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必然要与别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么,有那些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呢? 我认为,就心理呈面讲,主要有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三、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认知、情感、动机同时在其中起作用 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在交往中,态度给交往一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态度总是指向并倾注于某个对象,具有压迫性。如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亲而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缺乏诚意,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而远之。有的人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对别人轻蔑相向,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人则缺乏诚意。如评价别人一味吹棒、奉承,极尽吹拍之能事,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人产生虚伪之感;有的人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听,甚至不满。如此交往态度。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你接近 四、语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最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由于语音的差异或语义歧义或语言结构不当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对交际也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或者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还有的人说话好用反诘语言等等。这样说话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口角甚至不良后果。即使你再是怎样的"豆腐心肠",一张"刀子嘴"也难以使你与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中又称之为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际交往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 交往中,一个人热情、诚实。高尚、正直、友好。讨人喜欢,人们易于接受他而与之交往;相反,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奸诈、卑劣的人就会令人生厌,于是人们回避他,疏远他。对于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无中生有、嫉妒诽谤、搬弄是非的人和一个诚实正派、心诚意善的人,显然人们倾向后者,更愿意与之结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影响正常交往。但人们在性情、志趣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两个人,性格特点相左,但交往中如果以共同的文学爱好为基点,彼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把彼此相左的性格特点放到交际的次要位置,求同存异,那么交往双方也会感到其乐融融,甚至会随着彼此的相融而成为知己。如果双方丢弃彼此的共同点在个性品质上去相互指责或计较,这不仅使交往双方关系僵化,甚至会反目成仇。你看不惯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别人也看不惯你,对你不感兴趣。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说:导致双方情感疏远,情感疏远就易产生隔阂。有了隔阂自然格格不入,于是你会愈感孤立,当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关系与帮助,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孤家寡人了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深刻影响。为了更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我们有必要也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在交际活动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意味着对别人的理解,"理解能博万人心",有了理解,就有了交往的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缺乏相互的尊重就谈不上理解,甚至会产生曲解,这显然不利于交往
- 莫妮卡住了
-
社会知觉产生的偏差分别给教育带来启示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必然要与别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么,有那些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呢? 我认为,就心理呈面讲,主要有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三、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认知、情感、动机同时在其中起作用 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在交往中,态度给交往一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态度总是指向并倾注于某个对象,具有压迫性。如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亲而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缺乏诚意,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而远之。有的人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对别人轻蔑相向,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人则缺乏诚意。如评价别人一味吹棒、奉承,极尽吹拍之能事,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人产生虚伪之感;有的人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听,甚至不满。如此交往态度。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你接近 四、语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最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由于语音的差异或语义歧义或语言结构不当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对交际也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或者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还有的人说话好用反诘语言等等。这样说话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口角甚至不良后果。即使你再是怎样的"豆腐心肠",一张"刀子嘴"也难以使你与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中又称之为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际交往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 交往中,一个人热情、诚实。高尚、正直、友好。讨人喜欢,人们易于接受他而与之交往;相反,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奸诈、卑劣的人就会令人生厌,于是人们回避他,疏远他。对于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无中生有、嫉妒诽谤、搬弄是非的人和一个诚实正派、心诚意善的人,显然人们倾向后者,更愿意与之结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影响正常交往。但人们在性情、志趣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两个人,性格特点相左,但交往中如果以共同的文学爱好为基点,彼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把彼此相左的性格特点放到交际的次要位置,求同存异,那么交往双方也会感到其乐融融,甚至会随着彼此的相融而成为知己。如果双方丢弃彼此的共同点在个性品质上去相互指责或计较,这不仅使交往双方关系僵化,甚至会反目成仇。你看不惯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别人也看不惯你,对你不感兴趣。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说:导致双方情感疏远,情感疏远就易产生隔阂。有了隔阂自然格格不入,于是你会愈感孤立,当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关系与帮助,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孤家寡人了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深刻影响。为了更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我们有必要也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在交际活动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意味着对别人的理解,"理解能博万人心",有了理解,就有了交往的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缺乏相互的尊重就谈不上理解,甚至会产生曲解,这显然不利于交往
欢迎采纳,谢谢。
O(∩_∩)O~社会知觉产生的偏差分别给教育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