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共经历34位君主。
1、秦非子(前900年—前858年):名非子,号秦嬴,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因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
2、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
4、秦仲(前845年—前822):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
5、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赵氏,名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
6、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设史官以纪事;收编周朝遗民;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
8、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公元前704年,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
9、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0、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在位2年。
11、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
12、秦成公(?―前660年):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在位三年而卒。
13、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14、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时期秦国君主。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15、秦共公(?—前605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
16、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汉族,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大胜。
17、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
19、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继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这个时期,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
20、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在位15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
22、秦厉共公(?—前443年),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22、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次年,躁公卒。
23、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
25、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
26、秦简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
27、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战国初期秦国君主。在位2年。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28、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28、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在位24年,谥号为孝。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9、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30、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31、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32、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33、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34、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扩展资料: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秦穆公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使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于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国君主
- volcanoVol
-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第十八子,扶苏之弟,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自幼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逼死扶苏,继而又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从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末王嬴子婴,即秦三世(?―前206年),嬴姓,名子婴,或单名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日。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扩展资料:
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参考资料:秦朝-百度百科
- Mugen-Hive
-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秦始皇在诸多的帝王当中算是最让人敬佩的一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当中去。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虽然只活了不到五十岁,却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即便是后来的刘邦跟项羽等人也无法跟他相比。他13岁继承王位,21岁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朝廷大权。在后来的短短九年时间里,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顺利完成天下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堪称第一伟人。
除了完成全国大一统之外,秦始皇还开创皇帝制度。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远远大于过去的三皇五帝,所以采用三皇中的“皇”和五帝中的“帝”组建了皇帝这个称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国君,用始皇帝自称。
当上始皇帝的嬴政实行三公九卿制,还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单单是这些事情,历史上就会留下很多关于他的事迹,更不用说他当时为了抗击匈奴所做的努力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曾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前往北方抗击匈奴。蒙恬一路打下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收复河南地 、榆中至阴山一带,共设立三十四县,迁徙人民充实边县。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南进,修建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对于秦始皇来说,修建万里长征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外界环境需求,即便是没来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深远影响也注定会让他流芳百世。
- 北有云溪
-
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未详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详。
8、秦静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宪公(秦宁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1、秦武公, 嬴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4、秦成公,嬴载,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5、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8、秦桓公,嬴荣,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
20、秦哀公(秦毕公/秦u3eeb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1、秦夷公,未即位。
22、秦惠公,嬴宁,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3、秦悼公,嬴盘,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4、秦厉共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6、秦怀公, 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7、秦灵公(秦肃灵公),嬴肃,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8、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献公(秦元献公/秦元王),嬴师隰/嬴连,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
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赵柱,公元前250年。
37、秦庄襄王(秦庄王),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赵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39、秦二世,胡亥,公元 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 bikbok
- 阿里阿涅德
-
是的,因为战国七雄的国家情况非常混乱,而秦始皇是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人,功不可没。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我个人觉得秦始皇可以堪称第一伟人,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建立了秦朝,扩大疆域,为后面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的制度也为后代所沿用。
- 苏州马小云
-
我觉得称不上。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帝王很多,秦始皇是其中一个,但不是第一伟人。
- 西柚不是西游
-
秦国历代国君,从秦非子建秦国到秦始皇称帝,泰国列代国君共有38位。秦国在列代国君的共同努力下,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了大秦帝国。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国如何消灭六国。
秦国历代国君 秦朝皇帝列表: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
秦末王(前207年)
秦灭六国年表: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 安徽路人假
-
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2年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相关推荐
中车府令相当于什么官位
中车府令相当于现在总理的私人秘书兼司机。中车府令是古代执掌乘舆之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而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 《汉书·百官公卿表》:“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思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2023-07-16 13:55:391
中车府令是什么官
中车府令是古代执掌乘舆之官。中车府令,是中车府官属的统领,帝国车御精华的顶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娴熟于弓剑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王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帝国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相当于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中车府令,同各类车府令一样,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车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属吏员约有数十人之多。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2023-07-16 13:55:482
中车府令在秦朝时什么官职?赵高为何会有权力私自扣留皇帝诏书?
秦朝作为中国首个大一统的王朝,其设置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如三公九卿,再如中车府令,三公世人都熟知,那中车府令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简单来说中车府令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属于他的贴身内侍。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有管理皇帝玉玺和车舆的职责,从掌管玉玺方面来看,始皇帝死后玉玺在赵高手中,颁布诏令的权力也在他手中,他自然有权力扣留皇帝诏书。皇帝的”机要秘书、皇家车队队长“—中车府令中车府令,在秦朝时候叫车府令,是秦汉皆设置有的官职,秦朝的赵高担任的就是这个官职,他既是是秦始皇身边的贴身宦官,又属于阉人身份,故而在车府令前面加一个中字,故名中车府令,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皇帝的玉玺和皇帝出游安排车队的队长,简单说来,它类似于我们现代公司领导的私人秘书兼司机。赵高有管理玉玺之责,也有扣留皇帝诏书之胆照前面来说中车府令倒是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其实不然,在秦朝,中车府令虽然不怎么入流,但权力可是不小,姑且不说其它的,光是它负责管理皇帝手中玉玺这件事就足以招来许多人巴结。因为一般来说,皇帝发布诏书和命令之类的文书想要生效就必须得有玉玺印,作为掌管玉玺的官,又是皇帝的身边人,了解皇帝一言一行,掌握皇帝所有的喜怒哀乐及一切决策,赵高自然是风光无限,就连秦朝当时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都要极力巴结他,这些都客观上养肥了赵高的胆子,让他为了保住自己权势,在始皇帝驾崩之时敢扣留皇帝诏书,秘不发丧。中车府令,自有扣留皇帝诏书之权前面说过,赵高担任的中车府令一职,还有一个权力,那就是负责组织皇家车队。公元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五次巡游,赵高自然也在其中,所谓世事无常,在巡游车车队走到河北沙丘平台时候,秦始皇突然驾崩,丞相李斯为了稳住帝国统治,防止帝国动荡,没有对外宣布始皇帝驾崩消息,但是这个瞒得住别人,却瞒不住作为皇帝内侍和车队队长的赵高,始皇帝在时赵高只是皇帝玉玺的保管者,但始皇帝死后那性质可就变了,玉玺在他手中,自然由他说了算。于是在政治野心的驱使下,他联合李斯一起让巡游继续,依旧按照往日惯例向始皇帝的马车送餐,营造出一副与往日并没有任何差别的气氛,途中他还扣留和篡改皇帝诏书立胡亥为太子,逼迫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而后又将与扶苏走得较近,掌握秦朝兵权的蒙恬冤杀,至此,作为中车府令的赵高开始了他只手遮天的一生。总之,皇帝作为封建时代的九五至尊,有掌握世间万物一切生杀的权力,所以只要是他身边的亲信,无论官职大小,权力都不容小觑,但是这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2023-07-16 13:55:554
秦朝中车府令具体是个什么官?
中车府令 [编辑本段]简介 词语名称:中车府令 拼音:zhōng chē fǔ lìng 词语解释:古代执掌乘舆之官 [编辑本段]典故来源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宦官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阉人宦官的身分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 赵高 赵高进入宫廷时, 大概在二十三岁左右,时间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这一年,秦王赢政二十四岁,亲政后第五年,开始在政治上施展鸿图。秦国的官僚制度严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迁多由例行考核,积年累进。赵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宫的宦任中得到秦王赢政的直接赏识,从少府属下的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车府令。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帝国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相当于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中车府令,同各类车府令一样,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车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属吏员约有数十人之多。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中车府令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 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是秦王赢政亲自作出的选拔任命。赵高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除了其考选成绩特出而外,他进入秦宫后所展现的个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赵高的书法,堪称第一流,尔后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赵高在文字小学方面的造诣,也极为高深,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他著有《爰历篇》六章,是秦帝国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学著作。秦帝国是实用主义的法治国家,书法识字,是用来修习行政文书和刑律狱法的工具,赵高文字书法的精美,不过是他修习刑律狱法的准备和结果。在复杂而严格的秦帝国法制体系中,赵高堪称精通法律的专才,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晚年的秦始皇将少子胡亥的教育委托于他,正是看中他文字、书法和法学造诣的精湛。 史书上说赵高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是对他出众的行政能力的概述,当然也是他受始皇帝赏识的要素之一。不过,赵高之所以能够被秦王赢政提拔为中车府令,还有赵高适合于担当该任的实在的理由。中车府令是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对于车马的驾驭管理,保卫皇帝安全的能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一般的车马驾御,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不能良好地驾驭车马,教官受惩处罚款,本人偿服四年劳役。合格的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身强力壮,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努,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中车府,聚集的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远在一般的车御车士之上,用现代的话来说,人人是车马高手,个个是大内武士。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分之一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车驾写实铸造,其车御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沈稳,正是中车府官属的形象。中车府令,是中车府官属的统领,帝国车御精华的顶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 娴熟于弓剑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王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升任中车府令,对于赵高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其意义不仅在于职务地位的升迁,更主要在于由此涉足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和中枢,触摸到举足轻重之机要,如果机会适宜,可以直接影响天下政局。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时,大概在40前后,正当年华,前程锦绣灿烂。 不过,专制体制下的仕途,等级制度中的官场,君主之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法律,有大罪入狱,秦始皇命令大臣蒙毅审理。审理的结果,赵高被定为死罪,解除官职,剥夺出入宫中禁内的宦籍,听候行刑。由于涉及皇帝侧近,事关重大,蒙毅不敢有所掩饰,将案情及其审理结果直接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念及赵高在身边多年,行事敏捷勤奋,才能特出难得,下令赦免赵高,恢复其中车府令的官职。这件事的详细情况,来龙去脉,史书没有记载。然而,由以后的历史看来,这件事对于赵高的一生,对于沙丘之谋,对于蒙氏家族的命运,甚至对于秦帝国的毁灭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023-07-16 13:56:551
秦朝时期的中车府令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
中车府令是管理皇帝车舆和玺印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或总理私人秘书兼司机2023-07-16 13:57:042
中车府令和丞相哪个大
当然是丞相的地位高,古代人将出将入相看作是人生巅峰,例如丞相曹操、诸葛亮,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而中车府令是管理皇帝车舆和玺印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或总理私人秘书兼司机,根本没法比2023-07-16 13:57:144
在秦朝是上卿大还是中车府令大
中车府令大,上卿算是一个爵位,爵位是找不到职务的,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车府令执掌乘舆车辆的管理驾驭,而太仆属九卿之一,所以中车府令大。作为始皇帝身边的太监,秦朝时期,是叫“车府令”。只不过独独只有赵高担任,才称“中车府令”。意为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阉人宦官的身份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中车府令的职责就是管理皇帝车舆和玺印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或总理私人秘书兼司机。虽说不怎么入流,但是权力挺大。可以说,这个职位就是宫中的“丞相”。单是管理皇帝的玉玺,就不用说了。一般皇帝要发布什么诏书,玉玺是必需的,而赵高就是掌管玉玺的官儿,后来在始皇帝驾崩后,赵高能够毫无顾忌地篡改始皇遗诏,传诏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就是因为他有玉玺在手。扩展资料:典故来源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2023-07-16 13:57:524
历史上赵高真的是中车府令?一开车的司机这么牛?原谅我只看过秦时明月 反正历史上他肯定不是啥阴阳家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首先他不是司机,中车府令是掌管皇上车马舆驾,也就是负责皇帝出行的官员,重点在于兼行符玺令事,就是相当于明代二十四监最大宦官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从史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为了皇帝重视自己,自学成为法律事务专家2023-07-16 13:58:103
中车府令必须是太监吗
是。根据查询《史记·蒙恬列传》,中车府令是古代执掌乘舆之官,是宦官,也就是所谓的太监。2023-07-16 13:58:171
赵高为什么被秦王提拔为中车府令?
(?~前207)秦朝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他私事公子胡亥,教以法律。后因犯罪,秦王命蒙毅审理,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并恢复原来官爵。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2023-07-16 13:58:241
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
《蒙恬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作品原文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鬬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蒙恬列传》作品译文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蒙恬出身,家庭背景)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下来就被阉割而成为宦者的,他的母亲也以犯法而被处以刑罚,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贱。秦王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赵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导胡亥决断讼案。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官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始皇打算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就派蒙恬为他开路,从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然而,这条通道没能完成。(蒙毅与赵高结仇)(“隐宫”应为“隐官”一词之误。《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赵高的身份仕途,主要受“其母为刑戮”的影响。)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转回祷告山川神灵。没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怨恨他们。(始皇扶苏公子之死)蒙毅祈祷山川神灵后返回来,赵高趁机表示替胡亥尽忠献策,想要铲除蒙氏兄弟,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选贤用能,册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劝阻说:‘不可以。"如果他知道您贤明有才能而长久拖延不让册立,那么,就是既不忠实而又蛊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杀死他。”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来。在此以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言规劝说:“我听说过去赵王迁杀死他的贤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颜聚,燕王喜暗地里采用荆轲的计谋而背弃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这三位国君,都是各自因为改变旧规丧失了他们的国家而大祸殃及他们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子就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我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可以用来保全国君。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那是对内使大臣们不能相互信任而对外使战士们涣散斗志啊,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赵高除去蒙氏兄弟)胡亥听不进子婴的规劝。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你反复地考虑吧!”蒙毅回答说:“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崇尚的;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给予评定为‘缪"的称号。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对他们的非议,认为他们的国君不贤明。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认真地考虑!”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听不进蒙毅的申诉,就把他杀了。(蒙毅之死)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襁褓,周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周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蒙恬之死)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2023-07-16 13:58:454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文言文阅读翻译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为秦国效力,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位高权重。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不致力于政治清明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依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也是下下策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冤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2023-07-16 13:58:551
作为丞相的李斯,为什么没有斗得过中车府令赵高?
李斯是有才华的兵法家,面对阴险狡诈的赵高,面对朝堂斗争,确实是会斗不过。中车府令赵高虽然说是宦官,但其实其谋略智商也是超级高的,不然也不会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尤其是在秦始皇晚期,赵高得到重用,赵高从秦王嬴政就位以后,一直跟随其身边是其一身较为信任的人之一。终日陪伴于秦王嬴政身边,耳闻目染,自然会学得一些权臣谋略,而且赵高此人,属于奸诈小人之辈。而在秦始皇嬴政去世以后,秦二世在位期间,赵高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上升,有一个历史典故指鹿为马,就可以看得出当时赵高,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师承荀子,虽然说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也不由得受到孔子的儒道礼法学说的影响,李斯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受到了重用,为高权重在秦国,任丞相一职。无论是秦国自身的发展,还是在统一六国期间,李斯的谋略权术,得到了嬴政的重用。但其在嬴政眼中也只是一个有学问和见识的臣子,李斯自身来说也是有君臣礼节的固守,所以他虽得重用,但并不为嬴政所信任。李斯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才华是不容我们所质疑的,但在秦二世登基以后,李斯的地位就一直下降,而他所在的位置正好是阻挡了赵高的路,面对较高阴险狡诈之辈,而且当时赵高,深受秦二世的重用,权力相当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是完全属于被动状态,自然是斗不过赵高的。2023-07-16 13:59:0311
赵高做官之初曾犯下重罪,他是如何脱罪并官复原职的?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是秦朝在强盛之后迅速没落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赵高当上中车府令不久便犯下重罪,便被当时的蒙家军的大将军蒙恬抓住把柄,蒙恬是准备按照大秦律法,诛杀赵高的,可是赵高却通过朝中重臣的帮助下说动了秦始皇,让秦始皇下旨免除赵高的死罪,官复原职。一、朝中的人脉赵高能当时中车府令这个职责,朝中的人脉的非常广的。赵高与当时的秦二世胡亥交往非常密集,是扶持胡亥一档的,而且与当朝丞相李斯狼狈为奸,联合在一起,合理对抗蒙恬和公子扶苏。在面对蒙恬准备的铁证如山面前,赵高本来是必死无疑的,而朝中的人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秦二世胡亥和丞相李斯的安排之下,竟然让秦始皇接见了赵高,赵高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秦始皇,死命为自己开脱,再加上李斯在旁边的煽风点火,秦始皇就受到蛊惑,最终,赦免了赵高是死罪,并让他官复原职。二、抓住秦始皇的人性赵高能当时中车府令这个职位,这个离帝王最近的太监的职位,本身就对秦始皇的人性非常了解,当然也了解秦始皇人性的弱点。蒙恬当时手握兵权,虽然秦始皇没有怀疑蒙恬的忠心,但在赵高的说动下,秦始皇依旧怀疑了蒙恬。赵高就是利用了蒙恬功劳高,兵权足的特点,说服秦始皇,让铁证如山变成了一种陷害,最终得到了赦免。人无完人,秦始皇在后期,在赵高和李斯的带动之下,逐渐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判断忠臣和奸臣的能力,被赵高利用,最后让奸臣脱罪,而且还让他官复原职。赵高之所以能够在铁证面前脱罪,主要靠的还是朝廷当中的人脉,朝中最高权力的丞相李斯都被他利用的情况下,皇家的公子胡亥的帮助,再加上赵高本身对秦始皇人性的了解和把握,最终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脱罪,而且还官复原职。2023-07-16 13:59:564
沙丘政变仅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参与,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
“沙丘政变”确实当时只有三个人知道,但是司马迁通过后来的结果以及各种史料的分析以及合理的想象,再塑了这个历史场景2023-07-16 14:00:34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1)统一文字。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楷书在唐代步入盛世;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4)政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文化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引擎。2023-07-16 14:01:4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
(1)统一文字。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2023-07-16 14:01:471
秦朝官职表从小到大排列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扩展资料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2023-07-16 14:01:579
一已之力灭亡一个朝代!宦官赵高究竟都做了什么?
一个朝代的盛衰兴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任何强大的王朝总是免不了灭亡,哪怕是强如“奋六世之余烈、归天下于一统”的秦始皇所建立的强大秦朝,也不过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而已。秦朝灭亡的客观原因很多,有秦法严苛,有劳民伤财,有对外用兵,但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却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还是个宦官,他的名字叫赵高。一、赵高其人赵高,嬴姓,赵氏,先秦时期的人总是称“氏”而不称“姓”,所以赵高被称为赵高而不是嬴高,关于赵高的来历,有的说他是赵国宗室,有的说他是秦国宗室,因为战国时期赵国先祖其实和秦国先祖是一家人,都是嬴姓赵氏,秦始皇也被人为称为“赵政”。从秦始皇对赵高的重用来看,赵高是秦国宗室的可能性较大,毕竟重用敌国宗室,放在皇帝身边管理重要且核心的工作还是不太合适,任何朝代的皇帝重用臣民,都要讲一个政治正确和绝对忠心,没有这两点要求,再有才能的人也不会重用。赵高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看,赵高的母亲因为触犯了法律而受到秦法的处罚,受了肉刑,身体的某个部位变得残缺,之后又被送进秦朝专门用来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手工业作坊,在这里赵高兄弟才出生,赵高的父亲是一名官吏,没有记载姓名,母亲的名字也不知道。虽然是秦国宗室,但由于赵高的母亲受了肉刑,地位是相当低下,在当时的叫法是隐官,地位介于奴隶和普通平民之间,差不多就是半个奴隶了,而且赵高的母亲也不愿意见人,只能终身待在作坊中,就是这样一种出身,造就了赵高的童年和一生的性格。地位低下,激励着赵高刻苦学习以出人头地;被人看不起,激励着赵高有着无限向上发展的动力。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终身要背负母亲是隐官的身份,也造就了赵高左右逢源、察言观色的性格特点,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恐怕是赵高一生写照。二、赵高的才能赵高的才能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秦始皇1、赵高书法一流。都知道秦国丞相李斯的书法一流,秦国统一天下文字用的就是经李斯等人改进整理的小篆,李斯成为秦朝的书法第一人,李斯所做的《仓颉篇》成为秦国官方版本的识字教材,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赵高的书法其实不亚于李斯。赵高所做的《爰历篇》也同样成为秦国官方版本的识字教材,与当时的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及李斯的《仓颉篇》一起成为秦国官方教材,可见赵高的书法功底在秦国是与李斯齐名的一流水平。2、赵高精通法律。秦国是以法家治国,法律人才一直都能在秦国得到重用,比如丞相李斯,就是标准的法家人才,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被封为左丞相,同样的道理,秦始皇也因为赵高精通法律,不仅将赵高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中车府令,还让赵高教育自己的儿子胡亥。丞相李斯3、赵高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善于左右逢源。赵高能在秦始皇身边服侍多年,又担任皇子胡亥的老师,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本身就说明了赵高有着强大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就连赵高犯了法,秦始皇都不惜以皇帝权威赦免赵高干涉法律,可见秦始皇对赵高是相当重视的,反过来又说明了赵高对秦始皇服侍得称心如意,秦始皇甚至都离不开赵高了,否则也不会干涉司法赦免赵高。4、赵高是心理专家,能准确地分析出居于何种地位的人心理活动和利益诉求。沙丘之变时,赵高敏锐地抓住机会,先是用利益和地位说服皇子胡亥这个他曾经的学生,皇子的地位是尴尬的,赵高以皇子和皇帝的区别说服胡亥挺而走险,几乎没有费多少精力就说服了胡亥,说明赵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胡亥的切身地位利益。同样的道理,赵高说服了丞相李斯,同样是抓住了李斯急于保住地位和利益的心理,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在利益和诱惑下,李斯不得不臣服于赵高,抛弃原则与赵高、胡亥合谋撰改秦始皇的诏书,这都说明了赵高是心理专家,善于分析对手心理活动和利益诉求。5、赵高善于车马。赵高被秦始皇任命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这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交通部长兼贴身保镖长,如果不是特别被信任以用熟悉车马,秦始皇也不用赵高担任这个官职,并且还是破格提拔,赵高之前的官职并不清楚,一下子提包中车府令绝对是皇帝的破格提拔,其提拔的原因自然就是赵高别具一格的能力,其中就是善于车马的能力,另外还有办事勤劳、才能出众的能力。扶苏与胡亥6、赵高性格极其隐忍,城府极深,不轻易透露个人情绪。以秦始皇这样的用人识人大师都没有识破赵高这样的包藏祸心的小人,说明赵高的城府之深,已经无人能识破,赵高在秦始皇身边至少工作了20多年,秦始皇都无法识破赵高,更不用说别人,千万不要怀疑秦始皇的识人能力,如果一个城府高深的人始终隐藏自己,就算是再好的伯乐,恐怕也无法看破一个人的内心吧,何况是秦始皇这样身居高位、雄才大略的一国之君呢?三、赵高祸害秦朝的原因、手段和目的从赵高的一生来看,他之所以不断地祸害秦朝,根本原因是赵高不断上升的权力欲望,而不是什么报仇心切,赵高没那个觉悟,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自己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接近权力到操纵权力,最后到自己想成为这个朝代权力最高的皇帝,赵高可谓什么都敢想,什么事都敢做,什么人都敢杀。沙丘之变无疑是赵高权力欲望上的第一步,赵高作为掌管秦始皇贴身事物的宦官,掌握着秦始皇所有的诏书、印章、玉玺,凭借赵高的才能,他发现了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规定法定的继承人是谁,即使是秦始皇一生最后下的诏书,也只是“与丧会咸阳而葬”,这更像是交待后事,而不是选定继承人。赵高发现了这个漏洞,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起了异心,与胡亥、李斯合谋沙丘政变,隐瞒皇帝死讯,同时下诏书逼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同时逼死的还有镇守北疆的将军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沙丘政变赵高谋权的手段其实很简单,就是扶持皇帝上位、控制皇帝屠杀异己、弑杀皇帝三步曲。首先赵高利用沙丘政变将胡亥扶上皇帝宝座,成为秦二世的胡亥自然对赵高这个他曾经的老师,和现在的功臣极大感激,再加上赵高非常清楚了解胡亥的为人,软弱、平庸、享乐,因此赵高的话胡亥基本上是听了,赵高利用胡亥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一个铲除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赵高首先对胡亥的兄弟姐妹动手,以皇帝之命,秦始皇其他的儿子女儿们都成为赵高谋权路上的牺牲品,不仅仅是长子扶苏,按理说胡亥即位之后,其他的兄弟根本没有能力与胡亥争夺,尤其是胡亥的姐妹,有什么威胁呢?恐怕这些事都是赵高的主意,与其说是胡亥为了消除威胁,倒不如说是赵高为了自己能登上皇位,屠杀秦始皇的所有直系后代。屠尽了皇室,接着到了权臣,蒙恬和蒙毅兄弟自然不必说,是重点防范对象,很快就被赵高利用皇帝逼着自杀,接着是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被逼自杀,最后是左丞相李斯,这个曾经的同谋,也被赵高当成了谋权路上最大的障碍,权臣的权力再大,也比不上皇帝的权力,赵高稳稳地控制了皇帝,假借皇帝之手,自然也能除去丞相李斯了。秦二世逼死所有兄弟姐妹等赵高利用皇帝把所有的权臣去除干净了,那天下的权力自然就只有赵高一个人独享了,所以就有了指鹿为马,那不过是一个打击异己的小把戏而已,赵高利用自己是皇帝胡亥与外界唯一的信息传递窗口控制了整个朝廷,等到时机差不多的时候,赵高居然作出了杀害皇帝胡亥的事情来。弑君这种自古以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赵高居然毫不理会,逼着自己的女婿杀害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秦二世胡亥,自以为篡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赵高,也忽视了权力是永远收不来民心的道理,虽然赵高权倾天下,但是民心仍然没有归队赵高,赵高最终想当上皇帝的目的,也因为舆论的激愤而作罢,于是就是了秦王子婴的上位,最终子婴依靠计谋杀了赵高,为国除害。可到了这个时候,秦朝的灭亡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希望,经过六七代人,花费数百年时间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在赵高的祸害下,仅仅2年时间,就处于灭亡的前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可惜和无奈。胡亥被赵高逼杀赵高祸害秦国的目的就是谋权,最高目的是想做皇帝,他的本意其实不是祸害秦朝,而是谋权,因为秦朝是赵高的权力来源,却因为赵高自己的谋权,一手葬送了自己权力的来源,究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赵高童年的经历和性格,你无法想像一个身处社会低层、受人歧视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后代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对人格的深刻扭曲,对道德的变态认知,对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这就是赵高谋权的原因。就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书法最好的宦官赵高,害死皇储扶苏,逼死名相李斯,弑杀秦二世胡亥,灭亡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强大的朝代秦朝,这便是有才无德的最大危害。2023-07-16 14:03:311
秦始皇嬴政统治时期的暴政有哪些?
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尤其是在建立中央集权后的十一年中,其施政特点是“急政”和残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机构和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了北伐匈奴和南平百越的大规模战争,并大兴土木,大搞迷信活动,重赋敛,严刑罚,穷奢极欲,把人民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一、大兴土木,耗费民财民力(1)兴修楼台殿阁。秦始皇兼并六国之际,每破一诸侯国,就绘制其宫殿图形,然后在咸阳北部的山麓中进行仿建。其区域北至甘泉,南至渭水,东临黄河,西到汧水,东西八百里。其中所建的离宫别馆、楼台殿阁,数不胜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又载:“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而且“殿屋复道(连通殿阁的天桥),周阁相属”,并把原六国宫中的美女万余人以及钟鼓乐器玩好充实其中,用来满足秦始皇的淫逸腐化的生活。统一后的第二年,即秦王二十七年(前220年),兴建“信宫渭南”,在渭水南所建的“信宫”又称咸阳宫,因位置居中,按天文星宿的中宫曰“天极”,因此又改称为“极庙”,通骊山,又建甘泉前殿,“筑甬道”(路两侧树高墙)至咸阳。(2)兴修阿房宫。秦王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认为先王所留下的宫殿太小,同统一后的大帝国相比很不相称,因此决定在渭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由于规模宏大,需要分期修建,首先建筑前殿,即阿房宫。其规模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容万人,殿前广阔,排列十二铜人,并可树五丈之旗。周围设阁道,由殿前可直达南山(终南山),山上建有宫阙;殿后有复道过渭水到咸阳宫。之所以如此设计,是用以象征“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即秦始皇由咸阳宫过渭水达阿房,如同天帝由所居之“天极”(北极星座)过汉(银河),到达“营室”(星座名)一样。秦始皇以此把自己比作人间的天帝。如此奢侈靡费的豪华,反映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3)修筑骊山墓。自秦始皇亲政,就开始为自己修建死后用以享受的宫殿骊山墓,一直到秦二世时才完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征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骊山”,使用了大量的劳动力。骊山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长。掘地穿三泉,然后灌入铜汁加固。墓中建有宫殿,设有百官席位,并藏有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墓室内还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机械使它流动;上具天文星宿。用人鱼膏作为墓室长久照明之用。为了防止盗墓,墓室内设有机关,自动射杀武器弩矢等。后来,当秦始皇沙丘之死运回咸阳下葬时,秦二世更为残暴地把后宫没有生育的宫女全部作为陪葬,为防止工匠泄露墓中机关,他们均被关入墓内。这一惨绝人寰的决定,虽然是二世所为,但也是秦始皇生前的打算。这两项工程用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北方的石料,南方的木材几乎被用尽,所以后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二、寻神仙,求长生之药统一后的秦始皇,由于大权在握,企图享尽人间的欢乐,因此怕死而求长生。一反过去的英明而变为昏庸,大搞迷信活动。由于秦始皇怕死,而那些以鼓吹懂星占、通鬼神、能求仙药的方士则投其所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到达齐故地东海之滨,齐人徐市(又名徐福)上书说:“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上住仙人。”秦始皇听后,拿出巨万钱,派出数千童男童女随同入海求仙。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到碣石,又让方士燕人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二仙人;又派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去寻神仙,求长生不老药。方士自知无从得仙药,因此卢生等又骗秦始皇以“微行”,然后可得仙药,演出了一场场自欺欺人的闹剧,耗费大量财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三、修驰道,控制全国秦统一全国,领土扩大,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以及供秦始皇巡行全国各地,在数年之中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统一后的第二年,即秦王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河北、北京一带)、齐(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南至吴、楚(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路面宽五十步,顺路每三丈远植松树一棵。又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蒙恬北伐匈奴后,修筑了自咸阳往北,经上郡到九原的“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此外,对西南地区,在四川还修筑了五尺宽的“五尺道”和为了穿越岭南而开的“新道”。驰道的修筑,在政治、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是在连年不断调动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年中急速完成的。四、重赋役,严刑罚战国时期至统一后的秦国,人口约为两千万。而秦始皇所征的徭役,按修阿房宫、骊山墓为七十万人,北筑长城五十万人,南戍五岭五十万人,再加上修驰道也不下几十万人,总数可估算为二百万人;在兵役方面,蒙恬所率大军三十万,尉屠睢所率大军五十万,再加上各郡的与戍边的军队也不会少于一百万。综合徭役和兵役的人数多至三百余万,这个数字占当时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十,而且都是丁壮劳动力。因此虽然经济政策是“上农”,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却因繁重的徭役、兵役而遭到破坏。在“力役三十倍于古”的情况下,生产上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因此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甚至“男子披甲,丁女转输”。更为严重的是戍边者十之五六不能生还,服徭役的人多数或死于途中或死于工程之中,造成了白骨累累的惨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秦始皇为维持他的庞大官僚机构和军队以及满足他的奢望,要“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进行横征暴敛。当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被剥夺,以供其急政之需,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在暴政统治下的人民,此起彼伏地进行着各种反抗。因此出现了在秦王三十六年,当一颗陨石落到东郡时,有人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事件。秦始皇知道后,由于抓不到作案者而把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杀光。为了反对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人民则“贺死而吊生”以示反抗,并流传民谣,说“渭水不清口赋起”,讽刺其横征暴敛;人民还控诉了修长城所带来的灾难,流传着“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的歌谣。人民在承担不了繁重徭役的情况下,还直接咒骂秦始皇:“阿房阿房,亡始皇。”甚至有人于公元前211年在华阴的平舒道拦截皇帝使者说:“今年祖龙(指秦始皇)死。”阶级矛盾在逐渐激化。秦始皇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独任狱吏”“轻罪重判”造成“赭衣(犯人穿的红褐色罪衣)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局面,把国家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五、秦始皇五次巡行和沙丘之亡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一年中,对全国进行了五次巡行,“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以此宣赫皇帝的威严和功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1)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即统一后的第二年,开始了第一次巡行。由咸阳向西,经陇西地区到鸡头山(甘肃平凉西),然后返回咸阳。这次西巡,因为秦起家于西方,穆公时霸西戎,孝公时又曾移风易俗。如今天下一统,秦始皇要把“皇威”通过巡行而影响到西部地区,尤其使西部地区居住的各少数民族能安于臣服,以此来安定秦的后院。(2)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进行第二次出巡,向东和东南巡行。这些地区是原六国的地域。东行郡县一直到达齐地邹峰山(山东邹城南),登泰山举行“封禅”,并刻石碑,颂扬秦统一天下的功德。之后,从琅琊南行到彭城,听说象征权力的周鼎沉没于泗水之中,始皇斋戒祷祠,令一千人下水寻周鼎,结果一无所获。又南下渡淮水到达衡山、南郡。又浮江南行,至湘山祠,遇风浪不能渡江,以为是湘君神所阻,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演出了一场人神大战的闹剧,以显示他可以与神搏斗,用以神化自己的皇权。然后由南郡经武关回到咸阳。(3)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进行第三次巡行,仍然向东。这说明东部地区在统一后并不稳固。当巡行到阳武博浪沙时,遭到了原韩国公子张良和力士的狙击,以铁椎误中其副车,狙击未遂而逃走。秦始皇为此下令天下大搜查十天。又继续东行,然后转向西北,经赵的故地,沿漳水,过上党郡回到咸阳。(4)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进行第四次巡行。路经原韩、赵、魏、齐、燕等故地,东达碣石。一路看到各地仍保留着割据时期的城防和“以邻为壑”的堤防,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在巡行中下令拆除。到碣石后,在刻石中特著其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太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返回时,由碣石西向,经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至上郡,一路考察了北方与匈奴接壤的边境,为北伐匈奴做了准备,然后回到咸阳,随即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5)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进行第五次巡行,也是最后一次巡行。秦始皇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其少子胡亥随同巡行,方向是向东南地区。由咸阳出武关至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经丹阳到钱塘,在浙江改由狭中(浙江杭州富阳区)渡水登会稽山,祭祀大禹并刻石。又从会稽北上,由江乘(江苏镇江北)渡江,经海路北上到琅琊,取道临淄西归。行至平原津(山东平原县南)得了重病,因秦始皇怕死,更忌讳说死字,因此群臣“莫敢言死事”。秦始皇病情日益加重,最后只好安排后事,令中车府令赵高给在蒙恬军中的公子扶苏写信,叫他赶回咸阳参加葬礼。信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于七月丙寅日死于沙丘平台(河北巨鹿东南),终年五十岁。赵高、李斯和胡亥趁秦始皇死于外地之机,篡改了秦始皇给公子扶苏的书信,发动了沙丘政变,扶持胡亥即位为“二世”。2023-07-16 14:05:431
始皇假死:我篡夺皇位
《始皇假死:我篡夺皇位》。小说简介秦进穿越到秦朝直接变成了秦始皇的儿子,并且还顺利继承了皇位,看来他的这一场穿越之旅非常幸运。就在秦进努力发挥自己的技能时,没想到一个消息传来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原来秦始皇姜然还活着!既然如此秦进倒是不介意同这位千古一帝好好会一会,看看谁更厉害些。小说试读:秦朝,咸阳城。“公子,宫内传来消息!”一道悦耳的声音响起,秦进从床榻上慵懒的睁开双眼。“什么消息?”“始皇驾崩!”秦进慵懒的眼神顿时消散无踪,端坐起身子,道,“如今局面如何?”他来到这个世界后,被秦始皇立为大秦第十二公子,获得系统签到足有二十一年,早已无敌于天下。面前半跪身子的绝美倩影身着干练的蓝袍,名为春。如她这般存在还有三个,以春夏秋冬命名,乃是系统奖励。“中车府令赵高与左丞相李斯已掌控整个祖龙殿,咸阳城内所有大臣皆在祖龙殿外静候遗诏!”秦进摇头一笑,接下来不外乎赵高与李斯篡改遗诏,废扶苏立胡亥,将大秦拖入深渊。“公子,我们不做点什么吗?”春期待的问道。秦进正欲开口,脑海里传来系统的提示声。2023-07-16 14:05:501
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李斯对秦朝有大功,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等,都是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才得以实施的。这样一位大功臣,为什么会落得腰斩的下场,并且无人求情呢?这就得从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变”说起了。赵高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控制局势,硬拉李斯入伙。但这并不代表赵高有多欣赏李斯,他只是想在朝中找个同盟。事成之后,赵高和李斯都想瓜分胜利的果实,其实就是争夺对胡亥的控制权。赵高是太监,有着天然的身份缺陷,李斯却是百官之首的丞相,按常理推之,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应该是李斯。但赵高的工作地点在内廷,和胡亥接触很多,对他的性格比较了解,投其所好,逐渐站了上风,李斯却在赵高的误导下一再触怒胡亥。后来李斯知道上了当,一边为自己分辩,一边提醒胡亥防备赵高,说他有狼子野心。可胡亥小时候就认识赵高了,和他非常亲近,因而把李斯的话告诉他了,让他小心李斯。赵高大恨,当即就诬赖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有谋反之心,还说他们忌惮的只有自己,一旦自己被害死了,李斯父子立刻就要谋反。胡亥半信半疑,但因为没有证据,并没动李斯,只是对他更差了。明眼人都知道,李斯即将失宠,他不愿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努力做实事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胡亥又不是什么明君,李斯做得越多,他越觉得神烦,终于有一天彻底爆发了。电视剧里的李斯那天李斯带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去劝谏胡亥停止修建阿房宫,并劝他减轻徭役,与民休养。胡亥大怒,认为他们蔑视自己,全部下了大狱,并派赵高审理案件,务必要弄清楚李斯到底有没有谋反。冯去疾和冯劫无罪却遭此横祸,不堪受辱,自杀了。李斯不甘心,在狱中不断上书为自己辩解,但他的申诉书全被赵高拦截了,胡亥根本看不到。当然了,就算看到,大概也没什么用。赵高为了逼迫李斯认罪,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李斯实在受不了,招了假供,承认谋反。他是这么想的,自己为秦朝立下大功,乃是开国元老,胡亥不可能听凭赵高一面之词就给他定罪,总要派使者来核实之后才会做决定。那时他的机会就来了,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使者让他面君,他相信只要见到胡亥就能洗清冤屈。电视剧里的赵高可他万万没想到,赵高比他更狡诈,派自己的亲信扮成胡亥的使者来见李斯,他要是敢说实情,就会招来一顿毒打,只有承认自己谋反,才被暂时放过。李斯也清楚这些都是赵高派来的,为了少受点罪,次次都招了谋反的假供。某次真的使者来了,但李斯不知道,依然承认自己谋反,这个罪就被钉死了。胡亥大怒,李斯被腰斩,夷三族。满朝文武大臣无人为他求情,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慑于赵高和胡亥的淫威,大家不敢;二是因为李斯为人处事很有问题,大家不愿。赵高那是什么人?是太监中的狠角色,胆大包天、心狠手辣。秦始皇对他不薄,赏识他的才能,将他从普通的小太监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后来还让他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多事项。一个太监能拥有的权力,秦始皇都给他了。但他是怎么回报秦始皇的呢?明知秦始皇属意长子扶苏继皇帝位,他却因为私怨及自己的权力欲,硬是压下秦始皇让扶苏回京办丧事的诏书,秦始皇死后他秘而不宣,伪造遗诏逼死扶苏和蒙家兄弟,扶持才能平庸的胡亥上位。2023-07-16 14:06:065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指鹿为马成语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1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2 秦皇扫六合,始建阿房宫,次修始皇陵。彼间,始皇虽深信长生之术,但疑虑在心未减分毫。故在人间,为久长治世而兴土木大建宫殿,又因不知结果而筑地下寝陵,以备不测。比及此二手准备就绪,始皇以为天下久固可也,遂神疲意倦,悻悻然不知其何许人也。于是,开会群臣,共商南游大计。然对外曰:望风江南,以慰生灵;对内言辞不一而曰:久闻江南河山胜美,目今天下太平,寡人欲观吾河山处处风采,故欲召尔等来议此等事项之前后部署,有见解者可教授群臣及寡人,以解此间朝内困却之事,又可防塞北胡虏扰困之虑。那日,始皇帝余音尚存咸阳殿,有一相李斯进谏曰:吾朝始建未长,然当朝余威以至四海,乃至天下问吾皇鼎鼎之名无不声颤胆裂,未敢有轻动者,却不料北方胡族久困饿疾久矣,全不顾天朝龙威,而常常派小卒游范我国边界,以始彼间百姓生活不安,性命时有不全,近闻公子扶苏,贤能而有韬略,勇猛却知春秋孝礼,因此以臣李斯之见,诚不若使大公子前往边塞以御胡虏,一者可稳边疆不受外族滋扰,二者可助蒙大将军修筑长城,以故我大秦长存永久。此刻,始皇帝正欲兴玉口而奖掖丞相李斯之安国定邦辅弼秦盛之策,不料一壁厢有是男是女之声乍出:有丞相佳策献上,吾皇万岁矣,大秦永世矣,万民福祉矣。话音一处,李斯窃观此人,乃阴人赵高是也。虽然,此雷霆之语使陛下之臣惊吓一番,然秦皇远宦官之心已大灭不如前,又因此言顺耳未有悖逆之心,就好言抚退赵高曰:尔等之心吾以尽知,退去便罢。但出游一事还烦丞相全权统领负责。 众人知晓李斯虽建功颇丰,然私心颇重。心虽知赵高乃小人无才无德之辈,然问及其逢迎之词,便忘记先前之忌讳,而重用赵高之谋。 那日后,扶苏日夜兼程前往北塞,而始皇帝也在千里官军及拥士簇拥之下,纛旗映天蔽日而款款向前而行。途中,赵高屡得李斯推荐而得一同奉行之良机。而胡亥也因之得以一同前往观赏游玩。 话说始皇帝虽千古一贵,然民间礼仪尙知一二,而父子之情又难以因贵而免。于是,胡亥年幼可与始皇帝同乘而出。因高欲服侍小公子,因此又可得以常见始皇之面。于是曰,吾皇之德可比周之文武二王,功可越五帝。如今长驱直入江南,不免有树大招风之危,由是吾窃以为吾皇为游览安全故,可暗使便衣护卫遍布所驶之地,以防不测。始皇帝听言如此,慌忙之中召见李斯,以奖进贤之功,再表赵高衷心之德。如此,斯高二人从此沆瀣一气,以为尊位可保,佳绩永存。 于是,自安保行使以来,又过数月。始皇车队姗姗而至苏北沛县以东。那时,始皇帝正在驿馆午休,不料一便服安保隔帘来报:鄙人在路上于众人之间听闻一句不俗之语,偶感不同,欲向吾皇禀报。始皇帝略感不快,然听闻异言,又激动不已。几番沟通,得知一打扮亭长般 的小吏言语颇为豪状:大丈夫生当如此!那安保曰:乍一听,欲以赞吾皇,久后一想方觉不同,请吾皇批示!始皇帝曰:此非异事,乃吾天威所摄耳!不欲大惊小怪。倘能寻得此人,吾不罚当赏。然小事不可费吾巡游之计,且简而向前方可。于是,此时作罢。但殊不知,数十年之后,此人取秦而得天下。真乃为小事不小,不可小视之也。 后又经过月余,始皇帝途径会计郡。不料又有安保前来汇报异事。只听安保曰:余于会计郡观吾皇队伍之间,听闻一双瞳子,身体强健勇猛,声如洪钟,鄙弃吾皇之人曰:彼可取而代之!吾听不妙不清,但言语为一人捂断,以为莫不是有造反忤逆之心。故前来相报。小吏以为此不可小觑。必以重罚。始皇帝先是一惊,然想及自己以贵为九五之尊,手握雄兵百万,一户牖之人何足挂齿!于是安抚辞退安保,竟不顾及此事。但奇事在后:安保回执压人之地,不料此人突围而逃,竟不知去向!后来始皇帝听闻此事,大惊失色,却因老态龙钟好于山水,竟无半点精力用于此事上。却不知,此人亦非常人。乃日后巨鹿之战的英雄项羽! 闲言莫叙,国难可避?天下之事,过后方可定论,而观当时,此二者乃是社会青年,又岂能随意残杀?然倘能不顾春秋而暗除之,又不知会迎来何等祸事。话说,始皇帝在会计纵情山水及江南美色,竟掏空身体,而因病欲归故里。而在返回途中,正值春末夏初。始皇帝卧病在乘,偶闻花香扑鼻,不禁暗自垂泪。连带小公子也哭啼不知,竟惊吓丞相李斯一等人在帘外后旨问询。其实,秦始皇早已知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安排赵高把小公子带出车内,然后,托孤高斯二人。谁承想赵高此时却威吓并用,安抚相济,欲偷梁换柱,强改秦始皇遗照。而李斯则因私心重一己利而忘天下之安危,竟然大笔一挥,改立胡亥为秦二世。 虽事一定,然有鬼之人,心惧事变。遂假造圣旨以传塞北扶苏,以欲假父灭子之言以成其真。后又传言以戕蒙氏兄弟。于是在秦始皇尸体隐而归朝之前,大公子及蒙氏大将以为高斯所灭。如此,李斯心定气舒。然不知祸即来矣。那时,胡亥尚小,事事重用赵高,听取意见。遂斯高茅盾深化。然胡亥至小与赵高交厚,竟不听李斯劝解,遂将李斯之言全全相告赵高。高心惧不已,遂进谗言以图加害于斯。而胡亥幼小无才竟听信高语。终于一遭赵高宣召将李斯全家操办,并灭九族。后人每每提及此事,竟叹曰:当年天下一相,如今下场逊鼠。大事面前大局重,小事来临不可轻。一旦蚁穴成空,大堤坝也难从重。 就如是,赫赫有名的李氏家族倒下了。当此之日,朝野震惊,群臣一片哗然。赵高心安也惧,为防不测,以固己位,遂开摇滚派千年前之风影:指鹿为马。然吾以为荣哉!以为耻哉!请看下回解说!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3 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 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 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 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 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 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他们战死的战死,受伤的受伤,不多时,魏军大败,死伤2万多人,齐军大胜而归。 孙膑、田忌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为邯郸解了围,又教训了魏国。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4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5 典故介绍 指鹿为马,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历史故事来源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6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末年,秦二世统治腐败,丞相赵高阴谋乘机篡夺王位。但赵高害怕群臣不服,所以迟迟不敢动手。他想了一个办法,想测验一下群臣对他的态度。 一天,在文臣武将上朝时,他把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我献给您一匹马,请您接纳。”秦二世一看,大笑起来,说道:“你搞错了吧,这不是马,这是一只鹿。”随即秦二世问左右大臣,赵高献的是鹿还是马。当时,许多大臣都惧怕赵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认。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说献上的是一匹马。只有少数忠于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坚持说献的是一只鹿。 经过这件事,赵高知道,说鹿是马的人是服从自己的人;说鹿就是鹿的人是不会听从他的命令的。于是便暗中派人把说实话的人杀了。 “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7 指鹿为马:常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8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为什么要指着鹿说是马呢?孩子们,一起来看看“指鹿为马”的故事吧!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有多少人反对他。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然后,他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给您的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问道:“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说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赵高搞什么名堂?”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每个人看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义感却胆小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坚定地认为是马而不是鹿;还有一些平时就追随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赞成赵高的说法,并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用“指鹿为马”来形容一个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9 一日早朝,赵高命人牵来一只鹿,心怀不轨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想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定睛一看,心里直嘀咕:这哪里是马,分明是鹿,真当我傻啊!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似乎搞错了吧,此乃鹿也! 霎时间,赵高面色阴沉,居高临下地说:陛下如若不信,可以问问诸位大臣。 你先说说吧,此物是鹿是马?秦二世见赵高满脸不悦,迅速指着一旁的姚贾道。 姚贾深知秦王对自己不薄,但惧怕赵高权倾四野,得罪于他只有死路一条,遂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此物看上去,头似鹿,身似马,着实不好判断。 无赖之下,秦二世又指了指右丞相冯去疾,你给寡人说说,到底所谓何物?! 冯去疾打了个寒颤,结结巴巴地说,看那走路的姿势像是马,但趴在地上时又像鹿,这,这...... 别这这这的,李爱卿,寡人还是听听你的高见吧。秦二世打断冯去疾的话,眼光落到了李斯身上。 李斯沉默了片刻,走上前来,慢条斯理地说:陛下,此物应属于西域物种,由马与鹿杂交产生的新物种。不过,按照进化论和遗传学的角度来分析,此物谓马非马,谓鹿非鹿,好似仙之神物,充满灵性。 听罢,众大臣面面相觑,满脸愕然.....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篇10 后世人曾对赵高做出过如此的评价:“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也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看来,这大秦的衰败除了始皇帝本身的原因外,赵高也要对秦国的衰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赵高是秦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他是秦始皇的好助手,也是始皇帝身边的红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奸臣,危害纲纪,迫害良臣,最后将整个大秦帝国覆灭。这样的一个人面目是可憎的,却又天资聪颖,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赵高这个人实在是令人感到惊奇。 赵高,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赵高是秦国的权臣,在秦始皇时期,他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在秦二世时,他设计陷害李斯,成功取代了李斯,此时他的身份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而且传闻赵高长得仪表人才。史料记载他体魄高大强壮,武艺非同寻常。赵高本为宗室远亲,入宫之后成为宦官。 据史料记载,赵高才华出众,而且书法一流,属于赵国宗室远亲,多少也算是半个贵族,赵灭之后,他的众多兄弟都被处于宫刑(也有说其兄弟是战死的),母亲受到了屈辱,赵高也被俘获,始皇听说赵高力气大,还通晓狱法,一看到本人还长得比较端正,便将他提拔出来,就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赵高便开启了他在秦国的生活。 赵高此人聪慧,善于察言观色,又会阿谀奉承,把始皇帝伺候得很满意。而且,赵高不仅会典狱之法,还擅长书法、文学,秦始皇也就对他更加看重,甚至秦二世胡亥,也从小就跟随着赵高学习典狱之法,后来的丞相李斯,也是经由赵高向秦始皇推荐的。赵高教胡亥习书,也教给了胡亥典狱之法,也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笔。而且,赵高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是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赵高才会在秦始皇身边主事了二十多年,秦始皇才会在赵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怜悯,赦免了他。 此后,赵高是秦始皇的心腹,秦始皇走到哪里都带着赵高。震惊历史的“沙丘政变”便是赵高的杰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五次东巡,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小儿子胡亥因对出巡感到好奇和羡慕,请求同去,得到秦始皇的许可。不久,始皇帝染病去世。李斯因担心各位公子争夺皇位,导致天下发生变乱,就令秘不发丧。赵高说服李斯改写诏书,本应该是公子扶苏立为太子,结果改为胡亥担当。 后来,蒙恬和公子扶苏都被赵高害死。此后,胡亥当政不理朝政,赵高一人把持朝政,于是便出现了“指鹿为马”的想象。指鹿为马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据说,赵高想要谋朝篡位,于是便心生一计试探下大臣,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听任于赵高的大臣都说是马,而坚决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迫害致死,从此朝廷再不敢不听任于赵高,这便是指鹿为马的故事。2023-07-16 14:06:541
历史上的奸臣
历史上的奸臣有:赵高、董卓、秦桧、李林甫、蔡京、严嵩、杨国忠、哈麻、卢杞、阿合马等。赵高,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秦桧(109O—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2023-07-16 14:07:011
夏朝,商朝和秦朝时期有名的暴君各一个。
一般是说暴君夏桀,商纠。秦二世而亡,始皇帝雄才大略,灭六国而不杀贵族平民,功在千秋万世,当不得暴君之名,二世暗弱,赵高指鹿为马,也当不得暴君。2023-07-16 14:07:514
中国的四大奸臣都是谁
历史上十大奸臣1.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赵高(秦朝) 赵国人,生而受宫刑。及长,强健有力,通狱法,秦始皇闻之,遂以其为中车府令,教其幼子胡亥。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高伪造诏书,改立胡亥,杀始皇长子赢扶苏、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将军蒙恬、右丞相冯去疾等人。及胡亥即位,高为郎中令。乃杀丞相李斯,自为丞相,集大权于一身,驾空二世。他横征暴敛,滥杀无辜,誉“杀人众者为忠臣”;在危机四起之时,又杀二世,立赢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杀。 2.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汉朝) 陇西人,性粗猛,有谋,体力过人。少时曾游羌中,尽与其豪帅相结。初为兵马掾。继为羽林郎、军司马、郎中、东中郎将。公元184年,被黄巾军击败,抵罪。公元190年,征为少府,辞不受命,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八月,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相国,专断朝政,凶暴淫乱,激起全国反对。他焚烧洛阳,西迁长安。公元191年二月,为太师,位在诸王之上。他掠夺钱财巨万,计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堆积如山。公元192年,为司徒王允等人所杀。中国的三国大分裂时代终于到来了。 3.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黄皓(三国) 宦官。不知为何许人。性奸佞,善奉迎。初,服侍太子刘禅。禅即位,是为后主。因先有丞相诸葛亮,后有侍中董允主持朝政,皓不敢售其奸,位不过黄门丞。公元246年,允死,陈祗代为侍中。皓、祗二人狼狈为奸,纵后主淫乐,朝治日益腐败。及祗死,皓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自是操弄权柄,以至灭亡。魏征西将军邓艾,知其奸险,将杀之。皓贿赂艾左右,终免一死。 4.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会稽人,初为台小吏,后为淮阳王刘彧主衣,后为世子刘昱之师,颇受信任。公元456年,佃夫等杀前废帝,立彧为帝,是为宋明帝。继因平定长史邓琬之乱,迁龙骧将军、司徒参军。后为太子步兵校尉参预朝政,权压人主。横征暴敛,人有逆之,祸害立至。大收贿赂,生活奢侈,诸王莫及。广用亲信。公元472年,明帝死,立太子刘昱为后废帝,佃夫加给事中、辅国将军,权任益重。次年,镇压建平王刘景素之乱,以功为南豫州刺史、冠军将军。公元477年,因废长立幼,被诛。 5.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杨素(隋朝) 弘农华阴人,初事北周武帝。后事隋文帝杨坚,为上柱国,拜御史大夫。588年,伐陈有功,任荆州总管。继为纳言、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以奸诈自立。依附晋王杨广参与宫廷阴谋,废太子杨勇,杀文帝。杨广立,他拜司徒。素十分骄横,任意侮辱属臣,凡逆己者,必加陷害。贪图财货,广营产业。公元606年,死。 6.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唐宗室。初为千牛直长,后官至宰相。为人奸诈阴险。其手段是厚结宦官、妃嫔,迎合玄宗,排除异己;表面上示人以友好,而暗中陷害,世称“口有蜜,腹有剑”;收罗党羽,结党营私;唯庸才是用,以固其权。他广收贿赂,生活奢侈。致朝风日益腐败,终于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2年十一月,死。 7.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秦桧(宋朝) 江宁人, 进士出身。北宋末为御史中丞。曾主抗金和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被俘至北方。成为金太宗之弟完颜昌之亲信。公元1130年,昌放弃南归。声称杀金人监者夺船逃回。朝官多疑之,但宰相范宗尹等力排众疑,遂为参知政事。继任右相。次年,罢相。公元1134年,复为相。桧性残忍阴险。为相十九年,杀岳飞,贬忠良,极力破坏抗战,主持和议,向金纳贡称臣。晚年屡兴大狱,冤案不可胜数。实为中国第一大奸臣,一直为国人所唾骂。公元1155年,病死。 8.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康里人,其母为宁宗乳母,哈麻颇受顺帝宠爱,相继任殿中侍御史、同知枢密院事。公元1340年,脱脱为相,他趋附之。脱脱与大臣太平等有隙,他支持脱脱。脱脱复相,他拜中书添设右臣。不久与脱脱不和,决计害之。他进西番僧以房中术媚顺帝。顺帝日事其法,广取妇女,君臣淫乱,丑恶不堪。公元1355年,拜中书左丞相。十二月,害死脱脱。次年二月,被杖死。 9.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贤(明朝) 肃宁人,原名进忠。少无赖,喜赌博。因输钱,为一群恶少所逼,恨而自阉。万历年间,入宫,勾结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为司礼太监,他因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而得信任,遂掌东厂。他与客氏相结,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发其奸,命逮治,自缢死。 10.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和珅(清朝) 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初在銮仪卫当差。因善于逢迎,为乾隆所宠。累迁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公元1781年,为钦差,督师镇压回族叛乱;及回京,代兵部尚书,封一等男爵。及登高位,排除异己,网罗亲信,不择手段,搜刮财富。公元1799年,嘉庆亲政,捕和珅下狱,赐死,抄家。其金银财宝、价值银约八亿两,竟值当时朝廷十一年之财政收入。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号贪官。时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2023-07-16 14:08:095
.秦国出了哪些大名鼎鼎的能臣和武将?
将军王翦爵封武成侯,食邑频阳十三县,子孙得袭爵位将军王贲爵封通武侯,食邑九千户将军蒙恬爵封九原侯,食邑八千户将军李信爵封陇西侯,食邑三千户将军蒙武爵封淮南侯,食邑两千户将军冯劫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将军冯去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将军嬴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将军杨端和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将军辛胜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将军章邯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此为军功之封。政功之封如左:丞相王绾爵封彻侯,食邑万二千户廷尉李斯爵封通侯,食邑六千户大田令郑国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国尉尉缭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上卿顿弱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上卿姚贾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长史蒙毅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中车府令赵高爵封大庶长,俸禄八千石列国善秦之功大者,封赏如左:将军马兴爵封武安侯,食邑六千户将军召平爵封东陵侯,食邑五千户将军令狐范爵封五马侯,食邑三千户将军杜赫爵封南阳侯,食邑三千户将军戚鳃爵封高武侯,食邑两千户将军冯毋择爵封武信侯,食邑千户将军王陵爵封襄侯,食邑千户大夫崔意如爵封东莱侯,食邑千户大夫沈保爵封竹邑侯,食邑千户大夫崔仲牟爵封汶阳侯,食邑千户大夫姜叔茂爵封巴陵侯,食邑千户大夫赵亥爵封伦侯,俸禄八千石大夫韩成爵封伦侯,俸禄八千石孔子后裔孔鲋爵封文通君,俸禄八千石樗里疾(?―前300年),名疾,因居樗里,又叫樗里疾,因功封于严道,又被人称为严君。又称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景监(生卒年不详):芈姓,景氏,名监。战国时人秦孝公宠幸的臣子,曾引荐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白起(?—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2023-07-16 14:08:361
秦始皇姓什么?
秦始皇嬴姓,赵氏。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性代表着是这个家族的血缘,而氏代表着地位。比如同是姓赢,有的分支血脉尊贵,地位高,而有的分支地位就比较低,所以就用氏来区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合一就没有这么复杂的划分了。例如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这几家都是姬姓。2023-07-16 14:08:442
秦始皇到底有几个儿子?
秦始皇一共有儿子23人,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1、扶苏(长子)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有政治远见,经常劝谏其父亲。后因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死前诏令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2、公子高公子高(?-前209年),嬴姓秦氏。秦始皇嬴政的儿子。公子高想出逃,又怕逃亡后赵高将他一族全部处死。公子高于是牺牲自己,请命为始皇殉葬,埋葬在骊山之麓,秦二世和赵高非常高兴,赐十万钱厚葬。公子高一族因而幸免。3、公子将闾;公子将闾(?-前209年),中国秦朝始皇帝、二世皇帝时代的公子。嬴姓秦氏。秦始皇之子。始皇帝死后、幼子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为郎中令,专权跋扈,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逮捕到宫殿问罪。4、胡亥(秦始皇幼子,第十八子,即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扩展资料:1、胡亥残害手足: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长兄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扶苏更是对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所以对扶苏赐剑自刎。蒙恬对扶苏的行为不进行劝说,实为对皇帝不忠,也令自尽。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些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阳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胡亥做了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无人性。胡亥屠杀自己兄弟最残忍的是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2、被逼自杀:阎乐率吏卒千余人来到望夷宫门前。负责守卫望夷宫的卫令仆射(官名)见阎乐率兵前来,忙问何事。阎乐命令手下先将其两手反绑,然后开口骂道:“盗贼已进入宫中,你们为什么不制止?”卫令仆射道:“宫殿四周都有卫队驻扎,日夜巡逻,哪里来的盗贼?”阎乐怒道:“你还敢强辩吗?”说着,顺手一刀,将他杀死。接着,阎乐率军闯入宫中。宫中的宦官、卫士见状大惊。纷纷逃窜。有几个胆大的卫士试图反抗,但因寡不敌众,都被杀死。赵成自殿内招呼阎乐,二人同入内殿。赵成命人弯弓搭箭,齐往殿内乱射,一支飞箭穿入秦二世的坐帐。秦二世惊起,急呼左右护驾,左右反向外逃去。秦二世转身跑进卧室,回顾身旁,只有一个宦官跟随。秦二世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以至弄到这种地步!”这个宦官回答说:“臣不敢言,才能偷生至今。否则,早已被杀身死了!”此时,阎乐已冲了进来,指着秦二世破口大骂:“足下荒淫无道,滥杀无辜,天下已共叛足下,请足下速作打算!”秦二世说:“是谁派你来的?”阎乐答出丞相二字。秦二世忙道:“能让我见丞相一面吗?”阎乐道:“不行!”秦二世又说:“按丞相之意,必是要我退位。我愿得一郡为王,不敢再称皇帝,行吗?”阎乐不许。秦二世又道:“既不许我为王,就作一个万户侯吧。”阎乐仍不许。秦二世呜呜咽咽,苦苦哀求:“请丞相饶我一命,我愿与妻儿同为黔首(百姓。秦代尚黑,百姓以黑巾裹头,故称)。”阎乐怒道:“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诛陛下。你多说也没有用,不杀你我没法交差!”说着,挥剑向前,欲杀秦二世。秦二世自知难免,拔剑自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亥2023-07-16 14:08:591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病而死,另一种是被人篡位夺权杀害。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2023-07-16 14:09:144
臣但恐诸侯合从……愿大王毋爱财务,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二、 儒学在秦国的地位。 历史如此的悠远,隔断了今人和真实历史的直接联系,要想了解千年以前儒学在秦国的真实地位,只能依靠隐含在历史书籍中的片言支语推测。评判一种学问、一种文化的地位可以从民间普及程度评判,也可以从官方的接受程度推测。《史记》所载与儒学有关的事件基本上都是贵族或者说是官方的事件。现在以《史记》为一孔,窥儒学在秦之地位之全貌。 1、《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始皇帝并不歧视孔夫子的儒学。 2、在坑“儒”时(实际上是坑有儒学背景的方士!),嬴政的长子扶苏谏言是:“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建议不要重法惩罚这些犯禁的方士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人不应该受到惩罚,而是因为这些人都有儒学的背景,都是“诵法孔子”的,由此可见儒学在秦国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以致太子都有所忌讳!?而扶苏之死,更是死于孝字?! 3、赵高和胡亥的对话。《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载:“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将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 秦国宫室之内,贵族子弟对儒学还是很推重的。 儒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学派,在秦国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三、 秦始皇嬴政的个性特征。 秦始皇嬴政的个性特征是最为传统主流文化所诟病的:暴虐。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从史记中提供的有限的事件看,始皇嬴政并非街谈巷议的那样暴虐! 1、尉缭与秦王嬴政。《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缗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务,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凖,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此段说明什么?秦王嬴政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唯能是用;尉缭尽管衣服饮食与嬴政同,但却是富而不荣,有名无位,所以有微辞而抱怨秦王嬴政,但是始皇嬴政却不顾忌这些微辞甚至容忍对自己的慢侮,并委以重任。 2、赵高与嬴政。《史记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赵高者,诸赵疏远属者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于隐宫,其母被行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此段文字提供的事实说明,秦王嬴政选贤与能不论背景,但有才干即用之。赵高世世卑贱之人,秦王嬴政仅仅是“闻其强力,通于狱法”即举为中车府令。赵高犯法,按律令当杀,而秦王嬴政认为赵高“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行,而且还恢复了他的官爵。这件事说明,秦始皇的暴虐、好杀之名值得怀疑!?这从侧面说明了秦国何以人才济济,国家何以富强的原因。 3、嬴政杀中人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避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属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之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赵高犯法,始皇赦赵高一人,且复其官爵,却对泄密的中人皆杀之,是暴虐,还是有令必行?!始皇嬴政不喜欢丞相出门车骑众的豪华,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个人不喜欢而感情用事,惩治丞相,或者影响两人间的关系,疏远丞相,刁难丞相。 4、韩非与嬴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人或传其(韩非)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蠧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说明什么?始皇嬴政好学若此,乃性情中人!? 5、秦始皇嬴政的工作作风。《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嬴政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完成不成工作量不休息,工作可谓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6、始皇为政原则。《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嬴政治国,乃是依法治国,而非靠仁恩和义。以法为标准,则不能以仁恩和义为标准,也就是说法的标准排斥仁恩和义的标准,这种选择有问题吗? 通过《史记》记载的有限几件事似乎可以对秦始皇作一个评价:1、好学且见贤思齐:对韩非之仰慕,叹为观止。2、礼贤下士,唯贤唯能是用:“衣服食饮与缭同”,尉缭微辞欲去,提醒嬴政速用尉缭;赵高虽出身卑贱而秦王嬴政并没有淹没其才能,“举以为中车府令”。3、宽严有度:赦免赵高并复其官爵,不可谓不宽;对中人泄语,皆杀之,不可谓不严。4、公私分明:不喜欢丞相出门车骑众,但并未因此而影响两人的关系,秦王嬴政不可谓不公,公则忘私。5、为政兢兢业业:“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2023-07-16 14:09:311
任用赵高为内侍,这是不是秦始皇一生的败笔呢?
公元前230年,秦国消灭韩国,正式开始了秦灭六国之战。在10年时间内,秦国陆续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这六国,从而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过,对于秦朝来说,最终的存在时间却不过十几年。对于秦朝的灭亡,赵高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秦始皇嬴政突然去世后,赵高篡夺了秦朝大权。他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祸乱朝政,陷害忠良,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那么,问题来了,赵高最终是什么下场呢?一首先,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在战国末期,赵高成为秦国王宫内的一位宦官。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律令,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徇私枉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导致赵高对蒙毅乃至于蒙恬都痛恨不已,也即这位蒙氏兄弟的被杀埋下了伏笔。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明白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意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蒙恬和蒙毅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在古代历史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本来就应该公子扶苏即位,而不是年幼的胡亥。因为秦始皇没有册立皇后,所以,扶苏和胡亥,都不能说是嫡子。但是,扶苏的年龄要长于胡亥,所以,只要扶苏没有犯什么谋反的大错,理应他来继承秦朝皇帝的宝座。于是,秦始皇嬴政下定决心后,就命令赵高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彼时,扶苏没有在秦始皇嬴政身边,而是跟随蒙恬一起驻守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诏书是让扶苏和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基本上就确定了扶苏继承人的身份了。二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赵高居然阳奉阴违。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赵高表面上答应了秦始皇,也即会下达诏书给扶苏。但是,赵高曾经和扶苏向来不和,他担心扶苏即位后,自己的地位不保。与此相对应的是,年幼的胡亥,则容易掌控。在此基础上,赵高暗中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诚然,作为秦朝丞相,李斯的这一做法是顾全大局的体现。但是,李斯后面的行为,显然暴露出他自私,甚至利欲熏心的一面。一天傍晚,赶回咸阳的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留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在说服公子胡亥之后,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吃一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不过,当赵国指出,扶苏即位后,一定会重用蒙恬、蒙毅后,李斯有所松动。三进一步来说,赵高看出李斯对于丞相一位的贪恋,所以他有恃无恐,可以成功说服李斯也帮助自己篡改遗诏,从而扶持秦二世胡亥登基。在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赵高不仅下诏让公子扶苏自尽,还成功除掉了蒙恬和蒙毅兄弟,这一下子就消除了篡夺大权的最大对手。当然,对于参与谋划的丞相李斯,赵高同样没有放过。在扫清威胁之后,秦二世胡亥把朝廷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对此,在笔者看来,李斯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咎由自取的。如果在秦始皇去世后,李斯可以刚正不阿,扶持扶苏即位,即便自己依然无法保住丞相的位置,但是,最终的下场也不会是被腰斩。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所以,赵高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而这,就有了指鹿为马的历史典故。对于指鹿为马来说,是赵高在试探秦朝的百官,也即铲除异己,从而为除掉秦二世胡亥奠定基础。四最后,秦二世三年,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重创了秦朝。特别是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20万大军投降。而就赵高来说,并没有想着如何平定叛乱,而是逼迫秦二世胡亥自尽。在除掉秦二世胡亥后,赵高一度想要自己当皇帝。不过,赵高的行为已经是天怒人怨,也即无法获得朝廷百官的支持。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王室成员子婴。由于秦朝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赵高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灭其三族。由此,对于赵高来说,篡夺秦朝大权,祸乱朝政,导致秦朝各地起义不断,凡此种种,都是罪不容恕。因此,秦王子婴将其诛杀,并灭其三族,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当然,此时的秦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对于秦王子婴来说,更无法阻止这一趋势。公元前207年,在刘邦、项羽等人的大军下,秦朝正式走向灭亡,存在时间不过14年左右。而这,固然有秦朝自身的问题,却和赵高这位小人的破坏存在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怎么看呢?2023-07-16 14:09:394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的胆量肯定没有赵高的胆量大。胆量大没有底线是最可怕的。李斯惹了赵高,赵高敢杀了他。李斯敢杀赵高吗?再者,双方的势力大小自己心里清楚。李斯的厉害之处不是杀人。其实说白了,皇帝也是人,只不过是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也愿意听奉承话,小人往往工于心计,这就会迎合掌权者心理,而忠臣会直言不讳,有时候又恃才傲物,不懂得变通,掌权者也存在忠奸不分的情况。李斯地位再高也高不过皇帝,所以不是说李斯地位比赵高高,赵高就干不掉李,赵高迎合了皇帝的喜好,借用了皇帝的权力。赵高的地位权势都不弱于丞相,所以不能贬低赵高,即便他指鹿为马,为所欲为,甚至最后还弄死了秦二世胡亥,但不要忘记他是权势滔天的人物。第二呢,李斯虽然通过各种方式打压参谋集团的战友,还有同门师兄弟,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羽毛的,没有寡廉鲜耻的无所不用其极。同时,当他沙丘成为赵高的同谋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与赵高撕吧的筹码。说到丞相,其实,秦国历代的丞相都没什么好下场,看看商鞅,看看张仪所以李斯做丞相做得中规中矩,丝毫不敢做僭越皇帝的事情。那么,还是一句话,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还是皇帝说话算数。为什么这么讲呢?看看吕不韦的下场就知道了。吕不韦对秦始皇干涉太多,被弄死了。试问李斯会不会是下一个呢?秦始皇是什么脾气?所以,听过吕不韦有门客3000的,却没听过李斯有多少门客。被二世杀的时候,也没多少势力。赵高就不同了,他是二世的老师,古代也将尊师重道。况且,二世不怎么会做皇帝,什么都得问一下老资格的赵高,为什么问赵高呢?这就涉及到恋父情结。秦始皇做的太牛了,二世当然想学父亲,可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基本上是见不到皇帝的,同样的问题,秦始皇父亲遇到,会怎么做呢?不过,赵高就不同了,他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常伴秦始皇左右,看过秦始皇做事,知道他遇到什么事会下什么样的决定。所以,二世一定会重用赵高,而且二世的即位本来名不正言不顺,宫闱里赵高肯定下了不少,李斯是外朝官,压根很少见到皇帝。从当时形势上来看,二世自己也是个烂泥巴整天就知道花天酒地,秦二世(胡亥)朝中的大事小事都让赵高来处理,赵高就这样一直把持的朝政,到处拉帮结派可以说顺他则生逆他则死,指鹿为马的故事更能体现赵高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欲望,可以说赵高就是流氓、无赖、小人。2023-07-16 14:10:364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中正循检,粗折规施是什么意思
(?至二九一)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西晋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惠帝时为贾后等所杀.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祖卫觊、父卫瓘、从妹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瓘子.少辟齐王府递转黄门郎.善草隶,瓘尝云:“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又善古文,得汲家古文论楚事者最妙,恒常玩之.祖述飞白,造散隶书.开张隶休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洒丽于隶书.又作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卫氏即垂云之祖.着四体书势.《书断、晋书本传、梦英十八体书》《晋书.卫恒传》恒字巨山,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以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者.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 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 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云: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捬,梁鹄乃益为捬,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书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作《隶势》云: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崔瑗作《草势》云: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及瓘为楚王玮所构,恒闻变,以何劭,嫂之父也,从墙孔中诣之,以问消息.劭知而不告.恒还经厨下,收人正食,因而遇害.后赠长水校尉,谥兰陵贞世子.2023-07-16 14:11:031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之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说他第五次出巡时,行至平原津得病,勉强抵达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遂崩。人们一般认为,秦始皇是由于纵欲过度,体弱多病,加上出巡期间旅途劳累,以致一病不起。秦始皇丧事的处理,也不同寻常。《史记》云,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秘不发丧,置棺木于辊凉车中,让亲信宦官守护。每到一处,按例进膳。百官奏事,也由宦者在车内应答。时值酷暑,又用车载上一石鲍鱼,来混淆尸体的臭味。直到进入咸阳,才正式发丧。这种种做法,无疑使秦始皇之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人以《史记·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记载为据,认为秦始皇死得蹊跷,是古史上的谜案。其理由是,秦始皇并不像历史上有些封建帝王那样体弱多病。查诸史籍,未发现他患有暗病宿疾的记载,他的身体一向健壮。突出的例子是,秦王政二十年(前227)荆轲行刺时,他在惊慌中还能挣脱衣袖,绕着柱子逃跑,始终没让荆轲追上。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才五十岁,并不算衰老。在平原津得病,又走了一百四十多里到沙丘;在沙丘平台养病时,还能口授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明他当时思维清晰如故,似非患有致命急病。总之,以秦始皇的体质与当时的情况看,还不至于在沙丘一病不起。值得注意的是,沙丘宫四面荒凉,宫室空旷深邃,相传原是殷纣王豢养禽兽之处。战国时,赵武灵王因庇护叛乱的长子章,被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于此,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可见其地与外界隔绝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之中,发生不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种种迹象推测,宦官赵高弑君的可能性很大。首先,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据说,赵高曾犯大罪,蒙毅以法治之,判其死刑,后因秦始皇过问,方得赦免。当时,蒙恬威振匈奴,蒙毅位至上卿,一为武将任外事,一为文臣主内谋,不仅深得始皇信任,还为公子扶苏所倚重。一旦扶苏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将更加巩固。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既恨又怕,如要摆脱来自蒙氏兄弟的威胁,必须设法阻止扶苏即位。这样,赵高惟有投靠秦始皇最宠爱的第十八子胡亥,因为胡亥是除扶苏外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以胡亥来对抗扶苏,这是赵高蓄谋已久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时刻都在寻机除掉扶苏、蒙氏兄弟。其次,始皇在沙丘养病,给赵高提供了一个谋杀的机会。始皇病重,下诏给扶苏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显然是想要扶苏继位。赵高明白,此事有关自己的生死荣辱,须当机立断。当时始皇身边仅丞相李斯在侧,而李斯私心重,容易控制,其他侍从均是赵高安插的同党。还有,以赵高当时的处境看,也只能出此一招,别无选择。秦始皇口授诏书给扶苏时,赵高参与其事。诏书封好后,赵高却扣压未发,欲找机会说服胡亥和李斯,矫诏杀扶苏。但诏书不能扣压太久,万一始皇病情有起色,得知诏书未发,赵高就获死罪。万一始皇弥留不死,李斯又未被说服,反而向始皇告发,赵高也要被杀头。所以,只有在劝说李斯之前杀了始皇,才能万无一失。始皇一死,就不怕李斯不就范,也不会有人追问诏书的事了。可见,赵高在扣压诏书的一刻起,就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秦始皇之死,疑云重重,正如《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对胡亥说的“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从情理上分析,赵高弑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都存在,然而事情毕竟发生在二千多年之前,秦始皇究竟是得暴病而死,还是遭他人谋杀,仍难确定. 采纳哦2023-07-16 14:11:139
我国汉字有哪几种字体? 经典作品有哪些? 作者是谁 (多多益善) 中国书法最旺盛在哪个朝代?要举例~
。甲骨文 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2.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3 .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4.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61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6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7 。草书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8.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2。(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2023-07-16 14:11:381
中车府令是何职?史记中没有表明赵高是太监.只说是宦官但是有些史书表明是太监,求助专业回答.谢谢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2023-07-16 14:11:571
中车府令的典故来源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意即赵高就任车府令的官职后,因其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但是,现据“中车府丞”封泥可知,在太仆属官车府令丞之外,当另有中车府的机构。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2023-07-16 14:12:041
中车府令和丞相哪个大
丞相比中车府令大。一、丞相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时,秦朝才又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同时存在。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相国及其副手丞相都没有官品,但在三国时期撤销相国官职之后,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二、中车府令中车府令汉语词语,指古代执掌乘舆之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中人:有权势的人)三、比较丞相在三国以前是相国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三国以后,为百官之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而中车府令是掌管皇帝车辆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级别远小于丞相。扩展资料丞相和中车府令的典型任务一、丞相:李斯战国末年,李斯生于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师从荀子。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后来又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一步步被提拔为长史、丞相。秦始皇迅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秦二世时期,李斯由于上书惹恼二世,被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二、中车府令:赵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他的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秦朝官府专门设立的收容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隐官,赵高兄弟皆出生于此。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秦始皇迅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胡亥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于是向二世陷害李斯,二世听信谗言,腰斩了李斯。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继之,他继任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丞相(官职称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车府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高(秦朝宰相、宦官)2023-07-16 14:12:191
中车府令的赵高
赵高进入宫廷时,大概在二十三岁左右,时间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这一年,秦始皇二十四岁,亲政后第五年,开始在政治上施展鸿图。秦国的官僚制度严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迁多由例行考核,积年累进。赵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宫的宦任中得到秦始皇的直接赏识,从少府属下的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车府令。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帝国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相当于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中车府令,同各类车府令一样,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车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属吏员约有数十人之多。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中车府令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是秦始皇亲自作出的选拔任命。赵高得到秦始皇的赏识,除了其考选成绩特出而外,他进入秦宫后所展现的个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赵高的书法堪称第一流,尔后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赵高在文字小学方面的造诣也极为高深,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他著有《爰历篇》六章,是秦帝国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学著作。秦帝国是实用主义的法治国家,书法识字,是用来修习行政文书和刑律狱法的工具。赵高文字书法的精美,不过是他修习刑律狱法的准备和结果。在复杂而严格的秦帝国法制体系中,赵高是堪称精通法律的专才,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晚年的秦始皇将少子胡亥的教育委托于他,正是看中赵高的文字、书法和法学造诣精湛。史书上说赵高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是对他出众的行政能力的概述,当然也是他受始皇帝赏识的要素之一。不过,赵高之所以能够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还有赵高适合于担当该任的实在的理由。中车府令是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对于车马的驾驭管理,保卫皇帝安全的能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一般的车马驾御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不能良好地驾驭车马,教官受惩处罚款,本人偿服四年劳役。而中车府车士,从学习到驾驭六辔轻车,至少需十年的时间。合格的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身强力壮,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努,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中车府,聚集的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远在一般的车御车士之上。整个秦国,只有八百名中车府卫。现代的话来说,人人是车马高手,个个是大内武士。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分之一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车驾写实铸造。其车御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沈稳,正是中车府官属的形象。中车府令,是中车府官属的统领,帝国车御精华的顶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娴熟于弓剑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王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升任中车府令,对于赵高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其意义不仅在于职务地位的升迁,更主要在于由此涉足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和中枢,触摸到举足轻重之机要,如果机会适宜,可以直接影响天下政局。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时,大概在40前后,正当年华,前程锦绣灿烂。不过,专制体制下的仕途,等级制度中的官场,君主制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法律,有大罪入狱,秦始皇命令大臣蒙毅审理。审理的结果,赵高被定为死罪,解除官职,剥夺出入宫中禁内的宦籍,听候行刑。由于涉及皇帝侧近,事关重大,蒙毅不敢有所掩饰,将案情及其审理结果直接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念及赵高在身边多年,行事敏捷勤奋,才能特出难得,下令赦免赵高,恢复其中车府令的官职。这件事的详细情况,来龙去脉,史书没有记载。然而,由以后的历史看来,这件事对于赵高的一生,对于沙丘之谋,对于蒙氏家族的命运,甚至对于秦帝国的毁灭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023-07-16 14:12:261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翻译
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这句话选自《史记·李斯列传》原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以上是《史记.李斯列传》文言文的原文。2023-07-16 14:12:4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1)统一文字。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楷书在唐代步入盛世;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4)政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文化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引擎。2023-07-16 14:12:501
秦始皇有多少武将
秦始皇手下武将有很多,比如:王翦、蒙恬、章邯、蒙毅、王离等。1、王翦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蒙恬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3、章邯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4、蒙毅蒙毅(?―前210年),秦朝时期的将军,与兄蒙恬同侍秦始皇。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中,蒙家三代蒙骜、蒙武、蒙恬与蒙毅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在内为秦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秦二世继位后,蒙毅因遭中车府令赵高的谗言陷害,被秦二世囚禁杀害。5、王离王离是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因功受封武城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名号,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为了安抚东方百姓,于是东巡到琅邪(今山东胶南),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秦始皇少子胡亥秘不发丧,伪造秦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基称帝,史称秦二世。并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将其兵权移交给时任副将的王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由于秦二世实行暴虐昏政,致使陈胜、吴广举兵起义,史称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王离与章邯等人率军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中。当时有人说:“王离,是秦朝名将。如今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建立的赵国。一定能取胜。”一个过客说:“不对。据说做将领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败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家杀的人太多,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恶的惩罚。如今王离已是王家的第三代将领。”不久,楚国上将军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前往援救巨鹿,大破秦军四十万,作为主力的王离部被项羽击溃歼灭,章邯投降,王离被俘。此后再无记载,可能为项羽所杀。2023-07-16 14:12:592
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
以下是译文,恕不附《李斯列传》原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说: 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jiǎn,减)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友。这五个人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们愿意为国家效力,其它国家也诚心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功取了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国家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功取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范睢(suī,尿),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渐吞并诸侯的土地,终于使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大业的基础。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别国客卿的力量。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受他们,疏远士人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 现在皇上您罗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以上这些宝物,并没有一样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您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若是一定要秦国所产然后才使用的话,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为您所赏玩,郑国、卫国的美女也不能列于您的后宫之中,(jué tí,决提)良马也不能填满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也不该用,西蜀的丹青也不应用来当颜料。您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赏心乐意、怡目悦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用的话,那么,用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玑珠镶嵌的耳坠,东阿白绢缝制的衣服、刺绣华美的装饰品,就不能进献在您的面前,那时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静的赵国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边。而那些敲打瓦坛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叫喊以满足欣赏要求的,这才是正宗的秦国音乐。象《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这些乐曲,则是其他国家的音乐。现在您抛弃敲打瓦坛瓦罐这一套秦国音乐而听《郑》、《卫》之声,不去听弹筝而欣赏《昭》、《虞》之曲,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穿了,只不过是图眼前快乐,以满足耳目观赏需求而已。而现在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问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一律辞退,只要是客卿一律驱逐。这样看来,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乐、珍珠、宝玉,所轻视的是人才了。这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我听说过土地广阔所产粮食就丰富,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积得那样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溪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而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广大民众,才能显出他的盛德。所以地无论东南西北,民众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现在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非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很多;非秦国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的也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以帮助仇人,在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诸侯结下怨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并拆平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没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儿子、兄弟为王,更不把功臣封为诸侯,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因此废弃不用,就上书给皇帝说:“古时候天下分散败乱,彼此之间互不服从,所以才诸侯并起,一般舆论都称道古代以否定当代,装点一些虚夸不实的文辞来扰乱社会的实际,人们都认为自己的一派学问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内共同尊崇皇帝一人;而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却在一起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学派的观点来议论它,回家便心中不满,出门则在街头巷尾纷纷议论,以批评君主来博得名声,认为和朝廷不一样便是本领高,并带领下层群众来制造诽谤。这样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话,上面君主的权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帮派也要形成。因此,还是以禁止为好。我请求把人们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扫除干净。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后,若还有人不服从,判处黥刑并罚做筑城苦役。不在清除之列的,是医药、占卜、种植等类书籍。若有想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游到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任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 这一年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的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赵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而对公子胡亥说:“皇帝去世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胡亥说:“本来就是这样。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未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说:“并非如此。当今天下的大权,无论谁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更何况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胡亥说:“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从,我自身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赵高说:“我听说过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胡亥长叹一声说道:“现在皇帝去世还未发丧,丧礼也未结束,怎么好用这件事来求丞相呢?”赵高说:“时光啊时光,短暂得来不及谋划!我就像携带干粮赶着快马赶路一样,唯恐耽误了时机!”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话以后,赵高说:“不和丞相商议,恐怕事情还不能成功,我希望能替你与丞相商议。”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赵高说:“您自己估计一下,和蒙恬相比,谁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李斯说:“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为什么这样苛求于我呢?”赵高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宦官的奴仆,有幸能凭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他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您考虑一下再决定。”李斯说:“您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李斯只执行皇帝的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呢?”赵高说:“看来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使圣明的人呢?”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李斯说:“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啊,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 使者到达之后,打开诏书,扶苏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使者回来汇报,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 秦二世在宫中闲居无事,就把赵高叫来一同商议,对赵高说:“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驾驭着六匹骏马从缝隙前飞过一样短暂。我既然已经统治天下了,想全部满足耳目方面的一切欲望,享受尽我所能想到的一切乐趣,使国家安宁,百姓欢欣,永保江山,以享天年,这种想法能行得通吗?”赵高说:“这对贤明君主来说是能够做到的,而对昏乱君主来说是应禁忌的。我冒昧地说一句不怕杀头的话,请您稍加注意一点。对于沙丘的密谋策划,各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怀疑,而这些公子都是您的兄长,这些大臣都是先帝所安置。现在陛下您刚刚登皇位,这些人都心中怨恨不服,唯怕他们要闹事。更何且蒙恬虽已死去,蒙毅还在外面带兵,我之所以提心吊胆,只是害怕会有不好的结果。陛下您又怎么能为此而行乐呢?”二世说:“这可怎么办呢?”赵高说:“实行严峻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把犯法的和受的牵连的人统统杀死,直至灭族,杀死当朝大臣而疏远您的骨肉兄弟,让原来贫穷的人富有起来,让原来卑贱的人高贵起来。全部铲除先帝的旧臣,重新任命您信任的人并让他们在您的身边。这样就使他们从心底对您感恩戴德,根除了祸害而杜绝了奸谋,群臣上下没有人不得到您的恩泽,承受您的厚德,陛下您就可以高枕无忧,纵情享受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二世认为赵高的话是对的,就重新修订法律。于是群臣和公子们有罪,就交付赵高,命他审讯法办。杀死了大臣蒙毅等人,十个公子在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十二个公主也在杜县被分裂肢体处死,财物没收归皇帝所有,连带一同治罪的不计其数。 公子高想外出逃命,怕被满门抄斩,就上书说:“先帝活着的时候,我进宫就给吃的东西,出宫就让乘车。皇帝内府中的衣服,先帝赐给我;宫中马棚里的宝马,先帝也赐给我。我本该与先帝一起死去而没做到,这是我做人子的不孝,做人臣的不忠。而不忠的人没有理由活在世上,请允许我随先帝死去,希望能把我埋在骊山脚下。只求皇上哀怜答应我。”此书上奏以后,胡亥非常高兴,叫来赵高并把此书指示给他看,说:“这可以说是窘急无奈了吧?”赵高说:“在大臣们整天担心自己死亡还来不及的时候,怎么能图谋造反呢!”胡亥答应了公子高的请求,赐给他十万钱予以安葬。 当时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上下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很多。二世又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赋税越来越重,兵役劳役没完没了。于是从楚地征来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等人就起来造反,起兵于崤山以东,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自立为侯王,反叛秦朝,他们的军队一直攻到鸿门才退去。李斯多次想找机会进谏,但二世不允许。二世反倒责备李斯说:“我有个看法,是从韩非子那里听来的,他说‘尧统治天下,殿堂只不过三尺高,柞木椽子直接使用而不加砍削,茅草做屋顶而不加修剪,即使是旅店中住宿的条件也不会比这更艰苦的了。冬天穿鹿皮袄,夏天穿麻布衣,粗米作饭,野菜作汤,用土罐吃饭,用土钵喝水,即使是看门人的生活也不会比这更清寒的了。夏禹凿开龙门,开通大夏水道,又疏通多条河流,曲折地筑起多道堤防,决积水引导入海,大腿上没了白肉,小腿上没了汗毛,手掌脚底都结满了厚茧,面孔漆黑,最终还累死在外,埋葬在会稽山上,即使是奴隶的劳苦也不会比这更厉害了"。然而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人,其目的难道就是想操心费力,住旅店一样的宿舍,吃看门人吃的食物,干奴隶干的活计吗?这些事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才努力去干的,并非贤明的人所从事的。那些贤明的人统治天下的时候,只是把天下的一切都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正是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原因所在。人们所说的贤明之人,一定能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倘若连给自己捞好处都不会,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我才想姿心广欲,永远享有天下而没有祸害。这该怎么办呢?”李斯的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群起造反的吴广等人向西攻占地盘,任意往来,李由不能阻止。章邯在击败并驱逐了吴广等人的军队之后,派到三川去调查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并责备李斯身居三公之位,为何让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李斯很是害怕,又把爵位俸禄看得很重,不知如何是好,就曲意阿顺二世的心意,想求得宽容,便上书回答二世说: 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又对下行使督责的统治术的君主。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这样,君主和臣子的职分一经确定,上下关系的准则也明确了,那么天下不论是有才德的还是没有才德的,都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了。因此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约束,能享尽达到极致的乐趣。贤明的君主啊,又怎能看不清这一点呢! 所以申不害先生说:“占有天下要是还不懂得纵情姿欲,这就叫把天下当成自己的镣铐”这样的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讲不督责臣下,而自己反辛辛苦苦为天下百姓操劳,像尧和禹那样,所以称之为“镣铐”。不能学习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推行督责措施,一心以天下使自己舒服快乐,而只是白白地操心费力,拼命为百姓干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并不是统治天下的帝王,这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让别人为自己献身,就自己尊贵而别人卑贱;让自己为别人献身,就自己卑贱而别人尊贵。所以献身的人卑贱,接受献身的人尊贵,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自古以来之所以尊重贤人,是因为受尊敬的人自己尊贵;之所以讨厌不肖的人,是因为不肖的人自己卑贱。而尧、禹是为天下献身的人,因袭世俗的评价而予以尊重,这也就失去了所以尊贤的用心了,这可说是绝大的错误。说尧、禹把天下当作自己的“镣铐”,不也是很合适的吗?这是不能督责的过错。 所以韩非先生说“慈爱的母亲会养出败家的儿子,而严厉的主人家中没有强悍的奴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能严加惩罚的必然结果。所以商鞅的新法规定,在道路上撒灰的人就要判刑。撒灰于道是轻罪,而加之以刑是重罚。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严厉地督责轻罪。轻罪尚且严厉督责,何况犯有重罪呢?所以百姓不敢犯法。因此韩非先生又说:“对几尺绸布,一般人见到就会顺手拿走,百镒美好的黄金,盗跖不会夺取”,并不因为常人贪心严重,几尺绸布价值极高,盗跖利欲淡泊;也不是因为盗跖行为高尚,轻视百镒黄金的重利。原因是一旦夺取,随手就要受刑,所以盗跖不敢夺取白镒黄金;若是不坚决施行刑罚的话,那么一般人也就不会放弃几尺绸布。因此五丈高的城墙,楼季不敢轻易冒犯;泰山高达百仞,而跛脚的牧羊人却敢在上面放牧。难道楼季把攀越五丈高的城墙看得很难,而跛脚的牧羊人登上百仞高的泰山看得很容易吗?这是因为陡峭和平缓,两者形势不同。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久居尊位,长掌大权,独自垄断天下利益,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办法,而是在于他们能够独揽大权,精于督责,对犯法的人一定严加惩处,所以天下人不敢违犯。现在不制订防止犯罪的措施,去仿效慈母养成败家子的作法,那就太不了解前代圣哲的论说了。不能实行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除去给天下当奴仆还能干什么呢?这不是太令人悲伤的事吗! 更何况节俭仁义的人在朝中任职,那荒诞放肆的乐趣就得中止;规劝陈说,高谈道理的臣子在身边干预,放肆无忌的念头就要收敛;烈士死节的行为受到世人的推崇,纵情享受的娱乐就要放弃。所以圣明的君主能排斥这三种人,而独掌统治大权以驾驭言听计从的臣子,建立严明的法制,所以自身尊贵而权势威重。所有的贤明君主,都能拂逆世风、扭转民俗,废弃他所厌恶的,树立他所喜欢的,因此在他活着的时候才有尊贵的威势,在他死后才有贤明的谥号。正因为这样,贤明的君主才集权专制,使权力不落入臣下手中,然后才能斩断仁义之路,堵住游说之口,困厄烈士的死节行为,闭目塞听,任凭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在外就不致被仁义节烈之士的行为所动摇,在内也不会被劝谏争论所迷惑。因此才能卓荦独行逞其为所欲为的心志,而没有人敢反抗。像这样,然后才可以说是了解了申不害、韩非的统治术,学会了商鞅的法制。法制和统治术都学好而明了了,天下还会大乱,这样的事我还没听说过。所以,有人说:“帝王的统治术是简约易行的。”只有贤明君主才能这么做。像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实行了督责,臣下才能没有离异之心,天下才能安定,天下安定才能有君主的尊严,君主有了尊严才能使督责严格执行,督责严格执行后君主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满足之后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了君主才能享受得更多。所以督责之术一确立,君主就任何欲望都能满足了。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像这样,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帝王的统治术,也可以说了解了驾驭群臣的方法。即使申不害、韩非复生,也不能超过了。 (太长,还有怎么2023-07-16 14:13:194
秦朝赵高是不是太监?秦朝有太监吗?太监是从什么时候有的?
你指的太监是不是被阉割的宫人,还是单单指这个职务。如果是职务早在秦朝以前就有类似的职务,但是不叫“太监”。要是是不是被指被阉割现在 确实 有争议 ,他担任过中车府令 属于 内臣,按现在来讲 相当于大内总管。 这也可能是曲解 认为内廷的总管就一定是没了生殖器的人。除掉胡亥的时候 是他的 女婿 动的手, 看清楚了 是女婿 如果他是太监 哪来的女婿。 但也有这种可能 就是 在他 进宫之前 就有孩子 后阉割的。 据说 赵高本来是 赵国的贵族 被抓的 还有野史编排说 赵高按下毒誓目的就是为了捣毁秦国。我曾经看过 吕思勉先生 讲解过 宦官的 历史,但是文章中并没有交代腐刑之人何时开始进入后宫的。按《后汉书》讲 全部用于 阉割的人 是 开始于东汉,但是并不能证明 以前就没有,比如 司马迁 他在被阉割,汉武帝有了悔意才让他担任“中书令” 也可以说明个问题,就是 在汉武帝之前就有 阉人在内廷服役。其实《诗经》《礼记》等书都有“宦官”的记载 但是争议就在这 宦官是个代号并不等于 就是 受了 腐刑的人。要再说就多了 打住吧,仅仅是我个人看法2023-07-16 14:13:365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相分别是哪几位呢?
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1.赵高(秦朝)2.董卓(汉朝) 3.黄皓(三国) 4.阮佃夫(南北朝) 5.杨素(隋朝) 6.李林甫(唐朝) 7.秦桧(宋朝) 8.哈麻(元朝) 9.魏忠贤(明朝) 10.和珅(清朝)2023-07-16 14:14:071
蒙恬在秦朝是什么职位,三公之一吗。
《史记》记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所以蒙毅在秦始皇时期担任的是上卿之职,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在历史上蒙毅与兄蒙恬同是秦始皇时期的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的哥哥蒙恬做了将军,深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那么蒙恬也就是将军了 至于是什么将军不得而知。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创的三公九卿制度吧,三公就是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他应该不是。2023-07-16 14:14:271
关于秦始皇有什么记录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的城防,这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当时,全国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达150多万人,男丁不够,连妇女也被抓去运粮饷。许多人被折磨而死。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人民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被罚做苦役,或者斩脚、割鼻、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满路都是。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 赵高秘不发丧,将嬴政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着,每天在车外奏本;一面带领大队拥着尸车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夭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接着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为历史上对始皇帝嬴政的通称。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2023-07-16 14:14:351
汉字的来历资料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及相关记录文字,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_、百、千、万。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周朝,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扩展资料: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铸刻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2023-07-16 14:14:432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始皇后(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历史上没有始皇后。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说:“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 秦始皇在有机遇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有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很庞杂的。除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过多有关。扩展资料:传说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原因是因为生母赵姬与嫪毐等人在后宫秽乱。由于年幼无知,秦始皇并不知情。他听信母后的话,请她迁往雍宫。在雍宫,赵姬肆无忌惮地与嫪毐淫乱,连生两个男婴。一天,嫪毐与大臣饮酒,喝醉后彼此之间发生口角。嫪毐口出狂言:“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口,难道不识高下吗?”大臣不甘心受辱,将这话告诉秦始皇。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秘密派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说,嫪毐不是阉人,确有与太后通奸之事,且生有二子。嫪毐得知消息,情急之下,伪造诏书调动卫兵攻打咸阳宫。秦始皇命御林军迎敌,嫪毐兵很快被击溃,嫪毐被擒。秦始皇下令对他进行车裂,灭了他的三族。接着他派兵搜查雍宫,捕杀两个私生子。赵姬也被拘禁。几年之后赵姬也去世了。秦始皇正是因为怨母而产生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所以一生没有册封皇后。2023-07-16 14:15:023