国:希帕希弓骑兵,希帕希枪骑兵,土耳其宫廷卫队。(21)威尼斯王国:巴尔干轻骑兵,武装重骑兵。(22)阿兹特克:无。2023-07-16 04:42:471
哈里发和苏丹有什么区别
哈里发是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中国的皇帝),苏丹是某国或者区域性的统治者(相当于中国的王)。2023-07-16 04:42:551
苏丹拥有大量石油,为何还那么贫穷?
所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说当拥有大量的石油,最主要的就是位于南苏丹,因为苏丹分为苏丹和南苏丹两个国家,而对于国家油田来说大部分是在南苏丹,只不过港口是在苏丹。所以在南苏丹这个地方可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对于石油资源可是相当丰富的。是我们知道尽管南苏丹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他们这个国家过得依旧还是比较贫穷的。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苏丹和南苏丹的分裂。苏丹在非洲是属于一个地域非常辽阔的国家,曾经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他就是接着二战的东风,才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对于一个刚刚独立的国家,经济实力当然是非常差的,在那个时候他们也完全没有大力发展国家的能力,西方的各个国家都是一些无利不起早的人,他们看到苏丹的这种情况,当然也就不值得帮助了。后来还是我们中国帮助这些人发展他们的国家,通过进口石油让他们获得了比较大的利润。后来通过石油发展起来的苏丹,也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想要抢夺的地方,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就谋划了分离苏丹的计划。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苏丹南北两个地方的人信仰宗教是不同的,但是当时的苏丹却大肆推行伊斯兰教,这样也就激化了矛盾,所以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之下,南苏丹也就彻底的脱离了苏丹的控制。苏丹独立之后就想靠着美国这棵大树发展一下,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独立之后国家内乱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即便是有很多的石油资源,但是没有时间开采,也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最关键的就是苏丹的北部完全的掌控了出海口,他们想要把石油出口给其他的国家也变得非常困难,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南苏丹越来越落后。2023-07-16 04:43:1510
*** ·阿里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王朝又是怎么崩解的?
*** ·阿里王朝( *** 语:u0623u0633u0631u0629 u0645u062du0645u062f u0639u0644u064a Usrat Muhammad "Aliu200e、英语:Muhammad Ali Dynasty)是公元1805年-1953年埃及和苏丹的统治王朝,以其创立者 *** ·阿里为名, *** ·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 *** ·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 背景 *** ·阿里王朝( *** 语:u0623u0633u0631u0629 u0645u062du0645u062f u0639u0644u064a Usrat Muhammad "Aliu200e、英语:Muhammad Ali Dynasty)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埃及和苏丹的统治王朝,以其创立者 *** ·阿里为名, *** ·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 *** ·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这与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并没有关系。大部分王朝的统治者都冠有赫迪夫名号,故被时人称为"赫迪夫王朝"。 *** ·阿里原本是奥斯曼帝国军里的一名阿尔巴尼亚裔军官,被派遣前往击退拿破仑在埃及的军队。在法军撤出后, *** ·阿里集权并迫使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 *** ·阿里使埃及成为一股地区势力,并企图以此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后继者,构建他理想的埃及: "我知道帝国正步向衰落……我将会在帝国的荒土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王国……远及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 在他的巅峰时期, *** ·阿里及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的确能威胁版图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并试图取缔奥斯曼王朝。 大国的介入却阻止了他进军君士坦丁堡,并使他的统治限制在非洲一隅。 *** ·阿里在前期征服了苏丹,他的继承者对埃及的统治作进一步巩固及扩展,当中较为显著的是易卜拉欣帕夏的儿子伊斯梅尔帕夏。 虽然 *** ·阿里及其后继者以赫迪夫的称号取代地位较低的瓦利,但一直不获奥斯曼帝国朴特承认。 直至1867年,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正式认可伊斯梅尔帕夏及其后继者使用赫迪夫这称号。与父亲对抗朴特的方针有所不同,伊斯梅尔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以巴结和贿赂的方法强化王朝在埃及和苏丹的地位,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埃及和苏丹的实际独立。 英占时期 1879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势力串谋罢免伊斯梅尔,扶植陶菲克帕夏。三年后,埃及和苏丹的独立地位仅是象征形式,英国入侵并占领了埃及,表面上支持陶菲克对抗艾哈迈德·阿拉比的民族主义运动。名义上,赫迪夫仍统治埃及和苏丹,权力却落在英国高级专员上。 为了抵御埃及人,英国宣布英埃共管苏丹,使地区变成由埃及和英国共同管治,破坏了埃及的完整。这受到埃及人的反对,包括埃及 *** 及公众,他们坚持于"尼罗河河谷一体"。这一直成为英国与埃及的争端及引起了敌视,直至1956年苏丹独立。 苏丹制及王国 1914年,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与奥斯曼帝国并肩作战,加入同盟国。阿拔斯二世遂遭到英国罢免,由叔叔侯赛因·卡米勒继任。奥斯曼帝国在名义上对埃及和苏丹的 *** 至此终止,侯赛因宣布成为埃及苏丹,埃及和苏丹成为英国保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英国于1922年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侯赛因的继承人福阿德一世开始使用国王的名号。虽然如此,英国依然占据并干预埃及和苏丹的事务。英国持续剥夺埃及对苏丹的控制权。国王及民族主义都无法忍受,埃及 *** 于是强调福阿德一世及其子法鲁克一世是"埃及和苏丹国王"。 王朝崩解 在法鲁克一世统治时期,民族主义分子对英国的侵占、皇室的腐败无能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日渐不满。这些因素导致了法鲁克一世地位不保及为1952年埃及革命埋下伏线。法鲁克一世被迫逊位,王位让予他的幼儿福阿德二世,国家政务由 *** ·纳吉布及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Free Officers Movement)主理。年幼的国王就位不足一年,于1953年6月18日被革命者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共和国,结束一个多世纪以来 *** ·阿里王朝的统治。2023-07-16 04:45:001
为什么马穆鲁克王朝又被称作奴隶王朝?
马穆鲁克本身的含义就是“奴隶”的意思,因此建立起来的马穆鲁克王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为奴隶王朝。 马穆鲁克王朝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外籍奴隶出身的军事将领,从1250年建立王朝到1517年这段时间,在埃及地区建立起来一种军事寡头形式的统治。最早马穆鲁克将领是来自于突厥以及蒙古血统,埃及的阿尤布王朝苏丹萨列哈招募了这些人充当自己的禁卫军,并且有伯海里系马穆鲁克,而在1250年到1383年间的埃及苏丹们,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这个派系的马穆鲁克。还有另外一个派系的马穆鲁克,是来自于高加索地区北部的赛加西亚人,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盖拉文时期招募到的禁卫军大多来自这个派系,而1382年之后的埃及苏丹基本上都出自这个派系。说到这里的话,也许就会觉得埃及这个时期的统治体系比较混乱,无论是哪个派系的马穆鲁克,好像都能有机会当上苏丹,操控朝政。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苏丹原本就是有总督的含义,曾经就是阿拉伯帝国派遣到地方行省的总督,到了后期阿拉伯帝国逐渐解体,中央集权衰落,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统治者的称谓。虽然是统治者,但是马穆鲁克王朝一直都缺乏十分明确的苏丹继承制度。所以这些禁卫军的将领不仅相互压轧,也有了把持朝政的资本,因此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地方割据。并且在这个时期,苏丹换的也是十分的勤。想要当苏丹,不是有个当苏丹的爹就可以,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获得大部分将领的支持。由此也可见这种军事寡头政治的特色。至于奴隶的含义,不过是从最早的出身以及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来讲。2023-07-16 04:45:071
如何鉴别咖啡是否过期?
咖啡的寿命其实很短的。咖啡好不好喝,健不健康,新鲜是最关键的。咖啡的保质期:1。生豆可以放一年,干燥存放。2。烘焙好的豆,密闭可放一年。开包装与空气接触后,放3天,最多。3。磨好的粉,24小时内过期。有些咖啡厅,咖啡豆放一个月了,还在那里现磨你说咖啡能好喝吗?对上奶,还是照样售。但无人知道。如果是自已喝,就喝这种咖啡,杯杯新鲜,方便:http://youa.baidu.com/item/96ea048c3c7d651e705f5c6d新鲜的就是健康的。有些东东,我们肉眼难以看出变质了。但是即然有标注保质期,表明,就是需要注意尽快用掉的。要不然,保质期可以标1辈子。(咖啡不是爱情,自已能说了算。爱情也要2个说了算,你只能保50%,哈哈)简单说“不要喝了,就算喝了,没事。什么都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到时候,量变就达到质变了。毒素在体内会累积的哟。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师在制作咖啡时会严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后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醇厚度或是干净度。“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而逐渐完善。2023-07-16 04:45:431
德意志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的和约内容是什么?
德意志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的和约内容是:从提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克拉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德意志国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于这段时间施行的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又称魏玛共和国。扩展资料: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土”和“国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相互互换。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理所当然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土和国家,“德国”也理所当然的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国土和国家,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一个长期处于民族融合过程和长期政治分裂过程的德意志人来说,“国土”和“国家”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离的。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同时代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说有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说法,“纯系一个神话”,“德意志”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2023-07-16 04:45:512
卢米亚共和国在哪
卢米亚共和国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邻。说真的,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2023-07-16 04:46:0415
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在打仗
目前主要的战争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是美国领导的联军和极端组织在战斗!阿富汗,政府在和塔利班在作战,另外巴基斯坦以在围剿其境内的塔利班!目前,缅甸在内战!非洲:索马里内战。刚果:政府军对东部图西族地方反政府武装武装。苏丹内战,交战双方:政府军对南方游击队。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边境冲突2023-07-16 04:46:285
埃及周边的国家
西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南面:乍得,苏丹,中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东面:沙特阿拉伯,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北边:土耳其,希腊,塞普路斯2023-07-16 04:46:456
英语在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这些北非国家的普及状况如何?他们大多都能讲英语吗?
普及状况一般,因为阿尔及利亚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在阿尔及利亚,法语应该更普及吧。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应该是西班牙语比较普及。其他国家英语应该是很普及的。2023-07-16 04:47:134
埃及和苏丹之间为什么有双重国界?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样人为划界的方法易于在地图上标出,但却毫不考虑居民原来的生产和生活区域,使得相同的种族和部族被活生生地拆散,分居在各个国家实体之间,人们不得不经受离散的痛苦。另外一些有矛盾的部族和种族被划分在同一实体内,为日后的种族、部族冲突埋下了隐患。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7:311
埃及和苏丹的领土争议的由来是什么?
英帝国在侵占埃及苏丹时按自己的意志划分的埃及苏丹边界。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7:402
埃及和苏丹的国界上,为什么出现了两条未定国界线?
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Triangle),面积20,58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1899年,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1902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管理边界",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1958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2000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7:461
为什么埃及和苏丹接近红海附近有两条不同的未定国界线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7:531
埃及的边界为什么那么整齐?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8:002
为什么埃及的疆域轮廓那么平?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 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 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8:081
埃及与叙利亚的边界线为什么那么直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 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 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2023-07-16 04:48:173
哈里发是啥?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应该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2023-07-16 04:48:254
古代欧洲的十字军是由什么人组成?
十字军 十字军远征 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散称“十字军”。 社会各阶级均参加十字军东征。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国家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破落的骑士阶层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为十字军的主要成员;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国家。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城市在筹划十字军东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从近东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贺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为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几次十字军东征。但是,从十二世纪后半期起当农民看清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拒绝参加十字军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军人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予以各种特权。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神庙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约翰骑土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巴巴罗萨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苏丹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2023-07-16 04:48:392
十字军到底是干吗的?现在还有吗?
臭名昭著的十字军看这里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61.htm2023-07-16 04:48:483
埃及的国土东南到底是谁的领土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2)主题:鲜为人知的埃及苏丹“哈拉伊卜”领土争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图时,不知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 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 1899 年, 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 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 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 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 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 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 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参考资料:http://club.news.sohu.com/read-guojigc-30672-0-0.html2023-07-16 04:49:072
求历史知识.像木乃伊那样让人感兴趣的
亚特兰蒂斯。玛雅。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中国五千年上下史2023-07-16 04:49:177
十字军真名叫什么
十字军(Crusade) 徵募十字军一事激起欧洲骑士的热烈回应,一方面是出于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国的回报。此外另一个重要的诱因,是有机会在海外攫取土地与财富,获利比起与家乡亲族或和邻近地区争夺要强上许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圣者和教派信徒的三万大军由君士坦丁堡横越到小亚细亚。尽管领袖之间一直争斗不休,而十字军与拜占庭支持者间的承诺也告破裂,这支东征的队伍依旧踉跄前进。在此过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乱。法兰克的重骑士和步兵并没有跟阿拉伯的轻骑兵和弓兵作战的经验,但骑士的耐力和体能让他们赢得一连串彻底胜利的战役。安提阿于1098年因内部变节被占领,耶路撒冷则在1099年因驻军虚弱不足以抵挡攻击而沦陷。基督教徒经常在胜利后不分年龄、信仰或性别对居民进行屠杀,名声因而大坏。虽然许多十字军在战后返回家园,但也有若干强悍的战团留下来建立与欧洲相仿的封建王国。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统治者,在人数上远远落后于他们试图要控制的穆斯林人口,因而采取兴建城堡与雇请佣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不过,法兰克的文化和宗教却博得了该地区居民的好感。十字军从他们安全的城堡基地出发,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击和拦截。百多年来敌我双方都是以典型的游击战作对抗。法兰克的骑士虽然强大但移动速度慢,而阿拉伯人尽管无法抵挡这些重骑兵的冲击,却能以轻骑加以包围,使其部队失去作战能力,好在沙漠里设伏来捕捉他们。虽然十字军建立的王国控制了沿岸地区,在补给和增援上不虞匮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满情绪,皆表明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失败。 由具备作战能力的基督教僧侣所组成的战斗团旨在为圣地而战。圣殿骑士团和救伤团的骑士成员主要是法兰克人,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是日耳曼人。虽然这些十字军凶猛而果决,但人数上却永远不足以维持地区的安稳。部份的十字军王国曾经存在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学会谈判、妥协,并且挑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残杀。然而一个伟大的阿拉伯领袖的出现,统一了各个伊斯兰教的族群,这位领袖就是在1174年成为埃及和叙利亚苏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败十字军并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在另一个世纪里,由于仅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暂成功,欧洲人数度矢言重新控制圣地和耶路撒冷。多达八次以上的十字军东征,在遭到反击败阵之前,大多仅能取得沿岸地区以及内陆上的些许进展。第四次的十字军东征甚至没能抵达巴勒斯坦,反而在维尼斯总督的领导下洗掠君士坦丁堡,为拜占庭带来一次难以复元的无情打击。最恶劣的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发动于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几千名欧洲儿童远渡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却在那里被出卖作奴役。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绵)、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1]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 十字军东征地图 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 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东征,但遭失败。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东征,但遭失败。 历程 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蒙城召开宗教会议。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发出号召:“任何人专为虔诚而不为虚荣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忏悔。”确定了参加东征者完全免罪。进而拉开了为期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社会各阶级均参加十字军东征。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上层僧侣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国家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破落的骑士阶层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为十字军的主要成员;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国家。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城市在筹划十字军东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从近东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贺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为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几次十字军东征。但是,从十二世纪后半期起当农民看清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拒绝参加十字军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军人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予以各种特权。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十字军东征参战者社会成份十分复杂,因而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极不统一。甲胄骑土装备有长剑和用 中古骑士铠甲 于刺杀的重矛(不用于投掷)。某些乘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圆锤或战斧。农民和市民多数使用刀、斧和长矛。 十字军采用骑士军战术。通常采用一线队形作战,较少采用“楔形”纵深战斗队形。骑士配置在前,骑士侍从兵和步兵在后。战斗由骑土骑兵接战开始。战斗一开始,即分为小群和单兵进行决斗。骑士骑兵和步兵之间很少协同作战,对步兵的作用重视不够。战斗时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十字军通常不远离兵营追击敌军。他们装备有攻城器材,使用攻城槌和装有轮子的活动攻城碉楼击破要塞城墙和城堡围墙。十字军在实施陆海联合远征或海上远征时,利用大型货船输送军队和武器。在陆海联合远征中,他们曾试图组织陆海军的协同作战,规定了远征的起点和时间及陆海军在敌国领土上会合的地点和时间。但十字军所有东征都缺乏充分准备。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他们装备有弓弩、马刀。其战斗素质和机动能力都优于笨重的骑士骑兵。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先用弓箭杀伤十字军,尔后将其包围,猛打猛冲,割裂敌军,加以歼灭,恩格斯写道:“……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5页)。自然条件也有助于土耳其和阿拉伯军队,身披铁甲的骑兵人马经受不住灼日暴晒,往往中暑倒毙。 十字军东征促使西欧军队重装骑兵作用的下降和轻骑兵、步兵的复兴,使西方对东方民族的军事学术发生了兴趣,其结果是学会了制造燃烧剂(希腊纵火剂),后来又发明了火药与火器。同时,他们还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从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条件。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桡桨战船队开始被帆船队所代替,这标志海军战略战术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十字军东征持续了将近二百年。东方击退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势,继而转入对封建欧洲的进攻。土军占领巴尔干半岛,并开始向欧洲腹地推进。同时,十字军东征结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为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垄断,从而加速了意大利各北方许多城市的发展。总的来说,十字军东征使东方和西欧各国千百万人丧生,并造成巨大物质损失,大大破坏了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十字军东征给东方和西欧各国生灵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它们对欧洲文明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欧洲基督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老兵们看到了他们的乡村里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带回来的故事点燃了欧洲创造的火花。 从12世纪开始,即大约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回忆录和歌曲形式的文学诗歌兴盛起来。在中世纪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后,十字军史诗的发展和扩散被一些学者称为“12世纪的复兴”。 很多人干脆就没有回欧洲,尤其是那些在欧洲没有继承土地机会的不是长子的人。留下来的人在圣地建立了军事、文化和商业前哨。他们在第一次东征后建立起来的要塞,常常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阿拉伯世界众多图书馆的接触为欧洲封闭的学者们开辟了全新的世界,他们逐渐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语保存了若干个世纪的丰厚的古希腊典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伴随着暴力的互动。从某种方面来说,十字军东征在传播知识层面的积极作用超过了它的负面影响。 十字军东征还将欧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个发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来。对中东奢侈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意味着欧洲必须拿出自己的物品来交换,由此促进了欧洲羊毛和纺织业的发展。十字军东征和中东拉丁王国的结束意味着获得亚洲贸易品的难度增加,但需求却并未因此而减少。一些历史学家推测,15世纪中东对欧洲商人的关闭加快了航海探险的步伐,并最终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华盛顿美国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迈德说:“十字军东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至今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一个欧洲长期进攻的记忆。”它的影响深刻:对当时可能是全球最强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来说,东征及其造成的破坏打击了伊斯兰世界,动摇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对欧洲来说,十字军东征则是一个起点,它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棉)、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骑士团是在十字军出现以后,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军事化的修道院组织,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圣殿与朝圣者、并攻击穆斯林。 历史上共有3个骑士团: 圣玛利亚医院骑士团(即条顿骑士团) 1090年驻耶路撒冷的日耳曼族条顿人所设立的“圣玛利亚医院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Hospital of St. Mary of the Teutons in Jerusalem) 简称条顿骑士团 (Teutonic Knights)。所穿服饰与纹章是白袍与黑色十字。此后1095年,当时的教皇乌班二世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誓要为重夺耶路撒冷圣墓堂而战,十字军于1099年凯旋。 耶路撒冷骑士团(即医院骑士团) 1113年成立的圣约翰骑士团(Knights of St. John),是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属下的一支军事修道院组织,因此它又称为“耶路撒冷骑士团”(Knights of Jerusalem)或“医院骑士团” (Knights Hospitalers),是十字军为保护有病患的朝圣者而设。所穿服饰与纹章是黑袍+白色十字,所以又叫“白十字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White Cross)。 所罗门贫苦圣殿骑士团(即圣殿骑士团) 1118年成立的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又称为“所罗门贫苦圣殿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成员须一生恪守“贞洁、贫穷、顺服”,所以又称为“基督的贫苦骑士团”(Poor Knights of Christ),所穿服饰与纹章是白袍+红色十字。红色十字乃代表殉道,所以又叫“红十字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Red Cross)。《达芬奇密码》书中所指的就是这个组织。它是三大骑士团中最有名的一个。 12世纪开始,宗教观光业是当时耶路撒冷最大的税收来源。1118年,300名朝圣者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遭穆斯林杀害。之后一位来自法国香槟区的骑士,巴勇(Hugh de Payens)请求当时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成立宗教教团,保护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国王允准他的要求,巴勇联同约30名骑士组成了第一批的“基督的贫苦骑士团”团员,身份皆为武僧,主要职务乃维持朝圣道路安全。鲍德温二世把他们安置在王宫的侧厅,即圣殿区以前清真寺所在之处,所以骑士团又被称为“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骑士团”。 终结 初期的骑士都是真正的武士,恪守一生为上帝效力、对基督“贞洁、贫穷、顺服”的誓言,大家对在圣殿骑士战场上的英勇赞美有加,欧洲各地纷纷捐献,支持圣殿骑士团在各地区组织分会。之后骑士团因富有而变质,他们拥有庞大地产,是法国及英国贵族的银行家,他们变得骄横贪婪,也不再照顾朝圣道路安全。 1306年,法皇菲力四世国库空虚,垂涎圣殿骑士团的丰厚资产。1307年10月13日,菲力四世下令逮捕全法国境内的圣殿骑士团成员,包括圣殿骑士团首领杰克·莫莱 (Jacques de Molay)。1310年5月12日,54名圣殿骑士团成员被菲力四世判处火刑。1314年3月18日,杰克·莫莱在巴黎遭处火刑。随着他的死,圣殿骑士团也宣告结束。 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13张)医院骑士团全称是“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又被称为圣约翰骑士团或善堂骑士团,是最为古老的军事修会,代表罗马教廷。医院修会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就成立了。约1070年,一些阿马尔菲商人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附近,建造了两座修道院和一个招待所,让朝圣者居住。招待所就是医院的前身。1099年,法国贵族Gerard和几名同伴占据了教堂附近的医院,用来照料伤患和朝圣者。1113年,教廷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修会,并赐予他们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特权,如无需缴纳什一税,无需接受任何政权的领导,只受教皇节制。医院骑士团的会规以圣奥古斯丁修会的会规为基础制定。骑士团的成员分为教士、骑士和士官,以及会友。骑士团由一位大团长(Grand Master)统治,并有教士会议和八位法官协助。其组织和圣殿骑士团十分相似。 马耳他骑士团 马耳他骑士团或马耳他主权军事教团的全名为耶路撒冷、罗德岛及马耳他圣若望独立军事医院骑士团 (拉丁语: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该组织初于1080年在耶路撒冷成立阿马尔菲医院,其目的是帮助及提供前往圣地朝圣的穷人与病人。在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占领耶路撒冷后便成为一天主教军事修士会。在之后陆续丧失天主教圣地的情形下移至罗得岛,但还是保持其主权独立地位,之后再迁往马耳他,该地当时是西班牙驻西西里岛总督的行政中心。纵使最后骑士团遭拿破仑逐出马耳他岛,但存活下来的团员依旧继续活动。在当时骑士团的女爵只是骑士的辅佐而已,而马耳他骑士团是整个圣传的承接者。 儿童十字军 1212年,教皇和封建主宣传“无罪”儿童更能得到上帝保佑,儿童十字军可以创造奇迹。致使3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大多数是农民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在法国南部马塞集合以后,他们就挤在木船上渡海东征。一部分船遇到风暴沉没,一部分船到达埃及后,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2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由于粮食匮乏饿死了一大半。剩下的几千人到达意大利后又被拐卖。“儿童十字军”使欧洲丧失了五六万天真无辜的孩子。 蒙古十字军 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宪宗)的命令,旭烈兀亲王率领总计十五万大军,从中国出发,对波斯和阿拉伯发起西争。这次战争不同于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战,而是以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并“归还给基督徒”为战争理由。因而被称为“蒙古十字军” “蒙古十字军”军中除了来自中国的基督徒之外,来自基督教附属国的部队也有数万人,海屯亲率两万亚美尼亚铁甲骑兵打头阵。蒙古军中显要的基督徒还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将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虽然信奉萨满教,他的王妃脱古思可敦却是景教徒。脱古思可敦精明干练,蒙哥汗对她非常赏识,多次嘱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脱古思可敦对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每每旭烈兀大军宿营的时候,军中的基督教士们就支起帐篷教堂,摇响木铃,召唤教徒们前来祈祷。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义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国,获得了来自东正教国家的大力支持,而西方教派的罗马教庭却反映冷淡。原因是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东西分野,罗马天主教和拜占庭东正教水火不容,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由于“蒙古十字军”中绝大多数战争都属于东方基督教派别,在罗马教庭眼中跟异教徒没有两样。罗马天主教拘泥于门户之见,终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旭烈兀西征收复巴勒斯坦的失地。 如果仅仅是保持中立也罢,偏偏在是在旭烈兀主力班师回国(原因是蒙哥大汗在重庆钩鱼城意外战死,旭烈兀要回国参加可汗大选。仅留下了不到两万留守部队)时,罗马的十字军竟然偷袭“蒙古十字军”,从引发了东西十字军之间的内讧(在穆斯林看来,这完全是内讧)而导致了蒙古十字军的失败。 蒙古十字军留守主将怯的不花在力战之后,拒绝按蒙古人的传统“打不过就跑”,而是坚持战斗到最后,原因是他希望“殉道”。在战败被俘之后,怯的不花平静的对他的对手说:“你们以为是你们要了我的命,但在我看来,是上帝要了我的命。我虽然死去,仍不失为君主的忠臣,而你们马木路克,必不断的出到叛臣,取代自己的君主。” 被怯的不花说中,不到一年,马木路克的君主就被自己的大将杀掉了。 【复制的,】2023-07-16 04:49:312
老师叫我们查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化为什么消失,你们有谁知道吗?
埃及一词系由古希腊语Aigyptos演变而来,起源于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语名Hikuptah(意为普塔神灵之宫)。埃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以179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为界,大体可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两大阶段。古代中世纪阶段 远古时代 大约在一、二万年前,由于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北非大部分地区变成不毛之地,人们逐渐聚集到尼罗河流域,依靠河水泛滥的平原和沼泽地,过着渔猎采集生活。约公元前18000年,由于弓箭的使用,埃及进入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以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是拜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阿姆拉文化)和涅伽达文化Ⅱ(格尔塞文化)。涅伽达文化Ⅱ(约前3500~前3100)通常被看成是史前文化或前王朝文化的最后阶段,但实际上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已形成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希拉孔波利斯等地已发展成为具有城市公社性质的小邦,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又译为州。地图:古代埃及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 古埃及编年史家曼内托(前3世纪),把埃及古代史分为31个王朝。第1、2王朝习惯上被称为早王朝时代(约前3100~前2686)。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成为第1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第3~6王朝,约前2686~前2181)。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随着各州的被兼并,形成了统一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加强,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奴隶主专制君主被称为神之子或神的化身,不仅在今世,而且在来世也要维持其统治地位,因此他们生前就为自己建造地下世界的“永恒之宫”——金字塔。除专制君主外,奴隶主阶级还包括贵族官吏、神庙僧侣等。他们不仅占有奴隶,而且依靠国家政权压榨剥削农民、手工业者等自由民阶层,致使某些自由民变成国王、贵族和神庙的依附者。从第5王朝起,地方贵族和僧侣集团的势力逐渐加强。王室成员垄断国家要职(宰相)的特权已被日益发展起来的地方权贵所打破。中央与地方势力、专制政权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导致古王国的崩溃。收获季节的收税官(壁画)第一中间期与中王国时代 第一中间期包括第7~10王朝(约前2181~前2040)。从第6王朝末的珀辟王死后至第9王朝末,在不超过60年(约前2190~前2130)的时间里,至少历31王,可能多达40王。这个时期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已经瓦解,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彼此敌对的地方王国——州。有的地方贵族常常采用类似专制国王的头衔,甚至掌握军队。在第一中间期的开始,曾发生连续几十年的大饥馑,但国家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因而导致埃及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大起义。在底比斯兴起的第11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历史进入中王国时代(约前2040/前2133~前1786)。第12王朝时,由于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在法雍绿洲进行了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垦出大片土地,兴建了新的城市。奴隶制逐步发展,除战俘外,有些自由民也变成奴隶,而且他们的奴隶身分被其子孙所继承。对外关系十分活跃,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中王国国王对外远征,向叙利亚和努比亚扩张,且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的努比亚境内建立了堡垒和商业据点。第二中间期与新王国时代 从第13王朝开始,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前1567)。第二中间期由于以宰相(维西尔)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发展,王权有所削弱。第13王朝的宰相安库能够左右王权,甚至比国王还重要。由于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第13王朝末再次爆发人民起义。与此同时或稍后,三角洲西部出现以克索伊斯为中心的独立势力,称为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东北部,喜克索人以阿发里斯为中心建立第15、16王朝。在底比斯,继第13王朝之后兴起第17王朝。第17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约前1570~前1546在位)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18王朝。第18~20王朝是新王国时代,又称新帝国时代(约前1567~前1085)。这一时代的埃及国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埃及版图,北至叙利亚的卡赫美什,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形成强大的军事霸国。在频繁的对外远征过程中,埃及王公贵族大肆劫掠财富、牲畜、奴隶等战利品。在军事远征的基础上,新王国时期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一般的自由民、甚至牧人也占有奴隶,而且出现了租赁奴隶。此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法老已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宰相一职由两人分担,协助法老分管上、下埃及。但是,地方贵族特别是以阿蒙神庙为代表的僧侣集团的发展威胁到法老的专制统治,从而导致埃赫那吞改革。第18王朝的末代法老荷伦希布死后,拉美西斯一世继位,开始了第19王朝。第19王朝的法老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为维护埃及在亚洲的霸权,与赫梯帝国发生冲突,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第19王朝末至第20王朝,埃及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罢工冲击了帝国的统治;日益强大的僧侣集团篡夺了部分王权,从而导致了新王国的崩溃。后王朝时代 第21~31王朝为后王朝时代(前1085~前332)。第21王朝时,埃及分裂为两部分,法老统治北部,僧侣王统治南部。第21王朝被利比亚人雇佣兵推翻后,又相继建立了第22、23王朝。第24王朝是三角洲舍易斯地方统治者的政权。努比亚人乘埃及衰落之机入侵,建立了第25王朝(见库施王国)。第21~24王朝是埃及国家分裂、权力分散的衰落时期,又被称为第三中间期。第21~22王朝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和高利贷业开始发展起来,债务奴隶制流行。第24王朝法老博科里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废除债务奴隶制,但并没有真正实行。第25王朝的神牛石碑舍易斯地方统治者萨姆提克一世重新统一埃及,建立第26王朝。这个王朝通常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铁器、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商业和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尼科二世法老统治时期,开凿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并派遣腓尼基水手开辟航道,绕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继承者为争夺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霸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进行战争。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 332 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进入希腊化时代(前332~前30),以亚历山大城为首都。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在公元前305年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创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和波斯帝国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垄断一切主要经济部门,规定粮油盐等产品的专卖权,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埃及农民、士兵、奴隶等不堪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奴役,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前1世纪,屡次发动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溃。罗马征服埃及后,罗马皇帝G.屋大维把埃及划为自己的私产,派遣行政长官代行统治。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强烈反抗。由农民、牧民和奴隶参加的“布科里人”在三角洲沼泽地的起义,从公元2世纪末起延续了3个世纪之久。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公元前3、4世纪以后,埃及的奴隶制开始衰落,与私有领地扩张的同时,隶农制也随之发展起来,从而为向封建制过渡准备了条件。阿拉伯的统治与诸王朝的继起 640年,阿拉伯将领阿穆尔·伊本·阿斯领兵入据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哈里发统治下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最初聚居在富斯塔特,对科普特人较为宽容。7世纪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由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增加人丁的税额,规定政府公文一律用阿拉伯文书写,大小官吏由穆斯林担任,因而科普特人在725~832年间多次起义,反对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则先后起用波斯人和突厥人,使阿拉伯人地位下降,散居农村,从而加速了阿拉伯人与科普特人的融合。阿拉伯人直接统治埃及约两个半世纪。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纪中叶迄16世纪初的600余年间,在埃及先后出现5个王朝:土伦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马木留克王朝(1250 ~1517)。前两个王朝的创始者是突厥人,版图包括叙利亚等地。法蒂玛王朝崛起于突尼斯,969年征服埃及后于972年迁都开罗,以埃及为统治中心,其国势强盛,疆域东起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也门,西至马格里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即在此时建成。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以抗击十字军著称。王朝创始人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攻打耶路撒冷王国,收复耶路撒冷,挫败英、德、法三国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成为阿拉伯人爱戴的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实行军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分给贵族和将领,作为他们平时任职、战时服役的报酬。王朝后期的苏丹从中亚等地购买大批马木留克(意为被占有的人)充当卫队,致使马木留克势力增大,并最后夺取政权。马木留克王朝初期的苏丹以制止蒙古人西侵和消灭十字军残余势力而闻名。他们战胜伊儿汗王朝旭烈兀的军队,拔除了地中海东岸的最后几个十字军据点。该王朝进一步实行军事分封制,并逐步确立了封地的继承权。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埃及经济一度高涨,经由埃及的东、西方贸易十分活跃。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苏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留克。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留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留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苏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埃及成为土耳其人的税收来源和对外扩张的基地。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留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留克包税人占有。手工业凋敝,受中世纪行会束缚的手工作坊占统治地位。近现代阶段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与埃及人民反殖斗争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一世)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被迫撤离。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 执政,1807年击退英军入侵。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灭马木留克势力,统一全国;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军队;培养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措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但1840年英国等列强胁迫阿里接受伦敦条约,改革失败,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在阿里王朝(1805~1952)的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849~1854),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1851年英国获得了修建亚历山大里亚至苏伊士的铁路线的特权。1854年,法国获得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埃及首次举借外债。伊斯梅尔帕夏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部分摆脱了伦敦条约的束缚,收回一些主权,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西方资本却大规模渗入埃及。伊斯梅尔被迫出卖埃及主权:1875年以低于400万镑的价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股票,并成立混合法庭;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欧洲内阁”。穆罕默德·陶菲克继位后推行卖国政策,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879年,奥拉比创立祖国党,强调“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9月他发起兵谏,要求实施宪政。1882年7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阿赫迈德·奥拉比帕夏率领人民英勇抵抗,成为抗英斗争的民族领袖。第11王朝雕塑《捕鱼》埃及人民在亚历山大港抗击英国侵略军1882年9月,英军占领埃及。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外国投资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国人占有。埃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政治家和政论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里德在号召埃及人民反对英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07年,卡米勒创立民族党,要求英军撤出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12月18日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废黜阿巴斯二世(1892~1914在位),立侯赛因·卡米勒为埃及苏丹。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埃及人民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918年3月8日,英国统治当局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开罗和全国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和游行示威,一些地方的群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甚至建立了政权机构。英国统治当局不得不释放扎格卢勒等人。但1921年底,英国统治当局再次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埃及又一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四项特权: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区;保留防卫埃及国防和交通线的权利;保护在埃及境内的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对苏丹的最高统治权。1923年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规定埃及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拥立前苏丹福阿德一世为国王。1936年8月,英国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危及埃及安全为借口,同执政的华夫脱党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将英国1922年提出的四项特权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苏伊士运河中的船只(绘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1946年2月,埃及工人学生联合会成立。在该组织号召下,2月21日和3月4日,埃及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终止英埃同盟条约、英军撤出埃及、改变现行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同年10月,在人民强烈反对下,埃英签订的英军继续留驻埃及的秘密协定被迫废止。1947年,埃及群众性反英斗争继续高涨,迫使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军。1948年5月,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第一次战争(见中东战争),战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恶化,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以纳赛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军官组织逐渐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51年10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并拒绝加中东司令部。 1952年7月23日 ,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71 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2023-07-16 04:49:391
历史书上为什么不写呢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Crusade,1096年 - 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於天主教的圣地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背景 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尔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埃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 - 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 - 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 - 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拉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 - 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克(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影响 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西欧各国人民也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同时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023-07-16 04:49:5715
十字军的组成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2023-07-16 04:50:191
瓶装雀巢咖啡长白毛
因为保存不当受潮了。咖啡(coffee),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师在制作咖啡时会严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后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香醇度或是干净度。咖啡”一词源自阿拉伯语“u0642u0647u0648u0629”,意思是“植物饮料”。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工作和休闲娱乐联系在一起。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u0642u0647u0648u0629(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而逐渐完善。2023-07-16 04: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